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海心髓·普贤刹之明日

法王如意宝 造颂 |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我们在学习《普贤行愿品》后,重点应当修学法王上师圣者晋美彭措的《愿海心髓·普贤刹之大日轮》。

首先说明本愿文流现的缘起。1990年,法王应邀到印度的时候,到了这一年的藏历九月初十,来到金刚座旁边,上师心想:现在到了导师佛成道的地方,我想代表我传承下的所有弟子来发愿。当时祈祷上师本尊,随后安住大圆满的境界,来到了菩提座边上,因缘和合自然就现出了这篇愿文。

我们要特别用心地来学习这篇上师的金刚语,因为这里有极其殊胜的缘起。首先是根源清净。上师前世就是亲自在普贤菩萨摩诃萨座下听闻普贤不可思议行愿海的经文——《普贤行愿品》的当机者(善财童子)。此后一直都奉行普贤行愿的一切内容,而且再再立愿要度越一切愿海。因此,这一世化生到人间,来到世尊金刚座前,自然就出现了这篇《愿海心髓》。应当说这和普贤菩萨摩诃萨亲口宣说无二无别。本愿文的主旨,就是要奉行普贤大愿海的心髓要义,它的主题就是普贤行愿,而且是它的心要指示,因此我们在学习《普贤行愿品》以后,最关要的是接着研习和修学《愿海心髓》。

其次是具有近传加持。这篇愿文的出现是上师当时清净的发心力所致,特别是为着我们这些传承教下的弟子们,在大悲世尊座前发愿,因此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最有因缘、最具近传加持的法门。

第三要了解,这个法极其清净可靠。上师一生以来,要做什么、写什么,从来不加一点分别寻思。这里也是,上师一起了这个心,之后就祈祷上师本尊,不会通过分别心去想:我今天要到那里发愿,要准备什么内容。直接到了现场的时候,因缘一和合,自然从光明藏中流出。所以,这是法身智慧加持而流现的,不牵涉任何凡夫分别心的境界。也就是无与伦比的法身智慧,在因缘和合时,自然就为着所化众生的利益出现了这篇愿文,这是法身佛的作品。

第四是契时契机,因为上师的住世特别是针对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范围里的众生,因此,应着这个时代因缘出现的这些金刚法句非常简要、直捷了当,而且是针对现前因缘的众生,说到的是最切要的地方、最好受持的地方。现在发展到了这个年代,生存压力很大,各方面都处在纷纷扰扰当中,人很难受持内容多的东西。而这篇《愿海心髓》就是给出几大要点,我们一学就能从中入到普贤行愿无量无边的深广境界里。如果我们不学《愿海心髓》,会感觉愿海无量无边,不晓得怎么抓住它的心要。而这篇心髓法你一旦学了以后,一定会有这种感受:这就是最最重要的大愿,我能首先把握这几条,进入以后,就像从普贤的一毛孔进入,最后会出现无边深广、难思难议的境界。首先就是要开示一个要门让人进去,这个要门里所展开的是无量无边的普贤行的境界。这才知道,这是上师以法身智慧和直接垂念我们的悲心而流出这篇愿文,因此因缘上极其切要。

这里说了几大关要。第一是要随学本师世尊,发利他的悲愿,这就是菩提心的最关要处。就像《普贤行愿》里说到的菩提行愿,它作为支撑整个普贤愿海的大支柱。在这个基础上自然会展开无量无边的行愿海,也就是悲心一开发以后,本性的力用会无障碍地出现。

其次,直接提到了文殊智和普贤行的双运,以智行并运来达成菩提,这就点出了普贤愿海的心要。如同“文殊师利勇猛智”等一偈所说,关键就是内在的大智和大行。内在首先恒时被大智慧摄持,之后以本性的智慧起用就能发挥出一切普贤行。

接着说到,在贤劫千佛里如何来发愿承事诸佛,然后光大兴盛佛的法业。这也是我们身处在这个世界里最切身的发愿,一直要关注到贤劫千佛结束为止。

然后,在即生当中最大的要点,是以求生极乐世界来完成普贤行愿,不光是自身,而且普遍到一切结善恶缘的众生,都祈愿不等到第二世,就在这一生中往生极乐世界,亲得佛授记,亲证智悲力,大用圆满现前的境界。也就是通过往生极乐世界,得弥陀愿海加被来现前成就此大愿,这是实现普贤行愿海的特殊捷径。

之后心中的所愿唯一就是圣教和众生,这也点出了我们发愿最关要的地方。如是等等就可以看出,它的确是普贤行愿海的心髓。

这样了解缘起以后,我们会非常郑重地在心里领纳上师金刚句的加被。我们学习不是赶场,好像听一个新闻,而是要把它刻到自己的心版上,作为一生奉行的内涵。我们的广本就是《普贤行愿品》,我们的略本就是《愿海心髓》。

接着解释愿文的题目:


愿海心髓·普贤刹之大日轮

“愿海”:指对于无量无边普贤行的希愿之心,由于支分无量的缘故,称为“愿海”。“心髓”:一般而言有无量无边的菩提行愿海,在《入中论》和《现观庄严论》等的注释中,把大乘菩提的无边行愿归纳成一百二十万种类的菩提愿。再归纳就全摄在《普贤行愿品》里,本愿又是普贤行愿品的心髓,藏文里是“心中心要”,极广大的愿海,如何抓住它的心中心、要中要,故称为“心髓”。

“普贤刹之大日轮”:听法王上师以前讲过,这是以对比来突出本文的特点。譬喻里是讲,一般的三千大千世界有十亿个小世界,每一个小世界在须弥山的腰部有日月轮,这样整个大千世界里有十亿个日轮,每一个日轮只能照到一个局限的范围,其他地方就照不到。但是普贤刹很特别,在普贤刹里有一个大日轮,能够普遍地照耀到所有刹土的范围,这称为“大日轮”。

这是譬喻这篇愿海心髓大法,能够普遍地涵盖到《普贤行愿品》一切分的内容,进一步说,它能够涵盖到所有无边菩提行愿海的内涵。或者说,在一个大乘行者的心中,出现了这篇《愿海心髓》的大日轮,将会在自己的心中圆满地照到一切的菩提行海的内涵。这是就内层来解释。也就是,菩萨菩提行的心境,在空间上譬喻为一个范围非常广远、有无量设施种类的大刹土,得了心髓就好像出现了一个大日轮一样。心髓能够遍及到菩提心一切分的内涵,好比大日轮的光明,能够照到整个刹土的境界。这证明我们只要透入了这个心髓法,之后我们心中会生起大日轮,直至菩提之间,一切行愿海的内容都能周遍地照见、显了。

之后解释这篇心髓法的甚深内涵。首先是忆念大悲世尊身语意三方面的圆满功德,之后生起信心和敬重心,一心祈求具有极圆满智悲力的世尊现前垂念我、加持我成就这样的愿海心髓,在我心中出现这样的大日轮。


无量二聚圆满所成身,具有六十支分梵音语,

十力德相普门圆满意,能王天中胜天祈垂念。

念这一颂时,心里要缘念大悲世尊的功德和恩德,引发信心和敬重之后,再祈求本师释迦佛加被。佛的智慧身就在我们心中,在我们祈请的当下,佛的智慧当即就照见而加被我们的心,使我们的发愿顺利地成就。

为此,对于佛身语意的圆满功德先要得到充分的认识,这样才有生信心和敬重的因缘。要想得果,必须在因上着手,这就有必要先展开来了解金刚句每一个字的涵义。了解以后心里就有底,不会是一团模糊,每一个字的意义都能很清晰地现前,之后随文作意就不难。

颂中的前三句,分别宣说了世尊圆满的身功德、语功德和意功德,第四句先是结成世尊是能仁王、天中天、圣中圣、无与伦比的佛陀,有了信心以后,真心地祈求佛垂念来加被我。因为在成就所愿的助缘上,再没有比无等世尊力量更大的了。


“无量二聚圆满所成身”


“聚”是资粮的意思。就像成办一件事需要资粮圆满那样,要出现一尊佛的圆满色身,作为一切众生利益的所依处,需要无量的福慧资粮达到圆满。就好比炼醍醐,通过不断地搅牛奶,搅到圆满时醍醐就出来了。“二聚圆满所成”就是这个道理,通过不断地修集福慧,今天添一点,明天添一点,不断地添,逐渐越来越大,到修集圆满的时候,结果就出来了。意思是,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大悲世尊经历了三大阿僧祇劫,修集无量无边的福慧资粮,到这一世修习圆满,成就佛果的时候,才自然现出无与伦比的色身庄严。

就像怙主龙树菩萨《宝鬘论》中所说:一切世间声闻独觉圣者的福德加上善趣凡夫的福德,都无法比拟佛色身的功德。这一切福德的总和乘以十倍,等于出现佛一个毛孔相的福德;出现佛一切毛孔相福德的一百倍,等于出现佛色身一种随形好的福德;出现八十种随形好福德的一百倍,可以成就一种妙相,所以,成就三十二相的因是无量的福德聚;这些福德聚再乘以一千倍,可以感得眉间的白毫相;成就白毫相的福德乘以一亿倍,可以感得无见顶相;成就无见顶相的福德乘以百亿俱胝倍,可以感得具有十力的法螺相。这样从因上就知道,世尊如此相好的色身,唯一是宿世无量不可思议的福德和智慧二聚,修集圆满而成就的。

这样圆满的色身是实现一切利他事业的依处。《宝性论》中说:佛有胜义身和世俗身,或者说法身和色身。法身是自利圆满的依处,色身是他利圆满的依处。可见,现见佛的色身非常稀有、殊胜。虽然我们现在见不到世尊,但有世尊的画像或塑像等,我们心里如是地缘念,只要有真实的信心,世尊就会当即加被我们。


具有六十支分梵音语”。

佛说法有无量妙音,每一种都不可思议,归纳来说有六十种妙音支分,下面简单解释一下:

1、润泽音:就像水性能够滋养、润泽草木那样,佛语能润泽、长养一切有情的善根。听了佛语以后,我们心里的善根就会萌发,得到滋润而长养。

2、柔软音:就像华丽的天衣着在身上非常舒适,只要一听到佛语,就能使内心非常悦意、柔软。我们听受佛语以后,心里就特别舒适。

3、可意音:指佛宣说二谛、缘起、菩提心等的法适合我们的心意。当听到这些真理的言说后,我们就能心满意足地了解到万法的真相,以及如何达成圆满菩提的道路。

4、意乐音:佛说的不是市井村夫等世间凡俗的语言,都是非常高贵的圣者诸天的语言,所以听起来让人内心非常爱乐。

5、清净音:指佛说法是出世间的大智慧——消除一切二障的无分别智的后得。佛的内证境界极其清净,一点点分别都没有,应众生的因缘自然流出,就叫后得。

6、无垢音:佛的行境里远离一切贪嗔痴等烦恼随眠,换言之,在佛的心里没有任何潜伏的烦恼种子,所以说出来的是没有垢染的音声。

7、极明亮音:佛运用世间通用的字词,说出的语言非常显明易解,因此称为“明亮”。大众一听心里就非常清晰、明朗。

8、善力音或具力音:指佛说的话就像阳光能破除黑暗那样。由于它清晰地显明了真理,所以能非常有力地破除各种外道等的邪见,也就是能破一切颠倒的邪说。

9、乐闻音:指我们按照佛语奉行,就可以超出三界。

10、不绝音:指一切邪魔外道没办法断灭佛的语言。由于佛语极其清净,而且完全是如实地宣说真理,因此没有人能推翻。

11、雅悦音:指佛的语言非常和雅悦意,我们听后自然起欢喜心。

12、调伏音:指佛的语言可以调伏我们内心的贪等烦恼。听了佛语后,我们像野兽一样的心就会得以调伏,变得柔顺。

13、无刺音:指佛说的学处容易在自身上受持,不是像走在荆棘丛里一样特别难行。也就是不像外道非理制的各种恶戒,金鸡独立、五火苦行、受饥饿戒等做各种无意义的事,不会以颠倒的法则来刺伤我们。

14、不涩音:指佛说的法教道路十分通畅,不会堵塞。对于犯戒,佛宣说能够真实还净堕罪的方便,教导我们忏悔、防护等,不是束手无策。

15、善调音:指佛语宣说三乘,能调伏一切种性者。佛是调御丈夫,针对不同的人,宣说不同的语言、依不同的法教来作调伏。

16、悦耳音:指佛语非常和雅,能引动人心,使人一刹那也不愿舍离,都是洗耳恭听,一点不生散乱。

17、身倚音:指听了佛语后,能很快生起等持,让身体轻安喜乐。佛语有很大加持,光是听到佛的微妙语言,心就非常安定,从而使身体也处在轻安和喜乐中。

18、心了音:指佛语传达的胜观法能使我们的心意满足。我们如是明观的时候,就感觉能非常明了地观到万法的真相,所以它有使我们的内心明了的功能。

19、心喜音:指佛的语言能断除我们心里的疑结,顿时生起欢喜。有疑的时候就受困惑,破了疑以后,心里就觉得很明朗、很欢喜。也就是多年积聚在心中的困惑一下子消除了,同时会生起欢喜心。

20、喜生音、乐生音:指佛语能决定地去掉无明和内心的邪执,所以会生喜、生乐。

21、无热恼音:指我们信受佛语后能如实地证果,不会受欺诳,所以听闻佛语后不会生后悔心。不像其他教法,修后发现不得果利,这时就会生热恼,起后悔心,觉得跟错了人,听错了教法。而佛语没有任何欺骗性,不会有听了以后,发生反悔的负作用。

22、能持智音:指佛语是圆满闻所成慧的来源。听其他语言,闻后不会得到闻慧,但佛语是真理的表达,我们听后会出现闻慧。一切闻慧圆满的根源就是佛的语言,所以叫“能持智音”,听了佛的语言,在心里能持住闻的智慧。

23、能持解音:指佛语是圆满思所成慧的来源。我们接受佛语后进一步思维,会形成一种智慧。也就是内心会得解,所以叫“能持解音”,听闻以后继续思维,内心就会得定解。

24、不隐覆音:指佛内心没有隐藏,是直心流出。

25、可爱音:指一类随分得到自利的声闻、菩萨等的圣者,见到佛语也能够随着得到自己的利益,对于佛语生起欢喜。

26、渴仰音:指一类没有得到自利的凡夫,他想:我什么时候能成办自己的利益?为了得到自利,他们入于佛语来寻求真实利益。我们凡夫没得到真实利益,心里很空虚,一听到佛语是一切利乐的来源,我们心里就非常渴望仰求趣入佛语,好像贫乏者想入大宝山,得到自身的利益那样。

27、教敕音:指佛宣说不可思议的法,法王发出的教敕或谕令,任何人都必须遵守,不可以用凡夫的分别心去臆测。也就是说,甚深各别内证智证到的法界、无分别智和各种菩提分法都是不可思议的,我们一定要遵循佛语的命令来接受,就像盲人应该接受明眼者的指示那样。由于佛语是真实地印定这些法义,所以叫做“教敕”,他的教导是不可违背的,所以叫“谕令”。或者要说到各种因果、业力,三摩地的境地,如来的境界,药力、咒力等,这些都是不可思议的,用思维和语言测不到它的行境。所以不要以为任何法都是我的思维能达到、语言可以宣说的,那不过是一些分别的行境而已,真实的、超出这个范畴之外的事,就必须得接受法王佛陀的教令。

28、令解音:指佛还会宣说非常广大的一类可思议法,蕴、界、处、十度、十地等,这些我们可以思维、探讨。譬喻说到苦谛、集谛,我们就可以遵循佛语去思维、观察,这样我们会得到理解,这就叫“令解音”。

29、相应音:指佛说法的时候,完全不违背现量、比量、教量来宣说。

30、有益音:佛是随类说法,看是什么根机就教化什么内容,非常符合、相应他的心,所以能利益到他。

31、离重音:佛对于同一个法义,可以从不同的门类宣说,宣说各种名词,让听者得到不同的理解。单说一个实相,也有无数个名词,比如真如、如如、心地、圆觉、如来藏、空性、法界等等。不同的名词有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作用,其实说的是同一个。

32、狮子音:就像狮子一吼的时候,能让群兽产生惊怖,佛一说到无我等法的时候,邪魔外道就没办法忍受,脑壳都要崩裂,有那样的威势。

33、象音:指佛说法的时候,在场的大众每一个都能听得非常清楚。这是指天象,它发出的声音不是没有力量的、嘶哑的,而是一出声的时候,在场所有人都能听到。

34、深沉雷音:指佛的音声很深沉、辽阔、显赫,在旁边听的人不觉得声音大,在远处听的人不觉得声音小,声音传到一切处都是非常平等的相。

35、龙音:就像水晶宫龙王的语言很温和,而且有摄服力,它一说话,龙宫里的龙子们内心都很信服,同样,佛说话特别威重,在场的天人、非天等都非常欢喜接受。

36、紧那罗音或乾达婆音:在众生的音声里,以乾达婆的音声最优美,佛语就像这样特别优美。

37、迦陵频伽音:就像神鸟迦陵频伽,能够相续不断地出各种跟前面不同的妙音,同样,佛语能没有间断地产生各种微妙的音声,所以听佛语是一种享受。还有一种解释说,迦陵频伽的妙音一听到的时候,马上就能引着心专注地倾听,声音消失后还想再听,就像最好的音乐消失的时候,你还会回味、还想再听。同样,听了佛语后,还有想再听的心。

38、梵音:指佛的音声悠扬流畅,不会很短促地停止,没有急促的过失。

39、共命鸟音:共命鸟传的音声是一种祥兆,要办事的人早上听到共命鸟的音声,就是事情绝对会办成的吉兆。同样,我们一听到佛语,就是能够成办一切世间和出世间义利的吉祥的兆头。我们内心都想得利益,心大一点的,会想成办一切世间和出世间的利益,如果有幸闻到了佛语,那就已经出现吉祥的兆头了。因为透过佛语的指导,一切的利益都可以成办,所以它叫共命鸟的吉祥音。

40、帝释天王音:指佛语特别严密,任何人都不敢违越,都要心甘情愿地服从。

41、天鼓音:就像奏响的天鼓能够击败阿修罗,使得天神胜利,这种音声是胜利的征兆,非天闻到这个音声就逃之夭夭,同样,佛语能胜伏一切邪魔外道等的法,也就是佛初转法轮的时候,谁一听到了,就能胜伏各种天魔外道等等。

42、离慢音:指佛的语言没有骄慢的气息。无论谁赞叹佛,佛内心都不起“我很了不起”的慢心,所以他的语言没有慢的成份。

43、不卑音:佛没有低下的状态,如来传法的时候,会有一些邪法外道等做各种非理的呵责、问难等等,但是佛的心没有任何怯弱,不会感觉受到压抑,处于卑下。

44、随行一切音:指佛说的一切法都符合实际;或者无论哪种内外的所知明处或学问,佛都如实地宣说;或者理解成,以佛的音声能够传达法义。

45、离不正音:佛说法时从没有不住在正念中的状况,所以说出的法没有言词的欠缺、遗忘。或者说对一切教法他都不遗忘,所传的名词没有更变。不像今天的人,今天说一个词,明天说一个词,不断地变化,佛说的语言就像盖了印一样。佛为了利益到受教的众生,使得他生起善根,处在非常清晰、正确、肯定的教法语言当中。

46、无不足音:指佛语法教非常圆满,凡是成办增上和究竟的事业,都没有一个缺失地全部宣说了。因此佛语是一大宝藏,成办暂时增上生和究竟决定胜的法门完全不缺失地具足。

47、无贪音:佛在说法的时候,内心没有希求利养、恭敬、名闻等的贪染,所以叫“无贪音”。

48、不怖音:指佛给眷属说法的时候,不会恐怖邪魔等等。

49、欢喜音:指佛对于说法不会生厌倦,从来不会不喜欢说法而停止。

50、说一切义音:佛以遍智通达一切所知的明处,对于世出世间的一切万法,凡有提问都能没有障碍地透彻解答,所以佛的语言有说一切义的能力。也就是对于万法都能够周遍地宣讲,极其周遍。

51、善友音:指佛的语言就像最好的良师益友。对于一切具烦恼、善根还没生的人,能够用方便让他得利益;对于没烦恼的人,能够让他了解教法的真实义,所以叫做“善友音”。

52、常流音:指佛说法应着因缘相续不断。

53、严饰音:指佛能够用各种名、词、句,非常巧妙地来显示法义或庄严法义。就像用各种饰品来庄严一个人,显得非常好看。

54、圆满一切音:指佛说法的时候,当场有天、人、龙、畜等各类的有情,佛是以一个音声说法,每一类众生都听到他自身的语言,这叫做圆音说法,一个音里具了一切音。

55、令一切根器满足音:指佛以一个音声说法,所化的各类有情都随着自身根器而得到相应的理解。所谓“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譬如说,佛这样说法,在场有些是人天根器,有些是小乘根器,有些是大乘根器等等,这里面又有各种类别,每一个人听了以后都得到他自身的理解。

56、不毁呰音:佛宣说你入这个道能得这个果,由于他自身已经得了实证的缘故,没有失误处,一切有情不能对此作诽谤。

57、不变音:指众生什么时候可以调伏,就能应机作教化,不会错过。也就是佛语具有利他的功用,不会有变动。

58、不躁急音:指佛不说不如理或不善妙的语言,而且说话的时候不急躁,也没有吞吞吐吐。

59、一切眷众普闻音:指众生在佛前听佛说话非常清晰,声音不大不小,在远处甚至他方世界安住的众生,也都像在佛面前听法那样,能很清晰地听到。

60、一切种成就音:指佛处在无碍地说法当中,可以用一切事物、譬喻圆满地宣说一切法义。佛说法的时候,不会有阻碍不通的地方,对于任何法义,都可以用一切事物、譬喻等圆满地宣说。

十力德相普门圆满意”。

这里是以十力来显示本师释迦佛的最极殊胜的意功德。

“十力”,指处非处智力、业异熟智力、种种胜解智力、种种界智力、根胜劣智力、遍趣行智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等智力、宿住随念智力、死生智力、漏尽智力。

“力”,佛的遍智于一切所知无碍而转,无不彻见彻知,这里只是就十个方面来说明世尊的心对于无边的所知法,无论多么甚深、多么广大、多么微细、有多少种类,总之十方三世所摄的一切所知无不彻见彻了,这称为“力”。

处非处智力:“处”是因的意思,某个果决定是从这个因出生的,这个因就称为“处”;某个果不是从这个因出生的,这个因就称为“非处”。比如,造恶业会生苦果,这是处;修圣道能得涅槃,这也是处。相反,行善业得苦果,这不符合道理,就是非处。意思是,绝不可能有行善而堕恶趣的事情,这无有是处。诸如此类,有关处和非处的道理无量无边,对于这些缘起理则,佛的智慧能够无障碍地彻照无余,这称为“处非处智力”。

业异熟智力:指对于一切业与果报,无障碍地彻底知悉的智慧力。业包括善业、不善业、善恶夹杂业、能穷尽有漏业的无漏业等等,这上有无数种的差别,而且一一会引生相应的一类果报,佛的智慧对这一切没有丝毫紊乱地完全照见,这称为“业异熟智力”。

种种胜解智力:指佛对于全法界的一切有情心中的种种胜解,毫无障碍地完全遍知的智慧。这里“胜解”也可以理解成欲解、知解等等。也就是,有情的心想要的叫做“欲”,他认为的叫做“解”。这两个密不可分,正是由于有这样的认为,才会有这样的求取。这也是由于众生心中各种种子的力量会发出欲解来。负面有贪嗔等的种子,他会有一种胜解,认为这是好的,我一定要取;那是不好的,我要破除。对我有利的,我尽量争取;对我不利的,我尽量排斥。正面也有善方面的胜解,他认为这是对自他有利益的,应当去求取等等。这些正反面的欲解都有下等、中等、上等各种不同的种类,对于三世所摄的一切有情心中的欲解,没有障碍完全彻见彻知的智慧,就称为“种种胜解智力”。

种种界智力:指了解一切诸法各种境界的智慧力。诸法都处在自己的区域里,称为“界”,有世俗中的体性和胜义中的体性。譬如眼等六根、色等六尘、眼识等六识,对于这些法的一切名言中界的差别和胜义中都是空性的意义,没有障碍地照见了达,叫做“种种界智力”。

根胜劣智力:指能无障碍地见到一切有情身上各种根性的智慧力。从负面讲,众生出现了各种妄加出来的分别,这种分别串习深了就有一种力量,能够自在地生起贪心、嗔心等等,这叫做“根”。也就是他的虚妄分别串习的力量会出现各种根,这种根对于生同类相应的心有自在的力量。因此,每个人的根性不同,有的贪心大,有的嗔心大,有的愚痴大等等,方方面面都表现出根性不同。根性厚,表现出的心就特别强,根性薄,表现出的力量就比较弱。正面有信心、精进、正念、禅定、智慧五种根,这也是由于过去串习正法养成习性的力量,使得在引起信心、精进等方面有一种自在而转的力量,这称为善方面的根性。而且就这两类来说,按照程度可以分成利根、中根、钝根。总而言之,对这一切根的各种差别、程度等等,一切种智没有任何障碍地全部彻知彻见,这叫做“根胜劣智力”。

遍趣行智力:指了解心上一切道路走向的智力。“遍”是一切,“趣行”是起如是的心会趣向什么地方,对于十方三世所摄的一切圣凡起了何种心行,会走到什么地方,佛的智慧完全彻知彻见。比如,有的这样行道能到佛果;有的那样行道能到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有的起这样的心,将来会走向人天等的善趣;有的心是那样起的,将来会堕落饿鬼、畜生、地狱等。或者他现在住在正定中,他会到哪里去;他住在邪定中,他是什么结果他的心是这样起的,将来会怎样发展等等。总而言之,对于这一切种类的行道倾向或趣向没有障碍,完全能清晰地见到,这叫做“遍趣行智力”。

静虑解脱等持等至等智:指对于无边世界里,各种行者修持世间、出世间等的定,或者杂染、清净等的无边差别,都没有任何障碍地完全见知,也叫做“杂染清净智力”。譬如,在各个世界里有很多修行人,他们修四禅、八定、九次第定,各种等持等等,对于修定的状况如何、怎么产生这个定、定中住的境界如何、发展的结果如何,佛的一切种智没有任何障碍地完全照见。或者对于世间有情,处在杂染或清净中的各种差别彻照彻知,这叫做“染净智力”。

宿住随念智力:指对于有情过去世的来历、当时的生活状况等,完全彻照彻见的智慧。“随念”,指佛一念到某个人,对于他过去的一切事都能清清楚楚地看到。从时间上说,是从一念无明开始,一直辗转传来到今生为止的所有过去世;从内容来说,是法界里自他所有有情过去一切生的事迹;从数量说,是尽有情界无量无边的个体;从方式上说,就是佛对某个人一随念的时候:他是怎么来的、过去的情况如何?当即就见到他过去是什么名字,处在什么地方,当时是什么长相,怎么死的,死后怎么来到这里等等。像这样,对于有情的寿命无不彻知彻见的智力,叫做“宿住随念智力”。

死生智力:是说尽虚空际无数世界里无数种类的有情,其中的每一个死的时候怎么样,生的时候怎么样,他们由各自的各种业感得了怎样的果报,佛的智慧对于这一切死生中的去向无不彻知彻见,这叫做“死生智力”。

漏尽智力:由于诸佛得到了一切种智的力量,能够无余地断尽贪等一切烦恼和习气,其余的弟子声闻和独觉等,以无漏慧能灭烦恼,对这一切的情形,佛的智慧无障碍地全部见到,这叫做“漏尽智力”。

总之,佛的智慧照见一切所知,就像在掌中观酸果那样清清楚楚,在这当中没有一点不照见的范围。就像一个彻天彻地的大圆镜一样,完全照了了法界的一切相。这称为一切种智,它是佛的意功德。


“能王天中胜天祈垂念”。

前六字“能王天中胜天”是紧承前面最极圆满的身语意功德而来,以此称为“能仁王”或“天中胜天”。这是就比较来赞叹本师释迦牟尼佛具有无上的功德。

“能仁”,指在防护自己三门的业行上非常堪能。凡是对自身不利、对别人有害的心和行为,都能防护得了,就这一分义而言,通于声闻、缘觉、菩萨和佛四者。“王”字显示这是无上的能仁,超过了声闻、缘觉和菩萨的能力。也就是佛对于像阿罗汉身上非常微细的习气,以及非一切智威仪的行为等等,全都断尽了,丝毫不会被它所转,因此称为“王”。

譬如说有的声闻阿罗汉,虽然没了烦恼,但因没断习气的缘故,走路偶尔会被车子撞到,脚会踩到毒蛇,会在森林里迷路等等。有的以前世的习气还会蹦蹦跳跳,有的前世做过妓女,看到镜子偶尔会化一下妆,有的会失声大笑等等。或多或少会出现这些失误的行为。然而世尊证得了一切智,他在一切处、一切时、一切行住等的所有状况中都是一切智的威仪。也就是不会被任何一点习气带动而产生误差,无不堪能。

前面讲的身语意功德,已经展示了佛具有这样的堪能性,而称为“王”。譬如语上的六十种支分功德无不具足,没有一点缺陷。就智而言,是遍照一切法,没有丝毫的疑惑处。但是阿罗汉或者菩萨还有部分盲区,有的法在他智慧照见的范围以外;还有一些误区,偶尔以习气力会有一些过失。

以此,世尊也称为“天中胜天”。“天”是印度古文化里习用的一种概念。譬如轮回、涅槃、三摩地、天、仙等等,都是印度文化里本有的观念。佛来世上说法也随顺使用当时印度流行的一些名词观念,而赋予新的涵义。由于印度人崇奉梵天,把梵天视为最尊贵,所以在佛法里为了显示佛最为尊贵,常常说到“天中天”,与此相似的还有圣中圣、大圣、金仙等的称呼。

“天”表尊贵义,可以用在很多上称呼。通常说到五种天:第一、世天,指世间的天子或皇帝;第二、生天,指受生在天界里的天人,他们有天的身份,高出人类;第三、净天,指超出世间的清净的天,比如小乘有学和无学果位的圣者阿罗汉,因为他的相续已经净除了一切烦恼的染污,好比水清除了污染,而变得澄清那样;第四、义天,指大乘菩萨现证了诸法空性,在所证的义理上特别殊胜,因此称为“义天”;第五、第一义天,这是指佛,他彻照了第一义谛或者说佛性不空义。譬如如来在成道时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他普见到万法唯一是真如佛性,这是一切义中的第一义,再没有超出其上的。也就是照见了诸法最深的根源,彻见了诸法实相。无而现的客尘只是错觉般的幻相,就像有眼翳的人所见的毛发那样,在实相中没有,真实有的就是一真法界,这就是佛性不空义。这样彻见了真理的佛陀,就称为“第一义天”或者“天中胜天”。

“祈垂念”,以上我们缘念了世尊身语意最极圆满的成就,他无所不能,一切照见,没有丝毫无明的障碍,因此,当我向世尊祈求垂念的时候,佛当时就了知,而且当下会赐予加持。就像经中所说:“何者作意佛,佛安住彼前,恒时赐加持,解脱一切罪。”

我们应该知道,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智慧身就在自己心前,没有任何距离,无论何时这样作意:祈求大悲世尊以悲眼观照我、护念我,证知我的发愿,加被我如实发愿而成就,那么,佛当下就住在我们心中,当即赐予加持。因为佛是智慧身,而智慧是遍在一切处的,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所以随时作意就随时垂念,随时加被。

这时我们就要提起极殷重的心,在世尊面前,随同法王发起下面极殊胜的愿。

今天开始讲解各条心髓大愿:


一、随学世尊发利他悲愿


佛于三苦极度逼恼众,以大哀怜悲心近摄取,

为令所欲二利如意成,而发无上殊胜菩提心。

我亦遍空众生界未尽,不贪自利寂乐之圆满,

如饰依止利他胜意行,普门当入三有之城中。

第一颂讲了世尊因地发菩提心的状态,作为我们效仿的榜样。前两句是思维苦而发起悲心,愿意特别摄取最苦难众生;后两句是以悲心为根本,发起菩提心。下面分段解释偈颂金刚句的涵义。


三苦的涵义

凡是因缘造作的法,包括有漏和无漏两类。无漏法不归属在苦的体性、因和果这三者当中,所以不算是苦,有漏法都住在苦的自性里,因此说到轮回完全是一大苦海,连丝毫的乐也没有。

这是什么原因呢?所谓的“苦”,指我们身心不想要的、不能让心满足的事。而所有以烦恼造作的法,或者它本身就是痛苦的性质,或者它跟后继的痛苦相连,或者它是产生痛苦的门径。从这三个方面来说都是苦的性质,不是乐的性质。换言之,一种是说,当它一产生的时候就非常难受、不想要。这一点谁都知道,它是一种苦,不是乐。更深一层,虽然暂时是乐,但它决定跟苦连在一起。对此我们应当看成是苦的事,因为它终究让人陷在苦中。还有一种,从它现前生果的机制,就能看到往后会不断地产生苦。这种苦的机制或苦因的存在状况,也应当称为苦。

如果我们能观察到所有有为法或世间法,完全落在这三点上,不超出其外,那就可以全盘决定,世间里没有任何乐可得。无论怎么走,要么直接感受难忍的苦,我们会认识这根本不是乐;或者暂时有一点乐,终究因这个乐而导致很多苦,这也不是真实的乐;或者不是特别明显的苦受乐受,但它不断地相续下去就是潜伏苦因的状况,一旦到了因缘会合的点上,就必然出现苦。就好像埋着很多蓄势待爆的炸弹那样,我们都会知道这是苦的境地,因为因缘一会合,拉了引线,马上会爆出苦来。这种潜伏苦因的状况当然是苦。

这就知道,苦的范畴里有苦苦、坏苦、行苦三大类。这是怎样命名的呢?“苦苦”就是苦的苦,或者说一起来就难受的苦。第二个“苦”字是苦的差别基或者它的总体名称,第一个“苦”字是苦的差别或者具体种类。“坏苦”就是坏的苦,它显现的时候感觉很快乐,但它是一定会变坏而转成忧伤悲苦的因素。所以一看到这种快乐,就知道它是一种会坏的苦,但这个苦不能理解为痛苦,不然没办法确定涵义。

我们说到的苦,不一定指特别苦的苦受,而是要知道它的性质是一种苦。譬如说,现在有三百把尖刀刺入身体,这是极端的苦,我们称为“苦苦”。如果是吸毒,暂时处在乐受里,但我们也把这个定义为苦,因为我们知道吸毒以后会发生很大的苦,因此吸毒时的乐是一个苦事,它叫“坏苦”。

行苦也叫做“遍行苦”,不论你处于苦、乐、舍哪种状态里,它的每一个点上都是蕴含了苦因的状况。就好像下面埋了很多地雷的雷区,虽然暂时没有引爆,但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很苦的区域,它是一个很苦的状况,这种叫“行苦”。就是在苦因一直相续不断,没有拆除期间,每一个刹那都感觉它隐患重重,以它会不断地引出苦来。这不是表面出现苦受、乐受的状况,而是指它的苦因潜伏没有消除的状况。

我们处在轮回里是有大忧患的状况。不知内情的人,往往以为这里有什么真实的乐,一旦明了了,就知道在我们得到无漏道以前,都处在苦因辗转不断、缠绵不休的状况里。这不是看表面什么样子,而是看内里是什么样子。内在一直有大的隐患,解决它以前不会自动消失,终会在某一刻,遇到缘立即就爆出来苦苦、坏苦,这种就叫“遍行苦”。也就是,在我们没有出离苦海的生命状态里的每一个刹那上,都是处在这种隐患中。

就好比一个癌症患者,只要他的癌细胞没消除,无论他处在什么状况,欢喜还是痛苦,或者处在稍许平静、无感觉的昏厥、无念头的酣睡等当中,医生都知道他很苦,为什么呢?因为他的病一时解决不了。无论暂时看上去如何,始终处在病因潜伏的状态中。以这个为因,一遇到缘马上会引出苦来。因此,医生对于这种病苦没消除的状况,定义他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很苦的人。只有他把苦因彻底根除,以后才再没有忧患了。就像阿罗汉已经以无漏道断掉了烦恼种子,再没有滋生苦的因素的时候,就会很洒脱地说:“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意思是,应该办的离苦得乐的事全都办完了,不会再引出后有的苦来。在这之前,我们所有的凡夫状态,或者说在这个世间里,无论随因缘现出什么样的法,全都是苦的。这样,我们就大致知道三苦的命名是怎么回事。

下面再详细讲讲三苦的内容。

现在人说的“苦”,就是指身心非常难受,痛不欲生等等,这种叫做“苦苦”,它产生的当下就逼恼人的身心。苦苦包括恶趣和善趣里的无数苦难。地狱众生被烈火焚烧的苦,饿鬼长期处在极度饥渴中的苦,旁生被人驱使、劳作、愚痴、互相吞啖等的苦。善趣里,比如人间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等的苦,修罗界里有战争的苦等等。总之,在这一切产生的当下,连旁生都知道这是苦而不想要。譬如,冬天猫感觉非常冷,它马上就会寻找一个温暖的地方,靠在火炉边取暖。它不想要寒冷侵袭的苦,所以会寻求解决的办法。或者,即便再傻的人,在他身上被针扎的时候,也会感觉这很苦,不想要,会马上躲开。这些就叫“苦苦”,是最容易认识的。

坏苦和行苦不是这种粗浅的状况。坏苦是指,现前的乐无法长久,因为它是由因缘来维持的,因缘一散就没有了。当它坏灭时会产生很多苦,这个苦是由先前的乐引发的,所以说前面的乐跟后面的苦相连。既然它的结局是非常大的悲苦,那我们就不能把它当成真正的乐。就好像一个人,暂时看来对你很友好,但实际最后就是由他来毁灭你、杀害你,那就不应把他当成真正的好友,看到他后面杀伤你的情况,就应该把现前诈似亲友的人看成敌人。同样的,看到它是在你心中最大地制造痛苦的因素,就不应当把它看成是真实的乐。

这样就知道,有漏世间的一切身心、享受、环境等乐,无论怎么显现都是坏苦的体性。为什么呢?因为它不是自己出来的,是由因缘和合来显现它,由因缘的力量来维持它,但因缘不会长久,到了不能维持时就必然坏灭。就像由很多砖、瓦、柱、梁等来维持一个房子,但这些因素在不断地变化,无法长期维持,所以到一定时候,房子就会倒塌。人会死,东西会旧,机器会报废,连整个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等,最终都会爆炸。这是什么原因?就是因缘的力一消耗完,就必然归于坏灭。因此在这个世界上,对于前面出现的所有快乐境相,我们一旦看到它终归坏灭、消失,就知道前面的乐不是真实的乐。

不仅如此,坏灭时出现的苦,就是由前面出现的乐所导致的。就好像母亲有最初生了孩子的快乐,就有最后失去孩子的痛苦。失去孩子的苦唯一是由她生了孩子的乐而导致的;如果她没有生孩子,就不可能有因孩子死而产生的苦。比如一个老板,因为他有拥有财富的乐,才有财富亏损的苦,或者,一个人有成功的乐,才有他失败的苦;有他拥有的乐,才有他失去的苦;有亲友团圆的乐,才有分离的苦;有年轻时享受的乐,有年老享受不到的苦……

