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愚因缘经 卷第六

月光王头施缘品第三十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舍离庵罗树园中,尔时世尊,告贤者阿难:其得四神足者,能住寿一劫。吾四神足极能善修,如来今者当寿几许?如是至三,于时阿难为魔所迷,闻世尊教,默然不对。

阿难尊者说,就像我所听闻到的,那时候佛住在毗舍离的庵罗树园当中,当时世尊对贤者阿难说:“获得四神足的人能够住寿一劫。我是极擅长修持四神足的,现在如来住世的寿量应当是多少?”这样问了三次,当时阿难的心思被魔所迷惑,他听到世尊的话,默然不回答。

又告阿难:汝可起去静处思惟。贤者阿难,从坐而起,往至林中。

佛又对阿难说:“你可以起来去静处思惟了。”贤者阿难就从座位上起身,去了森林当中。

阿难去后,时魔波旬来至佛所,白佛言:世尊处世教化已久,度人周讫,蒙脱生死,数如恒沙,时年又老,可入涅槃。

阿难离开后,这时候魔王波旬来到佛这里,对佛说:“世尊处在世间已经教化很长时间了,度人的工作已经圆满了,得您的加持解脱生死的人像恒河沙数那么多,现在您年纪大了,可以入涅槃了。”

于时世尊,取地少土著于爪上,而告魔言:地土为多,爪上多耶?魔答佛言:地土极多,非爪上土。佛又告言:所度众生,如爪上土,余残未度,如大地土。

当时世尊取了少许的泥土放在指甲上,对魔说:“地上的土多还是指甲上的土多?”魔就回答:“当然是地上的尘土多,不是指甲上的尘土。”佛又告诉他说:“我所度的众生就像指甲上的尘土,余下没有度的众生,像大地土那么多。”

又告魔言:却后三月,当般涅槃。于时波旬,闻说是已,欢喜而去。

又告诉魔说:“再过三个月我会入涅槃的。”当时魔王波旬听到这么说,他就很欢喜地离开了。

尔时阿难,于林中坐,忽然眠睡,梦见大树普覆虚空,枝叶蓊郁,花果茂盛,一切群萌,靡不蒙赖。其树功德种种奇妙,不可称数。旋风卒起,吹激其树,枝叶坏碎,犹如微尘,灭于力士所住之地。一切群生,莫不悲悼。

再说那时阿难在森林里静坐,忽然睡过去了,梦见有一颗大树普遍地覆盖着虚空,树上的枝叶蓊蓊郁郁,奇花异果极为茂盛,一切群生都在这树下得蒙树的恩惠而生存。这棵树有各种奇妙的功德,无法说尽。忽然间旋风刮起,吹击着这棵大树,树上的枝叶都碎成微尘,就这样消失在力士所住的大地上。一切众生无不沉痛、悲哀。

阿难惊觉,怖不自宁。

阿难惊醒过来,心里非常恐慌,无法安宁。

又自思惟:所梦树者,殊妙难量,一切天下咸赖其恩。何缘遇风,碎坏如是?而今世尊,覆育一切犹如大树,将无世尊欲般涅槃?

当时他自己又想:“我梦到的这棵树是这样殊胜妙好无法称量,一切天下的众生都仰赖它的恩泽。什么缘故遇风一吹,这样地破碎?现今世尊以慈心覆育一切众生,就如同大树,这不是世尊要入涅槃的征兆吧?”

作是念已,甚用战惧,来至佛所,为佛作礼,而白佛言:我向所梦如斯之事,将无世尊欲般涅槃?

他这样想了以后,心里慌得很,提心吊胆,来到佛这里,给佛作礼后对佛说:“我前面梦到了这样的事,是不是世尊要入涅槃了?”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吾后三月,当般涅槃。我向问汝,若有得四神足者能住寿一劫,吾四神足极能善修,如来今日能寿几何?如是满三,而汝不对。汝去之后,魔来劝我当取涅槃,吾已许之。

世尊告诉阿难:“正如你所说,我再过三个月,当入涅槃。我前面问你:‘如果得到四神足,这样的人能够住寿一劫,我极擅长修行四神足,如来现在能达到多长寿量?’我问了三遍,你都没有回答。你离开以后,魔来劝我要取涅槃,我已经答应他了。”

阿难闻此,悲恸迷荒闷恼惘塞不能自持。

阿难一听到这个话,他心里非常地悲痛,而且非常迷闷、堵得慌,无法控制这个心情。

其诸弟子,展转相语,各怀悲悼,来至佛所。

那些佛弟子也辗转相告,各自怀着悲伤、沉痛的心来到了佛这里。

尔时世尊,告于阿难及诸弟子:一切无常,谁得常存?我为汝等,应作已作,应说已说。汝等但当勤精修集,何为忧戚?无补无行。

当时世尊告诉阿难和弟子们:“这世上一切法都是无常的,谁能常存于世?对于你们,我应该作的都已经作了,应当说的都已经说了。你们唯一应当精勤修行佛法,为什么要这样忧心忡忡?这也无补于修行。”

时舍利弗闻于世尊当般涅槃,深怀叹感,因而说曰:如来涅槃,一何疾耶?世间眼灭,永失恃怙。又白佛言:我今不忍见于世尊而取灭度,今欲在前而入涅槃,唯愿世尊,当见听许。如是至三。世尊告曰:宜知是时,一切贤圣,皆常寂灭。

当时尊者舍利弗听说世尊快要入涅槃了,他心里也怀着很大的悲伤、感叹,因而说到:“如来涅槃是何等迅速啊!世间眼目即将熄灭,众生将永远失去依怙。”又对佛说:“我现在实在不忍见到世尊入涅槃,我现在想在世尊前面先入涅槃,唯愿世尊能允许我。”这样请求再三,世尊告诉他:“应当要知道时机,总之,一切圣贤都会相继入灭的。”

时舍利弗,得佛可已,即整衣服长跪膝行,绕佛百匝,来至佛前,以若干偈,赞叹佛已,捉佛两足敬戴顶上。

当时舍利弗得到佛的许可后,就整理衣服,长跪在地,用膝盖走路,绕佛一百圈后,来到佛的面前,用若干首偈颂赞叹了佛后,就用手捉住佛的双足放在自己头上恭敬顶戴。

如是满三,合掌侍佛,困而言曰:我今最后,见于世尊。

这样做完了三次,就合掌侍奉在佛前,沉浸在哀伤之中说到:“我这是最后一次见世尊的金颜。”

叉手肃敬却行而去。将沙弥均提,诣罗阅祇。

这样,他就双手合掌恭敬、肃穆退却而离开了。他带着沙弥均提来到了罗阅祇这个地方。

至本生地,到已即敕沙弥均提:汝往入城,及至聚落,告国王大臣旧故知识诸檀越辈,来共取别。

到了他的故土,就吩咐沙弥均提:“你去城里以及各个聚落,告诉国王、大臣以及过去的相识和诸位施主们,都共同来告别一下。”

尔时均提,礼师足已,遍行宣告:我和上舍利弗,今来在此,欲般涅槃,诸欲见者宜可时往。

当时均提顶礼师父以后,就到处去宣布:“我的和尚舍利弗,现在来到这里,要入涅槃,凡是想见一面的,应当及时赶来。”

尔时阿阇世王,及国豪贤檀越四辈,闻均提语,皆怀惨悼异口同音,而说是言:尊者舍利弗,法之大将,众生之类之所亲仰,今般涅槃,一何疾哉!

当时阿阇世王以及国家里的一些豪贤施主、四众弟子听到了均提的话,都怀着很沉痛的心异口同音地说:“尊者舍利弗是佛法中的大将,是各类众生所钦敬皈仰之处,现在入于涅槃,怎么这么快呀!”

各自驰奔,来至其所,前为作礼,问讯已竟,各共白言:承闻尊者,欲舍身命至于涅槃,我曹等类,失于恃怙。

当时人们都各自奔驰来到尊者的处所,上前顶礼问讯完毕,大家都共同地说:“我们听说尊者要舍弃此身,入于涅槃,我们这些人就失去了依怙了。”

时舍利弗,告众人言:一切无常,生者皆终。三界皆苦,谁得安者?汝等宿庆,生值佛世,经法难闻,人身难得,念勤福业,求度生死。如是种种,若干方便,广为诸人,随病投药。

当时舍利弗告诉大家:“一切因缘生的法都是无常的体性,凡是有生都会有灭。三界完全是一种苦性,在这里面,谁能得到真正的安稳呢?你们宿世修了福、种了善根,这一生能值遇佛出现于世。经法非常难闻,人身是十分难得的,你们要想到这些而非常精进地修持福业,要一心寻求度脱生死。”像这样以种种方便,给在场的人们都做了应机的说法。

尔时众会,闻其所说,有得初果乃至三果,或有出家成阿罗汉者,复有誓心求佛道者。闻说法已,作礼而去。

当时在场的大众听到尊者说法后,有的得了初果,乃至有的得了三果,也有的出家证了阿罗汉果,还有一些立了无上的志愿,要求证无上佛道。大家听完了尊者说法后,都恭敬作礼而去。

时舍利弗,于其后夜,正身正意,系心在前,入于初禅;从初禅起,入第二禅;从第二禅起,入第三禅;从第三禅起,入第四禅;从第四禅起,入空处定;从空处起,入于识处;从识处起,入不用处;从不用处起,入非有想非无想处;从非有想非无想处起,入灭尽定;从灭尽定起,而般涅槃。

当时舍利弗就在这一天的后夜端正身心,系心在前入了初禅,又从初禅起定入了二禅,又从二禅起定入了三禅,又从三禅起定入了四禅,又从四禅起定入于空处定,从空处起定入于识处,从识处起定入于不用处,从不用处起定入非有想非无想处,从非有想非无想处起定入灭尽定,从灭尽定起定而趣入涅槃。

