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赞

文殊赞

汤芗铭译
敬礼文殊师利菩萨
其慧远离二障云清净如日极光明
尽所有义如实观 故执经箧正当心
三有牢狱有情众 无明暗蔽苦逼恼
普能悲悯如独子 具足六十梵音语
有如霹雳极震吼 醒烦恼眠解桎梏
而今灭除无明暗 斩众苦苗执持剑
本来清净土地竟 诸功德身圆满证
一切如来长子身 百十二种庄严相
开解我心诸暗冥 怙主微妙音前礼

 

说此赞胜利之相:若以增上清净意乐,每日持诵一遍、七遍、二十一遍、百遍、千遍等,如是依次能清净障、受持所闻、说法无畏、总持不忘、摧伏一切外道诤论,慧根慧力等无量功德悉能具足。有能日作三次赞者,具足所说诸功德已,若慧若悲、若地若道渐次上达。又复次第向上增进,速达一切种智之城,即得成为解脱有情出离轮回最胜商主。

文殊赞深义释

这篇《文殊赞》,上一次按照第三世多珠千仁波切·晋美丹毕尼玛尊者的简释作了讲解,这一次根据多珠千仁波切的广释作稍广的讲解。

无余一切善逝之意———极无分别智立名为文殊第六种性金刚菩提心礼赞文《吉祥智慧功德贤赞》 分三:一、宣说三大殊胜之文殊意 二、赞颂梵音德相之文殊语三、显示圓明相好之文殊身

甲一、宣说三大殊胜之文殊意分三: 大断  二、大证 三、大悲

乙一、大断

其慧远离二障云

一、“其”的涵义

“其”指文殊智慧勇识。如何得知呢?因为这里讲到他的智慧远离了一切所断二障,而具有如此圆满智慧的圣尊,唯一是文殊的缘故。
具体而言,一切凡夫、二乘圣者乃至十地菩萨的智慧都没有彻底远离二障,唯有佛的智慧才彻底远离了二障;而无论是释迦佛还是阿弥陀佛等,十方一切诸佛的智慧就是文殊尊。换言之,文殊并不是一位学道位菩萨,他就是诸佛的智慧,因此说唯有文殊智慧彻底远离了二障。如《真实名经广释》云:“不净基文殊、不净净道文殊、极净果文殊三者中,第三个才是真正的文殊,因为果文殊就是一切种智的智慧。”

二、遣“其慧”重复之诤

有人想:既然“其”字指文殊,而文殊不是别的,就是智慧,但接下来又说“慧”,也就是“其之慧”,那就成了“智慧的智慧”,这样的话,难道没有重复的过失吗?

回答:没有过失,这么说并不重复,既是文殊也是智慧,两者摄在一个基上面,其他也有类似的写法,比如“一切种智的智慧”,其中智慧表达的就是一切种智,但并没有重复的过失。

三、成立文殊智远离二障

为什么说文殊智远离了二障呢?

首先要知道,“文殊”这个名称就是远离二障的意思;其次要认识什么是二障,以及为什么将二障譬喻为云;第三、从喻义对应的一分,来成立文殊智远离二障。

(一)解释名义

从名称来看,梵语“文殊”是“妙吉祥”的意思,其中“妙”字的涵义是远离粗涩,而粗涩就是指烦恼障和所知障所摄的一切障垢;再者,尽所有智与如所有智圆满具足是“吉祥”,因此,“文殊”这个名称所表之义就是远离二障。

(二)略释二障

所谓“二障”是指烦恼障和所知障,如《宝性论》云:“三轮虚妄分别心,承许彼为所知障,悭等虚妄分别心,承许彼为烦恼障。”意思是,所知障指对于能作、所作、作业三轮的虚妄分別心,或者能所二取及习气;烦恼障指悭吝、贪欲、嗔恚、懈怠、散乱等的虚妄分別心,也就是根本烦恼和随烦恼。在解脱和一切种智中,对获得解脱作障碍的是烦恼障,对获得一切种智作障碍的是所知障。

为什么说二障是云呢?

因为二障的特点和云有类似之处。

云的特点有两个:第一、能障蔽,云会障蔽太阳和月亮极为明朗的光明;第二、易消除,云是不坚固的,因此很容易被大风吹散。
与此相同,二障的特点也有两个:第一、能障蔽,智慧本具无著无碍的神力,而二障会障蔽智慧,使得它无著无碍的神力显发不出来;第二、易消除,二障是颠倒的、错乱的,无而现的,因此依靠证悟空性的甚深智慧很容易断除。

下面以此处第二个“易消除”的特点,来成立文殊智远离二障,这也就是“大断”的涵义。

(三)以理成立

如何成立呢?

