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集经讲记 30

六度集经30.mp3

释家毕罪经

昔者菩萨守戒行净,积功累德,遂获如来无所著正真道最正觉。游处舍卫国,天龙鬼神,帝王臣民,靡不归宗。虫道邪术,值佛影隆,犹日明盛,萤火隐退。贪嫉之兴,不睹亡身之火。邪党构谋,劝女弟子,名曰好首,以毁天尊。

从前菩萨守持戒律,行清净之行,积功累德,在资粮圆满之时,就得到了如来无上正觉的果位。成佛以后,就在舍卫国游行,天龙鬼神,帝王臣民,无不归心宗仰。那些小道邪术遇到佛的名誉日盛,就像在太阳炽盛的光明照耀下,萤火虫的光明全数都隐退了。在这种情形下,他们就对无上正觉生起了嫉妒之心,在贪嫉心生起之时,就见不到亡身之火。这些愚痴之辈、邪党之徒,在暗地里设下阴谋诡计,劝一个叫做好首的女弟子来谤毁如来。

国人未获真谛者,有沉吟之疑,心疑诸沙门,王亦怪焉。蛊道贪浊,诤财相诉。浊现祸归,即时见废,贞真照现,天人叹善。

舍卫国里那些没有得到真谛的人,心中迟疑不决,就想:这些沙门到底是真是假?连国王也很惊怪,不能理解。这时,那些行蛊惑之术的外道等,由于贪心的烦恼驱使,在财产分割上起了争执,而互相发起诉讼。这样他们的污秽之行就大白于天下,当时就被处以重罚,谣言由此不攻自破,贞真的圣人和他的道德重现真实,天人也赞叹善妙。

王诣精舍,顿首悔过。由斯王有惭心,因媒启问,求佛女妹,结婚姻之固,以绝释家之怨。

于是波斯匿王亲自去到佛的精舍,叩头悔过。由于国王有羞惭之心,因而就派媒人去请问,想求佛的女妹为妻。他是想用联姻来和两家之好,以断除释家种族的怨恨。

众祐曰:吾去家为沙门,不豫世业,嫁娶之事,一由父王。

怙主如来回答说:“我已离家,做了沙门,世间之事不再参与,婚嫁的事情应当由父王决定。”

于是遣使者致敬,宣结亲之辞,诸释不许。

于是,波斯匿王就派遣使者致以敬礼,宣说让两家结亲的言辞,但诸释迦族人都不同意。

王曰:佛处其国,尔由往来,明者无怨,愚夫有仇。女吾贱妾之子,何足以致恨乎。王许曰:可。遂成婚姻。

这时,净饭王心想:佛住在他的国家,免不了要有很多往来,通达事理的人当然不会怨恨,但是执著一己之见的愚痴人,恐怕会心生仇恨。怎么来解决这件事呢?我的贱妾有个女儿,相貌端正,就充当公主给他嫁过去吧,这样就不会导致怨恨了。于是,净饭王就许可说:“可以的。”这样假公主就嫁给了波斯匿王,两家也结成了亲家。

有男嗣,一请见诸舅,即之释国。

后来生了一个男孩,在他年纪稍大时,就向父王请求拜见诸位舅舅,国王就派遣使者送他到释迦族所在的迦毗罗卫国。

时佛当还,开化诸释,诸释欣欣,兴佛精舍。掘土三尺,以栴檀香填之。捡国众宝,为佛精舍。焜焜奕奕,有若天宫。声闻邻国,靡不跃逸。

当时正好赶上佛要返回故土,教化释迦族人,诸释种们听说佛要回来,都非常欢喜,纷纷献财献力,兴建佛的精舍。他们挖掉了地下的三尺泥土,然后全部用栴檀香填满,又收集各国的众多妙宝来做佛的精舍。整个宫殿造成之后,非常地辉煌亮丽,犹如天宫一般,而且名声传播到了邻国,人们无不欢欣踊跃。

佛未坐之,而彼庶子入观,曰:斯精舍之巧,众珍之妙,唯天帝宫,可为匹矣。曰:佛未翔兹,吾一坐座,没命不恨也。

那时,佛还没有坐上宝座,而那个奴婢的儿子,现在是王子的那个,他进到宫殿里左瞧右看,说道:“这个精舍的巧,众多珍宝的妙,只有帝释天的宫殿才可以匹敌。在佛没来之前,我来坐一坐,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可遗恨的呀!”

