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修行求出生死,故贵无生,慕西方而愿往,得毋乖于无生之义乎?】
问:修行是为了超出生死,因此贵在契证“无生”。现在欣慕西方而愿求往生,能不违背无生之义吗?既然愿求往生,就与无生不相应。
【答:以生为生者,常见之所失也;以无生为无生者,断见之所惑也。生而无生,无生而生者,第一义谛也。】
答:如果把生视为一个实体的人从娑婆生到极乐,那就落于常见。(这是把前人和后人看成一体,因此成了常法,落于常见。)如果把无生视为根本没有缘起幻相,又落在断见里了。
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实体从此方生到彼方,也不是没有缘聚时莲花化生,而是正当莲花化生时,了无“生”的实体可得;无“生”的实体可得时,不妨显现莲花化生、相好庄严等幻相。这样生即无生、无生而生、空有不二,才是第一义谛。
【盖妙真如性,本自无生,因缘和合,乃有生相,以性能现相,故曰无生即生;以相由性现,故曰生即无生。】
妙真如性原本无生,以因缘和合而有生的幻相。以无生之性能现幻相,故说“无生即生”;以幻相为无生之性所现,故说“生即无生”。
【知此则知净土之生,惟心所生。若疑远而难到,则心包太虚,量周法界,夫何远之有?】
认识了这一点,就知道所谓的生净土唯一是自心现出净土的幻相而生。如果怀疑路远难到,那么真心含裹太虚、量周沙界,哪里会遥远呢?
就肉团心和意识心来说,极乐是心外之土,心与极乐有遥远的距离。但真心遍周法界,极乐本在真心中,哪里有远近呢?何必怀疑路远难到呢?
【问:十方佛土,净妙者多,今偏指极乐,又偏赞其境胜缘胜,何耶?】
问:十方世界多有净妙佛土,现在专门指归极乐净土,教人求生,又专门赞叹它境胜、缘胜,这是什么缘故?
【答:此间国土,众苦所归,纵有乐缘,皆招苦果。西方不然,所以经云:“是诸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答:此方国土是众苦的汇集处,纵有快乐因缘,终究招致苦果。西方与此相反,所以经上说:“佛国人民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试以两土,略一较量,岂特天渊?只如此方投胎,必在胞十月,分娩之际,与鬼为邻。彼则质托莲房,安坐妙香宫殿,既不受胞胎之污秽,复不累母氏之劬劳,而人世之生苦谢矣。】
试对娑婆、极乐二土略作比较,岂只是天渊之别?像此方投胎为人,一定要受十个月胎狱之苦。分娩时,母子处境极其危险,离鬼门关只有一步。而生在极乐世界,心识寄托在莲胞中,安坐在妙香宫殿里,既不受胞胎的污秽,又不拖累母亲辛苦生育,人间的生苦就从此永息了。
【此方年老之人,发白面皱,腰曲背驼,坐起须人,奄奄一息。彼则法味资神,永无衰老,十方国土,瞬息往来,而人世之老苦免矣。】
此方人到老年时,发白面皱、弯腰驼背,坐下、站起都需人搀扶,奄奄一息。而彼方以法味资养心神,清虚之体,永无衰老,瞬息就往返于十方微尘国土,人间的老苦从此免除了。
此方人的身体是烦恼和业造就的,所以在五蕴身成熟时,就会出现种种衰退、败坏,而饱受老苦。彼方的身体是莲花化生的清虚之身,以法味资养心神,长养慧命,所以没有发白面皱、气力衰减、六根衰退等衰老之苦。
【此方一遇疾病,则呻吟床褥,宛转哀号。彼则具大神通,有大威力,国中不闻痛痒之名,而人世之病苦绝矣。】
