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法诚,姓樊氏,雍州万年县人。幼年出家,以诵华严为业。因遇慧超禅师,隐居蓝谷高山。遂屏嚣烦,披诚请益。
唐僧法诚,姓樊,雍州万年县人。幼时出家,以读诵《华严经》为业。因为遇到慧超禅师在蓝谷深山里隐居,就摒绝喧嚣、烦乱而住进深山,向慧超禅师诚心请益。
后于寺南岭,造华严堂,澡洁中外。庄严既毕,乃图画七处九会之像。又竭其精志,书写受持。
后来,他在寺院南边的山岭上建造“华严堂”,殿堂内外洗洁清净。这座华严堂要供奉华严大法。他对殿堂做了各种庄严之后,又在殿堂的四壁绘画“华严七处九会”的图像。而且竭尽精诚,发心对《华严经》书写受持。
宏文学士张静者,时号笔工,罕有加胜。乃请至山舍,令受斋戒,洁净自修。口含香汁,身被新服。然静长途写经,纸直五十。诚料其见,才写两纸,酬直五百。静利其货,竭力写之。
当时有位宏文学士张静,号称笔法工整,很少有超过他的人。法诚就请他到山间房舍,受持斋戒,身心清净,而且要修法。然后口含香水,身上穿洁净衣服。
张静远道而来写经,写一张纸需要五十。法诚也料到他的想法,才写两张纸,就给了他五百(比平常多五倍的报酬)。张静见报酬这么丰厚,就竭尽全力地专心写经。
终部已来,诚恒每日烧香供养,在其案前。点画之间,心缘目睹,略无遗漏。故其克心钻注,时感异鸟,形色希世。飞入堂中,徘徊鼓舞。下至经案,复上香炉。摄静住观,自然驯狎,久之翔逝。
在写经这段时间里,法诚每天照例烧香供养,守在写经的经案之前。写经时,一点一画心缘目睹,没有一点遗漏。以这样的诚心专注,当时就感得有灵鸟飞来,形状、毛色举世罕见。
这只灵鸟飞入厅堂,鼓舞着双翼旋绕飞翔。然后落在经案上,又跳上香炉,静静地站立观看写经。灵鸟非常自然、温顺、亲昵,很长时间才飞翔而去。
明年经了,将事兴庆,鸟又飞来,如前驯扰,鸣唳哀亮。
第二年写经完毕,将要庆贺时,灵鸟又飞来了。像先前一样温顺、驯服,鸣叫哀亮。
贞观初年,造画千佛,鸟又飞来,登止匠背。后营斋供,庆诸经像。日次中时,怪其不至。诚顾山岑曰,鸟既不至,吾诚无感也。将不嫌诸秽行,致有此征。言已,欻然飞来,旋还鸣啭。入香水中,奋迅而浴,中后便逝。前后如此者,非复可述。
贞观初年,要画千佛像时,鸟又飞来,站在工匠背上。之后打斋供众,庆贺经像完成。
到第二天中午,人们觉得奇怪——今天鸟怎么没飞来呢?法诚看着对面的山岭说:“鸟既然不来,是我的诚心无感哪!难道嫌我的行为不清净,才有这样的征兆吗?”
刚一说完,灵鸟忽然飞来,在空中回旋鸣叫,再飞入香水,奋迅而浴。之后就飞走了。
前后像这一类的灵感非常之多,难以叙述。
静素善翰墨,乡曲所推。山路岩崖,勒诸经偈,皆其笔也。
再说宏文学士张静,素来善于书法,为乡人所推重。山路旁边岩石、悬崖上所刻的经偈,都出自他的手笔。
手写法华,正当露地。因事他行,未营收举。属洪雨滂注,沟涧波飞。走往看之,合案并干,余便流潦。
有一次,他写《法华经》,在露天设立一张桌案书写经典,因为有事去了其它地方,没有收拾好经卷。
当时大雨滂沱,山沟溪涧里水流奔涌。他见雨下得这么大,经案还放在露天!就急忙跑过来看,结果整张经案都是干的,没沾到一滴雨,其它地方却积了很深的水!