时天帝释,知舍利弗已取灭度,与多天众百千眷属,各赍花香供养之具来至其所,侧塞虚空,咸各悲叫,泪如盛雨。普散诸花,积至于膝。复各言曰:尊者智慧,深若巨海,捷辩应机,音若涌泉,戒定慧具法大将军。当逐如来广转法轮,其取涅槃,何其速哉。

当时天帝释知道舍利弗已经入灭度了,和很多天众、百千眷属各自持着花香等的供养具来到尊者所在的地方,天众充满虚空,各个都是悲哀地呼叫,泪水涌流如同大雨。天人们在虚空中普散各种妙花,散落的花堆起来有膝盖那么高。而且天人们又各自说到:“尊者的智慧像大海一样甚深,他以那种敏捷的辩才应机说法时,如同涌泉一般,具足戒定慧的功德,是佛法中的大将。应当长时跟随如来广转法轮,没想到这么快就入于涅槃了。”

城聚内外,开舍利弗已取灭度,悉赍酥油香花供具,驰走悉集,悲哀痛恋不能自胜,各持香花,而用供养。

当时这个城市内外的人,听说尊者舍利弗已经灭度了,都各自拿着酥油、香花等的供养具,奔驰而来,都集中在尊者的周围,大家都沉浸在悲哀、痛苦、留恋之中,无法控制心情,各自拿着香花来作供养。

时天帝释,敕毗首羯磨,合集众宝,庄严高车,安舍利弗,在高车上。诸天龙鬼,国王臣民,侍送号啕,至平博地。

当时天帝释命令毗首羯磨,合集各种宝物,庄严一个高广的车辆,把尊者的遗体安放在高车之上。那时候来送别的诸天、龙、鬼以及人间的国王、大臣、人民,嚎啕哭着护送尊者的法体到了一个非常平坦、广阔的地带。

时天帝释,敕诸夜叉,往大海边,取牛头栴檀。夜叉受教,寻取来还,积为大,安身在上,酥油以灌,放火耶旬,作礼供养,各自还去。

这时天帝释命令夜叉到大海边去取牛头栴檀。夜叉听命很快就从海边取回来了,当时把这些牛头栴檀堆成一个柴堆,把尊者的遗体安放在上面,灌下了酥油,放火点燃,然后大家就作礼、供养,各自就回去了。

火灭之后,沙弥均提,收师舍利,盛着钵中,摄其三衣,担至佛所,为佛作礼,长跪白佛:我和上舍利弗,已般涅槃。此是舍利,此是衣钵。

火灭以后,沙弥均提收拾好师父的舍利,满满地放在一个钵里,然后收好了师父的三衣,担到了佛这里来,给佛恭敬地顶礼后,长跪着向佛汇报:“我的和尚舍利弗已经入涅槃了,这是舍利,这是衣钵。”

时贤者阿难,闻说是语,悲悼愦闷,益增感切,而白佛言:今此尊者,法大将军,已取涅槃,我何凭怙?

当时贤者阿难在旁边听到这话,心里非常地悲哀、昏乱,更增加了他的感伤,他对佛说:“现在舍利弗尊者,佛法中的大将军,已经取了涅槃,我们还有什么可依靠处?”

佛告之曰:此舍利弗,虽复灭度,其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如是法身,亦不灭也。又舍利弗,不但今日,不忍见我取般涅槃,而先灭度,过去世时,亦不堪忍见于我死,而先我前死。

当时佛告诉他:“舍利弗虽然是灭度了,但是他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是不会有灭尽的。而且舍利弗不但今天不忍心见我入涅槃而自己首先入灭,过去世的时候,也是不忍心见我死亡而先我而死。”

贤者阿难,合掌白佛:不审世尊,往昔先前取死,其事云何,愿为解说。

当时阿难尊者合掌向佛请白:“世尊,不晓得往昔尊者先您之前而死的事情经过如何?愿佛为我解说。”

佛告阿难:过去久远,无量无数,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此阎浮提,有一大国王,名旃陀婆罗脾(晋言月光),统阎浮提八万四千国,六万山川、八十亿聚落。王有二万夫人婇女,其第一夫人,名须摩檀(晋言花施)。一万大臣,其第一者,名摩旃陀(晋言大月)。王有五百太子,其最大者太子,名曰尸罗跋陀(晋言戒贤)。王所住城,名跋陀耆婆(晋言贤寿)。

佛告诉阿难:这要回顾到过去久远无量无数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之前,那时候在这个阎浮提有一个大国王,叫做月光王,他统领阎浮提境内的八万四千个小国,属下有六万山川和八十亿座聚落。他有两万夫人和婇女,他的第一夫人叫做花施。一万个大臣,其中首位大臣叫做大月。此王有五百个太子,最大的太子叫做戒贤。国王所住的城市叫做贤寿城。

其城纵广,四百由旬,金银琉璃颇梨所成。四边凡有百二十门,街陌里巷,齐整相当。

当时这个贤寿城长宽各四百由旬,而且城中各种建筑都是由金、银、琉璃、颇梨四宝合成。在大城的四边总共有一百二十道城门,城里大街小巷一条一条排列相当整齐。

又其国中,有四行树,亦金银琉璃颇梨所成,或金枝银叶,或银枝金叶,或琉璃枝颇梨叶,或颇梨枝琉璃叶。有诸宝池,亦金银琉璃颇梨所成,其池底沙,亦是四宝。其王内宫,周四十里,纯以金银琉璃颇梨。其国丰润,人民快乐。珍奇异妙,不可称数。

在这个国土当中,有四种行树,也都是金、银、琉璃、颇梨的妙宝所成,有的树是金枝银叶,有的是银枝金叶,有的是琉璃枝颇梨叶,有的是颇梨枝琉璃叶。国中又有许多宝池,也都是由金、银、琉璃、颇梨四宝合成,池底的沙石也是四种妙宝。国王所住的内宫,方圆四十里,纯粹是以金、银、琉璃、颇梨合成。这个国家的物品非常地丰富,人民生活得很快乐,国土里的各种奇珍妙宝,不可称数。

尔时其王,坐于正殿,忽生此念:夫人处世,尊荣豪贵,天下敬瞻,发言无违,珍妙五欲,应意而至。斯之果报,皆由积德修福所致。

当时国王坐在正殿当中,忽然生起了这样的想法:我作为一个人处在世间,可谓是尽善尽美,是一国之君,尊荣豪贵,天下人都这样尊敬、爱戴我,我所说的话都能通行于天下,没有违逆。各种珍妙的五欲都是随心所欲而来。这样的果报当然是前世积善修福所致。

譬如农夫由春广种,秋夏丰收。春时复到,若不勤种,秋夏何望?吾今如是由先修福,今获妙果,今复不种后亦无望。

就好像农夫春天做了很多的种植,到了秋夏之季就硕果累累。第二年的春天又来的时候,如果不勤加种植,那到了夏秋两季哪里有望收成呢?就像这一样,我今天这样圆满,就是由于前世修了福,所以今生就收获妙果,如果我在享福的时候不种福的话,那来世就没有希望。

作是念已,告诸群臣:今我欲出珍宝妙藏置诸城门,及着市中,设大檀施。随其众生一切所须,尽给与之。并复告下八万四千诸小国土,悉令开藏给施一切。

当他这样想了之后,就告诉群臣:“现在我拿出珍宝妙藏放在城门边和市场里,我要做一个大布施法会。众生无论他们有什么需求都尽量满足。而且宣告天下八万四千个小国,让他们都开出库藏作充分的布施。”

众臣曰:善!敬如王教。即竖金幢,击于金鼓,广布宣令,腾王慈诏,远近内外,咸令闻知。

大臣们说:“遵命!一定按照国王的教令来做。”立即就竖起金幢,敲击金鼓,到处宣布国王慈悲的诏令,使得远近、内外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个消息。

于时国中,沙门婆罗门,贫穷孤老,有乏短者,强弱相扶,云趋雨集。须衣与衣,须食与食,金银宝物随病医药,一切所须,称意与之。阎浮提内,一切臣民,蒙王恩泽,快乐无极。歌颂赞叹,盈于衢路,善名遐宣,流布四方,无不钦仰,慕王恩化。

当时国家里的沙门、婆罗门,那些贫穷者、孤儿、老人,凡是有所贫乏、短缺者,都强弱相扶着、像云雨一般集会在布施场所。需要衣服的给衣服,需要饮食的给饮食,金银财宝、各种医药,凡有所需,都是称着人们的心愿而作布施。阎浮提境内的一切人民都蒙大王的恩泽过着快乐无比的生活。当时是一种升平景象,在街头巷尾到处都是歌颂赞叹之声,所以国王的美善名称传播到四面八方,四海人民无不对国王心生崇敬、仰赖之心,都非常希求得到国王的恩泽教化。

于时边表,有一小国,其王名曰毗摩斯那,闻月光王美称高大,心怀嫉妒,寝不安席,即自思惟:月光不除,我名不出。当设方便请诸道士,慕求诸人,用办斯事。

当时在边境有个小国家,国王叫做毗摩斯那,听到月光王美名广大,传播四海,他怀着嫉妒之心,夜不安寝,在床上辗转反侧,自己这么想:月光不除,我的名声就不能显赫。所以我要巧设方法,请一些道士,慕求一些士客,来办这件事。

思惟是已,即敕请唤国内梵志,供设肴膳百味饮食,恭敬奉事,不失其意。

当时他想好了之后,就请来国内的各方道士,然后以各种美味佳肴很优厚地款待他们,对他们非常恭敬地承事,不失其心意。

经三月已,告诸梵志:我今有忧,缠绵我心,夙夜反侧,何方能释?汝曹道士,是我所奉,当思方便佐我除雪。

经过了三个月的侍奉、供养,他就告诉这些道士们:“我现在有忧心之事,一直缠绵在心里,昼夜都是翻来覆去,有什么方法能解除我的心结啊?你们这些道士是我供奉的尊长,你们要想个方法替我除掉这个心事。”

诸婆罗门,共白王言:王有何忧?当见示语。

这些婆罗门都一起对国王说:“国王有什么忧心的事,请你直接告诉我们。”

王即言曰:彼月光王,名德远着,四远承风,但我独卑陋,无此美称,情志所愿,欲得除之,作何方便,能办此事?

