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总业果

第二,引发一切善乐所有根本深忍信中分三:

一、思总业果 

二、思别业果 

三、思已正行进止之理

习近后世安乐方便这一科里有两个内容,一是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净修归依,二是一切善乐所有根本发深忍信。以上已经学习了趣入圣教的门径——修持归依,归依以后着重是要归依法宝,为了得到离苦得乐,要如理地取舍善恶业果,而这又源于对业果生起深忍信,因此下面开始讲解发生一切善乐的根本就是对于业果的深忍信。

这又要分成三个方面来修持,一是思维总业果,二是思维别业果,三是思维之后取得了定解,正行就如理地进行和遮止。也就是


对于善业果方面要进取,对于恶业果方面要遮止,如此就能实现今生和来世的各种善乐。

初中分二:

一、正明思总之理 

二、分别思惟

今初(正明思总之理)

首先要明确思维总业果的道理或者观察修的涵义。

初中有四。

思维总业果有四个部分:一、业决定理;二、业增长广大;三、未造业不遇果;四、已造业不失坏。

业决定理者,谓诸异生及诸圣者,随有适悦行相乐受,下至生于有情地狱由起凉风所发乐受,一切皆是从先造集善业所起,从不善业发生安乐无有是处;所有逼迫行相苦受,下至罗汉相续之苦,一切皆是从先造集不善而起,从诸善业发生诸苦无有是处。

业决定理就是要了解两点,一是一切乐从善业出生,一切苦从不善业出生,其次要知道,苦乐的种种差别是随着善恶业的种种差别没有紊乱而各别发起的。

首先总的来看苦乐由善恶生,不管是凡夫还是圣者,无论有什么样适悦行相的乐受,下至生在有情地狱由起凉风所发的乐受,这一切全部都是从先前造集善业而发起的,从不善业发生安乐无有是处。所有逼迫行相的苦受,下至罗汉相续中的苦,一切都是从前造集不善业而起的,从善业发生诸苦无有是处。

《宝鬘论》云:“诸苦从不善,如是诸恶趣,从善诸善趣,一切生安乐。”故诸苦乐非无因生,亦非自性、自在天等不顺因生,是为从总善不善业生总苦乐。诸苦安乐种种差别,亦从二业种种差别,无少紊乱各别而起。若于业果或决定相或无欺罔,获定解者,是为一切内佛弟子所有正见,赞为一切白法根本。

《宝鬘论》说:苦是从不善生,如是导致生于恶趣,从善而生于善趣,一切善都出生安乐。因此苦乐不是无因生,也不是自性、自在天等不顺因生,唯一是从总的善不善业发生总的苦乐。而且苦乐的各种差别也是随着善恶业的种种差别,没有丝毫紊乱一一对应而起的。也就是以善业相应地就感召乐果,以恶业相应地就感召苦报。这样对业果毫无欺罔的决定相获得定解,是一切内佛弟子的正见,赞叹为一切白法的根本。

总而言之,我们所谓的业果正见,就是对于一切苦乐都是由善恶业生,没有丝毫的紊乱、差错生起定解。在因上能够断定不是无因生,也不是由自在天、上帝、真主或者无心的自性、四大种等不顺因所生,它是由有情自心所造的善恶业所感的。其次,从支分上要看到,造什么样的不善业,就会出现对应的苦果,造什么样的善业,就会出现对应的乐果。整个世间万有都是由这一条业果定律支配的。这样对毫无欺诳的业果定律得到定解,就是内佛弟子的正见。由于起了这样的定解,就会励力地断恶修善,由此发生世出世间的一切白法,因此赞叹是白法的根本。

思维心中的法道

1、 什么是业决定之理?为什么赞叹它是一切白法的根本?


业增长广大者。谓虽从其微少善业,亦能感发极大乐果;虽从微少诸不善业,亦能感发极大苦果。故如内身因果增长,诸外因果无能等者。

业增长广大的定律,就是指从很小、很少的善业也能感发极大乐果;从很小、很少的不善业也能感发极大的苦果。

要知道内相续上的因果增长是外法的因果无法比拟的,比如一粒种子能生出很多果实,从中也能看到一因生多果、生大果的现相,然而它跟内在心上造业感果的增长率是无法相比的。如果我们心里起了一念,种一个种子,将来会源源不断地出现极其漫长、庞大的果报。譬如起了一念恶心,将堕到地狱里感受不可计数的年劫那么长的苦报,一个接一个,连绵不断。又比如对三宝做了几分钟的虔诚供养,那会在九十一劫当中连绵不断地出生福德果报。可见,这是外在种子生果的增长率无法比拟的。

此亦如《集法句》云:“虽造微少恶,他世大怖畏,当作大苦恼,犹如入腹毒。虽造微少福,他世引大乐,亦作诸大义,如诸谷丰熟。”

这也就像《集法句经》所说:虽然造微量、少许的恶,他世也会生起大怖畏,会作大苦恼,就像一滴毒入到腹中,它会在身体里面发生各种的毒化反应,产生极其恐怖的后果。虽然造微少的福德,他世也会引发很大的利乐,能做很多的大义利,就像春天播的谷种,到了秋季会获得丰收那样。

从轻微业起广大果,此复当由说宿因缘发定解者,如《阿笈摩》说“牧人喜欢及彼手杖所穿田蛙,五百水鹅、五百鱼龟,五百饿鬼,五百田夫及五百牛,所有因缘”,并《贤愚经》说“金天、金宝、牛护因缘”,当从《阿笈摩》及《贤愚经》《百业经》等,求发定解。

接着要想,对从轻微业起广大果,怎么才能发生定解呢?这要依于佛所宣说的宿世因缘来取得认识。见到很多这样的案例以后,心中会确定,的确从很小的业会发生极其广大的果,由此会励力地断恶修善,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具体要像《阿笈摩》所说的牧人喜欢以及他的手杖所刺穿的田蛙和五百水鹅、五百鱼龟、五百饿鬼、五百田夫及五百牛的这些公案,以及《贤愚经》所说的金天、金宝、牛护的因缘,应当从《阿笈摩》和《贤愚经》《百业经》等经教里面寻求发生定解。

五百饿鬼的因缘

经中讲到:世尊渡过了恒河后,来了五百个饿鬼,身体都是黝黑饥瘦,就像烧焦的柱子一样,披头散发,肚子大得像泰山,喉咙像针尖那么细,浑身上下都在熊熊地燃烧。他们合掌恭敬地问佛说:“我们过去生造了什么业今生堕落成这样子,连水的名字都听不到,更不必说得到饮食。”世尊看着远方的大河对目犍连说:“你让这些饿鬼们去好好地喝一顿吧!”目犍连尊者按照佛的吩咐,带着饿鬼们去喝水。饿鬼们的喉咙细得像针尖,根本就喝不进水。当时世尊用神通力打开了他们的咽喉,之后目犍连尊者再给他们浆水喝。他们长年处在饥渴的逼迫中,有特别大的饮食欲望,喝得肚子都裂开了。因为对佛生了清净心的缘故,他们死后都生在天上,最终证得了果位。

当时比丘们很疑惑,问佛:“这些饿鬼从前造了什么业生在这里?又因为什么业而生到天界,见到了真谛?”

佛告诉比丘:“他们都是过去自己造业而受报的,你们好好听。往昔迦叶佛的时期,佛和声闻众到处乞讨,后来迦叶佛的教法事业日益增长广大,乞讨的人也就逐渐增加起来。有一次,五百个居士在某人家里集会,当时很多乞讨的比丘到这户人家行乞。五百个居士见了后生起嗔恚心,破口大骂:‘这些迦叶佛的沙门弟子常常像饿鬼一样来乞讨。’当时这五百居士就是今天的五百饿鬼的前世,他们因为嘲讽迦叶佛的弟子如同饿鬼,以这个业力五百世以来一直受饿鬼的果报,一直到现在为止。由于他们命终以前对我生了清净心,所以得生天界。他们曾经在迦叶佛的教法里修过梵行,因此今生能够见到真谛而证得圣果。”

这五百个居士就是看到比丘来乞讨生了厌恶之心,说了恶语“你们常常乞讨像饿鬼一样”,当时就种下了恶业的种子。由于骂人像饿鬼,这个业成熟使得他们在五百世、将近数百万年里饱受饿鬼饥渴的苦。那种悭吝以及恶骂的种子成熟的时候,就出现了饿鬼身,喉咙像针尖一样细,肚子像山廓一样大,没有办法纳进饮食。在他们的命运遭遇里,连水的名字都听不到,更不用说受用了。

所以一个业种子导致绵延几百万年,一直都在遭受饥渴、困乏的苦。从这里就要知道,一个微小的恶业会导致极广大、漫长的苦果,因此应当时时防住自己的口,不要去说恶口,也要护住自己的心,不能起贪嗔痴的念头。

我们再讲一个青蛙的公案。过去迦叶佛教法里有个出家人,他平日常常修禅定。有一次他在一个寺院里住下,到了初夜分,照常打座、摄心,准备入定,那时候有持诵比丘正在念经,他听到念经的声音安不下心来,就想“今天干脆改在中夜入定吧!”。到了中夜即将入定的时候,持经比丘又在那里念诵,他想“算了,等到后夜再入定吧!”到了后夜,他正要端坐入定时,比丘们又变成了高声朗诵。他当时没有离欲,心里有嗔恚之毒,这一次终于忍不住了,生起了嗔心,他说:“这些迦叶佛教法里的比丘从早到晚都发一些青蛙叫声。”结果以这个恶业力,他在五百世里都堕成了青蛙。后来他对佛生了清净心才解脱蛙身,生在四天王天。

所以我们要时时守护身口意,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造恶业,当时这位行者就是因为旁边的诵经声干扰他打座入定,没办法安忍,就生嗔心恶口骂人,这个种子种下去以后,业力成熟使得他在五百世里堕成青蛙。所以,一个恶业种子播在心田里,到成熟的时候,就会按照这个业种的缘起出现相应的果报,而且不断地增长,不断地变现出同类的果来。就像种下了毒种子,在成熟的时候就出现毒树,树上不断地生出毒果,乃至没有断根之前都会不断地生长。所以要懂得内相续因果的增长率不是外在的因果能等同的。

五百农夫和五百牛的因缘

有一次佛在路上遇到五百个农夫在田里耕种,这些农夫看起来很辛苦、很可怜,他们穿着粗布的麻衣,由于长年都在泥水里劳作,一个个皮肤粗糙,手脚开裂。那些耕地的小牛犊脖子上的皮肤都被磨破了,脓血一直嘀嘀答答地往下流,累得气喘吁吁。

这些农夫远远地见到佛具足相好,光明赫奕,胜过一千个太阳的光辉。世尊行走之时就像妙高金山,非常有威仪。他们见后生起了清净的信心,胜过十万年的禅悦。很快佛已经走到他们身边,农夫们都向佛恭敬地顶礼,之后退坐在一边。佛观察他们的根机意乐,给他们宣说四谛法门。他们听法以后就证得初果,又祈求出家受戒,奉事世尊,佛都答应了。后来他们出家修行,证了阿罗汉果。

再说那些耕牛被剪断了套绳以后都来到了佛前,右绕佛以后,立在一边。佛给它们讲法,它们听法后生到天界,之后又到人间来拜见佛。佛又给他们开示四谛,结果他们都见了真谛。

后来比丘们问佛:五百农夫以前造了什么业,现在这一生成了农夫,那些耕牛又造了什么业生为牛身?

佛说:这都是他们过去造了恶业而受果报。在过去迦叶佛出世的时候,他们住在鹿野苑这个地方,当时这些农夫在佛的教法下出家,整天懈怠,坐在一起闲谈,不从事修行,既不读诵,也不作意法义,白白地接受信众的供养。那五百个比丘就是今天这五百个农夫的前世。过去他们出家懈怠不修行,白白地享受信众的供养,以这个恶业,在五百世里都做农夫,辛勤地耕作,加倍地偿还施主。

再说那些耕牛过去在迦叶佛的教法下出家,因为毁坏了一些微细的学处就堕成了牛。

就像这样,任何一个恶业都会增长、出生很大的果报,我们不要以为这是个小恶,即使有果报也是不痛不痒的,无关紧要。要知道,那些农夫就是曾经在佛的教法下出家,整天闲谈懈怠,空受信施,而欠下了业债,结果在五百世里做农夫,天天在泥水里劳作,风吹日晒,手脚都开裂,这样来偿还债务。所以我们占一点便宜就要吃很大的亏,我们作一点布施就会享很大的福,这都是因果的增长律所导致的,一个种子会增长成很大的果报。

那些牛也是前世出家后毁坏了一些小的学处,结果从出家人堕落成牛,那就更加没有自由了,整天被套住脖子去耕田,感受很多的苦,这都是微少业感广大果的实例。

当年佛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中。当时城边有一汪水非常污秽不净,里面充满了很多粪便、屎尿。国中的人民那些凡俗之类常常把污秽物扔到里面。水里有一只大虫,形状像蛇,有四只脚,在这污水里东西奔走,有时没在屎尿里,有时候出现,经过很多年,常常在这里受无量苦楚。

有一天世尊带着比丘们前后围绕到了这个坑边,佛问比丘:“你们知道这虫宿世所造的业行吗?”比丘们思量后,没有人知道它过去所造的业,都共同对佛说不知道。

当时佛说:你们好好听,我给你们讲说它过去所造的业行。从前有一尊毗婆尸佛出现在世间,在教化完毕时入于涅槃。在他的教法里有十万名比丘修持梵行,他们安闲居住,乐于寂静,依于一座山而修行。那座山的周围有很好的树林,花果茂盛,蓊郁无比,在树间有泉流、浴池、十分地清凉悦意。比丘们很喜欢这个地方,居住在这里遵循善法,勤修不懈,都证到了初果乃至四果,里面没有凡夫。

当时有五百个商客要去大海取宝,他们就结伴出发上路了。经过这座山时,见到比丘们精进修行,怀着欣喜敬仰,想对比丘僧作供养。当时商客们一起来请僧众应供,施主们各个都请求供养,按照每天应供是没有办法的。商人们就到众僧这里告辞想入大海,说:‘如果我们入海安稳回来,一定给僧众供养,愿僧众慈悲答应。’当时僧众默然许可,接受了他们的请求。后来商人们入海得到了很多珍宝,平安归来,到了僧众那里选妙宝里价值最上等的珍宝用来供养,而且嘱咐这些财富可以在僧众的饮食方面随意使用。

当时僧众接受了宝物以后就交给僧众的管家。后来僧众的食物快要穷尽,就向这个管家求取当时的珍宝用来维持饮食。当时这位管家对众僧说:‘商客们是给我私人的宝贝,你们为什么来求取?’上座维那对他说:‘以前施主们以宝物供养僧众,是让你来管理,现在僧众的食物快要用尽了,要用它来做资助。’当时这位管家嗔恚地说到:‘你们吃屎去吧,这个财宝是我的,为什么要向我索取?’当时僧众见到他起了恶心就各自散去。

由于他欺诳僧众、恶口谩骂的缘故,命终以后就堕在了阿鼻地狱,身体恒时都在沸腾的粪便里辗转反侧,经过九十二劫的时间受尽了极大苦楚,才从地狱里脱出。此后又以残余的业力还要堕在这个屎尿坑里,经过无边的岁月也得不到解脱。

过去有尸弃佛也曾带着众比丘到这个坑边,教示弟子这个因缘始末;接着有随叶佛也带着比丘众到这个坑边宣说它的来龙去脉。那时它命终以后又堕到了地狱里,经过了数万亿年,之后命终又生到这个屎尿坑里。接着又有佛名叫拘留秦佛,也带着徒众围绕到了这个坑边,向比丘们教示它的因缘经过;接着又有拘那含牟尼佛也带着弟子来到这个坑边;迦叶佛也来到这里,都给弟子们说到它的因缘,接着第佛是我释迦牟尼,现在给你们指示它的因缘。”

这个虫在贤劫的一切佛出世的时候都还没有解脱。在贤劫里的一切佛,每一尊佛都带着弟子来到这个坑边,指示这个虫往昔所造的因缘。也因此知道贤劫诸佛出世以来它还没有解脱恶报。这样就知道,因小果大,当时他欺诳僧众,滥用僧众所有物,而且谩骂僧众说:“你们吃屎去吧,这是我所有的,为什么来给我讨要?”他起了这样窃取的心,之后发出这样的谩骂,这个业种子就已经播下了,在未来经过整个贤劫千佛期间还是消不掉果报。这个业种子不断地出现极其剧烈的苦报,落在沸屎地狱当中,身体一直在滚烫的屎当中受着烫伤,受了九十二劫的苦。出来以后又以余报,经过贤劫千佛还是脱不出来。以这样一个恶心、恶念、恶口为种子,就出现这样漫长无有边际的果报。所以恶业十分可怕,应当励力地遮止,不要让它成熟。但是人们对恶业不感觉恐怖,拼命地饮苦食毒,滋长未来无限年月里的极深重苦难,这都是由于对业果愚昧所造成的。所以,恶业没造的时候,要精勤防护,不能让它种在心相续里,已经造了以后要励力忏悔,当即根除。

象护因缘

当时佛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那时摩竭陀国有一位长者生了个男孩,相貌庄严,非常惹人喜爱、尊敬。

在他诞生之日,他家的仓库里自然出现一头金象。父母很欢喜,就请来相师给孩子取名。

当时相师们见到孩子很有福德,就问他的父母:“这孩子生的时候有什么瑞相?”父母回答:“有一头金象伴随着孩子诞生。”因此给他取名为象护。

这个孩子渐渐长大,象也跟着长大。到他能行走的时候,象也能行走了,出入往返都形影不离。如果不想用它,它就会安住在里面。它的大小便,唯一出很好的金子。

象护常常会跟五百个长者子一起游戏,他们各个都说自己家里的奇特之事,有的说:“我家里的屋舍和园林都是七宝组成的。”还有的说:“我家里的库藏总是充满了妙宝。”诸如此类,讲了很多自家的奇特之事。

这时象护自己说:“我出生的时候,家里自然出生了一头金象,等我长大能够行走时,象也长大了能行走,它从来不违我的心意。我恒时骑着它东西游观,想快想慢都随我的心意,非常适合人情。而且它的大小便都是优质的金子。”

当时王子阿阇世也在里面,听到象护所说他就起了歹念:如果我做王,一定要夺取他的金象。等到他做了王,就召来了象护,叫使者带着金象共同来到国王这里。

当时象护的父亲对孩子说:“阿阇世王是一个凶残无道的暴君,贪求悭吝,对自己的父亲尚且虐待,何况其他人?现在他召你去贪你的象,恐怕你会被他杀掉啊!”

儿子说:“我的象没人能掠夺。”

父子俩当时就共同乘着象来见国王。守门人禀告国王:“象护父子乘着象在门口。”国王说:“那就让他们乘象进来吧。”守门人就出来告诉象护父子:乘着象直接前进。

已经到达了宫内,就下了象,对国王跪拜行礼,而且向国王问安。国王生很大的欢喜心,叫他们各自就座,赐给饮食。粗略地谈论一阵,象护父子俩要告辞而去。国王对象护说:象就留在这里吧,不要让它出去。象护很高兴的遵从,徒步出了王宫。

不久象隐入地下又从门外涌出,象护还是乘着金象回了家。

过了一会儿,他自己想:国王是个无道昏君,会作无理的惩罚,我或许会因为这头象被他加害。现在佛已经出世,正在利益众生,不如我在佛前出家,修持梵行。他向父母祈求出家,双亲也都答应了,这样就告辞而去。

象护乘着他的金象来到了祇洹精舍,见到世尊磕头行礼,说明了自己的志愿。佛不久就开许说: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服在身。这样他成为一名沙门。佛又宣讲四谛法,他得以开悟,不久证得阿罗汉果。

每每象护和诸比丘在林间树下思维修道,这头金象恒时都在眼前。舍卫国的人听说有这样奇特的金象,竞相云集前来观看,忽然间寂静的林间变得非常喧闹,妨碍比丘们修道。

众比丘就将此事汇报给佛。佛对象护说:“因为你的金象,致使这么愦闹,你赶快把象遣去。”象护对佛说:“我很久以来就想把它赶走,但是它不肯走。”佛说:“你可以这样跟他说:‘我现在生死已尽,再不需要你了。’这样说三次它当即就会隐灭。”象护遵从世尊的教导,这样对象说了三次:“我已经不需要你了。”这时金象就隐入地中。

比丘们都感到奇怪,对世尊说:“象护比丘过去修了什么德,在什么福田里种了善根,获得这样巍巍不可思议的福报?”

佛告诉阿难和比丘:“如果众生在三宝福田里种少少的善根,会得无穷的果报。”

这是过去迦叶佛的时候,佛在教化完毕后入于涅槃。火化得到的灵骨建起很多的塔庙来作供奉。

当时有一座塔里面有菩萨从兜率天乘白象降下入于母胎的塑像,象身有少许的剥落破裂。有个人正在经行绕塔,看到象身破损就想:这是补处菩萨所乘的白象,现在有损坏,我应当修治它。他就取来泥补好了象身,涂好颜料,他就发誓:我愿以此善根,将来能恒时处在尊贵当中,不缺少财富受用。

结果这个人在命终以后就生在天上,等到天福享尽,下生人间,常常生在尊荣富贵的家庭,相貌端正,不同寻常,恒时有金象随时护卫着他。

佛告诉阿难:当时这个修治白象雕塑的人就是今天的象护。他当时保护了白象的塑像,由于修治的善业,从此以后他在人间天上,一切受用都是自然得到,由于他以恭敬心奉持三宝的缘故,现在值遇了我,受到我的教化,断除烦恼,得到阿罗汉果。

这样发了一念善心,为补处菩萨所骑的白象塑像作了一些修理,而且依此发愿,结果他在极长的时间里一直都是受用自然,诞生的时候就有金象随时护卫在旁边,形影不离。就像这样以少少的善业就会感得非常漫长、广大、殊胜的果报,这叫做从微小的供养业、信敬业发起广大的果。因此我们应当注意每一个心行,好好地修持善业。

宝天因缘

佛世之时在舍卫国有位长者生了一个男孩,当时天降七宝雨,他家里充满了珍宝。他就召来相师给孩子占相。相师见到孩子有奇相,就说:“这个孩子的相貌很特殊。”长者听了很欢喜,就请相师给孩子取名。相师问:“孩子生下来有什么瑞相?”长者回答:“这个孩子生下来时,天降七宝充满了我家中。”相师回答:“这孩子有福德,应该给他取名为宝天。”

转眼间,宝天就长大了。他博通技艺,特别有才能,听到佛是无上的圣者,他怀着渴仰之心希求出家,就辞别父母来到佛这里,给佛顶礼,对佛说:“唯愿世尊,许我出家。”佛就答应他,说到:“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衣在身。”佛给他讲法,就得到了阿罗汉果。

当时阿难对佛说:“世尊!不晓得这个宝天比丘宿世做了什么福德?当他诞生的时候就降下七宝雨,衣食自然,从来不缺乏。”

佛就告诉阿难往昔的因缘。这是在过去时有一位毗婆尸佛出现在世间,度脱不可计数的众生。当时众僧游行村落,那个村庄里的很多居士都共同迎请众僧作各种供养。有个穷人他怀着欢喜心想供养僧众,但是家里没有财宝和供养具,他就用一把像珍珠一样的白石散在空中来供养众僧,同时发下大誓愿。

佛告诉阿难:当时这个以白石供养僧众的穷人,就是今天的宝天比丘。他过去世以信心和恭敬持着像珍珠的白石供养众僧的缘故,在九十一劫里受无量福报,富有很多的财宝,衣食自然,从不短缺,而且以当时他对僧众的信敬之心,今天能遇到我出世,证得阿罗汉果。

从这里要看到业增长广大的现象。我们将宝天宿世的业因和往后现前的果报对照起来看,就发现业种子感果的力量是极大的。过去在见到僧众时起了一念信敬之心,供养的是像珠宝一样的白石子,结果发生的果报是九十一劫里任运自然地拥有充满舍宅的财宝,享受无量的福报。

九十一劫是极其漫长的时间,譬如有长宽高各四十里的巨石,长寿天的天人每一百年下来用非常轻薄的天衣拂拭一次,直到把这块巨石全部擦完为止,劫的时间还没穷尽。

宝天的前世是用极短的时间做了一个供僧的善行,结果出现的果报是极其漫长,不晓得这个地球经过多少次的成坏,在这个时期里连绵不断地出现无量的福报。

再者,供养物只是一些像珍珠一样的石子,但是缘起力不可思议,使得他在这么漫长的时间里都出现各种各样的财宝受用。所以法界是不可思议的,当时他的心里认为这些白石子就是珍珠,然后用虔敬的心撒向空中,真心地供养僧众,业感就给他各种各样金银等的妙宝,直到今生,当他降生的时候,天上普雨金银、琉璃、翡翠、玛瑙等等的七宝,充满了他家的仓库,从这里可以看到善业感果的力用是极其不可思议的。

对此深信之后,我们下至一点一滴的善行都要用心去摄取,这将给我们的未来带来无尽的富饶,能自在地享用各种的果报,对此要生起定解。

思维心中的法道

1、 什么是业增长广大之理?结合圣教和正理,对此理做分析。


金天因缘

话说佛世之时,在舍卫国有一个大富长者,拥有无量的财宝。一天他生了一个男孩,金色的身体,长者非常地欢喜、庆幸,就设立布施大会,请来很多相师给孩子占一下吉凶。

当时相师们抱着孩子仔细观看,见到孩子长有奇相,喜不自胜,就给他取名为金天。

这个孩子的福德极为纯厚,在他诞生之日,家中自然出了一口水井,长宽深都是八尺。即用这口井水,能够称人的心意,要衣服出衣服,要饮食出饮食,金银财宝一切所需之物心里想要取什么,都能如愿而得。

这孩子转而长大,精通技艺,很有才能。长者特别喜爱他,不违他的心意。这样想:我的孩子这么端正,容貌无比,要给他选一个名女,姿色超群,金容妙体与我儿相当,我要给他找一门这样的妻子。当时他就用钱聘了一些商人到处去寻找。

那时候在阎波国有个大长者生了一个女孩,叫做光明,端正非凡,身体金色,晃耀照人,皮肤细滑光泽,当她降生的时候也有自然的七尺井水,水里也出各种珍宝,衣服饮食称合人的心意,自然现出。

但是那位长者他也是心里想:我女儿长相很好,要得一位贤士,形容光辉,容色光泽,与我女相当我才嫁给他,共成一门婚事。

当时女孩的名字远播到舍卫国,而金天的名声也传到了女家,当时两位长者各自怀着欢喜心,互相到对方家求聘婚姻。

娶妻完毕,回到了舍卫国。当时金天家里设了上等的供养,请佛和僧众来供养一天。佛受他的祈请就到他家里来受供,饭食完毕,收好了钵盂,就具体给金天夫妇广演妙法,开解他的心意。结果金天夫妻和他们的父母当时就心开意解,证得了须陀洹果。

