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世佛语合而为一 ——文殊童子欢喜笑音
三世佛语合而为一 ——文殊童子欢喜笑音
自心无生光明性,即是了义文殊尊,
住于本无离合中,了悟本面而顶礼。
信心莲花初绽放,朝向文殊之太阳,
著此善说精华蜜,滋养欲解脱蜜蜂。
三世一切诸如来,所有深广之法理,
摄于善心善行中,诸具缘者当实修。
于诸钝根之面前,略而言之无大利,
利根略说能领会,广而说亦无必要。
自己累世实修法,心语献与诸密友,
一切窍诀之精髓,汝当铭刻心田中。
复依根机次第性,略中广之方式说,
定能真实有利故,请以净心而谛听。
善心信心大悲心,信心犹如能见目,
乃为诸法之前行,无此不见真实道;
悲心犹如能行足,乃为诸法之基础,
依此趋向三菩提,何时皆当珍惜之。
贤善行为有二种:永断害他及根本,
主要精勤求自利,即是声缘之行为;
唯一成办利他事,六波罗蜜四摄法,
恒时不舍而行持,即是菩萨佛行为。
于具无等智悲力,究竟二利佛陀前,
以清净信而引发,立誓佛陀为导师;
二谛双运圣法前,当以无垢欲乐信,
无误取舍四谛法,立下誓言而实修;
于具智断僧众前,当以猛烈胜解信,
持久慈爱之心意,立誓僧为永道友。
以缘众生之悲心,现见轮回之苦海,
解脱清凉乐洲后,生起厌离出离心;
以缘诸法之悲心,谛观世俗如梦幻,
证悟胜义如虚空,当修二种菩提心;
以无所缘之悲心,即生为获双运身,
净等无别中实修,明空乐空觉空性。
断除害他之行为,居士沙弥与比丘,
开遮止作诸次第,当依如海律藏行;
无论直接或间接,除利众生无他行,
广大行为当依照,大乘藏中所说行;
以如幻术巧方便,依照甚深如海续,
所说之义而实修,生圆大圆满要义。
于此广说有无量,昔日文殊勇士尊,
将诸佛陀及经典,摄于钵中即此故。
如是实修此法者,今生实现诸所愿,
后世往生极乐刹,成就无量寿佛果。
以造此论善根愿,众生乃至虚空尽,
具足无量功德行,等同妙音文殊尊。
此乃于众师徒胜伏内外密违缘之际,为生生世世顺利无阻成办广大弘法利生事业而发愿随词句忆念意义诵《大自在祈祷文》及《普贤行愿品》各一亿时,为庆贺开启吉祥之门,十七胜生之火鼠年五月二十日旭日初升之同时,依如日般觉空境界中所现,阿旺罗珠聪美脱口而出。芒嘎郎!
公元一九九六年十月一日
未定稿 请迎勿翻印流通
三世佛语合而为一——文殊童子之笑音讲记
法王如意宝造
益西彭措堪布译讲
三世佛语合而为一——文殊童子之笑音
“三世佛语合而为一”,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佛宣说声闻乘、菩萨乘、金刚乘的圣言法教,把它们的要点合成一篇来宣说。
“文殊童子之笑音”,指从不生不灭的文殊智慧中见到了众生机缘成熟,畅演妙道而发出的笑音。从文殊圣尊角度而言,也可说这本是往昔文殊勇猛尊将一切诸佛和诸佛的善说无余地摄在钵中,他是真正地利益众生,全数摄集佛道要点,因而畅悦本怀发出来的欢笑之音。
全文分三:一、发起;二、正义;三、回向
一、发起分二:(一)敬礼;(二)发心
(一)敬礼
自心无生光明性
真实文殊勇猛尊
从本无离无合住
了知本面而敬礼
造论之初首先敬礼文殊智慧勇猛智,即是自己的本来面目。
“自心”是法,这个法是什么性质呢?就是无生光明性,也就是有空寂的灵明。如同水是法,湿是性,一切水皆具湿性,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心都是无生光明自性,本自无生,因此,因缘所生的一切法真实当中是没有的,所谓的四边所摄——有边、无边、亦有亦无边、非有非无边,在真实当中丝毫不可得,因此是空寂的;在这空寂当中并非断灭,而是有灵明,这个光明的自性就是真实的文殊勇猛智。
所谓“真实”,是指透到底就是这个东西,再没有别的了,因此人人都是文殊。譬如有人朝五台,说“我要去找文殊”,大德说“你就是文殊”。“文殊”俱称“文殊师利”,翻为“妙吉祥”,此名号由德而立名,那么我们自性的文殊就是妙吉祥。“妙”指本来清净,一切的惑、业、苦都不可得,或者说,一切虚妄分别所现的各种能所二相本来无有。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比如在《圆觉经》里讲到,去寻找无明的时候,十方法界的任何一处都丝毫不可得。既然无明都不可得,以无明所幻现的种种生灭妄相本自无有,这称为“妙”。既然妄相本不可得,那么自性就是本有的。这样就可知,在这样的空寂当中,实际具有佛的智慧,也就是一切的四身五智所摄的恒河沙数的性功德法本自圆满,称为“吉祥”。正是有这种智慧的德能,因而表现出无比的力量。“勇猛”是指智慧的力用,也就是它能了知一切,能断除一切妄执,能行一切事业,能见一切佛刹,能度一切众生。或者,这智慧能够无阻无碍彻见到本体,又无碍地起用,而出现恒河沙数的佛法的事业。
“从本”指无为法,也就是在一念妄动以前本自而有,在发生无数的生灭之中本未失去。它不是由因缘幻生的,而是当人的自性,因此是“从本”。既然是自己,那就不是自己外面的东西,因此从来没有离开过,也不必要合起来,因为有两法才有所谓的离和合,自己哪里来的离和合?“住”指本自而住,如如而存,一切时、一切处,语默动静、嬉笑怒骂、生老病死等等从未失去。
“本面”,指一切刹那、微尘所摄的所有这些现相都是本自无有的,它并非娘生的这个虚假的肉体,也不是因缘所生的缘虑之心,也就是攀缘、思虑的妄想心,因此,这样的空寂灵知,这样的真实妙吉祥的勇猛智无离无合、从本安住的就是自己的本来面目。“了知而敬礼”,指并非身体做什么、口宣说什么,而是认得此本性就是礼敬。
在明了本性而安住的同时从体起用,因而有下面的发心。
(二)发心分五:1、缘起;2、本法性质;3、应机方式;4、劝导受持;5、劝善谛听
1、缘起
信心新莲彼自身
以近文殊慧日故
为育希求解脱蜂
出此善说蜜精华
“故”前,指以信心祈请文殊智慧,“故”以后,是以悲心利益无数化机。这是一贯的心、佛、众生三相续的法则,或者上求于佛、下化于生。那么如何祈请佛呢?以信心来祈请。如何利益众生呢?以悲心来利益。再者,就方便利他的智慧要点而言,先是体上要住,之后就发用,以悲心观照众生的时候,自然就会出现一个权巧利众的智慧,而利益众生的关键,就是契合他的机宣说法教。总之,这是在揭示道的要点在信心和悲心上,而且殊胜的妙道在于心与智慧相合,由此内在的功德就会开发,任运地会现出悲心、利众的方便。
信心有两分,自己的信心如同新莲花,文殊的智慧就像太阳,这样的新莲自己去靠近太阳,指以信心祈求文殊大智慧作加持。当然,这里自分、他分两方面都可以解释,他分上当然是祈请智慧大圣尊的力量加在心上,由此心中就能显现同分的智慧,然后发出妙用;自分上也可以自加持,因为本性文殊一旦唤醒,他自身就会起用的。“新莲”指信心永远是新的。尤其对于本性的信心,一切时、一切处都是这样一个万古长新的法,永远不会磨灭、不会衰老、不会陈旧、不会萎缩,因此时时皆佛、事事皆佛。以这样的新莲,亲近的就是自己的本性,就是三世佛一样的智慧的本性,就是真实的文殊。这是一个譬喻,新莲去亲近慧日从而新莲就打开,这是表示信心契合到慧日,这个新莲就打开,这样的话妙用无量。
“为育希求解脱蜂,出此善说蜜精华”。新莲开了,为了养育那些蜜蜂要出一个蜜的精华,这样的话就能滋养这一切众生的心。“希求解脱”指机的状况。“善说精华”指教的特点。“为育”是悲心的等起。也就是见到了这些诸有情,他们正处在生死的贫乏当中,有无边苦的状况,而他们已经发生了希求解脱的心,那就成为所化的机,由此他们也在寻觅、也在寻找,而真实地让他们解脱的话,那是需要有善知识的因缘,因此,自己充当有情之师,为了养育这些希求解脱的蜂群,要出现一个善说蜜的精华。
“善说蜜”指圣教。“精华”就是能养育慧命,是真正能开发本性、滋润善根、引导入于真实之道这样的精华,总之就是养育慧命的养料。“善说”就是三世佛的语言、一切成道者的语言。“善说”就是至言、无上的言教,就是真实地能够办到现前和究竟一切利乐的教法。所谓“至言至教”,这个“至”字是相当好的,这就是由于至人无妄念,至言无妄语。那么这样的善说蜜的精华,以本文来说,实际是总摄三世诸佛所宣声闻乘、菩萨乘、金刚乘所有法海的要点。
以上以信心明体,信心就是契合于体,悲心发起大用,从而为着那一切本具自性文殊而迷失的诸众生,赐与他们还归的法道,这就是缘起。
2、本法性质
三世一切诸如来
所有深广法理义
尽摄善心善行中
善缘诸众当受行
“三世一切诸如来”摄一切佛,摄无不尽;“所有深广法理义”摄一切法,摄无不尽;“尽摄善心善行中”摄一切要点,摄无不尽,这是本法的性质。总之这是总集法门,含摄了三世一切诸佛所宣说的所有甚深、广大法教的涵义,将此统摄在善心、善行两个要点上面。由于具有这样总集大法的性质,具善缘的大家应当纳受、奉行。
3、应机方式
今为略说便知者
详细广演非必要
然于钝根初业众
少于此法不成利
根机分利、顿两种。利根者智慧明利,略说就已经知道,详细广演没有必要,只是增添啰嗦;但是,对于钝根初发业的人,讲少了不成利益,这是由于钝根者智慧迟钝,只是少少地讲没法开解的缘故,因此,这里采取适合利钝两种根性的方式。也就是太略了,钝根者得不到利益,心里都是懵的,没法知道法门的大义;太广了,对利根者没有太大必要,因为他已能把握。
4、劝导受持
吾自累世践行此
忠言告知众密友
一切教授诸心要
理当融入心中央
法王以自己累劫的实行作为证明,以忠诚的法语告知诸位密友:对于这个一切教授的心要,理应融入在心的中央。
“密友”就是指心和心密切、不疏远、不违逆。那当然对于密友要以光照光、以手携手,安置在殊胜的大道上面,由此发生了菩提心。法王自身的确就是这样在累劫行道的,这不是某个人的演说,而是三世诸佛的法道,是我亲自修行成证,而且一个一个都是明了的。那么,当然以一个忠心的言语、肺腑之言来告诉你们:所有佛法教授里的心要,是这样的心要的法,是真正的法身慧命的大根本、佛道的大总集,对于每一个想快速回归本地的人来说,应当把这个教授融进心的中央。所谓的“融”就是要消化、吸收。“心的中央”代表最重要的位置,最重要的事常常要放在心的中央。那么如何才能融入呢?首先对此教授要很好地听闻,之后思惟认定,掌握到它的心要。这样融汇在心里以后,那在尽未来际当中都一直要持着这个心要。
5、劝善谛听
今随根机诸次第
依于略中广而说
成办利益汝心故
请以净心善谛听
第一句是说,大众有各种根机次第,总的有利根、中根、钝根三种,再者从发生认识上,也有从不同层面指点、展开、归纳等等的方面。以此,依照简略、中等、广大的三种方式来宣说,而所说的就是佛道的心要,没有另外的内容。略是此,中是此,广也是此,略为广之略,广为略之广等等,要知道本是一个意思。
那么,为什么要以清净心善自谛听呢?因为这样讲说,的确会真正成办到利益你们内心的缘故。也就是经由这个听闻,自身会看清楚成佛的道路,会明白道的要点,会抓住道的核心,而且能推展到无数的层面,这将从始至终利益到你们的心,所以,请你们以清净心好好地谛听。
“清净心”就是指信心和敬重,对于法和法师了知功德以后生起信心,知道具有深重恩德发生敬重,这个是净心的根本。也就是去掉了怀疑和骄慢的染污,在这当中不会起看过失等的各种邪见,不会有贪、嗔、散乱等的各种状况。这是表示发生了信和敬以后,心住在了清净当中,这样才成为法器。或者从负面来说,就要去掉覆器之过、毒器之过、漏器之过,这叫“善自谛听”。听的时候,耳根要注意法师所宣讲的法音,一句一句入在心里;而且,当时要明白所说的法义,不作颠倒理解;再者,听闻以后,在心里要再三地忆念思惟,不漏失,这样就在心里通过闻思发生了一个定解,能明确这个佛道。之后就按照所听闻、所思惟得到的定解那样来修。正如佛所说般“谛听谛听,善思念之”,这里法王劝导我们,对此三世佛语的总集法,要好好地谛听。
二、正义分二:(一)菩提要道;(二)本法利益
(一)菩提要道分三:1、略显;2、中显;3、广显
1、略显分二:(1)明善心;(2)明善行
(1)明善心
善心即是信与悲
信心譬如能见眼
此即一切法导首
无此不见真实道
悲心犹若能行足
一切诸法根本依
依此践行三菩提
故当恒时珍护惜
善心就是信心和悲心,两者就像眼目和健足一样。要到达目的地,首先要有眼睛能看清道路,之后要有健足,有一种能前进的力量。按照眼目所指定的道路,以健足来运行,这样目足并运就能到达果地。
“善心”就是好的心、妙的心。成佛要有道心,而且要是很好的心,那就是与回归本性的道真实相契的两种心。这里代表的是两个系统,信心用眼目来表示,当然是指那个智慧或者见解的系统;悲心用脚来表示,是代表那个动力的系统。我们知道这两大系统,就知道佛道的要点在于信和悲,而扩展开来就是两大体系的事情,或者在不同的教法里运用的名词也不一样,譬如有时说智与悲,有时说见与行,有时说见与戒,有时说解与行等等,都是强调缘起上的要点。