所以,我们处处要看到,出现乐的时候必定与后面的苦相连,如果不想要后面的苦,首先必须不贪著现前的乐。如果一个母亲生了孩子,但她对孩子丝毫没有贪著,那失去时也若无其事,不会产生非常难忍的逼恼心的悲痛。虽然这很难,但从道理上就是如此。再说,如果我们有很多财富,当它出现时,心里起了拥有财富的乐,贪著在上面,那在它失去时就无法接受,心会一直在这上缠绕不休,陷在沮丧或忧苦当中。如果现前的财富对你来说跟一堆沙子一样,没有任何贪著,有也好,没有也好,那当它失去时,你也会觉得跟一堆沙子被风吹走了一样。或者,对于现前的名誉,把它当成空谷回响,那当它消失的时候心里也毫无影响,这就不会陷在坏苦里。

现在要说的是,当世间圆满显现时,如果自己著在乐里面,这种状况就是苦性,明眼人一看就说这个人很苦。譬如某个人现在很成功,他对此有很大的贪著,感觉非常兴奋快乐,有智慧的人一看就知道,他已经落在很大的坏苦里,这是一种苦法。但当事人很愚痴,陷在苦中而不自知,还以为自己很幸福。就是因为他的眼光很短,看不到这个法必定要坏灭,谁能永远保持名誉?当它坏灭的时候就必然陷在忧苦里。


极度逼恼

接着我们要体会“极度逼恼”的状况,才知道佛为什么发特别的悲心。

这是说到我们最苦难世界的状况。苦都以逼恼为相,这又要看到缘起的规则。因上是烦恼性造作的业,以它的力量,感现的果相必然是内心不得安宁,或者说处在苦的状态,对此以“逼恼”来描述。苦苦上当然是以恶业的力量,在自身上变起很大的苦。苦一来就逼在身上,完全不自在,不得不感受。这时人受到业力的逼迫,而且身心非常恼乱、焦虑、痛苦。

而所谓坏苦,也是由烦恼性的善业力感得的果,在出现果报时,也是处在恼乱不安的状况。譬如得到名誉,当他上台领奖时,身心完全处在逼恼的状态,只不过适合自己的心意,所以表现得很兴奋。其实,从他听到这个消息到上去领奖,在整个过程中,心完全被有漏的业力和感受逼迫,处在恼乱中,完全不自在,一点寂静相也没有。或者一下子福报现前,得很多享受,这时他处在快乐当中,实际身心完全随着业流而转。只不过他认定这是自己喜欢的境界,现在终于能大肆享受,所以表现得非常兴奋、沉溺、迷狂。但这也是逼恼。

所谓的行苦是指,他一直在惑业力的支配下,刹那刹那迁流不断。即使暂时看起来平静,实际连一刹那自在的相也没有,不断地随着惑业力流转,像江河奔流那样。比如看我们睡觉的时候是不是平静?其实在梦境里,各种分别心不断地迁流。即使处在没有念头的酣睡当中,身体里也有无数的迁流。这是一种逼恼不安的状况,不是说我们已经脱离了惑业的系缚,超然于外,像圣者那样,而是完全身不由己。我们看似平静的状态,实际跟处在一辆飞驰的列车上一样,止不住迁流的步伐。

这才知道,我们一直被逼迫着,处在迁流不息的恼动当中,这都是苦的状态。只有完全脱离了惑业力的牵制才能风平浪静,或者说截断了生死之流,才能逍遥于生死之外,这叫做获得了寂静。此前的状态全部叫做“逼恼”,它是苦的总相。

极度”指逼恼的程度非常强,或者说苦已经到了高幅度运转状态。这又要从三苦分别来了解。

首先“苦苦极度逼恼”,这是讲我们处在一个恶性业力极其繁盛、增大的区域,它叫做娑婆世界,不同于他方世界。其他世界有的表现得非常安宁、寂静,人们普行善法,身心上有很多快乐、自在。有些世界虽然有苦,但苦感没这么深。唯独这个世界非常浊恶,充满了各种烦恼和不净的业力。

而且,这里是指到了五浊炽盛的时期,从人寿二万岁开始,世界入了五浊,降到人寿一百岁时,五浊极其炽盛,整个世界的因果状况已经陷落到了最低谷。也就是说,随着共业不断地往下走,五浊也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地增长,达到极度时,就到了五浊极度增盛的时代。在这个时期,人们都处在非常邪恶的状况,心里充满各种的恶见,连起码的因果正见也没有;烦恼极其炽盛,造的恶业非常强;寿命不到百年;众生彼此之间竞争、斗争,做各种贪婪、邪恶的行为;以这四大浊汇成了整个时代极其污浊的局面。当一个人陷在这样的共业圈里,基本都被染成这个状况了。

这就看到,由于因上恶性的力量极强,因此果上感召的苦苦的逼恼,已经到了极剧的程度。就像射箭,最初放箭时发的力量有多大,就决定最后穿入靶心有多深。同样,看众生因地的业行如何,就知道果上会出现怎样的逼恼状况。由于处在这样五浊炽盛的时代,没有正法光明,众生陷在极度的业果愚当中,人的心基本被邪见掌控,一点白法也不生,一丝善行都没有,而且刹那不断地猛利造恶。以此,内心浸满了邪恶,对于沙门、婆罗门不生恭敬;对于父母不兴孝顺;对于救度的圣法和圣人肆意诽谤;对于造恶没有丝毫控制力,极剧地增长恶行。这就知道,这个世界的人类感受着极度逼恼的苦受。

这里要看到,虽然不善业都是苦苦的因,但在程度上有所不同。而这个时期已经进入了娑婆的浊世,那程度就非常深。比如,战争爆发的强度越来越大,毁坏性越来越大。疾病方面也非常严重,出现了各种疑难杂症甚至不治之症,比如精神癫狂、老年痴呆、爱滋病等等。还常常出现灾难。就人本身的基本状况来说,一生中引发出来的苦非常多,稍触碰一下就会受很深的逼恼,或者说苦箭会非常深地刺到身心上。

这就看到,我们这些处在五浊增盛时期的众生,受着非常大的苦的逼迫,人人都处在很深的苦感里,而且难以拔除。

“坏苦极度逼恼”,这是基于两点错误认识:一是把现前出现的乐受执为真实的乐;二是执著没有三世、因果。结果就认现前这一点乐是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没得到这个乐的话,人生就没意思了,因此把所有追求点都放在这个乐上。一旦得到,必然生起极度的贪著,就像酒鬼碰到了酒,色鬼碰到了色那样。这就可以看出,在没有任何对治力的状况下,他的坏苦会发展得非常深。如果心中有正法,那至少能认识到这是有过患的,不能过度享受,不然会毁坏自己。

由于末世众生邪见炽盛,不信圣人、不信正法,反而颠倒地嘲讽、诽谤、舍弃,这样他的心就没有接触正法的可能性。而且一味地任由像狗攫取骨头那样的贪婪心增长,一旦发现所欲求的东西,马上就要抓到,一直以贪心著在上面,不断地贪食,沉浸其中。

这就导致浊世的众生会受极深的坏苦逼恼。有智慧的人看他这么贪婪,一直著在上面,提前就预见到了后果——一旦他失去这些,抓不到,心就无法满足,出现的苦会非常深。譬如,对财富、名誉、享受、爱情等等,以很强的心去攫取,得到的时候,一味地著在上面,那失去时就根本接受不了,一直不甘心,心里抓住不放,那时苦感会特别深,心始终陷在里面拔不出来。比如对财富,过去心里特别贪著,外在表现上就非常开心、兴奋等等,实际是坏苦很深的表现。一旦失去,沦落了,顿时就陷在抑郁里,程度深了就走不出来。或者贪著彼此间的情爱,一旦分手,离开了以后,内心就无法调整。就像弹簧拉的张力太大没办法回缩那样,当时的贪心太大,一旦失去就陷在里面出不来。或者对于名誉特别贪著,一旦没有,心就很不满足,会感觉自己受伤了,一直陷在其中,不断地打妄想,久久地形成习惯,就很难走出来了。

诸如此类,要看到整个世间坏苦的状况。在前因上看到他的贪著力很强,就能推断当他失去时,忧苦会特别深,而且一下子陷进去出不来。他觉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没有了,就想不通,会处在失去的妄想里。结果,他的心一直被逼恼得非常深,无法解开。从未来无尽的发展缘起相来看,只要他没得到正法的指点,将来还会无数次地作茧自缚,无数次地发生同类的坏苦逼恼。每一次都在短暂的享乐过后,又陷在非常深重、漫长的过患中。

这就看出,这个世界的众生本来充满了苦苦,偶尔出现一点乐受的时候,都成了深度的坏苦。由于他根本不懂得节制,只会很强地去执著,得到的时候狂喜、兴奋、贪著不已,不断地放纵,这就意味着当他失去时,又会陷在很深的苦恼中。而且,没有佛来说法救拔他期间,他的心就始终打不开,会一再地入错乱圈,每一次都作茧自缚。像吸毒一样,在一度的乐受以后,更深地毁坏自己。像这样,也是一种无穷无尽的苦流。

“行苦极度逼恼”,也是指它的程度,也就是每次播植的苦因的量非常大,非常密集,非常强。这在不同的时间、区域里,又有不同的业力相。

众生处在浊世,污染缘特别深,周边的环境处处都在感染人起惑造业。譬如,今天处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六根门头时时接触染污缘,各种增上缘不断地挑起人的欲望和各种业力,在心中熏下无数苦种子。这要看到,浊世众生的心好像一片地,周围有各种缘,每一次播下的种子都太强太密集,一天当中都会熏下很多种子。像这样,看到在这个时代因缘里,众生心中每次播多少种子,有多大功能,就知道它发苦的势力有多大。由于众生因位的感染度非常深,所以果位行苦的逼恼性就极大。也就是很难处在平静中,忽然间就出很多苦,都是很强的苦苦、坏苦,不自在地随着业力迁转。整个世界都处在变幻莫测、高幅度地在人心中生产苦的状况。

从行苦的极度逼恼就要看出,这是高密度、高幅度、高强度播苦种子的状态,“一苦未了,一苦又生”,而且因的势力越来越强,苦越来越大。整个世界发展得几乎无法收拾。就好比一片地里有很多毒种子,毒种子又发出很多毒芽,毒芽没完全发出来的时候又大量地播种,之后又更加密集、炽盛地生起很多苦。像这样不断地蔓延增长,就会演出未来没有穷尽的苦的遭遇,极其可怜。从中可以预断,众生堕在地狱、饿鬼、旁生,乃至在人中将会受多少苦?必定会无数劫陷在漆黑的苦海当中。

在这样高密度的苦的逼恼中,人的心很难转向正法。就像深度的精神癫狂症一样,越发越狂,越狂越发,这时要有效地施治,让他恢复一点点,都非常困难。

这才知道,到了浊世,有非常多的无善根众生,他们心中几乎没有善法,没有安乐的因,全部都在制造苦因。而他未来的命运,决定将无数世陷在极深的苦中。对此,诸佛也感觉极难救度,纷纷住持清净佛土,去接引善根深厚的人。对于那些人,稍一接引就会主动行善,因为他们的心很调顺,容易入正法,之后就会走上良性循环,以佛的救拔力能很快超出轮回。因此,可以比较容易地把他们安置在解脱和成佛的果位。但是,救度浊世苦难深重的众生就极其困难,从这里就能看出世尊特别的悲心。他发的愿是针对三苦极剧逼恼、千佛都救不了的浊世众生。他发了特别的哀悯之心,以极大的悲心,走到这类众生的世界里来摄取他。

那么,下面就讲后一句——以大哀怜悲心近摄取” 的内涵。

大哀怜”,就是对这些没有佛救度的可怜众生,生起很大的怜悯心。就像母亲不忍心舍弃极度病重的孩子,想方设法拔除他的苦,无论多艰难她都愿意做,哪怕有一点生还的希望,她都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换,无论多大的苦都愿意承受。这种就叫拔苦的悲心。

近摄取”,是说不但不舍弃他,而且走近众生,修一切功德,积聚能力、资粮来摄取他。总而言之,对这些全部被淘汰掉、诸佛都不管、看起来无药可救的众生,释迦佛以大怜悯心发悲愿,要尽全力来摄受这些众生。而且为着这些众生,自己无量世住在浊世里不离开,直到人寿一百二十岁时示现成佛,把一切有缘都度脱到解脱和成佛的果位。

这就看到,世尊是由于特别悲悯这个世界的众生而发愿,他成佛的路线是在浊世里不断地积累资粮,把善根回向众生,最后在这个世界示现成佛。这样就能够一直不舍离众生,不断地摄取他,最终把他摄持到成就的果位。像这样是极其困难的,但是佛有极强的悲心、愿力的缘故,为了让一个众生种一个善根,他甘愿多劫在地狱里受苦。或者为了使众生生一点点善根,他都甘心做一切难行苦行的布施等等。总而言之,他愿意行一切道来摄受众生。

这里要说到一段世尊宿世发愿的传记。当时世尊是一位名叫“宝海”的婆罗门,他对宝藏如来说:护星等一千零四个人,佛都给他们授菩提记,他们会次第在贤劫成佛。当时有众生心里起很多贪、嗔、痴、骄慢等烦恼,佛都调伏他们的心,把他们安置在三乘当中。余下的无法调伏的恶劣众生,就被一千零四佛舍置了。

当时宝海婆罗门生起很大的怜悯,他起了悲心要摄取这些无法救度的人。这一类众生的状况非常可怜,他们心里有很重的烦恼,处在五浊增胜的时期。在这种业力当中,他们造五无间罪、破坏正法、诽谤圣人,一直在邪见里做各种行为。根本不积聚圣者七财,对父母不起孝顺心,对于沙门、婆罗门不起恭敬心。应该做的不做,不该做的乱做。每天不修福德,也不害怕后世堕落。对于布施、持戒、修定三种福没有任何想做的心。不求天上人间好的果报,频繁地造十恶业。而且远离善知识,不知道去靠近真实的智慧。

由于他们不断地造非常重的恶业,就被囚禁在三有牢狱里,没有丝毫解脱的可能。就像严重的精神病患者,陷在狂乱、发疯的恶性循环里,没办法脱出。像这样,一直在生老病死四瀑流里被业力冲着往下走,沉溺在非常污秽的境界里。而且以愚痴蒙蔽了心,在非常险恶的道上狂奔,像瞎了眼一样,始终在邪道上走。他的人生中远离一切善业,专门造恶。以此,诸佛世界都不接受,他们都被摈弃在这个污秽的世界里。可见这个国土极其秽浊。

法界里有一处一处的国土,都是由一类众生业感而变现出来的。娑婆世界的特征就是苦非常重,业力非常重,非常污秽。凡是清净的佛世界所不接受的恶人辈,全部集中在这个世界里。这个世界里的刚强众生根本不行善道,专做不善业行,他走在邪道上,造的罪业积聚起来像须弥山那么高。

当时宝海婆罗门说:那时,到了娑婆世界贤劫人寿一千岁的时期,一千零四佛不摄取世间恶劣的有情,让这些众生任意地流转生死,陷在极深的漩涡里没办法拔出。他们受着极重的苦,为什么你们反而舍弃这些众生,各个愿意住持清净世界?那些生净土的人都有很好的善根,心都调伏好了,已经达到了清净,能够供养无数佛,你还要进一步摄取他,而那些极可怜众生,心没办法调服,种不下善根,一直处在污秽的境界里受很多苦,他们最需要帮助,为什么不摄受他?

当时世尊起了极大的悲心,他要以大悲特别靠近众生来摄取他。就像母亲对很健康、非常好的孩子不必操心,因为这个孩子已经走上了正道,稍提醒一下就能自觉地完成。而另一个深度发疯、狂乱的孩子特别可怜,不应该舍弃他,应该对他有更多的关怀,而且要想尽办法来帮助他。不然没有人关照、为他发心的话,那他未来会陷在更加可怜的境地。

像这样,宝海婆罗门发心说:我要直接住持在这个污秽的国土,多少世以来不断地摄取众生,为了让他种一点善根,哪怕多劫住在地狱,或者经过多少劫勤修善根来回向,我都在所不惜。

世尊那时有一种想特别摄取浊世极苦众生的哀悯,而发了悲心。

我见到这个情景,心像紫花树叶一样颤动,非常担忧这些可怜众生,以致身体都憔悴了。这些菩萨不能住持在五浊恶世,让众生堕在愚痴黑暗中,我愿以大悲心摄持。

为令所欲二利如意成,而发无上殊胜菩提心。”

前面讲到贤劫一千零四佛相继发愿住持净土,摄受善根已成熟众生,把他们安置在成佛的果位,其他无善根众生则被遗弃在娑婆世界。而本师释迦佛因地有特别的愿力,他对这些三苦极度逼恼的众生起了很大的哀怜心。他们无归无救,没有人立愿来救的话,将会陷在无边际的苦流当中,所以世尊于心不忍,特别要摄受这些众生。虽然这是极难的事业,但是佛发了五百白莲花大愿,就像在淤泥中盛开莲花一样,要在最污秽的国土里开出悲愿之花。无论多么艰难困苦,都甘愿牺牲自己来利益众生。

但是,光有悲愿还不行,为了实际达成自己所欲的自他二利,一定要在心中立起坚实的愿力,也就是无上殊胜的菩提心。它的具体内涵就是五百悲愿所摄的无量支分内容。

这里说的如意成”,是因为菩提心像如意宝一样,一旦在心中建立,就会如所愿那样最终达成。因为一旦以悲心驱使,而立定“为利有情决定在秽土成佛”的誓愿以后,就不再更改。这种愿力又称为“愿轮”,往后会相续不断地运转。

这并非是轻易可办的事,其他佛的愿力都不在这方面,因此就悲心而言,释迦佛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因为,千佛所遗下的众生,都处在娑婆世界这个业力不净的地方,处在五浊增盛到了非常浓厚的时期,心里生起一念善根都很难。而且不断地在邪见的驱使下造各种恶业,无惭无愧,像疯子一样。这样的话,在他们相续中种一个善根都非常困难。但是,释迦佛有极大的愿力,他发心在恒河沙数劫中尽自己的心力,按照愿力的蓝图不懈地奉行。

这就要知道,由于菩提心是真实誓愿的缘故,特别要在秽浊国土救度最苦难众生的缘故,而且是真正发起行动,无论多艰难,都坚信像堆土积石可成巨山,一次次舀水,大海最终会舀干一样,以这种菩提心,决定能如自己的所愿那样,在秽恶世界里逐步积聚因缘,最终在这个世界成佛,所愿的一切都会在五浊恶世里完成,这就叫做“如意成”。它的根本是无上殊胜菩提心,内容就是五百悲愿,原理是一旦立了愿,最终决定如愿以偿。

下面我们就以释迦佛为榜样,看看他是怎么立愿,就会知道自己未来的方向。因为,作为发菩提心的人,必定要自己走出来,肩负起利益一切苦难众生的重担,最终独立地修成佛,所以必须从这里来开展大乘的道。而释迦佛是本土的导师,直接指导我们怎么修行,所以我们一切都要跟随佛,像他那样来走,这就是上师金刚句所指示的内涵。

在这里我们要用心地学。佛在无量恒河沙数劫以前,就看到这个世界无比秽恶、浊苦的状况,他当时起了极大的悲心,关注着苦难世界的众生解脱和成佛的大事。这不是一种儒者“为万世开太平”的胸襟,而是为娑婆世界的苦难众生得到解脱和成佛的胸襟。没有比这更殊胜的心了,所以称为“无上殊胜菩提心”。

在发愿方面,由于世尊是在秽土示现成佛,发的是住持秽土而成佛利生的大愿,因此称为“白莲花愿”。他一开始就想到:对于这些极难调化的众生,我该怎么用自己的力量,一点一点地来摄受、调伏,给他种善根、给他回向;在各种众生界、各个时期里,尽一切可能性跟众生结善缘;怎么受生为外道、旁生等来给众生说法,这样一点一点地积累;怎么力行六波罗蜜多,成就自身的各种功德;怎么来完成以一音说法令一切众生随类得解,尽可能地随他的心,把他往解脱道上接引等等。又想到:最终所有因缘圆满之际,我怎么从兜率天下来,在这个世界示现成佛;在这个过程中要怎样利益众生。最终我要在这里示现成佛,把佛圆满的教法事业树起来,把完整的三宝树起来,利益整个因缘范畴里的一切有情,直到把所有应度的众生都度完,让所有应成熟的众生都成熟为止。

这是惊天动地的事业,十方诸佛都赞为“甚为稀有”。就像《阿弥陀经》里所说的:释迦牟尼佛竟然能在五浊恶世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众生说法,是为甚难!我们要体会到,在这个秽苦的世界,众生处在恶性流转当中,而且不断地增长繁衍,极难救度。就像一个医生,不是只救度一些病情较轻的人,而是发愿救不治之症。同样,世尊发愿救度苦难特别深重,心相续完全腐化、烧焦了,连一个善根都播不下的众生。他在名叫“堪忍”的世界,在斗诤充满的时期里,以无畏的愿力,摄受一切众生。因此有这些惊天动地的立愿。

下面介绍一下世尊所立的悲愿。


一、为了摄受有情、调伏他的相续,作各种发愿。

宝海婆罗门发愿:在贤劫人寿一千岁时,我立誓行菩萨道,以菩萨三摩地的缘故,在长久的生死中忍受各种苦难。

我行布施度时,如果有众生不断地向我祈求所需,无论他要什么,我都施舍给他,让他得满足。我对众生,乃至他还处在贫穷中,我都生大悲心。对于饮食、衣服、医药、床榻、住宅、宝盖、钱财、谷物、丝缕、象马、车辆、珍宝等等,凡有所需全都布施给他。我做这些布施,心里不求人天果报,唯一是为了调伏众生、摄受他。以此因缘,我愿舍弃自己所拥有的物资。如果有众生过量地希求,想要奴仆、城市、聚落、妻子儿女等,甚至我身上的手、脚、鼻、舌、皮肤、血液、肌肉、骨骼乃至生命,当他乞求时,我都起大悲心施舍给他,不求自身的乐果,唯一是为了调伏、摄受众生的缘故。将来我有行持大悲的名声,人们都觉得非常惊讶,我会受到很多赞誉,然而我对自己所行的布施从不自我称叹。我也立誓:不为自己修了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等而耽著炫耀。虽然我行六度无量的善行,愿我丝毫不为自己求果报。

为了让一个众生种善根,我愿在十劫中入无间地狱受无量苦。

为了让一个众生种善根,我愿在十劫里在畜生、饿鬼、贫苦鬼神、下贱人中受无量苦。

如果众生心中没有善根,失坏正念,心已经被烧焦,我都以悲心摄取他、调伏他,使他种善根。在此期间,终究不愿在人间、天界为自己而享受一点快乐。

我立誓在无数劫中住在生死中不远离,在一个佛刹极微尘数那么多的大劫中,用种种胜妙的供养具供养诸佛。为了让一个众生种下善根,我都这样去行持。

如果我见到饥饿的众生,应当用自己身体的血肉使他得到饱足。如果众生犯了很多罪,我愿以生命代他受罪来救护他。

未来有众生没有丝毫善根,善心已经被烧灭,我要为这个众生精勤地行菩萨道,在生死中倍受各种苦恼。

如果有众生信奉大自在天、遍入天、日、月、梵天、帝释、金翅鸟等,愿我在这些众生前变成大自在天等身相来利益他们。

如果有饥饿的众生,愿我用血肉救护他;如果有痛苦的众生,愿我以身体、生命来救护他。

愿我在长劫的轮回里,甘心忍受极度难忍的痛苦或者中等的痛苦。

愿我能使得内心毁坏的众生,造恶业、舍弃善法的众生都能行持无上菩提;愿我能让这些众生都行持布施等波罗蜜多;愿他们所作的善根都成为无上菩提的因,解脱恶趣的系缚;愿我让这一类众生积累福德、智慧资粮,使他们都能趣入佛的刹土,得到如来的授记;愿他们都能得到三摩地、陀罗尼、安忍的各种功德,最终圆满成佛。


二、为了在人寿百年时调伏人天众生,立愿示现八相成道,作各种殊胜利益。

世尊为了在人寿百年时,在这个世界示现成佛,利益无边众生,而立了各种大愿。

譬如佛说:在人寿一百二十岁,整个世界处在极度混乱、污浊,众生烦恼炽盛,造作各种恶业的时期,为了调伏浊世众生,成熟他的善根,愿我从兜率天降临人间,入到转轮王种性父王的王妃胎中。那时候,从金刚际到色究竟天之间遍满光明。愿这光明在一切时照耀,恶趣和人天众生都能见到。愿所有见到光明的人都能对轮回苦生起厌患之心,而希求涅槃,至少生息灭烦恼的心,应当播下最初的圣道种子。

又如佛发愿:愿我入胎十月期满,以自己所积福德等持力,使得娑婆世界六番震动,众生都得以觉醒。

愿我从母亲右胁降生人间后,娑婆世界光明遍照,所有众生都能了知。善根未成熟的众生能因此播下涅槃菩提种子;善根已成熟的众生能生起等持的苗芽。

愿我出生后,脚掌接触大地时,娑婆世界金刚际以上的大地六次震动,所有四生、五道的众生,水中、虚空中的众生都得以觉醒。愿这些众生的心中,没有生起等持苗芽的,我使他生起;已生起等持苗芽的,我使他坚固稳固,使他们都在三乘法里得到不退转果位。

(像这样,一直发愿在成佛的一段历程中,以各种示现来调伏众生,使他们相续中生起善根,生起厌离心,得到三摩地,或者都能行持出世间解脱道等等。)

又发愿:在成就菩提果后,所有与二乘道有缘的众生,都以我说法而得到阿罗汉果。

愿为一切众生宣说正见,具有无量法义的词句;愿众生都随其根性而得到果位。

愿以智慧金刚摧灭众生心中的烦恼大山。

愿宣说三乘法使众生趣入佛道,能够为下至一个众生宣说佛法,赐给他无畏布施。为了行布施而赐给无畏,愿我为了说法步行数百由旬。

愿在自己的教法下,人们出家没有障难;甚至各种脆弱、忘性大,乃至具邪见、因烦恼而心烦意乱的众生以及女人,都能圆满出家。

愿自己得菩提时,众生以前世冤业作各种毁骂、各种伤害,都赐给他们清净戒、等持、大悲,为他们宣说妙法,使他们得清净信心而行持善法。

愿自己成佛后,全身所有的毛孔每天都幻变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如来,这一切幻化的佛都能入到有佛住世、无佛住世、五浊炽盛的世界里。这些化佛每天都在各种刹土里,对造五逆、谤法、谤圣者、入声闻乘、戒律不净、毁戒、犯根本戒、毁坏自续、善心失坏、丧失善道、堕入轮回深渊,以及入恶道的各种众生宣说佛法。

(如此等等就可以看出,世尊为了在贤劫人寿百岁时成佛,建立三宝法幢,利益这段时期里的所有有缘众生,在因地发了无上菩提心,立下这些大愿。)


三、为了说法利益一切众生,愿自己具足一音说法的能力。

当时世尊在因地又这样发愿:我成就无上菩提后,要具足一音说法的能力。有的众生学声闻乘,他听我说法,就能听到声闻乘的法义而了解;有人学缘觉乘,他听我说法,就能解了缘觉乘的法义;有人修学无上大乘,他听我说法,就了解到纯一无杂的大乘法;有人修集资助菩提分的道法,想得菩提,听到我说法,就能舍财行布施;有的人远离功德,希求人天快乐,他听我说法就能持戒;有人彼此怖畏,有爱憎的心,听到我说法,就能相互生亲厚心;有人喜欢造杀业,听到我说法,他就得悲心;有人常常被嫉妒、悭贪覆盖自心,他听我说法,就能修喜心,不住在嫉妒当中;有人端正无病,贪著在色上,心生放逸,听到我说法,就能得舍心(舍开这一切贪恋);有人淫欲炽盛,内心放逸,听到我说法,就能观不净;有人学大乘法,被掉举盖所覆盖,听到我说法,就能得到身念处的法;有众生常常自己称赞,能够做大的议论,他的智慧像电光一样,闻我说法,就能解了甚深的十二缘起;有众生很少听闻,见识很短,听到我说法,就能得到不忘陀罗尼;有众生入了邪见山,听到我说法,就能解诸法甚深空性之门等等。


四、为了达成自他二利,愿自身成就各种功德。

任何没有谄曲心,秉性真诚,愿趣入大乘法的菩萨,愿我对他只说一句法,就能得到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等持、七万五千总持功德。

为成大菩萨,愿我能具足大精进、不可思议的发愿、智慧、殊胜菩提,身具足相好庄严、语言善妙能满众生所愿;为了得到不可言说的等持,愿我能具足闻法功德;为了得到不忘失,愿我能具足正念;为了得到誓言坚固,愿我能具足思维;为了永不退失所发誓言,愿我能具足加行;为了增上地道功德,愿我能获得胜解;为了能舍弃一切财物,愿我具足布施;为了所闻法要融入清净心,愿我具足净戒;为了所有众生远离怨恨,愿我具足精进安忍;为了积累资粮,愿我具足精进;为了神通灭尽定现前,愿我具足禅定;为了断除烦恼习气,愿我具足智慧;为了救护一切众生,愿我具足慈心;为了不舍一切众生,愿我具足悲心;为了对一切法不生怀疑,愿我具足喜心;为了远离分别高下之心,愿我具足舍心;为了能起妙用,愿我具足神通;为了拥有无尽受用藏,愿我具足福德;为了了达一切众生心,愿我具足智慧;为了了解众生怎样证悟,愿我具足妙慧;为了得智眼,愿我具足光明;为了得法、义、辞、辩四无碍,愿我具足四无碍解;为了制伏一切损恼者和魔众,愿我具足无畏法;为了得佛功德事业,愿我具足各种功德;为了能长久、无所畏惧地为众生说法,愿我具足正法功德;为了广弘如来一切法要,愿我具足光明;为了能现前一切佛土,愿我具足光明;为了得佛授记,愿我具足神变;为了如实宣说真谛,愿我具足如来幻变;为了究竟四神足,愿我具足神变;为了趣入如来秘密,愿我得一切佛加持;为了独自获取智慧,愿我得法自在;为了能实践自己所言,不受任何违害,愿我具足精勤善法之力。

愿我即使宣说一句佛法,也能使入大乘的无量无边众生行持善法,而且得到满足。愿这些大菩萨都得到不退转智慧、佛法大光明,而且在极短时间内得到如来果位。

由以上简单的叙述,我们可以大略看到世尊当年为救度浊苦众生立悲愿的情形,也才知道上师总持金刚句的内涵,的确是一句话含了无数内容。

在这一愿中前一颂最重要,只有理解了这一颂,才知道第二颂的立意,也就是完全以本师为榜样,开始一点一滴地随学,重点就落在利他的悲愿上。像这样的五百大愿世尊完全做出来了,当年他的目标就是要在浊世里示现成佛,能够真实地摄受非常苦难的众生或者无善根、刚强难化的众生。今天这一切都实现了,在娑婆世界世尊的整个教法期,所出现的所有三宝事业都来源于世尊的悲愿。直到这个时代,我们自身上得到的一切佛法利益,都来源于世尊菩提心的恩德。

可见,如是发愿后,经过逐渐地运转,积累到量的时候,的确会按照这样来成就、来实现。我们对于世尊当时的用心,怎么起悲愿,由悲愿发菩提心,以菩提心摄持来修集一切福慧资粮,最终住持秽土,整个从因到果的过程都看清楚后,就知道自己该怎么随学。在方向、目标上怎么用心等等这些大的方面就会非常明确。

之后,就要对于本师有一种信心和随学的心,然后就要按照下面这一颂真实地发愿。不是口头上说一说、心里想一想,而是意乐和行为全部要有,这是最根本的学习之处。这里发的是最不可思议的利他愿。自己的善心苏醒了,能够随学世尊使劲地发愿,以大乘种性的功能力量,最初、中间和最终成佛时,都会出现不可思议的利益。

接着我们要按下一颂来发愿。


我亦遍空有情界未尽,不贪自利寂乐之圆满,

如饰依止利他胜意行,普门当入三有之城中。

我亦”就是和释迦牟尼佛一模一样,也就是以佛为榜样,发起最广大的菩提心。菩提心的最终落点是利益众生,这是普贤行海的根源。所以说到“遍空有情界”,就是发誓度尽一切众生。

数量上是要度空遍法界虚空界无数世界中一切种类的有情。乃至一个众生没有达到佛位,我都一直行持这种不为自利、专求利他的行为。时间上是乃至众生界没有穷尽之间,恒时不贪著自利寂乐的圆满,像佩戴美饰那样依止利他的增上意乐和行为。不像小乘住于寂灭那样,而是从一切门类入到三有大城中,在一切种类的众生界里作最大的饶益。

总之,利他悲愿就是尽一切心专行利他,而不为私我求任何利益。所谓的私我,只是我们把色心假合的虚假幻影当成自己,其实真实的自己是法界心。法界心里的一切众生都与自己同体无二,因此应视一切众生为己,这样如同为自己一样来利益一切众生,就发生了极大的觉悟。之后念念都趣入菩提行海。以这种缘起就会真实展开无边的普贤行海,由此就会出现普贤刹的吉祥。


从远离违品方面是“不贪自利寂乐之圆满”。这里的“自利”,指的是为虚假自我谋求利益的心,它是大乘道最大的违品,而所谓的“自利圆满”,是指法身功德全分地显发,这是两回事。两者在“自”上有极大差别。如果错认身心假合的幻影为“自”,认为只有这个是我,此外一切都是他,唯一要重视我,其他人另作考虑,这样的话,就会使我们生生世世局限在自私心的圈子里,而引生一切衰损。

也就是说,如果短浅地为着自身的利益,而且不懂得因果善道,就会不择手段地,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各种伤天害理的事。这样,为了求自己现世的快乐圆满,导致我们堕在恶趣里无数次。

接着还是只求自身利益,来世要得到人天福报,拥有美貌、财富、名声、地位、权力等等;或者能够生天,享受更高级的五欲;或者生到更高的天,住在不受任何苦苦、坏苦干扰的禅定当中等等。这样为自己得到上界寂静、安宁的圆满也不究竟,是把有漏苦法错认成真实的涅槃或安乐。

进一步说,看清了轮回唯一是苦轮,是惑业性不断变化的法,这里没有任何真正的安宁,一直随业流迁转,没有丝毫自在,在这里始终解决不了离苦得乐的问题,只会一再地由于错认而陷在制造苦的缘起里。声闻缘觉二乘人看清了这一点,知道求轮回乐的自利行为完全是愚蠢的做法,而且看清了轮回的根源是我执,通过消灭我执,再不起任何引生轮回的惑业,从而真正住在寂灭安乐当中。他以为这就是我的圆满。但是对大乘人来说,这样住于寂灭是落在涅槃边上,障蔽开发如来藏,也无法在尽未来际救度无量无边的法界众生,所以这是不能行持利他的最大违品。

我们要知道,就像萨迦《离四窍诀》所说的:“贪著自利非发心”,或者像《华严经》所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小乘或者人天自利的心是菩提心最大的违品,因此要彻底拔除它。就像上师教导的这样,认清了只有以大悲行持广大的利他,并非为着一己之私,或者求小乘息灭自身惑业的所谓寂灭乐,才能开发出无量无边的菩提行海,和佛果的色身、刹土、事业等等。它的利益范围是尽法界的量,普化无量无边的众生。由此也会开发出自身无边的功德宝藏,真正实现无上的圆满。了解这一点后,就应该随学世尊,恒时把自利看成仇敌,一定要断除它。

这里的“不贪”,表现在我们的愿丝毫不贪著在自利的寂乐圆满上。为了利他,不会想:我要保住自己的利益,得一点清净、安宁、喜乐,我不愿意做那样辛苦的事,怎么能为了利益众生牺牲我的圆满?等等。正面来说,要像世尊那样,为了让一个众生心相续生一个善根,即使住在地狱十万劫受各种苦,都心甘情愿。为了利益众生,即使生在饿鬼道、旁生道,或者人天各种卑微的族群里,受无数苦,都在所不惜。哪里有众生,哪里就有利他行,而且可以牺牲自己的性命来做,这就叫做“不贪”。

所以,我们再也不要陷入到,为了虚假的自我,计较我的安逸、我的快乐、我的喜好等等,否则就直接障碍了利他。菩萨的利他是要完全舍弃自我的。虽然我们一时还做不到,但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愿力。只有这样不贪自利,我们才能恒时依止利他的胜意行。

为一己之私的自利是利他的违品。心里只要以自我为主,就不愿意利益众生,或者不能全心全意地发挥出心力来利益众生,这就是大乘道的障蔽。我们在自己心上就可以看到,当我们不再视这个虚假的幻影为自我,而是视法界一切众生为同胞的时候,就会把众生看成自己,把一切众生的离苦得乐看成自己最究竟的事业,此外再没有别的所作。那时会甘愿像释迦佛那样,想尽一切办法,积一切善根,具足一切能力,都是为着利益众生。我们日日夜夜怎么样闻思修行,怎么样积累福德,下至磕一个头、供一支香等等都是为着众生。为了利益众生,我们甘愿施舍一切跟他结善缘。愿意成就无上的语功德,应一切众生的机,让他们听到相应的法,使他的心得到调伏、救度。这就是大乘菩萨的悲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利他的胜意行看作自身最殊胜的庄严,此外没有别的庄严。而失去利他,就好像显现出极大的错乱,又暴露出非常大的自私、贪婪,念念计较自我的心理丑态。这一切都是因为保护一个小我,不愿意沾染任何利生的辛苦,不愿意行持难行苦行,不愿意为着众生心中的法身慧命,而日夜地献身献力。这都是自利这个魔头在障住我们。

但要注意区别,这里的“自利”跟法身显发的“自利”是两回事。这里的“自利”是指,由于执著自我,视我为第一,视一切众生为这之外,这样就只会为自己。我们从无始轮回直到今天为止,念念都是为自己考虑,为自己思维:怎么来利益我?到什么地方去能得到利益?等等。什么样的念头都会起,什么样的是非都计较,什么样的行为都做得出,什么有自利的地方都会趣入求取。

然而在利他方面,我们的善心却完全被障碍了,我们的大乘种性因此被覆蔽而无法开发。也就是我们竟然想不到利他;想不到尽虚空界的众生,是我们要发最大的悲心,尽最大的力量,日夜救度利益的对象;想不到怎么忍一切苦,我都要时时去思维怎么利益众生;想不到为了利益众生,要实际受生在各种众生界里,哪里能作利他,我就去哪里;也想不到由此怎么来出现无数利他的繁花硕果等等。这都是我们的心被自利障碍的缘故。

这样了解以后,我们一方面要消除“贪著自利寂乐圆满”这个最大的违品,同时在顺缘上,要全分地提起利他的胜意行。也就是心心念念都想着众生的利益。之后发起决断,发愿随自己能力的差别,从一切门类进入到三有城中救度众生。这样的话,我们就会远离凡夫住著在轮回边的衰损、声缘住著在涅槃边的衰损,从而极快速地实现不著轮涅二边的无上佛果。

接下来解释后两句:

