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归直指·疑问指南浅解
周安士居士汇辑
益西彭措法师编述
本文汇辑者周安士是清朝康熙年间居士,江苏昆山人。他博通经藏,深信净土法门,自号为“怀西居士”。因为见到众生造罪无量,以淫、杀二业占有一大半,因此撰写戒杀的《万善先资》、戒淫的《欲海回狂》,又撰写《阴骘文广义》三卷、《西归直指》四卷,合称《安士全书》。
印光大师赞叹《西归直指》说:“若能一阅是书,谛信不疑,生信发愿,求生西方,无论根机之利钝、罪业之轻重,与夫工夫之浅深,但能信愿真切,持佛名号,无不临命终时,蒙佛慈力,接引往生。既往生已,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悟自心于当念,证觉道于将来。其义理利益,唯证方知,固非笔舌所能形容也。”
【《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故八万四千法门,无不从信而入。人若无信,便如焦芽败种,无药可施。何况念佛往生,尤为难信之法乎?】
这一段是强调信心的重要性。《华严经》说:信心是道的源头,出生一切功德的母亲,能长养一切善根。所以八万四千法门都以信心而趣入。人如果没有信心,就像焦芽败种,无药可以施治(无信心就不能生长善法,如烧焦的苗芽、种子,无法开花结果般),何况念佛往生是尤其难信之法,更需要坚定信心,以发起愿力与实行。
【往昔禅宗长老,暨博学鸿儒,皆有阐扬净业,设为问答之词,如天台智者大师之《十疑论》,天如老人之《净土或问》,王侍郎之《决疑集》,袁中郎之《西方合论》。其外复有为集为文,目不胜赏,无非欲人坚固信根,同归安养耳。】
往昔,禅宗长老及博学大儒都有阐扬净业、设立问答的文章,如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天如老人的《净土或问》,王侍郎写的《决疑集》,袁宏道集的《西方合论》。此外多有大德为集、为文,妙义连篇,目不暇接,无非欲使人坚固信根,同归净土。
【兹特统汇群编,撮其领要,间亦窃附管窥,补所未逮,总名之曰《疑问指南》。敢曰制锦以成章哉,聊云酿花而作蜜尔。】
我在此统汇诸编,摄集要领,其间附上我个人的鄙见,弥补原文未说到的地方,总的取名为《疑问指南》。怎敢说是织锦成章呢?只能说是酿花作蜜罢了。(自著一部大作是“织锦成章”;采百花之精酿成淳蜜,表明仅是采集古德著述精要,集成此文。)
第一疑
【问: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只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途中,救苦众生,因何求生净土,专为自利,舍离众生,毋乃阙大慈悲,障菩提道耶?】
问:诸佛菩萨以大悲拔济苦难为事业。如果欲救度众生,只应发愿生在三界,于五浊恶世、三恶道中救苦众生,为何专为成办自利求生净土而舍弃众生呢?不是有失慈悲、障菩提道吗?
【答:菩萨有二种:一、久修行菩萨,已曾亲近诸佛,证得无生法忍者;二、初发心菩萨,未尝亲近诸佛,未得无生法忍者。久修行菩萨有大神通,有大威力,故能为天为仙,为帝为王,为鬼为畜,出入生死,广度众生。若初修行人,力量浅薄,虽发菩提之心,犹住凡夫之地,自疾不能救,焉能救他人?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浊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
答:菩萨有两类:第一类、久修行菩萨,就是已经亲近过诸佛、证得无生法忍的菩萨;第二类、初发心菩萨,就是没有亲近过诸佛、没有证得无生法忍的菩萨。
久修行菩萨有大神通、大威力,因此能化现为天、为仙、为帝、为王、为鬼、为畜,出入生死,广度众生。如果是初发心修行的菩萨,力量浅薄,虽然发了成佛度生的菩提心,但自己处在凡夫地,连自身的生死都救不了,怎么能救他人的生死呢?所以《智度论》说:为惑业系缚的凡夫说自己具有大悲心,愿生在浊恶世中救苦众生,无有是处。
【何以故?五浊世中,声色货利,刻刻纠缠;烦恼怨家,重重密布。略一失足,便成堕落。纵使得生人中,难逢有佛之世;纵使有佛出世,难生信向之心。幸而信向佛乘,修行出家,转生若遇大富大贵,未免耽著尘缘,广造众恶。从此一失人身,何时更当解脱?】
为什么呢?因为处在五浊恶世中,时时有声色货利缠绕身心,而且贪、嗔、痴等烦恼、外在的怨家、魔障等重重密布,稍一失足,就会造恶、破戒导致堕落。纵然没有堕落而生在人中,也很难遇到佛出世;纵然有佛出世,也难以对佛生起敬信趣向。纵然万幸信向佛道、修行出家,如果转生遇上大富大贵,就不免耽著在五欲的尘缘上,广造恶业。从此一失人身,不知何日才再解脱?
