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一代时教,主说西方净土的经典有《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三部。其中以《无量寿经》为“净土第一经”。此经详述法藏因地建立四十八大愿,安住真实智慧,万行庄严净土;终至愿满成佛,显现净土依正二报功德之海;开示三辈往生修持条件;殷勤教诫往生胜土之方便,遮止于佛智疑惑而堕边地疑城;重重诲勉远离五恶、五痛、五烧,必令凡夫即生皆得永超生死、同生净国、同登不退、同成佛道。
纵观全经,实具一乘了义、万善同归、普被三根、圆该八教的宏深教旨,及令无量众生横超三界、顿证不退、疾速解脱成佛的神功力用,厥为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的极稀有法宝。
未来佛法将灭期间,世尊以慈悲哀悯众生,特留此经最后住世一百年,凡遇此经者,都可随其意愿而得度脱。可见此经为度生之慈航、暗夜之明灯、起死回生之灵丹妙药!
此下先释经题“佛说无量寿经”。
分四:一、佛;二、说;三、无量寿;四、经。
一、佛
“佛”,即是以大悲愿力示生于五浊恶世、为救度苦难众生而演说无量教法的大导师释迦牟尼佛。
二、说分二:(一)通释;(二)别释。
(一)通释
“说”字通“悦”,是畅悦本怀之意。佛出世说法的本怀就是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为此,佛施设种种方便,其最终目的是令众生明见心性而成佛。因缘时至,佛如自己的本怀十分畅快地宣说出来,这叫做“说”或者“悦”。
(二)别释
在畅佛本怀的法门中,有一种特别法门,即演说阿弥陀佛因地大愿大行、果地成就净土功德庄严,引导众生发起信愿行,从而往生净土、不退成佛的法门。
凡夫仅凭自力而超越生死、证入不退,毕竟要集聚无量因缘。只有障碍转轻、顺缘集聚、资粮充足时,才有可能实证到深广的正道。而这相当不容易。无始以来串习的烦恼习性非常严重,甚至从心里发起断恶行善的决心都很困难。内心烦恼魔力如此深重,堕入迷乱的惯性如此强大,要向上升进就如同逆水行舟,而堕落却如同顺流直下。所以,单凭自力出生死就有很大困难,中间稍微遇到障缘就有可能退堕。
这就须要有特殊的方便——通过和阿弥陀佛的本愿相应而往生到净土!一生到净土,由于佛力加持,往生者的心不起我和我所的念头,不起烦恼、不发起为我的造作,这样就顺利超出了轮回;另一方面,得到佛力加持,念念增长菩提善根,迅速开发出广大功德。
所以一生到净土就入了不退地,能很快证得无生法忍,成就普贤行愿。连鹦鹉、八哥这样的旁生生到净土,也都能立即脱掉恶趣身,很快开发出极其广大的功德,再回来就是大菩萨的身份。因此,依靠佛的愿力做增上缘,就能顿超生死,从此只进不退,迅速地开发广大功德,简易到极点、方便到极点!这就是果教他力门的特点。它的特点在于启发信心和愿心,然后与佛相应就能获得救度和成就。
因此,这是能使广大众生悟入佛知见的特别法门。宣说这个法门舒畅了释尊救度世间的本怀,所以释尊表现得极其欢喜。因为这是关涉到当世及未来无数世代的众生得到解脱、成佛的大事。越是浊恶的时代,众生越难以凭自力解脱,就越发显示出这一法门的紧要。如果能将这个法门宣说出来,广泛流通于世间,就能让无量众生得到弥陀愿海摄持而往生极乐,由此就能实现让一切众生成佛的愿望。
这部经讲到:世尊当时安住在奇特法中,安住于导师之行,安住在不可思议的境界中。释迦佛是真正彻见了弥陀愿海所具备的极其殊胜的功能,也了知娑婆世界的无量众生与阿弥陀佛有极深的因缘。因此释迦佛是本土佛,是送众生往生的佛;阿弥陀佛是彼土佛,是接往生众生的佛。两尊佛配合得十分默契,目的就是想让众生顺利得到解脱、成佛。
这部经的名字取得很好,前一尊佛是释迦佛,后一尊佛是阿弥陀佛,佛说佛的事,然后让众生信入,最终也成佛。
各尊佛都有自己的本愿和事业。释迦的本愿是欲在浊世救度群生;弥陀的本愿则是建立佛国净土,将无量众生摄持至净土成佛。释尊示生于娑婆世界,也就随顺此方人类生命的形态,仅仅住世八十年后,便示现入于涅槃。这以后还有世世代代的众生,要交代他们如何来获得解脱!因此,佛就在许多经典中再三赞叹往生极乐世界的利益,一再嘱咐未来众生要生起信愿,求生弥陀净土,以便顺利成办解脱、成佛的大事。这样,就出现了最为普及的净土法门。