下面从四个方面具体分析:

1. 智慧永不退失

总的来说,心有两种,一种是与真实义相应的心,一种是与真实义不相应的心。

与真实义相应的心就是智慧,它的根极为坚固,因为它远离了一切违品损害。如《释量论·成量品》云:“无害真实义,于自性颠倒,尽力不能遮,觉持彼品故。”文殊的智慧极为坚固,能摧毁二障,而不被二障所摧毁,因此远离二障之后就一离永离,永不退还了。这不是一般的离障之智,而是大的离障或者大断。

相反,与真实义不相应的心是颠倒分别,这是错乱的执著,它是不坚固的,因为它被正量所违害的缘故。如《释量论·成量品》云:“心自性光明,诸垢是客尘。”

如果证悟空性真实义的智慧不离方便大悲,这样修空悲双运达到究竟的时候,与实相相应的证悟之智就入到了实相中,也就是自己的心成了实相本身,所以永远不会退失,这就是究竟的量。

2. 智慧与我执相违

智慧的状态与实执等一切颠倒的状态完全相违,因为智慧就是证悟无我的心,它与我执心完全相反。如《释量论》云:“空见违彼故,与彼性诸过,相违善成立。”通达空性的无我智慧,与我执和从我执所生的一切烦恼过失,都是相违的,这一点极为成立,因为无我的心和我执心直接相反。

3. 智慧决定胜伏我执

学习无我空慧的力量强大,所断的违品我执一点也不会剩下,就像有熊熊烈火的地方绝对不会有寒冷,更不会冷得寒毛直竖那样。

4. 智慧能断尽二障

像这样,所断的方面逐渐断除而减少,乃至一点也不剩彻底断尽,这样的断是决定成立的。这就是一切诸佛的大断德,即是文殊智与实相本性无别的法身。正如陈那论师在《文殊赞》中说:“分别大无明,能堕轮回海,离此分别故,文殊极涅槃。”

这样就知道,文殊智,也就是证悟真实义的无我智慧,决定能彻底断尽所断二障,而且这种断是“大断”,也就是彻底断尽,由此成立“文殊智慧远离二障云翳”。

乙二、大证分二:一、正说:二、旁述其标帜

丙一、正说

清净如日极光明

文殊智慧勇识如同日轮一样清净、光明且极高。以喻义结合的方式来讲,日轮有三个特点:一、日轮上没有黑暗,因此清净;二、日轮明亮炽然,因此光明;三、日轮住在高高的天空中,因此极高。

与之对应,文殊也有三个特点:一、一切障垢包括习气在内全部断尽了,因此清净;二、文殊法身的事业在一切处明显,比如他将凡夫安置在人天善道,将十地菩萨安置于佛果,事业遍及一切处,因此光明;三、文殊住在具二清净(自性清净和离垢清净)的法界中,这是最高的境地,因此极高。

尽所有义如实观

如是的文殊,对于一切尽所有的所知义,都无错谬地如实现量观见。如《真实名经》云:“广大智慧剎那中,解持诸法无遗余,现解一切诸法者,胜持寂默真实际,殊胜不动自性净。”

一、观见情形

文殊是怎么如实观见尽所有义的呢?

尽所有义全摄在有实法和无实法中,而文殊观见这一切法都是缘起生如幻化般的游舞。

(一)如实观见有实法

所谓的有实法,第一,并不是由外道所说的主宰者自性、胜我等非因所生,也不是无因而生,既不是从断灭的因中生出了果,也不是因变成了果,而是如秤杆的两端低昂般,因灭的同时果生起。第二、果与因同种类,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第三、小因生大果。诸如此类,没有以胜义理论观察时,显现分因果的行相无欺存在。
那么,这些名言现分的因果缘起是怎样的,文殊就毫无错谬地照见,这就是“如实观”,就像物体是怎样的,镜子里面就怎样现出来,毫无错谬。

(二)如实观见无实法

除了这些有实法,剩下的都是无实法,而这一切也只是观待有实法假立的名称而已,比如观待瓶子安立的无瓶,观待牛角安立的兔角等。

所谓“有实依缘生,无实依假立。”对于有实法和无实法所摄的一切所知万法,文殊一刹那间全部照见。

二、遣“未见如所有义”之疑

如果想:这句只是说文殊如实观见名言尽所有义,怎么没讲如实观见胜义如所有义呢?也就是说,文中“尽所有义”只是名言现相,还有胜义实相“如所有义”,这里怎么没讲文殊如实观见如所有义呢?是不是有缺漏?

对此,夏哲尊者和多珠千仁波切都有作答,虽然回答的角度不同,但意义并无相违。

夏哲尊者在其《文殊赞》的注释中回答:虽然“尽所有”这个名称,有用来表达名言现相的用法,比如会说名言现相尽所有和胜义实相如所有,但此处是用来表达“多”的涵义,指代一切法,因此,“尽所有”这个名称已经包含了“如所有”的涵义,否则,就会有此处未宣说文殊通达如所有义的过失。

多珠千仁波切说:虽然此处没有直接说观见如所有义,但从“如实观”可间接了知观见了如所有义。原因是:假使文殊观见到尽所有万法有自性,那就不符合实际情况,成了颠倒见,也就不是“如实观”。既然说到“如实”,说明他的观一定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而万法的实际状况就是无自性,这无自性的空性正是如所有义,因此“如实观”就是在讲文殊观见了如所有义。

因此,文殊观见缘起显现的同时自性空,自性空的同时有种种世俗的显现,也就是现量观见如所有空性和尽所有缘起双融一味,这就是最殊胜的如实观。观见尽所有一切缘起显现法从本以来不成立,这就是见法性,这样串习达到究竟时就是如所有智。如《般若摄颂》云:“诸色及受不可见,想无所见行不见,识心及意无所见,此名见法如来言。”

三、成立存在证德圆满

如何能证明存在这样证德圆满的文殊智慧勇识呢?

