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芗铭译
敬礼文殊师利菩萨
其慧远离二障云 清净如日极光明
尽所有义如实观 故执经箧正当心
三有牢狱有情众 无明暗蔽苦逼恼
普能悲悯如独子 具足六十梵音语
有如霹雳极震吼 醒烦恼眠解桎梏
而今灭除无明暗 斩众苦苗执持剑
本来清净土地竟 诸功德身圆满证
一切如来长子身 百十二种庄严相
开解我心诸暗冥 怙主微妙音前礼
嗡阿ra巴匝那德
文殊开智偈
祈悲尊您大智光 令我心除愚痴暗
开显通达诸经论 殊胜智慧辩才光
说此赞胜利之相:若以增上清净意乐,每日持诵一遍、七遍、二十一遍、百遍、千遍等,如是依次能清净障、受持所闻、说法无畏、总持不忘、摧伏一切外道诤论,慧根慧力等无量功德悉能具足。有能日作三次赞者,具足所说诸功德已,若慧若悲、若地若道渐次上达。又复次第向上增进,速达一切种智之城,即得成为解脱有情出离轮回最胜商主。
五百班智达造
汤芗铭译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
悲摄斗诤浊秽土,五百誓愿如白莲,
仅闻尊名成不退,大悲导师我敬礼。
持有童子之身相,智慧明灯所庄严,
能除世间痴暗者,文殊尊前诚祈祷。
圣境五台山大净土中,文殊智慧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足下诚祈祷,降临证悟意传求加持。
为利尽虚空界一切有情,当得永恒大乐的无上正等正觉佛果,是故听闻某正法后修持其义,如是作意而发殊胜菩提心,亦当无谬取舍一切闻法行为后谛听。
为了道友们生起和增长闻思修的智慧,在今天这个吉祥的日子里,开始讲《文殊赞》,希望成为大家得文殊加持而开启大智慧的助缘。
对此,从初义、正文、后跋三部分来讲解:
一、初义分四:(一)论名;(二)作者;(三)译者;(四)译礼
(一)论名
文殊赞
这篇《文殊赞》,梵文原文的全名是《吉祥智慧功德贤赞》,翻译成藏文后也是这个名字;简称为《文殊赞》。
(二)作者
五百班智达 造
《文殊赞》的作者有两种说法:有些智者认为是印度的金刚刃阿阇黎所造。其他智者们认为,往昔在印度圣境,一次五百位班智达
一起商量,每个人都写一篇文殊圣尊的赞颂文,然后大家就各自去写。写完后班智达们再次集合来看每个人写的赞文,然而极为稀奇的是,以文殊智慧圣尊的加持,每位班智达所写的文殊赞都一模一样,五百份完全一样,这就是本篇《文殊赞》。
无论按哪种说法,作者都是值得信任的,可见本法来源清净。
而且这篇《文殊赞》,各宗各派都公认为是所有文殊赞中的王者,在印度流传得非常广,加持力极大。
(三)译者
汤芗铭 译
《文殊赞》从梵文翻译成藏文,再翻译成中文的译本,现今可以见到七八种,这些译本各具特色,都翻译得很好。这一次我们以民国居士汤芗铭的译本来讲解,原因是,他的译本文句优美,意义清晰准确;再者,他是译成七言的偈颂,相比于其他四字、八字等的译本,更适合维那师敲木鱼带大众一起念修,因此,以后我们每次课前共修就按这个译本来念。大家最好能背下来。
(四)译礼
敬礼文殊师利菩萨
这是印度的布察色巴班智达和藏地的鄂译师,从梵文翻译成藏文时所写的敬礼句。
对此从涵义和必要两分来认识:
1.涵义
此敬礼句,所礼的境是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是梵语音译,有些译为“曼殊室利”,简称“文殊”,意思是“妙音”。由于文殊的意,远离了烦恼等过患的粗涩,因此称为“妙”;文殊的语,具足六十支分梵音功德,因此称为“音”。
“敬礼”,就是以清净的身语意三门恭敬作礼。
2.必要
译师在最前面写敬礼句,有什么必要呢?
