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 国中无不善名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乃至闻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发愿:我成佛以后,在我国土里出生的人,下至连不善的名称都听不到,如果听到,我就不成佛。建立这一愿的目的是,法藏菩萨看到有的国土中
有自利的小乘行人、有恶人、有女人,有种种不善的现象,而有些国土却没有这些不善的现象,因此发愿:我成就的国土下至不善的名称都没有,何况事实。
龙树菩萨说:“彼尊佛剎无恶名,亦无女人恶道怖。......无有诸趣恶知识。”意思是说,在阿弥陀佛的清净国土里,没有任何恶人恶事的名称,没有引生贪欲的女人,没有三恶道火烧、饥渴、互相杀害等的怖畏,没有六道轮回,没有诲淫诲盗、教人造恶的种种恶知识。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里说:极乐国中的人民,耳朵听到的唯一是诸佛如来的万德洪名,菩萨、声闻和诸天善人的种种嘉号,根本没有三恶趣的名字进入耳根。
以下,我们思维:法藏菩萨为什么要成就这条大愿?这是法藏菩萨的大慈悲心,他要成就一个没有任何染缘、任何恶事的清净世界,好让众生一生到他的世界中就完全不生烦恼而永超生死。如果极乐世界有少许不善的现象和名称,众生听到了、见到了就不免要起心动念,生烦恼而堕在生死中。像在我们娑婆世界里,充满了不善的现象和名称,时时耳闻目睹,无不引发内心的烦恼、恶念。这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身处在世间欲尘的海洋里,种种迷乱的境界在六根门头出现时,内心会不由自在地随着境界转,很快就颠倒迷乱、起惑造业了。在教典里记载,印度雪山上有五百个仙人修道,甄迦罗女在雪山上沐浴歌唱,五百仙人听到女人的歌声,就失去禅定,心里迷醉狂乱,无法自主。这就是因为八识田里有极强的烦恼种子,遇到境缘,就立即现行。所以接触生贪的境就会起贪心,听到流行歌曲的靡靡之音,心就会被挑动起来,深陷进去。凡夫心是不自在的,只要有境缘引诱,心就会波动、散乱,生愚痴心。
法藏菩萨的宏愿是要建立最殊胜的净土,普度一切众生超出生死。在往生净土的人里面,会有很多凡夫,没有断尽烦恼。如果国土里有不善的现象和名称,他的烦恼就会遇缘而现行。比如一个人往生之前是猎人,到了净土,如果还看到有羚羊、野猪、獐鹿等,习气就会冒出来,怎么能不退转呢?或者如果极乐世界有异性出现,就会引发贪心。这是不言而喻的。有的人喜欢踢球,见到别人谈论球赛,也会兴致勃勃地参与谈论;有些人有练武的习气,看了《少林寺》的片子,手脚就动起来了,也拿着棍棒挥舞起来。像这样,凡夫带着烦恼种子和业习种子去了极乐世界,如果在外境上有异性、有杀生、有斗争、有偷盗等的染缘,就以缘起力,种种习气都会冒出来。不要说外在有真实的现象,只要听到了不善的名称,也都会引出烦恼。比如贪欲重的人,听到别人说某某异性长得好看,贪心都会起来。所以,只有建立极清净的世界,才能让每个人一往生就横超生死,永不退转。法藏菩萨是以这样深远的智慧观察之后,发起了这一誓愿。
现在阿弥陀佛成佛已经十劫,这条愿完全圆满实现了。极乐世界成为连不善之名都无法听到的极清净的世界,见闻忆触的唯一是导师阿弥陀佛、清净大海众菩萨,依报环境种种庄严,一切都是极为清净的。如果我们不往生净土,受生在这个浊恶的世界中,十有八九都会退堕,因为外境的诱惑力非常强盛,六根一接触,心就颠倒迷乱。
大家都有经验,一进入花花世界里,眼睛就东张西望,就算管住了眼睛,也管不住心。低头走在繁华的大街上,心还像猴子一样不断地动。逛一次街,内心就乱得一塌糊涂。想一想,在这期间内心里的这些活动是什么呢?没有一个不是烦恼,没有一个不是生死的业因。所以,凡夫俗子在染缘强盛的环境里,只有随业漂流,哪里能了生死呢?而到了极乐世界,一丝一毫的恶现象都没有,连名字都没有,因此也就轻而易举地永超生死了。
第十七 诸佛称名赞叹愿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发愿说:我成佛之后,十方极微尘数世界里的无量诸佛都称赞我的名字,如果不是这样,我就不取正觉。