在佛法即将灭尽时期,其它经典全部隐没,这部《无量寿经》还要住世百年广度群生。所以宣讲《无量寿经》是涉及到释迦佛教法期间救度众生的重大事件。
在本经后面,释尊殷勤付嘱弥勒菩萨要护持好这部大法,不要使它灭没。这证明未来弥勒菩萨来人间成佛,也一定会弘扬净土法门。不但如此,在往后贤劫九百九十五尊佛出世时期,也一定会弘扬这部法。在娑婆世界,虽然根性成熟的人可以在佛教法住世期间证得圣果,但还有大批众生在秽土无法成就,需要去净土成道;或者有开悟或登地的人对阿弥陀佛有信心,想去极乐净土快速成佛,所以要对他们宣说净土大法。
总之,“说”就是畅悦佛度生的本怀。佛的本怀是要度脱一切众生成佛。如何度脱众生呢?特别而言,就是宣说弥陀本愿海,使众生生起信愿。之后,其心直接投入弥陀愿海、求生净土,就能得到度脱。对众生而言,这是一条极为方便、简易、直捷、圆满的成佛之路。所以当释尊将要宣说这一能令无量众生获得解脱、成佛的法门时,显现出前所未有的欢喜。
三、无量寿分二:(一)广释;(二)深释。
(一)广释
那么,所说是什么呢?就是“无量寿”这三个字。这是全经要义的概括。这部经从始至终都是在说“无量寿”和跟“无量寿”相关的事。
开头宣说无量寿佛因地时,如何在世自在王佛座前发起大心,立誓要庄严国土;在观察到二百一十亿刹土功德严净之事后,开始摄取总集二百一十亿刹土精华的极为殊胜的净土,经过五劫的精勤求索,结成了四十八大愿;结成大愿之后,又经过无量劫的积功累德,安住在真实智慧中庄严净土;最终福慧资粮圆满时,就实现了极乐世界。以上讲了无量寿佛因地的大愿大行。
之后,讲到从无量寿佛的妙心中,显现出净土无量无边的依报和正报功德庄严。这就是宣说无量寿佛极其殊胜的菩提、功德、事业。一切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全部摄归在无量寿佛的妙心中;同时,这一切又都是无量寿佛的法身智慧所流现。经中这一段内容,具体来讲,即是演说极乐净土的功德庄严,包括国土的清净功德、量功德、体性功德、色声香味触的功德、地水空的功德、莲花的功德、光明的功德、受用的功德、一切所求满足的功德......以及主尊阿弥陀佛的功德、眷属菩萨众的功德。实际上说的就是无量寿佛色身、刹土、眷属等最极圆满的功德。
接下来,讲的是“三辈往生”,开示了修持哪些正因可以跟无量寿佛相应、往生无量寿佛的净土。
再之后,又说到边地疑城,这是为了使修行人避免进入净土见不到佛的障碍。如果对于无量寿佛的佛智、不思议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狐疑不信,但还是想去净土。由于自己心里还有见佛的障碍,即自己心里有疑惑,就首先不能生到佛前见佛,要等到疑心已经消除,才能入到佛的大法会中听佛说法。
最后,宣说五浊恶世众生五恶、五痛、五烧的状况,教诫修行人要洗心改过、断恶从善,以清净的身语意业求生净土,永离苦难。
所以,这部经从始至终要说的就是无量寿佛。净土法门就是无量寿佛的法门。说到法门的极广大、极方便、极简易、极直捷、极圆满,归根结底都是源于无量寿佛愿海的力量。这是要摄受下自地狱众生、上至等觉菩萨之间的一切凡圣有情;所起到的作用是给予信愿者无量无边的利益。这样的法门叫做“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总而言之,一句话:以无量寿佛的大愿力作为强增上缘,只要具足信愿投入佛的愿海,就都能往生佛的净土、究竟成佛。因此以“无量寿”摄尽了净土法门的一切要义。
(二)深释
其实“阿弥陀(梵语)”是密号,含有无量无边的妙义。《阿弥陀经》中以“无量光”、“无量寿”两种德统摄一切。《弥陀要解》中说:“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即法界体。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因此以“光”、“寿”二字就摄尽了一切。正因为性体含裹十方三世,一切相、用都不离本体,都是本体所具、所现,所以极乐净土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都统摄在“无量寿”的理体中。
