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 皆得神足飞行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神足,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又发大愿:假使我成佛,我国中的天人不得神足,在一念当中、下至不能越过百千亿那由他的诸佛国土,我就不取正觉。
今天,如果有一个人能坐在这里,忽然间就到了东方刹土,再一转眼又去了南方刹土,我们会觉得这简直是奇人;不要说这样大的神通,如果有人坐在这里,同时幻化一个身到美国去了,你认为如何?但是在极乐世界,人人都具有远为超胜的神足通。
极乐国中,大乘极为广大的神足通,就是在起一个念头的时间里,就能越过无数国土。我们现在在一念的时间,连这个门都跑不出去,而到了极乐世界,一念间就能越过百千万亿那由他的佛国。这按一般人去衡量是极为遥远的。你今天坐最快的航天飞机,一念间能飞多远呢?按这样推,人类现代科技一切成就的总和,根本比不上往生极乐世界这一成就的百千万亿分之一。知道了这件事情,就有一个心愿:“我宁生西方下下品,不做娑婆上上人。”何必为了世间微不足道的所谓成就,花那么多的心血、精力、财力呢?在这世上费尽千辛万苦,也只能落得一个非常可怜的结局,最终也不会带来真实的安乐。
所以,真正相信净土,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缘之人。如果不相信这件极为奇特的事,在轮回里千辛万苦,也只能求到芝麻大的利益,而且这点利益还将转成苦的因。相反,如果一个人能对西方净土生起信心,就等于一下子从一个下贱的乞丐荣升为极尊贵的转轮王一般。我们想到这里,就要满心欢喜地求生极乐世界。
我们这个世界的电脑好不好?好!但极乐世界的一根草都远远比电脑好。这里的航天飞机、卫星、火箭,相比来讲,也没有大的意思,到了极乐世界一念之间就越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的国土,地球上所造的所有宇宙飞船加起来也不及它的一分。更不用说我们有漏的色身,连跑快一点都气喘嘘嘘。我们这个有漏的业报身确实很不理想,是感苦的容器,还能生出无量无边的苦恼,但是只要一往生,这些事情通通摆脱——莲花化生,就摆脱了这个有漏、有质碍的形体;神足自在,可以在法界海中任意畅游。
我们一再讲,要成满普贤广大如海的愿王,就要以求生西方净土作为成就的捷径。到了那里,普贤愿海就会圆满地实现。比如普贤十大愿王的第三愿“普皆供养”,要自身化出无量的身、每一个身到无量的刹土,遍现无量的供品去供养无量诸佛。而往生之后就成就了极广大的神通,这些大菩萨所修的普贤行就通通可以做。这就知道为什么在普贤行愿的最后要加上一条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就是为了快速成满普贤行愿而圆成佛果。
第十 不起贪计身见愿
先解释一下“身见”。身见就是我见,梵语是萨迦耶见。萨迦耶见按意译来说,是身见或者我见,如果直译叫做坏聚见。佛教当中,“身”字用得很广,比如法身、报身、智慧身、愿力身等,可见身不能只狭隘地理解成血肉之躯的身体,身有“积聚”之意。
比如我们的五蕴身,有以质碍为相的色法这一部分,也就是有皮肤、骨骼、血肉、五脏六腑等的物质;还有受、想、行、识这四类心法,也就是有苦、乐、舍等以领纳为体性的受,有取青色、黄色、长、短等以取相为体性的想,有思心所、欲心所、定心所等以造作为体性的行,有眼识、耳识等以了别为体性的识。这样,由色心两方面很多类的法积聚起来的五蕴,就是我们人的现相。本来,这只是很多种不同体性的法积聚在一起,而且是刹那生灭的虚妄法,凡夫却错误地把这看作是独一的、常恒的“我”。像这样,就是生起了身见或我见,就是在一堆坏灭、积聚体性的法上生起了不正确的见——坏聚见。所以所谓“贪计身见”,就是指执著有“我”而贪著、计度。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发愿说:如果在我成就佛果时,我国中还有天人起念贪著、计较“我”,我就不取正觉。
