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法上竭诚方获实益
谚云,下人不深,不得其真。此言虽小,可以喻大。
“下人不深”指学人内心谦恭的程度不深。“不得其真”是说它的结果,指世法上得不到学问、技艺的真髓,佛法上得不到真修实证。这话虽然短小,可譬喻世出世间一切方面。
《大乘庄严经论》说:“下心为缘起。”意思是指示学人内心谦下方具有得师长传授、教诲的因缘。相反“我慢高山,不出德水”,即是呵责学人心怀傲慢,将不会产生任何功德。深深体会正反两面的缘起和结果就会深信:内心谦恭才能得师长传授,敬奉师长言教才能得学问及法门的真髓。
夫世间大而经术文章,小而一才一艺。若欲妙义入神,传薪得髓,艺超侪伍,名传古今。而不专心致志,竭诚尽敬,其可得乎。
世间大而经术文章、小而一才一艺(绘画、书法、音乐、文学、医术、科技等),若想达到妙义入神、传薪得髓、出类拔萃、名传古今的造诣,而不专心致志、竭诚尽敬,怎么能达到呢?
故管子曰,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得,鬼神其将通之。非鬼神之与通,乃精诚之极也。
所以管子说:“思之思之,又重思之。”要达到学问、技艺和修行的高境界,之前会有一段徘徊不前、难以突破、提高的时候。但只要自己锲而不舍地努力,一次不行就再修一次,一次不能透就再思维一次,凭着不懈的努力,终究会有一时豁然通达。就在这思之不得的困惑时,会有鬼神来帮他通。其实不是鬼神帮他通,而是由精诚至极得以豁然贯通的。
例如紫柏大师20多岁时,有一天听到一个僧人诵张拙“见道偈”,念到“断除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时,说:“错了!应当说‘方无病’、‘不是邪’。”那僧说:“你错,他没错。”这下紫柏大师大惑不解,在墙壁上到处写这两句,疑到头面俱肿的地步。一天用斋时,忽然开悟。头面肿胀当即消除。这就是精诚所至、豁然开悟的例子。
汉魏昭,见郭林宗。以为经师易遇,人师难逢[1]。因受业,供给洒扫。
汉代魏昭见到郭林宗时,认为经师易遇、人师难逢,因而依止郭林宗学习。平常为老师做供给、洒扫等的各种事务。
林宗尝有疾,命昭作粥。粥成进之,林宗大呵曰,为长者作粥,不加意敬事,使不可食。昭更为粥复进,又呵之者三,昭容色不变。林宗曰,吾始见子之面,今而后知子之心矣。
有一次,郭林宗生病,叫魏昭做一碗粥。粥做好了端上来,郭林宗呵斥说:“为长者做粥,不特意恭敬奉事,这粥能吃吗!”