此方的人遇到生病,就躺卧在床上辗转呻吟。彼方的人有大神通、大威力,佛国中尚听不到痛痒之名,人间的病苦永远绝迹了。
此方是地、水、火、风四大合成之身,四大就像四条毒蛇安住在身体中,只有彼此的势力保持平衡,才能得到健康,有一界势力增盛,就会损害其它三界,而发起病苦。彼方则以弥陀愿海的加持,一往生其中,就得到莲花化生的金刚之身,具足神通、威力,永无病苦。
【此方人必有死,死必有罪,唯有低头就缚,押付阎罗。彼则一托莲胎,便成金刚不坏之体,相好光明,寿命无量,而人世之死苦捐矣。】
此方受生后就必定有死亡,死亡时就必定有罪业,唯有低头被鬼卒捆缚,押付给阎罗王审判。彼方一经托生莲胎,就成为金刚不坏之体,相好光明,寿命无量,人间的死苦就从此捐弃了。
【此方有合必有离,劬劳之父母,难保长存,恩爱之夫妻,类多各散。彼则法中眷属,永远相亲,宁有爱别离之苦乎?】
此方有聚合就一定有分离,辛劳一生的父母难以长存于世,恩爱情深的夫妻也多在因缘散时分道扬镳。
所以在这个世界免不了爱别离苦。而彼方是法中眷属,永远以道相亲,哪里有爱别离苦呢?
【此方仇敌相寻,有怨必报,大怖切心,无可逃避。彼则相亲相敬,无非菩萨胜友,相与周旋,曾有怨憎会之苦乎?】
此方往昔结下怨仇,仇敌就一定会伺机报复,怨家找上门来报复时,内心生起极大恐惧,却又无处可逃。彼方则相亲相敬,往来都是菩萨胜友,哪里有怨憎会苦呢?
【此方人类,皆为衣食奔波,妻子驱遣,困苦万状。彼则念衣衣来,想食食至,宫殿园林,无非七宝,各各受用自然,曾有所求阙绝之苦乎?】
此方人类都在为衣食而奔波,为养家糊口而备受驱遣,种种困苦,难以尽述。彼方念衣衣来,思食食至,宫殿园林都是七宝合成,各各受用自然,称心如意,哪里有需求缺乏之苦呢?
【不特此也,此方则丑秽形骸,根多缺陋。彼国则光明赫奕,相好庄严。】
不但有上述七方面的苦乐差别,还有其它差别。比如:
此方人类相貌丑陋、污秽、六根多有残缺。彼国人民色身光明赫奕,相好庄严。
【此方则头出头没,轮转生死。彼国则一证无生,永不退转。】
此方则头出头没、轮转生死。彼国一经往生,就横超生死、永无退转。
“头出头没”意思是:出一人头,做一世人后,头一没就又死去;又出一羊头,又做一世羊;羊头一没又死去,又出一天头......,像这样转生死轮!细心想想:“轮回”的历程只不过是无数段生死的组成,有什么实义呢?好不容易生了又死掉!又好不容易生了再死掉!究竟得到了什么呢?不就只是苦的轮转吗?
【此方则丘陵坑坎,荆棘成林。彼国则宝树参天,黄金为地。】
此方器界秽恶,丘陵坑坎、荆棘成林、高山险阻、沙漠荒凉......。彼国器界清净,宝树参天、黄金为地、莲池光明,悦意、庄严,一尘一毛具足功德。
【又此方则观音势至,徒仰嘉名。彼国则二大菩萨,亲为胜友。】
又此方对观音、势至二大菩萨只能是敬仰大名,不能亲从依止。而生到彼国,就能亲自与二大菩萨结为胜友,依止不离。
【彼此较观,境缘迥胜。境胜者,可以摄取净之心;缘胜者,可以助修行之力也。】
娑婆、极乐两土对比观察,境缘迥然超胜。“境胜”,指西方色、声、香、味、触、法六境,能摄持行者取净的心,也就是摄住行者的心,使它恒时取清净相,远离染污。“缘胜”,指极乐国中教主、大众、器界等境缘都能助长修行道力。
【问:欣厌之心,即爱憎之念,爱憎乃生死岸头事,非修行人所宜,奈何?】
问:欣求极乐、厌离娑婆是爱憎之心,而爱、憎是生死这边的事,或者是生死业因,修行人不应当生这样的心,怎么办呢?要不要发欣厌心呢?
