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归西方
法王如意宝 传授 |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今天这个殊胜的因缘成熟,我们共同来学习一代圣者法王如意宝引导无量众生同生极乐世界的最胜言教。
这次的发心,是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将圣者法王净土当中的最重要的言教介绍给大家,目的是要以圣言量来发生信净土这个坚定的信仰,特别是法王教下曾亲随或者受传承法恩的弟子们,为了提供往生极乐世界的最重要的信、愿的帮助。而且本人也倡议,对于这个时代极重要的这一篇宣言,应当认真地学习、弘扬,力求让我们这个世界普遍地开出无数的净土莲花。
本人也感觉,这件事情极为重要,现前的一步是要领会圣者的心意,知道法王一生当中最大的事业之一——引领无数众生同入弥陀愿海,因此,第一个关键点就要放在尽量地解释出法王的密意。那么,大家也应当非常珍重这样的机缘,而且,对于圣者的言教要一一领纳在心,来确定未来解脱、成佛的道路。
第一篇章·讲闻轨理
分三:一、求上师加持;二、归敬颂;三、请法众发心且如理谛听
每逢讲一部法时,法王会作大的讲闻轨理的以身垂范。之后,每一天作第三部分,简要地劝听众发菩提心和如法谛听。
缘起重开端,要让一部法非常圆满地进行,首先要祈求根本上师赐与加持,这有上转下转的要诀。“上转”,就是上要接于佛理,最近的缘就是根本上师,而且他本来就总集十方诸佛的法流,因而,能够最切近地注入到自己心中。有了这个加持力之后,自心也便同化为诸佛的功德,由此能将此加持再转入到一切有缘众生的心中,而兴盛佛教、利乐有情。
接着,作为说法师,自身以身垂范,以歌咏方式对于诸佛、诸上师等行礼敬、赞颂,从而以发起信心、恭敬而与佛海相通。再者,自身要发起大心,以最大量的心、最展开的心来接受加持。而加持入心以后,再下转到众生,劝一切佛子都前来谛听,这是第二段的要义。
所谓“自行方能化他”,在自身这样垂范之后,再劝法众同样地发起无上菩提之心,而且对于如此珍贵的法要,应当具足各种德相如理地谛听。
一、求上师加持
三世诸佛之体性、种性部海、曼陀罗海之遍主、无等大恩至尊吉祥怙主——诸大宝根本上师无尘垢尊足前,我顶俯至最低而行礼敬、归依、祈请赐与加持!
这是一摄一切、缘起最切近、得加持助力最直接的方式,因而应当如是修持。根本上师是诸佛总集,恩德超胜佛,因而将心唯一地归在上师这个上面,由此作礼敬、归依、祈请。如此相应,自然上师的智悲力加被在自己身上。
分二:(一)忆念上师无上德海;(二)于最胜境前,行三相应法
(一)忆念上师无上德海 分三:1、功德等一切佛;2、恩德胜一切佛;3、从而一心归于至尊上师
为了发起最大的信心和恭敬,首先要作功德和恩德的忆念。在这两点上已经认识到无上的时候,当然信心、恭敬将发展到极度。
1、功德等一切佛 分二:(1)从总体显示上师为一切佛之体性;(2)从差别显示上师为种性海、曼陀罗海之大遍主
认识上师的功德,又有总和别的两分思惟。总,就是从体性上显示上师等同一切佛;差别上,就密乘的无上教理,要明白是无量种性、无量曼陀罗的总的遍主。
(1)从总体显示上师为一切佛之体性
“三世诸佛之体性”。
正如《华严经》所说,十方如来都是同共一法身,力无畏亦然,实际上,一切的众生与佛都是本来具有这样的如来藏,而全体开发也都是一模一样的。因而知道,连最细的客尘都彻底远离了的上师,实际上就是一切诸佛的体性。
譬如说,阿弥陀佛出现了怎样的智慧、神通、慈悲、道力、陀罗尼、三摩地等等无量的本性功德海,在上师佛的体性上全数地具足。由此要知道,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成道的诸佛,他们成道时所开发出来的所有的功德,那就是上师的功德。
(2)从差别显示上师为种性海、曼陀罗海之大遍主
“种性部海、曼陀罗海之遍主”。
从无上密教来说,上师是无量种性、无量曼陀罗的大遍主。
曼陀罗是果地佛秘密庄严心之所流现,显教未曾广大阐述,实际上这是十地菩萨也无法窥见的秘密行境。也就是,纵然位登十地,还有一层细的障碍,不知道这个佛性全分开发的状况,因此称为“秘密”。而本具的性德无余地圆满,遍具庄严,称为“庄严”。从这个果地心,会就无数的种性的开发上面,出现无数的曼陀罗。
“种性海”就是性海。这个大空本体中本来就有无量的特性,每一种特性说为一部就有无量部。譬如佛部、金刚部、莲花部等;又可说身、语、意三部,也就是三种特性;或者寂静、忿怒两部,也就是两种特性,总而言之其中有无数的差别。
“曼陀罗”是梵语,翻为道场、坛场等等,古时翻为“坛”,后来翻为“轮圆具足”。就像车轮的圆状,具足轴心、辐条、外围等的一切支分,实际就是指具足四圣六凡十个法界的依报正报的所有分。就加持众生成佛这一点上,又可说有“发生”的涵义,叫做“发生诸佛曼陀罗”。也就是在具缘众生的一切智智的心地当中下菩提心种子,然后用大悲水滋润,用大慧的日轮来照耀,以方便的风鼓动,以大空的空无所障碍,这就能使不可思议的法性之芽次第滋长,乃至弥满法界,成就佛果的大树,所以称为“发生”。又可以说,一切金刚智印同时共同集会,叫做“曼陀罗”,它也称为“集聚”,这是如来的真实的功德集在一处。
藏文里是以“中”和“围”两字合成来翻译曼陀罗的,这有无量甚深广大的涵义。现在就浅显地来说,就是中心和外围、主尊和眷属和合相应的意思,或者一个圆满的主和伴的缘起聚合。譬如在显教当中,会说到诸佛应无量净秽刹土各类众生的机缘,示现种种的报化二身,作种种事业游戏。其中任何一个地方都有主尊,就是所谓的“佛”,然后有无量的菩萨、声闻眷属围绕,这是所谓的“伴”,二者和合具足就是轮圆具足,这是其中的一个意思。
就甚深秘密而言,本来就上师佛有无量的差别智印,本是他的内眷属,而且以其中任何一种特性的开发,以愿力、以神力感召,无数相应的这些种类的众生,都会和合集聚在一个道场。譬如,假使是文殊特性开发的时候,就是以这个平等性智的智印,有无数的眷属围绕。或者观自在特性开发,妙观察智的智印,会出现西方国土,之后有无数的眷属同类相应而感召在一块。
就像这样,那么法身的上师佛,他的五智、五土以此为代表的无数的差别智印、无数的特性开发的时候,每个地方都有曼陀罗,每个地方都是轮圆具足。像这样就要知道,这所有的出现的色身佛作为主尊,无量的同类眷属作为眷属,这每一处里面都有上师佛为主尊,因此称为“无量种性、无量曼陀罗的大遍主”。
2、恩德胜一切佛
“无等大恩”。
在上师佛无量应化的坛场当中,其中一个是专门针对这个娑婆国土化现色身,由此吸引有缘机类齐聚道场,这个对于众生而言,是最为具恩的。也就是常常说的,贤劫千佛都无法度化的众生,却在此时此地由上师佛降临于世,得到调化,因而恩胜诸佛。
甚深的层面来说,无障碍的法界中,十方诸佛的法流恒时加被众生,但由于缺乏因缘,众生能感力很弱,障碍很深重,因此众生都是蒙然不觉,没法接受法流的加被。如果与某一佛有缘,能感得以色身应世而亲自接通的话,那么通过上师作为中转站,十方诸佛的法流全部都齐集在上师的这个枢纽当中,从而能够直下加被众生,使他开悟佛性,迅速地成道。或者说,众生如果有应身佛住世来作引导的话,他在各方面的加持是非常地强大的,这和自己只是想一想是不同的,因而,他是作为一种最切近的连接的因缘、加被的途径,从而能迅速地成道。从这个方面来说,就可以明白,恩德着重在因缘上,因缘非常地好,感得了这个佛应化,以人相来接引我们,那是没有比这个更大的恩德了。
3、从而一心归于至尊上师
“至尊吉祥怙主——诸大宝根本上师无尘垢尊足前”。
在认识上师的无上德海后,自然会认定为最极尊贵,故称“至尊”。而且,是在这样一个灾难重重的轮回当中,遇上的不可思议的真佛的化现,自然就会知道这是“吉祥的怙主”。好像万年昙花一现,人们都知道这是祥瑞的表征,从此这世间会出现非常多的幸福安乐。那么,这样的真佛上师应化在眼前的话,那是最大的祥瑞,因为生可以靠他,死可以靠他,解脱可以靠他,成佛可以靠他,往生净土可以靠他等等,总而言之依止他,从现前到究竟所有的利益安乐都会出现的,因而是我的吉祥怙主。
有此,所有佛道的功德都会发起;无此,一切都显得艰难,因此是“根本”。无比的稀有,无上的尊贵,具足万德,无有垢染,能如愿地赐与一切利乐,因此是“无上大宝”。最尊、最重,是“上”,引导我佛道,是“师”。
“无尘垢尊足”:去掉一切不清净的想法,作彻底的清净观。这绝非一个凡俗之人,以烦恼和业出现的有漏的肉身,因而他的脚还会有所谓的尘垢;然而这样真佛的应现,他的足是无比清净的,没有任何尘垢,因而,我应当以最尊贵的头部向他的足行礼。
(二)于最胜境前,行三相应法
“我顶俯至最低而行礼敬、归依、祈请赐与加持!”