“寿”是如如智的体,“光”是如如智的相。法身无始无终,常住不坏,所以叫做“无量寿”。光是本体本具的德相,由于相不离体,所以就摄在体中,以“无量寿”就摄尽了一切。展开来则有无量的无量,无论智慧、慈悲、神通、道力,还是说法度生等,一切都无量。
四、经分二:(一)以契理契机解释;(二)以贯摄常法解释。
(一)以契理契机解释
“经”:梵语修多罗,译为契经。契是指契理、契机。佛所说的法既契合真理,又契合众生的根机。佛经即是以适合众生根机、时机的方式演说真理的教法。实相如是,佛也如是说。有时是直接说;有时是间接说,即首先设立引导众生趣入真实义的方便,在经过逐步引导之后,最终开示实相。所以这跟世间的法截然不同,世间的言论里充满了不正的知见,都是从迷惑心中说出,根本不能跟佛的圣言相比。只有佛的圣言才堪称是“经”。
(二)以贯摄常法解释分二:1、通释;2、别释。
1、通释
“经”又有“贯、摄、常、法”四个涵义。总的来说,佛经是以教法文字贯穿种种义理,比如缘起、空性、如来藏、净土等,这叫做“贯”;所说的法能摄持人心,把人心安置于正道中,这叫做“摄”;而且法义历经过去、现在、未来无数的时间,不会有任何改变,这叫做“常”;一切众生都要遵循这样的道路到达佛地,这叫做“法”。
而世间科学,过去的理论在不断地被后人推翻,所以都没有说到真理本身。佛的经教是不可能被推翻的,不然怎么成为永远皈依的法宝、尽未来际奉行的法宝呢?如果有错误,就不值得我们皈依。实际上,我们的本性或者法界有它真实的体相,本性的妙体在起用时也有它必然的规律,丝毫不差,这上面的法则是永久不会改变、丝毫不会改变的。佛就是现见了这些法则的人,而且如实地宣说了这些法则,因此佛传授的法称为“经”。
能认识到这一点,才知道为什么要皈依佛的圣教、遵循佛的圣教。这跟世间的发明创造不同,世间是以革新、创新为贵,谁有创新精神、谁能推翻老观念,大家就认为他有时代精神、有现代意识。其实这些只是妄想分别范畴里的事!
为什么世间如此混乱?为什么会不断地出现新思想、新观念?它的根源就是未与真理相应时,凡夫的第六意识,它可以产生无量无边的妄想与分别!如果它返迷为悟,就成为妙观察智。如果它落在无明中,与无明和合,就会出生无量无边的妄想——怎么想都行,怎么编造言论都行,也因此世间会变得越来越混乱。
越是到了末法时期,就越表现为多元化的状况。这种多元化,其实更多体现的是“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因为已经没有了统一的标准,也就谁都有发言权,谁都有自创一套的权力。
但我们是信奉佛教的人,不能这样。要知道佛在经上常说“古佛如是说,今佛如是说,来佛如是说......”真理是永无改变的。正因为如此,如果能见到真理,就可以和佛菩萨见面。这个见面不是指四眼相对的见面,而是指圣人的心意我们也能体会,他是那样见、那样认识,我也那样见、那样认识。所以佛经里总是说“如是”、“如是”,“如是”充满了佛教的典籍。
真理是永恒的、普遍的。佛陀是彻见真理的觉悟者。而我们是未见真理的迷惑众生,因此要依止现见真理的无上导师佛陀,按照他的指示来见到自己的智慧本性,由此我们也就能见到真理,也能成佛。佛教就是这样以先觉觉后觉。这里只有继承,没有推翻。
“尽十界以咸遵”,这是“法”的意思。它是法则、是道路。一切有情都要遵循佛陀的圣教来修行,没有一个人能够逾越。所以佛教并不提倡自由主义,那是心念、行为放肆的狂乱作为。要知道,毕竟是有真理之道、安乐之道的。所谓的皈依法,就是发誓尽形寿奉行佛指示的正道。以这个缘故,佛说的经教就是法、就是道。
2、别释
下面再结合本经来谈谈“贯、摄、常、法”四个字的涵义。
所谓“贯”,就是以这部经的文字像线一样贯穿了极乐净土事、理、因、果等的一切深广义理。从与会大众“皆遵普贤大士之德”一路下来,佛怎么放光现瑞,阿难怎么请问,显示了宣说大法的缘起;之后就宣说弥陀因地的大愿、大行,说出了极乐净土建立的因缘和过程;再往后,由成就大愿而显现超胜十方、无与伦比的极乐净土——如何穷微极妙,如何是第一义谛妙境界相,如何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分别有多少种庄严......往生到这样的净土后,得到哪些安乐受用,如何迅速成就大乘功德等,以几万字贯穿了这一切妙义,所以成为净土第一经。