回答:以事势理可以成立。有两大原因:

第一、如果心相续如法地数数修习总持、辩才等功德的话,那么前前的心这样串习,后后的心就会变得越来越有力量,总持、辩才等的功德会逐渐增长,最终达到圆满。如《释量论》云:“如是前前修,心法悲愍性,及离贪觉等,是余显根本。”由前前这样串习修心,比如修习悲愍、离贪之觉等的心,会成为显现同类心的根本,也就是后后的同类心会越来越明显地现出来。

第二、身体有局限性,比如练习跳高等达到一定程度就再也无法增上了,然而心的自性跟身体不同,是无限量的。因此,所知万法无量无边,了知万法的智慧心也就广大无有边际。现量如实了知一切无边所知万法,就是“尽所有义如实观”,也即是圆满的证德。

丙二、旁述其标帜

故执经箧正当心

一、   所表之义

这一句连接上一句,以文殊执持经箧表征“尽所有义如实观”,即如

实观见一切诸法的证德究竟。具体来说:

(一)直接表征亲证八事

入三乘道的修行者所修之处,其总的纲宗关要都含摄在现观八事之中

“现观八事”即是遍智、道智、基智、正等加行、顶加行、渐次加行、刹那加行、法身,这八事是《般若经》中所讲的证悟空性的有境隐义,对此,文殊圣尊丝毫不剩地圆满亲证了。亲证的表征就是,左手在心间持《般若八千颂》的经函。

(二)间接表征遍知万法

这里要知道,这并不是说文殊只亲证了现观八事,对于此外的所知并不精通,而是说手持般若经函,直接表征的是文殊亲证了现观八事,间接包含了文殊遍知一切所知万法。

如云:“了达一切必要义,诸智者称一切智。抑或凭借比量者,成立彼为一切智。”《释量论》中也说,对于解脱方面最主要的四谛义无欺遍知的缘故,可以推知他遍知其他所知。这个世界上的天神们虽然成就了神通,但并没有如实证得八事这样的甚深道;而文殊如实证得了八事这样极深的法,比量推理,其他浅显容易的所知之事,文殊当然遍知,因此文殊遍知一切。

二、能表之相

总的来说,如来色身的装束、手中的标帜如何现,也全都是文殊,所以不能认为只有手持剑函的才是文殊,这样就太局限了。

也就是说,文殊是一切诸佛的智慧,而诸佛的色身标帜可以现为各种形相,所以并非只有手持宝剑和经函的才是文殊尊。但是,在所化众生面前,一切诸佛的意——不可思议秘密殊胜智慧,现为大菩萨色身时,人们共称这就是文殊童子,换言之,文殊就是诸佛智慧的自色。

当然,文殊的形相有多种,这里讲的左手在心间持乌巴拉花, 花上安放着般若经函,是从主要的层面在讲。也就是,文殊主要会现成这种持剑函的形相,有时也会现成其他形相。

乙三、大悲分二: 大悲之境:二、于此境生悲之理

大悲心方面,首先要知道文殊圣尊大悲心所缘的境是什么,其次宣说文殊圣尊对于这样的境生大悲心的原理。

丙一、大悲之境

三有牢狱有情众 无明暗蔽苦逼恼

文殊圣尊大悲心所缘的境,就是困在三有牢狱之中,被无明黑暗所遮蔽、被众苦所逼恼的一切有情众生。

所谓“三有”,是指从取或者烦恼所生,与圣法界不相应的有漏五蕴。如《俱舍论》云:“有漏名取蕴,亦说为有净,及苦集世间,见处三有等。”其体性与牢狱相同。如何相同呢?牢狱有四个特点:一、一旦进去极难逃脱;二、犯法的人毫无自由必须入狱;三、里面非常黑暗;四、被手铐脚镣紧紧束缚。同样,三有也有四个特点:一、极难从中解脱;二、具有爱的有情毫无自在地必然入于三有;三、被无明黑暗覆蔽;四、唯一被苦逼恼。

下面具体解释这四个特点:

为什么说极难从三有中解脫呢?

《宝鬘论》云:“三道无初始,犹如旋火轮,更互为因果,流转生死轮。”“三道”指烦恼、业、苦,也就是十二缘起支。其中烦恼是无明、爱、取三支,业是行、有二支, 苦是识、名色、六处、触、受、生、老死这七支。从无明、爱、取这三支烦恼,生起行,有这二支业,又由行、有这二支业,生起识到老死这七支苦,在受苦的时候还会起烦恼,再由烦恼造业,从业生苦,像这样辗转不断地流转生死,乃至能断尽三有之根——无明、爱、取三支的无我智慧没有出现之间,三有没有边际。

二、为什么具有爱的众生会无自在地入轮回呢?

譬如种子、阳光、水、土、时间等的因缘齐全,而且没有违品障碍,那么苗芽果实必定无自在地出生,同样,入轮回的因——我见和我爱没有断除之间,贪等的烦恼不会穷尽;烦恼没有断尽,则必然积集有漏业;有了有漏业,那必然要受生轮回,如《宝鬘论》云:“若时有蕴执,彼即有我执,有我执造业,从业复受生。”

三、为什么说三有是被无明黑暗所覆蔽?