那么,缘起的要害如何呢?大体上说,就像眼睛能引导身体的任何支分往认定的路线上去行进,信心就像一切法的导首,就是由它作为引导的头首、首领、第一个引导者;如果没有它,连真实的道都不能明见,那又怎么上道,又如何按照这个路一直往前行进呢?这样从正反两方面就看出信心为首,或者见是根本。从差别的内涵来说,所谓的“菩提道”有正体和支分非常多的方面。譬如,我们会归纳成出离心、菩提心和清净见,或者后者说成空性见,这三个就是道的要害。然后,配属的有各种道的支分,也就是要引生出它来,或者要护持住它、成为它的助伴等等。那么,对于菩提道的正体和支分的各个点都要有一种眼目,能见到它的真实的体性。当心中已经完全相信就是这样的道,那出现的就是信心。
信心有迷信和正信两种,这里指正信;正信又有仰信和解信,这两种都行。仰信,就是对于那些超出自己见识范围的事情,相信诸佛菩萨的指点是绝对没有差错的。譬如讲到净土的事,这不是我们现在的妄识所能知道的,但是佛已经以圣教量说明了,就这样修一定在即生能够生到净土,到那里就能得到不退转等的利益,而我虽然自身的智慧达不到,但是我仰信佛的话绝对不会错。那么佛有清净的智慧眼目,完全能够确认这样的缘起的路,无论是因行还是果德都没有丝毫的错谬,这样的话我就相信,佛怎么说我就怎么做,这样就等于以佛的眼睛作为自己的眼睛,那同样地是走上了正确的路。这个仰信也是正信不是迷信。
但如果在仰信之上有胜解信就更好了,这是通过教和理的力量,在心中引出一个无法夺转的信心。那么这里又要知道,从教上也可以得,从理上也可以得,从教和理合作也可以得,在修证当中也是明见这个理而能引生,或者以佛力加被也会出现等等。诸如此类,自己的心里有一种确信,“绝对不会错,一定要这样走”,这种就叫做“胜解信”。
在整个菩提道上,从初步一直到成佛之间,信心都是长期要修学的项目,而要发展的就是这两大信心——仰信和解信,而且在不同的阶段,这两者也有非常多层面的变化。比如,首先是以仰信为主进入;逐渐地会发生解信;再往上一层的话,在自己不知的时候,又要由仰信也就是听从佛的话去进入,就像这样不是单一的。
以教证力发生的信心是否决定是仰信呢?不是的。有一些是自己解不了,然后听从诸佛菩萨的话、善知识传述的话,相信他们不会说谎,我按照那样做就行,这样叫“仰信”,但是,由教所发生的也可以是解信。也就是,由于圣教本身具加持的力量,在阅经、听法等等的时候,也可以发生解悟乃至证悟。在这当中有自己的佛性和圣教助缘开发的力量,单凭圣教的力量也都有发悟的。
仰信是不是迷信呢?不是迷信。就像藏族老百姓很纯朴,很多人没有文化,但是他们相信善知识的话,或者由于千年以来佛法已经广泛地传入民间,有代代相传的文化熏习的力量,因此,虽然不怎么懂道理,但是确信这是绝对不会错的,这样子也是真实的信心,因此虽是仰信仍是正信。有一种偏差,认为光是听了就相信,这种都属于迷信。这是不对的,在发生胜解信之前,仰信是非常关键的。
再者,也不是仅仅凭着一种推理来发生信心,它是由教证的力量,修证的力量,教和理合作的力量,或者单方面的力量,或者自心善心开发、前世资粮熏修而发生的力量,由根的力量,或者佛力加被的力量等等,依靠这些都会豁然开解,都会有不同层面的解悟、证悟等等,所有这些都属于解信。不要误以为“我是个现代人,我很懂知识、很懂推理,别人都不如我,他们都是迷信”,不一定的。举例来说,六祖大师在闻到《金刚经》的时候,以听闻的力量当时就悟入,发生了确认,这个就是非常深层面的解信。或者在各种密教的传记当中,往往会看到那些人很快地发生信心,有很多情况是根本没有经过推理的,因此不要把解信单单领会成各种理路。当然在一定的层面上,理路非常地关键。
再者,只要是诸佛菩萨的诚谛之语,它的确揭示了缘起的正道,已经在表显法性。而具善根者在听到的时候,他就诚信这个话,由于这个话没有错,那么按照这样去做的时候,就等于是暗合了道妙,等于诸佛菩萨把他的法眼赐给了你,就等于你自己有了这样的眼睛一样。就好比虽然自己不知道怎么走这条路,但是跟着向导听他的就可以了;或者虽然不知道怎么在空中飞行,但是坐上飞机,按照那样就可以到达目的地。就像这样,仰信属于正信,相当于已经有一个在行道的路途中能见的眼目那样。或者说,它就已经成为修道当中的引导者,已经成了一切道的根源,这个不能忽略。以纯朴的人为例,虽然没有很多文化,但是他相信持这个咒有力量,相信这样供养有福德,相信这样祈祷有效果等,由于他心里没有很复杂的想法等等,果然就决定达成很大的利益。就像在藏地,非常多的民间的事情都是佛教化的,然后他就是相信这么做就是得加持的,就是要这样做的,这些全部都是正信。
相比而言,在仰信和解信两种信当中解信是根本。因为所谓的仰信,也是由具德之人具足解信的这种教化的力量,加被在他的相续上,使得他产生信任感而信仰这样的道路,所以解信就是佛教的根本。发展解信的途径就是闻思修,通过各个层面来引生对于法道的胜解信。而且,在世俗胜义、上师三宝、佛神力、法性等的各个方面,都要发生胜解信作为道的根本。与仰信的暗合道妙相比,解信是明合道妙,也就是从内心发生了断定无疑的信心,这样就具有极大的力量,能无误地入到正道当中。平常听闻、读诵、披阅、思惟、议论、研讨、修习、祈祷等等,全数都是要在信心上集聚因缘,使得它逐渐地开发出来。
“悲心犹若能行足,一切诸法根本依,依此践行三菩提”。悲心就像健足一样,指心上发起的动力,它成了一切诸法的所依之处,叫“根本依”。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一定要从心上直接发出动力来,这样来行道才会真正地实践佛道而到达果地。由于实行才能得坚实,因此要依着这个悲心,来实践声闻、缘觉、佛的三种菩提之道。
这里的悲心表达的是欲。信与悲又可说是一切具灵性生命上的智与悲两分,或者如明眼和健足般的两种心上的作用,或者按照世间的话来说是理智和情感两分。这个欲代表着悲。譬如,在自身上对于三界轮回充满了悲厌,不满足这种迷乱、受苦的现状,感觉自己的处境非常地悲惨、可怜,由此会发生一种出离的欲,这是自身上的悲。以这个欲,它就成为求解脱的动力,以此会践行出世的道法。其他的方方面面都有这样的悲,它是灵性不满足现状、想回到本来大乐之地的一种心。那么推己及人,在众生分上也会发现,众生是如此地可怜,这时候就不满足求一己的利益,想要把一切苦难的母亲们全数救到大乐之地,这叫做大的悲。
要知道,人类的善心在情感方面,以悲作为代表,当然与此相关的整个体系里还有慈、喜等等,都是相关的善心。这都是基于自他正沦陷在这样的迷乱界中,自然地感觉这是可怜的,这样受苦毫无意义,由此就会起悲。这个悲驱使着自己要回来,它才是道行的动力,没有悲是不可能入道的,没有悲是没法坚持行道的,没有悲是不可能彻底的。《入中论》里也讲到,悲心初如种子,中如水,最后如同果实的成熟,都是讲它是心上要出来的实际的动力。
这里把悲心形容为“能行足”,就是指像健足一样能动起来的力量,当达到恒常猛利的地步时,它就是坚固的道心。由于这种道心的主动力,他就会坚持行这样的道。在这种道心或者欲、或者志、或者愿的推动下,才出现三十七菩提分所摄的各种法道,因此它就是道的根本或者依处。也就是依着这样的大小、深浅所摄的悲的内涵,由于它起来的缘故,才能够实际地去践行三菩提之道。当它没有出来的时候,就只是一种口号,或者表里不一的状况,或者落在知识谈论上等等,这就是由于没有道心中的第二个关键——悲。为什么道没法起来、没法贯彻到底?就是因为没有悲的力量,就像没那股火力,万物无法成熟、无法结果那样。
悲的开发,无非是在客尘的现象上,发现自他都处在非常苦的境地,以佛性的力量,自然地悲种性会出来。也就是由于观照苦谛的深浅度,那种敏感度、广大度,由此悲的善性相应地会开发出来,这也是苦谛极端重要的原因所在。再者,悲的种性是如来藏上本来具足的,它是周遍的,如同智慧周遍一样。哪里有妙明的本心,哪里就有智慧的明见,哪里就有悲的哀愍,那个地方就会对于自他有情沉沦在迷惑的苦界里,发生一种想要拔出来的心。
就体的开发来说,当智慧已经开发的时候,也就是在证空的同时,悲也要出来。由于离障的缘故,内具的悲会发生得出来,如同法王。或者由于文殊怙主加被入心的缘故,悲自然要出来的。或者由于开悟的力量,见到众生都陷在迷惑中,油然就会生起悲心。也就是说,由信心证体的同时,自然就可以发生悲了。
再者要知道,悲在一切有情分上,下至在野兽心上都是有的,比如老虎爱其子,或者母鸡爱小鸡,那个就是悲。正是基于悲的力量,他就会去做,从中会发生各种的行动。就像孩子生病的话,母亲怎么去照料孩子,怎么背着他到处求医,或者做各种的事等等,能做出这些就是因为有悲心。人类善心的两大主题,在理智之外还有这样一个悲心,因此它是道的根本。依靠它能够行持人天的善道,有了这个基础,就会连接到出世间三菩提的道上去,这一切都基于一种善的力量。
这里或许有人问:这里将悲心形容为能行之足,而我们常常看到的是,所谓的“目足并运”是指在见解之后有一个行持,那么后面也说到善行,这样不就重复了吗?因为善行就是如足。
我们要看到,健足在运行的时候,首先有一个要行动的欲,在这里就形容悲是足的一个动力;而在这个的驱使之下,足实际地行进,就表示后面善行的部分。
“故当恒时珍护惜”。这是总结的话,由以上信心、悲心重要的原因而来。菩提道的心要就是这两大善心,它们如眼如足,从世间正道到出世间佛道之间,任何一种妙道都需要这两者生起、配合到量,才可能发生实际的果,因此对于这个道的心要,要恒时珍爱、护持、爱惜。
“珍”,就是把它们看成最极重要的要害,是最有价值的地方,是最好的心、最坚实的地方,比任何物质都要贵重得多。“护”,由于生起它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常常要守护、要保护、要护持。比如没生的让它生起,已生的让它增长,已增长的让它圆满。而且不要触及到反面的邪师、邪友、世间混乱的情感等等,那样会坏掉信心和悲心。像这样不让它坏掉,就叫做“护”。“惜”,就是特别珍惜,知道这是真正的好东西,这是道的生命,所以特别地爱惜。
“恒时”,就是从我们入道的第一天起,一直到成佛之间,对于这两个心要的法,日日夜夜都要去珍重、护持、爱惜,时时都要在这上努力,尽这一生就是要在信心和悲心这两大善心上尽量地来发展。配合着菩提道的各个阶段、各个情况,一碰到修哪一分的时候就要知道,这里要出现信心和悲心。信心怎么起?在它能生的因缘上努力地集聚,而且尽量地在这上面去修习,让它得到坚固,让它得到发展,这就是我们要发展的最大的地方。
举例说明
举例来说,我们学哪一分法的时候,要发展的就是信心和悲心。特别珍惜这个因缘,护住这个善心,要让它起来,这就是修学的重点。比如学无常、苦谛等的外前行法,什么样的因缘能生信心的话,对此就要非常地珍惜。
一、无常
比如修器情世间的无常,对于前行的引导、《阿含经》等的教授,一路一路下来的时候,因为知道这个就是信心的生长点,所以自己会特别努力地在这上面来珍护。自己知道,这不会无因无缘出来,所以会常常去集聚因缘,能发生一点都是很好的。就像这样,不断地集聚闻思的因缘,让它起来,这样的话心态就完全不一样。
自己非常清楚,对于无常的信心,只有透过闻思经教、公案、事例等才能发展,所以在这一分上会通过几个月,百千次地去了解、思惟、观察、抉择,再再地在心中确认。那么在这样的努力之下,由于你珍惜它,逐渐地就出了一只眼睛,能见到世间生灭无常的真相,它就成为一个道。什么道呢?认为这一切世间的事,生了以后就没有了,再怎么都靠不住,因此应当回头。自己会想:要放下这一切没有意义的轮回事情。这样子就会起悲了,也就是欲上会转,会想“这个世间非常地没意思”,心里有一种悲哀,然后动力就起来了,会想“一定要修道,一切轮回有为法一刹那就灭掉了,没有意义的”。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修出世法的动力,已经出现能合成出离心的一分因缘,这就是悲的一分。
那么当它起来了以后,自己也晓得这是不容易的,因此不要混在世间的各种邪法里,比如网络、影视、世间的知识、享乐等当中,因为那会失坏无常的信心、出离的欲或者悲。那么他会时时地去保护它,会珍惜这种因缘。而且会进一步扩大它,会想“无常这个最开始的道的关要非常关键”,他会尽一生都修这个无常的。
二、苦谛
在苦谛上也要知道,要对轮回苦真实地发生信心是很不容易的。这个信心怎么出来?这只眼睛怎么来打开呢?它也是有因缘的。也就是,广的《念处经》等的经教,中的《言教》的指点,略的修行窍诀的指示,他在这些方面都会争取因缘,然后放在自己的心上来发展。