庶子嬖友,名曰头佉摩。对曰:夫亦何失?即升坐矣。

这庶子有一个较为亲近的朋友,名叫头佉摩,他就呼应说:“这能有什么过失呢?坐!坐!”于是他就坐到了佛的宝座上。

释氏雄士,壮声呵曰:众祐尊座,天帝不临,何婢之子敢升座乎?裂坐更兴。

当时释迦族的大力士们,大声地呵责说:“这是众生怙主佛的尊贵宝座,连天帝释都不能坐,你一个卑贱的婢女之子,怎么敢升上这样的宝座?”之后就把他坐过的宝座劈裂开来,又造了一个新座。

庶子出,谓其友曰:斯辱无外矣。吾若为王,尔无忘兹。友曰:俱然。

庶子出来后,就对他的恶友说:“再也没有比这更大的耻辱了!假使将来我做了国王,你千万不要忘记提醒我这件事。”他的坏朋友就说:“好的!”

旋守其母,欲为太子。母以妖蛊,请如子愿。王曰:古来未闻,无设狂言,自招耻也。

很快琉璃王子就回到了本国,他整日守着母亲,求着要做太子。他的母亲也是一个妖蛊之辈,她就一直在国王面前祈求,一定要满她孩子的愿,立他为太子。波斯匿王说:“从古至今都没听过这种话,你不要再设狂言,自招耻辱了。”

妖蛊处内,佞臣巧辞,遂立二嫡,分民正治。

但是这个女人很有办法,此妖蛊之辈处在内宫,常常给国王吹枕边风,再加上外有佞臣巧言而辞,于是波斯匿王也架不住,最后就立了两个太子,分民而治。

大王崩,位立两国。民随所悦,仁凶分流。仁即奉兄,凶驰诣叔。

等到波斯匿王驾崩,就按照他的遗嘱立了两个国王,分治两国,而人民也随着各自的喜好,分成了两拨。那些有仁心的人,自然向往祇陀太子这位仁者之君,而那些凶险之辈也都臭气相投,纷纷驰往弟弟琉璃国王那里。

友为相国,修治干戈,军用众备,以旧事闻。王曰:可。即宠雄将武士就路。

从前的那个恶友做了宰相,在国家里专门做一些修治军事战备的事,这时他就把从前的事上报给了国王,唤醒他的恶种子。琉璃王说:“这下可以干他释迦族了!”于是就带领着雄将武士们上路了,大军浩浩荡荡地出发,去征伐释迦族。

睹佛道边坐乎半枯之树,王进稽首曰:佛不坐纯青而处半枯,将有由乎?

当军队走到半路的时候,见到佛在路边,坐在一棵半枯的树下,琉璃王就近前稽首说:“佛不坐在纯青树下,而处在半枯树下,有什么原由吗?”

众祐曰:斯树名释,吾爱其名,以仁道济其难,润其枯,惠其生也。

众生怙主佛陀说:“这棵树叫做释,我爱这释氏的名称,因此以仁道救济它的苦难,滋润它的干枯,惠泽它的生命。”

王怅然内耻曰:佛仁弘普,惠逮草木,岂况人乎?于是旋军。

当时国王怅然,内怀羞耻,说:“佛的大慈大悲普遍惠及到无情的草木,何况有情的人类呢?”于是就收兵回国。相国仰察天文,睹释氏宿福索祸兴,复以闻之,军又出。

当时那个恶宰相,仰观天文,见到释迦族宿世的福德将尽,祸患将兴,就又以此事劝说琉璃王,使得琉璃王的恶种又一次现行,重新挑起了他的战争之心,于是再次发兵。

未至释氏城有数里,城中弓弩矢声犹风雨,幢幡伞盖,断竿截斗,裂铠斩控。士马震奔,靡不失魄。王又奔归。

到了离释氏城廓还有数里的地方,城中的弓箭就像风雨一样密密麻麻地射过来了,军中的幢幡、伞盖等都被射掉了杆子,截断了斗,铠甲被射裂,缰绳被斩断等。这样一阵箭雨,就使得琉璃王的军队人马奔腾,纷纷奔走,无不丧魂失魄,结果国王又奔逃而归。

释人启佛:当那贼何?曰:牢关门,废堑桥。

释迦族人启白佛:“这事应该怎么办呢?”佛说:“关牢城门,废掉堑桥。”

王又出军。目连启言:吾欲以罗汉威神,化为天网,覆城面四十里,王奈释人何?众祐曰:无奈罪何。

琉璃王再次出兵,目连尊者就启白佛说:“我想以阿罗汉的神通变化一个巨大的天网,覆盖住城市方圆四十里,看他琉璃王能把释迦族人怎么样?”佛说:“这是奈何不了罪业的!”

