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集经讲记 24

六度集经24.mp3

六度集经卷第五

忍辱度无极章第三

忍辱度无极者,厥则云何?菩萨深惟:众生识神,以痴自壅。贡高自大,常欲胜彼。官爵国土,六情之好,己欲专焉。若睹彼有,愚即贪嫉。贪嫉处内,嗔毒外施,施不觉止,其为狂醉,长处盲冥矣。展转五道,太山烧煮,饿鬼畜生,积苦无量。

所谓忍度到彼岸是怎样的情形呢?菩萨深深思惟:众生就是一个识神用事,被痴心封闭了灵知,这是一个最大的错认。“无始以来生死本,痴人换作本来人”,就是在拨弄神识,特别愚痴地去堵住自己的良知,之后贡高自大,认为“我是第一,我是最需要的,......”,被虚妄我执所骗,为着我和别人竞争,常常想要胜伏对方,官位、国土、色声香味触法等各种的喜好也想自己占有,这就是凡夫我执的自私性。

如果看到别人有,而自己没有,以愚痴心就生起贪婪、嫉妒,由于里面有贪嫉之心,一旦不满意,嗔毒就发作出来。所以贪嗔是一对孪生兄弟,有贪必有嗔。满足私心所好时,就贪婪不已;不能满足时,就发出嗔毒。就像这样不断地发出嗔恚毒心,却不知道要停止,这完全就是一种如醉酒般的癫狂,长期地处在愚痴的黑暗中,不见真理。由于这样的无明狂妄地造作,所以就要遭受很多的报应,辗转不断地在轮回里受苦,如在太山地狱当中感受焚烧热煮的大苦,以及在饿鬼界、畜生界里受苦无量。

菩萨睹之,即觉怅然而叹:众生所以有亡国破家危身灭族,生有斯患,死有三道之辜,皆由不能怀忍行慈,使其然矣。

菩萨见到这种情状非常悲叹:众生之所以有亡国、破家、危身、灭族等在世时的大患,死后又有地狱、饿鬼、旁生那么深重的报应,都是由于不能怀着安忍心、行持慈心所使然的。

这里的忍,就是要忍掉各种恶性的狂作,如果在这上面不能截断,就会随它而转。由于了知了法道,就要具有安忍精神,也就是我们任何时处都要忍住,心往法道上走,不能随顺我执性的贪嗔。譬如见到妙色要忍,不能贪;见到仇敌要忍,不能嗔;见到各种的欲尘要忍,不能散乱。总而言之,时时都要忍可于法、安住于法,这叫安忍。

另外,我们常常随着自我意志,想什么就做什么,这也要安忍。因为这是一种颠倒的随意性,完全是随着错乱的力量在转,因此一定要忍住,不能听它的话。《四十二章经》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任何时处都一心住在法道上,这就叫做坚忍。

菩萨觉之,即自誓曰:吾宁就汤火之酷,葅醢之患,终不恚毒加于众生也。

如此菩萨就自己立下誓愿:“我宁可陷在地狱的汤火里忍受酷刑,或者感受被碾成肉浆的苦痛,也终究不以嗔毒加于众生。”这就是菩萨宁可受地狱苦也不作嗔毒的誓言。这就是对于法道有了深忍信的缘故,宁可舍身,也不舍法;宁可受地狱苦,也不违法道。

夫忍不可忍者,万福之源矣。

像这样忍常人所不可忍,就是万福的根源。忍是最难行,嗔是最毒害,如果能忍不可忍,那在瞬间就可以积累无量的福、灭无数的罪。就像这样,安忍是菩萨证道之因。

自觉之后,世世行慈。众生加己骂詈捶杖,夺其财宝妻子国土,危身害命,菩萨辄以诸佛忍力之福,除灭恚毒。慈悲愍之,追而济护。若其免咎,为之欢喜。

这一句总说了世尊在因地行安忍度时的情形、心态以及如何用心合乎于法,这都是我们学习的最佳榜样,我们应当以佛为标准,常常发起随学世尊修学安忍度的大心。

自从菩萨觉悟以后,世世都行大慈之道,不管众生对自己如何骂詈、捶打,以及夺掉自己的财宝、妻子、儿女、国土,甚至危身害命,菩萨都以诸佛安忍之力的福德除掉内心的恚毒,对于损害自己的众生不但不生嗔心,反而尤其悲愍。不仅如此,而且再加一倍的誓愿一定不舍弃他,时时作救济护持。如果他能够免难,就为之欢喜。