这里“三相应法”,指的是礼敬、归依和祈请。在修行的次第上,首先修礼敬,来折伏我慢高幢。因为慢心大,耸得非常地高的时候,无法祈求加持,因此要把我执压下去。因而法王教示,就是以自己最认为尊贵的头部,俯下身来,让它降到最低,来作敬礼。这样去掉了慢幢,生起恭敬,就可以行第一相应法——礼拜上师。
由于恭敬,出现无量福德;由于恭敬,能得上师加被;由于恭敬,而成为受教的法器,接着就作第二相应法——归依。归依以信心为根本,假使有怀疑,就没有办法全部都豁出去,而这里就金刚乘快速成就的道,需要把自己全数地献出去。也就是,在以上认识了根本上师的功德和恩德后,发生了“唯一尊无他”的敬信之心,由此一心依靠上师。上师的身口意就是佛、就是法、就是僧,上师的口教就是最胜的教法,上师的指示就是最切我的根机的,上师就是一切佛的总集,真正要接通诸佛法流,全数要靠上师,总而言之,一心归命上师。
有了这样的信心和恭敬以后,就有真正的祈请的因了,这样就不是口头上了,而是真心地祈请上师慈悲加持我,也就是自己特别希求的就是强大的加持力入在我心中。这样子我自身也就成了以上师的功德为庄严,以此上转下运,这个加持力入到心中,就具有非常大的能力,由此来作利益众生的事业。
二、归敬颂 分三:(一)法王行五归敬;(二)法王发心请诸圣加被;(三)法王请佛子闻法
(一)法王行五归敬 分五:1、归敬娑婆教主大悲世尊;2、归敬无死佛王莲花生;3、归敬三身圆成遍智龙钦巴;4、归敬大智大行文殊怙主;5、归敬三根本佛海
在这个世间,总的佛法全部来源于本师释迦牟尼佛,因此作为内道佛弟子,法王首先归敬释迦佛。其次,宁玛派的法教等都是从莲师传下来的,因此归敬莲师。接下来是归敬传承上师,也就是对法王而言,特别有缘的、有信心的,在净相境界中得到殊胜近传加持的传承上师们,在他们面前行礼敬。最后是在总的如海三根本前作礼敬。
1、归敬娑婆教主大悲世尊
尊殊妙颜瞻无厌,含笑花蕊现光华,
相好辉光蕊分明,成诸群生眼甘露。
大悲叶叶尽开展,由是遍覆三世间,
能仁之王白莲足,住我心海常护佑。
这两颂是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前面,对释迦佛作的礼敬。
这里首先缘念佛的色身相好,继而缘念佛的大悲,再请佛住在我心里护佑我。
一、缘念佛的相好色身作为所依
世尊殊妙的面轮,无论怎么看都无厌足,就像那花蕊含着微笑开敷,显出光华的妙相,这一句是总说。接着别说,那光辉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行好,就像那花蕊一个一个非常分明一样,因而成为无数有缘众生眼睛所受用的甘露。
这里“含笑花蕊”,是花开放的表达。不是处在最前的含苞未放的状态,也不是往后花叶枯萎的状况,而是花正当开敷的那个时候,精力是最好的,一下子出现一个光华的相。那么,佛因地由无数劫集聚福慧资粮,到众生福德圆满的时候,会现出庄严的色身相好,成为无量众生利乐的所依。因此就要知道,那花含笑一开的时候,是一个最光华的状况,这是总体来说。
接着要知道,佛的青莲花眼相、眉间白毫相、面庞满月相、顶上肉髻相,以及上身如狮子、手垂下过膝等等的这些三十二相,以及每一相中差别的随行妙好。这一个个相显出来,就像我们在那朵花开得最好、最青春、最美妙时期的时候,去看它里面的蕊,就是子房,那是非常地分明、好看的,就像这样,它就成了我们众生眼睛受用的最好的甘露。
佛的庄严妙相,在《阿含经》《贤愚经》等里面都会说到,很多弟子最初一看到佛的相好的时候,马上被吸引住了:“那么庄严!那么光辉!”一看的时候胜过十二年禅悦,或者一下子心中发生很大的喜悦等等,这样就叫做“眼甘露”。以见佛相好,最终是能得到解脱的,如同无死的甘露。或者说一见佛的相好,当即跟佛联合的时候得到很大的加持,内心生起喜悦,一下子寂灭分别,或者去除垢障等等,就像服食甘露能够滋润身心、去除病障,得到很大的润益那样。
第二和第三句当中都出现了“蕊”,要知道,前面是指花开敷的时候光华呈现,后面的“蕊”是指花里面的子房,它细节的相上,一点一点非常地分明、妙好,怎么那么好看!那么巧成!就像这样,要知道它是讲细节上非常地分明,因此说到“相好辉光蕊分明”。“辉光”,就像精力充盛的时候人有光华,每个地方都现着光的相,如果人没有精力,看起来就是暗淡的相。但是,佛成为人天大师,他的一举一动,众生眼睛一看、一忆念的时候,就成了安乐的根源,大家一看就知道那是人中狮子、无上导师。
二、缘念世尊大悲深重,普遍摄取我等娑婆众生
已经忆佛相好以后,第二部分就是根本了。如果这部分起来了,那往下自然地会祈请释迦本师,住在我的心海中护佑我。也就是当知道佛对我们有特别大的悲心,这时候,一种感恩、流涕、至心祈请,就会出来了。
金刚偈文里面说到,这样的大悲白莲花的千万花叶,每一片都径直地伸展出去,来普遍地覆盖这个世界。依靠这样充量地伸展,由此普覆到娑婆世界天、人、龙为代表的所有世间范畴。也就是,这样的大悲恒时在护念这个苦难世间的每个角落。
其中要学习《悲华经》,知道世尊在两个恒河沙数的劫以前,就已经立了五百悲愿,其中的每一条,都是要摄取最浊恶、最可怜的众生界。他那时名叫“宝海梵志”,劝请了很多很多的人都发菩提心,他们绝大多数都是摄取清净刹土,对于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感觉很困难。只有宝海梵志,他特别地悲心不舍这个世间,哪怕自己再怎么辛苦、劳累,他也不求世上一点点的福乐,为了代众生受苦,宁愿住在地狱里等等。就像这样,经过旷劫地行道,终于在两千五百年前现身在世上,作为这一期教法的大导师,来救护我们得到解脱。因此,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要知道是来自大悲世尊的恩德。
大悲如大白莲花,莲花王的相在《法王广传》里作了细说,可以参阅。千万的花叶代表大悲的支分,花叶就是花瓣,这里为顺佛经的标准翻译,如“千叶宝莲”等,应当译成“花叶”更好。叶子是极其广长的,这要看到世尊发愿的时候,对于娑婆世界,像我们南阎浮提地球所在的一个小世界,里面出一尊释迦的话,实际在十亿个世界里面就有十亿尊释迦,不但是在我们人类世间充当教主,而且在天上、在龙宫等也充当教主。所谓“天、人、龙三世间”,从我们眼睛观看的时候,往上就是天,地面就是人,往下就是龙或者海当中,实际是代表所有娑婆世界空间里的众生。而且,世尊的悲愿从时间上一直延展到未来的旷劫以后,对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他有特别的愍怜,哪怕化成舍利,还是以这个来帮助那些后期的众生等等。这样就知道,世尊大悲的宽广度、持续度,肯定现在也
都在照护着我们的心。以这一点我们要知道,应当至心地去祈请佛的加被,这样肯定当下会住在我们心里。
三、祈请大悲世尊,住在我心中作加佑
这个是祈请的最关键处,有了前面的基础,心就发得出来。而诗学的表达,就像那个大白莲花,根是在海当中,现在要想,我们的心好像是海,世尊的悲愿无所不在的,他悲愿的大白莲花的根直接住在我心里,不离开一寸,这样来护佑我。
“能仁之王”,“能仁”是佛的名字,在藏文里是“释迦能仁”,也就是“释迦牟尼”的意思。“能仁”,特别就救护的一方面来说,的确能够在浊世行大仁慈之道,是悲心之王。这样的大能仁王,他大悲的大白莲花普覆在娑婆国土里的任何一处,它的根决定是在众生界里,因此我们直接地呼请,佛大悲白莲的根住到我心里,就是佛的悲愿当下就在我的心海中作护佑。
2、归敬无死佛王莲花生
本一切佛智悲力体性,恒常演现无量曼陀轮,
此刹示阿阇黎演胜乘,愿无等师莲师永尊胜。
这一颂是敏林大译师在《三戒论注释》的前面,对莲师作的敬礼。这里归敬无上导师莲花生上师,有两个方面:一、忆念莲师无上德相;二、祈愿莲师永远尊胜。
其中第一、忆念莲师无上德相,又有对于体和用两分的认识,即:(一)忆念莲师体性;(二)忆念莲师现无量曼陀罗海的大用。
(一)忆念莲师体性
莲师的体性要认识为一切诸佛合作的体性。这种诸佛合力其实有无数层面的德相,这里总摄为智悲力三分而说,就是一切佛的智慧合集一处,一切佛的大悲合集一处,一切佛的能力合集一处,是这样的大体性,因而是法界诸佛合力的运作。
如果认为一切佛之外有莲师,或者莲师之外有一切佛,那是大的错解。法界互相融通圆摄,没有障碍的。去除了最细障碍的诸佛,法界体性融合在一起,在任何一个分位上都有诸佛的法流集聚一处。而且就众生的因缘,诸佛的智悲力必然会法尔合集在一处,显现出莲师。基于这一点,可以说莲师即一切佛,所谓“唯一尊无他”,也是就此体性的认识而言。且就恩德分来说,实际现在我们心前的这个莲师,他的本体就是一切诸佛智悲力的合作。
(二)忆念莲师大用
这又有总有别。总,指尽十法界的一切的因缘处,从诸佛合力的莲师体性中,现出无量的曼陀罗轮;别,指此娑婆世界人类为主的众生福德所感,将出现无上导师大阿阇黎的相。
就总体的大用而言,颂中说到“恒常地演现超出限量那样的曼陀罗轮”。前一句说到本,就是法尔的体性。而且,从这里开出主伴互融无所不摄的法界道场,应着圣凡的各个差别的法界,一处一处都在因缘合会的时候,就现出这个曼陀罗的相,其中有主有伴,互相融摄。这个也是由于诸佛的智悲力合集,法性中圆具一切,从这个体性,随着众生业清净的缘,自然地就会出现。所谓的“恒常演现”,“常”字就是指莲师事业相续不断,哪里有缘哪里现。当外缘没有具足的时候,当然他本来是以隐秘方式含藏而不显现,但是,如果有世间的机缘,自然地从这样的本体中,顿时现前各种的曼陀罗相。
这样的曼陀罗,一方面是十方如来法流的合集、智悲力的合作,一方面就是以此为因缘中心,摄化无边无际的众生。而且,就十法界的各种特殊的因缘上,有相当的心数跟他配合,这样就是以智悲力的神变力,应着各种世间的因缘周遍地显现。这样的诸佛总集体性所现出的曼陀罗超过有限的数量,在圣凡各处的刹界里面,譬如东方、西方等的各种佛国土,天上、人间等的各种世间界,有无数的表现。因而,就如同《莲师广传》所说,十亿个世界里有十亿尊莲师,而且无数个刹海里面有无数的现相,种种形相、种种名号、种种方便、种种事业。
特别就此土而言,这是应娑婆世界人类为主的众生,在善根福德因缘成熟之际,将有一个持阿阇黎相的莲师出现。如《莲师广传》所说那样,十方佛的智悲力合集在阿弥陀佛心中,由报身阿弥陀佛的心间显现出金刚杵形的“啥”字,射到达那郭夏海的莲花王当中,不经母胎,直接莲花化现出的无生无死永无涅槃的大阿阇黎的形相。
就像这一个由日月须弥等组成的小世界为代表的无数世界里,都有一释迦、一莲师,先后住持圣教,演成显密具足的大教化的状况。实际莲师与释迦不是两体,而他的教化程序,必然首先现出应化身佛,在前阶段宣说的是显教为主的法道。那时示现的化身佛要现的是别解脱的行仪,引导众生从生死苦海里趣向解脱,之后建立大乘的菩提心、空性见等的法道。
在前一期教化的基础已经完备后,接着要出现无死佛王的莲花生上师之相。他当然也要示现经由显密双融的大道而完成无上的佛果,而他重点却是要着重地示现金刚乘大阿阇黎的相。“阿阇黎”即轨范师,“轨”是轨道,“范”是法范。就像要铺设一条通往佛果的径直的道路,或者要陶冶龙象,各个让他们成佛,必须要有一个模范、正轨,那么这样现身来作示范者,称为“阿阇黎”。他所示现的是胜乘的导师,也就是演述外三乘、内三乘、密三乘的九乘完整的法道,在外三乘的基础上进入金刚乘的法道,在外密的基础上要进入内密,最终要示现能即生完成虹光身的无上大道。
基于以上对于此土所现的无上导师的功德和恩德的忆念,自然心中会认定这是无等上师。莲花生的名号标示的是诸佛出世的无上相,他不由母胎,无有生故无有死,而且并非前期应化身佛的状况,而是永远无有涅槃的特相。
二、祈愿莲师永远尊胜
“愿无等师莲师永尊胜”。这个是导师,更直接地说就是上师,无数上师都是他的化现,这样的最上的金刚大阿阇黎,他是此世佛法达到极点的表征。因而要祈愿,无等的莲花生上师永远尊胜,或者愿这不败的日轮常现在这世间,愿一切有缘众生心中常依莲师不离,愿这无上的盛事永恒不衰!
