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 皆得法忍总持愿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发愿说:我成佛之后,十方无量不可思议的诸佛世界里,一切种类的众生,只要闻信我的名字,就能获得菩萨的无生法忍和种种甚深的陀罗尼,如果不能这样,我就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为什么要发这一愿呢?就是因为十方无量世界里,种种众生凭自力难以得到无生法忍和甚深的陀罗尼,由此无法成办大乘佛道广大的自他二利的修行。因为怜悯这些得不到无生法忍和陀罗尼的众生,法藏菩萨发起大愿,誓欲把成佛的无量功德摄集在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里,让听到和信受这句名号的众生,都能得到无生法忍和陀罗尼。
这里“闻”字还含有“信受”的内涵,不只是耳根听到。比如,在《涅槃疏》里说,所谓闻“常住”这两个字就能生生世世不堕落,这是讲“闻”有很多种,如果在听闻后,能够深入思维、如说而行,就生生世世不堕落。又比如《普贤行愿品》中说:“若人于此胜愿王,一经于耳能生信,求胜菩提心渴仰,获胜功德过于彼。”在“一经于耳”之后,还要有能生起信解、内心渴仰、希求殊胜菩提这些条件,才具足广大不可思议的功德。
下面,首先解释无生法忍的涵义:
所谓无生法忍,“忍”是印可决定,或者安住不动;所安忍的就是无生,也就是空性。
《大智度论》说:“乃至微细法不可得,何况大,是名无生。”就是说,连一刹那、一微尘的实体都得不到,何况粗大的色法和心法,更不可得。从色法到一切种智之间的一切诸法,当体都是空性。
比如,大家现在听到讲法的声音,很清楚地在显现。这个显现是怎样的体性呢?如果是实有的,那就应该能得到它。你们在自己的房间里能找到这个声音的实体吗?不论从上、下、左、右哪个方位去寻找,都得不到任何实体。这就认识到,声音是以空为自己的体性,它是现而空、空而现的。
又比如,看电影,银幕上现了很清楚的影像,这个影像是什么体性呢?有实体吗?如果有实体,应该在银幕上面或者外面得到。实际上,在那块白布的里里外外去寻找,终究得不到任何实有的法,所以,电影是以空为体性,这是现而空、空而现的。
像这样,推到一切万法上,可以认识到,万法平等是以空为体性,都是当体即空。所谓“当体即空”,就是说,不在万法的外面、就在万法正显现的这个相上,它是空性的。既然是空性,就没有任何实有的法生起,这叫做无生。对无生空义印可决定,或者智慧安住在不生不灭的实相当中不动,叫做无生法忍。
无生法忍有种种深浅不同的品类。比如,可以分成三品:凡夫在胜解行地对无生义的总相得到法忍,是下品;圣者入初地时亲证无有能所的真如、对无生义生起真实法忍,是中品;八地时获得无分别任运,是上品。如果不断地细分下去,那就有无量的品类。所以,把无生法忍判属在什么地位,需要根据当时的境界来定。
接下来解释“诸深总持”的涵义:
“总持”,梵语陀罗尼,意思即总一切法、持无量义。“诸”,是种种之意,比如大致划分,有法、义、咒、忍四种陀罗尼,广说有无量无数的陀罗尼门。一、法陀罗尼,对佛的教法听闻之后,受持不忘;二、义陀罗尼,对诸法的义理总持而不忘;三、咒陀罗尼,对密咒总持而不忘;四、忍陀罗尼,这里心住于诸法实相叫做忍,安忍于法性而不失去,叫做忍陀罗尼。
前两种闻持法义方面的陀罗尼,又有报得、习得、修得三种。“报得”,是指由前世修集了成就陀罗尼的善根,比如前世在佛法方面修集书写、供养、受持、读诵等的善根,以善根的力量所感,今生不论听什么法,只听上一遍就能记住文句和义理,丝毫不忘失;“习得”,就是今生在很多善知识前对圣法串习多闻,由此对所闻教法的文句和义理总持不忘;“修得”,就是由修习空、无相、无愿等的三摩地,之后对所闻之法只听上一遍就能铭记不忘。