这就是世尊当年行大慈道、安忍不害众生、坚持法道的无上楷则。

昔者菩萨睹世秽浊,君臣无道,背真向邪,难以道化,故隐明藏影,处于塚间,习其忍行。

从前世尊有一世做菩萨,看到世间混乱污浊,君臣没有道义,背离正道,趣向邪道,很难以道法教化,因此就韬光养晦,隐遁在坟间,修习安忍之行。

塚间有牛犊子,常取其屎尿,以为饮食,延其躯命。暴露精思,颜貌丑黑,人皆恶焉。国人睹之,更相告曰:斯土有鬼。见者靡不唾骂,土石掷之。

当时坟间有一只牛犊,菩萨常常取它的屎尿作为食物,延续生命。菩萨隐士暴露躯体,两眼炯炯有神,容颜黝黑丑陋,人们都很厌恶。国人见到后,彼此都说:“这个地方有鬼。”见到的人无不唾骂,用土石扔打。

菩萨无丝发之恚,慈心愍曰:痛夫斯人,不睹佛经,而为斯恶。誓曰:吾获为如来无所著正真觉道者,必度兹焉。

但是菩萨却没有生起丝发的嗔恚,并且以慈心愍怜说:“悲哀啊!这些人因为没有看到佛经,所以才会这样造恶。”因此发誓说:“将来我成就无上正觉时,一定度化他们。”

菩萨法忍度无极行忍辱如是。

菩萨以忍为法则,修持度彼岸行持忍辱就是这样的情形。

所谓忍辱,就是和世人颠倒嗔恚的行为完全相反,菩萨的觉悟在于他看到世间一切都是虚假的幻尘,但众生在这里建立了好恶,又有我执,因此对于不悦意的境就生起嗔恚,发出排斥、捶打、怒骂等的行为。这实际是很愚痴的表现,特别可怜,因为没有读诵佛经,不知道这是什么。而菩萨以安忍为原则,无论众生怎么样进行打骂,他都觉得这只是一种无明的反应,其实没有什么众生,也没有什么打骂,因此安住在法忍当中,毫不动心,因为一切都只是假象。

菩萨念到这种情况无非是两种面向:对自身来说,要安住在无生法忍当中;对众生来说,要生起慈悲心。因此面对这样的情况就以德报怨,发愿自己将来做佛时,一定要度脱他们。

 

昔者菩萨,厥名曰睒。常怀普慈,润逮众生,悲愍群愚,不睹三尊。

从前世尊有一世做菩萨叫做睒,常常怀着慈愍一切的心,以很多的利益来润泽群生。外以此养众生,内以法滋润众生,就像雨水滋润禾苗那样。菩萨悲愍众生非常愚痴蒙昧,不见三宝的威德,不知道投向正道,特别可怜。

将其二亲,处于山泽。父母年耆,两目失明。睒为悲楚,言之泣涕。夜常三兴,消息寒温。至孝之行德,芳熏乾坤,地祇海龙国人普知。

这一段是讲睒的至纯孝行,这就要知道世尊过去行菩萨道时也是遵崇孝行的,我们以佛为导师,应当亦步亦趋地按照这样来做。

当时睒带着父母住在山泽里。父母年老,两眼失明,睒很悲痛哀楚,一说到这件事就止不住地哭泣,晚上常常三次起来照顾父母的消息寒热。也就是冬天的时候看看父母冷了吗?需要盖什么吗?热天的时候看看还热吗?需要扇凉吗?等等。他至孝之行的功德芳香熏满了乾坤,地祇、海龙以及国中人民都知道他的孝行。

奉佛十善,不杀众生,道不拾遗,守贞不娶,身祸都息;两舌恶骂,妄言绮语,谮谤邪伪,口过都绝;中心众秽,嫉恚贪餮,心垢都寂。信善有福,为恶有殃。

这就是睒行持如来的十善业道,他特别恪守律仪,这也是我们要向大悲世尊随学的地方。我们不要想别的,只要想想无上的世尊过去是怎么做的,那就是我们最好的榜样。他是不是什么都不顾及,什么因果都不讲究呢?不是的,他唯一是遵循十善业道来行持。

不杀众生,也就是不以粗暴的心损害任何众生。道不拾遗,就是不偷盗,凡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都不起非分之想,更不会巧取豪夺或者无理地占有、侵夺,或者不是自己的东西不会擅自做主。守贞不娶,就是守持贞洁之行,不行淫欲。这些杀盗淫的身祸,在睒的身上都止息了。

