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集经讲记 35

六度集经35.mp3

杀身济贾人经

昔者菩萨,与五百商人,俱入巨海,欲采众宝。入海数月,其所获宝,重载盈舟,将旋本土。

从前菩萨和五百商人入到大海,想采集众宝。进海几个月,所获得的珍宝装了满满一船,于是就带着返回本土。

道逢飘风,雷电震地,水神云集。四周若城,眼中出火,波涌灌山。众人嚾啼曰:吾等死矣。恐怖易色,仰天求哀。

结果回程途中遇到狂风,电闪雷鸣,水神云集,四边就像城墙一样,整个被封住了,然后眼里出火,波涛涌动,就像一座山灌下来一样。大家都哭泣地说:“出事了!这下我们必死无疑了。”都恐怖地变了脸色,仰天求救,情况非常危急。

菩萨怆然,心生计曰:吾之求佛,但为众生耳。海神所恶,死尸为甚。危命济众,斯乃开士之尚业矣。吾不以身血注海,海神恶之,意者船人终不之于彼岸。

当时菩萨心里非常地悲怆,这样想到:“我上求佛果,唯一是为了下化众生,海神最厌恶的就是死尸,舍弃自己的身命来救济众生,是菩萨所崇尚的志业。如今我如果不以身血注入到海里,使海神厌恶的话,这一船人终究到不了彼岸。”

谓众人曰:尔等属手相持,并援吾身。众人承命,菩萨即引刀自刭。海神恶焉,漂舟上岸,众人普济。

他这样想了以后,就对众人说:“你们手拉手抓住我的身体。”大家按照菩萨的吩咐照做后,菩萨就引刀自刎,鲜血流到海里,海神很厌恶死尸,就漂着船上了岸。可能是菩萨把自己绑在船上,当海神漂动死尸,海浪往这边涌动的时候,众人拉着菩萨的身体,船也就随着往上走,这样大家才到达彼岸,得到救济的。

船人抱尸,呼而哭曰:斯必菩萨,非凡庸之徒也。躃踊呼天:宁令吾等命殒于兹,无丧上德之士矣。

到了岸上,一船人都抱着死尸哭号,哀泣地说:“这一定是菩萨,不是凡庸之辈。”大家悲伤地扑倒在地,号呼上天:“宁可让我们在这里死掉,也不要让上德之士殒失性命。”

其言真诚,上感诸天。天帝释睹菩萨之弘慈,睹世希有。帝释身下,曰:斯至德菩萨,将为圣雄,今自活之。

因为大众的话非常真诚,所以感动了上天。天帝释观察菩萨的大慈心举世稀有,就下来说:“这位至德菩萨将为圣雄,现在我应当使他复活。”

以天神药灌其口中,并通涂尸。菩萨即苏,忽然起坐,与众相劳。

帝释就以天上的神药灌入他的口中,而且涂到身体的上下,菩萨当即苏醒,忽然坐起来,向大家慰问辛劳:“你们很累吧!这一路上渡海很辛苦吧!”

帝释以名宝,满其舟中,千倍于前。即还本土。

接着帝释就以各种名宝充满舟中,比前面的要多一千倍。这样大家就欢欢喜喜地满载而归,返回了故乡。

九亲相见,靡不欢悦。赒穷济乏,惠及众生。敷宣佛经,开化愚冥。

当时与九亲相见,无不欢欣喜悦。他们就用这些财富来赒济贫乏,惠利群生,之后为他们宣扬佛法,开化愚痴暗钝的心灵。

其国王服菩萨德,诣禀清化。君仁臣忠,率土持戒,家有孝子,国丰毒歇,黎庶欣欣。寿终生天,长离众苦。菩萨累劫精进不休,遂至得佛。

国王佩服菩萨的德行,就亲自过来接受教化,结果一国之中,君行仁道,臣尽忠道,全土的人民都奉持十戒,遵守善行,家家户户都有孝子,国丰民安,邪毒止息,人民过着欣欣向荣的生活。寿终都得以生天,远离恶趣之苦。菩萨累劫不断地精进,终于得成无上正觉。

佛告诸比丘:杀身济众者,吾身是也。天帝释者,弥勒是也。五百商人者,今坐中五百应真是也。

佛告诉诸比丘:“当时杀身成仁救济大众的,是我的前世;那位天帝释,是弥勒菩萨的前世;五百商人,就是今天坐中的五百阿罗汉。”

菩萨锐志度无极精进如是。

菩萨过去以勇猛的志愿行持精进度,就是这样子的。

也就是,自从立了精进的誓愿,就一刻不歇地在法道上勤行努力,各种各样的事都毫无厌倦地去做,这样子来满足法道。这就是世尊过去有非常勇锐的志愿,已经披上了精进铠甲,那一定是要这样行持法道的,这也成为我们最好的榜样。

 

