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集经讲记 39

六度集经39.mp3

昔者比丘,饭毕澡漱,入深山,丘墓间,树下坐。叉手低头,一心灭念。内意心中,消去五盖。五盖灭后,其心炅然,冥退明存。

从前有一位比丘饭食完毕,澡漱以后进入深山的坟场树下安坐。修出世禅,选择在山间、坟间、树下等这些寂静处,容易心意安定,进入禅定。当时他双手合十,微低着头,一心灭除妄念,在内心中消去五盖,五盖灭了以后,内心清净光明,冥暗退去,留存明净,心中生起了慈悲之心。

顾愍天人蜎飞蚑行蠕动之类,伤其愚惑,怀斯五盖,遏绝明善之心。消去五盖,诸善即强。

他当时愍怜天下的人天、蜎飞蠕动的小动物们,感伤它们的愚痴,内心被贪欲、嗔恚等的五盖覆蔽,遏制杜绝了明善之心。如果能够消除五盖,善心就会日益强盛,从而得到禅定智慧等。但是人们不能够逆流而上,自甘堕落,不愿对治内心的恶习盖障而获证道果,因此都陷在不见边际的欲界苦流当中,这是非常可怜的。

这样去除五盖、善心增强的状况如何呢?

犹若贫人,举债治生,获利还彼,余财修居,日有利入,其人心喜。

举个譬喻来说,譬如穷人过去靠借债来维生,但是他精勤发奋,很努力地赚到钱后,不仅还了债,还剩下一部分钱,他用余钱修办产业,从此之后每天都有一定的收入,他非常欢喜,感觉自己重获了新生,终于从贫困中走出。我们学道也是如此,过去由于愚痴欠了很多业债,以后我们好好修习,还掉这些业债,而且每天都有收入,身心日益地增上,首先是到达增上生的善趣,之后再从轮回中得到解脱,这样我们就从生死贫困的状态中走出来了。

又如奴使,勉为良民。困病获瘳,九族日兴。牢狱重罪,逢赦得出。

又好像一个人过去被卖给别人家做奴仆,后来自己勉励地做一个良民一样。又好比困苦疾病获得疗愈后,家族日益地兴旺。又好像因造重罪关进牢狱里的囚犯,忽然间遇到大赦而从牢狱中出来一样。众生过去都造了很深重的罪业,一直陷在五欲和恶趣的牢狱里,不得出离,现在遇到了三宝,听到佛的教化,就像遇到大赦一般,发起了出离心,获得了自由。

又如重宝,渡海历险,还家见亲,其喜无量。心怀五盖,犹斯五苦。

又好像为得珍宝而渡过海洋,经历众多艰险后,返回家中见到亲人时,欣喜无量的情形。我们心中的贪欲等五盖,就好像以上所说的穷人借债、奴仆受役、身染重病、被囚监狱、为宝历险等的五种苦。

比丘见谛,去离五盖,犹彼凡人,免上五患。盖退明进,众恶悉灭,道志强盛,即获一禅。

比丘见了真谛,去离五盖,就像前面说的这些凡人,免离了五种忧患那样。五盖退除,内心的明德得以增进,众恶都消退,道心日益强盛,由此证得一禅。

自一禅之二禅,凡有三行。一曰勤仂,二曰数念,三曰思惟。自斯三事,得成四禅。以一禅至二禅,以二禅之三禅,以三禅之四禅,四禅胜三禅,三禅胜二,二胜一。

再者,得了一禅后进修二禅,有三种行——勤仂、数念和思惟。由这三种事,能成就四禅。从一禅到二禅、二禅到三禅、三禅到四禅,逐步升进,四禅胜过三禅,三禅胜过二禅,二禅胜过一禅。

第一之禅,十恶退,五善进。何谓十恶?眼乐色、耳音、鼻香、口味、身好,并上五盖,谓之十恶。何谓五善?一计、二念、三爱、四乐、五曰一心。斯五善处内。

第一禅的状况是,十恶退除,五善增进。是哪十恶呢?就是眼睛欢喜妙色,以及耳贪声、鼻贪香、口贪味、身贪触,这五种恶,加上前面的贪欲等五种盖,总共是十恶。哪五善呢?一计、二念、三爱、四乐、五一心,这五种善处在心中。像这样,十恶退除、五善增进,就是第一禅的状况。

