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 系念必得往生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发愿说:如果我成佛,十方世界中的任何众生,只要听到我的名字之后,系念我的国土,修集种种功德,以至诚的心把这些功德全部回向,愿生到我的国土,这个众生就决定能够往生。如果不能往生,我就不成佛。
对于这一愿,关键需要理解三个内容:第一个是“系念”,第二个是“植诸德本”,第三个是“至心回向,欲生我国”。理解了这三个内容,就把握住了大愿所说的往生条件。按照这样的条件,尽量与大愿相应而修持,就决定可以往生。
首先讲“系念”的内容。所谓的“系念”,就是把心念系在一个地方,丝毫不想其它。“系念我国”,就是一心一意地想着极乐世界。这个“系念”,借助世间的比喻就比较容易体会它的状态。比如在外漂泊很久的人,会常常地思念家乡,魂牵梦绕。又像幼小的孩子离开母亲之后,会一直想“我要找妈妈,我要见妈妈”,像这样一直念着、想着阿弥陀佛,就是系念。或者像久久被关在监狱里的人,想着高墙外的自由天地,非常渴望回到那片世界里去。我们被无量劫关在三界的牢狱里,一心想着回极乐世界,就是系念。
“植诸德本”,就是修种种世间和出世间的功德作为往生的资本。比如,世间法方面修孝、悌、忠、信等善根,出世间法方面修出离心、菩提心、六度四摄、闻思修、精进念佛等,只要回向往生,都成了净土资粮,下至不谨慎造了罪业,猛利忏悔后回向西方,也成为净土资粮。修这些资粮是成就往生的资本,所以叫“植诸德本”。
“至心回向,欲生我国”,就是把所修下至点滴的功德,都回向自己和一切众生同生极乐世界。《往生论注》上讲:“回向”,就是回转自己的功德,普施给一切众生,愿共同见阿弥陀佛、共同生安乐国土。所以,所回向是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的地方是自己和一切众生同生极乐世界。这就要求求生净土的人,不论自己闻思修的功德,还是救灾、扶贫等种种慈善功德,都必须回向自他往生西方,切不可求来世人天福报。而且,必须用至诚的心来回向。古人说“不诚无物”。内在没有诚心,只是有口无心地念念,那就像画中人,有人的形相却没有人的内涵,这就很难起到把善根转向实现自己所愿、以及让善根转成广大无尽的效果。愿文清楚地要求“至心回向”,就是要从心的深处发出真心来回向。因为回向就像司机手把方向盘,转向哪边,车就开向哪边。所修的功德以至诚心往哪边回向祈愿,就往哪边成熟果报。完全是用自己的心来操作、来祈愿,而心这样祈愿,就会按这样实现。这就是唯心变现的规律。所以,至心把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就都成了净土资粮。
如果能按照以上愿文所说真实地去做,就决定往生极乐世界,这叫做“系念必得往生”。
下面讲两、三则往生事例作为证明:
南北朝时期有一位高僧,叫昙鉴,年纪很小就出家,依止竺道祖为师。他生活俭朴,穿的是粗布衣服,吃的是普通饭菜,持戒非常精严。后来,他到各地宣讲佛法。一次,到了荆州江陵辛寺,那时他六十多岁,净土的信愿十分坚定,一生中所修的点滴善根,都回向往生极乐世界,誓愿见到阿弥陀佛。
有一天,他定中见到阿弥陀佛。佛用水洒在他脸上,说:“洗涤尘垢,清净心念,你的身口清净了。”又从瓶里拿出一枝莲花给他。