尝却偃横松,遂落悬溜。未至下涧,不觉已登高岸,不损一毛。
他曾经躺在松树上,一不小心掉落悬崖,还没掉到山涧里时,不知不觉已经登上了高岸,连一根毫毛都没损到。(当时睡的那棵横松长在悬崖上,悬崖又很高,掉下去一定粉身碎骨,但他冥冥中得到护佑,一下子登上了高岸。)
(注)法诚张静,各竭诚敬。故其感应,俱难思议。出华严悬谈,及会玄记,并续高僧传。
法诚、张静两人都竭尽了自己的诚敬,所以所得的感应都不可思议。
唐僧昙韵,定州人。行年七十,隋末丧乱,隐于离石北千山。常诵法华经。欲写其经,无人同志。如此积年。
唐僧昙韵,定州人。当年70岁了,正值隋朝末年天下战乱,就隐居于离石的北千山中。平时常诵《法华经》,心里总想书写这部经,但没有志同道合的人。这样经过了多年。
忽有书生,无何而至。云所欲洁净,并能行之。即于清旦,食讫入浴。着净衣,受八戒。入净室,口含檀香,烧香悬幡,寂然抄写,至暮方出。明又如先,曾不告倦。
有一天,忽然来了一位书生,不晓得从哪里来的。对他说:“你要求的整洁、清净,我都能一一做到。”
看到志同道合的写经者来了,昙韵就请他写经。也就从这一天清晨开始,饭食完毕,沐浴清洁,穿上干净的衣服,再受持八关斋法。受戒之后,进入写经的房屋,口含檀香,焚烧名香,悬挂幢幡。悄无声息地抄写。一直写到天黑,才出写经的屋子。
第二天,又跟前面一样,周而复始,从没说过疲倦的话。
可以看到,当时写经的整个过程非常寂静,在这寂静当中一笔一画地写好了《法华经》。
及经写了,如法奉嚫。相送出门,斯须不见。
等经写完时,昙韵如法地向写经人奉上供养。才把他送出门,忽然不见。这才知道是圣人的应现。
乃至装潢,一如正法。韵受持读之,七重裹结。一重一度香水洗手,初无暂废。
到了对经卷装裱时,非常如法地做。之后,昙韵就开始受持读诵,以七重的包巾裹着经卷。每次读一回经时,就先用香水洗一次手,从没有废弃过。
后遭胡贼,乃箱盛其经,置高岩上。经年贼静,方寻不见。周慞穷觅,乃于岩下获之。箱巾糜烂,拨朽见经,如旧鲜好。
后来因为遭到胡人骚扰,他就把经卷装在箱里,安放在很高的岩洞上。
过了一年,贼乱平定,再去找经卷时,已经不见了。他心里很慌张,到处寻找,才在岩洞下找到。箱子、包经的巾布都已糜烂,拨开箱子和巾布,见到经卷崭新完好,一如当初。
(注)写经心诚,感圣来应。圣虽来应,示同凡夫。故一依其法,清旦食讫入浴,着净衣等也。
由于昙韵写经的心非常虔诚,所以感得圣人化现来帮助他。圣人虽然来应,示现如同凡夫。凡是所说的要求,都一一照办,早上也要吃饭、沐浴、穿干净衣服等等。
八戒,即八关斋法,以过中不食为体,以不杀等八戒助成。关闭贪瞋痴等烦恼惑业,不令生起。乃令在家人受出家戒。从今朝清晨受,至明日明相出为限。写经令其日日常持,故须日日常受。至暮方出,则午亦不食矣。
八戒,即八关斋法。其体性是过午不食,助缘是不杀、不盗、不淫等八种戒;受戒的目的是关闭贪、嗔、痴等烦恼和业,不令生起,这是让在家人受持出家戒;受戒的期限是从当天清晨开始,至次日明相出来为止。
由于写经要求内心清净,也就必须每天都受斋戒。从“写经人到天黑才出来”就知道,他从早晨吃好饭入静室写经,直到天黑才出屋,中午也不吃饭。
裹音果,包也。一重一度香水洗手者,即读一回经,先用香水洗一度手。
当时《法华经》有七重包裹。每次读一回经,先用香水洗一度手,然后打开包裹,展开经卷读诵。之后读第二回经,仍然如此,这叫“一重一度香水洗手”。
箱巾烂而经鲜好者,一以圣人之法力加持,一以韵师之诚心感格,一以妙经之功德难思故也。
经是用宣纸写的,比包巾要薄,照理说宣纸应该早就烂了。但是箱子烂了,包巾也烂了,剥开来看,里面的经卷却完好无损。在这样的环境里风吹日晒,应该早就坏了;就算不坏,也应该旧了!不但不坏,还不旧,这就不可思议了!