又言:跳著他方刹土。曰:无奈罪何。

尊者又说:“那就把他们都送往他方刹土,全数移民。”佛又说:“那也奈何不了罪报。”

目连言:吾能攘有形,无奈无形罪何?

目连尊者又说:“我能够攘除有形,却不能去除无形的罪报吗?”

众祐曰:种恶祸生,孰能攘之?取释氏一子置吾钵下,以效其实。目连如命。

众生怙主说:“造恶就会生祸,谁能攘却?你取一个释迦子放在我的钵下,以此来检验这个事实。”目连就依命而行。

释诸耆旧,承教守门。魔化为旧德,呵诸释曰:王假涂有所之,尔其绝彼,将益后尤,佛弟子行,可得尔乎?

释迦族的老旧长老们,都承佛教令,坚守着城门。这时魔王就化成一位老者,呵斥释迦族人说:“琉璃王想借这条路经过,你们却想断绝它,这样会引来将来的过患,佛弟子可以这样做吗?”

魔奋势拔钥排门,兵入,犹塘决水翻。释摩南为大将军,与王先王同师而学,有死友之誓,谓王曰:住尔凶士,一飡之顷,令城中人,获出全命。王曰:可。

这时魔王就乘势奋力地拔开关钥,推开城门,大军涌入,就像决堤水涌一般。释摩南是大将军,他和琉璃王的先王波斯匿王曾经是同门的同学,有歃血为盟之誓,是生死之交,他凭着这个交情就对琉璃王说:“让你的这些凶士,暂停一飡的工夫,让城中的人都往外跑,只要能跑出去的,就保全他们的性命。”琉璃王说:“可以。”

大将军临水向佛,叩头流泪而曰:以吾微命,请彼少人。愿令十方群生,皆奉佛教,恕己济众,润合二仪。无为狼蚖之毒,残贼众生,若斯无道之王矣。入水以发缠树根,有顷命终。

当时摩诃南就来到水边,对着佛的方向,叩头流泪说:“以我微贱的生命来请得少数人全身,以此善根,愿十方众生都遵奉佛的圣教,以恕道推己及人,救济群生,以此来润泽天地间的万物,而不要以狼蛇的凶毒残伤众生,就像这个无道的昏君。”说毕,就跳入水中,把自己的头发缠在树根上,过了一会儿,就命终而去。

王遣使者视之,还如事云。兵入掘地,半埋释人,横材象牵,概杀之矣。或马迹,或兵刃。

琉璃王派使者下水去看,使者上来后如实禀报。于是大兵涌入,杀了好多人,他们又挖了很多大坑,半埋释迦族人,然后用狂象牵拉,一概杀掉,又或者用马踏杀,又或者用兵刃屠杀。

佛时首疾,其痛难言。梵王帝释四大天王,皆叉手侍,为之痛心。

当时佛感头痛,难以言述。大梵天王、帝释天王、四大天王合掌在旁侍立,都为此事而感到痛心。

释人有自归命三尊者,诵经者,起慈心者。

此时释迦族人有自己归命三宝的,有诵经的,也有起慈心的。

释有三城,征事未毕,王忆释摩南杀身请众命,为之怆然,旋师罢军。遣使者致敬曰:士众疲劳,还国息师,异日束修,稽首足下。佛教:谢王自爱。

当时释迦族有三所城池,征战的事还没有完毕,琉璃王忆及释迦族摩诃南杀身请救众命的事情,心情悲哀,就撤回军队,准备返回故土,他派遣使者前来向佛致敬说:“今日军兵疲劳,战事停歇,当返回国土,待他日供养,再稽首足下。”当时佛就教人谢辞说:“请国王自爱。”

使者退,佛视之矣。阿难整法服,稽首曰:佛不虚视,其必有缘。众祐曰:释罪毕也,王罪兴矣。却后七日,太山鬼以火烧王及其臣民,王罪难救,犹释祸难攘矣。

当使者退出时,佛就稍微注视了一会儿。这时阿难就整理法服,稽首拜佛后说道:“佛从不虚视,今天注视一定有缘由。”众生怙主佛陀说:“释迦族的罪报已经结束了,而琉璃王的罪报却将要兴起。再过七天,太山鬼会以火焚烧罪王和他的臣民,琉璃王的罪报难以救拔,就像释迦族的灾祸来临时难以攘解一样。”