这里的无明是指真实义愚无明,也就是对于诸法的无我实相不明了。一切的外器世界、内有情世界,或者根境识所摄的一切万法,都仅仅是以我执分别而假立出来的,如果不了知这一点,执著万法本身以自性而成立,这样执著的错乱心就是无明。

如龙树菩萨在《稻杆经释》中所说:“缘法起一体诸想,彼乃无明蔽三有,因由不知真实义,于诸境起贪嗔痴。”意思是对于六界起一想、一合想、常想、坚牢想、不坏想、安乐想等等以及其余种种无知,这些都叫无明,都是对于万法真实性不明了,以这样的无明为因,缘色声香味等境就会生起贪嗔痴等的烦恼。像这样,整个轮回都是以无明为因而出现的错乱相。

如果想:“三有”中已经包括了无明,为何又说“无明逼恼的众生”?

单独讲无明的原因是,譬如安立牢狱的主要原因是黑暗,同样,安立有漏五蕴三有的主要原因是无明,苦集一切法的根本是无明,因此为了强调这一点,单独将无明提出来宣说。

四、怎么说在三有中是以苦束缚呢?

三有是指欲有、色有、无色有。其中欲界有苦受,因此是苦苦;有有漏乐受,所以是坏苦;没有超出五取蕴自性,因此是行苦。色界当中,没有苦受逼迫,所以没有苦苦;前三禅有有漏乐受,所以没有超出坏苦;第四禅只有舍受,因此是行苦。无色界是只有舍受的地方,因此是行苦。像这样,整个轮回里的有情都被这些苦所束缚。

丙二、于此境生悲之理

普能悲愍如独子

一、  对于沉溺在轮回中被无明所障蔽、被三苦所逼恼的一切有情,文殊圣尊都像对自己的独生子一样,平等没有任何差别地普遍慈悲愍怜。大悲体相

悲心总的有三类:缘生悲、缘法悲和无缘悲。对于它们的体性,各大论典中有不同的认定,比如《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大乘庄严经论》以及《四无量广释》中所讲的都略有不同。这里为了容易理解,按照《入中论》所说来安立:

(一)  缘生悲

对于有情,没有以剎那生灭和无谛实如幻来作简别,只是一般总体上的有情,缘着他们所生的悲心,就是缘生悲。

(二)缘法悲

所谓的“法”,是从分开法和补特伽罗人的角度来说,指其中的法。也就是,了知除了因缘集聚的五蕴之外,没有单独的有情,这样缘着刹那生灭的五蕴相续假立的有情所生的悲心,就是缘法悲。

(三)无缘悲

了知所谓的有情只是在名言中以虚妄分別心假立的,此外并没有自性成立的补特伽罗,之后缘幻化般的有情所生的悲心,就是无缘悲。

(四)区分三种悲

这三种悲同样要缘有情,有什么区别呢?

缘生悲所缘的有情,没有以其他差别特征作简别,因此就用“有情众生”的名称来宣说。后两种悲所缘的有情具有不同的差别特征,其中缘法悲,是从剎那生灭的五蕴相续假立之法的角度安立的;无缘悲是从它无自性的角度,这两者以所缘有情的不同特征安立了相应的名称。

(五)文殊大悲

此处所讲的悲是第三种无缘悲,而且它不是有学道菩萨相续中的无缘悲,而是佛果的无缘大悲。

也就是,文殊圣尊恒时住于一切所知的真实性胜义大空实相中,没有出入定的差别,因此恒时处于无所缘的境界,在这样的境界中观照众生的悲心就是幻化文殊智慧的大悲,

因此是无缘大悲。

二、大悲譬喻

文殊圣尊是如何对三有众生生悲的呢?

譬如,慈悲的母亲对于自己被穷困逼迫的乞丐独生子特别疼爱,特别希望他能远离一切苦。大悲圣尊文殊智慧勇识的大悲自性也是如此,他恒时观照一切众生界,何者衰败、何者困苦、谁当度化,不会错过时机。如《大方广总持宝光
明经》云:“舍利弗!如来大悲恒常如是。譬如天上人间父母, 唯生一子, 端严殊特,色妙无比,福相圆满,彼于一日忽然命终。时彼父母为此子故,心生懊恼,情地幛惶,悲号痛切苦恼。如是舍利弗!如来应正等觉亦复如是,悲愍众生如见一子,如来烦恼终不能著,悉已远离。”又如圣者龙树菩萨所说:“吉祥生源法王子,普能悲愍妙境界,共称妙吉祥悲尊,文殊怙主前敬礼!”

若问:说文殊圣尊具有这样的大悲,会不会是像母亲的悬沙指牮那样,仅仅是一种说法呢?

回答:并非如此。如《释量论》云:“具悲为摧苦,当修诸方便,彼方便生因,不现彼难宣。”意思是,如果没有方便,那么方便生就不会有。相反,如果有了方便生, 那可以推知一定有它的因——方便。同样,文殊圣尊为了寂灭一切有情的苦,没有任何吝啬疲倦地宣讲能彻底退掉三有的深道,这些都是方便生,由此可以推知一定有其方便,也就是大悲,如同由烟可以推知一定有火。

甲二、赞颂梵音德相之文殊语 分二: 一、语之体性; 二、语之作用

乙一、语之体性

具足六十梵音语 有如霹雳极震吼

这两句简略讲述了文殊智慧勇识的主要事业——不可思议殊胜之秘密语的体性。也就是,文殊圣尊具有六十种支分自性的梵音德相,这样的圣语没有任何畏惧和怯弱,就像空中响起的巨大霹雳雷声一样,响彻云霄,极度震吼。