3、归敬三身圆成遍智龙钦巴
于法尽界得法身密意,于光明界见报身刹土,
于所化境化身行利生,一切种智法王我敬礼。
这是华智仁波切在记录《普贤上师言教》的时候,最前面对遍智龙钦巴作的礼敬。
这一颂首先显示龙钦巴尊者圆满证得三身的成就,然后解释“一切种智法王”的涵义。
一、忆念三身成就
首先,在一切有法显现完全退尽的大界中,证得本有光明法身的密意。也就是光明法身的本来面目如何,尊者即如实彻证。
其次,尊者获得了报身成就,见到了自现和他现的受用身刹土。也就是,显发光明法身之后,在无二大智慧光明的界中,现见自受用圆满身的刹土。而且,能当下显现他受用土,摄持诸大菩萨在报土中受用法乐。
第三,从光明报身中显现无数化身,随应六道里有多少所化的机缘,就显现那么多化身来作救度。比如在人前显人身度化人类,在饿鬼前显饿鬼身度化饿鬼,在天前显天身度化天众等等,像这样以化身六种能仁对于六道众生作现前利和究竟乐的义利。
二、敬礼一切种智法王
所谓“一切种智法王”。“一切”指所知方面,以轮、涅、道三者所摄的一切诸法。“智”有自分和他分两种。自分,指在龙钦巴的彻证境中唯一是真如,而且以自明自证的方式达到了如实知如所有性。就他分而言,能够无碍地明知一切众生的心,明知一切无而现的世俗妄相。内义指龙钦巴圣者唯一是明的自性,没有其他法,在意中本来具足轮、涅、道三者法义的缘故,称为“智”。一切都以无二的方式而照见,称为“一切种智”。所谓“法王”,指藏地的诸持教大德像夜空的繁星一样多,各有其功德的光辉,但在所有如同璀璨群星般的智者当中,龙钦巴尊者是如日轮、月轮般运行的无上王者,也就是成为教法和证法中的无上士,是持教之王、实证之王,叫做“法王”。
在如是具一切种智的法王龙钦巴足前,我至心恭敬顶礼。
4、归敬大智大行文殊怙主
语狮子慧最胜心中现,普贤愿王悉皆已净满,
诸佛佛子事业海总持,文殊上师至尊我敬礼。
这一颂原本是全知麦彭仁波切所造总的祈祷上师的礼敬句,后来法王带头用这一颂来祈祷全知。
这里前三句是根本,也就是由忆念功德来发起信心,由此成为礼敬的根源。具体分成三个方面:第一句忆念大智的功德,第二句忆念大行的功德,第三句忆念大业的功德。这样如实认识后,心中会发起“这就是文殊上师”的深忍信
一、忆念智行业功德
“大智”,指语狮子极度明了的知在心中发生了,如同东方升起了大日轮一样。“语狮子”是语中之王,“极为明了的知”指妙观察智圆满现前,无碍地见知诸法的自相和共相,在心里没有一个不了了明知的。正如《佛地论》所说,妙观察智对一切境界的差别常常无碍地明观,以此能摄藏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各种微妙的禅定等。在大众会当中,能出现一切自在的作用,断除一切疑惑,普降大法雨。因而能作无畏说法,都是了了明知的心中流出的,这样就能成办佛事。心中发起智慧,好像东方太阳升起来了一样,有真正的大的力量。
所谓的“大行”,指普贤愿王的无数条的愿路,也就是无数深广的内涵全数圆满地实行了。《大日经疏》中说,“普”是遍一切处,“贤”是最妙善义,指菩提心所起的愿行和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圆满地具足众德,故称“普贤”。这个“净”就是没有违品的垢染,不仅没有由人我执所起的悭贪等的烦恼,而且远离了能所二相的系缚。由此,对于最大的普贤愿王——遍周法界无尽圆满的大道,真正地是以大的行海而实现了。也就是由愿起行,以行填愿。愿决定行的方向,而实行就是真正地在这个愿的路线上达成了,也就是填满了愿海,践行了愿海。
“大业”,就是基于以上的大智、大行,对于诸佛菩萨的无边事业都能行持。诸佛菩萨的事业,根本处就在转大法轮,也就是应着无量的机类,转显密所摄的无数法轮;由此破除众生的无明,发生正见,产生愿欲,接到实修的路上等等;这样就成办了拔济众生、让众生离苦得乐的大事业海。
二、敬礼文殊上师
由于有这样的大智、大行、大业的如实功德,当然是当之无愧的文殊上师,与文殊同德,或者本来即是文殊法性的圆满开发。对于这样的文殊上师,以信心作恭敬的稽首礼,以求得到加持。
以上从根本上,对于一代显密教法的总根源——两佛,和宁玛派的中心祖师——两大遍知作了归敬。接着,要从宁玛派传承的总体作归敬,这代表圣法界的全体。
5、归敬三根本佛海
意表耳传持明之上师,持有寂忿之相本尊天,
三处空行三续护法众,浩瀚三根本天前敬礼。
这是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变网光明藏论》的前面,敬礼三根本包括护法众在内的礼敬句。
这一颂前三句是对于具体三根本四依处的境界的描述,第四句的前半句归摄到无边的三根本佛海,对此作全体的礼敬。
“三根本”,即上师为加持根本,本尊为成就根本,空行为事业根本。“四依处”,指三根本是三个依处,此外还有宁玛法教的护法作为外护的依处。在这四个方面都要扩充心量,缘到法界中的所有的数量。也就是,对于三传承体系里的一切上师,即心印传、表示传、口耳传这三类的一切持明上师们。成就根本的本尊,摄在现忿寂二相的大体系的范畴,也就是一直现着寂静和忿怒这两相的所有的圣尊。事业根本的空行,有三处所摄的无量的圣者海。护法,指护持修学玛哈约嘎、阿努约嘎、阿底约嘎三大续部的一切善方行者的外护力量,这里就包含一切的这上的护法圣众。
对于这样极多无有边际的三根本佛海,一时间以大信心作全体的归敬。
由于一切利乐的根源,就是以上具大恩的圣佛的体系,因而先要作敬礼。
(二)法王发心请诸圣加被 分二:1、总说愿度有情苦,祈请诸圣赐能力;2、别说愿说甘露法,祈请文殊赐吉祥
1、总说愿度有情苦,祈请诸圣赐能力
三有之苦如何您悉知,若地狱等火聚令息等,
迅作有情义利我精勤,诸圣者赐力能我祈请。
这一颂出自密续,这里法王念这一颂发心请圣者们加持。
要求得加持,必须内因和外缘和合,自身方面当然要有大心,符合一切佛菩萨们的心愿;外缘上,当然佛菩萨们有加持入心的能力。法界本来贯通,如果自身上没有业障,发得善心大,完全符合诸圣的悲愿,那圣者们的力量就会直接入到心里,要知道这是感通的原理。
三有的苦难如何,您们是知道的,现在我已经对息灭地狱等大火聚的利他等,对于这些迅速作有情义利已经发起精勤的话,那么我要请圣者们给我能力。
要明白这都是两方面的,我自身的方面已经发出了这个心,当然圣者们有悲愿,也是一定要作加持的。这里面劝动圣心,发的大的善心就是出现悲心。修道的关键就是信心和悲心两点,悲心上看到诸有情的苦,一种非常猛利的救拔之心,已经是耐不住,非常地焦急,要达到这种程度。就像父亲见到孩子已经落到粪坑里,急忙要去救,是这种迫切的心理,没有自在、随悲而转的状况。同样,众生是那么地苦,地狱众生就在熊熊的大火聚里面等等,六道的有情都处在种种苦难当中,这个是没法等待的。到了这种无忍的地步,自己又能力薄弱,因而极其强烈地祈求,只有求诸佛菩萨现在要给我利他的能力。那么这样子就是相应之道。
结合在净土法门上,对于处在三有炽燃大火中的众生,如何来救济呢?就是《普贤行愿品》所说的,“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我如今要引度众生入于净土,请圣者们加持,给予我摄众往生的能力!
在总的祈请诸圣给予力量,也就是加被在心上,使自身有同分的能力之后,接着就特别地祈请文殊圣尊赐给吉祥。
2、别说愿说甘露法,祈请文殊赐吉祥
若时我为利他心所驱,由忆心中莲上童子您,
宣流甘露善言妙法音,愿文殊于我心赐吉祥。
这是全知忆念自己不共的本尊后,祈求赐与加持,这里法王也念这一颂来祈请文殊本尊。
我们首先要明确缘起的要点和生起的相。这里前三句是自力,指信、悲为主的力量;第四句是他力,也就是文殊圣尊的心加在我的心上,两个力量合在一起。
第一句“若时”,如果何时,意思是我已经做到这条件了,也就是首先等起上有一个利他心策动,为了利他一定要宣说净土妙法。然后,以信心忆念心中莲花上的文殊童子,他是智慧之王,以信心的忆念,当即文殊圣尊的智悲力会加在心上,会照护自己的。那么这么一忆念,从这里面就流出甘露善说的妙音,这个就是自身上发动的机关。
接着,祈愿文殊尊在自己的心上赐吉祥。这就是召请他力,文殊的力量加在心上就成了二力合修,这样就能使这个法特别圆满。这也是教导我们凡夫,要祈请文殊菩萨加被,因为自身只是一种虚妄的心,很难知道净土法门的奥义,一定要得到文殊菩萨的加持,才能够如实地宣演。
也就是说,首先自身上的条件要具有,因此,前三句都是说我自身方面是做到了,做到了以后才能求文殊菩萨给予吉祥。自身方面如果没有做到,那是自身有问题,好比诸佛的大悲加持在一切上面,假使自身没有信心、没有悲心、业障重重,也是得不到的。因此要明白自他二力合修的道理,自身上信心和悲心是重要的,这是感力,随着你有多少就会感得多少;如果没有,那也无从相感的;如果有反面的疑惑、害心、邪念、罪障等,那是根本感不了的。
“若时我为利他心所驱”作为动机,以此以信心忆念心中莲花上的文殊童子您,我要从这样的信心和悲心里,发出善说甘露的妙音,以求利益有情,在此时,一心祈求文殊能在我的心上赐吉祥。
说法当然要有文殊的智慧。目前就处在一个说法法行的前面,当然自身要有善心的条件,我不是为自己,而是要利益众生,因而有利他心,悲的这一个层面;同时,我有很深的信心,认为文殊圣尊一定能在心中作加被的。法界贯通,自身有这个信和悲,又作祈请,那文殊当然就在心中作加持。那么为了起信心,心中忆念着文殊童子的功德,祈求佛力入到心上,开发自身的文殊德性。我现在就要从信心和悲心里面发出善说的甘露妙音来利益众生,是一种一定要让众生解脱成佛,起码种下因缘的妙音,当然,此时最希求的就是文殊童子的他力进入自己心中。
结合在净土法门上,现在就要宣说净土的妙法甘露,因此,请心中的文殊圣尊给予力量。也就是在文殊妙德的加被之下,显发我自己的无碍辩才,能够无碍地宣演出方便至极、简易至极、极其圆顿的净土大道,让众生发起信心,发起愿力,然后一致归于西方净土,以此得到速疾解脱、成佛的利益。
所谓“赐吉祥”,就是指心中发起明了见知净土特别法道的慧辩。也就是它不同于通途的难行之道,不同于需要高条件的修道,而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愿力,使得众生下至五逆十恶,都能够以临终至心十念得以往生。而且,这种道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它重在信愿,因此,它是一个简易的大道,人人可行,非常地适合无量的大众。而往生之后却能得到极殊胜的利益,也就是当即得不退转等,在这个道上速疾证得无上佛果。
(三)法王请佛子闻法
十方所有三千大千界,凡诸成为善逝学徒众,
于此现今导师法雨澍,故诸欲闻一切悉莅临。
这里劝请法器闻法,诸传承上师们会这么做,那么法王也是在发心以后劝请法器闻法。偈颂里有三个内容:一、所请法众;二、应请之时;三、郑重祈请。
1、所请法众
发广大心,凡是十方所摄的三千大千世界中,成为如来弟子的您们,也就是一切方所里想学佛的行者们。
“十方”,以十个方面含括一切方所,也就是上、下、四方、四隅。那么在念的时候就想到:“所有空间里的一个一个的刹土,里面有十亿个小世界,这里面所有的佛弟子们,都可以前来听法。”因为都是三宝弟子,同样地都是如来的弟子,同样地都是想学佛的法教,因此成为所请的法众。
2、应请之时
现在正是要降澍导师佛教法之雨的时候。如果其他追求感官刺激、寻求财物、赢取名位等等,这不是佛子们的所求,那些不是祈请之时;而你们是想学佛的正法的学徒,现在又是降澍如来法雨之时,因而成为应请的时候。
3、郑重祈请
现在到了要降法雨的时候,一切希求听闻正法的人,请都往这里来吧。
结合在净土法门上,现在十方所有三千大千世界里的众生,您们都是如来教下的弟子,而且,都想求一个即生速疾得解脱的方便要门,而现今正是降澍导师大法语的时候。正如当时在《无量寿经》的法会上,阿难请问:“是什么样的一种因缘状况,世尊今日显现光颜巍巍,犹如明镜影畅表里,示现这样的大瑞相,这一定有很殊胜的因缘。”佛说:“阿难,你这一问功德很大,将来诸天含灵都会因为你这一问而得到度脱。”因此,佛显现格外地欢喜。这就好像承接了释迦佛的法教,法王正在给我们降澍这样的如来的法雨,宣说令无数的含灵即生解脱的唯一的妙门,因此,凡是想听闻这样的法,想在即生中解决生死问题的人,都请莅临吧。
这就像《无量寿经》里所讲的那样,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充满了大火,成了一大火海,也必须穿过这个火海去听闻这样的大经。那么现在要讲述的其实就是《无量寿经》的释论,要宣说净土法门信心要义的这个法音。可以说对于无数的众生来说,唯一的道就是往生净土;而要往生净土,它的根本就是发生信愿;而愿的前提是信心,因此的确应当知道,这是无量劫来稀有难逢的一日,为了即生往生净土得到解脱,凡是想学这样大法的人,都到现场来吧。
三、请法众发心且如理谛听
心中作如是念:为了利益尽虚空界的一切有情,我要获得永恒大乐、无上正等菩提的果位大宝,为此在它的因上,听闻某个正法后修持其义。这样起念就是于殊胜菩提发心。而且,闻法的诸现行,在取舍处上都要无错谬地行持。如是奉行听闻之轨。
这里与前面不同。前面是法王自己发心,祈请诸圣加被等;这里是法王劝导学徒,做到在等起上要有广大的发心,在行为上要无误地取舍,因此,分两部分来引导:(一)发心;(二)行为。
(一)发心
“心中作如是念:为了利益尽虚空界的一切有情,我要获得永恒大乐、无上正等菩提的果位大宝,为此在它的因上,听闻某个正法后修持其义。这样起念就是于殊胜菩提发心。”
要发起这样的心念:“为了利益尽法界、虚空界的一切有情,我要得到永恒大乐、无上正等正觉的佛位大宝,为此在它的因上,听闻某个圣法后修持其义。”这样起念就是于殊胜菩提发心。
这里首先要大致明白理路,然后要了解具体的内涵,在心上具量地发心。理路是,为了利益一切有情,需要成就佛果;为了成佛,需要修学它的因;而在因上首先要了解,而了解需要闻法;因此,为利有情而成佛故,我先在它的因上,通过听闻来实证到它的涵义。
