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二、四无量心
“四无量心”即慈悲喜舍。由于这四种心遍缘无量众生,故称“无量”。
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
现在即使能做到身口意清净,但相对于成佛而言,这还远远不足够,也就是还需要慈心等的庄严。“慈心”是愿众生具足安乐的善心;“恼害”则是我不想让他得安乐,一定要让他吃尽苦头等等。生起慈心也依赖于我们如法的修持。以慈心的作用,对待任何众生,不会生起负面的恼害之恶心、不忍使众生的身心、财产等遭到损坏。
悲庄严故,愍诸众生,常不厌舍;
心上不但要具足慈心的庄严,还要具足悲心的庄严。也就是要修出愿一切可怜众生都脱离苦难的“悲心”。见到众生正落在疯狂、错乱当中备受苦恼时,不但不忍心舍弃他,还想尽力帮助他。有了这样的悲悯之心,就不会厌弃、舍离众生;像母亲不会舍弃独子那样,儿子越是疯狂、错乱、受苦,母亲就越是于心不忍。
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
进而要有喜心的庄严。“喜心”是见到众生在修安乐因、得安乐果的时候,由衷地随喜、欣慰。
具有这样喜心的庄严,见到别人修各种善行(比如布施、持戒、闻思修等等)时,心里便没有厌恶、嫉妒;如果没有喜心的庄严,见到别人修善法、得安乐的时候,就免不了嫉妒难忍,生起不欢喜的心。
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爱恚心;
还需要有舍心的庄严。“舍心”即是平等心,在顺逆境界当中远离贪、嗔两边,住在平等的舍心状态。不因为得到了成功安乐、遇到了亲友等就生贪爱,也不因为遇到苦受、怨敌或受伤害等,就生嗔恚。具有了这样的舍心庄严之后,无论在哪种顺逆境界里或对待任何众生,都平平等等,没有贪爱或嗔恚。这就是它的作用、利益。
丁三、四摄
四摄庄严故,常勤摄化一切众生;
心上还需要进一步有四摄的庄严。我们学大乘的人不是修阿罗汉果只求自己解脱,而是要让一切众生都得到解脱,这就需要摄受众生、教化众生,因此要具足四摄法的功德。只有这样,才能像磁铁吸针一样,把众生摄受过来,教化他、成熟他,使他得以解脱。
四摄法包括:一、布施;二、爱语;三、利行;四、同事。首先对于众生布施衣食等资具,利益他的身体。比如他饿了给他饮食、他冷了给他衣服、生活有困难则给予帮助等等,因为对他友好、饶益了他,自然他心生感激、心理上对于菩萨欢喜亲近、不论菩萨说什么他都愿意听,也就成了闻法的法器。
接下来用佛法利益他:实施爱语的方便,即给他讲明六度是怎么回事,比如:六度是什么样的修行、每一度的心理状态如何、身口意上怎么做、修六度有哪些利益、不修有哪些过患、修的时候怎么按步骤进行等等。如是经过耐心、详细的讲解之后,就能消除他的无知、邪知和疑惑,而生起对六度的信解,也就是他在听过讲解之后,心里开始接受六度的法义。
进一步要实施利行的方便。即是见到他对六度生起了信心之后,就再教他如何在自身上修出六度,把他安置在六度的实修中。这是真正能利益他的行为,叫做“利行”。他由此会开始实行布施、持戒等。
接下来要实施同事的方便:就是按照如何教导众生,菩萨自己也是那样修行,如此能让他生信心而跟随修行。这就是以身作则、带动修行,让他经过反复修行之后,净除内心的垢染而得到解脱。
像这样,具有四摄的庄严,能恒时精勤不懈地摄受、度化众生。
丁四、三十七菩提分
大乘五道的修行归纳起来,就是“三十七菩提分”。为什么称为菩提分呢?“菩提”是所得的佛果,“分”是成办佛果菩提正道的各个支分或部分。我们希求到达菩提果地,就要循着一条路过去,这条路上有几段?每一段里有几个部分?这些都包括在“三十七菩提分”中。
修三十七菩提分需要以十善业道为所依。修好了十善业道、禁止了身口意造恶,才持有修大乘法的入场券、才可以入场实修,不然就只能在门外徘徊。
念处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
首先,要在清净的心上修出四念处的庄严。(“庄严”是具足品德的意思,庄严心地不是在外表做各种各样的装饰、美化,而是在心中引出种种微妙功德。)