一、无勤说法

无需丝毫加行勤作的同时,由于圣尊往昔发愿的究竟之力,和所化众生的福德增上之力,以及相应所化根机说法的时机成熟,这三种因缘聚合,自然显现出这样的梵音鼓声妙音。如《宝性论》云:“如是遍主虽远离,勤等然于诸有情,如来法音能周遍,于诸有缘宣说法。”意思是,如是遍主佛虽然远离了一切分别勤作,但在所化众生面前,如来的法音能够周遍一切所闻。佛在三乘种性有缘者面前,随顺众生各自的语言、意乐、根性等,同一圆音可以流现出无量音声海。众生随着各自的根机会听到与自己相应的不同音声,所以是“无思普应,机闻自殊”。

二、六十梵音

所谓“六十梵音语”,其中“语”是差别事,“六十梵音”是差别法。那么,文殊圣尊的妙语具足哪六十种支分的差别呢?

总的有十类功德,分别配在六个方面,也就是六个方面每一个都具足这十类功德,总共六十种功德。下面首先讲十类功德:

(一)天象音

文殊圣尊说法的音声就像天象发出的声音,不是没有力量的、嘶哑的,而是一出声的时候,在场所有人都能听得到。

(二)一切眷众普闻音

文殊圣尊说法的音声能周遍一切眷属,无论距离远近都能听得清清楚楚,在近前的听起来不会太大声,在远处的听起来也不会太小声。

(三)极明亮音

文殊圣尊所说妙法的音声非常显明易解,能令所化一听,心里就非常清晰明朗。

(四)心喜音

闻法眷属听文殊圣尊说法后,内心的疑惑都能彻底断尽,顿时生起欢喜。

(五)令一切根性满足音

文殊圣尊以一个音声说法,所化的各类有情都随着自身根性而得到相应的理解,所谓“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六)普世遍现音

文殊圣尊说法时,所发出的每一个音声,都能周遍一切众生的所想或者心念。

(七)圆满一切音

文殊圣尊说法时,在场的天、人、龙、畜等各类有情都能听到各自种类的语言。也就是天神听到的是天神的语言,人类听到的是自己种族的语言等。

(八)悦耳音

文殊圣尊的妙音非常和雅,能引动人心,使人一剎那也不愿舍离,一点不生散乱。

(九)乾闼婆音

在一切众生的音声里,乾闼婆的音声最优美,而文殊圣尊的语极为优美,超越其余音声。

(十)调伏一切音

文殊圣尊的妙音能调伏内的一切烦恼和外的一切魔障。

以上讲了十类功德,接着将这十类功德分别配合在梵音、乐器、歌声、和雅声、雷声、悦意这六个方面,总共就是六十种功德。

有些注释对于“六十梵音”,解释为六十四种梵音功德。为什么有的说是六十种,有的说是六十四种呢?

两种说法并不相违。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 两者只是开合的不同;二、从文句来说,偈颂中的“六十”只是约指,实际上有六十四种。

六十种梵音功德,弥勒菩萨的《大乘庄严经论》,以及全知麦彭仁波切所造的《入智者门论》等中都有详述,可以阅读参考。

三、遣“具足”之争

若问:文殊圣尊之语与六十支分是一体还是他体?

回答:文殊语就是六十支分,因为语和六十支分本体不可分

再问:既然二者一体,那么“具足六十梵音语”这一句中就不能用“具足”二字,因为没有所具足之法和能具足之基的安立,有支和支是同一个的缘故。

回答:我们虽然不像外道那样承许在支分以外还有单独的有支,但安立语和六十支分这二者并不相违。原因是:文殊尊的语大声,是排除小声;所化眷属的范围都能周遍,是排除只周遍小范围,像这样,每个支分都是排除非佛语而安立为佛语,总的佛语就是以具足支分的有支来安立的。

四、语如雷音

“有如霹雳极震吼”是以雷声来比喻文殊圣尊的语功德。

雷声的特点有四个: 雷声就是龙吟,非常威严;二、响声无畏,声音极大;三、雷声到了春天后才会响起,时间不会错乱;四、雷声响起后,会令孔雀欢喜,有这样的作用。

同样,文殊智慧勇识的圣语也具足四个特点:一、以大福德的圆满为庄严;二、处众无畏,在众多眷属中讲法无有怖畏,为众中之尊;三、远离增益损减故,字字句句都成为正量;四、自然现出众多能满足所化有情心意的句义。

五、成立圆音说法

有人想:文殊圣尊以一说法,众生能够随自己的根性得到相应的领解,以及文殊圣尊只是以一种语言说法,不同的众生却都能听到自己种类的语言,这些以什么能证明呢?

