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断除“须积广大资粮才能往生,仅依发愿等不能往生”的疑惑
若有人认为:经中也宣说了需要积累无量资粮。发愿得以实现的因要依赖于资粮,如果不具备广大资粮,那么仅仅依靠发愿等也不能往生净土。
有人见到净土经上有“种诸善根”、“植诸善本” 等的文句,就想:经上也说需要种植无量善根,成就所愿必定依赖资粮,如果不具备广大资粮,仅以发愿等是不可能往生净土的。
这是怀疑仅以发愿不能成办往生,发愿后还要修积广大资粮才能往生。
以下分四方面做出答复:一、一般性的回答;二、特别就“具足深信切愿”这一情况做出回答;三、引净土经教为证;四、总结。
一、一般性的回答
驳斥:一般来说,发愿得以实现的因的确是积累资粮,同时也要承认,根据众生积累资粮的业力、根机、缘分的差别,存在着死后立即往生、他世往生极乐世界的各种情况。
回答:一般来说,成就所愿的因是积聚资粮。比如发愿建造一间房屋,不可能仅以发愿就出现房屋,得买木头、砖瓦等建材,还要雇用工人,这好比积聚资粮。有了造作者和建材,经过一段时间的建造,造好了房屋,又做了装修,建房的愿望才得以实现。所以发愿后要通过积聚资粮来成满所愿。
而且积聚资粮也按各人行业、根机、因缘等的差别,有的即生圆满资粮,命终就往生净土;有的来世才圆满资粮,在第二、第三等世才往生。
这里,业指造作的状况;根机指“材料”;因缘指主因和助缘集聚的情况。在实现造房愿望的诸多条件中,建材的品质比喻众生的根机,指人的资质、性向如何;建筑的状况比喻造业的情况。比如:如何买建材、如何建造、造时是一丝不苟或是马虎了事、是昼夜精进或是消极怠工,造房的因缘包括人、事、物、设计、安排、心力、体力等各方面的因素。像这样,积聚资粮也是按众生业、根机、因缘等的差别,有大小、快慢等的差别。如果今生已经圆满积聚了资粮,那就会即生成就所愿;如果今生还没圆满积聚资粮,那也有待来世再努力,直到资粮积聚圆满才成就所愿。所以,根据积资的状况,有即生往生和来世往生的差别。
二、特别就“具足深信切愿”这一情况做出回答
然而,如果具足强烈的信心、希求心,不依靠他缘便可圆满一切广大资粮之因,因为凡是听闻极乐世界及阿弥陀佛名号的人,往昔必定积累过广大资粮。
但如果自己具足猛利的信愿,那不必依赖其他,仅以信愿就会摄集广大资粮,而且凡是闻到极乐世界和弥陀名号的人都一定在往昔积过广大资粮。
这里要观察未来、过去两方面的情况。第一、要认识到现在以真信切愿摄持而修种种净业,就能摄集广大资粮(比如蕅益大师说:以信愿执持名号,一一声都具多善根福德。其它如敬礼、称赞阿弥陀佛,读诵、演说净土经教等,都会摄集广大资粮);第二、现在内心具有真信切愿是一个果法,这不会无因而生,一定是由往昔种植深厚善根而来,由此就能推断前世一定积过广大资粮。以具足广大资粮的缘故,能成办往生。
总之,要观察到现在对阿弥陀佛有很大信心,对往生西方有很切的愿心,这不可能是无因而现的。就像见到一个物体热得烫手,这不是现在才开始加热的,而是之前很长时间持续地加热,才出现这样的高温。同样道理,在人心中出现了深信切愿,也一定是过去在无量佛所种植善根,培植到今生才有这一表现。信心深、愿心切本身是深厚善根的流露,一定是由多生的栽培而来。这样就能推断:这样的人在往昔已经积过广大资粮。
现在能够闻到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的名号,这不是个偶然事件,因为这是极其方便简易的易行道,值遇到这样殊胜的妙道需要有殊胜的因缘。很多人只能闻小乘法,只能接触基督教等,都是由因缘所致。能闻到殊胜的净土法门也是由前世种植殊胜善根才会这样感得。这
样以果推因就能断定往昔积过广大资粮。
三、引净土经教为证
经中说:“未来时,至佛法隐没之间,于此广大法门,诸佛皆赞叹,诸佛皆称扬,诸佛皆恩赐,此法能速成一切种智。耳闻此法之彼等一切众生获得极妙善、生起诸善根,
