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 一时普供诸佛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遍至无量无数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发愿说:如果我成佛,生到我国土中的菩萨依仗佛的神力,在吃一顿饭的时间内,不能遍游到无量无数亿那由他诸佛的国土中供养诸佛,我就不取正觉。
这一愿现在已经圆满成就,以佛语作证。佛在《无量寿经》中说,极乐世界的菩萨仰承阿弥陀佛的神力,在吃一顿饭的时间里,到十方无量世界恭敬供养诸佛世尊。随着菩萨们心中所想,花、香、伎、乐、衣、盖、幢幡等无数无量的供养具,自然化现出来,这都是极为珍妙、殊特、世上没有的供养具。
极乐世界的菩萨就以这些供养具撒在虚空中,供养诸佛和诸佛的菩萨、声闻众会眷属。供养具在虚空当中自然化成花盖,光色灿烂,香气普熏。花盖方圆有一百里,逐渐地加倍扩大,覆盖到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又渐次地隐没。菩萨大众都欢欣喜悦,在虚空里共同演奏天乐,以微妙音歌赞佛的功德。之后,听佛宣讲经法,欢喜无量。
在这样供养了诸佛之后,菩萨们在饭食之前,忽然身体轻举,返回了极乐世界。以上是这一愿实现的证明。
大家要看到愿文里有“承佛神力”四个字,显然其中有佛力的加被。《净土圣贤录》里有这样一则传记,可以帮助我们体会:
晋朝时,有一位高僧僧济,进入庐山跟慧远大师学法,精悟法要。后来,他生了一场重病,因此就虔诚地归心于净土,观想阿弥陀佛。
慧远大师交给他一支蜡烛说:“你的心可以寄托在极乐世界上。”僧济手里拿着蜡烛,靠在床上一心不乱。又请僧众给他念《无量寿经》。
到了五更天,僧济把蜡烛交给弟子元弼,让他随众行道,自己躺下稍事休息。这时候,他梦到自己拿着蜡烛在虚空里行走,见到阿弥陀佛把他接在佛的手掌上,周游十方世界。
僧济忽然醒来,欢喜地说:“我只是用一个晚上观想念佛,就蒙佛接引,现在身体没有任何痛苦。”
这则传记当中,阿弥陀佛从法界心中现出来一只手,把僧济接在手掌上周游十方世界。这就看出,佛的心是周遍十方三世的法界心,极乐世界的菩萨乘着佛的神力,在一个饭食之间就能周遍到达无量无数亿那由他的佛国,普遍供养十方无量诸佛。
这一愿极为殊胜,体现了极乐国土延促同时的微妙境界。所谓延促,延是指长时间,促是指短时间。在凡夫分上,延和促没办法做到同时,一秒钟不会是一劫,一劫也不会是一秒钟。而到了极乐世界,却能在吃一顿饭的极短时间里,到达无量无数亿那由他的佛国当中,供养诸佛。这就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需要无量劫才能完成的极多的供养之事。在供养每一尊佛时,并不是见到佛磕一个头就走,而是在每一尊佛前都如法地顶礼、献上供养、演奏天乐、歌赞佛德、听闻经法。所游历的佛国、所供养承事的佛,一尊一尊算起来有无量无数亿那由他那么多,真是不可思议的事。
在吃一顿饭的时间里,能遍至无量无数的佛刹,这是在空间上周遍到达极广大的区域;每一个佛国都游历了,这是所游的佛国数量极多;在每个佛国里都做了很多事,这是所做的事极为繁多。而这些都只在一饭食顷就全部完成,这就看出决不是世间常识的境界,不是三界里的时空范畴。无量的供养之事在极短时间内就全部完成,无边的空间不离当处就全部到达,显示了极乐世界事事无碍,一多相即、延促同时的解脱境界。
这里要认识时间的体性,所谓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是依一念现相的生灭而安立的。这一念的显现已灭去,叫过去;这一念的显现正出现,叫现在;这一念的显现将出生,叫未来。