参照汉朝翻译的《无量寿经》经文,十方诸佛称赞的内容除了佛的名号之外,还有佛的功德和极乐世界的殊胜。法藏菩萨的大愿就是:当我做佛时,我的名字要普遍传扬到八方上下无数的诸佛国土中,每一尊佛都在他的弟子当中,赞叹我的功德和我国土的殊胜。世间诸天人民,下至爬虫之类,听到我的名号,都踊跃欢喜,往生我的国土。
为什么发这一大愿呢?法藏菩萨是这样用甚深的智慧观察:假使十方诸佛不称扬赞叹我,十方世界里的无数众生就不会知道我的名号、我的功德、我所建立的净土的殊胜;如果不知道,怎么能发起往生我国土的愿呢?这样我发的四十八愿里所含摄的无量功德、无量加持、无量妙用都形同虚设了。也就是,虽然圆满成就了佛的万德洪名、无量光寿、如海清净眷属、国土清净庄严等极为殊胜的增上缘,能给众生带来极为殊胜的真实之利,但是众生听不到净土法门,也都成了无意义。因此法藏菩萨就立誓要成就这条大愿。
从这里,要体会到阿弥陀佛誓欲普度法界一切众生的大悲愿力。佛的大愿是要普遍摄受法界中的一切众生,下至地狱罪人、上至一生补处菩萨,让一切圣凡都在自己愿力的摄持下究竟成佛。因此,就要做到让十方任何众生都有机会听到佛的名号、佛的功德以及佛的国土的胜妙;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让十方世界无量的诸佛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和极乐世界的殊胜;这样,就能由十方诸佛的威德力,使极乐净土的法门流布到无量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因此,法藏菩萨就立下这一条宏愿:如果我成佛,我的名号、我的功德和我国土的胜妙,不能在十方无数世界中为诸佛称扬赞叹,我就不取佛果。
这是极为宏大的誓愿。而现在,这条大愿是真正圆满地实现了。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会上对阿难这样说到:十方世界里,有无量无边思维不到、言说不及那么多的诸佛,一一在称扬、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功德。东方恒河沙数的佛国中,有无数菩萨都来到阿弥陀佛面前,恭恭敬敬地供养,在阿弥陀佛前听受经法之后,回到世间宣扬流布佛法。南方、西方、北方、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方、下方,都是如此。
再看本土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在度生四十九年里,演说了《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以及在许许多多的法会中都宣说了极乐世界的殊胜和往生极乐的法门,详细演说了阿弥陀佛的大悲愿海、西方净土依报正报的功德庄严、往生极乐的殊胜利益,以及十六观门、三辈九品等的修行方法,而且付嘱后世的佛弟子修习此法。从现在流传的很多佛经里,可以清楚地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界如何称赞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和西方极乐世界殊胜功德的情形。由于释迦佛在很多经典里,频频赞叹西方净土,加上后代菩萨、祖师们的大力弘扬,净土法门极广泛地弘扬于世间,以至于形成了“家家阿弥陀”的极普遍的信仰。
我们能看到这样的现象。佛教徒在见面和打电话时,代替了“你好、再见”,一开始是:“阿弥陀佛!”最后结束时也是“阿弥陀佛!”在世间很多小说、影视里出现的出家人,开口也是说“阿弥陀佛”,电视剧《济公传》里编的那首“鞋儿破、帽儿破”的主题曲也以“南无阿弥陀佛”结尾,结果唱遍了大江南北,在中国几乎没有不知道“阿弥陀佛”的。在很多寺院的外墙上都写着很大的“南无阿弥陀佛”。在天下丛林,晨钟暮鼓之后,四众齐唱“南无阿弥陀佛”,清净的念佛声响彻山谷。在千千万万的居士家里,念佛机里发出“南无阿弥陀佛”,二十四小时不断。很多人不懂什么佛教道理,都会念“阿弥陀佛”。连不信佛的人遇到灾难时,不知不觉信口就说出“阿弥陀佛”。连幼稚的儿童在路边玩耍时,见了出家人,也会合起小手,戏笑说:“善哉!善哉!阿弥陀佛!”甚至那些学走路还没有走稳、学说话还没有学成的小孩,自然而然也能唱“阿弥陀佛”......