根本不可能无因发生出离心或者苦谛的见解,那么怎么来起信呢?就是闻思,之后修心。那么在闻思上面,要以广大的教理去证成,有如量地观察才能出现。比如对于三苦的教法,按照圣教的指点在心上观察、抉择。或者对于六道诸苦的教授,就想“《念处经》这么好!”然后从头到尾看一遍,之后不断地去思惟、了解,这个时候才发现广大的轮回是怎样一种状况。就像这样,他非常珍惜这个、看重这个。
修解脱道就是要出现像眼目一样的信心,这是第一个关键;第二个,是不是出现一种动力,感觉轮回很可怕,沦落在这里非常可悲,在这个的基础上感到众生都很可悲,这个悲的情是不是出来了?前面的信,就是那个慧是不是出来了?这两个大要点一出来,就开始真实地实行出世道;这两个大要点没出来,根本没有那个内涵,那再怎么样做都是外面做做样子而已。这样才知道它的重要性。
这样的话,首先要发生一个信心。那么在认识苦的方面,比如《言教》里面的总苦相、分别的六道苦的差别相,在缘起上是怎么一路落到苦当中等等,对这些方面就会非常地看重、珍惜。那么由于不断地集聚这些闻思的因缘,时时都在珍惜,自然地由于闻思到量会发生定解。这个时候,信心的眼睛就打开来了,再进一步串习,就使得它进一步地深入。像这样,首先信的眼睛要开,然后又要看道心的欲出来了没有,也就是看到轮回这么苦就一心想出去,这样一个悲要出来。信出来了,悲出来了,这两个作为道的根本,心上的建设已经有了以后,这么一推动的时候,就开始修出离之行、解脱之道,这个时候才有所谓的修。这样心转了以后,哪怕做一点点,全数都成了解脱道的善行。
像这样,他是恒时地珍重这个,为此励力地集聚各种因缘,只要在出离的道上有能生信和悲的地方,就要尽量地去争取、尽量地去集聚。那么出现了以后就要护持它,不要落在所谓的轮回乐、放逸、散乱等等反面观念的熏习上、心态的熏习上,这样就叫“护”。然后特别爱惜这个,时时都是在培养这个、增长这个。那当然一生一世当中,时时刻刻日日夜夜全都在这个道的要点上走,这就是最关键的地方。
仰信的涵义
这里要解释一下,很多人还是不太明确什么叫“仰信”。我们从下仰望上面,就叫“仰”。我是一个很低等的情况,那是一个很高等的情况,那当然一个瞎子要听明眼人的话,一个很低程度的人要听那个觉悟者的话。所以,“仰信”拆开来说,就是“仰”望圣人,“信”受其言。
我是一个凡夫,全部都在错乱的境界里,我根本不晓得怎么来走一条真实有大义的路,但是,这些诸佛菩萨、这些证道的祖师们、这些成道的上师们,他们是不会骗我的,他们有眼睛能看得出该怎么走,他们看的是很深的境界,我是根本不知道的,那么,我仰望其人具有圣德,我仰信其言是谛实之语,是真实地给我指明那样的路。由于这种崇仰的心,我就把他的话全接受下来,先不懂不要紧,我就按照他说的那么去做,结果我实际上也就合到了这样殊胜的路。像这样就叫“仰信”。
再者,仰信和解信之间是有发展的,它也不是死板的。比如说,我先把这个话接受下来;但是我还有一段具体的修行,然后逐渐地我会越来越明白,也就是首先从比量上发生信解,然后在修证的现量上也能够逐渐地达到,就像这样,从仰信可以到解信。再者,低层有一些解信,比如对四谛有胜解以后,我相信佛的话决定正确;当说到净土这样不可思议境界的时候,我相信他说的绝对是对的,这样又由解信发展成仰信;之后仰信又可以到解信。总而言之,一直不离圣人的教导,一直不离自己按照圣教如理地来闻思修,就是要这样逐步发展的。
善心与善行的关联
由信心和悲心的驱使,实际发生求证解脱和佛果的妙行就是善行。就像眼睛明亮了,看清了道路,悲心动起来了,想离开目前的苦状,往那最安乐的路上走;之后就开始按照信心的指点,随着悲心的驱动,像目足并运一样真正地来走这个圣道,就是善行。
(2)明善行
善行略摄为二种
这里的善行,也就是妙行、胜行、圣道之行、四圣之行、解脱与佛道之行。包括两种:一、声闻缘觉的善行;二、诸佛菩萨的善行。总之摄在四种圣人的妙行当中,前者是解脱共道的善行,后者是不共佛道的善行。
1)声闻缘觉的善行
断绝害他行及根
主要践行自利行
此即声缘二乘行
害他的行为,就是损害其他有情今生和来世的身口意的行为。“今生、来世”指时间。使他的身心遭很多的苦,这就是害的地方,包括身体作杀、盗、淫,口说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起贪欲、嗔恚、邪见。就像这样,十恶所摄的各种会损害其他有情身心的做法,都是害他之行。根本就是我执和私欲。“断绝”指下至意乐也不发起。
“主要”就是指以自己得解脱为重点。实际上,二乘的行为是有一些利他的,是有一定量的慈悲喜舍的行为的,但是他们发的心很小,以自己求解脱为主,这叫“主要”。所谓“主要践行自利行”,它的代表就是头陀的风范,那种实践就是,我执稍微膨胀一点、贪爱稍微沾染一点,就要立即脱开,就像怕沾上剧毒那样。不然这种东西一旦沾染了,有了因必然有果,而且辗转不断地增长广大,使得轮回五取蕴的毒疮永远治不了。基于这种警醒,以及求道的迫切,就会有头陀行的实行,它是共小乘解脱道的要点。也就是在哪个地方,接触什么人,吃穿享用等等的方面,稍微有一点要增长轮回的烦恼、习性,就非常警觉地要脱开来,这是它的要点。
这里“断绝害他行及根”,就出世的道来解释,损害他者的行为包括身三、口四、意三,也就是各种对他者有损害的心、语言、身体的运作,根本就是我执、私欲,或者无明和爱。“根”和“末”是一对,根是根本。怎么会发生害他的行为呢?就是因为有我执有私欲,由于执著我,想让我得到所想要的名利,为此就对他者作损恼,行杀、行窃、行骗等等。断绝我执私欲或者说去掉无明和爱,根本的要点就是要修无我和出离的行为。这样,在自身上就不作这些损他而落入轮回的业行,主要是根子上要去掉执著私我,然后观察到一切三界现相都是苦,去掉私欲。或者在十二缘起支里面,就要知道无明上要去掉业果愚和无我真实义愚,这是无始的无明;再到后头,润生的无明上要去掉爱,那么这样就是践行自利的行为。
声闻缘觉二乘的善行是怎样由善心而来的呢?善心就是信和悲,一个是眼睛、一个是健足。眼睛就是明见了自己衰损和得利的两条路,也就是对于染净两重缘起越来越明白,这是信。比如说学了四谛十二缘起,这个正见的眼睛一定要开,他会发生一个信心,能信得了往生死走的那条路全部都是苦的,全部都是在损害自己,这样的话,所作的事情很多都在损害他人。那么它的根本点就是因为执著我,之后对于三界的各种乐受、舍受发生了爱,这样由私欲就下去了。这就可以看到,在四谛上就是苦集的两分,在十二缘起上就是能引、能生的合作,就像这样,他一直往生死的衰损里走。然后,看到修无我、无欲的道就会往解脱上走,那么他要作的主要就是自利的行为。“悲”,就是很悲愍,不愿意再往那个上面走了。以这个驱使,他就一心出离,不去作那些与别人争名夺利的行为,下至它的等起都能遮止。也就是根源上住在无我、厌离当中,那当然就会断掉害他的行为和根本,一切时主要要作一个自利的行为,先要脱离恶趣,再就是脱离生死,从缘起的方面很细地能做得到的,这就是声闻缘觉的行为。
那么所谓的“悲”,比如想:“我处在这样苦的圈圈里,这种恶梦的相续里,太可怜了!”就像得了一个非常深重的病,度日如年,整日煎熬,倍受病苦的折磨,那个时候有一种悲怜之心,那个就是悲。由于这种悲,他就想寻求怎么能脱离这个苦,就会找医生,就会寻妙药,就会非常刻苦、用心地来治疗,这样子就叫“悲”。像这样,如果光是可怜自己一个,有那种悲伤,然后就想从这个苦里面出去,但是重点只在一己之上,这个就是共小乘的悲,其实代表出离心的内涵,由它发起来的一切治病的行为就是出离行。推广到一切同病者上面,觉得大家同是天涯沦落人,同是遭遇病患者,有一种普遍地悲愍,这是大悲。
顺序上,先要有共同小的悲,不然对自己都没有悲,还能悲别人吗?因此,先是在一己上面去观察轮回的苦集、十二缘起等等,由此发生一种悲,自己就觉得这种状况非常地可怜。然后再推到一切众生上面,觉得我不应该只管自己,那一切的母有情都是这么可怜,他就会有一种大的悲出现。那个时候,就开始从出离的基础上提升到大乘的菩提心。增上意乐一起来,就要担荷把一切有情生死的病苦全部去掉的重任,把他们都安立在大乐之地。那么出现了这样广大的悲,由它驱使的话,就将出现大乘诸佛菩萨的菩提万行。这里要知道,前者的重点是在自身上克服爱染,后者的重点要克服一己私欲,从私欲的小圈圈里脱出来,这样就升华到大乘的善行。
2)诸佛菩萨的善行
唯一修作利他众
六波罗蜜四摄行
恒时行持不弃舍
此即诸佛菩萨行
在自身上已经去掉了损恼他人的根源和行为,之后通过知道三界都是苦、众生都是母亲等,这样子修菩提心的法门,那就会发生广大的意乐。这时就是要专门以利他为重,修的是六度四摄的行为,而且恒时行持而不弃舍。所谓“唯一”,就是专一,因为已见到光是利益自己的私欲唯作衰损而已,无始以来由我爱执起各种的私欲,只管自己,反而有非常大的弊端;现在发现,专一利他是大乘的庄严,这样反而成了自身的安乐资具,会发生广大威德等等。诸如此类,比较自利和利他以后,唯一地修作利他的行为。那么它的项目有十项——六度以及四摄。六度就是六种到达彼岸的行为,有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四摄就是摄受众生的行为,有布施、爱语、同事、利行,这就摄尽了利他的善行方面。一切时中都行这样的六度四摄而不弃舍,那就是诸佛菩萨的行为。
所谓“唯一修作利他众”,基于前面对大乘佛道的信心、对众生的悲心作为根源,就会发起一个大士的行为,专一地趣注于作他者的利乐。这也是由正反两方面的思惟发展了信和欲,到了广大程度的必然结果。也就是修七种因果、自他相换等的法,明识大小的缘起,见到众生都跟我一样堕在三界的苦海里,而且痴盲如同瞎眼者一样不知取舍,一步一步地蹎蹶,走在险崖之上。那么这样就想:一个具有佛种性的人,不悲愍他、不精勤利他,那是不合理的。从正面上要知道,一个人的安乐、威德、殊胜的力量,就是能担荷利他的重担;相反,如果只是作自利,那就跟旁生一样了,所以,作为一个大丈夫的本性,应当专一地投注到利他的行为当中。诸如此类,就会发生专一利他的心。
再者,接着前面大乘的信和悲。相信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只是不知道这个四大的身是假的,生灭的心是假的,真实的空寂灵知才是自己,众生由于不知道这一点,一念无明落到虚假的幻苦界里,就像这样,从法性上也可以信心和悲心两个合起来。那么大乘的善心一旦起来了,一种专一利他的动力就出现了,然后就发生大乘利他的行为。或者就缘起一分来看,就想:这一切众生都是母亲,曾经对我有那么大的恩德,现在他们都处在这样的险境中,不报恩是不对的,这个时候也是信心和悲心两个合起来,不忍众生的苦。之后悲心扩展到广大的程度,以大乘的意乐驱使,就会出现利他为重的大乘的行为。
首先补充讲解诸佛菩萨的善行:
唯一修作利他众
六波罗蜜四摄行
恒时行持不弃舍
此即诸佛菩萨行
六度四摄是诸佛菩萨行为的总纲,前者成熟自相续,后者成熟他相续。只有自己的相续成熟了,才能把其他的众生也安立在六度中,从而成熟他的相续,因此,为了觉他,先求自觉,为了度他,先作自度。目标唯一是利他,顺序是先成熟自己再成熟他众,一开始重点要在自身上修出这样的道行,这个时候不离利他的意乐就可以。
从布施到般若之间所谓的“波罗蜜”,就是当违品的心去干净了,顺品的心全发出来了,就到了彼岸。以布施为例,违品是悭贪,对于身、财、善根三大类悭贪的执著全数都去掉了,而这三个方面无余地施舍众生的心修到了圆满的程度,就到了彼岸。诸如此类,六度的善心全修到了至极圆满的地步,就出现了无边的菩提妙行海,这就到了佛果,也就是普贤行海全数圆满。
四摄总摄了成熟有情的所有方便。先是由布施使对方生欢喜心,从而能成为闻法的法器;随着就要由爱语,对于众生宣讲六度的法门,让他断掉疑惑,真实地信解这个妙法;之后由利行,使他能按照六度的法轨实行,真正受持在心上;同事,就是教他修的自己也做,这样以身作则来带动他,使得他在六度的道上长期不退,达到坚固,这就是真正成熟了他的相续。
“恒时行持不弃舍”,自从发生了大乘的善心,以大悲为根本发生了菩提心,从此恒时都行持这样的六度四摄,直到佛果之间。诸佛菩萨日日夜夜所作的行为就是六度和四摄,这样的妙行达到究竟的地步,就是六度所摄的无量无数的妙行海完全都修出来了。
2、中显分二:(1)明善心;(2)明善行
(1)明善心分二:1)明以三种信归依;2)明以三种悲发心
1)明以三种信归依
以三信归依三宝,即以清净信归依佛为师,以欲乐信归依法为道,以胜解信归依僧为友。
于智悲力无等伦
二利究竟正等觉
清净信心而引发
承诺誓依佛为师
其中,对于佛具有无与伦比的智悲力、自利他利都达到究竟的无上正等正觉的情形,由清净信引发归依的心,也就是有极大的以佛为我依归处的希望之心,从而由思心所役使心发誓依佛为师。此处首先对于佛的无上德相,由认识而发起清净信心;再者,就是由思心所的驱使,心口一致地归依,其承诺处是依佛为师,一切都依奉佛的教导而行。