所谓“深”,是指在很多种类的陀罗尼当中,境界深妙的陀罗尼。比如,在上面讲的报得、习得、修得这三种当中,以修得陀罗尼为深。而修得陀罗尼按照地道又分成三类:下品,登地前凡夫修三摩地所生的陀罗尼;中品,登地后一到七地所得的陀罗尼;上品,八、九、十这三地所得的陀罗尼。总之,“诸深总持”,就是指种种深妙的陀罗尼。
以下再讲获得无生法忍和陀罗尼的利益:
一、以无生忍力,能在五浊恶世救度苦难众生。我们没有无生法忍的力量,身处在五浊恶世当中,到处是染污境缘,会导致内心时时处处都起实有的执著,生贪嗔烦恼。这样连救自己都做不到,怎么能救众生?而得到了无生法忍之后,见到世间的万法都只是幻化一样,这样就从对世间的贪、惧二边中解脱出来。所谓“贪、惧二边”,就是我们有实执的人,在世间当中,接触到快乐的事,就免不了生贪著;而接触到苦受的事,就免不了生恐惧。但是见到了诸法像幻化一样都是虚妄不实的,就无贪、无惧。就像在梦里,一旦知道了这只是梦,不管好的、坏的,都是假的,就不起贪心和恐惧心。这样就能像白莲花处淤泥而不染一样,身处世间而不受染污,因此就能非常自在地度众生。
二、以陀罗尼,能不忘失无量佛法,在大众中无所畏惧,恒时自在为人说法。
也就是得到陀罗尼之后,就能把无量佛法的句义受持在心而不忘失,在大众当中无所畏惧,能恒时自由自在地为众生演说佛法。当然,这是讲了“闻持句义陀罗尼”的作用,其它种种甚深的陀罗尼还有种种神妙不可思议的作用,这里就不一一解释。
总之,靠自力修行要获得无生法忍和陀罗尼,是相当不容易的。阿弥陀佛悲心广大,发愿说:我成佛之后,十方无量不可思议的诸佛世界里,一切种类的众生,只要闻信我的名字,就能获得菩萨的无生法忍和种种甚深的陀罗尼。可见,佛的名号确实是无上的如意宝。今生我们遇到了,应当珍视它,欢喜信乐,好好执持在心。
第三十五 信乐永离女身愿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发愿说:我成佛之后,十方无量不可思议的诸佛世界当中,任何女人只要闻到我的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就能转女成男,如果不能这样,我就不取正觉。
这条大愿要思维两个方面:
第一、如果希求快速成就一切种智的佛果,就需要以具足功德之身作为修道的所依。身的条件圆满了,修道的速度就很快。这其中,有一项条件就是具足丈夫性,也就是得到男身。为什么要具足丈夫性呢?因为在修行大乘佛道、成办广大的自他二利时,需要有广大的智慧和心力。这时得男身就非常重要,因为得男身就成为一切殊胜功德之器、一切事业之器、思择所知之器,而且在大众当中心里没有畏惧,行动没有障碍,不会遭到讥嫌。
因为缘起的规律是,一旦由业力形成了某种根身之后,就自然会受到这种根身的影响。如果得到男身,一个功德就是欲乐勤勇,也就是在意乐上很勇悍,有进取的力量,由此就能成办一切事业;另一个功德就是智慧广博,即智慧很开阔,有能力思维抉择一切所知;同时,和有情一起交谈、行动或者独处,都没有妨碍。以上是根据《瑜伽师地论》讲了能修一切种智的殊胜所依身需要具足丈夫性的理由。
第二、女转男身非常难。比如,释迦佛因地行菩萨道时,经历一个阿僧祇劫的勤修才脱离女身。
最初看到这里时,会觉得难以理解,为什么经过一个阿僧祇劫勤修才脱离女身呢?仔细观察,心里会一惊,会觉察到业习的可怕。女转男身为什么这么困难?就是一生中做女人的时候,没认识到这个女身的过患,不知道哪样习气是不好的、需要纠正,没有这种自觉的发愿和行动,就一辈子都耽溺在做女人的习气当中,由此来世就还是做女人。
记得宋朝有个画家,叫李伯时,他善于画马,在意地里,念念都是想马。圆通秀禅师就提醒他:你心里这样念念想马,以后会堕在马腹里做马。从这句话就明白,人的心就像一个画家,身就是由心画出来的。心里念念串习女人的心理状态,就是念念在心里描摹女相,自然形随心变、来世又转成女身,仍然习惯于女人的一套心态、行为和姿态。这就是等流作用非常可怕的地方。以这种深重的业习,多劫也难以脱离女身。
