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于无上下,洞达无边际。
经由这个大道,最终会证入平等、周遍的法性理体。所以说“一切无不还归此法界”。就像万川之水同归大海一样,十方世界里的凡圣万流都归于净土,也就是归入自性,还归法界而成佛。阿弥陀佛以悲愿摄生,目的就是让一切众生都还归法性本体。
“无上下”,指平等的法性理体,所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无边际”,指周遍的法性理体,它横遍竖穷,包罗十方三世一切法。当然,无论是说平等还是周遍,无非是借假名来表示法性的德相。这也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是宇宙、生命的本源。一切相、用都是从它流出的,而它自身不落在任何边上,也因此无相可得。这就是一切都不是中显现一切。
就像南岳怀让禅师说的,“说似一物即不中”。如果说它是个什么,就已经不是它了。它是无面目的,然而一切法都由它而现。也因此,一切都本自平等不二。真正证入时,并没有此者彼者、是非、高下、胜劣、圣凡、远近等等,任何二边对待的法都没有,所以叫做“绝待真心”。
正由于绝待,所以圆融,一切无不会通于此。也因此,任何事都以它为体,即一法中具一切法。任何一法都是佛智慧,都是法界。只不过众生以妄心错认当下的妄相为真,结果就自己背离法界,而回归不到法界本元。一旦产生始觉智而合于本觉,就直接会入本体了。其实,会归本体也无二无三,本来就是一真本元,从本没有任何迁移、变化,只不过做了一场迷梦而已。
真正会归法界本元时,哪里有什么二可得?或者还有什么妄可得?这就叫本自平等、本来清净。十方三世的一切法都不离本心,这个如来藏性包罗一切,而我们现在因为落入妄执中,所以把十方三世全都隔断了。也就是由于生灭妄念一直不断,所以有了观待而立的十方、三世,无法融通。但实际上,十方无边无际,三世无始无终,是圆融一体、本自不二的。
净土大法极其甚深。这里,世尊告诉我们,只要按这个道去走,最终就会证到法界本体,也就还归了本元。这就回到老家了,从此再没有生死,没有妄心的迁变,那些都叫做苦,叫做生死,这以后就得了无为大乐,这是无生无灭的常住理体。这样复本心性就叫成佛,而不是另外修出一个佛。
下面对此做详细讲解。
所证的理体是平等性,也就是“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就叫“无上下”。虽然相上有各种各样的差别,但从理体上说,一切法平等不二。比如一名演员,他可以演各种戏剧,有各种的喜怒哀乐、语言、行动等表现,其实就是这一个人。如果你识得他,那这一切都是平等不二的,这上没有一好一坏等的差别,无非是同一个真人。同样,证了理体之后,什么圣凡、染净、高下、贫富、智愚等等都是没有的,这些只是相对安立的假名。如果对这些作实法解,那就落在了二边,也就起了差别见,而障碍见到平等不二的理体。
现在就要反过来,不被假相所迷惑,而时时识得本元。这样才知道,原来这一切都是没有的,本来是不二的,叫做“一真法界”。这根本不是相对待的法,所以叫绝待、本元;不是因缘造成的,所以叫无为、叫本真。这样的话,原来的各种差别见就会一个一个地消尽。因为过去无非是在这上面分别、计较,但这些完全是迷乱,根本不存在。不仅如此,在一切境界中再没有喜、怒、哀、乐等的妄动,也不再有成败、得失等的计较分别。从此,“超越于事物之表,逍遥于情尘之外”,不再是你当仆人被它转,而成了你去转它;不再是万物来驱使你,而是你去使用万物。
这样才知道,原来这是平等理体,这就叫“自然之根本”。一切都是自然相,都是天真常住,任运合道,没有一个不是自然相。一切都是佛性的起用,一切都是道。这里不能添加一点,否则就不自然。所谓“金屑虽贵,落眼成翳”,意思是它会障住你的本性,障住本来智慧。就弥陀而言,佛智慧也是洞达了根本,流出自然相的智慧。就整个极乐净土的妙境界相来说,它都是体用一如、理智无二、绝待圆融、言思莫及。它是不二法门。