《无量寿经》说:未来直到佛法隐没之间,对此广大净土法门,诸佛都称扬赞叹,都给众生传授这速疾解脱、成就佛道的大法。此法能迅速成就遍知一切法的智慧。
“广大”,指净土法门有两个特点:一、法门摄机极其广大,能够摄受下自五逆十恶、上至十地菩萨之间的一切有情,古德赞叹为“如天普覆、似地均擎”。二、往生后以佛力加被,将显现极其广大的功德。既然法门如此广大、殊胜,所以只要传入耳根、显现心中,就会获得极妙善(很多殊胜利益)、种植诸善根。
《辨中边论颂》说:闻慧的作用是增长善根界。只要大乘妙法传入众生内心,就会使他内在的善根增长广大。因此在闻到第一稀有、殊胜的弥陀愿海法门时,就已经种下了很深的善根。自己都能体会到,比如只是听几堂课,心里就生起了欢喜心、信心、想往生极乐世界的愿心,这就是种了很深的善根!远远超过财布施的善根!一般人认为做了很多外在形相的善法特别了不起,他不知道心里对不可思议的净土、不可思议的弥陀愿海信受了、相应了,这样的善根才真正不可思议!
经中说:“佛世尊难思,正法亦难思,圣僧不思议,诸信不思议,异熟亦难思。”配在净土法门上解释:弥陀本愿和智慧的神力极其不可思议,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的净土法门极其不可思议,观音、势至为首的清净大海众菩萨圣行功德极其不可思议,而对这不可思议的西方三宝生起信心亦不可思议,所得果报亦决定不可思议。
总之,以上经文讲到耳闻净土大法的众生,当时就已经得到大利益。因为这时接上了净土因缘,阿弥陀佛的愿力在其心上加持,就已经种植很深的善根。
侍奉过往昔如来,
现在能够值遇到稀有殊胜的净土大法,能够听闻、起信、发愿,一定是往昔承事无量诸佛的结果。
这句是从果溯因,指明闻经者在前世就已种植广大善根。
蒙受佛陀加持,耳闻佛号能心生欢喜、获得殊妙喜乐。并且受持、讽诵、精通、为他众真实广说、欢喜修持,甚至以缮写作供养也会获得诸多福德,不可胜数。”
这是显示未来的发展状况。有了良好的开端,就会源源不断地出现未来初期、中期和后期的效果。
如果有人闻到佛号和极乐世界功德的名称,在他心中显现了,这时就已经种植善根。这很强的种子种进去了,不会在里面停止。其实,佛的心遍入在众生心中,只要众生心中显现名号,佛的愿海神力就在他心上作加持。不但当时心中生起欢喜,还会辗转不断地增长,出现广大殊胜的欢喜!
这以后就能把净土大法受持在自己心上,对于修净业资粮求生净土,就开始自觉、精勤地去做了。因为已经产生了信愿、有了动力、有了好乐、有了很深的意乐,这样确实愿意天天读诵极乐世界的经、研习净土法门的教、看很多甚深的净土教典,会逐渐地深入、通达此法门。一旦有所通达,心里的法喜会更大,而且会为别人详细演说。因为自己对净土法门有很大的信心和欢喜心,而且以智慧确认了这个法门的奇特处。对众生来说,这又是极其重要、真正能救他出生死、入不退地、速疾成佛的大法。因此会发愿为一切有缘者详细地演说。
而且自己会“常乐修行”。从此常常欢喜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和密咒,赞叹阿弥陀佛、顶礼阿弥陀佛,会一心爱乐修持,这叫“常乐修行”。
以内心发起深信切愿为根源,将开启恒时心系净土的无量法行,并且以内心具足深切信愿的缘故,作每种法行都能获得广大功德、植诸广大善根。这就看出未来发展的趋势非常良好。像这样,从某人“现在内心具有深信切愿”这一点往过去、现在、未来三方面去观察,会认识到此人一定过去已集广大资粮、现在正集广大资粮、未来当集广大资粮。因此《要解》中说:“但闻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又说:“今全由信愿持名,故信愿行三,声声圆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缘。(意为:现在整个是由深信切愿的心持佛名号,因此每一声念佛都具足信愿行,所以叫做‘多善根福德因缘’。)”
