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集经讲记 27

六度集经27.mp3

昔者菩萨,身为猕猴。力干尠辈,明哲踰人,常怀普慈,拯济众生。

世尊过去行菩萨道,有一世做了猕猴,拥有超群的能力、过人的智慧,常常怀着普遍的慈悲拯济群生。

处在深山,登树采果,睹山谷中,有穷陷人,不能自出。数日哀号,呼天乞活。

它待在深山里面,有一次登到树上采果,看到深深的山谷里有一个陷落的人,靠自力无法逃出,哀号呼叫了好几天,一直在喊:“救命呐!救命呐!”

猕猴闻哀,怆为流泪,曰:吾誓求佛,惟为斯类耳。今不出此人,其必穷死。吾当寻岸下谷,负出之也。

猕猴听到这个声音,心里非常悲哀,为他流泪说:“我誓求佛果,就是为了救苦众生,现在不救出这个人,他一定会死的,我应当沿着岸边,下到山谷,把他救出来。”

遂入幽谷,使人负己,攀草上山,置之平地,示其径路,曰:在尔所之,别去之后,慎无为恶也。

于是猕猴就迅速地穿入了深谷,让那个人趴在自己身上,然后它就攀着山崖上的草爬上了山。猕猴把那人放到平地上,并且给他指示直路说:“你往这边走就可以出去。离去之后,千万不要造恶。”

出人疲极,就闲卧息。人曰:处谷饥馑,今出亦然,将何异哉?心念:当杀猕猴,噉之,以济吾命,不亦可乎?以石碓首,血流丹地。

它因为背人上来疲累极了,就躺在地上休息,一下子睡过去了。

那个人就自言自语地说:“在山谷里面是挨饿,现在出来也是这样,这又有什么两样呢?”转念又想:“杀掉这只猕猴,吃它的肉来救济我的性命,不也可以吗?”于是他就用石头猛地捶打猕猴的头部,结果血流满地。

猕猴卧,惊起眩倒,缘树,心无恚意,慈哀愍伤,悲其怀恶。自念曰:吾势所不能度者,愿其来世常逢诸佛,信受道教,行之得度,世世莫有念恶如斯人也。

猕猴惊叫着醒来,马上又昏倒下去,在昏暗中它就爬到树上。它心里没有嗔恚的意识,而是对众生特别慈哀愍怜,特别悲愍他怀着这样的恶心。而且自己想:“以我的能力度不了他,但愿他来世常常遇到佛,信受佛的教法,之后依法修行,得到度脱。愿我世世不要有像这个人那样的恶念。”它是这样子发心。

佛告诸比丘:猕猴者,吾身是也。谷中人者,调达是也。

佛告诸比丘:“当时的猕猴,就是我的前世;谷中人,是提婆达多。”

菩萨法忍度无极行忍辱如是。

世尊宿世行菩萨法忍到彼岸的高行,所谓忍辱度就是这样子的情形。

当时猕猴是那么慈悲,那个人恩将仇报,用石头打破它的脑袋,它也没有一点恶心,而且愿他来世信佛得道,愿自己生生世世不起恶心,就是这样子修持忍辱行,一直忍可于正法,坚信这就是唯一的正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改变,这个就叫做修法忍。

 

昔者菩萨,与阿难俱毕罪为龙。其一龙曰:惟吾与卿,共在海中,靡所不睹,宁可俱上陆地游戏乎?答曰:陆地人恶,起逢非常,不可出也。一龙重曰:化为小蛇耳,若路无人,寻大道戏,逢人则隐,何所忧乎?

从前世尊做菩萨时,有一世和阿难在罪报消尽后,一同转生为龙。有一天,其中的一条龙说:现在只有我和你同住在海里,这里面的所有东西我们都已经见过了,要不要一起到陆地上去游戏呢?另一条龙说:陆地上的人很坏,容易遭逢不测,还是不要出去为好。那条龙又再次说道:我们可以化成小蛇,如果路上没有人,我们就沿着大道游戏,假使碰到人,我们就隐身,你还有什么好忧虑的呢?