比如,人间的时间就是按照人间现相的生灭来安立的。日出有明相,日落有暗相,以明暗来规定昼夜。而且,日月的显现有前前后后各个刹那的差别,所以就能把时间划分到小时、分、秒,乃至刹那。反面观察,离开了一个个现相的生灭、更替,能分出时间的差别吗?比如,万物恒时凝固不动,能分出前后的时间差别吗?显然无从划分。所以,过、现、未三世和时间的长短都是依于万物的迁变来安立的。
世间人认为“明暗”是时间的体,显然不对。因为明暗只是业力的现相,就跟梦中由习气显现明和暗一样。梦中显现的明和暗,有没有实体呢?如果有实体,怎么会忽然就消失不见呢?可见只是虚幻一现,并没有实体的定相。所以,有欲界的业才有明暗的相,没有欲界的业就没有明暗的相。比如,忉利天以下有日月,才有明暗。但超出三界,没有日月,哪里有明暗呢?所以,明和暗是暂时业力的现相,是虚妄的法。明暗既是虚妄的法,依明暗安立的时间怎么会有实体呢?当然更是虚妄了。
还有人认为:老少就是时间。当然,身体的形质、气力和心识状态有强盛和衰朽的差别,由这些现象的差别就可以假立时间。但老少本身并不是时间。而且观察身心,细到微尘和刹那,得不到丝毫实体,从这里就能发现老和少只是虚妄的业相,没有决定的实质。既然身心的老少毫无实体,怎么会是实有的时间呢?
总之,安立时间的基础是世间万物的生灭,而万物又是虚妄没有实体的,因此依万物安立的时间必定是没有实体的。
以下再以“延促相入”来显明时间的体性。“延促相入”,就是在短时间里有长时间,叫“促中有延”;在长时间里有短时间,叫“延中有促”。
第一、“促中有延”:比如,一个人入了梦境,跋山涉水,经过很多城市村镇,后来又遇到以前的朋友,悲喜交集,情景非常分明,这样经历了很多岁月。
他从梦中醒来,问旁边的人:“我睡了多久?”旁边的人说:“只是数一千枚钱币的时间。(就是数钱币,一枚、两枚......数到一千,就醒来了。大约十几分钟的时间。)”
这个人就自己思维:睡了没多久,怎么经历这么多的事。现在我记得很清楚,我没生病也没喝醉酒,明明有这些事。他辗转地追究梦中的事,终究了不可得。这就看到,在短时间内能出现漫长的过程。这个人梦中显现的事件非常多,他越过千山万水,到了好多城镇,住店、吃饭、上街买东西,又遇故友,又叙旧。确实,这些纷纭梦相都是他梦心一个个显现的。所以他做梦的时间虽然很短,可是在梦中经历的时间非常漫长。这个梦中的时间单单是由他梦心的显现和感受来定,别人丝毫也没有。旁边醒觉的人看来,才过了十几分钟,他就醒了,所以时间非常短促。这就见到促中有延——在短时间内出现了长时间。
又比如,一个人一夜梦中,读了万卷书。醒来发觉这些书一页页读,需要用一年时间,这也是促中有延。所以,不是离开心还有时间的存在。时间的长和短,唯一是按自心的显现来定的。
从“促中有延”就能推出时间没有实体。如果时间有实体的话,短时间就只能固定是短时间,不可能短时间内出现很多很多的事件。实际上,时间是唯心假立的,毫无实体,所以旁人短暂一分钟的时间里,在另一个人的感受中可以延展成十年、百年、千年、万年。“一夕之梦,翱翔百年”就是明显的例证。这个“促中有延”推到极致,就有一念万劫的境界。
第二、“延中有促”:比如,有一个人,在二十岁时忽然得了颠狂病,口吞刀子,手抓火炭,有时还给人预言未来,有时又对妻子嬉笑,还生儿育女,有时又忽然提笔写书。这样经过了三十年。
后来有个异人念咒加持水,拿给他喝。这时,他像从梦中醒来一样,认为自己昨天还是二十岁。家人掰着指头给他算,已经过了三十年。还指给他看,这是你的儿子和女儿,这是你几十年写的书。
他沉思:才过了一夜,怎么会发生这么多事?他意识不到有什么生病和痊愈的事,只是觉得一夜醒来,旁边的人却见到他历经三十年的人生,这就是“延中有促”。漫长的时间在这个人的感受里可以只是过了一夜。
这也能看到,时间没有实体。如果时间有实体,长时间就固定只是长时间,不会出现短暂一刻的感受。实际上,时间是唯心假立的,极多的事件在特定的心的感受上可以只是一刻。