上面讲到初发心菩萨道力薄弱,处在浊世炽盛的染缘之中,没有无生忍力,无法做主。也就是内有烦恼种子,一遇到染污境缘引诱,就不由自主地生起非理作意,无力把持而堕落。所以先圣有言:“未得不退转位,不可混俗度生。”
【所以有智慧人,将欲度生,先求见佛,果能一心不乱,念佛往生,业已为金刚不坏之身,然后可行随类度生[1]之愿。】
所以有智慧的人为实现普度一切众生的大愿,先求面见阿弥陀佛,果真能做到念佛一心不乱、往生净土,则已转成金刚不坏之身,永超生死、远离烦恼、具足广大智慧、神通、威力,之后再回入生死,就所向无碍,既不为业缘所牵,也不被外物所惑,就能实行随类度生的大愿了!
【譬如救溺,须自乘舟筏,方能引人出水,若徒从井[2]救人,未有不与之俱溺者。非阙慈悲也,正善用其慈悲也。】
好比我们去营救溺水的人,必须自己乘着船筏,才能把人搭救上来。如果直接跳进水中救人,没有不与溺水者一同沉溺的。
这不是缺乏慈悲,反而是善用慈悲。“善用”,是指在智慧的无误抉择之下,合理地运用慈悲。智慧犹如眼目,其作用是抉择清楚怎样做的方法和次第等。慈悲是与乐拔苦的心,怎么实施与乐拔苦要靠智慧来抉择断定。
还可以说两个比喻。第一个比喻是消防队员救人时,首先要穿上防火衣和戴好防毒面具,如果没有防护装备,就冒然进入,不但救不了人,反而自己会被火烧死、被毒烟熏死。这比喻菩萨在有无生忍力的保障时,进入三界火宅营救众生,就不会被业火所烧、被烦恼毒烟所熏,而能从容地营救。
第二个比喻:发愿行医济世的人首先应当拜师学医,没有学成之前不能莽撞地给人治病,因为自己还没有掌握医术,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和善巧施治,如果莽撞行医,就会庸医误人。完成行医济世的大愿应当分两步走,第一步、拜师学医,掌握医术;第二步、学成之后,应病与药,广做救济。这比喻菩萨为了完成普度众生的大愿,首先求生在佛前,依止佛学法成就功德,之后再回入生死界中随类度生。
第二疑
【问:诸法体空,本来无生,平等寂灭,何乃舍此求彼,欲生西方?经云:“心净,则佛土净。欲求净土,当先净心。”何乃不求净心,而求净土?】
问:诸法体性本空,本来无生,平等寂灭,为什么舍此土求彼土而欲生西方呢?经上说:心净则佛土净,欲求净土应先净心。为什么不求净心而求净土呢?
