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集经讲记 06

六度集经06.mp3

六度集经卷第二

布施度无极章第一(中)

波耶王经昔者波罗奈国,王名波耶,治国以仁,干戈废,杖楚灭,囹圄毁。路无呼嗟,群生得所,国丰民炽,诸天叹仁。

从前有个波罗奈国,国王叫波耶,以仁慈治国,废掉了干戈、杖楚,拆掉了监狱,道路上没有乞讨之声,人民都安居乐业,各得其所。整个国境里物产丰饶,人口炽盛,诸天都赞叹国王的仁德。

王城广长四百里,围千六百里,王日饭此中人,皆从其愿。

王城长宽四百里,外围一千六百里,国王每日在境内施饭,人民都能够按自己的意愿得到受用。

邻国闻其国丰熟,灾害消灭,与臣谋曰:彼国丰熟,兆民富乐,吾欲得之,往必剋矣。臣佞佥曰:喜从王愿。即兴师之仁国。

邻国王听说波罗奈国富饶丰盛,没有灾害,就起了侵夺之心,跟大臣们商量:“我们的邻国波罗奈国非常富裕丰饶,兆民富乐,我想征战它,如果发动战争一定能得胜。”那些佞臣们都附和说:“我们愿听受国王的命令。”于是就兴师动众,讨伐仁国。

仁国群臣以闻,欲拒之矣,仁王惨然而曰:以吾一人之身,戮兆民身,爱吾一人命,杌兆民之命。一口再食,一身数衣,与时何诤?而去春天之德,取豺狼之残乎?吾宁去一世之命,不去大志,恕己安群生,盖天地之仁也。

当时仁国的群臣上奏国王,想发兵对抗,仁王悲哀地说:“以我一人的身体,杀戮兆民的身体;爱我一人的命,践踏兆民的性命。我这个身体算什么?有个口,吃几碗饭,有个身体,穿几身衣就足够了,我有什么可争的?我为什么要去掉春天仁慈的德行,而取豺狼凶残的暴戾呢?我宁可失掉一世的性命,也不能违背我的菩萨大志,恕己安群生,才是天地之德。”

“恕己”,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藏传里叫做修自他平等心,就是恕道的意思。众生和我都是一样的,我想得乐,众生也想得乐,因此“己之所欲,应施于人”;我不想受苦,众生也不想受苦,所以“己之不欲,勿施于人”,我不能把凶残强加给众生,这就叫做“恕己安群生”。它如同天地之德,因为天是无私地爱护万物,地是无私地承载万物,这叫天地之德,所谓“天地有好生之德”。

权谓臣曰:各退,明日更详。夜则踰城,遁迈入山,坐一树下。

当时仁王权巧地对群臣说:“你们各自退下,明天再详细商议。”等到了夜晚,国王就越过城门,隐遁入了深山,坐在一棵大树下。

有梵志来,其年六十,问王曰:彼仁国王,万福无恙乎?答曰:彼王已丧命矣。梵志闻之,顿地哀恸。

当时有个梵志过来,年逾六十,他对国王说:“那个仁慈的国王万福无恙吗?贵体安康吗?”回答说:“那个国王已经死了。”梵志听后,马上顿地哀恸,无法克制。

王问之曰:汝哀何其重乎?答曰:吾闻彼王,仁逮群生,润如帝释,故驰归命,而彼凋丧,吾老穷矣。

国王说:“你为什么会有这么重的悲哀?”他说:“我听说那个国王非常仁慈,惠及群生,就像帝释的大恩普润万物一样,所以我特意奔驰过来,想归命于他。可他现在已经去世,那我就穷途末路,没有任何希望了!”因为他的年纪已到六十,非常老迈,想投奔国王,过完余生,可是现在希望破灭,因此特别悲痛。

王曰:彼仁王者,我则是也。有邻王闻吾国丰熟,民炽宝多,命其武士曰,得吾首者,赏男女之使各千人,马千疋,牛千头,金银各千斤。今子取吾首,金冠逮剑,为明证之,诣彼王所,彼赏重多,可为传世之资,吾心欣然也。

国王说:“那个仁王就是我呀!有邻国的国王听说我国物产丰饶,人口炽盛,财宝众多,就命令他的武士说,如果得到我的头,就赏男女使者各一千人,马一千匹,牛一千头,金银各一千斤。你现在取我的脑袋,把金冠立在剑上作为明证(因为这个金冠只有国王才有),到彼王那里,他一定会重赏你,这样就足以传你家数代了。如此的话,我的心就欢喜了。”

答曰:不仁逆道,宁死不为也。

婆罗门说:“这样不仁而违背道义的事,宁死也不能做。”

王曰:斯翁恃吾以活,而令穷哉,吾今以首惠汝,令汝无罪也。

国王说:“不要紧!老人家你是想依靠我来存活,现在是我让你贫困,所以我现在用头来惠施给你,你不会有罪的,因为是我真心布施给你的。”