于是相可,俱升游观。出水未久,道逢含毒蚖。

于是两条龙就达成一致,一起从海中升到陆地上游行玩观。结果出水之后没过不久,就在路上遇到了一条含毒的蚖蛇。

蚖睹两蛇,厥凶念生,志往犯害则吐毒。

毒蚖看到来了两条蛇,当即就生起恶念,想要侵犯杀掉它们,于是就吐出毒气。

喣沫两蛇,一蛇起意,将欲以威神,杀斯毒蚖;一蛇慈心,忍而谏止,曰:夫为高士,当赦众愚,忍不可忍者,是乃为佛正真之大戒也。

结果这两条蛇就同时处在困境当中,这时一条蛇就起心,想要用威神杀掉这条毒蚖,而另一条蛇安住在慈心当中,修习安忍,并且劝谏它止息恶念,说道:作为高尚之士,应当宽恕于人,忍受凡人所不能忍,这就是佛给我们制定的正真的大戒。

即说偈曰:贪欲为狂夫,靡有仁义心,嫉妒欲害圣,惟默忍为安。非法不轨者,内无恻隐心,悭恶害布施,惟默忍为安。

当时这条慈心龙就这样说偈:众生都是可怜愍者,他们为烦恼所驱,由贪欲所使,就像吃了迷魂药的狂人一般,没有仁义之心,嫉妒具圆满者,加害圣贤,面对这种狂夫,行者应当默然安忍,以作为安心之剂。那些非法不行正轨的人,他们的内在没有丝毫恻隐之心,以悭吝之恶障蔽了布施的仁心,不肯慷慨施舍,对于这样的悭恶之人,只有默然安忍来作为安心之处。

放逸无戒人,酷虐怀贼心,不承顺道德,惟默忍为安。背恩无反复,虚饰行谄伪,是为愚痴极,惟默忍为安。

放纵身心不守戒行的人,性情酷虐,怀着残害之心,不能承顺真正的道德,不能遵行顺应天理的善行之道,对此暴虐者,惟有以默然忍辱为安。那些背恩忘义不作报答的人,外在虚伪巧饰,做各种谄伪的恶行,这是愚痴到了极点,对于这样不知报恩、专做表面文章的人不能计较,更不能动嗔,唯一以默然忍辱为安。

一蛇遂称颂忍德,说偈陈义。一蛇敬受,遂不害蚖。

一条蛇就这样称颂安忍的功德,讲说了以上的偈颂来陈述大义,而另一条蛇就恭敬地承受这样的法义,安住在法中不起烦恼,由此而放弃了杀害蚖蛇的想法。

一蛇曰:吾等还海中可乎?相然俱去。则奋其威神,震天动地,兴云降雨,变化龙耀,人鬼咸惊。蚖乃惶怖,尸视无知,七日绝食。

这时,那条小蛇说:我们还是回到海里面去吧!它们达成一致以后,就共同返回海里。当时就奋发威神,以龙的威力令天地震动,大云兴起,大雨降注,因为龙在变化时有光明闪耀,所以在这种情形下人鬼都心惊胆颤,蚖蛇见到之后,害怕得如同僵尸般失去了知觉,连续七天都没有进食。

佛告诸比丘:尔时欲害蚖龙者,阿难是也。说忍法龙者,吾身是也。含毒蚖者,调达是也。

佛告诉诸比丘:“当时那条想杀害蚖蛇的龙,就是阿难的前身;说安忍法的龙,是我的前世;而含毒的蚖蛇,就是调达的前身。”

菩萨所在,世世行忍。虽处禽兽,不忘其行也。

世尊在做菩萨行大道的时候,世世生生都行持安忍的大行,即使沦为禽兽,也不忘记修菩提之行。

菩萨法忍度无极行忍辱如是。

世尊为菩萨时修习安忍度到彼岸,就是这样行持忍辱的。

 