在无上菩提上发心,要具有发心的德相。为什么说这是对大菩提发心呢?它的内涵可以从缘果和缘因两方面来认识。
1、缘大菩提果发心
目的是要给尽法界、虚空界所有的众生作利益,为此,需要得到永恒大乐、圆满正等觉的佛果位的大宝。这里已经发生了求最大的佛果的心,因此,是在大菩提上有取果的心。
对此又要明白,先是以大悲,发生了要给法界全体众生作利益的心;那么为了达成这一点,自身一定要得到佛果,否则只是一种空想,没法真正做到的。所谓“尽虚空界的一切有情”,在藏文里是“跟虚空等同”,我们一眼看去,虚空界有多大,就是那么大范围里的所有的众生,也就是法界全体的有情。对于这些下至地狱、上至未成佛之间的所有有情,都要有一个力量,能够最圆满地做到利他,那当然要成就一个最高的果位。
这个最高的菩提果,我们要从梦醒和莲花开两方面来说。梦醒,就是乃至最细的梦的情形都没有了;之后,莲花开要开到极致,到了这个时候就是无上的地位。因而,这里在认识菩提果的时候,前面一分要知道是彻底地梦醒,后面要知道是彻底地开启了正觉。
那么,前面讲到的是“永恒大乐”。当一念无明妄动的时候,已经出现了“二”,也就是在有心境相对的二取错乱状况里的时候,都是迁流的状况或变易的状况。这个已经落入苦当中,它不是真实的乐,不可称为“永恒大乐”。那么,现在要得到的不是人天的乐,虽然众生得到的时候感觉很适悦,其实它都是苦性;也不是小乘暂时涅槃的乐,因为在大乘看来还是苦,脱不了变易生死,没法超越蕴的微细的迁流。只有到了最细的生灭都没有了,那就达到了永恒的大乐,到了这个地步,连一念妄动也没有了,也就是,所谓的生灭的迁流,最细分彻底地没有了。
后面讲到,本来的正觉不但是开了,而且彻底圆满地开出来了,就像日轮脱离云翳,全体地开发出来了一样,这叫“无上正等菩提”。这不是凡夫和外道的邪觉,也不是声闻、缘觉、菩萨的片面的觉或者不完全的觉,而是无上正等觉或无上正遍知。它的梵文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它不是人天的小果,因此是“正觉”;不是声闻、缘觉的偏果,因此说“正等”;它不是菩萨的有学果,所以说的是“无上”。
一定要达到这个地位,才是一个大宝。这是什么意思呢?要跟前面的利他合起来看。当自身还落入一念无明的妄动之中,被细的障碍所牵制的时候,他发不出最大的力用。或者说还有所知障,不能够彻底地开启本觉,而发生最大的果位的智慧,出现恒河沙数功德,这个时候他没有办法做到最大程度的利他。而当最细的二取都没有了,一念妄动都没有了,这个时候就彻底地回归了法界;那么在这个层面上,就能无分别、无功用地,可以在全法界的量里面,应着无数群机给他们现前和究竟的利乐,因此,这个时候就叫“果位大宝”。这个“大宝”就是最无上的如意宝。如同物质上在很好的时期里会感现如意宝,这时众生需要什么衣食等的资具,祈求就能够降下来。如果已经达成了无上的果位,连最细的苦的迁流都没有了,而本来的正觉全体都开发了,到了这个时候,这个果位大宝的确没有分别也没有造作,无数的众生只要有希愿,跟他一合的时候,他就能够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全数地给予。
这样明了金刚句第一部分的涵义,我们就知道怎么缘最胜的大菩提果发心。也就是为了利益到尽法界、虚空界的一切有情,我要取得一个永恒大乐、圆满地开发了正觉的佛位的大宝。
2、缘大菩提的因发心
既然有愿要取无上菩提,那就要通过修持达成这个果位,因此,对于它的正因上面是需要摄取的,由此转到金刚句的第二个部分,也就是在成就无上菩提的因上,首先为了修它的因需要了解。因而,第二个发心就是说,为了修学无上菩提的因,我现在就要闻这个圣法,然后在自己的相续上修持它的所诠义。
这样起了心,那就是真实的道心了。我们听这法不是当一个影子一样的听众,走走过场,也不是起很多的邪念,或者为了求名利而闻法,这个时候动机就端正了。也就是我要成佛,目前听的这个法非常地重要,我听闻以后,要在自己的心上直接摄取到它的道分。为了修它我要听,听好了无谬地思惟、决定以后,在自己的心上去修证到它。那么有了这种心,就是非常好的缘着菩提的因发心。
现在常常出现一种错误,“于殊胜菩提发心”,就认为是指菩提心在诸心当中是最好的,发一个很好的、无与伦比的菩提之心。但实际上,应该是对于殊胜的菩提发心,也就是“志当存高远”的意思。从前面的引导能够看出,着眼点是为了真正做到利益虚空法界的一切有情,这一定要有非常大的能力,因此,我要取得一个无上的果位大宝。对于这个无上的菩提,立一个志、发一个心,我要求它;为此在它的因上,我一定要闻成佛之因的正法,然后修持它真实的义。这样就是在无上菩提上发心,在最胜菩提上发心,着眼的果是最高的菩提,着眼的道是最高菩提的因,这样叫做“于无上殊胜菩提而发心”。过去佛经中译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对这个就不会误解,因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是果位的特称。人们一看的时候,就知道是一个总体的名称,所以不会把“殊胜”修饰在“菩提心”上,而是修饰在“菩提”上的。
那么结合在净土法门上,应该这样想:为了利益到尽法界、虚空界的所有父母有情,我要取得这样的连最细迁变也没有了、本觉彻底开发的果位大宝;为了这个原因,我要修学它的捷径——往生西方净土的道;为了修这个道,一定要把握住它的信、愿、行三要素,为此首先要听闻去了解,之后在自己的心上修持往生净土的道。
以这种心我们就知道,为了真正利益到法界所有众生,我要成佛;为了成佛,我一定要往生净土;往生净土之后就能实现普贤行愿,就能极快速地成就佛果,之后就可以最真实、最究竟、最彻底地利益众生;以这个原因我要听闻净土法。净土法门是有它的道相的,我听了以后,在自己的相续中要实际取到它。那么这样就是真实地结合在净土上,缘着无上的菩提发起了道心,有了这样的发心,就是闻法最好的因缘。
(二)行为
“而且,闻法的诸现行,在取舍处上都要无错谬地行持。如是奉行听闻之轨。”
“现行”,指闻法现场当中身口意的一切活动。这关涉到闻法的缘起,是得利益还是遭祸害呢?取决于现行的运作方式。为此,净土的闻法尽量清净圆满,需要在闻净土妙法的过程中,各个方面都要作到取舍上无错谬。
所谓“行为的取舍无误”,就如同《普贤上师言教》所引导的那样,在应舍和应取上都要依正轨而行。“应舍”,即断器三过、六垢和五不取,“应取”,指依止四想、具足六度和依止其他威仪。
在应舍上有错误,就是指本来要断耳不闻如覆器过,心不净如毒器过,意不持如漏器过,然而这些不舍反而去取。比如,耳不专注法师的音声;心里有邪见、贪、嗔等不去除;闻后心里不思惟、忆念、执持,像这些都是颠倒的。或者,本来应舍的六垢,像骄慢、疑虑、无精勤等等,却反而去执取它。比如,一直持着一种骄慢的心,一点法也入不进的,反而成为毒;或者有一种狐疑的态度,“净土是这样吗?不可能吧,这个只是骗一些愚夫愚妇的”;或者,“这个法是很低的”,一点点精勤求取的心都没有,如野兽前放青草那样;或者在闻的时候,五根散在五境上面,在听这样那样的声音,口中说闲话,或者玩手机等等,像这一类都是应舍的却颠倒而取。
在应取的方面有错误,比如本来应当取自己是病人想,却自己好像一种观望者的态度,或者在审视你讲得对不对,或者专门挑毛病,这个就是愚痴,在取上错误。或者对于法本来要作妙药想,却把这个法当成听着玩的,不在心上治病,反而成为增加知识、助长我慢的缘。本来对于师长应当起医王想,却视为比自己还低。而且,本来在殷重修上要起疗病想,却认为“这个信愿念佛有什么好修的?”这样不去殷重修,是治不了生死大病的。像这些都是颠倒的。
总之,结合在净土法门上,这些听闻轨理都是一一要实行的,而且不能有错误。对于净土法门,很多人怀有一个轻视心理,闻起来没有殷重地去受持,不发生信心,不发生精勤,不发生自己是生死病人想,或者对于净土法门不作为要治生死大病的妙药那样,非常殷重地修习等等,这些都要去除。
真正没有错误的,比如自己要想:我一定要断掉覆器过,耳朵真正去受取净土妙法的音声;我要断掉毒器过,不能够有贪、嗔、邪见等的染污;要断掉漏器过,听闻以后百倍珍惜,心里一一忆持,之后成为一生修持的法要。去六垢也是如此,不能有骄慢、怀疑、懈怠、外散、内收、疲厌等等,心里非常干净的。五不取也要去掉,应当文义双取,结合目前阶段、次第等等,都是不颠倒的,这样子就把过舍掉了,这个叫“无误而舍”。
再者在取上,知道任何一次都要对自己作病人想,的确在生死的长夜中,有非常重的烦恼和业的病,而如今闻了净土法门,它是一个神效的药,你再也找不到有这么简易而能够解脱生死的法道了。对于讲述净土法的法师,要看成医王,他在给我妙药。然后,得了以后殷重修习,也就是这一生要凭着这样一个阿伽陀药总治百病,就是要通过这个来去掉一切生死的大病。这样的心起来了以后,那么在修的时候还要具足六度、依止其余威仪等等,一定要这样子来执取,这就是无误地取。
此处,所闻的是哪个法呢?
这一句就是提示,这里要听闻的是哪个法呢?其实就是即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妙法。对此,针对当前法众的因缘,以及具体如何往生等等,开始讲解了。
第二篇章·大事因缘
分二:一、略说净土法会深具妙缘;二、揭示其中深广因相
一、略说净土法会深具妙缘
今天萨迦月初一(一九九三年藏历四月一日)开极乐净土的大修法会,这个期间聚会如此众多的眷属,这一切都是由业与誓愿的势力而于此处聚会的,因此深具妙缘。
这里有五圆满,当时法王住世领导大众是导师圆满;1993年的萨迦月初一是时间圆满,非常吉祥(萨迦月是释迦佛诞生、成道、涅槃三个吉日汇集的月份);云集了几十万的法众,是眷属圆满;而在这样的怀业圣地——喇荣道场,是处所圆满;修持能普令大众一生速得解脱、往生净土,从而圆成普贤行愿、疾成佛果的净土妙法,是法门圆满。这其中所有的内容,并不是无因而生,也不是邪因而成,唯一是由业和誓愿的运转的力量,而在此处会合的。在好与坏两种当中,属于好的;在好当中,是属于非常殊胜的,因此说“深具妙缘”。
这里说到“这一切都是由业与誓愿的势力而于此处聚会的,因此深具妙缘”,这一句话的分量极重。从因上说,实际就是过去时间极长,在无量劫当中种过善根,所谓“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今日因缘成熟,真是无量劫稀有难逢的一日。也就是,到了此世界的有情净土上的福德因缘成熟的那一天,他会听到阿弥陀佛名号,会受一种感召,然后参加这么大的净土法会,信愿求生净土,他的因缘是非常大的。可以说,他过去在两土导师为主的诸佛面前种了好多的善根,那个时候曾经修过善根的、发过愿的,还要经过进一步各种的滋润,到了今天因缘成熟,要带你们去极乐世界了,临终阿弥陀佛会亲自来接的,那么现在就是因缘到了。
就果上发展的情况来看,由于有这种妙缘,遇到了真正的解脱成佛的第一方便,这一回是真正可以出轮回了。无数劫轮回的漂泊就要结束了,具大乘善根者所谓进进退退的状况就要告别了,就要一生就登上殊胜的净土,一个凡夫一生当中就可以成佛,实证一生补处的地位。所以,释迦一代时教里面,在《华严经》里也说到了一生圆满,一生圆满的因是末后《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就像这样,以《普贤行愿》摄持修持净土法门,就能实现大愿王,这是不可思议的深妙的因缘。
就特别的缘起来看,佛灭度以后,虽然法总体上是越来越衰微,然而在这个当中,几百年几百年都会有高峰现起的。时间走到这个点上,是在佛法的后末世当中,出现的一个无量群生往生净土的善根成熟,而能够一生往生净土的大因缘。来会者是属于初会眷属,这是非常深妙的因缘。
二、揭示其中深广因相 分二:(一)两土导师重大联合缘起;(二)佛灭度后的大奉命者
这次要举办极乐净土大修法会的因相是什么呢?
“因相”,指具体的缘由。任何一个果法并非无因而起的,任何一个大德大的举动并非随意而行的,这其中有非常具体的因由,对此首先要揭示两土导师深重的关联。
(一)两土导师重大联合缘起
总的来说,阿弥陀佛与本师释迦佛往昔从因地有学位以来,便有持着发心与誓愿的深重关联,由如是缘起,释迦佛的弟子们若发生誓愿的话,往生极乐世界是容易的。
这段金刚句揭示了其中因相和果相的大的缘起关联。因相,指两佛之间深重的关联;果相,指以此缘起,释迦佛的弟子们如果具足信愿,容易往生到阿弥陀佛的净土。
一、因相
对此分三个方面来说明:(一)略陈金刚句的涵义;(二)举实际的例证、譬喻来作阐明;(三)指示其中大因缘的相。
(一)金刚句直指内涵
这里法王指示了因相的三个重点,就是有关导师、时劫、缘起的三种大的因相,这可以说是导师大、时劫大和缘起大。
1、导师大
“阿弥陀佛与本师释迦佛”。这是娑婆和极乐两土导师之间的关联。也就是以说出总的教主,就代表整个体系的连接,其中隐含了导师教法中的弟子们的事情。这叫以点出主尊,来统摄所有相关徒众和法道的事情。
以释迦导师,含摄了在贤劫第四佛教法期间的一切有缘弟子们,以及此教法期中一切相关法道的运行。以极乐世界的导师阿弥陀佛,也含摄了此土有缘众生所有的往生,以及在净土成佛的最大的增上缘,也包括了自此土发生信愿到临终往生,到见佛、得授记,乃至开发智悲力的力用、圆成普贤行愿,所有这一切弥陀愿海威神力的赋与。
2、时劫大
金刚句说到“往昔从因地有学位以来”。
道有五位:资粮道位、加行道位、见道位、修道位、无学道位。成佛就达到了无学的地步,此前都称为“有学位”。这可以说,是从初发菩提心到十地金刚最后心之间,极其旷远的时期当中。长到什么程度?按照《悲华经》,至少离现在超过了恒河沙数那么多的阿僧祇劫之前。“阿僧祇”,是一个超出计量范畴的无量的数目,而这样的阿僧祇还要乘众多的恒河沙数,是这么多的劫数当中。
为什么说从有学位呢?因为达到了无学位的时候,这所有的愿都成了真实的大愿,连一个刹那、一丝毫许的虚妄都不会有的,所以,释迦佛的五百悲愿、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全数都成了真实的大愿。
有人还是不理解:为什么定在有学位上呢?