如饰依止利他胜意行”。

利他胜意行”,指利乐有情的增上意乐和增上加行,说的是悲心的自性。利他就是悲心,有意乐和加行两方面。

意乐里又有增上利的意乐和增上乐的意乐。“利”指因上的心行,“乐”指果上的受用。“利的意乐”,指让有情从不善业中脱离出来,安立在善业中,这就在因上做到了利益。“乐的意乐”,是说拔除他的三恶趣苦,安置在善趣乐中;拔除他的生死苦,安置在解脱的涅槃乐中,这是就果来说。总之,想让有情得到一切现前和究竟的利益、安乐,称为“增上意乐”。

意思就是,“利”,是让有情的心从不善中脱出来,安立在善上。如果他一直造杀盗淫等的恶业,作无义的行为,那就要把他安置在不杀、不盗、不淫当中,乃至能行殊胜善业,护生、布施、持梵行等等。不但要把他安置在世间善上,还要安置在出世间善中。也就是进一步让他从以我执出发而行善,转到以无我摄持来行善,这就住在了出世间善道里,是更大的利益。进一步说,不单是得到小乘住在寂灭边的利益,还要把他安置在不住轮涅二边的大乘道当中,这是更上的利益。总之,一直怀着让他在因上出现有利益的行为这样的意乐,就是菩萨增上利方面的意乐。

“乐”,是在果上希望有情能离苦得乐,这又有上下各层的差别。针对有情的不同阶段,希望他暂时能拔除恶趣的苦,把他完全安置在具有人天安乐的善趣果当中;进一步再把他安置在远离一切三苦的无漏涅槃乐当中;最后把他安置在不住有寂二边的无上佛果的大乐当中。这是菩萨增上乐方面的意乐。

不但要有这样增上的意乐,还要有增上的加行。也就是依止如是作利乐的意乐后,以自己身口意的行为,把众生真正安立在利乐当中,这叫做“增上加行”。

为什么要依止利他的增上意乐和加行呢?因为我们现在要随学世尊,发愿受生在轮回,在众生界里,手把手地教他、引导他,把他安置在现前和究竟的一切利乐当中,这是我们的心愿。而受生轮回,取决于我们的增上意乐。以这个意乐驱使,才能受生在轮回的各种生处;没有这个意乐的话,最多像小乘一样,住在涅槃寂灭边上,因为没有驱使的因。因此,我们恒时不能离开这个意乐。同时,为了实际达成让众生得到利乐的所愿,一定要做出实际行为来,因此,恒时不离利乐有情的加行。当然这也要随分随力来做,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做法。

那么,依止利他胜意行的情形如何呢?那就是“如饰”,像女人依止胜妙饰品那样来依止利他的胜意行。对女人来说,没有了鲜花、耳环、项链、臂钏等的装饰就感觉不美。那么对菩萨来说,没有利他的胜意行,就没有了菩萨的庄严,成了菩萨的衰损。也就是说,当内心的大乘善根被很强地激发出来时,就会唯一执持利他胜意行作为自身的庄严。会感觉:如果失去了利他的庄严,自己的身心就非常丑陋。如果堕在小乘唯求自利,或者人天只求庸俗世间果报方面,那是我最大的丑陋,羞得简直没脸见十方诸佛菩萨。我作为一个发心的菩萨,竟然丢失了最重要的利他胜意行,那当然就像女人失去了胜妙的美饰,而变得丑陋不堪一样。反过来,就像女人恒时不离美妙的饰品来庄严她的身一样,我要恒时不离利他胜意行来庄严我的心地。

这是表示自己奉它为最最庄严的心,也表达了对大乘道的深心渴仰。这样具足了利他胜意行,就能够“普门当入三有之城中”。

普门当入”,指当我们入了大乘道,悲心、增上意乐坚固的时候,不会像声闻那样舍弃轮回,而是不舍轮回,为了利益有情,数数受生在三有的各种生处来成熟有情。

”是受生的意思,这有很多种,有以业力入、愿力入、三摩地力入和自在入。我们现在要发心,从初学阶段直到成就佛果之间,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恒时执持这个遍入的愿。以它驱使,就会在不同阶段、以不同的境界遍入到三有城当中。

也就是说,处在胜解行地时,多数是以业力受生。这时心还没得到自在,不能完全如自己所愿那样受生,但有时候也可以随缘受生。这时主要是以积福德资粮的力量,受生到利益有情的生处。之后到了一地二地,得到了一定的自在,就可以随着愿力受生在所欲之处。这时可以在人、天、旁生、饿鬼、地狱等处利益各类众生,如同自己发愿那样来受生。比如,为了解救众生的饥渴,自己受生成鱼、象等的身体,用肉体来让众生满足。或者到了疾疫劫的时候,受生成能遣除众生疾病的身体,众生通过食自己的肉,使得疾病消除等等。到了三到七地,是以三摩地的力来受生,遍入到一切有情生处。无论想生到哪里,都可以在三摩地中如愿受生,这样遍入到有情界,非常近地作利益。到了八地以上,就能真正地自在受生,这时可以示现化身,从兜率天降临人间入胎等等,显现各种受生。

普门”是指我们要发愿受生各种有情的身相,以便以同类的身、语言等最近地摄取有情,对他作利益,以此来成熟他的相续。就人类而言,我们要发愿在人间现各种在家相和出家相。譬如时常现成在家转轮王的相,非常有力量地在生死里广大地成熟有情,把他们安立在善法中作利益。或者在胜解行地、一到十地等地位里示现出家相,在和尚、阿阇黎那里受得清净戒,以及以法性力得到无漏戒,或者以化身示现出家身等等。这样来普门遍入到人类世界各种区域里作利益。诸如此类推展开来,要在整个三有范畴里示现无数身相来利益众生。

三有之城”是譬喻,就好像一个极大的城市,里面有各种街道、区域、族群、社区等等,这比喻各类众生的生处,他们有各种身体、意乐、苦乐感受、语言等等。对此普门地遍入,是为了最大程度地达成利乐一切众生种类的愿望。所以要发愿像观世音菩萨一样,能够遍入到一切有情生类,随着他的根机、业感,现出跟他同类的身、说同类的语言、做同类的行为表现,来最切近地利益他。

这样来做,就能实现我们度尽一切有情界的悲愿。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要随学世尊,念念唯是利他的心和行,不贪著任何自利的寂静、安乐等的圆满。


心髓大愿的要义

分三:(一)以喻总说悲愿为本;(二)反证无悲余者不生;(三)正说具悲余者随生。

我们要依比喻和正反两面,来认定“随学世尊发利他悲愿”是无量愿海的心髓大愿。它处在根本的地位,从这里才能发生无量大乘的菩提行,以及最终实现利他的无数花果;没有这样的悲愿,一切普贤行都无从开展,一切佛果事业都无从达成。它是有则俱有、无则俱无的根本性大愿,因此放在首位。


(一)以喻总说悲愿为本


大悲为根→安忍为茎→利他思为枝→胜生愿为叶→胜生为花→成熟众生为果

就像一棵妙树,有根、茎、枝、叶、花、果六部分,都要次第地发生。先要深植根本,从中出现支撑的茎,再长出树枝,生出叶,开出花,最后结成果。同样,在自心的缘起上,一定要按照次第开发出大乘行愿,以及最终实现利他的无边菩提行海和它的结果。由此,我们就要以第一愿作为最根本的前导。

首先要扎下很深的大乘的根,要想到:尽虚空界的众生都被三苦严重地逼恼,如果不作救度,他们就会陷在无边际的苦流转中。这样就于心不忍,从而苏醒大乘种性。然后发起“我一定要救拔一切有情苦,直到众生界空尽为止”的大悲愿力。这时,大乘道就有了根本,或者说在我们心中就扎下了大乘的根。

由于有这个大悲,为着利他,就能安忍各种难行;由于能够安忍,就能够思维各种利益有情的方便;在思维利益有情方便以后,自己就会发愿:在一切生当中,得到能够作圆满利他的身体、受用、眷属和处所。以这个发愿力,无论在哪里都会数数地取能作利他的受生,也就会实际受生在三有各处,取得一个身来直接利益众生,这是由愿力决定的。以这样利益众生,最终就能成熟有情的相续,真正把他安立在解脱和成佛当中。这样才能实现度尽尽虚空界众生的悲愿。

这就知道,大悲是后五者的根本,也是菩萨一切功德中如根本般的前行。就像《无尽智慧经》所说:如同呼吸是一个人命根的前行,为了真实行持大乘的缘故,菩萨的大悲是一切大乘利他行的前行。又像《圣者嘎亚日经》上说的:菩萨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悲,有情是它的所缘境,最后成熟有情就像妙树成熟了殊胜果那样。

也就是说,依靠大悲的根,会出生为利益有情能够安忍种种苦恼的茎。依靠安忍的茎,会出生思维拔除有情苦的种种方便的枝。由思维利他方便的枝,就会发起主动入众生界而受生的愿——叶。也就是想到:我要利益遍虚空界的有情。如果我只凭这一生,那基本利益不到什么,因此我一定要一切生中在无数众生界里受取各种身,才能直接针对他作利益。这样,心量就已经打开,开始考虑到整个众生界的问题。就像世间人考虑要成办一件事必须先趣入那个场所,在那个情景、因缘下才能成办,不可能单单想一下,不趣入而能成办。这样的话,受生的愿就起来了。

以这个受生愿的驱使,就会为了利益有情,随着自己的意愿,不断地在三有一切处受生,这就开出了花。有了这个花,它一定会结果。也就是,已经遍入到三有各种生处,出现了这样的身,譬如为了度狗类示现狗身,为了度猪类示现猪身等等,直接跟猪狗等众生接触,就能让狗猪种善根,或者为了度各种各样的人而化出各种各样的身,这样就能直接利益到相关的有情。这就是以受生的花出生成熟有情的果。

只有这样,发起想拔济遍虚空界任何一个有情的大悲愿力;才会有尽一切时处安忍各种苦行、不贪著自利的心;有了这样的心,才会恒时依止利他的增上意乐和行为;这样才会发愿普门遍入一切众生生处,受取殊胜的能利益有情的身来利益同类;最后才能达成真实遍入到一切众生界,成熟任何一个有缘众生的果,这样才真正实现了大菩提。

相反,没有前面对于尽虚空界有情的关怀之心,又没有洞察到他们都陷在三苦极度逼恼、无穷无尽的苦流中的审察力,又没有我要平等拔济一切有情的悲心,就不会出现后后的一切事。这就根本没有进入大乘道,完全被一己之私、混乱理解苦乐的颠倒观念蒙蔽了。这样的话,大乘根本的大悲、大忍、大行、大舍这些种性就没办法苏醒,也不可能以这个心推动增上而发起菩提心,从此进入到肩负利益虚空界无边有情的重任,时时以这个悲愿驱使而运行。如此一来,所谓的大乘道就只是口头虚言,以菩提心为根本的菩提行海也就无法开展。这样我们才了解到大悲是根本的原因。


(二)反证无悲则余者不生


无悲→不具安忍→不具利他思→不发投生愿→不得利他身→不能成熟有情

从反面来看,首先,如果没有像树根一样的大悲,就不能为了利益有情,甘心安受各种难行苦行。就像母亲对孩子有悲心,她把孩子拉扯大的过程中要忍很多苦。比如孩子生病,为了治好他的病,愿意安忍一切难行,不会说到那里去找医生太艰难了,我不做等等。由于为悲心驱使,这个过程中的任何辛苦都忍受得了,甘心做各种行为。但是对于其他孩子就没这份心,因为缺少悲的缘故。同样道理,如果我们缺乏大悲,像声闻缘觉那样,那就没办法做利益有情的难行。如果具有大悲力,那为了利益有情,何时都不会舍弃难行,在任何艰难困苦中都能度过。就好像一位普天下众生的慈母一样,对待任何众生都如同独子,有了这样的悲心,就何时也不会舍弃难行。

其次要知道,如果不能为了利他而安忍各种苦行,就不会发起利益有情的思维。由于自利心过重,耽著自己得到怎样的享受、利益、安乐等等,就不愿意牺牲自己去利益众生,为了利他要忍受各种苦行的时候就会逃避,而不愿意承担,这就根本不可能发起利益有情的思维。只有发心要利益众生,之后才会为众生着想,才会想到:我要这样那样来利益他,采取各种各样的方便。如果不能做到为利有情而安忍各种辛苦,那就不会去思维怎么利他。而不通过悲心和忍力来发展利他思维的话,就无从开展出无量无边的菩提行海。这样终究是在大乘门外而无法进入,也不能出现最广大殊胜的佛果。

接着要看到,如果远离利益有情的思维,就不会发起“为了利益他,我要受取一个不杂恶业的殊胜身,而且受生的时候,不要被任何自利的发心所染污”的殊胜愿。不是再再地为有情考虑,就不会想要直接进入有情界,现一个特别好的、能够圆满成办利他的身。

然后,如果不能这样发愿,那就不会得到能利益有情的殊胜身,由此就不能利益有情。就像世间人,他是一个业力的身,就不能够利益有情,声闻缘觉不想受生在轮回的缘故,也无法利益有情。

诸如此类,由于缺乏大悲的缘故,后后的一切都无从生起,也就无法进入普贤行海。这样才知道,第一个心髓大愿就是利他悲愿。


(三)正说具悲则余者随生


具悲→具安忍→具利他思→发投生愿→得利他身→能成熟有情

从正面来说,如果已经看到一切有情被三苦极度逼恼的状况,自己于心不忍,发起愿拔一切有情苦的悲心,此后对有情的看法就完全不同,会把他视为独子般,有特别想让他具足真实安乐的慈心。

之后心里就会想对他作利乐,看一切有情如同最疼爱的孩子那样。就像孩子生病时父母非常担忧,为了让他脱离病苦,会精进于一切方便。不会想这很难行,我这样做很苦等等,不会有这样的心。而是日日夜夜都可以为孩子做,只要孩子能得一点安乐,父母都特别欣慰。同样,他这时不以做利益有情的难行为苦,而是认为:这下又能利益到有情,让他种下善根、得以成熟等等,而发起极大的欢喜心。换言之,我们把有情看成极端缺乏安乐、备受诸苦的孩子后,自己的心就甘愿为利益他受一切苦,在任何情况下都想着他的利益。只要能对他作利益就不是苦事,而是一种殊胜的感受,自己会感觉:我现在因为利他,真正得到了安乐。

像这样,我们心里种下了大悲这个根本的话,就会使得做任何利他都无不安忍的树茎广大地增长。这时不会计较任何自利寂乐的圆满,为了利益有情,确实愿意做一切事。认为安乐就在这里,而不以个人利益为乐。

这样一来,由于安忍的茎不断增长,就会出现利他思维的枝。对于任何难行苦行都愿意忍受后,为了利益众生,自然会有各种利他的思维不断地发展。就像母亲,为了利益孩子愿意忍受一切苦。譬如让他的身体长得好,可以付出一切为他准备饮食、衣服、生活资具等等,只要孩子得一点快乐,她都无比地欣喜;能远离一点痛苦,她都甘心去做。有了这种安忍的心以后,就会不断地发展利他的思维。她会想:我这样做能利益到孩子,那样做能让孩子脱苦等等。在几十年里,会不断地这样思维,心心念念都考虑怎么利益孩子。同样,我们的悲心一旦坚固,为了利益众生就能安忍任何苦行,之后自己就有很大的心力,在这过程中会发展出无数利他的思维。

以此为因,就会出现在无量生死中不断利益有情的大愿相续。利他愿是从利他思维来的,如果没有起各种为众生着想的利他思维,就不会有这个大愿的相续;只有不断地起利他的思维,心才会逐渐成熟,直到尽未来际相续不断的利他愿力才会出来。而且,这个愿会辗转增盛,就像从树枝里发出了叶子,而且旧的叶子会不断地掉落,更好更增盛的新叶子——殊胜愿会不断地生长。

这样的话,由于利他思维的心已经成熟,念念都想主动到众生面前去利益他,而且拓展到了极广大的程度,愿意在一切众生界里受生,迫不及待地想给众生作利益。就像父母对孩子的事都会亲自去做。为了成办孩子的各种利益,可以充当各种角色,以不同的方式来利益他。比如要教孩子知识,他可以充当老师;孩子生病,马上充当医生、护士等等。像这样,菩萨为了真实利益到一切众生,会发起殊胜受生的愿,也就是会遍入到三有当中。

殊胜的受生愿起来以后,就像从绿叶里开出鲜花一样,他会以这个愿力,实际受生在各种众生类当中。

由于受取了能利益一类有情的殊胜身,而且心不被任何自利所染污,以这个菩提心驱使,就能实际去成熟有情的相续。因此,以受取殊胜身为因,能够出生成熟无量有情相续的果。

经过这样观察,我们会确认这一愿的确是心髓大愿。也就是说,我们最开始观一切有情都被三苦极度地逼恼,然后发起大哀怜心:我一定要走近他来摄取他,为了拔他的苦,我愿意不贪任何自利的寂乐圆满,甘愿牺牲一切。之后就做各种利他的思维,时时依止利他的增上意乐。随后就发出实际行为来,从而启发出要受生到众生界,入三有大城的愿力。以这个愿力,就会实际受生在无数世间界里,在相应的有情面前出现殊胜的身。以这个缘故,最终就能实现把有情都安置在现前、究竟利乐果位的愿,由此就达成了整个菩提行海的所愿。因此,这一愿是能够开启无量无边菩提行海的根本。

(以上是依据《大乘庄严经论》而作的解释。)


二、依文殊智成满普贤行海愿


愿世世为一父智慧藏,文殊勇士欢喜恒摄持,

从于普贤行愿品所说,无量菩提行海究竟成。

大家看《授课资料》,先要明确金刚颂每个字的涵义。

发愿的内容里,世世、恒”,指一切生、一切时。也就是贯彻在每一念心上。

一父”:“一”指不二、唯一,“父”是根本。这个根本就是指“智慧藏文殊勇士”,因为所有普贤妙行都是由智慧流出,所以智慧是唯一的起行的根本,称为“一父”。

智慧藏”,指无尽的权实两种智慧。“藏”是无尽的意思,“智”有明照的意思。实智慧就是内证甚深法界的智慧,或者说证到实相的智慧。权智慧,指在起用的时候,了达众生的根性、意乐、度化的法门、各种世俗差别缘起的智慧。一切妙行都是由这两种智慧为根本才流出,因此称为“一父”。

一父智慧藏”就是文殊勇士。“文殊”是妙吉祥的意思。“妙”是从断德上讲,“吉祥”是从证德上讲,也就是离过具德的意思。远离各种烦恼障、所知障垢染的粗涩,称为“微妙”;具足三身、五智、十力、四无畏等无边的自性功德法,称为“吉祥”。

勇士”是从力用上说,它能断能行。也就是以见实相的智慧,能够断除我执、无明的命根;又以开启了根本的智慧,能够行持无数妙行,称为“勇士”。

欢喜”有不同层面的涵义。就它的随顺分而言,如果处在信解位,那就是有了同分的对于实相、缘起等的信解后,就会有精进行道、乐于行道的心。已经对此发生胜解,了解了它有无比的意义,自然就有踊跃趣入的心,这叫做“欢喜”。就甚深义而言,当现证了义文殊时,自己心中开始以文殊为根本,最终不随分别迁变的苦而住在大乐中,以此来摄持一切万行,这叫做“欢喜摄持”。

摄持”,有以见摄行、从智慧起用等的意思。

普贤行愿品”,是总持章句,它是无量菩提行愿海的总摄。

所说”,指这是普贤菩萨摩诃萨现证了如是的妙行境界,而宣流出来的。誓愿的最终目标是,普贤行愿所说的一切菩提行海或者普贤行海都达到究竟。

”是无量的意思。这里的一切菩提行,从时间、空间、种类等各方面来说,都超出了有局限的数量,所以是无量。譬如十大愿王或者“趣入”这一科判下许许多多的大愿,都是极其广大周遍、事事无碍的境界,当然是无有限量。之前所修证的任何方面,就世俗的心量而言也都是没有边际的,这些都叫做“海”。或者就它的种类来说,从因至果一切能够现证菩提的道行和果行都是无量的,这称为“无量”或者“海”。

菩提行”,专指能够证到无上菩提的道位的修行,以及已经证到菩提的果位的修行。

究竟”,指菩提行海里的任何一分内容都行到最彻底的地步,或者说穷深极广、完全现证。“穷深”是彻证到最深的法界,“极广”指开拓起尽法界量的行海;“完全现证”是说本性的体普贤、用普贤完全证到,无上果海的行境完全现前。这就是大愿的最终目标。

了解这些以后,我们就知道如何祈愿自己时时依止文殊智来成满普贤行海。

以上是字面解释,下面开始宣说金刚颂的内在心髓义。由于这一年来已经讲了《普贤行愿品》长行和偈颂的内容,所以对于普贤行愿所说的菩提行海就不再更多地叙述。总而言之,这两句话说的就是我们一年来讲的所有普贤行的内容。这就是我们发愿的地方,因此每天都不能缺少《普贤行愿品》的念修。



思考题

一、思维本愿文流现的缘起及殊胜性。

二、解释愿文题目。

三、思维世尊圆满的身、语、意功德,发起祈求垂念之心。

四、三苦是什么涵义?观察此方众生为三苦极度逼恼的状况。对此,佛是如何“以大哀怜悲心近摄取”的?

五、思维世尊因地所立的悲愿,尽力发起随学之心。

六、利他的违品是什么?我们应如何消除它?

七、什么是“利他胜意行”?我们应如何依止它?

八、为什么应当“普门入于三有之城中”?对此应如何发愿?

九、分别从比喻、正面、反面,认定“随学世尊发利他悲愿”是无量愿海的心髓,并对此愿数数作意而发。

十、细致思维“依文殊智成满普贤行海愿”一颂。


心髓大愿的要义

普贤、文殊是华严上首,有表法义。华严三圣里,毗卢遮那为本师,普贤、文殊两大菩萨是胁侍。这表示以普贤、文殊为因,如来为果。为什么文殊在前、普贤在后呢?这表达了非常玄妙深微的涵义——行道的次第和证入果海的关键。

我们且用三对来解释:一、能信、所信一对;二、解、行一对;三、理、智一对。


一、能信、所信一对

“普贤”表示所信的法界,也就是在缠如来藏。在烦恼缠缚中的如来藏还不能显出,所以有而不见。众生本具如来藏,就像穷人家宅地下有无尽的宝藏,但是自己不见不知,这时候叫做“在缠如来藏”,所以《理趣般若经》上说:“一切众生皆如来藏。”这是表达自性普贤。

在最初位以文殊来恒时摄持自心最重要。这里的“文殊”表示能信的心,《佛名经》中说:“一切诸佛皆因文殊而发心”,意思是依于信心而发起觉悟。善财最初见文殊的时候就发起大菩提心,也是他正当信位的缘故,此后就被文殊所摄持。文殊的内义表示能信解的心。当我们信解了自身本有自性普贤或者如来藏,由此就会发起信心——我本来是佛,我要求佛果,我要开发佛藏中的一切功德,出现无边的普贤行。因此,正当信位的时候,一定要由文殊信解来相信本性是普贤,有体、用两分。由此就会顺着《普贤行愿品》发起真实的胜解,对于每一句都会在心上立出这样的行愿来。《佛名经》中又说:“文殊菩萨出生一切菩萨,无休息故。”这也表达从深信如来藏的信解里,出现了一切信位的菩萨,源源不断。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先得到文殊信解,被此摄持,才能够信受殊胜的行愿王。从此,才出现信位普贤或者位前普贤。


二、解、行一对

“普贤”表示所起的万行,各种上下经里都说“普贤行”故。“文殊”表示能起的解慧。

在这个地位时,同样首先要通达、解了万法的理体和事相,知道一切万法是从一个根源里出来的,这就是所谓的空性法界。而且要知道,从中依缘起流出一切事相,这就是要通达无数的差别现相。依于这个解,就能开始随顺普贤行海而发起相应的行持。也就是,《普贤行愿品》中,从一开始生生世世求出家、持净戒、发菩提心,然后依止善知识、修般若行等等无边渐次的行海,包括从因至果道次第上的各类修行,都要通过解得事理的文殊慧摄持,才能从中起行。这也表达了以见摄行、从解起行、依智住戒等等无数方面的内涵。

在《华严经》里,弥勒菩萨对善财童子说:“汝先得见诸善知识,闻菩萨行,入解脱门,皆是文殊威神力”故。又说:“文殊常为一切菩萨师”故。又说:“文殊师利心念力”故。外层的涵义是,弥勒菩萨对善财童子说:你见到诸位善知识,闻到各种菩萨行,从而入了解脱之门,都是文殊威神力加被你的缘故。从内层来说,是由于开了文殊的解慧,就有了能发起行的内因。解慧一开就能摄一切行,也就是它具有指导一切菩萨行的作用。在它的指导下能够闻信一切菩萨行,而且能在起定解后,入到种种解脱门中。因此说到文殊是菩萨之师,文殊的心念力指导着自己不断地依师、闻法、修行而入解脱门。

所以,我们第二个关键就是要依照解慧来发起普贤行。


三、理、智一对

“普贤”表示所证的法界,指出缠如来藏。经中说:“善财童子入其身”。这是指彻证法界,如来藏从烦恼客尘中完全脱出。换言之,一切虚妄、无而现的烦恼客尘消尽了,本来的如来藏如实现前了,因此叫善财童子入了普贤的身,实际就是证入法界。

又说:“得究竟三世平等身”故。得到了三世平等之身,这时没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不平等的相。落在生灭心的时候,过去、现在、未来都是不同的刹那,并不平等。然而实际中没有三世,因此一切平等。这时就入了无二的法界,任何一法都是法界,在一毛孔中有无边的世界,一刹那中有无尽的劫海,这时就证入了究竟的普贤境界。

“文殊”,表示这时与法界不二的能证的大智慧。文殊原本承事的佛就叫“不动智”,这也表达他深证到不动法界的智慧。弥勒菩萨说:“文殊师利常常为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诸佛的母亲”。这也是表达,最终以文殊智而彻证到普贤法界,成就了无上菩提,因此他是无量佛的母亲。

再者,就理或所证境界而言,有体和用两门;就能证智方面,有权和实两种。实智慧就是根本智彻见了法界,权智慧就是差别智了达了无数妙用。以文殊的两种智慧就能证得普贤的体和用,因此,最终是由文殊智而证得我们自性的体普贤和用普贤,究竟完成一切普贤行。

这就知道,最终的意义是,得到文殊智慧藏恒时的摄持,就是指刹那不离,不再落在分别心有能所二取的境界里。由此就彻底穷证了体普贤,流出了事事无碍无边的用普贤的境界。这就叫彻底地完成普贤行海。


第二、二圣融通

这是指必须融通文殊智和普贤行的关系。这也有各层上的融通。

首先,要以信心才知道法界。这个信要信在理上,不然就成了邪信、迷信。这非常关键,不信自心有如来藏,就无法信受普贤行海,所以一直要以文殊的信摄持来修学普贤行愿。从最初阶段开始,时时不能离开,所以说“恒摄持”。

我们一切生都不能失去这个信念。一直要信法界本身具有如是的体、如是的用、如是的本来远离一切客尘事事无碍的境界,才能从这信上出现希愿的力量。有了希愿的力量,才叫做自身有了初步的行愿力,这样再去行持,就是在信心的摄持下修行。

假使不信有如来藏,那这一切都无法解释。你可能认为:我离普贤行海的境界有无数亿里的距离,根本不是我能达到的。只有信了以后才知道:我现在只是被客尘蒙住了,而我本身就是不可思议的法界,无边的普贤行海都是自性中本具的。既然是本具,那我就敢发愿,既然本心的普贤含裹了十方三世一切法,一切无不在其中,那我就能随顺这样的法界发起行愿力,也能有符合它的初步观行。所以,十大愿王一上来就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等等,末尾又是四无尽句。意思就是,你必须相信如来藏、相信法界,相信你的本性一切圆满、一切融通,所以我们在一念间就可以起如是的愿——遍礼一切、遍赞一切、遍供一切、遍喜一切等等。

基于信心才有愿力,所以第一个关键就是由胜解信来起行愿力,也就是时时不离胜解而发起趣入普贤行愿的作意。前者是智慧所摄,一切生为依怙文殊摄持。后者是行为所摄,在初步的观行上就要趣入一切菩提行海,一点都不漏失,有完全趣入的堪能种性、愿力,因此以普贤来作代表。这也是初步普贤的行法。

其次,要借助解才能起行,没有解就无法起行。其实解、行是不二的,符合解来起行,所起的行无异于解。或者说,你解到的就是你要行的,你所行的就是你解到的。和解一样去行,所行的或要做的就是解到的,不是在解之外起行。也就是按照自身所定解的来修习,而不是在定解的以外去修习。因此,文殊智和普贤行必须联合。也就是解和行要达到一致,时时都要解行并运。

从这点来说,一切普贤行都要在文殊智的摄持下来修习,因此说到为文殊智恒摄持”。就好比眼和脚一样。眼睛所见到的路就是脚所走的路,脚所走的无异于眼睛所见的;如果不是在眼睛明照摄持下行走,那就完全成了瞎走,所以,一切的走都要在眼目明照的摄持下进行。这比喻一切菩提行都要在文殊智的摄持下来行。懂了这一点,我们就更深刻地了解到上师金刚句的涵义。

一父”,指出生行为的唯一根源。“智慧藏”是对于无边行法的了达。“文殊勇士”代表妙吉祥。一切都远离违品,远离无知、错谬,叫做“妙”;一切都成满义利,达成殊胜的结果,叫做“吉祥”。“勇士”是得了断定的见解,能够勇猛地行入,没有丝毫犹豫。或者远离了一切行道的愚蒙,具有勇猛慧照的力量。

这就表示,我们在完成普贤行海的过程中,时时都要以文殊智解来摄持菩提行海。从次第上说,《普贤行愿品》里,从出家、持戒、依师、发菩提心等逐渐升进,乃至达到趣入,完成十力、八海,特别地发愿求生极乐世界来圆成普贤行海等等,对这一切首先都要发起定解。为此,一定要对《行愿品》的字字句句认真地研习,一一地在自身上得到确认,之后毫不犹豫地趣入这样的行为,而不是在这之外另求什么行为。也并非在这些知解之外还有什么解行。因为它是所有菩提行海和趣证菩提的纲要总摄,也是以最圆满、最无谬的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就知道,所谓的“文殊智”,初步是要求我们对于《普贤行愿品》一一发起如理的信解,然后在它的指导下,逐步地发起修行。这样的话,我们的心就能真实地、一步一步地在普贤行愿的道上前进。由这样的指导方针,最终才能真实度过一切菩提行海。离开了文殊的智慧或胜解,就只是一种盲目的行动,或者是在无明驱使下的妄动,是无法完成菩提行的。

最终,“文殊智”就是与普贤法界冥合不二的真实智慧,也就是智慧与法界完全无二了。当他丝毫不动出法界之外、落在虚妄分别当中,完全与法界契合时,就会在文殊智里起无边的普贤行。因为,所谓周遍的普贤行,穷尽十方三世、一一无碍遍入而发挥本性力用的行海,只有住在法界里没有一刹那动摇的情况下,才能真正显发。因此,最终要以真实的文殊智摄持,而出现“一念一切悉皆圆”——无边的普贤行海在一念间全部完成。那时没有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生灭的时间,达到了智慧和法界永远不二,这就叫“为文殊智恒摄持”。这时,本性力用无碍地发挥,所以说到“菩提行海毕竟成”。


我们要知道怎么从文殊智起现普贤行。究竟上还是要了解真实的文殊是什么,这样会知道,只有以文殊智摄持,才能真正完成无边的普贤行海。进一步也会知道,只有得了文殊智慧尊的摄持,加被在我们心上,才能使我们的心显现根本智,从而流现无边的普贤行。

这又要以上师的两句金刚句来解释:

“与离尘垢空界同一味,遍虚空界智慧金刚身。”

这就要知道,真实的智慧是与法界不二的。

与离尘空界同一味”,本来的空性法界没有任何尘垢,凡是由虚妄分别所现起的根身器界等的无边显现,实际都是无而现的,它叫做尘垢”,如同幻梦般。真实去寻找幻梦里的人物、事件、显现、心态等等,实际都没有,只是一种虚幻的分别。而在这个分别境里,它是刹那刹那动摇不停的,而且有从此至彼的迁变,又是狭隘的,不可能周遍。以分别力的缘起,只能变起一类虚假的境。这样就知道,人人都是本有智慧而被埋没了,就像发疯的人一样,顺着虚妄分别的境不断地旋转。又像喝醉酒的人,出现各种幻相,或者像病得极重出现幻相那样。从这样的心是没办法出现普贤行的。因为普贤行周遍、无碍、圆满,理体普贤有它的性德、体用,而这本身在无二的法界里没有任何障碍。因此是从智慧起妙行,所以说到以大智来出大行。

我们的目标是求证大智,在这之前首先要通过闻思圣教来取得胜解,我们的方向是往这上走。但真实来说,只有真正得到了自性文殊的摄持,也就是大智慧出来了,它已经成为主中之主,从而能摄持一切行为,起一切妙用,这就不再是以分别识为主而起行为,这才称得上是普贤。

因此,我们首先对于”空性法界”要有认识,然后要知道,与这个空性法界达成一味的智慧身如何。这样了解后,才知道真实的文殊是什么。这既可以说十方三世智慧总集的文殊圣尊作为加持我们启发智慧的根源,同时也要知道,我们自性的文殊和文殊圣尊无二无别。而且要知道,发起普贤行、最终成满普贤行的根本,就是已经出现了智慧身。一方面是得到文殊智慧身他力的摄引,能够使我们顿时明见自身的智慧本性;另一方面,我们最终也是要开发这个智慧身,才能真正出现无边、圆满、周遍的普贤行。这是极其甚深的要点。

再转过来讲,像刚才说的,我们不要信任虚妄分别心变起的境界,也不要以为,以这种颠倒识的力量能出现什么妙行,也不要以为,以取境的二取识能出现周遍无碍的普贤行,这些都是不清净心识所现的。因此,我们求证的目标是要得到智慧身。一旦它出来了,不再随着分别识而转,就能真正流出一切普贤行。

现在要看到,空的法界没有片段的相、生灭的相、障碍的相,本身的理体是遍一切法的,所以,与它达成一味,就是智慧与空界合体。这时候,如同空界怎样,智慧也就怎样,这叫同一味”。空界本身是遍在一切法里的,它成为一切法的法性,因此,智慧跟空界冥契不二,已经没有二相的时候,智慧也就遍在一切法里了,也就能够了知一切法。空界不是生灭的有法,不是此时有彼时无的虚假幻影,因此,与空界真正冥合不二的时候,智慧也是常住不变的,所以称为金刚”。从这时起,它永远不会出现生灭的相,因此它能够遍照,能够遍一切法起用,能够入一切众生心。

这样才知道,分别识跟空界不能相合。就好比入了幻梦,起的任何心跟真实义都不相合,全都是错乱。等到相合了,妄动性停止了,乃至最微细的流注都寂灭了以后,就真正住在大圆觉智慧里了。住在法界里,没有丝毫动摇的时候,能够遍现千百亿化身,入无数尘刹,利益无边众生。以这个大智慧的体,才能契合一切众生的心,能够“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能够一念间礼敬一切、供养一切、承事一切、随顺一切、利益一切等等。这样才能一音说法遍于一切法、一音说法流现一切随类音、一音说法使一切众生随类得解、一音中含无数妙音等等。这都是大智慧——本心的智慧身现前,而实现无边的普贤行海。这样就真正合到无上果位的普贤行境,也就是经中所说的,果位普贤都是尽法界、虚空界,摄一切十方三世,一切都无碍遍入。

这才知道,果上的行境一定能达到,这不是一种幻想,也不是超想像的佛教神话,这正是我们的心完全苏醒,达成无上觉悟以后,所流现的无边妙行海。这时已经度越了一切诸佛菩萨的菩提行海,到达了究竟彼岸。在这里上师说,我们的求证目标就是对于《普贤行愿品》所说的一切行海,都达到穷极至底的地步。这是我们一切生要努力的方向,再不可能有超出其上的果位行境了。

所以,我们就要把它定下来,不要把文殊、普贤看成是个别的本尊相、圣尊相,以为还有此外的什么。我们应该把它当成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成道必经的历程,无一例外。这样的话,我们就不会有宗派的偏执或者不接受的心态,或者以个人的偏曲、爱好、习性等,阻挡自己进入无上大道。而应该认识到,无论十方三世哪一刹土、哪一地区、哪一教派、哪一信徒、修学哪一法门,最终必然要归入这条大道。它显示的是一切诸佛菩萨不二的成就无上菩提之路,而所谓普贤行海的成满,就是对于无上果位彻证的标志。这样的话,我们就不会有偏差,能够信受到底。

《华严》里以普贤为长子,他称为“法太子”,那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文殊”代表根本智,是流现一切妙行的根源。而实际开发出这一切无障碍妙行时,就说他能够成就毗卢遮那或普贤王如来的果位(毗卢遮那和普贤王无二),由此就称为“长子”。因为到了这个地步,就能真正继承如来家业,如来能做到的一切,他完全实现了。也就是本性的力用彻底开发出来,不再受任何虚妄执著的障碍。这就是我们每一个具灵性的生命,到达佛性彻底显发的最终境地。因此《行愿品》里说:要想证到如来不可思议的功德海,必须修行十种广大愿王。这是亘古亘今没有丝毫变易的法则。

这样会通以后,我们就应该真心地发心,遵照金刚句的教令,时时在自己心中立愿。成道就是先得到根本智,初次已经见到智慧金刚身,但是还没有全部显,这以后就深信不疑了,已经得了根本,从这里就开始流出无量无边的妙行。因为一旦有了根本智,它能断、能行,就不再像过去那样。过去都是盲修瞎练,一再地在愚痴中随自己的妄想分别流转,落在无善根者、外道、凡夫、小乘、权乘菩萨等的行境中,有深浅不同的障蔽。这源自没得到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智慧金刚身如何。

一旦明见本性,就有力量不再随着颠倒心而转。当习气越来越消融、解除,本性的妙力就自然显发出来,当然行为越来越妙,力用越来越大。这样的话,变现的身越来越多,十个、百个、千个、万个、亿个……所观照的行境越来越广阔无碍,最终达到透一切境没有任何障碍、知一切心没有任何障碍、立一切行没有任何障碍、说一切法没有任何障碍等等。过去现前的亲怨分别、你我他等的不平等心,全都能消融,平等性智完全能够显发。各种阿赖耶识的错乱因果完全会消灭,出现大圆镜智。各种颠倒错乱的辨认,以及处在妄动当中没办法一一无误地辨别、观察、施设等等,都会逐渐消除,妙观察智会彻底呈现。一切成办事业的狭隘、无明、颠倒、不堪能等的状态也全部会消失,成所作智会现前。这样得了根本后,本性中的种种力用自然会出来。而这一切都是智慧金刚身本来具有的无量妙德,它能够行一切妙行、开展一切事业、利益一切众生。

为着这件事,我们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因为要得到阿弥陀佛愿力的加被。往生以后得佛加持,花开见佛悟无生,就是要得到根本智。弥陀世尊愿力非常大的重点,就是你一入到西方世界,以后就不再随着妄识迁流而退转,直接趣往无上菩提。以佛力的加被,使你不起一念执著我和我所的心,这时就不再随惑业流转,开始有力量往回归法界的方向走。一旦得佛力加被,彻见本性以后,就不再疑惑了。这时一切都在本性中运作,开始一分、多分,甚至全分地由智慧身来摄持,全部是“一父智慧藏”恒时摄持,使我们得到极大级别的五神通,发起无碍的慧辩等等,再以悲力披弘誓铠,入到十方世界中救度有情,而不再迷失。

