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问天如老人[1]曰:永明寿禅师,海内推为宗匠,而自修净土,且以教人。谓:“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无乃自屈其禅,而过赞净土耶?】
有客人请问天如老人:永明禅师海内推为禅门宗匠,却自修净土,而且以净土教人。曾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这不是贬低自己的禅而过赞净土吗?
印光大师解释:上偈中的“有禅”,指参究力极,念寂情亡,彻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而明心见性;“有净土”,指真实发菩提心,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十人九蹉路”,指虽悟禅宗,明心见性,而见、思烦恼不易断除,须历缘锻炼,令其净尽无余,方可出分段生死......生死海深,菩提路远,尚未归家,即便命终......十人之中,九人如是。“蹉”是蹉跎,即世俗所说的耽搁。(就禅宗立场而言,如果真已见性,纵然习气未了,只须七番人天就能了脱。读者在此应谨慎,勿轻毁禅宗。)
【答:永明大师,非过赞也。净土法门,至广至大,净土修法,至简至易。广大者,一切机缘,收摄都尽。上而等觉位中菩萨,下至愚夫愚妇,五逆十恶之徒,临终念佛忏过,无不往生也。】
答:永明大师不是过赞净土。因为净土法门极为广大,净土修法又极其简易。广大是指一切机缘都收摄在内,上至文殊、普贤的等觉位中菩萨,下至愚夫愚妇、五逆十恶,临终念佛悔过,都无不往生。
所以此法如天空覆盖万物、如大地荷载万物,摄受面极其广大。
【简易者,初无艰难劳苦之行,但持六字名号,即便往生,得不退转,直至成佛而后已也。】
“简易”指最初修时无艰难劳苦,但持六字名号,就能往生净土、得不退转,直至成佛。
阿弥陀佛的名号不会算数的儿童也会念,不识字的老人也能念。世间学一门技艺,要培训几个月或几年才能掌握。而弥陀名号一听就会念,根本不必培训。修其它法门要学很多教理,开启正见后才能起修,而净土法门只要诚心信受,当下就能修持。而且把这句“阿弥陀佛”名号执持不舍,临终就能得佛接引,往生西方,直至成佛。所以这是最简易不过的了。
【试问修行出世,更有捷于此者乎?非寿禅师,不能以此自修;非寿禅师,不能以此教人也。】
试问:修行超出世间有比这更便捷的吗?若不是永明禅师,不能以此法自修;若不是永明禅师,不能以此法教人。
净土法的摄受面如此广大,修法又极其简易,所得利益又如此殊胜,可见永明大师赞扬净土并非过分。
【问:广大简易,既闻命矣。但禅宗悟达之士,既曰见性成佛,何必复求净土耶?】
问:净土法门的广大、简易我已经信受了,但禅宗悟达之士既说见性成佛,又何必求生净土呢?
意思是:悟达之士明见本性是佛,善自保任,消除余习,就可成佛,实不必求生净土以成佛。
【答:惟其悟达,故愿求生,汝但未悟耳。使汝既悟,则净土之趋,万牛难挽矣。】
答:只因他悟了,所以愿求往生。你只是没悟,假使你已悟,则趣向净土之心万牛也难以拉回。
一悟不等于顿证佛地,悟后还需进修,使习气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才能圆成圣果。
《净土或问》中说:现在释迦佛已灭、弥勒佛尚未下生,正是无佛住世时期。在此世界,恶趣因果牵缠不断(就是常常陷在造恶业、感恶果中,牵连不断),又有邪魔外道横行于世,颠倒邪说大肆传播(比如今天媒体大量传播断灭论、享乐论、自我论、斗争论等,时常接触这些邪说就深受感染,让心颠倒错乱),又时时有美色、淫声惑乱道心,染恶因缘交相侵扰。因为无佛可依、常为境缘扰乱,所以初心悟达之士少有不退转、失坏的。而西方有佛现在说法,国土境缘一切清净,依止彼佛,容易证得无生忍力。这样得佛授记之后,就能回入生死,普度群生,来去无碍。所以上根利器尚发愿托生净土,何况中下之辈初发明心地者呢?
【且汝谓一悟之后,结习已除,诸漏已尽,无量劫来之怨对已消,更不复受后有[2]耶?抑或尚有结业未完,不免重报轻受耶?】
而且,你认为一悟之后,习气即已遣除、烦恼便已断尽、无量劫来的怨对都已解除而不再受后有吗?抑或还有惑业未尽,不免重报轻受呢?