从这里可以看出阿弥陀佛的大慈悲心,不忍我们众生长劫在生死中流转。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可以按龙树菩萨《宝鬘论》里的一颂作思维,这一颂是:“乃至有蕴执,于彼起我执,有我执造业,从业复受生。”意思是说,乃至我们还对这个五蕴起实有的执著,我们就会对五蕴生起“这是常、一、自在我”的妄执,而只要执著“我”,就一定会因为它而起烦恼、造业。而造作了业,就必定被业的力量牵引去六道中受生。
所以,就因为有这个我执,而生起烦恼,由烦恼而造业,由业而受苦;受苦时又以我执起烦恼,由烦恼又造业,又去受生死......就这样辗转地在三界里轮转,造成了无始以来超过恒河沙数那么多的生生死死。如果今生没有断尽我执,还在贪著“我”的想法里转,那么就可以非常肯定地预断:以后的生死还会无穷无尽。
既然一切烦恼都是从我执这个唯一的根源生起的,那么什么是烦恼呢?其实,每个人返观内心,都容易认识——当你心里因为执著我而有烦动恼乱、不寂静的相,哪怕是再轻微的,也是烦恼。这就是生死的因。那又是怎样由我执引生烦恼的呢?如果你执著自己的五蕴是一个实体的我,那么跟“我”相对的,就有“他”。也就是在你的眼里会错误地看到有一个个实体的男、女、老、少等种种人或者种种动物。像这样,自他的分别、计较就自然随之而来,也就不可避免地时时处处起烦恼。比如,对“我”是非常地爱护、非常地贪执计较,那么在顺从我的心意时,就一定生起贪爱;在违背我的意愿时,就一定生起嗔恚;在超过我时,就一定生起嫉妒;在不如我时,就一定生起骄慢;在和我同等时,就一定生竞争心......时时缘着我分别,心里总想着“我如何如何”,口里总说着“我如何如何”,执著“我”是恒常的、清净的、安乐的,像这样的每一个念头都是愚痴的烦恼。诸如此类,种种的贪著计较,整个都堕在烦恼当中。
而由烦恼集起的,只会是受生三界的有漏业。也就是只要你的心还在随着我执而转,那么你布施也好、持戒也好、修禅定也好,无论做什么,造的全部是流转生死的有漏业,也就必定随这个业力沉沦生死。
这样就明白,导致无量劫生死流转的唯一根源,就是我见。可以说,三界所有一切烦恼的过患、业的过患、苦的过患,都是从我见这个根源中出现的。所以月称菩萨就在《入中论》里讲:“慧见三有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
阿弥陀佛在因地以大智慧洞察到,尽虚空界的众生都是因为我执而长劫漂流生死,不能超出。因此就发愿要把一切众生从生死苦海中拔济出来。而要完成这一大愿,就要有力量顿时截断众生生死的唯一根源——我执,因此佛就针对这个要点发起大愿:在我成佛时,任何众生只要生到我的国土,就以我的力量加持他的心,不再生起任何计执“我”的分别。现在阿弥陀佛已经成佛十劫,因此这条愿已经圆满实现了。
我们从这里就了解到,只要生入了极乐世界,就决不会生起一念计执我的心;而不生起计执我的心,就决不会发起任何贪嗔等烦恼;而不发起任何贪嗔等烦恼,就决不会造有漏业;而不造有漏业,就决不会在三界受生。因此,我们如果在人间过了几十年之后,能往生到净土,我们就永远超出了生死,彻底告别了轮回。这就是大悲慈父阿弥陀佛大愿不可思议的威神之力,能让我们不起一念执著我的心。佛的力量和恩德难思难议!
看看我们现在的状况,不用说多生累劫,也不用说几十年的这一生,就看在一天当中,从早到晚,念念都是贪著我、计较我、想我、说我,也就念念在造有漏业、在造生死因。按这种状况衡量,一念一个生死,当然要长劫漂流在生死当中、当然要随自己所造的业一次又一次地受生六道。这有多么可怕!这就像黄河从源头的一滴水开始,连绵不断地往前奔流,一直看不到哪里才是尽头......
