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一、证信序分二:一、以六成就证信;二、广明菩萨会众咸遵普贤大士之德。
丙一、以六成就证信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了本际、尊者正愿、尊者正语、尊者大号、尊者仁贤、尊者离垢、尊者名闻、尊者善实、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优楼频螺迦叶、尊者伽耶迦叶、尊者那提迦叶、尊者摩诃迦叶、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劫宾那、尊者大住、尊者大净志、尊者摩诃周那、尊者满愿子、尊者离障、尊者流灌、尊者坚伏、尊者面王、尊者异乘、尊者仁性、尊者嘉乐、尊者善来、尊者罗云、尊者阿难,皆如斯等上首者也。
“如是”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一时”是时成就,“佛”是主成就,“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是处成就,“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和下面的菩萨众是众成就。
(一)如是
“如是”,深入地解释,是指所闻法义的体性,即“实相理体”。通常,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即大乘经所要宣说的法义是诸法实相;而实相的妙理,历古今而不变,所以称为“如”;如理而说,因此是“是”。
蕅益大师配合净土法门解释说:“依实相理,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曰‘是’。”实相妙理是什么?就是这一念心的本性,非生非灭,无去无来。观察这一念心,有来去吗?有生灭吗?有染净吗?所以这叫“湛然常住”,这就是“如”。依这实相的妙理念佛求生净土,能念是实相心,所念是实相佛,所生是实相土,一切都是实相正印之所印,因此说“决定无非”。
(二)我闻
“我闻”是指闻成就。指阿难尊者结集法藏时,开头要说:“我是从佛那里听来的,也按这样复述出来”,这样来宣布这部经是佛亲传下来的法。
口里说“我”,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凡夫说“我”,阿难尊者也说“我”,但说“我”的心不同。凡夫以愚痴心认为真实有我,所以说:“我如何如何,我要如何,我的什么如何......”把“我”执著成最重要、最根本的东西,也就念念为着这个“我”用尽了心思。圣者来到这个人人说“我”的世界里,也不可能说其它,也要说“我”如何、“我的弟子”如何等,这都是随顺世俗而说“我”。这样才能使言教通行于世间。这叫做随顺世间,假名为“我”。
以柱子为例来说明,不作审察时好像真的有柱子存在,审察时只是很多悬浮在空中的微尘,哪来“柱子”呢?所以没有“柱子”,只是世俗上对这一堆微尘称呼为“柱子”。以“柱子”类推“我”,就会知道“我”的真相。以前没认识到这只是色、受、想、行、识五种现相,误以为有一个独一、常住的“我”。现在见到只是很多的微尘和心念,无论哪个微尘和心念也不是“我”,合起来也不是“我”。这还只是按虚妄分别心所现的五蕴影像来说,真实中连这影像也没有,哪来的“我”呢?
但世间人天天说“我”、念“我”,也就要随顺世间把这五蕴的假相称呼为“我”。因为世间对种种现相都要设定名称,这样才好交流。比如大家定好这条路叫“南京路”,然后是“南京路”上哪一座楼,门牌是多少,这样才好对别人指示说“在南京路,车子开到那边的哪座楼,门牌是多少,找某某人......”这样才能找到这个人。像这样就知道,这是世间名言里的规则,没有这一套就无法沟通!所以随顺世间就必须要使用假名。
在世间,对于种种事物都要用概念来框定它的范围,说这是山、那叫水......然后约定俗成地把它定下来,之后按照这些名字才能指示、交流。这就是世间法运转的规则。因此佛来世间也说:“那是舍利子、这是目犍连......”一个名字就代表一个人;也会说:“我到了东印度、西印度,到了某地、某家,什么时间去的,住了几天......”这些都是世间相、世间语言。这里阿难尊者也不例外,也随顺世间语言而说“我闻”。