法藏菩萨以大智慧洞察到了上面这些现象,深深地怜悯世间女众的困难,因此就立下誓言,要以自己成佛的力量加持世间女子,让她们能在一期业报身穷尽之后,就立即转女成男,心识勇猛、智慧广博、无所畏惧、行动自在,快速成就。
所以,女众要深体佛的悲心,感戴佛的大恩大德。自己方面要努力做到对于阿弥陀佛的名号欢喜、信乐,执持在心,而且要发菩提心和自觉地厌恶女身,这样就能得佛力加被,让多劫难转的女身一生就转变为大丈夫身。
“发菩提心”,就是发起为救度尽虚空界的众生而誓愿成佛的决心。为了快速成佛,因此就希求具足丈夫性,成为殊胜功德之器、事业之器、抉择所知之器,能修行广大自利利他的功德。
“厌恶女身”,这就要知道这个女身的过患,才会厌恶它、发愿舍弃它。女众要切实地反省自己。比如,女身烦恼多,嫉妒心强、欲念重,喜欢打扮、装饰自己的身体;坐在一起,谈论的就是什么食品好吃、什么衣服好看,要不就是“张家长、李家短”,是是非非一大堆。而且喜欢积蓄,贪求无厌;胆子小,魄力不够;器量狭小,碰到一点事,好多天想不开......像这样,按照《大爱道比丘尼经》所讲的女人八十四态作观察,就会知道自己这个身可厌、可虑。所谓可虑,就是要有忧患的心,会想到:如果一再这样串习,怎么得了!来世还会有这样的障碍,让自己不能得道。因此就发起猛利的厌离心,发愿脱离女身。这样才理解这里所讲的“厌恶女身”的内容。这个问题不是呵斥,每一个人都是依靠母亲生而成长的。但是,阿弥陀佛发愿时说,“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就是说要成就佛道,女身的过患很大。
而且,女身苦痛深重,如紫柏老人所说:“女人之苦,比男子苦更大。如果要次第剖析女人的苦,即使以大地为舌、虚空为口,也述说不尽。所以,女人不首先知道苦,痛拔苦根,那枝枝叶叶长到何时才会枯萎呢?”所以自己要以反省的方式多作观察,发愿舍去女身。
总之,愿文说的两个条件非常关键,只有发菩提心,才能拓开自己的心量;只有厌恶女身,才能转女成男。不然,自己还爱乐女身,要转就难了。就像一个人贪著自己的家,就难以从家中出离;而厌离家就会从家中走出。这个身就是心待的地方。你厌这个身,才会脱离这个身。
下面是一个例子:
中国隋朝有个姓独孤的女人,是隋文帝的皇后。她身处在皇宫当中,尊荣富贵,却深深地厌恶女身,常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每当念佛时,总是先换上洁净衣服,嚼沉水香漱口。在她去世的这一天,屋子里充满异香,一切音乐自然响起。隋文帝问高僧阇提斯那:“这是什么祥瑞?”阇提斯那回答:“皇后专修净业,往生极乐世界,因此有这种瑞相。”
所以,由阿弥陀佛的本愿力,称佛名号,正当命终时,就转女身成为男子,坐在宝莲花上,随佛往生。
第三十六勤修必成佛道愿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发愿说:我成佛之后,十方无量不可思议的诸佛世界中,诸菩萨众闻到我的名字,来世就会恒常修习梵行,直到成佛为止。如果不能这样,我就不取正觉。
这里“梵行”有两种解释。狭义地解释,梵是清净,梵行是指离欲之行,包括断淫和持戒。淫欲障碍生梵天,像梵天那样断淫欲之行,就叫梵行。广义地解释,梵是涅槃,梵行就是能证涅槃的万行,归纳起来,就是出离心、菩提心和通达空性的智慧,特别按照净土法门来讲,“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就是直趣大涅槃的梵行。
那么,为什么法藏菩萨要立这一愿呢?因为他见到十方世界很多菩萨修持梵行,一经转世投胎,就完全忘失,不能接续前世的修行,导致长期沉溺在轮回中,难成佛道。因此,怜悯菩萨忘失梵行而立下这条大愿。
“转世忘失梵行”,用一个例子来证明。印光大师讲过一件事:
苏州有个吴引之,是清朝的探花(全国科举考试的第三名),学问、道德、相貌都很好。民国十年朝普陀山,和印光大师见面,说自己前世是云南和尚。
到民国十九年,印祖在苏州报国寺闭关。十一月份,他和李印泉、李协和来见印祖。
印祖问他:“你怎么知道前生是云南和尚?”