总之,由上面的比喻反复观察,就知道毕竟没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实体可得。所以经上说:“观彼久远,犹若今日。”在须臾间,就能一一承事供养诸佛,游遍十方世界,这就是三世无有间隔。三世无有间隔,就是因为时间的实体不可得。
所以,西方净土完全超出了人间妄识的境界,净土圣众片刻间就能遍游十方无数佛国,做无数承事供养诸佛的修行,能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凡夫极漫长时间也完成不了的事,所以积集资粮非常快速。本来需要无量劫才能集到的资粮,以往生极乐世界为捷径,快速就能圆满。而且,在极乐,一跨步、一弹指,都与十方三宝贯通无碍,净土功德甚深,与娑婆隔而不隔。所以不要认为到了极乐世界,就舍弃了这里。往生净土之后,不但不会舍弃这里,而且贯通十方,随念就能到达。我们念《普贤行愿品》:“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到了西方,就能现前成就这一广大行愿。
第二十四 供具自皆如意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求欲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发愿说:我成佛之后,生到我国土里的菩萨,在十方诸佛前,现前修习功德而要供养诸佛时,如果不能按照他的意愿得到种种供养具,我就不取正觉。
“德本”就是指功德,因为功德是成就菩提的所依,所以叫“根本”。“诸供养具”,是指香、花、灯明、幢幡、宝盖、璎珞、衣服、饮食、天乐等。“如意”,就是随着想对诸佛供养什么,供养具就自然化现在前面。
法藏大士见到有的国土中,菩萨能够自在地化现种种供养具,向十方诸佛献上供养;而有的国土中,菩萨却不能这样做到。因此,怜悯那些没有供养具而不能如愿供养的人,建立了这条大愿。
要供养,就要有供养具,要用好多香、花、灯、果等来供佛。到了极乐世界,不像这里需要很多劳作才能成办供养具,那里依仗佛的愿力,供养物随意化现,非常自在、称心如意。这一点也是决定成立的。比如,世间小孩说“我要玩具”,母亲就马上把玩具送到他眼前;说“我要吃糖”,糖就递过来了。阿弥陀佛视一切众生如同独子,慈悲心和神力无数倍超过世间的母亲,又有誓愿在先,所以必定随着净土圣众想供养什么,就化现什么。从这里也体会到,我们往生到净土,有方方面面修行的顺缘,器世界、有情世界、供养具、神通道力,方方面面,有无量修行的顺缘。
另外要知道一点:凡夫是以人天当中美好的资具——比如人间天上的妙花、妙香、衣服、音乐等来作供养,是有上供养。圣者菩萨是以神力变现微妙的资具来作供养,是无上供养。我们生到极乐世界,依仗阿弥陀佛的神力,就能随意化现供养具供养诸佛,就等于是做无上供养。想一想,心里一动念,就仗佛力化出供养具来——可见圣众的心和阿弥陀佛的心融在一起,正因为相融,也就能摄佛功德为自己的功德。
第二十五 菩萨演一切智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发愿说:如果我成佛之后,我国土中的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我就不取正觉。
“一切智”,就是佛的智慧,遍照世出世间一切事、理、性、相的大智慧。“演一切智”,可以从三方面解释:一、如佛的一切种智而说;二、说一切种智之道;三、说如来智慧。
第一、如一切种智而说,就是所说完全符合佛的智慧,没有增益和损减。佛现量照见诸法的实相,所以佛语每一句都在诠说世间和出世间的真理。而极乐净土的菩萨演说法要,不论说因果、说四谛、说空性、说如来藏、说解脱道、说菩萨道、说显密诸法......内涵都跟佛的智慧不相违,都能做到善解如来真实义,这叫做演说一切智。
第二、善说一切种智之道,就是能宣说引导种种众生趣入一切种智的所有正道——或者是顿然成就的道,或者是渐次成就的道。