其实,说“体用一如”,也只是引导初学的一种方便,也就是先说体,再说用,之后说从体起用、以用显体,最后说体用不二。实际体用本自一如,你不要强行把它分割开。哪里有离体的用?又哪里有离用的体?全都是本自不二的。要知道,阿弥陀佛的体,就是由事相上的起用——极乐国土的一切依正庄严来显示的。你知道了各种事相庄严,才会明白这里有绝待离边的体,正因为它不住任何边,所以才能显现一切。如果住在任何一个相上,那一切就全是僵化的,绝不可能任运起用。像这样,你越是明白用,就越会知道体,越能了悟体,就越是肯定用。所以,不能把体和用分割开来。而且不能用分别意识去揣测它,否则,再怎么样也只是妄想的产物,那就不妙了。也因此,以世间做学问的态度学佛法就根本行不通,你要把这种错误方式去掉,才能悟到其中的奥妙。
“理智不二”,真如理体和智慧本身也是不二的。只是为了方便引导众生,才不得不说有个能证的智慧,以它来证到所证的法界。一般人认为智慧和法界是两个, 其实法界就是智慧,智慧就是法界。所以,你不要把智慧认成分别心,分别心一刹那就灭掉了,怎么会与法界不二,成为万法本源呢?众生错认四大假合为自己的身,认六尘缘影为自己的心,这都是最大的错误。其实,空寂灵知才是我们的本性,它本自现成,不是后来由因缘新创造出来的,或者不是由修而新生起的。所以说,此法自然,本自不二。
“绝待圆融”,“绝待”就是绝离了一切相对二边的相。由于它空到彻底,空到无一相可得,所以从这里就能圆融一切。如果有边,那不是落在这一头,就是落在那一头,因为落在边执里的话,就必定会偏向一边,那就只能是此,而不能是彼,也就不能圆融。正由于法性无一相可得,所以它能变现出一切相;因为它没有边可落,所以能圆融一切。这样懂了绝待,就会悟到圆融。所以,这里圆具一切,都是法法融通的。
“言思莫及”,它不是语言、思维的行境。在这个世间,大家都用分别心行事。而在分别心的范畴里,必须有固定的相,心才能缘,一旦超出这个范畴,分别心就测度不到了。也就是用分别识根本没办法缘到超情离见的境界。这里没有任何时间、空间的妄执,所以叫“超情离见”,而且跟随顺分别识的见解格格不入。因为那只是妄识的境界,是迷梦中的事,根本缘不到真心理体。
这就要知道,修净土法最终就是“还归此法界”。知道这个大义以后,就要下定决心求生西方净土。而且要尽量把世间的事放下,这个范畴里的一切都只是虚妄分别,除了苦还是苦,完全是错乱。也因此,不该继续保护错乱,继续错下去了。既然已经知道了最终的归处,那就应当一心归入净土。因为往生化土最终就是证入常寂光土,这也是本性的异名,是自己本有的家乡。我们现在由于无明暂时入了迷梦,陷在轮回的妄现中,但最终必定要回去。
那么,怎样能在回归的路上快速、直接证入呢?最简易、最有普度性的就是弥陀净土法门。它最终会到达哪里?就是这里说的“著于无上下,洞达无边际”。也就是证到自性净土遍一处,完全平等清净。这是本有的故乡,是出现众生和佛之前的自性佛。
这里“著”的意思是“明”,也就是明心见性的“明”,指明了现见。所明的是“无上下”,也就是没有上下的平等理体。它没有边,不能说它是什么,所以叫绝待的妙体。它也不住在任何一个相上,根本不是心所对的境。因为凡是成为心前的境,就都可以拿给你看,这样的法就有固定、局限的相。但这个体是周遍的,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又怎么能拿给你看呢?能拿出来的都不是。就像《金刚经》上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所以,不要在相上纠缠不休,不要认相为真。但如果能反过来,知道相都是体的起用,就能明见它。总之,体无时无处不在,不要把它分割开来。它也没有任何相状可得,所以不要把它执为什么,这样就平等了。
“洞达”指洞然明白,识心达本,彻底证穷自性本元。我们一般说万法由心变现,但这只是世俗谛的层面,因为这个能变的心还是个有为法。你要一路探究下去,最终彻证心的本元,这才是万法的根本。见到了它,就叫得了道,也就是真正证得了道体,此外的一切都是从它现出的相用。所以,一切法都有它内在的秘密,那就是真如。见了最秘密层的真心就悟得了禅,也就是见了佛心,见了本性。往生净土最终所要证入的就是这个地方。也因此,世尊宣说了无量法门,无非是为了还归本性,所谓“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绝去,往生安乐国。横截五恶道,恶道自然闭。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
