佛言:其五恶者。
第五大恶,指贪欲、嗔恚、邪见三种意恶业,兼带其他恶业。
(一)造恶之人
世间人民。
指世间上各种不信因果的人。
(二)显示如何造恶
徙倚懈惰,不肯作善,治身修业。
这是讲引发后面三毒罪恶的原因。
“徒倚”,指徘徊,意思是不思进取。“懈惰”,指懈怠、懒惰。对于世出世间的善法没有进取心、积极性,苟且度日,得过且过,放任自己的三门造作各种恶业。
“不肯作善”,因为没有佛法上的志向,所以只是浑浑噩噩地度日子,心里发不起行善的精进心。
不肯“治身修业”,既不修正自己的身心,整天放荡不羁,不加约束,又不操持家业,日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
家室眷属,饥寒困苦。
由于没有责任心,整天无所事事,不去赚钱养家,导致父母妻儿都跟着受苦,缺衣少食,生活陷于困境当中。
作为一个世间人,既然有家庭,有眷属,就应该为家人负责,尽到应尽的义务。然而有的人被烦恼障蔽的缘故,一直不能振作起来,修身治家,只是拖累家人,让全家都跟着遭殃。
父母教诲,瞋目怒应。言令不和,违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无子。
这是讲由嗔心所产生的忤逆不孝的行为。
父母忧心这件事,好心地教导诲谕,然而他不但不悔改,反而怒目而视,顶撞争辩。像这样,不遵从父母的教导、嘱咐,反而违背、抵触、不听从,非常叛逆。父母见他这样也很伤心,辛辛苦苦拉扯大,如今却像冤家似的,觉得养这样的不孝子,不如没有。
取与无节,众共患厌。负恩违义,无有报偿之心。
这是讲因贪心借贷不还。
由于被贪欲心、自私心蒙蔽,只是一味地索取,没有限度。没钱花了就跟父母亲戚借,给了之后,没多久又花光了,再继续要。这种人就像寄生虫一样,大家都觉得是一个负担,很讨厌他。像这样,无休止地借贷,从来不想着偿还。
或者说,作为一个人,孝养父母是最起码的事,应该常常想着怎么来照顾父母、供养父母。但这种人完全反了过来,一心想着怎么把父母身上的油水榨光。父母有多少现金?有多少存款?有几处房产?心里总是惦记着,想尽各种办法拿到。即使得了一些也不满足,还想得更多。从来不忆念父母的恩德,没有丝毫回报之心。
贫穷困乏,不能复得,辜较纵夺。放恣游散,串数唐得,用自赈给。耽酒嗜美,饮食无度,肆心荡逸。
这是讲以贪心非法谋财,受用无度。
“贫穷困乏,不能复得,辜较纵夺。”(“辜较”,是侵占、掠夺的意思。“纵夺”,指肆意放纵地夺取。)由于他借债不还,时间久了,别人都不再理他,导致资财匮乏,不能再得到财富。这时,由于他已经懒惰成性,不想努力工作来谋生,就通过巧取豪夺、欺诈窃取等非理的手段来谋求利益。
人如果以清净正业过生活,就不会有非份之想,相反,一直好逸恶劳,不务正业的话,就会动各种歪心思,想通过非法的方式获取财富。这都是自然的心理。
“放恣游散,串数唐得,用自赈给。”这一句讲他“辜较纵夺”的心态和行为。(“串数”,是不断地串习,“唐得”,指不劳而获。)他已经成了一个游手好闲,身心放荡的人,一味地放纵贪欲,到处闲逛,不断地起一种颠倒的心态,想要不劳而获,把别人的财富据为己有,来提供给自己享乐。这是一种非常恶劣的心态,已经违背了世间正道。起这种奸诈的心思,将来必然堕入恶趣。
“耽酒嗜美,饮食无度,肆心荡逸。”如果他通过诈骗、掠夺等各种狡诈的方式,得了一些财富,也不会供养父母或偿还债务,唯一用这些钱财来满足自己的贪欲,好酒贪杯,嗜好美色,大吃大喝。就这样心态放肆,行为放荡,丝毫不加约束。
下面讲愚痴、邪见的业相。
鲁扈抵突,不识人情,强欲抑制。
这一句说明无惭无愧的心态和行为。