国王就直接说了:“那个月光王,他的美名遍天下,四方的人民都仰赖、承事他,我独独地显得这么卑鄙,没有这种美称,所以我的心里一直想要把他除掉。有什么方便能够办成此事?”

诸婆罗门,闻说是语,各自言曰:彼月光王,慈恩惠泽,润及一切,悲济穷厄,如民父母。我等何心,从此恶谋?宁自杀身,不能为此。即各罢散,不顾供养。

当时婆罗门听到这些话,各自都说:“月光王非常仁慈,对于一切人都施与恩惠,给人民以温暖。他以悲心救济穷苦困厄,就是天下百姓的父母啊!我们怎么忍心依从你的阴谋诡计?我们宁可自杀,也绝不可能这样做。”这样,大家各自退席,不顾他的供养。

时毗摩斯那益增愁愦,即出广募周遍宣令:谁能为我,得月光王头,共分国半治,以女妻之。

当时毗摩斯那更加地忧愁、慌乱,然后他出一个大的召募,到处宣传:“谁能给我拿到月光王的头,我和他分国半治,然后把我的女儿嫁给他。”这个赏赐很大啊!一旦成功了,就和国王分国而治,得到半壁江山。

尔时山胁,有婆罗门,名曰劳度差,闻王宣令来应王募。

当时山胁,有一个婆罗门叫做劳度差,他听到这个消息,自己就赶来应募。

王甚欢喜,重语之言:苟能成办,不违信誓。若能去者,当以何日?

国王一看有了应募的人,他非常高兴,就再次郑重对他说:“如果你能办成,我决定不违诺言。如果你能够去办这件事,什么时候起身?”

婆罗门曰:办我行道粮食所须,却后七日便当发引。

婆罗门说:“为我准备好行路所需的粮食,我过七天就会出发。”

时婆罗门作咒自护,七日已满,便来辞王,王给所须进路而去。

当时婆罗门持一种咒来保护自己的身体,七天的修法满足以后,就来向国王辞别。国王给了他一切所需,这样他就上路往这边来了。

时月光王国豫有种种变怪兴现。地处处裂,抴电星落,阴雾昼昏,雷电霹雳;诸飞鸟辈,于虚空中,悲鸣感切,自拔羽翼;虎豹豺狼,禽兽之属,自投自掷,跳踉鸣叫。

当时月光王的国土里预先就有很多的恶兆兴起,出现各种变怪的现象。大地处处开裂,流星殒落,白天阴沉沉雾蒙蒙,而且时有雷电霹雳;各种飞鸟在虚空中非常悲哀地鸣叫,而且自己拔掉两翼上的羽毛;那些虎、豹、豺狼,禽兽之类,它们都自己投身扑地、跳跃、鸣叫。

八万四千诸小国王,皆梦大王金幢卒折,金鼓卒裂。大月大臣,梦提为鬼夺王金冠。各怀愁忧,不能自宁。

还有那些八万四千个小国的国王都梦到了大王的金幢忽然间折断,金鼓也忽然裂开。大月大臣梦到鬼来夺取国王的金冠。大家都怀着忧愁的心,无法安宁。

时城门神,知婆罗门欲乞王头,亦用愦愦,遮不听入。

当时城门神知道这个婆罗门要来求国王的头,他们也因此心里非常不安,就遮止婆罗门,不准他进入。

时婆罗门,绕城门数匝不能得前。首陀会天知月光王,以此头施,于檀得满,便于梦中,而语王言:汝誓布施,不逆众心。乞者在门,无由得前。欲为施主,事所不然。

当时婆罗门绕着城门转了好多圈都不能进入。首陀会天知道月光王以这一次布施头部,就会圆满布施波罗蜜多,他就特意入了国王的梦中,对国王说:“你立誓要圆满布施度,不违逆众生的心。现在乞者就在城门口,却没办法进前。你想成为大施主,所做的事却与你的立愿不符合。”

王觉愕然,即敕大月大臣:汝往诸门,敕勿遮人。

当时国王醒来,感到惊鄂,就命令大月大臣:“你到各个城门那儿去,下令不要阻拦人进城。”

大月大臣,往到城门,时城门神,即自现形,白大月言:有婆罗门,从他国来,怀挟恶心,欲乞王头,是以不听。

大月大臣来到城门,当时城门神就现出身形,对大月说:“有一个婆罗门从外国来,他怀着恶心,想来乞求大王的头,所以我才不允许他进入。”

大臣答言:若有此事,是为大灾。然王有教,理不得违,当奈之何?

大臣回答:“如果真有这事,那真是个大灾难。但是大王有教令,以理不应当违背,这又怎么办呢?”

时城门神,便休不遮。大月大臣,即自思惟:若此婆罗门,必乞王头,当作七宝头,各五百枚,用贸易之。即敕令作。

当时城门神就不再遮止。大月大臣自己就想:“如果这个婆罗门一定要乞求国王的头,那我要做七宝的头各五百枚用来交换。”他就下令做七宝的头颅,每一种五百枚。

时婆罗门,径至殿前,高声唱言:我在遐方,闻王功德,一切布施,不逆人意,故涉远来,欲有所得。

当时婆罗门直接走到大殿的前面,高声地宣唱:“我在远方就已经耳闻国王的功德,大王以无余的布施不违逆人心,所以我从远道而来,想在大王这儿乞求有所得。”

王闻欢喜,迎为作礼问讯:行道不疲极耶?随汝所愿,国城妻子,珍宝车乘,辇舆象马,七宝奴婢仆使,所有欲得,皆当与之。

当时国王听了很欢喜,菩萨一听到众生求布施的声音,他那种欢喜超过了小乘圣者入灭的安乐,这是不可思议的。所以他非常地欢喜,亲自来迎接乞求者,而且给他作礼问讯:“你远道而来累不累啊?一定满足你的愿望,无论是国城、妻子、珍宝、车辆、辇舆、象马、七宝以及奴婢仆人,所有一切,你想要什么,都奉献给你。”

婆罗门言:一切外物,虽用布施,福德之报,未为弘广。身肉布施,其福乃妙。我故远来,欲得王头,若不辜逆,当见施与。

婆罗门说:“纵然用一切外物来作布施,它的福德不算是最深广的,用自己的身肉来做布施,这个福德才是胜妙的。我特意从远方来,就是想得到大王你的头,如果你不违逆的话,应当作布施。”

王闻是语,踊跃无量。

当时国王听到这个话,心中踊跃无量。

婆罗门言:若施我头,何时当与?王言:却后七日,当与汝头。

婆罗门说:“如果你布施给我头颅,什么时候给啊?”国王说:“再过七天一定施舍给你。”

尔时大月大臣,担七宝头,来用晓谢,腹拍其前,语婆罗门言:此王头者,骨肉血合,不净之物,何用索此?今持尔所七宝之头,以用贸易,汝可取之,转易足得终身之富。

当时大月大臣担着七宝头来跟他交换,而且诚心地拍着胸脯对婆罗门说:“大王的头是骨头血肉和合的不净物,你何必要那个呢?我现在拿来了这么多七宝头来跟你交换,你把七宝头拿走,卖掉之后,足以使你得到终身的富贵。”

婆罗门言:我不用此,欲得王头,合我所志。

婆罗门说:“我不需要这个,我就是要国王的头,这才合符我的愿望。”

时大月大臣,种种谏晓,永不回转,即时愤感,心裂七分,死于王前。

当时大月大臣各种的规劝,跟他讲道理,但是他根本不回心转意。这时大月大臣由于悲愤过度,心裂成了七分,就在国王之前死去。

于时其王,敕语臣下,乘八千里象,遍告诸国言:月光王却后七日,当持其头施婆罗门,若欲来者,速时驰诣。

当时国王命令属下的大臣,乘着能够奔驰八千里的大象,周遍地告诉各个国家:“月光王再过七天就拿他的头布施给婆罗门,你们想来的话,赶紧飞速而来。”

尔时八万四千诸王,络绎而至,咸见大王,腹拍王前:阎浮提人,赖王恩泽,各得丰乐,欢娱无患。云何一旦为一人故,永舍众庶,更不矜怜?唯愿垂愍,莫以头施。

当时八万四千个国王陆续到达,都来拜见大王,顿足捶胸,对国王说:“阎浮提的人民都仰赖大王的恩泽,各自都得到非常富裕、快乐的生活,而没有忧患。为什么一时间为了一人的缘故,永远舍弃天下的黎民百姓而不再怜愍?唯愿大王垂下悲愍心,不要布施头颅。”

一万大臣,皆身投地,腹拍王前:唯见哀愍矜恤我等,莫以头施永见捐弃。二万夫人,亦身投地,仰白王言:莫见忘舍,唯垂阴覆,若以头施,我等何怙?五百太子,啼哭王前:我等孤幼,当何所归?愿见愍念,莫以头施,长养我等,得及人伦。

当时一万名大臣都以身投地顶礼国王,捶着胸对国王请求说:“唯愿国王以大慈悲心哀愍我们,不要布施头颅,永远弃离我们。”二万个夫人也是身体投地,仰面对着国王请求说:“大王不要舍弃我等,唯愿国王慈悲护佑,如果您布施了头部,我们依靠谁啊?”五百个小太子也在国王面前啼哭说:“我们还是这么样幼小,我们仰赖谁啊?愿父王哀愍,不要布施头部,能够抚养我们成人。”

于是大王,告诸臣民、夫人、太子:计我从本,受身已来,涉历生死由来长久。若在地狱,一日之中,生而辄死,弃身无数。经历灰河、铁床、沸屎、火车、炭坑及余地狱,如是等身,烧刺煮炙,弃而复弃,永无福报。若在畜生,更相食啖,或人所杀,身供众口。破坏消烂,亦复无数,空弃此身,亦无福报。