以上讲了极乐世界国土和圣众不可思议的功德庄严,而且说到往生净土最终能彻底还归法界而成佛。既然知道了净土大法的自然之道和它的无上极果,下面世尊就劝勉当时法会的大众和后世的一切行人,自己要发起主动力,以精进心来寻求殊胜的妙道。
在正式讲解经文之前,首先做个总体的概述。
前面已经开示了常住真心人人本有,这是人人本具、本自现成的自性天真佛,一切现成。它本来清净,上面没有任何垢染。而且本具妙用,能生一切万法。迷了就一直沦陷生死,悟了就顿时契到本佛,所以这里只有迷悟之分,没有高下之别。众生原本是佛,却不断地在外面波波浪走,就像不知自家本有的家珍,还一直在外面寻求那样。由此一直妄自沉沦生死,在轮回里非常辛劳地打工,换来的却只是苦果,始终颠倒迷惑,醉生梦死。一旦悟了本心,直下就是佛。所以,世尊这里再次垂慈教导,让大众知道自心是佛。
要知道,净土法门十分微妙。《往生论》里在开示净土的事相庄严后,把一切国土庄严、佛庄严和菩萨庄严全部归于理体,直接指示这就是一法句——清净句,也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都是第一义谛妙境界相。《往生论注》解释说,如实了知了三种庄严归于一法句的关要后,就能成就善巧方便回向。意思就是,由于了知实相,认识到生死中的一切全是迷情幻梦,就会皈依法身本元,由此就能回染著生死的心向于本具的菩提,也就是回向实际。同时知道,虽然众生在生死里起惑、造业、感果全是虚妄相,但一直在无所有中妄执诸法,而沦落生死,由此就会发起慈悲心,从而回向众生,也就是发心救度众生,把他们都拔济到清净国土。
而且,学这个法门要懂得“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其实,“是心是佛”所指示的窍门很多。对于净土经教里宣说的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有灵悟的人马上就会到了一切事相全是理体,《弥陀经》跟《金刚经》没有两样。因为净土的一切事相庄严都是般若理体所现,所以一切无不是般若。一旦会到这个,也就是一切全部会归于自心,心也会归于本佛,就会明白,原来自心就是佛。了悟这个之后,就会出现作佛的心,这就是菩提心。
所以,“发菩提心”有不同的途径。比如,唐朝裴休宰相所造的《劝发菩提心文》,首先就是要悟到自己的本心,然后由此起悲。《宝性论》也说,一旦知道自心本具如来藏,就会发生各种作用。其中一个就是勇猛求菩提的心。意思是知道自己本来是佛,就完全敢于发心作佛。因为这并不是本来非佛偏要作成佛,而是一切性功德法本来具足,只要去除客尘障蔽就会自然显发。所以会发起“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的心。也就是知道一切全在自性中,就会发起“是心作佛”的心。
那么,净土法门就是要借助国土的依正庄严来显发你的本心。随取一花一光,一色一香,无不是从容中道,无不是法性理体。就是这样借助事相让你悟入本体,有这个妙处。所以叫“当相即道”、“即事而真”。你一旦懂得这一切都是本性所现,马上会了悟自心是佛,否则的话,哪里能起这样的灵用?怎么会有这些妙相庄严呢?同样,你还会知道名号是佛、水是佛、花是佛等等,总之,净土中的一切事相庄严都是法性理体所现。还能进一步了达净土法确实是“华严奥藏,法华秘髓”,极乐国土里的一切确实是一实相印之所印现。这才知道什么是“唯心净土,自性弥陀”。
就像前面说的,“微妙安乐清净若此,何不力为善,念道之自然。著于无上下,洞达无边际。”有灵悟的人从这里就能会到一切都是唯心净土,都是本性所现,所以国土里的一切都是微妙章句。“微妙安乐清净”就是指一切事相从本性所流出。“道之自然”,也是自然显现法尔具有的妙用。所以,净土法是完全会归本性。有的人不懂这个道理,就认为念佛、学净土经教等都是心外求法,是著相。岂不知这一切都不出于本性,能会得的话,全都是对本性的注解。像这样,当你真正知道“是心是佛”,紧接着就会发起“是心作佛”的心,也就是你会发心会归本性。
由于这个原因,世尊在宣说净土大道的妙理后,劝大众应当勤发精进。这不单指当时在场的圣众,还包括后世一切能闻到净土妙法的人。意思是,每个人都要遵照世尊的教诲,以信愿求生西方,来实现成佛的大事。这也显示了净土妙门“是心作佛”的究竟方便。所以,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说,这是“方便中之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