这是由于有学位发了愿以后,要集聚无边的福智资粮来成满这个大愿,使得一切都能圆满地实现;在资粮还没有圆满、还没有成佛的时候,这个大愿还没有办法彻底地实现。也就是,当还有虚妄分别、能所二取的相和执著的期间,有一个无明的力量在障碍,因此,本来的智悲力不会在无分别、无造作的状况之中无碍地入一切众生心,达到佛果大愿那样普度众生的不可思议威神力的表现。
3、缘起大
“便有持着发心与誓愿的深重关联”。在这样漫长的超过恒河沙数的阿僧祇劫当中,释迦佛因地和阿弥陀佛因地,在发心和誓愿上有非常重大的联合。
大的方面来说,一个立的悲愿是摄取秽土成佛,一个发的大愿是建立净土成佛。而其中的“重大联合”,是指他们同时观照娑婆世界苦难众生为代表的无数群生,他们之间在发心和愿上是有关联的。就净土成佛之道来说,释迦导师亲自入苦海救度众生,他要拔济、引领,而阿弥陀佛在净土接引、安置,这就是重大的关联之处。
为了实现这一点,在无数的大劫当中,两者有关联的发心、关联的誓愿。这里重点要落在缘起的联合上,在两位导师成佛的时候,这种关联的缘起自然就会这样出现的,缘起上注入的力量和密切度、深重度,都在成佛的时候成了一种不可思议的关联。
(二)具体阐明
1、圣教的例证
无量恒河沙数的大劫里,两佛之间的因缘,从现今佛典中可以找到两个证明。
(1)《法华经》
第一个证明,《法华经》中说到,在无数微尘点数那么多的劫数以前,大通智胜佛出世的时期。大通智胜佛出家前是国王,有十六个王子,后来国王成佛了,他的孩子们也都以童子身出家做了沙弥。十六位沙弥菩萨中,一位是阿弥陀佛的前身,而第十六位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大通智胜如来成佛后,教化的重点是《法华经》,当他讲完《法华经》后,入定八万四千个劫数,而十六位菩萨各自登座,给四众弟子广说《法华经》,每一位菩萨都度了数量达到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众生。
前世弥陀和释迦是兄弟,他们共同出家,共同成就菩萨果位,共同弘扬一乘大法,辅助大通智胜佛摄受四众弟子。像这样,经过了不可计数那么多的劫数,到了最近的时劫里,他们各自示现成佛,释迦佛一代教化最终的归宿处,就是在《法华经》上,要说出一乘大教,众生本来都有如来藏,都可成佛,但是他住世的时间很短。而阿弥陀佛在净土示现住世无量阿僧祇劫,实际阿弥陀佛立的是一乘的大誓愿海,要摄持一切众生在一生当中普皆成佛。那么两佛宣扬一乘大教的心愿必须要联合起来,也就是释迦佛在宣扬《法华》之后,很快入了涅槃,而遗教中的弟子们,如何来实现一生成佛的大道呢?两佛的联合是需要把无量的众生摄引到净土,由阿弥陀佛教化来完成一乘悲愿的。
那个时候,数目极其庞大的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数众生,之后辗转地在世间流转,有很多相继成道了,还有很多一直遗留到释迦佛的教法期当中,因此,佛在《法华经》中也说到,闻受《法华》的人,过去尘点劫里实际一直在如来的护念当中。而且要注意,其中的重点是,多少亿无量恒河沙数的众生,其实都是属于两佛的弟子。一方面可以说,一直都在释迦佛悲愿的关怀之下,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一直都在阿弥陀佛弘愿光明的照护之下。
(2)《悲华经》
第二个例证就是《悲华经》。这是超过恒河沙数阿僧祇劫的极其旷远的时劫,那个时候,有个世界叫“删提岚刹土”,当时叫做“善持劫”,出世的佛为宝藏佛。阿弥陀佛的前世是那时名叫“无诤念”的转轮圣王,释迦佛的前世是他属下的大臣宝海梵志。
今天我们看《悲华经》,可以看到很具体的当时因缘的状况。那时是宝海梵志早发菩提心的,而且他劝导以无诤念转轮王为主的大量的众生发起菩提心。无诤念转轮王有一千个王子,大王子是观世音的前世,二王子是大势至的前世,接着还有普贤、文殊的前世等等,所以,这个世界的事情跟旷劫以前的因缘大有关系。那时,宝海梵志劝导这些有缘者相继地发了菩提心,他们大多数都是愿在净土成佛,其中也有发心在贤劫千佛中于秽土成佛,这些也相继成为贤劫出世的佛。
那个时候起,因地的阿弥陀佛和释迦佛就有非常重大的关联,一个要摄取净土成佛,一个要摄取秽土成佛。而且是在秽土,到了娑婆世界贤劫中苦难极为深重的时期,要在这样的时期里度化那些烧灭善根者。无数的菩萨都感觉没有希望去度脱的,也无心立愿在那个时期里出现在世间成佛,而释迦佛因地特别要摄取这些诸佛难救的众生。那么这个大愿的确是推到了大悲的极致了,为此他开发了五百白莲花的大愿。这个大愿海,就是对于那些善根烧灭者以上、障碍非常重的有情念念不舍,而且要经过旷劫的集资、发愿、回向、加持。这样在无数的因缘已经创设的条件之下,才会在娑婆极秽恶国土、人寿百年之际降生佛陀。阿弥陀佛因地的大愿,也是着重关注秽土的浊恶有情,使得他们如何在即生中超生到净土,因而他的本愿里面,一开始就说到“我的国土无有三恶趣,众生生我国土以后不再堕三恶趣”。这个是作为一个基本点,他给了秽土苦难有情一个极大的希望。弥陀悲愿的一个重点,就是要让多障的有情能非常容易地生到胜妙的净土,而实现一生成佛。
再说到二佛的关联。释迦佛因地悲心深重,在这样苦、这么染污、这么多障的众生界里,竟然要示现成佛。但是也要知道,受众生共业的影响,即使来这个世间成佛,也住世不过百年,与其他佛长达无数劫或者多少万亿劫相比,只有不到五十年的教法期。在这样的时间里,要给这个没有佛法的国土,逐渐从四谛法开始,一步一步地接引,一步一步地成熟,到了最后宣说法华大教,揭示一乘的教义——众生本来是佛,众生都可成佛。然而时间太短,无数的众生虽然发生了信心,或者种下了种子,但是很难在这个世界上迅速地成道。这是由于违缘众多,各种牵往其他方向的力量非常地重,甚至牵往恶趣的力量非常地重,也就是这个世界里充满了邪师、邪友,各种的染污缘、障缘等等,这是不容易达到不退转的。因而,两佛之间必然是需要联合的,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在旷劫以前,他们在缘起上就必须合作。
释迦佛出世给众生真正的引导,否则没有佛出世,众生在暗无天日当中无数劫,也只有堕身于苦海了。而释迦佛出世,他的本怀就是要宣说一乘大教,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如何实现这一点呢?无数的有情都要引向西方。因而,他在那么多的经教当中,再再地赞叹阿弥陀佛的净土,再再地劝导众生往生;而对于此外的刹土,根本没有这么多的强调、这么多的付嘱、这么多的殷勤指示。实际上要看到,在两佛因地有学道位的阶段里,无数阿僧祇劫之中,为着这个共同的目标,有发心和誓愿上的非常深重的联合。
(3)小结
说到这个世界有无数众生都是两佛的弟子,在《妙法莲华经》里讲到,释迦如来因地做沙弥的时候,教化了无量百千万亿恒河沙等众生,那个时候都是跟着因地的释迦如来闻法,为了成就无上正等菩提。世尊说:当时所化的无量恒河沙等的众生,就是今天听《法华经》的你们这些比丘们,以及我灭度之后,未来时代里的声闻弟子们。
同样,按照历代祖师大德们的说法,都讲到了阿弥陀佛和我们这个世界非常地有缘,并且说到这个世上普遍的现象。那就是我们这个世界上非常多的人,一听到释迦佛对于极乐净土方面的教导,就都愿意归向阿弥陀佛。在末法时代,不管是出家在家、男女老少、贫富贵贱等等,人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是“阿弥陀佛”,在高兴的时候也是“阿弥陀佛”,赞叹、怨尤也是不觉信口就叫“阿弥陀佛”。小孩子们做游戏的时候也是喜欢画阿弥陀佛,或者路还没有走稳、话还没学成的时候,也自然能够唱“阿弥陀佛”,或者一见到僧人就合掌说“阿弥陀佛”等等。这样不必劝导就能发出来,不教却能够会,这不是有缘是什么呢?既然结过非常深的缘,当然要知道,在多劫当中都是得到阿弥陀佛的教化。这样就知道,的确我们这世界无数的人都是两佛的弟子。更惊人的一个现象是,有很多的人不知道释迦佛的名字,却都知道阿弥陀佛的名字,从这个现象就知道,阿弥陀佛跟这个世界有甚深的因缘。也就是在往昔有学位的时候,以弘大的誓愿力驱使,修集资粮的时候,就像《无量寿经》所说那样,做过各种转轮王等等,以布施等的四摄之道,教化过这个世界的无数的众生。
发心与誓愿的深重关联,实际就是两佛的化道相关。他们的教化之道需要互相合作,一个作父,一个作母。一个是以折伏法调伏刚强难化的浊世众生;一个是以摄受法让众生得到安慰,也就是以非常简易的方便,一生就生到净土得解脱、得不退,乃至迅速得成无上菩提,因此,两位佛是像这样有一个重大的联合。
再者,释迦佛着眼于在浊世最苦难的时候救度众生,但是因缘上确实薄少。当时出世的时候以三乘法教导众生,对于没度完的众生,当然都要放到阿弥陀佛那里。所以,释迦佛在大乘经里反复地叮咛嘱咐,称赞极乐世界的功德,劝导众生往生。这些都是有关两佛共同普度众生的关联。
2、譬喻
(1)家庭
譬如一个大家庭,一对父母共同养育很多孩子,那么他们在发心和愿上必然持着非常重大的关联,乃至一件小事上都是有连接的,各司其责。在发心上、养育孩子的愿上,都是有连接的,哪个事情上不通,哪个事情上不共同做呢?这些孩子们都是在他们慈悲的爱护之下。那么在几十年里,这个上面都有无数的持着发心和誓愿的深重的连接。
而孩子们既跟父亲有很大的因缘,也跟母亲有很深重的因缘,这就是一个共同体当中的事情。但是,他们跟其他家庭的父母关系就没这么近了,这是因缘使然。在这样一个较长的家庭的旅程当中,时时刻刻都有密切的关系,时时刻刻都有共同的关联,时时刻刻都有相互的牵系。因缘的投注点是那么具体、那么细密、那么长期,发生非常多的具体的相互增上关系,各种心的波动、加被等等。
这样来理解,拓广到导师大、时劫大、缘起大上面,都可以乘以无量的倍数。
(2)两位慈父
譬如两位慈父,一位叫“悲愍”,一位叫“仁慈”,共同要救护一座恐怖大森林里的无数小动物。在这恐怖森林里的那些小动物们,受着各种内外灾难的逼迫,常常会被捕杀,或者遭受各种饥渴、干旱、火烧、水淹等等的危险。悲愍和仁慈之间有发心和誓愿上的深重联合,而且各司其责。悲愍的任务就是直接进入恐怖森林,在各种的危难当中,想方设法地去拔济有情。而仁慈要建造一个乐园,把那些救护出来的小动物们都安置在这里,让它们无忧无虑,得到真实的归宿。这个大的因缘连接的缘起,致使这些小动物们和这两位慈父的缘分非常深、非常直接、非常亲切,而且这上面连接上的事情非常容易运行。
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两位慈父之间是相通的,一是救、一是安,他们之间有无数发心和誓愿上的关联。而这些被救护者,也与这两位慈父时时都有相互的关联。虽然这个世间有无数具有慈悲心的长者,但是他们都是处在自身的因缘体系里面,有各自的救护对象。那么,对于这个恐怖大森林里的数以千万计的小动物们来说,他们实际跟仁慈和悲愍两位慈父的因缘是最切近的。以此他们要得到救护,应当投向有缘的这样的两个父亲。
(三)结成大因缘的实况
依据以上的圣教、譬喻,我们可以得到定解,也就是在两佛之间,有无量恒河沙劫以来的深重的发心和誓愿的关联。而且,这种联系时时刻刻没有间断,直至成佛的时候更是无分别、无造作,已经完全地成了天然的缘起。
缘起的重大联合上,从作者、时间、发心等等,各个方面都要乘以无量的倍数,而这一切都是在共同观照着无数娑婆苦难的众生。进一步来说,我们在座的每一个有缘人,与两土导师之间,以这种联合缘起的驱使,无数劫来都有非常多的关联。
总的来说就是三方缘起,救度方的两土导师,被救度方的此土众生。那么在数不清那么多劫数的时间里,在这个大家庭的父亲和母亲的慈悲观照下,我们这些孩子们就处在这样的家庭里,父母之间当然有无数因缘的联系,在发心和誓愿上一直持着这种关联。这样就知道,它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深重的缘起的量,无量无数、绵绵密密、具体、实在的。而且,越来越在道上面升进的时候,它的密切度就越深,它的真实性就越大,它渗入我们心的状况就越加密切了,一点都不漏过的。这样的话就会明白这上的事情。