他说:“我二十六岁时做了一个梦,到一个庙里,当时自己知道这是云南某县的某个庙。所见的殿堂、房屋、树木的形状,都很熟悉,自己也认为是和尚。醒来之后记得很清楚,就全部记录下来。后来有朋友去那里做官,拿着记录去对照,结果一点不错。”
印祖说:“先生已经八十岁了,来日不多,要恢复前生和尚的事业,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才不辜负前生修持的苦功。”
他说:“念佛有什么稀奇?”
印祖说:“念佛虽然不稀奇,世间没有多少人念。顶不稀奇的事,就是吃饭,全世界没有一个人不吃饭,这种最不稀奇的事,你为什么还要做呢?”
他答不出来,但还是不肯念。他问两个李先生:“你们念吗?”都说:“念。”他还是不表态。
到这一年十二月三十日,晚上快点灯的时候,他就去世了。
吴先生多福多寿,学问、道德、相貌都好,可见前生有修持。但是经过投胎,他就完全迷在世间里,不知道出离。虽然他知道自己前世是和尚,也发不起修梵行的心。印祖提醒他恢复前世和尚的事业,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他硬是不肯听从。不到两个月,就一命呜呼,来世不知道又要转在哪里。
那么,现在我们都有幸知道阿弥陀佛有这条大愿,我们就要提前为来世做准备,一方面以至诚心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求佛愿力加持自心;一方面要按《普贤行愿品》发愿:“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忘失菩提心。”这样,两方面配合起来,就能保证万一今生没有往生,来世也能常修梵行。
第三十七 归依感动天人愿
这里,归依阿弥陀佛是因,感动人天是果。阿弥陀佛的愿力是,凡是诚心归依、依教奉行的人都受到一切人天礼敬。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字,五体投地,稽首作礼,欢喜信乐,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发愿说:我成佛之后,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里的诸天和人类,如果闻到我的名字之后,两手、两膝、头部五体投地做顶礼,内心踊跃欢喜、有信欲之心,而且修持菩萨的六度万行,那么诸天和人类就都向他致以敬礼。如果不能这样,我就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为什么要发这一大愿呢?因为他见到十方无量的国土中,很多修行人归依佛、修菩萨行时,受到世间人的轻视。因此,为了使归依者都得到人天恭敬而立下这条大愿。
学习这一愿,要抓住“归依”二字。归依谁呢?归依阿弥陀佛。为什么归依呢?因为深深地相信阿弥陀佛有大愿力,能把自己从轮回苦海里救拔出来,因此就把生命完全交给阿弥陀佛,一心求佛救度。为什么说“闻我名字”呢?因为我们凡夫心不清净时,暂时见不到阿弥陀佛的真身,这时佛是以名号救度我们。这个名号就是佛,佛在我们心前就显现成名号。所以佛的名号入了耳根,内心真正相信接受了,就自然和佛的心接通。接通之后有什么表现呢?就是会触动善根、情不自禁地五体投地,以自己最尊的头部去顶礼佛,表示永生永世归依佛的决心。然后是“欢喜信乐”,就像淹在海里的人能攀上救生船一样,庆快平生!这一回总算能从轮回中得解脱了。然后,行为上随分随力地修菩萨行,尽量利益别人,这就是人中殊胜的人,必定得到人天礼敬。
善导大师说:“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胜人。”因为归依境是智慧、慈悲、威力不可思议的阿弥陀佛,这一礼拜下去而归依,佛不可能不作加持。佛有天眼通,清楚地看到我们五体投地地顶礼;佛有天耳通,清楚地听到我们口里念名号、祈祷佛;佛有他心通,清楚地见到我们心里欢喜信乐,修菩萨行,所以决定以愿力融入我们的心,而这样的结果,就会感得人天礼敬。
下面以事例证明这一点:
元朝某年,浙江西部连年出现饥荒。当时,杭州城里饿死的人不计其数,到处可以看到尸体。官府就下一道命令,把尸体都丢到六和塔后山的大坑里面。
