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云,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若非宿有因缘,佛经名字,尚不能闻。况得受持读诵,修因证果者乎。
佛经上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如果不是宿世种植善根(指在佛前承事、供养、闻法等),今天连佛经的名字都听不到,何况读诵、受持、修因、证果?
要知道佛法宣说的是甚深诸法实相、是引导众生返本归源的妙法。如果不是宿世种植了深厚善根,根本无缘闻到这样殊胜的法,即使闻到也会觉得是天方夜谭。所以有机缘闻到佛法,又能在闻法之后信受奉行,实在是无量劫来种植无量善根的结果。认识了值遇法的因缘极其珍贵、难得,就应当对法作稀有想、难遭遇想,然后竭尽自己的诚敬来奉持。
(二)认识圣法有使人返妄归真的功用而生恭敬
然如来所说,实依众生即心本具之理。于心性外,了无一法可得。但以众生在迷,不能了知。于真如实相之中,幻生妄想执著。由兹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迷智慧以成烦恼,即常住而为生灭。经尘点劫,莫之能反。
但要知道,世尊说法不是在说别的,实际是按我们自心本具的理性(本性)而做开示,于心性外了无佛法可得。可怜众生陷于迷乱,对本具的理性浑然不知,导致在真如实相中随迷染的缘,生起各种颠倒的妄想执著。一直把妄识变现的人、法妄相执为实有,由于不断地妄想分别而发起贪嗔痴,造作杀盗淫,因此就被迷乱的力量控制,不断地落在生死中。
这迷乱的过程极其漫长,无量劫来相续不断地起惑造业,也就相续不断地随惑业轮转,无法返本归源。因此说“经尘点劫,莫之能返”。
下面解释“迷智慧以成烦恼”。这是说,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但苦于不认识自己,反而认妄现的人相、旁生相、饿鬼相等是自己,认为这身心和合的假相就是“我”,又误认五蕴的支分(眼、耳等)或身外之物是“我的”。由于这样虚妄地执著,整个行为都陷在错乱中!一整套都是由执著虚妄的我来计划、来经营、来造作。总之,日日夜夜一切的心思都是为了维护“我”而起,一切的行为都是缘于爱执“我”而作。这是个极大的迷惑!心上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错乱习惯——凡是有益于我、顺从于我,我当然要喜欢他、求到他、占有他!这就是起了不寂静的贪烦恼;又认为:这是伤害我、违背我,当然要排除他、消灭他,跟他对抗到底。这又是起了不寂静的嗔烦恼;现在我拥有了荣誉、地位、我获得了胜利,当然应该自豪!或者,我惨遭失败,受到别人的贬低、侮辱、伤害,当然应当为此愤愤不平!整个这一套是在按很荒唐的行为逻辑运作,纯粹是无理取闹而已。
我们的情况就是如此,自从迷失了本性智慧而虚妄地执著“我”以后,就一直如奴仆服侍主人般围着这个“我”而转,根据顺从了我、违背了我,我现在受尊重了、受屈辱了、我很好、我不好等,心里做出一系列相关的反应,而这一系列反应只是痴心妄动而已,因为只是在执著虚妄的我而妄动。这就像把花绳误认是蛇之后,不管是恐惧得心惊肉跳,还是夺门而出,或者拿刀砍蛇,都只是无明的妄动!我们就像这样,经过无量劫反复地串习我执,已经养成贪、嗔、痴、慢等极深的烦恼习性,已经达到了一遇境就妄动反应的程度,这就是“迷智慧以成烦恼”的意思。
再看“即常住而为生灭”。常住是指真心无生亦无灭。这不是因缘造成的法,而是本具的、元成的大无为法。所以既不会随着造业沉沦而损减,也不会随着修行觉悟而增加。但以深度迷乱的力量,于无生灭中妄现生灭。好比做梦的人,身体毫无移动,梦里却上天入地、东奔西走,有一幕幕幻相的轮转变换。轮回就是一大梦!真心虽然毫无生灭,但在迷乱心前却生灭不已。像这样在陷入迷乱之后,经历无数劫不能返本归源。
到这里要问自己:是什么因缘让我走上返妄归真的觉路?一个最重要的因缘就是得到圣教的启发!我们是陷在迷梦中的人,需要觉悟者唤醒。当唤醒的声音传入我们耳里入到心中时,我们就会从梦中醒来。这是指佛的教法传入自己心中,由此觉醒过来。
幸遇如来所说大乘显密诸经,方知衣珠固在,佛性仍存。即彼客作贱人,原是长者真子。人天六道,不是自己住处。实报寂光,乃为本有家乡。
极其幸运的是:今生遇到了如来所说大乘显密诸经,传达给自己一个极重要的消息。
这些经典唤醒自己:某某!别在外流浪了!你衣服里本有如意宝珠,为什么还要在别人家做下贱的仆人,过着缺衣少食的苦日子呢?就在你五蕴身中本来有佛性安住!