“四念处”是以智慧的力量让心安住在所观之处。以大乘来说,这要对身、受、心、法四处都了达无我,然后修习身、受、心、法远离净和不净、乐和不乐等一切相的真如。比如观身:小乘观身体不净之相,大乘则说身体犹如幻影、了不可得,因此远离了净和不净两边;又比如观受:小乘观苦、乐、舍等一切有漏受都是苦的自性,而大乘说这一切受是了不可得的空性,因此远离了苦和不苦、乐和不乐等一切相......如是,观身、受、心、法都安住在离一切相的真如中,即是“善能修习四念处观”。
所以,仅仅是身口意不造恶业还不足够,还要以四念处为庄严,善巧修习四念处观。也就是:观身体犹如幻影般现而不成立,影像看起来像有存在,实际上得不到,因为只是心显现的假相;然后观受就像梦里显现的苦乐,好像有种种的感受,实际上得不到受的自体;第三“心”和第四“法”念处,是观这本自圆成的自性光明犹如虚空般,而轮涅万法只是虚妄的现相,就像空中现起了云雾和云雾消失一样。空中现起云雾和云雾清净,都只是假立而已,在虚空的本体中并不存在。所谓“空中幻起云雾”比喻从心性中现起轮回烦恼、业和生的杂染法,这只是虚妄的现相,并非实有;所谓“空中云雾消失”比喻杂染消尽的涅槃清净,这也只是观待杂染而安立的法,并非实有。所以轮涅万法不是在心的实相中存在,只不过是因缘所生、忽尔显现的假相。这就是“心、法念处观”。
此处经文的“善”指相比于小乘,大乘四念处的修行更为善巧、更加殊胜。比如(一)作意:声缘是有所缘的作意,对身体要作意不净相、对于受要作意苦相......有所对治与能对治的相状;而菩萨安住于无缘法性中,远离所断及能断之相、以无缘的方式作意;(二)趣入:声闻仅是为自己能趣入四谛而修持;菩萨则是为自他一切众生能趣入而修持。(诸如此类的差别共有十四种,详见于《大乘庄严经论》。)
正勤庄严故,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
之后,心上还需具有四正勤的功德庄严。“四正勤”就是四种断恶行善的精进心——未生恶不令生、已生恶令断、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四正勤并不是在其它处精勤,而是能安住四念处观之后,精勤地断除观行违品、修集观行顺品,由此令修行日益稳固、增长,以至圆满。
譬如修四念处的所依是闻思修大乘法。就“所依”而言,欲修成四念处,必须远离违品。也就是远离对于大乘法不闻、不思、不修:未生此类过失,应力求不生;已生此类过失(即已出现不闻、不思、不修的懈怠),应尽快断除。又从顺品而言,若未发起对大乘法听闻、思维、修习,则应努力令其发起;若已发起此等善,应努力使其增长。若能如此精勤不懈地舍违品、修顺品,即是“四正勤”。
以具有四正勤的功德庄严,便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就一切善法。这是指修四念处观已生起观慧,明了何为违品、何为顺品,随后由观慧指导,发起对治观行违品、修集观行顺品的正勤,便能做到断一切不善、成一切善。
神足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
“神足”是定的异名。神为神通,足为因。依禅定能自在获得神通,故称“神足”。
神足就体性划分,有欲、勤、心、观四种:
第一、欲神足,以大乘为例,对万法空性发起信解后,便能依信解发起精进,由此令心堪能安住而入定,称为“欲神足”。
第二、勤神足,即对四正断发起欲心,包括对遣除修法违品发起猛利欲心——未生的过失遮止生起,已生的过失尽力灭除;对积聚修法的顺品也发起猛利欲心,使其逐渐生起、增长,由此便具有恭敬加行精进,能做到虔诚一心地精修。由一心精修,心便能安住所缘境而入定。
或者:对此四正断已发起恒常加行精进,即昼夜不懈地勤修,不是修修停停、停停修修,而是无论在何种顺逆境缘下,都不放舍修行。由于恒常精进勤修,便能一缘安住而入定。
以上欲、勤为得定之因,以因取名,称为“欲神足”、“勤神足”。总之,对三昧有勇猛求证之欲、由欲发勤精进,便能真实成就禅定。
第三、心神足,此为真实寂止。即由宿世修习寂止的习气,今生稍作努力,便能使心一缘安住而入定,称为“心神足”。
第四、观神足,此是着重于观上修。依止所得三摩地教授,经智慧辨别后,了无疑惑,就能令心不散乱而入定。
像这样,由神足庄严自心,便能恒时令身心轻安快乐。
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精勤匪懈,常无迷忘,寂然调顺,断诸烦恼;
“五根”,即信、进、念、定、慧。“根”以能生长或增上为义。由五根能生清净涅槃法,故称为“根”。