“鲁扈抵突”,“鲁”,是愚鲁、暗钝,指不明事理。他的心已经被业果愚严重蒙蔽了,陷在愚痴黑痴当中,看不清善道和恶道,也不晓得乐因和苦因,肆意放纵烦恼,做出各种恶劣的行为。“扈”的本义是广大,这里指跋扈,即骄横、张扬、自高自大的样子。原本对于造罪的恶行,应该深感惭愧,但他却颠倒是非,以造恶为荣,认纵欲为潇洒。自以为很了不起,横行霸道、胡作非为。这就是他的我慢跟愚痴相结合,所表现出来的颠倒自大的相。“抵突”,指莽撞。就好像一个人骑着摩托,在川流不息的街道上横冲直撞一样,时时会出现杀身之祸。人一旦处在愚鲁自大的状态,心会变得癫狂,就会无所顾忌,放肆而行,肆意造恶。这是非常可怕的状况。
不仅如此,还会“不识人情,强欲抑制”,“人情”,指人心,是说人都有善的天性。他不懂得该鼓励人的善心,看到别人的善行时,应当随喜、赞叹、资助、扶持,反而强行压制别人的善业,让大家都跟他同流合污,强迫别人也做颠倒荒唐的行为。
见人有善,妒嫉恶之。无义无礼,无所顾难。自用识当,不可谏晓。
这是讲违背天理法则的状况。
“见人有善,妒嫉恶之”(“恶”,指憎恶、讨厌),在见到别人行善时,他会生起嫉妒心,厌恶、排斥善人。这也是当今时代普遍的恶相。如果有人行持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世间善道,或者布施、持戒等出世间善法,人们会一味地诋毁、诽谤。这样排拒善法,完全违背了天理良心,成了以人类的活跃心识,大造恶业的衣冠禽兽。
这样体现出来的就是“无义无礼”。“义”,指合宜的道德、行为。古人说:“义,人之正路也。”意思是能辨别正义和非义,从而采取符合正义的行为。也就是能够明辨善恶因果的法则,知道凡是不损害自他,利益自他的行为,都是正义的,这样做就合适;凡是损害自他,不利益自他的行为,都是不正义的,就不该去做。
“礼”,指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有尊卑上下等的各种关系,在与不同的人相处时,都有相应的道德准则。人能够明礼,知道言行举止的规范,然后按这么去做,对于上上下下的人,就都能合符对方的心,也就合符了人间的道德,自然的秩序,也就能够无往不利。如果违背了礼法,不遵守道德,那就处处行不通,处处都有障碍。
然而这些愚人既不懂得什么是正义、合宜的行为,也不知道道德规范、言行准则是什么,做事不经思考,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无所顾难”(“难”,指畏惧、担心),愚人们根本不考虑恶行的后果,无所顾忌,一点也不害怕。
其实,当人的心真正与法相应,消除了业果愚,善心就会发出来,那时心很调顺、平和,会畏惧因果,主动行持善法。这样心转为正直,就会出现安乐果报。然而那些人的心,已经被拨无因果的邪见蒙蔽了,非常刚强、狂乱、无义无礼,所以天不怕,地不怕,什么都敢干,肆意妄行。但是,这么做将来必定要受到业报的惩罚,那时只有嚎啕大哭的份,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都是愚者的表现。
“自用识当,不可谏晓”,这样的人自以为是,刚愎自用,只听从自己的无明心,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样的话,别人根本无法对他开导、劝化。
六亲眷属,所资有无,不能忧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师友之义。
这是指对父母、眷属、师友无恩无义。
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就应该关心、照顾自己的亲人眷属。他们生活上有困难,缺乏物资的话,自己就要给予帮助。这也是人初步启发善心的地方。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首先赡养自己的长辈,抚养自己的孩子,对自己家里的人有孝悌的善心,有了这个基础,才能进一步把善心扩展开来,为天下、为国家,乃至为无量无边的众生着想。