第二之禅,不计不念,制心内观,善行在内,不复由耳目鼻口出入。善恶二行,不复相干。心处在内,惟有欢喜也。

这里的“计”、“念”是指寻和伺。第二禅无寻无伺,粗的寻和细的伺都没有了。

第二禅的境界得到了增进,远离了寻伺的分别,制心一处,往内观照,善行在里面,不再由眼耳鼻舌等出入。善恶二行不再相干,心处在里面,只有欢喜。所以二禅是具欢喜的相。

三禅之行,除去欢喜,心尚清净,泊然寂寞。

到了第三禅的时候,去掉了喜,心是清净的,这个时候实际上是有乐相,非常地淡泊寂静。到了第四禅,喜和乐都离了,是舍念清净的相。

众祐各佛应仪曰,诸能灭欲,净其心者,身终始安。

众生怙主称为佛、应供,说到:“能够灭除贪欲,清净自心,身体才开始感到安宁。”所以内心常常被欲望荡动的话,身体也会不安,而当心离欲的时候,身体也就自然安宁,处在很大的乐受中,远远超过欲乐,这是因为心安宁的缘故。

第四之禅,喜心去,得寂定。

到了第四禅的时候,实际上心喜身乐这两个都去掉了,

得到舍念清净,这叫得寂定。

一禅耳为声乱,二禅心为念乱,三禅心欢喜乱,四禅心为喘息乱。

接着说到四禅尚有的过患。一禅耳根还会被声音乱;二禅的时候心还会被妄念所乱;三禅心还会被欢喜或乐所乱;四禅心还会为呼吸所乱。

一禅耳声止,进至二禅。二禅念灭,进至三禅。三禅欢喜灭,进至四禅。四禅喘息灭,得空定。菩萨禅度无极一心如是。

一禅耳边的声音止息了,就到了二禅;二禅念虑灭了,就到了三禅;三禅喜乐灭了,就到了四禅;四禅呼吸灭了,就证得空定。菩萨行持禅波罗蜜多,系心一缘就是这样修定的。

菩萨志道,凡以几事,能令内净,心一得禅?或见老者,头白齿落,形体变异。睹之意悟,曰:吾后必然。一心得禅。

菩萨有志修习出世之道,有几种事能使得内心清净,而得到心一境性的禅定呢?一种是见到老者头发苍白,牙齿掉落,身体、骨骼、关节、肌肉、面貌等产生变异。见此情形后觉悟而说道:“我以后也必定如此吧!”如此一心住在正念当中而得禅定。

或睹病者,身心困痛,犹被杖楚。怅然悟曰:吾后必然。一心得禅。

或者见到病人身心困顿、疼痛,就像被棍杖打了一样,由此心情怅然,觉悟到:“我以后也必定如此。”一心正念而得禅定。

或睹众生,寿命终讫。息绝熅逝,神迁身冷。九族捐之,远著外野。旬日之间,肨胀烂臭。或为狐犬众鸟所噉。肌肉生虫,虫还食身。脓血恶露,滂沱流地。骸骨解散,节节异处。足跖胫髀,尻脊胁臂,头齿髑髅,各自分离。

又见到死亡的情形。众生寿命终尽之时,断绝呼吸,身体变冷,神识从身体中迁走。九族把尸体捐弃,扔到荒野之中。在旬日之间,身体就肿胀、烂臭,或者被狐狸、野犬、众鸟所吃。肌肉里生虫,虫又反过来吃身体,脓血恶露,滂沱流地。到最后只剩下一具骷髅,各个骨节分离,从脚上的骨头,到小腿骨、大腿骨、脊骨、胁骨、手臂骨,乃至头部、牙齿,整个骷髅分散成了若干部分。

道人念曰:夫生有死,人物犹幻。会即有离,神逝体散,吾岂得止独不如彼乎?睹之怆然,一心得禅。

道人心想:“有生就有死,这个世间形形色色的人和各种动物等都像幻事一样。因缘合会,就出现一个假相;因缘离散,就又归于灭无。神识迁走,身体就会败坏。生死就是如此,我哪里能免除呢?”见到这个情形心情悲怆,一心正念而得禅定。

或见久死,体骨消灭,泥土同尘,深自惟曰:吾体方尔。一心得禅。

再者,见到人死了很久以后,连骨骸都消灭了,就像灰尘一样混在泥土中。这就更加彻底了,死而化为灰尘。深深思惟说:“我的身体也必然是这个结局,这世上有何可依?有何实义呢?”一心正念而得禅定。