过后,世尊就回到了精舍。金天和金光明都告白父母祈求出家,父母答应了。他们来到佛这里,顶礼佛足,祈求出家。佛答应了,他们也就成了比丘、比丘尼。渐渐地证得了阿罗汉果,具足三明六通、八解脱等一切功德。

阿难问佛:金天夫妇过去世做了什么善行?他们降生以来就富有财宝,身体金色,端正无比,而且得到这一口如意宝井,能够随愿出生一切的资财,唯愿世尊为我们开示。

佛就告诉阿难说:这要回溯到过去九十一劫,当时有毗婆尸佛出世,在佛灭度之后,教法遗留在世,后来有一群比丘游行教化到了一个村落,那里的人民和贤长者见到僧众来了,各自都竞相供养衣服、被子、饮食,无有缺乏。

话说当时有夫妻俩,他们都非常地贫困、饥饿,丈夫每每心想:“我父亲在世时充满了财宝,富得难以衡量,现在我身体这样地贫困,坐在草露上,衣不蔽体,家里没有一升米,多么苦啊!那时虽然富有,有无量财宝,没有遇到这样的圣众僧的大福田,今天遇到了却没有钱供养。”他这样思维后伤心地哭起来了,懊恼地掉眼泪,落在妻子的手上。

妻子见到丈夫哭泣,就问他:“你有什么不舒服?怎么这么懊恼?”他回答说:“你不知道吗?现在有僧众刚好来我们村庄,豪贤居士都兴起供养,独独我们家贫困,没有一升米,没有对这样的僧众福田种下善缘,今生贫苦,来生会更剧烈,我是想到这一点伤心地哭泣。”

妻子说:“现在怎么办呢?正想供养又没有财宝,只是空有一番心意,不能满足所愿。”

接着她就给他想一个方法说:“你现在可以到我们老家去,在过去的仓库里去寻找财宝,如果能得一点就可以用来供养。”

她丈夫就按她所说,到过去的库藏当中到处寻觅,找到了一枚金钱,拿到妻子这里,妻子还有一面明镜,他们就同心合力用这一枚金钱和这面明镜来作供养。之后他们就放了一个新的瓶子,盛满了净水,把金钱放在瓶水里面,又用镜子盖在上面,拿到僧众这里。到了以后,他们非常虔心地供养僧众,僧众也慈悲地接受,各个取他们供养的水用来取钵,再取水来饮用。当时夫妇俩看到僧众接受供养,非常地欢喜悦意,作福完毕,他们后来生一场病,就命终生到了忉利天。

佛告诉阿难:那时候穷人拿着一瓶水供养僧众,就是今天的金天夫妇,由于他们前世拿着这一枚金钱、一瓶水以及一面明镜供养僧众的缘故,感得生生世世相貌非常地端正,身体是金色的,而且容颜光泽晃耀,殊妙无比,他们在九十一劫里面每一世恒常都是这样的果报。由于当时有信敬之心的缘故,他们这一世能脱离生死,证得阿罗汉果。

阿难,你要知道,一切福德不可不作,就像这个穷人少少的行一点供养就得到如是无量的福报。

这里还是要观察善业的感果能力。金天夫妇过去世是造了一个微小的善业,当时听到僧众在村落里游行,特别想做一个供养,但是苦于没有钱财,正在伤叹的时候,妻子出了主意,说到老家的仓库里面去寻找,他们得到了一枚金钱,妻子也献出了明镜,然后找了一个新瓶子,盛满净水,放下金钱,盖上明镜,这样持着到僧众这里作供养。僧众也是以这个水洗钵盂、饮用等,就是这样一个不到一天的时间做的善行,供养物也是很微少,就是一枚钱、一面镜子、一点净水,所感得的果报如何呢?那是在九十一劫极其漫长的时间里,按照他过去所种的业因相应地出现了殊妙的果报。由于他们是以净水、金钱、明镜来供僧,结果每一世都感得金色之身,而且容颜晃耀,特别有光泽。又有自然的水井,从中能够如意地出现种种的妙宝,要衣得衣,要食得食,什么受用都不匮乏。这是在极大的僧众福田里以诚心种一点福,就得到这么自在、广大、无穷无尽的果报,一颗种子,所出现的果报是无量无数不可思议那么多。像这样了解了微少善能够结极大的果以后,我们应当励力地在一切福田中种福,把握住任何修善的机会,摄取未来无边的大果利。

金财因缘

佛世之时,在舍卫国有一个大长者,夫人生了一个男儿,叫做金财,长相端正,举世无双。这个孩子是卷着手生下来的,父母感觉不祥,就把孩子的双手打开,观察他的相好,发现有两枚金钱在孩子手上,他们很欢喜,就收取了钱。收了以后,在原来的地方又生出两枚钱,又收了又生,就像这样源源不断,结果金钱充满了他们的仓库。这个孩子手中的钱从来不穷尽。

等到他长大了,就告白父母祈求出家,父母答应了。当时金财就到佛这里,佛告诉说:“允许你出家。”当时金财就剃除须发,身着袈裟,成了沙弥。

等到他年岁满足,可以受大戒了,就和众僧一起受具足戒。他给临坛的众僧次第作礼,正在作礼的时候,两手一拍地手拍的地方就有两枚金钱,像这样他对谁作礼都出两枚金钱。受戒完毕,他精进修行,得到了阿罗汉果。

阿难向佛请问:金财比丘往昔造了什么福业?他自出生以来手里就有金钱,愿佛为我开示。

佛说:你好好听,我给你讲。这是过去九十一劫有毗婆尸佛出世,他以正法教化,度脱众生,不可计数。当佛和众僧在国界里游行,那时诸多的豪富长者子等都设立饮食来供养佛和佛的弟子众。

那时有一个穷人,他没有资财,常常在野外山泽里打柴来卖,当时他卖柴得到了两文钱,刚好见到佛和僧众受国王的迎请,他非常欢喜有恭敬心,他就以仅有的两文钱供养佛和僧众,佛怜愍这个人就接受了他的供养。

世尊告诉阿难:当时穷人以这两枚钱供养佛和僧众的缘故,九十一劫无论在哪里,他手上都握着金钱,财宝都是任运自然,随便享用,无有穷尽。当时的穷人就是今天的金财比丘。所以一切众生都应当精勤修布施之业。

从这里再次看到了因小果大的真谛。金财比丘的前世是一个穷苦的打柴人,没有什么资财的。那天卖柴只得到了两枚钱,但是他看到佛和僧众有特别大的欢喜心、恭敬心,认为我一定要做一点供养,结果他把仅有的两枚钱作了供养,佛一接受他就得到了源源不断的福报。所以这个因果律不可思议,在佛和僧众的大福田里播下了一个善业种子,从此他就源源不断地按照业果的相应规律就出现这样的金钱在手、恒无缺乏的福报,所以心上的感果远远超过外在。外在如果我们种个种子,年年都会结果,只要种子的功能不尽,它就连绵不断地生果。然而这也只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感有限的果,而金财比丘他由于宿世种的福功能的力量不可思议,无论他在哪里业都是如影随形,一直不断地在感果。而且感果的相很稀奇,他因为供了两枚金钱,所以在任何地方他手上都有钱,都是两枚金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从中见出因果律非常稀奇,我们知道因小果大的道理以后,就要精勤地修福、种福,在任何福田里都好好地去作善行,这样将来会有无穷无尽的福报,应当如此生起胜解。

以下从反面显示由胜解信成就殊胜果利的情形。

复次,尸罗、轨则、净命、正见四中,后未亏损,前三未能圆满清净、少亏损者,说生龙中。

在尸罗、轨则、净命、正见四者中,正见没有亏损,而前三者没有圆满清净、少有亏损者,会生在龙中。

尸罗指清净的戒律没有被杀盗淫等的自性罪染污。轨则是指在行住坐卧等的威仪上、穿著法衣等的所作事上、读诵等的善品加行上应当要做的轨则,对于这些应该这样做就依照它来做,由这样行持能随顺世间的习俗、观念等而不被世间讥毁,随顺毗奈耶而不被善士呵责。净命是指没有被五种邪命染污的正命,也就是在维生方式上非常清净。正见是指具有无颠倒的见,能够认识有三世因果等的见解,不是持无前后世、无因果等的邪见。

在这四者当中以正见为根本,如果正见没有亏损,即使前三者有所亏损,也不会堕入地狱,而是生在龙中。可见正见的力量能使人超升而不堕落,也就是龙树菩萨说的“有见生善趣,无见堕恶趣”,这里的见指因果正见。

《海龙王请问经》云:“世尊!我于劫初,住大海内,时有拘留孙如来出现世间,尔时大海之中,诸龙、龙子、龙女悉皆减少,我亦减少眷属。世尊!现大海中,诸龙、龙子、龙女,悉皆如是无有限量,不能得知数量边际。世尊!有何因缘而乃如此?”

在《海龙王请问经》里说到:世尊!我在劫初的时候住在大海内,当时有拘留孙如来出现在世间。那时大海里诸龙、龙子、龙女都在减少,我也减少了眷属。而现在大海里诸龙、龙子、龙女都无有限量,根本数不到边际。世尊!是什么因缘造成这种现象呢?

“世尊告曰:‘龙王!若于善说法毗奈耶而出家已,未能清净圆满尸罗,亏损轨则,亏损净命,亏损尸罗,未能圆满,然见正直,此等不生有情地狱,死没已后,当生龙中。’”

当时世尊告诉他:龙王!这是因为在佛的善说法毗奈耶里出家以后,没有能清净圆满尸罗,亏损了轨则,亏损了净命,亏损了尸罗,没有能圆满,但是此人的见解正直,这些人就不会生有情地狱,在他们死后会生在龙中。以这个缘故,在此时期里龙宫里诸龙、龙子、龙女等有不可计数那么多。

此复说于拘留孙大师教法之中,在家出家有九十八俱胝;金仙大师教法之中,有六十四俱胝;迦叶大师教法之中,有八十俱胝;吾等大师教法之中,有九十九俱胝,由其亏损轨则、净命、尸罗增上,于龙趣中已生当生。吾等大师般涅槃后,诸行恶行、毁犯尸罗四众弟子亦生龙中。然亦宣说彼等加行虽不清净,由于圣教尚未退失深忍意乐增上力故,从龙死殁当生人天。除诸趣入于大乘者,一切悉当于此贤劫诸佛教中,而般涅槃。

这里又继续说到,在拘留孙大师的教法中,在家和出家众有九十八俱胝那么多;在金仙大师的教法中,有六十四俱胝;在迦叶佛教法中,有八十俱胝;在释迦教法中,有九十九俱胝,就是这些在家出家众因为亏损轨则、净命、尸罗的增上力,在龙趣中已受生或者将受生。

释迦本师涅槃后,那些行持恶行、毁犯尸罗的四众弟子也生在龙中。但也说到他们的加行虽然不清净,由于对圣教还没有退失深忍意乐的增上力用,在龙中死后还会生到人天。除了趣入于大乘者的特别情形之外,其他的人都会在贤劫诸佛的教法里,趣入涅槃。

从这里看出,如果对于圣教不退失深忍的意乐,或者对业果等具有深忍信、胜解信的话,就有向上上升的力量。

因果是毫厘不爽的,在其它的行为方面犯了过失,是会往下堕的,但是由于根本的见解没失坏,就不堕地狱。而且在龙中受报完毕,还会生到人天,即使没有入大乘道,也会在贤劫诸佛的教法里入涅槃,如果能够入大乘当然更不用说了。

因此,我们时时处处都要注意的就是对于业果修深忍信,坚信业果的道理,这样就取得了内佛弟子根本性的正见,也成为一切白法以及未来超生的根源。因此作为佛弟子,第一个关键处就是对业果起深忍信,为此要全力以赴。

是故微细黑白诸业,如影随形,皆能发生广大苦乐。当生坚固决定解已,虽微善业应励力修,微少恶罪应励力断。

所以,微细的黑白诸业都像影子跟着身体一样,能够发生广大的苦乐。对于业的增长广大发生了坚固定解后,即使是微少的善业也要努力修集,微少的恶罪也要努力断除。

对业增长广大之理发生胜解以后就会明确,一点小的善事都要努力去做,我们要非常地珍爱它,想到能在心里播下这么胜妙的善业种子,那有多好啊!这个种子播下去,将来成熟的时候会出现无量无边的果利。如果我还能去滋润它,以三殊胜摄持放大它,那么其福慧善根尽虚空界也无法容受。在了知业果后又配合大乘的发心、回向,以及空性无缘的正见,就会使得它变成不可思议的善根。或者以普贤行愿摄持回向“为得普贤殊胜行”,也将成为尽虚空界都无法容受的善根量。

因此,切莫以善小而不为,应当知道我们心里每起一个善心都是非常好的,就像漫漫长夜中忽然出现一丝光明,应当把它纳入自心。这样不断地增长,将来就成了万善庄严之身,万德圆聚之体,无边利乐之源。我们要深信业增长广大,深信这善的势力是不可思议的,因此要满怀殷重之心无比欢喜地去摄受任何一个善根。

同时要知道恶业的可怕,当我们心中种了一个恶种子,就好像服了毒一样,应当尽量忏除,否则它会毒害相续,会蔓延增长,发生无量无边的过患。就像我们防毒那样,不允许有一个病菌侵入,譬如非典流行时期,我们会高度地防护,或者见到食物里有毒也会马上倒掉。要像这样行善如不及,避恶如探汤。如果不防患于未然,在生后不瞬间切断,它就在心里一直地发生作用。就像一个毒种不切断,等到它已经根深蒂固,长成非常坚固的毒素后,要切除就难了。

恶业是无形的种子,但是要知道它的力量在不断地增长。像我们的一些恶习就是因为在一开始没切断它而养成的。譬如一个人喜欢说妄语,次数多了以后串习成习惯,现行的时候根本不必想什么,自然就说出妄语来。能看到人群中很多这样的现象,反正一坐下来就开始妄语连篇,或者绮语不断,甚至挑拨是非,这就是它的习性。当初的一念没有遮止,后来发展坚固就成了惯性。或者说散乱、放逸、骄慢、狂妄、轻浮、失念等等,这些全是恶性,要念念在自心上审察,一举一动都要检点,都要改正。所以,勿以恶小而为之,任何恶都是毒化你的,应当切断。

了解了业增长广大的道理就知道微细中有大过患,微细中有大利益,这样在业果的取舍上会达到很精细严密的程度,这会使我们修行日益坚固,切中心要。

总之,学了业增长广大以后,对于每一个细小的善行都会非常精益求精地完成,非常用心地使它圆满。就好像把一个如意宝装到心里一样,把一个很好的善心安插在心里一样,有一种非常珍重的心。同时,我们已经知道恶的发展势力后,就会开始用心地去改正一点一滴的恶行,这时就已经从粗犷的心变成了非常微细的心。这个时候在业果的修整上,一点一滴地都在改变,就看到这个人他的心怎么用心、怎么说话、怎么做事,都是非常精心、用心、诚心,任何处都很精细地处理,这就是业果深入的相。这样出来以后,才具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一举一动都开始合乎戒行。所以因果是戒的根本,如果对于因果没有起信,就无法摄持戒律。因果是戒律的纲骨,是白法发生的根源,所以我们一定要在业果上面用最大的心力去学,这样才能一改我们过去的散慢、狂妄,才能够重整我们的相续,让它重新以业果正见来作摄持,在一举一动中都励力地顺着业果律而行,这才是学得精彩,不是口头的戏论。

如《集法句》云:“如鸟在虚空,其影随俱行,作妙行恶行,随彼众生转。”

如《集法句经》中佛为我们开示:就像鸟在虚空中飞行,影子是紧随不离的,这是在比喻什么呢?这就是比喻我们一旦做了善行、恶行以后,业的势力一直随逐着相续而转,无论我们在何时何处受什么果报,它都一直跟随不离。它的潜在势力一直在支配,一遇缘就现行,缘一熟就结果,所以是不可思议的。

所以每个人都要善加护惜自己,这样叫做自爱、自尊、自重,如果我们在心上日益地涂抹污点,这就成了毁坏自己的因,你熏任何一个坏习性、坏观念,都是在毁坏自己。所以切莫在各种有毒的媒体里面闲逛、染污。不要去看世间的邪说、邪影视、邪信息,不要去受它们的熏染,也不要去仿效这些现代派的恶行,否则就是完全不知自重。

何以故呢?一旦我们在心里熏进了这样的性解放论、享乐论、断灭论、唯物论、现前感觉论、竞争论、自我表现论,它们每一个都是毒素,它就随着你的相续不断地运行。你这只鸟在轮回的虚空里不论走到哪里,它都跟着你。一碰到事情,一拈来就是它,拿出来就是它,都是这套恶行机制在起作用,不是别的在发生作用。当你的恶性熏染得深了,那的确是无可救药,老师也教不了,家长也管不了,谁也没办法,这样是很危险的。

所以,首先要明白自己是一个完全颠倒的人,因此才要入道修行,重新改造自己。如果不在这里面改变那就完全没有解脱的出路,没有离苦得乐的机会。因为一切苦都是根源于我们的苦因,也就是我们熏的各种恶业习性,一切乐都是根源于我们的善因,也就是我们所养成的一切贤善的习性,所以要好自为之。

我们应该这样想,如果我熏了一个善行,它会如影随形般在一切处随逐着我,无论起什么现行,得什么果报,它都在资助我、利益我。所以真正利益自己就是要学好,学善心、善言、善行,这样我们一生最前面的一段最主要的功课就是要学善,学善心,以古今的圣贤为榜样。他们是怎么忠孝仁义,我们也怎么忠孝仁义,他们怎么五戒十善,我们也怎么五戒十善,乃至大乘的慈悲喜舍、菩提心等等,任何一点我都发心去随学。就像圣者法王如意宝所说,一切佛法的心要就是善心善行。所谓的修行就是一个意乐一个行为,都是要在善上运转。如果我们的心里按照道次第从道前基础就开始一点一点地去学善,那么我们的相续会日益地改良。所谓“士隔三日,当刮目相看”,一日有一日的进步。

如果你学一些现在庸俗的行为还自以为是时尚、先锋,很了不起,那完全是被这种常乐我净的假相所欺诳。加上我执,以为我要作这种形象,学那种姿势,在人前显得如何,这些根本都是皮毛,关键是要学到圣贤的德行。这样一点一点纳在自己心里,是真正的学佛,导师佛教导我们什么法道,你就按照那样去离过证德。如此不断地在心续中串习,熏建习气,让他变成一个善人,也就是我们内在的整个系统全盘地改装,一切都是善的机制。善的机制不断地在扎根,不断地去熏这样的善观念,清净观、慈悲观、利他观、守戒观,一言一行都是按照业果律来行,这样我们的心就完全以因果正见的指导在重新地改观,重新地根植善根。当它根植深了,它就伴随我们形影不离,在任何处都是以它来起作,来规范一切的行为,这样当然表现出万善的庄严。

所以要知道十善业道它是发生一切五乘功德的根基,它就像大地一样,一切都要在这上面去建立。而它又是以对业果生深忍信作为根源,所以智者应当明确大道的根源。

“如诸少路粮,入路苦恼行,如是无善业,有情往恶趣。如多有路粮,入路安乐行,如是作善业,有情往善趣。”

这是我们要为将来的前途着想,就好比要走一条很远的征程,如果缺少路粮食物,那这一路是非常苦恼的。走在路上因为没有食物充饥,没有资本,行路会遭受很多的饥渴,没有住处安顿,常常病倒,又有长途跋涉之苦,盗匪洗劫之苦,或者途中被关押入狱,饱受惩罚之苦等等。什么缘故呢?就是因为没有资本。像这样,我们如果没有善业在心,就会走到险恶的路途,这叫做入于恶趣。

凡是造恶多、福善少的人,他的人生之路会走得格外地辛苦,还不仅是一世人生,往后会到达一个充满了荆棘、刀山、火海、悬崖、毒蛇、虎狼等的凶险、恶苦之地,什么缘故呢?因为他的内心熏了很多的恶业,由此变现出来的全部都是苦,所以将来会行走恶趣。

这样想想,我没有善的资本,将来在恶趣里走怎么样?在地狱里走怎么样?在旁生趣里走又怎么样?那是太难走了,太苦了!在一分钟里面都是万死万生,我怎么受得了?或者亿万年里连水的名字也没有,比非洲难民还要苦上千百万倍,永远在饥渴、干旱等的煎熬、逼迫当中度日。那真的不是说发高烧几天都不退,或者说七日饥饿的苦能比较的。

像这样为着未来着想,我们应当截断一切恶业,要励力地修集一切善业,这是每一个为自身前途计划的人会用心考虑的。这样考虑以后,自己应当起决断的心:再也不能像过去那么颠倒,以业果愚来摧毁自己,那太愚痴了!每一天都制造无数的苦因,把自己往死里整,往恶趣里扔,太可怜了!所以从今以后我再也不要过这种狂乱般的生活,要真正兢兢业业地修善,真正地洗心改过,断一切恶。

同时,我们要想到,如果我有很充足的路粮,有特别雄厚的资本,这个时候能够乘着非常轻巧的越野车,备上很多精美的食物,途中可以在舒适的宾馆里休息,非常顺利、快乐的旅行,这就是资本雄厚的缘故。

这个譬喻很好地表达了,如果我们善心的资本积得雄厚,那的确到哪里都不匮乏,在哪里自然而然有人送来各种受用,到哪里都能得到各种支持的力量,所以从无匮乏、无忧恼、无逼迫。

像这样,为了自己未来的前途着想,现在有了暇满身,有了修善的机缘,下至一点一滴都要尽最大的心、以最广大的发心摄持,以回向将它放大到无限,每一次都修普贤行愿,好好地回向。在中间心里不染上任何世俗的心态,只是以纯善的心来做,这样我们在一天当中就已经积累成一个善心的大富翁了,超过这世上顶级富翁的一千倍一万倍。

像这样长期行持,的确一天有一天的转变,一周有一周的转变,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样积累一段时间,就已经有很大的改观了,三年五年后就变得完全不同了。自身已经换成了一个纯善的相续,未来的前程变成了一片光明,不断地蒸蒸日上,会出现无数的福利果报,那该有多好啊!这是真正地在轮回里脱贫致富,是真正地使我们的身份、受用等等都有了很大的升华、飞跃。

事在人为,必须在对业果深信以后,非常努力地行持任何一个善。没有业果正见的摄持,对于小善非常轻视,大善又根本做不来,大恶猛利地造,小恶毫不防备。如果我们真正有了对业果的深忍信,那下至扫一个地,你都会珍惜,好好地把它扫好。对待任何一个人做任何一分善行,都会用全分的心力来做,会珍惜每一刻、每一件事的因缘。

思维心中的法道

1、 解释尸罗、轨则、净命、正见。以教理成立正见为根本。

2、 由业果的胜解信将会出生哪些殊胜的果利?