佛使阿难举钵,钵下人亦终。

这时佛让阿难把钵举下,结果藏在钵下的那个人也命终了。

佛将诸沙门至梵志讲堂,道经诸释死地,或有已死或折臂髀胫者。睹佛来,或搏颊呻吟云:归命佛,归命法,归命圣众。愿十方群生,皆获永康,莫如我等也。

再说,那天佛带领众沙门前往梵志讲堂,途经那些释迦族人的死亡之处,他们有些已经死了,有些被折断了手臂、腿脚等,见到佛走过来,就用手打脸颊呻吟道:“归命佛,归命法,归命圣众,愿十方群生都得到永远的安康,不要像我们这样。”

时自然床从地出,其地无间,诸沙门皆坐。

这时有自然床从地涌出,地面上铺满了各种的宝床,众沙门就上床座而端坐。

佛言:斯王勃逆,兴罪弘广矣。

佛说:“琉璃王大逆法道,造下了很大的罪业。”

又问沙门:若见屠猎鱼网者,获为飞行皇帝乎?对曰:不见。佛言:善哉!吾亦不见,以其无四等心惠彼群生故也。又问诸沙门:“你们有见到屠杀生灵、捕兽、网鱼的人,能做转轮圣王的吗?”回答说:“不曾见到。”佛说:“是的,我也不见,因为他没有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惠泽群生的缘故。”

意思是说,琉璃王的心已经变得非常凶暴残忍,哪里还能继续做王呢?他已经没有了做王的福德,并且即将要遭受大难。有大福才能为王,无大福就必然不能为王。

王行湖边,众入水浴。神化为毒虫,螫其士众,毒行身黑。或于水中死者,或百步一里死者。

当时琉璃王行走在湖边,军兵们都入到湖水里洗浴,这时神就化成毒蛇,咬螫那些兵众,结果毒素在他们的身体里蔓延,使得他们的全身都发黑,有些当时在水里就死掉了,有些在上岸后走了百步或者一里的时候才死。

且半入国,凶鬼云集,宫中夜时,人声物鸣,聚居相持,须旦为命。

剩下的一半人进入了国城,当时因为非常大的罪报即将来临,因此有许多的凶鬼云集此处,皇宫当中夜晚之时,人的声音和动物的鸣叫声夹杂在一起,非常地阴森恐怖,大家都待在一起共同守护,人人都感觉难以自保。

日月薄蚀,星宿失度,怪异首尾,靡不怨王也。

天象也出现了变异,日月薄蚀,星宿失去了正常的运度,各种怪异的现象不断地发生,这都是天怨神怒的征象。

王闻佛戒,火变之异,内如汤灼,遣使者参其事。佛说如上,使返具闻。

琉璃王也听说了佛的警戒,国内将会出现大火变异的灾象,他的内心就像汤火焚烧一样的焦急,于是就派遣使者到佛那里拜问此事。佛仍然像上面一样作答复,使者返回后就如实上报。

国振瓦崩,王会臣议,或言于山,或言于水者。遂乘船入海,强富得从,贫羸留国。

当时整个国家都非常地震动惊慌,国王就召集群臣商议对策,有的说我们藏到深山里去吧,有的说我们去水里逃生吧,最后商定乘船入海,大富的人家能够跟随而去,而贫穷的弱者就只能留在国城当中。

王内宫人,登船上服,望火解衣,脱阳燧珠著服上。

国王内宫里的人都登上了船,望火解下衣裳,脱了阳燧珠放在衣服上面。

其日云兴,壅壅曀曀,风雨凌凌,笮绝舟漂。臣民佥曰:弊王行凶,乃致斯祸。

那一天,空中乌云兴起,天地间一片昏暗,狂风暴雨,索断舟漂,臣民们都说:“这是要击毙行凶的暴王,才出现这样灾祸的恶相啊!”

向中之时,日出炙阳燧,阳燧化为火,始自王舟。太山鬼神,云集霹雳,率土生入太山地狱。留在岸者,微怖而全。

到了中午的时候,太阳出来炙烤着阳燧,阳燧化成了火,从国王的舟船那里开始燃起了大火,太山鬼神也云集此处,降下霹雳,船上的所有人就这样活生生地堕入了太山地狱。留在岸上的人虽然受到了一点惊吓,但是却得以保全性命。

佛于是日,兴慈心定,诸沙门问阿难:佛不出乎?答曰:一国大丧,佛兴慈定,故为不出也。

这一天佛入慈心定,众沙门询问阿难说:“今天佛不出来吗?”回答说:“举国悲哀,遭受了这样的罪报,佛正入慈心定,所以不出来。”

