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集经讲记 17

六度集经17.mp3

昔者菩萨,为鹦鹉王。常奉佛教,归命三尊,时当死死,不犯十恶,慈心教化,六度为首。

从前菩萨做鹦鹉王,恒时依奉佛的言教,归命佛法僧三宝,即使遇到命难也不犯十恶,慈心教化,六度为首。

这里要看到菩萨当时行道的节操,的确是信奉佛的言教,把命都归向三宝,纵遇命难也绝不犯十恶。因为具有深忍信,因此对于杀盗淫、妄语、绮语、两舌等是宁死也不犯的,有这么强的誓愿力。在利他上,菩萨以慈心教化众生,就是以慈悲心教导众生法道,并且以六度作为行为的首要。

尔时国王好食鹦鹉,猎士竞索,睹鹦鹉群,以网收之,尽获其众,贡于太官。

当时国王很喜欢吃鹦鹉,就派猎人竞相求索。有一天他们见到了一个鹦鹉群,就很狡猾地设置了罗网,结果一网打尽。全部捕获后,贡献给太官。

宰夫收焉,肥即烹之为肴。鹦鹉王深惟,众生扰扰,赴狱丧身,回流三界,靡不由食。告从者曰:除贪捐食,体瘦小苦,命可冀矣。

当时御厨全部都收下,每次都挑那些体肥的鹦鹉去烹饪做肴膳。鹦鹉王深自思维:众生这样扰扰不安,被业力所冲,赴于三恶趣的牢狱,丧失生命,不断地回流在三界里,都是饮食之过啊!然后告诉随从说:“我们除掉贪心,减少食量,让身体变得瘦小,或许能够保命。”

愚者饕餮,心无远虑,犹若悭子,贪刀刃之鲜蜜,不知有截舌之患。吾今裁食,尔等则焉。

“愚人怀着饕餮之心,没有远虑,就像悭吝家的孩子贪著刀刃上的鲜蜜,不知道有割舌之患那样。我现在要减少食量,你们可以效仿。”意思是,我们现在不要贪吃,一旦养肥了,我们就完蛋了。就像贫家子弟因为家里实在没吃的,就特别喜欢吃刀蜜,都不顾及后面有割舌之患,这就是人被贪欲蒙蔽了眼睛。我们现在千万要保持冷静,不能够贪食,这样或许可以保全性命。你们跟着我这样做,就可以逃脱。

当时的鹦鹉王非常有智慧,我们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减食。这样的话御厨根本不看中,因为我们很瘦小,他就没办法做菜给国王吃,做了是要犯罪的,这样我们就能够保全了。

鹦鹉王日瘦,由其笼目,势踊得出,立笼上曰:夫贪恶之大,无欲善之景矣。

于是鹦鹉王一天比一天消瘦,到了最后,它就从笼子的孔眼一下子钻了出去。它站在笼子上说:“贪是恶中之大,无欲是善中之大。”意思是,贪是万恶的元首,因为贪就遭致很多的恶报,而无欲是善中的首要,因为无欲,我们就与世无争,不会造那些贪嗔痴、杀盗淫等的罪业。所以诸佛都说少欲知足为圣种性,能够脱离各种凡庸的思想、行为、状态,不会再颠倒地做那些世间的打斗、残害、贪婪等等的恶业。

重曰:诸佛以贪为狱、为网、为毒、为刃,尔等损食,可如余焉?

它再次说道:“诸佛告诫我们贪是牢狱,贪是网罟,是毒药,是刀刃。如果你们减食,就能够像我这样逃出来。贪图那么一点点食物,最终却要死在厨师的刀下,那是很可怜的。”

这一句话非常有警示意义。佛说贪就是牢狱,因为贪了,就把自己锁住了;贪就是网罟,因为贪了,就被生死魔擒获;因为贪了,所以就中毒了;因为贪了,就割截了自身的法身慧命。就像这样,贪是很可怕的,所以你们千万要记住以离贪来逃命。

菩萨自斯,若为凡人,麤食供命,弊衣盖形,以贪戒心,无日不存。福为帝王,辄以佛智观国之累,福高弘多,其为难算矣,非常无牢,惟苦无乐,夫有辄灭。身为伪幻,难保犹卵,难养若狼。有眼睹焉,靡不寒慄。