第三、直接开显诸法的秘藏——如来的智慧,也就是众生本具的智慧。就像佛成道时所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如果远离妄想执著,一切智、无师智、自然智自得现前。《法华经》上说,如来唯一为了一件大事因缘,出现在世间。什么大事因缘呢?就是让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佛的知见就是见“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众生都本来具足佛的一切智,这是佛法无量法门最终指归的秘要。所以演说一切智,就是演说一切众生都具足如来藏的究竟一乘的妙法。
以上三点也可以结合在一起理解。从唐译《无量寿经》来看:“若我当成佛时,国中菩萨说诸法要,不善顺入一切智者,不取菩提。(法藏菩萨说:我成佛时,我国土中的菩萨宣说诸法的关要,如果不能善巧随顺趣入一切种智,我就不取佛果。)”注意“善顺入一切智”,“善”是善巧,“顺”是随顺,“入”是趣入。所谓善巧,就是契机;所谓随顺,就是契理;“趣入一切智”,就是说法的效果。
菩萨说法教化的是众生。菩萨的善说,体现在说法能对众生起到真实的、极好的效果,也就是能真正引导众生趣入一切种智。这个“善顺而入”一定要具备契机和契理这两个条件。第一、契理,就是和诸法的真实义相应,和真理契合;第二、契机,就是和所化众生的根机相应。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如果所说不契真理、不符合佛法的真实内涵,那必定不可能把众生引入一切智。比如,错解了出世间安乐的真实义,把安乐解释成有漏乐受,就不契理。如果按这样说法,让众生以追求有漏乐受为究竟,不但不能趣入一切种智,连成办解脱都不可能。又比如宣说空性时,解释成像龟毛兔角,什么都没有,这样让众生颠倒理解空义,不但不能趣入一切智,还会堕入恶道。所以,契理才能趣入一切智,不契理就会背离一切智,说法一定要和如来的真实义契合、和真理契合,才能让众生随顺趣入一切智。不契合真理的错乱说法,只会增长众生的无明,不仅不能趣入一切智,反而越趋越远。
其次,不但要契理,还要契机。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有种种具体的情况,一定要契合到他的根机来说法,才会收到实际效果。比如,对愚痴重的人,要说缘起观;对贪欲重的人,要说不净观;对散乱重的人,要说数息观。或者对心里有邪见的人,要以理破除邪见;对具有种种疑惑的人,要先断除疑惑;对根性猛利的人,要说圆顿妙法;对一般人,要说渐次成熟的法。总而言之,机教要相应,所传的教和众生的机不相应,就起不到效果,就像医生不对病症开药,也是枉然。所以说法要契众生的机。能做到契机和契理,就能善巧地把众生引入一切种智。
阿弥陀佛的愿力就是要让所有极乐世界的菩萨在演说圣法时,都相应于一切种智,而这一愿已经真正实现了。唐译《无量寿经》中有佛语为证,释迦佛说:极乐世界菩萨众所说的语言,都和一切智相应。所以,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就能成就善说法要的极大能力。
在极乐世界成就了再回世间来说法,就非常自在、非常善巧。那时,才是真正击法鼓、建法幢、曜慧日、除痴暗,做一切世间的明灯,做一切众生的导师。就像《无量寿经》上所说:生到佛国的菩萨们,常常宣演正法,随顺智慧,无违无失(没有和真理以及众生的根机相违、失误的地方),以无碍智为人演说(以没有障碍的智慧随意为人演说),究竟一乘至于彼岸(引导众生究竟成佛,到达大涅槃的彼岸),决断疑网,慧由心出(能以锐利的抉择智慧断除疑惑之网,智慧从自己心中源源不断地流出),于佛教法,该罗无碍(总的对佛的一切教法,大小、顿渐、偏圆、权实,都通达无碍)。