以三个理由来证明:一、文殊智慧勇识一时能观见所化的种种界性和能调伏的方便——音声和意义的无量差别;二、文殊智慧勇识具有无碍的神力,所以具有了知种种句义的能力;三、文殊智慧勇识是一切不同语言和意乐所化众生的大导师。

总之,由于文殊圣尊具有这样的殊胜功德,因此完全有能力做到以一音一语说法,而令所化都得到满足。这一点正如《大方广总持宝光明经》中所说:“迦陵频伽出妙音,白鹄计罗俱拏声,紧那罗鼓出梵音,恒演如来解脱法。”其他经中也说,如来针对不同根机的众生,会相应他们的意乐宣说相应的妙法,比如对渐次根机者次第三转法轮作宣说,而对有些利根者,则在一刹那间同时圆满宣说一切法。

乙二、语之作用 分二:一、真实宣说彼义:二、宣说其标帜

丙一、真实宣说彼义

醒烦恼眠解桎梏 而今灭除无明暗

众生在无明黑暗周遍的轮回牢狱里,被贪欲、我慢等烦恼的睡眠极厚重地覆盖着,不具无垢智慧的吉祥,难以解脫有漏业的锁链。也就是,一切众生在轮回中被转生三恶趣的非福业、转生欲界善趣的福业,以及转生上界的不动业这样无量的有漏业紧紧地系缚着,不得解脱。对于这样的可怜众生,文殊圣尊敲响四谛妙法的法鼓,遣除一切无明黑暗,醒觉烦恼睡眠,将他们安置于解脱果地,从而获得究竟的安慰,这就是文殊圣尊语的作用。

为什么文殊圣尊的语有令众生解脫的作用呢?

首先,与外道对比来看。一般来说,有些外道承许依靠五火烧身、水中沐浴可以解脫三有,然而无情色法的烧灼和搓洗,与心相续中的过失这二者,不成为能断所断。一个是色法,一个是心法,两者体性不同,根本无法以一个对治另一个的缘故。

其次,与内道其他修法对比。内道中有些说修四无量可以断除心相续的垢染,获得解脱。但实际上,四无量的道虽然是心相续中的功德,然而由于三有的根是实有执著,而四无量的功德与实执并非直接相违,因此它不是轮回的正对治,依靠它无法解脱轮回。

那么,轮回的正对治到底是什么呢?《释量论》云:“相违此当说,空见违彼故,与彼性诸过,相违善成立。”意思是轮回的正对治唯一是无我空性见,证悟无我空性的极殊胜智慧与三有的根本——实执直接相违,这一点极为成立。

对此无我空性,文殊智慧勇识以狮吼般的妙音作了广大宣说,由此彻底断除了所化心相续中的爱取束缚。如果脱离了爱取,那么生死轮回也就断了,因为能引生死之因的爱取已经没有了,由此引生的生死轮回自然也就断了。因此说文殊圣尊的语有令众生解脱的殊胜作用。

正是想到文殊圣尊语的这种殊胜事业,陈那论师在《文殊赞》中说,文殊圣尊之语是能明显开显诸法实相义的妙语,以此能断尽二取虚妄分别、现前诸法无生空性。寂天菩萨在《集学论》中也赞叹道:“又复虔信礼,妙吉祥大士,所集正法藏,能利乐世间,无比大医王,善消诸毒难,施乐及寿命,故我今稽首!”

丙二、宣说其标帜

斩众苦苗执持剑

一、所表之义

所谓的“苗”是指名色。如龙树菩萨在《稻杆经释》中说,以无明的肥料滋养,以爱水浸润,将从有漏业的种子中出生名色的苗芽。因此,只要有无明和爱,决定会从有漏业中出生有漏蕴的名色;相反,只要断尽有漏业、无明、爱,就能遮止有漏蕴的名色。而文殊智慧勇识正是以伟大的语事业,将无量有情心中有漏业的种子、无明的肥料以及爱的水这一切都断尽无余,也就是将成熟名色的所有因都从根彻底拔除,因此不再出生有漏蕴的苦苗芽。

二、能表之相

为表示此义,文殊圣尊右手执持蓝宝石色具锐利光芒的宝剑举向空中。

有些《文殊赞》的注释中说,文殊圣语是无上的智慧,它就像宝剑一样极其锐利,为了说明这一点,文殊圣尊的手中执持宝剑。

甲三、显示圆明相好之文殊身分二:一、 宣说殊胜智慧之身;二、宣说彼身之差别

乙一、宣说殊胜智慧之身

本来清净土地竟 诸功德身圆满证

一切如来长子身

一、圆具功德

所谓“本来清净”,是指文殊圣尊早在无量劫前已经无余断尽二障之网。也就是,依靠大乘见道和修道,断除对于从本以来就安住于断德不二自性的心性作障碍的障垢及习气,之后究竟现前自性清净的法性,也就是离垢清净涅槃,这是从能净之基如来藏解脫于所净的角度来安立的。

文殊智慧勇识现前具有二种清净的法界后,过去已经成佛,名为“龙种上尊王佛”,现在也已成佛,名为“欢喜藏摩尼宝积佛”,等等,像这样示现成就无量无数圆满正等觉佛果后,以不可思议首楞严定之力,无可阻挡地显现一切如来智慧身形相。因此,文殊圣尊之身就是圆满具足大乘学道位十地圣者以及无学佛的十八不共法等无量功德的圆满之身。

对于“本来清净”的这种解释,有人认为不合理,应该解释成“从本以来自性清净”。

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虽然在其他显密教典中对“本来清净”可以解释成“从本以来自性清净”,但此处并不是从这个角度在讲,否则,由于一切万法从本以来都是自性清净的缘故,那么此处的“本来清净”就不能称为是果地文殊的殊胜功德了。

二、十地究竟

这里讲到的“十地”,如《文殊一百零八名号经》中所说:“极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十地是如何安立的呢?十地之间在现见诸法真实性和以愿行菩提心摄持上面无有差别,然而由于智慧力越来越增上,在断除十地的所断、增盛十度以及十二种百千功德等方面有差别,因此从这些方面安立了无漏智慧的十种差别,即十地。在度越十地后,就到了十地末尾的金刚喻定,它属于无间道,依金刚喻定,连所知障的极微细分也能无余断尽,在第二刹那解脱道成就一切种智的无上智慧,因此说“十地竟”。

若问:前面已经讲过文殊圣尊的智慧了,此处说的是身的殊胜相,为何又讲意的功德呢?