从这里就知道,在中国知道阿弥陀佛的人是最多了,几乎人人能知道。而其他佛,比如药师佛、不动佛、日月灯佛、香积如来、多宝如来等,很多人一辈子也没有听到过,甚至连本土出现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也不知道名字,到了寺庙,见释迦佛的圣像只会说:“这是如来佛。”以上这些事例,都是阿弥陀佛名号广泛传扬在世间的证明、是阿弥陀佛大愿成就的证明。
仔细想想,阿弥陀佛所在的国土距离我们有十万亿佛土之遥,却在这个世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不是不可思议的事吗?比如,我们住在城市高楼里,
连隔壁邻居的名字都不知道,在电梯里碰上了,也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我们却知道远在十万亿佛土之外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而且念念不忘,这不是和佛有缘吗?在这个世间,像总统、国王这样大的名声,过不了几年下了台,大家就再不提他,再过几代,就被人们彻底遗忘。情况较好的是世间的圣贤,能流芳百世、流芳千世,但是到了劫末这个世间毁灭的时候,也全部湮没无闻。而阿弥陀佛的名号,却在这个世间乃至无量的世界里历经千千万万劫都一直在传唱,这不是阿弥陀佛无与伦比的功德力所感吗?
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到了末法时代,由于众生的共业,会开始逐渐衰微,经典一部部地隐没,最后隐没的就是这部普度众生的《无量寿经》。等到《无量寿经》隐没,佛法就彻底灭了。而在下一尊佛——弥勒佛出世的时候,又继续称扬赞叹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的功德。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在唐译《无量寿经》里说:“汝阿逸多,我以此法门及诸佛法,嘱累于汝。汝当修行。......我今为大嘱累,当令是法,久住不灭。”佛的意思是说,弥勒!我以这个法门和诸多佛法付嘱给你,你要修行。我现在对你作大付嘱,你要让这个妙法久住世间,莫令灭绝!从这里见到,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会上对弥勒菩萨作了大付嘱。所以到弥勒佛当来下生时,一定会称扬、赞叹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不但弥勒佛,未来贤劫九十五尊佛以及再后来的每一尊佛出世,都必定会同样地赞叹。为什么呢?因为阿弥陀佛的真实愿力就像金刚一样永远坚固。
第十八 十念皆生我国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法藏菩萨发愿说:如果我成佛之后,十方世界任何众生,以至诚的心信受、欢喜,发愿求生我的国土,下至只念十声佛号,如果不生在我的国土,我就不取正觉。唯独排除造五逆罪又诽谤正法的人。
这是法藏菩萨看到有的佛国需要修持布施、持戒等多种修行才能往生,有的佛国是以证悟空性作为往生之因,有的佛国修行低下的凡夫不得往生......因此就发起平等普度的心,要救拔下至蜎飞蠕动在内的一切众生,以平等慈悲选择了持名念佛之行来建立这条誓愿。从这一条可以看到,“至心信乐”是信,“欲生我国”是愿,“乃至十念”是持名妙行。因此,往生净土以信、愿、行为三资粮,成为万世不易的定规。
首先“至心信乐”,“至心”是指诚恳到极点的心。说到“至心”,北魏昙鸾大师讲过一个很好的比喻,他说:比如有一个人在旷野之中,遇到了一伙强盗,挥舞刀剑要来杀他,这个人拼命逃跑,这时前方有一条河挡住了他的去路,如果不渡过去,就保不住性命。这时他心里就只会想怎么渡河:是穿着衣服渡过去呢,还是脱掉衣服渡过去?如果穿着衣服,恐怕游不过去;如果脱掉衣服,又怕没有时间了......所以这时候,他就只剩下这个渡河的事情,再不会去想其它的事。这样缘念渡河,一念、二念、三念,乃至十念,不夹杂其余念头。这就是“至心”。念佛的人也是这样,不杂其它心思,没有间断地唯一念佛,乃至十念、百念、千念......这样就是以至诚心念佛。
下面举一则事例说明:
几十年前,江苏有一位姓王的老中医,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他的弟弟是个阔公子,生活放荡,年纪轻轻就得病,临终时地狱的相现前,十分恐怖。他哀求哥哥救济,哥哥说:“赶紧念佛。”之后就请来很多人一起助念,病人自己也念。他在母亲去世的时候,曾经念过佛。这个时候,地狱都看见了,念佛的心极为真诚。弟弟念了一阵之后,就说:“好了,地狱没有了,佛来接了。”说完就往生了。这是发生在上个世纪的真实事情。