这样说就是让我们醒悟:我现在沦落六道他乡,做这样下贱的众生!比如做牛做马、做鬼做人,日复一日地造杀、盗、淫、妄,受生、老、病、死,种种役使、种种欲求、种种贫乏......。而我们这些沦落六道的下贱者原本是大富长者的真子!我们本来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量性德。
这意思是说,我们自性上本具超过恒河沙数的妙德,本是无比富贵的人。可怜自己不能发觉,枉受诸苦,不得丝毫受用。印度人最熟悉的是恒河,常常用恒河来打比方。恒河的沙子非常细,不知道有多少百千万亿!而自性上具有的功德比恒河里数以亿万计的沙子还要多。这是指释迦、弥陀等果佛所显发的无量无数功德,就在我们众生的心性上无欠无缺地具有!
这时就要发起自觉、自尊的心,“我的自性本来是佛”。对有善根的人来说,这一消息就像惊天动地的雷声会把他震醒的。
当年六祖大师来到黄梅时,五祖弘忍大师问他:“你这南方獦獠,来此地求什么?”六祖说:“来求作佛。”“你怎么能作佛?”“人虽有南北,佛性并无南北。”
六祖只听了两个半卷《金刚经》就彻悟本性。第一个半卷是送柴到一家客店里,遇到有人读诵《金刚经》。他在门外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豁然开朗。第二个半卷是五祖叫他半夜进来,也是给他传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同一句时,大彻大悟。连说了五个“何其”:“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所以,佛法千言万语,最终就是为了指示自性。
回思从无始来,未闻佛说。虽则具此心性,无端枉受轮回。真堪痛哭流涕,声震大千。心片片裂,肠寸寸断矣。
回想无始以来,无数生世都无意义地虚度过去了。在极漫长的时劫里,由于自己善根、福德不够,没听到佛对自己讲“自心是佛”的妙法。这样不知自性是佛,反而认虚妄的人法客尘为实有。多少无谓的执著、驰求,发起过多少贪嗔痴、杀盗淫的惑业!这样无端地被惑业力牵制,备受轮回诸苦,这就是我们最大的衰败!
想想看:有多漫长的轮回!有多少生以爱欲受取三界中的生!本是自性佛,具足如来智慧德相,却得不到丝毫受用,受用的只是轮回层出不穷的苦!
在以往无数劫里,曾死过的身体堆起来比须弥山还高;曾喝过的母奶汇起来比五大洋还多;曾与亲友别离所流的泪水,深过四大海;所生起的种种分别、执著、烦恼,如果有实质的形体,尽虚空界也无法容受!其中有多少苦苦的追求?有多少辛酸之泪?堕入地狱,多少劫受火烧油煎之苦?沦为饿鬼,饱受多少饥饿干渴之苦?生为人,有多少生老病死之苦?生天享福,有多少衰败、堕落之苦?这么一一想来,真堪痛哭流涕、声震大千!心脏一片片地裂开、肠子一寸寸地断裂,实在太可悲啦!
再反过来想:自己无量劫来陷溺在苦海中无力自拔,是佛法把自己救拔出来,这样的深恩重德比泰山更重、比大海还深!
此恩此德,过彼天地父母,奚啻百千万倍。纵粉身碎骨,曷能报答。唯有依教修行,自行化他。方可少舒春草仰晖,夏葵向日之微忱而已。
佛法救度自己永超生死苦海、赐予现前、究竟利乐的恩德,超过天地父母何止百千万倍!我们能改恶从善、转迷成悟,直至成就菩提,永享涅槃真常大乐,都是佛法教导的大恩所致!