为什么能这样呢?就是有加持融入的原因。一来,写经是圣人应现,有圣人的法力加持;二来,由于昙韵的诚心感通;三来,由于《法华经》功德不可思议。三缘和合就有这样的灵应。
韵师后住隰州。道宣律师,贞观十一年至彼见之。时年已七十矣。此下数条,皆出三宝感通录。
昙韵师后来住在隰州。贞观十一年,道宣律祖到他那里和他见过面,当时70岁了。
唐贞观五年,有隆州巴西县,令狐元轨者,敬信佛法。欲写法华,金刚般若,涅槃等,无由自检。凭彼土抗禅师检校。抗乃为在寺如法洁净,写了下帙,还岐州庄所,经留在庄。并老子五千言,同在一处。
唐朝贞观五年,隆州巴西县令狐元轨,对于佛法恭敬信奉,想书写《法华》、《金刚》、《般若》、《涅槃》等经,自己没办法校对检查,依靠当地的抗禅师校对。
抗禅师在寺院如法洁净,写了下函,就回了岐州庄所。当时经卷留在庄所,和老子《道德经》五千言放在一起。
忽为外火延烧,堂是草覆,一时灰荡。
有一天,忽然外面的火延烧过来,堂屋是用草盖的,一下子全部烧成灰烬。
轨于时任冯翊令,家人相命拨灰,取金铜经轴。既拨外灰,其内诸经,宛然如故。潢色不改。唯箱帙成灰。
令狐元轨当时作冯翊县的县令,他的家人互相喊着拨灰,取出了金铜做的经轴。把外面的灰拨开,里面的经卷还跟当初一样完好无损。不但完好无损,连装裱的色彩也没改变,只是装经的箱子和套子烧成灰了。
这就不可思议了,火实际烧过来了,箱子被烧掉了,套子被烧成灰,唯独没有烧到经卷;不但没烧到经卷,连烤也没烤到。当时烈火温度很高,经卷装裱的色彩却没改变。这都是因为经卷具功德力的缘故。
又觅老子,便从火化。乃收取诸经,乡村嗟异。
再找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已经被火焚化。这样就收取各种经卷。一时乡人叹为奇异。
其金刚般若一卷,题字焦黑。访问所由,乃初题经时,有州官能书。其人行急,不获洁净,直尔立题,由是被焚。
只有一处特别,就是《金刚般若》一卷经的经题变得焦黑。大家询问缘由,才知道最初写经题时,有位州官很会写字,请他来写。这个人做得很匆忙,没有整洁身心,直接就题上去了。由于当时心没有安住在诚敬中,写的经题没有功德力,所以火就能烧上去,使得字迹焦黑。
其人现在,瑞经亦存。京师西明寺主神察,目验说之。
令狐元轨现在还在世,当初写的大乘经也还存在。这是京师西明寺的寺主神察师目睹此事而讲述的。
(注)老子五千言,即道德经。一切佛事,俱以戒行诚敬为本。若戒行精严,诚敬笃至。则三宝诸天,皆为拥护。否则无边法力,莫之能感。
一切佛事,无论书写、讽诵、受持、开演,或者祈福、禳灾、延寿、超度,都要以戒行和诚敬为本。如果戒行精严、诚敬到量,三宝诸天就一定会拥护。
这里要晓得,三宝的力量遍于一切时空,只要我们竭尽诚心来做,就一定能召来三宝的加持。这不同于求世间的达官贵人,即使费尽功夫,也不一定求到。佛法上的事,只要具有持戒、诚敬这两个条件,三宝、龙天就一定会作护持、拥护。而没有持戒和诚敬,就不具感通的条件,因此虽有无边法力,也无由显现。
观此诸经毫无所损,唯金刚经题,字迹焦黑,以其人既无戒力,又无诚心故也。受持佛经者,可不以持戒竭诚为急务哉。
看到这些大乘经丝毫无损,唯有《金刚经》的经题字迹焦黑,就是因为当初写经的那位州官,没有持戒的力量,而且写经时心无诚敬,以不具功德的缘故,就被火烧得焦黑了。这样看来,受持佛经的人能不以持戒和竭诚作为当务之急吗?