再者,息掉了四种口过,他从来不说离间语,不以恶口骂人,也不打妄语,不说无意义的绮语,不说谮言诽谤邪伪之词,这些口上的过都断绝了。

再者,世尊那一世意业修得很好,心里各种的污秽,如嫉妒、嗔恚、贪婪等的心垢都得以寂静,相当清净。为什么会这样做呢?因为他有因果的深忍信,相信做善就有福报,所以积极地去做;相信造恶会有殃祸,所以竭力地断除。

以草茅为庐,蓬蒿为席,清净无欲,志若天金。

这是讲睒那一世特别地有一种离欲的高行,他不希求世间的荣华富贵,非常容易满足,过着清心离欲的生活。

当时就用茅草结了一个简陋的茅蓬,以蓬蒿做席子,相当清净,没有欲望,他修道的志向就像金子一样纯洁。

山有流泉,中生莲华,众果甘美,周旋其边。夙兴采果,未尝先甘。其仁远照,禽兽附恃。

这是讲当时的修道生活相当美好。山里有很多流泉,中间生着莲花,各种甘美的果实围绕在旁边。早上起来去采果,还没尝就是甜的。而且睒的慈悲心泽及到身边的各种禽兽鸟类,它们都依附在睒身边,没有任何恐惧。所谓人畜相安,都是由慈悲的德行所感召的。

二亲时渴,睒行汲水。迦夷国王入山畋猎,弯弓发矢,射山麋鹿,误中睒胸,矢毒流行,其痛难言。

那一天睒看到父母口渴,就出去打水。正赶上迦夷国王进山打猎,弯弓发箭要射一只麋鹿,结果错中了睒的胸部,箭毒在身体里穿行,疼痛难忍。

左右顾眄,涕泣大言:谁以一矢杀三道士者乎?吾亲年耆,又俱失明,一朝无我,普当殒命。抗声哀曰:象以其牙,犀以其角,翠以其毛,吾无牙角光目之毛,将以何死乎?

当时睒左右顾盼,哭着大声说:“是谁以一只箭射杀了三个道士啊?我的父母年纪大了,又都失明,一朝没了我,他们都活不了了。”他又抗声哀叫说:“象以牙丧命,犀以角丧命,翠以毛丧命,我也没有什么牙、角、光目之毛,为什么要杀死我呢?”

王闻哀声,下马问曰:尔为深山乎?答曰:吾将二亲处斯山中,除世众秽,学进道志。

王闻到哀叫声,下马问道:“你住在这深山里吗?”回答:“我带着父母就待在这山里,远离世间的尘垢,想在这里进学圣道。”

王闻睒言,哽噎流泪,甚痛悼之,曰:吾为不仁,残夭物命,又杀至孝。举哀云:奈此何?

国王听到睒的话,哽噎流泪,非常悲痛,说:“我做了不仁之事,残害物命,又杀了至孝之人。”然后非常悲哀地说:“我该怎么办啊?”

群臣巨细,莫不哽噎。王重曰:吾以一国救子之命,愿示亲所在,吾欲首过。

当时群臣大小无不悲伤流泪,泣不成声。国王又重新说:“我以一国之力来救你的命,愿指示你父母所在处,我要去悔过。”

曰:便向小径,去斯不远,有小蓬庐,吾亲在中。为吾启亲,自斯长别,幸卒余年,慎无追恋也。

睒说:“你往这条小路进去,不远处就有一座小蓬庐,我父母都在里面。你转告我父母说:从此永别了!您们要好好地度过晚年,千万不要想念我。”

势复举哀,奄忽而绝。

当时睒非常悲痛,一下子断气而亡。

王逮士众,重复哀恸,寻所示路,到厥亲所。

国王和军众再次陷入悲哀沉痛当中。之后沿着所指示的道路,走到了睒的父母所住的地方。

王从众多,草木肃肃有声,二亲闻之,疑其异人,曰:行者何人?王曰:吾是迦夷国王。亲曰:王翔兹甚善,斯有草席可以息凉,甘果可食。吾子汲水,今者且还。王睹其亲,以慈待子,重为哽噎。

国王带的随从很多,从深深的茅草丛里走过的时候肃肃有声,两个老人听到这样的声音很奇怪,怀疑是其他人来了,平常都没有这么大的声音。就说:“来者是谁啊?”国王说:“我是迦夷国王。”“哦,国王来这里了,很好啊!这里有草席,可以纳凉休息,有甜果可以吃。我孩子出去打水,马上就要回来了。”国王看到这对老人对孩子特别慈愍,就再次地哽噎流泪。

王谓亲曰:吾睹两道士,以慈待子,吾心切悼,甚痛无量。道士子睒者,吾射杀之。

国王对老人说:“我看到你们两位道士以慈心对待孩子,我的心非常悲切,无量痛伤。你们的孩子睒被我射杀了。”

亲惊怛曰:吾子何罪,而杀之乎?子操仁恻,蹈地常恐地痛,其有何罪,而王杀之?