【答:欲生西方者,谓是舍此而求彼,则不欲生西方者,独非舍彼而求此耶?若云彼此两无所求,是执断见矣,若云彼此两无所舍,是执常见矣。】
答:如果把求生西方说成舍此而求彼,那么不求生西方不也是舍彼而求此吗?如果说娑婆、极乐两无所求,那是执著断见。如果说娑婆、极乐两无所舍,又成执著常见。
意思是:如果认为娑婆、极乐两土都无所有而无所求,这是把有显现的秽土、净土幻相视为无有,堕入了断见。如果认为娑婆、极乐两土都是实有而无可舍,又是把现而无实的秽土视为实有,堕入了常见。实际上,娑婆、极乐都是如幻的国土,既不是实有,也并非空无。所以生而无生、无生而生,才是第一义谛。比如正从东往西去时,有没有真实的去呢?这只是前一刹那的相灭了,后一刹那的相现起,而不是一个不变的实体从东走到西。同样,往生净土也是生而无生,无生即生,不是以不生为无生。
如果以诸法无生的缘故就不能求往生,那不妨问:米饭也无生,为什么求吃饭呢?衣服也无生,为什么求穿衣呢?行住坐卧也无生,为什么还行住坐卧呢?是否像枯木死灰一样才契合无生呢?如果硬执两处都无所舍,不是把幻相执为常有吗?实际上,尽管吃饭而不著吃饭,尽管穿衣而不著穿衣,才是从容中道,契合无生妙体。死执不取或不舍,已经落在断常二边中,哪里契合无生呢?
【《维摩经》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故虽炽然往生,不碍无生之理。】
《维摩诘经》说:虽知佛国和众生本来空寂,仍常严净佛土、教化群生。所以虽然炽燃往生也不碍于无生之理。
《华严经》也说:“菩萨摩诃萨,了达自身及以众生,本来寂灭。而勤修福智,无有厌足。于诸境界,永离贪欲,而常乐瞻奉诸佛色。知佛国土,皆如虚空,而常庄严佛刹。以是义故,菩萨乐修净土。”《法句经》云:“菩萨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
所以,以佛土、众生自性空寂故,不著实有;以佛土、众生不无假相、作用故,净佛国土、教化群生。所以,达生体了不可得,即是真无生,并非离生而有无生。
【至于“心净佛土净”之说,有理有事。若言乎理,何见求生者之心必非净,而不求生者之心反为净耶?若言乎事,与其净此心常居五浊恶世,何如净此心以居极乐莲邦耶?况居浊世者之求净而不净,在莲邦者之不求净而自净耶?】
至于“心净佛土净”的说法,有理上解释、有事上解释(理是理体或本体,事是事相或现相)。从理体上说,诸法平等清净,哪里是求生者的心就不清净,不求生者的心就必定清净呢?若从事相上说,与其净治此心而常住在五浊恶世,何如净治此心以生入极乐莲邦呢?况且住在浊世的人求清净而难得清净,住在莲邦不求清净而自得清净呢?
总之,从诸法的本性上说,东行西往、语默动静、说话做事都本自清净,不是端坐静默才清净,言语行动就不清净,也不是住在此方才清净、住在彼方就不清净,诸法本来就离开有无、常断、一异、来去等一切戏论,本自清净无垢。但是从心的现相上说,没有证得无生忍力之前,处在娑婆五浊恶世,不免对境生心、迷惑颠倒,堕在惑、业、苦的杂染境中,而居处净土莲邦,境缘清净,佛力加持,不起惑业,因此说不求净而净。但是也要知道,这是就普通众生的状况而说的,如果是大根器人,能做到在尘不染,火中栽莲,就不在此例了。
第三疑
【问:十方诸佛土,功德皆平等,何不普念一切功德,生一切净土,而乃偏求一佛净土耶?】
问:十方世界都有佛的净土,功德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不普念一切佛土功德、求生一切净土,而专门求生弥陀一佛的净土呢?
