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集经讲记 38

六度集经38.mp3

六度集经卷第七

禅度无极章第五

禅度无极者云何?端其心,壹其意。合会众善,内著心中。意诸秽恶,以善消之。凡有四禅。

禅度到彼岸的修行是如何呢?就是端正自心,心系于一缘而不散乱,合集众善放在心里,意中的各种秽恶用善来消除。这样的行持总共有四种禅。

一禅之行,去所贪爱五妖邪事,眼睹华色,心为淫狂,去耳声鼻香口味身好,道行之志,必当远彼。

所谓一禅的修行,就是去掉所贪爱的像妖邪一样的五欲之事,眼睛见妙色,心就为此淫荡、狂乱,同时去掉耳闻淫声、鼻闻邪香、口尝妙味、身触妙触,如果五识攀缘五尘,就会散乱在欲界中,而真正要修道超离欲界,一定要守持坚定的志愿,远离五欲六尘。

又有五盖,贪财盖、恚怒盖、睡眠盖、淫乐盖、悔疑盖。

再者,要远离五种盖——贪财盖、恚怒盖、睡眠盖、淫乐盖、悔疑盖,这些都是禅定的障碍,令心颠倒,不得禅定。也就是贪财盖覆自心,恚怒扰乱心地,睡眠堕于愚痴,淫乐使人狂乱,悔疑令心不正。

有道无道,有佛无佛,有经无经,心意识念,清净无垢。心明睹真,得无不知。天龙鬼妖,所不能惑。犹人有十怨,脱身离之。独处山间,众所不知,无所复畏。人远情慾,内净心寂,斯谓一禅。

就像“有道无道,有佛无佛,有经无经”等这些心里的想法都要止息,意识清净无垢,心处在定中很明了,能够见到真实,最终会出现大的智慧和神通,天龙鬼妖不能迷惑。好比一个人从前有十个怨敌,现在已经摆脱了,独处于山林当中,过着隐遁的生活,与世隔绝,没有人知道他的住处,所以不再有怖畏。人远离情欲后,内心寂静安宁,由此得到一心,这叫做一禅。

心获一禅,进向二禅。第二之禅,如人避怨,虽处深山,惧怨寻之,踰自深藏。行寂虽远十情慾怨,犹恐慾贼,来坏道志,得第二禅。

得到一禅后,再进修趣向第二禅。第二禅就好像人躲避怨敌,虽然处在深山中,但还是害怕怨敌前来寻仇,因此就更加深藏不露,行为寂静。同样,行者虽然行为寂静,远离了五欲五盖等的怨敌,但还是害怕怨贼前来破坏自己的道志,因此就更加远离,由此获得第二禅。

情慾稍远,不能污己。第一之禅,善恶诤已,以善消恶,恶退善进。第二之禅,喜心寂止,不复以善往消彼恶也,喜善二意,悉自消灭。十恶烟绝,外无因缘来入心者,譬如高山,其顶有泉,无流入者,亦非龙雨,水自内出,水净泉满。善由心出,恶不复由耳目鼻口入,御心如是,便向三禅。

在修第一禅时,有善恶相诤之相,以善来消除恶,恶退善进,这是一禅的修行。第二禅的时候,处在喜心寂止中,不再用善去消恶,喜善二意都自行消灭。十恶的烟已经绝掉了,用烟和火来譬喻,里面有火,外面才有烟,十恶的烟绝了,说明里面的火已经止息了,外在再没有什么因缘能进入内心。就像高山的顶端有泉水,没有水能流进去,也没有龙兴雨注入,水是从里面流出的,非常清净满溢。也就是当入到二禅时,善由内心出来,恶不复由眼耳鼻口进入,这样调御自心,就趣向三禅。

第三之禅,守意牢固,善恶不入,心安如须弥,诸善不出,外事善恶寂灭不入。心犹莲华,根茎在水,华合未发,为水所覆。三禅之行,其净犹华。去离众恶,身意俱安。御心如是,便向四禅。