老人非常惊惧,说:“我的孩子犯了什么罪,你要杀掉他?我孩子平时都是守持仁慈恻隐之心,连踩在地上都常常怕地会痛。他到底有什么罪,而让国王杀了他?”

王曰:至孝之子,实为上贤。吾射糜鹿,误中之耳。

国王说:“至孝之子,实在是上贤,他没有罪,是我射糜鹿时,不小心误杀了他。”

曰:子已死,将何恃哉?吾今死矣。惟愿大王,牵吾二老著子尸处,必见穷没,庶同灰土。

两个老人说:“孩子已经死了,我们还有什么依靠?我们现在就要死掉了。惟愿大王把我们两个老人牵到孩子的尸体旁边,我们一定要死在孩子那里,这样也好共同做灰土。”

王闻亲辞,又重哀恸,自牵其亲,将至尸所。

国王听到老人这样说,就更加地哀恸,于是亲自牵着两个老人的手带到了尸体旁边。因为两个老人都是瞎子,看不见路。

父以首著膝上,母抱其足,呜口吮足。各以一手扪其箭疮,椎胸搏颊,仰首呼曰:天神地神树神水神,吾子睒者,奉佛信法,尊贤孝亲,怀无外之弘仁,润逮草木。

当时老人到了孩子身边,非常悲痛难忍,父亲把孩子的头放在自己的膝盖上,母亲抱着孩子的脚,一个亲他的口,一个吮他的足。并且各自以一只手摸着孩子的箭疮,自捶胸口,打自己的脸颊,仰着头呼叫说:“天神地神树神水神,我的孩子睒,信奉如来,信仰正法,尊贤孝亲,从来不把众生当外人看,平等的慈心润及到草木。”

又曰:若子審奉佛至孝之诚,上闻天者,箭当拔出,重毒消灭,子获生存,卒其至孝之行。子行不然,吾言不诚,遂当终没,俱为灰土。

又说:“我的孩子若果真奉持诸佛至孝之诚,愿上闻天宫,当即拔除箭矢,消灭重毒,让我的孩子重新复活,来成全他至孝的善行。如果我的孩子没有行持这样的孝行,我说的话不诚实的话,那就让我立刻死在这里,跟孩子一同化为灰土。”

天帝释、四天大王、地祇、海龙,闻亲哀声,信如其言,靡不扰动。

当时天帝释、四大天王、地祇、海龙听到这对老人的哀叫声,也确信睒的确是至孝之人,内心无不震动,因此就坐不住了。所谓至孝至诚感天动地。

帝释身下,谓其亲曰:斯至孝之子,吾能活之。以天神药灌睒口中,忽然得稣。

当时天帝释亲自下来,对这一对老人说:“你这至孝的孩子,我能救活他。”于是用天上的神药灌入睒的口中,睒忽然间就苏醒过来。

父母及睒,王逮臣从,悲喜交集,普复举哀。

当时睒的父母、睒、国王以及群臣都悲喜交集,大家都很哀恸。

王曰:奉佛至孝之德,乃至于斯。遂命群臣,自今之后,率土人民,皆令奉佛十德之善,修睒至孝之行,一国则焉。然后国丰民康,遂致太平。

国王说:“奉持如来至孝的德行到这种地步,才有这种天护神佑的感应。”于是下令群臣从今往后全土人民都要奉持佛的十善业道,修持睒的至孝之行,全国人民都以睒为榜样。之后国家就变得国土丰裕,人民安康,遂致太平盛世。

佛告诸比丘:吾世世奉诸佛至孝之行,德高福盛,遂成天中之天,三界独步。时睒者,吾身是也。国王者,阿难是。睒父者,今吾父是。母者,吾母舍妙是。天帝释者,弥勒是也。

佛告诸比丘:“我世世都遵奉诸佛至孝之行,功德高尚,福德隆盛,这样修道逐渐圆满,就成了天中之天,独步三界。当时的睒就是我的前世;国王是阿难;睒父,是现在我的父亲;睒母,是我的母亲摩耶夫人;天帝释,是弥勒菩萨。”

菩萨法忍度无极行忍辱如是。

世尊过去做菩萨以安忍为法则,行持度彼岸行忍一切辱的情形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