或以闻太山汤火之毒,酷裂之痛,饿鬼饥馑,积年之劳,畜生屠剥,割截之苦。存之愕然,一心得禅。

或者思惟三恶趣苦。听到那些堕于地狱中的有情,身体要感受镬汤烈火的苦毒以及割裂烧毁的苦痛;饿鬼众生长年都处在饥馑当中,非常辛劳地觅食,苦不堪言;而旁生也要感受被屠宰、剥皮、割截的痛苦,这样一想到的时候内心就愕然,觉得这世上原来这么苦,一心安住而得了禅定。

或见穷冻饿死,或见履非之人,为王法所戮。道人念曰:斯人遭患,由无道志。吾不精进,必复如彼也。一其心得禅。

或者见到人间的各种苦事,有些人因穷困而冻死、饿死,有些人行持非法,被王法所诛戮,拉向刑场砍头截身。道人心想:“这些人遭到这样的苦患,都是因为没有修道的志向。如果我不精进,也一定落到跟他们一样的下场。”由此策勉自己,一心住于道法中而得禅定。

深惟内观,下即为屎尿所迫,上即为寒热所熁,觉身可恶,一心得禅。

再者,思惟这个身体是苦的自性,非常不清净,下面被屎尿堆所压迫,上面被寒热所逼,深深地觉得身体是很可恶的,一无是处,这样一心修行而得禅定。

或见恶岁,五谷不丰,民穷为乱,更相挌战,死尸纵横。睹之怆然:吾不为道,必复如之。一其心得禅。

或者又见到凶年恶岁,五谷不丰,人民困苦,没有粮食,逼得慌了就开始造反作乱,彼此厮杀,死尸纵横满地,看了都让人悲凄难过。马上移到自身上思惟:“如果我不修道的话,也肯定像他们这样。”由此一心趣向解脱之道而得禅定。

睹盛有衰,荣财难保。少壮有老病,寿犹电光。忆之愕然,一其心得禅。

再者,思惟这世上的无常苦性,有兴盛就有衰亡,荣誉、财富等难以保全,最终都会落到穷困、羞辱当中。年轻也是保不住的,很快就会被老病缠身,进而死亡,人的寿命就像电光一样,转瞬即逝。这样忆念的时候心情愕然,“原来这世上什么实义也没有,应当一心求出离”,如此一心精进道业而得到禅定。

念佛巍巍相好难双矣,皆由清净致为众祐,存之欣然。一其心得禅。

再者,与轮回的苦痛、衰亡、无常等相反,忆念出世间三宝的功德,会产生欣欣向荣之心。前面是思惟轮回的苦,令心忧伤悲怆,这样一心求道是出离心,代表了厌的一方面,以下是代表欣的一方面。

忆念佛的巍巍相好,世上无双,都是由于志行清净,而成为众生怙主的。这样思惟,自然生起法喜,一心向于道业而得禅定。

念经深义,沙门高行,一其心得禅。

再者,思惟法宝和僧宝。忆念经法如此甚深微妙、不可思议,犹如上妙甘露,如今我能诵念、持受、修习,何等幸运!又念到随法的沙门如此高行,而生起敬仰之心,步随其后尘。这样一心住于道业而得禅定。

惟身行善,前后积德,一其心得禅。

再者,思惟法道,心想:“我的身体一定要行善,得暇满很难得,应当一心策励在法道上精进不已。”这样前后积累的善德越来越深、越来越广、越来越充实,由此一心道业而得禅定。

惟愚所求,违佛明法,劳而益罪。诸天处世,守戒奉斋,自致升天,荣寿无量。一其心得禅。

又思惟贤愚两方面。“惟”,是思惟之义。

愚人所求,违背佛的清净明法。他们想求乐,却损坏乐因;想避苦,却制造苦因,违背佛所指示的光明法道。由于这样痴心妄为,结果无论劳碌多久,都只是徒增罪恶而已。

诸天处在世间,因为信奉正法之道,守戒奉斋,致使生在天堂,享受尊荣富贵,福乐寿命达到难以计数的地步。这都是由往昔行善所得,由此心专一起来,投注在法道上而得到禅定。

受佛深经,反覆思之,为众训导,中心欢喜,一其心得禅。

再者,菩萨领受佛的甚深经法,反复思惟,之后为大众宣讲、教导,由此衷心欢喜,这样心不散在非法道上而得禅定。

存忆众生,有成辄坏,坏皆苦痛,惟之怆然,一其心得禅。

再者,心想众生有成,就会有败坏,坏的时候就苦、就忧、就痛。这样思惟后,内心悲怆,愍怜众生,一心安住在大乘慈悲的法道上,不散在它处而成就禅定。这就是免于小乘下劣作意的散乱。

