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痛、五烧”,其中,“痛”指痛苦,“烧”是对应的比喻。意思是五恶的业力成熟时,会在自己后世的身心上,变现出极其剧烈难忍的大苦,就像烈火焚烧一样,所以叫做五烧。
对于“五恶、五善”的涵义,虽然过去有很多论师都以五戒来解释五善,但我们依据善导大师的观点,把五恶解释为十恶业,五善解释成十善业。这样,五恶中的前三恶,就是指身业的杀、盗、淫;第四恶,指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四种口恶;第五恶,指意的三恶——贪、嗔、邪见。
下面根据善导大师的开示,再讲讲浊世众生即生出离苦海的正道。
大师在《观念法门》里讲到:“释迦出现,为度五浊凡夫。即以慈悲开示十恶之因,报果三涂之苦。又以平等智慧,悟入人天,回生弥陀佛国。诸经顿教,文义历然。”
这段话的意思是,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就是为了救度五浊恶世的凡夫。他以大慈悲心开示了十恶的因果之相。(显然,这里的“十恶之因”就是指本经说的五恶。“报果”,是指本经说的五痛、五烧。“三途之苦”,是说由于五恶的业力,会感得三恶趣无量的苦恼。)世尊首先以折伏的方式,宣说浊世的恶苦,就是为了使众生发起厌离,从恶趣苦海中超出。之后给予众生希望,宣说了弥陀平等智慧。这是指佛智不思议法门,也就是西方净土法门。意思是开示了净土正道,使得人天觉悟,回向往生极乐佛国。(这就是世尊为众生指示的一条出世正道,以断恶行善,回向净土,就能超出苦轮,证得涅槃寂静。也是本经说的“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
这是一个非常快捷、方便,普遍救度世间的大法,它叫做顿教法门,并不是像《璎络经》等通途教法说的,通过三大阿僧祇劫,才能修行成佛。这在“净土三经”里都有很清楚的讲述。比如,本经前面讲到:“虽一世勤苦,须臾之间。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长与道德合明,永拔生死根本。”意思是通过精勤修行,一生之中就能顿超轮回。《弥陀经》中说,以一日至七日念佛的功行,就能生到净土。在《观经》里也讲到,众生具足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就必定能够往生。可见,净土大法就是顿教法门,是能够救度浊世恶苦众生,即生超出苦轮,解脱成佛的大道。
那么,这一切都是来源于弥陀世尊的悲愿。悲愿关怀的一个重点,就是浊恶世界苦难深重的众生,凭借自力很难超出苦海。善导大师在解释“观经三心”的深心时说,深心指深信之心,这又有两方面,一是相信自己是生死罪恶凡夫,经过无量劫的流转,也没能超出轮回,单凭自己的力量,即生要超出生死非常困难。其次,相信弥陀愿海有极大的力量,下至临终至心十念,都可以往生净土。对于这两方面能够深信不疑,就会一心地归投弥陀愿海。
这就非常适合目前罪苦众生的情况。现在大多数修行人,过去都造过很多深重的恶业,修其他法门很难即生解脱。那么,该怎么来出离生死呢?这就要遵从世尊在这里的教导,首先忏除十恶业,一心修善,保证人天善道的基础,之后以信愿念佛,就能即生超出苦海。
以下是世尊分别开示五恶五善。
其一恶者。
第一种恶是杀生,也兼代其他同类的恶行。一切众生,下至昆虫、蚂蚁,无不爱惜自己的生命,所以在一切罪行当中,以杀生最为严重。在十恶业里,也是把杀生排在第一位。
天台大师说:“断绝其他众生这一世的五蕴相续,就叫做杀。”
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说:“言慈心不杀者,此明一切众生皆以命为本。若见恶缘怖走藏避者,但为护命也。经云:‘一切诸众生,无不爱寿命,勿杀勿行杖,恕己可为喻。’”
所谓慈心不杀,这是指明一切众生都以命为根本,有生命才有一切,没有生命,一切就都没有了。如果他见到有危及生命的因缘,就会恐怖、逃走、躲避,这一切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可见,众生都有保护生命的天性。经中说:众生没有不保爱自己寿命的,所以不能杀害他们,或者用刀杖等凶器作损伤。将心比心地想一想,自己连针刺的苦都不愿意接受,何况尖刀刺喉等的杀害之苦呢?所以,在佛教的戒律里,无论在家还是出家,都制定要断除杀生。
要知道,以杀生的罪业,不忏悔的话,将来必定堕入地狱,遭受烈火焚烧等巨苦,对此谁不畏惧呢?但世人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或者为了谋取财富,丝毫不顾未来的苦报,肆意地在山林中打猎,在河海里网鱼,大肆造作杀业。像这样,为了一己之私,强行夺取其他众生的性命,这样的人善心何在呢?