总之,发大心要度众生,就肯定要说法。而说法又要有契机契理的能力,善说一切智。因此,要以往生极乐世界作为成就善说法要的捷径。到极乐世界之后,得佛力加持就自然具备无碍演说一切智的极殊胜的能力。
第二十六 菩萨得金刚身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得金刚那罗延身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发愿说:我成佛后,凡是生到我国土中的菩萨,如果不能获得坚固的金刚那罗延身,我就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见到有的国土中,菩萨的身有像那罗延一样的力量;而有的国土中,菩萨不具足这种力量。因此怜悯菩萨身体力量弱小而发起这一大愿。
“那罗延身”,是指坚不可摧的身体。“那罗延”是天上的力士,表示坚牢、有大力量。为什么要成就金刚那罗延身呢?这要认识到,身和心是彼此相依、彼此影响的。身苦,心就会忧愁;身乐,心就会欣喜。反过来,心忧愁,身体就会受损伤;心喜悦,身体就能得到滋益。如果能成就金刚那罗延身,具有无限的身力,那就有无限的心力,在菩提道的修行上能发起长夜大勇猛、大精进。这就是要成就金刚身的必要。当然,这里所说的“那罗延身”,只是一种形容,而不是只有天力士那样的力量。为什么呢?因为天力士是三界的凡夫,而净土圣众超出三界之外,根身的力量当然远远超过天力士。像天亲菩萨在《往生论》上所说:“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
那么,金刚那罗延身的力量到底如何呢?我们举《抛石经》当中佛身的力量来说明。这部经上记载,有一段时间,佛住在某处的森林里。拘尸那城的力士们想请佛去应供,而来拘尸那城的路上有一块高十五庹、宽七庹的巨石。“庹”是两个手臂伸直的长度。如果以两米计算,这块大石头高30米、宽14米,是大约十层楼高的一块巨石。
再说,力士们想:我们要搬走这块巨石,佛来应供就很方便,我们也会声名远播。于是,他们就把上百只牛、马、骆驼、小象、大象赶到了巨石旁边。有些人用绳子把石头捆住;有些人架云梯,用草绳等缠绕,来拉巨石;有些人用铁犁锄出巨石的底部;有些人挥动斧头劈石头;有些人揳入铁钎,想把石头撬开;还有人想依仗药物和咒力把巨石摧毁成粉末......但巨石却岿然不动,最后个个都疲惫不堪。
这时候,佛到了现场,走到巨石前面,用右脚的拇指举起巨石,接在手上,顺手一抛。巨石呼啸着飞向高空,顷刻间无影无踪,一直飞到了梵天。
不久,巨石从天上降下,落在佛的手掌上。佛吹了口气,石头顿时变成粉末,向四方纷纷飘落。佛又以神通把石头的粉末重新聚合成了巨石,安放在一边。力士们在旁边观看,惊叹不已。
佛还在经上说:“菩萨(悉达多太子)在刚刚出生之后,下脚的时候,整个世界陷没百千由旬;举脚的时候,地面又涌出百千由旬,因为诸佛持住大地,整个世界才不动摇、毁坏。这还只是如来父母所生的身体力量。如果使用神通力,能把恒河沙数的世界放在脚指的一根毛端上,抛过恒河沙数的世界,这样往来,不会让众生有任何苦恼。所以,菩萨的神力不可称量,如果菩萨完全示现神力,连阿罗汉都无法相信,何况其他众生。”
从这里可以推知,往生极乐世界后得到金刚身的力量。那时,地球放在手上,像扔皮球一样,可以随手抛到银河系之外;手一捏,一座高山就立即变成粉末,还能重新聚合成高山。现代人认为科学技术制造的原子弹威力特别大,一颗就能炸平一个城市,但跟净土菩萨金刚身的威力相比,就万分之一也比不上了。