所谓“摄”,是指这部经能摄持无量众生的心,把他们安置在解脱和成佛的安乐中,有极深、极大的意义。有比人间开多少次奥运会、多少次世界博览会、多少次文化研究会大无数倍的意义。因为这是要摄持未来无尽岁月里的众生往生净土、圆成佛道。这部经有这样大的功能,摄受面如此广大!即可将无量众生摄持到弥陀大愿船里,都摄受到极乐世界,给予他们极大安乐并显发其本性而成佛。
所谓“常”,是指阿弥陀佛一乘大誓愿海以及从佛心中流现的净土妙法的真谛永远不变。这是从十劫以前弥陀成佛时开始,直到今天乃至未来无尽的时间里,都一定是如是因、如是果、如是事、如是理。这来源于佛陀已消尽虚妄分别的法身智慧。因此,决定按本愿的设定,不假造作、毫无分别,以法性力、智慧力、缘起力,丝毫不爽地给予众生利益!
在这十劫——也算得上很漫长的时间里,已经有无量众生往生到了极乐世界,他们是不是按照愿海的设定而得到利益呢?决定丝毫不差。
到了今天,这么浊恶的时代,还是有很多往生净土的人,他们往生的利益会不会变小,会不会有意外的失误或空过呢?绝不可能!
阿弥陀佛安住净土的寿命是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往后还有无量的岁月,这期间往生者的情况如何呢?也必定得到真实利益。
决定如本经所说,极乐世界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法界。一切都是佛的妙心所现,能够在无分别、无功用中起无量无边的妙用。即一生入净土就具有无量种类的功德庄严。这就是“常”的意思,指净土妙法历三世而不变。
所谓“法”,就是指“尽十界以咸遵”。弥陀大愿海摄受法界有情,九法界众生都遵循这信愿念佛的妙道求生净土,一生入净土就能速疾成佛。甚至古佛也不舍因地,示现为因地修行的相来求生净土。比如普贤菩萨、文殊菩萨都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全经分三: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甲一、序分分二:一、证信序;二、发起序。
通常,佛经是以六种成就作为证信序。包括: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众成就。
这是指只有因缘和合才能完成一部经的流通。这里要有说法的时间、处所、教主、徒众,以及有人如实地听闻、记在心里。有这六种成就才能兴起一部教法,缺少一种,教法就无法流通。比如当场的因缘欠缺,就无法说出这部经来;没有得陀罗尼的人记在心里,后来讲的跟当时有出入,大家也不信任这是佛说的经,也不可能流通。所以一定要具足六成就才行。
结集三藏是极其重大的事。佛的色身虽已离开人间,言教还留在世间,如果证实了某部经是佛亲口所说,佛弟子就会信受奉行这部经。所以,佛经都是以“如是我闻”等开头,这也是阿难尊者在结集三藏时,很严肃地给一切世间作证:这是佛当年亲自说过的法。当佛快要圆寂时,阿难尊者非常悲伤,阿㝹楼驮就提醒他赶紧去问佛:“将来佛经以什么开头?”佛说:“用‘如是我闻’开头。”这样来证明这部法确实为佛亲口所说,确实可信。
“发起序”又叫做别序。通常一部经的宣说都是由某种因缘发起。有的经是佛放光现瑞后,以弟子请问因缘而发起;有的经是应弟子的提问而宣说。像《观经》,是韦提希夫人遭到逆子阿阇世王杀父囚母的逆难后,对世间生起了很大的厌离心,想生到无忧恼处。这样佛给她放光显现无数刹土,她选择了极乐世界。之后,佛就宣说了往生净土的十六观门。
本经的发起序是当时世尊身体的诸根显得非常欢喜、清净,光颜巍巍,于是阿难就问佛:世尊今天这么欢喜,佛佛相念,是不是世尊也在念佛?由此佛就说出了这部《无量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