这才知道,得佛智慧力的加被,开悟见了本性,“一父智慧藏”开始做主了,这叫“恒时摄持”,这以后就绝对不会退转,本性的力用会逐渐开发。就像善导大师说的:“十地愿行自然成。”又像《无量寿经》所说:一往生到西方,以佛的愿力加被,必然能够行持普贤之道。也就是《行愿品》经文说的:“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这是我们成佛极重要的路线。

经上又说:“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智力广大遍十方”,指能周遍十方最极广大的智慧力,这就叫“智慧藏”,叫做“智慧金刚身”,也就是自性文殊。以它来作事业的缘故,能够普利一切众生界。意思就是,此后恒时以智慧藏文殊摄持,而出现无边的普贤行海。智慧藏一开,它恒时摄持,不再受分别心的影响,已经住在法界里,一刹那动摇都没有的时候,就能周遍到十方无边世界里,任运地行持菩提行。这才知道,为什么以要大智为根本来流现普贤行,就因为它是真正的心髓要点。

刚才一再说了,首先要认识本性空的法界如何,然后知道我们凡夫位跟法界不离而离。我们做了幻梦,执取虚妄分别识所现的境为真,之后一直按这样的执著、妄想起各种心,结果就被错乱的力量牵着走,没办法回到本具的法界。一旦消除了错乱,合到了本来离一切尘垢的法界,或者说跟法界达成一味的时候,本有的智慧金刚身就开始显发了。经过逐渐地显发,就像天空离了乌云那样,最后会完全出来。那时就是它作为主中主来行持一切行为,因此全部是五智不可思议的力用。

这里上师金刚句讲到遍虚空界”,这不是说有一个他体的智慧遍在智慧界里。以前我的翻译有点问题,我用了“遍布虚空”四个字,现在看来,在体相的描述上不能到位。尤其是在甚深法义上,真的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其实,“遍虚空界”是一种表达,显示智慧周遍的相,也就是遍一切处。但不是他体,在这上面根本没有他体,不是一个很大的东西布满这上面。如果是布满,那就有相对没有布到的地方,所布的地方就没有入。但实际法界里没有二,智慧身是一概地遍入到一切众生心上,遍入一切时空上,所以它是“尽法界虚空界,遍十方三世”。由于它不属于阿赖耶缘起出来的分别识,也就没有任何生灭相。它与法性无二的缘故,所以遍一切法。经上也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一切众生心想中。”又会说到“法界藏身”,或者说“与法界无二的智慧”、“周遍的智慧”等等。

如同虚空界般,这只是个譬喻。“虚空界”代表一切处,在我们心识的境界里,用虚空是最好的譬喻。因为一切世界都在虚空里,一切众生都在世界里,所以用虚空代表一个最大的相。而所谓的“遍虚空界”,就是遍一切处的意思,任何地方都有。所以说,诸佛都是要显现智慧金刚身而成道。当全部显出时,就再没有什么可证的,已经到无学地了。

这样我们才会理解,一切诸佛或者说三世佛的智慧总集文殊圣尊,他并不是一个相,显现出的青春童子相是他的表征。青春童子代表的是不生不灭,没有衰、没有老。这是常住不变的智慧,称为金刚”;是一切智慧的总集体,称为”,也是一切妙用的所依,称为”;有明照的德相,称为智慧”;对于自身的法界完全契证,无二的,根本没有两个,所以叫做一味”。这个“一味”是与空界一味,这就表示智慧与法界不二,因此它不属于分别识的各种心的状态或者相状。由于有这样的智慧体性,所以成立绝对能够实现一切普贤行海。

这样才知道,就像我们常说的,对于哪尊佛、哪位佛化现的上师等等,无论你在何处,你一祈求,他就在你的心中。因为他是遍入的。如果有一个地方没遍到,那他就不叫做周遍。但法性是遍一切法的,没有不入的,因此,跟它不二的智慧身也是无一处不入的。由于智慧不属于因缘法,是本自元成的,因此它没有生灭。所谓诸佛无生灭、诸佛无涅槃,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想从根本上得到智慧身的话,就他力来说,要一心跟智慧金刚身的文殊尊相应,只要一相应,顿时就会开发。开发以后,你就能真实地到达普贤行海的彼岸。这是关键。如果不依靠文殊,那就绝对不可能达到。连体都没有,哪里会有用呢?妙用是从体起的,先要证体才能起用。因此,可以说这一金刚颂摄了一切禅宗的要道、净土宗的要道、密宗的要道。

说到禅宗,关键问题是证根本智,所以它把一切重点放在明心见性上。一旦见了本性,就再不会怀疑自己具有智慧金刚身。所谓“但得本,不愁末”,一旦对于本性契会了、开发了,从此以后时时都是从性起用,不再落在迷惑颠倒里。这样到了究竟地步,只要习气一消,三明六通、无碍慧辩等的各种神通妙用自然越显越大,最后无余地开发。一切神通不必求,自然就有了,一切妙用不必刻意开发,性中自然就会显发,一切事业自然会圆成,一切诸佛自然会加被,之后就和十方诸佛如来同一法流,也就是本性的光明,也就是一切佛的光明。这样的话,终究达到普贤行海的彼岸,彻证到事事无碍的地步。凡是开悟以后,在一切事境上磨练,都是要消掉虚妄习气。当它全部消掉以后,在任何事境上就没有任何障碍,这就是它到达巅峰的状况。

再说,一切净土宗的要点,无非是借自性弥陀加被自心。其实,自性弥陀跟自性文殊、自性普贤无二,只是就各个点立不同的表征。那么,直接得到弥陀愿海神力加被的时候,最关键的就是能够摄持我们的心,不再随着虚妄的业惑之流而落入轮回。之后又以它的力量加被的缘故,使得你迅速开发本性,各种神通、力用、辩才、三摩地等等都能迅速发展。

弥陀愿海里直接讲到:我们一入到那里,首先是不落生死,虚妄的我执和我所执的念头完全没有了。其次,佛力透过各种五尘的显现加被到你心上,使得你逐渐合于涅槃理体,再不落入虚妄分别。经中明确说到:一到了西方世界就能现前成就此大愿,而且得到极深的三昧。一受到愿海的加被,就能在一刹那间悉睹无量诸佛、游历无数佛国、对于诸佛广兴供养、广度众生。《往生论》里也讲:一念一时,没有先后,能够一念间遍入到十方无数世界,做无量佛事。这不就是普贤行吗?我们学过《普贤行愿品》就知道这不是两回事。因此,净土宗真实的要点也就在这一颂里,不过它特别要结合在弥陀愿海上去理解。

而所谓密宗,无上大圆满的关键问题首先是要证体,证到自性本来的文殊。上师就是文殊的代表,他的加被使你真正见性,就是见到自性的文殊。所以,上师如意宝也是显现一降生的时候,口念七遍咒王——“嗡阿ra巴匝纳德”。然后他时时虔诚祈祷文殊圣尊。他从小就想:我什么时候能够亲自到文殊菩萨那里发普贤行愿,摄持无边众生往生极乐世界?1987年缘起成熟,就带领僧众朝礼五台。先前在菩萨顶,后来到了善财洞的时候他就现见了文殊。之后完全住在文殊本性里,得到智慧金刚身的摄持。从外来说,是佛力的摄持;从内来说,是见到了自身的了义文殊,也就是智慧金刚身已经出来了,这是自他不二的。这以后就完全实现了普贤行。

成满普贤行的要道,就是《行愿品》里说的导归极乐。因此上师的愿力是摄持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这的确是善财童子在当代的示现。因为当年善财童子就是得到文殊菩萨的摄持,文殊菩萨成了他的根本上师。然后在文殊菩萨的示意下参访多位善知识,透过无量法门,最终到普贤菩萨那里得到加被以后,顿时就证到极高果位。当时普贤菩萨就是对善财童子说《普贤行愿品》,最后普贤菩萨也是倡导所有当机者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上师这一生就是这样实现的,这完全是愿力使然。比如以文殊为根本,文殊恒时摄持,心心念念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普贤行愿,而且以大量修诵《普贤行愿》,摄持众生往生极乐世界。这是一条千真万确的能够速成佛道的途径。我们在《四乘指归》里也能明显看到,最后归入普贤乘也就是无上大圆满乘的关键问题,就是完全断掉分别念,直接现见本性以后,就能迅速开发佛性而成佛。最后落点就是“圆满普贤诸行力”。后面摄持众生往生极乐世界方面,就是“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从这些要点上就知道,“文殊恒摄持”是根本,普贤行海全部穷证是果位目标,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特殊途径。

就我们现前来说,要理解到需要自力和他力两方面配合,而道的心髓就是这一颂所说。所以,为此不可不立愿,生生世世唯一要行的就是这个,不可能超出其外,无论做什么都想到一定要成办普贤行海。因此,普贤行愿是一切行愿之王,《普贤行愿品》的修学是一切修学之本,这是要贯彻到尽未来际的愿力,哪里能视为一般的法门,或者可重视可不重视的事呢?就连上师这样极大的成就者都是这样示现的,一切善根都以《普贤行愿》来印持,无论开什么法会、修什么法,都决定是这样做的。而且我们在他老人家的著作里处处都能看到,他一切处都是要跟文殊刹那不分离,都是要穷证到普贤行愿王所有的果位。这就是愿力,一旦立了以后,时时就这样发愿,再没第二种。



思考题

一、文殊普贤二圣各表什么涵义?如何融通文殊智和普贤行?

二、什么是“离尘垢空界”?如何与它“同一味”?“遍虚空界智慧金刚身”的涵义是什么?

三、真实的“文殊”指什么?我们如何才能被“一父智慧藏文殊勇士”恒摄持?

四、为什么从文殊智能起现普贤行海?我们对此应如何发愿?


三、随行诸佛增上法业愿


未来导师九百九十六,于此刹中示现成佛时,

我愿常随佛行成胜仆,获得增上广大事业力。

我们要意识到这是极大的事情。佛出世是最大的事业,比如释迦佛几千年的佛法过后,整个世界就沉沦在黑暗里,要等上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弥勒佛才降世,所以这是最大的事件。

佛出世成了圆满的教主佛,就开始对整个世界的有缘众生作利益,这代表着世界最光明、璀璨,众生最得利益、安乐的时候到了,我们怎么能不来?我们一定要好好想,不要把眼光局限在小事上。要想到:我不来的话能算得上贤吗?普贤行说的要礼敬佛、供养佛、随喜佛、请转法轮等等都是贤行,一尊佛降生了还不来,能叫贤吗?所谓的“贤”,除了供佛和利益众生以外,也没有别的。既然佛出世了,一切众生真正利乐的根源出现了,这以后就能开展真实利益可怜众生的事业,要传很多法,做各种法业,让教法延续很长时间。这样,真正出现了利益的因缘,我不来能叫贤吗?那就不是学普贤行的人了。

这是《普贤行愿》的心髓法,是极大的愿,而且是我们最切身的世界,如果我们对此漠然不顾,那就根本不贤。这极大的事情出现的时候却不发愿,就更加不贤。所以,劝转法轮的时候要不隔一刹那,一尊佛成道时立即现在他面前,以最恭敬的姿态、语言,呈献供品后,请佛住在世间给众生转法轮。这是在佛现前菩提的第一个刹那就要开始做的,不延误到第二刹那。这种贤的心表示没有任何私我意识,一定是为圣教、为众生,这就一定会这样做。而且,在普贤行上,我们要对一切佛作礼敬,一切佛出世时都要兴供养。长行里也说,对十方一切佛,我都要遍兴供养云,尽未来际没有疲厌。对任何功德我都要随喜,都要支持。对于任何能利益众生的行为,我都要随顺去做。

一尊佛出世,就代表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利乐的总根源出现了。这尊佛出世后,会宣说圆满的教法,利益这个时期里的一切有缘;如果这尊佛不出世,那整个世界如长夜。因此,当他出现的时候,我以普贤行愿力的缘故,绝对发心做他的仆人,鼎力支持他的事业。也就是,绝对按照自己的愿力,到佛前亲近、供养、承事。一切都听从他的吩咐,一直支持他的法业,尽自己的生命、尽一切力量兴起这尊佛的事业来,这才叫做贤行。

我们要想到,如果这事情不干那就没什么干的了。如果佛出世的时候,你不愿意去供养,众生利乐的因缘来的时候,你不想做事业,这样还谈什么普贤行呢?除了这个以外再没有什么普贤行了。

而且要想到,上师老人家的心的确是一听到是佛的事业,就立即要行动,不会拖延一个刹那。比如上师到拉萨的时候,他想:已经到了释迦佛面前,我怎么还能坐着呢?所以马上就要到觉沃佛前去。佛就在那里,怎能不去见佛?那不是怠慢吗?在上师心目中,那是这一时期无比殊胜的圆满教主,没有比这更尊胜的境了。那时以行愿力驱使,把这事看得无比重大。之后殷切地、至诚地在佛前献供养,那是自然从心里出来的。一见到释迦佛的时候就痛哭流涕,是这样的心来跟佛相应。或者,上师一到了桑耶二层楼的时候就失声痛哭,整个楼上楼下都听得非常清楚。那是从信心、恭敬中自然流露出来的。

我们也应当像这样,一切佛出世的时候,由于那是无比尊贵的境,所以不延误一个刹那,马上到他的道场来,成为他的仆人,他吩咐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我们心里的立愿是要成为他最好的仆人,最忠实、最听命、最恭敬的一个身份,而不是我要当主人。

有人说:那自我就不能实现了?

要知道,法界里本来没有任何角色,非主非仆,一切都不是,但在缘起上是无私的,任何佛出世的时候我们都去护持。因为在缘起点上,是这尊佛成为圆满教主,那我们自身就要认定:我要作仆人。这一点首先一定要起胜解,之后你的发愿会全盘定下来。就像释迦佛出世时千佛护持,而示现的相全部是做仆人。因为你要护持他,所以在缘起上主伴要相合,当一个成为主的时候,其他全是助手。

譬如说青龙佛来这世界就示现为须菩提,许许多多都是古佛再来。有的示现为侍者,或者示现成其他方面的各种角色。在释迦佛常随众中的一千二百五十人里,很多是古佛、大菩萨再来,他们以愿力护持释迦佛的法业。那充当什么呢?就充当弟子。是怎么做的?我们在经上就可以看到,他们处处是仆人的姿态,在佛前都是恭恭敬敬的。比如见佛的时候,身语非常恭敬,呈献供养,右绕三匝,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等等。佛无论说什么,回答都是“唯然世尊”。就像藏族人回答上师的话时,都是“拉索、拉索”一样。对于佛的吩咐,大家都非常恭敬,毫不违背。因为在缘起上每个人都要扮演不同的角色。

这样懂了后我们就发愿:任何佛来的时候,我都在他的法会里当一个非常好的眷属或者仆人。一切听命于佛,佛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怎么让佛欢喜就怎么做。凡是能支持、兴盛佛法业的事,我全都去做。

我们一定要懂主仆之道。譬如弥勒佛成佛,他是主,我们发愿做他的仆人。而仆人位的发愿就是一切随主转。所谓的胜仆”,就不是一般的仆人,而是完全符合主人的心,主伴圆融,一切随主转,就像圆盘顺着轴心而转,或者像众星捧月那样。这样缘起上就非常顺了,而且必然要这样发愿才符合道理。

我们不能说自己光要做主,不能做仆,那这愿就发不成了。观音菩萨早已是古佛,但是释迦成佛时,他就示现为弟子;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成佛,他也示现为弟子。我们要有这样的贤善。如果一尊佛出世后我们不愿做仆人,总想取代他,夺他的位置,那不就成提婆达多了吗?那就不贤。“贤”是没有我相,谁成为主的时候,我都愿意做仆,那就是贤。当我做主的时候,我愿意作为轴心来统率一切、运转一切。当别人做主的时候,我也愿意做他殊胜的仆人,一切顺应着他的轴心来转,这才叫“随顺”。

我们当仆人的发愿,重点要想到:每一尊佛来的时候,我决定做一个最好的仆人,然后在我的本分上,一定要把佛的事业撑起来,让我具有力量。如果主人手下都是些无能的仆人,那他的事业怎么会兴盛呢?主人都想要得力的助手,这些眷属要非常能干、非常忠心,那主人的事业才会旺,所以这叫“主仆之道”。我们不但要做仆人,而且要做一个最有力量、能成为主人左膀右臂的仆人。主人想做什么,我马上就做得出来,没有任何障碍或者不堪能,而且能圆满地完成,这就叫做“胜仆”。

我们要参究一下主仆之道。做仆的人要一心想着主人:我怎么符合他的心意?怎么顺着他转?这样你就尽了做仆人的道。而做主人的就想着:我怎么来领导仆人,怎么把这个事情做圆满等等。世上任何事都有主伴之道。譬如在人本位上,我作为儿子是下位,要想怎么承事父亲、孝顺父亲;作为父亲的话,就要想怎么慈爱儿子、养育儿子。这是为人的本分之道,不能颠倒,该是什么伦理上早已定好。如果我们不服从,私我意识过强,那就违背天理了。当私我意识抬头的时候,心里就不甘愿,它想跳出缘起法则之外。但要知道,私我不过是自己的心假想出来的,一旦消掉了它,一切都能非常顺利地完成。

比如大珠慧海和尚悟道以后,回去承事他的受业师。他是个悟道的人,而他的受业师还没悟道,但是他不悖伦理。因为在名分上,是受业师度他出家的,而且给他传授法业,所以当这位师父老了,他就回去侍奉师父。不是说一悟道了,天下就唯我独尊,那不叫悟了道,那叫发神经!悟了道的人没有私我意识,他完全顺应缘起,绝不会以私我的意识去对抗。比如庞居士悟道以后做篾匠,怀让禅师悟道以后承事师父十五年等等。

像这样,他们都懂得法的伦理,懂得自己的身份是什么,不会违背缘起规律,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这上面没有主和伴的冲突。所有冲突的出现都是私我意识的触碰,人间所有的纷扰、抗争、矛盾、抵触都来源于私我意识。私我意识认为我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时候人喜欢自己当头。但真正悟了道、体会了法的人不是这么走的。

这样才懂得,一个人处在各种场合都有他的身份。就好比家里有两兄弟,如果他当了哥哥,那他这一世的名分就是哥哥,作为弟弟就必须尊重他,否则就亏了伦理。不论那个哥哥当得怎样,他在伦理上的名分就是哥哥,这是没办法改的,缘起就这么定了。这样,我们的心才会顺下来,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这里是说我们当一个仆人,发愿的重点就是任何佛出世时,我都要去做一个最好的仆人。这里包含了无数发愿的内容,因为当一个仆人有无数要做的事,有意乐、行为,自己缘起上充当什么、做什么,怎么去辅助主,全部是在这上发愿。这样的话,一定要把私我去除才行。普贤行愿不是说我证到果位普贤,就不去承事诸佛。我们在经上可以看到,普贤菩萨化无边身,在无数佛前充当弟子。但这不是说他失去了自己的尊贵,反而是无比尊贵、无比贤。因为他没有自己一定要做什么的偏执。

我们学《普贤行愿》的时候就可以看到,譬如“亲近诸佛愿”,佛出世的时候,他示现八相成道的每一个环节,我都亲自在佛前恭敬地亲近、承事。尽自己的心献多少供养,右绕多少圈,怎么祈请、怎么随顺、怎么听命,佛示现涅槃的时候怎么祈请不涅槃等等。这种心尽到极点,就是从这尊佛第一刹那示现成道,到他整个教法期结束为止,全部做他的仆人。

我们的心量要扩大。比如在这个世界上,释迦佛出世时,很多佛菩萨都来了。来的时候,都统一尊释迦为无上教主。做任何法业、说任何话、写任何著疏的时候,首先都顶礼释迦佛,都发愿要为佛的法业服务。以这种愿力来兴起佛的法业,利益无数众生。

在缘起上,我们必须全盘搞清楚,之后就开始这样发愿,而且要觉得这是极其殊胜。就好比一个国家举办奥运会,大家都觉得这是极大的事。意识到这个事业极大,所以感觉自己的事不算什么。能不能在那里充当一名志愿者?无论做什么我都欢喜,一定听从吩咐,这是为国家、为民族在做事,有很大意义,哪怕做一点,都觉得很光荣、很愿意。很多志愿者都发了这份心,因此确实愿意甘当仆人去接送客人、服侍吃饭、打扫卫生等等。为什么愿意做呢?因为他认为这是国家大事,为国争光、为国献力是我理所当然要做的。

这是世间的事,极其小,没有什么大的意义。但是一尊佛降世,我们就是斯土斯民,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经过了无数世,这里有我们无数的亲人眷属,他们都沉溺在轮回里。只有佛出世宣说教法,才能把无量父母有情救度出来。我们作为发心要随学普贤行的人,这时候能不来吗?我们能认为这只有微小的利益吗?佛降世说法,实在是最大的利益,除此之外没有更大意义的事了。如果这事情你不干,你就没有事可干了。这样的话,我们当然心甘情愿。

就好比奥运会只有一个总指挥,这就是主。上上下下有很多系统、很多部门、很多分类、很多仆从。主只有一个,是统管者,下面各部类的眷属全部要听命于他的吩咐,按照他的设想来运转,奥运会才能办成。由于人们认为这是很大的事,就会心甘情愿,无论做什么都愿意去干,无论哪种分工大家都很协调,不会有什么矛盾。参与的人不会想:我要占到主的位置。因为主就是他,名分上已经定了,缘起上就决定由他来当主。那他当主的时候,要把握整个路线、局面,好比轴心,其他都要顺着他转,不然这个事业没办法成功。

现在很多人不懂伦理之道,私我意识过强。甚至鼓吹张扬自我、以自我为中心、实现自我,这样就不合乎缘起。当我们没有了私我,就充当什么都可以,缘起上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这个道理悟通了以后,就知道我们发愿要做什么。这个总指挥好比圆满教主,因缘契合的时候就公推他为教主,而且众生的业感就感得他出世,大家都是他的徒弟。是以他累世的因缘、发愿力而摄受的弟子,善根成熟的时候就要由他来度化。那么我们当然作为参与者、辅助者。不是说我去霸占主的位置,否则就违背缘起律,违背天理了。所以就像奥运会的总指挥,他是组织这一切大事件的主脑,其他各个部门就是他手下的左膀右臂,下面又要执行各项分工的事业。这样的话,下面每一个都要有力量,都能够完成任务。就好比要支撑起一座大厦,每根支柱必须有力量,每个环节必须得完成好,然后才能成就一个总体的事业。

我们必须了解主仆之道的问题、缘起的问题,这样我们发愿就会非常明确。在弥勒佛出世的时候,决定要做一个殊胜的仆人,要做一个很听话、很配合佛,一切都随着佛的心而转的仆人。就像释迦佛出世,舍利子、目犍连、迦叶、阿难等所做的那样。这样的话,我那时一定要鼎力来承事佛,兴盛佛的法业,要这样来发愿。

我们每个人都这样发愿的话,这尊佛示现成道时,我们就全部会来,都是佛会下的眷属。而且和合一心,在各个方面支撑起佛的法业来。我们甘愿充当助手,因为我们已经明白缘起,不会违越它。在自己的本分上,这样兴起并且鼎力支撑起来的话,整个佛圆满的法业就出现了。而且这是真实能惠利到当时时期的一切有缘,因为就是在众生因缘成熟的时候,以共同的善业感得了弥勒佛出世。在缘起上,弥勒佛就是这一期教法的导师,这一期的所有三宝事业就是由他的愿力而来,我们怎么能不充当他的助手?怎么能不诚心诚意地辅助佛?如果只想自己为霸为王,永远不甘心做奴仆,那还贤吗?那就不贤了。

世间一切伦理之道都是这样。比如两家人是邻居,你说到底谁是主谁是仆?如果你只认自己是主,那就不愿意为他服务。应当是,他做主的时候,我就当他的仆;我做主的时候,他就当我的仆,这样才顺合。这样,当我家造房子的时候,他来帮忙,当然他一切要听我的。不可能说我的主意最大,你不听我的我就不帮你,那就不贤了。因为我是主,我有我的想法,我要建成什么样,要做什么,要按我说的做。那当助手的时候,就应当主人有什么要做的,就都帮忙来做。这时候就要充当助手、眷属、仆人。同样,他家建房子的时候,我要去帮他。我帮他的时候,当然是顺着他的心来转。不能说:现在应该我来做主。那不就乱了吗?

又好比说,现在你作为儿子,竟然对父亲说:我不甘心受你的压迫,我要当你的爸爸。那简直是愚蠢至极!又好比农村到了秋收的季节,一家收割稻子,其他家都来帮忙。那么这一家就是主人,他负责款待大家,而且大家都会听他的意思来做,他要怎么做,大家就随顺他来做。过几天你家收割稻子,他也会做助手来帮你。诸如此类就叫做“主伴之道”。

了解了这些,我们就很清楚这一愿的重点在哪里。弥勒佛出世的时候怎么做,师子佛出世时也怎么做,其余佛出世时同样这么来做,一直到贤劫最后一尊胜解佛出世为止。我们在理上想通了,又确认了它的意义以后,就没有犹豫,可以在释迦佛前一次性把这一切愿全部发完。而且在这一愿里面,包含了在九百九十六尊佛前的承诺,以及在佛教法期出现的正法、像法、末法等所有时期里,仆人该做的事的全部承诺。所以,这一颂里面包含了无量如海的愿行。

这里是以此土为主。因为已经到了释迦佛座前,我们作为这个世界里的人,应该首先在缘起上重视在这个世界上怎么兴盛佛法、利益众生。如果对这个世界上的事都没有一点心,那就谈不上普贤行愿,更谈不上遍及到十方无数的佛土,承事供养诸佛、广兴法业的大愿,这样的话,我们就根本称不上普贤行的随学者。

我们不要以为,在所有颂里,这一颂显得非常局部、狭小、可有可无,或者是简单事件。其实不是,这是在随学释迦佛以后,进一步把它拓展到此土的贤劫一切佛上面。而且,普贤行除了上供诸佛、下化众生之外,也没有别的内容。在一切历史事件里,除了佛如昙花般示现在世间,惠利一切有情之外,也没有更殊胜、更有意义的事了。对我们来说,充当佛的仆人,广兴佛的法业,除了这个之外,也没有更大意义的事。

因此,我们要把它真正的面目如实地显出来。从过去不是很重视,到心头一再地出现很多个“第一”、“极重大”之后,我们就开始以极大的眼光,心量一直照视到未来无边际的年劫里,自己应当立愿要做什么事。而这个愿会决定我们从此后直到无数的岁月里,在此土所有行为的导向。

由于缘起上已经排定了,所谓的“公共教主”就是这九百九十六位,在这个漫长时期里,我们一直要充当仆人。这就可以用一句话确定,未来的一切方向也可以用一句话确定。在这个世界里,这是最重大的发愿。上师法王心中是怎么发愿的,金刚句也是如是地流露,这也是如实照见缘起的流露,也是最佳导向的流露。上师代我们在释迦佛前发愿,所发的愿是极其重大的。而我们在上师金刚句的启迪下,就按照上师指定的极深远路线走,那么我们未来一定会成为佛教法下真实的协助者、大法将。这是最有意义的事,我们应当持以为庄严。

我们还要想:以前每一尊佛出世的时候,我来了吗?没有发愿力的话,可能就没来。或者来的时候,没有发愿一定要当佛的最胜仆人的话,就有可能疏远佛。自己没有善根,佛来的时候不去亲近承事,在佛前恭敬听法,随佛的教令做一切有意义的事,那多遗憾啊!我往后再不能这样错过了。

就好比一个人听到中国举办过奥运会,这样的盛事自己竟然错过了,竟然因自己的一些私心小业,错过了这么大的事。在那时候哪怕我能流一点汗、出一点力,也是有意义的。一想到这是无比重大的事件,自己就感觉能沾一点光也好,让我累上十五天我都心甘情愿。而且躺下来一想到都会觉得身心悦意,都会笑着入梦,干起来不怕苦、不怕累,什么都愿意干。就是因为你承认它是一个很大意义的事。

现在是说佛出世,你还不认为这有大意义?那不是世间的百年盛事,而是整个佛土最大的事件。一直要等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弥勒佛才出世。这不是盼望一百年圆了一个梦想,而是盼了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弥勒佛才降世。这是整个三千大世界最大的事件,它表示最大的成功,代表一切跟弥勒佛有缘的众生最具大义的缘起已经实现了。因为这些众生能够亲自得佛摄持,从生死苦海里脱出来,安立在解脱和成佛的果位,他们最终能得到究竟的安乐,所以这是最大的事件。

那么,我们作为愿学普贤的人,能对此无动于衷吗?能计较一点个人私我的事,放不下身价,或者说对此毫不关心吗?这样想通了以后,就发愿:那时候我一定要来。为着佛的事业,为着众生的利乐,让我做任何事都可以,心甘情愿。佛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哪一点能支撑佛的事业、对众生的利乐有裨益,我都愿意干,愿意尽一切心力。这是没有二话可说的,没有比这更大的事了,世上的事已经想遍了,绝对没有超出其上的。这样的话,我们的心才能发出来。发出来以后要干什么呢?那就是我要当仆人,当最好的仆人,一切都随着主尊——弥勒佛的因缘而转,不是随自己,随自己就成提婆达多了。

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悟通了这些道理,知道法界是无私的,然后不以任何私我意识去霸占缘起,而是把虚假的私我放下,真正顺应法界规则。真正跟法界合了以后是自然流通的,所以我们绝对会这样发愿。

而且,普贤行也告诉我们要这样发愿。普贤菩萨也是这么做的,何况我们生死中的凡夫?他是在什么样的因缘下就出现那样的德行,不是说我是普贤菩萨,证得了无上果位,就不能充当一个护士、一个引路者,或者一个仆人等等。我们看恒顺众生里面,任何众生本来都是佛,所以甘心情愿扮演任何角色,对待众生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如敬阿罗汉乃至如来那样,意思是尽心尽力,没有不能做的。如果想:“我一旦成了佛,那我是无比的高等,我岂能去承事这些卑微的众生!”那就没法成佛,而是成阿修罗王了。

其实,成佛是最无私、最谦下的。所谓的“谦”就是没了我。如果自以为悟道,但我执特别强的话,那准是入魔了。真正悟了道的人,是连一点我的味道都没有的。处处显山露水、显示自我、维护自我,强调我的价值、我的利益、我的身份、我的地位、我的习性、我的爱好等等,那全是凡情的丑陋表现。

我们懂了以后,绝对要这样发愿。弥勒佛之后的其他佛依此类推,都可以完全决定,不必要害怕丧失自己的身份。这样的话,学这一颂就有了极大的意义,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句子,而是意味着你未来在这世界上所有的走向。既然已经这么定了,而且这就是普贤愿海的心髓,那就应当持在心上,每一次回向都要这么作意。这样集成了愿力以后,愿轮就按照这么转。愿轮转了以后,我们就不会像过去生那样,佛出世的时候无动于衷,觉得跟我无关。当年释迦佛在舍卫国的时候,三分之一的人都没见过佛。有些人见到佛好像黑炭一样,或者具多少丑相。他们不去亲近佛,因为没有这个愿力,反而被邪的力量所支配。或者佛来的时候因缘浅等等。这都跟过去的发愿有关。

我们不应当犯错误了,以后每次都要按照这样真心地发愿,这会成为一种不变的愿力。普贤愿是无尽的愿,我们一定要这样学。学了以后,才能跟法王相应得上。你想跟法王走的话,一定要这样发愿。将来上师生生世世怎么走你就跟着走,他是真正彻照缘起的人,知道未来最好的走向,而且他是代我们在释迦佛前发愿的。这样的话我们就跟着走,每一次真心地这样发愿,才叫做跟着走,不是口头上的。这么跟着走,将来每一尊佛出世的时候,我们必然全部作为眷属再来。那时候因为发愿力已经非常坚决、强大的缘故,不会有一个刹那的隔断、犹豫、疏远。这一切都是过去世的因缘积累以后在此世的表现。

我们不要再耽误了。只有这样发愿,将来才能真正像《普贤行愿》所说那样,在佛示现成道的时候,不会慢一个刹那,愿力自然启动,马上去亲近承事,这才叫做“贤”。慢一刹那就不是最贤了。因为你还不愿意,还迟疑了几分钟。或者说,你不愿意做最好的仆人,因为你还有架子。一尊佛来了,实现无数众生利乐的时机已经到了,我们还不去做的话,那我们的“贤”在哪里?就好比说,已经发生水灾,无数难民流离失所,这时候出现一个主事的人发动大家救护灾民。如果我们对此根本不投入,不能听命,那我们还叫贤吗?

已经重复很多次了,这是一个极其重大的愿。所谓的“普贤行”,正体现在“对佛承事供养、对众生真心作利乐”这两点上。想一想:除了这两点还有什么要做的?佛作为圆满教主,他来的时候我们不承事的话,怎么去利益众生?众生方面不关怀的话,怎么愿意甘当奴仆?佛出世和众生善缘成熟的时候都无动于衷,还有什么贤行?

我们应当这样把握住愿的心髓要义,看到它的确是心髓大愿。确定了以后心里不再怀疑,每一次都坚决地发愿。而且眼光要非常长远,知道我现在就要立愿,不能再迟了。普贤行是一直看到尽未来际的,确认了以后每一次都这样发愿,不要被自己各种分别识的妄见阻碍了,对于千佛期间的所有事业,乃至于尽法界所有众生利乐的事情都要关怀,都要发心趣入。这样的话,我们就能真正入普贤行愿的轨道。

要知道,我们今天遇到了善财童子真实化现的无比尊胜的上师如意宝,已经真正有了大义。上师给我们指明了一切生的方向,以他金刚句的加持,永远不可能有任何错误、改变。这样跟着走,我们学《愿海心髓》才真正有了极大的意义。未来的所有方向上师早就定好了,我们只要跟着走就好。

有人说:上师全部定好了,那我自己的东西在哪里呢?

想一想:这样无比的大圣者给你定的路线还不好吗?还不愿意跟着走?你还能找到更好的导师吗?找不到!因此,我们应当真实、殷重地奉持上师的金刚言教,一旦奉持就不再改变。这样,这一次学习就决定你未来一切世的方向了,你跟着走就行了。

我们不要持现代派的观点,认为:一切都被他定好了,那我自己的在哪里呢?你就按上师定的这么来认定,那成你自己的了。应当像古代的虔诚弟子一样:无比的上师给我定的路线,没比这更妥当的事了。我自己怎么定得了?我处在分别识的迷乱当中,看不清道路方向,也抉择不了什么是重大事件,以及自己该走什么样的路。上师能够代我发愿,上师以金刚眼、金刚句来印定的,那我绝对要奉持,没有比这更妥当、更具深义的事了。这样我们就可以真正得到愿海的心髓,而且是非常快的。不必再想别的,真实的道路就是这样走的。



思考题

结合譬喻,从反面、正面的缘起上数数观察:

未来贤劫诸佛在此土示现成佛时,为什么我要来成为佛的殊胜仆人,而且要获得增上佛事业的大力量?