3、 反复思维“微细黑白诸业,如影随形,皆能发生广大苦乐”之理,对此引生坚固定解。


又云:“虽有极少恶,勿轻念无损,如集诸水滴,渐当满大器。”又云:“莫思作轻恶,不随自后来,如落诸水滴,能充满大器。如是集少恶,愚夫当极满。”

又说:虽是极少的恶也不要轻视,认为没有损害。就像集聚水滴渐渐地会充满大器。我们不要以为这是一个小恶,做做也没关系,要知道小恶发展大了,逐渐会充满你的心续。

我们看那些惯偷,都是从小偷小摸开始,后来逐渐地发展成偷电脑、偷车子,甚至偷金库,可见这个恶习种子会不断地发展。

司马光小时候因为说谎被姐姐呵斥,后来就再也不敢说谎。如果在第一次犯错时不加以纠正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以至于无量无边。又好比第一次犯淫如果不改正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同样,第一次上网时没有端正自心,第二次会更严重,再发展下去,三次、五次、十次、百次,最终会葬身在网络里。又好比打麻将,有了第一次这个兴趣就会不断地发展。就像这样,所有的恶都是从最小的地方开始的,不断地发展下来以后,就变得积重难返,陷在恶业堆里了。

又好比吸毒,有了第一次如果没有立即戒掉就会逐渐上瘾,最终毁坏自己。抽烟喝酒也是这样,看电视也是这样。又好比第一次没防住绮语,以后就会不断地说,语言里充满了杂质。有些人絮絮叨叨根本说不中要点,就是绮语的过失。或者做什么事情心不在焉,根本没去整治自己的心,说什么都不经过理智的摄持,随便去做,这样就变得像一个狂人、疯人一样,突然想到什么马上就去做,这就会形成失念的恶习,带来无理智的行动。任何一个行为串习惯了,就是按照那样发展。

又好比懒散成性,生活无规律,结果导致一辈子都陷在这种过患里面。很多人过夜生活,这是个非常坏的事情,连正常的作息也没有,越发展越凶。下至于任何一个地方都要有规矩的,不符合规矩而行就一定受伤害。所以应当仔细检点自己的身体、语言、心念、观念、生活、待人处事的态度、做法,一点一滴全部都要好好地修整。任何一点恶都不要以为它很轻微,做了没有损害,应当视它为毒,彻底拒绝。

学习业果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它是要检讨自己的人生,把过去恶劣的言行和思想系统全部改正,这没有几十年的功夫是不可能纠正好的。如果现在还不着手实行,到死的时候就悔之晚矣!虽然这一辈子得到了暇满人身,但如果熏上了各种恶习,熏满了恶业种子,被业障压得无法喘息,最后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恶趣的烈火、刀山,这样堕落下去。

就今天这个时代来看,确实感觉非常可怜,因为这是一个精神病泛滥的时代,人们多数都失去了为人最基本的品格,在无因果见的支持下发展出各种的狂乱、杂乱的业,毫无约束,越发展就会越复杂、越沉重,人就像发疯了一样。所以现在人常常说什么“崩溃”,这就表现出人心非常脆弱,业非常恶劣。

不要想这个恶很轻微,不会随着我后面来,就像滴落的水滴逐渐能充满大器一样,平常不注意改正小恶,积得深了,它会极度充满自己的相续。那时就成了最沉重的业债,是最大的恶性折磨,你会处在逼恼不已的状况里自我毁灭。所以一定要守身如玉、守口如瓶、守意如城,首先在因上很细心地去防护、改正,这样才会脱离恶趣。

“莫思作少善,不随自后来,如落诸水滴,能充满大瓶。由略集诸善,坚勇极充满。”

“坚勇”是菩萨的异名,它表达了菩萨向道的精神坚固、勇悍,于一切善都摄集而行、励力而为,这就是道上的菩提萨埵。

不要认为作少少的善不会随着自后来,要想到作的任何一滴善都会随着我来,绝不会空耗。所以,平时注重从小善开始摄持善行,这样积得越来越多,就像水滴一点一滴地积累会盛满大瓶一样,最终在我这个坚勇菩萨的心里会充满无量的善。

就像这样,从世间的孝悌忠信等开始,一点一点去修吧!凡是有修善的机会,你都要好好地做好,要好好地植下善根。要种下孝的善根、悌的善根、忠的善根、信的善根、礼义廉耻的善根。在佛道上要种下仁慈不杀、慷慨好施、梵行不淫、真诚不妄等等的善根。诸如此类,在自己心里种好每一个善根,注意每一次的积累,日积月累以后,渐渐地善就充满你的心相续。所谓“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就是这个意思,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变。

如果不注意在善上修,永远也只是个恶人,不可能变成善人,只有自己精勤的修善才会有转变。在一言一行、做人做事上都有不同,人们会看到你下至一个用心、说一句话、做一件事的方式等等都和以往不同。这就是真正对因果有了胜解,尤其是对业增长广大的定律有了胜解以后,就会战战兢兢,克己复礼,尽心尽力地行持任何一个善法,这就是得了胜解的相。

长此以往,三年五载以后已经变成一个纯善的相续,而且善的势力也是越做越强。就像恶势力会发展得越来越大,一个人从一个小恶最后入到大恶里了,受各种的邪思邪行、各种恶友的影响,过不了几天,他就成了一个小痞子,各种各样的恶心恶行充斥着身心相续,为什么会这样?他就是一点一点去效仿,最开始做恶还有一点胆怯,惭惭地胆子越来越大,最后就完全放开了,什么恶都敢做,什么话都可以说,肆无忌惮。反过来,一开始行善时也是同样,看起来也是很笨拙、不熟悉,但是不断地做就变得越来越善巧、熟练,最后行善就成了天性,最终变成一个纯善的人,他也就跻身于圣贤的行列。

《本生论》亦云:“由修善不善诸业,诸人即成惯习性,如是虽不特策励,他世现行犹如梦。”

《本生论》里教诫我们:你只要去做,逐渐地就成了习惯,当习性发展深了,拈来就是,不必特意去想,就在于好好地串习。这个善和不善的业都会发展成惯性,有很强的等流,它会出现各种变现的相,一定要注意这个道理。

有些人说:他怎么会是这样的身体、态度、言行、果报、命运呢?你不要持无因论或者持上帝加之于人的论调。这不是外人给的,也不是无因的,唯一是自己过去造下了善恶业力,当它串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然就出现这样身心世界的相。

再往更细的地方观察,他为什么这样说话、这样起心呢?为什么是这样的状态、这种性格呢?就是惯习性,当它现行的时候自己也不晓得什么原因,反正以业的势力自然就会这么变现。

所以这里说到“如是虽不特策励,他世现行犹如梦”,已经成了习性后不必特别地策励,在他世现行就像梦一样。平时我们已经熏染上了很多的习性,白天做惯了什么事,动多了什么心思,到晚上自然就现行同样的梦境。当你睡下的时候,没有特别去想什么,也没有做什么准备工作,不必做什么加行,以习气力就自动变现。贪欲者现贪欲的梦,嗔恚者现嗔恚的梦,竞争者就现竞争的梦。白天冥思苦想、爱念追求的事情在梦里面都会现,就是那样的心态,就现起那样的景象、感觉。

这样就知道了,原来业全是根植于内心,就是心里不断地串习这样的业,自然就现出这样的相。所以我们就要串习好的,贤善的心串习好了,将来会出现人天的善妙境界。那些善人最终出现天乐鸣空、天人相迎等等的好相,或者升上宝楼阁、微妙宫殿、美妙园林等等,都是因为他的心已经串习到了纯善的程度,不会现地狱、饿鬼或者非常恐怖的悬崖、猛兽、虎狼等等,什么缘故呢?这就是唯心变现。你串习了这样的善习性,自然就出现妙好的景象,而且很好的心态都处在纯善当中,无论是根身、器界、受用、心情等等全部都是好的。

再进一步说,譬如你现在很好地布施,将来现行犹如梦,忽然之间就生到富足的地方,好多的财富源源不断地来,争相地要赠送给你,好像要把各种各样的资财送给你一样,什么原因呢?因为你布施的习性已经坚固了。另一个人悭吝成性,一毛不拔,他自己也不知道我怎么到了饿鬼界里呢?好像做了一个梦就进来了。的确也是,生死如梦,因为他的心一直在串习悭吝,一直紧闭不肯放舍,像针孔一样。而贪婪之心又遍覆天上天下,无所不贪,所以变现出肚子像大山一样大。这就表示他想自己拥有很多很多,然而一点都不想拿出去,所以口就像一个针孔一样,是出不去的。口那么小,当然什么也进不来。这样不断地串习吝啬的习气,结果就变出这样的身体来。由于这种悭吝的本性在任何处都不受欢迎,也得不到他人的馈赠。就像这样,串习惯了,忽然之间怎么到了饿鬼世界?好像做梦,到了比非洲还要严酷无数倍的饿鬼非洲。那是一个非福报之地,非所欲之地。

或者你整天拿刀子杀人,内心串习凶残、狠毒等等,忽然之间你说我怎么到了地狱?毒蛇猛兽都来吃我,鹰也来啄我的眼睛,铁男铁女来咬我的脑髓,怎么搞的?这是因为你嗔恚、坚恶成性,忽然之间就到这儿来了。这样就知道了所谓“他世现行犹如梦”,这是从异熟果方面讲。

后面相续的等流果也是由习性出生,忽然之间以杀生的业力现行,又去做杀生的恶行。在领受等流上就感受很小的时候就夭折,或者一生都是顽疾缠身。行邪淫者会感得妻不贞良,整天在家里吵闹个不停,或者忽然出现了第三者,他气得不得了。但实际上这都是过去邪淫业所感召,妻子一点都不合他的心意等等。

因此一定要注意现前怎么种因,因一成熟,业像幻师一样,自然就会变现这个现象。你不要以为种子很小,时令、雨水、因缘等一聚合的时候,一个花种摇身一变就成了一朵美丽的花。这世界上任何的内外景象全部是业力的幻化,关键就在因上。因上不断地串习,就会变现出果。到了业力已经串习纯熟的时候,不必费力,一点劲都不用,它就出来了。

有的人说我怎么就得了癌症呢?这也是“他世现行犹如梦”,你前世做了太多恶。或者根本没想到怎么就被人捅了一刀呢?等等,所有意想不到的灾难,都是一个道理。所以业是很可怕的,从现在开始就要谨慎取舍,我们不要等果现前的时候去埋怨天道不公,那就太愚痴了!

从这一点就知道,我坚决不能做不善业,否则一切生死中的大病、过患、各种刑罚都会降临在我身上。但是我如果好好地去行善也不必着急,日积月累,渐渐就在变,以后不必费什么劲就能现出来。所以古人也说“但问耕耘,不问收获”,也是这个道理,你耕耘多了自然就出现果。要得果须先正因地,念念在自心上断恶修善,这才是自新之路。要创造未来美好的前途,一定要在现前不断地去播种美好的种子,当善种子已经播好、被滋润成熟了,你自然就生到善趣世界里。进一步要生净土,就须要你从现在开始不断地加深信愿行,持之以恒地去修净业,临终时自然“净土现行犹如梦”,你不必想,不必用劲,马上净土就出来了,佛出来了,莲池出来了,宝林出来了,无限的光明也出来了。所以,目前要种的是莲花种子,要不断地滋润它,莲花会日益增荣繁茂的,净土是在现前就要扎根的。如果能够从现在就立下目标,已经知道它怎么种种子,之后不断地去滋润它、回向它等等,这样有智慧的行者必然行持净土。

所以,一切的果都要在了知缘起的前提下来获得,悟到了缘起就明确了道理,能够善加掌控缘起,就一定能够掌控果报。我们现前种下了善的缘起、净的缘起,就一定会生入净土。

“若未修施尸罗等,随具种色少壮德,极大势力多富财,后世悉不获安乐。种等虽卑不着恶,具足施戒等功德,如夏江河能满海,后世安乐定增广。”

如果这一世没有修布施、持戒等善行,无论你现在具有什么好的种姓、相貌、青春、健壮等的德相,或者有极大的势力、富有资财,但是由于没有种善的缘故,来世都不得安乐。

所以我们现在不要依仗自己相貌很好、很有财势、能力、力量、青春等等,要想到,如果我现在不为来世种善根,来世就没有安乐。就好像现在享用着去年的粮食非常地满足,但是今年没有去种稻谷,来年就没有粮食吃。所以每天不能够停止耕耘善法的庄稼。为了来世的前程着想,我们每天都要修善。

虽然现在种姓、相貌、势力、财富等都很卑微,但是只要自己不着在恶业上面,能够具足布施、持戒等的功德,将来就像夏季的江河涨水一样,最终能充满大海。所以,也不须要因为这一世不如人而自卑,要晓得现前只要好好地修持布施、持戒等的功德,将来会发展得越来越大,这是我们心上的发展规律。

人的发展是在心上走的,不是在外在上做的。外相再怎么样发展,无非是坐享以前的福报,等到坐吃山空以后又堕到贫乏里,更加悲惨了!现在要知道任何的发展都是心上的发展,任何发展前途都在于你现前能不能努力修善,现在心已经转成善了,再日益地修集很多的善行,看相的人就会知道你的命已经变了,相也在变。如果你集得非常深,在很短的时间已经快速地扭转命运,会出现极大的前程。

我们要晓得因小果大的道理,哪怕你今天一天或者几个小时里诚心地修集一座的善,就会改变旷劫的命运,是这么厉害的。如果能真正地自尊自爱,天天励力地行善,总是想到暇满的人身我不能虚度,一定要摄集任何一个修善的机会,每一次都以三殊胜摄持,圆圆满满地完成。尤其在尊贵的三宝福田里去种福,在可怜的众生悲田里好好地种慈悲的善业,或者常行般若等等,这样我们心中逐渐地会蓄积到无量的善。

不要看现在是一个不起眼的人,长得丑,也没有口才,缺少福报,甚至还被别人嫌弃,他的心一转了以后就极其高贵。就像优波离尊者,他过去是一个理发匠,还有《贤愚经》里面讲的倒粪的下贱仆人,一出家以后马上就改变了,最后证得了五神通成为圣人,波斯匿王等的王公贵族都要向他行礼。

就像这样,我们考察古往今来修行成功的事例,很多都是最初很贫苦、卑微,但是由于用心修行,有些花了几年就立地往生变成了圣人,有些花了几年就面貌大改,开悟成道,或者成为拥有戒定慧无量功德宝的大德知识,我们应当如是效仿。

这样未来的前程都是在脚下走的,看你当下怎么走。能够天天珍惜时光,珍惜修善的机缘,好自为之,非常珍重地去行善、积德,那未来的前途会无限美好。

“应善定解善非善,诸业他世生苦乐,断恶励力修善业,无信岂能如欲行?”

人生最关键的一件事就是要定解善恶业果,取得了这个定解以后,就会彻底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由于随顺着离苦得乐的正道一分分地断恶修善的缘故,他就在一分一分地消掉灾祸,成办福利,这样他未来的一切都能随心所欲地现前。

譬如已经断了悭吝的过,正在修集布施的德,这样不断地修下去,布施的心越来越大,越来越广,就能够发出无限大的布施心,能够做非常大的布施,这样就从贫贱的果报里顿时转成一个大富贵的人,无数的顺缘资财都向他身边聚拢,这样他就能如欲而行。

或者他改变了自己的心,过去是非常狭隘的自我主义,处于自身的偏执、自私、冷漠等等的心态中,所以在他的周边没有任何的人缘。他的自私心成了一道坚固的铁墙一样,把他围在黑暗的圈子里。但是他一旦破掉了这样的心境,发展出广大的利他心、关怀心等等,结果他的天地忽然之间就变得无比宽广,他做什么事情都非常顺利。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们都来竞相地资助他,乐意顺从他、帮助他,所以他只要开口,很多的力量就聚来了,这样他就能如欲而行。

诸如此类,要知道首先要好好地去定解现在我们做各种的善,将来就会生很多的乐;现在我们做各种的不善,将来也会生很多的苦。所以“欲知未来果,且看现在因”。为此之故,自己一定要特别用心努力地断掉恶、修集善。如果你没有对业果的胜解,将来怎么可能如心所愿而行呢?或者说怎么能像你的心愿那样显现想要的东西呢?一定只有胜解了业果,按照业果的规律来奉行,你才会真正实现心中的所欲。其它的做法全部都是背道而驰。想要得乐,却远离乐因,想要离苦,却造集苦因,结果就只会得到一个离乐乏苦的结局。因此,深信业果是第一理智,顺业果而行是第一智慧之行,它是第一改造命运的窍诀。

所未造业不会遇者,谓若未集能感苦乐正因之业,则定不受业苦乐果。诸能受用大师所集无数资粮所有妙果,虽不必集彼一切因,然亦定须集其一分。

业果的总规律里,第三条是没有造业就不会遇果。也就是你没有造苦乐正因的业,就决定不会受这类业所感的苦乐之果。比如,文殊师利菩萨化现的杜顺和尚,他曾经在城门口放了一双鞋,结果多少天都没有人拿。他说:“我已经断绝了偷盗的业,所以不会有被偷窃的果。”总而言之,如果没有集地狱的业因就不会受地狱的果,没有集饿鬼的业因也不会受饿鬼的果,如是等等,你没有集这样的恶业就不会产生这样的果。

或者从等流果说,你没有杀人就不会遭人杀,没有骂人也不会遭人骂,没有偷人也不会遭人偷等。没有造这样的恶业就不受这样的苦果。但同时也要知道,你没有集这样的善业,也决定不会现这样的乐果。

很多人不注重修因,一味地妄想:为什么我还不发财?你没有集布施的业怎么能发财?或者为什么这个病还不好?你没有集放生、护生等的业怎么会健康?。如果没有造集各类的人天福报的因,就不显现人天福报;没有修集各类出世间的业因,也不会得到出世间的果报。业果不爽,没有修因,果是不会无缘无故出来的。

有人说:佛修集了无数资粮感得的妙果,我们直接就在受用它,这不是不造业还遇到果吗?

要知道,佛是给我们充当一个最大的增上缘,他在三大阿僧祇劫里修集无量的福慧资粮,所成就的妙果,只要我们与他相应,就会得到很多的果报,但是这并非自己一分业都不造就可以受用到的。譬如飞机已经有了,你还要去买票、登机才能享用到它,不是随心所欲想坐就坐的。

或者我要往生极乐世界,一样要修信、修愿,还要念佛,这样在跟阿弥陀佛相应时,能够得到很大的利益,但并非我什么净业都不造,就能会遇果报。如果什么净业不造,就能会遇果报,那世上所有的人应该一刹那间全都往生极乐世界。然而,只有具因者、造了净业者才能会遇净土的果报,而不具因者、没造净业者,仍然陷在娑婆的秽土。这就可见,任何时处都必须得自身上修集一分正因才会感得。

已造之业不失坏者,谓诸已作善不善业,定能出生爱非爱果。如《超胜赞》云:“梵志说善恶,能换如取舍,尊说作不失,未作无所遇。”

第四条业果律就是指已造的业不失坏。也就是我们造了业以后没有对治品去消除它的力量,它决定会出生相应的果报。做了善业,就会出生可爱的果,做了不善业,就会出生不可爱的果,这是不会无故磨灭的。

比如,我造了一个偷盗的业,我以为能逃出人间的法律,不会受惩罚。但是这是一个幼稚的想法,因为业果律是法界的定律,它就在你的心上,你怎么能逃脱?你不要妄想,反正这么久都没现前果报,可能这事情已经了了吧!不再追究了吧!业一旦种下去了,没成熟果报以前,一直如影随形,到时候自然就出来了。造的任何一个业都不会失坏的,除非你已经依靠励力地忏悔等消除了它的种子的功能,否则它决定会成熟果报的。

像这样,造集了善业如果没有得到表彰,会想我是白做了吧!其实我们每做一个善业都决定有收成,天理是公平的,任何做善者都赐以奖赏,任何造恶者都给予惩罚,一点都不会空耗和错乱,哪怕要经过八万劫,势力成熟的时候仍然果报自受。

所以在《功德藏》里讲:金翅鸟在虚空中飞行时,虽然暂时见不到它的影子,但影子一直跟着它,一旦因缘成熟的时候,突然之间就出现黑乎乎的影子。同样,业没有成熟的时候虽然没表现出明显的相,但实际上业种时时都随逐着你的心,一旦成熟的时候,忽然之间就降临了。就像这世上的各种灾难、战争、传染病都是忽然之间就爆发出来了。

有的人认为是偶然事故,其实不是。我们不要把眼光缩小得只看得到这一世,要能看到无量的时空界。这里面过去在何时何地种下的善根,法界都自然知安排,它会相应地在某时、某处、某人群、聚落等以某方式而现前果报的。这并不是我们狭小的眼睛能看得到的。整个法界都是缘起律来安排的,它是真心随缘起用的不可思议的定律。所以,当某地的共业已经成熟,忽然之间发生地震,这不是单凭一种心外的物理可以解释的。或者某时忽然之间就海水爆涨,淹死很多人,或者大风忽然之间吹走多少的房屋,山洪爆发,淹没多少村庄,传染病忽然流行,使得千万人葬身其中,这都是已经到了业力成熟的时候,所以统统要算账。

又好比这世上死的人到业力一成熟,就像熟果掉落一样,一个个就在那时、那地忽然之间死掉。我们的身体也不要以为是一个常法,一检查,怎么突然就得了肺癌、肝癌?这也都是业力现象。有时候突然有人送金子来,各种各样的东西自然就送来了,也要明白这都是业力感现的。哪怕在哪地哪时受用一碗饭都是业决定的。真正的业果律是丝毫不爽,你造下的业丝毫不会失坏。

所以,我们的命运就是按照业力的安排一个个在出现,而我们现前所做的任何善和不善业都是按照业果律在那儿排着的,只是看时间的早晚。这样要明白,佛所说业果律的确是无欺的定律。这不像是外道说的善恶就像交换衣服一样的,能够把我的善放到你身上,把你的恶放到我身上等。世尊说做了就不会失坏,没有做就不会遇到,这个就叫业果定律。

懂了这一点,才能规范我们在世俗中的一切行为,规定它的走向,或者趋吉避凶,作各种处理。不懂这个是最大的愚昧,所以在无明里面最大的愚昧叫做业果愚,以这个业果愚的势力使得人做各种非福业,完全是胡作非为,他根本不晓得一切的行为有什么善恶的差别,会分别感召什么样的果报,或者我身心上的果报是怎么来的。在他的心里呈现的是什么呢?没有什么善恶,没有什么因果,一切都是随便做的,随便发生的。总而言之,有的人认为可以利用各种狡诈的手段来获得,有的以为是碰运气、偶然性的等等,这些全是邪见。

《三摩地王经》亦云:“此复作已非不触,余所作者亦无受。”《毗奈耶阿笈摩》亦云:“假使经百劫,诸业无失亡,若得缘会时,有情自受果。”

《三摩地王经》说:做了以后不是不遇果报,一定会在业力成熟的时候遭遇果报的。其他人做的业也不会在你身上受果,各是各的业,各受各的报。就像一个小区里有很多人居住,各户人家都有不同的命运。你家发财,他家失火,这就是各自在受报,或者此家团圆,彼家破裂,也是自受其果,有的夭亡,有的长寿,也是在受报应。或者在一个城市里有千万人,他们各自的走向也都是不同的,随着不同的业去往不同的地方。在这城市里有些修净土的业,他们可以生到净土;有些做饿鬼的业会堕入饿鬼界。

就像这样,各个人都在心上有一条路,它是不断地在心上一念一念地走的,心上修什么样的业就往什么地方走。现在已经开始在断恶修善的,这个心就是在往善趣走,往上走;如果修的是净业,就是在往净土走;如果还是在残忍、贪婪、愚昧的路线上走,就是在往恶趣里钻。

《毗奈耶阿笈摩》里面说:所造的业即使经过一百劫都不会无故地亡失,到了因缘聚会的时候自然在你身上感受果报。所以,一切没有偶然性,没有侥幸可得,天理无可欺瞒,不可能用任何的贿赂、狡诈、妄想来抵过去的。

思维心中的法道

1、 思维未作不遇、已作不失两条业的规律的含义,对此二者生起胜解信。


第二,分别思惟分二:

一、显十业道而为上首 

二、抉择业果

今初

如是了知苦乐因果各各决定,及业增大,未作不会,作已无失,彼当先于,何等业果所有道理,发起定解而取舍耶?

已经明白了苦乐因果各各决定,也就是苦由不善生,乐由善生,而且由不同的善不善业发生不同的种种苦乐果报,一一都是决定的,以及业增长广大,未作业不会遇果,作了业就不失坏等等,这是总的业果道理。那么首先对于哪些方面业果的道理发起定解而取舍呢?因为业果有无量无数,非常庞大,首先应该对哪些业果的道理发起定解而实行取舍之道呢?我们要有一个有效的趣入门径,也就是要以十业道为首要的趣入点。

总能转趣妙行恶行,三门决定。三门一切善不善行,虽十业道不能尽摄,然诸粗显善不善法、罪恶根本诸极大者,世尊摄其扼要而说十黑业道。若断此等,则诸极大义利扼要亦摄为十,见此故说十白业道。

总的来说,转趣于善行、恶行都是由三门决定,不是依靠其他的法,因此造业的门径决定为身口意三者。

从身口意三门发起的一切善与不善的业行,虽然以十业道不能完全摄尽,但是那些粗大的、显著的善不善业,成为罪恶的根本、诸极大的,世尊归摄扼要宣说了十黑业道。断除这十种极大的罪恶、发生极大义利的扼要也摄为十种,见到此理,所以宣说了十白业道。意思就是说,特别显著的善业、不善业的扼要都摄在十业道里。

所以,我们一开始就要掌握十业道黑白两分里,业的差别、果的差别、业果的关系,这样我们就把握到了断罪恶、摄义利的关要,这就是我们首先要趣入的方面。

也就是说了解了总的业果之理,也发生了一定要取舍善恶的心,那么哪里才是有效的趣入门径呢?对初学者来说,最好的方法是先学十业道,在这上面学会取舍就把握住了断除罪恶、摄取义利的扼要。

《俱舍论》云:“摄其中粗显,善不善如应,说为十业道。”

《俱舍论》中说:归摄一切业中粗大、显著部分的善不善业,如其所应,说是十业道。

《分辨阿笈摩》亦云:“应护诸言善护意,身不应作诸不善,如是善净三业道,当得大仙所说道。”

在《分辨阿笈摩》中也说到:应当善护自己的语言,善护自己的心念,身体不应作诸不善业,这样善自清净了三业道,就会得到大仙所说的道。

意思是说善为清净身口意的业行,就会得到佛法的正道。

由善了知十黑业道,及诸果已,于其等起亦当防护,使其三门全无彼杂。

在好好地认识了十黑业道及其所发生的各种果报以后,我们就明确了,原来由十黑业道会发生这么多过患,无论是异熟的根身器界,等流上的行为习性,以及所领受到的方方面面的报应,增上果都是这么不利,充满了险恶、苦患。自己就想到:我一定要防微杜渐,在等起上面严密地防护。

所谓“大风起于秋毫之末”,就是从毫末微微的颤动逐渐地增长广大,会发展出席卷整个大陆的台风。因此,最要防护的就是最初那一念的妄动,这个就是等起。由于这一念妄动以后,它会发出业流,而且感召非常大的果报,因此智者都知道防微杜渐,也就是在最开始的发起端就要防护住。

譬如前面来了一个美女,这时就想不停的看,这个叫贪的等起,当这个心一生起来,逐渐地就会发展了。现代人成家都是由于男女相爱,而相爱无非是从看到的第一念开始,之后源源不断的事就出来了。世间所有的斗争也是从最初的一念起来的。所有名利的追逐、财富的追逐,乃至于很多人要造房子,也是因为起一个念头,好比起了一丝微风,这一念心风没控制住,这就是等起,然后就发展出行为。这根本就是一个妄想,譬如我们想,我要在这里建一个大房子,房子外边再建个大花园,大花园里又怎么设计、美化。这个妄想如果没控制住,就要忙三个月、四个月,今年忙,明年还要忙,一直忙。如果这个妄想再大一点,想要建五层楼,他可能就要忙上十年。

就像这样,人们被一个等起骗了以后,就说我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这就是业的开端。譬如你一想到“我要去踢球”,这就是一个等起,这个一发起来,就拿着足球往操场里跑,其他的都不管了,一踢就是半天。我们看看,是不是这个道理呢?知道一切业的发作都是因为心里起了一个念头“我想要干什么”,以这个思心所驱使,马上就发生行动。因此要制止这个妄心的奔驰,最开始踩油门的那个地方一定要防护,不然开关一拧、油门一踩就飙出去了,一路狂奔下去,那就不知道飙出多远了。

要懂这里比喻的意思,过去都说心是“心猿意马”,现在就把它比喻成宝马、奔驰,心里的那个业道比喻你在哪一条路上穿梭,等起表示你踩油门,没防住它就往惊险处去了,那就叫翻车、坠崖。因此要注意你的每一念是怎么踩油门的,你的等起是怎么发动的,以及在往哪个方向走。

前面已经说了,十黑业道和它的业果,是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最粗的内心缘起,或者说内心的道路。这个是特别紧要的,我们天天开着这个分别心的奔驰车到处走,作为司机,如果没掌握行使的方向,不观察前方是安全道还是险恶道,那就很危险。我们在开车的时候首先要明辨哪些是险恶之道,因为在这个轮回里处处都是死路、险路、坠崖的路、撞车的路,必须得一一分辨。分辨好了,再开车的时候,选好的路走,小心不要开到黑手党的屠杀区,不要开到悬崖边上,也不要开到死路、绝路里去。

懂了缘起,他会明辨交通规则,他是理智的,知道有什么样的道路,怎么往那条路上走,走的结果是什么。知道那是死路、险路就不能走,应该在最开端的等起上就要截断。哪些是好路,它能走向美好的花园、它会走向欢喜园、快乐地、大乐洲,走到黄金王国,走到帝释天堂。看到这些路标以后,就踩下油门往那儿走。只要等起调整好,业道按这样走,必然就到达人天善趣。因此所谓的学习十善业道,完全是要去观察我们内心的种种道路,好的道路叫善趣,坏的道路叫恶趣。应该这样懂得这里的意思。

