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集经讲记 03

六度集经03.mp3

昔者菩萨为大国王,理民以正,心无偏颇,然不游观。国相启曰:愿一出游。王曰:大善!明日即出。民情悦豫,普得其所。睹国富姓,居舍妙雅,瓦以金银,被服光道,曰:吾国丰哉。心甚欣豫。

又有一世,世尊做菩萨时曾做大国王,以正道统理国民,内心没有偏颇,相当平等,但是不出外游观。有一次宰相祈请说:“愿国王出去游观一次。”国王说:“那很好!”第二天就微服私访,出了王城。看到人民都心情快乐,安居乐业,各得其所,又看到国内富姓之家所住的豪宅妙好雅观,铺的都是金瓦、银瓦,人们的服饰打扮也相当华丽,道路光洁,就说:“我国富裕了。”内心很愉悦。

还宫忆之曰:斯诸理家,何益于国乎?敕录其财,为军储矣。

国王回宫之后想起来说:“这些富商对国家能起到什么利益呢?根本起不到任何利益。”因此就下了一道命令:收取富豪们的财富,作为国防储备。

有一理家,其私财有三千万,以疏现王。王怒曰:何敢面欺乎?对曰:少来治生,凡有私财,宅中之宝,五家之分,非吾有也。

那时有一个富豪,私产达到了三千万,写了告疏呈现给国王。国王大怒,问到:“你怎么敢当面欺瞒我,不上交呢?”回答:“我从小治生,凡是有私财,都是属于家宅中的宝贝,没办法给别人。至于你所说的要上交的财产,那是五家所共的,不是我所有的。”

曰:何谓私财?对曰:心念佛业,口宣佛教,身行佛事,捐五家分,兴佛宗庙,敬事贤众,供其衣食,慈养蜎飞蠕动爬行之类,心所不安,不以加之。斯之福德,随我所之,犹影随形,所谓私财也。

国王很是惊讶:“什么是你的私财?”

回答:“心里常常忆念佛所行持的智悲力的事业,口里宣扬佛的殊胜圣教,身体常常行持佛所做的布施等事,这个就是我的私财。至于五家所共的那些财物都用来兴佛塔庙,恭敬承事贤众,供养这些修行者衣食等受用,或者用以布施,养育蜎飞蠕动的各种生命。凡是众生心有不安之处,不加在它们身上,也就是体贴众生,凡是扰乱众生心的事情都不去做。像这样唯一地敬奉佛的法、宣扬佛的法、做佛的慈悲之行,所谓五家所共的财物都用来上供下施,不做扰乱他心的事,这样所修集的众多福德,就成为我内心的私财,无论走到哪里,都如影随形般跟着我,不会舍离的。这就是我的私家法财,别人是无法拿走的,所以我没办法给国王您纳贡多少。”

五家分者,一水,二火,三贼,四官,五为命尽。身逮家宝,捐之于世,己当独逝,殃福之门,未知所之,睹世如幻,故不敢有之也。

“至于外财为五家所分,指的是水漂、火烧、贼盗、官收以及命尽,死后身体跟着财宝都捐弃在此世,自己的神识要独自走到中阴和后世。这个五家所共的财富是殃祸之门,由于它而起追求、保有、竞争等的恶业,由此发生各种恶趣之因,所以是殃祸之门。如果依这个财来造罪,那不知道未来会到哪里去。看到世间都是如梦如幻、毫无实义的,所以我不敢去占有它。一旦我以贪著心去占有它,那就等于染上了毒一样,全都变成了恶趣之因。对于外财的态度我是尽量施舍,视之为毒、为贼、为害。”

计五家分,可有十亿。斯为祸之窠薮,常恐危己也,岂敢有之?愿士众辇之,以除吾忧。

“计算五家共分的财富有十亿,这是诸多祸患的窠臼、渊薮,也就是发生祸患的根源、根据地,我常常害怕危及到自己,哪里敢占有呢?愿人们赶紧把它抬走,来遣除我的忧虑。”

王曰:诚哉斯言。即遣之去。

国王听后说:“你说的是至理名言。你走吧!我不会关押你的。”

退八斋房,静心精思,即醒寤曰:身尚不保,岂况国土妻子众诸可得久长乎?