以下具体解释经文。
“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世尊劝勉大众说,你们各自都应该精进勤修,自己要发起主动性,努力求得永久的大义。意思是说,我们要凭自身的努力,来求取到真实之利。这真实之利指的是即生就往生净土,彻证本心,最终圆证本性而成佛。凡是深明大义的人,都必定会努力求取。
“求”,指求生净土,也就是求无上大道。就像天亲菩萨在《往生论》中所说的那样,修五念门能圆满自他二利,最终证得无上菩提。所以,生净土跟成佛并不是两回事。这里说到“自”,就是显示要自力和他力配合才能成办往生。意思就是,在往生净土的因缘中,自力不可或缺。虽然说这是他力法门,以弥陀愿海的力量,使得行者即生横超生死,但如果自身不发起精进,断除疑惑,发起真信切愿,也绝对没有往生的道理。所以佛劝勉说“努力自求之”。也就是自身的努力不可缺少,不能一味地依赖。
换句话说,前面说的“是心是佛”指性德,“是心作佛”是修德。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所以必须有自身的配合,要努力地念佛,远离一切垢染,改造自身的习气,这样才能跟佛充分相应,从而显发自心而成佛。总之,这里强调的是必须自他二力配合来修。
“必得超绝去,往生安乐国”,像本经前面说的,只要至心求道,精进不止,就一定能证得果位。也因此说“必得超绝去”,意思是能超出分段、变易两种生死,远离一切障碍、垢染,最终达到无上果地。“超绝”,其中“超”指超脱,“绝”是灭绝,意思是超脱轮回,断绝生死。一往生安乐国土,顿时就超出了三界,断绝了旷劫的业习,所以叫“超绝”。像这样,凭借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从果起修,一生成就,无量的凡圣、智愚,九品万类,各个都“超绝去”,也就是都能生到三界外的弥陀净土。
“横截五恶道,恶道自然闭”,往生者由于得到弥陀愿海神力的加被,从此不再堕入恶趣,所以说“恶道自然闭”;而且都能住在不退地中直到成佛,因此是“横截五恶道”。
“五恶道”是说地狱、饿鬼、旁生、人、天这五种道,指的是六道轮回(阿修罗道摄于天道或摄于天道和饿鬼道二者之中)。说“恶道”,是相对于净土而言,这是广义的说法。《净影疏》说,一般而言,三恶道叫做恶趣,人天叫做善趣。但现在相较弥陀净土而言,娑婆的五道都是恶趣。其中地狱、饿鬼、旁生是纯恶所向,所以叫恶趣,而娑婆人天是杂恶所向的缘故,所以也叫恶趣。“横截”,意思是说,如果按通途的修道规则,那必须断除见、思二惑,才能超出三界,这样逐渐修道、断惑,就不叫横截,而叫竖出。但是一往生净土,就使娑婆五道的流转顿时截断,由于不是次第渐断,而是一时超绝,所以叫做“横截”。像这样,通过修持净土法门,就能横截五道流转,自然关闭恶道。
“升道无穷极”,从六道出去之后,就能在道上一直升进而不退转,念念增长上升。“无穷极”,指到达无有边际的甚深处,也就是佛果。因为佛的果德深广难思,所以叫“无极”。有极就是有边、有局限。而本性没有边际,没有任何时空上局限的量,不会落在任何边上。所以,一旦彻证本性,那时连住处都没有,哪里还有什么边或者极限?像这样,“无穷极”,就是指无边际的正等觉完全显露的境界,这里下至一毛孔的光、一个音声,都找不边际、极限。因为法界本来无边,不能用边来说它。
“易往而无人”,虽然这个法门很容易修,但由于很少有人肯去修因,能够生信、发愿并念佛等集聚往生资粮,所以真正去的人很少。“易往”是说,往生的因很容易修成,只要修成,就全都能往生。“而无人”,但很少有人肯去修因,所以往生者少,微少用否定词就说“无人”。这是世尊的一种感叹,虽然容易去,但没有人肯去,说明这个法本身不难,难就难在真正相信。所以,没有大善根就信受不了,或者虽然信,但信得不深,也就发不起修因的心。
“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极乐国土对于各类众生都不逆不违,符合条件的人它就收,而不会排拒。所以,阿弥陀佛永远不排拒你,极乐国土也绝不排拒你,只是你一直排拒佛,排拒净土,不愿意去。阿弥陀佛没有任何不平等,谁来往生都行,极乐国土的大门对所有人敞开,一视同仁,只要你符合条件,就都能往生。换句话说,任何人只要修了往生正因,都绝对跑不掉,决定要生到净土。“自然之所牵”,这实际就是法界在办事,所以不会有任何错误,自然这样运转。也就是说,谁修了往生的因,那他就能借助缘起的窍妙,而自然被佛的愿海所牵,由此往生净土。这都是自然的事。