一般说到“多善根福德因缘”,是指做很多善事积很多福德。但如果内心具有深信切愿这一内涵,再来礼拜、称名、忆念、演说、供养等,就一一都出生广大福德。原因是内在有对阿弥陀佛深厚的信心,有真切求生佛土的愿心,以深信切愿就和佛的愿海真实相应,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佛经中又说:“若不积福德,不会闻此法,成就菩萨者,彼将闻此语。”
此经又说:如果前世没积福德,则不会闻到此甚深奇特的法门。前世曾经勇猛地做过许多利益之事,才会闻到甚深的净土经教。因此能闻到净土法门的人都有广大善根。
又云:“何人听闻此胜法,忆念善逝得欢喜,何人诚信佛菩萨,彼等过去为我友。”
又说:谁闻到这殊胜奇特的法门,常念佛而生起欢喜心,内心对佛菩提能欢喜希求,这人前世就已经是我的善友(即:有此表现的人,前世一定在佛处种过善根,结过善缘)。
根据诸如此类的教义可以推知:如今能听到犹如宝藏般十分难得的佛陀名号之人,往昔必定积累过广大资粮、将来必定会往生极乐世界。
根据诸如此类的教义,按照因果律可以推断:如今有殊胜的果,一定是过去种植了殊胜的因;而以如今的果作为因,将来也一定获得殊胜之果。这就是依据“三世因果律”做出的推断。
“如今的果”,指闻到如宝藏般极其稀有、具足无量功德的弥陀名号。闻到佛名号并不是稀松平常的事。佛名号中具足无量功德,因此犹如宝藏。
如果遇到世间的大宝藏,见里面藏有金银、美玉、玛瑙等无量珍宝,我们会惊叹稀有。其实,弥陀名号无数倍超胜世间的大宝藏,因为这是佛因地无量劫中以无数不可思议的菩萨大行所庄严的名号,到功德圆满而成就菩提时,名号已经成为极为奇特、具足万德的如意宝。就如同在电子器件很小的芯片中能储存无量信息,在弥陀六字洪名里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海,因此犹如宝藏。
闻佛名号是极其难得的事,能闻到佛名号就是遇到了极稀有奇特的大宝藏。内心能信受、执持,确实每一念都能摄取极多善根福德。上文曾引述蕅益大师极赞名号的话:这一声名号是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是无上果觉。名号不可思议,能持的心性不可思议。持一声,一声不可思议;持百千万声,声声都不可思议!
现在具有这样殊胜的果,推究其因,一定在往昔已积过广大资粮;又以如今的果为因,再推知其果,从现在“念念执持万德洪名,声声都不可思议”就能预断未来一定往生!
以上总的依据《无量寿经》的圣言推证了具足深信切愿者已积、正积、当积广大资粮。
下面从反面指出唯有佛的圣言能指明众生心相续的状况,除佛之外,凡夫、阿罗汉等都不能如实了知众生的相续。因此我们要坚定地依止佛的圣言,来认定具足深信切愿者的状况。
否则,不仅我们这些凡夫人不能了知自己前世后世的情况如何、有无解脱和一切种智的缘分等,而且诸大阿罗汉也不能如理了知他人的相续,例如,华杰施主的善根(,大阿罗汉目犍连尊者也未能知晓)。
如果不依据佛的圣言来了解,不但我们凡夫无法了知自己前世和来世的事,连阿罗汉也不可能如实了知。
佛在经上说:这样的人前世曾经是我的善友,积过广大资粮。又说:听闻此法后会得到欢喜和极欢喜,之后受持、讽诵、通达、广说、书写、供养等,会获得不可思议的福德。这都是依据佛的圣言才了知的。
我们是凡夫,见不到自己的前世,对于自己的来世也一无所知。对于自己是否有解脱的因缘、成佛的因缘也丝毫不清楚。
不但我们凡夫不了知,连断尽烦恼、现前无漏神通的阿罗汉也只在有限的范围知道别人的相续。阿罗汉只见到众生八万劫内的状况。八万劫相比一生固然极其漫长,相比于无量劫又极其短暂。阿罗汉的神通只能见到八万劫内的事。就像在高处向四周眺望,有一个视野范围,在这范围外的无限空间都成了盲区。像这样,阿罗汉了知的范围是极小的,未知的领域是无限的,因此不知道众生无始以来生生世世相续的状况。