大的原则清楚了以后,那我们就开始认识到心上的确是有缘起、有路的,那当然要有取舍。一个司机驾驶的时候如果没取舍那就跟猛兽在大街上狂奔一样,是要闯祸的。如果一个司机说“我不要交通规则,我要随便开”,这就等于说在世俗谛里不要取舍,这是最狂妄、最可怕的事。所以“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豁达空是什么?就是这个司机说:没什么道路,没什么交通规则,也没有惩罚,管它三七二十一,开着车随便走。这样做就成了马路杀手,这边撞倒了电话亭,那边又撞碎玻璃门,又从人群中冲过去,这样莽莽荡荡的结果就是马上被警察缉拿,严重的甚至被当场击毙。

所以我们要做一个非常优秀的司机,要有理智,要遵守世俗的缘起规则。表现在外,就是有一个完全遵循缘起律的理智行为,一种努力,一种要求。它会使得我每一次开车的时候都要先看好道路,开车行为也不杂染往恶趣里走的事情,这就叫做取舍因果。

这样就不能学现代派。现代派是指什么?认为这世上根本没有什么因果,我们就该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那不就等于开着奔驰横冲直撞吗?这是完全没有理智的。为什么没理智呢?就是由于他被业果愚深深地蒙蔽了自心,完全被业果愚的黑暗所覆盖。比如我们在沉沉的黑夜中开车,什么也看不到,城市的道路也不在面前显现,泥潭、绿洲等也都看不到,这时开车就是到处乱撞,这个叫自由派。忽然之间天光大亮了,破除了业果愚,整个大地一片昭然明了,你可以看到道路纵横交错,有各种取向、果地等等。当人一旦明了有道、有因、有果,对此胜解以后,他就发生了一个要作取舍的心。而且当对缘起的辨认已经非常精微、了了分明的时候,他的取舍也变得格外地精细了。这个时候他就可以守戒了,会自发地遵守戒律。戒律就是交通规则,你知道只有这样做才能保护自己,对自己有好处。如果违越了这个制限乱来,就要受惩罚,会掉到坑里去,会撞墙、翻车等等。

世上一切的法全是按照缘起律来的,所以一切处都有取舍,下至一个念头、一句话都有它的道和果,这叫做业道。因此要严密到它的等起,下至于一念、一行、一语都要取舍。到此为止,这个人是非常严谨的,一改过去自由放荡派的作风。这才知道,为什么佛教要受持律仪呢?因为一切的身口意都要住在安乐之道里。这实际是在保护自己,是走安乐之道,不是束缚,不是压抑人性、绑手绑脚,不是这个意思。

习近十种善业道者,即是成办一切三乘及其士夫二种义利所有根本,不容缺少。故佛由其众多门中数数称赞。

“习近”就是不断地串习,每一天依止、不离开,叫做习近。

不断地修习十种善业道,就是成办一切三乘和士夫暂时究竟两种义利的根本,不容缺少。也就是说有了十善业道,就有了成办三乘、二种义利的依处,如果没有行十善业道,那就没有了成办这些义利的依处,绝不可能出生。所以,佛从各种的门径里数数地称赞十善业道是五乘的共基。

《海龙王请问经》云:“诸善法者,是诸人天众生圆满根本依处,声闻独觉菩提根本依处,无上正等菩提根本依处。何等名为根本依处?谓十善业。”

《海龙王请问经》里说:善法是人天众生得到人天圆满的根本依处,是得到声闻、独觉二种菩提的根本依处,是得到无上正等菩提的根本依处。总而言之,一切世间、出世间的美好果报全部都是建立在善的基础上,只有依靠善才能成办,不可能依靠不善而成办。所以学佛首先就是要改恶修善。如果你把恶改成了善,你就有了学佛的基础,在这个上面可以升华为天,可以升华为罗汉、升华为菩萨、升华为佛。如果你的心没有这样的改变,那就绝不可能凭空获得这些果位。恶人根本不可能获得修法的成就,因为恶是往下的势力,不可能往上建立的,这个道理要认清。

为此之故,为了建立未来菩提的大厦,首先要筑好地基,这个地基就是十善业道。也就是首先要把身口意的业行修好,修成极为贤善的体性,不夹杂丝毫恶业。这个善器一旦成就了,就有很厚实的资粮。之后再修声闻、缘觉道,或者共中士这一分出离道,马上就能建筑起来。小乘的基础有了,进一步就可以升华为大乘。

小乘的共基要筑好,筑好了以后,再把心量扩展开来,推己及人,缘想一切众生的苦发悲心,然后修大乘更广大的智慧、慈悲、三摩地等等全部都可以建立起来。

所以,三乘是一贯的体系,必须从下下向上上建立,基础踏实了以后,它才建得成,这就是成菩提要遵循道次第的缘故。

又云:“龙王!譬如一切聚落、都城、市埠、方邑国土、王宫,一切草木、药物、树林,一切事业边际,一切种子集聚生一切谷,若耕若耘,及诸大种,皆依地住,地是彼等所依处所。龙王!如是此诸十善业道,是生人天、得学无学诸沙门果、独觉菩提及诸菩萨一切妙行、一切佛法所依止处。”

经中又说到:龙王!比如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城市、村镇、建筑物、街道高楼、高速公路、城市设施等等,以及这世上的一切植物、药物、花草树木,所有尽其数量的各种农业、商业、工业、教育业等等,或者一切种子集聚生一切谷物,作各种的耕耘,地水火风的四大种都依靠地而安住。地是这一切情与无情所有万物、所有运作、所有生长所依的处所,这个地就是发生一切的出生、成熟、增长、运行的依处。它是一个总的依处,如果没有了地,这一切都将无法运行,有了地,这一切才能顺利开展。

意思是说,十善业道是根本的依处,能出生获得人天善趣的妙行,能出生获得有学、无学各种沙门果的妙行,能出生获得独觉菩提以及菩萨果位的一切妙行,能出生一切佛的功德法,是一切世出世间妙因妙果的根本依处。有了它一切都可以建立,没有它,这一切都无法建立。因此在一切道的开端,首先要建立十善业道的基础,也就是把身口意整治成纯善的体性。有了这样一个基础,你再学什么都很容易成功。

是故《十地经》中称赞远离十不善戒,所有义理。《入中论》中亦总摄云:“若诸异生诸语生,若诸自力证菩提,及诸胜子决定胜,增上生因戒非余。”

所以《十地经》中称赞远离十不善戒的所有义理,在《入中论》中归摄成一个偈颂说:诸异生凡夫所得到的人天善趣的各种果利,以及佛语生的声闻、自力证菩提的独觉、殊胜的佛子菩萨所获得的决定胜解脱的无边义利,这些都唯一以戒为基础、为所依处。可见十善戒是发生世出世间一切妙果的基础。

如是不能于一尸罗,数修防护而善守护,反自说云,我是大乘者,极应呵责。

以这个原因,如果不能对一分戒律数数防护而善守护,反而自己说“我是学大乘者”那就是极应呵责的。

很多人很愚痴,认为我是学大乘的,怎么还要学四谛?他认为四谛是小乘法。有的说:我是学大乘的,还学什么五戒十善?他不知道没有五戒十善就没有大乘。这就叫做一窍不通。很多人说:你们为什么还要学一个儒教呢?其实他不知道儒教是人天共法,必须首先建立儒的基础才能学佛。想一想,人都做不成哪里能成佛?也就是说十善业道没修好,你哪里能成佛?如果说:我是修大乘的,还要修十善业道吗?那我们也可以反过来问他:你连十善业道都不会修,还能修大乘吗?打个比方,就像有人说:我已经是大学生哪里还用读小学?你也可以说:你连小学的科目都学不会你还读大学?就是这个意思。

《地藏经》云:“由如是等十善业道而能成佛。若有乃至命存以来,下至不护一善业道,然作是言‘我是大乘,我求无上正等菩提’,此数取趣至极诡诈,说大妄语,是于一切佛世尊前欺罔世间,说断灭语,此由愚蒙而至命终,颠倒堕落。”颠倒堕落者,于一切中,应知即是恶趣异名。

《地藏经》也说:由如是等的十善业道而能成佛。

这已经明确了十善业道是成佛之基。我们修好了十善业道,身口意的行为修得特别好,已经严密防护,没有恶行,以这个纯善的心和业行再去修大乘道,就能够顺利地发展,能够一级一级建起来。如果我们的业行有亏,那就建不起来。无论怎么努力地修,也是修不好的。就像世人如果亏了忠、孝两种德,那再怎么努力,他心里都有亏欠,有很重的罪障。所以他就没办法建功立业,不能有所建树,没有根本的缘故。

因此,《地藏经》里就呵斥说:如果有人一直到他有生命以来,下至不护一分善业道,却这样子说大话“我是大乘,我是求无上菩提的”,(意思是他对十善业道根本不屑一顾,经中批评说)这个人非常虚伪、狡诈,他是在说大妄语,他是在一切佛世尊面前欺骗世间,说断灭语。这个人由于愚蒙,到临命终时会颠倒堕落,也就是落入恶趣的意思。

“于一切佛世尊前欺罔世间”,就是说学大乘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的人,都是请诸佛做证,发誓要利益世间,但实际上他连十善业道都不行持,哪里会利益世间呢?十善业道最基本的要求首先要停止害他的行为,连这个都做不到,还说我要利益世间,那绝对是骗人的。

“说断灭语”,是指他无因求果。因为十善业道是成佛的因,没有行持这个因,却说我是求无上菩提者,这不是断灭之语吗?由于对业果的愚蒙,使得他颠倒而行,最终会堕落恶趣。所以,像这样没有基础,又碰到大乘法,结果以大乘自骄自慢者,一直怀着一种没有理由的高慢,藐视下乘,这个就是学法成病,导致堕落。

现在很多人都陷在这种病当中,就是狂、高、傲、不可一世,学了一个高法就以为是自己高了。其实并不是这样,不是拿到了一本很高的书我就很高了,也不是听了几个大法的语句,这个人随着就大起来了。《地藏经》是在批判很多这样学大乘的人,看了一些大乘教典,以为我就是大乘,瞧不起小乘,更瞧不起人天乘,他以为我学大乘哪里要做这些呢?其实他非常狡诈、虚伪。因为他根本不断杀、不断淫、不断妄语、不断偷盗,无恶不作的,然而口头上却说我是大乘,说我就是菩萨道行人,我是菩萨,这完全是骗人的。这样说大妄语是要堕恶趣的。这都是由于没有基础,一下子越到很高的地方而很容易发生的问题。

思维心中的法道

1、 为什么趣入因果取舍之门的首要是十业道?分析在修持三乘佛法之初十业道的重要性。


我们已经了解到实际趣入业果应当以十善业为突破口,在这上面得到定解、取舍达到关要,就是抓住了业果修持的扼要。之后,还要在细分上不断地发展,再进一步深入到身口意任何细小的行为上,这样它就贯彻在世俗谛的一切生活里了。业果的再深化就是四谛,它叫染净两重因果,再发展就是大乘的因果,所以业果是世俗方面最重要的一个根本点。对于它起了定解,是一切白法的根本。换言之,世出世间的一切白法都是从这里出来的,这样一路开通、一路起见解、一路起修行,就会出现各种世出世间的果利,因此说它是五乘的共基。一定要首先有这个基础,然后在它上面进一步发展。

譬如修世间的儒道,首先从家庭的孝道开始,再推之于天下,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它的扼要在哪里?首先在一个家庭里,对父母尽了孝,对兄弟尽了悌,有孝悌作为儒道的根本,之后拓展开来,视四海为一家,视一切为兄弟,视一切为父母,这样一拓展,那就好行持了。所以把握扼要就是这个意思。

同样,要深入无边业果取舍的行为,就要把握到扼要,也就是十善业道。首先消极方面要除掉黑业果,积极方面要发展白业果,在业的其余差别上也要从各个方面有细致的了解。就好比要在城市里行车,首先必须对路况有所了解,还有对交通规则、行车要素等的了解都必不可少。同样的,我们身口意的这辆奔驰,每天都要运作,都有道路、有规则、有果报,因此对于有关的要素必须要了解,这是最切身的。因此我们务必要细致的抉择业果。

抉择业果分三:

一、显示黑业果 

二、白业果 

三、业余差别

初中分三:

一、正显示黑业道 

二、轻重差别 

三、此等之果

今初

首先显示黑业果。

我们首先要明白,自心上的业行之道,黑的业行之道或者说危险的道路是什么。之后要知道轻重的差别,在这个险道里什么是轻的交通事故,什么是重的,这个差别是怎么造成的。还要知道,发生事故以后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或者是被罚款,或者是要坐牢,或者被枪毙等等,这些必须要了解。然后作为一个小车司机,就要防范以行,黑业道绝对不进。如果不小心已经进了,那也要尽量把损害降到最低,这都是因为明白缘起而作出的理智的选择。

学了业果以后,人才有初步的智慧,这样逐步走下去,我们将会成为一个有智慧的行者。只要分别心还没有灭尽,我们就还是在走这条世俗的路,天天都在奔驰,所以天天都要面对这个取舍业果的问题。学了业果以后,人们开始理智地对待自己的行为,都是自发自觉地作,不再须要他人的督促。因为他知道,这的确是我自己应该好好把握的地方,这是生起了胜解以后发起的主动的行为,之后可以说你开始走上安稳之道了。因为你的心已经调整好了,观念训练好了,已经有了积极主动性,开始愿意按照这么做了。

过去对业果的愚痴、狂乱,那是一个无限黑暗的盲区,里面有无数的灾祸,无数的车毁人亡,非常危险!所以龙树菩萨说“无见生恶趣”,如果没有业果正见,就会往恶趣里走。你就像瞎子一样,在这个城市里的万千道路上瞎冲乱撞,决定是在往恶趣走,最终当然处处受惩罚,处处是险坑。又说“有见生善趣”,那是什么原因呢?就是他对于整个城市道路的走向、路况、终点等已经有了全面的了解,然后他决定会选好路,往好的地方走,这叫“有见生善趣”。所以我们作为一个每天都在世俗心的跑道上奔驰的司机,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黑业道,为此正显示黑业道。

黑业道有十: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两舌、恶口以及贪、嗔、邪见。如果驾车往这上头奔,就走到黑道上去了,黑道里面,撞车、翻车有轻重的不同。我们可以看到,发生交通事故的时候,有的车头给撞瘪了,有的车尾给撞飞了,有的人被撞的半死不活,有的当场就毙命,这就叫轻重程度,后果是伤残、死亡等等。

这些都懂了,你肯定能起一个防护心。就像交通局培训司机的时候,首先就让他看一下发生交通事故的起因、状况、结局,让他心惊胆颤,之后他就觉得我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这就好比学了黑业果以后,你就起了一个断恶的心、决不往恶趣里跑的心,下至于等起都要善加防护,那是个黑道,我不能走,马上就掉转方向盘,开到善道里去。

想一想,连一个城市的道路你都会这样作判断,为什么对于生死的道路不作判断呢?在你心上的果报比车毁人亡要严重无数倍,你为什么不作抉择呢?

云何杀生?《摄分》于此说为事、想、欲乐、烦恼、究竟五相。然将中三摄入意乐,更加加行,摄为四相,谓事、意乐、加行、究竟,易于解释,意趣无违。

什么是杀生呢?《摄分》里说有事、想、欲乐、烦恼、究竟五相,然而把中间的想、欲乐、烦恼这三者归摄为意乐一相,再加上加行就成为四相,也就是事、意乐、加行和究竟,这样容易解释,在意趣上也没有相违。

以下就按照事、意乐、加行、究竟四相来解释十种业道。

其中杀生事者,谓具命有情。此复若是杀者自杀,有加行罪,无究竟罪。《瑜伽师地论》于此意趣,说他有情。

杀生的事是指具有生命的有情,如果是杀者自杀,只得加行罪,没有究竟罪。《瑜伽师地论》以这个意趣说杀生的事,需要是自己以外的其他有情。

意乐分三。想有四种,谓如于有情事作有情想,及非情想,于非有情作非情想及有情想。初及第三是不错想,二四错误。此中等起若有差别,譬如念云“惟杀天授”,若起加行误杀祠授,无根本罪,故于此中须无错想。若其等起于总事转,念“加行时任有谁来悉当杀害”,是则不须无错误想。

意乐有想、烦恼和等起三者。

想又包括四种,就是对于有情作有情想、对有情作无情想、对无情作无情想、对无情作有情想。这里面对有情作有情想、对无情作无情想是不错乱的想,对有情作无情想、对无情作有情想是错乱的想。

这里等起如果有差别,比如心里想,我唯一要杀掉天授,如果在起加行时误杀了祠授,则没有根本罪。总的来说,是需要无错想。因为把祠授当成了天授,心发生了错乱就不得根本罪。如果他的等起是对总事而转,就是缘一切有情想“不论是谁来我都要杀他”,这样就不须要无错误想。也就是不须要无错想的条件,只要把对方杀掉了就是杀生究竟。

如是道理,于余九中,如其所应,皆当了知。

这个道理在其他的偷盗等的九个恶业里面,应当相应地搭配而了解。

烦恼者,谓三毒随一。等起者,谓乐杀害。

意乐中的烦恼是指贪、嗔、痴随便一种。譬如,以贪求动物的皮肉能够卖钱而杀是以贪欲杀生;因为这是我的仇家,他杀了我儿子,现在我也要杀他,这是以嗔恚杀生;或者认为动物天生就是要给人吃的,所以我们吃了没问题,这就是以痴心杀生。或者因为贪著味道而杀生,就是贪心杀;我特别讨厌蚊子,把它杀掉,这就是嗔心杀;或者因为外教的教义里说,杀牲畜来祭祀能够得到福报,因而杀生,这就是痴心杀。总而言之,是由贪、嗔、痴的任意一种发起而造。

等起是心里乐欲杀害,有喜欢做的习气。这就像猎人常常要上山打猎,他有杀生的瘾,喜欢杀。或者因为已经串习成性了,像很多人杀蚂蚁、杀泥鳅等等,是在等起上就特别喜欢。

加行中,能加行者,谓若自作或教他作,二中谁作,等无差别;加行体者,谓用器杖,或用诸毒,或用明咒,随以一种起加行等。

加行就是在意乐以后,开始发起杀生的行动。这里又分能加行和加行体性两种。能作加行者,或者是自己作或者是教导别人作,无论是哪一种都没有差别,都叫做杀生的加行。加行的体性就是行为的做法,或者用器杖,也就是用各种凶器,或者是下毒,或者念恶咒,随便哪一种,起了加行就是行为的体性。

究竟者,谓即由其加行因缘,彼尔时死,或余时死。此复如《俱舍》云:“前等死无本,已生余身故。”此中亦尔。

究竟就是由前面的加行因缘,被杀有情当时死掉,或者在其他时间死掉,当他断绝命根时,就叫杀生业究竟。这又像《俱舍论》里所说:如果杀生者在被杀者以前死掉了,或者跟他一起死掉了,那就不结根本罪。因为当被杀者断命根的时候,这个凶杀者已经转成另一个身了。也就是说,他在此生的最后一刻杀生并没有究竟,等到被杀者死的时候他已经转生到下一世了,所以不得根本罪。

不与取,事者,谓随一种他所摄物。

不与取的事,是指任何一种他人所有物,或者有主物、他人所摄之物。

意乐分三:想与烦恼俱如前说,等起者,谓虽未许,令离彼欲。

意乐有想、烦恼、等起三者。

想指无误想,没有错乱。

烦恼就是由贪嗔痴三毒发起,或者是因为贪求对方的财物发心窃取,或者是因为嗔恚对方要窃夺他的财物,或者是因为痴心以为盗窃无罪而作偷盗。

等起是虽然对方没有允许,但是发起了让财物远离他的欲心。

加行中,能加行者如前。加行体者,谓若力劫,若暗窃盗,任何悉同。此复若于债及寄存,以诸矫诈欺惑方便,不与而取。或为自义,或为他义,或为令他耗损等故,所作悉同成不与取。

加行,有能加行和加行体性两分。能加行指自作以及教他作。加行体性包括三种,一种是以力量劫夺,比如以权势劫夺、以武力劫夺或者暗中盗窃,这些都是偷盗的加行。或者对于债务以及寄存之物以各种狡诈欺诳的手段,别人没有给你而善自取用,据为己有。或者为自身的利益,或者为相关他者的利益,或者想使他人损耗等的缘故,这样所作的都成不与取的加行。

究竟者,《摄分》中说:“移离本处。”于此义中,虽多异说,然从物处移于余处,惟是一例,犹如田等无处可移,然亦皆须安立究竟,是故应以发起得心。

究竟的判定,在《摄分》中说:当把物体移离了它原本所在之处,就叫究竟,完成了偷盗罪。对于此义虽然有多种不同的说法,然而把物体从原处移到余处这是一种情况。譬如田等无法移动,但也需要安立盗罪的究竟,所以应当以盗者发起了得心作为究竟的界限。

此复若是教劫教盗,彼生即可。譬如遣使往杀他人,自虽不知,然他何时死,其教杀者,即生本罪。

再者,如果是教唆他人去抢劫、偷盗,只要他生起得心就算是教授者不与取罪究竟。譬如,派遣一个杀手去杀某人,自己虽然不知道他何时断命根,但只要被杀者死掉,这个教杀的人就生起了根本罪。

欲邪行,事者,略有四种,谓所不应行、非支、非处及以非时。

欲邪行的事有四种,所不应行的境,以及不应行的身体的部分,不应行的处所,不应行的时间。

此中初者,谓行不应行所有妇女,及一切男非男非女。

所不应行的对象,包括不应当行淫的所有妇女,以及一切男子和非男非女的黄门。

此之初者,《摄分》中云:“若于母等,母等所护,如经广说,名不应行。”如马鸣阿阇黎说此义云:“言非应行者,他摄具法幢,种护至王护,他已娶娼妓,诸亲及系属,此是不应行。”他所摄者,谓他妻妾。具法幢者,谓出家女。种姓护者,谓未适嫁,父母等亲,或大公姑,或守门者,或虽无此自己守护。若王若敕而守护者,谓于其人制治罚律。于他已给价金娼妓,说为邪行。显自给价,非欲邪行。大依怙尊亦作是说。男者俱通自他。

这里所不应行的妇女,按照《摄分》所说,对于母亲等,以及母亲等所护的妇女,像经中广说那样,叫做不应行。马鸣阿阇黎具体地说明了这一类的不应行的对象,其中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他所摄,指他人所有的妻子和小妾。

具法幢者,是持三世佛清净幢相者,也就是现出家相的出家女。

种姓护,是指还没有到出嫁年龄,为父母等亲人或者公公、婆婆或者守门者所守护,或者虽然没有他者守护,自己守护自己。

若王若敕而守护,就是指由于王家或者国家对这人制定了刑罚,她正在服刑期间等等。

对于他人已经给了价钱的娼妓行淫也叫做邪淫,这显示如果是自己给价钱的娼妓,不是欲邪行。阿底峡尊者也这样说。

男者通于自己以及其他人。

非支分者,谓除产门所有余分。马鸣阿阇黎云:“云何名非支?口便道婴童,腿逼及手动。”大依怙云:“言非支者,谓口秽道,及童男女前后孔户,并其自手。”此说亦同。

非支分就是除产门以外的其他部分,按照马鸣和阿底峡两位尊者所说:一者是说口、大便道、婴童、腿逼和手动。阿底峡尊者说:是指口、肛门、童男童女的大小便道,以及自己的手。这里的说法与此相同。

非处所者,谓诸尊重所集会处,若塔庙处,若大众前,若于其境有妨害处,谓地高下及坚硬等。马鸣阿阇黎云:“此中处境者,在法塔像等,菩萨居处等,亲教及轨范,并在父母前,非境不应行。”大依怙师亦如是说。

非处所,是指以下一些不应行淫欲的地方而行淫欲,那就是邪行。即在诸尊重集会的地方,有塔庙的地方,或者在大众面前,或者行淫之境有妨碍处,指地高下不平以及坚硬等。

马鸣阿阇黎说:这里所谓的欲邪行的处所是指在佛法或者塔像等前,菩萨的居处等中,亲教师轨范以及父母面前,这些地方不应行淫。大依怙师阿底峡尊者也这样说。

非其时者,谓秽下降,胎满孕妇,若饮儿乳,若受斋戒,若有疾病匪宜习故,若过量行。量谓极至经于五返。马鸣阿阇黎云:“此中非时者,秽下及孕妇,有儿非欲解,及其苦忧等,住八支非时。”大依怙尊亦复同此,稍差别者,谓昼日时,亦名非时。

非行淫之时,包括女人月经时;或者怀胎期满之时;孩子正在喝奶时;或者受斋戒时;有疾病不应行淫时;或者过量而行,这里的量指最多不能超过五次。马鸣阿阇黎说:这里说的非时,是指月经、怀孕、有孩子或者对方没有行淫的兴趣,以及处在心忧、身苦等当中,在八关斋戒的持斋戒期间,这些都是非行淫之时。阿底峡尊者也与此相同,稍有差别处是指白天行淫也叫非时。

非支等三,虽于自妻,尚成邪行,况于他所。

非支、非处、非时这三者,即使对自己的妻子行淫也成为欲邪行,何况对他者呢?