昔者菩萨,为独母子。朝诣佛庙,捐邪崇真。稽首沙门,禀佛神化。朝益暮习,景明日升。採识众经,古贤孝行,精诚仰慕,犹饿蒙食。

有一世菩萨做一位寡母的孩子,父亲很早就过世了,和母亲相依为命。他每天都去佛庙里学习正法,捐弃邪行,崇尚真道,并且有很好的皈依心,顶礼沙门,禀受佛的教法。这样早上听受,晚上温习,他心中的佛法光明日益升起。他采集众经中的教诲、古贤哲的孝行,精诚仰慕,就像饿者得到食物一样,不断地在德行上增进。

这里体现了精进度的内涵。精进是喜于正法,喜于圣教,就是喜欢古贤者、古圣人的德行,亦步亦趋地仿效,对此乐此不疲,就叫精进。

所处之国,其王无道。贪财重色,薄贤贱民。王念无常,自惟曰:吾为不善,死将入太山乎?何不聚金,以贡太山王耶?

再说菩萨所处的国度,国王昏庸无道,特别贪财好色,并且鄙薄贤者,轻贱人民。有一次国王想到无常,自己思惟说:“我做了这么多恶行,死后会堕入地狱吧?我为什么不聚集众多的金子来贡献给地狱王呢?这样也许能贿赂他,来世会好过一些。”

于是敛民金,设重令曰:若有匿铢两之金,其罪至死。如斯三年,民金都尽。

于是他就开始收敛人民的金子,发布一道重令说:“如果有匿藏金子铢两的话,罪当处死。”这样经过三年,人民的金子全部都被收光了。

王讹募曰:有获少金,以贡王者,妻以季女,荣之上爵。童子启母曰:昔母以金钱一枚,著亡父口中,欲以赂太山王。今必存矣,可取以献王也。母曰:可。

当时国王假装招募说:“如果有谁能得到少量的金子贡献给国王的话,就把小公主嫁给他,而且封赏上等官爵。”童子获悉后,就对母亲说:“从前母亲以一枚金钱放在亡故的先父口中,想贿赂地狱官员,现在一定还在那里,可以取出来贡献给国王。”母亲说:“可以。”

儿取献焉,王令录问所由获金。对曰:父丧亡时,以金著口中,欲赂太山。实闻大王设爵求金,始者掘塚,发木取金。

儿子就取出金子献给国王,国王命令有关部门查问他是从哪里得到金子的。回答说:“先父去世时,母亲把这一枚金钱放在他口中,想以此贿赂阴间的地狱官员。如今听闻大王设立官爵求金,才发掘坟墓,打开棺木,取出了金子。”王曰:父丧来有年乎?对曰:十有一年。曰:尔父不赂

太山王耶?对曰:众圣之书,惟佛教真耳。佛经曰:为善福追,作恶祸随。祸之与福,犹影响焉。走身以避影,抚山以关响,其可获乎?王曰:不可。

国王问:“你父亲去世有多少年?”回答:“有十一年。”又问:“你父亲没有贿赂太山王吗?”回答:“唉!在众圣者的书里,只有佛教所说最为真实。佛经说,行了善,福德就追在身上;作了恶,殃祸也随在身上。祸之与福,就像影子跟定形体、谷响回应音声那样,一丝一毫都跑不掉的。想走动身体来避开形影,或者以手抚山来关闭响声,可能办到吗?”意思是,想用一枚金钱去贿赂地狱官员,怎么可能避免祸福报应呢?这是很可笑的事,因果律自有它的安排,不是随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国王说:“你说得好!这当然是不可能的。走动身体也避不开影子,影子一定跟定它;用手遮住山的表面想挡住回响,这也不可能,它是必然要发生的。”

曰:夫身即四大也,命终四大离,灵逝变化,随行所之,何赂之有?大王前世布施为德,今获为王。又崇仁爱,泽被遐迩。虽未得道,后世必复为王。王心欢喜,大赦狱囚,还所夺金。

童子乘机教导说:“身体是四大假合的,并不能永远存在,到了寿终命尽时,四大分离,神识从中迁走变化,随着业行而到应到之地,怎么可能贿赂得了呢?完全是由业支配的。大王前世修了布施之德,今生得到国王的尊荣富贵,如果今生再崇尚仁爱,恩泽普被到远近四处的人民,虽然还没证到圣道,但只要积福行善,后世一定还能再做王。”一定要知道这因果之道,并非以我们的意志或者侥幸,像世人那样能以贿赂躲过等等,一定要按照业果来走这一条生死之道。国王当即心里欢喜,认清只有断恶行善才是正途,于是大赦天下的狱囚,并且归还过去掠夺的金子,这样来改恶从善。