【答:厌离娑婆,欣慕极乐,虽具爱憎之心,然非世间之爱憎,乃十方如来转凡成圣之爱憎也。若非厌离,何以脱此娑婆浊世?若非欣慕,安能生彼极乐莲邦?盖惟厌离而后能转凡,欣慕而后能成圣也。】
答:“厌离娑婆、欣慕极乐”虽然是有爱憎之心,但不是世间的爱憎,而是十方诸佛教导众生转凡成圣的爱憎。这又怎么说呢?因为:如果心不厌离,怎么能脱离娑婆浊世呢?如果心不欣慕,怎么能生到极乐莲邦呢?唯有厌离秽恶,而后才能转舍凡情;唯有欣慕净土,而后才能转成圣智。
总之,爱憎有两种:一是世间的爱憎,诸种世间法,合意则爱,违意则憎,都是生死业因;一是转凡成圣的爱憎:对恶趣、生死等憎恶,对善趣、解脱等爱慕,利用这爱憎之心舍恶取善、舍秽取净,最终转凡成圣。
比如:憎恶、爱善,能使人断恶行善;憎自私、爱利他,能使人离小行大;憎心浊、爱心净,能令人舍染而净。总之,爱憎利用得好,就成为善巧方便,能助人转凡成圣。《妙宗钞》云:“取舍至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在舍染、取净到极处时,与不取不舍原非两路。
【问:此间饮食衣服,宫室器皿,必待营为,方能受用。云何极乐世界,一应享福之事,皆可自然而来?】
问:此方饮食、衣服、住宅、器具都需要营作才能受用,为何极乐世界任何享福之事都能自然而来呢?
【答:享福之事,皆从修福而来。北俱卢洲,其饮食衣服,皆能受用现成,何况阿弥陀佛,万福庄严之宝刹乎?】
答:享福的事都是从修福而来(修福是因,享福为果)。虽然南赡部洲要靠劳作来获取受用,但不是任何地方都如此。比如北俱卢洲,饮食、衣服都能受用现成;化乐天,能用心化现资具而受用,欲界人天都有这等受用,何况阿弥陀佛万德庄严的宝刹?
【《大阿弥陀经》云:“此讲堂宫宇,初无作者,亦无所从来,以彼佛愿大德重,自然化生。”又云:“他方佛刹,悉皆为善,无造恶之所。故其福德,亦皆自然。其次有世界,为善者多,为恶者少,亦有自然之福,不待修营。若此世界,为恶极多,为善极少,故不自修治,物无自有。”】
《无量寿经》上讲:西方净土的讲堂、宫殿,初无作者,不是建筑师画图设计、工人砌砖盖瓦而建成,也不是从某处搬运而来,又不是从地面逐层建起,而是因为阿弥陀佛愿力广大、功德宏深,自然化现。
又说:他方佛国的人普遍行善,无一造恶,所以福德都是自然现成的。其次,某些世界中,行善的人多、造恶的人少,也有自然享用的福报,不需经营、劳作。但此方造恶的人极多,行善的人极少,因此自己不劳作,就得不到资具受用。
【问:念佛往生者,临终之时,皆见佛与菩萨,亲来接引。经云:“诵持往生咒三十万遍,阿弥陀佛常住其顶,卫护是人。”假令十方世界,皆诵真言,皆求佛与菩萨接引,阿弥陀佛安能皆住其顶,往而迎之乎?】
问:念佛往生的人临终都见到佛和菩萨亲自来接引。经上说:诵往生咒达到30万遍,阿弥陀佛就恒常安住在头顶上,护佑其人。假使十方世界无数众生同时诵往生咒,佛怎么能安住在每个人的顶上呢?假使十方世界无数众生都祈求佛菩萨接引,佛怎么能同时去迎接每一个人呢?