意乐分三。想者,《摄分》中说:“于彼彼想,是须无误。”《毗奈耶》中,于不净行他胜处时说:“想若错不错皆同。”《俱舍释》说:”作自妻想而趣他妻,不成业道。”若于他妻作余妻想而趣行者,有二家计,谓成不成。烦恼者三毒随一。等起者,谓乐欲行诸不净行。

意乐有想、烦恼和等起三者。

想,在《摄分》中说:发生了彼彼想,需要无错或者心不错乱。《毗奈耶》中判断成为不净行的他胜处时说到:无论想错乱或不错乱都可以结成究竟罪。《俱舍释》里说:作自妻想却趣向他妻这不成为业道。如果对于他妻作余妻想而趣行有两家的说法,有的说成根本罪,有的说不成根本罪。

烦恼是指贪、嗔、痴任何一种。比如有的贪行淫之乐而与他妻行淫。有的是以嗔恚仇恨敌家,而与敌家的妻子行淫以泄私恨。有些是愚痴持性解放论,以为行淫无罪过而任意地行淫。诸如此类,就是以三毒而发起行淫。

等起是指心里乐欲作各种的不净行。

加行者,《摄分》中说:“教他邪行,教者亦生欲邪行罪。”《俱舍释》说:“如此则无根本业道。”前或意说非根本罪,然须观察。

究竟者,谓两两交会。

加行,在《摄分》中说:教唆他人邪淫,教唆者也生欲邪行罪。《俱舍释》里说:如此教唆者没有根本业道。前者或者意思是说非欲邪行的根本罪,但这点还需观察。

究竟是指两两交会。

妄语,事者,谓见闻觉知四,及此相违四。能解之境,谓他领义。

妄语的事包括八种,见、闻、觉、知以及不见、不闻、不觉、不知。也就是说见了说没见;没见说见到;听到说没听到;没听到说听到;觉触到了说没觉触到;没觉触到说觉触到了;知道说不知道;不知道说知道。

能解之境,是指听者领解了所说话语的意思。

意乐分三:想者,谓于所见变想不见,及于未见变想见等。烦恼者,谓三毒。等起者,谓覆藏想、乐说之欲。

意乐有想、烦恼、等起三者。

想,是指对于见到的变一个想法说没见到,对于没见到变一个想法说见到,其他听到、觉触到、知道以及相反面都是这样。总而言之,想是有一个扭曲,本来是知道的变了一个想法说不知道,本来不知道变了一个想法说知道。或者本来是没听到变一个想法说我听到了,听到了变一个想法说我没听到,像这些都是妄语的想。

烦恼,是指出于贪、嗔、痴三毒而发动起妄语的业行。比如,为了贪求名誉,本来是不知道然后说我知道。或者为了避免被批评,本来是已经听到了说我没听到。或者起嗔恚,本来是没见到,却由于嗔恚对方,说我见到他做了什么坏事。这样诬陷对方叫以嗔恚而起妄语。以愚痴而起妄语,认为可以随便说话,可以把见到说成没见到,没见到说成见到,心里随意变动,这个就是以痴心而发起妄语。

等起,就是当时启动的状态有一种覆藏想,也就是隐瞒事实真相。乐说之欲就是指特别喜欢说妄语的欲心。就像有人一旦串习成性了,到什么地方都喜欢说妄语。

加行者,谓或言说,或默忍受,或现身相。

加行的体性是或者口里说,或者不说话而忍受,或者示现手式、眼神或者表情等各种身相。譬如说,不是他做的,然后你瞟他一眼表示就是他。这就是心里变了想法要诬陷他而这样表示的,那就是妄语的加行。

此复所求,或为自利,或为利他,随为何故,说悉同犯。

这里所求的,或者是自身的利益,或者相关的他者的利益,无论为了什么缘故,说了妄语都犯了妄语的罪。

此中说于妄语、离间及粗恶语,虽教他说,其三亦成。《俱舍本释》于语四业,皆说教他亦成业道。《毗奈耶》中说:“起此等究竟犯时,要须自说。”

这里说在妄语、离间语和粗恶语这三者上,虽然不是自己说,而是教唆他人说,但是这三者只要说出去了,也是自犯了妄语罪。《俱舍本释》里对于四种语业都说教他也成就业道。《毗奈耶》教中也说:要结成此等的究竟罪犯时,必须要自己说。换言之,只有自己说才得究竟罪,不是自己说,教他说会得支分罪,不得究竟罪。这是《毗奈耶》的观点。

究竟者,谓他领解。《俱舍释》说:“若他未解,仅成绮语。”离间粗语,亦皆同此。

妄语业究竟的界限,就是对方领解了这个话语的意思。《俱舍释》里说:如果他人没听懂,或者没明白意义,只是成就绮语业。离间语、粗恶语也是这样的。换言之,虽然说了离间语,但是对方没听清楚、没懂意思,那也只是成为绮语。粗恶语也是这样。

离间语。事者,谓诸有情或和不和。

离间语的事,是指和合或者不和合的有情。

意乐分三,想及烦恼如前,等起者,和顺有情乐乖离欲,不和有情乐不合欲。

意乐的三分里:

想,是指无误想。

烦恼指以贪嗔痴发起离间语,或者贪求财利,挑拨离间,破坏其他老板和顾客的关系。或者为了求取权利,破坏对手和他下属的关系。或者起于嗔恚破坏他者家庭的关系,或者朋友、君臣等之间的关系。或者以愚痴发起,以为说离间语无有过失,可以任意而行,这样随意说离间语。

等起,是指有一种很不好的欲乐,对于和合的有情就喜欢让他分离的欲,对于不和合的有情喜欢他不和合的欲。

加行者,随以实语若非实语,随说所说,若美不美,随其所求,为自为他,而有陈说。

加行,是指以真实语或者非真实语,无论所说的言词美不美妙,无论所求是为自身的利益或者相关他者的利益而说出了离间语。

究竟者,《摄分》中云:“究竟者,谓所破领解。”谓他了解所说离言。

究竟,在《摄分》中说,是指所破对象领解了话语的意思,也就是他了解了所说的离间语的含义。

粗恶语,事者谓诸有情能引恚恼。

粗恶语的事,是指能够引起嗔恚、恼恨等心态的有情。假使这有情说了以后,他心里不会起恚恼,就不属于这里的事。

意乐中,想烦恼如前,等起者,谓乐粗言欲。

意乐中,想需要无误想。

烦恼指由贪、嗔、痴三毒发起,以贪心发粗恶语,譬如贪财或者权势,以粗恶语打击竞争对象;或者因为对方不能满自己心意,而以粗恶语毁骂他;或者以为可以随意破口大骂,无拘无束,这是痴心所引起。

等起,是指喜欢说粗恶语的欲乐。如果有这种欲,一开口就说很多粗恶语,喜欢说那种粗暴、恶劣的话。

加行者,谓以若实若非实语,或依种过,或依身过,或依业过,或依戒过,或依现行所有过失,说非爱语。

加行,是指以真实的话或者非真实的话,按照对方种姓的过失,比如你是妓女、你是屠夫、你是妓女的儿子、屠夫的儿子,或者说你这样的下贱胚子;或者依身体的过失,说你是丑八怪,像驴、像马、像牛,或者你是三角眼、大鼻子、聋子、哑巴;或者依止对方业行的过失,指说他行为的过失;或者依于戒的过失,说他破戒,戒不清净等等;或者依于他现在现行的各种过失,说各种对方不喜爱听的语言。

究竟者,《摄分》中说:“究竟者,谓呵骂彼。”《俱舍释》说:“须所说境,解所说义。”

究竟的界限,是指已经造成了呵骂对方。《俱舍释》里说:需要对境理解所说的含义。

思维心中的法道

1、 思维通达十业道并如理取舍,对我们有哪些殊胜利益?

2、 今天讲了十黑业道当中的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离间语、粗恶语六者,明确此六者的事、意乐、加行、究竟四相,并将此四相记牢。


绮语。事者,谓能引发无利之义。

意乐中三:想者,虽仅说为于彼彼想,然于此中,是即于其所欲说义彼想而说,此中不须能解境故;烦恼者,谓三毒随一;等起者,谓乐宣说无属乱语。

绮语的事就是所说话语能引发无利益的事或结果。

意乐中分三:

想,虽然仅仅说到是于彼彼起无误想,然而这里是指对自己想说的意思按那样想来说,不必有能了解语义的对境。总而言之,造绮语业不必要对方了解意思。

烦恼,指贪嗔痴任何一种。比如,以贪心说绮语,是贪著这种说绮语的快乐,然后整天天南海北地闲聊。这上没什么意义,只是一种消遣,这是以一种贪安逸、快乐、随心所欲等等的心发起绮语。以嗔恚而说绮语,比如发了很大脾气,说各种各样没意义的话。以痴心而说绮语,比如认为“有嘴就是要说的嘛”!可以随便说。

等起,是指喜欢说没有利益、没有关系等的杂乱的话。

加行者,谓发勤勇宣说绮语。

加行,是指很起劲地去说绮语,说得特别有劲头,有的人三、四个小时一直不停地说,其实全都是在造恶业。因为说的都是些世间的王论、臣论、竞争论、斗争论、享乐论、欺骗论,全部都属于不能发生利益的话。

究竟者,谓才说绮语。

究竟,是指口里一说,就已经成就了绮语的究竟罪。

此复七事相应,谓若宣说斗讼竞诤,若于外论或梵志咒以爱乐心受持讽颂,若苦逼语如伤叹等,若戏笑游乐受欲等语,若乐处众宣说王论、臣论、国论、盗贼论等,若说醉语及颠狂语,若邪命语。

下面说到绮语有七类业的内容。

第一类,是宣说斗讼竞争的话题。譬如各大公司、各大集团之间的竞争,各个单位之间的竞争,乃至个人之间的竞争、斗争等等。

第二,是指对外道的论典或者婆罗门的咒语以爱乐之心受持讽诵。很多人喜欢看一些世间书籍,并且以爱乐心受持读诵,就常常会犯绮语的罪。凡是不能发生实际利益的论坛、小说、广告、报刊、杂志,世间种种宣说邪论的说教或学术,自己认为很时尚、文辞优美,感觉特新,或者有什么品味,然后以爱乐心不断地受持讽诵,这里有大量的绮语。很多人喜欢说广告词,都是一些商家为了赢利而编造的有意欺骗的语言,以爱乐心口里不断地受持而去念它,都属于绮语。或者对于世间各种没有义利的书籍、纯娱乐消遣的书籍等很喜欢受持读诵,也是绮语。这里包括种种的享乐论、性解放论、实现自我论、唯物论、竞争论等。世间的很多图书都是作不利益,只会害人的,让人起各种贪嗔痴,陷在很深的迷惑、邪见当中,加重人的愚痴之心、享乐之心、颠倒狂心等。这些内容以爱乐的心受持读诵,都属于绮语。

第三,由于痛苦逼迫而发出伤叹的声音,“哎唷哎唷”地叫,或者皱着眉头说一些发泄的话,诸如此类都是绮语,没有意义的。

第四类,就是玩笑话,就是在戏笑、游乐、享受五欲等的时候说出的各种话语。

第五类,就是喜欢呆在大众中,宣说王论、臣论、国论、盗贼论等。现在这个时代,人和人在一起很少谈正法,连下至下士道的一分断恶行善也少有谈论。都是在谈论这个总统怎么样,首相怎么样,哪个国家发生了什么事,又出现了盗窃、凶杀、黑社会案件,战争、经济上发生了什么事等,讲得眉飞色舞、特别过瘾,全都是绮语。今天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处在信息的海洋里,整天熏染各种新闻,无论属不属实都成了人们的谈资。美其名曰国际大事、世界趋势、国家大事、特大新闻等等,又有什么重大话题、重大思想、特别的观点等等,其实几乎都是这里所说的王论、臣论、国论、盗贼论、享乐论、竞争论等,统统属于绮语。

而且上网的时候,转发一些新闻等的页面,让尽量多的人都看到,这种虽然口里没有发出声音,但是实际就成了绮语业的大扩散,这些就是无声的大绮语。在网络上有各种人气很旺的论坛,自己也加入其中,成百上千的人在一起海侃,不断地说这说那,这些全部是绮语。

第六是说醉话或者颠狂的话。

第七是说邪命的话,为了得到恭敬利养等而说邪命的语言。

这里很多人都无知造绮语业,原因是心里还没认识或承认这是恶业,其实真正仔细地抉择观察,就会知道整天都在说绮语,造的业无量无数。

语无系属、无法相应、非义相应者,谓前后语无所连续,若说杂染,若歌笑等,若观舞时而发言词。

语无系属、无法相应、非义相应这三句话的意思分别是:一、语无系属,指前后不相关,意思就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随便乱说,一会儿说东,一会儿又说西,串习惯了就成了很强的习气,说什么都毫不考虑,忽然间说说这个,又说说那个,这是很颠倒的业行。在语言上就表现出语无伦次、东拉西扯,内心没有任何控制力,总之已经乱说成性了,这就是很多人有的说绮语语无系属的恶业相。

二、无法相应,就是指不具法义,说的是各种杂染或者很乱的有染污的事情,比如爱情、娱乐、斗争、享乐,到哪里去玩,怎么打网络游戏,或者哪部影片小说讲些什么,哪个明星有什么绯闻等等,都是增加自他内心染污的话题,这些是绮语的恶业之相。所以要严禁绮语,绮语说多了心就乱了,表现出染污、不清净的心里状况。

三、非义相应,就是引发无义利的语言。在说这些的时候,心就相应不具义的事。比如唱歌、戏笑或者看舞蹈、影视,或者上网时发出的各种语言,不具义利,那就都是绮语。

前三语过,是否绮语,虽有二家,然此所说顺于前家。

前面三者,妄语、离间语、粗恶语是否属于绮语有两家观点,有的说是绮语,有的说不是绮语,这里顺从前者的观点,即都是绮语。

贪欲。事者,谓属他财产。

意乐分三:想者,谓于彼事作彼事想;烦恼者,谓三毒随一;等起者,谓欲令属我。

加行者,谓于所思义,正发进趣。

究竟者,说于彼事定期属己,谓念“其财等愿成我有”。

贪欲中,事是指为他人所有的财产。

意乐分想、烦恼、等起三者:

想,是说对于那个事物就作那个事物想,没有错误。

烦恼,就是当时起了贪嗔痴随便哪一种。比如由于贪心想占有对方的财物,或者以嗔恚想霸占对方的财物,或者以痴心妄想这份财物属于我。

等起,就是想让这个财物归我所有。

加行,就是对于自己所想的事真正发起进趣,就是发生要取到的行动了。

究竟,就是对那个事物已经决定地期待要拿到手,就是想 “愿他的这些财物等归我所有”。

此中贪心圆满,须具五相:一、有耽著心,谓于自财所;二、有贪婪心,谓乐积财物;三、有饕餮心,谓于属他资财等事,计为华好深生爱味;四、有谋略心,谓作是念“凡彼所有何当属我”;五、有覆蔽心,谓由贪欲不觉羞耻,不知过患及与出离。若此五心,随缺一种,贪欲心相即非圆满。

这里贪心圆满要有五种行相,也就是心里有这五种状况:一、有耽著心,对于自身的财物很耽著;二、有贪婪心,不满足,特别喜欢多多地积财物;三、有饕餮心,就是对于别人的资财等垂涎三尺,想“那么好的财物、那么好的车子、房子、电器、手机”等等,有爱味之心,就像狗看着肉骨头不由的口水就流出来了,特别想吃到它,这叫饕餮心;四、有谋略心,就是有想谋求到手的心,心里想“他的那些东西如何归属于我呢?什么时候能拿到手呢?”五、有覆蔽心,就是在贪欲起后不觉得羞耻,不知道贪欲的过患以及要从中出离或脱离。

如果这五种心其中缺少一种,贪欲心的状况就还不属圆满。如果五相具足,那就是一种圆满的贪心。

《瑜伽师地论》中,于十不善俱说加行。

《瑜伽师地论》中,不但身业、语业,连意业也说了加行。这里也是以这个观点来说的。

又非圆满贪欲之理者,谓作是念:云何当能令其家主,成我仆使,如我所欲?又于其妻子等及饮食等诸资身具,亦如是思。又作是念:云何当能令他知我少欲远离、勇猛精进、具足多闻、成施性等?又作是念:云何当能令诸国王及诸商主、四众弟子,供事于我,得衣食等?又作是念、起如是欲:云何令我当生天上,天妙五欲以为游戏,当生猛利、遍入世界乃至愿生他化自在。又于父母、妻子、仆等、同梵行者所有资具,发欲得者,亦是贪欲。

再者,非圆满贪欲的情况有哪些呢?对此要辨认各个方面的贪欲,从而断除。

有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是想,怎么能让他家的主人作我的奴仆而满我所欲?或者想,他的妻子、儿女或者他的饮食等资身之具是非常好的,什么时候能霸占到手呢?或者觉得他的妻子很好,什么时候能得到她?他的儿子很好,什么时候能占有?或者他家的饮食很好,我什么时候能得到?他的衣服很好,住宅、小车很好,我什么时候能拿到手?等等。

又这样想:怎么才能让他知道我是一个少欲知足的人,长期远离世俗、安住静处修行,我是勇猛精进,具足多闻的,我已经成就了布施的品性,我是个慷慨布施的人,等等,我怎么才能让他知道我有这些功德,之后他就会来供养我、尊敬我、侍奉我等等?这就是有心贪取名闻利养。

或者又这样想:我怎么能让总统、高官、富豪或者四众弟子供养我,来让我得到衣服、饮食、手机、电脑、小车乃至房子豪宅等等?这样子在一些权贵面前、富豪面前或者具信的四众弟子面前,想“什么时候能得到他们的供养呢?”起这样的心就是贪欲。

还有打的妄想更大、欲望更大,他想“我怎么能生到天上,享受天界那么好的五欲来作娱乐”,或者“我怎么生到猛利天、遍入天、乃至他化自在天”,这些也是贪欲。

再者对于父母、妻子、儿女、仆人以及同梵行者,拥有什么好的资具,自己发了想获得的心,也是贪欲。

总而言之,对于他人拥有的财物有贪婪、想取到的心,都是贪欲。不光是财产,还包括名誉、利养,他人的妻儿、地位,天界的富乐,种种高级的资具,有想得到的心,想拿到对方所有物的心,全都属于贪欲。

嗔恚心中,事、想、烦恼如粗恶语。

等起者,乐打等欲,云何令其遭杀、遭缚,若由他缘或自任运耗失财产。

造嗔恚业当中的事、想、烦恼这三者,都像粗恶语中讲的那样。

事,就是那些能引起嗔恚、恼乱的有情。如果是植物人,就不会结成这一条业。或者起心的时候,对方不会恚恼,也不属于这里的事。这里说的是能引恚恼的有情。

想,指无误想。

烦恼,随贪嗔痴任何一种而起。

等起,是指有一种喜欢打人或者损害人等的恶劣的欲。比如心想:怎么让他遭杀、遭捆缚,把他五花大绑,把他毒死、枪杀,或者挖眼、挖耳,或者让他受各种刑罚,或者由其它因缘来损害他,或者以幸灾乐祸的心愿他自己任运地丧失财产,愿他倒霉、倾家荡产等等,有这样的心理活动,叫做嗔恚的等起。

加行者,即于所思而起加行。

加行,就是按自己所想而发起了行动。

究竟者,谓于打等,期心决定或已断决。

究竟,就是对于我要打他、整他、杀他、绑架他等等,心已经决定了。

此亦有五,全则圆满,缺则非圆。

这里嗔恚也有五相或者五种嗔恚的心理状况,具全了,就称为圆满的嗔恚业,不具全,缺少某几相就是非圆满的嗔恚业。

具体指这样五种心理:

谓具五心:一、有憎恶心,谓于能损害相,随法分别故。

一、有憎恶心,就是缘着对方损害我的种种相,随着这些法的相而分别,发生憎恶的心。

二、有不堪耐心,谓于不饶益不堪忍故。

二、有不堪耐心,就是对对方那些不饶益我的态度、语言、行为等等无法忍受。

三、有怨恨心,谓于不饶益数数非理思惟随念故。

三、有怨恨心,就是对对方所作的不饶益的事数数地作非理思维和随念,忆念他的不好。

四、有谋略心,谓作是念“何当捶挞?何当杀害?”。

四、有谋略心,就是进一步起了谋略,我要怎么打他、害他、杀他。已经发起了设法要整他的心。

五、有覆蔽心,谓于嗔恚不觉羞耻,不知过患及与出离。

五、有覆蔽心,指对于自己起嗔恚不觉得羞耻,不知道嗔恚的过患以及要从嗔恚心中脱离。也就是起了这一系列的嗔恚心态后,覆蔽了内心,没有惭愧,不知改悔。

仅成损害心者,谓作是念,彼于我所,已作正作诸无义事,故我于彼当作无义。尽其所有几许思惟,尔许一切皆损害心。如是愿他现法丧失亲属、资财及善法等,及愿后法往恶趣中,亦是损心。

仅成损害心,就是起了这样的念头:他过去对我做过这样的伤害,现在正在作这样的损害,他既作了这些无义利的事,所以我也要对他作无义利的事。这样生起以牙还牙的心就是有损害心的嗔恚,而不是圆满的嗔恚。

像这样,有多少思惟的量就有那么多都是损害之心。同样,愿他现在就丧失亲属,比如愿他妻离子散,愿他父母死亡,或者愿他破产、倒霉、遭水火灾难,以及愿他失坏善法等,愿他来世堕恶趣,也都是损害之心。

邪见,事者,谓实有义。

意乐分三,想者,谓于所谤义,作谛实想;烦恼者,谓三毒随一;等起者,谓乐诽谤欲。

邪见中,事是指事实上有这样的义理。

意乐分成想、烦恼、等起三者。

想,就是对所毁谤的义理作谛实想,无有错乱。比如要毁谤前后世和因果,想的就是要破前后世和因果。

烦恼,指贪、嗔、痴任意一种。由于心中起了烦恼而造出邪见的业。譬如,以痴烦恼造邪见业,认为哪有什么地狱、什么鬼呢?我们眼睛根本没看到,哪里有?由此毁谤有六道的立论。以嗔恚造邪见业,比如曾遭到某个佛教徒打骂等,之后诽谤说:他们这些佛教的法全是虚假的,哪有什么佛菩萨、三宝!以贪欲起邪见,譬如想得到世间名利而作一些批判佛教的论文,大肆驳斥佛教说的因果论是谬论等。

等起,指内心有喜欢诽谤真实义理的欲乐。

加行者,即于所思策发加行。此复有四,谓谤因、果、作用、有事。诽谤因者,谓云无有妙、恶行等。

加行,指对自己所想的发动邪见业的加行,包括内心作诽谤的各种状况、行动。按照内容来分,又有诽谤因、果、作用和有事四类。诽谤因是否定说没有善行、恶行等的因的差别,即认为没有业行上的种种感果之因的差别。

诽谤果者,谓云无有彼二异熟。

诽谤果,指否定说没有善行、恶行这两者所感的果报,既无善行所感的天界果等,也没有恶行所感的地狱果等。

诽谤作用分三:诽谤殖种持种作用者,谓云无有若父若母;诽谤往来作用者,谓云无有前世后世;诽谤受生作用者,谓云无有化生有情。

诽谤作用,大的方面有三个:一、诽谤殖种持种的作用,说没有父亲殖种的作用,母亲持种的作用;二、诽谤往来作用,说没有随业从前世而来今生、从今生而往后世等;三、诽谤受生作用,说没有化生有情等等,比如没有中阴身。

谤实有事者,谓云无有阿罗汉等。

诽谤事实上有的事相或现相,比如说没有阿罗汉、佛菩萨或佛国净土等。

究竟者,谓诽谤决定。

究竟,指诽谤已经断定地做出来了。比如,肯定是没有前后世的,绝对没有佛菩萨、净土,心里已经决定,造成了颠倒见。

此亦由于五相圆满,谓具五心:一、有愚昧心,谓不如实了所知故。二、有暴酷心,谓乐作恶故。三、有越流行心,谓于诸法不如正理善观察故。四、有失坏心,谓谤无布施、爱养、祠祀、妙行等故。五、有覆蔽心,谓由邪见不觉羞耻,不知过患及与出离故。此五若缺,则不圆满。

邪见也是由具足五种内心行相而致使圆满,也就是具备这样五种心:

一、有愚昧心,即没有按事实了解诸法的体相,对万法的真相愚昧不知。

二、有暴酷心,指乐意作恶。

三、有越流行心。心行可分两种,善流流转和不善流流转。对于诸法如正理而善观察,从而往善的方面运行,是诸善行的流转方式。对于诸法不如正理而善为观察,反而往不善的方面运行,是诸不善行的运行方式。这里起邪见业的运行时,内心有一种违越善流运行方式的心的相状,这样就是有越流行心。

这就是指,对诸法的体性拒绝依正理善作观察,就是违越了善流的运行机制,而入了不善流的运行机制里去了。依从邪的禀性,不肯如理一一推求,有顽固违逆善运行的状态。

四、有失坏心:诽谤没有布施、供养、火供、妙行等,由此失坏正见,出现了断定的邪执。

五、有覆蔽心:即自起邪见不觉羞耻,不知道邪见的过患和从邪见出离。

具有以上五种心就是圆满的邪见,不具足则属于不圆满的邪见。

只把这类情况称为邪见的原因

虽其邪见复有所余,然惟说此名邪见者,由此能断一切善根,随顺诸恶随意所行,是为一切邪见之中极重者故。

问道:一切颠倒见都叫邪见,为什么佛在业道中只把以上情况称为邪见呢?

