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集经讲记 29

六度集经29.mp3

之裸国经

昔者菩萨伯叔二人,各资国货,俱之裸乡。

从前有菩萨兄弟两人,老大称伯,老三称叔,各自拿着国家的货产到裸体乡去做买卖。

叔曰:夫福厚者,衣食自然;薄祐者,展于筋力。今彼裸乡,无佛无法,无沙门众,可谓无人之土矣。而吾等往,俯仰取其意,岂不难哉?入国随俗,进退寻仪,软心言逊,匿明佯愚,大士之虑也。

老三说:“福德厚的,就衣食自然;福德薄的,劳于筋力。现在裸乡没有佛、没有法、没有沙门众,可以说是无人的国土,也就是无持法之人,如果我们去的话,要想让他们来迎合我们的意思,岂不是很难?入乡随俗,退进都按照彼方的仪式,以柔软心说谦虚语,隐藏聪明,假装愚笨,这是大士的考虑。”

伯曰:礼不可亏,德不可退,岂可裸形,毁吾旧仪乎?

老大有点死板,说道:“礼是不可亏的,德是不可退的,哪里可以光着身体,毁掉我们过去的威仪呢?”

叔曰:先圣影则,殒身不殒行,式之常也。内金表铜,释仪从时。初讥后叹,权道之大矣。遂俱之彼。

老三就很灵活,说:“先圣的法则,即使丧失生命也不丧失法行,这是常规。然而内藏金子表面现铜,放下表仪,随从时处,即使最初遭到讥毁,后来也会得到赞叹,这是通权达变的大方法。”这样说话间兄弟俩都到了裸体乡。

伯曰:尔今先入,观其得失,遣使告诚。叔曰:敬诺。

老大还是放不下,说:“你先进去吧!看看你这样做的得失,然后再派使者来传个真实的话。”老三说:“好的!好的!”

旬日之间使返,告伯曰:必从俗仪。伯勃然曰:释人从畜,岂君子行乎?叔为,吾不也。

大约过了十来天,使者回来说:“一定要随从此国之仪。”老大勃然变色说:“离开人的礼仪而做畜生的相,哪里是君子之行?老三做,我不做。”

其国俗以月晦十五夜市为乐,以麻油膏膏首,白土画身,杂骨璎颈,两石相叩,男女携手,逍遥歌舞。

那个国家就像今天的非洲原始部落,有一个特别的风俗,那就是以每月三十、十五的夜市来欢乐。在这两个日子里,裸体国的人们都用麻油膏涂在头上,又用白土在身上画各种的图腾等,之后用杂骨装饰成璎珞系在颈部,再用两手拿着两个石头相互叩击,然后男男女女手拉着手,逍遥地歌舞。

菩萨随之,国人欣叹。王爱民敬,宾士相属。王悉取货,十倍雇之。

菩萨很灵活,看到他们是这么做的,也就跟着干,也是裸体,油膏涂首,白土画身,然后两个石头拿起来“咔咔咔”。这样做的时候那些人特别喜欢,认为是自己的同伙,说:“你一点也不见怪,跟我们自己人一样。”国王很喜欢他,人民也很恭敬他,以宾客之礼来接待他。因为关系搞得很好,国王很高兴,就把他的货全部买下来,并且付了十倍的价钱。他就这样成功了。

伯车乘入国,言以严法,辄违民心。王忿民慢,夺财挝捶。叔请乃释,俱还本国。

再说老大乘着车入了裸体国,他的一言一行都非常庄重、严肃,结果违逆了民心,国王很忿怒,说:“你到我的国土还穿这些衣服干什么?是穿铁皮吗?”人民也很忿恨,就夺掉他的财物,痛打了一顿。经过老三的请求才释放出来,于是他们就一起返回本国。

送叔者被路,骂伯者聒耳,伯耻怒曰:彼与尔何亲,与吾何雠?尔惠吾夺,岂非谗言乎?

结果送老三的人充满了道路,而对老大的骂声却不绝于耳。老大感觉很羞耻,就愤怒地说:“他们跟你是什么亲戚?跟我又有什么仇?为什么这么恩惠于你,却夺掉我的财货?难道不是你在国王面前说了谗言吗?”