(一直观察到发起胜解为止,之后数数发起这样的大愿。)


再说依文殊智成满普贤行海愿的涵义

下面我按自己的理解,补充解释一下前面学过的文殊普贤这一偈。


愿世世为一父智慧藏,文殊勇士欢喜恒摄持,

从于普贤行愿品所说,无量菩提行海究竟成。

(请大家看上次的授课资料,“金刚颂字义总释”。)

文殊恒摄持”,有内、外、自文殊、他文殊,随顺位、现证位等各方面的涵义。我是想金刚句就像一个圆明宝珠,可以从各层面去看。或者说它就像无尽义藏,里面有无数内涵,非常不可思议。这样解释出来提供给大家参考,希望从中能得到更多启发。

首先说自文殊,就我们现前来说,要从它的随顺分着手。“随顺”,是说顺着这个方向会到达现证,但它不是现证。但是如果连随顺分都没有,因缘不具,现证也不会出现。

随顺分着重在信解,从信解上说,一父”指对于如来藏或者自性普贤的信解。能信如来藏的心表示“一父”,也就是对它上面无量的智慧德能起了信心,所以叫“无尽慧藏”,配在“智慧藏”上。但这不是真实的智慧藏,只是它的随顺品。也就是你会起无数信解,无论对智慧的哪一方面,三身、五智、十力、四无畏等无数功德海都会起信心。起了信心后,关键是以信心摄持自心来时时这样立愿。

如果我们不信自身有自性的智慧宝藏,那就没办法成立能够出现普贤行海。也就是说,最终的普贤行是周遍、圆满、无碍的,不是分别识的行境,如果不信自身有无量的智慧宝藏,那在凡夫心上就无法成立果位普贤行,也就无从发愿了。然而,自己一旦有了信解,心就被它摄持了,这就是“一父”的随顺品。也就是,一切行为都要以这个信解摄持,所有往这个方向的行境,全部要由“一父”——信解恒时摄持着来行持,否则离开信解就不成立行持了。一旦你起了信心,得了胜解,那必然对于《行愿品》字字句句会如是作意、祈愿,才出现了“文殊勇士欢喜恒摄持”的随顺分。

文殊的随顺分就是指自己心里出现了妙吉祥。“”是从断上说,“吉祥”是从证上说。“妙”,指开始远离无知、邪解、疑惑等违品。心里过去是无知,或者颠倒理解、存有疑惑的状况,现在去掉了这些,心就变得很妙很调顺了。“吉祥”,是说已经信得了了。过去根本不信,现在能信了,这就很吉祥。“勇士”,指开始行持了,有了以《行愿品》发愿的能力。对于上面的字字句句,心里都有信解,能发得出来,能缘着它起愿。每次修法结束,心都能直接这样作意。

由于心里已经出现了“一父”——根本的信解,时时都以它“欢喜摄持”,就出现了对于普贤行海的行愿力。有了信解就欢喜了,就不必别人驱使。意思是,自己有了信解,确信心中有大智慧藏,它一旦开发出来,决定会实现普贤行海,这是自己要走的唯一路线,也是最圆满的目标,在这上面毫无怀疑。这样开了信解的时候,不但在本体上相信自身是智慧藏,而且在缘起上知道,最合乎智慧藏全分流露的状况就是普贤行海,它是智慧藏的力用完全开发的状况。这时就能完全确定,这是无上的目标,是自己一心要趣入的地方,没有第二个。而且,自心会非常直接地缘着果地境界来立愿。这在缘起上,就非常直截了当、圆满周遍,出现的力无数倍地超过下乘的缘起。这时,你会有一种非常大的欢喜,所以前面我给的解释是“乐欲精进”。

这样,自内的文殊的随顺分——信解起来以后,内在的欢喜就会出来。欢喜一旦出来,就会恒时摄持自心,必然按照既定的方向运转,愿轮就开始不断旋转起来。而且,由于是“恒时摄持”的缘故,每天、每座、每时都不会离开。

这才真正知道,所有回向都要以完成普贤行这个最大的宗旨来印持。如此一来,最后一句说到的“究竟成”,相对信解位的“究竟”就会达到。这时的“究竟”,指自己对于整个普贤行海的路线,以及为什么要时时在这上走,有了真实的确信。能够把这个方案、路线完全定下来,这就是信解到了究竟。换言之,到了这个量的时候,他不再会变成其他,这个原则可以一直推展到尽未来际,有这么大的力量。这时候,它会握持着你的心,从现在开始,每时每刻都在贯彻。

初步的信解出现以后,他才会开始随顺说“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等的无尽句。它叫“无尽的愿”,就是因为在信解上已经彻底,自己确认无疑,没有第二种东西。这时,才可能在心里发出“我一切时唯一行持普贤行海”的愿力。不会认为普贤行愿只是一部分,在这之外还有其他什么,而是确定普贤行愿是真正圆满的大愿。大乘的一切究竟发愿全部是它的内容,或者是换一种说法,或者是在某个层面着力地发愿等等,总之不出它的范围。

这以后,就会开始真正把握住一切菩提愿海的心髓或者要点。像前面说的,所有菩萨无量阿僧祇的愿归纳成一百二十万类的菩提行愿,这些全部摄在《普贤行愿品》里,而普贤行愿的所有愿就摄在“随学文殊普贤二圣”愿里,这些愿又摄在“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等两颂里,这两颂再摄就摄入“为得普贤殊胜行”一句。心里这样确定以后,就得了心要了。这时就不再怀疑,不会认为还有其他什么,而是完全认定它的唯一性,认定它无所不包、无所不摄、无上无等、最深最圆。这以后,心就开始定了。

确定唯一目标很重要,不然有很多目标的话,你到底往哪儿走?我们现在要立定无上愿王作为唯一目标。一旦自己的心在理上穿透,那时就全部定得下来。这以后心的方向会像弦一样直,直接往那个目标趣向。我们要胜解,所有回向实际就是要“得普贤殊胜行”,什么原因呢?因为最上的回向就是要回到无上果地,从这点来说,“普贤殊胜行”就是无上果地的实际呈现,因此自己心里就可以确定,这就叫做“回向印持”。

所谓“回向”,就是回到“普贤殊胜行”,所谓“印持”,就是把一切善根往那个方向引导。这是自己以心作愿,来规定未来一切世的缘起方向,是自己来印持。也就是自己已经得了信解,里面有“一父智慧藏”,当然这是真实文殊的随顺,但是我们有了它,就有了根本,所以时时都会这样摄持。“摄持”的意思是,我时时都拿《普贤行愿品》去印,印了以后,就把一切善根唯一纳入到这一个轨道、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上,再不落到别的地方。那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我已经看清,其他方面,比如让善根转到世间法上,成就人天果位,或者得阿罗汉果,或者转到权大乘方面等等,都不是直接的路线,不是无上果地。这样,在缘起上抉择透了,心就定了,直接就往一个目标上回向,不再转变了。修什么法,做什么善根,都决定是“为得普贤殊胜行”,这就叫做“恒摄持”,一切生恒时摄持。

但是,如果你没得到这个根本——文殊父的摄持,就不可能一切时唯一往这个方向走。因为我们的心非常复杂,有很多考虑、比较,在它断定以前,是绝对不肯死心塌地往一个方向走的。它会不断地变,或者有时有、有时没有,或者出现不好的状态,根本不往这上驱进等等。我们的心不是妙吉祥,也不是勇士,违品方面的无知、邪解、疑惑等又有很多没清除,又不透过闻思,这样的话,它是不会自动解决的。而在真实方面,对于无量功德藏的信解也没有,对于内以文殊智摄持、外现无边普贤行海的大道的方针又不决定,那你说后面的怎么会有?欢喜也没有,很多时候是勉强的、随大流的。“恒时”更不会出现,里面的“一父”没出来,根本上没有确立信解,后面就无从流现。有时候只是一点点,根本没到量,没有推到极至,处在举旗不定、左攀右缘的状况。有时候强调一下,好像暂时性心里有一点欢喜,愿意做上两回,但过后也不能坚持。这样就没办法真实地纳入轨道。

反过来,如果你透过闻思,一点一点全看透了、定解好了,从道的次第或者圆证上,从自性普贤的各种体用、德能上,或者自身为什么是智慧藏,为什么最终开发到底就是完成普贤行等等,全都一一认识好了,那你的信心绝对不一样。后面的“欢喜”、“恒时”等自然就出来了。但是,这也要一步一步地努力,不是一步登天的事。内心要通过多次的思维、抉择、启发,不断凝结起来,最终才成一个真实的信解。这时候违品不可夺,就成胜解了。它是唯一决定的,不会有朝三暮四的情况。信解一出来决定欢喜。这时候内心就有了踊跃、精进等等,对于“念念相续”,就开始能够随着去祈愿。不然怎么能达到念念相续呢?如果你心里根本不决定,就会感觉:我怎么可能念念相续?会认为:普贤行愿是无数愿海或者法门里的一小部分,还有其他无量无数的愿。这样的话,你可能只缘几天普贤行愿,其他时间就干别的去了,因为你根本没有圆会整个愿海的心髓要义。

当你圆会了心髓要义,那时候无论修什么法、做什么,你都非常明确,自己就是往普贤行海上奔,就是为了完成它而做。无论学什么教派、处于什么阶段、有什么行为、做什么等等,一切都被它统摄了,这时候你心里会非常确认。

由于对于普贤行愿得了确认,已经把它融会贯通到一切行当中,摄无不尽,含无不圆,这样的话,所谓的“无尽愿”,我们就可以开始趣进了。当然,不是说现在就能像登地菩萨那样,直接从性中发愿,他是真正现见了本性,力量根本不同。而我们处在信解位的时候,只要通过经文和自己的如理思维,就可以达到随顺品的状态,因此,我们心里可以作意要无尽地行持,这上不存在问题。

所谓的“欢喜”,就是时时有一种乐欲,因为觉得这是大义路线,时时都是无上增长的量。在世俗缘起上,没有比这更圆、更顿、更便的法了,它的确是愿王。当然,不是排斥其他的立愿,各祖师、大德们有各种从自性中发起的愿。这是因为自性普贤随着不同的缘起,自然会有不同表现,流现不同的文句。总而言之,一旦领会了大愿的心髓,就知道一切都含摄在里面,丝毫不矛盾。无论念哪尊佛的愿、祖师的愿或者其他愿,都当成普贤愿来念。这样你心里就不会矛盾,不会觉得有冲突、融会不了。

所以,我们心里一定要领会行愿的心髓要义。领会了以后,所有菩提行愿一时间只剩下一句话,就是“为得普贤殊胜行”,全部统一了。如果你没学好,那会以为有无数种不同的愿,无数种冲突,搞不清;一旦学好了,顿时就化繁为简,所有都统一在一个普贤行上,就是为了完成这一点。

这才知道,《普贤行愿品》不断地归摄,摄到最后就是随学文殊、普贤二圣,就是说普贤菩萨怎么做,我也按那样来做,做得跟他一模一样。比如经上说的:我要以普贤行来悟菩提;一切如来有长子,他就叫普贤尊,我回向善根,愿一切智行全部跟他一样;我的身、口、意、行为、刹土全部跟他一样,这样的智慧叫普贤,愿我跟他一模一样;我为了周遍地清净普贤行,满他的事业,未来际劫都没有疲厌,一直干到底;我的修行要跟他一样达到无量,得到无量功德,安住无量诸行,了达一切神通力。接着又说:就像文殊师利的勇猛智、普贤慧行那样,我回向善根,一切时、一切处完全跟他一样修学;我现在回向善根就是为了得到普贤殊胜行;我现在想生到极乐世界,就是为了一往生就现前成就普贤行愿等等。像这样,我们就能完全确认,不会再朝三暮四了。总之,首先一定要被“一父智慧藏,文殊勇士欢喜恒摄持”。

以上是就信解位的解释,下面讲第二层涵义。

前面是讲随顺分,现在讲真实分。这是最关键的,一切佛法的心髓就是要见本性文殊。在《楞严经》里,二十五圆通中以耳根圆通为第一,意思就是以见性为根本。

也就是说,首先要见到一父智慧藏”,为它摄持以后,整个局面就发生了彻底性的改变。我们以往一切时都被妄心所主宰,所谓“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这是一种颠倒分别,积习成性以后,就在我们心中占据了统治地位。之后我们的行为就一直随它转,结果就处在颠倒的状态,出现的都是不贤、不妙的行为,这都是错乱力量所使而出现的行为。

在学圣道的过程中,会把这些错乱的力量一分一分地分离出去。前面只能是减薄,或者局部做一些治理,真实的治理必须得到“一父智慧藏”的摄持。之后才能够除习气、去颠倒,本来的力用就会逐渐显发出来,神通、妙用等不求自来,最终普贤行海自然圆成。这都是智慧力用的表现,或者说是智慧力的游戏。因此要知道,“但得本,不愁末”,证取文殊智是佛道的根本,证入文殊智以后,就开始转凡成圣了,那才是革命性的转变。从此以后,一切时都由它来摄持或者主宰。

在第二层,我们应该看到这上的真实涵义。也就是,所谓一父”,指唯一的根本——不二智慧,它是一切法的心髓,是现出一切清净的来源,它是一切转依的根本,是现证涅槃的根本,是出现无边普贤行海的根本。如果这一关透不过,普贤行海就毕竟不会出现。因此一般来说,称性发普贤行愿,真正开始开发自心、逐步趣入的转折性的标志是登入初地。这以后,就一转过去被动地随妄识流转的局面,不会再堕入恶趣。通过逐步地消完习气,开发出一切神通大用,真实的普贤行海就能完全达到。这个普贤行就是我们求证的目标,它是菩提极果的表现。因此,我们一心要往这上发愿,一定要知道没有第二个根本,它叫做“一父”。其实,见性的时候在整个佛法的见解上就已经完事了,再没有更多。

说到真实分,“智慧藏”就是无为法,不像先前通过教理思维等的因缘引起很多智慧,那都属于分别的境界,只是随顺现证而已。真实的智慧是无尽藏,也就是自身本有的智慧德相、本性文殊,或者说如来藏、佛藏、大秘密藏等等。也就是世尊说的:“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在这上面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不过现在迷惑了,没有开发出这个宝藏。这也就是《华严》里说的,一微尘里有大千经卷。这就表示在众生心识里有大智慧藏,只不过现在暂时被埋没了。

现在关键的问题是,首先要开一线光见到它,从此不迷惑了,就不再随妄业流转,它就逐渐出来当家作主了。先前不知道自家面目,反而听任像贼子一样的妄识,那里面熏成了各种错乱的我的思想、我的见解、我的习性,我的各种想法、偏好等等。由于积习成性,极其坚固,已经让你没办法发觉它是假的,反而误以为是自己,这样随着它的颠倒性转,当然不会出现普贤行。也就是没有证到体,反而执持一个错乱的根源。密教里有说“真基、假基”,这就是假基的来源。无明力积习成性,已经厚重到难以返回的地步,这时只会一味地随着颠倒见的指使而行动。在凡夫位有两个根本:一个是我见,一个是业果愚。这两个一合作,就使得我们的行为通盘落在错乱颠倒里。

我们在地前的时候,首先要学圣教,如理思维,逐渐把颠倒心调顺,逐步去掉它颠倒的成份,往本来面目的方向上走。所以,前面的基础必不可少,非常重要。没有前面的基础,就不可能见到文殊本面,不可能见到“一父智慧藏”。由于错乱的力量太强,就好像被一股洪流席卷而走一样,没办法脱出来,因此首先一定要重视出离,重视长期闻思修,修证自己的心地,这才有希望。

到了某个阶段,垢障薄了,上师、佛的他力能加持进来,才可能现见本面。这时会发现,它本来是常住不灭的,原本就在那里,这就是本自具有的智慧。就像六祖说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就是真实的文殊,它一出来就具有大力量,能断、能行,所以叫做“勇士”。

一般而言,见道以前只不过是随顺分的修道,见道以后才是真实的修道,叫做“悟后起修”。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它有力量。比如《金刚般若经》上说,它是能断、能行。过去不堪能的事,见性以后就变得容易了。见性就好比屋里开了灯,能见到里面的东西,然后怎么清理、打扫就都清楚了。它有力量不随着习气走,而且可以反过来消掉习气,这就叫“文殊”,它有断证两方面。对此,我们可以从因、道、果三方面说。

本具的因是指,你本来就是这个因,或者说有这个东西,这上面一尘不染,本来没有虚妄心识所现起的各种蕴界处等法,它就叫做“”。上面一尘不染,什么样的戏论都不存在,所以它远离了错乱境里各种不妙或者粗浊的法。“吉祥”是说,它不是一个像虚空一样的空,而是空里有明。按照清净名言给它安立的话,可以立三身、五智、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无量恒河沙数的性功德法。说到“性”,是指它不是因缘所作,或者说是本有的,这叫做“”。凡是造作出来的,只是因缘偶合的时候现一个刹那,而且是个虚影,所以不是本性,本性的东西是不会消失的。它叫做“性德”或者“性功德法”,就数量来说可以立无量无数,没有任何边际、任何局限。这才知道:哦!原来这就是我本有的吉祥。有时候“文殊”也翻成“妙德”,可见,“吉祥”跟“具德”是一个意思。

那么我们现在不过是被一层像乌云一样的客尘笼罩住了,处在昏天黑地里,看不到本来清澈的虚空和它的明亮。这时候我们就在颠倒里面,出现的行为都不贤不妙,我们都不怎么欢喜,而且也没有“恒”。但是,证取了“一父智慧藏”以后,你会发现它就是文殊勇士,它一出来就不得了,可以给你授祖位了。就像五祖说的:见自本性,就叫做丈夫、天人师、佛。一尊佛已经造出来了,虽然不像果位佛那么圆成,但这尊佛已经开始开发了,这才叫做勇士”。它本来就是离客尘、具万德的智慧性,现在见性以后就有办法了,就可以消掉虚假的客尘,逐步开出本有的妙德藏,这以后他就能行、能断了。也就是以悟证的力量,在任何处都有力量不随妄识迁转。这个力量一旦增上,妄识逐步就没有力量了,最后就消掉了。消掉以后,他就越修越好,越修越快,这样本性的力用就能越来越圆遍地发挥,在这条路上就能出现一切普贤行海。

这时候,一反过去的不贤不妙,变成了普贤普妙。过去当然是昏天黑地,在阴影的笼罩下,非常错乱盲动,当然就没有真实欢喜。自从见性以后,他就逍遥自在了,恒时以文殊勇士来欢喜摄持。一切行为都是称性而起,任运腾腾。这时他就住在法乐里,所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时时不离本来人,时时都是“一父智慧藏文殊勇士”在欢喜摄持。道信大师说:“快乐无忧,故名为佛。”从自受用来说没有任何苦事、忧虑,就用“欢喜”来说。“恒摄持”,就是时时不离,哪个时候离开过?一切行为都是它摄持而发出来的,哪个不妙?

像这样逐步升进,到了离一切障、显一切德的地步,极果的文殊就出来了。这时就更明白了,所谓欢喜”,就是住在本来的大乐中,一刹那迁变也没有,天真常乐。恒摄持”,就是一刹那都不离开,不会走到妄分别的幻影和流转里,一刹那的生灭流注也没有。而且顿时就圆满了一切普贤行海。这不是另外要去做、去找的,它本来就是智慧的起用。所以,不要把文殊和普贤看成两个分开来的人,而是要知道文殊代表根本,普贤代表极果的证成。

这样就很清楚,我们的一切发愿直接就往这个无上目标进趣,一切善根就往这个唯一目的上回向,所以“为得普贤殊胜行”,还有什么疑惑吗?还不能决定吗?

前面我们讲了法王亲见文殊菩萨时发愿的金刚歌前两句——“与离尘垢空界同一味,遍虚空界智慧金刚身”。从离垢的角度来说,这就是真实达成了无上的文殊果位,同时出现了一时圆满一切普贤行海的无上果境。从根本上说,就是由于它是遍虚空界不生不灭的智慧金刚身。“身”代表聚,是无数智慧分的总集,不要想成有个身体。“遍虚空界”,就是遍了一切,没有一处不遍。它跟法界不是两个,这里面没有任何虚假的妄分别幻影,所以是纯一智慧。由于它是一切起用的唯一根本,所以叫一父”。这时候,由于一切障全部断了,所以一切用就全部发挥,这就叫“从离障解脱出现作用解脱”。由于它本身就是法界,所以一切事事无碍法界的玄境之海都无余显现。这就是《普贤行愿品》里处处讲到的,最终现前普贤行的境界,也是我们求证的目标。

自性文殊全部显发以后,不会再退堕到两种生死里,既不会退到凡夫的分段生死里,也不会退到小乘和菩萨的变异生死里。这就叫“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或者一切种智海,这就表示“恒摄持”。我们说世世恒摄持”,不要把世世”理解成大片段,最细的”或者”是一刹那,其实这时候已经没了念,只是针对凡夫这样说。实际没有什么生灭的念,也没有生灭的时间、空间,因此那是尽十方界善周遍的境地。这时,所谓的恒摄持”就是永远不离开,不必担心成了佛还退堕为众生。而且,这时候无边的普贤行海全部彻证了,这就叫做究竟成”。

下面讲第三层。前面都是从自力的角度来说的,下面是说他力。

我们是处在梦中没有醒的文殊,文殊菩萨是彻底觉醒的智慧本性,他是一切佛智慧的总集或者代表。我们要得根本,就要从随顺分开始起现智慧的力量,使得内在的智慧越来越增上、明了,越来越成为勇士、有摄持力。直到真正证取了或者见到了自性文殊,这时候才开始有力量摄一切行,直接往果地上走。这一切都要靠文殊圣尊加持入心才容易出现。

现在要想:我要真正发起智慧来,一定要借助一个外缘,那就是三世诸佛智慧总集的文殊菩萨,他最有力量让我们开智慧。由于他的愿力以及本身所表达的德能,专门在智慧上作加被,所以,藏族人从小就修文殊法,以开智慧作为根本。我们每一次讲经前也是先礼赞文殊、念文殊咒。也就是,首先要得文殊圣尊的加被,心中出了智慧,其他一切就好办。

得加持的根源,就是得文殊本尊的欢喜摄持。这里面含摄了一切依止法的根本。就像《行愿品》里说“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其实,善知识智慧方面的摄持通通可以说是文殊的化现,因为文殊代表“一父智慧藏”,无论哪方面的智慧,实际都是他的一分。

如何才能得到摄持呢?关键是要以信心和恭敬,向文殊圣尊顶礼、供养、承事、赞叹等等,总之,要尽自己的诚敬心来做。只要自己的信心和恭敬到位,文殊菩萨的加持就会当即入你的心。前面也说过,他是“遍虚空界智慧金刚身”,从未远离过我们。他遍在一切处,无论在哪里,只要有信心,他就在你心中作加持。这样一来,由于他是果位文殊,是无尽的大智慧藏,我们一祈请、诵他的咒、观他的身相,与他的身口意一相应,加持立即就入在心上,就会很快开智慧。

所以,在这条路上一定要自他二力结合来修。尤其以他力圣尊文殊的摄持为重。在我们修证过程中,自己当然要长期努力,但同时要知道,文殊圣尊是法界身,没有任何生灭心,是大智慧的本源,我们一跟他接触,就会触起自身的智慧,他会像点铁成金一样赋予你能力。因此,修了文殊法以后根本不一样,以他妙吉祥勇士的力量加被在我们心上,我们也会有同样的气氛,就像受到磁化一样。这样我们就有堪能性了,过去不能断的能断、不能行的能行。

我们与文殊尊相应以后,由于有诚心、恭敬,时时不忘礼敬、祈请、赞叹、修持,这样的话,文殊尊就会形影不离地摄持我们。一旦得了摄持,就像赋予了新生命一样。由于自他不二的缘故,只要缘起一和合,力量当即就注入心中。心中一得到智慧尊的加被,就开始能够非常顺利地趣入菩提行海的修证。《华严》里讲到,善财童子的根本上师就是文殊菩萨,以文殊威神力的摄持,而能够见到诸位善知识,有五十三参、依止一百一十位善知识逐渐圆成的历程。也是以文殊威神力的摄持,闻菩萨行、入解脱门,一路地修证,直至最后在普贤座下得到威神加被,证到跟普贤同等、跟诸佛同等。这就看出,这是一条直接的路。

我们的修证路线,首先就是要得文殊的欢喜摄持,智慧一旦开发,就有力量摄持行为,之后一路的修证都能非常迅速地进展,最终就能完成普贤行愿。善财童子就是这样走的。到了今生,上师也是这样示现,首先要见文殊,然后在文殊前发普贤行愿,最终也是以文殊刹那不离地摄持,使得整个普贤行彻底完成。

这样我们真正会知道,在他力方面,得“一父智慧藏文殊”的恒时摄持是根本要点。能否度过一切普贤行海,根本点就在这里。



思考题

什么是我们的最高目标?回向法的心髓是什么?对此数数思维后,认定《普贤行愿品》是一切行愿的总集大法,高居王者地位,并在心中立下永不改变的行愿。


前面第三愿的名字要改一下,改成“随行诸佛获得增上事业之力愿”。我昨天突然感觉,上师前面三愿分别配属智、悲、力三德。学大悲世尊是要成就大悲。依止文殊智慧而成满普贤行海的发愿,关键是得到文殊智慧藏的摄持,也就是着重在成就智慧上发愿。而智慧最终是要从随顺分证到本性的智慧,所谓“遍虚空界智慧金刚身”。接下来一愿,是以此方世界为代表,成就实际能弘法利生的力量,这就是在力上发愿。譬如西藏佛教初期,迎请静命论师等大德入藏。虽然这些大德都内蕴悲智,然而如果没有莲师的大力,仍然无法降伏鬼神,住持清净的佛法,因此大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西藏佛教里面,通常以修持三怙主来成就智悲力。然而要知道,任何本尊都具有智悲力,在圆满的修法里,也都是在练习智悲力。当智悲力修习圆满时就完成了佛道,而且能真正普度无边众生。

智悲力的完成实际就是普贤行海的完全实现。“智”是根本,这是指证得了空性本体的智慧,真实遍一切处的智慧金刚体已经显发了,这是现起一切妙用、作一切事业的根源,因此用“一父”来表示。而“悲”是说,不舍弃任何一个众生,以世尊的五百白莲花愿作为极特殊的代表。因为面对浊世极难度化、没有丝毫善根的众生,世尊仍然悲心不舍,住在浊世里逐渐修集成佛,亲自摄取一切众生,把他们安置在解脱和成佛之地。这种不舍任何一个众生,愿摄持他们的心就是悲。

我们本身是有智慧金刚身的,所以不要把眼前的人当成自己。这只是做了梦,以迷乱的力量不断现起错觉幻影,真实中根本不存在,如同梦境。在这里面有色身、四大的假相,我们将这个执为身,有忽生忽灭的八种识,这都属于虚假的识,我们就误以为是自己的心,但实际都是错乱的,最终以修道的力量会消除这些错觉。就像得眼翳的人,一直以错乱的力量见到面前的毛发,实际都是没有的,服了一种神药以后,他的病好了,一切错觉就都会消失,也就出现了实相。意思就是,修道到了最终,身心的假影全部会消失。悟道的时候会发现根身器界的一切假影全消掉了,这时候就出现了本来的自己,并不是像我们现在认为的这样。

我们在目前的境界里,执著一个一米多的人,一百多斤的重量,有各种内脏、细胞的身体,以及各种思想妄念等等,把这个当成了自己。但我们想想:一旦虚假的显现全都消陨了,那我在哪里?能找到在某一个点上的我吗?或者说我是一种生生灭灭的相吗?当这一切消失的时候,就会出现真实的智慧。也就是前面一再说的,与本来空寂的本体或者法性完全一味的本自明照的智慧身,它是遍一切处的。只要这个起来了,就突破了转凡成圣的最重要关口,也就是打开了玄关识锁,开始出现了自心的宝藏。

这上面由于看到了一切众生跟自己同体,只不过自己醒来了,他们还在沉睡当中,这时候,以悲力自然摄一切众生引他回归。

到了力用充分显露的时候,自然就能成满一切普贤行海,这时候就叫做成佛,所以我们学佛的终级目标是“为得普贤殊胜行”。有了这个力量,在千佛出世的时候,就一定能任运地行持利生的事业。因此,所谓的“增上广大事业力”,就是说自己能够作各种佛事,真实摄引一切众生,或者针对他的根机宣说各种法门,把他度到无上涅槃的彼岸。像这样推展开来,就知道所谓的力就体现在具有利生的实效上面。或者说,要止息违缘就有力量止息,要成就顺缘就有力量成就,要给予众生利益就能实际达到,要作一切息增怀诛的事业都能无碍地进行,这就是所谓的具有能力。这样我们要知道,所谓成就智悲力跟成满普贤行是一个意思,和成佛也是一个意思。

我们或许以为,自己现在处在这么低劣的凡夫位,好像一点功德也没有,过失无量无边,我们怎么能一下子到达那么无上的境地呢?我们还是一个迷梦颠倒的人,这里面错乱加错乱很难清理,寿命又这么短暂,很快如同石火电光一样,这一生就没有了。很快几十年就过去了,剩下的光景不多,好像太阳就要落山了,这时候该怎么办?我们的心情也是很急啊,这一生的光阴不多,再找不到一条路,恐怕来不及。又很害怕死的时候无法作主,死了以后在中阴里飘荡,那时候也不得自主,随着业风不知道飘到哪里。一念把持不住就入到三有里去了,能够做人那是极其幸运,能做猪狗牛羊也都不错了,无始以来的业已经排在自己身上,一个一个要轮着报的。这时候大多数人都把持不住,业风一荡,一吹过去的时候,就已经入了三恶趣,千生万世都回不过来。所以我们对这个事情应该非常审慎地抉择。

那么到底有没有路呢?我们虽然是个凡夫,但是已经明白了这个目标,也大致知道行道的路线。上师在《愿海心髓》前面三个愿里已经说出了我们该怎么来立愿,《普贤行愿品》里也一再地交代,怎么来一条一条地在自己心上刻定行愿,规定好未来世的一切方向。我们要想的是,能不能一生快速地完成?如果要等三大阿僧祇劫,遇到那么多的因缘,这样我们都感觉很渺茫。因为这里面的突变因素、偶变因素、各种无法把握的因素太多了,那该怎么办?

在《行愿品》里,普贤菩萨摩诃萨在宣说十大愿王以后,突然显示一条途径,就是说,到了临死的时候,以愿王摄持,一念间就生到极乐世界。从此以后就变得一帆风顺了,而且登上了成佛的“高速公路”,所谓的普贤行海或者智悲力三德的大用都能够疾速地现前。这样的话,我们所有普贤行愿的发愿,以及今生一切智悲力的修持,全部可以继续发展。而且,一旦接上了弥陀愿海的“助推器”,之后就能够迅速升空,达至极点。这就给了我们真实道路的指示。

因此,我们在这以后就应当看清路线。一方面要看到,在今生怎么推进菩提道的进程,怎么尽可能地随顺普贤行愿来修习;另一方面要看到,走到生命的终点时要会归到哪里,那就是往生极乐世界。我们今生的一段修行,就好比尽可能地往前走,最终要走到飞往极乐世界的机场,到了生命的终点就等于到机场了,只要我们愿意登机,之后就飞到了净土。然后,在净土里会有更快速的发展,而且没有任何危险性,决定一生成佛。这就看到,整个普贤行愿最终是以导归极乐来完成。

为了真正在这件事情上产生断定,我们还要把一些相关的心理疑惑全部遣除,一直到心里毫无疑惑,坚定地确认以后,才完全定好了路线。这以后的确长驱直入,一帆风顺,而且我们会觉得,人生特别踏实,特别有信心,所求的目标就在眼前。当一切定了以后,我们整个修行就会很安定,一切回向都会落实。在决定以前,人还会不断地彷徨、选择、进退,有各种思想上的问题不能解决,那还是很苦。一旦决定了以后,我们一切的心力就能朝向这个目标前进,这样,所有缘起的路线就由《愿海心髓》全部划定了。

所以,以下我们要解决一些见解上的疑惑。


第一问

到这里有人会问:你要我们求生净土,这跟大悲利他愿在根本上相违。

前面第一愿说,世尊发愿住持秽土来成佛,摄受无数苦难众生,而我们随学世尊,也是发愿不顾自利寂乐的圆满,一心依止利他的增上意乐和修行,普门遍入三有大城。一个是往净土走,一个是往三有走,这不是方向相反吗?况且,不想入五浊三途救苦众生,只是求生净土,这不是自求寂乐圆满而舍离众生、缺乏大慈悲、专为自利、障碍菩提道的行为吗?

这样一来,很多人就会有疑惑,感觉这两方面的发愿是相违的,尤其一些大乘心比较迫切的人,以为不能求生净土。

这里要分清楚,菩萨有两种:一、久久修习菩萨道,已经得了无生法忍的人。他入到生死里,不但不会受染污,障碍菩提,反而更大地增上智悲力,而迅速圆成佛道。如果他这时只为一己之安而求生净土、舍离众生,那确实应当呵责。由于大乘菩萨寻求的是不住轮涅二边的无住大涅槃道,所以,他在智慧不著任何相的同时,应该以悲力入生死界救度众生。如果不愿意利他,只顾自己一人的寂灭安乐,那就不合理,也是成就菩提的障碍,因为以这种心就堕在寂灭边,而延缓了速成大道的时间。

二、没有得到无生忍,乃至初发心(也就是发起了悲愿,立誓在一切三有中救度苦难)的凡夫菩萨。凡夫菩萨首先自身要成就稳固的功德,然后才能直接入生死利益众生,因此说到,这一类要恒时不离开佛,得到佛的护持、培养、加被,内在的修道逐渐成就了忍力后,才能处在三界里,在恶世界中救度苦难众生。

好比一个学医的人,立了救治天下一切病人的大愿。这个愿力时时要有,为了实现弘愿,不应该贪著一己之私的安乐。但是,能不能现在就很仓促地入到一切病人中去诊治呢?这就要看他有没有本事。如果没本事,那就是无照行医,甚至成了庸医杀人,非常可怕。作为有理性的人,应当首先依师学艺,完成医德、医术,成才以后才能去拯救疾苦。

同样道理,我们已经发了悲愿随学世尊,在众生界没有空尽期间,丝毫不贪著只为自己一人的寂灭安乐的圆满,而是一切时都持着利他的增上意乐和行为,把它视为唯一的庄严。时时发愿:我一定要在自身上迅速达成无生忍力,能够到三有一切处普利众生。

而我们的做法,应当是先求生净土。如果一开始就以为我有大悲力,发大悲心不生净土,愿意在五浊恶世里救度苦众生,这样的话,由于自己没成就忍力,一入到恶浊世界,到了有很强的引诱力、使人起烦恼造业的染污境里面,自己根本没有力量,心刹那不停地随境转。这样,连自心都被声色绑住,陷在三途里了,还怎么能救众生呢?

我们过去世一直是这样,自己没有力量超出轮回,一再地被生死业流牵着走。要知道 ,我们相续里充满了各类的烦恼和习气种子,还没有净除,这时候就不能凭着一时的豪情壮志冒然、冲动地去度众生,而是要理智地看清该怎么来完成这件事。当自身达到坚固,自己的烦恼和业习已经调伏,那时再入到广大众生界里度生就不会受障碍。

否则的话,自己心里有无数的烦恼种子和业种子,这不是凭口头说一两句大话就能解决的。在面对各种境缘的时候,没办法不起我执,只能不断地缘顺境生贪、缘逆境生嗔或者增长散乱放逸等等,因此,必须先把自身的问题解决好。自己不能调伏,而能调伏他人,是绝对不可能的。就像《维摩诘经》上说的:自己的病都不能救,怎么能救其他病人?或者说,自己都和别人一样溺在水里需要救度,怎么能救别人?如果在这个时候违越次第冒然而行,那会很容易失坏道业,甚至堕落。

要知道,我们心里的烦恼种子、业种子太多,而且极其危险,任何一个生起来都是下堕的因。堕落的时候如果无力自拔,必然会长劫沉沦。像舍利弗过去世行菩萨道的时候,遇到乞求眼睛的因缘,那时候他的心就吃不消,施舍眼睛给对方,对方反而踩在脚下,结果就退了大乘心,一退就是几十劫。

其他经论上说,就像鱼子很多,真正成鱼的少,庵摩罗花多,真正结果的少,同样,初发心的菩萨多,真正得果的少。这就是因为,虽然一时起了菩提之心,但由于在成道的因缘上很难集聚,心里又有很多负面力量,这就很难保证一定能够成佛。要看这两方面的力量怎么发展,如果没选择好途径,负面力量强盛的,就还是会陷落。

这样就知道,并不是要求一个刚刚发心还没得忍力的人,不顾自身的修行,直接入到生死界里度众生。这样就很草率,而且谈不上“度”。自身各方面的功德都没成就,根本不具力量真实地度众生。《智度论》里说:比如有两个人,他们的父母兄弟姐妹等都落水了,两人同样面临切身的问题,心里都很焦急,那是不是现在就要去救呢?其中一人直接就入到水里去救,但是没有方便力的缘故,一入进去,就跟亲人一样淹在水里了。而另一个人有方便,他想:要救人,一定要有方法和能力,否则进去以后同样会被淹死。这不是按个人的想法就能办到的,必须集聚好因缘,自身已经有了力量才能救人。之后,他想到的第一个因素就是去取船,而且自己要会驾船。这样考虑后就找到一艘非常好、非常坚固的大船,然后入到水里,一下子就把亲人救上来了。而且他能驾着船,在大海的任何处去救人。

那么大家想一想,哪个人做的选择好呢?就像这样,我们没得到无生忍的力量,就没有能力救度众生,所以首先要求生西方亲近阿弥陀佛,快速得到无生忍的力量后,再来一切三有界中救度苦难。那时候再来,就像刚才得到了极好航船的人救人那样,一切都随心自在,能广作无边的佛事。论典里也说,想游化地狱的行者,应当首先求生弥陀净土,得了无生法忍以后,再来生死界教化地狱受苦的众生。

因此要知道,为了完成大乘大悲利他的愿力,应当首先求生净土,这条路叫做“易行道”。


第二问

有人说:前面已经教导我们要依止文殊智慧来成就普贤大行,这样来圆成无上佛道。而且第一愿是发愿成就悲,第二愿发愿完成智,第三愿发愿完成力,这样的话,我们应当专门依文殊菩萨修智慧,依观音菩萨修悲心,依金刚手菩萨修大力。但是,到了下一愿却教导我们自行化他都以西方净土为归,这不是相违吗?