魏昭二话没说,又去做粥,再次端上。郭林宗又再三呵责。魏昭脸色不变。郭林宗说:“当初我是见你的面,今后知道你的心了。”
魏昭依师有孝子心,百依百顺地按老师的吩咐去做,即使受到呵责,也从未改变敬重老师的心。有这份恒常、稳固的尊师之心,就必然敬重老师的教导,终生奉行不渝。这也是他能学成德立的原因所在。
宋杨时,游酢,师事伊川。一日请益时久,伊川忽瞑目假寐,二子侍立不敢去。良久,伊川忽觉曰,贤辈尚在此乎,归休矣。乃退,门外雪深尺余矣。
宋代杨时、游酢二人拜程伊川为师。一天,两人到老师处请益,时间很久。伊川忽然闭上眼睛睡了。两人在旁侍立,不敢离开。
许久,伊川忽然醒来说:“贤辈还在这里呀!天色已晚,回去休息吧!”两人告退出门,门外已雪深一尺。后来两人都成为一代大儒。
尊师和重道密不可分。因为重道,就尊敬传道的师长;因为尊师,就重视师长所传的道,就会受持在心里长期地奉行。这样才能传持老师的法道,得到道的真髓和实益。
张九成,十四岁游郡庠,终日闭户,无事不越其限。比舍生隙穴视之,见其敛膝危坐,对诗书若对神明,乃相惊服而师尊之。
宋朝张九成,14岁到郡里的学校读书。整日闭门在屋,无事不越过门槛。
旁边住的学生从墙壁缝隙里偷看,想知道张九成在干些什么。只见九成正襟危坐,对诗书如对神明(可见他尊重圣贤的诗书,丝毫不敢亵慢)。大家都惊叹、佩服,尊重地以张九成为师。
后来,张九成仰慕禅宗。一晚登厕,正提“柏树子”的话头,听到青蛙叫而契入。以后在径山拜见大慧杲禅师,由禅师指点而得大自在。
此四子者,所学乃世间明德新民,修齐治平之法。其尊师重道,尚如此之诚。故得学成德立,致生前没后,令人景仰之不已。
这四位所学是世间明明德、新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法门,其尊师重道尚且如此至诚,也因此能成就学问、建立道德,致使生前殁后令人景仰不已。
至于弈秋之诲弈也,唯专心致志者胜。痀偻之承蜩也,以用志不分而得。
前一则典故出自《孟子》。是说古代围棋大师弈秋,当时有两个学生依从他学习棋艺。当弈秋教棋时,一个学生专心致志地听受教导;另一个学生却心不在焉,心里想着天鹅要飞来了,我怎么拿弓箭把天鹅射下来。
这两个学生依止同一位老师听讲同样的教棋,但后者棋艺不及前者。这不是两人的智力有差别,而是由于专心致志才能学好。
后一则典故出自《庄子》。有一次孔子和学生们出游楚国,从树林中出来,见一位驼背老人正举着长竿粘蝉,如在地上拾取一样方便。孔子问:“你的技艺这么高超,有门道吗?”他说:“有门道!经过三、五个月的认真苦练,在竿头叠起两个丸子不掉落,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叠起三个丸子不掉下来,差不多十次只有一次失手;叠五个丸子不坠落,就跟在地上捡东西一样自如。我的身体如木桩,举出的手如枯枝,即使天地之广、万物之多,身体纹丝不动,在我心前只有蝉的翅膀!怎么会不成功呢?”
孔子回头对学生说:“所谓‘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就是说的这位驼背老人啊!”
由是观之,学无大小,皆当以诚敬为主。
由此可见,世间学问大而经术、文章,小而一才一艺,都应当以诚敬为主。
这是点明成就的根本在于诚敬。心里能恒时存有诚敬,再加上长期的修习、历练,就一定会有所成。佛经的名言:“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就是指竭尽诚心,把心力集中在一处用功,就没有什么事情不能成办的。
二、佛法上竭诚方获实益
上面讲了世间学问技艺都要竭尽诚敬才能有所成,何况出世间的佛法,更须要竭诚尽敬来奉行。