昔者有国,名摩天罗,王名难。学通神明,靡幽不睹。觉世非常,曰:吾身当朽,为世粪壤,何国之可保?捐荣弃乐,服大士之法服。一钵食为足,禀沙门戒。山林为居,积三十年。

从前有个国家叫摩天罗,国王叫做难,学问达到通达之地,没有甚深法义不觉知的。他觉悟到世间法无常,都保不住,说:“连我的身体尚且都要朽坏,变成世间的粪土,何况国家,哪里能保住呢?这世上没有任何实义。”他在这样看破以后,就捐弃了世间的荣华快乐,穿著三世诸佛的法服,以一钵食为足,禀持沙门净戒,依止山林为居,一待就是三十年。

这就是当时国王发了出离心,誓要求取真正有实义的大道。而求道以出离为先决条件,这也是三世诸佛的法道,也因此他就穿著大士的法服,以此来表明自己的心志,然后实践少欲知足持戒之道,一直依止山林,来完成大道。

树边有坑,坑深三十丈。时有猎者,驰骋寻鹿,堕于坑中。时有乌蛇各一,亦惊俱陨焉,体皆毁伤,俱亦困矣。仰天悲号,有孤穷之音。

当时在树边有一个三十丈的深坑,也就是九十米,相当于现在的三十层楼。有个猎人骑着马,驰骋着来寻找鹿,结果掉在深坑里,同时有一只乌鸦和一条蛇也惊慌地掉到里面去了,他们的身体受到损伤,全部都被困在里面,没法出来,用非常孤独绝望的音声仰天悲号。

道士怆然,火照见之,涕泗交颈,临坑告曰:汝等无忧,吾将拔汝重难。即作长绳,悬以登之。

道士听了很悲哀,就用火来照坑底,看到一人两畜全部困在里面。因为怜愍他们,所以就悲伤地流泪,泪水一直流到颈部,接着就走到坑边告诉说:“你们不要担忧,我来拔济你们。”于是就做了一条九十多米长的绳子,一直悬到坑底,让他们登着上来。

三物或衔或持,遂获全命。俱叩头谢曰:吾等命在转瞩,道士仁惠,弘普无量,令吾等得睹天日。愿终斯身,给众所乏,以微报重,万不赛一。

这三个东西,乌鸦和蛇衔着绳子,人抓牢绳子,道士也在坑外一直往上拉,结果就把他们给营救出来了。他们生还以后,都磕头谢恩说:“我们命在旦夕间,是道士以无量的慈悲让我们重睹天日,我们愿终身供养,以微报重,万不及一。”

道士曰:吾为国王,国大民多。宫宝婇女,诸国为上,愿即响应,何求不得?吾以国为怨窟,以色声香味华服邪念,为六剑截吾身,六箭射吾体。由斯六邪,轮转受苦,三塗酷烈,难忍难堪。

道士说:“我做国王时,国大民多,所谓珍宝、宫殿、婇女都是诸国中最上等的,我有什么心愿马上就会有响应,想求什么得不到呢?但是我认为国家是怨窟,会出现各种的生死怨孽,色声香味华服邪念,是截我身体的六把利剑,也是射我身心的六支毒箭,由于这六邪,致使我累劫轮转受苦,尤其是那酷烈难忍的三恶趣特别地可怕。”

吾甚厌之,故捐国为沙门,愿获如来无所著正真道最正觉道法御天人师,开化群生,令逮本无,岂但汝等三人而已乎?各还旧居,见汝所亲,令三自归,无违佛教矣。

“所以,我对于六尘之乐非常地厌恶,也因此我弃捐国土来做沙门,愿能得到如来无上正觉的果位,之后开化众生,让他们都能证入本来无法的空性法界,哪里是只营救你们三个人呢?这是我的愿力和本分,是我应该做的。你们各自回到自己的住处,见你们的亲人,让他们都三自皈,不违于佛教,这样就好了。”

猎者曰:处世有年,虽睹儒士积德为善,岂有若佛弟子,恕己济众,隐处而不扬名者乎?若道士有之,愿至吾家,乞微供养。

猎人说:“我待在世间很多年,虽然也有见到儒士积德为善的,但哪有像佛弟子这样恕己济众,隐处山林而不追求虚名的呢?”恕己济众,就是以真正的同情心能够将心比心地想别人。别人有难,就像自己有难一样地去救济;自己有乐,就像别人要得乐一样地做布施。“道士有这样的德行,愿到我家来应供,让我献上一些微薄的供养。”