从我们成佛的途径来说,一定要完成智悲力三德,而且在这一生,也的确要依止三怙主来修智悲力,这没有任何错误,而且跟我们临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丝毫不相违。佛菩萨之间没有任何矛盾,他们的心意完全一致,不会因为我们依三怙主修智悲力,阿弥陀佛就不高兴,或者临终求生弥陀世界,就等于舍弃了三怙主。

要知道,佛非常慈悲,一方面让我们这一生好好修智悲力,在菩提道上真正能够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又怕我们临终时堕落,陷在生死里,所以特别摄持我们去极乐世界。这样就非常稳当,因为一去了极乐世界,任何智悲力都能成就。而且一生到了西方,立即就见到阿弥陀佛以及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也就是金刚手菩萨)等等。其实,西方极乐世界本身就有三怙主的系统,我们在这里修好了智悲力,再求生净土,两者根本没有障碍,反而如虎添翼一般能够迅速证成。尤其弥陀悲愿的力量,特别摄持我们临终时没有任何障碍就生到净土,到了西方以后就会进一步发展。

我们不要看得太呆板,在这个世界他们是三怙主,在西方世界也同样是三怙主,而且任何一尊佛都具有智慧力圆成的功德。譬如在西方,可以弥陀表智,观音表悲,金刚手或者大势至菩萨表力。也可以说弥陀一尊就有智悲力,也可以说整个净土界都具足智悲力。譬如说,一切佛、菩萨、国土三庄严都是从法身智慧所流现,流现这一切的本体就是所谓的智。而这一切的庄严相都在摄受众生,这就表示悲。一到了那里顿时就寂灭了一切苦,获得无漏乐,这就表示力。或者说,以国土的加被,能够迅速使众生寂灭分别、圆显功德。迅速拔济众生出离妄分别之流,而且迅速授予众生各种真实利益,它的力量非常周遍、充足。而且感应如响,只要自心和西方的缘起界一相应,无量无边的功德自然就会出来,这就是力。再说,以弥陀表智的话,弥陀未尝不具悲、力;以观音表悲,观音也未尝不具智、力;大势至表力,他也未尝不具智、悲。总之,我们这样圆融地了解以后就没有任何障碍。

而且要知道,佛和佛同一心、同一体,这样一条道路,就是佛以无限的智悲为我们设计好了的,没有一点会耽误我们。我们不要以自身的人我见视圣尊之间也有冲突,或者法门之间也有不和合处,或者认为,修了前三愿就不能求生净土,求生净土反而耽误我的进程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的非理分别。我们去体会整个《愿海心髓》内涵的时候,会发现这的确给我们指示了最正确的道路。

下面就以阿弥陀佛为主,真实地显示在弥陀一尊上就具足了一切智悲力用。这样的话,我们既可以在生的时候分修三尊成就智悲力,也可以归入弥陀一尊而修智悲力,这些方面都是圆融的,排列组合有各种不同。这样融会了以后,就不会有任何矛盾。

下面看资料。


弥陀彻证空性,圆具智悲力用

“空性”指法界的体,“彻证空性”就是首先证了遍虚空界的智慧金刚身,这叫做具有文殊智。在证体以后能够把一切众生摄归一体,这样摄取不舍就是具足大悲。同时,能够实际达到拔济众生,令一切有缘顿登不退地,而且迅速成佛,这叫做具足力。这样会出现弥陀悲愿无量无边的普度一切众生同成佛果的事业,这就是用。

现在要明白,证了空的体时,大智慧就出来了,以这上本来具有的力用,就能出现无量无边的变化,摄受各种有情,作无数不可思议的佛事。这也是我们先前说到的,智慧是根本因或者近取因,悲愿是俱有缘或者助缘,两者和合起来就达成了实际任运显相、起用的结果,这就是它的力用。

还是承继前面而来,首先是弥陀证取了根本智,他是住在真实慧中庄严佛国,也是住在真实慧中以悲摄持众生,起到任运摄持众生的心引回法界的作用。所谓的如来智慧,就是指前面说的“与离尘空界一味的,遍虚空界的智慧金刚身”,从这里就有下面的显一切妙相,具无数种变化,作无数种拔苦等等。

首先要知道“以空显有”,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都是由弥陀的空性三昧而出。也就是佛住在空性三摩地中,了无一相可得,然而应缘能起现无量无边的器界、情界的庄严妙相。这才知道,从空里面能显出一切。而且由于阿弥陀佛证得无我的缘故,普遍救度四生九有的一切众生,这都是彻证空性所出现的智悲力用。

其次,阿弥陀佛住在空性三摩地里,应不同众生的心,能变出国土里的水、风、鸟、树、宝花等等。这一切妙相的本体就是智慧,水是智慧,风是智慧,化出的灵鸟是智慧,行树是智慧,宝花是智慧,总而言之,一切全是智慧。

它起的作用,就是摄持众生的心完全往涅槃上走,这就是悲,凡是有缘都摄取不舍。而且达成了只要一摄持,众生的心就不再退转,而且寂灭分别,念念增益无量善根,在道上迅速开发功德,这就是力。因此,就像食物一入到体内就变得污秽那样,众生的心一入到阿弥陀佛以智慧力变出的世界,整个就入了清净场,身心全部变为清净,这叫做力。

这就知道,在缘起上没有任何一分使你退堕到染污法里的可能,因此,往生以后一刹那也不会退转。已经横着截断了轮回的业流,再不可能发生轮回的惑业苦。这当然是无上拔济的力量。而且,所有因缘都使得引领众生成佛的事业迅速推进。这就是具足智悲力的缘故,所以能够遍兴大用,一切处都在作这样不可思议的事业。

还要知道,极乐世界有不可思议的重重无尽的涵义。这就是因为空性不著一相、不住一点。就像前面说的,以空性是法性的缘故,遍在一切法上面,无处不及,无处不在。以法性不二的缘故,与空性不二的智慧,也遍在一切处、遍入一切众生心。

无为法的智慧没有生灭性,同时能够应一切众生的善缘显出相应的力用。由于证得了智慧的缘故,它是空的、离一切边,所以能够无碍变现,这上面的力用不可思议。譬如,一棵宝树具有无量色,一一色出无数光,一一光里又出无量光明台,一一光明台中能够变现十方无数刹土的景象。或者说,以空性广大的缘故,整个国界里遍布了无量宝花,一一都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而变现的。每一种宝花都是妙宝合成,是智慧体性,从中能够孕出一切圣众。或者,池水流波荡漾,顺众生的心出无量法音,摄持众生的心,使他一听就心开意解,一听就能增益善根。水一灌在身上,就清净身心的尘垢。光明能作佛事,一触到就破除了内心黑暗等等。

总之,由于彻证了空体,智慧完全离开了妄分别的云翳,因此悲力就遍入一切处摄持众生,而所谓的大力,就是指能够实际完成。关键在于它是不生不灭、周遍的智慧藏的缘故。这样才知道,我们往生西方以后,此生所修的智悲力在西方进一步得弥陀本愿的加被以后,能够速疾开发、完成,这样就能迅速成满普贤行愿。

第三,证到了空的体以后,自然就起无缘悲、同体悲,这时证得了遍一切处的金刚智慧,所以一切众生都在弥陀的心中,以悲力在一体中摄受无边众生。这时没有任何人我等的偏执,因此能以智悲力普摄三根所摄的一切众生。这样的普摄是从悲出来的,而悲是由无我出来的。

这就知道,弥陀在临终的时候,确实能够当即摄受我。因为他是法界身、金刚智、同体悲,所以我临终的时候真实祈求,阿弥陀佛马上就现身接引,应我的心现出身像来摄持我当即往生。这才知道:哦!由于弥陀具有智悲力的缘故,能够摄持我往生佛国,而且以智悲力加被在我心上的缘故,我能逐渐地受到熏陶、感化,结果自身的功德力很快就能显发。

再说,阿弥陀佛是空悲无二的,由于他没有任何的我,所以极其清净的金刚智里所起的大悲,摄持众生确实超过生身父母的慈悲心力。这才知道,阿弥陀佛圆具大悲。

最后是说,由于证得了空的体,从这里面就出了无边的大愿大教,这样拔济众生,让他得到大乐。并且建立九品乃至无数品,分别应不同众生的机摄持他往生。无论我们在因上修到什么地位、什么状况,他都相应地接引我们,摄受在莲花国中,而且针对我们的心直接作加持。这全是由于智慧藏遍在一切,以悲力摄受,以大力救拔而出现的。或者,就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我们念弥陀的时候如子忆母,阿弥陀佛念我们如母忆子。


弥陀法门具足五智

我们一般会说,阿弥陀佛是西方莲花部的佛,代表妙观察智,实际一佛具足五智,一方也具足五方等等,必须圆融看侍。就我们本土而言,当然五方五佛有特别的表示意义,也有很明显的特征。然而我们生入西方佛土之后,以西方佛国为中心,阿弥陀佛本身就具有五智,国土各种的妙相、事业,实际都是五智力量的发挥。

首先,“大圆镜智”对应彼佛光明无量,或者出无数佛光。这也是由于大圆镜智里能够现一切相,光明圆照到了一切处。

其次,“妙观察智”对应极乐世界的各类庄严。也就是,国土里的种种庄严相毫不紊乱,一一都是妙观察智的表征。而且国土宣流无量法音,应众生心都传出相应的法,这都是妙观察智。也就是能够出无数妙相、降无量法雨。以妙观察智能够遍察到一切事相的差别,宣吐一切的法音,而且应一切众生的心,明明历历,毫不混杂地变现出无数的妙相。

“平等性智”对应四十八愿平等摄受众生。无论哪个国土、哪个地区、哪种根性、哪种心识状况,都没有亲疏、远近、自他等的分别,平等普摄。智慧没有一高一低、一厚一薄、一重一轻等的偏执状态。或者说,弥陀世尊不住轮涅任何边,丝毫不著在各种虚妄有的境界里,也不会住在寂灭边上,而是不动法身遍兴无边妙用普利众生,不落在任何边上。

“成所作智”对应水鸟花林等都宣吐法音,或者说光明、池水、妙树、妙风等普作佛事。也就是从色声香味触各个方面,都能摄持众生的心,使他不退转,或者迅速离垢证德、圆成佛果。这些都是能够成办所作的智慧。

“法界体性智”就是六方佛出广长舌相,或者说十四佛国乃至无数佛国的菩萨都来到本国,或者本国也能够遍入一切国土,这都是法界体性智。也就是同是一个法界体性,没有任何障碍,都是互融互摄,此中有彼,彼中有此。


弥陀法门具足大悲

我们可以从《净土三经》里看出弥陀法门具足大悲。这就体现在一切处都是摄取众生,拔济苦难。譬如,一生到西方佛国就没有了任何轮回三苦,唯一享受无漏法乐,这都是大悲的体现。

“悲”就是一切时都在摄受众生,任何境界、任何色声香味触都在摄受众生。各种音声都在念佛、念法、念僧,都在给众生讲说引归法界的法门,每一个音声里都能传出无数救苦的法门,这些都是大悲的体现。或者说,同体悲视众生如己,众生缺少什么乐就给予什么乐,具有什么苦就拔除什么苦,众生处在什么心识里,就恰如其分地摄受他,以各种法门来救度他的心识。

譬如《观经》里讲到,如来在一切处所现的身都相合于众生的心。一生到西方以后,如果在生的时候解得第一义,那在他心前,国土里纯一显现说第一义的音声,这都是大悲。

《大势至圆通章》里就是以母子来譬喻,阿弥陀佛如母,我们念佛者如子。这就可以看到佛的悲力一直在摄受,就像母亲的心一直在护念孩子,从未离开那样。因此,行者只要能够摄持六根,一心向佛,佛的悲力就直接在摄受、加被,久而久之心花自然会开,达到净念相继,之后得到三摩地,入无生忍。这都是佛的大悲一直在拔苦的缘故。

或者说,阿弥陀佛以光明、名号摄取念佛众生不舍。光明名号的本体就是智慧;它遍照遍入的周遍相就是悲;悲一入到众生心中,就能摄众生的心不舍,真正把他的心从轮回里拔出来,这就是力。


弥陀法门具足大力

这是说阿弥陀佛具有无上的力,也就是四十八愿里说到的任何一条,全都做得到。

比如他说:我成佛后,如果国土里有三恶道,我就不取正觉。他真正能够摄受一切众生往生,国土里没有任何恶趣的相。

或者说:生到我的国土中都具有真金色身,以及如佛般的相好。这一点他也真实做得到,能够让一切往生者莲花化生,具足跟佛一样的殊胜相好,使得通常要无数劫修积福慧而成就的相好,一往生就立即成就,没有一个不实现。这就是阿弥陀佛的能力。这种力已经到了无上的地步,所以完全一一成办,没有一点失误或者做不到的。整个国土都顺着弥陀本愿的力量而运行,一切都按照本愿设定的那样,完全实现了。

又譬如大愿里承诺:凡是往生的人,都能得到极广大的天眼、天耳等五种神通,最低级别也能达到百千亿那由他的量度。譬如一生到西方以后,立即开出众生本来的神通力,顿时成就极广大的宿命通,一直能够彻照到过去最少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数里无量无边曾经发生过的事。只要我们往生,就能够给予。比起目前功能最齐全的生产流水线,至少高了无数亿倍。

我们说,科技的力量就体现在,只要符合了物质的缘起,立即就产生这种力量,无一错过。而弥陀无上力用的表现就是,当他开发出了智慧金刚身,遍在一切处,而且大悲没有任何障碍地遍入众生心,又因它本具的力用,能应众生的心任运地变现、任运地加持,所以弥陀本愿所说的一切都能完全达成那样的结果。也就是,任何众生一旦被弥陀愿海摄持,立即就实现本愿里承诺的各种功能的开发,由此速疾成满普贤行海。或者说,弥陀本身的无上力用一加在众生心上,顿时就开显他的本性,使他内在的各种智悲力用都迅速地发展出来。以这个原因,《普贤行愿品》里说:“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就是这个道理。

不仅宿命通是这样,天眼通也是如此。愿海的力用一加被在众生心上,他顿时就具有了极开阔的眼目,彻照下至百亿那由他量数那么多佛国里各种粗粗细细的色法。这就表现出他不可思议的加持。这个力用一点到众生心上,的确有点石成金的效果,就能够打开众生的心,开出他本具的力用。其他的天耳、他心、神足等的神通都是这样。

或者说,众生凭自己的力量很难断除执著“我”的心念。但是一生到极乐世界,佛的力量一加在众生心上,立即就使得他不再起任何执著我和我所的念头,再不会造作任何生轮回的业。这就是大力量的表现,他能住持众生的心,使得他的心不再起任何非理的念头。那是一种强大的加持力,众生只要一入就完全被磁化了。那种大的加被力上来以后,自身内在的各种妄心就起不来,这不就是力量吗?

或者说,一生到西方,佛的力量就住持他的心决定在佛道上走。从此以后,他的心念念都在进步,念念都在增益善根,逐步开发,往菩提道上走。再不会有升沉、反复,一会进步一会儿退步的情况。这说明佛的力量一加在众生心上,就使得他的品质完全改变。此后,他的心不再有任何退堕,直到无余寂灭一切虚妄分别为止。这就体现佛无上救拔的力用。

或者佛说:我成佛的时候,不必说法身光明、报身光明,仅仅为众生显现的色身光明,都要遍照到无央数的国土。这跟其他佛的光明完全不同。有些佛成佛的时候,光明照一由旬、十由旬、百由旬、千由旬等等,这都是他们前世的愿力所致,到成佛的时候不假预计安排。而弥陀承诺,光明照遍无数国土摄取众生,这一点在他成佛时完全实现了,因此,他有能力普遍摄化十方世界的一切有缘众生。这就表明他有普度的能力,不但内在有智悲的德相,而且达成了光明照到众生心上,就能摄取他的心入于净土。

或者说,一往生以后,圣众都得到无限的寿命。这也是弥陀佛力的加被所致,使我们从莲花化生时,不是肉体形质的身,而是清虚之身、无极之体。在这个体性上,不会出现衰老、疾病、死亡。而且给予了我们金刚那罗延力,也就是具有极大的金刚勇士的力量,一点点虚弱、羸劣、不堪能、衰朽等相也没有。这也是点石成金之效,佛力一入在众生心中,就使得他的心转染成净,转分段寿命为无量寿。

再说,佛的力量加被在整个国土里,使得净土各层领域里,不会出下至一个不善的声音、名称,更不会有任何事实。这就说明阿弥陀法王具有极大的住持力量,使得全土一切清净,任何染污都不会发生。

而且,国土的一切都顺应着如来的智悲力而转,一切会众自然入到大乘道里,不会有一个退堕到小乘。即使往生时是偏小乘种性,刚来极乐国土的时候闻四谛法,现证小果,但他不会住在小果上,证果后会直接入大乘。这也是由于佛具有无上的力量,能够摄引一切众生同归于一乘,最终成就佛果。

或者说,佛的确有威德力,使得十方世界无数诸佛都称叹弥陀的名号,宣扬国土的功德,号召本土的众生往生。

再归到我们最切身的,临终直下往生净土的利益来说,这也来自于弥陀的无上神力。整个弥陀愿海的心髓大愿是第十八大愿,这就证明他的力量不得了。不光是说我内在蕴有智悲,或者空有一番好的愿望,巴不得让一切众生只是念念我的名字就能往生。当然有这样的悲愿也很好,但如果不能实现也没多大意思。但是,阿弥陀佛由于累劫积功累德,当他到了果位时就具有无上的力,十方一切国土的众生只要有至诚的信心和愿意往生的意乐,下至念十念佛的名字,佛立即就以佛力摄持他的心,顿时变现出清净佛国,使他一下子入到净土世界,从此彻底断除轮回。

想想看,我们过去凭自力无数劫也出不了轮回,就像经论里所讲的,要证得小乘初果,就像用刀截断四十里的急流那样困难。我们凡夫的心识刹那刹那迁变,极其快速,业种的力量特别强,所以每到生死之际根本没办法把持,只能随着业再次流转,不知流转了多少世,所以我们叫做“常生死众生”。



思考题

一、如何对应悲、智、力来领会前三愿的要义?怎么来实现这三愿?

二、破斥以下邪执:

(一)求生净土跟大悲利他愿在根本上相违;

(二)自行化他以净土为归跟依三怙主修智悲力相违。

三、从总别两门,细致体会弥陀法门具足智、悲、力。

阿弥陀佛的无上力表现在,众生在临终时一念他的名号,就立即被他摄持,像大力士拽着小孩的头发那样,一下子就被甩到清净刹土。的确,下至五逆十恶的人,只要临终时能回转心意求往生,佛的力量一加被在他的心上,眼前出现的地狱、烈火等极恐怖的相顿时消失无余,出现了金莲花,特别清净吉祥,随后就被引入清净刹土。这都是佛的力量。他真正能够扭转乾坤,把众生无量劫来相续不断的轮回之流顿时截断,之后摄着众生的识就牵到了极乐世界,所以他力加被是不可思议的。而且他有力量,我们临终的时候只要至心念佛的名号,顿时就能消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很多人不相信,认为这不可能,或者是别时意趣等等,就是因为他不知道弥陀大力的缘故。

其他方面,比如一生到极乐国土,无论你有什么样的本愿,想到十方世界哪一处去度化众生,佛力一加被,都能够自在地行持。以佛力加被的缘故,使得往生菩萨入到生死界里没有任何迷失,而且成办任何事业都具有非常自在的力量。这是什么缘故呢?就像被咒力加持过的种子入火不焦、入水不腐,菩萨的心一得到弥陀智悲力的加持,立即就不变品质了。直到尽未来际都不会退堕,这就是不可思议的力量。

又说到,往生以后,能够超出通常一地一地往上行持的规则,现前就修习普贤之德。这是说,只要行者过去立了普贤行愿,在自心上多次串习,随分地建立起了普贤行愿的修持,那么佛力一加被,过去觉得很难行持或者没办法开的地方,顿时全都能打开。不是要经过无数劫才成满普贤行愿,而是“现前成就此大愿”;不是部分成就,而是“一切圆满尽无余”。这就是普贤菩萨引领华藏海众一致导归极乐的原因所在。

这里有一个秘密成就普贤愿海的极殊胜途径,那就是阿弥陀佛圆具智悲力,能够加持行者顿时开发自性。也就是,佛力一注在自心上,立即像换了一个人一样。过去有堕落的危险,现在不会堕落;过去各种杂染的现相无法解除,现在通通消尽;过去无法截断生死之流,现在一念间就被拔济到了净土;过去无法登上功德的高坻,现在以极简易的方便就得到极殊胜的功德;过去无法不起执我的念头,现在能够丝毫不起;过去无法契合到无生空性,现在水鸟花林都在宣吐法音,一闻到就能开明自己的智慧。或者一见菩提树,六根顿时变得清净,没有任何病苦恼乱;听到树说法的声音,心就能逐渐或者顿时证得无生法忍。

从前没有辩才,不能说法,但是一到了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力量一加被上去,顿时获得无碍辩才,能演说成就一切种智的各种真实、方便的法。而且在佛力的加被下,智慧辩才都达到无有限量的地步。一生到净土,得佛力加被,顿时能开展出没有限量的法、义、辞、辩四无碍解。无论演说什么样的法,对于各种方言、名词、意义等无不彻知彻见,发展到无有量数的地步。比如,不但能说汉语、俄语、英语、藏语等等,乃至于六道众生的无数种语言全部精通。名词怎么说、意义怎么表达,全都没有障碍。而且,向他提任何一个问题,以他的辩才说一个大劫都不会穷尽,任何处都无有障碍。

这就知道,要完成普贤行愿,就要靠弥陀神力的加被。他的无上智悲力一加在我们心上,就使得我们顿时开发。其实,这一切都是本具的文殊智慧藏本有的德能、力用,或者说我们本性里就有这种性能,只是被厚重的虚妄分别蒙蔽了,一直显不出来。就像日轮本身具有光明、热量、成熟的能力,但是被乌云蔽住的时候就发不出来那样。就好比大风一下子驱散乌云,顿时现出日轮,阿弥陀佛的力量表现在,能让我们的心顿时脱出妄分别的阴云,之后各种辩才、智慧、神通等无量无边的功德自然能够迅速开展。也就是,我们本性的一父智慧藏——文殊勇士会逐渐地透出来。一旦它透出来了,一切就都是它的游戏、妙用。这个智慧藏没有任何障碍的时候,当然遍法界任运无碍地发挥作用。这就是净土经教里讲的,成就以后再来这个世界时,“皆遵普贤大士之德,具诸菩萨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之法”。这就表示往生以后,能够迅速成满普贤行愿。

以上举了些例子,说明阿弥陀佛具足无上神力。这样我们就应该放心,文殊、观音、金刚手三怙主和阿弥陀佛是一致的。往生西方后入了另一佛国的体系,以教主阿弥陀佛来说,他本具无上智悲力用;从净土三圣来说,是分别表示智悲力;从整个国土运转的情形来说,也无非是智悲力在加持众生的心。

从我们往生后的受用来说,今生所作的一切智悲力的修行都不会白费,而且成了往生的非常强劲的因。和阿弥陀佛的智悲力一相合,我们的心就能被迅速点化。我们一再地与阿弥陀佛相应,包括念名号、心咒等等,心性就在逐渐开发。当开发到究竟的时候,我们的一父智慧藏文殊勇士就真正显出来了,从此就由它来统率我们的一切行为。由于这上面没有任何无明力的干扰,所以能在一切处无碍地发挥作用,这样从中就能成满无边的菩提行海,也就是《普贤行愿品》所说的任何一条发愿都能如实地实现。

这样我们才认识到,当前发普贤行愿是因位非常重要的建设,而临终往生西方净土,就使得它的实现不再遥远,因此,我们一定要牢牢地把握住以普贤行愿导归极乐的殊胜道路。


四、普摄众生往生极乐圆成智悲力之大用愿


愿结善恶业缘诸有情,此生命终同生极乐国,

获得无量光佛语授记,智悲力之大用速圆满。

这一愿是普摄自他同生极乐国来圆成普贤行愿的大愿心髓。在《普贤行愿品》里,宣说了十大愿王以后,普贤菩萨特别向华藏海众指示,以往生极乐世界作为圆完大愿王的途径,而且自己亲自带头如是地发愿。这样就非常明确,透过往生西方得弥陀愿力加被,使得这条路缩短到一生就能完成,因此称为“一生成佛之路”。

普贤菩萨说,整个进程当中有三个关要。首先,在临命终外气已断、内气未断的时候,要求没有任何障碍地面见到彼佛阿弥陀,那就能现前往生到极具功德的极乐国土。这个关键点是说,一生就顿超了轮回苦海。

其次,一往生后就能见到阿弥陀佛,以及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佛会伸出如莲花般柔软的手,放在自己头顶给予成佛的记莂,这是第二关要。因为这样就顿时获证不退转地,而且已经确认必定能够成佛。这以后就没有任何变故,凡是往生的人绝对不会退入到小乘等当中。

得到授记以后,就能使得本性所具的智悲力得到极其快速的开发。智悲力一开发就出现了无量无边极其广大的利益众生的大用,当大用达到圆满的时候就是现前成满普贤行的时候。所以,这就是在得记以后,迅速成佛的关要。这是对应经文里所说的:得到授记以后,自己就能够化无数身,以智慧力周遍十方无数世界,普利一切众生界。

经文里以智慧为代表,其实包含了悲,总的就是智悲力。当他已经不受任何阻碍的时候,本性的文殊就全部显了。由于证了周遍的本体的缘故,就能够遍在一切处利益众生。换句话说,智慧金刚身是与法界无二的,因此法界中的一切众生都是在智慧当中显现,这通常称为“海印三昧”。这样又以本性的悲,能够摄持法界心中的一切众生,而不舍任何一个。而且,已经出现了无上的神力,所以就能实际达到救拔众生的目的。这以后就算真实地实现了普贤行海的解脱境界。自己见到了这条路,当然就非常直接地这样发愿。

同时以自他平等的心,想到一切众生都陷在轮回迷梦里,怎么能迅速从这个梦里醒来而恢复本有的佛性呢?那就想到:应该跟我走同样的路,这样的好处希望一切众生也得到。这也就是经文最后说到的“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这里关键是我们要产生信心,而且完全定下这条道路来。如何产生信心呢?要知道,普贤菩萨是果位的佛,他以大智慧完全看清楚彻底圆满普贤行海的最方便路线,因此,在《行愿品》里非常明确地指示善财童子和华藏海众,一致以导归极乐来完成普贤行愿。其实,这就是大智慧的指示。他已经看到透过往生极乐世界这条极秘密的通道,最终能达到彻底圆满普贤行海的果地。当然,这里有无数的秘密缘起,都归结于阿弥陀佛无上智悲力加被的结果。这样一来,就使得无比高深的果地,以非常简易、直捷的方法而能完成。下至一个凡夫,即生都能生到净土,生净土后,一生就能完成普贤行愿,这就使得单凭自力无数劫才能完成的事,缩短到一生就能完成。这也是普贤菩萨给我们指示这条道路的原因,我们要一心信任普贤菩萨的指示。

其次要知道,当时善财童子在普贤菩萨的加被下,已经证到与诸佛同等的地步,这也就是我们大恩上师前世的经历。接着我们就要相信,上师这一世的示现对我们有绝对的指导意义。我们也要知道,上师的本地已经达到了与诸佛同等的境地,因此上师所说就等同于普贤所说,等同于诸佛所说。换句话说,大恩上师并非是凡夫人,也不是一般的小乘圣者、大乘一到十地的圣者,而是已经成就了三世智,能够彻底见到最深细的缘起。这并不是心里的臆测、幻想,而是真实地见到了这条路。所以上师自己也走这条路,摄持一切众生都走这条路。

上师从很小,四五岁的时候,就一直这样想:凡是跟我结缘的有情,能不能接引到极乐世界?而且上师曾经发愿:上等的情况就要摄持全世界的有情往生极乐世界,中等的情况是要摄受全中国地区的有情往生极乐世界,下等也要把藏族和自己的传承弟子摄受到极乐世界。他的确是善财童子再来,所以有特殊的愿力。

以后又得到了第一世多竹钦仁波切的授记书,里面也授记了在喇荣沟里有个莲师化身,他会广弘佛法事业,凡是跟他结缘的众生都往生极乐世界。这以后上师的确是一步步做出来的,也是以念修大量的《普贤行愿品》来摄取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确就和《行愿品》所说完全一致,的确是亲自得到普贤菩萨传授再传给我们的,而且在这一生实际就是这样示现的。

到了晚年,上师老人家也说:我命终后无间(不隔一个刹那)要去极乐世界。而且说到同样的话:我一往生以后就得到佛授记,智慧神通等得到了自在,那时候要做利益有情的事不像现在这么弱小,而是有得到广大功德的时候,就像《普贤行愿品》说的那样:“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那时回入轮回的时候,方便、智慧、精进、禅定、神变等等都获得了自在。

像这样,上师本身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心完全定下来,自己也不生到东方现喜刹土,也不去莲师刹土,唯一去极乐世界。所以,我们不应该再犹豫了,人生没有多少时间,一定要看清这条道路,而且在现在就确定下来。我们主要是要相信,普贤菩萨是以佛的智慧彻见了这条道路,他说了十大愿王、普贤行海,然后指示了以往生来实现的最殊胜的道路。我们的上师就是善财童子,他已经成就了三世智,彻底见到了缘起的路线,完全能给我们证明这条路是真实的。

接下来重要的是,我们得到了这样最正确的指示,透过圣言量,自己也明见了这条路,也完全定了要走这条路,之后当然要发大乘心,普摄一切有缘众生都走这条路,这也是很自然的道理。因为自身已经特别相信这是对自己成佛最重要的路线,因此推己及人,想到从过去无始以来一直到现在,凡是有过结缘的众生,他们都能够在这一生的命终就立即见到阿弥陀佛,走上这条迅速解脱、得佛授记、迅速成佛的路。

我们心中明确了这一条即生往生、得记、成佛的三关要的路线后,心里一直按这三条来祈愿。而且以大乘行愿摄持的缘故,也在心里念念关照一切众生,如是地作三段祈愿。总的就是希望一切众生共同走这一条路,这就是所谓的“愿海同归”。

接着我们要做一些具体的观察考虑,对于各类的众生,都要设身处地为他着想:对他来说,走什么样的路即生就能出现最大的利益呢?因此要一分一分地来思维抉择。


心髓大愿的要义

要知道,学解是一回事,行证是另一回事,这一生能不能真的解脱生死是个大问题。比如我们学了很多教,但临死的时候能过去吗?不往生西方是很困难的。

《净土十要》里讲,宋朝的元照律师学律很好,后来神悟法师引导他学教,他得到一些领悟,当时心想:这个世界的人因为没有老师教,都在造恶没有惭愧,荒废一生,所以我发愿要做大导师,在这个五浊恶世里度众生。但是后来生了一场大病,整个人身心枯萎、憔悴,感觉没有办法,神识迷茫、不知所措。这时候他才回头,感觉没这么容易,生死很可怕,才看到《十疑论》上讲:一个具缚凡夫有大悲心,说我要住在恶世救苦众生,是无有是处的。又说到:就像婴儿不能离开母亲,小鸟只能常在枝头那样,凡夫不能离开佛,直到得了不退忍位才能入苦海度众生。这时候他才猛醒回头,忏悔宿世以来造的很多恶业,而且一心归向西方。

这就看出,生死的事不是凭一时意气就能解决的。到了生死关头,多少人都做不了主,平生再怎么高谈阔论,到死的时候也一点用场没有,这时候不是凭口谈就能过去的。譬如学了《道次第》,但是不往生西方怎么办呢?现在一步步学教、修心当然很好,但临终的时候能不能解脱?我们看过去的事就很清楚。

我们临终的时候还是生到西方好。搞道家的炼丹没什么结果,即使生为神仙也还是个守尸鬼,八万劫以后依然落空亡,什么意义也没实现。昙鸾大师看清这一点后,当即就把仙经烧了,他要求西方无量寿法门。因为他看得清:如果把一生的精力放在求仙上,那最多只是得神仙果位,但是把精力用在求生西方上,就能够得到无量寿的果位。这上面的级别有无数倍的差距,所以选择了往生西方。

同样,一个学儒的人,如果只是想在世间怎么弘扬儒道,自己守持儒行,但没有往生西方,仍然落在轮回里。文昌帝君的故事就很明显地说明了这个问题。由于儒教的法没有解决烦恼的方法,只是在人伦善道上护持,结果他遇到不同境的时候,依然生贪生嗔,结果堕为龙身,在水池里受恶趣苦。最后遇到佛加被才转入内道,这中间受了多少生的苦。

可见,如果不转向佛法,不走往生西方的路,从旷大劫的观点来看,学人天的法最终还是归于堕落。所以《四百论》里说,智者看天趣如同地狱。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的心不断地转动,没办法根治内心的烦恼,所以暂时性克制不等于最终制伏,一旦遇到了境缘,仍然要堕落。譬如关云长大义参天,但是他走麦城被砍头以后起了非常大的嗔心,在中阴里一直说:“拿头来!拿头来!”想要报仇。直到得智者大师的指点,皈依佛门以后,才真正走上正道,成了佛教的伽蓝菩萨。到今天已经上千年,他应该早已成圣了。

像这样就知道,儒教一定要结合在净土上面,这也是印光祖师说的儒教和净土双行的要旨。守好了儒道,有了基础,就能开始跟净土相合了,也就是“观经三福”里的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整个儒行不会超出这个范畴。一个是对上的敬顺之心,一个是对下的慈愍之心。有了慈孝就立了基础,再希求往生就决定成功。这以后得到的就不是人道的成果,而是迅速升华,得到出世间菩萨、佛的果位。

想清了这些以后,就应当希望一切儒者都能临终见到阿弥陀佛,得佛授记,马上成佛,这是我们的良好祝愿,一点不会错。

天下士农工商这么多人,一辈子忙忙碌碌,我们要想:他们能够凭自己修行就解脱吗?不可能。像我们的家人、朋友、老师、同学,包括在社会上碰到的、打过交道的人,只要看他现世的生活就知道,通过修其他法来一生完成佛道绝无可能。不说成佛,就连整个道次第里面一分的修法也难以起来,因为因缘不具,修其他法必须首先开解才能起行。这时候就要想:但愿他能够跟西方净土法门结上缘。得人身不容易,如果不值遇净土法门,投入弥陀愿海,那这一生很快就过去了,像做客一样,马上又回到了三恶趣的老家,所谓“三途一堕五千劫”,非常可怕。

举目看来,多少人都是这样,如果他们没有往生西方,的确非常可怜。所以我们希望一切跟自己结过缘的人都能往生西方。包括父母、兄弟姐妹、父母各方的亲属,从小到大遇到的老师、同学、邻居,一起工作的同事等等,一个个去想的时候,知道这条路对他们最好,因此要发自内心地为他们祈愿:但愿他能够相信阿弥陀佛,临终时一见佛就解脱病苦,一往生当即转凡成圣。这对他是多大的恩德!如果不往生,他还会无数劫轮转生死;如果往生,他会立即像点铁成金一样,马上开发本性,马上悟道,出现普贤行海完全圆成的境界。这是不是对他最有利?想一想,前一分钟还是凡夫,后一分钟就成圣者了,我们当然应当如是祈愿。

我们平常还会遇到很多旁生,鸟、猪、牛、羊、狗、猫、蚂蚁等等,这时候都要想:它曾经做过我的父母,现在落在畜牲道里非常可怜,有什么方法能救它?想来想去,只有给它念佛号或者西方本尊的咒作加持,希望它早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做对它们来说最现实,也没有比这更好的了。为什么呢?因为阿弥陀佛的誓愿极大,他要解救包括恶趣众生在内的一切众生。阿弥陀佛发的四十八愿里第一条就说:我的国土里没有三恶趣。而且佛摄受三恶趣的众生。所以我们希望它能结上这个缘,但愿它此生命终就生到极乐世界,要这样来祈愿。如果家里养狗、猫等等,你就要时时为它祈愿,乃至给它好好地供养一顿饭,让它吃好,这就结了善缘。然后一心祈愿:已经结上这分业缘的缘故,我和它有了关系,现在我就把善根作回向,祈愿它临终能见阿弥陀佛,往生后得佛授记,这就决定成佛了。

而且,我们平常出门也会见到很多人,譬如,在一个社区里会见到很多熟悉、不熟悉的人,乃至在地铁站有一面之交的,或者上车后遇到的人,坐在一起的、有过谈话的、有过人事交往的,甚至擦肩而过的人等等,一见到他们你就要起这个心:但愿你往生,但愿你见阿弥陀佛,但愿你这一生永远超出轮回苦海,生到最安乐的极乐世界,希望你这一生成为最后生。

又比如,对于学教的人,就要祈愿他们都能接上西方净土法门,但愿他能见阿弥陀佛,这对他最重要了。譬如说,学唯识的关键是达成转识成智,但是,单单凭教理上的研究就能转识成智吗?很快一生就过去了,有的人做到了最高级别的唯识大师,但他临终的时候什么修证验相也没有,还不如一个念佛的老太太,走的时候那么安祥、平静、自在,瑞相昭著。

这就发现很大的问题,知识的研究只要透过第六意识精密地分析、组合就能达成,但这并不代表在修证上已经跨越了很多个地位,自己的烦恼障、所知障都消除了,或者变成圣人了。其实,研究了很多年以后,自己都会发现烦恼习气一点也去不掉,反而还可能因为知识太多,落在知见的稠林里。这就看出,在实证上有很大的问题,不归向西方净土的话,看来是没有出路的。即便能保持得很好,生生世世相续不断,但是按照这条发展路线,三大阿僧祇劫才可能解决问题。因为这实在太缓慢,单凭自己一点一点来,什么时候能真正克服住内心强大有力的烦恼和恶习的涌流?有些人学法相学偏了,认为一辈子只能够闻,不必谈修,连思都不可能,见到别人拿念珠他就生气。像这样的学者也有很多。

因此,我们祈愿一切学法相的人,都能够得到阿弥陀佛的摄受,这就好办,他的学就有了大义。为什么呢?因为先前学法相,对于染净法辨得很清,也知道一切都是唯识所变,如果心缘着西方净土,缘着阿弥陀佛,出现的就都是清净的境。最关键的是有佛力摄受,一往生得佛力加被,就能迅速完成转识成智。这就不是口头空谈,空谈一亿次,实证上没过关还是等于零,不可能走一步。但是,到了西方就不同,佛力直接加在心上,立即能消除人我执和法我执的各种虚妄分别的习气,这个一旦消光,阿赖耶识就转成了大圆镜智。

而且,到了西方,其他三种智都能够迅速开发。比如平等性智,一到了西方,就像《大经》里所说“心无适莫”“心地平等”等等。心里没有任何我喜欢、我不喜欢的各种爱憎偏好等等。能够迅速证入平等性智,没有二边分别。而且,不住轮回也不住涅槃,能够不动本际,分身无数世界,就像《往生论》说的:如须弥不动,一时间能够化现在无数世界。这都是平等性智,不像凡夫著在有边,也不像声闻著在寂灭边。妙观察智也会迅速开发。就像本愿里所说:佛力一注入的时候,迅速得到无碍慧辩。而且开出了天眼、天耳等的神通,对于一切所知法能够毫不杂乱地现见。成所作智,是指能化现在无数世界,作无量佛事。

这就知道,一定要接上西方净土法门,弥陀佛力的加持入心,这一切的现证才成为可能。所以,对于学法相的人,都愿他们临终能见佛,得佛授记,最终一切转识成智的修行全部实现。

对于学中观的人,也同样希望他能够生到净土,真正彻证第一义。理论上的说法不代表实证,这里最关键的是得到佛力的加被。如果只是口头谈空,你会发现在事上根本把持不住,一见到境就生心,一触到什么就成障碍。并不是我们想像的:因为我已经知道空了,所以我一切都空了。口里说空跟实证空是两回事。

明朝的时候有袁氏三兄弟,他们都是学禅的。哥哥袁宗道也是因为一次经历,忽然之间就醒悟回头归向净土。他说:我根机小,见识低劣,久久地迷醉在空性当中,像狂象一样放纵自己的心。有一年夜里,梦境中亲游地狱。梦到地狱里面烈火洞然,四周全部烧空了。只见有一个过去相识的出家人,特别喜欢谈空而且破了戒,当时非常可怜,哭声动地,非常悲惨。他醒来的时候,吓得汗毛都竖起来了,这以后就归心净土。

他的弟弟叫袁宏道,也就是《西方合论》的作者。他少年时起就有志参禅,根性非常猛利,十年内就有所入。而且机锋迅利,语言圆转,平常跟人谈到禅宗的事都下笔千言,没有任何的障碍。而且他所说的没有一句是延袭祖师的语句,完全是从自己的胸臆中流出,他自己也以为是了悟了,从此无所事事。但是后来他还是很敏感,因为生死心很切。在他自以为了悟以后,虽然世间的情执在减少,不入尘劳,但是他的习气一直没办法脱。喜欢游山玩水、嘲风弄月、各种风雅的事,懒散疏狂,根本免不了心里的放纵。但由于他还是生死心切,很敏感,感觉到我一见境就生心,一碰到什么还是粘在上面。他就感觉,我这样不真实修行,一定要堕魔境。佛和魔的差别只在顷刻。

这样他才回头,改掉了自己偏空的见解,完全摄入普贤行海。他也知道,这一生真正要解决问题,一个非常踏实的行门就是念佛求生净土。但是,他心里还是有一个疑惑一直破不了(学高法的人往往容易这样),以为西方只是一种接引中下人的方便法。直到后来看了很多经论才知道,西方一门原来摄了一乘,不管悟还是没悟都应当修持,这样才彻底生了信心。他勘验自己,做自我检讨说:我这个只是空谈,不是实际。

我们现在有些所谓学中观的人,跟袁宏道比可能十倍百倍都不及。袁宏道走得快,蕅益祖师非常赞叹,说他《西方合论》十卷,每一个字都是从真实悟门流出的,没有一个字的蹈袭,或者重复别人的文句,没有一个字是杜撰的。祖师说他透彻禅机,能够融贯华严宗两位大德李通玄和清凉国师的教理。但是我们看他后面,他这样悔过以后,从此就归向净土,早晚都是礼拜课诵,而且守持净戒,后来就如愿往生了。

所以要知道,如果我们只是文字上学一点空,到了事情上,稍微遇到一点顺逆境就生贪嗔,那生死中是绝对过不去的。现在只是学一点文字,真正检查起来连定解都没得到,更不用谈禅门有所悟入,这离得还远。袁宏道是慧根猛利者,他在明朝的居士里是非常杰出的,但是他感觉还是透不过去。

另外,蕅益大师二十几岁就参禅开悟,而且当他境界来的时候,一切公案、一切语录都完全现出。但是他没有著在这上面,始终都是在心地上用功,不是在语言文字上用功。然而一场大病来的时候他透不过去,他在《要解》里说:自己一向宗乘自负,认为我是修禅的人,要以圆顿门来证入。而且藐视教典,认为持名这一法是给中下人设立的。他也是因为生了大病,没办法过去,这时候才发心归向西方净土。后来研究了《观经》的《妙宗钞》,《弥陀经》的《圆中钞》和《疏钞》等书,才知道念佛三昧是无上宝王,这时候才死心塌地地求生西方。

彻悟祖师也是这样。他也是参禅悟道的人,但是他说自己宿业深重,有很多病,就想到在教乘里有《五停心观》,里面说到多障有情用念佛来对治,而且这一门是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马鸣、龙树等诸大祖师,智者、永明、楚石、莲池等诸大善知识都一同归心的,我是什么人,能不皈命西方?这以后他就开始转了,自行化他都是以西方为归。为什么要转呢?因为他发现虽然有所悟,但在在生死关头还是难过去,这才知道要归心西方。

无论是显教中观教理还是参禅,都必须归向西方。这样我们要考虑,这是不是最好的?比如学了显教中观的教典,如果你能够深解义趣,对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比如目前学习“三论”等,在空上得了定解),那么一旦你得阿弥陀佛的摄受,生到了净土,的确阿弥陀佛应你的心,国土里全部出现说第一义的法,而且不是停留在知解上。一到了西方,处处都是宣说无生的法音,在菩提树下得到法音的加持,马上就会得音响忍、柔顺忍,快的能够立即得无生法忍,这就高登圣地了。

