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列举诚敬和亵渎的事迹以作法戒
今将古德恭敬经典之事迹利益,略录数条。企欲真修实践者,有所取法焉。
现在将古德恭敬经典的事迹以及所获利益,简略抄录几条,目的是想让真修实践的人有所效法。
齐僧德圆,不知氏族,天水人。常以华严为业。读诵受持,妙统宗极。遂修一净园,树诸榖楮。并种以香草,杂以鲜花。每一入园,必加洗濯,身着净衣。溉以香水,楮生三载,香气氛馥。
齐僧德圆,天水人。平常以读诵受持《华严经》为法业,总摄到华严一经的宗旨极处。因此想书写一部《华严经》,作为日常供养、读诵。
这样就修建一所清净园林,在园中种植很多楮树。这当中也种很多香草,间杂种上种种鲜花。每次要入园林时,都必定洗浴,穿洁净衣服。在园林里灌溉香水。楮木生了三年,香气浓郁。
这里要看到德圆写经的诚心。由于写经的纸以楮树为原料,因此对纸张的来源十分重视,尽量使它清净、庄严。不但种了很多楮树,还让楮树周围的环境清净、香洁,在里面栽种很多香草、鲜花。他有这份心就能做出这样的行为,由于集聚了种种清净因缘,就使得楮木香气浓郁。
别造净屋,香泥壁地。结坛净器。浴具新衣。匠人斋戒,易服出入,必盥漱熏香。剥楮取皮,浸以沉水。护净造纸,毕岁方成。
第二步、造纸,同样是恭敬严洁。这是怎么做的呢?特别建造一间清净屋子,以香泥涂抹墙壁和地面,结立坛场,清净器具。
在浴室中备好衣服,造纸的工匠受持斋戒,凡是出入厕所都要换衣服,盥漱熏香。等身心清净了,才用手剥楮树皮,取下来浸在沉水香里。
这样使得工匠的身心、造纸的原料和每道工序都清净整洁,然后再造纸。经过一年,造纸完成。
别筑净基,更造新室。乃至柱梁椽瓦,并濯以香汤,每事严洁。堂中别施方柏牙座,周布香花。上悬宝盖,垂诸玲珮,杂以旒苏。白檀紫沉,以为经案,并充笔管。
第三步、写经。
又特别筑好清净的地基,在上面再建新屋。建造时,对柱子、横梁、椽木、瓦片等都用香汤洗过。在每个细节上都做得严整、清净。
之后,写经的堂屋要做庄严。怎么做呢?就是在厅堂的中央特别摆设一张方形的柏牙座,周围摆设香花,上面悬挂宝盖,从宝盖上垂下铃铛、玉佩,间杂地垂缀一些装饰物。再以白檀紫沉香木做成写经的桌案和笔管。
书生日受斋戒,香汤三浴。华冠净服,状类天人。将入经室,必夹路焚香,呗先引之。圆亦形服严净,执炉恭导。散花供养,方乃书写。
写经的书生每日受持斋戒,三次以香汤沐浴。之后戴好帽冠,服饰整洁,形象宛如天人。可见当时相当郑重庄严。
要进入写经的屋子前,一定在道路两旁焚香,以唱赞先作引导。而德圆也服饰整洁,手持香炉,恭敬地在前面引导。
到了写经的屋子,抛散鲜花作为供养。之后才正式书写。
这都是郑重其事,认为写经是很重大的事,面对的是经王《华严经》,字字句句都是如来金口亲宣,对尊贵的经王理应竭尽自己的诚心来作供养。
从上面一层层看下来,怎么种楮树,怎么造纸,怎么建造写经房屋,房屋里怎么庄严。其实这一切都是为了供养《华严经》而做的。从这点点滴滴的做法就能看出,古人的心何等虔诚、深厚,千百倍超过了现代人。也因此使得后面的灵感非常明显,不可思议。
所以,每件事就在于自己的心怎么去做它,有殷重的供养心、诚敬心,就会体现在行动上。所谓的尊重、恭敬都有外在的表现,这些表现来自于内心的诚敬;而内心的诚敬又来自于对大乘经极为尊重。