以上例子里的弟弟,在地狱相现前的时候,因为害怕堕地狱,一心求佛加持,这时候的心力非常强,可以说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没念多久,佛就来接引,往生西方,这就是“乃至十念,皆生我国”。可见佛的愿力不可思议。
以下讲第十八愿所排除的对象:“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五逆”是指五无间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诽谤正法”是说,佛的教法不论是直接说还是间接说,或者不论权教、实教,大乘、小乘、显教、密教,都是引导众生成佛的方便。但是有人不了解这个意义,以愚痴心颠倒认为在佛所说的教法里面,有一类法是成佛的方便,另一类法是成佛的障碍。于是就在佛的圣教里分判这一类是好的、妙的,那一类是不好的、坏的;或者,这一类是合理的,那一类是不合理的;或者在大小乘的法当中,菩萨必须学这个,而不应该学那个、那个是完全可以舍弃的......这样就构成了谤法罪。
佛在《遍摄一切研磨经》当中对文殊菩萨说,诽谤正法的业障是很细微的,“如果对如来所说圣语,对一类起善妙想,对另一类起恶劣想,这就是谤法。”“如果这样说:‘这是合理,这是不合理’,这就是谤法。”《地藏十轮经·无依行品》中也说:有一类人,对声闻乘法得到微小的信心,实际是愚痴,却自认为聪明,对我所说的缘觉乘法和大乘法进行诽谤,不听凭众生受持读诵,下至一颂。又有一类人,对缘觉乘法得到微小的信心,实际是愚痴,却自认为聪明,对我所说的声闻乘法和大乘法进行诽谤,不听凭众生受持读诵,下至一颂。又有一类人,对大乘法得到微小的信心,实际是愚痴,却自认为聪明,对我所说的声闻乘法和缘觉乘法进行诽谤,不听凭众生受持读诵,下至一颂。像这一类的人,就叫毁谤正法的人,也是违逆了三世诸佛,破坏了三世诸佛的一切法藏......断坏了一切八圣道,挑坏了无量众生的法眼。
有关“造下五无间罪和谤法罪行的人能否往生”,其他经论中还有下面这些说法。
一、按照《观经》所说:五逆十恶,临终十念,也得往生。可见第十八愿愿文当中排除的是既造五无间罪、又造谤法罪的人。
二、如果没有造五无间罪而只造谤法的人,能不能往生呢?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上说:只是诽谤正法而没有其它罪行,也必定不能往生。为什么?因为经上说,造五无间罪的罪人堕在无间地狱当中,感受一切罪苦,在劫末世界毁灭时,地狱也会毁灭,因此这些罪人就能脱出地狱。但谤法的人堕在无间地狱里,在劫末世界灭时,还要转到他方世界的无间地狱里,这样辗转经历百千无间地狱,佛不授记他能脱出的时间,因为诽谤正法极其严重的缘故。
一般人认为造五无间罪非常严重,而对于佛的教法随便谈谈,或者写文章评论一下,说过一些贬低、排斥、破坏某些佛教宗派、某些佛教法门的话,算不了什么,怎么会比五无间罪严重呢?昙鸾大师说:“你只知道五无间罪严重,而不知道五无间罪都是从没有正法产生的,所以谤正法的人罪过最重。”从这里就知道,三世诸佛的一切圣法下至一四句偈都无不是救度众生出离苦海、趣向成佛的方便。众生之所以造下五无间罪,就是因为他没有得到正法的指引,所以才在那么愚痴的状态中造恶,假如他能听到正法、修学正法,必定不会造那样严重的罪。但是如果毁谤正法,那就是破坏佛的法藏,挑坏众生的眼目,使得无数众生因为不得正法的光明而堕入恶趣。所以比较起其它罪业,缘着正法造的罪业是最严重的。
三、善导大师在《观经疏》另有解释说,这只是从“抑止门”(禁止众生造恶的方面)说的。也就是因为五无间罪和谤法这两种障碍极其严重,一旦造下了,就直接入无间地狱,历劫受苦无法超脱。但是众生能回心忏悔,也不是不摄受。大师在《法事赞》里说:“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以阿弥陀佛的愿力,造五逆十恶的人,罪障息灭,能得往生。谤法的罪人,能忏悔回过心来,也都能往生。
可见,净土法门已经把门槛降到最低了,只要有信心,希求往生而念佛,佛就无不接引。
第十九 勤修我皆接引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发愿说:如果我成佛时,十方世界的众生发菩提心修持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般若等的种种功德,以至诚的心发愿,希求往生我的佛国,在他临命终时,假使我和净土大众不能一起出现在他面前,我就不取正觉。
这里发菩提心,从世俗菩提心来说,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弥勒菩萨《现观庄严论》中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从修净土法门来说,菩提心就是:为利益一切众生,愿往生净土而成佛。以愿、行菩提心来配,“发菩提心”可以说是愿菩提心,“修诸功德”可以说是行菩提心,也就是六度之行。“至心发愿,欲生我国”,就是为了真正实现成佛度众生的大愿,决志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作为极稳当、极快速的途径。