或者这样解释,“其国不逆违”是说,阿弥陀佛从不会拒绝你,他有平等的大悲,普度一切众生。不会说因为你种性下劣,或者罪恶深重等等,所以不招收,不会这样。“自然之所牵”,但众生由于被烦恼缠缚,自然受业力的牵引,对这个世界不生厌离心,所以往生的人很少,也因此说“易往而无人”。
“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这是世尊再度地诲谕。为什么不把世间无意义的事放弃,精进地寻求无上大道呢?“勤行求道德”,其中“道”指体,“德”指相和用,“道德”指无上的大道和这里无边的功德。对此有智慧的人必定会一心寻求。
为什么呢?“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一旦见到极乐佛国的无比殊胜,以及娑婆世界的纯一苦性,你的心自然会放下。对世间任何事都没有希求,一心地欣求、向往清净国土。因为往生后,能得到无量寿,那是真正的长生。世间仙道追求的“长生”,最多只能活千万年,业报一尽终究还是堕落,所谓“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但往生极乐净土不同,在那里得到的寿命、安乐等都是没有边际的。
总之,世尊在这里教导我们,对于极乐国土的殊胜果报理应欣求,对于娑婆世界充满惑、业、苦三杂染的纯一苦相理应厌离。既然这里都是颠倒梦想,没有任何实义,那为什么还贪恋世间虚妄之事,而不求生净土呢?
然世人薄俗,共诤不急之事。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无尊无卑,无贫无富,少长男女,共忧钱财。有无同然,忧思适等。屏营愁苦,累念积虑。为心走使,无有安时。
“然世人薄俗,共诤不急之事”,世间人都很浅薄、低俗,不知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人要知道无常,才懂得寻求出离。否则,不知道生命短暂,转瞬就是后世的话,就会在短暂的一生中,不断地求取、争夺不急之事,把最要紧的生死大事抛之脑后。“不急之事”指财富、男女、名誉、权力,包括世间的各种五欲享受、感官刺激等,这些都是不急的事务。
我们应该懂得辨别问题的轻重缓急。像这些衣食受用等,只能暂时维持世俗的生活。而我们每天只要有能充饥的食物,有能遮体、保暖的衣服,有一间房能避寒、睡觉就够了,这以外的财物、受用等没有大的意义,所以不必急于寻求。因为过多的资具受用不但不会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安乐,还会导致很多过患,况且无常到来时,这一切都毫无利益,只有善恶业会一直紧密跟随。
要知道,真正要紧的是怎么从轮回里解脱出去。也就是说,消灭烦恼和业的敌人,集聚净业的财富,去佛国净土等,这些才是现前该着急、该争取的事。而其他生死里的事,像是在短暂的一生中,在名利竞争场里不断地争夺,起各种烦恼,造各种业,实际只是让自己永劫沉沦生死的因。
世人的目光都很短浅,看不到深远的利害关系,所以每天都在为活着而争取,为了在这一世能活得更快乐,能更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努力,从不为死做准备。这就证明他的眼光只局限在现世中,看不到前生后世的因果之流,不知道现前造下的恶业,会导致后世无穷无尽的苦果。也不晓得轮回的苦谛、集谛是怎么回事,不了解享受现前的一点快乐,就像舔食刀刃上的蜜,会引发未来无穷的后患。其实,无论是贪求现世的饮食、名利等哪一种,都很容易造下堕恶趣的业。在恶业的牵引下,将来就会堕入痛苦的深渊。
世人只认现前的一点乐受为真乐,为此得到了生贪,得不到生嗔,日日夜夜处在贪嗔争夺中,就这样毫无意义地走过了一生。到临终时才发现,原来一生争的都是不急之事,当务之急的生死大事从没有认真地筹办。人生几十年的光阴,那么好的机会,如果能一心用在修净业上,那临终时就决定能得到阿弥陀佛的接引,然后非常欢喜、自在地往生极乐,解决无量劫以来一直解决不了的生死大患。但那时已是后悔莫及。