(1)共同方面
藏王赤热巴巾为了辨别三藏,规定译师们由梵译藏时,属于律藏的教典前,写“敬礼一切智智佛”,翻译属于经藏的教典前,写“敬礼诸佛菩萨”,翻译属于论藏的教典前,写“敬礼文殊师利菩萨”。此篇《文殊赞》属于论藏,所以最前面的译礼句是“敬礼文殊师利菩萨”。
(2)不共方面
本法的全名是《吉祥智慧功德贤赞》,实际就是对于文殊的赞颂文,所以在最初敬礼文殊非常合理。
二、正文
这篇《文殊赞》的文句不多,但内涵非常深。如果懂得了它的涵义,进而对文殊圣尊的真实功德生起胜解和敬信,就能做到随文入观地如法念修。这样的话,哪怕只念诵一遍,都一定能得蒙文殊的加持,从而获得后跋中所说的殊胜利益。
第三世多珠千仁波切·晋美丹毕尼玛尊者,对此篇《文殊赞》造了简略和深广两种注释。那么,为了帮助佛法基础不同的道友理解法义,我会根据丹毕尼玛尊者的两种注释,分两个阶段,作简略和深广两种讲解。
一切诸佛的无分别智显现为现空如幻的色身,他就是遍主文殊金刚尊,我们在他的莲足下敬礼,之后对于这篇《文殊赞》,以归摄要义的方式,首先简略地作个字面解释。目的是让大多数道友都能了解它的基本意思,从而做到随着念文句就能忆念其涵义,这样来达到有质量地念修。
无余一切善逝之意——极无分别智立名为文殊第六种性金刚菩提心礼赞文《吉祥智慧功德贤赞》之摄要释分三:一、宣说三大殊胜之文殊意二、赞颂梵音德相之文殊语三、显示圆明相好之文殊身
我们平时说的“文殊”,并不只是一位有学道的十地菩萨,实际上他是十方三世一切善逝如来的意,也就是极无分别的智慧,他的全名叫做“文殊第六种性金刚菩提心”,这是所礼赞的境。
本篇赞文就是对文殊金刚持作礼赞,赞文的名字是《吉祥智慧功德贤赞》,礼赞的次第是,首先赞文殊的意功德,其次赞文殊的语功德,最后赞文殊的身功德。我们了解了文殊身语意的功德后,自然会生起信心和恭敬,所以最后在敬信的心态下祈求加持。
甲一、宣说三大殊胜之文殊意分三:一、大断二、大证三、大悲
文殊怙主的意具足三个方面的殊胜德相,那就是断障方面、证德方面和悲心方面。由于文殊圣尊不是有学道菩萨,而是无上圆满的佛,他的断障、证德和悲心都已达到了究竟,因此是“大”。
乙一、大断
其慧远离二障云
三世诸佛唯一父——文殊圣尊,他的智慧远离了一切二障云翳垢染的过患。
也就是说,心的自性原本就是清净光明的,这是自然而然的,不是由其他因缘造成的,法尔就是清净光明之体。这是基的自性。
对于这清净光明的心性,能作遮障、令它不显露的是二障。然而二障垢染全都是客尘,都是暂时性、不稳固的。能遮退这一切客尘二障的正对治,或者说真正能灭除它的方便,唯一是证悟空性的无我见或者无我慧。这样的无我慧就是道。
文殊圣尊早在七个恒河沙数大劫前(印度恒河岸上的沙子特别细,所以数量特别多,这么多的沙子数量再乘以七,那这个数字就更大了,早在与这个数字相同的大劫之前),就将能现前空性法性的殊胜方便修到究竟圆满,也就是彻底证悟了空性。
那么,什么是二障呢?就是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指贪、嗔、痴等根本烦恼和随烦恼,这些都是由人我执所引生的;所知障指执著能作、所作、作业的三轮分别,这些都是由法我执所引生的。文殊圣尊依靠证悟二无我的殊胜智慧,从而彻底断尽或者远离了一切烦恼障、所知障以及二障的习气。这样远离了二障的障蔽,心的自性光明也就完全显露出来了,这就是证得了自性身,这一点就像远离了云的障蔽,太阳完全显露出来了一样。这就是文殊断圆满的德相。
乙二、大证
清净如日极光明 尽所有义如实观
故执经箧正当心
就像湛蓝的天空中没有一丝云雾的缘故,极为清净,所以太阳完全现得出来,这就是极为光明,同样,文殊一切种智的智慧远离了一切客尘障垢的缘故,极为清净,所以能彻底照见万法实相,这就是极为光明。
依靠这个远离一切客尘障垢的清净智慧,对于杂染轮回和清净涅槃所摄的尽其所有的一切万事万物,文殊全都如实、互不混杂地在一刹那中现量观见了知。依靠这个无碍照见万法的智慧,就能对于一切所化众生,宣说如虚空般甚深、如无量宫般广大的解脱道情形。
因此,为了表示为众生说法的德相,文殊的左手在自己心的正当间也就是心的中央执持青莲花,上面放着《般若八千颂》的经箧书函。这是文殊证圆满的德相。
乙三、大悲
三有牢狱有情众 无明暗蔽苦逼恼
普能悲悯如独子
所有凡夫有情众生,都困在有漏五取蕴的牢狱中,或者说轮回的牢狱中,或者说欲有、色有、无色有这样三有或三界的牢狱之中。
那么,陷在三界轮回牢狱里的众生,处境如何呢?