“六亲眷属,所资有无,不能忧念”,那些愚人连这一点善心都没有,非常麻木、自私,只考虑一己之利,连养育自己、恩重如山的父母,从小到大,给予过很多关怀爱护的兄弟、姊妹、叔叔、舅舅等等,都从不念恩。从来不去考虑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困难,是不是缺少衣服、饮食、住房,孩子的学费够不够,或者现在是不是很穷苦,生病需要资助等等,从来不考虑这些。
“不惟父母之恩”(“惟”,是思维、考虑),从来不想父母的深恩,心里只有自己。
“不存师友之义”(“存”,指关心、想念),一个人从小到大,有过很多位老师、同学、朋友,他们曾经帮助过自己,很有恩德,彼此之间有很难得的缘分,所以,对于师友要尽到自己的道义,至少要常常心存感激,这是做人最起码的良知。但那些愚人从来不考虑师友,更不会想到他们的恩德,或者自己怎么来回报。这就叫做无恩无义。
心常念恶,口常言恶,身常行恶,曾无一善。
这是讲身口意唯恶无善。
心里面常起恶念,贪得心、嫉妒心、骄横心、自大心、显示欲、窃取心、作假心等各种恶念不断地现起,层出不穷。口中常说恶语,比如喜欢说废话,说脏话,说谎话,还经常挑拨离间。身体常做各种恶行,像是杀生害命、盗窃掠夺、耽淫嗜酒等等。就像这样,身口意所作的基本都是恶业。
相反,在善法上就少得可怜。在经年累月当中,也很难见他真正起一个善念。不说别的,对父母有没有孝心?对兄弟有没有友爱之心?对朋友是不是真心想关怀帮助?对事物是不是尽心尽责?有没有奉献利他的心,为别人考虑的心?这么一检查,发现他的善心就像白天的星星一样稀少。开口说话的时候,有没有真诚的语言?柔和、善意的语言?有没有劝人和好的语言?有没有宣说法语,说有实义的、对人有帮助的语言?这些都非常罕见。或者,活了这么多年,有没有用身体做过一件好事?去帮助过别人?
这就看出,这些愚人已经陷在邪道当中,发不起一点善心、善行,也就失去了人性,成了畜生性。就像印光大师所说的,人与天地共称为“三才”,因为人有德能,如果能守持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德,使得自己的德行无有欠缺,才叫做“人”。如果这八字里面有一两个字缺失,没有做到,甚至八字全部丧失,那就没有了人的品德,沦为禽兽了。
不信先圣、诸佛、经法,不信行道可得度世,不信死后神明更生,不信作善得善,为恶得恶。
这是讲不信三宝、因果和前后世的邪见相。
由于邪见占据了他内在的指挥中心,就使得他无所顾忌,任意妄为。总的有以下几类邪见,首先,“不信先圣、诸佛、经法”,不相信曾经出现过佛、菩萨、阿罗汉以及修行成道的圣人,也不相信世间有圣贤、君子,也不相信有指示正道的经法,认为这一切都是虚无缥缈的。过去的人因为相信圣贤,相信道义,所以有渴慕道义,希圣希贤之心。然而现代人一点不信,或者持不屑一顾的态度,所以只知道追求财色,这就使得他逐渐沦为畜生性。
“不信行道可得度世”,不相信行法道可以超出生死,根本不知道有永断生死轮回,得到解脱大安的道法。
“不信死后神明更生”(“神明”,指人的精神),不相信人死后神识会随业力再次受生,从不为自己的来世考虑。就像现在人所说的,“过把瘾就死”,有些人不但不考虑来世,就连今生老年的状况也不考虑,短浅到只认现前的五欲享乐。满足食色二欲,就是他生命的全部意义。还自以为这是人类的进步,岂不知已经退化成禽兽了。这样的话,就不必做人,当禽兽也不用考虑明天以后的事,今天能找到吃的,能跟异性交媾就可以了,基本不用考虑其他。
“不信作善得善,为恶得恶”,不相信行善能得安乐,造恶会受痛苦,苦乐果都是由善恶因而来,这就导致完全为所欲为,肆无忌惮地造作各种罪业。比如通过各种歪门邪道来窃取财物、名誉,欺骗他人,谋取利益等等。
欲杀真人,斗乱众僧,欲害父母、兄弟、眷属。六亲憎恶,愿令其死。
这是讲以邪见会引发想造五逆的心。