两个原因:一、 不但文殊智慧勇识的意是无漏智慧,就连他的身也是十地究竟的智慧身,为了显示身意一味而说; 二、文殊智慧勇识于如来的秘密意已得自在,同时又持具力佛子之色身,这两者不相违,为了表示这一点而说。

三、诸佛长子

所谓“一切如来长子身”,其中“如来子”指大乘菩萨。大乘菩萨为什么被称为佛子呢?因为他们相续中具有能使三宝种性不断绝的菩提心藏。在一切佛子中的长子或主尊就是文殊圣尊,他具足无量不可思议的功德。也就是: 他的念、慧、总持、辩才之力无与伦比;二、住于十地法云地; 三、得受大光明灌顶;四、恒住如幻三摩地;五、成就首楞严定;六、披不可思议铠甲。他是一切菩萨众中如父母般的开拓者,诸佛智慧之幻变者。《文殊一百零八名号经》中也说:“怙主胜佛子。”又说:“令众无所畏,为众宣妙法,坚稳众中尊,善知众生心。”

若想:有说文殊是一切诸佛之父,而此处又说文殊是如来之子,观待同一个对象有两种身份,这一点不合理。

回答:说文殊是一切诸佛之父,是从文殊劝导贤劫千佛等无数诸佛最初发无上菩提心这方面来安立的,如云:“一切如来初发心,皆因文殊教化力”;而说他是如来之子,是指他自己的善知识有些已经成佛,他成为其意子的方面来说的,两者并不相违。

这里本来还有一些需要作上下不相违的辨答,但此处不作广述。

乙二、宣说彼身之差别

百十二种庄严相

一、色身圆具佛相好

诸佛色身是一切种类形的自性。原因是:第一,诸佛色身,是由于往昔在因地时发了殊胜大愿,也就是对于有情界以何种形相能调伏就现何种身,以此而成就的缘故;第二、如幻的智慧国王能自在驾驭如幻的色相之故;第三、诸佛的殊胜智慧极其清净,依此能了知一切所知法皆是一切种智的自性,即色身显现是智慧性的缘故。因此,只要能成办众生义利,无论何种形状、颜色、装束、寂静悦意或忿怒不悦意等的形相都可以显现。

尽管如此,如《大方广总持宝光明经》云:“见者爱乐生欢喜,上妙智慧种种色,见诸最上微妙色,随意化导于世间。”意思是,由于大多数有情喜欢取著悦意身相,因此文殊圣尊就按照多数有情的喜好,现出相好庄严的身相,令他们欢喜,以此来摄受、成熟所化众生,也因此文殊童子的身相具有一百一十二种功德。

所谓“百十二种庄严相”,其中“庄严相”表示他具有大福德,“百十二种”指三十二相和八十随好。也就是,文殊童子的殊妙身相,是以表征对凡接触或见到其身相的有情都能作吉祥的、极稀有的大丈夫三十二相,以及表征善妙诸事、令人见而欢喜的八十随好而为庄严。

二、无尽善根所成就

一般而言,转轮王和独觉罗汉也有一些相好,但他们只具有其中部分相好,而且没有那么圆满,而文殊圣尊的相好在身体各处无错乱安住,清净且极为明显。这是由无有穷尽的善根所成就的,因此超胜其他一切转轮王和独觉罗汉。

问:如何理解文殊尊的善根无有穷尽?

答:如龙树菩萨在《宝鬘论》中所说:“以十倍所有有情福聚,成就佛一毛孔;以百倍所有毛孔福聚,成就佛一随好;以千倍所有八十随好福聚,成就佛二十九相(三十二相中除了白毫、顶髻、法螺三相的其余相)中的一相;以万倍所有二十九相福聚,成就佛白毫相;以十万倍白毫相福聚,成就佛顶髻相;以万亿倍顶髻相福聚,成就佛法螺相。”意思是,所有凡夫、声缘圣者全部福德合在一起再乘以十倍,才成就佛的一个毛孔;成就所有毛孔福德的一百倍,才能成就一个随好;成就所有八十随好福德的一千倍,才能成就一种相;成就其余二十九相福德的一万倍,才能成就眉间白毫相;成就白毫相福德的十万倍,才能成就无见顶相;成就无见顶相福德的一千万倍,才能成就喉间法螺相。以此,佛圆满的身相能令观者无有厌足,就像观澄清的大海,能洗除内心烦热,让心得以清净那样。

三、成就无尽善根之因

文殊尊能成就这样广大无尽善根福德的原因是什么呢?