昙鉴出定之后,就嘱咐自己的后事,和寺庙里的僧人叙谈生死无常。夜深了,僧人们都回到自己的房间,只有昙鉴一个人在走廊下边走边念佛。到了五鼓时,他念佛的声音更加高亢。天亮之后,弟子们按惯例来问讯,只见昙鉴结跏趺坐纹丝不动,近前一看,已经往生了。这一年,昙鉴七十岁。
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昙鉴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往生极乐世界。就像现在有的人一心想去美国留学,全副心思都用在准备“托福”考试、办签证、申请学校、筹措留学经费上。几年时间当中,心就一直拴在去美国这件事上,这叫做“系念美国”。而昙鉴一生最大的目标是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他做任何功德,都摄集起来,回向往生极乐世界,他是发了誓愿一定要见阿弥陀佛不可。所以功不唐捐,临终之前在定中见到阿弥陀佛,非常镇定安详地往生西方。
再看一则事例:
晋朝有一位慧恭法师,他到江西庐山进入莲社,和僧光、慧兰等人是同学。僧光等人的修学不如慧恭,但他们虔诚系心净土(注意“系心净土”四个字)。
有一次,慧兰对慧恭说:“你虽然用功地学了很多、听了很多,却不知道经上说,这就像聋子弹奏音乐,虽然能取悦听者,自己却听不到什么。”慧恭对此并不信服。
后来,七年之间,慧兰等人都往生了极乐世界,走的时候都有很好的瑞相。又过了五年,慧恭生病了,病情越来越重。他感叹:“六道轮转,什么时候才能停下来,死生去来,我归向哪里呢?”这样说着,泪如雨下。他诚恳地礼拜阿弥陀佛,誓愿求生极乐世界,心念专注,丝毫没有间断。
这时,忽然见阿弥陀佛手拿金台来迎接他,而且感觉自己的身体已经乘上了金台,又看到慧兰等人在金台的光明中对他说:“长老已经受生极乐世界上品,我们不胜欣慰。只是遗憾沉溺在五浊的时间久了一些,极乐世界来得太晚了。”
慧恭这一天告别大众,欣然圆寂。
慧恭法师最初因为自己博学广闻、智慧超人,所以非常自负,并没有专志求生净土。同学劝他,他也不以为然。后来,他生重病,面临生死的严峻考验,才知道凭自己的力量不能了脱生死。死后到哪里去呢,毫无着落。由此才生起大忏悔心,流泪、叩头,发起誓求往生的心,一心归向净土。因为他一心系念,无一刻间断,很快感得阿弥陀佛现身拿金台来接他上品往生。
蕅益大师也有类似的示现。他年轻时是参禅开悟的。传记上讲,他二十五岁入径山坐禅参究。到第二年夏天,用功到极处时,身心世界忽然消殒。由此知道这个身从无始劫来,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只是坚固妄想所现的影子,刹那不住,的确不是从父母生的。这时,一切经论、一切公案无不现前,无不通达。久之,胸次空空,不再留一字脚。这是他开悟的情况。
后来五十六岁时,他给一位居士写信说:“我今年夏天,两次大病,面临死亡。秋天刚阅完大藏,入冬以来病得更厉害,七天七夜不能坐卧、不能饮食,百般治疗,没有效果,无法解除病苦,只有痛哭着称佛菩萨名号、求生净土而已。具缚凡夫损己利人,人未必能利益到,自己受到的损害竟然如此。平时唯一在心性上真实用力修行,尚且不得力,何况平时只在文字上用力的人?出生死,成菩提,决非容易的事。”
蕅益大师这番话对自负高慢的人不啻是当头棒喝。大师是大彻大悟的祖师,几十年中在心性上真实用功,重病来临时还不能化解,只有仰仗佛力求生净土。何况一般凡夫,薄解浅修,业习深重,又怎能敌得过生死呢?