修禅的人归心净土,现世如果开悟了,那么“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世作佛祖”,真正如虎添翼般非常快速。一往生西方,得佛力一点的时候,顿时就登地,顿时就成佛,非常快速。但是,不依靠佛力加被就缓慢得多。尤其末法时期的人,如果有开悟,绝大多数也是属于顿悟渐修的类型。因为多世的习气实在太深厚,不可能一悟就消,还有一个去习的过程。初开悟还自身难保,生死关头做不了主,这时候还只是因位佛,跟果位佛是不能比的。但是,如果愿意祈求阿弥陀佛,跟佛力配合,那佛的力量就能迅速加被你的心,让你很快开发。一生西方净土,就特别容易快速圆成,关键就是佛力加被,使得你特别快地开发出来。

所以,但愿天下一切禅者临终时都能见到阿弥陀佛,得到阿弥陀佛极神奇力量的加被,顿时圆成,我们希望一切禅者都能够迅速圆成佛道。如果参禅没有成功,那也以参禅的功德回向西方,一到了西方,“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这样我们想清楚了以后自然就会发心,愿一切参禅人都能导归西方。也不必要特别地执著自力他力,自己内重己灵,外慕诸圣,那是非常快的。既有自身的根性,又有佛力加被,何乐而不为呢?我们想通了以后,就愿意这样为他祈愿、祝福,希望他能够走上这一条最迅捷、稳当的道路。

或者学华严的学者,当然今生很好地学习,种了圆顿种,但也要知道,华严十玄四无碍的高深境界,不是一般凡夫一生能够契入的。虽然《华严》谈的是一生成佛之法,但是就人而言,未必是一生成佛之人。这样就要考虑,一辈子只是在研究中度过,到临终的时候,果然就能证入十玄门、四法界吗?这是不可能的。然而,一旦得阿弥陀佛摄持,一往生就会真实实现十玄门、四法界。

所以,对于华严学者来说,应当将导归西方作为最好的圆成理想的途径。那就不光是涉及到华严义海,学习这些不可思议的玄门境界能开拓视野、开拓胸襟,能够有很大的滋润善根、昭阔智境的作用,而是真正能够现证。那么想一想,《华严》到了最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到最后在普贤菩萨那里,已经证到与普贤等、与诸佛等的境界,最后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和华藏四十一个阶位的大士,全部求生极乐世界。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一求生极乐世界就能够证入华藏世界。

因此,但愿一切华严学者,都能走这一条往生的路,因为这是真正能够实现他梦想的路。想一想有多便当,只要有信愿和阿弥陀佛相合,透过念佛等,很容易就生到西方。一生了西方,里面四法界、十玄门全部具足,到那时就能真正生入华藏庄严。因此,所谓生西方就是生华藏,见弥陀就是见遮那,能生西方就真正能够彻见华严奥藏,《华严经》所说的一切都会如实地现前。

这就看到,这的确是殊胜的道路。我们也希愿一切人都能临终见阿弥陀佛,得摄受加持,马上得授记,然后智悲力的大用全部出来,也就是本性具有的秘密庄严净土都能迅速开发。善导大师判西方是报佛报土,这是非常优厚的利益。一般人都不敢相信,凡夫哪能生报土?但实际上这离我们并不遥远,透过往生西方这个捷径,是可以证入实报土的,所学的一切华严等圆顿教法都会如实地现前。

学天台也一样,无论修三止三观哪门子,最终只有归结到西方极乐世界才会圆成。天台宗从智者大师导归净土开始,以后的学人都是这个方向。智者大师在生的时候,从不背对西方,可见他一心以西方为归。我们在《圣贤录》里能看到很多天台的祖师、法师、各类学人往生的案例。从智者大师到他的侍者章安灌顶大师,后面一直接下去。到了宋朝,天台宗有两位最大的祖师,一位是四明知礼大师(法智大师),一位是慈云忏主。

法智大师降生的时候,他的母亲梦到佛的身子罗侯罗进入房间,可见大师不是凡人。他写了《观经疏妙宗钞》,阐扬圆顿教观。慈云忏主写了往生净土的《忏愿仪》和《决疑行愿二门》,也是以西方为归。据传记说,他自称生了寂光净土,可见修证是相当高的。这以后,天台宗的学人一致以往生西方作为一生解决生死的道路。一直到近代的谛贤法师,他是天台宗祖师,虽然一生阐扬教观,但就自身来说,是以念佛求生西方作为了脱的路,最终也是安详往生。

这样才知道,对于学天台的人,也都祈愿他们能归向西方净土,圆成天台观行,真正实现一生成佛的圆顿道路。如果不接上西方法门,只是在教理上阐扬,虽然理上可以说得极其圆妙,但难有真实的证德出现。理上可以说一生成佛,但事上不见得一生成佛。天台阐扬的一佛乘是依据《法华经》而说的,所谓“纯一大乘,如大白牛车”,或者说“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或者一心三观等等,这些圆顿的法必须接上弥陀佛力的加被才能迅速完成。这不是我们个人一下子能达到的,理论上是可以了解,但根器不相当,又没有很大助力,是难以达成的。

但是,由于阿弥陀佛无数劫来愿行的加持,到了当前已经是成就圆满果位的佛,具足一切神力,这时候我们关键是要得佛力加被。凡夫的力量跟佛的力量怎么能比?佛力加被在你心上,能让你实证到一心三观。而且,往生西方的确是一乘大誓愿海法门,五乘人等一概汇入到西方以后,全部变成一乘。以阿弥陀佛的力量,决定把所有人送到一乘里去,这是佛的愿力所致。只要一生到西方,决定会开发自性,见到本来的如来藏,也决定能圆成普贤行海。

所以,我们要祈愿所有天台宗的学人,临终都能见阿弥陀佛,使他们一生教法的理想都圆满地实现。这的确是真实的道路,我们替所有人着想,发现这对他们最好,所以至诚地为他祈愿。

对于一切学小乘的人,我们也要为他祈愿。单凭他自己会一直在小小的路上走,如果他能接上西方法门,那有多好!小乘人有很好的基础,比如出离、持戒、修人无我等等,这样很好,就不会被轮回牵引。在这个基础上,能接上西方法门,往西方走多好!只要往西方走,就会有另一片天地,是小乘涅槃果根本比不了的。而且,他修的小乘法一点也不会浪费,当生到西方时,佛会给他合情合理的安排,平生最偏好什么,在那方面就最好度化,跟他一说,马上就能证果。之后不会停留在小乘上,而是迅速入大乘,根本没有一点曲折、迂回。

这样想了以后,就祈愿天下一切小乘行人都归入弥陀愿海。佛神力的摄受实在不可思议,他能应你的机,顿时给你说四谛法,让你证阿罗汉果。但这不叫“唯小乘果”,只是就断惑的水平叫“阿罗汉“,实际上,会立即出现大乘极其广大的功德。想一想:往生西方对于小乘人来说,是不是一个最能帮到他,对他最有意义,能让他最快升华的路?这样考虑以后,我们就没有什么犹豫,一定要这样为他祈愿。

或者说,我们学《道次第》也要一心归向净土。也要想:如果能归向净土多好!其实,我们学任何一部法,都要成为归入净土的因。看过“观经三福”就知道,第一福可以配下士道,第二福配中士道,第三福配上士道。只要首先把下士道的基础打稳,而且有信愿,就保证能往生。下士道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要修因果,修好了以后,在断恶行善上就有了坚强的愿力,而且会去实施。这样的话,就会入到第一福的修行里,修的世福会非常深厚。也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些的的确确全部成了庄严净土的因。

进一步修中士道,出离心修好了,就感觉轮回全都是苦,自己身心一点也不能沾染轮回的因缘。这时候就会非常小心地持戒,防止烦恼、轮回的业力,那就真实有了头陀的风范,阿弥陀佛就很欢喜。这说明你开始具有戒福,所谓“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样多好,即生修出离心、人无我,别解脱戒守持得非常清净,临终顺利往生,佛也赞叹你,立即就能证果。

如果再进一步修上士道,“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自己有了菩提心,能够时时读诵大乘经典,相信更深细的大乘因果,之后有利他心,劝进行者修大乘,求生西方。这些全部用得上,而且成了庄严更上层净土的因。这种人一旦修成了,决定上品往生。

所以,一接上了西方净土,成佛就非常近了。按照下、中、上一层层修心,真正能花几十年修好心,再接净土的话,决定一生到西方就会快速登地。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你修的任何法都在跟阿弥陀佛接近、更接近,你的心修得越来越好,就越来越蒙阿弥陀佛的摄受,越来越相应。这样,我们有了一个阿弥陀佛以后,就会发现非常有希望。

因此,同样希愿一切在道次第上修心的行者们都能够归向西方,临终得阿弥陀佛摄受。往生以后,迅速得佛授记,然后我们的大乘理想——实现无边智悲力的大用都会实现。

要知道,我们修的一切功德只要回向西方,就有了点铁成金的效果。就好像现在准备的一切零件,已经组装到一个最高速的火箭上面,这就成了最快速升华的因。我们懂了这一点,就应该把所修的法合到往生西方的极大缘起上去,而且这就是快速圆成普贤行愿的缘起。

这样我们就觉得:的确如此,我一定要为天下一切在道次第上修心的人至诚地祈愿。这种想法不是出于自我的壮大,而是要出于真实的智慧和利他心,学普贤菩萨、善财童子、历代祖师,仿效他们为一切众生祈愿。这样想通了,我们就会以很真实、很清净的心来做,不夹杂名利,也没有什么争执。

修大圆满的行人也要兼修西方净土法。大圆满前行最关键的是修上师瑜伽,目的是和上师相应,最终达成开悟。如果还没开悟,那么兼修西方净土,临终一见阿弥陀佛就能生西方,阿弥陀佛就是上师,就是莲师,就是普贤王如来。这时候阿弥陀佛亲自摄受,只要跟阿弥陀佛达成心心相应,马上就能点开你的心,顿时就会开明本心。你一旦见到了自心的面目,就已经现见了大圆满。佛力加被在你心上,一切自心本具的智悲力的大用都会无余显发。这时候就彻证了普贤行海,能够迅速成佛。

为什么要求生西方净土呢?因为对我们来说,它是最容易、最有希望的。只要具足信愿,加上一定的净土修持,就决定能往生。而往生以后得到的成果是极其殊胜的,你是修密的人,阿弥陀佛就会应你的心给你灌顶、加持,相应你的意乐来传殊胜的法。这样的话,今生的一切修持就都能够快速进展。

如果你修持已经开悟了,那也要接上西方净土。生到西方得到阿弥陀佛的直接加被以后,就能快速成佛。就像法王如意宝说的:生到西方,无尽的功德藏马上就开出来了,所谓的智慧、辩才、陀罗尼、定、方便等等无余具足,之后利益众生的力量就非常大。

这就是我们要走的路。无论修什么密法,都要兼修西方净土。这样,你每一个阶段的修持都是有用的,而且有保障。比如说我们学《前行》,同时要兼修西方净土,这就稳当了,这两者配合起来双修非常好。因此,祈愿一切密乘行者都能够临终见阿弥陀佛,顿时了脱生死,顿时得佛授记,圆成大道。之后遍在十方无数刹海,没有任何障碍地实现普贤行。这就是我们真心的祈愿。

总而言之,天下一切宗派的行人、一切士农工商、一切众生,希望他们全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全部得到佛的加持而成就佛果,这就达到了至善圆满的境地。至于我们祈愿的心,那是巴不得众生全部这一生就彻底结束轮回,一生到西方全部迅速圆成果位,全部恢复自性佛,再不要陷在迷梦里了。这样来达成法界大圆满的结局。

我自己也是一下子想到,法王的这部法真殊胜,特别善巧。因为我们一再地这样为一切有缘者祈愿,这是自己的愿力,同时对于自己往生特别有好处。你这样祈愿惯了,就会天天住在净土的意乐里。比如我们出门时,看到阿德正在扫地,他问:“有煤气罐吗?”那我们就对他微笑,这时候已经结上缘了。然后当时就祈愿:愿阿德这一生临终就见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得佛授记,迅速成佛。这么一想,你的心就住在净土的信愿里了。所以,这是非常善巧的大乘自他二利合修的法。

总而言之,当你触到一切所缘境,一切认识、不认识,对你好、对你不好的各种各样的人时,没有别的想法,只要有缘,你就祈愿:但愿他往生极乐世界。这样的话,在生活中一遇到境缘,自然就会起这样的心。所以我们现在每天要多训练,久而久之就可以达到跟大恩上师一样的心。上师从小就一直想:我怎么样能把众生摄持到极乐世界去?久而久之,我们也能变成那样。因此,我们现在就要开始训练,习惯天天这么想。

在这件事上,首先要把道理悟通,悟通了就会心甘情愿去做,而且你这样做阿弥陀佛非常喜欢。就像家中的长子帮父母照顾弟弟妹妹,他总是想父母所想、行父母所行,替父母分担,这样他反而成长得快。同样,我们一心祈愿众生往生,一心摄持众生往生,时时这么想,心胸很快就打开了。从此之后,你就不是个人念佛的境界,而是变成结合净土的极善妙的菩提心修法。你一切处都是愿一切众生往生,这样你的信愿就容易起,而且时时都缘在这里,时时不忘记。

这的确是一个往生的窍门,是增上大乘善根、增上品位的窍门。当你替别人着想的时候心就开了,你为别人祈愿的时候,实际上你自身的意乐就增长了,这就是在利他中成熟自己的善根。有了这一愿以后,的确会贯彻在一生当中。而且由这种祈愿,在遇到有缘众生的时候,自然会发起行动。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纯粹的祈愿。自己已经对净土有特别深的意乐,特别相信这上面有不可思议的利益,所以有一种推己及人,愿别人也得到殊胜利益的善心。以这个善心推动,而愿意为一切人祈愿。又由于阿弥陀佛的慈悲如同天空普覆一切,他普摄一切,能让一切众生得利益,因此我们的祈愿也是遍及到一切结缘者,这是对他们最好的祝福。

我们平常或者节日的时候会写卡片、打电话祝福别人,其实最好的祝福是愿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其他的祝福无数倍也比不上这一个祈愿。其他只是祝他得一点世间圆满,所谓的心想事成、吉祥如意、合家幸福等等,这只是世间小利益,毕竟不久长,最后都落入苦中。但是,往生西方的确是真实之利,只要他往生,就成全了他作佛,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更究竟的利益。

我们加强了信解以后,就会不断地这样祈愿。而且,这个祈愿在你心里不是占很小位置的事,而是变成充满你内心的事。因为想到最殊胜的愿就是实现普贤行海,而实现普贤行海最殊胜的途径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普贤菩萨摩诃萨开示的。对于目前整个世界上各类众生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临终往生极乐世界,因此它成为我们心中最大的祈愿。

我们要看到,光是心里特别想求普贤行愿,找不到途径也不行。而这里开出了这样一个特殊途径,非常容易达到。它的条件很低,任何人只要相信也愿意去,口里能称念,就都可以成办,没有比这更容易的事了。其他很多净土是要登地以上才能去,但西方净土是我们地球上任何众生都可以去的。而一登入西方净土,他就已经在阿弥陀佛不可思议智悲力的加持下、点化下、全速的开发下,那是多么不可思议!一下子把他推到了极其不可思议的地位。

这样想通了以后,就知道这是最最重要的祈愿,所谓一生成佛的法最终就归到走这一条路。我们现在不光看到了果地,还看到了实现的途径。对现在因地的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一切时处把功德回向在这上面,一心朝着这个目标走。当然,这也不妨碍你修其他道,只要你和西方接上了,顿时就如点铁成金般,所修的一切全部成为庄严净土的因。而且,一切利他也要一直往这上面回向。

这样的话,我们就抓住了回向的根本,也知道为什么《普贤行愿品》最后以“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作为全经的归根结底之处。这才知道,不但《行愿品》殊胜,《行愿品》最关要的句子就是“文殊师利”等两颂,最后归到“为得普贤殊胜行”,所以我一切时的善根都要以这个印持,来决定我所有缘起的方向,也就是一直朝着这个方向走,不偏到别的地方去。然后要看到,实现它的途径确实在往生极乐净土上,这时候自心就完全确定,我要实现普贤行,就要一切时都回向西方。这两个合到一起以后,你就得到愿海的心髓了。只有你认定它是真实的心髓,你才肯用全分的心力注入行持。不但是自己行,还要为一切众生行,这都是出了胜解之后的状况。这样的话,我们才知道《行愿品》整个的道路。

这一次我也有个感受,觉得自己的心变得很纯了。怎么很纯呢?就是自己净土的心很纯。没有人说不可以这样想,一切都是唯心,我们的心不断这样作愿,果然心就变得非常整齐、非常通透,没有什么别的想法,这肯定是临终唯一的归宿。大家也可以这样试验,只要你按照上面的理路一层一层下来,心里不断作意,最后就通盘愿意一切众生都往生极乐世界。然后你的心会很专一地住在净土的愿境当中,你会想:愿一切生净土,愿我时时住在净土中。这样加强意乐,自己能得到很大利益。

当然,由于这种愿力的建立,我们将来也会随着这个愿轮,辗转不断地发生各种妙行。而我们自身也的确就住在这样唯心起现的妙境界里。只要你养成习惯,一再地这样起愿,绝对是一再地住在这样的清净意乐里。实际上,一切以意乐为根本,自然会这样转。转了以后,自然会跟佛相应。你自然就会欢喜,到哪里都有一种善愿。这么祈愿久了,别人骂你也没什么,你为他祈愿;别人赞你也没什么,你为他祈愿。总而言之,见到所有的人,你都有一种善意,愿他往生。这对于我们修净土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一旦这个串习成性了,的确你就住在这样祈愿的意境当中。时时这样来串习,你净土的习性就会越来越强、越来越深厚,这就是心的奥秘,如是地想,就会如是地住。



思考题

一、本颂指示了怎样的圆成普贤行海之路?这上面上师自行化他是怎么做的?我们应如何随学?

二、为什么要祈愿学各种法门的人以及一切有缘者、旁生等,命终同生西方、圆成佛道?如何祈愿?这样做对自己的修行有什么利益?


五、心系圣教众生愿


无垢圣教兴盛常住世,无偏众生利乐恒吉祥,

心中所愿恒时唯有此,佛今赐予印可语安慰。

这里要发的是圣教和众生愿。希愿圣教恒常住世,希愿众生恒常利乐吉祥,心中恒时就是这两个愿,祈求佛赐予印可,得语安慰。“印可”就是你如是我如是,佛言里也说“善哉善哉”,的确如此,就是这样的,这叫做“语安慰”。佛这么语安慰,我们心里就踏实了,一点没有错误,这的确是三世一切佛大愿的心髓。“语安慰”也包括上来所说的一切大愿。大愿总的就摄在圣教和众生两愿里。

圣教极其清净,是佛亲见到一切所知后宣说出来的,能够究竟出离轮回,得到真实安乐的圣法。由于佛彻见到缘起之道,没有任何错谬处,所开示的一切成办暂时和究竟利乐的方便完全符合法界规则,任何人这么修持,必然一分一分地离苦得乐,逐步趋近于无上菩提,因此,佛说的所有法道都是成就无上菩提的正体或支分,没有任何垢染,完全吻合法界规则。任何人实行必然在心中实现,因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都是同一个法界规则。这只有佛彻底照见而能宣说妙法,因此称为无垢”。只有无垢圣教恒常住世,才能让众生实现无边的利益安乐,使他恒时处在吉祥中。所以第一句是根本,第二句是出现的结果。


圣教是什么

圣教是如来宣说的一代时教。教法是怎么设立的?这要先从佛宣说一切经法的本意说起,才知道圣教的由来以及它的宗旨、目的所在。了解以后就知道,一切佛法都是引导众生直接或者间接成佛的方便,最终目的就是要让众生得到圆满的利乐而成佛。这是一切法里最殊胜究竟的法,因此它的住世具有无上的意义。

佛自己说到:我的本意是为着一件大事因缘而出现在世间,什么大事因缘?我唯一想让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我的一切所作都是为了这一件事,唯一是想用佛的知见来开示众生,让众生悟入,最终证到与我同等的境界。我心中所证的没有什么其他乘,唯一就是诸法实相。十方三世佛的一切法都是如此。虽然用了无量无数的方便,解说各种因缘,使用各种譬喻、言词来给众生演说诸法,但这一切法门的施设都是为了让众生趣入一佛乘。这就可见,释迦导师来到本土说法的目的,就是想把众生引入一佛乘。他想自己已经彻证了菩提,但众生还落在颠倒知见里,所以佛唯一的目的是去掉众生的颠倒知见,转成佛的知见,让他也见到法界实相而回归大菩提。这就佛传法的心愿,他具有无上的目的。

接着世尊又说:我在菩提树下最初成正觉的时候,普遍地见到一切众生都本来成佛,一切众生本来住在大涅槃中。这就是说众生本来具有如来藏,丝毫不欠缺。在他的性体或者本体里圆满具足一切超过恒河沙数的如来性功德法,这上没有一高一低的差别。也就是释迦和诸佛所证到的是什么,在众生分上本来就完全具足。好比在一个地方挖出了具有无量珍宝的妙藏,在另外一个地方也埋藏着同等的宝藏,只不过一个开出来了,一个还没有开出来。像这样,本性所具有的德相一模一样,众生一旦止息掉了虚妄分别,消掉了一切错乱,就会发现自己本来是佛。这里面一切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三摩地门、陀罗尼门等无边功德海,自己本性里都圆圆满满地现成具足,毫不欠缺。

这就是如来的知见,他看到的不是众生在错乱境里见到的有各种错乱相,那都是众生知见。众生一念迷失后入到幻梦里,顺着自己的错乱知见不断地起分别执著,决定着自己的行为不断地这样趣向那样趣向,实际都是颠倒,这就落到了毫无利乐的衰损里面。诸佛说教法就是要挽救众生,使得众生一步一步从错乱中出离。对于根性成熟的众生就直下宣说圆教大法,指示他本来是佛。但是对于根性未熟的众生,就要一步一步地次第开发接引,之后再给他宣说自己的本来面目,他就能够接受。之后随顺真如修证,最终就能还归法界,彻显本来的正等觉。

这就是佛来传道的大事因缘,所谓“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的知见就是刚才说的,他没有了任何无明,见到了法界实相,见到任何众生本来是佛,完全具足如来智慧德相,跟释迦弥陀没有丝毫差别。但是众生落在颠倒迷梦里,由于起了分别,分别的力量没办法止息,而且以分别的力量不断繁衍,结果从因的错乱到了果的错乱,再出生因的错乱,这样辗转不断地循环。这个过程就陷入到错乱的缘起里,发展出一整套由无明力不断地熏种,种子成熟又起现行,现行起了又熏种……整个一套叫做阿赖耶缘起,全是无而妄现的假法。但由于虚假中也有它的规则、力用,有它丝毫不爽的缘起律,结果众生就被卷入到这样的错乱缘起里,从无始际到现在一直回不过头来。这是最大的衰损,所出现的一切都在错乱之中,因此没有真实的利乐和吉祥。而佛教要在最大层面上把众生救出幻梦般的苦相续,止息掉一切分别妄动而还归法界,从此以后永享本性的无为常乐。

世尊设立圣教的目的就是要让众生回到佛的知见上来,为了这件事一定要给他开示,让他悟入,让他证到,让他从迷梦中回来,不要再颠倒地虚生浪死了。你是一个佛,应当彻底消掉这些错乱分别,这是佛法真理大教的旨趣所在。

这样我们就知道设立圣教的宗旨在哪里。懂了这个大前提以后,才知道这里有各种权法和实法。实法就直接说明实相,彻底显了真实义。而权教是暂时性的方便,针对程度不够的人,佛要有很多方便,引他的心逐渐逐渐地趣进,最终他会越来越靠近、越来越会入。到了已经成熟的时候就开权显实,把权法开出来,展示出它的实相,这时就宣说一乘大法,也无非是要指示佛亲见到的实相,让众生明白自己的本来面目。这样的权实二教或者直接说和间接说,引导众生趣向成佛的道的正体和支分所摄的一切法类,就称为佛的圣教。

我们接着来说,当时佛普遍地见到,在一切众生贪恚痴的烦恼中有如来身智,一切时没有污秽的染污相,而且圆满具足德相,没有一个众生不具有如来智慧,只是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所以当时世尊想:我要教他圣道,让他能够彻底远离一切妄想,在自己身上见到我本来有如来的广大智慧,跟佛没有差别。这就是佛当时见到众生的实相是佛。

所谓的众生界只是幻梦一场,它只是一种错乱的力,似乎觉得有这个相那个相,但在正常人看来没有这些相,一切由妄想出来的东西不表示真实中有。就好比我们坐在这里想这想那,不是真实中出了这个事,但由于妄想的力,你会不断地陷在里面,在各种错觉里转悠。这时他就会出现各种错觉生错觉的循环过程,在这里就像眼睛有错觉的人一直看见有空花,其实没有;而且认为空花不断地旋转,有不断地变化,其实也没有;他不断地去识别空花,注意空花,缘着空花起各种爱憎等等,这也是他错乱的情感情念,这些东西都是假的,都是不正常的。

这一切的实相是什么?就是没有这些错乱,这叫做一切虚妄法本来没有,叫认识本无。他实际的状况是什么?就是一切本该有的全部都有,一点不缺乏,这叫本来成佛。所以成佛不是新制造什么,只是去妄以后显出真来,这就恢复了如来智慧德相,也就是本性的普贤出来了,该具有什么体和用都自然发挥,再也不必靠虚妄分别来支持,这就叫永享真常大乐,就是真正的大涅槃。

众生都落在妄想执著里证不到,所以导师佛以悲的力量,一直想:要怎么样设立方便来教他?而这些方便只是迁就众生梦里的各种表现,运用各种言词、譬喻、方法等等引他出来。他一下子消不掉的话,就让他渐渐地减轻,使他的错乱度低一些,在法上随顺的力多一些,这样就开始慢慢顺着法道走。佛是大导师,完全能看清楚他的起点和终点,整个路径怎么走,怎么导入,最终要实现什么,佛已经胸有成竹,全盘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导师佛设立的一代时教,都是引着众生往成佛的路上走,要让众生渐渐地把他虚假的执著分别息掉。等全部息掉以后,错乱的根源没了,就不再变现错乱的境。就好比天空中的乌云一旦消除,湛蓝的虚空自然呈现,他就会看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而看到以后,一切错乱的东西都会彻底停止,然后就恢复了本来,这就叫成佛。

为了这件事,世尊当年就想:现在众生的根性特别钝,他著在世间乐里,就像瞎子不断地奔走、盲动。他由于落在了幻梦里,出现一个身,就以为这个是我。然后面前有很多境界,就在这里分判这个好那个不好,所有心识的力量都在注意面前的境界哪个好哪个坏,不断地分判对我有利对我无利……整个一套思维行动的系统就是这样组成的。之后由于不断地串习,积习深厚,就形成了内在非常坚固的心识系统或者缘起链系统。他不知道,这其实是个假人。由于各种积习串习成熟,全都固化了,固化之后彼此之间互相组合、形成,结果就由这套假系统指挥着他不断地出现错乱盲动,而且很难一下子回来,因为习气太深,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种错乱习气就是致使他出现一切非利非乐大损衰的根源。只要内在这套操作系统没消除,里面的指令没切除,那么整个缘起链就会源源不断地发展,这就导致从无始以来不见边际的轮回流转。

当时佛就想:这事处理起来非常困难。众生的心识极难整顿,各种错乱习气已经坚固,在他的心中点进一些法,使他开始转变,都是相当困难的。他的错乱力太大,就像一个疯了无数年的人,错乱的习气没办法理清,连稍微接近一点都有困难。或者要转化的时候,根本没办法做手术,已经入到了阿赖耶识田最深层的妄识系统里。无始生死的习气缠绵不休,而且还在不断地增长,错乱度还在加深,这就非常困难。要让这些众生一下子相信自己是佛是不可能的,他就执著这个身体、思想是我,其他一切都判为他。他觉得面前各种各样的东西全部有实体。而且一直占据着世界的一个中心,任何起心动念和做法都是要在这个世界的拼博场上竞争一回,维护我的利益、我的地位,争取到一切我该有的东西。像这样,形成了一整套错乱的行为逻辑,这个切不断就没办法挽救回来。

其他的一切世间邪说、邪法都是混乱世间界里出来的论调。对于这些他都没有皈依,也不信服说我一定要依从哪个,只是按照人自身的爱好取各种学说、观点,来配置内在的思想指令系统。这种错乱之极的凡夫相续怎么来治理呢?佛当时也感觉非常困难,因为他的错乱境和实相之间有极深的鸿沟,没办法跨越过去,他无始习性的妄动和真实的本来之间也有极大差距,他已经不习惯该怎样自然地来,所有都是随着习气力怎么习惯就怎么来。

挽救法界一切众生的大任,当时就摆在佛面前。佛在这个世间成道,他要负责整个教法期所有有缘众生出生死、成菩提的大任。这该怎么办呢?佛当时在三个七天里思维这件事,他想:现在我该怎么处理?如果我唯一赞叹一佛乘,宣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恐怕他们根本不会相信,反而肆意地诽谤、不信解。一旦诽谤了了义大教,这种缘起就会使他长劫陷在苦海里,没有接受的机缘,那会害了他。因果法则是,对于一乘实相作诽谤会迅速堕恶趣,这是由法的缘起律决定的。

当时佛又想:如果我只是用小乘法来度化他,乃至度一个人,我就堕在悭贪里了。没有说到究竟了义法,只是告诉他生灭的缘起,怎么止息轮回的苦集,得到道灭,他就只能住在小乘果位里。而且,没有真实宣说一切众生本来具有无为法的如来藏,它不假因缘,原原本本存在,这上丝毫迁变也没有。它不是靠因缘制造的,本来就是大涅槃、正等觉。这上面无量无边的身智功德海丝毫都不欠缺,在如来佛眼的照见下,一切众生都是圆圆满满的佛,一点差距也没有。如果我只宣说小乘,没有告诉他实相,那我就堕在法的悭贪里,因为我有保留,没有把真相告诉众生,让他停留在化城里,守着一个暂时性的果,这是不行的,不称合我的大悲。

当时佛前思后想,不晓得怎么办:如果我直接宣说一乘法,众生不能信受,根机太差,一旦诽谤,马上就堕入恶道,我不能这样做。如果我只宣说小乘法,那我就堕在悭贪当中。随后佛忆念起过去佛出世所使用的方便力,这才知道原来过去佛来世间,都是首先用小乘法引众生的心出来,之后一步步地成熟他,最终让他入究竟一乘。所以佛就想:我现在所证到的大道法先不急着说,应当首先宣说三乘作为接引。也就是分成三个步骤:先说声闻乘,再说缘觉乘,再说菩萨乘,最后由菩萨乘进趣。本来没有什么阶段,直下的实相就是这样,但是为了接引众生的缘故,采取的方便是要架一层一层的阶梯。

他这样想的时候,十方佛都显现在他面前,用梵音安慰说:善哉善哉!释迦文佛!你是第一导师,你成就了无上菩提,也随顺一切佛使用方便力。他一听诸佛的安慰语,心里就踏实了,知道自己的决定完全正确。之后他才到了波罗奈国转四谛法轮,度了憍陈如等五比丘。

这就是初转法轮。首先宣说四谛法,引导众生从苦海里出来。由于众生一直乐著生死,不解决这种心,根本没办法趣向出世解脱道。怎么来解决?一定要示明生死因果的真相和涅槃因果的道路。真相就是告诉他:这里面没有任何乐可得,你们乐著在生死里,以为里面有无数安乐的美酒可以畅饮,以为是真实的乐,其实全是苦性。苦苦你们当然不会喜欢,但是坏苦是一个毒药,吃起来很甜,吃进去会让你体内腐烂,让你感受极剧的苦。这样懂了后,众生就不要有漏乐。

然后再说,不苦不乐的平静其实是潜藏待爆的炸药库,一拉引线就会爆炸。自己身心里潜伏着重重危机,有无数生死患难。虽然看似平静,但里面烦恼种子和苦种子一点没消除,在自己相续里埋藏了无数颗一触即爆的重型炸弹。其中一个爆炸,都足以让你魂飞魄散、血肉横飞。但众生盲目无知,心里有各种恶趣种子或者人天坏苦的种子,其中一个引爆了都会起现行,置人于恶趣。这种危险的状况就是苦因一直携带的状况。就像一个晚期癌症患者,身体里的癌细胞一个不缺地存在着。虽然暂时看起来很平静,没有什么苦,一旦发作就在要床上打滚了。这才知道,生死的法没有可贪著处。而且现前一直处在错乱里,以我执为主不断产生烦恼和有染污业,这就一直在支持轮回,往后的受生无边无际。这样给他开示苦集二谛以后,他就生起厌患心,不想在轮回里待了。一想到轮回的苦汗毛直竖,一心想怎么脱离苦海。之后佛给他说道谛和灭谛,引导他往解脱方向走,这样他才有趣向菩提的可能,在缘起上才有了一线希望。

这都是圣教的大义利,如果没有圣教,所有众生都只能陷在苦里。在佛说四谛法以前,世间有各种婆罗门等的外道,他们也会断恶行善,修持各种苦行禅定等希求升到梵天等,当然的确能升天。然而没有出世佛法的光明,众生会永远陷在轮回黑暗里。自从佛说四谛法以后,世上才有了三宝,才有了圣教。这样,佛度了五比丘以后,逐渐开始到五印度各个地方去度人,乃至发展到成千上万。这时佛都是宣说声闻乘的法作为成道的基础,因为没有小乘基础就没办法发展大乘,更不可能证到无上菩提。

之后还有很多求缘觉乘的人,他们比声闻乘的根机好,所以佛给他们宣说十二因缘,更细地从因上了知果。声闻乘是从果上推到因。目前这个很苦的果到底是怎么来的?那就是有漏业。业是怎么形成的?它是从烦恼起的。烦恼有多少种?那有无量无数,烦恼支配着我们的心造业,所以肯定不干净,要落入轮回。烦恼是怎么出现的?根源就是我执。由于执著我,合我意的当然想要,不合我意的就不想要;我表现得很高自然就骄慢,我表现得很低就自卑等等。这样的话,由果推到集的根源,就叫做钝根的小乘。

对于利根的小乘人,佛就宣说缘觉乘,从因知果,因是很微细的,果是很庞大的,但是从一个细分的因上就能测到果,这种人就是利根者。无明一起肯定是妄动,这就出了行。行一出来就会熏习气,会发展因位识。有了因位识,才会出现果位识。以果位识的力量会牵引你到各处去受生。如此等等,他直接能看到因上的发展倾向,这叫“从因知果”。佛针对这种人宣说了十二因缘。

但这还不够,他毕竟是求一己之利为主,心的重点是希求自己从苦海中出离。为了发展他的心,佛又宣说大乘法,为希求大乘的人宣说六波罗蜜多。宣说六波罗蜜多的时候,前一层还是要说法相,意思是让他看清大小的差别。而且让他看到我们心上本来可以发展佛性,可以最终成佛。佛性不是偏在一个人身上的,而是要救一切众生,发展出的是极其深广的道。这就宣说了六波罗蜜多的教法,这就叫做“度彼岸乘”。像这样,佛继续发展他的心,使得他有大乘的倾向,一直到取证无上菩提、度尽一切众生为止,这就从小乘心量里扩展出来了,心量扩展出来佛性就容易开发。

显佛性的关键是破妄,破妄才能显真。落在错乱境里,执著错乱心变现的法实有,就没办法体会不二的真如,也不会知道自己本来是佛。这就必须指出一切错乱显现本来没有,这时就要宣说破相的教。所以佛紧接着花二十多年宣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要淘汰上面的声闻以及在法相上进趣的各种小菩萨。也就是他的见解要进一步深入,深入看到显现的这一切虚妄法都是假的。

这一乘成熟以后,就开始直接指示一乘,也就是众生本来是佛。既然一切虚妄分别所起的人我执、法我执,以及由此引生的各种生灭变化法全是假的,本来没有,那么真实的就是不生不灭的,纯一真实,也没有此此彼彼各种虚妄的相。最终是什么呢?就是佛。一点不清净的也没有,一点虚妄的重新建立的也没有,直接说明众生本来是佛。这就涉及到第三转宣说了义如来藏的教法。

所以佛在《法华经》上说:我在灵鹫山的时候,给一切大众开示如来知见,这是最真实的诸法实相,而且凡是与会者都授予成佛的记莂,你们都会成佛。这就叫“一佛乘”。并不是说一切众生有三种究竟的倾向,一种只能成声闻果,一种决定只成缘觉果,或者还有众生不具种性是真正的阐提,或者还有不定种性等等,不是这样宣说五种性和究竟三乘的说法,而是说究竟一乘。众生本来成佛,只不过一念无明错乱,出现各种虚妄不实的客尘法。就众生实相而言本来是佛,只不过暂时睡着了。大家信受本来是佛以后,当然全部授予成佛的记莂。这就叫开示佛的知见。这是一代大教整个的宗旨所在。

像这样,显示了一切众生法身平等,全部都入一乘道。一直到佛快要涅槃的时候,在拘尸那城娑罗双树林间作大狮子吼,宣说了《涅槃经》。直接显示常住的法,决定地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凡是有心的决定会成佛,究竟涅槃,常乐我净,把一切众生都安置在秘密藏当中。到这里为止,释迦宣说一代教法完毕,整个圣教才在世间普遍地流通。

接到一乘法,再往上显示的就是金刚乘教法。它的重点是在指示众生是佛上面宣说一切能够速疾成道的方便。整个教法体系就是如此。

这样就知道,对于从轮回粗分到无明习气地之间的一切所断能够全部脱离的各种方便,在圣教中全部具足,所以圣教能够作为断德圆满的因,而断障的同时就能证到圆满菩提,所以圣教说到了能入到所有所断全部断除、所证全部证到的无上菩提的所有道路,所以叫做“究竟一乘”。这就是佛所说圣教的圆满内涵。


圣教和众生利乐的关系

众生一直处在颠倒迷梦里,如何得到利乐呢?唯一依靠他的心得到法的教化,之后随顺安乐之道而行进。如果没有得到正法的光明,就始终处在愚昧当中,会一直随着无明心识的力量不断地往邪道上走。虽然希求得到安乐,但始终无法成办,在因在果都处在不吉祥当中。这样众生就一直深陷在苦海里无法出离。因此,其次就祈愿佛法兴盛起来,能够传到众生心中。他心中一旦明见了法的道路,生起信解去执持它,就开始出现一切因位和果位的吉祥。因位的吉祥叫做“利”,果位的吉祥叫做“乐”。这样他恒时就在利乐吉祥当中过生活。

我们必须认清利乐”二字的体相。也就是得到圣教的教化后,才知道怎么做是有利益的,因上开始顺着法道走,就叫出现了利或者因的吉祥。心对佛法生起大的胜解以后,一直持着法,按照法去做,这时候一点一滴都是实现安乐的因,这就是因的吉祥。众生受到法教的教化后,心已经调顺过来,意乐、行为都随顺法去走,这就看到他已经有了前途。不断地往安乐道上升进,避免一切颠倒因素,不往恶的方面走,这时他已经往道上发展了。在利上一步一步趣进,吉祥就会发展得越来越大。也就是要用圣法来教化他,让他逐渐看到安乐之道怎么走,怎么把各种错乱因素从心中淘汰出去,摄取到越来越深的道,越来越深地看到真实的路在哪里。这都要通过渐进地发展来完成。

就一般根性来说,首先要从粗分开始,使得他避免一些大的在生死中堕落的因素,走向人天善趣之道。也就是在心上舍恶修善,严密地按照法道修正自己的身口意。知道身口意一点一滴怎么起是坏的缘起,以此发生的意乐行为都在颠倒中发展,会往恶趣里走,怎么做才能遮掉过去错的心和行为。这样他心上就出现了利,所作所为都是对自他有利的,这就叫因的吉祥。有了这个就会出现果的吉祥。也就是他一切世间的遭遇会变得越来越好,命运逐渐走向好的一面。

由于内心开始转向善了,先是消极的善,再是积极的善。消极的善,就是按照道的次第一步一步去掉颠倒心、去掉恶习。积极的善,就是把内心的善一步步发出来、推进起来。这样他就感觉自己的身心状态在变好,这就是因的吉祥;各方面的运都在转好,这就是果的吉祥。发现自己的心往上走,生活更有意义,安乐度提升了,觉得是在走有实义的路,这就叫入了吉祥。我们祈愿一切众生都得到法的教化,恒时都在这样的利乐吉祥中生活。

不仅如此,还要使他的利乐吉祥度逐渐往没有垢染,越来越清净、广大的方向上走。这就要开启他内在心性无量无边的善功德,也就是开发自性普贤。不光在人天道上走,还要进一步往出世间的方向走,要有进一步正法的住世才能让他照见到染净两重缘起的差别,避免堕入生死,这就是更细的观照。这里面的利就更大了,因为他念念连很细的轮回衰损方面都避免了。他知道心里一执著我,一贪取轮回的境,缘起上一连接,就造成了轮回的因素。这个因一布下去就有它起作的力量,成熟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推着自心往三有里受生。明白这一点后,他会采取更有利于自己的方式,这种眼光就透彻到能够观照整个轮回的流程和机制以及它的发展方向。之后他就有了超世的眼光,他在一切处都能严密地把持自己的意乐和行持,这就进入了戒定慧三无漏学的出世之道。

这时候关键是要有出世的三乘圣法在世间住持,才能照亮人心,人们才能以此启发出更大的觉悟。当他发展出更大的心:我要超出轮回,我所有目标都集中在这里,之后就会如救头燃般地昼夜行持解脱道,他时时调整内心的意乐,念念不贪求轮回的事,一直以出离心摄持。而且由于他行持的关要是一直住在无我里,防止落为有漏的业行,所以会更深刻绵密地防护。他的缘起走向是要脱出惑业力的系缚,所以行持头陀行,乃至一点一滴都不沾染生死的因缘。这种行者的吉祥就大了,他超出一切世间人天、仙人、各种外道的做法。因的吉祥在种性上就叫“胜种”,的确不是世间有漏的道。

这就要知道,唯一只有出世的佛法住世,才能给众生带来解脱的希望。出世佛法一旦泯灭,世间就不会出现解脱道的行者和圣者果位。这种吉祥是让他寂灭一切生死轮转,得到永恒的寂静之乐。正如阿罗汉成满果位后所说:“所作已办,舍于重担。”他要做的离苦得乐的大事已经得到真实的果了,从此之后再没有丝毫轮回的苦,完全纯享无漏的乐,这种乐丝毫不会变退。这样,他就成为一名真正安祥、寂静的圣者了,再没有任何苦的袭击。不像做一般世间的转轮王、帝释、梵天等,虽然在轮回范畴里升到一个高位,但他们都自身难保,有生死的恐惧。一旦福业力消尽,就会出现很大的生死逼迫,没有自在,依然会掉下去,落在漆黑没有前途的地方。这就看出,出世的圣果才是果位的吉祥。

之后要开展大乘道,要有更猛利的法行、更大的观照。一方面要推己及人,看到一切众生都在苦海里,发起誓愿救拔的悲力;另一方面见到只有现证无上菩提才能救度无边众生,这时对无上菩提的果德有了深刻的了解,之后才有取证菩提的心。以这样的大意乐驱使,他就开始行持能成就菩提的道路。这时,他会发展出极其深广的悲智。念念以菩提心摄持,下至于布施一抟之食,都成为尽虚空界没办法容受的大福德聚。而他般若的深刻度也超过了小乘,他要深证到一切法空。

这时他因位的吉祥是完全以悲智摄持,一切所作都有利于众生界。他的一举一动,修任何法、作任何回向,所面向的都是全法界众生。这样因位的建立当然具有大利,以这种发心力、般若的行持力以及回向的印持力,的确能够加被到法界一切处。这都是因位上呈现了极大的吉祥,这也是能够完全开发普贤本性的殊胜因。这样行道后,出现的果位吉祥就是成证无上果位,出现极殊胜的色身、刹土、眷属,对于法界无边的众生带来真实利益,这就是果吉祥。这一切都依赖于大乘法的住世。如果大乘法没有了,单有小乘法,那人最多只能证到小乘阿罗汉果。

总之,所有诸佛菩萨、声闻缘觉和一切众生的安乐善道,都唯一是从圣教光明中来,因为只有圣教指明了它的道路。因此,我们对于众生的祈愿之处就是希望他能够得到法。如果没有得到法,那么一切处就会处在盲目的妄动当中,没有法的救度,人不可能知道怎么走,这样的话,无数劫里连一点善趣乐也得不到。只有佛法存在于世间,才会有真实的吉祥。



思考题

一、由以下两层思维佛宣说一代时教的用意,由此体会圣教圆满的内涵和功用。

(一)佛初成道时所见的实相是怎样的?佛宣说圣教的本意何在?