诸天人民蠕动之类,欲为众恶,莫不皆然。强者伏弱,转相克贼,残害杀戮,迭相吞噬。
这里讲到,杀生者不单指人类,还包括天人、旁生,乃至各种昆虫等等。在这个世间界里,无论是人类杀害动物,还是动物界互相残杀,处处都有强者杀害弱者的现象。这里的“强”,是指杀生者;“弱”,指被杀者。
“转相克贼”,“克”是杀的意思,是说众生之间,辗转相互杀害。比如鸟雀取螳螂,人又杀鸟雀。“残害杀戮”,只是伤害对方,但并没有杀死,叫做“残害”。已经夺去了他的性命,就叫“杀戮”。“迭相吞噬”,是指彼此吞啖、毒害。比如青蛙吞蚯蚓,蛇又吃掉青蛙。
不知修善,恶逆无道。后受殃罚,自然趣向。神明记识,犯者不赦。故有贫穷下贱,乞丐孤独,聋盲喑哑,愚痴弊恶,至有尪狂不逮之属。
众生不了知善恶因果的道路,并不修持善业,趋吉避凶,反而违背因果律,肆意造恶。这样,在未来就会受到因果律的惩罚,在杀业成熟时,自然会趣向三恶趣。这就是因果律的自然法则,所以叫做“自然”。以业力的驱使,会趣往相应的生处,或者制造同类的果报,这就叫做“趣向”。
“神明记识,犯者不赦”,“神明”,指俱生神。按照晋译的《华严经》所说,每个人从出生时起,就有两名天神,常常跟随、侍卫他。一个叫“同生”,一个叫“同名”。天能见到人,而人却见不到天。这两位天神是每个人俱生就有的,所以叫做“俱生神”。《药师经》里也说,有俱生神详细地记载人的罪业和福业,然后禀告给阎罗王。《嘉祥疏》中说,一切众生都有俱生神,一个叫“同生”,一个叫“同名”。同生女在人的右肩上,记下他所造的恶行;同名男在左肩上,书写他所作的善行。
而且,《五戒经》上讲到:“三覆八校,一月六奏。”“三覆”,指正月、五月、九月;“八校”,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八天;“六奏”,指六斋日,也就是每个月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意思是说,天神记录了众生的善恶后,在一年当中,正月等三个月会向上禀告、回复;立春等八天也要向上呈白。每个月的六斋日会去陈述。禀告上天众生所作善恶的情况。
对于“记识”,主要有两种解释。《嘉祥疏》等,把“识”解释成记录,意思是天神在冥冥之中记录着人类造下的业行,没有丝毫差错,所以报应不爽。第二种解释是说,“识”指第八识,众生无论造了什么业,第二刹那无间就在八识田里熏了种子,种子的功能不会消亡,所以决定会感果。
当然,这两种说法并不相违。所作的善恶业,内熏在自己的识田中,外也显现有天神来记录。也就是说,人在造业之后,决定会熏在自己的识田里,丝毫也不会漏掉,而且,任何一个种子的功能,在没有遇到违品的情况下,都不会无故消失。一旦种子成熟,当即会现前果报,这是内的情况。外在也有俱生神,他们始终紧密跟随,记录每个人造下的各种善恶业行,然后向天庭禀报。
总之,唯识变现,不碍神明记录;神明记录,正是唯识所现。这就知道,众生所作的业,内外都有记录。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人们总以为用一些侥幸的方法,能够避人眼目,或者通过买通、贿赂、作假等的手段,可以逃避法律的制裁,岂不知因果的法网难逃,哪里有赦免的时候呢?