再说理家回去后,国王退居八关斋戒房,静心精思,心想:“这个理家的确有高明之处,他说的很有道理,到底怎么回事呢?我跟他有什么差距?为什么我不能像他那样做呢?”当时国王就有见贤思齐之心,只听到一句话,就得无尽的受用。他通过正思惟,马上就醒悟过来:“的确身体都保不住,何况国土、妻子、儿女以及各种财宝,哪里能久长呢?所以我要求一个坚实的法、长久的大计。”这时候国王开始归入法道了,身外之物就像糠秕一样,毫无坚实可得,只有正法才有坚实义。

即撰录佛经,诵文释义,心垢婴除。进贞臣,纳忠谏,大赦其国。还民宝,厚群僚,议宽正。谓群臣曰:夫不睹佛经妙义重戒者,其为聋盲矣。彼理家富,唯我贫矣。

这样一醒悟以后,国王就真正地开始献身法道了,书写佛经,诵读佛的圣言,解释佛经义理,使得内心的各种由迷惑所引起的尘垢都得以遣除。之后便以正法治国,进贤良之臣,纳忠贞之谏,在国内大赦囚犯,归还人民的财宝,厚待群臣官僚,广开言路,抉择公正。对群臣说:“不看佛经妙义重戒的话,做人就跟瞎子、聋子一样。那位理家很富有,只有我很贫乏。”

即敕国界,散出财宝,赈给贫困,恣民所欲。立佛庙寺,悬缯灯香,饭诸沙门,身自六斋。如斯三年,四境宁静,盗贼都息,五谷熟成,民无饥寒。王后寿终,即上生第二天。

于是下令国土境内普遍地散诸财宝、赈给贫困,随人民所需任意满足,而且建造众多佛塔、寺庙,悬缯、燃灯、供香,供斋沙门,自身也常常持六斋。这样修了三年,当时四海之内太平宁静,没有盗贼,而且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没有饥寒。后来国王寿终,上升第二天。

佛告诸沙门:时王者,吾身是。理家者,鹙鹭子是。劝王观国者,阿难是。

佛告诉诸沙门:“当时的国王,是我的前身;那位富商,是舍利子的前世;劝国王游观国境的宰相,是阿难的前身。”

菩萨慈惠度无极行布施如是。

世尊过去做菩萨时行持布施波罗蜜多的情形如是。

 

昔者菩萨为大理家,名曰仙叹,财富无数。睹佛明典,觉世无常,荣命难保,财非己有,惟有布施,功德不朽。

从前菩萨做大商人,名叫仙叹,财富无量。他人生中出现一个重要的转折,就是有一次他看到佛明示真实义的圣典,顿然就觉悟了世事无常,荣华富贵难以长保,财富并非自己私有,只有布施才能得到不朽的功德。

令告黎民:若有贫乏,恣愿取之。如斯数月。时政宽,民富足,无取财者。

于是宣告黎民百姓说:如果有贫乏者,随其所求,定当满愿。这样经过了几个月。当时国政很好,人民富足,没有来取财的。

仙叹念曰:惟当市药,供护众疾耳。即市良药,济众生命。慈育普至,恩无不周,累年之惠,德香远熏。四方病者,驰来首尾,叹其弘润,以德配天。

仙叹心想:现在就只有用钱来买药,供养救护众多疾苦了。于是他就买了很多良药,来救济众生的性命。他的慈悲养育达到普遍的程度,恩惠无所不周。像这样累年布施恩惠,道德的妙香熏到极远的地方,四方的病人从始至终纷至沓来,都赞叹他的慈悲心极其广大,那种慈悲的德如同天照临万物一样。