以上两位高僧的修行经历让我们内心惊动。每个人都要从中吸取教训,平时就要老实按愿文所说一心系念极乐世界、所修任何功德都至心回向、发愿求生净土,这样才能即生了脱生死。
第二十一各具三十二相愿
“各具”,就是每个往生极乐世界的人都具足三十二相。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成满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发愿说:如果我成佛,生到我国土中的众生,不能都圆满地成就三十二种大丈夫相,我就不取正觉。
在学习这一愿时,我们要了解三十二相的体相、因和作用,由此才能认识这一愿的殊胜性。三十二相的条目很多,这里只举几个例子来说明(所有三十二相以及每一相的因,我们会附在讲记的后面,供大家学习研读)。
比如,有一相叫做“手过膝相”,就是不必要俯下身体,手就可以超过膝盖。这样的相是怎样感生的呢?就是前世常常喜欢帮助别人、成全别人,常常伸出援助的手,就感得手长过膝盖。想一想,我们在帮助别人时,手是自然往外伸展的,而不愿意帮助别人时,手也是往里收缩的。从这一点上,可以信解,常常欢喜地伸出手来帮助别人,手就会柔软,不必俯下身体就能超过膝盖。
又比如,有一相叫“广长舌相”,就是舌头非常地柔软、非常地细薄,吐出来可以盖住整个脸部,一直到发际。这是由什么善行感来的呢?就是恒时说诚实语。要看到,说诚实语,心里坦然,舌根是非常舒展的,如果说话每一句都诚实,最后就感得广长舌相。所以,“相由心造”、“相由业感”,有这样很妙的唯心变现的规律。
又比如,“齿白齐密相”,就是有四十颗牙齿,而且牙齿洁白、整齐、坚密。感得这一相的因是往昔无论什么时候对一切众生都以平等心对待,以及布施很洁净、很悦意的如意宝等。
又比如,“梵音深远相”,就是口里发出的妙音是非常清澈的,而且即使在很远的地方都能清楚地听到。这是由不说粗恶语,只说柔和语感得的。
又比如,“青莲花眼相”,就是眼目很修长、黑白分明,就像青莲花叶子那样的形相。这一相的因是以慈悲心养育众生。如果一个人常常很凶地看待众生,当然眼睛是难看的,不会出现青莲花眼。反过来,常常很慈悲地养育众生,由慈悲心就会造成妙好的青莲花眼。
又比如,“身金色相”,就是身体的皮肤,没有一点污垢、没有一点皱纹,是很细很薄,像黄金的色泽那样。这一相的因是往昔内心堪能,而且布施给别人舒适的床铺等卧具。
又比如,“眉间白毫相”,就是在两眉之间生有白毫,右旋安住,常常放出光明。它的因是往昔常常赞叹所应赞叹之处,即常常赞叹善行。
通过上面的举例就知道,三十二相是修行一切善行、积累无量福德所感得的色身圆满的功德。按照《婆沙论》所说,菩萨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修持六度万行、要在一百劫当中种植相好的因。可见由多生累劫的善行才修得三十二相。
接下来要知道三十二相起什么作用。作用是:具足这样的三十二相,不论行住坐卧,都能利益众生,是能圆满他利功德的所依。这又怎么讲呢?因为众生只要一看到自己,就会当即生起极为欢喜满足的心。也就是这样的三十二相,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极为美妙、端严的。众生看了之后,内心会非常欢喜,怎么看也看不厌,就像一下子看到了稀世珍宝一样,欢喜心恒时都不会退掉。而且众生在一见到时,就知道这是人天中尊,是众圣中王,有不可思议的功德。由此会内心爱戴、敬重,接受教化。
《宝性论》说:“见时喜足功德者,所谓妙相三十二。”“不思议相三十二,佛说此是人王相。”《大智度论》也说,在一切众生当中,佛的身色容颜身相,端正无比,明显可见佛相好的功德胜过一切人,连小孩看见佛的三十二相,也知道这是一切智人,何况大人?《法界次第》说:“如来应化之体,现此三十二相以表法身,众德圆极。使见者爱敬,知有胜德可崇,人天中尊,众圣之王,故现三十二相也。”
这一大愿也圆满实现了。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上亲自说,生到极乐世界的人都具足三十二相,而且用比喻显示了极乐圣众的相好。佛说,比如一个穷苦乞丐站在人间的帝王身边,它的形象根本比不上帝王。而帝王和转轮圣王相比,又显得丑陋、粗鄙,就好像乞丐站在帝王身边一样。再看,这个四天下最相好庄严的转轮王比起忉利天王来,又显得非常丑陋。忉利天王再跟第六天的天王相比,又百千倍也比不上他。而第六天的天王跟极乐世界的圣众相比,光颜和容色,万亿倍也比不上。
所以,善导大师在《般舟赞》里有两颂,一颂说:“自庆今身闻净土,不惜身命往西方,西方快乐无为处,天上人间无比量。”意思是说,自己倍感庆幸,竟然今生能听到最极殊胜的极乐净土,就像穷人遇到了无价珍宝一样,不惜身命也要往生西方。为什么不惜身命呢?因为这个身命只是一世的价值,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得到无量无边成佛的大利益,是得到最永恒、最圆满的身命,因此不惜身命也要求生西方。西方是快乐、无为的世界,天上人间最好的事物也无法比量。
第二颂又说:“六天相胜亿万倍,不及西方人一相,三十二相通自在,身光遍照十方界。”就是欲界的六层天越往上,天人的身相就越庄严。但是第六天的身相乘上亿万倍,也比不上西方极乐世界人的一相。只要一往生西方,就当下得到圆满的三十二相,有大神通、大自在,身体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有人想:我没有一相一相地修,怎么可能不修而得呢?