这是法藏菩萨观察到,有的国土,众生能得到佛的接引而往生;有的国土,不蒙受佛接引,而自己往生。而且,在修行求生佛国的人中,很多人在临终时被恶业牵引堕入恶道。法藏菩萨为了避免众生临终时颠倒错乱,堕入恶趣,就发起这一临终接引愿。的确,没有佛力加持,一般凡夫众生尤其到临终时,业力现前,完全是一种颠倒的错乱。
宋代灵芝师说:“凡人临终,识神无主。善恶业种,无不发现。或起恶念,或起邪见,或生系恋,或发猖狂。恶相非一,皆名颠倒。”这是说,凡夫在临终时,自己的心做不得主。八识田里的种种善恶业习的种子,纷纷发起现行。有的在临终时生起恶念,有的在临终时生起邪见、骂佛谤法,有的对世间眷属、财物等生起贪恋,有的心神发狂,种种恶相,都是颠倒。有些平生造了严重恶业的人,以恶业的力量,临终时会见到各种恐怖的恶相,身体上的汗毛都竖起来,手脚乱动,大小便失禁,手抓虚空,两个眼睛翻白,口里吐出白沫等。而且在四大分解的时候,痛苦非常深重,就像活活的牛把皮剥掉一样,又像乌龟放在热水里煮而脱掉壳一样。在这种情形下,有几个凡夫依靠自力能做到心不颠倒、正念分明呢?所以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在众生临终最困难的时候,以佛力加持让众生的心不颠倒。而且在往生者临命终时,佛和大众亲自现在他的面前,让他的心得到极大的安慰,在大欢喜当中,很快就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而现在佛的这一条大愿已经完全成就了。在玄奘大师翻译的《阿弥陀经》(《称赞净土佛摄受经》)里,释迦牟尼佛亲自证明说:“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意思是说,净业行人在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和无量的声闻弟子、菩萨众一起,前前后后围绕,安住在往生者的心前,慈悲加持他的心,让他的心不迷乱。
从“慈悲加佑,令心不乱”这一句看出,一般凡夫在临终时完全是以佛力加持而使得心不颠倒错乱、正念分明的。
天台幽溪大师在《圆中钞》当中说:娑婆世界的众生虽然能念佛,但是浩浩荡荡的见思烦恼实际上并没有伏断,而能做到临终时心不颠倒,这本不是自己的力量能安住,而是完全依仗阿弥陀佛的拔济,虽然本不是正念而能生起正念,所以能够心不颠倒,随即就往生极乐净土。
这样我们就知道,单单凭借自力,只有具有特殊修行的人才能做到心不颠倒、正念分明、如入禅定,这是一般业重凡夫无法企及的。因为白天做不了主,梦中就做不了主;梦中做不了主,病中就做不了主;病中做不了主,死时就更做不了主。为什么?因为死时的痛苦最深最重的缘故。而依靠阿弥陀佛这条大愿的摄持,就能得到佛力极殊胜的加持,让我们的心丝毫不颠倒。而且在临终时会见到佛,会出现一般人认为是奇迹的现象,这时心智非常清明、安详,没有颠倒、没有错乱,没有痛苦,连中阴都不必要经过,无间就生到极乐世界的莲花里化生出来。好好想想,一个修西方净土的人有多安乐啊!生时安乐,死时还安乐,根本不必要经过中阴。修得好,可以提前预知时至,可以在临终时坐着甚至站着往生。以这个原因,连普贤大菩萨都带领华藏海众发愿:“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下面讲《净土圣贤录》里的一则事例:
宋代的何昙远,庐江人,从小奉持佛法,持菩萨戒。十八岁时,父亲去世。他因为悲伤过度,身体落下了病根,从此归心西方净土。他请几个僧人来到家里,忏悔往世的罪业,修持时间一久,内心更加虔诚。
一天夜里,念经结束后,僧众已经入睡,昙远忽然自己唱诵起来。僧人们觉得奇怪,问他。他说:“我见到佛身黄金色,光有一丈多,从西方过来,圣众都持着幡和花在旁边随从,充满了虚空。”当时佛和颜微笑,招昙远速速随他去。昙远原来身体羸弱,而这时候,他身心非常有力量,取来香花撒在空中。到了五更时,忽然命终往生。屋里的芳香过了好几天才消失。
事例当中的居士,持菩萨戒,是“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在生病之后,一心归向西方净土,是“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终时,见到佛现金色身和圣众前来,充满虚空,是“得佛接引”。这时,他身心非常有力量,是“得佛慈悲加持,使他的心安定不乱”。这就是一个临终佛来接引的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