如果我们现在能为解脱生死着急,为往生净土着急,那你生命的重点就放在修净业上了,其他一切都随缘过,能维持色身就可以。这样就能腾出很多精力,去加强自己的信愿,跟阿弥陀佛相应,同时每天念很多声佛号来清洗自己的心,这才真正实现了大义。
我们应该深明大义,知道永乐永苦的分界点在哪里。意思就是,如果我们的心追求世间的声色五欲,那结果就是永世沉陷在轮回里。相反,如果能把自己的心放在信愿念佛上,念念跟阿弥陀佛相应,那在今生就能脱离轮回苦海,生到清净佛国,此后就再没有忧苦了。不仅如此,一得到阿弥陀佛的加被,自己的如来藏就能迅速开发,能够开悟见到本性。而且,在西方佛国,以佛力的加被,自然诸根寂静,合于涅槃理体。
但世人鼠目寸光,不晓得死后还有来世。由于只有争取现世利益的心,所以造下的几乎都是堕恶趣的业。这样的话,今世享福后,决定会陷在三恶趣的痛苦深渊里,万劫不复。就这样,世人在五欲里狂欢的时候,完全不知道这是一辆奔向恶趣的列车,这就是他的可怜之处!
我们要知道,一个人如果心里唯一贪著现世,那他就根本没有修法的机缘。而且,由于贪著现世,就使得自心完全陷在名利的竞争场里,所发起的基本都是自私自利、贪、嗔、痴、慢等的恶行。由此就会累积起五逆十恶等各种严重的罪业,或者说会不断地造下各种违背五戒十善的恶业。照这种状况来看,世人每天都在“自掘坟墓”,最后必定深陷其中。
“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人们虽处在这极其苦恼的世界里,但内心毫不觉悟。“剧恶极苦”,“剧恶”是指,现在已经到了五浊极浓厚的时代,无论是时代的总体气象,还是众生心中的见解、烦恼、生命状况等,包括彼此之间互相染污,全都恶浊不堪。“极苦”是说,我们一直陷在轮回里,被无数业的锁链所缠缚。如果不趁这个机会赶紧逃出,一旦无常现前,又要继续困在轮回里,往后还要感受无数劫的苦厄。不仅如此,人们在感受极苦的同时,“勤身营务”,每天必须从早到晚十分辛劳地做各种事务。为的就是“以自给济”,也就是为得到财富来养活自己,在现世中得一点五欲享受,此外再没有更高的追求。
就这样,世人都困在现世的业力圈里,困在追求现世名利享受的道路中。这样的话,连后世人天善趣的安乐都很难成办。尤其在当今时代,修善法已经变得非常艰难,就连世间善道都很难听到。放眼看去,全都是鼓吹自我,张扬自私自利,世间几乎只有声色享受,权力竞争等。就连人伦善道都难以实行,这是多么可怕!
在这里面,一个人如果要通过自己的力量来真正发起觉悟,在这个世界上确立不拔,保持自己的操守,来坚定地实行善道,这又有多难!这需要很多的因缘,在心上建立起因果正见,才能坚定地实施。但很多人心力很弱,根本没有因果正见,所以连人天善道都见不到,完全是在漆黑的恶趣道上一路狂奔。这就可以预断,人们来世得到人天善趣的机率也非常小。总之,为了在现世求得蝇头小利,换来的却是百劫千生沉沦在恶趣中。这就是目前人类最可怜的地方。
如果我们能把视野打开,看到长远的未来,看到业感缘起的路线,就会知道贪著现世的心就是恶趣的根源。那些不见后世,唯一为现世而经营的人,就连一些起码的善心都很难生起。人只有想到后世,才会认识到为了来世的利乐,现前应该多种一点福田,多积一些善根,这样才会精勤地修善。而那些只图现世利益的人,眼光就非常短浅,他只会现起各种不顺因果正道的邪心、邪行。在这种心态下,就连少分的仁、义、礼、智、信都做不到,其实已经丧失了做人的资格。
“无尊无卑,无贫无富,少长男女,共忧钱财”,在这个时代,不分尊卑、贫富、少长、男女,人们普遍担忧的就是自己没有钱财。像现在人说的“一切向钱看”,一个人身份的标志,就在于他拥有多少财富,而评价一个人是否成功,也还是看他的财富有多少。所以,在这个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人们只重利不重义,不知道作为一个人,自己必须要做的是什么,唯一以金钱为标准,哪里有钱就往哪里去。心里担忧的就是自己没钱,不能成为大富豪,或者中等的富翁,一心就考虑怎么赚钱。
“有无同然,忧思适等”,像这样,人们已经成了钱财的奴隶。利欲熏心的人不会考虑别的,有了钱还想得到更多,不满足的时候会想尽办法,动各种歪脑筋来获取财富。因为在他的心目当中,钱就是享受声色五欲,满足各种欲望的资本,或者说是体现自我成就的最现实的砝码。