当时大王告诉大臣、人民、夫人、太子等说:“要合计我从无始受身以来,所经历的生死是极其漫长的。堕在地狱里的时候,一天当中生而复死,死而复生,舍弃过无数的身体。经历灰河、铁床、沸屎、火车、炭坑及其余的地狱,被烧死、刺死、漂煮、熏烤等等,那些身体舍了一个又舍一个,从来没有得过福报。

“如果生在畜生里,彼此互相残食,或者被人所杀,身体充当别人的食物,或者死亡之后,破坏、腐烂的驱体也是不计其数。所以在旁生中,也只是白白地抛弃这个身体,没得到福报。

或堕饿鬼,火从身出,或为飞轮,来截其头,断而复生,如是无数。如是杀身,亦无福报。

“或者堕为饿鬼,火从身体上喷出,或者被飞轮截断自己的头颅,断了以后又复活,像这样身体被杀戮无数次,也没有得任何福报。

若生人间,诤于财色,嗔目怒盛,共相杀害。或兴军对阵,更相斫截,如是杀身,亦复无数。

“如果生在人间,为了争夺财富、女色等,彼此嗔心对待,怒气横生,互相残杀、损害。或者为了财色的缘故,兴兵作战,彼此杀戮,这样也杀了无数的身。”

为贪恚痴,恒杀多身,未曾为福,而舍此命。今我此身,种种不净,会当捐舍,不能得久。舍此危脆秽恶之头,用贸大利,何得不与?我持此头,施婆罗门,持是功德,誓求佛道。若成佛道,功德满具,当以方便度汝等苦。今我施心,垂欲成满,慎莫遮我无上道意。

国王又说:“曾经为着贪嗔痴,恒时被杀掉了那么多的身体,没有一次是为着修习福善而舍弃生命的。现在我这样充满不净物的身体终究是要舍弃的,不可能长久,现在能舍弃这样一个危脆、污秽、恶浊的头来换取大利益,何乐而不为?我拿这个头布施给婆罗门,以此功德誓求佛道。如果我能成佛,圆满功德,一定会以方便来度脱你们。现在我的布施波罗蜜即将要圆满,千万不要遮止我的无上道心。”

一切诸王、臣民、夫人、太子,闻王语已,默然无言。尔时大王,语婆罗门:欲取头者,今正是时。婆罗门言:今王臣民大众围绕,我独一身,力势单弱,不堪此中而斫王头。欲与我者,当至后园。

当时一切小王、大臣、人民、夫人、太子听到国王这样说,都沉默无语。这时大王就对婆罗门说:“你想取头的话, 现在正是时候。”婆罗门说:“现在国王您由大臣、人民大众围绕,我只是一个人,势单力薄,我不能在这里砍国王的头。你想给我的话,我们到后园去。”

尔时大王,告诸小王、太子、臣民:汝等若苟爱敬我者,慎勿伤害此婆罗门。作此语已,共婆罗门入于后园。

当时大王就交待身边的这些小王、太子、臣民说:“你们如果是真正对我爱敬的话,千万不要伤害这个婆罗门。”说完以后,就和婆罗门一起进入后花园。

时婆罗门,又语王言:汝身盛壮,力士之力,若遭斫痛,傥复还悔。取汝头发,坚系在树,尔乃然后,能斫取耳。

这时婆罗门又对国王说:“你身强体壮,有大力士的力量,如果遭受砍伤之痛,可能还会生反悔心。所以应当把你的头发牢牢地系在树上,这样之后才能砍取你的头颅。”

时王用语,求一壮树,枝叶郁茂,坚固欲系,向树长跪,以发系树。

因为他这样说,当时国王就去找了一棵很大的树,枝叶繁茂,非常坚固,就想把头发系在这里,然后向着树长跪,头发系在树上。

语婆罗门:汝斫我头,堕我手中,然后于我手中取去。今我以头施汝,持是功德,不求魔、梵及天帝释、转轮圣王三界之乐,用求无上正真之道,誓济群生,至涅槃乐。

国王对婆罗门说:“你砍掉我的头落在我手上,然后从我手上取走。现在我用头布施给你,以此功德,我不求得到魔王、梵天、帝释天、转轮王等的三界之乐,我唯一用来求取无上正真之道,我立誓要以此来救济天下一切众生,让他们都到达涅槃安乐之地。”

时婆罗门,举手欲斫,树神见此,甚大懊恼:如此之人,云何欲杀?即以手搏婆罗门耳,其项反向,手脚缭戾,失刀在地,不能动摇。

当时婆罗门举手就要砍的时候,树神看他这样冷酷,起了很大的懊恼,说:“像这样有大功德的人,怎么你还想杀他?”树神就气愤地用手拽着婆罗门的耳朵,使得他的脖子扭向反方向,而且把他的手脚都扭到后面,刀就掉落在地,不能动弹。

尔时大王,即语树神:我过去已来,于此树下,曾以九百九十九头,以用布施。今施此头,便当满千。舍此头已,檀便满具。汝莫遮我无上道心。

当时大王就对树神说:“我从过去以来,在这棵树下,曾经用九百九十九个头布施给众生。现在布施这一个头就满了千数,我舍了这个头就圆满了布施波罗蜜。请你不要遮挡我的无上道心。”

尔时树神,闻王是语,还使婆罗门平复如故。时婆罗门,便从地起,还更取刀,便斫王头,头堕手中。尔时天地,六反震动,诸天宫殿,摇动不安,各怀恐怖,怪其所以。寻见菩萨,为一切故,舍头布施,皆悉来下,感其奇特,悲泪如雨。因共赞言:月光大王,以头布施,于檀波罗蜜,今便得满。是时音声,普遍天下。

当时树神听到国王这样说,就使婆罗门恢复了原状。当时婆罗门就从地上起来,再次捡取了刀,砍掉了国王的头,头就掉在国王的手上。当时天地六番震动,诸天的宫殿忽然间摇动不宁,天人们都怀着恐惧之心,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不久就见到菩萨为了一切众生的缘故而舍弃头颅,天人们都从天界下来,感叹菩萨如此奇特的行为,感动地泪水如雨般涌下,因而共同赞叹说:“月光大王以头作布施,他现在布施波罗蜜已经圆满了。”这时候,这个音声遍传到天下各处。

彼毗摩羡王,闻此语已,喜踊惊愕,心擗裂死。

当时那位毗摩羡王,听闻这个话后,刚开始非常踊跃,很欢喜,忽然间心里也很恐慌,吓得心裂开而死去了。

时婆罗门,担王头去,诸王、臣民、夫人、太子,已见王头,自投于地,同声悲叫,绝而复苏。或有悲结吐血死者,或有愕住无所识者,或自剪拔其头发者,或复爴裂其衣裳者,或有两手爴坏面者,啼哭纵横,宛转于地。

当时婆罗门担着国王的头就要离去,那些小王、臣民、夫人、太子见到国王的头,都各自扑倒在地,同声悲哀号叫,昏迷过去,又苏醒过来。有的因为悲伤过度吐血而死,也有的一下子受了刺激,傻傻地什么也不知道,也有的自己拔头发,又有的撕裂自己的衣服,还有的用两手撕坏脸面,当时四处都是啼哭声,人们悲伤得都在地上翻来覆去。

时婆罗门,嫌王头臭,即便掷地,脚蹋而去。或复有人,语婆罗门:汝之酷毒,剧甚乃尔。既不中用,何乃索之?

当时婆罗门嫌国王的头太臭,就把它扔在地上,用脚踢了一下,就离开了。有人对婆罗门说:“你凶残恶毒简直到极点了,既然不用,为什么还要索取国王的头?”

于时婆罗门,进道而去,人见便责,无给食者。饥饿委悴,困苦极理。道中有人,因问消息,知毗摩羡王,已复命终,失于所望,懊恼愦愦,心裂七分,吐血而死。

这样婆罗门就上路离开这个国家,人人见到他就指责,没有人给他食物。他非常地饥饿、憔悴,极度地困苦。道路上有人,他就打听消息,结果知道毗摩羡王已经去世了,他大失所望,心里非常地懊恼、昏乱不安,心裂开成七分,吐血而死。

毗摩羡王及劳度差,命终皆堕阿鼻泥犁。其余臣民,思念王恩,感结死者,皆得生天。

再讲到身后的情况。毗摩羡王和劳度差,他们一断气就堕入无间地狱。其他的大臣、人民因为是一种善心,思念国王的恩德,悲感而死的,都得以生天。

如是阿难,欲知尔时月光王者,今我身是。毗摩羡王,今波旬是。时劳度差婆罗门者,今调达是。时树神者,今目连是。时大月大臣者,今舍利弗是。当于尔时,不忍见我死,而先我前死。乃至今日,不忍见我入于涅槃,而先灭度。

佛说:“像这样,阿难你要知道,当时的月光王就是我的前身。毗摩羡王是今天的波旬,劳度差婆罗门就是今天的提婆达多。当时的树神就是今天的目键连。大月大臣是今天的舍利弗。在那时,舍利弗不忍心见我死去,先我而死,一直到今天,他也是不忍心见我入涅槃,而自己先取灭度。”

所以,这一切都叫做因果。一世一世这么来的,人和人的关系经常都是在这样同类地发生。在眼前也能感觉得到,如果关系好的话,会有一种等流的作用;如果彼此仇恨,同类心理也会有延续下去。而且今世的心理到下一世还会照样发生。

佛说是已,贤者阿难,及诸弟子,闻佛所说,悲喜交集,异口同音,咸共嗟叹,如来功德奇特之行。咸共专修,有得四道果者,有发无上正真道意者。皆大欢喜,敬戴奉行。

佛这样讲完之后,尊者阿难和诸佛弟子听到佛所说的这段经历,悲喜交集,异口同音地赞叹如来奇特的功德,都专修善行,有的得了初果乃至四果,有的发了无上菩提心。总而言之,大众都生起大欢喜心,以恭敬心来顶戴奉行佛的教法。

快目王眼施缘品第二十七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大众围绕,而为说法。城中人民,乐听法者,往至佛所,前后相次。

阿难尊者说,就像我所听闻的,一时佛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当时世尊在大众围绕下宣说妙法。城中人民喜欢听法的,都到佛那里去,道路上,前后的行人络绎不绝。

时城中有盲婆罗门,坐街道边,闻多人众行步驶疾,即问行人:此多人众,欲何所至?