佛告诸比丘:时王欲以民间余金,残戮害无罪者。菩萨睹民哀号,为之挥泪,投身命于属政,济民艰于塗炭。民感其润,奉佛至戒,国遂丰沃。时童子者,吾身是也。

佛告诉诸比丘:“当时的国王想掠夺民间余留的金子,残戮杀害无辜者。菩萨看到人民哀号困苦,为之流泪,结果不惜身命来挽回国王的暴政,救济人民于塗炭之中。人民感谢他的恩泽,就普奉佛的无上宝戒。由于人民奉戒而行,断恶从善,国家就变得富裕炽盛,这都是由于善行所感。当时的童子,是我的前世。”

菩萨锐志度无极精进如是。

世尊做菩萨时志愿勇锐行持精进到彼岸,就是像上面这样的情形。

 

调达教人为恶经

昔者菩萨,位为天王,精存微行,志进若流。每到斋日,乘于马车,巡四天下。宣佛奥典,开化众生。消其瑕秽,令崇如来应仪正真觉天中之天,众圣中王,道教之尊。可离三塗,众苦之源。

从前菩萨做天王时,内心精一地存着微妙的法道之行,志愿精进如流水般,一直不断地行在法道上。每到斋日,就乘着马车巡游四天下,宣扬诸佛甚深教典的法旨,开化人民。消除人们内心由无明邪网造成的各种身口意业行的污秽,让他们崇尚如来应供正等觉天中之天、众圣中王的无上菩提法道,能够远离三塗等一切众苦的根源。

当时菩萨精进于法道的宣扬,这是利他的精进。利他的根本就在于宣扬佛的无上法道,它的确是真理,是引导人们到达现前究竟利乐之地的唯一源泉。菩萨见到正法具有无上利益以后,就立下了一切时弘扬圣教、利乐众生的大愿,这就是菩萨的终极大愿,并且为此精进不息。

调达亦为魔天王,行四天下,教人为恶。从心所欲,无有太山殃祸之报。

与之相反,提婆达多当时是魔天之王,一个邪法教唆者,他也遍布四天下宣扬他的邪教,教导人们做恶,从心所欲,没有什么地狱饿鬼等的殃祸之报。他让人们摆脱迷信的束缚,大胆开放,想什么都自由而为,而不受约束。所以他宣扬的是自由意志,放纵烦恼论。

行逢菩萨,问曰:子何行乎?答曰:教民奉佛,修上圣德。调达曰:吾教民恣心,二世无祸。为善劳志,无益于己。

有一次魔天之王提婆达多路遇菩萨,问道:“你去哪里呀?”回答:“我教导人民奉行佛的正教,修持高尚的圣德,让他们改恶从善,清净自心,化掉一切以自私心所引起的贪残、愚痴、烦恼,这是我的职责。”提婆达多说:“我教导人民放心恣意,任意地发泄、享用。这才是做人的根本,不必要受各种清规戒律的约束,其实这样子开放,随心所欲,才是真正地施展自我、实现自我,这样做没有什么后世殃祸的。孜孜不倦地行善,只是徒苦自心,没什么利益的,因此我们应当宣扬大开放的观念,让人们都能够恣情纵欲,这才是真正的、好的、自由的、开放的......。”

菩萨曰:尔避吾道。答曰:子为善犹金银,吾尚恶犹刚铁。刚铁能截金银,金银不能截刚铁。子不下道,吾斩子矣。

菩萨说:“你避开我的路。”回答说:“你做善犹如金银,我尚恶如同刚铁,刚铁能截金银,金银不能截刚铁。你如果不避开道路,我就斩掉你的头。”当时他的确非常嚣张,根本不知善恶苦乐,任意放纵自己的慢心,可见他当时的慢心增长到何种地步。

调达恶盛祸成,生入太山。夫人为恶,皆死入三塗。三塗执善,靡不升天。虽处尊荣,而怀元恶,不如三塗怀佛一言也。

后来提婆达多恶心炽盛,造了很大殃祸,活着就堕入了太山地狱。人如果造恶,死后都会堕入三恶趣;而若在三恶趣里执着善心,无不生于天堂。所以祸福就在一念间,是上是下,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是善还是恶。如果是恶,虽然现在处在尊荣之位,不久也要堕入恶趣;如果是善,虽然暂时待在恶趣之中,不久也会升入人天。所以,升沉在一念善恶间分判。总的来说,即使处在尊荣位,但是心里怀着根本的自私大恶的话,那不如在三塗里怀着佛的一句圣言,改恶从善。

佛告诸比丘:教人为善天王者,吾身是也。导人为恶魔天者,调达是也。

佛告诉诸比丘:“教人为善的天王,是我的前世;导人从恶的魔天,是提婆达多的前世。”

这两人的表现完全不同,提婆达多是一味地宣扬邪道,而菩萨却崇奉法道,日日精进地宣扬法道,这是对于法道起了胜解的缘故。一心护持法道,这是菩萨无量行愿的总集之行,叫做护持圣法、利益群生。

菩萨锐志度无极精进如是。

过去菩萨志愿勇锐精进于法道,就是像上面这样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