这么想来,纵然把自己的身体磨成粉、把骨头碎成片来报答,也无能报答!今后只有尽心竭力地依教修行、教化众生,才能略微舒展一下自己“春草仰晖、夏葵向日”的微薄诚心。
“春草仰晖、夏葵向日”都是报恩的表达。春草的生长来自阳光,所以感恩阳光;夏葵也是得到阳光的热力而成长,所以面向阳光。我们慧命的成长来自于佛法,所以要感恩佛法,要以自己身口意的恭敬供养来表达一份对佛法的感恩之心。
(三)教诫不应亵漫佛法,当竭诚以求实益
然今之缁素,翻阅佛经,毫无诚敬。种种亵慢,难以枚举。而习行既久,彼此相安。其亵慢之迹,不忍备言。视如来之法言,同破坏之故纸。且勿谓不知旨趣者,了无所益。即深知实义者,亦只是口头三昧,面门辉光。如饥说食,如贫数宝。虽有研究之功,绝无实证之益。况亵慢之罪,奚啻弥天。而受苦之期,岂止穷劫。虽是善因,反招恶果。纵为将来得度之因,难免多劫备受其苦。用是心怀惨伤,敢陈刍荛。企依佛教以奉行,庶唯得益而无损。
但今天的僧俗佛弟子翻阅佛经毫无诚敬,所表现的亵渎轻慢恶行难以一一枚举,但大家串习已久,便彼此相安无事。这懈怠轻慢的表现不能一一详述。
如果这样把如来法语视为破烂旧纸,不必说不知佛法旨趣的人得不到丝毫利益,连深知佛法真义的人,也因心无诚敬,只落得口头三昧、脸面光彩而已。这就是如饥说食、如贫数宝了!意思是:高谈佛法如何殊胜,自己却受用不到丝毫!数着佛法宝藏中的珍宝,自己却身无分文!比喻学佛的人,如果对佛法没有诚敬之心,就不会真心奉行,也就得不到实证的利益。纵然高谈佛法如何殊胜,也只是研究的功夫而已。
何况缘着佛法造亵渎轻慢的罪,何止是弥满虚空的量!由于慢法的业力极重,因此决定会牵制自己于长劫中遭受苦报!虽然值遇佛法算是莫大的善因,但心无诚敬的人,由这善因反而召来惨重罪报!纵然能做将来得度的因缘,却免不了多劫中遭受罪苦报应。
因此,我怀着悲伤的心情,向大家奉献这点微薄建议,总的希望大家遵照佛的教导真实奉行,才能唯一得益而不受损。
金刚经云,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金刚经》阐明的是发菩提心者所应遵循的觉悟之路,依此正轨修行,自然直达无上菩提。因此佛与一切贤圣,无不在此经中。经所在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若”是“及”的意思。“尊重弟子”,指一切具大功德的贤圣,包括菩萨和阿罗汉。《般若经》云:“般若所在之处,十方诸佛常在其中。故欲供养佛,当知供养般若。”般若与佛无二无别,以十方诸佛都在此经中,就知道遍虚空、尽法界的一切菩萨、罗汉也都在此经中。这就显示了本经的殊胜。经所在处,佛与一切贤圣都在其中。
又云,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何以令其如此。以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故。
“在在处处”,有应当弘扬遍一切处、无处不在的意思。“世间”,指时间和空间。三十年算一“世”,空间的界限叫做“间”。“一切世间”就是遍法界、尽未来的意思。“天、人、阿修罗”,指三善道,意思上包含了三恶道。“所应供养”,表明了供养此经是一切众生的责任所在,不供养则极不合理。总之,对于此经,遍法界、尽未来的一切天龙八部、四生六道都应当供养、拥护。
应知“经所在处,即是佛塔”。佛塔里一定安放舍利或佛、菩萨、贤圣僧的圣像。“经所在处,即为是塔”,表明此经关系到三宝的命脉所在。又舍利是佛骨,为报身;佛、菩萨、贤圣僧的圣像,为令众生瞻仰、礼拜而启发信心,功用等同化身;经是法身。“经所在处,即为是塔”,又表明此经能成就法、报、化三身。
由于此经有极殊胜的功德,因此众生都应当恭敬作礼围绕,以诸花香而散其处。“恭敬”,表意业虔诚,是身、语、意三业的主导。“作礼”,如合掌、顶礼等,表身业虔诚。“围绕经行”是作礼的一种方式。围绕时称念圣号、经名,或唱颂赞扬功德,表口业虔诚。“以诸花香而散其处”,指古印度以双手捧着花朵或香末抛于空中,表示敬意。此方风俗插花于瓶、焚香于炉,同样表达恭敬供养。总之,由于“此经即是佛塔”,应当身、口、意三业虔诚,表达对佛经的恭敬。[1]
“何以令其如此?”因为诸佛和诸佛的无上正等正觉之法,都是从此经出生故。
而诸大乘经处处教人恭敬经典,不一而足。良以诸大乘经,乃诸佛之母,菩萨之师。三世如来之法身舍利,九界众生之出苦慈航。
不仅《金刚经》这样教人恭敬佛经,诸大乘经处处教人恭敬经典,不一而足。其原因是:诸大乘经为诸佛的生母、菩萨的导师、三世如来的法身舍利、九界众生的出苦慈航。
“法身舍利”指佛所说的经卷。《大智度论》云:“经卷是法身舍利。”即如来所说的中道实相妙理,永无改变,无生无灭,遍一切时处。如果人至心如法地受持经法,便能亲见如来法身,所获福德无量无边。因此《法华经》说:经卷所住之处,都应起七宝塔,令其极为高广、庄严,不必再安放舍利,因为此处已有如来全身。
虽高证佛果,尚须敬法。类报本追远,不忘大恩。故涅槃经云,法是佛母,佛从法生。三世如来,皆供养法。
虽然高证佛果,尚须恭敬圣法。就像远追本因而不忘大恩,由于佛菩提是因正法而来,故《涅槃经》说:正法是出生诸佛的母亲,诸佛是由正法而生,三世诸佛都供养正法。
比如释迦佛演说《般若经》时,恭恭敬敬地敷设法座,就是表达对般若法的尊敬,以般若是佛母之故。
况博地凡夫,通身业力,如重囚之久羁牢狱,莫由得出。何幸承宿世之善根,得睹佛经。如囚遇赦书,庆幸无极。固将依之以长揖三界,永出生死牢狱。亲证三身,直达涅槃家乡。无边利益,从闻经得。岂可任狂妄之知见,不存敬畏。同俗儒之读诵,辄行亵黩。既读佛经,何不依佛经所说恭敬尊重。既亵佛法,岂能得佛法所有真实利益。
连天中天、圣中圣的佛都如此恭敬圣法,何况我们博地凡夫通身业力,岂能不恭敬圣法?