因方面:被无明的黑暗所障蔽而不见实相。所谓的无明就是人我见,它就像黑暗一样,意思是以黑暗会障蔽见色法,有了黑暗我们就见不到色法,同样,以无明会障蔽亲见实相,有了无明我们就见不到实相。
果方面:以无明的力量就会积集有漏业,以有漏业就会在轮回中感受三苦,被苦苦、坏苦、行苦所逼恼。虽然这一切苦实际没有,但却现得好像有那样,实实在在地逼迫着我们,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受生在生死轮回的悬崖险处。这就像梦里的一切都是没有的,但做恶梦时却好像真的在受苦一样。
对于沉溺在轮回中被无明所障蔽、被三苦所逼恼的每一个众生,文殊圣尊都像对自己的独生子一样,平等没有任何差别地普遍慈悲悯怜,要为我们拔除一切苦,是这样具足无缘大悲之心。
甲二、赞颂梵音德相之文殊语分二:一、语之体性;
二、语之作用
乙一、语之体性
具足六十梵音语 有如霹雳极震吼
文殊怙主的圣语,具有六十种支分自性的梵音德相。比如,文殊具有可意音,当他说法时,众生一听就心生欢喜;或者具有悦耳音,一听到文殊的法音,众生都不愿意暂时离开而全神贯注地恭敬谛听,根本不生散乱等;尤其是具有随入一切众会音,虽然文殊以一个音声说法,然而每一个所化众生都能听到相应自身的界性、根机、意乐以及语言种类的不同音声,诸如此类,文殊的语言具有六十种殊胜性,叫做六十梵音功德。
这样具足六十支分梵音的语言,没有任何的畏惧和怯弱,就像空中响起的巨大霹雳雷声一样,响彻云霄,极度震吼。
乙二、语之作用
醒烦恼眠解桎梏
如霹雳一样极为震吼的文殊语具有怎样的妙用呢?
它具有能令众生从烦恼中醒悟以及从有漏业中得到解脱的殊妙神力。
一、醒离烦恼
一切的苦都来源于烦恼,众生一旦陷在烦恼里就很难出来,如同入了深度睡眠难以醒来一样。这时,如果响起极大的雷声,那么沉陷在深度睡眠里的有情就会被震醒。同样,文殊语的力量极大,众生听到他宣说妙法,就会从重度烦恼的睡眠中彻底醒悟过来。
二、解脱有漏业
由烦恼引发的福业、非福业以及不动业所摄的一切有漏业就像桎梏即手铐脚镣一样,将众生紧紧地系缚在轮回中,然而,如同空中突然响起的巨雷能劈碎铜枷铁锁一样,文殊圣语的力量,能彻底解开众生相续中有漏业的枷锁,令我们从有漏业中脱离出来。
而今灭除无明暗 斩众苦苗执持剑
现如今文殊怙主宣说空性妙法,为众生指示如何生起无我般若智慧,尽除三有轮回的根本。为了表示为众生说法,从而灭除众生因上的无明黑暗、斩断果上的众苦苗芽,文殊的右手执持锐利宝剑。
文殊为众生宣说空性妙法的大用,具体来说:
一、灭无明因
三有轮回的根本是我执无明,能彻底拔除我执无明的就是
证悟无我的智慧,这是唯一的正对治。文殊说法,指引我们如何生起证悟无我的智慧,依此就能断除我执无明的黑暗。
二、除众苦果
就像从种子中能生出苗芽,从集也就是烦恼和有漏业的因种子里面会出生三苦的苗芽,这就是果法。所谓三苦,就是有漏乐受或者坏苦、猛利逼恼身心的苦受或者苦苦以及五取蕴舍受或者行苦。听文殊说法后,我们依之修行,就能够斩断所有的众多苦果或者苦苗芽,也就是再也没有三苦了。
甲三、显示圆明相好之文殊身
本来清净十地竟 诸功德身圆满证
一切如来长子身 百十二种庄严相
自性基文殊,就是离一切戏论的法性、本来清净的真实义。能现前此自性的是道文殊,也就是从一地极喜地到十地法云地之间的修道,这十地各自都有无间道和解脱道两种,以无间道来断除一到十地各自的自分所断,这样断除后第二刹那从所断中解脱出来的智慧就是解脱道。这样从一地到十地都修证究竟后,就现前了果文殊,也就是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所有佛功德海,他自身全都圆满证得了,并且在业清净的所化有情面前,显现为佛长子的相好庄严色身。