从断德上讲,不是一悟就消尽了烦恼障、所知障。通常初悟之人连伏惑也未必做到,何况断惑。如果还没有断惑,就一定再受后有,还须重报轻受。
【且谓一悟之后,遂具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降伏天魔救度十方世界乎?抑或神通威力,一时尚未具足,犹待他生后世也。】
从证德上讲,你认为一悟后就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就能降伏天魔、救度十方吗?就具足三身四智、无量三摩地、陀罗尼吗?就能以神通力见闻十方色声、了知他心、无碍遍行吗?或者,神通威力一时还不具足,有待他生后世修道才现前呢?
【倘谓只消一悟,大事已毕,则诸大菩萨之广修六度,动经尘劫者,反有愧于汝矣。】
如果说只消一悟就已断尽障碍、圆成功德,再没有修行、证果等事,已经与诸佛同等,那么诸大菩萨广修六度,动经微尘数劫,反而在你面前感到惭愧吗?
【《观佛三昧经》,载文殊菩萨,自叙宿因,谓得念佛三昧,世尊记之曰:“汝当往生极乐世界。”《华严经》载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教善财童子,亦终之以导归极乐。《楞伽经》中,世尊授记龙树,亦有往生极乐之语。至于《大宝积经》,世尊印许净饭王及七万释种,同生安养。《十六观经》指示韦提希,及五百侍女,同觐弥陀。】
《观佛三昧经》中记载文殊菩萨讲述自己宿世修行的因缘:当我证得念佛三昧时,世尊为我授记:“你将往生极乐世界。”
《华严经》记载,普贤菩萨劝进善财童子和华严海众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愿文说:“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楞伽经》中,佛授记龙树大士往生极乐世界:“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南印度有位美名显扬的大德比丘,名为龙树。其智力能破尽偏执有、无的一切邪宗,在世间显扬我无上大乘。证得初地,往生极乐世界。)”
《宝积经》上,佛告父王:“一切众生都是佛,你现在应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常发精进,则能成就佛道。”王问:“如何说一切众生即是佛呢?”佛说:“一切法无生、无动摇、无取舍、无相貌、无自性。你将自心安住于此法中。”当时七万释迦族人闻法后,信解欢喜,得无生忍。
佛现微笑,授记说:“释种决定智,是故于佛法,决信心安住。人中命终已,得生安乐国。面奉阿弥陀,无畏成菩提。(释迦种族有决定智慧,是故有决定信心安住于佛法中。释迦族人命终后都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面见阿弥陀佛,成就无畏佛果。)”所以佛印许父王与七万释迦族人同生极乐世界。
《十六观经》中,佛指示韦提希与五百侍女一同往生极乐世界,面见阿弥陀佛。
【若夫东土之庐山远公,天台贤首,诸宗尊者,无不宣扬净业,共修西方。岂其所悟所证,反出今人下耶?】
又如东土庐山慧远大师、智者大师、法藏大师等诸宗尊者,无不宣扬净业,同修西方。难道这些西印东土的大菩萨、大祖师,所悟所证反在今人之下吗?
文殊、普贤示现为十地大菩萨,善财童子、华严海众都是遍参知识、悟证高深之人,龙树是现身证得欢喜地的大士,也是禅宗大祖师,他们尚愿求生极乐、亲近弥陀,难道成就反不如今人吗?何不自己做一番衡量,悟证果真超过大菩萨、大祖师吗?所得无生忍、受佛印证,真的超过净饭王、韦提希吗?净饭王是佛之生父,七万释种是佛的亲属。如果生净土无有利益,佛忍心耽误父亲和亲属吗?通常证得无生忍,就许可在世间混俗度生,现在佛的父王和亲属都证得无生忍,佛还授记他们往生净土,如来护持、保养之心不是既深且远吗?天台、华严、禅宗诸宗祖师尚且求生净土,不正证明往生西方仗佛慈力能速疾成就吗?所以悟达之士不是不必求生净土。
【问:净土摄机,诚哉广矣。然所谓净土者,在十万亿佛刹外,较之唯心净土,本性弥陀之说,似乎著迹矣。】
问:净土法门所摄根机的确广大,但所谓“净土在十万亿佛刹之外”的说法,较之唯心净土、本性弥陀的说法,似乎著在事相上。
【答:《楞严经》云:“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3]中物。”又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安有佛土而在心外者哉!当知心外无土,土外无心,所谓十方微尘国土者,唯我心中之土也,三世恒沙诸佛者,惟我心中之佛也。】
答:《楞严经》说:色身外的山河、虚空、大地等都是妙明真心中的现象。又说:诸法唯是自心所现。因此哪有佛土在自心之外呢?要知道“心外无土,土外无心”,十方微尘数国土,唯是我心中的国土;过、现、未恒河沙数诸佛,唯是我心中的诸佛。
唯心净土的“心”字,指遍一切处的真心,不是肉团心和第六意识心。一切世界都是真心所现。比如,我们所住的房屋,是真心中的房屋;所在的城市,是真心中的城市;扩展至一国、一地球、一太阳系,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无量世界,都无不是真心中之物。十方世界恒河沙数诸佛也无不是真心中所现。
【知此,则知无一土不依我心而立,无一佛不因我性而现。然则十万亿刹外之极乐,独非唯心之净土?极乐国中之教主,独非本性之弥陀乎?】
认识这一点后,就知道无一土不是依我真心而建立,无一佛不是因我心性而显现。十方三世的显现都以一念心性为体。哪一土不是我心中所有呢?哪一佛不是我真心所现呢?难道十万亿刹外的极乐世界就不是唯心净土吗?极乐国的教主阿弥陀佛就不是本性弥陀吗?