圆胡跪运想,注目倾心,才写数行,每字皆放光明,照于一院,举众同见,莫不悲感,久之方歇。
写经的开始,当时德圆跪下来,运心观想;而书生眼神专注、倾注自己的诚心书写。才写了几行,每个字都放光明,照耀整个院落。当时在场的人都共同目睹,无不悲从中来,感慨万分!光明照耀了许久才消失。
这都是至诚所感!由于有前面诚心的积累,到了写经时,提笔才写几行,就字字放光,普照庭院!这时大众都见到写经的灵感而无比感慨!佛法真实不可思议!所付出的真诚一点没有白费。
复有神人执戟,现形警卫。圆与书生同见,余人则不睹焉。又有青衣梵童,无何而至。手执天华,忽申供养。前后灵感,杂沓相仍。
而且有护法神手持兵器,现出身像,在一旁护持。这一幕只有德圆和书生一同见到,其他人没见到。之后不久,又有青衣梵童手持鲜花,忽然献上供养。像这一类的灵感,一个接一个,纷至沓来。
这是由于写经的心非常虔诚,感动了护法神前来护卫、青衣梵童供养天花!能感的因就是至诚的心。
迄经二载,书写方毕。盛以香函,置诸宝帐,安彼净堂,每伸顶谒。后因转读,函发异光。至于严洁,敬绝今古。
经过两年写完了经,期间经过的岁月很长,700多天。写经是非常郑重的事,要一笔一画、一丝不苟地书写,不能用行书、草书等草率的字体,必须用正楷。期间,倾注了多少心力才写完这部经。也正因为如此,人的心在受持时就格外地尊重。
这时,德圆就把写好的经卷放在很香的木函中,再把经函放置在宝帐里,安放在净堂中。每次进殿堂时,都虔诚地顶礼、拜谒。后来因为读诵这部经,经函发出奇异光明。德圆造纸、写经的整洁、恭敬,从古至今都绝无仅有!
此经递授,于今五代。有清净转读者,时亦灵应昭然。其经今在西太原寺贤首法师处,守护供养。
这部经辗转流传到了唐朝,已经经历五个朝代。凡是以清净心读诵此经的人,也都有明显的感应。(从缘起上看,倾注了诚心完成的这部《华严经》有很大加持力。以此为所缘境,诵经的人净心读诵,都得到明显的感应。)这部经现在在西太原寺的贤首法师处守护、供养。
(注)此与下二条,皆系晋译六十卷华严经也。榖,音谷,从木,不从禾,楮之别种。德圆种楮,造纸写经。入此楮园,尚须洗濯,着净衣服。其平日礼佛诵经,诚敬净洁,盖可知矣。今人登大雄殿,尚无彼入楮园之虔洁,良可慨叹。
德圆种楮树造纸写经,进入楮园还要洗涤干净、穿着洁净衣服,表明他的心虔诚恭敬,一丝不苟。其实,人表现在外的行为和他的内心有直接关系。所谓“诚于中,形于外”,内在有对法真正的诚敬,就会非常郑重地做。德圆注重自心的诚敬,他很清楚:自己的心如果失去诚敬,就无法感通无边法力。
从他入楮园这样郑重,就可以推想他平时礼佛诵经是何等诚敬、整洁!因为这不比入楮园,礼佛诵经是直接面对佛和佛语,就如同佛在面前那样,那是何等的恭敬!
现在的人进入大雄宝殿,在世尊圣像前还没有德圆入楮园的那份虔诚、洁净,实在可叹!
浴具新衣者,浴,即浴室,新字宜作触,谓浴室中具有登厕之衣。匠人斋戒,易服出入者,所用匠人,皆须持五戒,日受八关斋法。凡欲登厕,先至浴室,脱去常服,着登厕衣。及出,先洗净,次洗浴,方着常服。
“浴具新衣”,是说浴室中备有登厕的衣服。
“匠人斋戒”,是指工匠们在做纸期间须守持五戒,每天受持八关斋法。其原因是“一切唯心造”,受持斋戒清净了自己的身心,这样去做才是以清净心做,才有清净的果。(现代人没有斋戒的内涵,无论哪方面的事业、境界、成就,都远远不如古人!)