当时城中有一个盲眼婆罗门,坐在街道旁边,听到众人走路的脚步声很快,他就问行人:“这么多人,要到哪里去?”

行人答曰:汝不知耶?如来出世,此难值遇,今在此国,敷演道化。我等欲往听其说法。

行人都回答:“你不知道吗?如来已经出世,这是极其难遭遇的,现在就在我国宣演道化。我们想到如来面前听佛说法。”

此婆罗门,而有一术,众生之中,有八种声,悉能别识,知其相禄。何谓八种?一曰乌声,二曰三尺乌声,三曰破声,四曰雁声,五曰鼓声,六曰雷声,七曰金铃声,八曰梵声。

这个婆罗门有一种技艺,众生有八种声音,他都能识别,而且从声音能够知道这个人的状况、福禄等,也就是从声音能够看相。哪八种声音呢?就是乌声、三尺乌声、破声、雁声、鼓声、雷声、金铃声和梵声。

其乌声者,其人受性,不识恩养,志不廉洁。三尺乌声者,受性凶暴,乐为伤害,少于慈顺。其破声者,男作女声,女作男声,其人薄德贫穷下贱。其雁声者,志性剿了,多于亲友,将接四远。其鼓声者,言辞辩捷,解释道理,必为国师。其雷声者,智慧深远。散析法性,任化天下。金铃声者,巨富饶财,其人必积千亿两金。其梵声者,福德弥高,若在家者,作转轮圣王;出家学道,必得成佛。

所谓的八种声,第一种就是乌声,有这种声音的人秉性不知别人给予的恩泽养育,而且他的性情不廉洁。三尺乌声指禀性很凶残、暴恶,喜欢伤害人,很少有慈悲、柔顺的心。破声就是指男人作女人的腔调,女人作男人的腔调,这种声音表示这个人福德薄,贫穷下贱。雁声之人,品性非常了断,而且他的人缘很好,有很多亲友,他的感召、影响力很大,能够影响到远在四方的人。鼓声之人,言辞非常敏捷,有辩才,能够解释各种道理,这种人必定能当国师。雷声之人,有很深远的智慧,能够分析法性,有智慧掌握、教化天下人民。金铃声,那是一个大富大贵的相,会拥有很多财富,这个人一定能积累上千亿两黄金。梵声之人,福德极大,远远超出一般人,如果在家可以做转轮圣王,出家学道一定能成佛。

时婆罗门,语行路人:我能识别人之语声,若实是佛,当有梵音。汝可将我往至其所,当试听之,审是佛不?

因为盲眼婆罗门有这种技艺,他就对行人说:“我能识别人的音声,如果真实是佛,那一定会显现梵音声相。你可以带我到他那里,我试听一下,看看是不是佛?”

时行路人,因牵将往。渐近佛所,闻佛说法,梵音具足,深远流畅。欢喜踊跃,两目得开,便得见佛,紫磨金色,三十二相,明朗如日,即时礼佛,喜庆无量。

当时路人也就好心带着他去。快到佛那里,他就听到佛说法的音声,梵音具足,具有那种深远、流畅的相。梵音的德相一个是清澈、流畅,一个是深远,在远方听就像在近前一样。这样,他就确信这的确是佛,一下子生起欢喜踊跃的心,两眼就睁开了,当即见到佛的紫磨真金色身,三十二种庄严相,像日轮般明朗、光耀。他当即礼佛,生起无量的欢喜庆幸。

要知道,对于佛生起信敬,那得到极大的加被。所以佛在世的时候,很多人因为对佛生了信心、恭敬,顿时就消了业障,所谓盲者得视、聋者得听,这并非虚谈。这里也是,这位盲人双眼开明,真正见到了如此殊胜、庄严的佛身,简直庆快平生!像这样一种对佛的欢喜、敬信之心,我们必须要有。有了这样的心,才会有真实的皈依,没有这个心,就完全在门外。有了这样的心,就会发自内心无比喜悦地礼佛、供佛、恭敬佛,会很欢喜地去做。也就是基于对佛功德的胜解,之后会不断开出这种善意乐、善加行,结果就清净业障,增长福德,一切圆满的安乐都会在自身上显现。所以,就在于我们的心是不是能够开启信心的莲花,如果信心已经开启,从此以后,那种功德的芳香就自然从心中流溢而出。

佛为说法,志心听受,即破二十亿恶,得须陀洹。已得慧眼,便求出家。佛言:善来!便成沙门。佛重方便,广为说法,即复寻得阿罗汉果。

佛是无限的慈悲,只要我们有信心,佛会一直救度我们,直至成佛。所以,当盲眼婆罗门生起信心、恭敬心的那一瞬间,就跟佛悲心的力量相合了,佛的加持就入到他身上,顿消业障,两眼开明。现在佛又要给他开启法眼,所以为他演说妙法,他至诚一心听受,结果当即就破了二十亿恶,得了须陀洹果。已经得了慧眼,他便求佛出家。佛说:“善来!”他就成了释尊教下的沙门。佛又重新以方便给他详细地说法,他很快就证得了阿罗汉果。

一切众会,莫不奇怪。贤者阿难从座而起,长跪叉手,而白佛言:世尊出世,实多饶益,拔济盲冥,恩难称极。此婆罗门,一时之中,肉眼既开,慧眼清净。佛于此人,恩何隆厚!

当时在场的会众都觉得非常地稀有、奇特。贤者阿难从座位起身,他代表大家长跪合掌,祈白佛说:“世尊出世实在是给众生带来无比的利益,能够拔济一切盲目、黑暗中的人们,这确实是有无限的恩德!这位婆罗门,一时之间肉眼开明,而且得佛说法,慧眼清净。佛对此人,恩德是何等深厚!”

佛告阿难:吾与其眼,不但今日,过去世时,亦复与眼。

佛就告诉阿难:“我不但是今天给他眼目,我在过去生当中也是给他眼目。”

阿难重白:不审世尊,过去与眼,其事云何?唯愿垂哀,具为解说。

当时阿难再次地请白:“不晓得世尊过去给他眼目的事情如何?唯愿世尊哀愍,为我等详细解说。”

佛告阿难:过去久远,无量无数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此阎浮提,有一大城,名富迦罗拔。时有国王,名须提罗(此言快目)。所以名之为快目者,其目明净,清妙无比,彻睹墙壁,视四十里,以是故,立字号曰快目。

佛慈悲地给阿难讲述:这要回溯到过去久远无量无数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以前,在阎浮提里有一个叫富迦罗拔的大城市。那时,有一位国王叫做快目王。之所以叫做“快目”,是因为他的眼睛非常清净明亮、微妙无比,能够透视墙壁,见到方圆四十里范围的事,所以就立名为快目。

领阎浮提八万四千国,六万山川,八十亿聚落。王有二万夫人婇女,一万大臣,五百太子。其第一太子,名尸罗拔陀提(此言戒贤)。

再说快目王领导阎浮提境内八万四千个小国,六万山川,八十亿个聚落。国王有两万个夫人和婇女、一万个大臣、五百个太子。他的第一个太子叫做戒贤。

王有慈悲,愍念一切,养育民物,犹如慈父,化导以善,民从其度。风时雨顺,四气和适,其国丰乐,群生蒙赖。

国王有大慈悲心,愍念天下的一切苍生百姓,养育人民就如同慈父一样,化导人民修持身口意的善行,人民都听从他的化度。因为天下普皆行善的缘故,感得风调雨顺,四季的季节非常地适合,结果这个国家物产丰饶,人民生活非常快乐,这都是仰赖国王的恩德。

尔时其王,退自思惟:我因宿福,今为人主,财宝五欲,富有四海,发言化下,如风靡草。今世会用,更无绍续,恐我来世穷苦是分。譬如耕夫,春日多种,秋夏收入,所得必广,复遭春时,若当懒惰,来秋于谷何望?是以我今于诸福田,及时广种,不宜懈怠。

有一天,国王在静处自己思惟:我是因为宿世的福业,今生当了人主,财宝五欲应有尽有,享有四海的富庶,而且我具有威德力,号令教化天下,一切民众都随顺听从,如同风过时,草都随风而倒一般。如果我今世受用却没有继续种福的话,恐怕我来世就会遭到穷困。这就像是农夫耕种,春天如果播了很多种,秋夏就一定有很丰盛的收获;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如果变得懒惰了,那到了秋天就会一无所有!所以我趁着现在有福的时候,要继续在各种福田里广种福德,这样,来世的福德就会更加增广、源源不断,所以我不应当在此时懈怠。

即告群臣:出我库藏金银珍宝衣被饮食所须之具,着诸城门,及积市中,遍行宣令:一切人民,有所乏者,皆悉来取。并复告下八万四千国,亦令开藏施给一切。时诸群臣,奉受王教,即竖金幢,击大金鼓,誊王慈教,遍阎浮提。阎浮提人,沙门婆罗门,孤贫困厄,年老疾病,有所欲得,称意而与。一切人情,赖王慈泽,安快自娱,无复忧虑,歌颂赞叹,皆称王德。

当时国王就宣告群臣:“拿出我库藏里的金银珍宝、衣服、被子、饮食等各种生活所需之物,放在城门口及市场里,普遍地向天下宣告:一切人民,凡是生活有所匮乏者,都可以来随意取用。”而且下诏命令属下的八万四千个小国也都要大开库藏,作无余的布施。当时这些群臣遵奉国王的教令,树起了金幢,敲起了金鼓,在整个阎浮提境内宣布国王慈悲的教令。当时阎浮提境内的人,沙门、婆罗门、孤苦、贫穷、困厄、年老、生病等的人,凡是他有所需求,都称他的心意而给予满足。一切人民得到国王的恩泽,各个都过着非常快乐、安宁的生活,不再有忧虑,人们都在这样一种欢庆当中呕歌国王的仁德。