菩萨自此以后,如果做平凡人,就以粗劣的食物供给生命,以破弊的衣服盖住形体。常常以戒贪为念,无日不存,就是每一天都存着这样法道上的正念“我不能起贪”,因此时时都能克己,奉行少欲之道。

从前面一句话就可以看出,“粗食供命,弊衣盖形”,行持的正是古圣先贤之道。

如果他做帝王,具有大福德,也是以佛的智慧观察国权的拖累,福德再怎么高广、难以测算,也是一个无常、无坚牢的。所以做国王是很不自在的,因此顺治皇帝说“不及僧家半日闲”,好多枷锁锁在心上,时时都不自由。总而言之,这些都是虚假的,一旦到了势力穷尽的时候,都会烟消云散,所以是保不住的。这一切世间的荣华富贵只是苦因、苦性,没有真实之乐,凡是有的,就会磨灭。

身体也是虚假幻伪,难保如蛋。就像蛋一样,触碰一下就破掉了,身体像泡沫,风一吹就会破灭的。所以这个身也是假的,不要贪著身体。再者身体难养若狼,狼表贪婪,吃再多的羊都不满足,吃了一个还要一个的。同样,身体也十分地贪婪,再怎么样吃、养、睡、供养它,它还是不满足。

这样见到普天之下的情形,就知道人们都是为着这样的身、财、权造尽恶业,将来要堕在恶趣里受无尽的苦,看了都让人心神战栗。

菩萨世世以戒为行,遂成如来无所著正真道最正觉,为天人师。

就像这样,菩萨世世都是以戒为行,由此就成就了如来无上正觉,成为天人师。

什么叫行呢?就是持戒。怎么叫持戒呢?符合诸佛的正道,不违犯,就是持戒。这就是真正地坚持法道的精神。

佛告诸比丘:时鹦鹉王者,吾身是也。人王者,调达是也。菩萨执志度无极行持戒如是。

佛告诉诸比丘:“当时的鹦鹉王,就是我的前身;那位人王,是提婆达多。”

菩萨执定志愿度于无极菩提高果行持持戒的情形如是。

这里跟前面布施度用词有所不同。布施度用的是“慈惠”,这里用的是“执志”。“慈惠”就是非常慈心地恩惠众生,“执志”就是执定法道的志愿,宁死也不犯如来宝戒,这个叫执志。这个志,就是士夫的心。立定志愿之后,永不改转,这叫执志。他的精神是宁可舍命,也不触犯法道,有了这一条就可以持戒了。能够持戒,就能够到达无极之处,那就叫无限高远的菩提境地。我们必须要像这样子来随学世尊,持道于心。

 

昔者菩萨,为王太子,名曰法慧。内清外净,常以履邪之祸自戒其心,尊圣孝亲,慈济众生。太子朝觐,转顷相国进,退如礼,未尝失仪。

从前菩萨做王太子,叫做法慧。内清外净,常常以履邪行招致的殃祸来警戒自心。尊圣仁孝双亲,慈心救济众生。有一次太子进入内宫,拜见父王。一会儿相国进来,太子告退如礼,没有失掉威仪。

王之幸妾,内怀邪淫,出援太子,太子力争,而获免焉。拍相首曰:去矣!其冠陨地,相首无发,内妾笑之,耻而怀忿。

国王有一位宠幸的小妾,怀着淫欲的心出来拉太子,太子用力挣脱,拍着相国的头说:“走吧!”结果把他的头冠拍落在地,相国头上没有头发,被内妾所笑,他感觉羞耻,就对太子怀恨在心。

妾向王泣曰:妾虽微贱,犹是王妻。太子不逊,有欲于妾。

妾向国王哭泣说:“妾虽是下贱身,但毕竟是国王的妻子。太子不逊,竟想非礼于我。”

王曰:太子履操,非佛志不念,非佛教不言,非佛道不行。八方叹德,诸国莫如,岂有非乎?

