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业道经演义
智圆法师 编述
入文之前,先释经题:“佛说十善业道经”。
凡有分别心,便会发起身语意的造作,此造作即是“业”。凡有造业则必有作用,其中,能引生自他利益安乐的业,称为“善业”;能引生自他苦受果报的业,则是“不善业”。
任何业都是由身口意造作而成,在三门所造业中,最主要的十种即所谓身三——杀、盗、淫,语四——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三——贪、嗔、邪见;如果修持远离此“十”种不善业的善行,便成为出生广大义利的根本。
“道”指以自心行善而感得安乐之果。除心自作自感之外,并无其他能到达安乐果地的道。以智慧彻底照见这心作、自感妙道的大觉悟者,即是“佛”。在因缘成熟之际,畅所欲言,为众生演说唯心因果的妙道,称为“说”。
以下依循通例,按照序、正宗、流通三分而演述经义。
全经分三: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甲一、序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
这段文中含有六成就的内容。“如是”为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当时世尊金口亲宣,阿难聆听佛语而引发耳识,即是“我闻”;阿难具有不忘陀罗尼成就,世尊的话都能记持在心,所说等同佛说,故称“如是”);“一时”即时成就;“佛”即主成就;“娑竭罗龙宫”即咸海龙宫,为处成就;“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即众成就。由具足这六种成就,可以证明本经是佛亲口所说,非后人伪造。
与会闻法众当中有八千位比丘、三万二千位菩萨,表明解脱和成佛都必须依止此十善业道为基础才能完成。
甲二、正宗分分四:一、总示业果妙理;二、特示十善业道;三、广申依十善庄严万行;四、结赞十善为五乘共依。
本经的正宗分包括四个部分的内容:一、总体开示业果唯一是由自心造作而变现;二、特别开示能够永断恶趣诸苦的正道——十善业道的因行果德;三、广大申明如何依止十善业道庄严菩萨道六度万行;四、结归赞叹十善业道为五乘修行共同的所依,即五乘道果都必须依止十善业道来成就。
乙一、总示业果妙理分三:一、正明;二、举证;三、劝修。
“总示业果妙理”这一科包含三部分内容:一、宣说一切果报的差别都源于因上心想以及造作善恶业的差别;二、举出现前的事例作为证明;三、劝导大众遵循因果正道励力修集善业。
丙一、正明分二:一、指示妙理;二、教诫修善。
丁一、指示妙理分三:一、明世俗业果唯心;二、明胜义心即无心;三、结成万法自性如幻。
此处“妙理”包括世俗、胜义二种。世俗妙理是指:一切业果唯一由自心造作,离心别无作者;胜义妙理是指:万法作者的心识现而无实,本为空性。由此明了“万法唯心、心即无心”的妙理;所以,一切因果万法都如同幻变的事物,仅仅有一假相,绝无实体。
认定“万法都是如幻空性”之后,便能由空性成立世俗缘起万法。这又需做正反两方面的观察。正面:如果承许万法现而无自性,则可以安立由幻因与幻缘和合,忽而显现幻果;反面观察:倘若承许万法现而实有,则无论集聚多少实因、实缘,也不可能产生任何果,因为实法是一成不变的缘故。
如此便认识到“如幻的心识一经发起造作,便会毫厘不爽地变现果报”,故须励力使自心安住在善因、善法中,方能于当下或将来离苦得乐。如果身语意行时时保持端正,就一定感得端正的根身器界,如同形直则影端、因正自然果正。因此,在指示业果妙理之后,进而教诫须恒时遵行因果正道、于自心上励修善业。
戊一、明世俗业果唯心
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
在因缘聚合时,世尊为龙王开示诸趣轮转的原因。世尊说:“一切众生由于心想有差别,所作的业也就有差别;以所作业有差别的缘故,就有在诸趣中上下轮转的果。”
这句“心想异故,造业亦异”如何理解呢?