唐河东有练行尼,常诵法华。访工书者写之,价酬数倍。而洁净翘勤,有甚余者。一起一浴,燃香熏衣。筒中出息,通于壁外。七卷之功,八年乃就。
唐朝河东有位练行尼,常诵《法华经》。她访问善于书写的人写经,给他写经的报酬好几倍。
写经人洁净勤奋,超过其他人。每天起床都做一次沐浴,烧好香,再用香熏衣。写经时有个筒通到墙外,要出气时就由这个筒通到外面。
这七卷《法华经》用了八年才写成(写经的时间这么漫长,可见每个字都倾注了极大诚心)。
龙门寺僧法端,集众讲说。借此尼经,以为楷定。尼固不与,端责之。事不获已,乃自送付端。端开读之,唯见黄纸,了无文字,余卷亦尔。
龙门寺的僧人法端集合大众讲说经典,要借练行尼这部《法华经》作为样本。练行尼坚决不给,法端就责怪她。实在不得已,练行尼只好自己送来经卷,交给法端。
法端要讲经了。打开经卷,只见黄纸,根本没有字!不但这卷经如此,其他六卷经统统无字。
端愧悔送尼。尼悲泣受已,香水洗函。顶戴绕佛,七日不休。开视,文字如故。即贞观二年,端自说之云。
法端惭愧、忏悔自己的轻慢,导致经文隐没不现。他只好将经卷送还给练行尼。
练行尼悲哀哭泣,受取经卷后,用香水洗净经函。对着经卷礼拜、绕佛,七天不休息(她对《法华经》非常恭敬,见到经卷无字,心里特别难过,就祈求佛力加被,以恢复经卷的原貌。所以她竭尽诚心顶戴经卷,绕佛祈求,七天不休息)。再打开经卷,经文恢复如初!一个个字都显出来了!
这是贞观二年,法端自己讲述的事。
本拟广录恭敬三宝之利益,及亵慢三宝之罪愆,令研究佛学者取法有地,获罪无由,以目力不给,遂止。
印祖说:原本打算广录恭敬三宝的利益和亵慢三宝的罪过,以使研究佛学的人有所效仿,不至于遭到罪报,但因眼睛不好,只能中途停止。
亵渎三宝遭恶报的事例
《安士全书》记载:
古代武功县西边有座寺庙。寺中有毁坏废弃的大藏经。有个康对山,少年时曾和五个同学一同在寺庙读书。当时是隆冬季节,天气寒冷。四个人用废经烧火来取暖,另一个人用来烧洗脸水。康对山虽然心里责怪他们不恭敬经书,却不敢说出来。
当晚,康对山梦见三位官员开堂,怒斥烧书的人,判烧经取暖的四个人全家灭尽,烧水洗脸的人考不上科举。又责斥康对山说:“你为什么不劝阻他们?”康说:“我心知他们做法不对,但我年纪小不敢说。”官员说:“一句话劝解,可免去五个人的罪孽。现在姑且不追究你的过失。”康醒来,就把此事记在书本后面。
不到几年,烧经取暖的四人全家都得瘟疫死去,用经书烧水洗脸的书生多次考试不中,最后以教童生而告终。
佛经是三世诸佛的法身舍利,经所在处,即是有佛与一切圣贤。用佛经烧火取暖等造下的是亵渎圣法的严重罪业,所感的果报也就非常惨重。这里全家灭尽和穷困潦倒还只是现世果报,来世的苦报会非常漫长难忍。
《感应篇注疏》记载:
颖上的高天佑和两位考生一同去江宁应试。他们听说鸡鸣山的守源禅师很有修行,就一起去拜访禅师。禅师说:“你们二位都能考中。只有高君用《楞严经》做枕头,他考不中。”高天佑听了很吃惊,许久才想起自己行装里有《楞严经》,当时睡觉没有取出,垫做枕头。发榜时,高天佑果然不中。
佛经是如来大法,一切天龙八部都应当信受奉行。这和普通书籍完全不同,就像皇帝的敕命和普通的通知书不同一样。如果造下对经书亵渎不敬的罪业,就会迅速损坏福德。高天佑就是因为枕经折福而失去功名的。