归依境所谓的佛宝,要从道谛、灭谛和持有者三点来认识。在一刹那间能周遍了知一切所知万法的智慧,这是究竟道谛;以及具有这种遍智当中的究竟的灭谛,也就是出现了圆满大智的无生无灭的寂灭之谛,这是究竟灭谛;持有者即是佛宝。
“智悲力无等伦”指无上的大智、大悲和大力。
“大智”:具有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无二双运之相。也就是对于一切时处有寂所摄的名言所知的体性,不是观待前后的了知,而是在一刹那心中无余普见;然而,寂定住在法性不可思议自性中的智慧也未弃舍,因而成就一切种智。总之,这里要认识,如同《维摩诘经》所说:“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前者指尽所有智,后者指如所有智。尽所有智,就是在一刹那间照见所有十方万法的体性,同时也未弃离如所有智,也就是一直住在法性不可思议的自性中从未离过,了了地明知万法。这是在佛上面特有的德相,这以下包括十地菩萨在内都不具备,故称“智无等伦”。也就是说,不必说凡夫、外道的一点点世间智慧,也不必说声闻缘觉只知一分法无我和圆满人无我的智慧,或者照见少许所知体性的后得智,而且也不是登地菩萨一至十地之间并未圆满的智慧;这样客尘已经彻底消尽,对于法界的法性以及所有的缘起事相,都在一刹那间无余照见,而且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无二,一时圆成,当然是具无上的智慧。
“大悲”,指不住有寂两边。虽然已现前道灭二谛,然而不住寂灭而在无量众生界中大悲遍转,称为“悲无等伦”。也就是说,灭的真实之际已得现前,然而于无量众生界大悲遍转相续不断,恒时护念愍怜,谁为衰损者,谁是可怜众,谁堪能引导解脱等等,对一切众生全然如同对待独子那样,具有这样的护念愍怜的缘故,具足大悲。这不但不是凡夫狭小的悲心,如只对子女,也非小乘的悲心,而且不是一到十地菩萨的悲的境界;而是法界心中本有的周遍的大悲,在客尘消尽的时候,自然地就缘着全法界的众生如待独子般地悲怜,在一切的众生界里都有此哀愍,因此是“悲无等伦”。
“大力”,指在方便的力用上达到了最高。也就是以愿力和三摩地力,以及发起的无有穷尽的善巧之门,按照无量有情众各自的机缘,如实那样成熟而解脱他的相续,因此具无上力。就如同观世音菩萨,当无余地开发了法界心以后,随其悲愿和三摩地力,就在无量的众生界里,随其根性意乐,应以何身说法即现何身、即说何法。像这样,对任何一个有情都恰如其分地成熟他的相续,而使他得到解脱,乃至无余地安置在佛果中。当然,这样的力量不是凡夫、外道能及,也不是声闻缘觉的境界,且不是一至十地菩萨所能达到。因为这是法界心全然地开显,一切众生都在自己心中,以周遍的悲愿和刹那不动的三摩地的力量,的确能够应法界所有群机的心,应当说什么法就说什么法,应当说什么咒就说什么咒,应当示什么身就示什么身,诸如此类,都是出现了方便至极的力用,然后完全地应着群机而作成熟解脱,所以“力无等伦”。
“二利究竟”,指自利与他利方面都达到了究竟。按《宝性论》所说,自利上具三德,他利上具三德,总的就称为自利、他利的两种德,共有八德。
先是自利上有无为、任运成和不依他缘而自证这样三种无上的德相:
一、无为,指如来的法性无自性的妙体,并不是由因缘造作而产生的,因此称为“无为”。无为就是本自圆成之义。一个法由于因与缘和合而造作,然后把它产生出来,这种是新生的有为法,当然它是观待因缘的缘故,不住第二刹那,一刹那就灭掉了,或者在真实当中,以观待他缘的缘故,实际没有自己的自体,这种并非如来自利上的体性。如来自利的体性就是这个本自圆成的诸法自性,它没有任何有无、常断、一异、来去等所有边的自性,是本来空寂的。那么它是怎么造成的呢?没有什么因缘造成的,它本来就是如此的,叫“法尔如是”。
二、任运成,指不需要刻意地由对治的功用来遮除所断的品类,从前的那些贪著障碍的一切垢染已经达到无余清净的果位,由此在丝毫都没有客尘障垢的体性当中圆满妙成,这称为“已达到任运而成”。
这是指在修道的过程中,自利方面当然要遣除如同遮蔽日轮的阴云那样的忽尔的障垢。这是指自从一念无明之后,起了能所的执著,发生了人我和法我的分别,由此逐渐地沦落到虚妄的客尘界里,这即是粗细的二种生死。所谓的“自利”,就是通过修道去掉这些尘垢,当已经明见了本性以后,就能够去这些妄执。先前还是有功用道,之后到了八地以上无功用道,到了究竟之地的时候,丝毫地起一个心、由无功用的道去除这个所断都已经没有了,也就是从前发生的那种贪著障的所有的垢染,下至微尘许全部都没有了。这样回归了法界本地以后,一点点二取的相和分别都没有,在这种无垢的体性当中,一切都是圆满任运而成的。这实际是从离垢分究竟来说自利圆满的。
三、不依他缘而自证,这是指真如之义唯是以圣智没有能所心境二相的方式明见,此外对于它的自体,由口里说的声音、心里起的分别是没法直接见到的。这里说到诸佛已经内证了,这是一切语言、分别行不到处。当心境两亡、能所脱落的时候,自身就明知了自体,这个就叫“内证”。它不是借着其他的语言、分别等的因缘来知道。
以上所说的无为、任运圆成和不依他缘而自证三德,指自利究竟。发生了无上的智悲力,指他利究竟,由此称为“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正等觉”是表达无余彻证的相。所谓的“正”,就如同莲花开,如同睡梦醒,也就是从无明的痴睡当中醒觉了,以及对于一切万法的体性开启了广大的智慧,就像出尘的莲花开敷那样,表示无上的觉悟开出来了。“无上正等正觉”表示无上之相。以“正”表示并非凡夫、外道等的邪觉,以“等”表示并非二乘的偏觉,以“无上”表示并非一至十地菩萨的有上。总而言之,这样发生的现证的智慧,不属于不清净的种类、不圆满的种类,而是到了至极圆满之地,故称“无上正等正觉”。
基于对以上德相的认识,自然发生清净的信心。也就是相信诸佛的确是我们无上的归依处,因为他对于我们任何一个众生的界、根、意乐的差别,乃至最细一分,以及以什么法门来调伏的方便等等,所有都是现量见而知道的;再者,他有无上的悲愍,就像对独子那样的喜欢,恒时又见到一切的有情,为了我们每一个众生,即使需要无数劫精进他也在所不惜的,有这样究竟的大悲;再者,他有无量的威力,一切违品的障碍全数地消尽,而出现无等无上的圆满的金刚力,能针对我们的情况作最大的佛事,由于具足这样的智悲力三者的缘故,不可能不对我们作利益,以此就相信的确是无上的归处。这样就想“再没有更高的引导师了”,自然地以一个思心所役使着心,心口一致地承诺:我发誓尽未来际依止佛为导师!
二谛双融圣法理
依从无垢欲乐信
四谛取舍无倒乱
立誓真实而践行
法宝总的指道谛和灭谛以及能诠释它的教法,或者说教法和证法。所谓的“道谛”,是指圣者智慧的慧观,“灭谛”,就是心中本来安住的灭谛由择灭得以现前。依《宝性论》说为八德,实际灭谛具三德,道谛具三德,道灭二谛本身为二德,正揭示了法宝的体相。
灭谛三德为:一、无思;二、无二;三、无分别。
一、无思,指法性平等性中本来没有一切的边相,也就是相待而立的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一切四边所摄的相本来清净无有,真实见到胜义的时候,就明了从本以来就是这样无生的自性,这个就是灭谛的胜义谛,这是无思或者本非思惟的行境。因为一有思,落在分别识的行境里,必然就不出这四句,然而四句本无的缘故,本不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
二、无二,指无业惑集及无心境二相。这是就抉择灭修证断客尘的状况而言,就粗分而言,无论业惑集有多少的品类,都毕竟穷尽的自性;再者,就细分的“二”而言,对于心的自体远离了知和所知的二相,所以是不二。从最初一念无明妄动,出现境界相、能见相,这样从此就落入“二”当中了,总是有心与境或者知与所知的二相的错觉。到了修证择灭至极的时候,这个心与境的二相已经泯灭了,因此,这种无二是得证灭谛的状况。
三、无分别,指一切非理作意的粗细现行最极穷尽,所以无分别。本来没有常、乐、我、净和无常、苦、无我、不净这八边的相,对此有凡夫粗品非理作意的过失,以及二乘细品非理作意的过失,这些是由于过去起了这样的妄分别为种子,遇缘就会不断地现行。当修证择灭至极的时候,这些能最极穷尽、永不复生,因而在证得灭谛的时候没有这些分别的妄动。
以上说到了本自安住的寂灭,由修证发生了择灭,断除了它的违品而现证了,这样就叫“灭谛”。
道谛有三德:一、清净;二、明显;三、对治。
一、清净,指圣者智慧明见的状况。随着各层面的证量,一断永断地断掉了各自的障品——根本烦恼、随烦恼的缘故,智慧处在清净的状况。
二、明显:对于万法的真实体性现量亲见,如眼脱离翳障那样,没有法眼的尘垢,所以明显。
三、对治:当无间道直接灭除自分的所断之后,随之而来的是解脱道和后得道都成了相应的正对治的方面,所以具足对治。也就是这个有境的心成了对治的德相,如光破暗那样。
以上清净、明显、对治是在说明道谛智慧的状况。
总之,具有这样的三三妙德,以及总体的道谛和灭谛,就是法宝的状况,而对它能诠释的教法也说为法宝。
对于真俗二谛双融的圣法妙理,发生了无垢的欲乐信,以此信心就立志要修这样的道。如何修呢?即是按照四谛无有倒乱取舍的轨则如实地修行。什么是法呢?就是指本来的涅槃本地、实相、我们原本的家乡。这样的法,我们一旦契合回去了,就再没有苦了,因为实际理地无生无灭,是本自的自受用法乐。对此非常想回归,就是有欲乐信,这叫“道心”。
要知道,当初就是不二的法界,由于一念认明,头上安头,这样子就沦落下去了。从此由这样的一念妄动出了业相,然后就有境界相、能见相,由细到粗就落到“二”当中了,这样就使得事和理、真和俗、心和境似乎出现了隔别不融的情况,这就是落到了“二”当中,一切的苦由此而来。“圣法”就是一切诸佛的法,也是每个众生本自的法,所谓“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所谓的“双融”,实际上本来不二,全事即理、全相即性、全妄即真、全生即佛,就像这样它是本来融通的。我们以为的“二”其实都是不二,“融”是对“不融”而言的。这一切事本来就是从理出来的,而这个事即是这个理,或者这一切相本自就是性,一切众生本来就是佛,一切分别心本来就是智慧,一切的妄本来就是真。我们的可怜之处就是以为有两个,然后就对着这个相不断地分别计较,以此起惑造业就沦落到粗细的苦流当中,无法返回,因此,现在就是要证大乐之地。这个无二的地方本来没有苦,也没有妄动,一切本来没事。因此在这个地方自身明白了以后,就会发生大的欲乐信,想“我要回去,我要回到不二的本地”。
我们现在就是不知真如法性,不知道一实相谛,不知道不二法门,不知道一切都是佛,在这上面就出现了苦,而且无穷无尽。这样就明白,现在就是出了二,首先是立了所,然后出了能,这样子就一直不断地由细到粗流转下去,所以这一切都是非法。
那么现在知道了法,就是知道这个道,晓得本来是涅槃,本来就有常乐我净所摄的无量的功德,本来就是大乐,一定要回去。就像做了一个梦,到了梦里面一切都出了二了,但实际上本来不二。在这样了解以后,就出现了非常大的想证道的欲乐,这以后就归依法,法就是涅槃。为了修证到这个道,按照诸佛开示的正道如理地修持,会有这样的心,这样子就发生了对法的归依。
“无垢”指远离无知、邪解、疑惑三大垢染。“欲乐”,就是见到无上的大义,对于这样的大乐妙果发生真正的希求。“信”,就是信定了这条路。那么就开始要修道了,对于这一切“二”范畴里的世俗假法、这种虚妄分别为体性的惑业苦的流转,没有了兴趣,要修道的。那么,以这个欲乐信作为根源,就发誓要修四谛的道。四谛有深有浅,含摄了一切三乘法道。粗分就是指染净两重缘起,以我执起惑造业,为集谛;由此出现了三苦所摄的各种苦,为苦谛;当这一切苦因苦果寂灭了,就为灭谛;修持无我为根本的道,为道谛。这是共小乘的四谛,只是在粗分的分段生死上,谈到如何回到暂时寂灭生死苦的涅槃境地。更深的就要知道,凡是虚妄分别所起的这些两种执著,全是集谛;由此发生二种生死,就是苦谛;修习圆满的空性,是道谛;最后连最细的迁流都寂灭,为灭谛,这样就更深地认识了四谛。
“四谛取舍无倒乱”,明见缘起后,要对于虚妄的苦谛和集谛舍离,对于真实的道谛和灭谛证取,而且各种的法道都有它修习的法则,这些上面不作颠倒。以大圆满的前行和正行为例来讲。先是前行的道,透过修暇满和无常,知道人身很宝贵,但是很快就没有了,办此生的事情死时毫无利益,只有修法有利。这样发起舍现世一心修法的心,它作为入道的一个心力基础。再者,要去往何方呢?就要修习轮回过患,这是明苦谛,知道这里面丝毫的真实乐都没有,出现的是无穷无尽的苦的循环,再怎么样的乐都归入苦中,由此发生厌患出离。接下来就要认识苦因,就是我执起惑造业,这个上面以我执和私欲为根本,发生三毒的烦恼,起各种身语意的业,这些就是集谛,由它出现三有六道的果报。以上的这两分就是所舍。
