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带业往生,且得不退,则人于生前,世缘未了,何不且做世间事业,直待临终,然后念佛乎?】
问:既然能带业往生,而且一往生就入了不退地,那么在生前世缘还没了时,何不先做些世间事业,等临终再来念佛呢?
【答:此邪说也。存此一念,自误多矣;发此一言,误人多矣。恶人临终,念佛往生者,必其宿有善根,又遇得善知识,所以临终有此侥幸,此乃千万人中之一,岂各人临终,皆有此侥幸哉!】
答:这是邪说。存有此想,就耽误自己多了!发此言论,就误导别人多了!恶人能临终念佛往生,一定是他宿世深植善根,又能遇到善知识,临终才有这种侥幸。这在千万人中只有一例,哪里是谁临终时都有此侥幸呢?
【《群疑论》云:世间有十种人,临终不得念佛:一者善友未必相遇;二者业累缠身,不遑念佛;三者偏风失语;四者狂乱失心;五者或遭水火;六者遭遇豺狼;七者恶友坏其信根;八者饱食过度,昏迷猝死;九者阵亡,十者高岩失足。有一于此,便难念佛。】
《群疑论》上说:世间有十种人临终念不了佛。
一、临终不一定遇到善友激发、助念,平时没有用功念佛,所以念不了佛。
二、临终身心被业障缠绕,不能自在念佛。比如身心极度痛苦,念不了佛。
三、身体中风,说不了话,念不了佛。
四、心识狂乱,丧失正念,不能念佛。
五、被洪水淹没,被烈火焚烧,在地震中被土石埋住,或者车祸丧身等,都念不了佛。
六、遇到豺狼猛兽等,惊慌失措,不能念佛。
七、临终有恶友破坏自己的信根,比如对自己说“念佛无用”等,动摇了信心而不再念佛。
八、饮食过量,在昏迷中猝死,也念不了佛。
九、和人争斗,被刀、枪等砍杀而死,也念不了佛。
十、在悬崖上一脚踩空,坠落跌死,也念不了佛。
以上情况只要发生一种,就念不了佛。
【纵使好病而死,当四大分离之候,亦未免风刀[1]解体,恐怖慞惶,岂暇安心念佛?】
纵然是正常死亡,但四大分离之际,也免不了感受风刀解体之苦。当时内心极度恐怖、惊惶,哪里有自在安下心来念佛呢?
平时梦中都提不起念佛,生重病更做不到念佛,何况风刀解体的苦不是病苦可比呢!平时不修,期望临终时能安心念佛,不是异想天开吗?
有位法师讲经时讲到一个例子:
40多年前,有个老修行劝徒弟珍惜光阴,好好念佛。徒弟回答说:“经上讲十念就能往生,我临终前念他一个月,现在何须紧张!”没过几年,这个徒弟就生病住院。有位法师陪着老人前去探望,有点不客气地说:“几年前你师父劝你念佛,你不是回答临终前念一个月吗?现在正好念佛。”他哽咽说:“我现在连佛字都想不起来,怎么能念佛?”说完嚎啕大哭。结果不到半个月,就呜呼哀哉了!
【又或业缘未毕,世念未休,家私未明,后事未办,而且求医问卜,扰乱其心,子哭妻啼,惊惶其耳,方寸之内,一无主张,当此之时,求其从容念佛,望其一心不乱,万无此理。】
又如果临死时世间业缘还没了结,世间耽念也没止息,财产等家事还没交代清,还有后事没办;而且家人为自己求医问卜,扰乱心神。再加上子哭妻啼,听到耳朵里让心惊慌错乱,一无主张。这时还能期望他从容念佛、一心不乱吗?万无此理!