“易服出入”:凡是上厕所,首先到浴室脱去平常穿的衣服,再穿上登厕的衣服。出厕所,要洗净手,再洗浴身体,之后换上平常穿的衣服出来。
旒苏,即须子。乃聚众丝线,于头上绾一结子,下则散分者。呗,唱赞也。五代,即齐梁陈隋唐,此传系唐人所作,故曰于今五代。
“旒苏”,就是须子,把很多丝线聚拢来,头上打一个结,披垂下来。“呗”,就是唱赞。“五代”,即从齐算起,至唐为止,经历了五个朝代。
德圆之诚,超越古今。故其灵感,杂沓相仍。今人虽无此财力,于力所能为者,可不竭诚尽敬以期三宝垂慈,冥显加被乎。
我们看到,从他种楮树开始,园林里一树、一花、一草,都精心地以香水灌溉。他内心虔诚,外在形服整洁,一心安住在诚敬中,丝毫不敢随便。
造纸也是匠人斋戒、沐浴,把树皮浸在沉香水里,护持清净。写经更是郑重其事,用上等木料做成写经的桌案、椅子和笔管,尽自己的财力来庄严写经的堂屋。写经时专心致志,德圆在一旁跪下、观想,一字一句,一丝不苟。
这就知道,他的诚心尽到极处,超越古今。也因此所得的灵感纷至沓来。所以感应都是由诚心而来。要发出至诚的心,诚恳地做出行为来,由心尽到了极处、诚到了极处,就能有灵感。
德圆是有大福报的人,能够做这么大供养。我们没这份财力,也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竭尽诚心,以求三宝垂下慈悲,在明显中、冥冥中加被自己消除业障、增长福慧。
倘惟事形迹,了无诚敬。则无边法力,莫由感通。谓为佛法不灵,其可乎哉。
假如只是做表面文章,而内心毫无诚敬,那无边法力就无法感通了。这样还说佛法不灵,可以吗?
比如做世间法的心有多重,学佛应该有比它更重的心,起码也要跟它相当才行!世间人喜欢吃,会精心地烹饪各种饮食,怎么选上好的材料,怎么洗干净,怎么搭配,怎么烹煮、煎炸,怎么调色、香、味,费好多小时。就是因为人注重“吃”的缘故!又像人喜欢穿,怎么精心地打扮,衣服的面料如何、款式如何,各种金银首饰怎么挑选、装饰,脸部怎么化妆,怎么做发型,无论哪方面都一丝不苟。像这样,在庄严自己、供养自身上,一点没认为不要紧、可以随便来。但是在三宝份上却没有这份心,怎么能感通无边法力呢?
再看现代人怎么庄严自己的房间,对墙壁、地面、家具、电器、种种装饰品,为什么用心那么细腻?那么讲究?就是为了供养自己、体面自己,因此就格外讲究!而对佛法为什么毫不重视呢?就因为尊重佛法的心很轻。
如果不具诚敬、殷重的心,还妄想感通无边法力,那就成了无因求果,绝不可能。
此依华严悬谈及会玄记二书录出。
唐定州中山僧修德者,不知氏族。苦节成性,守道山林。以华严起信,安心结业。
唐朝定州中山僧人修德,不知是哪里人。个性刻苦,一直在山林中修道,以《华严经》和《起信论》作为安心结业之处。(意思是以受持《华严经》和《起信论》作为一生的法业。)
于永徽四年,发心抄写。故别为净院,植楮树,兼种香花,灌以香水。凡历三年,洁净造纸。
他在永徽四年发心抄写《华严经》,因而特别建立一间清净庭院。在庭院中种植楮树,兼带种上香花,对楮树和香花灌溉香水(这都是古人精心虔洁之处,连树和花的灌溉都用香水)。
树长好后,再剥下树皮造写经用的纸,总共经历三年。
复别筑净台,于上起屋。召善书人沩州王恭,别院斋戒,洗浴净衣,焚香布花,悬诸幡盖,礼经忏悔,方升座焉。下笔含香,举笔吐气,每日恒然。
纸造好后,又特别筑一个清净的台子,在上面建造房屋。请来善于书写的沩州王恭,在另外的院子里斋戒、沐浴,穿上洁净衣服。然后烧香、散花,悬挂幢幡、宝盖。再对《华严经》礼拜忏悔,才升座写经。