在丢弃的尸体里,有一具老婆婆的尸体,过了几十天都不腐烂,更稀奇的是这具尸体每天都躺在很多尸体的上面。大家看到之后,感到奇怪,就搜查她的身体,发现她怀里有一个小袋子。打开来看,里面有三幅“念阿弥陀佛图”,就是念佛记数的图表,原来是个念佛的婆婆。
官府知道了这件事,特别给她买了棺材收敛遗体。在焚“念佛图”时,烟火当中出现了佛菩萨像,光明烨烨。因为这件事,发心念佛的人很多。
这里要看到,同样是饿死的人,其它尸体都腐烂了,念佛婆婆的遗体却不腐坏,而且每天自动出现在一切尸体上面,这就显示出她是尊贵之身。
这件事看来奇特,其实都在必然当中。虽然念佛婆婆已经去世了,她并没有事先作任何安排,但是阿弥陀佛的愿力和她归依佛、称佛名号的功德力并不会落空。这个佛力和功德力,就使她的遗体不坏,而且自动显现在其它尸体上面。不然,一个虔诚归依阿弥陀佛、一生勤修的人,遗体被压在很多罪业腐烂尸体的下面,那就成了尊卑颠倒。
这样的尊贵相出现之后,官府也不敢草草处理。按世俗的缘起道理,人有大道德、大功勋,死后就要厚葬,所以官府要买棺木特别安葬她。
而且三张念佛图,是她生前日常功课的记录,写满了她虔诚归依佛、念佛的心。这个功德力不会磨灭,即使烧成灰,也会在火光中出现光明灿烂的佛菩萨像。这一切都让见闻者生起恭敬之心,发心念佛。这就是“归依感动人天”的很好证明。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上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闻无量寿佛名号,发一念信心,归依瞻礼,当知此人非是小乘,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大家了解了这个道理之后,就应当以最虔诚的心归依阿弥陀佛。
第三十八 妙服自然在身愿
“自然”,就是不须造作。如果衣服需要自己去裁剪、缝制、染色、洗涤等,就是需要造作。不必要这些劳作,随着自己想要什么就化现出来,叫做自然。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缝捣染浣濯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发愿说:假使我成佛,我国中的天人想得到衣服时,随着他一起念,如佛赞叹的应法妙服就自然披在他身上,如果需要裁缝、捣衣、染色、洗衣等,我就不取正觉。
这里是以“衣服”作为代表,实际上法藏菩萨是发愿,极乐世界的任何一种受用都是不须造作、自然成就的。比如,《无量寿经》上讲,极乐世界的人居住的宫殿、衣服、饮食,众多妙好的花、香、庄严之具,就像他化自在天自然化现的物品一样。心里想要吃东西时,由七宝合成的钵器,就自然出现在面前,而且百味饮食自然充满在钵里。虽有这样的饮食,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吃饭的人。只要看看食物的颜色,闻闻食物的香味,意念上领略了,就自然得到饱足,而且身心柔软,对于味尘不起任何贪著。吃完之后,不用人收拾,钵和饮食自然化去。到了吃饭时,又自然出现。
极乐天人所住的七宝舍宅,也是想让它高,舍宅就高;想让它大,舍宅就大;想让它安住在虚空,舍宅就安住在虚空......一一都是随着心念一起,就自然显现。
诸如此类要了解到,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是要让一切带业往生的众生都永离苦恼。这是非常重大的事情。所以,在方方面面的因缘上,都需要作周密地观察和设立。一个凡夫在带业往生之后,还有习气存在,还会冒出想吃饭、想穿衣、想住房子等的念头。这时候该怎么处理?这就要达到受用自然,才能免去劳苦和造罪。也就是要在这些念头一出现时,就有佛力加持,让他受用自然,没有苦、不起烦恼,这才能超出三苦。不然,就实现不了带业凡夫一往生就顿超苦海的愿望。
所以,“自然”非常重要。阿弥陀佛建立的净土,方方面面都不须造作、称心如意。想见什么,就见到什么;想听什么,就听到什么;想吃什么,什么就来了。相反,不想要时,就自然消失。