国王说:“太子履行德操,不是佛的志愿不会想,不是佛的教法不会说,不是佛的道行不会做。八方上下都赞叹太子的德行,为诸国所不如。哪里会行这样的非礼之事?”

谗言緻数,以惑王心。王曰:骨肉相残,谓之乱贼,吾不为也,拜为边王,去国八千里。曰:尔镇境外,则天行仁,无残民命,无苟贪,困黎庶。尊老若亲,爱民若子,慎修佛戒,守道以死。世多奸伪,齿印之教,尔乃信矣。

然而宠妾屡屡在国王面前说馋言,迷惑王心。国王说:“骨肉相残,叫做乱贼,我不这样做。干脆拜太子为边王,离国土八千里。”就对太子说:“你镇守边疆,要在外行仁,不要残害民命,不要苟且贪婪,困扰黎民百姓,要像亲人一样尊重老人,对待孩子一样爱护人民。谨慎修持佛戒,守道以死。世上有很多的虚伪奸诈,日后只有我亲自封了印的教令,你才能相信。”国王首先给他约好,如果有我的御印盖上去的信,这就是我亲口说的,你就可以相信,其它的有可能是做假的。

太子稽首泣涕曰:不敢替尊诲。即就禄土,五戒十德,慈化国民。处位一年,远民慕润,归化云集,增户万余。以状上闻,叹王德润,远照使然。

太子磕头泣涕说:“我不敢违背尊王的教诲。”然后就到了所封的边土,以五戒十善之德,慈心教化国民。在边国处位一年,远方的人民都很仰慕太子的慈心,归化的人就像云涌般聚集,结果这个边疆之国,增加了一万多户人家。然后就写疏状上报给大王,赞叹这是国王的恩泽远照到边疆而导致的。

王逮后妃,喜而叹之。妾殊怀怨,与相为奸,谋除太子。伺王卧,出以蜡作印,诈为书:尔有慢上之罪,不忍面诛。书到,疾脱眼瞳子,付使还国。

国王和后妃都很欢喜赞叹,而小妾却怀着很深的怨恨,和相国狼狈为奸,阴谋想要除掉太子。于是等到国王睡觉的时候,她就拿出蜡做印,写了一封假信,说:“你有慢上的罪过,我不忍当面诛杀。书信到时,你要疾速地脱掉眼瞳子,交付给使者带回国土。”

使往至,群臣佥曰:斯妖乱之使,非自大王也。太子曰:大王前齿,今者信现。爱身违亲,谓之大逆矣。

使者到后,群臣都说:“这是妖乱的使者,不是大王亲自派的。”太子说:“大王前次说过有齿印之教就可以确信。现在书印俱在,这上面就是大王的印。如果我爱惜自己的身体,而违背父亲的意思,那就是大逆不道。”

即与群臣相乐三日,遍行国界,赒穷济乏,以佛景模,慈心训民。募能脱眼者,卖蒭儿即为出眼,以付使者。

于是就和群臣共相娱乐了三天,遍行国土,周济贫困。以佛道的大规模或者大法道,慈心训诲人民,让他们都按照正道来行持。这样尽了自身的职责后,他就召募脱眼者:有能够脱掉我的眼珠的,就给与奖赏。这时有个卖刍儿来应召,太子的眼睛就被抠掉,交给了使者。

函之,驰还本土。相国以付嬖妾,嬖妾悬著床前,骂曰:不从吾欲,鑿眼快乎?

使者用木盒装好了眼睛后,快马奔驰返回本土。相国以此交给那个嬖妾,嬖妾就把它悬在床前,骂道:“你不随从我的所欲,现在凿掉你的眼睛,痛快吧?”