起稽首十方,流涕誓曰:群生危者,吾当安之,背真向邪者,吾当令归命三尊。今以首拔子之穷,令子无罪矣。引剑自毁,以济彼难。

当时仁王就起身,顶礼十方,流着泪发誓说:“群生的危难我应当安抚,那些背离真理、趣向邪道的人,我要让他们归命佛法僧三宝,走上康庄正道,得到现时和究竟的所有利乐。现在我用头来拔济你的穷困,让你没有罪。”这样立誓完毕,就用剑割掉自己的头,来救济梵志的苦难。

梵志以首冠剑,诣彼王所。王问旧臣:仁王力当千人,而为此子所获乎?旧臣顿躃哀恸,痛莫能对。更问梵志,梵志本末陈之。

梵志把戴着金冠的仁王的头放在剑上,来到了恶王那里。国王问旧臣:“仁王的力量足以抵挡千名勇士,却被这个人得到头,这事可信吗?”当时旧臣们见到果真是仁王,顿时就哀伤扑地,痛不能已,无法回答国王的问话。国王就再问梵志,梵志便把事情的经过向国王陈述。

兆民路踊巷哭,或吐血者,或息绝而尸视者。

很快民众都知道了这个不幸的消息,非常悲痛,纷纷涌出街巷,有的在那里痛哭,有的吐血,有的当即昏厥过去,看起来就像一具死尸。

彼王逮臣,武士巨细,靡不噢咿。王仰天长叹曰:吾无道哉,残天仁子矣。取仁王尸,及首连之,以金薄其身,坐著殿上。三十二年为天子,后乃立其子为主,邻国靡不子爱之也。仁王寿终,即生天上。

当时国王以及群臣武士,大大小小的人无不哀叹悲伤。彼王仰天长叹说:“我是个无道的昏君,竟然残杀了这样的天之仁子!”于是取回仁王的尸体与头部合在一起,再用金子包裹着身体,安坐在宝殿之上。三十二年为天子,后来才立王子为国主,周边的国家无不爱戴这位王子。仁王寿终就得以生天。

佛告诸比丘:仁王者,我身是也。邻国王者,目犍连是。其国群臣者,今诸比丘是。

佛告诉比丘:“那位仁王,就是我的前世;邻国国王,就是现在的目犍连;那一国的群臣,就是今天的诸比丘。”

菩萨慈惠度无极行布施如是。

世尊过去做菩萨时慈惠度无极行持布施度的菩萨德行就是如此。

 

波罗奈国王经

昔者波罗奈国王,太子名迦兰,兄弟二人。父王丧身,以国相让,无适立者。兄将妻遁迈,入山学道,止临江水。

从前波罗奈国王有个太子,叫做迦兰,有兄弟两人。父亲去世后,二人以国推让,没办法决定。兄长就想:干脆我隐居修道好了。他就带着妻子悄悄地离开,进入深山学道,住在江水旁边。

时他国有犯罪者,国政刖其手足,截其鼻耳,败船流之。罪人呼天相属,道士闻之,怆然悲楚,曰:彼何人哉,厥困尤甚?夫弘慈恕己,危命济群生之厄者,斯大士之业矣。投身于水,荡波截流,引舟著岸,负之还居。

当时外国有一个罪犯,因触犯国家的法律而被削去手足,截掉耳鼻,扔在烂船上,随波逐流。罪人沿途不断地呼天喊地,哭着说:“真可怜!真可怜!谁来救救我啊?”道士听到后,心里非常地悲怆哀楚,说:“这是什么人?这么可怜困顿!以大慈心行恕己之道,舍身来救护群生的苦厄,这是菩萨的志业。”

所谓的恕己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之,当施于人”。我有苦,不愿意受,要拔除,那么众生也有苦,不愿意受,我应当为他拔除,这就是恕己之道。

菩萨这样想了之后,以人我无别的菩萨情怀、利他的善心,当即投身到水中,荡开波浪,截住河流,引着舟船靠到岸边,背着残废罪犯回到住处。

勤心养护,疮愈命全,积年有四,慈育无倦。

当时菩萨特别精心地养护这个病人,使得他疮伤痊愈,性命保全,并且毫无疲倦地慈心照顾他,长达四年。

妻婬无避,与罪人通,谋杀其婿,曰:子杀之,吾与子居。罪人曰:彼贤者矣,奈何杀之乎?妻辞如前。罪人曰:吾无手足,不能杀也。妻曰:子坐,吾自有计矣。

但是他的妻子行淫不避讳,竟然和这个罪人通奸,之后还想谋杀夫婿,就对罪人说:“你杀掉他,我和你同住。”罪人说:“他是贤者,怎么能杀呢?”妻子还是坚持要杀。罪人就说:“我没有手脚,不能杀啊!”妻子说:“你坐着就好,我自有良策。”