“故有贫穷下贱,乞丐孤独,聋盲喑哑,愚痴弊恶,至有尪狂不逮之属”,以这个缘故,就有贫穷等的果报降临。
这里列举了杀生的等流果。杀业成熟时,首先会堕在三恶趣中,后来从恶趣出,转生在人间时,也会感召短命多病、盲聋喑哑等的苦报。一般来说,贫穷下贱等是偷盗业的等流,但要知道,很多时候,杀生并不只有杀业的成分,还会杂有其他恶业。比如,为了盗取他人财富而杀害对方,这样因盗而杀,就同时造下了杀业和盗业。其他还有很多种情况,由于造的业比较复杂,所以感召的等流果、增上果等也会有多种多样的情况。
“乞丐”,指依靠向人求乞、讨饭过生活。“孤独”,小时候没有父母叫做“孤”,老了没有孩子叫做“独”。“盲聋”,指双目失明,或两耳失聪。“喑哑”,“喑”,指口里发不出声音;“哑”,是说虽然能发出声音,但舌根不能转动,还是不能说话。“愚痴”,指痴呆。“弊恶”,是说心地恶毒,不善良。“尪”,指身体瘦弱,骨胳弯曲不正。“狂”,指精神癫狂。“不逮之属”,指身体不健全的残疾人。这些丑恶、下劣等的果报,都是由于过去造杀业等,所感召的残余的殃祸。
又有尊贵豪富,高才明达,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
这一句是讲明行善能得善报,从而反显造恶必遭殃祸,也显示了未作不得,已作不失的天理。
佛继续说:世上有的人身份高贵,有钱有势,有的人才智过人,明白事理,这都是他们前世仁民爱物、孝敬长辈,做善事、积功德所感召的。
世有常道,王法牢狱,不肯畏慎,为恶入罪,受其殃罚,求望解脱,难得勉出。世间有此,目前现事。
世间有一种常规,每个国家都有一系列的行为规则,这叫做法律,凡是违背的人,都要受到制裁,要被关入监狱,在监狱里接受刑罚。然而有些人却毫不畏惧,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随意触犯王法,自以为能逃出刑法的制裁。但要知道,法网难逃,一旦恶行败露,被关押入狱,必然受到应有的惩罚。那时候,虽然畏惧刑罚之苦,一心想逃出监狱,但也无法脱免。这是世间目前能见到的事。
与此类似,法界里也有一个常道或天理,叫做因果律,也有为违背因果律的人准备的牢狱,就是三恶趣。正所谓“菩萨畏因,凡夫畏果”,被业果愚蒙蔽的凡夫,造罪时毫不畏惧,等到果报成熟,遭受极深重的殃祸、惩罚时,再畏惧就来不及了。虽然一心想求得解脱,但也没办法脱免。这都是一个道理。
像这样,见到世间浅近的法网难逃、犯罪受罚的现象,就要知道,还有一个更深、更广、更严厉、更无法逃脱的天网,那就是因果律。
寿终后世,尤深尤剧,入其幽冥,转生受身。譬如王法,痛苦极刑,故有自然三途,无量苦恼。转贸其身,改形易道。所受寿命,或长或短。魂神精识,自然趣之,当独值向。相从共生,更相报复,无有止已。殃恶未尽,不得相离。展转其中,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天地之间,自然有是,虽不即时,卒暴应至,善恶之道,会当归之。
“寿终后世,尤深尤剧,入其幽冥,转生受身”,杀生之人不仅现世会受到法律的制裁,等到寿命穷尽,后世还要感受更深重、更剧烈的苦报。那是远远超过现世的刑罚,时间极其漫长,受苦的情形更加惨烈。这样在恶业的牵引下,入到三恶趣的黑暗之处,因造罪而失去人身,转而受取恶趣之身。
“譬如王法,痛苦极刑,故有自然三途,无量苦恼”,就像在世间犯下严重罪行,会被关进监狱,受到非常残酷的刑罚,后世的情形也与之相仿。造罪之人自然会感受三恶趣的无量苦报,这也不是别人强加来的,唯一是自作自受,所以是“自然”。
“转贸其身,改形易道”,“贸”,是交易的意思,这里指转换、转变。这是进一步显示,由人身转成三恶趣身的情形。因造罪而失去人性,就会转人身,成三恶趣的五蕴;转人间的形态相貌,换为畜生、饿鬼、地狱等的形态相貌;转人类世界,变成三恶趣的世界。这种转换就叫做堕落。
“所受寿命,或长或短”,堕入三恶趣后,会得到各种长短不同的寿命。短的比如蜉蝣,朝生暮死,长的像是堕在无间地狱,多劫难以脱出。
“魂神精识,自然趣之”,魂神和精识是一个意思。“魂神”,是世间的说法,“精识”,指阿赖耶识,是所有识里面最极微细的一个,所以叫做“精识”。第八识在寿命穷尽后,会随着业力的牵引,自然趣入所要受生之处。
“当独值向”,在自业的召感下,必须独自趣往所生之处。也就是自作业自受果,没人能代替。比如一个人白天一直想着某件事,到了晚上,只会在他的梦里出现相关境相。同样,有情生前造了杀业,只会在杀生者的业识前显现地狱等的果相。