“闻”,是指由于耳根领受了声音而发了耳识。佛当时以人的语言宣说时,阿难领了佛的声音,发了耳识,了别到佛说了这些、那些,这叫做“闻”。
“我闻如是”,指阿难尊者说:“我当时听到世尊是这样说的。”阿难有陀罗尼,而且不会打妄语,这就能证实这是佛语的真实记录,是从佛传下来的法。
(三)一时
“一时”,指时成就。佛经上不说哪年哪月,只说“一时”,因为时间的长短是随着每个人的心而定,并无固定的标准。
《弥陀疏钞》中讲到:说者得了陀罗尼,可以一刹那间在一个字里说一切法门;听者得了净耳根,也可以在一刹那闻到一个字时,对其它一切都无障碍了知。而且说者和听者的境界有很多差别,比如,有说的时间少,而听的时间多;有说的时间多,而听的时间少;也有说者以神力,时间长短随心所欲;听者的根器也有利、钝的差别,所接受到的法也各不一样。因此古德说:三乘凡圣见佛的色身是报身或化身以及年岁的长短、成佛的远近等,都各不相同[1]。因此,都是随各人的心而显现一所知的量,一切都是唯心变现,没有心外实有、一成不变的东西。
因此,你说当时是哪年哪月、讲了多长时间?会场听者有各种各样的差别,因此感受也有种种差别。比如东、西方的历算就不同,天上跟人间的时间也不同(天上一天,等于人间五十年或更长的时间),所以没办法指定是哪年哪月。
其实,时间只是依托生灭的分别心而假立,并没有离开心独立存在的时间。有一念念的生灭,就安立一个个的刹那。以一个刹那为基本单位,把若干个刹那的相续安立为一秒、一分、一小时、一天、一月、一年、一世纪等。或者以前面的心灭了为过去,以当下的心显现为现在,以之后生起的心为未来,这样来安立三世。而且,心的感受各不相同,如果心领受很难忍的苦,会有度日如年之感;而心安住在禅定中,也会感觉亿万年犹如一瞬。心的状况不同,感受就不同,安立的时间也就不同。因此哪里有心外独立存在的时间呢?时间是长、还是短,唯一是按心的状况而假立,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只说“一时”。
总之,当时说者和听者的因缘和合时,说法的事圆满了,就叫“时成就”。
(四)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佛是主成就,指一切众生皈依的无上导师——大恩慈父释迦牟尼佛。当时比丘众和无数菩萨众都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灵鹫山)听佛说法。比丘众和菩萨众等是众成就,王舍城耆阇崛山是处成就。
(五)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
“万二千人俱”,标明大众的数量。通常佛的常随众是一千二百五十人,而这里标出的跟《法华经》一致。这表明佛要宣说舒畅出世本怀的大法,当时圣众云集,法会极其盛大、隆重,表明要说的法极为重要、殊胜。比如现在有一位佛教领袖要开大法会,很多有成就的大德都来参与,作为影响众,从这一点就知道这次法会的意义非常重大。同样,这里参与法会的不是通常的一千二百五十人,而是一万二千人,也是要说明《无量寿经》的意义极为重大。
而且这还只是人间能看到的人,如果加上从十方世界来听法的菩萨,那是无量无边。这才知道,这是最大级别的法会,参与者包括人间能看到的上万人和人间看不到的来自十方世界的无数菩萨。
这表明,大家都要来听受弥陀愿海法门,都要对自己所在世界里的众生宣说净土法门,让他们都能一心归投弥陀愿海而得到往生、解脱、成佛的大利益。
所以,不要理解成这只是在地球上喜马拉雅山旁边的北印度,在灵鹫山一个小小会场里发生的事,所说的只是关系到几年或几十年现世利益的事。这样就把佛门大事理解成小事情了。因为,从空间上看,这涉及到十方世界里无量众生获得往生净土、解脱成佛的大利益;从时间上看,这是关涉到往后贤劫九百九十六尊佛的教法期乃至更久远的时期里,一直都要以弥陀愿海普遍摄受十方有情,接引他们解脱、成佛的极重大事件!
许多人对净土法门的认识很不够,认为它太普通、太平常,因此并不殊胜。
这样的认识很不正确!一定要认识阿弥陀佛的力量,这是产生信心的根本。佛的摄受面极其广大——从所摄受的有情、从遍及的时空来看都是如此,净土法门家喻户晓,似乎普通、平常,但这不是不殊胜、反而是极殊胜的表现!