要知道,我们当下这一念心有变造十种法界的差别。大体来说,当下一念嗔恚邪淫,即地狱业;如是悭贪不舍,即饿鬼业;愚痴暗蔽,即畜生业;我慢贡高,即修罗业;坚持五戒,即人业;精修十善,即天业;求证人空,即声闻业;欲见缘起无我,即缘觉业;六度齐修,即菩萨业;真慈平等,即佛业。
在《楞严经》中,开示了众生由自业感召恶趣果报的情形。以下举出其中三例略作说明:
一、众生以淫欲习气贪求交接之乐。互相摩擦不已,则会发出大猛火光,所以死后感得铁床铜柱倾轧、猛火炽燃等现相。犹如两手互相摩擦,必定出现暖热。
二、以贪婪的习气反复计较、筹算。贪即尽量吸取、纳为己有,如是昼夜贪求、不断吸取。以贪心属水、吸取属风的缘故,如同人用口吸气会发生冷的感触,此类众生死后也感得积寒、坚冰等恶趣,堕陷其中、感受冻冽之苦。
三、以傲慢习气凌越他人,发自于自恃过高、轻视他人。当时心态高举、驰心上行不息。我慢属山、驰流属水,所以必有飞腾奔波、积波成水的情状。好比人以舌头舔上颚,自然出生津液。以此业习造作,死后便显现血河、灰河、热沙、毒海、烊铜灌口等相。
如是由内在心想的差别,便发起造业的差别;以造业的差别,则显现果报的差别。众生不断地有贪、嗔、痴、慢等种种心想产生,继而发起杀、盗、淫等种种造作。所造的业既然一段与一段不同,所感的果也就一生与一生不同,由此在六道中舍身、受身、上下浮沉,这叫做“诸趣轮转”。
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
世尊又以现前的事例启发,说:龙王!你见此法会中诸位比丘、菩萨,以及大海中的种种众生,其相貌形色是否各自不同呢?如此一切,无非是由自心造作善和不善的身、语、意业所致。
“靡不由心”四字否认了一切无因生和邪因生的邪论。应当想到:倘若某法无因而能产生,为何不一切时处都产生呢?既然不依于任何条件就能产生,那么应该一切时处都产生。但实际上没有恒时只生同一种法的现象,所以万法并非无因生,而是因缘所生;此“因缘”说到底就是自己内在的心想,除了由内在的心想造成根身、器界之外,其他上帝等“创物主”或基本粒子等物质不可能造就万物。
“如是一切”涵盖了法界一切现相。世尊断言在一切法中,丝毫不可能依于自心之外的作者造就。
《心赋注》云:“众生世界海,依住形相、苦乐净秽,皆是众生自业果报之所庄严,不从他有。诸佛菩萨世界海,皆依大愿力,自体清净法性力、大慈悲智力、不思议变化力之所成就。故知染净缘起,不出自心;世界果成,更无别体。”所以,一切染净万法的缘起不出乎自己一念心、凡圣世界的果海都由自心所造,没有心外独立的体性。
戊二、明胜义心即无心
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
“心”指万法作者的心。毫无疑问,众生都在显现种种心识,比如有了别色法等的心识、出现了贪心、嗔心、嫉妒心、或者自己的心在不断地思虑等等,因此,心绝不是如龟毛、兔角般的毕竟无者。但它是实有还是无实呢?因为显现的相只可能有两种:一、不仅有显现的相,而且这个相是实有的;二、虽然有显现的相,但寻求时了不可得,就像水月在河中明显地显现,就在这显现的当处,无论外、内、中何处都得不到尘许的实体。那么,我们当下显现的心识其实也是后者——水月般的“现而无自性”。
这段文分作两段解释:“而心无色,不可见取”是第一段,就心的体性指示心无自性;“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是第二段,即由观察心是因缘集起之法,从而抉择出心无自性。以下逐段解释:
第一、从心的体性观察心无自性
“心无色”即心没有色、声、香、味、触等相状。对“色”应作广义理解;“不可见取”指以眼等前五识不可见心、不可取心。
大家可以观察自己的心,有没有红、黄、蓝、绿等颜色?有没有大、小、方、圆等形状?通过观察不难认识到:心没有颜色、没有形状,故以眼识不能见取;
再观察现在的心有没有粗、细、尖、柔等声音?观察后又认识到:心没有声音相,故以耳识不能听取;