回答有两点:第一点、置心一处、三昧易成;第二点、念一佛即念一切佛、生一土即生一切土。
第一点、置心一处、三昧易成。
【答:诸佛净土,固皆平等。但众生根钝,浊乱者多。若不专心一处,三昧难成。故专念阿弥陀佛,即是一相三昧。】
答:诸佛的净土固然平等,无有高下,但众生根机钝劣,内心浊染、散乱的居多数,如果不专一其心、置心一处,则三昧难以成就。所以专念阿弥陀佛即是“一相三昧”。
用“日光聚焦”的比喻来说,当放大镜把太阳光聚焦在一个点上时,此点的温度就会极剧上升,能将纸张点燃;如果不做聚焦,光线发散地照在纸上,就无法燃烧。这是因为太阳的光线照在了多处,分散了能量,所以不能快速升温。类似地,把心力专注于一处,就容易成就三昧;心缘多境而散漫,就难成就三昧。
凡夫心散乱不堪,只有让心系在一个所缘上,才能止息散乱。这样集中心力,缘念一佛净土,心容易成熟。总的缘念一切佛,缘境宽泛,心力分散,不容易成就三昧。所以《坐禅三昧经》说:“菩萨坐禅,不念一切。唯念一佛,即得三昧。”智者大师也说:“若总念一切佛者,念佛境宽,则心散漫,三昧难成,故不得往生。”
【《随愿往生经》云:“普广菩萨问佛:‘十方悉有净土,世尊何故偏赞西方弥陀净土,专遣往生?’佛告普广:‘阎浮提众生,心多浊乱,为此偏赞西方一佛净土,使诸众生,专心一境,易得往生。’”】
《随愿往生经》讲到,普广菩萨问佛:“十方世界都有净土,世尊为什么专赞西方弥陀佛土,专遣众生往生呢?”
佛告普广:“此方阎浮提众生,内心多有污浊、散乱,为此我专赞西方一佛净土,使众生专心地缘在一个境上,容易往生。”
第二点、念一佛即念一切佛、生一土即生一切土。
【《华严经》云:“一切诸佛身,即是一佛身。譬如净满月,普应一切水。”】
《华严经》说:一切诸佛身,就是一佛身。就像天月普应一切水而映现一样。
“天月”比喻法身;“水中月影”比喻众生心前所现的佛身;“天月普应一切水,而现影像”,比喻法身普应一切机而现色身;“一切水月即一月之影,本月无二”,比喻一切释迦、弥陀等色身影像都是法身所现。所以“念一佛即念一切佛”。
再者,西方一土是弥陀法身智慧所现。《往生论》说:一切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统摄而入于一法句。一法句者,即清净句。清净句者,即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智慧法身即是常寂光土,一切净土都由此流现,一切净土都在其中。因此说,生西方一土后可遍入一切净土。
【故知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生一净土,无异生一切净土也。】
由此可知“念阿弥陀一佛,即是念一切佛”;“生西方一土,无异于生一切净土”。
《文殊般若经》说:“佛告文殊,欲入一行三昧者,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彼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念一佛功德,与念无量佛功德无二。”此亦证明:专念一佛,念念相续,即能见三世诸佛,与念无量佛功德同等。
总之,专求一佛净土的原因是:由于凡夫的心散乱、污秽,所以只有先使心系在一个所缘上,才容易摄心成就三昧,得以往生。而最终达到的效果是念一切佛、生一切土。
第四疑
【问:十方佛土,无量无边,随念一佛,皆得往生,何为偏念阿弥陀佛?】
问:十方有无量无边的佛净土,随念一佛都能往生,为什么专念阿弥陀佛呢?
【答:有三因缘:】
答:有三个因缘我们在无量诸佛中专念阿弥陀佛:第一、阿弥陀佛和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有缘;第二、释迦本师殷勤指示我们专念阿弥陀佛;第三、十方诸佛共同证诚此事。
首先第一个因缘:
【一阿弥陀佛,与娑婆世界有缘故。无量劫前,发四十八种誓愿,皆欲接引念佛众生故。今娑婆世界人,信口念佛,必称阿弥陀。】
由于阿弥陀佛和娑婆世界的众生有很深的因缘,所以在无量佛中专念阿弥陀佛。这又有两个证明:第一、阿弥陀佛无量劫前,发四十八种大愿,都是为接引念佛众生的缘故。现在娑婆世界的人信口念佛,一定称阿弥陀佛,这证明娑婆众生和阿弥陀佛有甚深的因缘。
比如生病做手术时、坐飞机时、开车经过危险地带时、深夜走在偏僻处时,在意识到有危险后,人们信口就念出阿弥陀佛、就祈祷阿弥陀佛。这时候不会想:“那么多佛,我念哪一尊呢?”不假思索,脱口就称出“阿弥陀佛”。可见弥陀信仰已经深植人心,这是多生历劫与佛结下深缘的表现。
也就是阿弥陀佛久远劫前做法藏比丘时,就已经发了四十八种大愿,以此大悲愿力摄受我们娑婆众生,而我们得到大士摄受后,也归投向化,累世的积累就积淀为深深的信赖,所以关键时刻不假思索,信口就称出“阿弥陀佛”。
【将来众生福薄,法欲灭时,诸经皆去,独有阿弥陀佛经,迟去百年,非其验何?】
第二、将来众生福德减薄、佛法已濒临灭绝的时期,一切佛经都已隐没,唯有《无量寿经》住世百年,接引众生往生极乐世界,这不是娑婆众生与阿弥陀佛有缘的证明吗?