在《集一切诸功德三昧经》当中说:四天王天一切天子的力量,等于一个天王的力量;十个四天王天天王的力量,等于三十三天一个天子的力量;一切三十三天天子的力量,等于一个帝释的力量;十个帝释的力量,等于焰摩天一个天子的力量;一切焰摩天天子的力量,等于一个焰摩天天王的力量;十个焰摩天天王的力量,等于一个兜率天天子的力量;一切兜率天天子的力量,等于一个兜率天天王的力量;十个兜率天天王的力量,等于一个化乐天天子的力量;一切化乐天天子的力量,等于一个化乐天天王的力量;十个化乐天天王的力量,等于他化天一个天子的力量;一切他化天天子的力量,等于一个他化天天王的力量;十个他化天天王的力量,等于一个魔天当中天子的力量;一切魔天中天子的力量,等于一个魔王的力量;十个魔王的力量,等于半个那罗延的力量;十个半那罗延的力量,等于一个大那罗延的力量;十个大那罗延的力量,等于一个百劫修行菩萨的力量;十个百劫修行菩萨的力量,等于一个千劫修行菩萨的力量。这样十倍十倍比较上去,乃至十方世界千千万万劫修行菩萨的力量,等于一个无生法忍菩萨的力量;十个无生法忍菩萨的力量,等于一个十地菩萨的力量;十个十地菩萨的力量,等于一个最后生菩萨的力量(像悉达多太子,叫最后生菩萨)。
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是让所有往生的人都平等得到金刚坚固之身的无限力量。
从甚深密意而言,得金刚那罗延身,就是得到等同如来的金刚不坏身。《涅槃经》说:“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又说:“诸佛世尊,精勤修习,获金刚身。”
这里的要点一定要抓住,就是:如果身体力量无限,心的力量也无限;而有无限的身心力量,即使在千万劫当中精进,也不会生一刹那的疲厌之心。相反,如果身心的力量不足,在修行佛道自利利他时,身心就会厌倦,发不起心力来精进,会难以担荷利生的广大事业。而且没有精进力,也不能迅速得到智慧力、神通力。
大家都有体验,身体不强健,多做一点就很累。精力不充沛时,就没办法完成事业。如果生病了,更是坐也坐不住,看一下书就头昏眼花。或者听法的时间长一些,就腰酸背痛、疲惫不堪。年纪大了,没有心力,不能持续地思维法义,不能一天六座、八座打坐修法。修大乘佛道,要有大力量、发大精进。没有精进力,半途而废,终究一事无成。而这个精进力和身体是否强健又有很大的关系。
像古德当中,玄奘大师西行到印度求法,经过十六年,返回长安之后,翻译了上千卷经论。赵州禅师八十岁还行脚遍天下。长庆禅师坐破七个蒲团,终于开悟。善导大师三十多年当中,没有卧室,没有一刻睡眠,亲自书写《阿弥陀经》十万多卷,画净土变相图三百多幅。永明大师每天做108件佛事,念十万声佛号,诵《法华经》达一万三千部,常常给千万大众授菩萨戒,著作一百卷的《宗镜录》。这些祖师,身心都有大力量。
我们怎样能得到这样的身心力量呢?捷径就是往生极乐世界,依靠阿弥陀佛的大愿力,显发自身金刚身的力量。如果往生得到了金刚身,就远离了疾病、衰老、死亡,身心有无限的力量,即使千万劫当中长夜精进,也不会疲厌、不会退转。那时再来轮回度众生,就能成办极广大的事业。
第二十七 万物悉皆殊特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数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发愿说:我成佛之后,生在我国土中的众生,接触到的一切万物全部庄严、清净、光明、华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不能称量。乃至获得天眼的人能明了它的品质,能辨别它的名字、数量,我就不成正觉。
法藏菩萨誓愿深宏,他要成就净土的无量庄严。如何成就呢?就从法身妙智中显现出来。他说国中万物,细到一尘一毛,都严净光丽、形色殊特,这是说万物的体性清净、形色庄严、光明绚丽。不像秽土,高山、激流、丘陵、坑坎,都是烦恼和业的力量造成,是有漏法,体性垢染、粗糙鄙陋。
“形色殊特”,指池流花树、宫殿楼阁,一沙一水、一叶一花,形状、颜色都殊妙奇特,是我们这个世间所没有的。《往生论》说:“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极乐世界的一个微尘,都超胜了世间的所有宝物。