第一、信根,比如:对因果律生起坚信,纵然舍弃生命也不造恶;对菩萨行产生信心,唯一希求行持能够成佛度生的菩萨道,此外对其它寻求人天欲乐、来世富贵或一己解脱等道无所希求。
又比如:深信因缘所生法都如空花、泡影,了无自性,由此灭除一切执著实有之见。未生信解前,误认诸现相实有;生起信解后,认定诸现相皆如水月空花,现而不可得,再不作实有想;或对如来十力、四无畏等的广大功德生信后,便能毫无犹豫地修持成佛之法......诸如此类即是“信根”。
对有信心的法,内心发起四正断的精进,便是出生了精进根。换言之,此时能非常勇悍地断恶修善,未生恶尽力遮止、已生恶尽力灭除、未生善尽力令生起、已生善尽力使增长。具有此种品质,便以精进力能不懈勤修,称为“精进根”。
对以精进心所修之法,内心保持正念,常不忘失,得到了念住(心念住于所观之处),称为“念根”。
对于念根明记不忘之法,不散乱而安住,称为“定根”。
对于心一缘安住的诸法,心中明了其自相、共相,称为“慧根”。
五根庄严自心的结果:经中示以“深信坚固”等五句。意思是:由于生起信根,而能坚固地信解因果、空性等;由于生起了精进根,而有强大的控制力,能把持身心、精勤不懈;由于生起了念根,而能令心保持恒时不忘失正法;由于生起了定根,而能把握自心,使心不散乱于六尘中、使心远离动摇而寂静不乱(寂然)、使眼等诸根调柔且随顺于法(调顺);由于生起了慧根,便有能力抉择轮涅诸法,由抉择了达诸法实相,便能断除烦恼。
力庄严故,众怨尽灭,无能坏者;
“五力”是指五根增长到能伏灭违品而不为违品所夺的地步。心上修出了五力,获得较以往更殊胜的功德,由此便能“众怨尽灭、无能坏者”。
“众怨”,指五根违品——无信、懈怠、忘失法、散乱、愚痴。在生起五力、善根之力已增强到违品不可夺的地步时,无信、懈怠、忘失、散乱、愚痴等怨敌就被无余伏灭,此后善根不会再被违品摧坏。
觉支庄严故,常善觉悟一切诸法;
经由念处、正勤、神足、根、力的修行,便完成资粮道、加行道而证入初地。初地的七个菩提支分,称为“七觉支”。
第一、对于三十七菩提分已由实修而生起觉受,由此诸菩提分于心中明记不忘,称为“念觉支”。
第二、见道时无错乱了知轮涅诸法的体相,即以智慧能无误抉择欲断的轮回法如何、欲证的涅槃法如何,称为“择法觉支”。
第三、有力量能证得上位殊胜功德、能断除证入上位的障碍,称为“精进觉支”。
第四、证得初地时,以现量证悟法界遍行义(法性遍行于一切诸法,名为“法界遍行义”)的缘故,远离见道所断障碍,随即生起极大欢喜,称为“喜觉支”。
第五、此时远离身心不调柔,以身调柔能得轻利,以心调柔能无碍趣入所缘,故称“轻安觉支”。
第六、一缘安住法界真如中,称为“定觉支”。
第七、断除昏沉、掉举,如澄清海水无波浪、污浊般,自然无动摇而安住,称为“舍觉支”。
以上为证得初地时所具有的七觉支庄严,由此便能恒时觉悟万法。
正道庄严故,得正智慧常现在前;
进入修道位,以具足八种正道功德庄严的缘故,能令真实智慧恒时现前。
第一、正见,即见道时以择法智慧已现见人、法二无我的法界平等性(轮涅诸法为平等一味之空性,称为“法界平等性”)的缘故,修道位随转而行,即按见道所见而通达、修持,称为“正见”。
第二、“正思维”,即以正见为因、以智慧思维出离三界之因——增上戒定慧:如何才能从三界中出离呢?出离之因即是增上的戒定慧。思维之后,便发起求证戒定慧之欲,此思维称为“正思维”。其中无有贪爱、损害等烦恼心所,故为“正”。
第三、依于正见、正思维,按照自己所了达的法义,为利益众生而进行宣说,宣说时远离妄语、恶口、绮语、两舌等诸多语过,称为“正语”。
第四、身已断除杀、盗、淫等恶业而趣入解脱道,称为“正业”。即身体的行为远离罪业。
第五、断除一切谄曲、诈现威仪等邪命,称为“正命”。即在世间生存,没有不正当的手段或方式。
第六、依仗修持正见、正思维、正业、正命,为断除修道所断而恒时勤修圣道,称为“正精进”。
第七、不忘所了达的法义,内心明了而现,称为“正念”。
第八、一缘入定于法界真如中,称为“正定”。
是为二地以上修道位所修八种正道。由于心中具有八种正道的功德庄严,能令真实智慧恒时现前。
丁五、止观
止庄严故,悉能涤除一切结使;观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性;
具有寂止功德庄严、安住于心本自的法性中,即能净除一切烦恼;具有胜观的庄严,便能如实知万法本自的体性。