然后修习解脱利益、依止善知识的道理,这个时候要出生一个求道的心。然后归依、发心、积资净障、上师相应,这一切就是证道的途径。假使这些在缘起上已经合上去了以后,从外到内一步一步地发展,这样依序地进行如理到量的话,那当然会发生证道的智慧,这个就是修道谛。之后现前不生不灭的本性,这个就是灭谛。之后要保任,修习立断和顿超两部大法,这样子就是让灭谛现前。像这样摄在四谛当中。修行有由浅至深、由粗至细、由有为到无为等这样的路子,不要颠倒错乱。那么这样来修行的话,最终决定能证到二谛双融的圣法界,而到达大乐之地。
以此缘故就发生了誓愿,从此真实地践行这样无误的缘起之道、离苦得乐的妙道,要证得二谛双融的法界。在因上就想修道,以无乱无倒的方式很好地在心上取舍四谛,之后就从迷返悟,从染归净,从向外著各种的相回到本性,当到达一念妄动皆无之地,就回归了大乐本地。
于具智断僧伽众
猛利诚心胜解信
慈护相续无间断
承诺永结为胜友
对具有智断或明脱八德的一切僧伽,以猛利的胜解信,承诺尽未来际当中相续不断地以慈心护念,永远结为殊胜的道友。
“具足智断”,就是有明和脱的八种德相。包括明方面的三德——如所有明、尽所有明和内智明,以及脱方面的三德——贪障脱、碍障脱、下劣障脱,即以明知为体性的智慧已经开发,和从各种客尘障垢中已得脱离,加上总的明和脱两种德,共八德。这是表达一切法界觉悟的圣贤,主要是登地以上的大乘圣者,当然也旁带包括声闻缘觉的圣僧,和地前资加二道的菩萨。
智慧明方面的三德:一、如所有明,指根本定中,对于诸法的体性本来无我空寂,如实地亲见,因此有如所有明。
二、尽所有明,指以后得智,对于名言中蕴界处三类所摄的万法体性,无误地、如实地了达,因此有尽所有明。
三、内智明,对于甚深空性和广大缘起的事相从本一味,内证明了,所以有内智明。也就是本来空性和缘起不是两种东西,或者理体和事相本来不二,知道这个一味。其实如所有性和尽所有性,或者法性和法相,就是这个内的智慧,是由这样的大智慧的妙体,应着染净各种的缘,发生十法界圣凡的各种事相。广大的缘起事相就是从甚深空性出现的,在空性之外没有缘起,在缘起之外没有空性,或者说事外无理、理外无事,以理成事、以事显理,性外无相、相外无性等等,这样就知道,它本是一个自内的智慧。而这个智慧不是指分别心,是指法界本身有明的一分,就是它能动烦恼,它能起善心,它在迷后能发生六凡各种的错乱事相,它在悟的时候能出现四圣的清净事相,总而言之,就是这个内的智慧,它在随染净的缘不断地现。如果知道所有这一切都是它现的,事相不是它之外的事相,空就是它本来空寂,由此来现,现了又是空寂,总而言之就是这个内的智慧或者真正的妙明本心,缘起空性的一味就是指它,这样子明了了以后,就是于内智明,实际就是见了性。
“脱”有三德:一、贪障脱;二、碍障脱;三、下劣障脱。
一、贪障脱,指烦恼障方面的遍计、俱生的各种品类,随着有多少种而消尽,毕竟断掉了这个系缚的行,所以就有从贪障中解脱。
二、碍障脱,指所知障方面的各种粗细品类,按照当时的道的状况,以对治智慧的金刚杵毕竟摧灭,所以就从碍障中解脱。
三、下劣障脱,指已在真实的见性断除私欲,而为了一切有情的义利,决定地入在无上的菩提道中,所以已从下劣障中脱离。
总之,忆念整个僧伽系统具有真实的智断两方面的功德,也就是有明和脱的德相,一方面智慧的明显露了,另一方面脱开了各种客尘的系缚。它的主体,是从登地以上一直到佛位整个圣法界的体系,当然随顺的方面,地前各层的贤者以及小乘的圣者都在这个体系之内。
由于明确地知道,这是代表法界圣贤的体系,是符合真理的一个系统,它绝对是有加持力的,而且有最大的助缘力量,进一步说,就是具有无量的无漏戒定慧功德的加持,在作任何佛法和众生的事业上,都有最大的助缘力量,何时也无欺诳,再者,它整个地和合成一个总体,因此称为“僧伽”,也就是以和合为义。那么对此当然就发生一个以任何的魔都无法引转的信心,这就是胜解信,是一种不二的心,也就是诚心。由于对这个法界圣贤体系的确认,就感觉这是唯一要归依的友或者助伴的方面,让它发展到一种恒常猛利的地步,以此作为根源,之后就有归依的誓愿。
也就是,法界圣贤所有的系统称之为“僧伽”,之后以一种猛利的胜解信,发誓“我要融入到这个体系里面”。对此唯一地是以和合为相,以慈心护念、护持,一直到尽未来际为止,这样承诺永远与全体的圣法界结为胜友,乃至这里面的标志——一块僧衣在内,全数地顶戴、归投。就像这样,那当然发起的是真实的归依。它的内涵极其深广,实际上也就是《普贤行愿》所说的“于一切处同集会,身口意业皆同等”,这样来生起归依僧的心。
2)明以三种悲发心
信心和悲心是两个侧面,都是根本的善心或者道心。信心就是相信这个真实,悲心就是感觉沦落的悲哀。对自己来说,“唉!我陷在这种狂花般的错乱相续当中,很是可怜啊!”那么这样就在自身上起道心:我一定要出生死,这一生一定要解决轮回苦的问题!就像这样,自身上基本的出离的道心要出来。
转而缘到其他的有情,他们胜义中都是佛,名言上由于无量世流转的状况,都和自己有或父或母、或兄或弟等的亲情关系,因此想:我一定要把这些苦难众生度到真实的大乐之地!那么这样就拓展到大乘的悲。也就是,由于信转而就会有一种动力,一定要脱开这种状况,一定要把自他都带回到本来的家乡,这个就是一个道心。
“无缘悲”,就是说本来人和法的相都是没有的,一切本来清净。从前面现相的层面,再要转到在实相上一切都是真如,一切都是佛性,一切都是如来藏,一切都是清净的、都是光明的,它是本来没有事的。那么,在这个最细的层面上,一切都是在本来之地,有这么一种想要回归的欲或者动力,最为深细的就是无缘悲的层面。在实相中,没有任何的问题、任何的戏论、任何相对二边的相,那么在这上面有一个欲,就是要回到本身,不再落到任何“二”的状况里。那个极细的道心,不会再往任何凡庸的现相和分别上走,这个就到了最细的悲的层面。
这里要把握三种悲的层面,先要知道我们的性中本来有悲。比如,见人生了麻疯病,看到的时候就会觉得可怜。还有所谓“妇人之慈”,一看到人家苦啊、病啊、孩子走了、死了亲人等等,她就自然会流泪。包括旁生也有,比如它的孩子走了,它就很伤心。那么,这就表示性中是有悲的,也就是我们对于苦的一种不想要,对于苦的一种伤悲。
那么,这个性中的悲要把它拓展开来。在本性里,本来这个悲是周遍的,因为你的性是遍一切时、一切处的,就好像太阳必然有光、有热,水里面必然有湿性,你的性中就是有悲的。而这个本性,并不是生灭的分别心,也不是局限在某个空间范围里的肉体的相,或者物质的相,它本身是不二的妙真如性。既然它是周遍的,那跟着它在任何的地方,那里就是有悲的。这个悲和智是两大体性,如果说智的时候,那当然就变成了一切种智,或者遍智,如果说悲,那当然就出现了大悲,或者说同体悲、周遍悲。
现在关键的问题就是悲的开发,它成为道的根本的动力,我们常说的离苦得乐的欲或者心,就是指这个悲的属性。随着我们的见解不断地拓展,世俗上也是从今世很狭小的一个认识,拓展到绵延不断的三世的相续,从我们只体认到的苦苦是苦,拓展到一切有漏受全部是苦,或者整个有漏系统全是苦性,那么这样的话,我们离苦得乐的愿望就随之而不断地拓展。这就是前行修心的重要,以此可以建立道心。在这里属于善心的第二部分,所谓的悲心,它是一个极大系统里面,最开始属于小学阶段所要发展的。
我们对于自身苦的认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然说的时候,可以一次性从根源上说,譬如,像马鸣菩萨造的《大乘起信论》那种讲法的方式,或者金刚乘的甚深法理。这样就会知道本来是佛,那是本明,不是作为对象或者对境的,然而,在最初一念的时候,却想要领略这个明,由此就出错觉了,那是最细的错觉。在那个时候一念妄动以后,能所就出来了,这叫“二取”。由此,“二”范畴的细的法的相就出来了。那么,首先是有境界相和能见相,这两个都是虚妄的。再进一步,病就进一步加深,但是在前头的时候,一旦落入到“二”,就是生灭系统,就是阿赖耶缘起的体系,这叫“赖耶缘起”。这样不断下去的时候,在某个时候就开始出现了外器的细四大的相,地水火风等的虚妄相要出来,但它是细四大。之后,它逐渐地会变粗。然后,自己的识去抟取少分的四大,识就裹在里面。当时,由于心进一步地迷乱了,就把这个识和地水火风少分四大的混合体,看成了一实体,认为是一体的东西,这样就出现了总的蕴的执著,叫“总聚的执著”“蕴聚的执著”。
然后,随着蕴执就起了我执,也就是把这一坨东西认为是“我”。之后,这个我执就作为轮回的根源,叫做“集谛的根本”。这样的话,既然有了私我,一种非常大的私欲就要出来,也就是凡是符合我心意的,就叫“可意境”,那就起贪;凡是不符合我心意的,就叫“不可意境”,就起嗔。以贪嗔作为两大根本烦恼,表示的就是由此出现的各种种类的烦恼,都是以我执为根源,发生的各种心态不寂静的相。由此一动的时候,就会发生身口意各种的造作,这就出现了有漏业。有了有漏业,由它的力量就不断地变出后面的蕴来,这样就叫“结蕴相续”。从此之后,惑业苦一直循环不断,或者说十二缘起支一直相连不断的。以上揭示了轮回苦的状况。
在这里面,它的相叫“有情相”,或者“补特伽罗相”,或者“数取趣相”,就是不断地在六道当中取这个蕴那个蕴的相续的过程,这种就叫做“有漏的生命”。我们今天所说的“生命”,就是指这个范畴,其实就是沦落到苦的状况,一种错乱的蕴的相续。那么,现在已经落到了轮回有漏蕴相续,或者分段生死相续的状况里了,对于这里面苦的状况,发生一种想要脱开或者要拔济出来的心,这种动力就叫“缘有情悲”。
之后还要进一步地提升。也就是,先是一部分一部分地认识,比如对于人间,会发现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再细到五取蕴的相续,在这个层面上就看到整个是个苦,就会对于人生产生悲感。然后就有一种心:人生唯苦啊,什么时候能够从这个苦里面脱离!很多人就是因为这个,就走入了宗教。他会想“哪里有一种离苦的方法?”那么,在世间法里不谈这个问题,在各大宗教里会谈到这个问题,这种心会让人去修道。之后再展开来看,不光只有现世,还有前生和后世。在连起来的三世相续里,会发现自己一直在这个轮回里面转来转去,跑到下面去是极苦,到了上面就跟水车的轮转一样,在福尽之后又要堕落。在这上面就发展到,对于整个轮回的状况发现有漏皆苦。也就是看到这是个极大的苦海,就出现要彻底地从轮回的相续中脱离的欲,这个就是缘有情悲拓展到一个极度的层面。
由于有这么大的一个见,就产生一个大的信心;而这么大的一个欲,就是一个大的悲心。这个悲是指自身方面,对轮回的法感觉特别悲哀,自己想要从里面出去,就像要从大的牢狱里出去那样。那么这是第一个悲,它的层面上,就属于解脱道上的动力已经有了,道心已经有了。像这样,依着这种悲,一直要拓展到出离心的层面。
从离苦得乐的状况来讲,我们人是需要这样发展的。比如,当手面临火烧的时候,马上就会缩回来,夏天的时候看到河水清凉,马上会跳进去洗澡,那么这种就是离苦得乐的欲。但是,如果没有在见解上拓开、在信心上打开的话,那就只有这么一点。之后他会感觉,在人生当中,饮食男女是很好的,因为有乐受,他就想得到那个乐。再说,贫穷、低贱、疾病是不舒服的,他就想离开这些苦。在现世的范畴里,也有世间的各种说教,由于他的智慧没开,就只有这么大个眼光。但是由于本身有一个悲,因此一碰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就会选择,那个是苦,我要离苦;那个是乐,我要得乐。这样的话,伴随他的见解,就只能发展到这种想脱开、想求得的心。这就是两个端,一种是苦端上面有厌患,一种是乐端上面想求取。也就是所谓的欣、厌两头,或者对应我们一般说的厌患、出离,其实“出离”就是指求解脱,得到那个脱开的乐。
这么一个基本的离苦得乐的心,在甚深层面去观照的时候,就知道其实是自性,也就是我们性中有这样的悲。随着见解更大地拓展,当对于世俗的状况,有一种非常深、非常广的认识的时候,那个悲也随之会提升到非常深、非常广的层面。假使在这种有漏的生命现象上洞察到了苦,从一点点的开始,逐渐地启发出来,最终达到对整个有漏生命体的状况,真实地见到是苦,那么他的悲就会拓展到最大的地步。
总之,缘有情悲是一个总体的概念,就连一只狗上面都有的。而且,它是五类凡圣都共有的一种悲,也就是凡夫有,声闻有,缘觉有,菩萨有,佛有。
那有人说:佛怎么有?
佛针对落在粗分状况轮回有情的苦,当然他是有悲,只不过他是没有什么所缘相的。
又说:那怎么说一只狗有呢?