佛明晨出,诸沙门稽首于地,释梵四王,诸龙鬼神,帝王臣民,稽首就座。

第二天早晨佛出来,众沙门都跪倒在地,帝释、梵王、四大天王、龙族神鬼、帝王臣民,都向佛顶礼而就座。

阿难整服,问:二国祸变之元?愿释众疑,令群生照祸福所由。

这时阿难整理法服,向前祈问道:“两国发生这样祸变的原由是什么?愿佛解开大众的疑惑,使得群生照见祸福报应的来由。”

佛告阿难:昔有三国,比邻而王。时佛去世久远,经典不修。菩萨所处之国,致有湖池,获鱼无数。

佛对阿难说:“从前有三个国家,比邻而居,一王而治。那时的古佛已经圆寂了很长时间,大众也不学修经典。菩萨所在的国土中有湖也有池,因此收获了无数的鱼。”

近国闻喜,资财来买,鱼尽惨还。远国不知,亦无买心。

“邻近的一个国家听到之后很是欢喜,就拿着钱财来买鱼,结果鱼都已经卖光了,因此他们就很失望地回去了。而比较远的那个国家不知道这个消息,因此也就没有买鱼的心。”

渔猎国者,今释三亿人死者是也。其一国喜,欲买鱼者,今一城人恐徒亡财者是也。远国不闻得鱼者,今一城中人不知王来者是也。

“这三个国家在这件事情上的业行不同,因而今天的感果也就完全不一样。当时捕鱼的那个国土,他们的后世就是今天已死的三亿释迦族人;那一国欢喜想来买鱼的,就是现在这一城害怕亡失财物的人;而遥远的那个国家没有听到有鱼的,就是这一城中根本不知道琉璃王前来的那些人。”

我时见破鱼首,失言可之,今已得佛,为三界尊,尚不免首疾之殃,岂况凡庶乎?

“当时我见到别人敲破鱼头,口中失言说可以,因而如今虽然已经得到佛果,成为了三界至尊,但还是免不了头痛的殃祸,何况那些平凡之人呢?”

诸弟子端尔心,兴慈愍,安群生,恕己济彼,慎无杀生,盗人财物,淫彼非妻,两舌恶骂,妄言绮语,嫉妒恚痴,诽谤三尊。

“弟子们,你们要端正自己的心,兴起慈愍,安养群生,应当心怀恕道,人苦如自苦,己乐需人乐,以这样一种推己及人的慈悲心来救济众生,千万不要残杀生命。自己既爱命,他人也爱命,为何要杀他的性命呢?自己想拥有受用,他人也想拥有受用,为何剥夺他人的所有呢?......就像这样,以恕道不做伤害众生的业行。因此不要杀害众生,不要盗人钱财,不属于自己的妻子不要行淫,口不说两舌,不挑拨是非,不说粗恶骂人之语,不说诳骗欺人之语,不说无义的绮语,内心不要起嫉人之念、恚怒之心,不要诽谤三宝。”

祸之大,莫尚十恶;福荣之尊,夫唯十善矣。

“殃祸之大,莫过于造十恶业;福荣之尊,唯是行十善业道。”

杀物者为自杀,活物者为自活。劳心念恶,口言恶,身行恶,莫若劳心念道,口言道,身行道。施善福追,为恶祸寻,犹响之应声,影之追形也。

“杀人就是自杀,活物就是自活,这一切都是天理,都是业报,要知道天理报应,丝毫不爽。劳动自己的心去念恶,口说恶,身造恶,不如劳动心去念道,口言道,身行道。假使能够施出善行,必定会有福禄来追,也就是只要行持了善法,就一定会有福报紧随其后;如果造恶,就一定会有殃祸寻到身上来,这就像回响一定是应声而出,影像一定是追着身形而来那样。”这是讲果随因来的道理。

睹斯变者,慎勿违春天之仁,而尚豺狼之凶也。

“看到这一次的大灾变,如释迦族人如何遭受恶业之报,琉璃王等如何惨遭堕落之祸,就知道这一切都是恶业所造,因此,千万不要违背春天般的仁慈之道,而崇尚凶险的豺狼之道。”豺狼之凶,就是指凶杀、抢掠、欺骗等等损他的恶道。

佛说经竟,四辈弟子,天龙鬼神,皆大欢喜,稽首而去。

佛说完此经后,四众弟子,天龙鬼神等,都生起了很大的欢喜心,头面礼佛,信受奉行而离开。

六度集经卷第五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