据说台湾狮山有一位中年出家人,临终时大家来助念。她虽然没有出声,但嘴唇在动,手拨着念珠,跟着大家念佛。没料到她俗家的女儿匆匆赶来,叫一声:“妈妈呀!”就把她吓死了,两眼一瞪,脸色突变,就走了。所以一定要在平时精进用功,尽量多集往生资粮,临终才有保障,不然临终稍有闪失,就为业缘所转而生不成西方了。
再说正面的例子:
明朝赞叹寺义秀老和尚,为人敦厚诚实,修行精进。每天念十万声佛,昼夜不断,坚持修行50多年。平时经行的地面、砖块都被磨成沟漕,有的完全磨穿透底。
起初有个贫寒青年不能养活自己,来投靠他。他慈悲地接纳了。时间一久,发现这个人行为不正,就呵责他说:“你真是个贼!”不久这人约同党趁夜来害义秀。第一次殴打时,义秀念佛声依然洪亮。第二次殴打时,念佛声不中断,但已变得微弱。随后往生。老和尚性命垂危时,佛声还不断,大腿被打断还能结跏趺坐逝世。50年志气如钢,坚毅修行,才有这等表现。(《紫柏大师集》)
【所以古人云:“莫待老来方念佛,孤坟多是少年人。”又云:“平时劝人念佛,皆说我忙,独至无常一到,极忙也休。”】
所以古人说:不要等老来才念佛,孤坟中埋的多是少年人。又说:平时劝人念佛,都说我忙!唯独无常一到,极忙也休。
比如今天被车撞倒,哪怕忙到极点,也只有放下!所以“忙不忙”关键看自己的认识。认为要放就全部能放下,连万里江山、亿万资产都一齐放下。认为不能放,连一针一线也放不下。
【人生在世,能有几时,乘此未老未病,便当屏弃俗缘,干办要事,得一日光阴,念一日佛号,得一时工夫,修一时净业。不然,一失人身,万劫难复矣,危哉!】
人活在世上能有多少时间?趁现在没老没病,就应当舍弃俗缘,办好往生大事。有一日时光,念一日佛号;得一时工夫,修一时净业。不然这次失去人身,就万劫难复,实在危险啊!
【问:待老修行,固无此理。但凡夫皆在世网中,有事不能拨弃,奈何?】
问:“等老来再修行”固然无有此理。但凡夫都缠在世间的网中,有很多事抛不开,怎么办呢?
【答:人在世间,必有一死。修与不修,总不得免。与其堕落,孰若超升?苟其痛念无常,何患用心不切。无论处静处忙,顺境逆境,总与念佛求生,两不相碍。纵使世缘极重,亦当忙里偷闲,定为日课,或万或千,不可间断。其冗忙之极者,晨朝十念,定不可阙。】
答:人生在世就必定有一死。不管修还是不修,总免不了。与其死后堕落,不如死后超升。如果能痛念人命在旦夕间,不怕用功的心不迫切。无论安静、还是繁忙,无论遇到顺境或逆境,都与念佛求生净土两不妨碍。纵然世缘极重的人,也应当忙里偷闲,制定好每天的功课,或念一万声或念一千声,制定之后就不能间断。纵然忙到极点,每天早上修十念法绝不可缺。
这事就像男女相思,茶里、饭里都是“他”(“她”),做什么事都牵挂“他”(“她”),只因为爱得深切之故。同样,假如能痛念人命无常,念佛的心也一定会迫切。心一迫切,纵然事务繁忙,也能念念不忘求生净土!
有这样一则事例:
民国具行大师,云南大理人。家境贫穷,在鸡足山祝圣寺做工。21岁时带领全家八口出家,受具足戒。虚云老和尚教他念佛法门,让他求生净土。他就放下万缘,一心系念。
他又聋又丑,还不识字。白天种菜,夜晚礼拜念观音菩萨,中间打坐,学课诵和各种经,非常精进。
不久,他参礼四大名山。回云南时,赶上虚老复兴云棲寺。虚老问他:“你去看过亲属吗?”他说:“我不去管他们。”虚老又问:“你想干什么?”他说:“极劳累的事别人干不了的,我来干。”以后凡是筑墙、盖房、种菜、植树、挑石、挖土、洒扫、做饭等的苦行,他一刻不闲地勤作,而佛号也一刻未停。
夜晚开静时,拜《金刚经》、《药师经》、净土经等,一字一拜。黎明敲大钟时,照常上殿课诵,从未躺下睡过。偶尔自己缝衣,或代同参缝补时,缝一针就念一声佛。
戒期请他做尊证,他把衣、被等日常用物卖掉,打斋供僧。别人问他上哪里去,他笑而不答。
戒期圆满时,他悄悄走到大殿后,朝西方结跏趺坐念佛,用火自焚。这一年他36岁。
焚烧后,身体形状不坏,就像活着时一样。远远皆闻异香。大家去看他取引磬时,身体忽然倒下成灰。
具行大师为庙里做苦工,念佛却一刻不断。他用十几年时间成就了三昧,得到生死自在。所以关键看人的发心,如果道心真切,再忙也能不忘记念佛。
【问:一心不乱,一日至七日,即得往生。或一日七日内一心,此后不能一心,未知亦得生否?】
问:《阿弥陀经》上说,一日至七日念到一心不乱,就能往生。如果在一日至七日中念到了一心,以后达不到,不知能否往生?