狗不懂得大事情,但小事情它懂。它知道它的儿子现在很苦,已经死掉了,因此它就悲嘛。或者它感觉很痛很苦的时候,它还是想在哪个地方去找一点乐。或者它的情侣失去了,它也是很伤心的。
以上解释了第一个层面的悲心,以及如何拓展而到达最大量的道心。
接着就要知道,沦落的时候,就是流转门从细到粗一路地错乱下去,还灭门就是从粗到细一路地回归。那么,不仅要有缘有情悲心的这个层面,还要有缘法悲心的层面,也就是在那个未出现有情状况之前。刚才说了,所谓的有情,比如像我们一样的人,出现了这样一个身体,有这样的相貌、结构,你会看到一个个分段个体的人。要知道,这只是人的现相,如果到了色界的时候,那就只有一种色。到了无色界的时候,连这个色相也不现了,只有一个心识它在定中的状况。就好像梦,梦里面会出现一个假的人,梦里面还可以不出现人,但还是你的心变的。在更细的层面上,我们要知道仍然是沦落,因为本来不是这种生灭妄动的相状,在这个上面就要看到所有的法都是假的。这样的话,一旦知道世俗全是错乱的,然后就想:我一定要回到本来!在胜义当中什么相也没有的,它是寂然无事的、湛寂光明的。这个时候他就会知道,这只是目前一种错乱的状况,还有一个没有错乱的,它是真实的。那么,他就有一个心想回去,想证到那个胜义,他会发生一个想求到正等觉地的菩提心。
但是,他在这里面还总是在分二谛,真、俗、错乱、无错乱、凡、圣,清净、不清净等等,老是这样分。其实没有什么要分的,分只是分别心的一个动作,再进一步在见地上发展,他的悲就会落到最大的层面上。
所以我们说“诸法唯缘性,枢要在欲心”,这个话一路可以用到底的,它的缘就是回归的缘。所谓“佛种从缘起”,要从一个缘才能回来,这个缘就是觉悟的缘、开发的缘、回归的缘,它要帮你。而因是本具的,因为你本来是佛。
那么这个要回来的欲,到了最后的位置就落到了金刚乘。那个欲就是想:不要作这些分别的。明显就是一念妄动才下去了,在最初的时候,你不就是因为这些,才落到了凡庸的相状和分别当中。其实本来就是清净的圣法界,本来自身就是三宝,自身就是佛,自身就是本尊,自身就是光明大圆满的本性。那么这样的话,在这个层面上,他的欲就要出来的。这里的“枢要在欲心”就是金刚乘的欲,他知道这一切都是清净的,因此再不作凡庸的想法。到了此地步的时候,他就要开始训练,从哪儿倒就从哪儿起。过去在那个地方倒了,就是因为想错了所以过去了,现在就要在那个地方做一个大大的改正。那就是,不要再落在这个那个的各种想法里,因此,他在这个上面完全地要契到本来。
这也就是从刚才说的,一个想离开火烧的基本的离苦得乐的欲,它是悲的一个反应,一直拓展到非常大的层面,要从轮回里整个地出去。因为这是大苦海、大牢狱,只要有办法我就要越狱而逃。那么这个心就很大了,不像其他的人,在轮回里醉生梦死,还做无数年的计划和梦想,这个人就比所有的世间人有道心。
再接着,光是自己出去的话,被佛讥为“焦芽败种”,针对他来说,他的大乘菩提心没出来,就不行,在开发的上面属于缓慢的、迂曲的。因此,不是以私我为重,把这个要拿掉,要让一切法界众生同归到正等觉本来之地。那么这样一个大的悲,一定要。这个出来了之后,每一次都一定要,以这个为动力的话,就建立了菩萨的六度万行,它是波罗蜜多乘的根本,就是由这个悲而起菩提心的。这样一个离苦得乐的欲,这样一个悲,就拓得非常地大了。而且,它在缘起上,直接地往彻底回来的方向走。因此说,菩提心是佛道种子,就是从这个要成佛的,任何人发了菩提心都绝对要成佛,缘起必然如此,因为他的悲就是这么大,他发展出来的道心就是这么大。
但是在这上面,他还是世俗、胜义地在那儿分。世俗是如梦如幻的,都是假相,但是我们在世俗里又如何如何;胜义中是清净的,是虚空般的,什么相也没有的等等,他老是在二谛上分来分去的,有这样微细的一个分别。那么再进一步的悲,就是提升到极度的层面,在一念妄动的那个地方,他不要落到凡庸的现相和分别里。在这个层面上,他就是金刚乘的见解,所行持的都是无二的。这个地方过来的话,他的这个悲就真正地要和本来合体了,回来了。
总而言之,道上就是要这样一路地升进进去。
2)明以三种悲发心
修学佛道三大心要:一、依缘有情悲,开发出离心;二、依缘法悲,开发菩提心;三、依无缘悲,开发清净心。这里要把握三个悲心的体相,以及悲心、信心和所开发的大道心的关系。
一、三种悲的体相
“三种悲”指三个层面上的悲心。“悲”就是见苦就想从中脱出,所谓拔苦谓悲,是这么一种欲。那么,由于见苦的层面不同,因而发生的悲心就有所不同。
(一)三种层面的苦
层面大分有三,就是指本来是佛,由最初一念妄动开始,就走入到了错乱相续的状况里,这里由细到粗,有各种苦的状况。起先本来就是清净的、圆满的、光明的,什么事也没有,然而一念妄动后就出了能所,这个状况已经落入到蕴的错乱相续里去了,这是细苦的层面。再接着就出现细四大、粗四大,有这样的能所两方面的各种法的相。之后,识去抟取少分四大的时候,跟那个四大混合的时候,再进入到更粗的错觉里,以为这个是一个整体的实体,发生了蕴的总聚的执著,或者说“多分蕴的整体是一个”的那个执著,这叫“产生蕴执”。那么,以这个为缘,无间地会把这个认成是“我”,这就出现了补特伽罗我执。那么从这个时候开始,就出现了有漏轮回的根源。在此之后,出现的惑业苦相续的状况是粗的苦相。
也就是从本来清净光明出了错觉状况,先是蕴的相续或者错乱法的相续,接着就是众生相续。前者是细分的变易生死的状况,后者是粗分的分段生死的现相,我们常说的轮回是指后者。在这个轮回众生界的状况上面,就它的差别万象来说,就有所谓的六道各种苦的现相。而就细分的蕴的相续,或者一直就是一种能所范畴里的错乱法的相续来说,那个属于还没有到粗分之前的,一种细的错觉态的连续。
(二)三种层面的悲
沦落就是这样由细到粗,辗转地下去的。而回归的时候,就是由粗到细,逐渐地由于开启正见、发生觉悟以后,引动本具的悲,而想从中脱出,那样就会有三个层面的悲心。第一个层面的悲心——缘有情悲,指的是缘着众生相续的苦状,而有想拔除这个苦的善心。缘法悲,就是缘着错乱的二取法的相续的细苦状态,而有想从中脱离的善心。无缘悲,就是指已经明见到了这样的法和众生,或者人我法我所摄的范畴本来无有,没有什么可缘的相,由此就会发生当下要回归本来的善心,这样就是无缘悲。
(三)缘有情悲从一分发展到圆满
这三大层面的悲心,又要明白一分和圆满的量。举例来说,缘有情悲属于凡夫、声闻、缘觉、菩萨、佛五种人所共。下至一只猫,当它冬天冷的时候,它马上就感觉这个冷是很悲哀的事,“那边有火炉,我要到那边去取暖”。这种状况是就它自身来说,它已经缘着自身这个补特伽罗猫的苦,有一种想从中脱出的心,这个正确的心发生动力,使得它往火炉旁边走,那么这样一种也是一点缘有情悲。再者,这只母猫当看到自己的孩子很饿的时候,当时就缘着那个他补特伽罗的小猫的苦,出现一个想拔掉它这个苦的善心,因而它就主动地去喂奶,这是另一分缘有情的悲。也就是,都是针对这个粗分的生死相续上的一种苦,当它一明见以后,就有悲的动力发出,而会有一种要脱开这个苦、寻求乐的心,这个时候就自然会出来。
但是要理解,它的那个悲,由于见的局限性,就缩小到一个旁生猫的层面。假使这只猫有一天很幸运地得到了像我们一样的人身,比如它成了一个小女孩,之后她就在人间开始学习,由于遇到了佛法,这个时候就有老师来教导她。当她透过外前行的修学,逐渐地认识到,此世的各种人间的状况都是苦,譬如她学了八苦,从生到死整个的状况,认识都是苦。这样她就跟其他的女孩子不一样,她的悲就发展到要脱开现世的苦状,一见到现世就有一种悲,想要得到一种乐。这个悲已经由正见的开启而得到了开发,这样就叫由那个一点悲变大了,还是这个缘有情悲的层面上在发展。
再者,她的老师进行了更深入的教学,她就开始了解到轮回三世的相续,六道整个的状况,从体性上认识了三苦,从相续上认识到,这样一个有漏五蕴的相续,或者五取蕴的相续,它是发生无数苦的根本,这个病没有好的话就不断地辗转相续。就像这样,从深从广各方面都认识了以后,这个时候开启了正见的眼睛。也就是苦谛、集谛这两个为根本,一旦开了正见的眼睛,她的那个缘有情悲,就依靠这个,可以扩大到对于整个轮回的范畴,或者众生相续的状况,真正地洞穿了。这个时候,她的悲就提升到了圆满的程度,那样就开发了佛道的第一个心要——出离心。
二、信心、悲心、大道心的关系
三种心的关系,在三个层面上都要相应地认识。这里先就轮回苦的层面来看。信心如明眼,这是指理智的体系;悲心如健足,这是指情感的体系;信心和悲心并运,逐渐地发展到圆满的程度,就出现了大道心——出离心。
信和悲的关系,一个是见,一个是行,悲心要靠信心或者理智来开发,信心要靠悲心来实践。也就是,当以理智或信心的眼睛看到了苦,自然在那个上的悲就被唤醒了,出现了动力要离苦得乐。而极度地明见到整个领域的苦相,那就唤醒了对整个领域苦的悲心,由此就发展出一个非常广大的动力,想从整个苦的领域里面出去,那就出现了大道心。
相反要知道,没有信心的眼睛看到那个苦,悲心想出也出不来的。世间上的任何有情都有悲的体性,但是,就好比一般世间女人的心很小,她见不到大的苦相,只是看到脸不好看,就悲得伤心地哭了。可是傻乎乎的,就是她的见是很不行的,而且这个见还有些颠倒。也就是她会知道一点点:没有化妆品是很苦,这样的脸;有化妆品是乐,会变得更好看。因此,她对于没有化妆品非常地厌患,她对于化妆品非常地欣求。那么这样子,那个悲和一个小小的颠倒的见合作起来,她也会哭,也厌患,也要出离,也想求取到能化妆的乐。这就可见,如果悲缺少信心,也就是明见的指导,他会在颠倒的方面发生悲。或者,对于苦的事实不认识的时候,也是浑然不知的,还把苦当成乐,以苦来求乐等等,这些就是颠倒的状况。
因此,悲心就是在信心的指导下,当一看到苦,自然悲就唤醒了。从这个上面不断地去发展,发展到极度,对整个领域的苦完全看清楚了之后,一个完整的悲、一个如理的悲就出来了。这个时候,对整个苦的领域就有了一个大的离苦得乐的心,这样子就出现大的道心。世人没有经过这层发展,他的心是颠倒的。他也是一直有一种本能,但是,他的信心就像瞎子一样,悲心又是情感乱走的,这样的话,他的离苦得乐也是非常荒唐颠倒地在不断地走。像这样,要从正反面了解这三种心的关系。
后面两个层面的三种心,也要类似地来领会,来体悟。
反面:邪信、邪悲和邪心
这里再补充另一个方面,就是邪信、邪悲和邪心。信和悲都是一种本性上的能量,一个是见的能量,一个是行动的能量。那么,假使熏得不好,邪信、邪悲一出来了,那种邪的想求乐的心,也是非常可笑地要出来的。
也就是,经过邪师、邪教的教导,反复地熏习之后,会出现邪的信解。就像在世间读书过多,熏得很深的时候,会发生邪的胜解。这个时候他也是非常信的,对于苦乐的那种判定,有意义、无意义等,心里已经结成了一个邪的胜解,这就是邪的信。然后他有一种邪的情感,就是邪的悲。他就认为这个是苦啊,没有吃,生活贫穷一点,名位低一点,他认为这个是苦;有名有利有享受,这是乐。这样的话,他已经出现这种邪的信念,那么一触及到相应的情景时,他就发生邪的情感。
比如,他没名的时候就伤心得要死,非常地不满意,看到别人那么好的时候,那简直哭得怎么样子,这就是邪的悲。然后,这个邪的信和邪的悲合起来,他就要拼一场,“一定要出离这种,我对现在的生活太厌烦了,我一定要脱出这种状况!”他就开始要争气了,也就要求现世的法。这样就是邪信和邪悲两个合作,发展到极度的时候,也会出现大邪心,非常猛烈地运行到生死和恶趣的苦里面去了。这样要知道,这是反面的状况。邪的三个心的关系认识了以后,就会明白是怎么样发展出来苦海的情形。
而且,现在邪的方面非常地广大。就像刚才说的,一只猫的邪信、邪悲两个合作,它就有一种邪的冲动,然后想离苦得乐,想做什么的,这么一种动物层面。那么到我们人类的层面,可以看到,任何一个上面都有信和悲两个合作。但是,一旦邪信和邪悲一合作的时候,那一下子在幻觉当中就想要离苦得乐,想要寻求到某一个大快乐的境地等等。所有的求财、求色、求名,哪怕求一点点享受的小快乐,一点自我突显的小快乐,全部都在这里面。
像这样反过来看,我们内心是不是充满了这样的三大邪心的系统,以及一切时都在这个机制里运行?我们如果是这种状况,的确不是什么修法的人。那就要知道,从这个点开始,就要开始改造了,也就是从这个点,就要把颠倒的三大心的状况改正过来,从这里开始,就叫“踏上修心之途”。逐渐地把邪的心全部退掉,正面的信上端正了,悲上端正了,那个就是正信、正悲,那样子出来的两个一合作,就是正确的离苦得乐的心,它就是一个道心,或者这样如理的三个方面就叫做“善心”。那么从这开始,一步一步地发展、来开发,我们才能真正地回归。
以上总说之后,我们就正式进入到对金刚句涵义的认识上。
1依缘有情悲开发出离心
依缘有情之悲心
明见轮回大苦海
解脱寂凉为乐洲
随生厌患与出离
金刚句的涵义
第一句讲悲心,第二第三句讲信心,第四句讲信心和悲心并运推到极致的结果——发生出离心。
(一)悲心——缘有情悲
“缘有情悲”,就是在轮回众生相续苦这个层面上,出现的拔苦的善心。对此悲心体性的认定,有的会说,这是熏习而成的种性。在性中只是法尔具有它的种子,不断不断地熏习,会出现这样的悲心。另一种说,是本性住种性,就在性中本来安住,有这样的属性。按照红教的见解,应当是指,就像芝麻里有油那样的,性中本来有悲。这样子认定,就是讲性里面有这个悲的德性,它是性种。
这样的悲心,如何会出现呢?真正见到了苦,就会随之而出现悲;见了多少苦,也会以此生多少悲;见了多重、多深、多大的苦,也会出现相应量的悲,因此,悲发生的因是在见苦上。假使心没有被扭曲、障蔽,那的确以良心的作用,见一点苦会起一点悲。因此,悲要怎么样发展?就是要从见苦上面出现。这样就知道,悲的动力要靠信心的眼睛明见苦来发生。
(二)信心——明见四谛
现在在轮回苦的层面上,如何发展出一种想回归的大道心呢?重点在第二、第三句话上。“明见”就是要出现智慧的眼目。“四谛”有多层面的解释,这里就粗分而言,共小乘所说的缘起的法道上面,让我们认识整个轮回就是一个苦,它的因就是集。如果有苦集两分的认识,那对于已经落到了粗分位置上的整个轮回相续的状况,会发生一个真切的认识,这样就叫“明见轮回大苦海”。接着,再进一步透过对于道、灭两层的认识,就会发现解脱寂凉是一个乐洲。
(三)第一个大道心——出离心
譬如一只猫看到了在外面是冷,在火炉旁是热,有这样的一种低等的、粗劣的信心。由于它相信这一点,那么它的悲依着这个就发动了,它就感觉“在外面很苦、很冷、很悲哀的,我一定要离开它”。那么这个时候,由于信心能非常决定地知道这是苦和乐,马上悲就出来了。出来以后,随着厌患、出离都有,跟着就往温暖的方向走了。现在就是说,这个悲如何正常地运行?而且要让它发展到极度,有一种非常大的心力,要从那种颠倒的苦的流转路上彻底地返回来?那么,这个悲就是要靠信心的眼目来指导。而且,伴随着信心的眼睛开得越来越大,越来越深,越来越断定、彻底的话,那么他的心力会整个地发出来。由此,他将会发生佛道第一个大道心,也就是出离心。
这个出离心就是指,要从整个轮回的苦海里出来,一定要达到解脱的乐洲上去,这个心就是一个根本上的动力。如果这个道心,已经通过修学凝结出来了,那么它就成为出世道共小乘的一切别解脱戒律藏万行的根本。也就是由这么一个大道心一推动的时候,他就开始受比丘戒等,然后在身口意上严密地来守持,来如理地走解脱道。前面这个心就是道心,以此推出来的就是个非常大的出世道的道行。
这里出离心具体的表达,说成了“厌患、出离”。实际就是“厌”和“离”两个字,或者“厌”和“求”两个字,或者“厌”和“欣”两个字,它是必然要发生的。“出离”的“离”就是求脱。当在苦乐的判定上面,一旦有了一个见的时候,他对于苦不想要的,就是厌患;对于离苦的乐想求到,就是求脱或者欣乐或者出离。
因此,见解落在粗分的四谛上面,是共小乘的对于生死轮回相的体定,这是属于智慧范畴的小学的内涵。在流转的缘起上,就是要知道苦和集,这两分一旦合成、到量了,也就是通过思惟抉择,已经完全确认,轮回从始至终周遍地全是苦,这就叫“明见轮回大苦海”,那么以此他会生厌患。
接着,对于道灭二谛的认识,如果到量了以后,就会知道止息以我执所发生的这些惑业苦,会达到一个毕竟安乐之地。这个时候就会知道,当脱离了这种苦集以后,或者我执、私欲为根源的心行的状况以后,他就返回来了。而且,这种乐是一得永得的,叫做“决定胜”,因此这是真实的乐。整个它的状况,就是从五取蕴苦的相续中脱开了的,从集的我执私欲的状况中脱开了的,一个真正的寂静清凉的解脱境地,它是一个安乐之洲,或者是真实的乐邦。
还灭的缘起就在道灭二谛上,当对此有了确认之后,就知道这才是真正的乐,这个就是唯一的真实的意义,其他的全部都不是。而且,看到具体的差别的相,轮回有多少种苦,就可以知道解脱有多少种乐,那个是一得永得的,那是真实的大的胜利了。那么这个时候,他会以此发生一个大的求脱的心,或者说大的出离的心。
总而言之,要像这样从苦乐两极,由于正见而发生信心,这个确实是苦,我要离,而且,对于整个生死范畴里的状况全数认识的时候,彻底地生了厌患,不想要。对于整个解脱出世果位的方面认定的时候,就是一定要求到它。这样的话,全分的出离的心,由于本性中的缘有情悲,开始唤醒出来了。这就是由于智慧开了眼或者说信心开了眼,他是真正相信这是苦,那是乐,这是无量的苦,那是无量的乐,由此他的悲就发出来了,“我一定要从这儿出去!”那么这样的话,就发展出了第一个道的心要。
修外前行发展出世道心
这里一定要透过外前行的思惟,也就是要修学四部退心法和解脱利益,由此就能发生。就格鲁派的道轨而言,阿底峡尊者所定的三士道里的共下和共中,两种的修心已经到量了以后,的确这个明见就会出来。而且,随之以本性里面有的这个悲,当他看到是这么样地苦,当然他就要出去,无法遏制的一种大的动力就出来了。这个时候,连世间的王位都不要了,何况其他呢?