我们是生死重囚,无量劫来关押在三界牢狱中,日日夜夜都在惑业镣铐的紧系下,受着无数业报的刑罚。正当无由出离的时候,何等幸运,竟然承宿世的善根得见佛经,就像囚犯忽然接到永久赦免的通知,心里无比庆幸——现在终于能脱出轮回牢狱了!(“赦免通知”指如来所说永超轮回的圣法。)因此我们一定要尊奉佛经的教导,以如说修行来出离生死牢狱,来亲证法、报、化三身,来直接回归涅槃家乡。这无边的利益都是从闻经得来。对恩德极深的佛法,岂能放任自己狂妄的知见,不存丝毫敬畏之心,如俗人读书般行亵渎之罪呢?既然已读佛经,为什么不依佛经所说恭敬尊重佛法呢?既然亵渎佛法,怎么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呢?
“任狂妄之知见”,指放任自心拨无因果、肆意妄为的知见。“存敬畏之心”,指念及圣法对自己有大恩德,敬重圣法能出生无量利益,而心存恭敬;念及亵渎圣法将受极重的苦报,而心存畏惧。
倘能暂息狂见,清夜自思。当必心神惊悸,涕泪滂沱。悲昔日之无知,誓毕生以竭诚。从兹心意肃恭,身口清净。永绝粗鄙之恶态,恒依经论之圣谟。
如果能暂时歇下狂妄的知见,在安静的夜里细细想想:佛法对我有哪些恩德?佛法是何等尊贵的境?亵渎佛法有怎样的果报?能不能以这样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佛法?......如果自己良知尚未泯灭,想必会心神惊悸、涕泪滂沱。会为以往的无知慢法而悲伤,会发誓毕生竭尽诚心来敬奉佛法。
从此心缘圣法,无论读诵受持、闻思修习都尽量内心恭敬、身口清净,永绝粗鄙的恶态,恒依经论的教导。就如同孝子聆听母训、忠臣奉行圣旨那样,言言句句都好像佛在亲自对我宣讲,恭恭敬敬地奉持在心。
下面举几则古德懿范,以供效法:
仰山禅师看经唯恐打差,在方丈门口贴贴子说:“看经时不许问话。”永明禅师终生日诵一部《法华经》。又有大悟后三次、七次阅藏的例子,如汾州无业禅师,阅藏三次;育王知微禅师住于上塔院禁足十余年,阅藏七次;栖贤禅师三次阅藏时,以坐看不恭敬,一直跪读、行视或立诵;大通禅师对立像不敢坐,对坐像不敢卧。
祖师大德尚且如此恭敬佛法,何况我们下愚凡夫,怎能不恭敬佛法呢?
果能如是,庶可于佛法大海中,随分随力,各获实益。如修罗香象,及与蚊虻,饮于大海,咸得充饱。又如一雨普润,卉木同荣。如是,则自己受持之功,方不枉用。而如来说经,诸祖宏法之心,亦可以稍得舒畅而慰悦矣。
果能一改以往粗鄙的恶态,恒时以恭敬心奉持佛法,那么差不多能在佛法大海中随分随力地各获实益。就像修罗香象和蚊虻都在大海中饮水,都得到饱足,又像一雨普润地上的万物,花草树木都得以繁荣(比喻各随器量而获得法益)。
这样自己受持佛法的功夫才不会枉费,而如来说经、诸祖弘法的慈心才能稍得舒畅而安慰、喜悦。
以上讲到香象的腹部很大,能在大海中畅饮饱足;蚊虫的腹部很小,也能按其量得到饱足。比喻众生的根器有大小之别,但只要诚心受持佛法,就都能随分随力地获得利益。
[1] 以上《金刚经》数文均按《金刚经讲义》而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