尔时边裔,有一小国,其王名曰波罗陀跋弥,恃远骜慢,不宾王化。

当时边境有一个小国家,国王叫做波罗陀跋弥,他仗着在边远地带,傲慢自大,不顺从大王的教化。

又其治政,五事无度:受性仓卒,少于思虑;耽荒色欲,不理国政;国有忠贤,不往咨禀;边境之土,役使烦倍;商贾到国,税夺过常。

而且他治理朝政有五方面不顺法度:一是他的禀性非常仓促、草率,缺少深思熟虑;其次,他沉溺在色欲当中不理国政;第三是国家有忠贤之士,他不去主动请教咨询;四是边境一带,使得人民过度地服劳役;第五是外国商人来这里经商,税务过重。

彼王有臣,名劳陀达,聪明智略,明识道理,睹其违度,前谏王曰:王有五事,不能安国,必招祸患,恐是不久。傥不忌讳,听臣说之。王曰:便道。

当时国王有一个大臣叫做劳陀达,非常聪明,是有智慧、谋略的人,能够识别道理。他看到国王的做法违背法则,就进前劝谏国王说:“国王啊!您有五件事不能够治国安邦,一定会招来祸患,恐怕不久就会到来。如果您不忌讳的话,听臣直接给您讲说。”国王说:“你马上说。”

寻长跪白王:受性仓卒,少于思虑,事大不当,必致后悔。

这个大臣就跪着对国王说:“你的禀性很仓促,缺少深远的考虑,所以事情处理起来很多都不恰当,事后肯定会后悔的。

王耽荒色欲,不理国事,外有枉滞,理情无处。

“而且您过分耽著色欲,不治理国家的政事,因此外面有很多事情被耽误、停止而不能运转,也就是该处理的事情不能及时处理。这样的话,不论是在理在情上面都是有过失的。

国有忠贤,不往咨禀,则不防虑未然之事。

“国家里有很多忠贤之士,您不能够去请教、咨询,那就不能够预先防范、考虑到很多未来之事。

边土之民,役调烦剧,则思违背宾属他国。

“第四就是边疆一带的人民,给他们加了过重的劳役,他们在身心不堪的情况下,就会想违背你,从属于其他国家。

商贾税夺,违于常度,恶惮行来,宝货猛贵。

“第五就是外国商人来经商,关税过重,他们就会害怕来这里,这样的话,导致国内各种货物价格猛增。

有此五事亡国之兆。愿王易操,与民更始。

“有这五件事就是亡国的兆头。愿国王早日改变行为,重新地来治理人民。

须提罗王,恩慈广普,阎浮提人,咸蒙慧泽。我曹此国,独不恭顺,幽遐之民,不蒙其润。愿王降意,还相承奉,便可子孙食禄长久。

“再者说来,须提罗大王的慈悲恩泽普被到非常广阔的地带,阎浮提境内的人民都蒙受他智慧的恩泽。单单是我们这个国家不恭敬顺从他,使得边远人民没有得到他的恩德加被。所以,希望国王您能够降下自己的心,还是承奉须提罗王,这样就可以使子孙有长久的福禄。”

波罗陀跋弥,闻此臣语,心恚作色,不从其言。

这样劝谏以后,波罗陀跋弥由于傲慢的烦恼,一听到大臣的这些话,心里非常不高兴,变了脸色,不听从他的劝谏。

臣劳陀达,益生嗔愦,能自心念:我见王治政,匡化不周,表贡忠诚,望相扶辅,反更怒盛,不从我言。言既不用,傥复见杀。当就除之,为民去患。

当时大臣劳陀达劝谏不成,也生了很大的嗔恚,心里慌乱一团,他心里这样想:我见这个国王治理国政非常不周到,所以为表我的忠诚之心,希望能够辅佐他治理,他反而更加嗔怒,不听从我的话。我的劝谏既然不采用,恐怕还会被他杀掉,我应该先把他除掉,为民除患。

谋未及就,事已发露。王合兵众,欲往诛讨。

但是他的计谋还没有成功,事情就已经暴露了。结果国王集合兵众要来剿灭他。

时劳陀达,知王欲收,即便乘疾马,逃走而去,兵众寻逐。彼劳陀达,素善射术,又知人身着射应死处凡有十八,兵众虽逮,不敢能近,迳得彻到富迦罗拔国。

当时劳陀达知道国王要收拾他,他就赶紧骑着快马奔逃而去,很快军兵就追赶上来。但是这个劳陀达向来擅长射箭,而且知道人的身体上有十八个部位,一射到就会死。结果军兵虽然已经追上了,但是都不敢近身,这使他能够一直奔到富迦罗拔国。

见快目王,拜问讯讫,共王谈对,事事得理。王即善之,立为大臣。

这样他就见到了快目大王,礼拜问安后,和王一起谈论,他谈的每件事都很入理,国王很赞叹他,就重用他,立他为大臣。

渐得亲近,具以来事,以用启闻。王闻是已,问群臣言:彼之国土,不属我耶?群臣答曰:悉属大王,但恃遐远,不来宾附。

后来,他与快目王越来越亲近,就具体地把他来这里的前前后后的事情汇报给国王。国王听了以后,对群臣说:“他的国土不属于我的治下吗?”群臣说:“都是属于大王的治下,但是他依仗着处在边远地带,所以不来臣服于大王。”

劳陀达言:彼波罗陀跋弥,顽嚚凶闇,纵逸荒迷,不识礼度,凭远守谬,不承王命。彼民恶厌,视之如怨。与臣兵马,自往降伏。

劳陀达乘机说:“那一个波罗陀跋弥,他是一个非常顽劣、凶狠、昏庸无度的人,放纵、淫逸,根本不晓得礼义、法度。他是凭着所处边远,守着他这样一种暴政,不顺从国王的法令。在那个国家的人民都非常地怨恨他,把他看成是怨敌。请求大王给臣兵马,我自己去降伏他。”

王闻其语,即然可之,告下诸国,选择兵众,克日都集,往彼波罗陀跋弥王国。

当时国王听了这话,当即答应了他,而且下令属下各国选择军兵,克定日期都集合起来,前往波罗陀跋弥王国。

尔时波罗陀跋弥,比国之王,遣人语之:阎浮提内,都敕发兵,当集汝国,汝快晏然,而安坐耶?

当时波罗陀跋弥邻国的一个国王派人对他说:“阎浮提里面已经下令发兵,快要到你的国家了,你很快就要灭亡了,还这样若无其事地安坐吗?”

波罗陀跋弥,闻是消息,愁闷迷愦,莫知所如,着垢黑衣,坐黑闇所。

当时波罗陀跋弥听到这个消息,他心里非常地忧愁、迷闷、慌乱,不晓得怎么办。所以他穿着一件很脏的黑衣服,坐在一个黑暗的角落里。

有辅相婆罗门,来至其所,问其意故:王有何忧?愿见示语。波罗陀跋弥王曰:卿不闻乎?前劳陀达,逃突至彼快目王边,因相发起,令快目王悉发八万四千诸国兵众,欲来攻我。若当来者,便灭我国。

当时有一个婆罗门宰相来到国王这里,问他是什么缘故,说:“国王您有什么忧心的事?愿您跟我说明。”波罗陀跋弥王说:“你没听说吗?前次劳陀达逃走到快目王那里,他因为在这里的事情,发起报复的心,让快目王发动了八万四千国家的兵众,想来讨伐我。大兵压境的时候,一定会毁灭我的国家。”

其辅相曰:当令群臣试共议之。即合共议,各各异计,共辅相言:我闻快目王,自誓布施,唯除父母,不以施耳。其余一切,不逆来意。今此国中,有盲婆罗门,当劝勉之往乞王眼。若能得者,军兵足却。

当时辅相说:“那就应当让群臣集合起来共同商议此事。”这样,大臣们都来议论,各自都对辅相说:“我听说快目王有一个布施的誓愿,除了父母不能布施外,其他一切都不会违背祈求者的意愿。现在我国有一个盲眼婆罗门,应当劝动他到快目王那里去乞求眼睛。如果能得到他的双眼,那他的军队肯定就会退掉。”

王闻是语,即然可之,寻遣辅相,往求晓之。辅相即时,遣人往唤,寻使来而告之曰:今有国事,欲相劳苦,愿垂留意,共相佐办。

国王听到这个主意,立即就批准了,不久就派辅相去寻找这个盲眼人并告诉他这件事。辅相当时就派人去找,不久就带他来了,辅相告诉他说:“现在有一件国家大事,想让你辛苦一下。希望你能留心,共同办好此事。”

婆罗门言:我今盲冥,竟何所能,而相佐办?

婆罗门说:“我现在是一个瞎子,处在黑暗里,我有什么能力辅佐大事?”