“杀真人”,指杀阿罗汉,也包括出佛身血;“斗乱僧众”,是破和合僧;“害父母”,是杀父和杀母。“欲杀、欲害”,是指想造五逆罪,只是还没有发出来。
这种人已经被邪见严重障蔽了,不畏惧因果,不知道这些都是滔天大罪,会让自己永劫沉沦,所以毫不畏惧,什么坏事做得出来。亲人眷属们都对他非常憎恨、厌恶,恨不得他赶紧死掉。
这是从抑止门来警醒人类,如果造了五逆,就没办法往生净土,还将在不见边际的生死苦海中流转,所以必须断除邪见,遮止五逆大罪。
(三)指明造恶过失
如是世人,心意俱然。愚痴蒙昧,而自以智慧。不知生所从来,死所趣向。不仁不顺,恶逆天地。而于其中,悕望侥幸,欲求长生,会当归死。
这一段直接讲明三种意恶的过失。
“如是世人,心意俱然”,前面说到的不信三宝、不信因果的人,他们的心态都是如此。
“愚痴蒙昧,而自以智慧”(“蒙”,指蒙覆不明,“昧”,是愚昧无知,“以”,是认为),已经深陷在愚昧昏蒙的状况中,却自以为有智慧。这是讲不信因果所引生的愚痴相。
就像现在的一些人,自以为有能力、有智慧,什么坏事都能做,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比如,能轻而易举地把钱骗到手,能窃取到公款而不为人知,把别人害得家破人亡使自己一夜暴富等等。像这样,一点不顾后世,造下了滔天大罪,却标榜自己有胆量、有头脑,敢作敢为,实在是愚痴至极。
人往往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对,从不觉得那是邪见,是错误观念,所以一直听从妄心的指挥,在邪见的驱使下,不断地造恶,往恶趣狂奔。其实,他们完全处在愚蒙当中,连基本的十善十恶的因果都不懂,不晓得修善得乐的道理,结果人生非常迷茫,看不清楚善道,更不可能修积真正的安乐之因。
“不知生所从来,死所趣向”,他不知道因果通三世,今生的苦乐是从前世的业力而来,死后要随今生的善恶业而趣往后世。
“不仁不顺,恶逆天地”,由于不识善恶因果,行为就不仁不顺,所造的都是违背天地的逆恶之业。
“仁”,是慈爱之心,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善心,能够护养一切生灵。人有了仁慈之心,对万物仁爱,不伤害、不破坏,爱护一切生命,才能够延续自己的生命,古人也说:“仁者寿。”这就是自然法则。
“顺”,是和睦融洽、不违背,能处处随顺,常保一团太和之气,不与人发生冲突矛盾,就符合天地法则,自身也会有大福德。
“天地”,是一种表征,指代自然规律。古语说:“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地有载物之厚。”如果你的心能顺应这个规律,以慈爱和顺的心,去承载一切万物、养育一切万物、滋润一切万物、光照一切万物,这就合于天地之德了。这样,你就能得到长生,得到大幸福。
“而于其中,悕望侥幸,欲求长生,会当归死”,相反,如果不仁不顺,违逆天地,虽然妄想在天地之间侥幸得到长寿,但那样不仁不顺,已经大大削减了自己的福寿,最终必然为天地所诛杀,不得善终。
慈心教诲,令其念善。开示生死,善恶之趣,自然有是。而不肯信之。苦心与语,无益其人。心中闭塞,意不开解。
这一段讲善友劝诫无益。
如果以慈悲心好言教导,让他多想想怎么行善、改过。给他指示生死的趣向,现世修善,来世会趣向善道,今生造恶,后世要前往恶趣;告诉他这是自然的因果法则,是天理定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然而他心里始终不肯相信。这么苦口婆心地跟他讲,也毫无利益。因为他的心已经被邪见障蔽了,没办法开明,说多少都像水倒在石头上一样,一点也进不去。顽固不化,不肯悔改。
(四)明示后世痛苦
大命将终,悔惧交至。不豫修善,临穷方悔,悔之于后,将何及乎?