这就要明了净土是圆顿的法门。“圆”,就是在一法里具足一切;“顿”,就是顿然成就。这个法门是把自己的心直接入在佛的圆觉果海当中,而佛的圆觉果海又彻在行者修持的心上,所以是“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在自心和佛心相应时,就能摄佛功德而成为自己的功德。由于佛的果海微妙无比、威神之力不可思议,以这个作加持,就能速疾成就乃至佛果的功德。所以,本来需要长时修集种种因缘才能成就的相好,在往生的一念间就圆满得到了。
佛是慈悲的,以业重凡夫都能达到的条件往生后,就能得到极殊胜的成就,所以这是凡夫容易修成的。它的难是在引发真实猛利的信愿上。真正生起了真信切愿,就容易成就。
佛的能力恰恰就体现在方便、容易上。如果很不方便、很不容易,就无法体现出佛的能力。像现在科技发达,造什么都很容易。按个电钮,庞大的生产线就开始源源不断地制造出产品;自己不需要做什么,坐在前人制造出来的飞机上,按个电钮,飞机自动导航,就飞在天空中。如果世间凡夫都能做到这样的事,佛就更不用说。佛有无比的大悲心,又有最方便、又能得到极大成果的方法。我们只要有智慧和善根相应到佛不可思议的愿海,业重凡夫也能往生功德极为超胜的净土,之后现起无边功德......相反,如果凡夫修不上去,那就不叫阿弥陀佛有特殊的愿力;如果样样要从头做起,也不叫佛力有加持。
总之,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就是愿一切众生都成佛、就是摄受一切众生速成佛道。佛累劫的修行功德都摄归在这个大愿海当中。我们以佛的大愿大行作增上缘,就会带起自心的无量庄严。
第二十二菩萨一生补处愿
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发愿说:如果我成佛时,他方世界的诸菩萨众往生到我的国土,都能究竟圆满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必定到达一生补处的地位。除了他本有利益众生的宿愿,要在他方世界普度众生。那么这样的菩萨,他依靠我愿力的加持,也能随意自在地教化众生——具体而言,为了度众生的缘故,菩萨能披上大愿的铠甲、积累极为广大的功德、度脱一切众生,并能游行在十方诸佛的国土中,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教化恒河沙数无量无边的众生,把这一切众生都安立在无上真正的佛道当中。使这些菩萨都能超出普通诸地所行、现前修习普贤大士的功德。如果不能这样成就,我就不取正觉。
这一愿现在也圆满成就了。以佛语作证,佛在《无量寿经》上说:极乐世界的菩萨,都将究竟一生补处。除了以他自己的本愿,为了度众生,以大愿功德庄严自己,欲求度脱一切众生。又在《阿弥陀经》上讲,在极乐世界,有数量极多的一生补处菩萨,只有用“无量无边阿僧祇”来表达。
以下分两段讲这一愿的涵义。第一段讲必定到达一生补处,第二段讲自在教化众生,修习普贤行愿。先讲第一段。
所谓一生补处,就是还剩下一分生相无明没有断,断了这一分最细的无明就成就一切种智佛果,就像弥勒菩萨那样的地位。这一愿,古德也安立为“总得究竟福智庄严愿”。我们要从中领会到,这是依靠佛愿力加持,在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就能圆满无量无边的福德和智慧资粮。
这一点通过《角虎集》里永怀济能禅师的一段开示可以得到具体认识。他说一个人开悟之后就更能念佛,因为他知道往生到极乐世界,能得到穷尽一切功德边际的妙用。也就是:
第一、生到极乐世界,就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能穷尽诸法的根源,这是到达与佛等同的种种智慧的边际。