写经时,口含檀香,一笔一笔地工整书写。遇到要吐气时,就稍微停笔一下,向旁边吐气(这是怕口气熏到经卷上。这是他有敬畏之心,不敢随便乱来。要没有敬畏之心,就会一切都很随便了)。王恭的写经每天都是如此(就是周而复始按这样的程序来做)。
德日入静室运想。每写一卷,施缣十匹,一部总六百缣。恭乃罄竭志诚,并皆不受。才写经毕,俄即迁化。
修德每天进入静室,运心观想。每写完一卷,就供养写经人十匹细绢;写完一部,总共供养六百匹细绢。写经人王恭则竭尽自己的诚心,供养的细绢一律不收(可见他存心很清净,只是至诚地写经,没有丝毫求名利的心,已达到忘我的地步)。写完经,马上就迁化了(就是业尽情空,了脱生死了)。
德以经成,设斋庆之。大众集已,德于佛前,烧香散花,发宏誓愿。方开经藏,放大光明,周七十余里,照定州城。城中士女,普皆同见。中山斋众,投身宛转,悲哽忏悔。
修德认为《华严经》已经书写圆满,就供斋作为庆贺,所以把大众集合起来。修德首先在佛前烧香、散花,发大誓愿。才展开经藏,就放大光明,照耀周围70多里的范围。整个定州城内一片光明!(感应确实非常不可思议!方圆70多里,相当于一个县的范围,顿时光明普照。)
当时定州城内的男女都见到了。在中山应供的大众更是亲眼目击。当时众人不断地投身礼拜。人们看到《华严经》放光现瑞,都感动得哽咽悲泣,心里的善根发动起来,都在三宝面前忏悔业障。不是佛法不灵,是自己没有实际做到。
(注)此与上事迹大同,可见古人于三宝分上,多皆竭诚尽敬。绝不似今人之怠忽亵慢,有名无实也。
这和上一则事例大体相同,从这两件事就看出:古人在三宝分上多是竭尽自己的诚心和恭敬来做。(修德三年种树造纸,之后请善书的人,非常整洁、恭敬、专注。像这样,自己能做到几分诚敬,就力求做到几分)。绝不像现代人,亵渎、轻慢,对恭敬三宝、尊重正法都只是口头说说而已,并没有实际行为。
举笔吐气者,或欲咳嗽,或欲呵欠,即停笔少顷,面向旁边,令气出之,不敢以口气熏经故也。
“举笔吐气”是指写经有时想咳嗽,或者累了想打哈欠,这时就停笔一下,脸转向旁边,吐出气来。这是不敢以口气熏到经卷的缘故。
才写经毕,俄即迁化者,以专心写经,不求名利,志诚之极,致令业尽情空,了生脱死。高登上品宝莲,亲证不退转地矣。
“才写经毕,俄即迁化”,是指王恭专心写经,没有求名利的私心。(如果有求名利的心,就不清净、不至诚了,所写的经也就少有加持。而没有求名利的心,心里诚恳到极点,就能感通无边法力加持,因此使他业尽情空、了生脱死!所以才写完经,就已经高登上品宝莲,亲证不退地了。
这么不可思议的功德从何而来?就是从诚敬而来!心力不可思议!一切感应都发生在自己心上。自心感,自心应,真实不虚!
观此,可见佛法不辜负人,而今之缁素,多多皆是辜负佛法耳。奈何奈何。此一条出会玄记。
从这件事看来,就知道佛法并不会辜负人,而现在学佛的人多数都辜负佛法,说起来令人感叹。
“佛法不辜负人”的意思就是:如果人能做到一分诚敬,佛法就给人一分利益、消人一分业障;如果人能做到十分诚敬,佛法就给人十分利益、消人十分罪障。人的心有多大诚敬,佛法就给人多大利益。案例中,王恭和修德,一个是写经完毕当即解脱,另一个是开经时现大祥瑞,光明普照70余里。这都是因为他们有深厚的诚心,才感得这么大的灵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