现在的问题是怎么来生起对佛法的诚敬之心。这又要通过开启相关的认识作为入手处。也就是要了解圣法是怎么来的、有哪些功用、对我们有怎样的恩德、如果对圣法竭诚恭敬能得到什么利益、亵渎轻慢又会受什么苦报,对这些认识清楚了,就会由衷发起诚敬之心。
首先要认识圣法的来源,要知道佛怎么在因地发愿普度众生,又怎么现身、说法与众生结善缘,又怎么在众生善缘成熟时示现成佛,之后相应众生的根机宣说显密权实、偏圆顿渐等无量法门。这样认识了宣说圣法有极深广的因缘,了解了无量圣法都是由佛的愿力、智慧、大悲所流现,就会油然生起恭敬、尊重之心。
又想到圣法对自己有无比的深恩,这是世间任何境都无法比拟的,它给予自己的不是很小的离苦得乐,而是从根拔除了漫长的生死轮回、给予了永久的涅槃大乐。这样认识到佛法的大恩之后,就会竭尽诚心来恭敬圣法。
接下来还要从思维业果上入手,要多想:如果对圣法竭诚尽敬,会得到哪些极殊胜的利益;假使对圣法亵渎轻慢,又会遭到哪些严重的恶报。这样一方面由思维利益而生起欣求的心,另一方面由思维过患而生起恐惧的心。以这两种心理,就能使自心安住在诚敬中。
(一)了解圣法的缘由而生重法之心
而况如来于往昔劫中,欲令众生,同成觉道。以无缘种,莫由得度。因兹普现色身,垂形六道。种种方便,随机利物。千门具启,一道同归。善根未种未熟未脱者,令其即种即熟即脱。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首先观察圣法是怎么来的。这要追溯到久远以前,释迦佛在往昔劫中,为了令一切众生同成觉道而发起无上菩提心。但如果没有因缘种子也无从度化,所以发愿以后就要和众生结善缘。怎么结善缘?就是从法身中变现种种色身,化现在六道种种生处,按照众生应以何种身得度,就示现那种身来度他。这样以种种方便顺应众生的根机而做饶益。
所谓“千门具启,一道同归”,就是指在接引众生时顺应众生的根机,施设八万四千法门,接引他趋入,最终的归趣都是一乘真实义。
而且按众生善根的状况,如果还没种善根,就首先给他种善根;如果已种善根还没成熟,就设法滋润其善根,令其成熟;如果善根已成熟,就直接为他开示实相,令他当下解脱。众生的情况非常多样,度众生一定要适合他的心,要在各种生类中显现同类的身、说同类的语言。因此,应当以何种身得度,就现那种身为他说法,就像观音菩萨现三十二应身,现圣人身、凡夫身、比丘身、居士身、男身、女身等等。
云布慈门,波腾行海。六度齐修,四摄普益。其布施也,内外俱舍。所谓国城妻子,头目髓脑,身肉手足,欢喜施与。故法华云,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不是菩萨舍身命处。夫如来为众生故,经历三大阿僧祇劫,广行六度,普结缘种。待其机熟时至,然后示成正觉。宏开法会,普应群机。上根则显示实相,令其诞登道岸。中下则曲垂接引,令其渐次熏陶。
“云布慈门”指慈悲心犹如大云,降下法雨滋润众生的心田。也就是以各种方式、各种途径来给予众生现前、究竟的安乐。
“波腾行海”指行持无量菩萨行海。不仅自利上对从布施到般若之间的六度无不修持,利他上也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种方便摄受众生、饶益众生。在这无量菩萨行中,单举布施来说,可谓是“内外俱舍”。只要能利益到众生,无论外在的国家、城市、妻儿,内身的头目脑髓、身肉手足都欢欢喜喜地惠施众生。所以《法华经》说:观此三千大千世界,下至无有微尘许处不是菩萨舍身命处。
以布施为例,推展开来就知道,释迦佛在因地行持了不计其数的菩萨行。为了普利群生,经历了三大阿僧祇劫,极广大地行持六度,普遍地和众生结善缘。直到众生机缘成熟,就在此世界中示现成佛。成佛后四十多年说法,顺应一切众生的根机,对上根人指示实相,令他登上菩提道岸;对中下根人为他施设能趋入的阶梯,逐渐地接引,终至成熟、解脱。