《瑜伽师地论》当中讲,我们人临终呼吸中断,神识就会从身体中出去形成中阴身,原因就出在我执上。只要死时执著我,认为“我要没有了”,就立即转成中阴身。所以,断不了我执,断不尽烦恼,就无法出生死。即使小乘一果阿罗汉还要七返欲界,二果阿罗汉也要一返欲界(在欲界人间天上投生一次),到三果才不来欲界。这些都说明业力是丝毫不会失坏的。但是如果我们以坚定的信愿之力修持净土,在这一生往生到极乐世界,就会有佛的威神力加持在自己心上,而不再生起任何我执,而且在净土的境缘里也没有任何引发、增上我执的因缘。因此,也就不会再沦落恶道、不会再沦落生死。
第十一 正定必至涅槃愿
这里说的“正定”,就是“住正定聚”。“聚”是类的意思。一切众生可以分成三类,就是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也就是,决定落在正方面的一类,决定落在邪方面的一类,以及随着因缘可以转成正定、也可以转成邪定的不决定的一类。这里“定”,是趋势完全决定之意。
对于这三聚,有很多解释,这里讲其中的两种,第一种:必定证悟的一类,叫做正定聚;毕竟不得证悟的一类,叫做邪定聚;有因缘就能证悟、没有因缘就不证悟,叫做不定聚。第二种:决定会证得菩提果位的,叫正定聚;决定会堕入六道的,叫邪定聚;是上升、还是下沉,随因缘而定,叫做不定聚。可见,“住正定聚”,也就是住不退转位,梵语是阿鞞跋致。
梵语“涅槃”,翻成“灭度”或者“圆寂”。“灭度”就是灭一切障、度一切苦;“圆寂”就是功德无不圆满、障碍无不寂灭。这又有大小乘之分。小乘涅槃就是寂灭了有漏苦和苦因的境界。大乘涅槃就是断证圆满的佛果,具有常、乐、我、净四种到达顶点的波罗蜜多,灭尽了烦恼障和所知障,远离了分段、变易两种生死,显发了无量无边的身、智功德。这里讲的“必至涅槃”,就是每个往生西方者都必定到达大乘涅槃的果地。所以,这是一条“一切皆成佛”的大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发愿:如果我得佛果时,我佛国中的天人,不安住在大乘正定聚当中、不决定到达大涅槃果地,我就誓不成佛。
这是一条极为殊胜的大愿,凡是往生的人都必定成佛。阿弥陀佛已经真实成就了这一大愿。这是法界中不可思议的愿力——只要往生,就决定圆证三不退。龙树菩萨说:“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起心立德,佛愿力故,即便往生。(由于对阿弥陀佛生起了真实的信心,以此因缘,誓愿求生净土,发起心来、建立功德,就由佛的愿力加持而往生到净土。)以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聚。正定聚者,即是阿鞞跋致不退位也。(往生之后,以阿弥陀佛愿力加持,就入到大乘正定聚的行列当中。所谓正定聚,就是阿鞞跋致——不退转位。)”这个不退转,蕅益大师解释说:第一、位不退,入于圣流,不堕在凡夫地;第二、行不退,恒时度众生,不堕在声闻、缘觉二乘地;第三、念不退,念念流入一切种智海。
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事。一个一分烦恼未断的具缚凡夫,一生到极乐就圆满证得三不退。善导大师赞叹说:“不断烦恼得涅槃,斯示安乐自然德。(不断烦恼而得到大涅槃,这分明显示了安乐世界自然的妙不可言的功德。)”
我们检查自己,是否进入了正定聚的行列呢?是决定不落生死吗?看起来不像,天天起烦恼造业。不但造业,而且造恶业多、造善业少,这能保证不落生死吗?恐怕不落恶趣都难保证。是决定不落小乘吗?看起来也不是,今天发起点菩提心,明天就没了影子,
今天还在做点奉献,明天就觉得太麻烦,不如自求快乐省事。再看,是念念趣入一切智海吗?看起来更不像,整天都在妄想、分别里打转,识锁难开、玄关难破,何尝念念见性?阿弥陀佛因地正是见到众生在菩提路上进进退退,很不容易成就,因此就发起大悲愿力,发誓要圆满佛的力量来加持众生。今天,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佛的誓愿没有任何欺诳,向我们保证:只要生到他的净土世界,他就有力量让我们决定安住在正定聚中,在菩提道上一路上升、只进不退,毕竟到达大涅槃的果地。
这是大悲慈父阿弥陀佛发起宏深誓愿,要把法界一切众生摄持到极乐世界而决定成佛。如果我们能坚信这一大愿,而力求和阿弥陀佛的愿力相应、力求往生净土,那就可以下一断言:我们必定快速成佛。
第十二 光明遍照十方愿