那么它的标榜,就是释迦牟尼如来示现在此世间,他第一个部分的心,就是见到世间全部是苦,因此他的大道心出来了。这样的话,江山、王位、贤妃等等,什么都挡不住的,他一定是要求脱的。之后他夜半逾城,入雪山六年苦行等等,就是由这个心推动出来的。或者米拉日巴尊者、憨山大师等等,这一切的成道者,第一个部分的心都是由这样发展的。一旦真实出来了以后,他的动力就充分地开出来了,再也没有什么能够阻挡的,这个就是真实的第一个出世的道心。这个心一旦发生了之后,他的脚已经踩到出世的道上去了,从此所作的一切都是往那个方向走的。那么这样的话,以这个心有了的缘故,就出现了出世的道。
发展的程序是先退再进。如果还没退怎么进呢?在一个颠倒的方向越走越远,都没退回来,怎么会在正确的方向进呢?由此它就叫“退心法”。退,就是从原来对于轮回百分之百的炽热的积极状态,逐渐地退下来,退到了完全没有热情。然后,对于解脱的方面,从原来的零点消极,变成了百分之百的积极。这就是退和进的关系。
首先我们要认识,如果对现世的享乐充满激情,那表示我们颠倒极了。就像我们虽然说是学法,其实里头都是俗人的心。比如一个电视机出来了,大家一看,以为是真的乐啊,就疯了一样必须买到一台不可。千家万户,每一家都说一定要买到一台电视机,不然不算是人。再说,一个电脑来了,那我是怎么样勒紧裤带,都一定要买到一台电脑,手上没个电脑那就是农民。然后小车出来了,各种广告都说车代表人生的意义,他就极其相信车是个乐,比什么都现实,有了它就是乐,没有它就不高兴。这样的话,哪怕做牛做马,怎么样坑蒙拐骗,怎么做一些非法,都要搞到一辆车。再怎么样,二手车也可以,有车比没车好得多,有车就属于富人,没车就是穷人。这样子的话,特别地迷信这个是真实的乐,没车是真实的苦,导致大街上全部都是车。然后,几乎每一个人都剃个老板头,从车里一走出来颐指气使的,蛮有一种风光。就像这样,导致无数的车都出来了。像这样可以看到,就是这么一点见识。那么以此,他的这个悲就在这上面运行,以致所走的所有的路都是错的、颠倒的,从早到晚根本少有几念心思,真正地想一想还有一个出离的问题。
这还不是做婆罗门想求生天,那么高尚的心还没有,因此,所有的心力都投注在追求现世法的狂热当中。这样的话,假使没有修四部退心法,一点点都拨不动的。口里是谈很高的法,其实他是挽起袖子、撸起胳膊,百米冲刺地就是往现世求乐的热浪里奔进。那么像这样,一种颠倒上的百分之百的积极、狂热的积极,丝毫也不可能有一点出世的道出现的。
所以,现在一定要在见解上开,要见到苦和乐,由这个作为指导,悲心才会随之而唤醒,出现厌患和出离的两种心态。厌患就是对于你原先认为的所有乐的东西,现在发生了苦的认识,然后发生的是厌患,刚好相反的。原来你认为是了无趣味,非常苦的东西,现在感觉那个地方就是真乐,这个时候发生了欣求。原来拼命想钻进去的,现在想出,原来充满了吸引力,一种贪婪的心、饕餮的心、求之若渴的心,现在发生了厌患;原来了不动心、毫无趣味的事情,现在发生了欣求,方向完全是相反的。
因此,这第一个方面,就是把方向完全地转过来,而且转到彻底的地步。这样的话,那当然道和俗是两条路,世间和出世间不是一个方向。不必天天用六祖高深的话来给自己遮掩,什么都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这是属于禅宗开悟后的人的话,不是我们的话。
见解要循序渐进地发展
这里要知道,如果真实的修心没有到位,见解没开启,悲心没发动,而且没有按照次第,一层一层地让它发展出来的话,光是两分钟,“大家有个这个感觉,这么想一想,模拟模拟”,那都是骗人的,完全是假的。我们不必太幼稚。当然也会有这样的人,他一触及到的时候,马上真实的道心要出来的,这是由于累世已经有过到量的修习,一碰到就会出来。但是,对于善根不行,过去世的修集很缺乏的人,那的确是要循序渐进地发展,不可能一口气就达成的。就像七个包子的故事那样,只有吃到第七个包子才饱,不能说只要第七个包子。
我们从金刚句里面可以明确地知道这一点。因为第二句说到“明见轮回大苦海”,这个“轮回苦海”,就是指所有三界六道的范畴,从无始一直延续下去,假使不修解脱道的话,整个范畴里的所有的状况全部都是苦。假使这种见解没有出来,彻底的出离心是没法发展的,因为出世道要求的是全分的出离,而这个也是要通过一级一级来发展的。比如说,只是厌患欲界,想求一个梵天的果,那也是有一分出离,或者是外道的出离,或者是共下士的出离等等,这样的话,他不足以达到出世解脱道上去的,这要明确。修学佛道是无上的志业,这个不是帝王将相能够做到的,因此,他必然有一个绝大的眼光和绝大的动力。如果这两个没发展出来,只是外面装、喊口号、做形式,那绝对是自欺,只是做一个虚伪的表演而已。或者不成虚伪的话,也就像三岁的幼儿学着说大人话。
所谓的“明见轮回大苦海”,就是透过对于五取蕴相续上面所发生的各种的苦相,从深从广、从总从别,要好多分的认识,最终才会结成一个“轮回是苦”的大见解。那个“苦海”当然是相续,那个“大”当然是最大的大,那个“轮回”是不断地转来转去的。比如,从甚深的方面说,一定要洞察三苦,或者整个十二缘起的链子,惑业苦相续的链子。从广大的方面来说,就必须依照《念处经》等,以及各种的指导,对于六道六个层面的事情一一开启眼睛,总的集成,他就会知道所有轮回的事全是苦。
假使好不容易知道今生的名利这些不是什么乐事,开始感觉它是有很大过患的,这样子还不够,它不叫做“明见轮回大苦海”,只是大苦海里面,见到今生这一个片段里有一些苦而已。假如只是知道那些一接触就会触恼身心的苦感叫苦的话,那也只是在佛教小学苦谛认识里面一个极粗浅的认识,叫做“认识一分苦苦”。然而,还是对于各种所谓的快乐抱有幻想,以为真的是乐,我求不到不甘心的,我一定要去品尝那个味道。或者,在目前不苦不乐的平静状态里,以为这不是苦。如果还是这种见识,根本不叫做“明见轮回大苦海”。或者,只是知道在某个阶段会有苦的,或者零星地听到一点就随声附和,就好像背书那样的重复一下,说“生天也是苦,因为在那上面就会滚下来,下到下面去也是非常苦,在人间也是苦”,会背一点三苦八苦的名字,这也不算明见大苦海。
只有见到以我执作为根本动力,发生的这种轮回有漏蕴的相续,一个接一个,刹那接刹那,没法停止下来,在整个五取蕴的相续上面,完全唯一是苦,而且以此作为一个依处,发展出无量无数六道的差别苦。这样子一直到认定了它真的是个大苦海,或者罗刹洲、利刃锋、不净室等等的譬喻所说那样,无一可乐,全数都是非常惨的,生天只是离堕地狱少一步。就像这样,整个轮回苦里面,一个接一个的,时间上发展的是无尽的苦的长河;从空间上,这里投,那里生,不断地在运行的时候全是发展苦事。就像这样,看到整个五取蕴的相续上面全数都是苦,这样子才知道轮回大苦海。或者根性利一些,能够透过十二缘起的运行轨道,知道怎么样从无明开始,一环接一环地发展下去。对每一支都能确认它的体相,对于由前前生后后完全无误地认识,而且归摄成能引所引、能生所生,就知道是怎么样发展轮回果报的。像这样能够真实地在缘起上认定,就会知道整个缘起的链子全数都是苦的运行。
那么,怎么叫做五取蕴的相续,它就是苦河,它就是苦海、苦流呢?就是那个“取”。好比一旦进入到更粗的轮回梦境里的时候,已经出现了“我”的错觉,一直为私我而拼。这样子的状况是一刹那接一刹那,一刹那接一刹那,那个叫做“取”。取得密不透风,一个刹那的间隙都没有,一点点的脱出这个很粗很重的轮回苦态的情况都不发生。就像这样,不但是细的疯癫,而且入到粗的疯癫,而且一旦入了以后,就一切时都是在这个绵密的相续当中,脱不出来。就像这样,会知道五取蕴的相续。
如果还搞不清楚,那就是说五取蕴的苦就是指五蕴炽盛的苦。所谓的“炽盛”,就是一直那么样子的,息不下来。它的取,就是指前一个刹那过后又取后一个刹那,后一个刹那过后又取下一个刹那,这个叫“取”。这样的话,中间一直不出现任何一个无病的状态、一个脱开的状态。就像那个疯子,已经到了深度发疯的状况里面,连一个刹那脱出来的机会都没有,一个刹那取一个刹那,一个刹那取一个刹那。也就是缘起的脚步是停不下来的,这种疯狂的缘起的锁链,是一个接一个接下去的。就好像乌云蒙蔽天空的时候,就是一直相续下去的,连一刹那脱开都没有的。像这样就会理解“取蕴”的涵义。
对于集谛的认识就是两个点,我执和私欲,这个就是大病态。自己明显会感觉到,一切时处都是这两个在控制,脱不出来的,一直都是要起作用,这个太危险了。就是由我执和私欲配合起来,然后不断地造的这些业就是苦的因,一直脱不下来。那当然从无始一直走到今天,再走到未来,即使走无数劫也是不断地在发展苦,这个真是深重的苦海。
但是,得到这个认识也是不容易的。要认识“我”的行相,我执的状况,怎么由我执出烦恼,每一种是怎么配着私欲在启动的等等,这些要反复地去认识才会明白集谛。一旦集上知道,它就是这种状态的时候,也会感觉是大病态,非常可怕的。而且,病重得丝毫都脱不开的,一动就是它,一起就是罪恶。就像这样会知道的。
轮回的方面认识以后,相反的方面就很清楚了。假使能够把我执私欲降得下来,最终息灭的话,那真的是没事情了,心里就真的寂静了,不再会妄动的。因上不妄动,果上还能妄动?不可能的,它的动力根源没有了。然后,那当然是清凉。没有了私我、私欲,是没有什么造罪行为的,不造罪就不热恼,清凉极了。就要知道,一旦真实地脱开了那个集的状况,也就是我执和私欲,脱开了那个果的状况,也就是五取蕴的相续——轮回里一段接一段的蕴的相续,这样子就叫“解脱”。这个解脱是真正的寂静清凉,它就是安乐之洲。“洲”是领域的意思,以譬喻来形容,那就到了真实的乐的境地了。从此之后一点点轮回的苦都没有,而且一乐永乐,再也不会退下来的。
像这样,只有透过思择,这两个眼睛都出来了,也就是一个见轮回苦,一个见解脱乐,之后才会悲心发动,“啊,这么苦!”那他就要出去的;“这么乐!”那就想求得,这样子就叫“随生厌患与出离”。没有这个,真实的厌患、真实的出离是不可能出来的。心没彻底、没断定的时候,悲的能量就是没办法出来,它不可能自己无因就这么出来,那是很勉强或者是装的,不是自然的。只有真的看到是苦,那自然就厌了,然后就是要求脱。以上讲的就是发展佛道第一个心要——出离心的大道的纲宗。
2依缘法悲开发菩提心
依于缘法之悲心
了达世俗梦幻相
胜义如同虚空境
当修二种菩提心
这一段由四个方面来作开显:一、缘法悲;二、开启信解的眼目;三、缘法悲与二种菩提心的关系;四、修习菩提心。
一、缘法悲
悲心就所缘分为三种,缘有情悲、缘法悲和无缘悲,体性无别,都是愿具苦有情远离诸苦的哀愍的善心。前面说到的缘有情悲,是指针对已经落入分段生死,不断地取轮回之身的这类有情的三苦连绵的状况,由此发现彻底地是一种苦的轮转后,发生了缘有情的悲心。在自分上,有一种要从轮回大苦海里出离的悲的运转,想从中出来。那么移在有情上面,也会看到所有的轮回众生都是这种状况,也相应地会生起拔济的悲心。缘法悲是在所缘的观照上,进一层落在法的层面。也就是,我和有情本来就没什么实法可得,流转的状况只是一种多体、无常、苦为自性的蕴的诸法,而他一直落在二取的状况里,回转不来,因此刹那刹那在迁流。对于这种迷梦相续的苦的状况,发生哀愍之心,这样叫“缘法悲”。