这样的色身如何呢?文殊圣尊的手掌脚掌上有千辐轮相,脚底就像乌龟的腹部一样平坦,他的手指和手指之间都有缦网的纤纬交互连络,诸如此类具足三十二种妙相,这是表示大丈夫的形相。这些妙相清净无垢、清晰明显、各住自处无有错乱,与转轮王、独觉罗汉、有学道菩萨等都不相同。不仅如此,文殊圣尊还具有指甲赤铜色、指甲润泽、指甲中央高、手指圆润等八十种随好,这些都是内在的功德显露在外的形相。总之,文殊圣尊的色身功德,即是具足三十二种妙相和八十种随好共一百一十二种庄严相好。
开解我心诸暗冥 怙主微妙音前礼
具足上述身、语、意功德的最胜天尊文殊怙主,能彻底地赐给我们慧辩八藏,从而拨开、解除我们内心的忘失正念、愚痴、恶辩等八辩藏违品的昏暗混沌,在这样的怙主文殊或者怙主微妙音圣尊前,我恭敬礼赞而祈祷!
三、后跋
说此赞胜利之相:若以增上清净意乐,每日持诵一遍、七遍、二十一遍、百遍、千遍等,如是依次能清净障、受持所闻、说法无畏、总持不忘、摧伏一切外道诤论慧根慧力等无量功德悉能具足。有能日作三次赞者,具足所说诸功德已,若慧若悲、若地若道渐次上达。又复次第向上增进,速达一切种智之城,即得成为解脱有情出离轮回最胜商主。
这是原文中的小字部分,说的是我们如法念修这篇《文殊赞》,将获得怎样的殊胜利益。
如果以清净如法的动机来持诵,那么每天念诵一遍的话,能够清净障碍;每天念诵七遍的话,能够记住所听闻的正法;每天念诵二十一遍,就能够无所畏惧地讲法;每天念诵一百遍,就能得不忘陀罗尼;每天念诵一千遍等,能够摧伏他人所有未知、怀疑、邪解的诤论,具足慧根和慧力等的无量功德。这些都是即生中不久就能得到的利益。
再者,如果尽自己这一生一世,不间断地每一天都观修三遍来赞颂,那么今生或者来世,逐渐地能够得到上述念诵一遍到念诵一千遍等所说的所有功德,不仅如此,智慧、悲心会逐渐增长,次第证得五道十地的功德。这样逐步地向上增进,能迅速证得一切种智佛果,成为令无量众生解脱轮回的大商主。这是未来将得到的利益。
文殊开智偈讲记
祈悲尊您大智光 令我心除愚痴暗
开显通达诸经论 殊胜智慧辩才光
祈求大悲圣尊文殊您,以无上大智慧的光明,令我心中消除愚痴的黑暗后,显发出通达所有经论法义的最极殊胜智慧辩才的大光明!
我们念这个偈颂祈求开智慧时要知道:
一、祈求之境
祈求的境,是具足无缘大悲的圣尊文殊怙主。
二、祈求之事
祈求您以最极圆满的大智慧光明,在两个方面加持我:
(一)尽除愚痴黑暗
彻底消除我心里的所有无明愚痴黑暗。
(二)彻显慧辩光明
让我开智慧,彻底显发出通达经论的智慧辩才光明。
也就是,精通大悲导师佛所讲的显经密续以及菩萨、阿罗汉、善知识们所造的论典的法义;精通后能够有最大的能力护持正法、更好地利益众生,这是他利方面;自利方面能够明心见性,即面见自性了义文殊。
要这样随文作意来诚心诚意地祈祷。
(此《文殊开智偈》由本人翻译并作字面解释。)
思考题
1.本篇赞文的作者是谁?
2.译礼句是谁写的?其涵义和必要是什么?
3.我们为何要学这篇文殊赞?
4.本赞文的礼赞次第如何?
5.文殊意具足哪三种殊胜功德?结合文句具体思惟。
6.文殊语的体性如何?它有怎样的殊妙神力?
7.文殊圣尊为众生宣说空性妙法的大用如何?
8.果文殊的色身功德如何?
9.文殊圣尊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加持?
10.如法念修本赞文,将得到怎样的殊胜利益?
11.从祈求之境和祈求之事两方面解释文殊开智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