第二、亲近阿弥陀佛,凡是自己心地上的一切烦恼的现行和种子全都断尽,这是到达与佛等同的空尽一切烦恼的边际。
第三、华严五地菩萨,还要遍学一切世间法,以便化导众生,生西方的人,一切能障碍化导众生的尘沙惑[1]都断尽无余。这是到达与佛等同的断尽尘沙惑的边际。
第四、一切惑中最难断的是无明,释迦佛万劫千生中所修,就是为了断无明,而现在生到净土,就能顿断无明,速登等觉,这是到达与佛等同的断尽无明的边际。
第五、一生到西方,走在地上就像走在水上、走在水上就像走在地上,种种神通变化,无所不能,这是到达与佛等同的具足种种神通的边际。
第六、听闻到妙法音声,洞达透彻自性妙理的渊底,了了明知自己的心性,无障无碍,称性快乐,这是到达与佛等同的现见自性妙体的边际。
第七、承佛的神力,具有解脱力,难行能行、难化能化、难伏能伏,菩提行愿没有不能修习、不能圆满的,更有无量的妙用、无量的妙庄严,这是到达与佛等同的证得种种妙行的边际。
到达这个地位,就称为生如来家,具足与佛等同的受用。如果在明心见性之后,就此歇手,不立志往生西方净土,那就是住在化城当中,终不能进入如来的宝所。
从上面所说就知道,往生到极乐世界,就能无余圆满一切断证功德,而必定到达一生补处的地位。
下面讲第二部分——自在无碍地度脱众生,现前修习普贤行愿。
这是阿弥陀佛的大慈悲心,考虑到来生净土的菩萨有自己的愿力,想在苦难深重的浊恶世间救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因此就以佛的愿力加持这些菩萨,在往生成就之后,能披上大愿的铠甲返回世间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自在所化”,就是从极乐世界回来之后,具有无量的智慧、辩才、方便、三摩地、神通等,所以有佛的愿力加被,就能非常自在地度化众生。“被弘誓铠”,就是披上愿力的铠甲,就像将士披上铠甲能保护身体不受刀剑的伤害,净土菩萨内在有坚固的愿力,就可以在生死当中摄取一切善根,而不会被种种魔军所伤。
“积累德本,度脱一切”,就是在西方净土成就之后再回到世间,那就像《普贤行愿品》所说:“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这时就有不可思议的利益众生的能力,能度脱一切有缘众生。在《大乘庄严经论》上讲,登地之前成熟众生只是少量,登地时能成熟大部分的众生,到八地时能成熟几乎所有有缘的众生。从极乐世界回来就是圣者大菩萨,非常不可思议。
而且,这时神通自在,十方世界就在自己心前,不间隔一个微尘的距离。想去哪里,随意就能到达,所以能遍游十方诸佛国土,修菩萨行,供养诸佛。而且,“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也就是像《普贤行愿品》所说,能让佛刹极微尘数世界的无量众生发菩提心,随着他的根性,教化成熟,能在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出离轮回,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所以,这时就不只是具有救度整个南赡部洲众生的能力,而是具有救度佛刹极微尘数世界无量众生的能力,而且能把每个有缘众生都安立在无上菩提的正道当中,也就是能让他们都发起菩提心、解脱生死、往生极乐。
“超出常伦诸地之行”,以阿弥陀佛愿力的加持,不必要按一般所说从一地升到另一地,而能够顿时超越到八地、乃至一生补处。