众生之性,莫能自保,来始之变。道人自惧:命尽卒至,或堕恶道。视世荣乐,真伪如梦,志重醒悟,一其心得禅。

再者,想到众缘所生的这些有为有漏法都是保不住的,缘一尽就灭去,将来和初始一定是有变化的。道人自己心中害怕:“这一生是保不住的,死亡很快就会来临。当死亡到来的时候,或者我会堕落恶道。”常常怀着这样的忧虑。再看世间的荣华,真的像梦一样虚伪,因此他再再地警醒自己,要一心寻求出离之道,由此而得禅定。

诸食入口,与涕唾浇灒,外好内臭,化成屎尿,忆之可恶。一其心得禅。

再者,思惟食物的过患。食物入口以后,与唾液混合,外面好,里面臭,最终化成屎尿。这样想想,一切都成了屎尿,能不可恶?由此一其心远离五欲的追逐而得禅定。

儿在母腹,初如凝粥。以渐长大,三十八七日,身体皆成。临生之难,多危少安。既生之后,诸病并进。或一或十,或五十至百年,皆当老死,无免斯患,惟己亦然。一其心得禅。

再者,思惟从生至死的苦难。

孩子在母亲腹中,最初像凝粥那么小;后来渐渐长大,到三十八个七天后,身体孕育成熟;临产的时候,危难者多,安宁者少;出生以后,身体又不断地生病;或者一岁死或者十岁死,或者五十或者百年,都一定要老死,没有人能逃过这个大难,自己也是如此。因此不敢放逸,一心专注在解脱道上而得禅定。

有存即灭,寻之无处。三界皆空,志无贪慕。悲念众生,不睹佛经,邪欲所蔽,无知非常,誓愿拯济,一其心得禅。

再者,思惟凡是有的东西,最终都会灭掉,连踪迹也找不到。三界都是空的,一个实法也没有,因此心里没有贪恋羡慕之心。又悲愍众生没有见过佛经,不觉悟真理,被邪的欲望所蒙蔽,不知道世间无常,一点也靠不住,刹那间就没有了,由此誓愿拯济,这样一心住在大乘菩萨行愿中而得禅定。

志成行高,怀四等心,愍育众生。犹若慈母,哀护幼儿。儿随辈熙戏,母以慈心行索。睹儿为泥尘所污,饥渴啼呼。睹儿若兹,悲泪抱归,洗浴衣食,身康心悦。慈母欢喜,爱摄徘徊,不舍如前。

再者,菩萨建立了志愿,行为高尚,怀着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愍念养育众生,就像慈母以哀怜心爱护幼儿那样。这个情景具体如何呢?当孩子和小伙伴们一起嬉戏时,母亲总是以慈心到处寻找,看见孩子被泥巴、尘土弄脏了,或者饥渴啼哭,见到孩子这样就会悲心流泪,把孩子抱回来给他洗澡,换新衣服,使得孩子身心康宁悦意。这个时候慈母内心欢喜,以慈爱摄护孩子,仍然像前面一样守在他身边而不舍离。

道人慈悲爱护众生,踰彼慈母,教天下人,蜎飞蚑行,蠕动之类,奉佛睹经,亲沙门众,採执佛戒,怀而行之。远离三恶,心念善,口言善,身行善。抑上三恶,永兴三善。长不令更太山地狱、饿鬼、畜生穷苦险处,安以无极之福堂。

就像这样,道人以慈悲心爱护众生超过慈母,他教天下人,蜎飞蠕动之类日日奉佛、看经、亲近沙门众,这样来修习皈依。然后教他们採取佛制的戒律,安置在心中来行持。远离三种恶,心念善,口言善,身行善,以此来对治上面三种恶,永远兴起三种善。这样使得众生久远时中,都不再堕入地狱、饿鬼、畜生的险难穷苦之处,将他们安置在无有边际的福德殿堂中。

寻复追诲,惧其处福,为之憍荡,恣纵恶心,还处三涂。示荣禄之祸,非常苦空之变,以诫之也。劝取无为,如彼慈母摄护之意也。

不久菩萨又心生追悔,害怕众生处在世间人天福报中,会骄荡放逸,随心所欲,放纵恶心,由此又落入三途。因此,菩萨母亲又给他们指示荣禄的过患,世上的一切福乐都不长久、非乐性、无实质,都是坏苦性。如果在享受荣华富贵时,痴迷耽著,那将来就会有大祸临头。由此警诫众生,莫起贪欲,劝他们取无为法,不要落在私心妄为当中,即不要落在三界的有漏作为当中,这样没有私心妄为,就会到达真实安乐之处。这就像慈母摄护孩子的情况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