比如佛世时,华杰施主来求出家,目犍连尊者观察他毫无善根,因此不许他出家。但这个判断是错误的。因为他无量劫前曾经是一只虫,当时以一个因缘,虫掉到水里,顺流而下,绕着一座塔转了三圈,就种了这个善根。
像这样,阿罗汉都不能如实见到众生前后世相续的状况,所以只有依据佛的圣言来了知。理由很显然,唯有佛现见了十方三世一切法,佛的圣教是如实宣说,因此堪为标准(正量)。
四、总结
(一)具深信切愿就是有缘分的人
由于众生的业力、缘分、根机千差万别致使所成就的果也各不相同。但是我们完全能够知道,如果是信心十足、欲乐强烈的人,他不可能没有缘分。
总的来说,按照众生各自行业、因缘、根机的差别,致使所成就的果有种种差别。但要知道,如果在某人心里出现了真切的信心和求生净土的欲乐,那不会是没有缘分的人。
想一想:为什么在十方无数世界里、在无量诸佛中,只对西方净土的阿弥陀佛有深切的信心和恭敬心呢?为什么心里一念阿弥陀佛就觉得很亲切呢?对于同住在地球上的六十多亿人一无所知,对于世界上的很多伟人、名人心里没有这份敬仰,也没感觉有这么熟悉、亲近。对于三界的任何地方也没有愿生彼处的心。对于十方其他佛土也感觉很陌生,心里不会想“我要生到南方某佛刹”等。一提起来,心里都感觉因缘很疏远、很陌生。但提起极乐世界却感觉很近、很熟悉,和阿弥陀佛的因缘很深。因此一心就只想去极乐世界。这说明不是没有缘分,而是有很深的缘分。
(二)对佛和净土生信也能成就广大资粮
对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生起信心,也可以成就广大的资粮。如前文列举了经中所说此胜过尘数刹满宝作布施的功德等道理。
所谓对佛和净土生信就能成就广大资粮,有两处经证。
第一处,如前文所说:有量如佛刹极微尘数的世界都碎成了极微尘,有多少极微尘就有那么多的世界,而这些世界中统统充满金、银等的珍宝来作布施,所生的福德和闻到弥陀名号及极乐世界的功德而欢喜合掌相比,不及其一分。这证明对佛和极乐世界殊胜的功德生起信心和欢喜心,能成就极广大的资粮。
佛经中还说:“听闻善逝名号者,菩提道中不退转,直至菩提果之间,获得不忘陀罗尼。”又说:“不转女身获总持,持梵净行转贵族,获得殊胜三摩地,欢喜受持菩萨行,值遇胜喜善根等,将得无量之功德。”
第二处,《无量寿经》说到闻佛名号具有无量功德,也可以证明对阿弥陀佛生起信心能成就广大资粮。
佛的本愿已经设定:如果有人闻到我的名号,就能于无上菩提永不退转;就能证得无生法忍、诸多甚深陀罗尼;就能舍离女身,转女成男;就能在成就无上菩提之间,常修梵行;就能转生尊贵家族;就能获得“平等三昧”等殊胜三摩地;就能欢喜修持菩萨行,得平等住,种诸善根……
总之,弥陀名号是佛无量劫中行持无数菩萨行所成就的如意宝。现在把这如意宝授予众生,如果有福受持,就会随自己的信心和愿心生起无量功德。世间的如意宝,求衣得衣、求食得食,能如愿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名号如意宝,则随着执持者的信愿而给予无量广大功德!
总之,以上首先举出一种疑惑,认为:往生殊胜的净土一定要积广大资粮,仅仅生起信愿、持念佛名并不能往生。对此答复:如果能闻到名号,对于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生起信心和欢喜心,以及发起求生极乐世界的切愿,这不会是无因而生的,一定是由殊胜的因而来。这样由果推因就知道前世已经积过广大资粮。而且,由现在生起深信切愿等本身就能成就广大资粮,往后还将持续地摄集广大资粮。因此具备深信切愿修持净业的人一定会往生极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