总之,这是一个永不衰落的主题,一个周遍法界恒时传播的法音,一种真正能做到点铁成金的神丹妙术。这都是由于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愿力、功德力所致。它成了未来无尽岁月里,十方世界中无数众生的皈仰之处,因此无不趋入此净土、无不弘扬此净土!要这样理解,才知道净土法门的殊胜。
(六)一切大圣神通已达
“一切大圣,神通已达”,是指当时法会上从“了本际”到“阿难”之间的一切大阿罗汉,都是神通已达的大圣者。
所谓“圣”,一、从功德上说,就是已契合空理、会归正道的人。
凡夫未见到实相,所以一直陷在惑业苦的循环中脱不出来。也就是,由于未见到无我的真实义愚,使得凡夫日日夜夜都执著我,发起种种行为,熏入识田——因位识,然后现起果位识、名色、六入、触......由此,造成轮回的相续不断。这就是凡夫——未得自在的人。而圣者就是了达空性、念念都归在正道上的人,不像凡夫念念都在轮回的路上走。
二、从地位上说,指证得初果以上的人,因为只要见道就入了圣流。
凡夫都是在生死的路上念念迁流,这一条生死之流从未间断过。但见道之后,就开始逆流往出生死的路上走了。在现见真谛后,见解上没有了疑惑,剩下的只有俱生烦恼——就是无始以来惯动的习性,要通过修道来止息。见解上无有迷惑,就不再认为有我,因为已经现见了无我。就像亲眼见到只是花绳而没有蛇,原来认为“那是什么蛇,这蛇有多大、多凶、多毒”这一系列的遍计或分别都没有了,这就好比遍计执著全部脱掉了。但是由于无始以来的惯性还很强,所以还会时不时地现行出来。
比如过去世做过猴子,走路时,还喜欢蹦蹦跳跳;当过妓女的,还喜欢照镜子;以前做过富贵人,过恒河时,因河神前世是他的仆女,他还说:“小婢住流。”这都是过去世习气的反应。但是他在习气现行时能很快遮止,到最后烦恼习气全部消尽,就出生死了。打个比方:把粪桶里的粪倒掉了,粪桶里还有臭味,因为已经装了许多年,臭气已经熏到木头里去了,所以要用水洗,要放在通风的地方让风吹,慢慢地这股气味就没有了。这就好比消掉了习气,完全出离了生死。初果见道虽到不了这一点,但已经逆了生死流,入了法性流,所以称为“圣”。凡圣的界限就在这里。
现在说的是“大圣”,这有更深的密意。这是指参与法会的大阿罗汉们实际是回小向大、行菩萨道、直接趋向佛果的大圣者。或者说都是大权示现的人物,本身的地位是佛或者菩萨。只是释迦佛来成佛度众生,大家都来赞助,示现各种形象,这叫做“大权示现”。
“神通已达”:“神”是神妙莫测,“通”是通行无碍。比如说:那是神人、是神医、有神力,就是指有神妙不可测的境界,因此叫做“神”。“通”是指没有阻碍。神通有天眼、天耳、神足、他心、宿命、漏尽六种。比如:能看到十方世界里粗粗细细的色法,没有障碍,就叫做“天眼通”;能听到十方世界里大大小小的声音,没有障碍,就叫做“天耳通”。“达”,就是证。在自身上已经实证到了,叫做“达”。
本来这一句是赞叹菩萨的功德,这里却用来赞叹声闻众。表明这些常随佛闻法的圣众本身都是法身大士,化现到这个世界里辅助释迦佛宣扬教法。此次是为开显净土法门,来影响整个大众。所以当时会场上一万二千人里,有很多是大权示现的圣者。这是人间的情况。
[1] 三乘凡圣见佛的色身是报身或化身以及年岁的长短、成佛的远近等,都各不相同:即同一尊佛说法,有的人见到是丈六比丘的化身相,坐的是草垫;有的人见到是报身相,高无量恒河沙数由旬,坐在金刚台上。有的见到佛住世八十年而入涅槃,有的见到佛并没有入涅槃。有的见到佛是这一生才成佛,有的见到佛无量劫前就已经成佛 。所以随着众生的心而现出种种佛的身相、说法的音声和所说的法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