“相从共生,更相报复,无有止已”,由于业力的召感,被杀者和杀生者常常生在一起,以那股怨气,被杀者会一直追着杀者进行报复。这样一生又一生,冤冤相报,没有了期。今生我杀你,来世你杀我,还报的时候总会更重一些,结果又欠了业债,还要报回来。这样不断地结成恶业,导致辗转受报,无法断绝。
“殃恶未尽,不得相离。展转其中,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像这样,不断地造杀生等的罪业,业力一直无法停止,殃祸也就不断地相续发展,无有穷尽。在无量劫中辗转于三恶趣,没有一刻休歇,不断地感受各种身心剧苦,就像在集中营里,受尽惨无人道的摧残那样。这都是自己不断造恶所导致的。总之,前业尚未报尽,后业又相续生起,因因果果辗转不断,也就没有出离恶趣,解脱痛苦的时候。那种痛苦极其剧烈,没办法用语言形容。
“天地之间,自然有是”,“天地”,是世间的说法,指三界之间。意思是上到天界,下至无间地狱,一切苦乐都是善恶因果的显现。无论造了什么业,都必然如影随形、如响应声般地出现果报。这都是因果律的无欺显现。
“虽不即时,卒暴应至,善恶之道,会当归之”(“卒暴”,指忽然),虽然不会造业的同时当即受报,然而业力一旦成熟,果报就会忽然降临,那时就没办法遮退了。因果律没有任何误差、空耗,因缘会遇时,果报必然归到造业者身上。
是为一大恶,一痛一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
以上讲了第一大恶,一痛一烧,有这样现世和来世的无量勤苦。就像烈火一旦燃起来,就会不断地焚烧人身,一旦造了恶业,必然从中变现出各种剧烈的苦果,尤其异熟苦最为剧烈、难忍,就像烈火焚身一样,会完全毁灭自己。
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者,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一大善也。
这是讲与之相反的第一大善,又分为行善和受报两层。
首先讲行善。“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者”,一个人能在浊世举世造恶的情况下,独自调柔自己的身口意三业,行持善法,不造恶业。“独”,表示不与世人同流合污,所谓“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虽然世人都在造恶,但我不同于他们。
“一心制意”,一心制伏自身上的劣根性,因为恶心就是恶趣的根源。修道人,就是一心调伏自心的人。英雄和圣贤的差别在于,英雄能征服别人,圣贤能征服自己。“端身正行”,指端正自己的行为,用身口意尽量行善,不造众恶。“诸善”两字,涵盖了世出世间的一切善行。出世间的善行,又包含了有无上利益的净土之行。
这一句按照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所说的来解释:“不善三业必须真实心中舍,又若起善三业者,必须真实心中作。不简内外明暗,皆须真实,故名至诚心。”凡是不善的身口意三业,必须在真实心中舍掉,凡是善的身口意业,必须从真实心中行持。无论是外在的表现,还是内在的心行,无论在大众场合,还是别人看不到的暗处,都要真心地做,而不是做表面文章,这叫做至诚心。否则,表面上做得再好,内心充满恶意,也只会成为剧毒,虚伪狡诈是不可能跟善法相应的。
总之,如果能在万人造恶之时,保持自己的操守,不为世间的邪说所惑乱,不被众人的邪行所染污,坚定地断恶行善,这么做的果报就是“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自身决定可以得到度脱。现世能得到健康、长寿、富有等的各种安乐,来世能得到升天的果报。在这个基础上,还能信愿念佛,坚行诸善的话,来世会直接上生到阿弥陀佛的净土,毕竟证得与佛同等的大涅槃果。
“是为一大善也”,这是最后的结文。
下面讲第二大恶——偷盗。
佛言:其二恶者。
对于有主的财物,无论数量多少,不与而取都属于偷盗。它包括权威不与取、欺诈不与取、盗窃不与取等。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兼带其他身语意的恶行。
以下经文分四段讲解:一、造恶之人;二、显示如何造恶;三、指明偷盗过失;四、明示后世痛苦。