在正式讲解后世痛苦之前,首先呵责他的执迷不悟。
(“豫”,是预先。“穷”,指走投无路。)
“大命”,指一期寿命,因为生死之事大于运命,所以叫做“大命”。(这里命是差别基,大小是差别。现世穷通祸福、种种运数,是一期满业所感;引业势力告罄,归于死亡,是大命。)到了这一世的寿命快要穷尽时,因为生前造了太多恶业,不曾修一点善法,在恶业力的逼迫下,地狱猛火等的恶相已经现前,那时,一方面悔恨生前不该造罪,同时害怕堕地狱后,感受无比惨烈的苦报,当时,追悔、恐惧的心一齐到来,不断地在心中缠绕。
本来是大好的人身,可以为来世修善积福,但他根本不懂得珍惜,生前只顾享乐,造了无数恶业,从没有为死亡、为来世做任何准备,到临命终时,走投无路,才开始后悔,但事后后悔,哪里来得及呢?
下面讲明善恶因果无欺。
天地之间,五道分明。恢廓窈冥,浩浩茫茫。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天地之间,五道分明”,“天地”,指器世间,代表三界。“五道”,指有情世间。“分明”,是明确、清楚。在三界六道当中,善恶因果毫不错乱,造什么样的业必然变现出相应的果相。
就好像一张巨幅的画卷,形形色色,五彩斑斓,又各不混杂,历历可见。同样,以天地作画布,以业力为画笔,画出千差万别的五道景象,其中任何一个苦乐现象都毫不错乱。又像在广袤的大地上,播下无量无数的种子,随着种子的差别,加上水、土、阳光等的助缘,到成熟时,自然长出各种各样的果实,千姿百态。这上面绝对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毫无差错。这就是自然规律。众生的心也是如此,种了什么样的因,因缘成熟时,自然变现出同类的果来。种善因绝对不出苦果,种恶因也不会有乐果出现。像这样,极其分明,毫无差错。
这样广大深邃的因果定律,就形容为“恢廓窈冥,浩浩茫茫”。(“恢廓”,指广大无边,“窈冥”,指深远无际。)空间上广大无边,呈现在一切处所,横遍十方世界,浩浩无有边际。时间上受报无边,由一个业因,可以相续不断地出现后际的果报,根本见不到边际。或者解释为业因广大,幽邃难知。
然而世人对因果现相愚昧无知,根本不了解无始无终的因果循环法则,只看到呈现出来的果相,不知道它从何而来。其实,万法都是因缘生,就像佛教名言所说的那样,“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如来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这四句是讲因果报应的法则。
(“相承”,指相继延续。)前两句是说,行善一定得福,造恶必然招祸。换言之,一切福乐都是善行所生,下至地狱里一丝凉风的乐受,也无不是从善行而来;一切殃祸都是恶业所生,上至阿罗汉身上的苦受,也无不是恶业所感。任何苦乐果报,都是从它相应的善恶业因而来,没有丝毫错乱。这就是善恶苦乐的因果律。
(“当”,是承受的意思。)后两句讲了自作自受的因果律,善恶业是自己造的,祸福果也一定由自身来感受,没有谁能够代替。这就是“未作不遇,已作不失”的道理。没造这个业因,就绝对不会感这样的果报;一旦造下,没有违品去破坏它的话,就必然在自身上感果。所以,这一切善恶报应,都要造业者自身来承受,别人无法代替。
数之自然,应期所行。
“数”,是理数,指天理规律,也就是因果的法尔规则。因果属于有为法的范畴,而有为法全都来源于自心。凡是分别心的造作,无不落在数量当中。这样,按照因地起心的量,也就是所缘境如何,意乐如何,造作的猛利程度,持续的时间长短等等,就集成了一个因地业的量。以这个因的量,自然会变现出果报的量,这就叫做“数之”。像这样,有因行必然落在因果的理数当中,也就必然被命数所拘,这就是法尔如是的定律,所以叫做“自然”。