【答:天上日月之光,犹能普照世界,不患光之不足,何况佛之誓愿神通乎?】
答:天上日月的光尚且能普照世界,不怕光不够,不论大地有多广阔,草木有多繁多,都能一时普照,何况佛有大誓愿、大神通呢?一定能普现无量化身,加持接引!
又如天上只是一月,地上有再多江河,也能同时映现月影!月亮没有飞下,河水没有上升,因缘和合,就在一切江河中普现月影。就像这样,念佛、诵咒的人没有去,佛没有来,因缘和合,就在各自心前显现佛身。
【问:华严会上,普贤菩萨,现坐道场,众菩萨尽其神力,不能得见。今往生者,皆博地凡夫,如何即能见佛?就其所见之佛,果与菩萨所见之佛,无以异乎?】
问:华严会上普贤菩萨现坐道场,众菩萨穷尽神力也见不到。而今往生者都是博地凡夫,怎么能一往生就见佛身呢?所见的佛身果真和菩萨所见无别吗?
【答:佛相总如是,所见各不同。初生西方者,所见不过佛之粗相,如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之类。若《华严经》所云:如来有十华藏世界海微尘数大人相,恐非大菩萨,不能见也。】
答:佛的本相恒常如此,但众生以内心染净的差别,所见的佛身有粗细、胜劣的差别。初生西方,见的不过是佛的粗相,如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之类。至于《华严》所说:“如来有十华藏世界海极微尘数大丈夫相”,恐怕不是大菩萨就见不到。
佛身不是固定只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只是在心未清净的众生前显现的。《观经》上说: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每一相有八万四千好,每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每一光明普照十方无数世界,摄受念佛众生不舍。说的就是报身相。
【譬之诸天所食须陀之味,一器之中,色味各别。又如有病人与无病人,共尝一物,甘苦迥殊。所以世尊佛土,本极严净,螺髻梵王,只见如自在天宫,余皆见其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见佛亦如是。】
譬如众天人共用一个食器进餐,每个天人见到的食物色泽、味道等都不相同。又如病人和健康人同吃一种食物,苦乐的感受截然不同。健康人吃油食觉得香美,胆病人见到就生厌恶。所以,同样的境界,以内心习气不同,显现的相就不同。
所以世尊的国土极为庄严、清净,但螺髻梵王只见到像自在天宫般,其他人都见国土中土石山峰,充满秽恶。见佛也是如此。九品众生的心有染净差别,所见的佛身就有粗细、胜劣的差别。
【问:此间念佛,西方七宝池中,即生莲花一朵,若能精进,其花渐大,徜或退惰,其花萎落,信乎?】
问:此间念佛,西方宝池中就生莲花一朵。若能精进持念,莲花就日渐繁茂。倘若退转懒惰,莲花也随即枯萎败落,这可信吗?
【答:此易明也。譬之大明镜中,凡有物来,必现其影。且如舍卫城中,树提伽楼阁,不过白银琉璃所成,然其墙壁中,犹能现出一城中事,何况阿弥陀佛清净庄严之宝刹乎?此间念佛,彼土生莲,固无疑也。】
答:这很容易明白。比如一面大镜子,只要有东西来,就会在镜子里显现影像。(比如:物体放在东边,镜子竖在西边,彼此构成了缘起,就在镜子里显现影像,物体没有进入镜子,镜子也没有吞纳物体,因缘和合即现影像。)又像舍卫城的“树提伽楼阁”,不过是白银、琉璃合成,楼阁的墙壁中却能显现一座城市的景观,何况阿弥陀佛清净庄严的宝刹!此间念佛,彼土即现莲花一朵,有什么可怀疑呢?
也就是,此方众生以念佛为感,彼方弥陀以愿力为应,众生心与佛心和合,就在净土宝池中显现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