(一)造恶之人
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室家夫妇。
“世间人民”是总的代表,不仅指平民百姓,还包括帝王、长官等等。“父子兄弟,室家夫妇”,这是特别举出亲朋眷属。这些是造恶之人。
(二)显示如何造恶
都无义理,不顺法度。
这是讲发起偷盗的根本是业果愚。
“义理”,指因果正理,“法度”,指五戒十善。世人都不明了善恶因果律,所以行为十分颠倒,不符合正法尺度,不顺于缘起正道。本来只有行持五戒十善才能得善趣安乐,但他们却违背戒律而行,不断地制造后世恶趣的苦因。其实,在因果律上吃亏就是占便宜,占便宜就是吃亏,不与而取最终必定要加倍偿还。
奢淫憍纵,各欲快意。
这是讲直接发起偷盗的因。
在业果愚的驱使下,不克制贪心,反而放纵贪念(奢),过度地耽著财富享受,贪得无厌(“淫”是过度的意思);而且内心非常骄慢、放纵,肆意而为;这就导致,在行为上巧取豪夺、敲诈勒索或者损公肥私等,来满足一己私欲,即“各欲快意”。
以下正式显示偷盗的罪业之相。
任心自恣,更相欺惑。心口各异,言念无实。佞谄不忠,巧言谀媚。嫉贤谤善,陷入怨枉。
“任心自恣,更相欺惑”,放任自己的恶心,为所欲为,叫做“任心”,完全不呵责制止,任其造恶,叫做“自恣”。这是讲人们不识因果所导致的狂妄态度。经中说,下至一针一线,都不能故意偷盗,何况窃取很多财物,然而世人都不畏天理、不畏因果,结果放任自己的恶心,随意造罪。
“心口各异,言念无实”,由于内心狂妄的缘故,就使得人与人之间没有诚信,互相欺骗迷惑。这样,内心不诚实,只想着怎么骗人,口里说一套,心里想一套,心口不一,结果他的心念和语言,就落入了虚伪、狡诈的状况中。
“佞谄不忠,巧言谀媚”,口中尽说好听的话,内心却诡诈多端,叫做“佞”;为了自身的目的,做出各种行为、姿态、语言来蒙骗他人,叫做“谄”;言而无信,行为没有任何可信之处,根本不忠于人、不忠于事,就是“不忠”。“巧言”,就像《论语》里说的,“巧言令色,鲜矣仁”,口头上很会说,仁义道德讲得头头是道,态度看上去也很仁义。实际都是假装,是基于虚伪、谄诳的心做出来的。“谀媚”,指很能奉承献媚。
“嫉贤谤善,陷入怨枉”,妒嫉贤士,憎谤善人,使得贤善之人遭遇不幸,含冤受屈。
以上讲了普通人欺诳的恶行,下面特别指出佞臣机伪多端,欺君罔上的恶相。
主上不明,任用臣下。臣下自在,机伪多端。践度能行,知其形势。在位不正,为其所欺。妄损忠良,不当天心。
君臣是国之根本,世法也说,普通百姓互相欺诳是小盗,臣欺骗君,或者官员之间上下蒙骗,就成了大盗。
“主上不明,任用臣下”,上面的长官不明智,信任一些无德的官员,委以重用。
“臣下自在,机伪多端”,这些贪官污吏把握重权,横行霸道,奢侈骄纵,旁若无人,随意榨取民众的利益,做出很多贪污、掠夺之事。还会用各种方便手段,弄虚作假,让人看不出,来掩饰自己的罪行。
“践度能行,知其形势”,他会按照实际情况,揣摩领导的心意,然后做出各种假相,蒙骗上级,以便自己的偷盗罪行不被发现。还能清楚地知道各个时期的形势状况,知道要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什么形势下,用谄媚的方法,迎合上级的心意。或者感觉上级软弱可欺,就会肆无忌惮地把他架空。
“在位不正,为其所欺”,做领导的行为不端正,就会被下级欺骗。
“妄损忠良,不当天心”,这种不称职的官员,还会损害忠良之士,这样不顺天理,必然会受到自己良心的谴责,而且最终一定遭受因果律的惩罚。
臣欺其君,子欺其父。兄弟夫妇,中外知识,更相欺诳。各怀贪欲瞋恚愚痴,欲自厚己,欲贪多有。尊卑上下,心俱同然。
这是指明世间人彼此之间互相欺诳的罪行。
现在是五浊恶世,人们的心普遍非常恶劣,无论在哪里,凡是有君臣、父子、亲眷、朋友等,都有互相欺骗的现象。像是下级骗上级,子女骗父母,包括兄弟、夫妻之间,以及远近亲属、朋友等,都会相互诳惑。人们都各自怀着贪欲、嗔恚、愚痴的烦恼,受自私心、贪得心的驱使,只想让自己获得财利,得到更多的好处,结果心里就想着怎么欺诳他人,把别人的财富据为己有。这种贪得无厌的心,举世之中,无论尊卑上下,人人都是如此。
这就知道,贪得之心是偷盗的根源,即使没有做出拦路抢劫、暗中窃取,或者欺诈、勒索等行为,但只要内心怀有欲贪,有一种想要不劳而获,不与而取的心,就已经有了偷盗的罪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