又观察心有没有酸、甜、苦、辣等味道或香、臭、焦、霉等气味?或者有没有冷、热、粗、滑等触感?观察后同样会知道:心无有味道、气味、触感,故以舌识不能尝到、鼻识不能嗅到、身识不能触到。
接下来观察,倘若心真实存在,应有它的住处。如果住在身体内部,那么心、肝、肠、胃等内脏中有没有心?能不能在里面找到心?如是周遍寻找,都未发现有心安住其中;又观察:血液、肌肉、骨骼、体液等当中有没有心?能否在里面找到心?或者在任何一个细胞中寻找,有没有心安住?在体内的空间、孔窍中,有没有心安住?如是一一寻找,结果一无所得;
观察过身体内部之后,继续观察:在身体的表面或身体外的空间中有没有心安住?这也不难得出:从头到脚,在身体表皮的任何部位都见不到心识安住;从身体外在的屋内家具、电器等上或者空间里,也一无所得。又扩展到在整条街的街道、商厦、车辆等处寻找,乃至全中国、全地球、全太阳系以及无限的太空中去寻找,也见不到有心安住在里面。由此了知心并非存在实体。
观察过心无住处之后,又观察:心有没有来处和去处?这里应当追问自己:当下起的这一念心是从某处一步步走过来的吗?之后是从显现的当处一步步走到了别处吗?这样就会认识到心既无来处,也无去处。
通过以上观察,发觉任何心识的现起都如同银幕上显现的影像那样,正现时了无自性、既无住处,也无来处、去处。
第二、观察“心是由因缘集起,故无自性”
首先询问自己:我内在显现的心想是不观待因缘、自然存在呢?还是以因缘集聚而现起的?观察后会发现,无论内心起贪嗔、生嫉妒等,无一不由因缘集聚而现起。既然是由种种因缘集起,就没有独立自成的体性,故而本经此处也说:“但(唯)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
对于此义,可以再通过思维比喻逐渐领会。
比如:油灯的灯焰有自主性吗?灯焰并不是独立自成,若没有灯芯、清油等因缘集聚,丝毫不会出现灯焰;只有当灯芯、清油等因缘完全集聚,又没有风吹等违缘,灯焰才开始显现。由此可知灯焰也是因缘作成的法,以因缘之力显现、因缘消散时随即消失,故毫无自主性;
再比如:投映在银幕上的影像有无自主性呢?这些影像也不是自己成立,而是以银幕、放映机、胶片等因缘完全集聚才得以显现,缘聚则现、缘散即无,所以也是由因缘来作成它,它本身毫无自主性。
再转移到心上做观察。作为万法作者的心,它是自己成立?还是由因缘作成的?事实上,心同样是由前一刹那能产生它的因缘集聚,继而生起相应显现;反之则无从现起。心也是因缘集起,毫无自性。
比如:大家在没来听课之前,有没有显现听这堂课时所生起的种种心念?坐在车上、走在路上的时候,丝毫不会出现后面听课时所出现的这些心心所;只有进入课堂,听课的因缘不断地集聚而听到一句句佛法时,才生起一个个缘法的心念。所以,听课中的种种心念都明确是由因缘集起,因缘当中有从说法者口中传出每一个刹那的音声、有闻法者听课时耳根、耳识的状况、心里种种随法的作意等。虽然这些因缘中的每一个都是虚妄显现,但是因缘和合的作用力毫厘不爽,依于这些空幻的因缘不断地集聚,听众即不断地生起闻法过程中的智慧、信心、欢喜心等。这些所生的心又充当了造就闻法善业及将来殊胜果报的作者,由此产生未来如幻的显现。
此处关键需要认识到当下产生的心具有双重“身份”。观待着能生它的因缘,它是因缘集起的法、是果的身份;观待着由它所生的果,它又是因的身份或作者的身份。由此懂得:作为万法作者的心识也是因缘集起、毫无自主性,与虚妄的影像完全一样。
随后对经文的“无我我所”也分两步观察:(一)万法作者的心既然无自性(此理如上所述),由它造作的五蕴也就无自性,如同梦中的女人生儿子,母既无自性,子必无自性;(二)由于五蕴无自性,故无“我”;由于无我,故无“我所有”。
对于(二),先在当下的身心上观察有没有“我”存在。经过数数观察,看到的只有色、受、想、行、识这五类现象,这些现象各有自己的体性,互不混杂。既然只是各异体性的法积聚一处,不断地生起灭去,又哪里有常住、独一体性的“我”呢?