“应期所行”,(“应”,是响应。“期”,是时期。)意思是果随行于因,在因缘会遇时,从所作的善恶业中,就会有祸福来回应,如响应声,丝毫不错。
比如,对着空谷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就有相应的回响传来,不会传出不恰当的回音。男人说话,回音就是男人的声音,不会是女声;传出的声音大,回响也就大。回响的量跟发出去的声音完全相应相合,不会错乱。同样,随着因地造业的性质、程度等,就会有相应的果报出现,时机一成熟,祸福便如期而至。从种类上分,有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等等;在感受上,有受苦、受乐等,这里也有各种差别;程度上看,有多大的强度,持续多长时间等等,都是自然的回应,丝毫不爽。这就是因果的法尔定律。
殃咎追命,无得纵舍。
(“殃咎”,指灾祸。“纵”,是释放。)
造了恶业的话,祸患就会一直紧紧跟随,没办法脱离。所谓“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既然造了罪,八识田里已经有了恶业种子,那它就会一直跟着阿赖耶识,经过百千万劫也不会无端消失。因缘一旦成熟,果报立即显现,绝对逃不掉。
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
这是讲善恶因果循环的规律。
有因果正见的善人,唯一行持善法,随顺因果正道,这样福德和智慧不断地增长,受用就越来越安乐,善的异熟相继而生;心地也越来越开通、明朗,善的等流接连而起,就会越做越好,越做越上升。这样踏上了正道,进入良性循环,往后就越走越顺利,前途越来越光明。
被业果愚蒙蔽的恶人,不断地造恶业,背逆因果法则,这样福德和智慧一直在削减、损耗,遭遇就越来越痛苦,心越来越愚痴,这样越陷越深,进入恶性循环,前途就越来越黑暗,最终只有死路一条。要知道,每造一次恶都会使恶习加深,迷乱和痛苦就会更重。就像吸毒,越吸瘾越大,毒瘾发作时的苦就越重。一直沉陷在恶行当中,最后必定毁灭自己。
总之,如果背逆天理而行,一直执迷不悟,那决定是越陷越深,结局越来越悲惨。只有发起觉悟,遵循天理,修持善法,才能增长安乐和智慧,终究回归本性。
谁能知者,独佛知耳。教语开示,信用者少。生死不休,恶道不绝。
这一段是讲愚人不信因果,导致生死恶道无穷。
“谁能知者,独佛知耳”,谁知道这样深邃的因果律呢?只有具一切种智的佛才能彻见。因果法则极其深邃,十方三世从浅至深、从小到大的一切现相,无不处在缘起律当中。无论是粗分的业感缘起,还是细的赖耶缘起,或者进一步的真如缘起,以及最深细的法界缘起,对于这一切缘起显现,只有世尊才能彻见。不要说其余九十六种外道对于现相界迷惑不解,就连等觉菩萨在内的诸圣者们,也不能彻底穷尽它的妙理,所以说“独佛知耳”。
这就知道,只有佛才能在彻知后开示因果的理趣,然而这个理趣极其深邃的缘故,真正能够相信并奉行的人非常少。所以说“教语开示,信用者少”。结果,人们仍然随邪见而转,造作各种身口意的恶行,这就导致“生死不休,恶道不绝”,在三恶趣中不断地轮转,遭受业报的惩罚,没有止息之时。
如是世人,难可具尽。
这是总结上述愚人的冥顽不灵。
(“具”,指全部。)这些世人不信因果,违背天理而行,还自以为是,嚣张跋扈,他们的恶心恶行数不胜数,根本没办法说尽。但要知道,违背天理就是毁灭自己,这样不顺因果,背离本性,就是最大的反叛,最终必然要饱受肆意邪行的苦果。
思考题:
1、关于第五大恶:
(1)以贪心会造下哪些恶业?
(2)邪见的业相有哪些?
(3)三种意恶有哪些过失?
(4)因果定律是怎样的?
(5)阐述因果循环的规律。
(6)为什么不信因果,会导致生死恶道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