上来提问:极乐在十万亿刹外的说法不如“唯心净土、本性弥陀”了义。对此回答:真心遍一切处故,十万亿刹外的极乐本是真心中物,教主弥陀本是自性所现,因此不是心外之土、性外之佛。
【问:净土之说,盖表法耳。智者当直悟禅宗,方为上著。若只赞扬净土,将毋执著事相,不明理性[4]耶?】
问:所谓的净土只是表法而已(比如:“罗网”表自性包罗法界,“行树”表自性长养善根,“四宝”表常乐我净四德等等)。智者应当直接悟入禅宗,才是上等之举。如果只赞扬净土,不是让人著于事相,而不明理性吗?
这是认为经中说到的净土庄严,如金地宝池、水鸟树林、德风花雨、亭台楼阁等,心著在这些事相上,就会障碍悟入理性。
【答: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识得此意,则禅宗净土,殊途同归。中峰大师云: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
答:“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无量法门最终证入的本性并无两种,趣入的方便则有多门。认识了这一点,就知道禅宗、净土殊途同归。一、以直指或参究,悟明本性而证入;一、以念佛念至能所双亡或往生净土依佛进修而证入,虽然入门的方便有差别,但所证的本性实无二种。所以中峰大师说:禅是净土的禅,净土是禅的净土(此处“禅”指第六度的禅——般若)。
证得了禅,则心净土净,固然是净土之禅;证入了净土,花开见佛悟无生,也确实是禅之净土。或者解释为:净土由明见本性而显现,故为“禅之净土”;悟证本性,器界必定随之而转依清净,也是“净土之禅”。
【虽互为阐扬,而修之者,必贵一门深入。故大势至菩萨,得念佛三昧,而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普贤菩萨,入华严不思议解脱境界,而曰:“愿我命终时,往生安乐刹。”是二大士,一侍娑婆教主,一侍安养导师,宜各立门户,而乃和会圆融,两不相碍,安得尚执偏见耶?】
虽然禅与净土可互为阐扬,但修持者又贵在一门深入。因此,势至菩萨以亲证念佛三昧的经验说:“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念佛是净土法门,入无生忍是证禅境界,这是由净土入禅);普贤菩萨为证入华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而发愿:“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不思议解脱境界是最高深的禅。如何证入呢?大士选择往生极乐世界,这是为证禅境界而入净土。)”
二大士中,普贤侍奉娑婆教主,势至侍奉极乐导师,本应各立门户,而又彼此会通、圆融无碍,我等凡夫岂能死执偏见而不舍呢?
【且尔云净土表法者,岂不以净心即是净土,不复有七宝庄严之净土乎?果尔,则亦将谓善心即是天堂,不必更有夜摩忉利;恶心即是地狱,不必更有刀剑镬汤;愚痴即是畜生,不必更有披毛戴角耶?】
况且你说净土只是表法,岂不是认为“净心即是净土,此外无有七宝庄严之净土”?如果是这样,那也应当说“善心即是天堂,此外无夜摩、忉利”,“恶心即是地狱,此外无刀剑、镬汤”,“愚痴即是畜生,此外无披毛戴角”等等!
问者把“唯心”误解为“只有一个心,没有现相”。实际上哪里有离开现相的心呢?凡是心都有现相,要么是不清净的现相,要么是清净现相。清净和不清净中又有很多差别,从恶趣到善趣,到声闻、缘觉、菩
萨和佛,现相上有逐渐清净的差别。
很多人喜欢说:“善心即天堂!净心即净土!”实际上把“唯心”错解成没有现相的独一的“心”,堕在执理废事[5]当中。为破除这种邪见,这里驳斥说:你说“善心即天堂”,是否善心外没有六欲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呢?是否没有此方的天、彼方的天、十方的无数诸天呢?是否没有一一天界中的池流花树、宫殿园林等呢?你说“恶心即地狱”,是否没有十八地狱、五百地狱呢?是否没有一一地狱中的刀山剑树、炉炭镬汤等呢?你说“愚痴即畜生”,是否没有水、陆、空行千形万类的旁生呢?