从反面来显示,虽然十方世界有无数的佛,有无数的大悲誓愿,也有无数的所化领域和无数的有情,然而在因缘上,相对来说相差很多。就像天下有无数家庭、无数慈悲的父母,然而这个家庭的孩子们,就跟这个家庭的父母有最密、最切的关系,因此,他们要办什么事就跟这一对父母有关系的。父亲那边说的事,到母亲那边很容易就完成,母亲那边说的事,在父亲那边很容易得到关照;但是,如果投向别的家庭,由于缘上欠缺,所以就不会往那边去,到那边去也没有什么可做的。
二、果相
“由如是缘起,释迦佛的弟子们若发生誓愿的话,往生极乐世界是容易的。”
过去无量劫当中已经种好了这样的因缘,密切度是非常大的,所以,释迦佛教法中的弟子们,假使真的能够发起求生阿弥陀佛世界的愿望,真的已经有这样的发誓,那是很容易往生阿弥陀佛的那个世界。
这就非常清楚了,就是因缘第一的缘故。这个愿真正能够发得出来,就是发誓要到那边去的话,那当然阿弥陀佛的愿力直接就摄受过来了,这是非常容易达成的,这个联络很快就出来了。当联络出来的时候,特别容易就生到极乐世界去了。
深重的因缘已经种好了,有愿的话,就好像万事具备又得东风一样。因此,释迦佛在《阿弥陀经》里说,舍利弗,如果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这些人都不退转于无上正等菩提。在阿弥陀佛的国土,已发愿的已生、今发愿的今生、当发愿的当生,所以,大家如果有信心的话应当发愿,生阿弥陀佛的世界。
“由如是缘起”五个字里面有无数的分量。那么我们把自身连到两土导师上面,我们生生世世都是在两位导师的护念之下,下至能生一个善根也都是他们的恩德,而且他们有极其深重的发心和誓愿的关联,这样的话,当然我们就要往极乐世界走。也就是,我们这些人实际上命中注定是要往极乐世界去的,在无数刹土里注定是要选择极乐世界的,在无数诸佛里注定是要选择阿弥陀佛的,在无数的解脱和成佛的道中,注定是要选择往生这条道路的。
譬喻
好比说,父亲和大伯一个在成都一个昆明,父亲很快就走了,他把孩子们托付给谁呢?就托付给大伯。那么他就对孩子们说:“你们在我走了以后就往大伯那里去,他会关心照顾你们的。”他不会说别的,因为大伯跟自己孩子们的因缘最切了,一去了就会照顾,什么样的事情都会做,一直把他们抚育成人,各个都成佛。
这并非有什么很小的偏心,这实际就是因缘的关系。父亲不会说,你们到另一个地方、另一个人那里去,没有这个因缘怎么会那么说呢?他在托孤的时候,一定要托一个有缘的,而且真正地会照顾的,跟自己孩子们的关系最切的,因此他会说,我走了以后,你们全部都到昆明大伯那里去。当然,这样一说就非常容易办成的,只要一个电话,马上大伯就来接了。而且那里样样都有,都是给这些孩子们准备的。这是容易去的,只要你自己愿意去就可以去。我们要以这个譬喻来知道,释迦佛的弟子们如果发愿,是容易生阿弥陀佛的净土的。
对我们来说,必须知道自己的命就是要往极乐世界走。因为因缘是最重要的,而前世无数劫的因缘就是往那走的,只是过去你不懂,你不知道;现在点醒了以后,我们就专门往这一个上走。因缘的力量最大,有因缘就成了最方便、最容易成功的事,而且非常顺利。人要顺应因缘才是智者,徒劳空想或者搞其他门道是没有多少用处的。
再说,父亲在的时候、走了的时候等等,在那些时候,这个家庭里好多的孩子们,其实都要托给大伯。那么在这个时候,一定要有人奉命来带这些孩子们,送他们上这个车,往大伯的那个方向走等等,有各种的事情。这里面有一个奉命者是要来的。
(二)佛灭度后的大奉命者 分二:1、总说譬喻和意义;2、分说历史上的三大高峰
1、总说譬喻和意义
释迦佛出世时,一个大的心愿是要宣说弥陀本愿法门,那个时候是佛亲自带着众生到极乐世界去,也送走了无数人。譬如在经中说,世尊对他的父王以及七万释迦种姓的人,都引导往生极乐世界。以此为例,的确当时就有无数人在佛的引导下,往生到了极乐世界。那么佛灭度后,还有大量的众生在等待善根成熟,这样的话,一段一段会有成熟之期。
在这样一个非常广阔的世间界的田地里,诸佛菩萨好比园丁,他们也在众生的相续中播撒了很多的善根种子。所谓的“成熟之期”,当然观待雨水等因缘的滋润,就像我们看到大地上一年一年、一段一段总有新的种子成熟,这个就是缘起的阶段相。在某一个时期里,非常多的种子会在那个时候成熟,自然园丁们就会在这时耕耘、灌溉,除去各种违缘,以及最终让这些种子都结出丰硕的成果。那么一度过后,又有几度春秋在孕育着,似乎悄无声息,可是到了某个点的时候,又看出来蓬蓬勃勃一大批种子要成熟了,这时又有园丁领袖带着他的团体来作护理,在那个时候,就会有这样的两方作用。就像这个样子,有情界的众生善根成熟而往生极乐世界,也是有这样一段一段的成熟期。
在佛灭度以后将近上万年的教法期当中,这个世界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事情,将会有一个又一个的大的阶段。乃至到佛法最后灭的时候,还以此法作大慈航,普度众生。那个时候就像人回光返照一样,或者像蜡烛将灭的时候忽然闪一下光一样,在因缘的波折上会有回光的,在那个时候是最后一期引度无数众生往生极乐净土。整个教法期里此土往生的状况,就像《无量寿经》中所说的那样,比如在菩萨里面也会有多少万将会往生,这里面有大菩萨、小行菩萨等等。我们要关注的是佛灭后的状况。
再接到前面所说的父亲与大伯的比喻。那个时候父亲要走了,当然把孩子们托付给大伯了,在当时就有很多的孩子们都去了大伯的那个大乐园。那么后面,这边的孩子们还要陆续陆续地分批地要去的,总是在时节因缘快成熟的时候,就会派一个大兄长来接。他来这里的目的没有别的,就是到了时间,有一批孩子们需要送到大伯那里。他们不熟悉这样的路,不知道怎么上路,中间怎么行路等等,或有彷徨,或有疑虑,或有邪解等等,这个大兄长是必须要来的。那么他来会召集大家,就像带头人吹着集合的哨子,说:“现在去西方的航班快开了,你们要提前做什么准备工作,怎么签约买票,怎么一段一段地进行......”那么这个带头人以及他的团体(有的奉命者,现世追随他的人不多,所以这里的“团体”,还包括他的精神所影响的千秋万世的追随者),需要做引导的工作。
首先当然是要做思想上的工作,号召大家要一心一意地往西方极乐世界走,不要开小差,不要狐疑,不要犹豫不定,不要发生邪解等等,那么这样统一认识,是一个根本性的工作。大家的心统一起来了,发生信愿以后,就要催促大家上路,需要办理往西方走的一切工作,该放下的全放下,该提起的一心提起,一门心思就要往西方走,这就是要促使大家发生行动。
这样一位大奉命者,以及伴随着的他的大团体,实际做的就是弥陀使者的工作,带领众生前往极乐世界。历史上像这样的大中小的情形有非常多次,这个就是引领大众往极乐世界进趣。无论在印度、西藏,还是汉地,常常隔几百年或者几十年,都会降临这样的大奉命者。这些奉命者或者是佛直接化现的,或者是法身大士奉命而来。以下先举印度和藏地的两个情况作代表,实际有众多这样的大奉命者;之后要关注现前这个时代,我们大家集体的命运。
2、分说历史上的三大高峰 分三:(1)早期印度八宗共祖龙树大士;(2)中期西藏大成就者恰美仁波切;(3)后期世界级导师法王如意宝
(1)早期印度八宗共祖龙树大士
再者,导师佛曾云:“南方碑达国,有吉祥比丘,其名呼曰龙,能破有无边。于世弘我教,善说无上乘,证得欢喜地,往生极乐刹。”由如是等圣教数数赞叹的吉祥怙主圣者龙树,这位凡见闻忆触的有情都带往极乐世界的大奉命者,自从来到圣境印度后,曾将无数有情引导至净土。
释迦佛在《楞伽经》中,对于未来大乘佛法兴起作了重要的授记:在佛灭度后的数百年以后,在印度的南方碑达国那个地方,将会有一位具大名称的吉祥比丘降诞于世,他的名字叫做“龙”。他来到这个世间,破除小乘、外道等执著有和无的边见,在世间中对我的无上大乘将大力弘扬,最终证得极喜地,往生极乐世界。龙树菩萨,是凡是见闻忆触的众生,都带领去极乐世界的一位大奉命者,他来到印度,把无数的有情都接引到极乐世界。
分二:1)授记与传略;2)龙树菩萨与净土
这里讲到印度代表性的祖师龙树菩萨,他是如何来人间,并且作为引度无数众生往生净土的大奉命者呢?首先,要从佛在《楞伽经》的授记一一得到应验,证明的确是佛菩萨再来;其次要知道,他这一生的一个重大的使命,是将无数众生引到西方净土。
1)授记与传略
佛在《楞伽经》中授记:在印度的南方碑达国那一个境内,有一位大名称的吉祥比丘,名字称为“龙”,他会出现于世,善能破除有、无诸边。在世间当中,将弘扬我教法中的无上大乘,证得极喜地,往生极乐世界。
这里佛明确授记了龙树菩萨降诞的地方、名号、身份,以及善破有无诸边,普弘大乘教法的事迹,再者,他示现证得初地,最终往生极乐世界。下面通过简要地讲述他的传记,就能看出的确佛在几百年以前,已经预计了有这样的大事因缘。
龙树菩萨是南印度婆罗门的后裔,在佛灭度后六百年出世,《楞伽经》说佛灭后八百年,是指龙树快要入灭之时,实际菩萨住世几百年。他在世间示现有正有邪。最初学习外道经术,一听就通,世间技艺无不精熟。后来得了隐身术,和三个恶友潜入王宫,调戏宫女,放纵五欲之乐。事情败露之后,他的朋友们都被杀掉,只有他独存,才悟得欲是苦本,因此出家学道做了比丘,示现的是佛教下的出离的身份,名字称为“龙树”。
龙树菩萨极其聪慧,在九十天里就把佛典全读完了,但是他对于一乘教还是没有见闻过,他认为佛法不圆满,自己想拟定新教来当教主。大龙菩萨知道他的情况,就把他接入龙宫,让他广读大乘经典。那里面《华严经》是最大的部头,他以此了达了一乘法理。那个时候,在龙宫的七宝殿里面有不可计数的大乘经典,他九十天当中按照大龙菩萨的指示,摘其要点来持诵。当时自己所读的,比人间拥有的要多十倍,其中有十万偈的《华严经》。当他这个过程完毕后,龙宫就隐没了,又恢复人间的环境。
龙树菩萨了达了妙旨以后,就开始广造大乘的论典,弘扬真实教法。也就是以无碍的慧辩,造《中论》等的六部中观理聚论;以无碍的慧辩,破了外道、小乘等执著有、无的一切边见,显扬了般若经的空义。
再者,他坚持毗卢遮那真言,当他到了功德饱和的程度时,佛法的真理显得更为殊胜。原有的环境忽然不见,只感觉身体已经进入了具足种种庄严的铁塔中。亲蒙金刚萨埵灌顶,而且传付他胎藏界和金刚界这两部秘密大法,授予大阿阇黎的职位,成为人间传承唐密的初祖,等他受职完毕,忽然觉得身体已在塔外了。而且,他还造了《菩提心论》,阐述《金刚顶经》的密义(过去在汉地“续”翻为“经”)。
再者,龙树菩萨是禅宗大祖师,而且他是一个博通经教的大师,因而他在世上演化的法道,应该比前代的祖师们会有一番新气象。那么以一乘宗旨太玄奥,言说是没办法说到它的,应当以现量来指显,因此龙树菩萨就入月轮三昧,就在座上身体化成月轮。大家都听到法音从月轮里出来,看不到人形,都大为惊异。只有长者子迦那提婆默契他的旨意,因而传承此宗,成为禅宗第十五祖。
当龙树菩萨付法给提婆尊者后,他就入了定,就像蝉蜕一样走了。那么,他走的情形有不同说法,有一种说法是为了满乐行王太子的愿望,用干茅草刎了颈,就像利剑断一样,迅速灭度。
有的传记中说,他本是古佛妙云如来,这一世现的迹相是登初地欢喜地的菩萨,最后往生到了极乐世界。
总之,在释迦佛入灭后的几百年,龙树菩萨出世,破实事宗,弘扬大乘法要等等,跟授记完全符合。
2)龙树菩萨与净土
龙树菩萨在世的时候,按照法王所说,他把无数的有情都接引到极乐世界。由于印度不重历史,所以缺乏史料,但是按照慧日法师的一篇文章中所说,当时印度的善知识们都劝导人求生极乐世界,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当时印度净土法门的盛行。
龙树菩萨净土上的贡献,现在看到的有《十住毗婆沙论》和《大智度论》这两本书。其中《十住毗婆沙论》的《易行品》里面,说到了得不退转的难行道和易行道,而且有称赞阿弥陀佛的偈颂。
论中说:“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佛法有无量种门,以譬喻来说,就像在世间行路有难有易,如果走陆路步行,会十分艰难辛苦;如果走水道乘船,则安乐闲适。行菩萨道也是如此,单凭自力精勤修行得不退转,是难行道;如果以信心方便念佛等,很快就能达到不退转地,这是易行道。
“若人疾欲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如果有人想速疾达到不退转地,那么应当以恭敬心,一心执持称念佛的名号。