成熟众生的根器要一定时间。就像以水、土等滋润种子,令其功能增强到量,便能一遇因缘就破土而出。众生的心也首先要施设种种教法渐次熏陶,令其善根逐渐成熟。一开始众生的心接触教法时会觉得很生疏,但越学越熟,熏熟了就成为法器。这时再开权显实——直接说实相法,就能使他证入实相了。
显密权实,偏圆顿渐。随机而施,相宜而用。乘虽有三,道本无二。
以显密权实、偏圆顿渐的各类法,随应众生的根机而作施设,只要相宜就善巧地运用。虽然有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最终证得的实相却无二种。
为实施权,权是实家之权[2]。开权显实,实是权家之实[3]。俯顺群机,循循善诱。必令机理双契,方得解行俱圆。
如来一代时教可以分为权、实二种。佛说法的本怀就是引导一切众生,证得本具的心性。但鉴于众生一时还不能接受,为了使他在之后能达到,就施设种种方便,以引导他渐次趣入。这叫“为实施权”。
这里由方便最终达到的是真实。为达到真实而采取的权巧、权宜的方便,称为“权”。因此“权是实家之权”。意思是这些方便(权)本是为趣入真实而施设的权巧。
“开权显实,实是权家之实”:到权法说到一定的时候,差不多了,就“开权显实”——开示以往四十余年的说法只是方便之谈。由开示这些是权巧方便,就显出一乘教的真实。因此“实是权家之实”——所谓的“实”是经过方便法渐次引导而最终归宗之处。
“俯顺群机,循循善诱”:是指佛见到众生程度不够,直接宣说真实法无法接受,因此就迁就众生的情况做渐次的引导。
“必令机理双契,方得解行俱圆”:如来宣说教法一定使其契理、契机。一来,所说的法契合真理;二来,使其契合所化根机。如果不契理,与真理相违,就成了误导众生。假使不契机,也难以信受、实行,只是一堆“闲言语”而已。(比如:对浅人不能说深法,法深了不能领会;对深人不能说浅法,他已了达,再说就是多余。因此说法要与众生的根性、状况契合。)由于所说的教法契理、契机,故能使众生得解、起行,使之解行俱圆。
学者虽则专主大乘,亦不可轻蔑弃舍小乘。以小乘原为进入大乘而设。乃如来之度生妙用,实下根之出苦宏猷。故四十二章经云,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
学者虽然专门主修大乘,但也不可轻蔑、舍弃小乘。因为小乘原是为进入大乘而设立的,这是如来度脱一类小乘根性人的妙用,也是下根者出苦的大计。因此,《四十二章经》说:学佛道的人对佛所说的教法都应当信受、顺从。受持佛法犹如食蜜,无论品尝蜜的中间或边上,都是一味甘甜。比喻佛所说的圣法都是指导众生修行的教授,都是直接、间接引导众生成佛的妙道,因此赞为“中边皆甜”。
这句经文是教导佛弟子对任何佛经都应当信顺,不应当妄分大小、顿渐,而生轻重之心。其原因是佛的言教不出权、实二种,为实施权,开权显实,同归实相。如果执小谤大、执大谤小,那就是违背佛的教导(依蕅益大师《四十二章经解》而释)。
大海虽有浅深,水味原无二致。凡属佛经,固应一体尊重。如轮王命令,事虽种种不同,其为王敕则一也。
犹如大海虽然有中心、边缘、深层、浅层的差别,而海水的咸味却无两种。如来的教法也有中心、边缘、深层、浅层的差别,但都是从如来的智慧和大悲心中流现的,因此无不善妙。所以,凡是佛经都应当一律尊重。就像帝王的诏令,虽然事情有大小、轻重的差别,但都是帝王的旨意,都应当一律尊重一样。
而圆人受法,无法不圆。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况如来金口所说之生灭无生四谛十二因缘等法乎哉。
开了圆解的人,叫做“圆人”。圆人受持法,无一法不圆,一切法统统是圆法。不但出世间法,连世间法如治世语言、资生产业等都随顺正法,何况如来金口所说的生灭、无生、四谛、十二因缘等法呢?