再者,离开诸天的现相,怎么说“善心即天堂”呢?离开畜生的现相,怎么说“愚痴即畜生”呢?旁生的愚痴就体现在它的行为、智力、种种心理活动上。比如猪吃了睡、睡了吃,目光呆滞,行动笨拙,成天在脏脏的泥水里打滚,表现的就是愚痴。离开这些现相,会有一个独立的“愚痴”吗?愚痴总该有事相的表现吧!
【然则既有寂光净土,必有实报庄严等可知。】
既然有善心就有相应的夜摩、忉利等天界现相,有恶心也有相应的刀剑、镬汤等地狱现相,有愚痴也有相应的披毛戴角等畜生现相,那么同样,有常寂光净土,就必定有实报庄严、方便有余、凡圣同居等净土事相。
如果说人间的事相在人类心前有显现,那么极乐世界的庄严也一定在极乐人民心前有显现!如果以人类的染业能变现人间种种事相,那么以净土行者的净业,也一定能变现净土种种庄严!
【况事外无理,相外无性,定要舍事求理,离相觅性,则理事尚不能无碍,安望其事事无碍乎?】
何况并没有事外的理、相外的性,一定要舍事求理、离相觅性,则连理事无碍都通达不了,怎能期望他通达事事无碍呢?
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六凡四圣等,是事;离言思、离名相、不生不灭的本体,是理。理是即事之理,事外无理;性是即相之性,相外无性。想一想:没有事相,怎么能成立理体呢?
“相外无性”说的是同一意义。在相外去找性是永远找不到的,比如离开波能找到水吗?水比喻性,波比喻相;波外无水,比喻相外无性。如果舍开净土万德庄严,只认一个空无的“唯心净土”,这样就堕在事理分张的过恶当中!实际上,随着自心逐渐清净,
心所现的相也逐渐清净。菩萨修到八地,证入净土自在时,前五识和所对的五尘就随着转依清净;修到佛地时就显现为周遍虚空的净土。
如果把事、理看成彼此分开的两个法,那就无法通达理事无碍,也就是不会了知一切空寂中不妨显现森罗万象。而且如果把事看成理外的事,也无法领会到事事无碍。一切事相都是性体所现,本无自性的缘故,才容许事和事融通。长短、远近、一多、广狭等的事相都是唯心所现,所以能在一心本体中融通无碍。如果是心外存在的一个个独立事物,怎么可能彼此融通无碍呢?所以先要了达理事无碍,才能了达事事无碍。
【且尔虽具如来之性,现在犹是凡夫之身,若果能随处净土,试问能于厕溷之中,安之如衽席否?能与犬豕牛马,同槽而食否?能与腐烂尸骸,蛆虫钻啮者同寝同眠否?】
况且,你虽然有如来妙性,但现在还是凡夫之身。如果确实能做到随处净土,那不妨问问:你能卧在厕所里跟睡在床上一样安稳吗?你能跟猪、狗、牛、马同槽进食吗?你能跟百千蛆虫钻咬的腐尸一同睡觉吗?既然随处是净土,就不应当有什么分别,都是一味清净嘛!
【如其能之,任汝说高山平地总西方,任汝说纵遇锋刀常坦坦。若犹未也,则是秽净之见未空,爱憎之情犹在,而乃以过量境界,侈口高谈,使浅见之夫,略读几本经书,略看几则公案,便欲谤法造罪,伊谁之咎哉?】
如果确实能做到,任你说“高山平地总西方”,“纵遇锋刀常坦坦”。倘若还做不到,那就是“秽净之见未空,爱憎之情犹在”,这样还以过量境界侈口高谈,使浅见的人稍读几本经书,略看几则公案,就欲谤法造罪,这是谁的过失呢?
“高山平地总西方”,喻处处皆净土。“纵遇锋刀常坦坦”,指即使利刀架颈,心里仍然坦然平等。“秽净之见未空”是指心中还有秽、净的分别。比如睡在厕所、吃在猪槽,就觉得臭秽;睡在天宫、享受美食,就觉得香净。有这样的秽净分别,怎么是“一切清净”呢?又怎么是“高山平地总西方”呢?“爱憎之情犹在”,是指境界顺心即生贪爱,境界违心又起憎恨,怎么是一切平等呢?又怎么是“纵遇锋刀常坦坦”呢?
像这样并没有证到净秽一如,却以超出己量的境界随意高谈,说什么净土不了义、净土只是表法,实际上没有极乐世界、求生净土是心外求法等等,这样让浅见者听了就欲毁谤造罪,不是自遭罪愆吗?
[1] 天如老人:元天如惟则禅师,中峰禅师得法弟子。
[2] 受后有:此生死后,还须受三有之生。
[3] 《楞严经》说妙明真心,他经亦称如来藏、圆觉、法界、法身、真如、佛性等。
[4] 理性:理体本性。
[5] 执理废事:执于理性,废弃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