进而观察:连五蕴中的任何一分显现也都不外因缘作成,缘聚而现、缘散即灭,并非独立自成的实体。所以在五蕴中不仅没有人我,而且没有法我,也就是五蕴无论总体或其支分,乃至微尘、刹那,都无自性可得,只是虚妄一现,犹如水月空花。
既然根本得不到“我”,哪里又有归“我”所有的法呢?就像电影中出现的“张三”,有他的身体、表情、动作,不观察时误以为有个实有的“张三”;稍作观察,就见到只是一束束的光线投在银幕上现起的幻影,丝毫得不到“张三”实体。既然得不到“张三”,哪里有属于“张三”的房屋、小车等呢?“张三所拥有的法”完全不成立!
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
总之,世俗上,有情各随自业变现不同的根身、器界,这其间的因果律丝毫不爽,但这并非以实有的作者造作了万法,而是因果万法悉皆如幻。
再借助梦的比喻来领会。虽然梦中有随自身的业习而变现山河大地、身体、心念等,但梦全体是虚妄,哪有什么实有的作者呢?世间万法全体是梦,在这虚妄的大梦中哪有什么具自性的作者呢?
戊三、结成万法自性如幻
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
通过如上观察,就能断定一切因果之法皆不可思议,体性如同幻事一般。
因缘生的万法无有自性,因此远离一切戏论。既不是有,也不是无,又不是亦有亦无或非有非无。以远离四边的缘故,不可思议(分别心不能思量、语言无法描述)。
小结:
研习以上经文,需认识一个要点,即“由万法无自性,方成立缘起”。这又可从反面观察:若万法实有其自性,则实因、实缘无论如何集聚,也不可能生任何果。譬如:若种子是实法,水、土也是实法,这些实法聚集起来也只是原封不动,哪有生果的作用呢?凝固死板的东西聚集得再多,也毫无生动可言;又比如如果灯芯、油、火都是实法,这三法聚在一起,绝不会显现灯光。因为实法是一成不变的,再多实法集聚,也不会有新法产生。
然而,无自性如幻的众多因、缘一旦和合,便能当即显现无自性如幻的果,因此就有世间万法的形成、发展和演变,有生生不已的过程。比如:虚幻的种子遇到虚幻的水土,就生起虚幻的花果;虚幻的身体走在虚幻的镜子前,就显现虚幻的影像;虚幻的心识配合虚幻的声带、口舌,又发出虚幻的声音。对于这极为稀奇的性空缘起,有一首古偈赞叹说:“了知诸法空,业果依缘起,此为最甚奇,此乃极稀有!”
所以,造作万法的作者唯一是自心,而心又是空幻。由于是空幻的体性,故能于因缘和合时显现果相,但无论心造业或者感果都虚幻不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