财贿都尽,身行采宝。去家百余里,于一水上,逢数乘车,载重病者。曰:尔所之乎?答曰:之仙叹所,庶全余命。仙叹即还,从王贷金五百两,市药,以疗彼病。病者悉瘳。

后来仙叹的财富都布施光了,他就想:我要亲身去采宝来救济群生。当他到了离家一百余里处,在水上遇到了好几辆车,载着重病号,就问:“你们要去哪里?”回答说:“我们要去仙叹那里,才能保住余下的命。”于是仙叹马上回来,从国王那里借贷了五百两金子,买药救济这些病人。最后病人们都得以痊愈。

自与商人入海采宝,所获弘多。还国,置舟步行,道乏无水,仙叹得一井水,呼人汲之,却自取饮。商人睹其所得白珠,光耀绝众,贪为元恶,毁圣残仁,共排仙叹投之于井。

仙叹自己和商人们入海采宝,得了很多宝贝。返国的时候,航船到岸,他们就下了船步行。到了中途缺水,仙叹找到一口井水,就叫人来提水,自己也取来饮用。商人见到他所得的白珠,比大家的更为光耀,就被贪心的元凶所使,残害圣贤仁者,共同把仙叹推投到井里。

菩萨仁德,感神动祇,天神接承,令不毁伤。

当时菩萨的仁慈之心感动了神祇,天神接住他的脚,令他的身体没有毁伤。

商人还国。王曰:仙叹何之?对曰:去国即别,不知所之。曰:尔乃杀之乎?曰:不也。

商人们回国后便去拜见国王,国王问:“仙叹到哪里去了?”他们回答:“我们离开国家后就告别了,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国王怀疑说:“是不是你们杀了他?”回答说:“没有。”

仙叹于井,睹空傍穴,寻之而进,出彼家井。唯七日而行,得其本国。王曰:何缘空还乎?对曰:不遇。王静思曰:其必有以。召商人问:尔诚首之,即活;欺者死矣。即皆首之,执狱定罪。

再说,仙叹落井之后,看到井旁边有空洞,就沿着洞走出了那口井,仅仅七天就回到了本国。国王说:“你为什么空手而返呢?”回答说:“我没遇到宝贝。”国王静思,心想:一定是有原由。就召来商人们问:“你们如果能够老实地交待,就可以活命;如果欺骗我的话,就处死。”当时商人们就全部交待了,国王便下令交付牢狱,定罪惩罚。

仙叹涕泣,驰诣宫门,叩头请罪。王曰:违政也。又重请曰:愚者倒见,未足明责,原其无知也。王嘉仙叹之仁覆,原商人之凶罪,敕令还物。

仙叹哭泣,急忙奔到宫门口,叩头请罪。国王说:“他们违背了国政,应当处刑。”仙叹再次请求说:“愚人见解颠倒,不足责备,请您原谅他们的无知吧!”国王赞叹仙叹的仁慈,原谅了商人的凶罪,下令商人归还仙叹的宝贝。

商人佥曰:仙叹不奉佛者,岂有斯仁乎?各择名宝以还之矣,仙叹各受其半。商人叩头曰:蒙佑命全,愿尽纳焉。于斯受之,以还王金,又大布施。

商人们都说:“仙叹如果不是信奉佛的话,哪有这样的仁慈?”他们各自选择名宝归还,仙叹只受取一半。商人们磕头说:“蒙你保全了我们的性命,愿您全部接受。”仙叹就全部收下了。这样仙叹有了钱以后,就还清了国王的金子,又作大布施。

王逮臣民,相率受戒。子孝臣忠,天神营卫,国丰民康,四境服德,靡不称善。

当时国王和大臣人民,相率受戒。子孝臣忠,天神护卫,国丰民安。四土人民都佩服国王的德行,无不称善。

佛言:时仙叹者,是我身也。

佛说:当时的仙叹,就是我的前身。

菩萨慈惠度无极行布施如是。

菩萨过去世是这样行持慈惠布施到彼岸之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