缘法悲和缘有情悲的差别:现在看到的有情的状况,就是因缘现出来的各种蕴的状况,是一个有漏有为法的相。那么以宣说四无量心的大乘经为所缘后,逐渐地认识到众生苦的状况,然后看到更细的有为法迁流苦的状况,而会发生悲愍。如《入中论》所说,“众生犹如动水月,见其摇动”,就是指见到诸有情刹那无常的相,而发起悲心。也就是,一直以这样的无明虚妄分别为因,而不断地出现刹那刹那随业而转的无常的苦相,缘着这种状况兴起的悲心,就叫“缘法悲”。
本来性中有这样的缘法悲,当一见到那个细分的苦的时候,自然有一个想从中脱离的欲。那么,这样的悲还要从缘有情悲进一步地作更大的发展,不只是从轮回的状况里出来,还要知道,在细的分段生死上,一下子本来无二现了二的妄相,之后就一直迁流不断,这种细苦的状况。一旦看到的时候,自然就想从中出来。所以,性中本来有的缘法悲,靠着开启信解的眼目,看到了更细的,一切有情落在法的层面的苦的状况时,他就会进一步发展到极致,在世俗上,他会发起愿行两种菩提心,在胜义上,他会修证胜义菩提心。这样子就落在菩提心的层面,发展出佛道的第二个心要。
二、开启信解的眼目分二:(一)了达世俗诸法如幻;(二)了达胜义诸法如空
信解的眼目如何睁开呢?那要依于大乘的法教,要明白二谛的体性。也就是,在世俗上要了达一切就像梦幻一样的状况,在胜义中就要知道本来如同大虚空。
(一)了达世俗诸法如幻
“了达世俗梦幻相”。
“世俗”,就是指落入这种迷梦的情形以后,一直由这个妄识在变现虚假的能所二相。这种状况在《辨法法性论》里面就说,它像梦、像幻,像翳眼者看到的毛轮。或者在《楞严经》《圆觉经》等中就会说,这些都是空花幻影。一度以迷乱的缘出现这样的妄相以后,它就一直旋生旋灭,生灭不断,这样子不断地往下走,没有办法返回,但是,它实际就是一种无而现,本来没有的。
就像梦,本来没有的,但是由于做梦的迷乱的缘,就一下子会显现出那么长的时间序列的相续,而这一切都是虚假的相。或者,就像翳眼者一度以迷乱的缘,看到空中有狂花。不但有狂花,而且有见狂花的识,这种就是能所二相,它的体性就是虚妄的。幻,就是由幻师、石块、咒语等的因缘和合的时候,会空中出现幻相,幻表达的就是一种无而现起的相。诸如此类,就是所谓的世俗的梦幻相。
以因缘的状况决定了果的状况,这个状况,如果建立八识的话,就是阿赖耶缘起显现的各种妄相的相续。就《起信论》二种门——真如门和生灭门来说,它属于生灭门的状况。那么,假使能够学习各种能照了世俗唯识体性的法教,就会知道名言的真实的相,其实就是一个妄识,它在不断地现,从中会了达世俗的体性。
(二)了达胜义诸法如空
“了达胜义如同虚空境”。
刚才所说到的这些相,在真实中情形如何呢?有没有这样的相呢?这回反过来,就是现而无,正现的这个相实际上是空性的。所谓的“如大虚空”,就像虚空没有任何边的相,它不会偏堕在任何一个东南西北等的边上面。这是表示诸法当体就是离开一切的边,这样就叫做“不住一切边的大空性”,或者说“远离一切戏论的法界性”,或者“心本身的空性”“万法本自的空性”。经由《般若经》和中观诸论的研习,渐渐地会对此发生比量的认识。再进一步修证,越过了资粮道和加行道,将在登地的时候现证到这样的胜义自性。诸法胜义上本来的体性,实际并非八识的行境,因此
它不是心的所缘境。其实这个如虚空般的本性,世间没有什么法能够表达,因此超过了语言的行境,唯独大虚空的譬喻有少分相似,因此说“胜义如虚空”。又如虚空不会被烟云尘雾所染污,它的体性常住,远离因缘,假使八方大风吹光了整个世界,也不能让虚空有所倾动。这就是本来就如此的,不会有什么变易的,也不是什么做成的,也不是今天才现的。
那么,万法本来的体性,或者说心本来的状况,无始以来本自不生。由于不生的缘故,也就没有住、没有常、没有断、没有来、没有去等等,一切八边的戏论都本来不可得,这是《中论》要抉择的主题。或者说,本来就远离了有、无、双亦、双非四句所摄的一切边,这就是《楞伽经》等所说到的。或者说,它本来也是非自生、非他生、非共生、非无因生,本来无生,这样子就了达无生的空义,这是《入中论》就《中论》一颂来趣入的,等等。总而言之,这就是如同大虚空一样的状况,空寂,什么相也没有。我们的分别识认为这样那样的,都是本自寂灭的,这样子叫“湛然常寂”,或者讲“无染污常住”,或者讲“本来无可动,寂然无相”。
对此虚空般的胜义,或者诸法的空性,或者心的本来的状况,先是要由第二转法轮所说的破相的法轮,从遮诠的方面了解到它本来就远离一切的边。这就要有很大量的教理的抉择,而且真实发生定解以后,才有最初的了达。当然,也还随着道的升进,会从比量的认识到达现量的认识,登地的时候就开始证入胜义菩提心。远离戏论的大虚空般的法界性,它就是净菩提心。
这以上只是就空分上的认识,明分上并未显了,因此要进一步从破相的教再升入到显了的教。也就是,第三转法轮宣说如来藏的了义佛经和论典作为指示,由此逐渐地会认识到,不光只是一个离边的状况。既然一切妄相没有了,那就是本来是真实,因此,诸佛所现前的一切身智功德,都在众生份上本来具足。这样子就知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真实的状况本来就如此地圆成,如此地是一种大无为法的状况,它是无生无灭、不来不去、非一非多、非断非常等等,这样子的话,将会再上升到他空大中观的认识。
所谓的“自空”,就是虚假的法本自空;“他空”就是胜义的法本来没这些,空掉的是虚妄的法,而自己的本身是不会空的。因此,前者讲的是四边所摄的戏论本自无有,而后者讲的是本自的法性像金刚一样的,它是永远如如,本来如此的,这上面什么样的能所的妄相都没有,四边所摄的戏论都没有的。就像这样,胜义上面没有别的那些东西,就叫做空掉了他,空掉了客尘法,空掉了二取法,空掉了戏论法。然而,戏论法没有了,它是经过无分别智的火烧掉的,能烧掉的都是假的,但是烧不掉的就是真的,这样子会真实地认识胜义的如来藏。
在胜解行地,资粮道的重点是要闻思得到定解,由此才有足够的资粮能够发心。这样的显了教,或者直接指示本具如来藏与诸佛无别,它将成为从因乘到果乘的一个关键的枢纽。那么这样的话,对于诸多的大乘了义经,比如《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圆觉经》《楞伽经》《金刚经》《心经》等等,以及《宝性论》《起信论》《法界无差别论》等等,这些以教、理、喻作为趣入的途径,要尽己所能发生定解。
三、缘法悲与二种菩提心的关系
“当修二种菩提心”。
本性里的想回归、自然地会对于苦想出离的这种状况,借着信解的眼睛,已经看到世俗像得了病一样的,不断地在相续,那么这个时候,这个悲借信解的眼,把它开展到极致,就是要修两种菩提心。
当见到世俗梦幻般错乱的状况,众生也都是这样的状况,实际正现的时候当下就是没有的,真实地是一种精神病的状况,因此,越是了解世俗梦幻法的苦的状况,就越是会启发悲心。这样拓展到极致的话,悲的那个动力借着这个信解,就会发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彻底。以它发起来的时候,就会出现世俗菩提心,也就是把自他一切有情都要引出苦海,都度到真实的菩提的彼岸,这样就出现了世俗菩提心。这个道心,由前面要从轮回苦海里出来,发展到更细的彻底地出离变易生死,彻底地回归,所谓“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我与一切有情都要证到无上的正觉,这样子就发生了一个极大的欲。这在世俗的心上达到了无上的地步,因此称为“无上真正的菩提心”。
另一方面,先是发生闻思慧,了达胜义本如虚空,或者本来就如同日轮圆满具足光明那样,像这样就开始会往胜义菩提心上走。一切处都是要求证这样的胜义菩提心,要使得一切众生都回到本来的菩提状况,因此就开始要修胜义菩提心。前面修集各种资粮,来成为发生初地现证的因;到了登地以后,当然两种菩提心双运。像这样,整个大乘的道就是以菩提为因、大悲为根。大悲作为一个根本的动力,借着信解的眼目,从而让这个动力非常大地拓展开来,道心达到极致的地步,在欲上就是要让一切的众生,全数地连最细的二取都要去掉,来回归到法界本身,这个就是最大的善心。而所谓要回到胜义本来的状况,其实就是本来没事,在胜义上面要求证到本来面目。当他已经证到如大虚空一样的本来的法界,它就叫“胜义菩提心”。如《入中论》所说,登地以后就叫做已经证到了胜义的菩提心。
两种菩提心发起的情形,就是由表示的仪轨和法性真谛得到来划分的。也就是,从资粮道发菩提心一直到世第一法位之间,这个发心是通过表示仪轨来得到。内由自己的善根,外由阿阇黎、善知识的助缘力量,再依照发心仪轨文句所说,自己发起如是承许的心,就叫做“世俗发菩提心”。初地以上的发心,是由法性力而获得。再者,世俗菩提心是一个欲求无上菩提的发心,胜义菩提心就是现证了自心远离戏论的法界本来的状况。登地以后,就会证得世俗和胜义两种菩提心无二双运的那样的体性。
总之,现在说到的世俗菩提心的体相,就是缘两种义的思心所,一缘菩提,二缘众生。所谓的“缘菩提”,就是缘自他一切都要得成无上的菩提果位;“缘众生”,就是缘一切具苦乏乐的有情想作利乐,缘着这两种的思心所就是菩提心的体相。就欲的方面来说,就是为利有情愿成佛,这样一种大的欲发生了,就叫“出现了世俗菩提心”。
再者,如同《入行论》所说,如同去一切智智的城市,已经出现了一定要去的志愿,这叫“愿心”;真正地出现去实践的心,就叫“行心”。然后,由这个欲驱使着,一直会往菩提上走,它在缘起的枢要上已经具备了,因此,发菩提心,它就是成佛的种子,以它作为因决定成佛,以它摄持的所有的善行全数都成为佛果的因。这种大道心,将一直驱使自身修集现证的因缘,当因缘和会,真正二取消亡,而回到了本来没有这些戏论的空性法界,当这个法界显出来的时候,就叫“发起了胜义菩提心”。
四、修习菩提心
从大乘资粮道开始进入到修习的阶段,一直到成佛之间,始终不离开菩提心。各宗的道轨有各类的发菩提心的修法,就像那样,在修世俗菩提心上,主要就是四无量心作为根源,它有各派的法轨,通过修习,已经出现了愿菩提心,再进而要出现行菩提心,如同《道次第》所说那样。胜义菩提心,就是要现见本来菩提的面目,也有各种的道路。总而言之,修菩提心是佛道的第二大心要,有了它就会出现佛果。而且,随着各自修的心力的大小,也会发生各种修心的状况。配着各种地道,也有相应的各类菩提心的情形。总而言之,它就是从一开始发心一直到佛果之间的佛道的根本。
如同《大乘庄严经论》《现观庄严论》等说到的二十二种发心那样。其修证的功德,就像《华严经》讲到的上百种譬喻那样。强调的重点,就像各宗大师所说的,菩提心是善法中王,菩提心是佛道真因,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等等那样,因而菩提心在大乘的佛道上,要贯彻在每一个法行上面。就发起的状况来说,要先发菩提心,然后由它摄持着去进入六度万行,这样叫“加行发心殊胜”。或者,从出现的角度来说,像《入中论》等中所说,他已经生在佛家,具足菩萨的名称,有各种大义功德等等,那样子在身份上、名号上已经发生了转变,在成佛的缘起上已经入了轨了。就像这样,总的就要按照《入行论》,摄集《华严经》等菩提心的要义所定的修轨那样,要修习二种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