“阿弥陀等佛,及诸大菩萨,称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转。”
阿弥陀佛等的诸佛,以及诸大菩萨,如果能一心称念他们的名号,也能得到不退转。
原因是什么呢?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以偈称赞。”
这是由于阿弥陀佛本愿力的缘故。阿弥陀佛因地时发愿,如果有人称念我的名号、至心归命,那么此人就能入于必定证得无上正等菩提的不退转地。以这个缘故,我们常常应当忆念阿弥陀佛,以偈颂称扬赞叹阿弥陀佛。
称赞阿弥陀佛的偈颂,举例来说:
“若人愿作佛,心念阿弥陀,应时为现身,是故我归命。”
一个人发了菩提心想成佛的话,它的关键就是心里缘念阿弥陀佛。那么就在这念的当时,阿弥陀佛就给他现身,就像《观经》里所说,弥陀光明时时摄取念佛众生不舍,这是一个缘上非常浓厚积聚、容易感通的地方,以这个原因,龙树菩萨说我归命阿弥陀佛。
“彼佛本愿力,十方诸菩萨,来供养听法,是故我稽首。”
接着讲到,极乐世界是大乘佛国,以阿弥陀佛本愿的神力,召感来十方无量的菩萨们,都前来此土供养、听法,因而,顶礼大导师阿弥陀佛。
“彼土诸菩萨,具足诸相好,以自庄严身,我今归命礼。”
在极乐世界,那些菩萨们都具足如佛般的相好,庄严着色身。这也是由弥陀本愿力开发行者自性的功德,因而能迅速得到万德庄严的妙身。这都是佛力直接地加被,本有的如来藏的特性迅速地开发,它不是一般的道,一个一个地去修相应的因,通过历劫的功行来成就相好的,而是直接得佛力的加被,法流入心之后能够迅速开发。
“彼诸大菩萨,日日于三时,供养十方佛,是故稽首礼。”
那里的诸大菩萨,在每天的三时之中,行持普贤行愿,供养十方无量的诸佛。由于有这么大的法力,能迅速地成满普贤行愿,因此我稽首顶礼阿弥陀佛。
“若人种善根,疑则华不开,信心清净者,华开则见佛。十方现在佛,以种种因缘,叹彼佛功德,我今归命礼。”
行者修净土法,要种植很深的善根,假使心里怀疑,莲花不会开敷,因为被疑所缠缚;假使真正达到了清净的信心,那么一念相应的时候,花一开就见佛,所以关键就在信心上。十方现在的佛无量无数,以各种因缘赞叹阿弥陀佛的功德。在大小《弥陀经》里就有讲述,十方无数的佛咨嗟赞叹彼佛不可思议的神力、功德、愿海,赞叹往生得到的利益,由于诸佛都是以诚谛语这样赞叹的缘故,我现在归命顶礼阿弥陀佛。
“其土具严饰,殊彼诸天宫,功德甚深厚,是故礼佛足。”
极乐世界具足无量功德庄严,作为那个国土的妙饰。如唐译的《阿弥陀经》里所说,具足众妙绮饰庄严,这是国土五尘的妙色功德,它迥然不同于那些天宫的妙好,这是无漏国,是阿弥陀佛的无漏心所现。实际上,这里面所有的事相都是妙理,就像蕅益大师所说,一一事相皆是理性,的确是不可思议的。行者得阿弥陀佛神力的开发,自身依托这个力量,也能很快地现出这么妙好的刹土,如果凭自力修行,那是多劫也难以出现的。
再者,龙树菩萨造的《大智度论》里面,开示了如何修习念佛法门。
论中说:
“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先世罪;余诸三昧,有能除淫不能除瞋,有能除瞋不能除淫,有能除痴不能除淫、恚,有能除三毒不能除先世罪。是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种种罪。”
这就讲到念佛法门的综合效益。其他的只是能局部地除某一种烦恼,不能除其他烦恼,而念佛三昧,它是可以除种种烦恼、种种罪的。
“复次,念佛三昧有大福德,能度众生。是诸菩萨欲度众生,诸余三昧无如此念佛三昧福德,能速灭诸罪者。”
再说,念佛三昧有大福德,能够普度众生,假使你修习成功了念佛三昧,度众生的能力会很强。菩萨们想度众生,修其他三昧,没有念佛三昧这么快速地灭除诸罪。
“复次,佛为法王,菩萨为法将,所尊所重唯佛世尊,是故应常念佛。复次,常念佛得种种功德利。譬如大臣特蒙恩宠常念其主;菩萨亦如是,知种种功德、无量智慧皆从佛得,知恩重故常念佛。”
龙树菩萨接着开示,为什么菩萨们常常念佛。这要知道,他的功德从佛那里来,佛是法王,他是法将,最尊最重的唯是佛世尊,因此常常念佛。好比大臣得到特别的恩宠,他常常会念到国主圣王的恩德。菩萨们也如此,自己明知种种功德、无量智慧都是从佛得到的,知道恩重的缘故,常常念佛。
接着,龙树菩萨还讲到了,为了化度众生,菩萨应当常常有想不离诸佛的愿,所谓《普贤行愿》的常见诸佛的愿,常生在诸佛身边。
“问曰:菩萨当化众生,何故常欲值佛?”
提问:菩萨应当度化众生,怎么常常想要遇到佛呢?
“答曰:有菩萨未入菩萨位,未得阿鞞跋致、受记莂故;若远离诸佛,便坏诸善根,没在烦恼,自不能度,安能度人。如人乘船,中流坏败,欲度他人,反自没水;又如少汤投大氷池,虽消少处,反更成氷。菩萨未入法位,若远离诸佛,以少功德、无方便力,欲化众生,虽少利益,反更坠落!以是故,新学菩萨不应远离诸佛。”
回答:要知道,没有入菩萨位,没得不退转地,没得受记莂的这种情形下,如果远离诸佛,那就会坏掉善根,会陷在烦恼当中不能自度,这样又怎么能度他?就像人乘船,在中间河流当中船只败坏,想救他人,反而自己淹没在水中。也就是如果船不坚固,很草率地进去救人,到了中间船都败坏了,自己都溺水,哪里能度人?因此,这的确是有一个过程的。又好像一点热水投在大的冰池里,虽然能消融少许地方,但是那个冷力太大,会反转过来,使得这个热水变成了冰。就像这样,菩萨没入法位,如果很仓促地远离诸佛,虽然有少许功德,由于没有方便力的缘故,想化度众生,只是能作少量的一点利益,反而又再堕落。
“菩萨大心,声闻、辟支佛虽有涅槃利益,无一切智故,不能教导菩萨;诸佛一切种智故,能教导菩萨。如象没泥,非象不能出;菩萨亦如是,若入非道中,唯佛能救,同大道故。”
声闻辟支佛虽然有涅槃利益,但是没有一切智的缘故,没法教导菩萨;诸佛有一切种智的缘故,能教导菩萨。就像大象陷没在淤泥里,不是大象不能拔出它;菩萨入到非道里,只有佛能救他,因为他们的大道相同之故。
“复次,菩萨作是念:‘我未得佛眼故,如盲无异,若不为佛所引导,则无所趣,错入余道;设闻佛法,异处行者,未知教化时节、行法多少。’”
再者,菩萨这样想:我没有得佛眼,就像盲人一样,如果不被佛所引导,我就入不了正确的道,还会错误地入其他的道。假使闻到佛法后在别的地方行,也不知道教化的时节、行法的多少。这些都是由于没有佛亲自引导、亲自摄持的原因。
“复次,菩萨见佛得种种利益,或眼见心清净,若闻所说,心则乐法,得大智慧,随法修行,而得解脱。如是等值佛无量利益,岂不一心求欲见佛!”
再者,菩萨见佛能得到各种利益。眼睛见佛,心得以清净,或者听到佛所说法,心就好乐于法,得大智慧,随法修行而得解脱。就像这样,值遇佛有无量的利益。明白这一点,他哪里不一心希求想见佛呢?
“譬如婴儿不应离母,又如行道不离粮食,如大热时不离凉风冷水,如大寒时不欲离火,如度深水不应离船,譬如病人不离良医;菩萨不离诸佛,过于上事。何以故?父母、亲属、知识、人、天王等,皆不能如佛利益;佛利益诸菩萨,离诸苦处,住世尊之地。”
这个情况以譬喻来说,就像婴儿不应该离开母亲,行路不离开粮食,大热天不离开凉风、冷水,大寒天不离开火,渡深水不能离开船,病人离不了良医,而菩萨不离诸佛,比上面的这些迫切度还要大。父母、亲属、相知、人王、天王等等,都不能像佛那样给予利益,利益诸菩萨脱离诸苦难之处,住在世尊之地,这是只有佛才能给予的最大的利益。
带领菩萨,往归极乐
《无量寿经》里讲,有六十七亿不退转的菩萨众往生极乐世界,小行菩萨和其他习少功德的行者不可称述。因此就要知道,娑婆世界有非常多的人要生极乐世界的,这是前面佛已经明见到的。
那么在佛灭度以后,的确在多个时期里,要有佛菩萨的化现来到世间,他要起到一个带领的作用。因此,这里龙树菩萨示现自身修持净土,礼拜、供养、赞叹阿弥陀佛,一心求生,最终要往生,这样才能够有摄众的力量。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诸菩萨要有方向,是一直坚持住在秽土度众生,还是首先去净土成就无生法忍?究竟走什么路线,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也就是,菩萨需不需要生净土?需不需要念佛?需不需要常依止佛?这在因缘上极为重要。
实际上,龙树菩萨就在这个点上,起了大的带动的作用,他以身垂范,自身就这么修,因此,菩萨们自然就知道要这么走。他在论里面,在缘起的差别上,非常断定地说明,未得法忍的菩萨是需要常不离佛、常常念佛。这个原因,实际上跟金刚乘的上师瑜伽是完全相通的。也就是说,佛的特点是总摄一切,至心礼拜、供养、忆念他,能够报以全部的法流。也就是一摄一切这样总集的法门,它有最大的增上缘的力量、加持的力量,是超过了因地菩萨的。那么在成佛的助缘上,就是一心要念着佛,这样的话,他本身是一个法界的体性,在这里面已经汇聚了一切的法流,具有一切的加持的力量,成为成就的根本。因此,菩萨一心念佛,以这个念佛三昧,就成为三昧中王,这实际跟金刚乘一心念上师是相通的。因为一往生到了佛前,如果真实是一乘种性,他就是入了这样的法门。再说,也是跟不离是完全相通的,菩萨一直要祈愿不离开佛,这样以一个非常大的加持力,就会使得他迅速达到不退转地。以这个窍妙就知道,它是一个得不退转的易行之道。
而且,阿弥陀佛与此土的人类等有非常深的缘,在因缘上非常重的原因,容易往生,生了之后马上就摄住了。这个时候就不像流入到娑婆世界退缘多,导致虽然发心勇猛,其实一进去了以后救不了人,自己反而败坏了道业。就像一个很大的冰层,投一点热水的时候,只是消融一点,之后反而会被冷气所转,自身也冻结了。所以,没有得不退转位,是不允许很草率地在非常染污、退缘多的世界里来度生的。那么,以这个原因,诸菩萨要求生极乐世界。
再者,菩萨要求得一个巨大的救护的缘、摄持的缘,求其他的声闻、独觉等等,这是达不到的,他不能教导菩萨;如果求一个因位的菩萨,他没有达到无上果位的时候,没有最大的加持力,因此,他一心地就想到只有佛能够救。而且,从最有缘的佛来说,他的恩德是十分地深重,因此菩萨们要常常地念佛、常常不离佛。这样就能知道道的要点。
龙树菩萨的这个开示,在缘起上是非常决定的,正面如何,反面如何,譬喻上也都讲到了。在那样一种违缘状况很深重的状态下,应当选择要脱离开,要去往最圆满的救护的地方,一个巨大加持的地方,最能相应的地方,要往那个地方走。那么这样的话,从因缘上、方便上、缘起上就会知道,是要选择往生净土,而且在这上面,选择最有缘的极乐世界,这样一心往生就能够成就道业。
总之,他以这样一个示范、教导,会带领将来佛灭度后的时代里不可计数的小行菩萨等,一心地往归极乐世界,我们从这个层面上可以看到他领导的作用。
带动八宗,往归极乐
由于龙树菩萨以八宗共祖的身份这样来提倡,因此带动了后世,大乘各宗的学人们共同归往西方极乐世界。
比如,作为唐密传承至人间的第一代祖师,他尚且要求生极乐世界,因此带动密乘学人往生西方净土以求圆成佛果。
他既是禅宗传佛心印的祖师,那也带动禅宗行人也要有禅净的合修,以归向极乐世界,得了开悟也以此能够迅速圆成,没得开悟也一见佛就迅速开悟了。这样的话,能明白心地,真正实现了禅的境界,如永明禅师所说“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或者中峰禅师说的“禅是净土之禅,净土是禅之净土”。
他在《十住毗婆沙论》《大智度论》当中揭示了净土的要门,也就是在方便上,对于广大的众生来说是属于无与伦比,对于初发心的小行菩萨来说,更是要求生西方以求达到稳固,之后回入娑婆普度众生。那么,他以这种非常断然决然的指示,缘起上的方向是标定了,他自己也来求生,这样奠定了后来净土宗的大的宗义。比如在中国,无论昙鸾、道绰等都是承接龙树菩萨的宗旨,揭示了净土易行道的特征。或者,之所以舍圣道门取净土门,也是基于容易成证这一点,并非舍法的意思,而是在选择成佛的道路上选定这么一条路。这样的话,他成为了后世净土宗的眼目。
再说华严宗,《华严经》是由他传到人间,那么他怎么来证入华藏世界呢?他就是求生西方净土,这就标明了方向。
再者,在印度有两大宗轨,所谓龙树、无著。甚深见派开派的祖师就是他,深见派菩萨戒的传戒仪轨出自他,当然他是律宗的祖师,这样他求生西方,也是影响后世律宗行人。