【答:既能一心,以后心即稍散,定不至于大散。如颜子三月不违仁,三月以内,固是仁人,岂三月以后,遂为恶人耶?苟能常自检点,屡发弘愿,无不生者。】
答:既然能达到一心,以后就算心稍微散乱,也不至于有大的散乱。比如颜回在三个月中不违仁,这三个月中固是仁者,三个月后就变成恶人了吗?如果能时时检点自己,屡发弘愿,就没有不往生的。
【问:念佛者,念念相续,功方能密。但暑月之内,裸体时多,安得竟日衣冠。未知饮食坐卧,裸形盥漱时,皆可念佛否?】
问:念佛人要念念相续,功夫才能绵密。但夏季酷暑,裸身时多,不能整天穿衣戴帽,不知道在饮食、坐卧、裸形、洗澡、刷牙等时,能否念佛?
【答:默念无妨,所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也。】
答:这些时候出声念佛有失恭敬,心中默念并无妨碍。所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就是这个意思。“造次”是仓促、紧迫之义。“颠沛”是跌倒在地之义,引申为流离不定。这是说匆忙时不离念佛,颠沛流离时也不离念佛。所以,饮食坐卧、裸形盥漱,都要尽量念佛。
【问:一心称名时,又发求生净土之心,似乎杂以两念,如之何?】
问:一心念佛时,又发求生净土的心,这样有两种所缘(一缘弥陀名号,一缘求生净土),看起来杂以两念,不成一心,怎么办呢?
【答:称名,固所以求生也。经云:“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又云:“执持名号。”则知固一事,非两事也。譬之做举业家,其欲得功名,求生净土也;其读书作文,执持名号也。】
答:称佛名是为了求生净土。经上说“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又说“执持名号”,可见发愿往生和念佛是一件事,不是两件事。比如:读书人希求功名,就像念佛人求生净土;为求功名而读书、作文,就像为求生净土而执持佛名。
总之,这是成办同一件事的两方面,发愿是发求生净土的愿,称名是为实现此愿,勤集往生资粮。
【此处似有微分也。则求生之念,宜于早晚发愿时。若称名之刻,又当专一其心,不可使之以夹杂也。】
这里似乎有小的区别:发求生的心适合在早晚发愿时;如果正念佛时,又应使心专缘佛号,不杂它念。这样做就符合“一心念佛”的要求。
【问:终日念佛,遇福则作,固是学人本分,但作福时,未免心在福事,不在佛号,未识有碍一心不乱否?】
问:终日念这句佛,遇到有做福德就随分随力地做,这固然是学人的本分。但做福德时,心不免缘在善事上,而不在佛号上,不知这对一心不乱有无障碍?
【答:明镜本空,物来则现,于镜空何碍?人但事未至而将迎,事已过而留滞,乃为病耳。】
答:就像明镜中空无一物,东西来了就现影像,并不妨碍明镜的空寂。心犹如明镜,事来则应,事去不留,做事并不妨碍心中空寂。人只是事没来就迎接它,事已过还耽著它,才成了病。
【问:父母之恩,最难图报,若能往生西方,未识有法,可以报恩否?且人生一世,即有一父母,若百千万亿世,即有百千万亿父母,未知往生之后,能各记忆姓名,各知其所在,可以一一报之乎?】
问:父母恩最难报答。如果能往生西方,不知有没有办法报答亲恩?况且,做一世人,就有一世父母;做百千万亿世人,就有百千万亿世父母,往生后能记得每世父母的名字、能见到他们住在哪里,而一一报答吗?