结叔带曰:自尔之后,世世相酷,终不赦尔。

然后结着老三的带子说:“从此以后,我跟你结仇了,世世生生我都一定要惩罚你,终究不会放过你的。”

菩萨怆然流泪,誓曰:令吾世世逢佛见法,亲奉沙门。四恩普覆,润济众生。奉伯若己,不违斯誓也。

现在来看看世尊当时是怎样一种心态,他感觉很悲哀,不是悲愍自己,而是心想老大竟然发这样的恶誓,非常可怜,所以流着泪发誓说:“让我生生世世遇佛见法,亲自奉养沙门。我一定要做一个皈依的好弟子,之后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普遍地润泽众生。我要对待大哥就像自己一样,终究不违背这个誓愿。”

自此之后,伯辄剋叔,叔常济之。

从此以后,果然如此,等流果一点不差,因为发了这样的誓愿,所以老大常常要剋老三,而老三却常常救济他。

佛告诸比丘:时叔者,是吾身也。伯者,调达是也。

佛告诉诸比丘:“当时的老三,是我的前世;老大是提婆达多。”

菩萨慈忍度无极行忍辱如是。

菩萨慈忍度彼岸行忍辱是这样的情形。

 

六年守饥毕宿罪经

昔者菩萨,为大国王。归命三尊,具奉十善。德被遐迩,靡不承风。兵刃不施,牢狱无有。风雨时节,谷丰民富。四表康休,路无怨嗟。华伪小书,举国绝口。六度真化,靡人不诵。

从前菩萨做大国王,归命三宝,奉行十善,他的德行之光普遍照耀远近,人们都承奉他的教化。结果国土中兵刃不施,牢狱无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富足,四境康乐,路无怨尤之声。那些表面华词内容虚伪的小书,全国人民都不会念诵,而六度真正道化的大书,无人不诵,所以人们已经知道法与非法。

像今天都是在读华伪小书,包装得很好,其实一点真实义也没有。六度是证成佛果的六种波罗蜜多大行,它是真实的教化,人们识得真实的法道,所以无不诵读。

时有梵志,执操清净,闲居山林。不预流俗,惟德是务。

那时有一位梵志,持守清净的操行,闲居于山林中,不入流俗,唯一以修德为务。

夜渴行饮,误得国人所种莲华池水,饮毕意寤,曰:彼买此池,以华奉佛庙,水果自供。吾饮其水,不告其主,斯即盗矣。夫盗之为祸,先入太山,次为畜生,屠卖于市,以偿宿债。若获为人,当为奴婢。吾不如早毕于今,无遗后患矣。

梵志夜里口渴,就出来找水,误得了国人所种莲花池里的水,喝完后才醒悟:“他买的这池子,以花奉佛庙,以水果自供,我喝了他的水,却没有告诉主人,这就是盗啊!盗的祸患是先入地狱,接着做畜生,被屠宰后拉到街市上卖肉来偿还宿债,即使做了人,也还要为奴为婢。不如我今天早点了结,不要留下来世的大患。”

诣阙自告,曰:某犯盗,惟愿大王以法相罪毕之于今,乞后无尤。

于是他亲自来到王宫自首,说:“我犯了盗罪,唯愿大王以法律惩治我,令我往后没有愆尤。”

王曰:斯自然之水,不宝之物,何罪之有乎?

国王说:“这自然的水嘛,又不是什么宝贝,你有什么罪啊?”

对曰:夫买其宅,即有其井。占其田者,即惜其草。汲井刈刍,非告不取。吾不告而饮,岂非盗耶?愿王处之。

但是道士很有义理之明,他对于因果非常诚信,而且也很有智慧,他说:“买了房子,就拥有了它的井;已经分配了那块田,就会爱惜田中的草。现在要汲井除草,如果没有告诉主人,那是不能取的。我不告而饮,这不是盗吗?愿王处罚我。”

王曰:国事多故,且坐苑中。太子令之深处苑内。王事揔猥,忘之六日,忽然寤曰:梵志故在乎?疾呼之来。

国王说:“我国事很多,你先待在院子里。”太子就让他处在一个幽闭没有光的深苑里。国王的事情太忙太杂,结果把这件事情给搞忘了,过了六天才忽然想起来:“梵志还在吗?快点叫他过来。”

梵志守戒,饥渴六日,之王前立,厥体瘦疵,起而跄地。

再说梵志守戒,在六天当中没吃没喝,这时他来到国王面前,实在身体虚弱,站了一会儿就扑倒在地了。

王睹流泪曰:吾过重矣。王后笑之。王遣人澡浴梵志,具设肴馔,自身供养,叩头悔过曰:吾为人君,民饥者吾自饥,寒者即衣单,岂况怀道施德之士乎?一国善士之福,不如高行贤者一人之德。国宁民安,四时顺,谷丰穰,非戒之德,其谁致之乎?