乌曰:吾名钵,道士有难,愿呼吾名,吾当驰诣。

乌鸦说:“我叫钵,道士有难,愿呼我名,我会飞驰而来。”

蛇曰:吾名苌,若道士有患,愿呼吾名,必来报恩。辞毕各退。

蛇说:“我叫苌,如果道士患难,愿呼我名,我一定前来报恩。”这样一人两畜说完后,各自辞退。

他日道士之猎者舍,猎者遥睹其来,告妻曰:彼不祥之人来,吾敕汝为馔,徐设之。彼过日中,即不食矣。

有一天,道士去猎人家,猎人远远见到他来,就对妻子说:“这是个不祥之人,我叫你做饭,你就慢慢地去做,等过了日中,他就不能吃了。”

妻睹道士,勃然作色,讹留设食。虚谈过中,道士退矣。

妻子见到道士来,马上就变了一种姿态,非常殷勤地招呼,假装请道士留下来接受供养,说自己去做饭。结果虚谈过了中午,因为道士守持过午不食的戒,已经不能进食了,所以就回来了。

还山睹乌,呼名曰钵,乌问曰:自何来耶?曰:猎者所来。乌曰:已食乎?曰:彼设未办,而日过中,时不应食,故吾退耳。

再说回到山里,见到了乌鸦,就喊它:“钵!”乌鸦听到了,就问:“您从哪里来啊?恩人。”回答说:“从猎人家里来。”乌鸦说:“受用饮食了吗?”说:“他们是在准备,但还没办好,太阳已经过了中天,不能再进食,所以我就回来了。”

乌曰:凶咎之魅,难以慈济。违仁背恩,凶逆之大也。吾无饮食,无以供养,留心坐斯,吾须臾还。

乌鸦说:“这么凶狠的鬼魅,真的很难以慈心去拔济他。违背仁道,背弃恩义,是非常大的凶逆。我没有饮食,无以供养,您先暂时坐在这里,我须臾间就会回来。”

飞之般遮国,入王后宫,睹王夫人卧。首饰之中有明月珠,乌衔驰还,以奉道士。

于是,乌鸦很快地就飞到了般遮国国王的后宫,看见王后正在睡卧,首饰当中有一颗明月珠,它就立即衔着珠子飞回来,供养道士。

夫人寐寤,求之不获,即以上闻。王敕臣民:有得之者,赏金银各千斤,牛马各千首。得不贡者,罪重灭宗。

夫人醒来后,找不到明月珠,就向国王禀报,国王下令说:“群臣人民有得到明月珠的,赏金银各一千斤,牛马各一千头。如果获得而不上贡,格杀勿论,灭门九族。”

道士惠猎者,猎者缚而白之。王曰:汝从何得斯宝乎?道士深惟:以状言之,即一国乌皆死矣;云盗得之,斯非佛弟子也。默然受拷,杖楚千数。

再者,道士把这颗珠子惠施给猎人,结果猎人反而把他绑着来向国王揭发他。国王问:“你是从哪里得到这个宝珠的?”道士自己思惟:如果我以实情相告,那整个国家中的乌鸦全部都会被杀掉。如果我说是自己偷来的,那就不是佛弟子。于是他就默然无语,接受拷打,当时他被鞭打了一千多次。

不怨王,不雠彼,弘慈誓曰:令吾得佛,度众生诸苦矣。

但他的心里既不埋怨国王,也不仇恨猎人,并且还以大慈悲心这样发誓:“假使我得佛,一定要度脱众生的诸多苦痛。”

王曰:取道士埋之,惟出其头,明日戮焉。

国王说:“把他活埋了,只留一个头在外面,明天就削掉脑袋。”

道士乃呼蛇曰:苌。蛇曰:天下无知我名者,惟有道士耳。扬声相呼,必有以也。

道士被活埋后,口里就喊:“苌!苌!”蛇听到后,就说:“天下没有知道我名字的,一定是道士,他这样大声地叫我,肯定是有难了。”

疾迈。见道士若兹,叩头问曰:何由致此?