回答:虽然邪见还有很多其他粗细种类,这里只把诽谤因、果、作业和有事这四种称为邪见,原因是这四种邪见是在一切邪见中极重的,因为以这种拨无因果等的大邪见能断掉一切善根,它随顺各种肆意而行的恶行。当还持着这类邪见时,心就会对各种恶随意地放纵而行,所以是发起无数恶行的根本。在对治上,先要就邪见中最重的下手,所以在基础的十善业的教授中,只把这一类命名为邪见。

也就是说,一旦人们诽谤了因果、作用等,那就不会生起行善得安乐、造恶得痛苦的观念,也就不去努力行善和断恶。又认为造恶也没什么果报,而且大家都这么做的,不做会吃亏或者成了傻瓜,自由是很好的,就应当随心所欲。这样就会肆意造恶。可见以这类邪见会完全断掉善根,让人肆无忌惮地造恶,从而堕到深不见底的恶趣,所以首先要拿出它来破掉。

十恶业的发起和究竟的差别

其中杀生、粗语、嗔心,由三毒起,由嗔究竟;不与而取、邪行、贪欲,由三毒起,惟贪究竟;妄言、离间及诸绮语,发起究竟,俱由三毒;邪见由其三毒发起,惟痴究竟。

十恶业中杀生、粗恶语和嗔心由贪嗔痴发起,由嗔恚而究竟;偷盗、邪淫、贪欲由三毒发起,以贪欲究竟;妄语、离间语和绮语,由三毒发起,由三毒究竟;邪见由三毒发起,仅仅以痴而究竟。

十恶如何判属业和业道

此等之中,思惟是业而非业道,身、语所有七支是业,亦是业道,思行处故。贪欲等三,业道非业。

在十黑业中,思是业而不是业道。因为种种造作都是随着思的势力而运转,所以是业。思不可能再作为另一个思运行处,如果可以只有两种情况,或者是同刹那的思,然而不可能同类的两个心所同时生起;或者不同刹那的思,一者有时另一者没有,无从安立为所行之处。

身语七支(杀、盗、淫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是业也是业道,因为这些是思行处的缘故。即等起思托身语业为境而运转,所以身语业是思的行处,因此说身语七支也是业道。

贪欲、嗔恚、邪见是业道,而不是业。因为按小乘观点,烦恼和业是别别的体性,所以这三者不是业,它是等起思所行的地方,所以是业道。


思维心中的法道

1、 明确十黑业道中,绮语、贪欲、嗔恚、邪见四者的事、意乐、加行、究竟四相,并牢记此四相。

2、 绮语、贪欲、嗔恚、邪见四黑业,分别须要具足哪些相才成为圆满的业?请一一辨别,并牢记在心。


第二,显示轻重分二:

一、十业道轻重 

二、兼略显示具力业门

初中有五。

例如杀生,由意乐故重者,谓猛利三毒所作。

首先显示十业道的轻重有五个方面:由意乐故重、由加行故重、由无治故重、由邪执故重、由事故重。

以杀生为例来说,由意乐故重就是由于猛利的贪欲、嗔恚、邪见而发起杀生。特别重的贪欲而杀生,就是由贪取肉食而杀害旁生,或者贪取动物的皮、骨、香等做很重的杀生;或者以猛利的嗔恚发起要治对方于死地,发起很大的杀业;或者非常厚重的愚痴,以为杀生无过,这样来作杀生。这就是由意乐导致重业。

由加行故重者,谓或已杀生或正或当,具欢喜心,具踊跃心。或有自作或复劝他,于彼所作称扬赞叹,见同行者意便欣庆。由其长时思量、积蓄怨恨心已,方有所作,无间所作,殷重所作。或于一时顿杀多生,或令发起猛利痛苦而行杀害,或令怖畏,作不应作而后杀害。若于孤苦贫穷、哀戚悲泣等者而行杀害。

由加行故重,就是说已经杀生或者正在杀生或者将要杀生,对此具有很大的欢喜、踊跃之心,一提到杀生,全身的细胞都在颤动。以有踊跃行杀的心理导致杀业严重。

或者自己作杀生,或者劝别人杀生,对于所作的杀业称扬赞叹,见到同样行杀生的人心里就特别兴奋,这样也以加行重而导致业力重。这就是不断地以欢喜心来滋润杀生的业力。比如自己打猎,又劝别人打猎,对打猎这件事非常赞叹,见到做这个的人也非常兴奋,这样就使杀业很重,由于作杀业的心非常猛利的缘故。

再者,就是长期都在谋划、思量怎么来惩治或者报复对方,积蓄了很深的怨恨心,经过这样的积累,所作的杀生业就很重。

或者他是不间断地作杀生、殷重地作杀生,这样以加行强猛的缘故,业力很深重。就好比张弓射箭,一直在蓄着它的势力,一发出去的时候就非常猛。

再从数量上说,顿时杀了很多生命,譬如战争时期,使用生化武器、核武器等,一次性屠杀成千上万的人,以杀生数量很多的缘故,导致业十分严重。或者在肉联厂一次性屠杀很多生命等等。

再者,杀生的方式很残忍,使得对方感受特别猛利的痛苦然后杀害。比如五马分尸、割喉、宫刑、火刑等等,使得对方发生很大的痛苦,之后再作杀害。由于对方苦感很深,所以杀业很严重。

或者使对方起很大的怖畏心,在作各种不应作的行为之后才杀害。或者对于那些孤苦贫穷、哀戚悲泣的众生作杀害。譬如杀牛,牛当时知道将要被杀害,就非常悲哀的跪在下面哭泣,或者对非常贫穷困苦的人行杀害,这也导致杀业严重。

由无治故重者,谓不能日日乃至极少时持一学处,或亦不能半月、八日、十四、十五受持斋戒,于时时间,惠施修福、问讯礼拜、迎送合掌和敬业等。又亦不能于时时间,获得增上惭愧恶作,又不能证世间离欲或法现观。

由无治故严重,就是指没有杀业的对治力,导致过去的杀业在不断地增长中。也就是不能每天下至于极少的时间持一个学处,恶业泛滥的缘故,非常严重,没有对治力,所以就会导致非常猛的增长。

或者根本也不能半个月里或者初八、十四、十五来受持斋戒,也不能在平时多修布施、福德,以及问讯、礼拜、迎送、合掌等的和敬业,也因此导致杀生的业行非常深,恶业强猛。又不能在时时间,对于自己的恶行获得增上惭愧,也因此不能损减业力。又因为不能证得世间的离欲以及出世法的现观,所以不能对治罪业,以无治故导致业力深重。

由邪执故重者,谓由依于作邪祠祀,所有邪见执为正法,而行杀戮。又作是心,畜等乃是世主所化为资具故,虽杀无罪。诸如是等,依止邪见而行杀害。

由邪执故严重,就是内心以邪见而执持这样杀生没有罪过,非常合理,甚至认为有功德。以邪执执持的缘故,导致他的杀业非常严重,发出来的意乐和行为都很猛利的。比如,他受了邪法的熏陶,以为我们作祭祀可以杀猪、杀鸡、杀鸭等,这是一个很合理的作法,这样杀戮多少次就能得到很多福报,乃至升天等等。又以为畜生等都是世间主化现给我们充当食品,所以我们杀它、吃它是没有罪过的。诸如此类,由于他以为杀生是正当的、合理的、有功德的、无罪过的,因此肆意行杀。在杀的时候没有丝毫的惭愧心、怜悯心,也不会去有意地对治这样的杀业,导致罪过非常严重。譬如,人们被灌输了一种理念,认为高等种姓杀低劣种姓是没有罪过的,这就导致大量的屠杀。或者认为为维护环境卫生而杀一些蚊虫、苍蝇、蟑螂、老鼠等没有罪过,这样造下的杀业也是非常严重。

由事故重者,谓若杀害大身傍生,人或人相,父母兄弟,尊长委信,有学菩萨,罗汉独觉,及知如来不能杀害而以恶心出其身血。

由事故严重,是指杀生的境很重,导致行杀业力深重。比如,杀很大身体的旁生,就比杀微小生命的业力重,因为它的苦受很强。比如,宰杀一头牛就比杀一只蚂蚁的罪过大得多了,牛的心识感受力很强,所以对它行杀的时候,它的痛苦格外地深重,这个罪过也就深重。或者杀人类以及具有人相的胎儿,这也是罪过很严重的,杀人比杀旁生的罪还要重。

再进一步,杀人类当中的父母、兄弟,由于有大恩德、有血缘关系,对这样的对境行杀,那在杀人当中又是更重的罪。接着就是杀尊长、委托于你的人,那罪过非常严重。再者,杀有学菩萨、罗汉、独觉以及知道如来不能杀害,而以恶心出佛身血,这些都是因为出世圣者是重境的缘故,对此行杀那个业力是非常大的,叫做滔天罪业。

违此五因,为轻杀生。

与这意乐、加行等五门相反的轻微的情况,就叫做轻杀生,这类杀生的业较轻、受报也轻,这就是相反的情况。

余九除事,如其杀生轻重应知。

其它的不与取等九种黑业除了事以外,其它的意乐、加行等,都应当按照杀生轻重的判别那样来了解。也就是可以依此类推,大同小异。

由其事故重不与取者,谓若劫盗众多上妙,及委信者,劫盗孤贫,出家之众及此法众。若入聚落而行劫盗,若劫有学,罗汉独觉,僧伽佛塔所有财物。

由事故不与取业力深重,成为重业不与取的情况,比如抢劫、偷盗大量的财物或者非常昂贵的东西,以及别人因为信赖你而委付于你、或者在你这里寄存东西,或者委托你办事,由此行偷窃、骗取等等,这样就成了重业力。或者劫夺苦田、功德田的财富,譬如去偷盗贫苦、孤独之人的财物,那当然是罪过更重。或者出家众持梵行者,有功德的人以及相当的行法的人等等,偷盗这些法众的财物,业力更重。或者到城市、乡镇等处公然抢劫、盗取,这也是由于性质严重,导致业力更重。或者劫夺有学圣者、罗汉独觉、僧伽以及佛塔等的三宝物,罪过是非常严重的。

由其事故重邪行者,谓行不应行中,若母母亲,委信他妻,或比丘尼,或正学女,或勤策女。非支行中,谓于面门。非时行中,谓受斋戒,或胎圆满,或有重病。非处行中,谓塔近边,若僧伽蓝。

由事导致重业邪行的情况,包括行不应行、非支行、非时行、非处行四种。在行不应行当中,对母亲或者母亲的亲属,比如大姨、小姨等行淫。或者别人由于信赖而委托你照顾的妻子等行淫,或者对于持戒女,如比丘尼、正学女、沙弥尼而行淫,这都是严重的淫业。

在非支行当中,指的就面门行淫。

非时行中,指受斋戒期、怀胎圆满期,或者身患重病期,如此行淫导致淫业深重。

在非处行中,指在塔的旁边,或者在僧伽蓝中行淫,这个也是重邪淫。

由其事故重妄语者,谓为诳惑多取他财而说妄语。若于父母乃至于佛,若于善贤,若于知友而说妄语。若能起重杀生等三而说妄语。为破僧故而说妄语,于一切中,此为最重。

由事故导致的妄语重业,指为了以诳惑而多取到他人的财富说很多妄语。以及在各种尊贵的境前说妄语导致严重,在世间对父母说妄语,乃至出世间对佛说妄语,对贤善之人说妄语,对知心朋友说妄语,这都是严重的妄语。

从导致的后果来说,以此会发起很严重的杀生、偷盗、邪淫等的三恶业而说妄语,这也是以后果故语业严重。

为了破坏僧众的和合而说妄语,这在一切妄语中是最严重的妄语。

由其事故重离间语者,谓破坏他长时亲爱,及善知识,父母男女,若能破僧,若能引发身三重业,所有离间语。

由事故所作的离间语业深重的情况有这些,譬如对于长时很亲爱的两人,破坏他们之间的关系。或者破坏善知识之间的关系、父母之间的关系、男女之间的关系,这都很严重。或者以此离间能够破裂僧团,以及能引发身的杀生、偷盗、邪淫三种重业,诸如此类的离间语都是很重的。

由其事故重粗恶语者,谓于父母等及余尊长说粗恶语。若以非真非实妄语说粗恶语,现前毁骂,呵责于他。

由事故导致的粗恶语深重的情况,是对父母等世间的重恩德田,以及其余尊长的重恩德田或者功德田说了粗恶语。假使以不真实妄语说粗恶语,或者现前毁骂、呵责对方,都成了很重的粗恶语。

由其事故重绮语者,妄语等三,所有绮语,轻重如前。若诸依于斗讼诤竞所有绮语,若以染心于外典籍而读诵等,若于父母,亲属尊重,调弄轻笑,现作语言,不近道理。

由事故重绮语,其中的妄语、离间、恶口等所有绮语的轻重情况,要按照前面讲到的三种业的情况,来了解什么重、什么轻。在这之外的一些非常典型的重绮语,包括依于斗争、竞争所说的各种绮语,比如打官司说的、竞争说的、与人争斗说的各种绮语,由于业的性质很重,做的都是竞争、争讼等的事,这就比平常闲来无事所说绮语的性质要严重得多。

或者以染著心读诵外道的典籍等,也属于重绮语。这一条很多人都非常容易犯,而且犯的多。凡是不符合佛教正理的书籍,世间的学术、学问等等,全部都属于外道典籍。因为这里面既不讲归依三宝,也没有无我的见地,一点解脱方面的法也没有,都是依颠倒分别写出来的东西,不具有丝毫的实义。如果特别欣赏、崇拜世间的学问、知识、学术、哲学等等,并且以染著心来读诵、宣讲,都属于很重的绮语。

尤其现在网络上盛行各种各样颠倒的论调,出现各种新鲜的词汇,其实全都是从凡夫的贪嗔痴里发出来的,邪而不正。如果以染污心去传播、宣扬、读诵,那就是大面积地流布绮语,这个业力是很重的。以这个业力,将来自己说话也是没有一点正义,全部都是很颠倒的,都是语言垃圾。如果还以此为美、为胜,以为特别时尚,那完全是对业果愚蒙的表现。

我们分析业的性质,就要看它最初是从什么心出来的,是否符合真理,能否把人们带到具义的路线,得到现前和究竟的安乐和利益。但是仔细审察就看到,完全是凡夫以贪嗔痴发出的各种绮语,一点实义也没有。这样以染污心去读诵、宣扬等,都是在传播绮语业,在自身上也是熏入了很多颠倒的语言因素,它叫做语言垃圾。将来会成为语言上的残废。真正要你表达的时候,就会发现语言没有力量,击不中要害,说的话是一大堆,却没有一点意义,表达不清,充满各种杂质,这就是说绮语业的果报。

再者,就是在父母、亲属以及尊重前调弄轻笑,现作语言。所谓“现作语言”就是随意乱说,不经过理智脱口而出,这都是绮语。因为他不经过心,属于烦恼性的东西,也没经过考虑,忽然之间想说这个想说那个,什么内涵也没有,这都是绮语。

再说不近道理的语言,也就是自己扭曲真理或者专门讲一些非理的话,这些都是绮语。说了这些就对自己有障碍,说多了,以后语言吞吞吐吐、语无伦次,这都是等流的果报。

由其事故重贪欲者,谓若贪欲僧伽佛塔所有财宝。及于己德起增上慢。乃于王等,及诸聪睿同梵行所,起增上欲,贪求利敬。

由事故贪欲业深重的情况,比如贪图欲求僧伽、佛塔等的财宝,也就是对于三宝物起了贪染之心,这就是很重的贪业。

对自己的功德非常夸张地起增上慢,本来只有一分却以为有十分,这样子非常地贪求自身的名誉、恭敬,在人面前总是非常贪求别人用什么羡慕、恭敬的眼光看着自己,用各种姿势承侍自己,以及自己要处在非常高的名誉之地,这就是大的贪欲。

再者,对国王等和各种聪睿的同梵行者前起一种特别大的欲望,贪求得到他们一样的利养、恭敬,这也是非分的贪求,贪心扩张得很大。

所以很多人由于这种自我扩张主义、现世主义太重,所以欲望心非常大。平常能看得到,小小的东西不会满足,他就是想一定要做到那样知名的大人物,获得那样大的成功,一定要得到那样的名誉、地位、成就、恭敬,对这个有非常大的贪求。做什么都一定要有这样的规格、这样的享受、这样的风光,这都是大的贪欲。

由其事故重嗔恚者,谓于父母亲属尊长,无过贫苦,诸可哀愍,诸诚心悔所作过者,起损害心。

由事故嗔恚深重的情况,就是指对于父母、叔伯等的亲属,以及对自己有法恩的尊长,或者无过失者、贫苦者、非常可怜的人,以及诚心在你面前忏悔过失的人,起损害心,就是很重的嗔恚。因为在这些尊贵、有恩、无过、贫苦、可怜、诚心悔过等的境前,不应该起损害心,反而起了,罪过就很重。在世俗缘起上,这些都是恩田、功德田、苦田等等,不应当作损害,对这些作了损害,那当然业力也是格外地深重。

由其事故重邪见者,谓能转趣谤一切事,较余邪见此为最重。又谓世间无阿罗汉,正至正行,此见亦尔。

由事故导致深重邪见,就是指有了这个邪见后,就会转而诽谤一切事,这就成了最重的邪见。譬如一个人起了邪见,他就不相信任何事情,他认为这世上没有什么因果、善恶、苦乐以及内心的各种法则。他一概不信,认为这个世界是没有道理的,已经颠倒到了谤一切事的地步,那就是最严重了。

再者,对出世间的圣道、圣果一概否认,那也是非常深重的邪见,完全是与真理背道而驰的颠倒谬见。他认为世上没有阿罗汉,也没有什么正行的道路,也没有正至的果位。换言之,所谓的出世圣贤的道果一概否认,这也是深重的邪见。

与上相违是轻应知。

在九恶业中,与上述事的情况相反,那就属于较轻的恶业。

《本地分》中说有六相,成极尤重。

《本地分》中说具有六种相的业,成为特别重的恶业。

所谓六相指加行、串习、自性、事、所治一类、所治损害这六个方面的业相,于善恶业都通用。

加行故者,谓由猛利三毒,或由猛利无彼三毒,发起诸业。

加行故,就是指由猛利的贪嗔痴,或者由猛利的离贪、离嗔、离痴发起的黑白二业,这就是以加行故导致业力深重。

这个加行就是在造业之前所做的功夫很足、量很大,这个叫做加行,就是真正起业之前的行动是很大的,这是指心里的行动。譬如,心里以非常猛利的三毒发起了偷盗、邪淫等,那就是很重的业。或者非常猛利的断杀、断淫、断盗等发起善业,都是很重的业。

所以,我们平常要特别注意最开始的加行发心殊胜,如果首先能运起一个很强大的菩提心,为了利益法界一切众生而听法、学法、思维法、修持法等,那就会发起很强的善业力,会使所做的一点一滴的善法全部都转入大乘道中,成为尽未来际不会穷竭的善根。所以,我们在一切处,下至于念一句佛或者供一支香等等,都要以广大意乐的菩提心摄持来发起,这就是等起上的重要。

串习故者,谓于长夜亲近修习,若多修习善恶二业。

串习故,就是指很长的时间里昼夜不断地靠近这个业、修习这个业。如果这样多修习善恶业,会导致业力非常强盛,也因此感果非常迅速。

以这个道理平常我们要知道,一定要让它累积相续,不断地串习,结果这个业力就非常强猛。譬如我们烧水的时候要不断地加温,水温就会逐渐地升高,最终沸腾,这就是持续的力量。

所以,串习这一条实际指的就是由于长期不断地串习会导致业力很重。譬如我们在学业果的时候,几个月里一直不断地串习业果,一直在这里增长意乐,那么所发起的胜解信、欲、勤、做任何业的心力等都会辗转增长,最终达到百千万倍超过以前,这就是串习故业重的道理。

就像这样,任何一个善业都去做,做得久了,它的力量就出来了,在因的运行势力上非常强,造成的业的势力也就特别强,在感果上也非常强。也就是要改变命运的时候,就可以提前到今生就有大幅度的变化,这就是由业强的缘故。

但是,如果不断地串习造恶业,也会导致非常强的势力。譬如上网,在三次、五次、十次以后,就已经发展较深的业力了。这个等流的势力很强,一上去的时候整个身心的状况就不同了,起的运作是非常有势力的。这样在短暂的时间里会造成很强的业力,使得你的身心完全就变了状态,以这种业力会往下面走。

其它的,像我们串习绮语,整天到别人家里说闲话,一说就几小时,没有任何约束,这样时间久了以后,有很深的绮语业习,之后就再也转不了语言的习惯,里面充满了垃圾习气,最终就成了语言残废了,说不出有条件、有深义、有力量的语言,那是什么缘故呢?就是串习力深厚的缘故。

又譬如,修净业要执持名号,也就是一念不放松地持名,这样相续不断的串习,就形成一个很强大的业流,这个业流直接往净土里去。像这样不断地以信愿来持名,日日保持不断,那必定往生净土,因为净土的业力已成熟的缘故。因此《无量寿经》强调一向专念,就是这个道理。

自性故者,谓属身语七支,前前重于后后。属意三支,后后重于前前。

自性故重,就是指业的性质本身就有轻重之别。以身语七支来说,前前的业重于后后,比如杀生就比偷人的东西要重,偷窃就比行淫要重,行淫就比妄语业重,妄语比离间语的业重,离间语比粗恶语的业重,粗恶语比绮语的业重。就像这样,从总体而言,罪行的性质是有轻重之别的。在意的三支里面,邪见最重,嗔恚其次,贪欲最轻。这是由业的性质决定业相的深重。

事故者,谓于佛法僧诸尊重所,为损为益。

事故,就是指在什么境前做,在尊贵的境前做损害和利益,导致很重的善恶业。也就是,在三宝所,做一点损害就结很大的罪业,做一点供养、承事也会发生很大的福德。所以我们在三宝门中好种福田,自己真正地能把握好,特别用心地去做,那会很快地积累福德,因为它的业很强。就像磁场很强,放一点铁就很快被磁化一样。三宝的境极重,它的磁化力很强,所引起的善恶业量大、速度快、感果快。所以在三宝门前要格外地慎重,好的方面尽心尽力地去做,坏的方面也要非常谨慎地遮止,战战兢兢地守护不造。

其次就是诸尊重所,凡是对你有法恩等的尊重所在处,要特别地谨慎,这里面作一点损恼,也集很大的罪,做一点利益也出现很大的福德。依此类推就可以判断,凡是那些能引强盛业力的境,都是发生重业的因缘。

所治一类故者,谓乃至寿存,一向受行诸不善业,未曾一次受行善法。

所治一类,就是指终身颠倒的那种造业类型。也就是他从来都不修一点善法,直至他有生命存在以来,恒常不断地都是在受行各种不善业,这导致业力非常大。就像一个人从来不吃药、专门吃毒一样,因为他不断地吃毒,这个毒已经侵入的很深,毒发的力也很大,他很快就会毒发身亡。又好比我们把一袋糌粑,放在阳光下不断地晒,它很快就变得与灰尘一样了。这就是由所治一类导致业力很重。

所治损害故者,谓永断除诸不善品,令诸善业离欲清净。

所治损害一类,就是反方面说,能够起大的心力,发誓永远断除各种不善品,使得善业离欲清净。由于他断恶的心、断相续的心非常坚决、有力,就使得一下子顿断恶行,转为善行。这是由于发心猛利,断恶彻底、迅速的缘故,导致善业力非常强。

《亲友书》中亦云:“无间贪著无对治,从德尊事所起业,是五重大善不善,其中应勤修善行。”其三宝等为具德事,其父母等为有恩事,开二成立。

再以《亲友书》所说判断业力深重的情况,包括五种:

一、无间,就是不间断地造作。

二是贪著,就是心一直贪染、执著在上面。譬如贪著女色、娱乐、上网等,他的贪著心非常强,一直扒在上面不肯下来,由于这样不断染著的缘故,使得造的业非常强。譬如上网三分钟下来,有一定的业,但是不重,但如果贪著心很强,通宵在网上作业,那造成身心的业相非常严重,就是因为染著力特别大。这样就使自己的身心都不健康,身体各种内脏器官、系统都发生紊乱。这还只是现前一点小的表相,其实内在识田里熏染了各种染污种子,人已经不正常了,已经没办法正常反应了。再想看一些清净的书、诵经、做功课、修法等等完全不可能,甚至连一个安闲的休息也没有。这就已经完全破坏掉了你的善心系统,装载了一个非常混乱的恶业系统,这样子导致业非常重。

三、无对治,就是没有惭愧等,对此不加对治。这就使得他一路任性地发展,使得业力越来越坚固。譬如说,我们根本不觉察到自己起心动念做事的方式有什么错误,你一再保护它,不去对治,它就越来越坚固,最终会致你于死地的。就是因为业习已经坚固成性了以后,就达到任运而转的地步,这个颠倒的惯性是往邪道上走的,这有多可怕!就好比油门一踩,就往邪路上跑,一直都没有扭转的缘故,他会一直往邪道上驱驰,最终会发生撞车、坠崖、堕落等极大的事故,这就是由于没有对治所导致的。

第四和第五,就是在“德”和“尊”境前所起的业。“德”是指三宝等具功德田,“尊”是指父母等的具恩德田。这就要注意在什么境上特别要慎重,比在其它轻微境上要加好几倍的慎重,这就是不能胡来。如果我们对于业果愚昧无知,这上面不善加取舍做了一些恶,就会迅速地结成大的果。就好比匝哦之女因为踢了一下母亲的头,就堕到地狱里去了,但是他踢一只狗,就不会堕地狱,原因就是母亲是很深重的恩德田,不能有少许的恶作。如果是出世间有法恩的尊长,那造的恶业也是相当严重的。这会使得你已有的功德沉没,没有的功德不生,而且加重业障。

所以业果是真实不虚的,任何人都要理智地看到自己心上的缘起方向导致的后果,要做到如理地取舍。否则,就像一个司机天天都在路上奔驰,如果不懂得哪一条是安全之道,哪一条是险恶之道,胡乱的开,那必定是车毁人亡,造成很大的交通事故。诸如此类,要知道业果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要掌握的最切身的东西,时时都要运用,时时都要以此来趋吉避凶,远祸得利。

思维心中的法道

1、 解释:由意乐故重;由加行故重;由无治故重;由邪执故重;由事故重。依此五相,逐一分析十业道成为重业和轻业的具体情况。

2、 《瑜伽师地论》和《亲友书》中讲到业轻重的相分别是什么?请结合十业道逐一具体地分析。


第二,兼略开示具力业门分四。

兼带简要地开示具有引果大势力的业门,有四种:由福田门故力大;由所依门故力大;由事物门故力大;由意乐门故力大。

由福田门故力大者,谓于三宝、尊重、似尊、父母等所,于此虽无猛利意乐,略作损益,能得大福及大罪故。

由福田门故力大,是指对三宝、师长、与师长有类似功德者、父母等,虽然没有猛利的意乐,只是稍作损害或利益,都将得到大罪或大福的缘故。这里“田”是所依或出生的意思。因为境缘特殊,依它稍微做一点罪就得很大的恶果,或者稍稍做一点利益就得很大的福,将造下极重的业。就像在肥沃的田地里播下一点种子就能生出百倍千倍的果报,这就是田能生长的力量很大。但是同样的种子播到沙漠里就颗粒无收,因为它是贫瘠之地,感果的力量小,甚至没有感果的力量。就像这样,在心与心的增上缘方面,具有大功德和大恩德者,比如三宝、师长、父母等境缘,就像是非常肥沃的良田一样,依之种一点点善因就会成熟很大的善果。所以对缘起不要愚昧,心和心之间的感应力、引果力在境缘上有很大的差别。在缘起规则上其实是尊卑有序的,伦理道德极其重要。但是如果对于业果愚昧,以为人人平等,就已经错乱了这种差别相,是极无知的表现。

此复犹如《念住经》云:“从佛法僧虽取少许,亦成重大。若不与取佛法僧物,仍以彼等同类奉还,盗佛法者即得清净,盗僧伽者乃至未受不得清净,福田重故。若盗食物当堕有情大那落迦,若非食物则当生于诸狱间隙——无间近边极黑暗处。”

在《念住经》里说:从佛、法、僧处虽然取少许物也成了重大的罪业。如果对三宝物作了不与取,后来仍然以同等物奉还,如果盗的是佛宝和法宝物就可以清净,如果是盗僧伽物,乃至你没有感受果报之间不得清净,以福田重故。它是非常沉重的,这种缘起上的量度太大。常住僧物的所有权为十方僧,十方僧是无量无边的,盗取一点都难以还清,一直要到你受报完毕为止,否则没办法清净。

如果盗饮食就会堕在有情大地狱里,如果盗非饮食的其他财物,就会生在地狱的间隙中,比如无间地狱附近的近边地狱等极其黑暗之处。

《日藏经》中特说:“犯戒受用僧物少许,或叶或华或果,当生有情大那落迦。设经长夜而得脱离,复当生于旷野尸林,无手乏足诸旁生类及无手足盲饿鬼中,经历多年恒受苦等极大过患。”

《日藏经》里特别说到,犯戒后受用少许的僧物,如叶子、鲜花、果实等等,就会生在有情大地狱里,经过漫长的时劫才能脱离。然后又要生在无人荒凉的旷野尸林里,没有手脚的旁生类中,或者没有手脚、瞎眼的饿鬼里面,经历很多年恒受苦等,有极大的过患。