第三禅守心坚固,善恶都不侵入,心安定就像须弥山。须弥表示不动,没有任何劲风能令它动摇。这样诸善不出,外面的各种善恶也寂灭不入,心就像莲花,根茎在水中,花苞闭合还没有开发,被水所覆。这是三禅之行,清净犹如莲花,离开了各种恶,身心都很安宁,调心如此,就趣向四禅。

善恶皆弃,心不念善,亦不存恶。心中明净,犹琉璃珠。又如王女,净自沐浴,名香涂身,内外衣新,鲜明上服,表里香净。菩萨心端,获彼四禅。群邪众垢,无能蔽其心。犹若净绘,在作何色。

再者,得四禅后,善恶都捐弃了,心中不念善也不存恶,明明净净,如同琉璃珠。又好比国王的公主,清净沐浴,用名香涂身,内外都穿上的鲜净上等的衣服,再涂以香水,如此则表里香洁。菩萨内心端正得到四禅时,各种的邪染垢秽等,都不能够障蔽他的心,这个时候内心已经调练成一张白布那样,因此画什么都可以。

又如陶家,埏埴为器,泥无沙砾,在作何器。又犹锻师,熟炼名金,百奇千巧,从心所欲。

又好像陶师家用水和泥做陶器,泥很纯净,没有沙砾,这样做什么陶器都可以。又好像金师冶炼名金,经过反复地水洗火烧之后,百奇千巧的各种金器都能够随心所欲地打造。

菩萨心净,得彼四禅,在意所向,轻举腾飞,履水而行,分身散体,变化万端。出入无间,存亡自由。摸日月,动天地,洞视彻听,靡不闻见。心净观明,得一切智。

菩萨心净得到四禅以后,开发神通,能够随心所欲地做一切事,心里想到哪里,就能够轻举腾飞,也能够踩在水面上行走,还能够分化出多个身体,变化多端。再者得到神足通,想去哪里都没有间隔,存亡自由。能够摸日月,动天地,洞视彻听,很广大的范围里的事情都无不见无不闻。再者心地清净,能观实相,得一切智。

未有天地众生所更,十方现在众心所念,未萌之事。众生魂灵,为天为人,入太山、饿鬼、畜生道中,福尽受罪,殃讫受福,无远不知。

再者,得到了天眼、他心、宿命。没有天地以前,就是从旷远以来,众生所经历的每一生的事情,无不照见。现在十方世界里所有众生心中出现的念头,以及还没有产生的事,也无不见知。再者,众生死后,魂灵是上天还是做人,还是入到地狱、饿鬼、畜生哪一道里,哪些众生福报尽了要受罪,哪些众生殃咎尽了要受福,乃至很远的范围里都无不见知。就像这样发了三明六通。

夫得四禅,欲得沟港、频来、不还、应仪、各佛如来至真平等正觉无上之明,求之即得。犹若万物,皆因地生,自五通智,至于世尊,皆四禅成。犹众生所作,非地不立。

再者,得了四禅以后,要进证出世间果,只要想求,就必定能得到,因此四禅非常关键。

这里说到,得四禅后,想得到声闻一果、二果、三果、四果,乃至大乘如来果位,只要有愿求,随即就可以获得。就像万物都是因为大地而出生,从五神通智慧乃至无上如来的果位,都是由四禅而成就。好比众生的所做,没有大地就不能建立,同样,没有四禅,也不可能出现神通智慧乃至出世果位。

众祐又曰:群生处世,正使天帝仙圣巧黠之智,不睹斯经,不获四弃之定者,犹为愚蒙之也。既有智慧,而复一心,即近度世。此为菩萨禅度无极一心如是。

众生怙主佛陀又说:众生处在世间,纵然有天帝仙圣巧黠的智慧,如果没有见知佛的经典,也不能得到四弃的禅定,仍然堕在愚蒙当中。既有智慧,又能够达到一心,那就接近度出世间得解脱了。菩萨修禅波罗蜜多到彼岸,心系一缘或者心一境性的禅定就是这样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