再者,实际上天台宗的初祖——慧文大师是得龙树菩萨启发而开悟的,就是阅读《中论》,而明白了空假中三谛,建立三观。那么,天台宗后世的祖师们,也是多数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等等。
由以上可见,这位本是古佛再来,示现得初地成就的大菩萨,以他权威的力量,带动着无数众生归向极乐世界。
印度的例子举了龙树菩萨,当然还有马鸣菩萨、世亲菩萨等等,这是作为一个代表来说的,不是唯一。那么再转到西藏,也举一个重大的代表。
(2)中期西藏大成就者恰美仁波切
随后又有一位恰美仁波切,一位将结缘的有情,下至家犬、家畜在内都引往极乐世界的大商主,也曾来过清凉雪域,他也曾将无数有情领至极乐世界。这些是过去的历史。
恰美仁波切降生在雪域藏地,那么他来的使命,其中一个最重大的事情,就是要把无数众生带到极乐世界。他是一个大船主,要把无数众生都带领到西方航船上,一致地到达净土的彼岸。那个时候,他在净土的事业上,下至家门边的狗和牲畜在内,都有引导到极乐世界,是这样的一个大的首领。那么他当然是一个大奉命者,至于本地风光如何,是弥陀还是观音、势至等的化身,这个就不清楚。总而言之,这样一个大菩萨来了,他的重大事业之一就是以身作则,示现净土特别的缘起之路,然后以他的感动力,带着大家往极乐世界去。
一、生平简介
恰美仁波切是西藏各派公认的智者、成就者,在佛法上有解证双圆的造诣。当时间到了第十胜生土鸡年(1609年),他诞生在康区昌都摩达附近名叫“洛内多”的地方。父亲是持咒瑜伽行者、阿努族的班玛旺扎,母亲名叫“秋炯吉”。
他依随红帽噶玛巴·秋吉旺修出家,取名为“噶玛·恰美”。他是心胸广博、海纳百川的无教派主义者,一生中依止过噶玛巴·秋央多吉等各教派超过五十位的喇嘛活佛为上师,对于显密教法包括共同明处在内的无边法海,都学习达到究竟,因此,是对于一代佛教的教法到达彼岸的大智者。又由于山居闭关,获得了佛法上的殊胜成就。他作育了天法不变金刚等无数的学人,一生著作宏富,撰写了显教大乘,以及密咒金刚乘新旧密续的注解、修法仪轨等的许多大著作,这些合集起来有55本,现今都收录在他的全集里。
在尊者所造的《十三类阿法》的小字里讲到,他自己在净相中见到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等,而且在梦的光明中见到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等。在一篇《极乐愿文》的小字里也说到,尊者自己持梦到极乐世界,在琉璃地基上见到阿弥陀佛,包括特别清晰地见到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等。像这样,尊者在世的时候,通过修行境界、净相,还有梦的光明和持梦到了极乐世界,这样的经历有好几次。
第十一胜生土马年(1678年)萨迦月初一,尊者七十岁时示现涅槃,往生到了极乐世界。
(将来如果有因缘讲《极乐愿文》,到时可以具体讲一讲恰美仁波切的传记内容,这次先简单做个介绍。)
二、选择刹土
龙树菩萨的降生于世,对于初学菩萨们到底是受生秽土还是往生净土这个方向的决定上,起了极大的指示作用,这样的话,未得法位的菩萨们心里就断定了,此生一定往生西方净土。这个方向的决定非常重要,因为对于凡夫菩萨来说,在他临终的时候不可能有两个方向,一定要专,不去净土就去秽土,不生秽土就要生净土,这个方向不决定的话,那是很有危险性的。那么,龙树菩萨的以身垂范,引导了无数菩萨直接地往生净土。
之后西藏的情况,风土人情、佛教传承都有它非常特殊的风格。人们在一生当中,会接触到很多的法门、传授,因而,在藏人的心中有非常多的佛、非常多的本尊、非常多的刹土。也就是,会知道得很多、听得很多,而且各种都会赞叹殊胜,这是设立法门必然的一种情形。举例来说,比如一个藏人经历了几十年佛法熏习的过程,他就会知道,这个世界里有很多殊胜的妙土,在这个世界之外又有各方佛的刹土。非常可能的一种情况是,各种本尊、各种仪轨等,他都听过,都认为是好,今天念念邬金刹土的文,明天念念求生西方的文,后天听说兜率内院很好,也发愿往生弥勒刹土,或者知道还有东方不动佛、北方不空成就佛,还有毗卢遮那佛的报土等等。就像这样,他的心里认为都是很好的,之后会有很多方面的心上的路子。
在这里又出现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凡夫,临终的时候不可能一下子生好几个土,那么到底往哪儿去?智慧不够的人,其实他心里是糊涂的,认为都好,他不知道这些在临终的时候会产生障碍。假使又想想这个、又念念那个,心不专一的缘故,导致什么土也生不成,有这样的危险。
恰美仁波切的应世,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他要以身示现,什么样的净土对于我们大众来说是难以实现的,什么样的净土是容易实现的,什么样的净土是真实有利益的,因此,他一定要标定缘起的方向、道路的方向。而人们有很多的错解、很多不理智的抉择,就像人们在成家、找工作的时候,有些就把自己看高了。像现在多数人都是把自己看得高,比如要组成家庭的时候,由于不理智的一种选择,就造成很大的悲剧,或者一生的坎坷;那么在选择职业的时候,也是非常不当。这样的话,的确在缘起的顺应上,需要非常地合适才是好的。
恰美仁波切自身的确经过了选择。他有这么大的成就,而做了这样的选择,那当然就使得人们关注到西方净土上去了。他自己尚且说,像五台山净土等,这个世界里有很多属于隐境的圣地,然而对于业不清净者而言,不容易感应,也就是希望不大。譬如一个人走到五台山,千古以来,虽然说是有那么一些心清净者现了文殊净土的相,但毕竟为数极少。一般的人还是由于业的障碍,染心现染境,出现不了殊胜庄严、万数菩萨聚会的那种殊胜的妙土。或者到冈底斯山,一路走去,不断地走进去,业没清净也不现净土。假使你这样去选定要求生的话,这个成功率极小,也是不理智的。
再说求生莲师刹土,假使自身的修量不够,信心等各方面的因缘不具备的话,很有可能就生在罗刹国里,而生不到那个净土当中。虽然那里也有莲师示现的国王,但是看起来不像生西方净土,又容易又殊胜,没有什么打弯的。而且在莲师刹土,莲师最终也是要把你送到西方极乐净土的。
再说,是不是去兜率天呢?生在兜率内院后,将来弥勒菩萨下生的时候也跟着降生人间,然后出家、听闻正法,到弥勒菩萨的教法结束之前,一次次转生为人来持佛的教法。而且在后面的贤劫千佛期间也都是这样,来到这个世界见到佛以后闻法,在每尊佛的教法住世期间,长时间转为人来持佛的教法等等。贤劫千佛都圆满了以后,在未来名叫“嘎玛张萨”的劫中,有八万尊佛出现在世间。对这八万尊佛,也都是一一见了面、听了法,而且持着佛的教法后,才会逐渐得到佛果。这就看到,要等待的时间太长,中间发生什么也很难预定,而且轮回里实在太苦,时间都标到了多少万亿年去了。
或者说,五方佛都有佛土,为什么独独要选择西方呢?实际上其他佛土也是不容易生的,因为条件高。
那么,由于阿弥陀佛特别的愿力,而且与此土有特殊的因缘,如果要求生西方极乐净土,只需要具足信愿,以及相当的净业资粮,这是可以办到的。弥陀十八愿说了,“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个条件就降到最低了。而一往生是什么样的情形呢?那当然《无量寿经》《阿弥陀经》里都说到了,往生之后都是阿鞞跋致,即不退转菩萨,就脱离轮回了,就得不退转了,在那里能够得到大乘不可思议的广大的智慧、神通,完成普贤行愿等等,这个就是非常好的一条路。
那么他是怎样选择的呢?在好多个刹土不定的方向里,或者说虽然自身定了,但是是不理智的方向、不合适的方向里,给无量众生选定了要即生往生极乐世界。总之,他引导的方向就在这里,也就是引导我们在清净刹土中选择极乐刹土(具体可阅读尊者所造的《选择刹土文》等)。
三、十三类阿法
恰美仁波切作为引领无量众生往生西方净土大商主的身份,还体现在他著作中富含特异之处的各类净土密轨,比如有代表性的十三阿法。这些密宗的修轨非常有特色,他把新旧密续的各种金刚、空行等跟阿弥陀佛相结合,修这些法都可以得到往生,都是阿弥陀佛的密宗修轨。
十三阿法的名字如下:
第一、《莲师寂静羯磨仪轨往生极乐净土之方便之笔录》
第二、《莲师猛修与种性主无量光佛合修往生极乐刹土之方便之笔录》
第三、《吉祥时轮金刚密续所出无量光语之念修金刚鬘中所提取往生极乐刹土·具活力之种子》
第四、《演说续金刚帐幕所出喜金刚无量光佛之念修往生极乐佛土之纯净种子》
第五、《胜乐金刚无量光佛之念修法往诣极乐佛土之护送者·莲花空行之部众》
第六、《密集金刚无量光佛之修法往诣极乐世界之巴拉哈神马》
第七、《行续无量寿佛语曼陀罗念修之法往生极乐佛土之教授·子回父家》
第八、《语金刚红文殊无量光佛念修之法极乐佛土道灯·破无明暗》
第九、《寂忿秘密心曼陀罗中寂忿语曼陀罗之念修》
第十、《尊胜佛母念修之法大乐刹土空行·白解脱道》
第十一、《如意树之修法避饿鬼门方便往诣极乐净土之道粮》
第十二、《财续天母之念修开启极乐净土之门》
第十三、《大白伞盖天母之念修往诣极乐刹土之教授·妙翅鸟王之飞马》
四、教授描绘极乐世界庄严图
尊者依靠显密经续佛语的描写,教导后代的画师,如何绘画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妙图。譬如,对于依报的地、水、莲花、珍宝,正报的佛菩萨等,按照绘画的度量规则,由广和略的两种方式来描画,画成之后开光,将成为行者忆念关于极乐世界的殊胜所依。此画规一直流传至今,也成为娑婆世界的人类心中缘想极乐世界的一个珍贵的法门。
五、极乐愿文
在尊者六十一岁那年,一天,见到了邬金莲师骑在一名罗刹身上,顿时眼前呈现了四句金刚句组成的偈文。依靠这个殊胜的因缘,对于名为“大悲心直接传授众生义理海”的一篇修轨,心中无疑印定。接下来,他按照这个妙法闭关持咒修行。在安住的期间,依照《无量寿经》等的净土经教,每天照常写四句愿文,这样几十天写下来,最终汇集一处,就是今天看到的最广泛流通的《极乐愿文》。
曾有这样作安慰的授记:“依靠这部法,将会有18亿众生往诣极乐世界。”当然其中包括非人类的旁生等众生,在世世代代的流传中,许许多多的众生依据此法作为增上缘发起切愿,将得到往生。
由这些因素,在普共称扬的许多极乐世界的发愿文中,这是一篇特具殊胜的愿文。这篇愿文义理深邃、言词动听,即使不作解释也容易领会。它在广大的藏地,不管是哪种阶层、宗派、身份等,成为普皆盛行的一部修法。
尊者在这篇愿文的前言里说到:“没有比这更大的利益,没有比这更深的教授,我修法的根本就是这个,不要轻易放弃,当勤勉专修!”这也是很大分量的话语,不是尊者是很难说得出的。一般人以为:这个利益恐怕不大吧?他却说:没有比这更大的利益。一般浅识者会认为:这个是很浅吧?尊者说:没有比这更深的教授。或许有人认为:这只是一种劝人修持的法,尊者自己不修吧?他却说:我修法的根本就是这个。而且,最后附一句殷勤的教导:你们不要随随便便地就放掉,一生当中都要心安下来,坚持勤勉而修。
尊者写过很多篇的《极乐愿文》,通常我们见到的是最长的一篇。在这篇之外,至少还写有七篇《极乐愿文》,供净土行者平时念诵。在那些极乐愿文里,尊者都发愿:凡是见闻忆触的众生,都祈愿能顺利地往生极乐世界!
六、引导的方向
恰美仁波切出世以后,以身垂范,自己以智慧选择,在此世界的若干净土和五方佛的净土、诸佛的报土等,各个方面去观察的时候,缘起上一定要去极乐世界。那么作为一个修证不深的行者,此世界障缘众多,又已经到了末法时期,佛教和众生的事业都不容易作等等,他感觉一定要去极乐世界,他是这样选择的,也是这样做的。这是给人们在净土的选择上标定了方向,也就是在刹土的选择上专一起来,这一生的临终唯一求生极乐世界。
以上讲了恰美仁波切弘传净土的情况。同样要知道,在藏地有很多佛菩萨化身的大德们,都引导众生求生极乐世界,写了各种西方净土的论文、愿文等,这里恰美仁波切是突出的代表,他的事业也是一个突出的高峰。那么以此为代表,整个地要知道,在西藏弘传净土的一个大的因缘状况。这样由一个高峰,由一个主要的祖师,要看到非常广大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