有位大德说:“我们对佛法的戏耍真是无所不作,然而不敬佛法和法师正是坏灭智慧的因。现在这样愚痴已经足够,不能再造愚痴之因了!如果让愚痴增长,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释门法戒录》记载:
明朝万历末年,北京鹫峰寺的住持济舟师,为人朴实,奉佛诚敬,只是对酒戒没有严格遵守。
一天,有个穿两截衣服的人对他说:“我们是地府的无常,有个老太太因生前没有行善积德,留在地狱里无法度脱。她过去每月初一、十五都来寺院拜佛,而且带来果品供养你,所以求你替她念一部《法华经》,就能托生。”
济舟心里怀疑,就对他说:“既然是鬼,难得来一次佛地。你可以去顶礼。”鬼说:“现在有都城隍在里面,我不敢进去。”济舟想起,当天在五更时有人要做佛事,在大殿旁也设了城隍牌位,他说的不假。就答应下来。
七月十五,济舟在佛前跪诵《法华经》。念到第五卷时,天热了口干没找到茶水,见到桌子上有只酒壶,还有点剩酒,就喝了一口冷酒,继续把经念完。
第二天,无常鬼又来说:“老太太蒙法师念完四卷经,整个地狱都放射金光。正当要离开去投生时,忽然一阵酒气吹进冥府,从第五卷到第七卷都是如此。因此还是没起到作用。”济舟听后毛骨悚然,发至诚心为她重念。从此严持酒戒,永不敢犯。
《竹窗随笔》记载:
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平常持诵《金刚经》。一天,有位阵亡士兵托梦说:“明天派我妻子来您这里,请为我诵一卷《金刚经》,以作超拔。”
第二天,果然有个女人悲泣求见。问她情况,与梦中所说一致。戚继光答应了她,早上起来就为他诵经。夜晚梦到士兵说:“蒙您大恩,但只得到半卷经,因为夹杂了‘不用’二字。”戚继光琢磨是什么原因。想起诵经时妻子派仆女送茶饼来,远远看见时,挥手示意不用。口里虽没说,心里在说“不用”。
次日早晨,再次闭门诵经。当晚梦到士兵致谢说:“已经得到超度。”
由以上案例就知道,至诚诵经才有功德力。最好从“如是我闻”念到“作礼而去”之间,不杂其它念头,才是完成了一次经文的清净熏习。能这样熏习,就在心中种了大善根。反之,如果念经期间,心里起各种妄想杂念,就在清净圣言中夹杂了许多杂染语言。这就像纯金中夹杂了铜、铁等各种杂质,导致功德大大损减。所以至诚念诵的功德百千倍胜过散心杂念。
如果自己有意放肆,比如边说话边念经,或者诵几段,再吃点零食,放一段歌曲,这样以这亵慢佛法的恶行,就只会使罪业增长、福慧损灭。
印祖曾教诫说:“礼诵持念,种种修持,皆当以诚敬为主。诚敬若极,经中所说功德,纵在凡夫地不能圆得,而其所得,亦已难思难议。若无诚敬,则与唱戏相同,其苦乐悲欢,皆属假妆,不由中出。纵有功德,亦不过人天痴福而已;而此痴福,必倚之以造恶业,其将来之苦,何有了期!”要注意:念诵不能只是漫不经心地随口溜过,也不能为了应付差事,匆匆念完了事。要字字句句从至诚心中念出,才是真实的修持,也才能获得大功德。
下面再看一则实例:
清朝康熙初年,檀香卖得特别昂贵。苏郡有一家做香的香铺,以前以三金请了一尊檀香观音像。香铺家的人私下商量说:“如果能把这尊观音像制成檀条出售,可以得十六金。”于是要毁坏佛像,趁着檀香涨价赚一笔钱。佣人害怕造罪,就劝阻他们不要这样做。
当时,香铺家的女婿准备接妻子回家,正住在岳父家里。他对佣人说:“你是佣人,这事与你无关,你只要照着办就可以。”
当晚,香铺家的女儿因为肚子不舒服不能回家,就在娘家住了三天,还是没好转。
第二天,街上有个6岁小孩,忽然指着香铺问父亲:“那一家的房屋为什么用红条封住呢?”父亲以为他看错了,叫他不要乱说。