丁六、方便
方便庄严故,速得成满为无为乐。
费力少、能轻松顺利而成就大义的法,称为“方便”。
就主要而言,欲成熟一切佛法,必须具有无分别智之方便。无论道上的十地、十波罗蜜、菩提分法,果上的十力、四无畏、一切种智等,圆满这一切的方便唯是无分别智。无分别智对一切道果诸法,了无耽著、攀缘,但一切都将圆满证得。
其次,成熟众生的方便即是四摄。具有四摄的善巧方便,就能顺利地摄受有缘众生,使其脱离恶业、把他安置于善法中。
第三、速得菩提的方便有忏悔、随喜、祈祷、发愿、回向等。即迅速成菩提的方法为:对于已造的一切罪业,由忏悔来净除;对于自、他任何功德,应修随喜令其增长;对于一切诸佛,应至诚祈祷求加持;对于任何善根、功德,应发愿回向令不失毁:愿我成就无上殊胜智慧正等觉(即祈愿显发本性大智慧而成佛)。如此实行,便能速成菩提。
或者,欲使殊胜大乘妙道持续不断,方便即是智慧与悲心。具有此二法,便使如来慧命或佛种性相续不断。而且心中引出了智慧与悲心,以智不堕轮回边、以悲不堕涅槃边,由此即能成办无住大涅槃。
总之,上述方便都需从自心中修出,修出了,就具有方便庄严,就具有善巧。就像驾车很善巧的话,开得既轻松、又顺利、又快速,行无上菩提之道同样需具方便,不是笨拙、缓慢地修,而是轻松、灵活地修,由此很顺利就能圆满成办有为和无为的种种安乐。
丙三、结说能令一切佛法圆满
龙王!当知此十善业,乃至能令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圆满。是故汝等应勤修学!
这是结束语。意谓:首先须具足十善业道的基础,再将此道拓展而庄严万行,则会渐次生起大乘道果功德,最终能令无上菩提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过于恒沙的自性功德修证圆满。
由此可知,佛道的基础为十善业道,现在努力把基础打牢,之上再实修大乘六度万行,才能圆满一切佛法。
乙四、结赞十善为五乘共依
龙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长。此十善道亦复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最后赞叹十善是修持五乘法共同的所依。就像地球上一切城市村庄、一切高楼、街道、广场等作为有情的生存、活动环境,都是依止大地而建立;离开大地就什么也建不成。不但人类的各项设施,外界的药草、花木、森林等也都是依靠大地。这些植物只有把根扎在大地里,才能出生、成长乃至圆满;否则,一寸一厘也长不成。所以说大地是一切有情、无情生长、活动的所依。
大地比喻十善业道。修好了十善业道,保证了身口意业清净之后,依止它就能建立人天的道、二乘的道、菩萨的道,乃至修成一切佛果功德法。这个道理在上文已经做了很广的阐述。总之,一切修行都离不开身口意,身口意清净了,才可能修更深更广的佛法;身口意造恶不清净,就没有修行上上道的所依,如同七层宝塔没有底层,便不会有上上层,又如杯子底部有漏洞,装多少醍醐都会漏光一样。
因此,有十善业道为基础,五乘的修行可以建立、开展;没有这个基础,就建立不了、开展不了。佛法是用自己的心来修,自心要脱离罪业的缠缚,才能发起内在的功德;如果心一直被缠缚在各种罪业当中,怎么会修出广大的法呢?就像洗衣服,先要把最粗的垢洗除,才能除更细的垢、再除极细的垢;最粗的垢还没去除,怎么能发现乃至净除里面微细的垢染呢?所以说十善业道是五乘佛法的共同所依,离开它则修不成任何佛法。
甲三、流通分
佛说此经已,娑竭罗龙王及诸大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此经宣说完毕,当机者娑竭罗龙王和与会的大比丘、菩萨们,以及在旁听法的天、人、阿修罗等,都生起了大欢喜心,信仰受持、依教奉行。
闻法之后,最关键在于“生大欢喜心,信受奉行”。佛传法的用意是要我们遵照佛法来实行,而不是听过就算数。只听不实行,必然得不到实益。所以应当把佛法受持在自己心里,要如获珍宝、生大欢喜,将来时时刻刻按经中的教导去实行。“奉”即尊奉,像忠臣尊奉皇帝的圣旨而不敢违越那样,对于佛陀所说法虔诚、真实地奉行。只有奉行本经的教导,首先断除身、口、意的十恶,才能依次证到佛法、才能得到本经所宣说的无量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