设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这是法藏菩萨发愿:在我得佛果时,如果我的光明有局限、有范围,下至不能普遍照临到百千亿那由他的诸佛国土,我就不取正觉。从法身光明来说,诸佛都彻证了性体,都是光明
遍照十方、都是无量光,佛佛道同。但从应化身的光明来说,却有很多差别。也就是,按照每尊佛在因地时的发愿,到成就佛果时,不必预计安排,就自然按照往昔的愿力显现相应的光明——有的佛光照到一由旬,有的照到百由旬,有的照到千由旬,有的照一个世界,有的照一百个世界,有的照一千个世界......而这里阿弥陀佛发愿,我成佛时色身的光明要普遍照耀十方无量无边的国土。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上讲:阿弥陀佛的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比。这种光明普照到东方恒河沙数的佛刹当中,南方、西方、北方、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都是如此。佛光的妙好超过日月光明百千万亿倍。
为什么阿弥陀佛要成就色身的无量光明呢?就是为了最广大地利益众生。在玄奘大师翻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当中说:“彼如来恒放无量无边妙光,遍照一切十方佛土,施作佛事。”其中“施作佛事”,就是做佛利益众生的事业。《观无量寿经》讲阿弥陀佛的报身相,不是观待人类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种方式讲,而是说阿弥陀佛色身具有八万四千相、每一相具有八万四千好、每一好具有八万四千光明,每一光明普照十方无量世界,摄取念佛众生不舍。从这里就知道,佛成就光明遍照是为了摄受十方众生。
所以,我们不能认为阿弥陀佛太遥远,我感通不了。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的心想中。只要有信心,当下就在你心中作加持。比如发射台发射的电波信号遍布在地球的空间当中,即使在千里之外,也收得清清楚楚,并不会因为离发射台遥远,就收不到或者收不清楚。而佛光遍布在法界无数国土的每一个时空点上,无数倍超出人类科技的能力。所以我们心里念着阿弥陀佛,就当下被佛的光明摄受,这是毫无疑问的。
所以我们在这里恳切地祈祷阿弥陀佛、忆念阿弥陀佛,当下就能得到阿弥陀佛光明的加持,会消业障、增福德、开智慧。而且我们常常能看到,某某人求生净土的心很恳切,临终时虚空当中出现了无量清净海众、出现了阿弥陀佛的身相、出现了光明、异香......这都是阿弥陀佛愿力的显现。
总之,要理解到,在浩瀚无垠的虚空当中存在无量的世界,在无量的世界中存在无量的众生,而无量的众生都有无量的苦难,所以佛的大悲就无量。以佛大悲无量的缘故,佛的光明就无量;以佛光明无量的缘故,佛摄取众生所作的利益就无量。因此,为了最广大地利益众生,法藏菩萨发愿成就普照十方无量世界的光明。
第十三 寿命同佛永久愿
设我得佛,寿命有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又发愿:如果我得佛果时,我的寿命有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我就不取正觉。
要知道,法身的寿命是无始无终——法性身是无为法,没有生灭,所以没有初始和结尾;报身的寿命是有始无终,这是佛佛道同,每一尊佛都是无量寿。而应化身随着自身的愿力和所化的因缘,住世的时间长短不一,比如释迦佛在地球上示现,八十岁时化缘已毕,就示现入了涅槃,释迦佛以前的贤劫前三佛和以后的九百九十六尊佛住世的时间也都有限量,这都是由佛的愿力和众生的因缘决定的。
那么,法藏菩萨为什么要发愿寿命无量呢?这也是观察到,如果某个世界教主住世的时间短暂,教化的事业就相对短促,就有很多众生遇不到佛,或者虽然遇到,但在自己还没有成就时,佛就已经圆寂而失去依怙。如果教主住世的时间无限长久,就能无穷无尽地利益众生;而所化众生也能恒时亲近佛,听佛说法,得佛加持,会快速获得成就。因此法藏菩萨发愿成就无有限量的寿命。
《华严经·入法界品》当中说:如来是世间的明灯,通达一切法,普能生长三世的福德,使众生皆得清净。如来的妙色身,为一切世间钦仰赞叹,即使亿劫中常常瞻仰,也心无厌足。如果佛子观佛的妙色身,一定能舍离对三有的耽著,回心向往菩提之道。又说:如果能见到佛,就可以除灭一切苦,就能入于如来大智慧的境界。如果能见到佛,就可以舍离一切障,长养无尽的福德,成就菩提道......