辅相又曰:须提罗王,欲合兵众来伐我国。若当来者,我等强壮,虽能逃避,犹忧残戮,况汝无目,能得脱耶?彼王有誓,一切布施,随人所须,不逆人意。往从乞眼,庶必得之。若得其眼,兵众可息。此事苟办,当重募汝。

当时辅相就说:“须提罗王想集合各国兵众来讨伐我国。如果他一旦攻进了国土,我们强壮的人纵然能够逃避,还是担心被杀戮,何况你没有眼睛,你能跑得脱吗?亏得那个国王他有一个誓愿,一切布施,随着人的需要,不会违背乞求者的心。你去向他求眼睛,一定能得到。如果得到了眼睛,这个战争就可以停息了。这件事情如果能办成,一定重赏于你。”

婆罗门言:今我无见,此事云何?王重劝勉:我当遣人将护汝往。即给道粮,行道所须,引路而去。

婆罗门说:“我现在什么都看不到,这件事怎么做呢?”国王再次劝勉他:“我会派人带着你去的。”然后马上就给了他道粮及一切路上所需的东西,这样就叫人引着他上路,往快目王那里去了。

时快目王国,种种灾怪,悉皆兴现。空中崩声,曳电星落,阴雾霹雳,地处处裂。飞鸟之类,悲鸣感切,挫戾其身,自拔羽翼。虎狼师子,走兽之属,鸣吼人间,宛转于地。国王臣民,怪其所以。

当时快目王国家里出现了各种灾变怪异的相。空中出现崩裂的声音,流星殒落,白天阴雾重重,发出霹雳声,大地处处开裂。飞禽都悲哀的鸣叫,让人感觉很悲切,而且这些飞鸟都摧残自己的身体,拔掉自己的羽翼。虎、狼、狮子等走兽都在人间哀鸣、吼叫,在地上痛苦地翻转。国王、大臣和人民都觉得这些很奇怪,不知什么原因。

时婆罗门,渐到大城,径至殿前,高声唱言:我在他国,承王名德,一切布施,不逆人意,故涉远来,欲望乞丐。

当时这个盲眼婆罗门逐渐走到了大都城,他直接就来到了大殿前面,高声说到:“我在外国就曾听说国王的德行,对人民作一切的奉献,不违背乞求者的心愿。所以我从远道而来,是想有所祈求。”

王闻是语,即下问讯:步涉遐道,得无疲倦?若欲所得,一切所须,国土珍宝,车马辇舆,衣被饮食,随病医药,一切所须,皆当给与。

国王听到这个话,就下来问候说:“您从远道而来,是不是很劳累啊?如果你有所愿望,无论你需要什么:国土、珍宝、车马、辇舆、衣服、被子、饮食、医药等等,一切所需,我都满足你。”

婆罗门言:外物布施,福德不妙,内身布施,果报乃大。我久失眼,长夜处冥,承闻大王,故发意来,欲乞王眼。

婆罗门说:“以外物作布施,福德不算胜妙,用内的身体来布施,果报才大。我长久以来失去眼目,恒常都处在黑暗当中,我听说大王作大布施,所以就发心来想乞求国王的眼睛。”

王闻欢喜,语婆罗门:若欲得眼,我当相与。婆罗门言:欲与我者,何时能与?王语之曰:却后七日,便当与汝。

国王听了很欢喜,对婆罗门说:“如果你想要眼睛,我一定给你。”婆罗门说:“你想给我,什么时候能给?”国王说:“再过七天就会给你的。”

王即宣下八万四千小国:须提罗王,却后七日,当剜其目施婆罗门。诸欲来者,悉皆时集。

当时国王就把这个消息传达到下面八万四千个小国,说:“须提罗王再过七天就会挖他的眼目施舍给婆罗门,你们想来看的,都可以及时赶来。”

诸王人民,闻斯令已,普来奔诣。于大王所,八万四千诸王臣民,以身投地,腹拍王前,啼泪交流,而白王言:我之等类,阎浮提人,蒙赖大王,以为荫覆。若当剜眼施婆罗门,一切人民,当何恃怙?唯愿回意,勿为一人而舍一切。一万大臣亦皆投地,仰白王言:何不哀愍怜我曹等,为一人意,舍弃我等?唯愿回意,莫与其眼。

当时各个小国的国王和人民听到这个号令后,都奔驰、来到了国王这里。八万四千个小王、群臣、人民身体都扑倒在地,顶礼国王,在国王面前捶胸、啼泪交流地对国王说:“我们阎浮提人都蒙赖大王恩泽的照顾。如果您挖眼施舍给婆罗门,一切人民还能依靠谁呢?唯愿您回心转意,不要为了一个人而舍弃了一切人。”一万大臣也都扑在地上,又仰着头对国王说:“为何不哀愍、可怜我们,为了满足一个人的心意而舍弃我等?唯愿您回心转意,不要施舍眼睛。”

二万夫人,头脑打地,腹拍王前,亦皆求请:唯愿大王!回意易志,莫以眼施,安慰我等。

二万夫人将头撞在地上,也是这样在国王面前捶胸祈求说:“唯愿大王转变心意,千万不要布施眼睛,也给予我们慰藉。”

五百太子,涕哭王前:唯愿天父!当具矜怜,莫以眼施,抚养我等。

五百个太子也一起在国王面前啼哭说:“唯愿父亲以慈悲怜愍心,不要布施眼睛,一定要抚养我们长大。”

时戒贤太子,重白王言:愿剜我眼,以代父王。所以然者,我虽身死,国无损益,大王无眼,海内靡恃。

当时太子戒贤再次向父王请求:“我愿挖掉自己的眼睛代替父王。为什么呢?虽然我死掉,国家没有什么损益,而大王如果没有眼睛,那四海之内的人民就失去了依靠。”

时快目王,告诸王臣夫人太子:我受身来,生死长久。设积身骨,高于须弥;斩刺之血,倍于四海;而饮母乳,过四大江;别离悲泪,多于四海。

当时快目王告诉国王、大臣、夫人、太子说:“我从轮回受身以来,经历了非常漫长的生死。一生又一生,不计其数,每一世死亡时都留下一具身骨,把它堆积起来,高过须弥山;我曾经被砍、刺流过的鲜血汇集起来超过了四大海;我所喝的母乳超过了四大江;因为和亲爱别离而悲伤,流下的泪水多于四大海洋。

地狱之中,破坏之身,烧煮斫刺,弃眼无数;饿鬼之中,受若干形,火从身出,还自焦然,如是破坏,眼亦无数;畜生之中,更相食啖,种种死伤,复不可计;人间受身,寿多中夭,或争色欲,还相图谋,共相伤杀,死非一彻,如是破散,无央数眼;

“在地狱当中,曾经被毁坏的身体,因为焚烧、煎煮、砍刺而弃舍过无数的眼目;在饿鬼里面也受各种的刑罚,火从身体喷出,还烧在自身上,烧得焦烂,像这样被毁坏的眼目也是不计其数;在我当畜生的时候,也因为互相吞食有各种的死伤,不计其数;得到人间的身体,也很多世都是中途夭折,或者跟别人争夺财色五欲的缘故,互相谋害、杀伤,多少次都是因为这样死亡,像这样也破散过无数的眼目。

正使生天,命亦不久,计本以来,亦受多形。于此三界,回波五道,为贪恚痴,碎身尘数,未曾给施用求佛道。

“纵然以福德力生到天上,也是寿命不久,福尽依然堕落。从无始以来,也受过好多次天身。就这样,在三界六道里,不断地轮转,为着贪嗔痴的缘故,损坏的身体有微尘数那么多,从来没有用这个身体成就布施的大义,用以寻求无上佛道。所以,今天我能够施舍眼睛为求无上佛道,这是真正实现了大义,所以我于心无悔。

如此臭眼,危脆之物,如是不久,自当烂坏,今得用施,不应不与。今持此眼,以用布施,求佛无上一切智眼。若我愿成,当与汝等,清净慧眼,汝莫遮我无上道意。

“像这样危脆不坚的臭秽眼目,它很快就自然归于坏灭,在今天有施舍机会的时候,我不应当不施舍。现在我拿这个眼睛用来布施,以寻求佛的无上一切智智眼目。如果我的大愿能成就,将来我一定给予你们清净慧眼,你们不要遮止我的无上道心。”

当时快目王就是要以生命来摄取菩提的大义,用这个身体来完成布施波罗蜜多的大行,用以寻求无上佛道。这就是他有了一个摄取大义的心,不像过去浑浑噩噩。在生死中,无非用这个身体造很多的罪业,在无意义中虚耗生命。他现在百倍地珍惜一切行善的机会,一切修持波罗蜜多的机会,知道用这样一个人身去度过烦恼中流,到达菩提彼岸。所以他的一切行为都是以菩提心摄持,这个叫做加行发心殊胜。他最终要完成的就是,我一定要得到无上佛果的一切智眼,然后普施给天下众生智慧法眼,这就是回向殊胜。

这就是世尊的前世,我们念念都要如是随学。所谓的《贤愚经》不只是讲人天善法,它其实在表达佛道中的一切善,而且大量的篇幅都是世尊以身作则,告诉我们他因地如何行持,我们就如是效仿而行,这就叫做常随佛学,依循世尊的法道来完成菩提的大义。

其在会者,默然无言。正语左右:可挑我眼。

听了国王的一番话,当时在会的人都默然无语。大家都被快目王的菩提心感动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什么样的发心啊。人们想不出什么理由来遮止他这么做。当时快目王就对左右正式宣布说:“可以挑我的眼睛了。”

左右诸臣,咸各言曰:宁破我身,犹如芥子,不能举手向大王眼。

左右的群臣们都各自回答:“宁可将我们的身体粉碎成像芥子那样的粉末,也不能举手向着大王来挖眼。”

王语诸臣:汝等推觅其色正黑谛下视者,便召将来。

快目王就对大臣们说:“你们可以去寻找一个肤色黝黑、眼睛朝下看的人,把他带来。”

诸臣求得,将来与王。王即授刀,敕语令剜。

大臣们就找到了这样的人,把他带到国王面前。国王就交给他一把刀,下令说:“挖我的眼睛。”

剜得一眼,着王掌中。王便立誓:我以此眼,以用布施,誓求佛道。若审当得成佛道者,此婆罗门,得我此眼,即当用视。作是誓已,王即以眼,安婆罗门眼匡之中,寻得用见,得视王身及余众会,欢喜踊跃,不能自胜。

当时这人挖下了一只眼睛,放在国王的掌中。国王当即就立誓:“我把自己的眼睛用来布施,我誓愿寻求无上佛道。如果我确实能够成就佛道,这个婆罗门得到我的眼睛,就应当因此而复明。”这样发誓后,国王就把眼睛安在盲眼婆罗门的眼眶里,很快他就能看到国王的身体以及其余在场的人,当时他那种欢喜踊跃的心情无法抑制。

即白王言:得王一眼,足我用视,愿留一眼,王自用看。王复答言:我已言决,许与两眼,不应违言。便更剜一眼,复着掌中,重复立誓:我持眼施,用求佛道。审能成佛,至诚不虚,此婆罗门,得于我眼,便当用视。