再看“穷微极妙”,涵义极深。“穷微”,是指万物穷尽到极微尘都妙到极点。为什么妙到极点?就因为小到极微尘都是佛的法身智慧显现,都和佛的妙心不二,所以极尽微妙。“妙”,就在于这是无漏的相、实相的相。“无漏的相”,就不像世间山河大地是由烦恼和业力变现的有漏相,而是清净心所现、佛的无漏智慧所现的无漏之相。“实相之相”,就是所现的相,是从佛的法身妙智中显现,当体就是实相。就像阳光来自日轮的光体,净土万物现自佛的妙心。也就是,从远离生、灭、来、去、一、异等一切妄相的真心妙体中,显现严净、光丽、奇特、微妙的万相,因此是实相之相,堪称“极妙”。
这“极妙”,又可以说有体性极妙、德相极妙、作用极妙三方面。“体性极妙”,指净土万物的体性唯一是佛的法身。如禅门偈语:“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山河与大地,尽露法王身。”极乐世界花香宝树、珍池德水、楼台殿宇,一切事物,全是佛的法身。“德相极妙”,是指任何事物都具有超过恒河沙数的功德。“作用极妙”,是指见闻忆触,能安神悦体、净除障碍、证悟自心、入无生忍、增益道心......所以,极乐万物本是佛的法身妙智所现,当然穷极微妙,如如意珠,能随众生心,流出无边妙用。
再看,“无能称量”。在世间妄识的境界里,一多、长短、广狭、小大可以衡量,而极乐净土,事事无碍,一多相即、小大相容、广狭相入、重重无尽,所以不可思议,无能称量。比如一棵树,你说是小还是大?说小,里面出现了十方刹海;说大,它只是一棵树。又比如一朵莲花,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一一佛都在佛国里把无数众生安立在佛道当中。而且,这些佛国又有无数莲、放无数光、化无数佛......重重无尽。这是一、还是多?这朵莲花有多少功德,谁能测到边际?又比如,七宝池里同一个水,随着每个众生的心愿,要冷就显现是冷水、要热就显现是热水,要急流就流得急、要缓流就流得缓,要听什么法、水就说什么法,播扬无量妙法音声。这是什么水?是热水、还是冷水?是急流,还是缓流?是说什么妙法的水?都无法安立。有无数众生在水池里沐浴,同一个水能同时随着每个众生的心愿,显现出无数种不同的相。请问谁能测到这个水的功德数量?这个水是无尽的功德藏。由于极乐世界是事事无碍的法界,所以只有佛的智慧才能彻底了知。除佛之外,上至补处菩萨,都不能穷尽它的全分,所以说“无能称量”。
能衡量万物的就是无欺诳的心。这个心又有凡心和圣心的差别。凡夫心是妄识,只能衡量轮回世间的境界,无法衡量净土不可思议的境界。圣心也有圆证和分证的差别,一到十地菩萨只能部分见清净境界。了义经上讲,十地菩萨对如来藏全分显发的境界,只能像黄昏看远处的物体,不能了了彻见。极乐净土是佛如来藏心之所显现,所以十地菩萨也不能称量。
比如,极乐世界一滴水的体性、功德、妙用,即使集合所有的十地菩萨,用尽智慧,也测不到这滴水功德数量的边际。一滴水中有无限深广的境界。这就像神通第一的目犍连测量佛梵音所传播的范围,越过了无数世界,也见不到梵音的边际。也像无边身菩萨所说:“虚空无有边,佛功德亦然,若有能量者,穷劫不可尽。”
像这样,真正了解了极乐世界,就不会再贪著污秽、苦恼的娑婆世界。所以,我们要用善巧方便来转变我们的心,一是观察有漏皆苦,真正认识到轮回的苦性,就会一心一意地出离轮回;二是观察净土的功德庄严,真正知道那是佛智慧境界,就会梦寐以求地希求往生净土。看看那边清净、安乐,再看看这边污秽、苦恼。二者相比较,就会知道娑婆的浊恶、极乐的胜妙。越是了解净土的殊胜,就越增长欣求极乐的心;越是了知秽土的苦痛,就越增长厌离娑婆的心。最终必然达到古人所说的“求生净土、万牛莫挽”的地步,就是求生净土的心,一万头牛也拉不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