国王看着流泪说:“我的过失很重啊!”王后却在一旁窃笑。国王赶紧让人给道士洗浴,并且设立了百味肴膳,亲自作供养,磕着头悔过说:“我是一国之君,人民饿就是我饿,人民寒就是我衣单,何况怀道立德的高士呢?一国善士的福德,也不如高行贤者一人的功德。国宁民安,四季风调雨顺,谷物丰登,如果不是戒德,谁能导致呢?”这是对道士说出了由衷赞叹的话。

谓道士曰:饮水不告,罪乃若此,岂况真盗,不有重咎乎?以斯赦子,必无后患也。梵志曰:大善,受王洪润矣。

又对道士说:“喝水没有告诉主人,都有这样的罪过,何况真正偷盗,当然是有很大的殃咎。如今你能够坦白以告,那就赦免你,一定没有后患。”梵志谢恩说:“大善!这是受了国王大慈的润济啊!”

自斯之后,生死轮转无际,至临得佛,不食六年,罪毕道成。俱夷自解,罗云乃生。太子弃国,勤于山林,邪见之徒,咸谓狂惑,谤声非一。太子闻焉,忍斯辱谤,追以慈济,福隆道成。诸天云集,稽首承风。帝王臣民,靡不归命。

再说,从此以后,在生死中没有边际地轮转了无数世,到了最后一生成佛之前,六年不食,罪业完毕而道果圆成。耶输陀罗后来也自己生产,有了罗云。太子舍弃国城,一直在山林里精进修行,那些邪见辈总是说“他是疯了,狂惑了”,有各种各样的诽谤之声,太子听到后都忍受这些羞辱,而追加以慈心救济的发愿,结果福德隆盛,成就大道,引来诸天云集,稽首承受佛的教法,人间的帝王百姓,也无不归命于佛。

佛告诸比丘:时王者,是吾身也。夫人者,俱夷是。太子者,罗云是。夫崇恶祸追,施德福归,可不慎哉?

佛告诸比丘:“当时的王,就是我的前世;夫人是耶输陀罗;太子是罗睺罗。崇尚罪恶,就有殃祸随身;施展恩德,就有福德归投,一言一行,能不谨慎吗?”

王忘道士,令饿六日,受罪六年,饥馑才息。六日之后,王身供养,故今六年,殃毕道成。

“国王忘了道士,让他饿了六天,所以要受罪六年,饥馑之报才得以止息。六天以后国王亲自供养,所以现在过了六年,殃祸完毕,大道证成,受人天的礼拜供养。”

俱夷笑之,今怀罗云,六年重病。太子以梵志深著苑内,故六年处于幽冥。

“当时耶输陀罗的前世在旁边窃笑,所以现在怀罗云六年不生,一直处在重病当中。而太子把梵志著在不见光的深宫内苑当中,所以他要感受六年处在母胎的幽冥之报。”

愚夫重暗,不明去就,以恶心向佛沙门梵志。截手拔舌者,斯一世之苦。妄以手捶,虚以口谤,死入太山。太山之鬼,拔出其舌,著于热沙,以牛耕上。又以热钉,钉其五体,求死不得。恶殃若此,慎行无邪。

“愚痴的人处在很重的业果愚蒙当中,不知道何取何舍,不知邪的要去掉,正的要行持,反而以恶心对向佛和沙门等这些修道人。世间的截掉手、拔掉舌头,只是一世的苦,然而这些愚蒙辈,以手去捶打三宝,以口来诽谤三宝,死后就会堕入地狱,地狱的鬼卒拔出他们的舌头,放在炽热的铁沙上,使牛在舌头上耕种。又以铁钉,钉在他们的头和两手两足的五体上,让他们求死不得,要遭受这样惨烈的殃咎。因此一定要谨慎身口意的行为,不要往邪道上走。”

这里讲到世尊宿世忍辱的法行,因为他深知因果,六年的饥饿之苦乃是前世罪业的果报,因此他非常平静地接受,内心没有任何怨尤。再者,所遭受的众多诽谤等等,也了知是前世恶业的等流果,因此安心顺受,这就是菩萨忍辱之行。由于看清了因果,什么样的苦都是自己前世造罪所感,因此没有怨尤,并且欢欢喜喜地顺受,这就是忍辱之行。

菩萨法忍度无极行忍辱如是。

菩萨住在正法里不动摇而行持忍辱度无极的高行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