当时这个人就对快目王说:“我得到了国王一只眼睛,足够我看了,愿国王留一只眼自己用。”快目王回答他:“我已经许诺了要给你两只眼睛,我不应当违背誓言。”就再挖另一只眼睛,放在国王手上,国王再次立誓:“我现在布施这个眼睛,唯一是用来寻求无上佛道。如果我的确能成佛,至诚不虚的话,这个婆罗门得了我的眼睛,就应当因此而复明。”

复安一眼,寻得用视。

这样又把另一只眼睛安在婆罗门的眼眶里,很快他就能看见了。

这就是可歌可泣的菩萨行,这就是对众生无限的慈悲心。我们应该铭刻在心,时时都要发愿能够随学世尊。所谓的愿菩提心就是两个要点,一是唯一寻求无上佛道,二是唯一利益众生。如果能记得这样两句话,能行持这样两句话,那你时时处处见到众生就像见到如意宝一样,因为他能够帮助你实现菩提誓愿;并且一切时处,不再寻求什么世间庸俗的名利、转轮王位、天界欲乐,也不希求得到阿罗汉果,唯一地寻求无上菩提。如果我们有这样的志愿时时摄持自心,那我们一切时处做任何事情,都成为无上佛道的资粮,都能够摄集起极其广大的福德,因为这些就基于我们这样一种无上殊胜的觉悟的心,它叫菩提心。

所以,我们读一则公案,就要能够得到一个大的要点,然后要把它推广到一切事情上。这部《贤愚经》,确实讲了世尊因地许多菩萨行的故事,所以还有比这更好的榜样吗?还有比这更感人的事例吗?还有比这更真实的事吗?

所以我们能这样很具体地学,就有佛的加持融入到我们心里。我们一学就知道,快目王太伟大,他一心寻求无上菩提,为的是法界一切众生的利益。他的心不是局限在一个小范围内,不只是为一国人民,也不只是为现世利益,也不执著一点世间的情感,他做的一切事情都唯一地寻求无上菩提。自己的眼挖下来亲自安放在婆罗门的眼眶里,而且还那样发愿:我布施此眼,唯一求无上佛道,如果我果然能成佛,应当以我的谛实语的力量,使得他当即复明。结果果然如此。这就是菩萨的胸怀,根本不是世俗的心态。又可见菩提心的力量有多大,所以一切力量的根源在自己的心。如果没有这个菩提心,再怎么修法是不可能成佛的,再怎么鼓吹一些神通、变化、奇异,都没有大的意义。

当尔之时,天地震动。诸天宫殿,皆亦动摇,时诸天人,愕然惊惧,寻见菩萨剜目布施,咸皆飞来,侧塞虚空,散诸华香,而用供养,赞言:善哉!大王所作,甚奇甚特!

这都是供养、赞叹菩提心。所以自己一发了无上菩提心,那就值得一切人天礼敬,这也是《入行论》的名句。

在快目王如是布施的时候,天地震动。诸天宫殿也因此晃动起来,当时天人们都为此惊讶恐惧,不久就见到这是因为菩萨挖掉眼目布施给众生,所以感动天地。他们都从天界飞来,充满了虚空,对菩萨散各种的花香来作供养,而且赞叹说:“善哉!大王的行为实在是奇特。”

天帝前问:实为奇特!能作是事,欲求何报?王答言曰:不求魔梵、四王、帝释、转轮圣王三界之乐。以此功德,誓求佛道,度脱众生,至涅槃乐。

当时天帝释近前问到:“实在是奇特,竟然能做这样的事,你想以此求什么果报呢?”快目王回答:“我不求魔王、梵天、四大天王、帝释天、转轮圣王等的任何三界之乐。我以此功德唯一愿求得到无上佛果,有最大的力量度脱无量众生,让他们都得到涅槃的安乐。”

这句话我们要记在心里。我们常随佛学,该怎么学?就是世尊是什么样的心态,我们就如是地模仿。懂得了世尊的发心,我们在任何处都是要这样串习,都要发这样的心,一次又一次,这个叫学佛。

天帝复问:汝今剜眼,苦痛如是,颇有悔退嗔恚不耶?王言:不悔,亦不嗔恨。

天帝又考问:“你现在挖掉眼目这么痛苦,你有一点悔恨、嗔恚的心吗?”国王说:“我没有反悔的心,也不生嗔恨。”

天帝复言:我今观汝,血出流离,形体战掉,言不悔恨,此事难信。

天帝又说:“我现在看你鲜血淋漓,整个身体都在颤抖,你说不悔恨,这个事难以相信。”

王即自誓:我剜眼施,无悔恨意,用求佛道,会当得成。审不虚者,令我两眼平复如故。王誓已讫,两眼平完,明净彻视,倍胜于前。

当时快目王就立誓说:“我挖眼睛布施没有悔恨的意思,用以誓求无上佛果,我终究会因此而成佛。如果这是真实不虚的话,就让我的两只眼睛恢复如故。”国王这样发誓后,两只眼睛当即就恢复完好,而且非常地明亮、清净,能够彻视周围,比过去的眼目还要超胜。

诸天人民,一切大会,称庆喜踊,不能自胜。王语婆罗门:今与汝眼,令汝得视,后成佛时,复当令汝得慧眼见。

当时在场的诸天人民、一切会众,见到快目王已经恢复了眼目,都情不自禁地称赞、庆贺、踊跃欢喜。国王又对婆罗门说:“今天给了你眼睛,让你能够看到世界,未来我成佛的时候,还要让你得到慧眼,见到万法的真谛。”这就是彻底、究竟的善,只有大乘菩萨才有。

将婆罗门,入宝藏中,恣取一担,发遣去还到本国。

当时还带着婆罗门到了宝藏里面,随他任意取一担宝物,让他担着这些宝物回到本国。

波罗陀跋弥,自出迎之,已见先问:得眼不耶?答言:得眼,我今用视。复问言曰:彼王今者,为存为亡?答言:诸天来下,寻即誓愿,眼还平复,眼好于前。波罗陀跋弥,以闻此语,恼闷愤结,心裂而死。

当婆罗门回来的时候,那个波罗陀跋弥国王亲自出来迎接,见面以后首先就问:“你得了眼睛吗?”他回答:“得了眼睛,我现在就在用来看东西。”又问他:“那个国王现在是死了还是活着?”他说:“天人们都下来了,不久他就发了誓愿,结果眼睛恢复如初,比过去还好。”波罗陀跋弥听了这个话后,内心顿时热恼、烦闷、愤恨交织在一起,致使心脏开裂而死。

佛告阿难:欲知尔时须提罗王,今我身是。波罗陀跋弥,今调达是。时乞我眼婆罗门者,今此会中,盲婆罗门得道者是。先世之时,我与其眼。乃至今日,由见我故,既得肉眼,复得慧眼。

这时佛就告诉阿难:你要知道,当时的须提罗王就是我的前身;波罗陀跋弥就是今天的提婆达多。当时向我乞眼的人就是今天大会里的盲眼婆罗门、现在已经证了阿罗汉果的这一位。前世的时候,我施舍他眼睛,乃至到今天,他因为见到我的缘故,既得到了肉眼,又得到了慧眼。

所以,发愿力确实不可思议。因为世尊前世给他眼目时,进一步发愿,将来能够给他智慧眼。这一切就真的实现了。当时菩萨的心肠是不但把眼睛让给他,让他恢复光明,还发愿将来成佛的时候,给他智慧眼,让他彻见真谛。所以,这样的利他心发得非常彻底,连一毫毛的损害心都没有,这就是菩萨的心肠。对于众生不但没有丝毫的损恼心,而且要给予的是无上的利益。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心才超出了人天小乘,这是必然的道理。我们必须要有这样的心才能够行大乘道。

而且,也能从这里看到因果丝毫不爽的道理。今天盲眼婆罗门一听到大家都是急急忙忙要去见佛,他就说,我有测知音声的本事,如果他真是佛,那应该有梵音,我也要去看一看。结果就带他去,他一听果然是佛的梵音。而且那个时候,他顿时就生起了信心和敬仰,这也是因为往昔结了善缘,所以当下他就恢复了光明。这就启发我们,现前一定要顶礼佛、供养佛,要发出自己的信心、恭敬心来。有了这个因,将来因缘到的时候,它自然会起反应,这就是因果不虚。而且世尊前世的愿力就是:当来我成佛的时候,要给你智慧眼。因此,这一世不但让他的肉眼开明,而且进一步给他传法,他顿时就开了法眼,证到了阿罗汉果。所以因果是这样不可思议。

我为汝曹,世世苦行,积功累德,今日致佛。汝等应当,勤求出要。

佛说:我为你们生生世世勤苦修行,积功累德,今天得到了佛果。你们应当精勤地寻求解脱的法要。

世尊生生世世都是为着我们而作了无量的难行、苦行,而积累起的一切功德就是为着最终成佛来利益我们。这就是世尊作为导师,他已经圆具了智悲力。我们作为佛弟子,自身理所应当不辜负世尊的慈悲,应当昼夜精勤修行出世的法要。不然我们所说的皈依,就完全成了一种虚假的口头语,既没有皈依佛,也没有皈依佛的法道,这非常不合理。

佛说是语时,诸在会者,感念佛恩,内身克厉。有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者,有发无上道意者。

佛说这个话的时候,当时在场的人都很感念佛的恩德,马上自己的心里都开始暗暗地发誓:我们一定要奉行佛的法道。都开始能够克己奉法,一心修行。这样才叫做佛的好弟子。结果有人得到了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又有的发起了无上菩提心。

《贤愚经》非常的好。在讲这些篇章的时候,随着不同人的善根,相应不同的时机,会触发断恶行善的心、坚守律仪的心、一心求解脱的心、善用暇满人身摄取大义的心,或者一心为众生寻求菩提的心,各种各样的验相都会出来。

贤者阿难,及诸会者,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当时的贤者阿难和与会的大众听了佛的说法后,大众都欢喜地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