世亲菩萨说,这来源于他在因地有学期间修学六度时,并不是以人天善根来作回向。比如修布施波罗蜜多时,不是回向将来成就广大的受用;修持戒波罗蜜多时,也不是回向将来得到增上生善趣的安乐等,而是回向:“以布施、持戒等善根,不但现在增长菩萨行,乃至未来也增长无量的菩萨行海”,这样长期相续不断地回向令资粮辗转增长,因此成就佛果时的福德力量极大,能感召相好庄严的身相。另外,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的具体内容以及成就每一种的因,在《广大游戏经》和《现观庄严论》等中有明显宣说,可以去阅读,此处不广说。

开解我心诸暗冥 怙主微妙音前礼

总之,文殊智慧勇识,以殊胜不可思议无量无边不可计度如广大虚空界般的身、语、意功德为庄严,具足无量大悲和无量事业,因此无论是谁,只要按照以上这样来随念而祈祷,那么文殊圣尊必定降临在他的面前,遣除他内心中的愚痴暗冥,息灭与八辩藏相违的一切忘念、邪分别等过失的黑暗,赐予他慧辩八藏(又名八辩才)的功德。
念藏,慧辩八藏即是八种大功德宝藏,也就是:对于凡是听闻过的显密教法都铭记于心,不忘记;二、智慧藏,能够极为拣择辨析一切万法之相;三、了悟藏,通达一切显密经续的法义;四、陀罗尼藏,对于所有文句全部无错谬地记忆受持;五、辩才藏,说法方面非常善巧,能让一切有情的心得到满足;六、法藏,能够护持弘扬佛的一切圣法;七、菩提心藏,能够令三宝的种性相续不间断;八、修藏,证得无生法性。

因此,在具足无与伦比智慧的日轮,以及无法衡量之加持甘露光明的至尊——大智文殊圣尊莲足下恭敬顶礼!

以上对于《文殊赞》从始至终圆满的内容,按照意义解释的方式讲解完毕。

后跋

说此赞胜利之相:若以增上清净意乐,每日持诵一遍、七遍、二十一遍、百遍、千遍等,如是依次能清净障、受持所闻、说法无畏、总持不忘、摧伏一切外道诤论慧根慧力等无量功德悉能具足。有能作三次赞者,具足所说诸功德已,若慧若悲、若地若道渐次上达。又复次第向上增进,速达一切种智之城,即得成为解脱有情出离轮回最胜商主。

念修前提

念修本篇《文殊赞》获得殊胜利益的前提条件是“以增上清净意乐”,意思是动机要清净。也就是,不能为了损害他人而念,比如所谓的高智商犯罪,为了提升智商,想出好方法既能谋财害命又不会被抓捕等;或者出于烦恼心,比如以嫉妒心要跟人竞争、想超过别人,为自己谋求名利等。排除这些不清净的动机,此外无论是为了自己开智慧而念修,比如想开智慧通达世间如法的知识,或者想精通出世间佛法、生起闻思修的智慧,还是为了利益他众,比如开智慧后,想出更好的方法,更有效地饶益众生等等,这些都属于清净的动机,这样来念就能得到以下所说的利益。

二、念修利益

(一)日修一遍

对于这篇《文殊赞》,如果每天如法念一遍,则能净除智慧方面的障碍。也就是,假如智慧上有障碍,那么在学法的时候,可能连非常简单的法义也根本听不懂,虽然每天很努力,但总是学不明白等等,如果自己有这类的困扰,那么每天好好地随文入观念一遍《文殊赞》,虔诚地祈祷文殊本尊,就能清净智慧方面的障碍。

(二)日修七遍

如果每天如法念七遍,则能受持所闻之法,记忆力会非常好。比如有的道友虽然对学法很有兴趣,很愿意听法、背诵,但听后没过几天就忘得一干二净,一两年后压根不记得这部法在讲什么了,或者刚背熟的偈颂,一转头就忘光了。如果能每天如法念七遍《文殊赞》,那么凡是听过的法、背过的经论等,都能牢记不忘,即使过了很多年,还能记得清清楚楚。

(三)日修二十一遍

如果每天如法念二十一遍,就能够说法无畏。当然,不一定即生就得到佛菩萨的四无畏,但同分的讲法能力是一定会得到的。比如对于自己所要讲的法,文句和意义都记得清楚明白,不会忘记;对于所讲的法义以及相关内容全部通达,而且准确地知道闻法者的根性意乐;当有人针对所讲的法义问难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回答,从而摧伏一切不合理的见解;如果有人随意提问,那么无论他问什么,自己都能准确到位地作答,如法善巧地断除他心中的疑惑等等,会出现这些讲法能力,所以在大众中讲法无所畏惧。

(四)日修百遍

如果每天如法念一百遍,就能得不忘总持陀罗尼,所有法的文句和义理,一经耳闻永不忘失。

(五)日修千遍等

如果每天如法念一千遍等,能够摧伏他人心中未知、怀疑、邪解的争论。比如,无论多么厉害有学问的世间学者专家,无论他对佛教怎么发难,自己都能以辩论胜伏他们。不仅如此,慧根和慧力等无量无边的功德都能自然具足。

以上是在一段时间内,念修不同数量所得到的殊胜利益。

(六)终生念修

如果终生每天不间断地观修三遍来赞颂,那么今生或者来世,逐渐就能得到上述念一遍到千遍等的所有利益。以此生起证悟空性的智慧和大悲心,逐渐出生十五道的修证功德,并且渐次地向上增进,很快成佛证得一切种智,成为跟文殊圣尊一样救度众生的大导师,将无量无边的众生从生死轮回中救拔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