这天晚上,香铺着火,一家人都葬身火海。大火却没烧到邻家。当时香铺家的女婿想从楼上房屋的洞口钻出,被一件东西拦住,死于火中。那位佣人当天早上被另一家香铺强拉着去做了两天工,只有他幸免于难。
所以因果报应丝毫不错,存什么心,就遭什么报。那位女婿和佣人的存心完全不同,前者胆大妄为,对于佛像毫无敬畏,而后者有敬畏之心。报应也恰好相反:女婿本来要回家,却死于大火;佣人本来不想去别处,却被别人雇佣而幸免于难。
香铺一家人算是集体造业,以佛像为商品营利,导致全家遭到报应,葬身烈火之中。来世还要堕入恶趣,感受漫长的苦报。
总之,缘着三宝圣境所造的罪业,果报都特别大。如果对三宝以至诚恭敬的心做礼敬、供养等,就有迅速消业、增福、开慧的功效。相反,以轻慢的心,做种种亵渎恶行,也一定会迅速消减福德,遭受惨重果报。
以上简略解释了本论正文,而且讲了种种对法诚敬和亵慢的功过事例。大家学习之后,关键要反省自己身上存在哪些亵慢佛法的行为,然后着手改正,才能获得实益。
下面罗列一些现象,供大家对照检查:
1、将法宝置于不洁净处。这是很多人忽视的地方。比如有时把经书放在有灰尘的窗台上,或者有油垢的桌子上。又比如香袋很脏,把转经筒、法本、加持物及其它杂物或污秽物放在一起。有时会把经书放在床上、座椅上、拜垫上等不洁净处。
2、有些居士卧室、佛堂不分,睡时不用帘子隔开,或者看电脑、电视中某些不清净的画面时,经书也就在不远之处。这样也是不恭敬法宝。
3、因为不经常打扫佛堂,供灯和供香的油烟熏在经本上。还有居士因为家小,厨房和卧室很近,炒菜的油烟落在法本上。
4、跨越法本。特别开法会时人多,有些人着急,会从别人的经书或香袋上跨越过去。
5、将世间书放在经书法本上。
6、佛经法宝应当用双手捧持,而且持时应当高于脐部,不能挟在腋下。现代人比较随便,习惯单手给人拿东西,但对经书法宝这样做就不尊重了。
7、上厕所或者手摸了不净之物,都要先净手再阅经书。大家看经时一般会洗手,看其它法本却没有这么尊重,也就会忽略这些细节。
8、在家居士若未完全吃素,诵经、念佛时,须先漱口,因为口中的荤腥浊气会污染经本。
9、有人躺着看经。或诵经时用口水翻书。或诵至一半时,遇到有重要事要处理,会对法本折页、折角,或将法本摊开不合起,或干脆将书倒扣过来,人就去处理事情。
10、有人诵经还在打电话或者杂话、戏笑,又有看经时,旁边还放电视、广播,听音乐,又有边吃零食边看书。都是心无诚敬的恶态。
11、见经本上有灰尘时,用口吹经上的灰尘。这样将口中的浊气吹在经书上,很不恭敬。应当用干净的布擦拭。
12、把法宝当做货物,做为谋取利益的工具。
我们能改掉以上这些劣行,而于法常存恭敬,就会使自己在佛法中得到实益。因为我们下意识视这些为小事,才导致有这些行为出现。
学习本论后,对照古人尊重法宝而获得成就,我们应当在自身上找到差距,找到多年学佛没有进步、没有实效甚至还不如从前的原因。就像常说的那句话“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三年,佛在天边”。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个原因就是学佛的恭敬心、虔诚心不仅没有提升,反而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