“现前修习普贤之德”,就是不单单随着文字发愿,而是能真正现前修习以普贤十大愿王所含摄的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的普贤行海,而且是以法界心、尽法界量,称性修习。这是普贤行愿当中这一颂的实现:“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也就是能做到像普贤菩萨一样具足五种清净。身清净,一身化现刹尘身等;语清净,一音流现一切音等;意清净,念念菩萨行海都现在心前;行清净,波罗蜜多行、三摩地行等一一刹那无余清净;刹土清净,刹土器情具足功德庄严,一一刹那使令清净。按照这样,普贤菩萨如何行持,我也能现前修习,与他一切皆同等。这叫做“现前修习普贤之德”。
比如觉明妙行菩萨,在晋明帝时受生在一户贫苦家庭。因为生活太苦,当时他发愿说:“我以宿世业力感得今生穷苦。如果今天不能见阿弥陀佛,往生西方,以成就一切功德,我宁可失去生命,也不后退。”这样发誓之后,七天七夜专精忆念,心得开明,见佛相好光明,遍十方界。当时就得到阿弥陀佛的授记。后来,他七十五岁时坐化,往生西方。因为度众生的悲愿深切,很快又回到此土,在各地化现种种身,或者现比丘身、或者现居士身、或者现国王身、或者现宰官身、或者现女人身、或者现屠夫身、或者现乞丐身等,或隐或显,在种种顺逆境界中随机说法,化导众生。后来又在明朝降临在汉地度化有缘,而且说:“我在往昔因缘中,以妙湛觉心,照明一切诸佛刹土,我以觉妙妙觉,觉明妙心,发起无量妙行,度脱无量众生,因此阿弥陀佛赐我名号,叫觉明妙行。”从这段传记看出,往生之后就能快速证得大菩萨的果位,回入娑婆普度众生,现前修习普贤大士之德。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里假设一个问题:为什么说往生极乐就能快速成佛呢?原因是以阿弥陀佛的佛力作为增上缘,因为极乐圣众所发起的种种殊胜修行,都是缘阿弥陀佛本愿力的缘故。不然,如果这当中没有阿弥陀佛愿力的加持,那四十八愿就完全形同虚设了。具体可以三条愿证明:一、以第十八愿,缘佛的愿力,具足信愿,乃至十念,就得到往生。而一得往生,就顿时免去了三界轮转。因为没有轮转,所以得菩提快速;二、以第十一愿,缘佛的愿力,往生之后就安住在正定聚当中。安住正定聚的缘故,必定达到涅槃。因为没有种种退转、反复的缘故,成就迅速;三、以第二十二愿,缘佛的愿力,超出通常诸地的修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因为超出通常诸地的修行,所以成就迅速。
这里要好好想一想:下至十念,就顿然超出了长劫的轮回;一生到净土,就顿时得入不退转位;而且,不是一地一地的次第升进,而是能够顿超证得。这就明显证明以阿弥陀佛的本愿力作为增上缘,能速疾成就菩提。
弥陀化身的善导大师在《般舟赞》里说:“一入涅槃常住国,彻穷后际更何忧,念念时中常证悟,十地行愿自然成。”(一往生到涅槃常住的极乐世界,就得到了无量寿,尽未来际,永远没有沦落生死的忧患。而且,念念中证悟本心,圣道十地的普贤行愿自然圆满成就。)又说:“极乐众生见闻益,超证常伦诸地上。”(极乐圣众见到佛的金容、听到佛的妙音,就能得到大加持,顿时超越通常诸地的修行,而超证到上地。)又在《法事赞》当中说:“誓到弥陀安养界,还来秽国度人天,愿我慈悲无际限,长时长劫报慈恩。”(这一生誓愿生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在那里快速成就之后,再回秽土,普度以人天为主的无量众生。愿我的慈悲没有任何时间、空间和救拔对象的局限,在长时长劫中恒时以救度众生来报答佛的慈恩。)
[1] 尘沙惑:就是指菩萨教化众生的障碍。菩萨教化人,要通达像微尘,像沙子那么多的无量无数的法门,但如果心性暗昧,不能通达尘沙法门而自在地教化,就叫尘沙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