及如来一期事毕,示现灭度。迦叶阿难等诸大弟子,结集法藏,遍界流通。一千年后,教传此土。两土高僧,东西往还,译布佛经,不惜躯命。读法显,昙无竭,玄奘等传,其道路险阻,非常艰辛。不觉哽噎涕泣,莫之能已。
等到如来一期度生的事业完毕,便示现涅槃。之后迦叶、阿难等诸大弟子结集佛的三藏圣教,由此就有佛经普遍流通在这个世间。
佛灭度后,又经过一千年,教法陆续传到中国。中印两土高僧,东西往还,译传佛经,不惜身命。读法显、昙无竭、玄奘等译师的传记,知道取经的道路充满险阻,不禁哽噎流泪,无法自止。佛经来之不易,言言句句都饱含先德的心血。
下面看一段昙无竭译师西行取经的事迹:
当年,昙无竭译师听到法显等人亲自前往印度取经的事迹,就慨然立下舍身求法的誓愿。于是在刘宋武帝永初元年,集合志同道合的昙朗、僧猛等25人,从长安出发。
西行途中,经过沙漠地带,空中不见飞鸟,地上不见野兽的踪影,只有一望无垠的荒漠。只能凭太阳的起落位置,确认东西方向;以见到有人的遗骨,来判断这是有人走过的路。
走出沙漠,到达葱岭[4]。山岭上冬夏积雪,冰峰万里。加上恶龙吐毒,刮风淋雨,砂砾飞扬。
再往前要越过大雪山,雪山下有大江,水流湍急似箭。东西两山之间,系着长长的绳索为桥。十个人里只能先过一人。等到了彼岸就举起烟火作为信号,这边的人见到烟火,知道前面的人已经安全到达,才敢继续过桥。要是很久没见到烟火,就知道暴风吹翻绳索,人已经掉到江里去了。
这样到了河的对岸,又要攀登大雪山。这座雪山悬崖峭壁,没有插脚的地方。峭壁上有前人凿出的两两相对的小洞,每个小洞可以插入一个木桩。每个人拿着四根小木桩,攀登时先拔出脚下的木桩,再用手拉住上面的木桩,这样交替循环,不断地往上攀。
经过三天的艰难攀登,才到达平地。检点人数,25人中有12人坠崖而死。余下的13人继续前行。
越过葱岭、雪山,到达宾国。在该国停留一年多时间,学习当地语言,礼拜佛的圣迹和钵器等圣物,求得了梵文《观世音授记经》一部。再向西行,进入月氏国,礼拜佛的头骨。
后来,到了北印度檀特山南部的石榴寺。停留三个月,度过炎热的夏季。昙无竭在这里诵经坐禅,精勤不懈,而且受了具足戒。
之后,一行13人离开石榴寺,向南往中印度行进。走到两地交界之处,荒无人烟,无处化缘,只有以随身携带的石蜜充饥。同行的13人中又有8人死去。
昙无竭虽然屡经危险,但他一直系念观世音菩萨,没有一刻间断。快到舍卫国境内时,荒野中遇到一群恶象就要伤人。昙无竭一心归命观世音菩萨,忽然有狮子从树林里走出,恶象一见狮子就奔逃而去。
到达恒河时,又遇到一群犀牛。昙无竭像上次一样一心归命观世音菩萨。不一会儿,有大鹫鸟飞来,把犀牛惊散。
后来昙无竭在印度寻访名师,学习梵文经典数年。之后携带经卷,从南印度搭船,经由海道到达广州。完成了取经的宏愿。
莲池大师评论说:读西行取经的传记,即使千百年后,还能感人泪下。要知道我们读诵的经典字字句句都是先德的血汗。而有人以轻视心看待佛经,以污手持经,或者把经放在不洁净处,又有收藏经书而不读,读了不照经上的教导去做,甚至用经书来谋求衣食、名利,实在可悲!
[1] 人师难逢:传授各种知识的老师容易遇到,自身成就品德、能以身教影响学人的老师却相当难遇。
[2] 权:方便。
[3] 实:真实。
[4] 葱岭:现在新疆的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山脉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