大王梦蛇蜂螫太子目,寤即哽噎曰:吾子将有异乎?嬖妾曰:王存之至,聊有斯梦,必无异也。

大王梦见有蛇和蜂来螫太子的眼睛。醒来就哽噎哭泣地说:“我的孩子有什么变异吗?”嬖妾说:“大王是因为想念孩子太深,所以才会做这样的梦,一定没什么意外的。”

太子以琴乐索食济命,辗转诸国,至妃父王之国。王有妙琴,呼而听之,其音咨嗟己先王之德,末为孤儿无亲之哀音。其妃解音,哽噎曰:吾君子穷哉。王曰:何谓?妃具陈之,辞亲曰:斯自妾命,女二其姓,非贞也,请翼从至孝之君子。二亲举哀,妃将太子还其本国。

再说太子被取眼后便离开了国土,以弹琴之乐乞讨济命。也就是他做了一个盲人音乐家,一路上不断地演奏琴声,来换取一些救济,养活躯命。这样他一路风尘,辗转了很多国土,最后到了妃子父王的国土。

国王有妙琴,就叫这盲人音乐家过来弹琴,他要听音乐。他弹的音乐首先是赞叹从前先王的德行,最后变成了孤儿无亲的一种哀调。妃子能解得音乐,哽噎说:“我的君子怎么沦落到这么穷困的地步啊?”国王说:“你在说什么?”妃子就具体地陈述,她辞别父母说:“这就是妾的命运,女人改姓是不忠贞的,我还是要跟从我这至孝的君子。”她就是从前的太子妃,她知道这就是自己的丈夫。太子妃的父母也很悲哀,于是妃子就带着太子返回国土。

王闻有妙琴者,呼而作之,形容憔悴顦顇,惟识其声,王曰:汝是吾子法慧者乎?太子伏地哽噎。

国王听说有擅琴乐的,就叫过来奏乐。太子的面容很憔悴瘦弱,国王没认出来,但听出了他的声音。国王就问:“你是我的儿子法慧吗?”太子便伏在地上哽噎。

王后宫人,举国巨细,莫不哀恸。妃本末陈之,王曰:呜呼!女人不仁,犹粳饭之糅毒,佛教远之,不亦宜乎。即收相国及嬖妾,以棘笞之,烊胶滴其疮中,熇即裂之,为坑生埋矣。

国王后宫里的人,以及全国大大小小的人,都无不哀恸。妃子就把始末经过向国王陈述,国王说:“唉呀!女人的不仁慈,就像米饭里掺杂了毒药,佛教导要远离女人,的确是这样啊!”然后就逮捕了相国和嬖妾,以棘鞭打,又用沸腾的胶水滴在伤口上,皮肉爆裂开来,之后挖坑活埋。

佛告诸比丘:太子宿命,尝卖白珠,彼妾时为富姓女,乘车行路。相国时为御者,呼卖珠童曰:视汝珠来。持珠而不买,淫视言调,童子恚曰:不还吾珠,而为淫视,吾鑿汝目。女及御者俱曰:棘笞、胶渧裂肉、生埋汝可乎?

佛告诉诸比丘:“要知道这有宿世一段因缘,都是由业而感的。所以什么事并不是偶然,一定是有它的前因。太子过去世曾经是一个卖白珠的童子,那位小妾当时是一个富家女,乘着车行路,相国当时是她的车夫。她们在路上遇到后,车夫就呼卖珠童子说:‘拿你的珠子过来看。’当时这个女人拿着珠子却不买,以淫欲心看着童子,还用言语调戏他,童子嗔恚地说:‘你不还我的珠子,还这样用色眼看我,我凿掉你的眼睛。’富家女和车夫都说:‘用棘刺鞭打你,用沸腾的胶水滴到你的裂肉里,活埋你可以吗?’”

夫善恶已施,祸福自随,犹影之系形,恶熟罪成,如响之应声,为恶欲其无殃,犹下种令不生矣。菩萨受佛净戒,宁脱眼而死,不犯淫生也。

“所以善恶做过后,祸福就随身,就像影子跟定了形体,等到恶业成熟、罪业成就时,就像回响应着声音一样。做了恶,想不感受殃祸,就像下了种,想让不生果一样,绝无此理。所以当时菩萨受佛净戒,宁可脱掉眼睛而死,也不犯淫戒而生,他是这样舍命也要守戒的。”

尔时太子法慧者,我身是也。相国者,调达是。嬖妾者,调达妻是也。

“当时的太子法惠,就是我的前世;相国是提婆达多;嬖妾是提婆达多的妻子。”

菩萨执志度无极行持戒如是。

菩萨坚定志愿行持持戒度无极的高行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