“屏营愁苦,累念积虑”,世间人都在为利而奔波,从早到晚,做任何事、动任何心思,无非是要求取钱财。不够的时候就考虑,怎么以各种手段,哪怕是侥幸,甚至是非法的渠道来迅速致富。得到之后,还想着怎么保持,或者最好能得更多。
“为心走使,无有安时”,由于一直为钱财而思虑,内心就失去了平衡,也就不会有真实的安乐可得。古人说“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人能知足少欲,心就很宽广,无论在哪里,心都是安乐的。而一旦成了欲望的奴隶,心里好像除了钱再没别的,这样的话,就会一直处在贪求的苦恼、忧愁中。或者怕竞争时被别人挤掉,整天处在担忧中。像这样,每天都被贪求的心所驱使,一直停不下来。有人认为,发大财、有很多钱就一定幸福。其实很多老板都发了财,但他们并不幸福。他的心一直在外面流荡,一天也停不下来。因为竞争太激烈,就连安下心来喝一杯茶的清闲也没有。
思考题:
(上节课)
1、“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无量寿国声闻菩萨,功德智慧,不可称说。又其国土,微妙安乐清净若此。”
(1)极乐菩萨的功德是以什么成就的?
(2)前面的经文都是“佛告阿难”,为什么从此处开始,要以弥勒菩萨作为当机者?
(3)“微妙”、“安乐”、“清净”,分别说明了极乐国土的哪些特点?
2、“何不力为善。”
(1)按《净影疏》解释“力为善”。
(2)以“正助兼修”来解释“力为善”。
(3)按弥陀愿海法门来说,“善”特指什么?为什么?
3、“念道之自然”
(1)按《净影疏》解释这句话。
(2)“道之自然”有哪两种涵义?净土本法强调哪一种?
(3)净土大道的“自然”指什么?它体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会有这种“自然性”?
(4)为什么说净土法叫做“自然之道”?这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5)了解“自然”二字的妙义,对于我们修净土法有什么帮助?
(6)我们应如何“念道之自然”?这里有什么深义?
(本节课)
1、“著于无上下,洞达无边际。”
(1)解释“著”、“洞达”、“无上下”、“无边际”。
(2)这两句讲了往生后的什么功德?
(3)解释“体用一如”、“理智无二”、“绝待圆融”、“言思莫及”。
(4)世尊在此处讲明法界理体的必要是什么?
2、为什么说净土法门是借助国土的依正庄严来显发我们的本心?
3、为什么说净土法门是“是心作佛”的究竟方便?
4、“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绝去,往生安乐国。”
(1)解释此偈。
(2)“求”指什么?“自”显示了什么道理?
(3)什么是“超绝”?修净土法是怎么超绝而去的?
5、“横截五恶道,恶道自然闭。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
(1)“五恶道”具体指哪五道?为什么说这些是“恶道”?
(2)什么是“横截”?为什么修净土法能够“横截”五恶道?
(3)解释“升道无穷极”。这里说的是怎样的境界?
(4)什么是“易往”?为什么“而无人”?这句说明了什么?
(5)从两方面解释“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
6、“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
(1)这里的“道德”指什么?
(2)什么是“极长生”、“无有极”?
(3)世尊在此处教导我们应如何做?
7、“然世人薄俗,共诤不急之事。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
(1)解释“薄俗”、“诤”、“不急之事”、“剧恶极苦”。
(2)怎样辨别什么事“急”,什么事“不急”?真正急的事是什么?为什么?
(3)结合身边的现象解释这两句经文。
(4)懂了这里讲的道理后,我们应该怎么做?
8、当今时代人们普遍担忧什么?为什么会为此而担忧?为它而担忧的后果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