一般人有这样的观念,认为通过劳作来收获果实才是正常的。他想不到还有受用自然的奇妙境界。在这里,要有观念上的转变。要懂得,“劳作得受用”只是一种业力现象,等业清净了,就不需要造作而能任运地受用。比如成佛之后,清净了一切烦恼和业,就一切都任运无为,远离造作。
总之,要领会到一点,就是靠着阿弥陀佛的大福德力,往生之后,就有无量的自然受用。娑婆世界是业力世界,凡夫是受业力的驱使,不得不辛苦劳作才能得一点受用。这实际是一种不自在的苦相,不是本该如此。众生本来具足佛性,有无量的财富、无量的受用,却丝毫受用不到,得一点五欲之乐,也要费尽千辛万苦,才能享受一刻,这就是苦相。
我们人都有美好的愿望,希望世上的人都想衣得衣、想食得食,无灾无病,长生不死。但这只是愿望而没有事实。因为这是有漏业力形成的世界,并不能超出苦轮。那么,我们要到哪里去实现安乐的梦想呢?要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里去实现。因为这是远离一切障碍、显发一切功德的阿弥陀佛以愿力成就的清净世界,所以能实现一切安乐的梦想。
第三十九 受乐同于漏尽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发愿说:我成佛之后,我国土中的天人,所受的快乐如果不与灭尽烦恼的比丘相同,我就不取正觉。
这是法藏菩萨见到无量无边的众生恒时都沉溺在三苦当中,一刹那没有获得过真正的安乐。虽然有少许乐受,也一一成了痛苦的因。因此怜悯丝毫得不到安乐的众生,建立了这条大愿,誓欲让一切往生的人都不修而得到无漏的安乐。
这一愿的成就,在《无量寿经》上这样讲到:极乐世界,具足功德的自然妙风,缓缓生起,微微地吹动。这种风调和适中、不寒不热、温凉柔软、不弱不强,吹动着国土中的各种罗网和众多的宝树,发出无量的微妙法音,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凡是听到法音的人,烦恼习气就自然不起。风触到身体,都得到比丘入灭尽定[1]那样的快乐。这就是“受乐同于漏尽愿”实现的一个证明。
这里也有甚深的内涵。阿弥陀佛要加持众生得到哪种快乐呢?如果是生起有漏乐,那实际上还是苦,并不是真正的乐。原因就在于有漏乐生起时,里面有贪著等的烦恼在活动,这就注定了后面在这个乐坏灭时,心里会生起忧苦。所以,在净土天人感受乐的同时,要遮止一切贪著等的烦恼。出于这种甚深的观察,阿弥陀佛显现净土境界时,不论是光明照身、还是风触到身体,或者让天人受用饮食等,都是在一受用时,就自然加持他身心柔软,没有烦恼扰动而领受真正的寂静安乐。其实,食物、风、光明都是佛的法身智慧流现的,受用食物、触到风、触到光明,就是心触到佛的加持。佛的加持一涉入,就得到无漏的安乐。
总之,阿弥陀佛建立的净土是极乐世界、是无为国、是涅槃界,连针刺那样小的苦都没有,受用的纯粹是无漏安乐。《称赞净土经》说:“由彼界中诸有情类,无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
第四十 随意见诸佛国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意欲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土,应时如愿,于宝树中,皆悉照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发愿说:我成佛之后,我国土中的菩萨,只要想见十方世界无量庄严清净的佛土,当时就能如他的心愿,在宝树中全部照见,就像对着明镜看自己的脸一样清楚。如果不能这样,我就不取正觉。
这是怜悯想见十方佛国不能如愿的菩萨,而立下这条大愿。
前面有一愿,“净国照见十方”,是总说——包括照见十方一切清净和不清净的国土。这里是别说,是随意见十方清净佛国。极乐世界的菩萨想见十方庄严清净的佛国,增益自己的修行,或者成就自身的净土,这时不必离开极乐世界,就能在宝树当中分明见到,这是这一愿的内涵。
[1] 灭尽定:是指灭尽六识心和心所的禪定。三果以上的圣者能入这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