又说已施僧众苾刍,虽诸华等,自不应用,不应转与诸居家者,诸居家者不应受用,罪亦极重。

又说已经供养了僧众比丘的诸花,即使是花香等等,自己也不应当使用,也不应当转给在家者,在家者也不应当受用,若受用了,罪过也是极其深重的。

即前经云:“宁以诸利剑,割断自支体,已施僧伽物,不与在家者。宁食热铁丸,火焰即炽猛,不应于僧中,受用僧伽业。宁取食猛火,量等须迷卢,不以居家身,受用僧财物。宁破一切体,贯诸大丳上,不以居家身,受用僧财物。宁入诸舍宅,火炭遍充满,不以居家身,夜宿僧房舍。”

《日藏经》里又说,宁可以利剑割断自己的手脚等肢体,已经布施僧伽的财物不给与在家者。宁可吞食炽热的铁丸,让火焰在身中炽燃猛烧,也不应当在僧中受用僧伽业。宁可去吞食烈火,等同须弥山那样的量,也不以居家身受用僧财物。宁可破碎一切肢体,被大丳贯穿,也不以居家身受用僧财物。宁可入到火炭充满的舍宅里,也不以居家身夜宿僧房舍。

又僧伽中,若诸菩萨补特伽罗,是极大力善不善田。

再者,在僧伽里面,如果是菩萨僧,那是有极大感果力量的善不善田。换言之,对于这样的菩萨起了恶心、作了损害,就会发生极大的不善业和果报;如果对他作了一些饶益,也会发生极大的善业力和果报。

《能入发生信力契印经》说:“设如有一由忿恚故,禁闭十方一切有情于黑暗狱,若有忿恚背菩萨住,云‘不瞻视此暴恶者’,较前生罪极无数量。”

在《能入发生信力契印经》中说:假使一个人由于忿恚的缘故,把十方的一切有情都囚禁在黑暗的牢狱里,假使有一人,以忿恚心背向菩萨站立,说“我不看这个暴恶者”,则后者产生的罪过无数倍超过前者。

“又较劫夺南赡部洲一切有情一切财物,若有轻毁随一菩萨,亦如前说。”

又有劫夺了南赡部洲所有有情的一切财物,这个罪过就很大,但是如果有人轻毁一个菩萨,也像前面所说,无数倍超过前者所造的罪。

“又较焚毁殑伽沙数诸佛塔庙,若于胜解大乘菩萨起损害心,发生嗔恚,说诸恶称,亦如前说。”

又有人烧毁了恒河沙数那么多的诸佛塔庙,但有人对胜解大乘的菩萨起了损害心,发生嗔恚,说他的各种恶名称,也如同前面所说,罪业超过前者无数倍。

可见在僧田中菩萨田更是极重的境缘,作一点点违逆、损恼,都会发生极无边际的罪业。这是由于菩萨僧的心中已经具有菩提心或者胜解大乘,他的心量无限广博,对此心作一些违反、违逆,就会结很大的罪。

《能入定不定契印经》说:“若剜十方有情眼目,由慈心故令眼还生,及将前说一切有情放出牢狱,悉皆安立转轮王乐或梵天乐。如次若于诸能胜解大乘菩萨,净信瞻视,及由净信乐欲瞻视,称扬赞叹,较前生福极无数量。”

如同《能入定不定契印经》所说,假使有人挖掉了十方有情的眼目,一个人因为慈心缘故,使得所有有情的眼目重新生出,以及把前面所说的一切有情都放出牢狱,全部都安立在转轮王的快乐以及梵天的快乐中。如次如果有人对于能胜解大乘的菩萨以清净的信心瞻仰他、看着他,或者有很清净的信心特别喜欢瞻视他、称扬他、赞叹他,那比较前者,极无数倍超过了他的福德。

《极善寂静决定神变经》中亦说:“较诸杀害南赡部洲一切有情,或尽劫夺一切财产,若于菩萨所修善行,下至抟食施诸旁生,而作障难,能生无量罪。”故于是处,极应防慎。

再者,《极善寂静决定神变经》里也说到,比较起杀害南赡部洲一切有情或者劫夺他们的一切财产,如果对菩萨所修的善行,下至布施一团食给旁生作了障难,那都是无量罪过。所以在对待菩萨田时,应当极其小心地防护。

由所依门故力大者,谓如铁丸小亦沉水,即彼成器虽大上浮,说智不智所作罪恶,而有轻重。

第二个具力业门是由所依门故力大。所依是指所依的身份。这里又有智者非智者、具戒者不具戒者、出家众在家众等等,由于这些所依的相续有所差别,使得造业引的业力不同,对于那种特殊的、具功德的所依,能引发业力是很大的。

首先讲到智愚所作罪恶有轻重差别。就像铁丸虽然小,也会沉水,但以这个铁做成的铁器,虽然大也会上浮,这是说智不智所作的罪恶有轻重差别。智者虽然作了重罪,但是由于他有智慧的缘故,他还是能够上浮,不被业所控制。愚者作的恶业虽然很小,但是由于他有各种愚蒙、固执的心态,也会沉入水底。

此因相者,《涅槃经》说:诸愚痴者,如蝇粘涕不能脱离,虽于小罪不能脱离。由无悔心不能善行,由覆藏过,虽先有善为恶染污,故应现受异熟之因,变为极重那落迦因。

《涅槃经》里说,愚痴者造小罪而堕落,就好像苍蝇粘在鼻涕里面不能脱离一样,即使造了一点小罪,他的心也无法脱出。是因为他没有忏悔心,不能行善,或者由于覆藏过失的缘故,先前有的一些善也会被恶染污,所以这些本应现前受异熟的小善就变成了极重的堕入地狱受报的因。

又如少水投盐一掬,则难饮用,或如欠他一文金钱,不能还偿,渐被逼缚受诸苦恼。

又好比在少量的水里投一把盐,那就难以饮用了。又好像欠别人一文金钱,不能及时偿还,渐渐被逼迫、束缚,受很多的苦恼。这就如同愚者即使小罪也没有能力脱离,越拖罪业越重,负担越大,最后导致被罪业沉没。

又说五相,虽是当感现轻异熟,能令熟于那落迦中,谓重愚痴、善根微薄、恶业尤重、不起追悔、先无善行。

又说以五相,虽然只是能感现世轻微异熟的业,也能使得在地狱里成熟果报。换言之,本来只是感现很轻异熟的业,变成很重的地狱业。哪五种相呢?就是严重的愚痴、善根微薄、恶业尤为深重、造罪以后不起追悔心、先前没有善行,像这样造轻微的业也会导致堕地狱。

故说轻微,是指智者能悔前失,防护后过,不藏诸恶,勤修善法诸恶对治。

所谓的轻微是指智者能够悔除前面的过失,防护后面犯过失,不隐藏诸恶,勤修善法,作诸恶的对治,这使得他虽然造了较重的罪也能变轻。

若不修此妄矜为智,由轻蔑门,知而故行,是为尤重。

如果不按照这样修持,却自以为我有智慧很了不起,由轻蔑门明知故犯,那罪业就尤其严重。

《宝蕴经》亦说:“三千所有一切有情皆入大乘,具轮王位,各以灯烛器等大海,炷如须弥,供养佛塔,其福不及出家菩萨于小灯烛涂以油脂,持供塔前,所得福德百分之一。”此中意乐谓菩提心及其福田俱无差别,然所供物殊异极大,是所依力极为明显。由是道理,则无律仪与有律仪,同是有中,具一具二具三之身,修行道时,显然后后较于前前进趣优胜。如诸在家修施等时,受持斋戒律仪而修,与无律仪所修善根,势力大小,亦极明显。

《宝蕴经》里面也说,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一切有情都入了大乘,具有轮王果位,他们有大福报的缘故,各自以灯烛、灯器等同大海那样的形量,灯炷就像须弥山一样的高广,以这么盛大的供养具来供养佛塔。然而这样集聚了三千世界的无数有情,而且是发了菩提心的在家轮王菩萨,都一齐在佛塔前供养极其大量的灯烛,但是他们的福德不如出家菩萨以很小的灯烛,涂上油脂,持供在塔前所得福德的百分之一。

在这里较量功德的时候,可以看到意乐菩提心以及福田佛塔这两者是没有差别的,但是在所供的物品上差别极大,一个是器等大海、炷如须弥那样极大极广的供物,而另一者只是以一个小灯烛来作供养,然而出家菩萨由这样的供养所得的福德就超过前者一百倍以上,可见就是由于出家菩萨具出家戒的缘故。所以在造业所依的相续上有很明显的差别,这就是由所依力导致业重的一个明证。

以此道理推而广之,就会了解具律仪和不具律仪的差别,具律仪者修道的进度快,进取的量极殊胜。具律仪也有具一种律仪、具两种律仪、具三种律仪等等,在修行道上也显然是后后比前前进趣快速,每做一种善业结成的业力都是极大的。

又如在家菩萨修布施等时,如果是受持斋戒律仪而修,跟没有受持斋戒律仪而修,在善根力的大小上也是有极明显的差别。换言之,就是受持了斋戒而修成就的善业力是非常大的。

《制罚犯戒经》说:较诸世人具十不善,经百岁中,恒无间缺所集众恶,若有比丘毁犯尸罗,仙幢覆身,经一日夜受用信施,不善极多。亦是由其所依门中,罪恶力大。

《制罚犯戒经》里说,比较起世间人十恶具足,在一百年里恒时不间缺集起来的各种恶业,但是有比丘毁犯尸罗仙幢覆身,经过一昼夜受用信施,这个所集成的不善业超过前者极多。

一个是一百年间不间断造各种各样的十不善业,无恶不作,另一个是比丘毁犯尸罗一日夜受用信施,结果后者发生的不善极多,这就是由于所依门中罪恶力大的缘故。

《分辨阿笈摩》亦云:“宁吞热铁丸,猛焰极可畏,不以犯戒身,受用国人食。”通说犯戒及缓学处。

《分辨阿笈摩》里也说:宁可吞食极其恐怖猛焰烧燃的热铁丸,也不以犯戒身受用世人的食物。这是通于犯戒以及松缓学处两种情况。

松缓学处,是指不是很励力、精勤地守护学处,完全处在放松、松缓的状态里。

敦巴仁波卿云:“较依正法所起罪恶,十种不善是极少恶。”现见实尔。

敦巴尊者说:较依于正法所起的罪恶,十种不善业属于是极少的恶业。现见实际也是如此。总而言之,依正法来造罪业极为严重。

由事物门故力大者。施有情中正法布施、供养佛中正行供养,较诸财施财物供养,最为超胜。此是一例,余皆应知。

事物门中故力大,举一例来说,比如在布施当中有财布施、法布施,供养也是如此。这其中如果是作的法布施和正行供养,那就远远超过了财物供养。和财施、财供相比,这是最超胜的。这是一例,其它也都可以依此类推。

就是在事物的性质上作了,它就会有很大的结成业力的势力。我们做什么事当然是有所不同,比如说只是布施一点饭食,它只能养身体,如果布施法,那它的力用就大了,甚至四句偈都超过了百年供养多少饮食的功德。比如《金刚经》里说,如果有人以恒河沙数的身命布施,若人受持读诵演说一四句偈,所获福德极多,超过前者。《普贤行愿品》也说,财供养与正行供养或者法供养相比,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于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其一。这都证明做这些法的性质上有很大的结业感果的力量。

由意乐门故力大者,《宝蕴经》说:较三千界一切有情,各建佛塔量等须弥,于此诸塔,复经微尘沙数之劫,以一切种可供养事承事供养。若诸菩萨不离一切智心,仅散一华,其福极多。

由意乐门而致使业力巨大也有很多种差别。首先讲菩萨发一切智心,以广大意乐摄持,使他下至做些许的善业也变得非常巨大。《宝蕴经》里这样较量: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有情,(说明有情数量极多),各建佛塔等同须弥山,(说明所造塔的形量极其广大),对这些佛塔经过恒河沙数那么多的劫数,以一切种类可以供养的事物来作承事供养,(这就说明供养的时间极其长远,供物也极其广大)。然而,如果有个菩萨他不离一切智心只是散一朵花,这样时间极短,供物极少,然而由于意乐具有一切智心的缘故,他的福德极多,超过了前者。可见意乐极其重要,如果意乐上已经具有菩提心,那么下至供一盏灯,散一朵花,都有无边无际的福德。

又譬如,有人对无上普贤大愿王入耳能生信,而且一心渴仰无上菩提,那么在这样极短的时间所得到的功德,就已经无数倍超过了以一切刹微尘数的妙宝供养无数如来的福德。经中说到,超过的倍数是百倍、千倍乃至优波尼沙陀倍。也就是超过了无数倍的意思。可见这个意乐在感果上非常厉害的。所以没有什么能大得过心,如果你的心已经发展得非常广大,那么外在无论累积多少福德也都是比不上的。

如是由其攀缘所得,若有胜劣,及缘自他利益事等意乐差别。

“攀缘所得”,所得是指果。也就是在心所缘的果上,前者只是求一些人天善趣或者小乘阿罗汉果,后者是寻求一切种智佛果。再说,在缘自他利益等上,有缘一己之利和缘无数众生利益的差别。总而言之,在意乐上的确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判断业的大小上关键要看意乐。

此复由其强盛、微弱、恒促等门,应当了知。

再者,意乐还有其它的各种差别,比如有强盛和微弱的差别,有恒常和短促的差别等等,这使得业力又有轻重之别。换言之,越是恒常猛利的意乐,结业的力量越大,越是微弱短促的意乐,集业的力量也越小。

又于恶行,若烦恼心猛利恒长,其力则大,其中复以嗔力为大。

反面还要看到,在造恶上,如果烦恼心猛利恒长,所作业力就大。这里面又以嗔恚的力量为大,也就是在诸种烦恼里,嗔恚的集罪力很大、破坏力很大、感果力很大。

《入行论》云:“千劫所集施,供养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坏。”此复若嗔同梵行者,及嗔菩萨,较前尤重。

这是说嗔恚的破坏力极大,就是一千劫以来所积累的布施和供佛等的这一切善行,以一个嗔恚就能够一下子摧坏。再者,如果嗔恚同梵行者和嗔恚菩萨比嗔恚一般人还要严重。

《三摩地王经》云:“若互相嗔恚,非戒闻能救,非定非兰若,施供佛能救。”

《三摩地王经》讲:如果同梵行者之间互相嗔恚,这不是持戒、闻法所能救度的,也不是以禅定或者住在静处以及供养佛等能救护的。也因此这是极大的业力,很难救出。

《入行论》中亦云:“如此胜子施主所,设若有发暴恶心,能仁说如恶心数,当住地狱经尔劫。”

《入行论》里也说:如是对菩萨假使发起了暴恶之心,佛说生起了多少个恶心,就要在同等数量的劫数里饱受地狱之苦。

可见这个意乐感果的力量是非常大的,必须时时防护内心。它是毒蛇猛兽,它比外在的核爆炸还要厉害。

如果在同梵行所起了很大的嗔恚,那就不是一般的供养、布施、持戒、听闻所能救度的。因此我们学佛第一个关键就是要对业果有胜解,这样才有希望走出恶趣。否则,每一天都造集了无数的罪业还浑然不知,这样日积月累,到临终的时候,已经结成了很大的罪业,那就悔之晚矣,所以学业果比什么都重要。

思维心中的法道

1、 思维由福田门故力大的道理,依《日藏经》思维僧伽田和菩萨田二者是大力田门。

2、 思维由所依故力大的道理。

3、 思维由意乐门故力大的道理。


(三、此等之果)

第三,其果分三。

就是指以上十不善业所感召的果报有异熟果、等流果和增上果三种。

异熟果者,谓十业道一一皆依事及三毒上中下品,有三三等。《本地分》说:此中上品杀生等十,一一能感生那落迦;中十,一一感生饿鬼;下十,一一能感旁生。《十地经》说,中下二果与此相违。

异熟果就是指十业道每一种都依于事和三毒等有上中下三品,因此业力也有上中下三品,所感的果也有上中下三品,就像这样以业力的轻重差别导致果有轻重差别。

这又有《本地分》和《十地经》的两种观点。《本地分》里说,上品的十恶业,每一种都能感那洛迦。比如说,造上品的绮语也会生地狱,造上品的贪欲也会生地狱等等,哪一种业达到严重的程度都要生地狱。中等程度就是生饿鬼,下等程度就是感旁生。《十地经》所说后两者的顺序相反,也就是中等的恶业感生旁生,下等的恶业能感饿鬼。

当然业是相当复杂的,在旁生和饿鬼里面也有各种轻重的说法差别不一。像是旁生里有的特别苦,但也有一些宠物是享福的,饿鬼里也有特别苦的,但也有大力饿鬼、具财鬼等等。像这样《本地分》和《十地经》只是总的就每类情况而言的。

等流果者,谓出恶趣次生人中,如其次第,寿量短促,资财匮乏,妻不贞良,多遭诽谤,亲友乖离,闻违意声,言不威肃,贪嗔痴三上品猛利。

等流果中,就领受等流来说,是指残余业力所感的果报。也就是已经堕到三恶趣里面,受了很深重、漫长的果报,在业力消减了以后,就会生在人中,但是因为还有残余的业在牵扯着,在他的心中还会成熟果报。这样按照十种恶业力的因的差别所感现的果上的差别,也就有这样的情形。比如,过去杀生业很猛利,结果堕入地狱,已经经过了无数年受报以后,现在生到人中,这个时候还有残余的杀生业,使得为人时的寿命很短,比如七、八岁、十几岁就死掉,那就是杀生的业所感。再比如过去造了一些中等的偷盗业,生在饿鬼中,受报一万年以后,又转生为人。因为他还有偷盗的罪业力,所以这一生都非常穷困,整天饥肠辘辘,这是什么原因?是不是老天不公呢?绝对不是的,就是因为过去偷盗的业使得他资财匮乏。依此类推,从恶趣转生为人的时候,因为过去有邪淫的业,这一次他找的对象就不贞良,常常在外面鬼混。或者经常遭到很多的诽谤,这是过去妄语业的反弹,或者亲友的关系非常不好,常常乖离、违背,经常闹矛盾,这就是离间语的果报。还有听到很多的违背心意的声音,刺耳、扎心,这是过去说粗恶语的报应。又有说话没有份量,不威肃,这就是绮语业的果报。再者,心相续里贪欲特别强,嗔恚特别强,愚痴特别强,这是过去造意三业的等流果。

《谛者品》及《十地经》中,于其一一说二二果,谓设生人中,寿量短促,多诸疾病;资财匮乏与他共财;眷属不调或非可信,妻有匹偶;多遭诽谤,受他欺诳;眷属不和,眷属鄙恶;闻违意声,语成斗端;语不尊严,或非堪受无定辩才;贪欲重大、不知喜足,寻求无利或不求利;损害于他,或遭他害;见解恶鄙,谄诳为性。

然而在《谛者品》和《十地经》里面对每一种恶业的等流果都说到了两种。佛法开合有所不同,简单说可以是一种,详细一点可以说两种,还可以说三种,总而言之,业生果的时候也是非常多类的,它的同分相很多。

就一一业、二二等流果这种方式来说,那就是假使从恶趣脱出生在人中,以杀业的等流会短命和多病。可以看到杀业在他身上不断地施展业力,寿命很短,马上就会夭折,或者身体特别不好,有各种疾病,这都是一种伤残性的业力反应。

再说,过去是偷盗,现在做人了以后特别贫困,怎么样也发不了财,整天都是在生存线上挣扎,或者得到一点财物还要跟别人共享,自己不能独立地拥有。总之,在资财上要么匮乏要么不自在,这都是过去在取财的时候用了狡诈的心计,用各种非理的手段,所以在这一世在财富上就有很多的匮乏、苦恼、不如意。

再者,前世行邪淫,这一世眷属就不调和,或者根本不可信。“妻有匹偶”就是妻子有外遇,这就是过去不守人伦之道的贞洁,就造成了不可靠。本来夫妻成家是有契约的,彼此要有信义,但是说是我娶了你为妻,但是外面又去找,这就是违背了信义。将来感受的果报就是找的妻子都是不可信的。她跟你说这一套,她到外面就另找,根本不贴心,像这样就是邪淫业的果报。

再者,过去说多了妄语,在今世忽然间就会受很多诽谤,别人会无中生有地诽谤你,说这个说那个,这是过去造的妄语业所导致的。或者到哪里都会受别人欺骗,这都是妄语的果报。

再者,离间语的残余业力会导致你跟什么人都不能合和,心和心无法融合,这就是过去造了离间他人关系的业,把心和心之间的和合给扯破、给拉破,结果这一世跟任何人打交道的时候,心和心没办法和,就是由于有业障。再者,眷属也非常不好,不像别人和睦之家,彼此关系非常融恰,知心知意,像水乳一样交融,在他那里成了荆棘一般,像牛角一样对立,这就是离间业的果报。

以粗恶语的业力会听到很多不合心意的声音,到哪里别人对你的态度不好,说话的语调很粗暴,或者说着说着就开始争论,开始吵架,像这样就都是粗恶语的报应。

再者,说多了绮语,以绮语的残余业力,这一世说话的时候语言不威重,没有威力。或者别人听了不能信受,也没有决定的辩才,说话唠唠叨叨,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特别地啰嗦,语言里很多的杂质,这都是绮语业的果报。

以过去积累的贪欲业力到这一世做人时,还是表现得贪欲特别大,经常在欲渴当中,根本不知满足。以贪欲驱使向外寻求各种无利益的事,不寻求有利益的事。所谓的贪就是贪取虚假的五欲、物资、享受、名誉、地位、眷属、恭敬等等,贪欲大了就要去寻求这些。这些是没有利益的,都是虚假的相,但是贪欲成病了以后,他就不断地要发作,然后对于真正的离欲、出离、无我等就不去寻求,这就是心里有贪欲的业障就一直受它的影响。

再说嗔恚的余业会导致常常发生损害他人的心和行为,或者常常会受到别人的损害。

以邪见的业力会使得今生见解非常鄙恶,总是跟正见相违。这就是邪见串习深了,一种邪的势力,老是执取一些很歪的见解、颠倒的见解。再者,由于这样不如实相应真理的缘故,内心会养成一种谄狂性,说什么都是弯弯曲曲的,不是直接与法相应,或者都是具有一种诳骗性、狡诈性、夸张性,或者颠倒想。这些都是心理上的错乱病,由于过去串习多了邪见,就发展出这样的心意,这也是相当麻烦的,这都叫等流果。

诸先尊长说:纵生人中,爱乐杀生等事,是造作等流果。前所说者,是领受等流果。

先辈尊长们说,不仅是在恶趣里受苦,纵然生到人中,也有两种等流果。在人当中很喜欢作杀生等事,这是造作等流果,前面说的是领受等流果。譬如就杀生而言,它的业力反应在行为上的惯性上,就叫做造作等流。前世非常喜欢杀生,这一世就喜欢打弹弓、射箭、打猎,或者宰杀各种牲畜,这是他的习性使然,叫做造作等流。就是前世是不断这样造作的,就已经成了串习之流,这一世一见到什么他就是这种习性反应,这种造作方式马上就再重演一遍,这叫造作等流。

等流,就好比河的上游和下游是同等而流,就从那一股水流到这里来。行为上有连贯性的,前面怎么做,后面就成那样的惯习性了,到时候不假思索,不必刻意,马上就会现这样的行为相,或者内心就按照这样来造作的。

不仅杀生如此,任何一种行为都是这样的,你养成恶行的习性就一定会有造作的等流。譬如说某人是天生的贼,其实是因为他过去世偷盗成性。下至于人的一个姿势、一个语态、一种心里想法、一种用心的方式、表现的方式全部都是造作等流。譬如过去清朝的时候作刽子手的人,转了三世了,现在转生成一个现代人,但还是习惯看别人的脖子,那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过去就是一直看着脖子砍头的。过去当过妓女的,这一世她经常照镜子,天天打扮,那是什么原因呢?她是习性使然,这是造作等流。这不必要别人教,她一到了那个时候,习气再度成熟,一遇到境她就知道怎么做了,这个“知道做”是邪的习性出来的。

再比如有的人绮语一大堆,说出来的话没有威力、份量、条理,不具义,总是拉拉扯扯。本来要说一个东边的议题,但就是记不准要害,说了一大堆都根本不含义理,这一大堆的话就成了绮语。所以现在熏习很多世间的语言就是在造绮语的业,因为那里面不具有法的真义,你串习多了以后就会形成一种习惯性。就像我们写字,你好好地写正楷字,这个行为养成了,以后就按照这样来写,而且写得很好,这就叫做造作等流。如果一开始就鬼画神符,乱写一通,以后要写的时候就根本写不好。

我们说话、走路等都是这样,所以不可不谨慎,任何一个行为都要按照因果律来做,要好自为之。绝对不要学现在的自由派,它是一个拨无因果的最恶劣的邪见的行为,它表现在我行我素,我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认为没有业果。其实业果丝毫不爽的,在任何一个行为的动向上,你怎么做的,将来就是这样发动。但是从语言上来说,要学圣贤语,学清净的语言、正法的语言,不能去熏染世间的邪说,各种各样的流行语都是不好的。它就像杂质一样,等你熏满了以后,将来再要说一个清净的话、具义利的话、简要的话,就已经是无能为力了,这就叫做语言的残废。

譬如我们吃食物的时候要吃清净的,不能吃有毒的,否则会腐蚀你的内脏。同样的,下至于我们起一个念头、用一个心的方式、观念、语言等等都要自爱自重,这样才能养成圣贤的习性和品格,这不是胡作非为能成就的。其它方面都应该以此类推,下至于我们的行为、做法、态度、用心的方式等等,都要争取按照圣言的指示、圣贤的教导来做。在心上也要看到,贪欲、嗔恚、邪见都不能熏成习性。

像今天的人要修行就格外难,为什么呢?单就现世来说,也经过了二十年的邪熏,所以思想观念是非常麻烦的,一起心就是这种方式。比如以自我中心、任意妄为、随心所欲。其实这每一个行为都有它后面潜在的心理相,无不是由邪见指使而出现的,是邪颠倒的串习而成的。但他误以为这是天性,实际上每一个都能看到他的发端点,都能看出他的背景来,而这些背景全部都是邪的。

诸主上果或增上果者,谓由杀生,能感外器世间所有饮食及药果等皆少光泽,势力异熟及与威德并皆微劣,难于消变,生长疾病。由此因缘,无量有情,未尽寿量而便中夭。

主上果或者增上果,是指以业力在外器世间成熟的果。

由于杀生的业力,会感得外器世间的饮食和药果都少有光泽,这些植物等的势力、异熟和威德都是很微小、劣弱的,而且受用之后难以消化,还会生长很多疾病。

尤其当今时代杀业深重,使得外器世间的食物很多都有毒,或者它的食味与过去根本不能比。古代定下的中药剂量,现在用量加倍还是达不到效果。这就是由于杀生的业力使得能资身营养很少,而且有负作用,吃了以后反而增长疾病。今天来看已经成了共业,是非常可怕的现象,都是大量地用农药、添加剂等化学制剂来种植庄稼、制造食物等等,这个里面也有非常多的过患因素。很多人因为食物、药物等而导致疾病。