于是它就很快速地游走过来,见到道士这么悲惨,苌就磕头问:“您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道士具陈,厥所由然。蛇流泪曰:道士仁如天地,尚与祸会,岂况无道,谁将祐之乎?天仁无怨。斯王惟有太子一人,无他储副。我将入宫,齚杀太子。以吾神药,傅之即瘳。

道士就具体地陈述了前后的经过。蛇流着泪说:“道士仁慈,犹如天地,尚且遇上这样的祸难,何况无道者,谁又能保佑呢?天仁者,您莫要抱怨。国王只有一个太子,没有其他储君,稍后我潜入宫中,咬死太子,然后您用我的神药敷在太子伤口上,太子就会好起来,这样您就会没事了。”

蛇夜入宫,齚之即绝。停尸三日,令曰:有能活太子者,分国而治。

于是蛇在夜里潜入王宫,咬死了太子。气绝后,停尸三天。国王下令说:“如果有谁能救活太子,我就与他分国而治。”

载之山间,当大葬之。行经历道士边,道士曰:太子何疾,而致身丧乎?且无葬矣,吾能活之。

三天过后,没有人救活太子,国王就下令把尸体抬到山里,举行大葬。当送葬的队伍经过道士旁边的时候,道士就问:“太子是得了什么病而导致丧命的?你们先不要下葬,我能救活他。”

从者闻说,驰以上闻。王心悲喜,重更哀恸曰:吾赦尔罪,分国为王。

随从听他这么说,马上就快马奔驰,上禀国王。国王悲喜交集,又更加哀恸地说:“如果你能救活太子,我就赦免你的罪,分国为王。”

道士以药傅身,太子忽然兴曰:吾何缘在斯乎?从者具陈所以。太子还宫,巨细喜舞。分国惠之,一无所受。

道士就以神药敷在太子身上,太子忽然间就活了过来,说:“我怎么会在这里啊?”随从就具体地说明了所以然。太子回到国城,整个城市里大大小小的人无不喜悦地跳起舞来:“太子已经复活了!太子已经复活了!”之后国王按照承诺要分一半国土给道士,但是道士一点也不接受。

王悟曰:分国不受,岂当盗哉?问:子何国人?以何见为沙门乎?何从获珠?行高乃然,忽罹斯患,将以何由?道士本末陈焉。王为怆然,泣泪流面。

于是国王就觉悟到:“分国他都不要,哪里会去偷盗呢?”就问道:“你是哪国人?以什么原因做了沙门?你又是怎么得到这个宝珠的?你的行为如此高尚,忽然间遭逢这样的患难,是什么原因?”道士就说明了事情的始末经过。国王听了很伤心,泪流满面。

王告猎者曰:子有功勋于国,悉呼九亲来,吾欲重赐之。亲无巨细,皆诣宫门。王曰:不仁背恩,恶之元首,尽杀之矣。

然后国王就对猎人说:“你对国家有大功勋,把你的九亲都叫过来,我要重重地赏赐。”结果猎人的亲戚,不论大小,全部都来到宫门前,准备领赏。国王说:“不仁背恩,罪大恶极,是罪恶的元首,理当诛灭九亲。”结果猎人连同他的九亲全部都被杀掉了。

道士入山学道,精进不倦,命终生天上。

而道人返山学道,精进不倦,命终生到天上。

佛告诸比丘:时道士者,吾身是也。乌者,鹙鹭子是。

蛇者,阿难是。猎者,调达是。其妻者,怀柈女子是也。

佛告诸比丘:“当时的道士,是我的前身;乌鸦是舍利子;蛇是阿难;猎人是提婆达多;猎人妻是怀柈女子。”

菩萨弘仁度无极行忍辱如是。

世尊过去为菩萨以大仁慈心行忍辱到彼岸之行,就像上面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