凡夫菩萨在没有到达不退转位的阶段,必须常不离佛,直到成就了无生忍的力量,才能在浊恶世间,心无染著地利益众生。这就像婴儿在四岁之前不能离开母亲,如果离开了母亲,就会掉到坑里、井里,或者没有奶吃而死亡,同样的道理,初学菩萨不能离开佛陀。而现在阿弥陀佛住世的寿命无量,这就能永远给我们作依怙,这是多么殊胜的事。
第十四 声闻广多无量愿
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知其数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发愿:假使我得佛果时,我国中声闻众的数量能够计算,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众生都成了缘觉阿罗汉,在百千劫中同心协力一起计算而能知道他们的数量,我就不取正觉。
这里从计算者和计算时间两方面,显示了阿弥陀佛净土中有无量无边的声闻圣众。首先,计算者是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皆成为缘觉阿罗汉。“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三个“千”连乘的世界,也就是十亿个世界。佛经上讲,日月、须弥山、四大部洲等,整个算是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叫做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做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做大千世界,所以“三千大千世界”是指三个千连乘那么多的小世界,就是一个大千世界。对此,不能误解成“三千个”大千世界。上面我们讲了在一片草地上就有上亿只的蚂蚁,何况一个小世界中所有六道的众生?更何况十亿个世界里所有六道的众生?这有多少!简直无法计量。而这些众生都成为缘觉阿罗汉,有像目犍连那样大的神通。目犍连有多大的神通呢?在汉朝翻译的《无量寿经》上讲,大目犍连飞行四天下,一天一夜能数尽三千大千世界当中所有星宿和众生的数量。计算者,就是有不可计数的像目犍连这样的圣者阿罗汉。
再看计算的时间,是这无数无量具大神通的阿罗汉共同合作、在百千劫当中穷尽他们的智力来推算。“一劫”是多长的时间呢?《大智度论》上讲了一个比喻,就是一块长、宽、高各是四十里的大石头,有一个长寿天人每一百年下来用非常细软、轻薄的布在大石头上拂一次,直到这块巨石拂尽了,劫的时间还没有穷尽。而这里诸大阿罗汉是在百千劫这样极其漫长的时间当中计算,还数不尽净土圣众的数量。
这一愿也圆满实现了。这由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的金口诚言可以得到证实。佛在《无量寿经》上讲,现在极乐世界圣众的数量就算十方无量众生都成了缘觉阿罗汉,在无数劫中一起计算,也计算不尽。这就像一个深广无量的大海,有人把一根毛分成一百分,以其中的一分沾取大海里的水,这无数阿罗汉算到的人数就像这一毛尘的水量,而还不知道的人数就像大海的水量。可见净土的圣众广多无量。另外,佛在《阿弥陀经》上还说:“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又说:“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所以,到了极乐世界,就是到了无量无边大乘菩萨聚会的世界。我们常说“清净大海众菩萨”,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到了极乐世界一点也不寂寞,到处都是大菩萨。《阿弥陀经》上说:“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就像弥勒菩萨这样一生补处的大菩萨都多得无量无边。