诈为首疾,告其婿曰:斯必山神所为也,吾欲解之,明日从君以求祈福。婿曰:大善。明日遂行,上高山四十里,四面壁立,睹者皆惧。妻曰:术法子当向日立,吾自祭之。婿即向日,妻佯绕之数周,推落山下。

于是妻子就诈现头痛,告诉丈夫说:“这一定是山神干的,我想解除头痛,明天跟着你去高山上祈福吧!”丈夫说:“好啊!”第二天就出发,上了四十里高的高山,四面都是峭壁,看着都害怕。妻子说:“按法术你应当向着太阳站着,我自己来祭奉。”丈夫就向着太阳站立,妻子假装转绕他几圈,突然间就把他推落下去。

山半有树,树叶致厚而柔软也,道士攀枝得立。树果甘美,食之以自全。

山半腰有棵树,树叶非常浓密厚实而柔软,道士落在这棵树上,攀着枝头站了起来。树果很甘美,他就吃着这些果子来过活。

树侧有龟,亦日食果。睹树有人,惧不敢往。其饥五日,冒昧趣果,两俱无害,遂相摩近。道士超踊骑龟,龟惊跳下地,天神祐之,两俱无损,因还故国。

树边有只乌龟,每天也来吃这果实。这日见到树上有人,便害怕得不敢过去。这样饿了五天以后,实在没办法,它就冒昧地趣向树果,人和龟见对方都没有要加害的意思,就彼此亲近。可以想见当时的情景,人龟相安,道士以慈心摸着乌龟的脑袋,乌龟也松松头,相当亲密。道士顽皮,一下子踊跳到乌龟的背上(可能是只大乌龟),乌龟吓了一跳,“啪”就掉在地上,天神保佑善人,接住了他们,人和龟都没有损伤,道士由此回到了本国。

弟以国让兄,兄以恕己弘慈,拯济群生。

当时弟弟把国政退让给兄长,兄长以恕己之道、广大的慈悲心来拯济群生。

所谓的行仁道,就是一个“恕”字,有一种同体的关怀、体贴、利他。我不想要苦,一切众生也不想要苦,所以我要像对待自己一样,拔除众生的苦;我想要乐,一切众生也想要乐,所以我要像对待自己一样,把乐都施舍给众生,就像这样,叫做恕己之道。懂了恕己,就懂了仁道的涵义,所谓的仁是两个人,不是只考虑自己。

王治其国,日出布施,四百里内人,车马众宝饭食自由。东西南北,惠育如之,王功名周著,十方叹德。

再说国王治理国家,每日都要出皇宫来行布施,四百里范围内的人,都可以自由地索取车马、众宝、饭食等等。东西南北各方的人,都是这样平等一如地恩惠、养育,国王的功德名声周遍传播十方,非常响亮。

妻以婿为死,国人无识己者,负刖婿入国,自陈:结发室家,遭世衰乱,身更凋残,服天王慈惠,故来乞匃。国人嘉其如斯,教之曰:天王普慈,育逮群生。明日当出东门布施,汝其逆之,贵汝善行,赐汝必多。

再说,那位妻子以为丈夫已经死了,国内没有认识她的人,便背着残废的野汉子入了国境,自己说道:“这是我结发的丈夫,遭到世间的衰乱,他的身体更加地凋残,我们敬服天王的慈惠,特意前来乞讨。”国人非常嘉赏她的贞良之行,“丈夫都这样了,还没有抛弃”,都教导她说:“天王是很仁慈的,就像母亲爱护孩子一样,慈悲心普及到一切生命。

明天他会出东门作布施,你可以迎着过去,大王一定会贵重你的善行,赐给你很多财物。”

明日从王乞匃,王默识之,具为群臣,说妻本末。一臣曰:当烧之。一臣曰:斩之。执法大臣曰:夫罪莫大于去正入邪,为悖逆之行者矣。当钉凶人,著蛊女之背,长使负焉。群臣佥曰:善哉,从其所好,执治之明矣。

第二天妻子果然去向国王乞讨,国王暗地里认出了她,下来详细地给群臣讲说妻子从前到后的经过。有一个大臣说:“应当烧死这个贱妇。”另一个说:“砍掉吧!这么黑心的女人。”执法大臣说:“罪莫大于去正入邪,做背逆之行,应当把这个凶人钉在魔女的背上,让她永远背着。”群臣们都说:“这样做很好!就按照她的所好来治罚,她不是就喜欢这个男人吗?那就让她永远背着。”

王以十善化民,民靡不欣戴。王逮臣民,终生天上。罪人夫妻,死入地狱。

国王以十善教化人民,人民无不欢欣顶戴。国王、大臣和人民命终都得以生天。罪人夫妇,死入地狱。

佛告诸比丘:时王者,我身是。罪人者,调达是。妻者,怀柈女子是。

佛告诸比丘:“当时的国王,就是我的前身;罪人,是提婆达多;妻子,是怀柈女子。”

菩萨慈惠度无极行布施如是。

菩萨宿世慈惠度无极行持布施度的高尚行为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