【答:欲报之德,昊天罔极[2],此世俗之言也。以世俗之道报亲,诚无可报之法。】
答:《诗经》里说父母恩极其广大,如同无边的虚空,不知如何报答?这是世俗的说法。以世俗的道报答亲恩,确实没有可报之法。
世间报恩最多是供养衣食、立身扬名,这些对父母的解脱没有直接利益。因为父母没有修解脱道,命终后还要随各自轮转生死,受苦无穷。所以以世俗的做法做不到报恩。
【若往生之后,欲报其亲,则易易矣。岂惟报一世之亲,即欲报百千万亿世以前之父母,亦有报之之法。】
如果能往生西方,报答亲恩就容易了。岂只报答一世父母的恩,想报答百千万亿世之前父母的恩,也有报答之法。
【盖人一至西方,必得神通天眼,能见无数世界之事;必得神通天耳,能听无数世界之声;必具他心通智,能知一切众生之心;必得宿命通智,能知无量劫前死此生彼之事。所谓某人在某处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族、如是居里,纤悉皆知,可以惟我所为,尽其报效。岂有父母之恩,不能酬答者乎?】
人一生到西方,必定得到天眼通,能见到无数世界中的事;必定得到天耳通,能听到无数世界的声音;必定有他心通,能了知一切众生的心念;一定得到宿命通,能了知众生无量劫前,从此处死去、在彼处出生的情况,比如某人在某处、姓什么、名什么、属何种族、做何行业,乃至细节都纤悉毕见。
像这样,见到累世父母的生处、状况、意乐、根机等,就能竭尽己力报答亲恩。
【昔孟子称舜之孝,曰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使吾往生为菩萨,俾父母为菩萨之父母,不更尊于人类乎?且使父母得生净土,念衣衣来,想食食至,受自然之福,享无极之寿,不更愈于以天下养乎?】
从前孟子称赞舜王的孝道,说他建功立德,让父亲成为天子之父,尊到极点;以天下孝养父亲,养到极点。但假如我往生后成为菩萨,让父母成为菩萨的父母,岂不比人间帝王的父母更为尊贵?又让父母生到净土,思衣得衣,念食得食,享受自然之福、无极之寿,岂不超过“以天下孝养”?
【况一国土中,不过一天子,若有第二位孝子出来,也要想以天下养,则必谋为不轨,反做乱臣贼子矣。岂若净土法门之尽人可以展其孝,仍无碍于世法乎?】
况且一国中只有一位天子,如果有第二位孝子出来,也想以天下养父母,那就成了图谋不轨夺取天下,反而做了乱臣贼子。所以,世间只有天子能做到“以天下养父母”,哪里像净土法门,人人都能扩展孝心,又无碍于世间法?
【问:异类众生,在三恶道中受苦者,其数无量,吾安能一一救之,而徒发此虚愿乎?】
问:三恶道中受苦的众生无量无边,我怎么能一一救度呢?不是徒发空愿吗?
【答:菩萨欲普度众生,则一应三恶道中受苦者,皆我分内应度之人。岂可因其多而有畏心,因其多而有厌心倦心乎?地藏菩萨云:“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普贤菩萨十大愿,愿愿以尽众生界为期。然则修净业者,欲生西方,不当以回入娑婆,誓拔三途为愿乎?】
答:菩萨既然发悲愿普度众生,那么三恶道中受苦的众生都是分内应度的人,怎么能因恶趣众生多而生畏难、厌倦呢?
地藏菩萨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愿愿都以尽众生界为行持期限。像这样,修净业的人求生西方,不应当以回入娑婆誓拔三途为行愿吗?
【问:微细物命,其类甚多。假令每见物类,即发救度之心,不识此心仅能毕我志愿乎?抑或仍有益于彼乎?】
问:微小旁生有很多种类,假如每见一类旁生,就发一种救度的心,不知这样发心是只能完成我的发愿,还是能实际利益到它?