这里想想:法灭时一切佛经都已隐没,唯独《无量寿经》住世百年、普度众生,这是什么原因?应当是这时候的众生还跟阿弥陀佛有缘,还能依净土法门得度,所以《无量寿经》才迟去百年。
表面看来,这只是一本薄薄的经书住在世间迟去百年,其他佛经则次第隐没。里面隐含的意思是:在佛法即将灭尽的最后时期,众生还能信受此法、修持此法,还能依仗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净土,了生脱死。在法欲灭时期,世间极为恶浊,众生还能信受阿弥陀佛,证明和佛有甚深因缘,所以才能对佛生信心,才能念佛名号而得到度脱。
第二个因缘:
【一因本师释迦如来指示故。三藏十二部经,所说甚广,独有持名一法,不念他佛,但念阿弥陀。苟非至切至要,胡为再四谆谆?】
因为释迦本师指示我们念阿弥陀佛,所以我们尊佛教导,专念阿弥陀佛。
佛在世时讲述三藏十二部经,其中说到的法门特别广大,只有宣讲持名这一法时,不念他佛,只念阿弥陀佛。如果这不是对娑婆世界的众生至切至要,为什么再三谆谆教诲呢?
“至切至要”中的“切”,就是指切合娑婆众生的生死病情;“要”,是指对将来众生的解脱极其重要。“再四谆谆”,指在《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经》等几十部佛经中,再三殷勤劝导众生专念阿弥陀佛。
释迦如来针对我们娑婆世界末法众生的情况,在八万四千种法药中,拈出净土这副包治百病的阿伽陀药,一再地嘱咐末法众生信受服用,以解脱旷劫不断的生死之苦。其中的原因是:娑婆众生和阿弥陀佛有甚深因缘,而且弥陀愿海摄受凡夫往生净土、横出生死,相比于其他净土,阿弥陀佛净土凡夫最容易往生。以这些原因就为我们选定专念阿弥陀佛。
我们深信佛是以大智慧、大慈悲在为我们选择道路,相信这种选择是准确的、合适的,因此遵从释迦本师的教导,专念阿弥陀佛。
第三个因缘:
【一因十方诸佛,皆作证明故。盖净土法门,系难信之法,故世尊每说阿弥陀佛,即有十方如来,共作证明,以见不可不信。】
由于十方诸佛都出广长舌相,共同证明《阿弥陀经》真实不虚,因此专念阿弥陀佛。
净土法门属于世间极难信之法,所以世尊每说阿弥陀佛法门时,就有十方诸佛出来共同作证,以见证西方净土不可思议的功德之利不可不信。
净土法门有很多不可思议之处,比如:五逆罪人临终忏悔,依至心十念而顿超生死;凡夫未断烦恼,一经往生,就得涅槃分、入不退位;西方一土,横具同居、方便、实报、寂光四种净土;持一佛名,就为诸佛护念,无异于持一切佛名......。凡此种种,都是弥陀不思议大愿神力所致,难思难议,因此是世间极难信之法。
【然则欲修净业者,安得不专念弥陀哉?】
由于以上这三个因缘(婆娑众生与阿弥陀佛有缘,本师殷勤指示劝导,十方佛共同作证),欲修净业的人怎能不专念阿弥陀佛呢?
[1] 随类度生:随顺众生的根机、意乐等而善巧地度脱众生。
[2] “从井”疑为刻板失误。《十疑论》云:“譬如二人各有亲眷,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为无方便力故,彼此俱没。”“从井”或许是“入水”的误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