第十五 寿命修短随意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修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发愿:假使我成佛时,我国中的天人,寿命不能用有限的数量来计算,除非往生者有自己的愿力,那就随他的心愿长短自在,想住得长也可以,想不住太久、到他方世界度众生也可以。如果不能达到这样,我就誓不成佛。
寿命“修短”,就是指寿命的长久和短暂,这不是说在极乐世界还有死亡,在极乐世界绝对找不到死亡的例子。“修短自在”,是说有些净土圣贤,他的本愿是要回到苦难世界去度众生,那很快就可以去,寿命长短都是随心所欲的。不像我们这里,想长寿偏偏活不长,不想活那么久偏偏死不了,丝毫不自由,而生到极乐世界寿命就完全随意,这叫做“修短自在”。
我们这个世间的寿命都是由业决定的。比如世间人的福德增上时,寿命也随着增长;人的福德下降时,寿命也随着减少。到了减劫,人寿就从八万岁开始逐渐减到十岁;而到了增劫,又会从十岁开始逐渐增到八万岁。而天界当中,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越高层的天,寿命也越长,但无论如何总归都有限量。在寿量穷尽时,就要死亡。而往生极乐世界就得到无有限量的寿命,是真正的长生不死。
在北魏的时候,有一位昙鸾大师,很年轻就出家,发心给《大集经》做注解,但是身体很不好。他想:我首先到江南去求神仙的长生术,再来继续弘扬佛法。当时江南有个叫陶弘景的仙家,传授了他仙经,他就准备回去修。中途遇到了印度三藏法师菩提流支。他就问,佛法里有没有长生法门。菩提流支给他看《观无量寿经》。他一看,知道这才是真正长生不死的妙法,于是就把仙经烧掉了,因为修完了也终归堕落,根本不解决问题,而生到极乐世界才是真正的长生。因此他以后就一心一意地修净土。
要想一想:我们在娑婆世界入在母胎当中、得到一个身体,这个身体的寿命是完全由自己的业力决定的。如果一生没有什么特别的修行,当然延长不了寿命;即使修行好,也延长不了多少。总之,人间就是百年一世,得一回人身就像一条小虫朝生暮死一样,很快就到死亡。像这样,为什么不去极乐世界得一个金刚身呢?到了净土从莲花里化生出来,寿命永劫,再没有疾病、衰老和死亡。不像现在这样的身体,就像水中的浮泡、风中的灯火一样脆弱,什么时候死缘出现,就会死亡。所以我们在娑婆世界,寿命很短暂,不必做长远的梦。毕竟只是个有漏的业报身,再庄严、再健康的人不都一样死了吗?还能活几年呢?因缘就是如此,就像一个水泡,很快就会破灭。但是生到极乐世界,寿命就得到完全的自在。所以,应当希求往生净土。
再想一想:为什么阿弥陀佛因地要发起这样一条大愿?原因就是,要让我们得到无量的寿命,没有死亡这个最大的退缘,可以一直自由自在地增长修行,直到成佛。
一个凡夫从开始修行到成佛之间,需要有时间上的保证。而在这个世间,修行确实很难。今天好不容易修得有一点进步,障缘就来了,或者生病、或者心里起烦恼、或者发生这样那样的天灾人祸,导致修行又退下来。总之,进进退退,没有保障。即使今生有一些功德、成就,但很快就到了死期,又要投胎,从胎里一出来,前世的事又忘了。假如在世间能无穷无尽地存活下去,而且衣食自然,不必要操劳,所有的环境都是增长修行的助缘,又有最好的修法导师、助伴,当然修行会不断地增长。但是在这个五浊恶世,你能找到这样的条件吗?这里只有短寿、疾病、世间琐事的缠绕,处处是染污的因缘障碍修道,自己心里还时不时烦恼现行,所以常常在修行上退转。
而到了极乐世界是怎样的情形呢?时时见佛闻法,一切境缘都是增长修行的助缘,有无量无边的菩萨聚会在一起,最重要的是寿命无量,当然就能够保证快速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