(二)众生以迷乱落入生死的状况如何呢?为此,佛如何设立三乘教法,最后引入一佛乘?

二、从人天、小乘、大乘三分思维,众生因的吉祥(利)和果的吉祥(乐)指什么?与圣教住世有何关联?


上师金刚言教

接着我们以无等上师的言教来对这一颂作说明。


《圣者法王如意宝口授——普贤行愿品备忘录》中云:是说以一切佛为圣教及众生之利如何发愿般,我也如是地发愿。

这里谈到,《普贤行愿》到了最关要的句子的时候,上师解释“文殊师利勇猛智”等两颂的要义。要说的就是,一切佛为了圣教和众生的利益怎样发愿,我也按那样发愿。

我们发愿时唯一要以诸佛的发愿为标准,所以这里没有创新,只有继承。我们不要听任自己凡夫心的指示,这上面各种各样的想法都不究竟。我们就像迷梦中的人,应该听大觉者的指示,而不是听从自己的迷乱分别。其实,我们都在黑暗中瞎摸,你知道前程在哪里,方向在哪里,该怎么来为整个世界着想吗?不知道。这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明彻见到缘起的慧眼。但是,我们通过诸佛的量作为自己的量就最合适了,也是最聪明的选择。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佛完全知道一切众生的利乐从何产生,知道一切有情界兴盛的根本在哪里,那就是如来的圣教。所以一切佛都发愿,为众生、为圣教,自己要一切时发挥力量。我们按照诸佛发愿那样,自己也这样立愿,这就是发愿的心髓所在。为什么是“最聪明”呢?佛怎么发愿,我们在缘起上也按照同样的文句来立愿,这样的话,虽然我们不像佛那样真正彻见到缘起,但能顺着跟佛一样的愿来发,这不就是最聪明吗?就好比一个人完全掌握了最尖端的技术,其他人完全按照他的操作步骤来做,那就绝对没错。虽然没有彻见到里面的事,但由于用的是彻见之后流露出来的步骤,当然是最高明的。如果不信他的自己搞一套,那就只是瞎摸,怎么走都无法切中要害。

像这样,我们一旦能够顺着诸佛的发愿来立愿的话,那顿时就被佛的量摄持到同分水平,所以一定要继承。古人很懂这一点,让孩子从小就读圣贤书。当然这不表示几岁的孩子就懂这里面的义理,但不懂不要紧,只要接受、熏进去,这个清净的量就可以熏在心里。这样懂了后,就要一直坚固地执持,按照这样发展,这就是最好的道路。


普贤行愿之义全部归摄的话,摄于十六科判之义中,彼也归摄在为圣教及众生之利发的两个愿中,我等也时常说的“无垢圣教……(一颂)。”如是我等心中的所愿就是彼者。彼再归摄就是摄于愿摄持诸佛妙法及兴盛圣教中,兴盛圣教则有情的利乐自然产生,譬如,太阳升起光明自然出现般,佛陀的圣教兴盛的话,有情的利乐不生的自在是没有的。是故祈愿圣教兴盛、祈愿诸有情获得利乐,如是需要想。

(太阳不断地升起,表示佛法越来越兴盛的相。)

整个这一大段有三层归摄,一旦透了这三层归摄,就知道上师所说的这一愿是心髓大愿,它摄尽了一切诸佛菩萨的行愿,摄尽了一切普贤行愿,摄尽了一切发愿的最大要点。这样,我们心中一旦得到上师口诀的传授,就能完全把住发愿的要点,之后大家就能真正把握住心要了。

我们现在要恭敬地听受无等上师的教导。这里说到:所有普贤行愿的涵义归纳起来,就摄在《行愿品》愿差别的十六个科判义当中。前面我也通过一段时间,一一讲述了其中的要义,大家就按照那样去想。

大家一定要格外重视《普贤行愿》的修习,如果撇开这一关,那你的发愿肯定落空。如果能真正好好学一遍,那你心中就开始确立无上的普贤行愿了。这就已经落入了现证不思议解脱境界的缘起轨道当中,一切都会朝着最无上、最圆满的方向进展。所以这事非常大,不容忽视。有人认为学中观、唯识非常重要,特别轻视学《普贤行愿》,这是一种大颠倒。学中观也好,学唯识也好,无非是要在教义上取得信解,而最终都要归到普贤行愿来发愿。而且这是无上圆顿的愿,完全处在中观、唯识的教理之上。

这样才知道,“十六科判之义”是指愿差别。我们不能笼统地说一个“普贤行愿”,而是要知道,它其中从因至果各道位如何进展的发愿,以及整个菩提行海中心的发愿是什么,趣入超越分别识境界的清净量的发愿又如何,到达无上果地的愿又如何等等,整个一套都要清楚。这样的话,我们对整个菩提道的行进路线才会一目了然,而且,从此之后不会改变方向,会唯一在这上面日日夜夜地进取。这都是决定我们前程方向的问题,所以这里再作强调。

这样一一思维、作意后,如果没有得到无等上师口诀量的指示,我们还是难以把住其中的关要。因此要知道上师口诀量的重要,它是所有量中最重大的一个量。我们不要以为这只是两句简单的话,实际这是万两黄金也换不到的传授。也就是说,单凭我们自己看看书,凭自己的聪明琢磨、揣测一下,即使经过百年、千年、万年,也难以得到心要。因此,必须得到上师的直授,他是具证量的人,这些东西完全实证过了,其中的关要都清清楚楚。就像一个在技术上完全通彻的人,谈其中的要点就像说自家的事一样清楚。因此,这下面说的就更紧要了。

无等上师把它摄在两个愿里:一是为圣教的愿,一是为众生的愿。我们常说,时时要有两个愿,一个是为佛法,一个是为众生。佛法就是指圣教。

上师又说:我们常常说到的《愿海心髓》里的一颂:“无垢圣教兴盛常住世”等等,前两句说的就是祈愿佛教兴盛,祈愿众生得利乐。我们心里的所愿就是指这个。再进一步归摄的话,是以圣教愿为根本,因此上师指示要摄在一个根本大愿上:我愿意摄持诸佛的圣法,兴盛佛的一切圣教。

这也正是《胜鬘经》里说的,菩萨一切发愿的根本就是摄持佛法的愿。它的原因是,只要圣教兴盛了,有情的利乐自然产生。就好比太阳一旦生起,光明自然就出现了,佛陀的圣教一旦兴盛,有情的利乐不生的自在是没有的。这话的意思是,圣教是利乐的根源,一旦它兴盛起来,它的光明就会照耀整个世界。所有蒙到圣教之光照耀的人,内心就开始明亮了,以此就明见到实现一切利乐的道路。这时候,具灵性的有情自然会趣入有实义的道路,所以不生有情的利乐是不可能的。这里说自在是没有的”,表示缘起律上是百分之百决定,没有丝毫例外。

这才知道,从兴盛圣教和有情得利乐两个根本愿上来看,就是以圣教兴盛为因,有情得利乐为果。因此,一切愿就落在使圣教兴盛上。这样明了后,我们的心就彻底踏实了。现在时时要想的就是两条:佛法兴盛,有情得利乐。因此上师交待时时要这样想。这是直接实修的指示,也就是你心里一定要有护教的愿:我要恒时住持佛教,我要时时让有情得利乐,每一天都不离开。


遍知法王亲口说(《胜乘宝藏论》中):“祈愿佛教兴盛而增上,祈愿一切有情得利乐,祈愿日日夜夜于法行,祈愿自他二利任运成。”如是所说般我等也是作了经常念的。

遍知法王”指法王龙钦巴,他是彻照一切万法,已经成就佛果的无上成就者。他说的话就算数,的确句句是量,我们应当信受到底。这里法王引了遍知龙钦巴在《胜乘宝藏论》中讲结行回向殊胜时的金刚句,来表明这是在缘起法则上完全印定的发愿规则。这就让我们信受到底,不再变了,前代法王这么说,当代法王也这么说,他们的口气完全一样,诸祖的心意都是相同的。

这里大遍知说:“祈愿佛教兴盛而增上”,这是第一个愿。我们心里一直要祈愿圣教能够兴盛增上,就像草木不断茂盛兴旺那样,不希望它衰。因此,我们要尽一切心护持圣教,念念存着圣教,什么都要为圣教着想,不只是为了自己,或者圣教衰了也与己无关。如果没有这个心,那菩萨的大愿就彻底成了空谈,因为一切佛的愿,就是希望一切众生得利乐,而得利乐的根源就是圣教兴盛。

它的原因是,只有圣教里才指示了完整无谬的,能够令有情得到一切现前和究竟利益安乐的正道。离开了圣教,众生就会陷入到完全的黑暗当中,连一丝的真实利乐都不可能产生。因此,圣教在一切法中处于最根本的地位。换句话说,圣教兴则一切兴,圣教衰则一切衰。因此,我们第一个愿就是,时时祈愿圣教兴盛和增上,所修的任何功德都应当如是回向。

而且,对于圣教而言,也不要偏在某一个教派、一个范围里的圣教,要祈愿所有圣教都兴盛,必须有这样的海量。不光是此世界,还要进一步祈愿无边世界里的一切圣教都得到兴盛弘扬。这样,我们的心才真正契合普贤行愿。

第二,兴盛圣教不是为了别的,就是让所有法界众生得到利益安乐,念念得存有这样的心,这样来祈愿。这要从一开始的“愿我的家人好,愿跟我接触的人都得利乐”的善愿开始,逐步拓展到对一切有情都如是发愿。如果我们的自私心过重,那连对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的善愿都没有。只顾自己,都没有一点善心想着:愿我的父亲好、母亲好、哥哥好、妹妹好,愿我的朋友好、同学好、老师好、同事好,周遭遇到的一切人都好等等。如果我们连这份心都没有,那确实很惭愧。

所谓的大乘行愿是要关怀到一切众生界,众生得乐才是我得乐,众生有苦好像我有苦,要有这种感同身受的情怀,不要天天想着一个自己。我们这样的“自己”没什么好想的,无非是缘着一个虚假的、暂时变出来的身心五蕴的假相,就像梦里变一个人那样。我们不必天天著在这个假相上,认为是“我”,天天想着:你们都要恭敬我、利益我、抬举我,要尊重我的意见,一切都要为我好,你不要看不起我……这样的话,就落在凡夫私我非常狭小的颠倒见里了。这纯粹属于凡夫的心态,以私我为主,它是一切衰损的根源,而且最障碍大乘道的开发。

我们现在要一反过去的颠倒心态,变成念念为众生着想。当然一开始不太容易,但是一定要知道这个方向,一定要在这上面多祈愿,当你祈愿多了,你的心就会逐渐转过来,一切都是由习惯而使然。我们现在就要注重习惯,习惯像诸佛那样来养自己的心。

我们最信佛,佛是那样的,我们就跟着学;我们最信上师,上师是那样的,我们就跟着学,这样就好了。不是跟自己学,也不是跟邪师,或者各种现代派的作风来学,这样我们就会成一个好弟子。时时心里想:一切佛是这样发愿,一切代表佛的上师也是这样发愿,那我当然也要跟着来学。虽然我还小,但我也是个佛,只是暂时在梦里,以后我就不再随着过去颠倒、顽劣的习气转了。我们要这样开始改悔,心里练习天天为佛教着想、为众生着想。做的每一分功德都诚心诚意地回向:愿一切圣教兴盛,愿一切众生得利乐。而不是为我自己。

其实,你不为自己,才是真实利益了自己。为什么呢?单从现前来说,你当时就有一种近似于菩萨的伟大心量,近似于诸佛的发愿状态,是不是?我们是凡夫,只有随着文句来发愿。“近似”是指我们在缘起上跟诸佛菩萨已经处在同分的状态,这就最好了。不要以为:他怎么说我也学他说,一点创新精神也没有。要知道,一切佛都是同一个道,还要什么创新精神?一切众生都是同一个佛性,哪有什么不同?一切尽时空界的发愿根本就落在这两条上,只有认定了这两条,才会发起坚定执持的愿力,尽未来际都不改变。遵循这样的原则一贯不变,这不是很好吗?比如说皈依,皈依就是尽一切世不变的誓愿,还要搞什么创新?我们说皈依法,也因它是永不改变的法则,所以一信到底,生生世世奉行不渝,这是基于它在缘起上没有任何变动。

所以,不要标新立异搞很多创新,应当以契合真实的智慧明见到缘起的法则,知道真理是不二的。之后,我们的心就变得跟诸佛菩萨一样了,合于三世佛的心意,得到心要,从此之后永不迷惑、永远踏实了。如果觉得这个不够,还要变来变去的话,那你心里什么时候才踏实?什么时候才有不变的原则、永恒的誓愿?什么时候才有彻见真理之后的朗然无惑?所以这上面必须要转变观念,变了才好。

之后,我们要祈愿日日夜夜在十法行上精进。也就是我们要干的没别的,就是十法行,这就彻底确定了自己的工作性质。既然法是最重要的,当然一切时为法而行,彻底定好自己一切时的所作。我们要给自己定位的话,那就是佛法行者,没有别的。这样确认以后,心里就特别清楚:从现在起一直到尽未来际之间,我日日夜夜所作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十法行。意思就是,心一切时都要放在法上,归纳起来就叫做“闻思修”。时时用闻来熏自己的心,用思来抉择义理,用修来成办所愿。

怎么来确认呢?还是从法是最根本这一点来的。自己已经发愿:愿摄一切法,愿兴盛一切法。那么如何摄一切法、兴盛一切法呢?就是日日夜夜作十法行。自己不作十法行的话,怎么能摄法?怎么能住法?怎么能持法?怎么能光扬兴盛法?这一切就落于空谈了。我们既然发了愿持法的心,就要有个持法的样子。而持法不是表面上的,而是自己以闻思修来内持。在持法大愿的摄持下,心里每一天都要想:我闻思修上做了吗?我闻熏了圣教吗?思维了圣教吗?修习了圣教吗?如果没有这样做,那我这一天就空过了。哪怕我只做到了一点,都是有意义的。因此,要把“持法”摆在最重要的地位上。

如果我们光是喊口号,心里念念持世间法,喜欢看娱乐片,打电子游戏,在网上乱逛,或者说一些绮语,搞一点世间享受等等,这样过日子就离题万里了。这说明你根本没有持法的大愿,毕竟不会步入菩提行海的广阔大道。因为你的心不行,你没有情怀,也就得不到修证的功德。为什么?因为你不合诸佛菩萨的心,也就得不到加持,你也不可能有愿力彻底奋进到底,不要说奋进到底,你连一时发出一个很大的心力都不可能。这样,永远只在自己分别心划定的小圈子里兜,兜来兜去无非也是为一点私我的事,随顺着过去的我爱执,不断地贪恋、执著、计较,做各种适合自己心意的事,这些无非是我执和对三有的贪爱两者结合的结果。这样的话,什么时候才会出现广阔的大乘道呢?什么时候才能步上因位普贤的道路呢?在缘起上一直开通不了,是因为没有愿力;没有愿力,是因为对于《普贤行愿品》的总体义、归摄义等方面没发生胜解。这样,人生的路就不会在根本上发生转变。所以,这一切都要真正用心来开发,空谈是没有意义的。

日日夜夜于法行精进之后,就要“祈愿自他二利任运成”。无论是自利还是他利,都能在顺应缘起以后自然而然出现。要知道,求果必须种因。懂得缘起之道的智者很明了:我但在因上默默地耕耘,果上的利益自然会逐渐显发,根本不必动什么心,果自然就出来了。如果因上不种,光是幻想果上怎么怎么样,毕竟也不可得。所以,在修持上一切都要尽己,已经明见了它的因以后,时时尽自己的心来做,果自然就出现了,此外没有什么可妄想处。

上师说:像这样我们也是经常念的。这是总的一口就印定了发愿的心髓所在。我们应当像无上大宝一样持在心中,永世都不要忘记。


普贤行愿全摄于为圣教和为众生两大愿中

这在宁玛派大祖师的言教里完全一致。我们上次讲过晋美朗巴尊者的传记,尊者在桑耶青普闭关结束来到桑耶寺时,就是在这两个点上发愿。之前我们讲《普贤赞》时,也看到全知在回向祈愿的时候,同样是在这两个大重点上发愿。这里法王也是如是地发愿。这样我们应该彻底信解,所有愿的总摄愿就是为圣教和为众生的发愿。

一切普贤行海最终的落点就是发愿兴盛圣教和利乐有情。所谓的普贤行,最终无非是要遍入到无央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为了利益众生,愿意住持兴盛利乐之源的如来圣教。在《普贤行愿》里分别对应“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等等。这就是为了利益众生而愿意做一切利生的事。最后智慧圆显,大悲力用周遍开发,必然以同体的悲心遍入到一切有情界,作各种的利益事业。普贤行最后决定是这样发出来的,修任何道行最终都归在利益众生上。其次,要利益众生只有兴盛圣教,《普贤行愿》里也发愿:“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愿摄持一切如来的教法和证法,这也是无量菩萨行愿的根本。

这样我们就应当定下来。如果要作总集发愿的话,心里就想:以此功德兴盛圣教,以此功德利乐有情。在因地要发心做什么的时候,就想着:为了佛法要这样做,为了众生要这样做。这就是发心殊胜。做完功德后想:我一定要把这些功德回向在兴盛佛法和利益有情上。这是我们回向印持的祈愿。诸如此类,由于看到了根本的缘故,一切心都会回向在这上面。

这样就决定了我们已经入到普贤行愿的心髓要道上,在缘起上一步到位,直接切入到根本点了。如果有此信解,我们将会一生保持这个行愿,不但是一生,乃至尽未来边际之间恒时持守这个誓愿,再也不会变动。这就成为永恒的誓愿。我们这样学习,就有了至高无上的意义,会有无边际的利益,也决定了我们的愿轮一直以“为众生、为圣教”两轮并进的方式运行到底。从此,我们的心就顺着这个愿轮,像日月在空中经行不息,没有一刻停息那样,我们一直为圣教服务、为众生服务。这是我们至死不渝,遇到任何艰难困苦都永不变异的誓愿。我们需要这样在自己心上刻下誓言。


众生的利乐全系于圣教的兴盛

这也要吃透比喻和意义两方面,上师指示的是处非处的规律。有因而不生果的自在是没有的,太阳升起而不现光的自在是没有的,这都是必然而不是或然,意思是百分之百成立,没有丝毫可违逆性。又譬如有火就必定有热,有水就必定有湿,有风就必定有动转等等,都是事所必然的意思。

这里要想到,太阳已经升起了还不现光,没有这种自在。意思是太阳升起必定现光,谁也不可能阻止光明的出现。佛法兴起来,众生就一定得利乐,谁也不可能阻止利乐的产生。有因必有果的缘故,不可能因已经具有还不出现果。这里要明白,太阳露出来是因,光明显现是果,两者是必然关系,而不是或然关系。不会说太阳升起还可能不现光,或者还有一些偶然性,条件不足,光还出不来等等。这样才知道,佛法一旦兴了,众生一定得利乐。这有外、内等各方面的解释。

从外来说,引发众生利乐的增上缘已经有了,和众生的善根一会合,必然在他心中出现利乐。换言之,太阳已经升起,天地间必然变得明亮。同样,佛法一旦兴起来,有缘众生的心中会一下子变得敞亮。也就是得到佛法日光的指示后,就会明确地见到内在的安乐之路。

意思就是,佛法无谬地指示了实现利益安乐的真实道路,因为只有佛的一切种智彻底照见了安乐的缘起。从一切种智流出来的所有成办现前、究竟的利益安乐的教法,统称为“无垢的圣教”。众生本身具有灵性,一旦得到佛法真理的指示,马上会悟到该走哪条路,怎么在自心上种安乐的因,如何趋吉避凶、离苦得乐等等。对整个一套,他会一分、多分、满分地了解,内心会真实明见到安乐的坦途。这样一来,不生利乐是不可能的,也就是他的心会开始顺着法道,一分、多分甚至全分地发展。这样认定以后,就明确佛法兴则众生得安乐。

再从内缘起上说,所谓的佛法兴盛住世,就是指众生心中的佛法出现了。借助外在导师所说的圣教作为最大的启发因缘,就在心中就出现了顺着教法修心的情况。这样,他心中的法就兴起了,越来越增胜,之后坚固地住在他心中。这是佛法住世的内涵义。当众生心中持有法教,顺着法教修心的时候,利乐必然产生。下至于人天乘一直到最上一佛乘之间的法,众生的心持一分法,就是持一分安乐之道。既然持一分安乐之道,就必然出现相应的利乐果报。这才知道,一切众生的利乐完全系在圣教的兴盛上。

反面也可以证成。如果太阳不出来,天地就一片漆黑,想出现光明也不可能,同样,如果佛法在世间衰微,众生想兴盛利乐也是绝无可能的。因此我们要断定,唯一的安乐途径并不是世间的各种方法、技巧等等,并非所谓的以科技、经济、权术等能够兴国安邦,置人民于安乐之地。其实,这些只是附属物,必须借助安乐法道的兴盛,才能成为实现安乐的助缘。不然为什么今天说科学是“双刃剑”?然而遗憾的是,多数科学都用在给人类增盛烦恼和业力这一面。何以如此呢?就是因为法道没有兴盛,结果一切外物的兴盛,都成了人们扩大欲望、放纵烦恼、增上业力的工具。因此,这个世界已经变得畸形了,而且在不断地膨胀,偏向地走向衰亡和堕落。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连清净法教最下乘的因果见都没有立起,人们心中没有善恶因果的观念,怎能不走向毁灭呢?

因此,就我们皈依法道的人来说,唯一要以佛法为依止处,要认定只有法是真实的道路,除此之外全是非法。然而,一些谬持外法的人却以为在佛法以外还有兴盛安乐的因,这是一种错解。我们刚才不是用“或然律”,而是用“必然律”在证成。换句话说,众生任何一丝安乐都来自于无垢的圣教;一切偏离圣教、与圣教主旨相违的做法,全部归之于非法,非法是不可能现前安乐的。因此我们要知道,圣教的兴盛对于众生的利益是百分之百的关键、唯一的关键。

这样才知道,上师给我们指示的最终落点唯一是护持圣教。这也是菩萨大愿的归结处,也是全摄一切大乘发愿的归结处。这样认许了以后,我们心里就抓到了它心脏般的重点,一切处念念愿意护持法,无论内修、外弘都愿意不惜生命去做。而且这成为日日夜夜奋进不息的主题,除此之外再没有什么有意义的所作。正如诸佛的言教所说那样,用自己的肉来买都是合理的,献身献血去干都是应当的。这是比肉体的生命珍贵无数倍的法宝,所以我们应当有一心为法的情怀。这也是大乘菩萨最重要的一种心。



思考题

一、依法王金刚言教思维:

(一)一切普贤行愿可归摄为发愿兴盛圣教和利乐有情;

(二)此二者又可归摄为愿兴盛圣教。

二、为什么说众生的利乐全系于圣教的兴盛?


圣教衰会导致一切利乐衰

众生一直在轮回苦海里漂泊,如果没有遇到圣法,顺着法来修行,一定毫无自在地沉溺在无边的难忍苦痛当中。一旦遇到了正法,就像在大海的中心遇到了航船一样,上了这艘船就直接驶向安乐的彼岸。这就是说,圣教兴盛,人们心中得到法以后,就开始上了安乐的航船。而且这一艘巨轮非常庞大,能够承载人心直接趣向安乐彼岸。而且有一级一级的护送,能够冲破层层恶浪的阻击,又有各种前进的动力、顺风的方便等等。它的目标唯一是驶向出离一切苦海的涅槃彼岸,这就是所谓的圣教。

众生最关键是要遇到圣教,因为他陷在漫无边际的轮回苦海里不断地漂流,以他自身的力量是没办法回转过来的,这上面只有依靠佛来救度。因为佛已经从迷乱中彻底出来,知道众生是怎么流转在这里面,而且他有道种智,完全能够明见到在人心中怎么开发出道路。怎么调整他的心,一点一点地从恶趣中拔出,趣入断恶行善的轨道里,然后发展他的心,不断地开发善。这时他的心智越来越清明,福德越来越增上,就奠定了人天的根基。而且给他指示以什么缘起落入到生死,又以什么缘起能够趣向解脱。这上面只有佛能够说。

如果没有遇到佛法,众生连一点真实的安乐都得不到,因为错乱的缘起力太强,他会一再地陷入到错乱里面。在疯人圈里是得不到救度的,因为大家彼此都是疯,你疯我疯,而且辗转地互相疯乱。这时候,如果没有一个清醒者,具有特别大的智慧、慈悲、能力来给这些疯人们服药的话,他们是没办法醒过来的。

佛不来这个世间,则万古如长夜,众生都陷在漆黑当中。为什么呢?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串习颠倒习性,不但没得到控制,反而不断地增上发展。如果按照概率学来计算的话,就是没有可能性。为什么呢?因为心念起得太多,而且他的因果密密麻麻地发展,从走向上看,他是在不断地增上发展,下堕的速度非常快,上进的速度非常慢。譬如在极漫长的时间里,几乎全都是贪嗔痴的念头,中间出不了一点善念,全部是在无数种的错乱道里走。

我们一再要看到,正确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随顺安乐缘起的道路。而这一条,必须人明见到真实的路,在自心上看到了天理只有这一条,必须随着善的法则进行,随着合乎天理的法则、合乎自己本性的法则去进行,他才有可能开发。而错乱的道路有无数条,因为人心连追求享乐、显示自我都有无量无数的做法,如果他执此为正确的话,心就会不断地在错乱里走。

譬如只有一条路能从森林里出去,其他全是死路。这时候,人没有向导的指导怎么能走出去?因为其他全是错道,走到其他道上,不是入到虎狼的圈,就是掉进悬崖里,或者那个地方一点吃的都没有,会饥饿贫乏而死,或者遭遇到各种灾难等等。只有这一条平安的坦途,凭什么能找到并且走出来?走不出来的。即使你隐约感觉到有可能是正确的,你也没办法确定,中途又会转变方向。这里面的曲折太多了。

像这样,众生没有遇到圣法光明的话,他还会像过去一样,再次随着自心假立的观念主义而行动。而他所立的东西全是错乱的,连最基本的因果法则都不了解,更不用说透彻地了解到更深的无我空性以及真实的本性。这样,众生完全陷在颠倒里,从根本上把假的执为我,把一切虚妄显现的梦境执为实有,这样人怎么不会去争取呢?都会想那个是好的、是真实的,有快乐可得,而这里又有一个最重要的我,那他就没办法不为我而动各种心,采取各种行为。而这一切行动都落到苦海中。

所以,没有遇到圣法的话,人自身永远也醒不过来,他从来想不到这个我是假的,从来想不到为自己所做的无量无数行为是在维持一个假的我。就像譬喻里说的那样,一个古玩收藏家把赝品视为价值连城的宝物,尽一切心保护它、供奉它,花无数心思,始终没觉得这是个假的,但实际上他做的一切都徒劳无功。又好比一个人在产房里找错了儿子,收养了仇人的儿子,结果一生都在保护这个孩子,爱护他、呵护他,希望他长大后怎么怎么好,但他是仇家的儿子,结果所有心血都白费了。我们就是这样颠倒,我们所有观念都安立错了,无论对自身的认识,还是对周遭世界的认识、价值观的建立、行为的取向等任何方面,通盘是错的。

想想看,没有圣教怎么能拯救出来?如果佛不来世间,世间人都自以为是,建立各套学说法则,人们都以这个为正确去做,结果得到的全是苦,有这么严重。如果圣教不出来,众生见不到缘起的缘故,就会一直在无数的错谬中走,任何一种都是往苦里走的。因为他连根源上的“我”都没认识到是假的,所以他的自私心没办法去除,烦恼没办法去除,以烦恼性带起来的全是苦。根子上就是在贪婪、在夺取、在维护自我,没有别的根源,轮回的根源就是它,他没有更高尚的动机,所以这里怎么不苦呢?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他拼命地争取。得到的时候,他会一直沉陷在里面,贪恋不已;没有得到的时候,他会心怀不满,或者用各种欺诈、征服等的手段来霸占,或者跟别人去争。而且在求取的过程中,他也不认识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得到。诸如此类,众生陷在完全的黑暗当中,如果没有圣教的启迪,他是没办法回转的。这才知道,如果圣教不住世,众生就全部陷在迷茫当中。

所谓的圣教,是一切种智的佛彻底见到大大小小、粗粗细细的缘起法则后,为众生真正离苦得乐而宣说的法教。他为着众生先要在粗分上安立正确的路,顺这个路去走才能实现所愿。但这还不够,因为粗分的缘起只是在浅层上运作,深层上还要进一步解毒。换句话说,他这时已经在安乐缘起上走了,但是不入出世间道的话,里面还是有我执的毒,免不了轮回的苦。所以佛就像医生治病一样,先治粗病,再治细病;或者像净治摩尼宝的大师一样,先净除粗层的垢,再净除细层的垢,一点一点地把心中的混乱解除出去。解除了一层,众生的心就调整了一层,顺了一层,就得到一层的利和乐。也就是说,他开始做有利于自他的行为,得到一层安乐。

这个过程只有佛知道,要一层一层地淘汰,不是一下子能完成的。众生的智识很低浅,首先粗分的他已经认识到了,就先除粗层的垢,这时候他能远离恶趣的苦。进一步,他能够看到很细层面的垢,知道一起我执就开始发生各种烦恼,要求取虚假苦性的东西,即使心的趋向是往善业里走,但这一层心上的垢没有淘汰掉的话,还是没有得到纯净。所以要进一步把人我执去掉,把对于三有的爱,对世间的贪恋全部解除掉。解除以后,往轮回方向走的迷乱行为就会停止,之后惑业的机制斩断了,就止息掉了轮回。

只有佛能解救,其他任何世间的导师、学说丝毫都谈不到。因为他自己并没有从轮回中解脱过,他不知道这条路怎么走。虽然说出来以后大家都会很明白,但是这是无数条错道里唯一一条正道,没有经过的人始终不可能找到。所以,没有不经过佛教化而自然成就的人,从概率上说等于零,因为盲动的可能性太大了。

如果我们没有得到佛教法的启迪指示,就会一直在无数种的妄动当中。这个世界上人的思想层出不穷,不断地推陈出新,今天说一套,明天说一套。学者的思想是不定的,他没有见到真理的道路,只是凭着个人的分别在那儿揣测,所以怎么也揣测不出来。而佛是彻底洞见到了法界的一切缘起律,他是决定印定的,所以他一句话就可以全部印定下来。如果没有佛,世间人只能是盲目地摸索,尽几千年、几万年、几亿年也得不出结论,因此无法指导人们。众生处在这种环境里就没办法出离苦海,只是不断地生产苦因,因此苦的浪潮一波接一波,而且会一再地顺着习性的流不断地发展。

只有在佛的指引下,众生才能真正明白这是一条苦路,一直是往衰损的方向走。认定了以后,就按佛指示的道路去走,这时候他才能出现更进一层有利于自己的行为,出现真正清净的安乐。再进一步,只有佛法的指点,才知道更细层的把一切法执为实有,一直向外捕捉的这个心,是让自己迷失的根本。就是由它的幻变力量,卷起了各种无而现的乱相。这些错乱的相现多了以后,就形成一种力量,使得你没办法见到本来。这就是众生自从一念迷失之后,无量劫来难以回头的原因。

这时候只有佛来指示。就像在一片漆黑里,人根本不会想到这片漆黑是假的,也不会想到漆黑外面还有什么,这时候人的心是不可能自动超越的。因此,人心如果没有佛法真理之光的照亮,他始终觉得心变现出来的一切是真的,此外再也想不到什么。由此,他的分别就没办法寂灭,他所有心识的运转都是缘着假相不断地分别计较,而且执著,起各种运动,这种缘起链没办法截断。只有见到真相才能出去,这也只有佛来指示,只有圣教里提到了诸法的实相,其他任何外道典籍里都没有。要凭着迷惑者来给你解说,那么尽无数亿年也不可能解说得到,因为他没见过,他再怎么自己猜想也猜不到没见到的东西。只有佛彻证了真理,能直接给你宣说,让你一下子回头,往真理指示的方向走。这样的确当下就上安乐之船了。

佛法有顿时救拔的作用,顿时开解人的迷情,让人见到真理的作用。要靠自己盲目摸索,的确是无数劫再无数劫也没办法回转过来。所以我们要知道,有没有遇到圣教有极大差别。如果没有遇到圣教,就可以注定有情一个苦接一个苦不断地发展,除了苦没有别的。一旦遇到了,命运就截然不同。他原来好像在苦海的中央,怎样也搞不清去彼岸要往哪个方向走。因为他在海的中心,根本看不到边,也不知道东海岸、西海岸是什么,这时候就没办法了。如果他稍稍能看到远方,就会往那个方向游,但他看不到方向,不知道往哪边游,四周无边无际,任何前途、希望都看不到。这时候他不是迷茫、恐惧的吗?不是像迷路的瞎子或者在苦海里漂泊无依的人吗?但是这时候遇到了佛法,顿时就遇到了航船,马上就可以上船,往后就一路安稳了,不是在海里漂来漂去。而且船立即带你直接往安乐的彼岸走,这个就是圣教。

所以要知道,在一切所知法的范畴里,除了圣教以外再没有更具大义的事。它是一切有情所有暂时、究竟利乐的根源,小至一分安乐都必须依圣教的指示来行善才能得到。从这里推广开来,从心中开出一条发生无量人天善行,从而出现无数人天增上生善果的道,以至于进一步发展,出现一切解脱道的善行,在任何方面都是往解脱方面走,完全改变一个人,最终实现寂灭一切轮回苦的涅槃安乐的道,全部都是靠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