【答:当观发心之诚否,苟能竭我之诚,无不有益于彼。观世尊往劫为忍辱仙人,目连往劫为樵夫事,便知发心之有益。】
答:这要看当时发心诚不诚。如果能竭尽诚心,就没有不能利益到对方的。看看世尊往昔做忍辱仙人和目犍连往昔做樵夫的事迹,就会知道发心是有利益的。
【释迦如来,于无量劫前,为忍辱仙人,在山中修道,遇国王出猎,逐一走兽,问道人:“兽今何往?”此时若实告之,则害兽;不实告,又妄语。沉吟未对,国王怒,斫去一臂。又问之,亦沉吟不对,又斫去一臂,道人乃发愿云:“我成佛后,当先度此人,勿使世人效彼为恶。”后首度比丘憍陈如,即当时国王也。】
释迦佛无量劫前曾做忍辱仙人,在深山修道。有一次,遇到国王出外打猎,正追一只野兽。国王问道人:“那只野兽哪里去了?”这时说实话会伤到野兽,不说实话又是打妄语,道人选择沉默不答。
国王发怒,砍掉他一只手臂。再次询问,仍然不答,又砍掉另一只手臂。道人发愿说:我成佛后首先就度这个人,不让世人效仿他造恶。后来成佛时首先度的比丘憍陈如,就是当时这位国王。
【佛世有一城人难化。佛言:“此辈人与目连有缘。”因遣之往,其人果皆向化。问佛因缘。佛言:“目连往劫,曾为樵夫,惊起无数乱蜂,目连戒之曰:‘汝等皆有佛性,他时我若成道,当来度汝。’今此城人,乃当日聚蜂也,因其曾发一念,故与有缘。”】
佛在世时有一城市的人难以教化。佛说这些人和目犍连有缘。就派目犍连去教化,结果都接受教化。
有人问佛这件事的因缘。佛说:“目犍连往昔做樵夫,在山中打柴,惊起一群黄蜂。目犍连对黄蜂说:‘你们都有佛性,将来我成道,一定度你们。’现在这城市的人就是当时群蜂的转世。因为发了这个善念,就感得彼此有缘。”
所以,只要诚心发愿,就能利益到对方。到因缘成熟时,愿力就自然发生作用。我们现在在因地时就要广发善愿,和众生结善缘,将来就有众生可度。
【观此,不特见一切人类,皆当劝其念佛,发救度之想,即见一切异类,亦当代其念佛,发救度之想矣。】
看到这些就知道:不但见到一切人类,应当劝导念佛,发救度之心,就连见到一切异类,也应当代他念佛,发救度之心。
【问:念佛虽诚,然所念之数有限。假令百命而以千声佛号施之,百命自然隐沾其福。万一恒沙物命,而亦以千声佛号施之,其福转微,奈何?】
问:念佛的心虽然诚,但所念的数量有限,假如一百条生命以一千声佛号布施,这一百条生命自然冥冥中沾上了福德。万一有恒河沙数条生命也以这一千声佛号布施,福德就变得十分微小,怎么办呢?
【答:譬如一炬,百人分去,此炬如故。千人万人分之,此炬亦如故。】
答:比如一根火炬的光明,由一百人分享,每人都得到火炬的光,火炬的光依然如故,不曾减少;由一千人、一万人分享,每人都得到火炬的光,火炬的光依然如故,不曾减少。像这样,至诚恳切地念佛,布施给恒河沙数生命,各自都能获得福德,不会变少。
【问:昔有二僧,于念佛时,观想身坐大莲花内,作莲花开想合想,如是五月,皆得往生。不知念佛者,可以之为程式否?】
问:往昔有两个僧人念佛时观想身体坐在大莲花内,作莲花开想、莲花合想,这样经过五个月,都得到往生。不知念佛人能以此作为修行方式吗?
【答:可。然毕竟以念佛为主。】
答:可以。但毕竟以念佛为主。
[1] 风刀:命终时体内风大动摇,支解身体,如利刀刺身般痛苦。
[2] 昊天罔极:苍天广大,不见边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