由这个因缘,无量众生寿量还没到就已经中途夭折了。实际上这是杀生业力所感,并不是偶然现象。也就是以业感就会遇到这样的食物、药物等等发生各种反应,而导致疾病、死亡。

不与取者,谓众果鲜少,果不滋长,果多变坏,果不贞实。多无雨泽,雨多淋涝。果多干枯,及全无果。

以不与取感得的增上果,就是器世间很少生长果实,而且所生的果实不能滋长,很多都变坏,不贞实。或者长年干旱,没有雨泽,或者雨水泛滥,像这样都不能称心如意。或者果实多数都是干枯或者根本没有果。

欲邪行者,谓多便秽,泥粪不净,臭恶迫迮,不可爱乐。

欲邪行是染秽之业,所以感得的外境有很多便秽、泥粪不净,或者极为臭恶,环境狭窄,心里不悦意。

虚妄语者,谓农作行船事业边际,不甚滋息,不相谐偶,多相欺惑,饶诸怖畏恐惧因缘。

虚妄语就是常常撒谎、欺骗他人,有很多狡诈的心计和不真实的心理。这样感得农作、行船等的事业不能够繁荣昌盛,不能够增长,而且也不是很协调,护持的因缘少,而且在事业、生活中充满了欺诳、迷惑性,充满了怖畏、恐惧的因缘。

离间语者,谓其地处丘坑间隔,险阻难行,饶诸怖畏恐惧因缘。

离间语是破人关系,使得人和人之间充满矛盾,难以通行。所以感得外境的大地有很多丘陵、间隔,艰难险阻,难以通行,充满了怖畏恐惧的因缘。

这也就是心是工画师,它能刻画各种现象,以什么样的心力,就好像沾着什么颜料、用什么样的笔触、怎么运心,就会画出相应的图相来。以离间语画出的就是大地不平,有很多坑坎丘壑、间隔等,难以通畅,总是出现很多天险阻隔。

粗恶语者,谓其地所多诸株杌、刺石、砾瓦,枯槁无润,无有池沼、河流、泉涌,干地、卤田,丘陵、坑险,饶诸怖畏恐惧因缘。

粗恶语就是语言非常粗鄙、恶劣,没有温和、柔和、润泽等等。以这样的语业所感得的地理环境,就有很多枯槁的株杌、能刺伤脚的石头、瓦砾,在这上面经常受伤。或者整个环境枯槁,没有水的润泽,没有泽沼、河流、涌泉,就是生在荒漠、干旱之地、卤田、丘陵、坑险等处。总而言之,有很多怖畏、恐惧因缘。

这都是由粗恶语业所制造的不悦意景象,所以并非心外有独立的器世间,全部是由业所刻画的。

诸绮语者,谓诸果树不结果实,非时结实,时不结实,未熟似熟,根不坚牢,势不久停,园林池沼,可乐极少,饶诸怖畏恐惧因缘。

绮语就是不具义的语言,或者是前后错乱、没有次序等等。所以它表现的业果也是相应的果树上不结果实,就是没有涵义。或者时节错乱,没到时令的时候反而结出果实,到了时令的时候不结果实,或者没有成熟看起来像成熟。这就像我们说话,不该说的乱说,该说的不说,不符合真实义,所以就出现这些颠倒的相。

再有根蒂不坚牢,势力不能久住,园林、池沼悦意的很少,整个地理环境也是充满无坚实的法,都是垃圾一样没有意义的东西。这也就是绮语业所感召的,所以要说具义的语言。

贪欲心者,谓一切盛事,经历一一年时月日,渐渐衰微,惟减无增。

贪欲心感召一切兴盛、美好、富足的事物,经历了年月时日逐渐地变得衰微,只是在递减中,没有增长。

这就是贪欲的果报,只有离欲、无贪、知足才是富足的相,只有慷慨布施才是获得的相。如果一味地贪婪,想取得非分之财、非分之名、非分之地位,那是消减盛事的相。也就是以这贪欲,会使得一切兴盛、美好的事物退减,一天不如一天。所以,放纵贪欲使得器界、社会都普遍地呈现衰减之相。

嗔恚心者,谓多疫疠、灾横扰恼,怨敌惊怖,狮子虎等、蟒蛇、蝮蝎、蚰蜒、百足,毒暴药叉,诸恶贼等。

嗔恚心就是一种报复的恶劣心态,或者幸灾乐祸的心态,心就像一个虎狼、戈矛、利剑等等,也因此感得外境充满了各种疾病、灾难、干扰,处在很多怨仇的怖畏当中。在器界里又有狮子、老虎等猛兽,以及蟒蛇、蝮蝎、蚰蜒、百足等的有毒之物。

嗔心就是毒气,感得的外境也都充满了有毒的、具有伤害性、侵略性的旁生。还有,非人方面有毒暴的药叉,人间有各种凶暴的歹徒、恶贼等等。

诸邪见者,谓器世间所有第一胜妙生源悉皆隐没,诸不净物乍似清净,诸苦恼物乍似安乐,非安居所、非救护所、非归依所。

邪见就是颠倒的看法,它是违逆真理而颠倒分别,它也是发出一切果报的根源。由于见解都邪掉了,使得器世间所有第一胜妙的生源都隐没不见,反而各种不净物看起来像是清净,各种的苦恼物看起来像是安乐,所居之处成了非安居所、非救护所、非归依所,这都是邪见所制造的图景。

全是居于一种颠狂性,本来非常污秽的东西认为很清净,特别苦恼的事情觉得好快乐啊、好兴奋啊、好成功啊,毫无意义的事情感觉特别有意义。这都是邪倒见发生的错乱感觉。所以深患邪见,心就在一种颠倒的妄见里,它感现的事物也都是欺诳性的,都是以错乱相来显现的,全都是不净的、苦恼的。所居之处并不是能够安居的处所,也不是能得到救护的处所。很多人很傻,认为那些专家、世间的教主,打着各种旗号的世间伎俩能救护自己。以为吃了这个东西或者掌握了这种技巧,或者功法,就能得到救护。实际上并非如此,它是邪见所感,非归依所,你无法得到真实的归依处。总而言之,以邪见落在狂惑当中,每一次都成了自欺狂。

思惟白业果分二:

一、白业 

二、果

今初

《本地分》说:于杀生、不与取、欲邪行起过患欲解,起胜善心,若于彼起静息方便,及于彼静息究竟中,所有身业。语四意三亦皆如是。其差别者,谓云语业及云意业。事及意乐、加行、究竟,如应配合。例如远离杀生业道,事者,谓他有情;意乐者,谓见过患,起远离欲;加行者,谓起诸行静息杀害;究竟者,谓正静息圆满身业。以此道理,余亦应知。

首先要认识白业的体性。在《本地分》中说,对于杀生、不与取、欲邪行起了过患欲解,起了很殊胜的善心,之后对于恶业起了静息的方便,以及静息达到了究竟,像这样所有的身业就叫做身白业或者身善业,语四和意三也都是如此。它的差别在于后者是叫做语白业、意白业。对于白业上的事、意乐、加行、究竟应当配属各类业而作认识。

以杀生为例,远离杀生的白业,它的事是指其他有情。意乐是指见到了杀生的过患后,起一种远离的欲乐。就是心里想:杀生这么可怕,它会制造这么多的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我以后一定要断掉杀生。这样起了一种远离的欲,就是离杀生白净业的意乐。有了这个意乐驱使,就开始发起了实际行动,这就叫做离杀业的加行,也就是发起了各种行为来止息杀生业。也就是自己已经下了决心要断杀生,之后小心地防护自己的心,哪怕是苍蝇、蚊虫也不杀害。或者不断地熏习戒杀的教言、护生的功德,发起各种护生的行为,这些叫静息杀害的方便。到已经停掉了杀业,就叫做正静息圆满身业,也就是真实地止息了、静止了杀业,达到了圆满。

就像戒毒,已经了知到吸毒非常可怕,它会毁坏我的身心,使我下一世堕落,因此对于毒品就产生了恐惧,心里想:我一定要戒掉这个毒瘾。之后为了戒毒要克服很多困难,要想各种办法,或者叫人“这几天把我捆绑住”,或者吃能过渡的药物,以及作各种心理上的引导等等。这样不断地在心身上采取克服的方便,就叫加行。等到戒毒成功了,再也不去吸毒,就叫达到了究竟。

我们戒除这些恶业就像戒毒、戒烟那样,首先是对它起了过患欲解,也就是说:这太可怕了,它会这样损害我,我再做下去无非是自杀。之后有一种想断掉的心,这就叫做欲。白业的根本是远离欲,没有这个欲乐,它不会发生行为,也不会达到究竟。只要你的心里还没有生起一定要断掉它的心,那就根本不会与白业相应。只有起了这个要断掉的欲,或者胜解,或者特别强的念头,特别想做到的心,这个时候就起了欲心。然后发出很努力的行动,这个叫加行,之后你会达到究竟。

对每一个恶业上我们都要如是而行,首先从观念出发,认识到它的过患,再三地在心里思惟,这样做好不好,这样做有哪些可怕的后果。然后一定要发出一个断它的愿望,而且是已经发誓一定要改,那才有远离欲。这个心起来了就要采取行动。我们也是个人,是有智慧的,能想得出各种断恶的方法和行为,之后才是进入到修白业的加行。等到加行到了一定程度,确实已经止息掉了这就叫究竟。像这样,要配在各种断恶的白业上来了解,之后我们才知道断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必须要在自身上像戒毒那样积极的努力。

(二、果)

果中有三:异熟者,谓由软中上品善业,感生人中、欲界天中、上二界天。诸等流果及增上果,违于不善,如理应知。

果有三种,异熟果是由软、中、上三品的善业会感得生在人中、欲界天中、色界无色界天中。这也是大致的分类。

“软”就是指修善没有力量,下等的软绵绵的、没有力量的心和行为就叫做软品。程度到达中等、上等,就叫做中品、上品。

由于业力有上中下的差别,果报也就有上中下的差别,它在受用上也都有程度的轻重、优劣。大致地来分,软品的善业就会生人中,中品的善业生在欲天,上品的善业生到上界天。诸等流果和增上果也就像十不善业所说那样,从反面来了解就可以。

总而言之,因果是黑白两条道,是非常分明、有次序的。作了恶就统统都是恶果,它的等流也都是相应而起的。比如,杀生就短命、多病;偷盗就贫乏、与他共财;邪淫就眷属不和谐、妻不贞良等等。像这样,都是有一类一类地受等流。再说造作等流,你原来是什么行为习惯,现在就会出现什么造作性,这个叫做造作等流。与之相同,行十白业道也是以不杀生将来会得到长寿、健康,以不偷盗会感得资财丰裕,称心满足。以不邪淫将来会感得妻子贞良、眷属和谐等等,这样就是它的等流之果。它的领受等流,也就是你这样的行为会领受什么结果。就像我们抛出去什么就会收到什么,这叫做领受等流,如谷应声、如影随形般都是一类一类的,这在古时候叫做天道好还。

造作等流也就是从前不杀生,到这一世再做人时,也不喜欢杀生,一见到杀生他就会离开,他出于天性,实际上他过去已经形成了造作等流,自然会远离杀生。别人在杀蚊子、苍蝇等,他不喜欢杀,而且他会生怜愍心,有意地去保护这些生命。不偷盗也是这样,由于过去的善业习性,在这一世就不沾染非分之财,而且慷慨好施。不邪淫也是这样,在男女的贞操观念上他是守得定的。诸如此类叫做造作等流。

增上果也与前面的恶业相反,比如,不杀生守持仁慈的戒,在器界的环境上就会生生不息;如果守持不盗窃的善业,就感得果实非常丰裕;如果守持梵行的戒,那所在的环境也是非常地清净、悦意等等,就要像这样从正面来理解。

《十地经》说:以此十种,怖畏生死,离诸悲心,由随顺他言教修习,办声闻果。又诸无悲,不依止他,欲自觉悟,善修缘起,办独胜果。若心广大,具足悲心,善权方便,广发宏愿,终不弃舍一切有情,于极广大诸佛智慧缘虑修习,成办菩萨一切诸地波罗蜜多。由善修习此一切种,则能成办一切佛法。

以十善业道为基础,配合自身的出世意乐,将会成办三乘果位。因此要知道,十善业并非只是人天道所修,修一切出世的三乘圣道,都一定要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更高的道的要求,它就会达到更深的出世果位,应当了解这个关系。好比十善业道是大楼的第一层,如果在这一层之上再修建更高的建筑,就会达到出世果位。如果没有大楼的第一层,也根本不可能建立更高层。

因此《十地经》说,以这十种白净业道发生怖畏生死的心,但是他心里没有悲心,由于随顺善知识的言教而修习,会成办声闻果位。又有不具悲心者,不依靠其他的老师,自己善修十二缘起,能够成办独觉果。这两者都要有十善业道的基础。在这之上,如果心量广大,具足悲心,能够以各种善权方便来作利他之行,以及广发菩提大愿,终究不弃舍有情,对于极广大的诸佛智慧能够缘念修习,成办一切菩萨诸地波罗蜜多,由于善修习这一切种类的大乘道法,就能成办一切佛功德法,就是能办佛陀果的意思。

以上说到了以十善业道为基础,再加上出世道的内涵,会得到三菩提果。

如是二聚十种业道及彼诸果,凡余教典未明说者,一切皆是如《本地分》、《摄抉择分》意趣而说。

以上善恶两类十种业道以及所产生的异熟、等流、增上诸果,凡是其它教典里没有明确说到的,都是按照《本地分》和《摄抉择分》的意趣而宣说的。

这里宗大师说明了本部分的引导是摄集了《瑜伽师地论》的意趣而编排的。

思维心中的法道

1、 分别说明十黑业道的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

2、 思维十白业道应如何修?

3、 分别说明十白业道的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


(三、业余差别)

第三,显示业余差别中,引满差别者。引乐趣业是诸善法,引恶趣业是诸不善。诸能满者,则无决定。于乐趣中,亦有断支,关节残根,颜貌丑陋,短寿多疾,匮乏财等,是不善作。于诸旁生及饿鬼中,亦有富乐极圆满者,是善所作。由如是故,共成四句。谓于能引善所引中,有由能满善所圆满及由不善圆满二类。于诸能引不善引中,有由能满不善圆满及由善法圆满二类。

在业的其他差别中,首先说明引业和满业的差别。

引善趣业唯一是善法,引恶趣业唯一是不善法,而在善趣或恶趣中,能满的业则不一定。也就是在乐趣中也有断手断脚、残废、丑陋、短寿、多病、贫乏等等,能满这些果报的业是不善业。在旁生和饿鬼当中也有很富裕、快乐的,比如家养的宠物或者大力鬼、多财鬼,能满这些果报的是善业。

总而言之,有四种情况,在能引的善所引当中,有由能满的善业所圆满的善果,以及由能满的不善业所圆满的恶果两类;在能引的不善业所引的果报里面,也有由能满的不善业所圆满的恶果,和由能满的善业所圆满的善果。也就是:总报乐,别报苦;总报乐,别报乐;总报苦,别报乐;总报苦,别报苦。与此相应,能生它的业也有四类,能引善,能满恶;能引善,能满善;能引恶,能满善;能引恶,能满恶。

这个打比方,譬如由过去的善业作为能引,这一世得到了人身,然而在这个人身的总报上发生的各种差别果报则不一定,有的是健康、长寿、多财,有的是多病、短命、贫乏,这就是引业善、满业不善所导致的。也有这一世由善业牵引做了人,而且在做人的时候相貌也好、财富也多、智慧聪明、有地位等等,这就是因为引业善满业也善。在恶趣里面也有这两种情况,比如由一念吝啬心堕了饿鬼,这就总报不好。在这个总报上面,又有各种差别,在做饿鬼的时候,有些非常可怜,一百年里不闻浆水之名,这是由于满业不好导致的。也有成了饿鬼以后非常有力量,有非常多的财富、受用等,这是他过去的善业作为能满业,而在饿鬼身上出现很多乐果。这是总体来说的,差别性上也是很复杂,譬如我们做人好一阵,歹一阵,或者这些方面好,那些方面不好。譬如颜回他是圣贤之人,但是他短命。就像这样,有一些人很聪慧,但是短命,有一些人多才多艺,但是长年缠绵于病榻,或者有福有慧,但是相貌丑陋等等。

像这样要知道,以引业首先给我们勾画出这一世人的总体的形状,而满业就好比在这一个总的人身上再去描绘各种细节。由于所用的材料不同、手法不同,这就好比过去能满的业,结果在这上面画出的眼睛、鼻子等等各有各的差别。也就是在这一世人身的总报上,由过去的能满业会发出各种差别果报,这里面有好有歹。像这样要了解果报上有四种差别,能感的业上也有四种差别,这是大致的所谓引满的差别。

《集论》云:“应知善不善业是能牵引及能圆满。于善恶趣受生之业,能牵引者,谓能引异熟;能圆满者,谓既生已,能令领纳爱与非爱。”

《集论》里说:要知道,善业和不善业会充当能牵引和能圆满两种角色。在投生的时候,如果是以善业牵引过去的,就入了善趣,以不善业牵引过去的,就入了恶趣。人过去世造的业是很复杂的,就像我们今生不断有善恶业交替出现,就看哪个先成熟。所以善不善业会充当能牵引的角色,这个能牵引的业决定了来世的总报。已经得到这个总报以后,善和不善业也要充当能圆满的角色,也就是当已经受生为某有情后,在他这一世的若干时间里面也有一个一个阶段,一种一种类型的果报要出来的。这是由填充这一世各种差别内容的能满业来决定的。这个业也是按照业果律丝毫不紊乱地不断地发生果报。所以所谓好运或者说坏运,按照业果律来看,其实就是由于能满业而逐次地按照规律来发生的。如果这一段是善业现行,那就是交了好运,到了恶业现行的阶段,忽然摔一跤就骨折了,检查出得了癌症,之后妻子离异,儿子夭亡,再过后又是公司破产,等等,像这些是不善业在现行,不善业在圆满它的果报,都是这样的。人的命运都是祸福多端,苦乐相依。

这样就清楚了,能牵引就是指那一类能够引出异熟果的业,能圆满就是指已经受了那个身以后,能够使得那一期生命领受各种喜欢和不喜欢果报的因素。

以一个业能引多少生的果?对此有不同的观点,先讲《俱舍论》的观点。

《俱舍论》云:“由一引一生,能满则众多。”谓由一业能引一生,非能引多,亦非众多共引一生。诸能满中,则有众多。

从引业来说,一个业只能引一生,不能引多生,也不是由众多的业共同引一生。总而言之,引业只是一引一,而满业的方面就有很多业了。

《集论》则说,颇有诸业,惟由一业牵引一生;又有诸业,惟由一业牵引多生;颇有诸业,由众多业牵引一生;亦有诸业,由众多业牵引多生。

在引业方面,《集论》的观点不同,他说有四类,一业引一生;一业引多生;多业引一生;多业引多生。所以业的情况是很复杂的。

《释》中说云:“有由一刹那业,惟能长养一世异熟种子;及由彼业,而能长养多世异熟种子;有由多刹那业,惟能数数长养一世种子;及由众多互相观待,而能数数长养展转多生种子。”

《集论》的解释里说到:有这样的四种情况,有的是由一个刹那的业只能长养一世异熟种子,这就是一业引一生的情形。也有由一刹那的业能够长养很多世的异熟的种子,这就是一个业引多生的例子。也有由多个刹那的业合起来只能数数长养一世的异熟种子,这是多业引一生的例子。也有由很多业互相观待而积聚后,能够数数地长养辗转多生的异熟种子,这就是多业引多生的情况。所以说业有单干和合作的两种情况,也有发生一次效果和多次效果的情况。

这样看来,《集论》的观点好像丰富一点。譬如说,可以十个人供十处的僧众,每一个人只供固定的一处,这叫一人供一处;也有人财力很雄厚,他一个人可以供养十处,这就好比一个业可以长养十世的种子;也有十个人各自的财力都有限,他们合作起来才只供到了一处,这就好比十种业共同牵引一生;还有十个人合作起来财力可以供养十处,这好比十个业合作起来,数数地去长养十世的种子。总而言之,业的情况还是很多的。

定不定受业者,如《本地分》云:“顺定受业者,谓故思已,若作若增长业;顺不定受业者,谓故思已,作而不增长业。”

定不定受业的差别,就像《本地分》所说:顺定受业是故意思惟后,作而增长业;顺不定受业,是指在故意思惟后,作而不增长业。

故思所作业就是先思量,随着自己的行思、伺察而有所造作,这叫故思业。与此不同就叫非故思业。前面的判定是说,思已作而增长业就是顺定受业,思已作而不增长业就是不定受业。因此要了解作和增长的差别,由此而能得到了解。

作与增长所有差别者,即前论云:“云何作业?谓若思业,或思惟已身语所起。”

作和增长的差别或者特有的体性,先讲作业再讲增长业。作业就是按《本地分》所说:怎样是作业呢?就是思业以及思后身语发起的业。

又云:“增长业者,除十种业,谓:一、梦所作,二、无知所作,三、无故思所作,四、不利不数所作,五、狂乱所作,六、失念所作,七、非乐欲所作,八、自性无记,九、悔所损害,十、对治所损。除此十种业,所余诸业。不增长业者,谓即所说十种。”

增长业是从否定方面来定义,首先举出十种不增长业,之后说排除这十种业以外的就叫做增长业。

十种不增长业:一、梦所作,就是在梦里造作的,比如梦里杀了人,他没有耽著心摄持,这个是不增长业;二、无知所作,就是对于所作的业有罪无罪毫不知情,在无知状态里造作的业,比如小孩子在无知中杀了蚊虫等;三、无故思所作业,就是不是故意作的业;四、不利不数所作业,就是指程度上不猛利、量上不是数数作,也就是并非心很强或者很多次串习而作;五、狂乱所作,就是在错乱当中所作;六、失念所作,就是他住在失念当中不记得了,这样造作的,比如他正在持斋戒,但是无意间杀了虱子;七、非乐欲所作,就是他不是自己愿意去作的业;八、自性无记业,就是业的体性不属于或者不能被判断为善和非善的造作,比如走路,脚踩死了蚂蚁,当时的心也没有起善心也没有起恶心;九、悔所损害,就是在造业后以追悔损害了业;十、对治所损,就是因为修了对治道而损坏了业力,比如以证悟空性对治了杀生的业。以上就是十种不增长业,除此以外的叫增长业。

《摄抉择分》亦说四句:一、作杀生而非增长,谓无识别所作;梦中所作;非故思作;自无乐欲他逼令作;若有暂作,续即发起猛利追悔及厌患心,恳责厌离,正受律仪,令彼薄弱;未与异熟,便起世间所有离欲损彼种子,及起出世永断之道害彼种子。

《摄抉择分》也说到四种情况:作而非增长;增长而非作;作而增长;非作非增长。

一、以杀生为例,作而非增长是说没有识别的状态下作的,梦里作的,不是故意作的,自己没有意乐被别人逼迫而作。或者暂时作了一点,马上就发起猛利的追悔和厌患心,之后就非常诚心地自责厌离这种恶心,然后正受律仪,使得恶业力薄弱。还没有给予异熟,或者还没受报之前就发起了世间的离欲之道,损坏了它的种子;以及生起了出世间证悟无我的永断之道,灭了它的种子。

二、增长而非作者,为害生故,于长夜中,数随寻伺,然未杀生。

二、增长而非作,比如心里为了谋害那个生命,在很长时间里数数不断地寻伺,想这么做,但是没有用身口作杀生的行为,这就是没有作杀生这种业,然而他的意业在不断地滋长,这个就叫做增长而非作。

三、作而增长者,谓除前二句一切杀生。

三、作而增长,就是除去前面的作而非增长和增长而非作的其他杀生。

四、非作非增长者,谓除前三。

四、非作非增长,就是指前三者以外的情况。比如,忽然动了杀念,马上就止息。从意业上来说没有增长,因为及时截断、悔除了。其次也不是作,因为没有发生身口的杀生行为,这就叫非作非增长。

从不与取乃至绮语,随其所应,如杀应知。于意三中无第二句,于初句中亦无不思而作、他逼令作。

从不与取到绮语之间,都应当随着它本身的业行按照杀生那样去了解作和增长的情况。

在贪、嗔、邪见三意业中没有第二句增长而非作的情况,就是说当业力已经增长的时候,它本身就是在作业,它是属于意业,不是指身口上表现的行为,所以没有第二句。杀生由于它是现行的杀生行为,光是有意业蓄意谋杀,没有发之身口,就叫做增长而非作的业。而意业不同,当心里已经起了各种贪求、嗔恚等,已经是意业上作了。第一句作而非增长当中,意业没有不思而作的,因为贪、嗔、邪见都是内在有故意想作的心,有思惟、思量等的运作的心,意业上也没有他逼令作这种情况,因为意业都是自己主动的,不存在别人逼迫令自己作的问题。

决定受中,依受果时分三。

在决定受报的业里面,按照受果的时间又有现法受、顺生受、顺后受三种。也就是由于业力的轻重情况,有些在当生受报就叫做现法受业;有些在第二生受,叫顺生受业;有些在第三生以后受,就叫顺后受业。

其中现法受者,谓即彼果现法成熟。《本地分》说此复有八。若由增上顾恋意乐,顾恋其身、财物诸有,造作不善,于现法受。若由增上不顾意乐,不顾彼等,作诸善法。如是若于诸有情所,增上损恼,增上慈悲。又于三宝尊重等所增上憎害,及于此所增上净信胜解意乐。又于父母诸尊重等恩造之所,由增上品酷暴背恩所有意乐,所作不善,于现法受。若由增上报恩意乐所作善法,于现法受。

所谓的现法受,就是指那个果在现法中就成熟,也就是即生就会成熟果报。在《本地分》里面说,这有八种情况:如果由增上的顾恋意乐,顾恋自己的身体、财物等所有物而造作不善法就在现生中受报,这一生就会受报。就是特别顾著爱恋自己的身体、财物等等去作很多的不善业,那就会在现前就受报,这一生就要受报。现在这种业就非常严重,因为他对于身体、财物特别看重,贪心非常大,不择手段的积聚钱财,目的就是要吃得好、穿得好,能拥有多处房产,能使用高级电器,出入有豪车代步等等。现在这种贪业非常严重,以这个贪驱使而造下各种欺诳、狡诈、谋害、伤害等的业,这些业在这一世就要受报。所以很多人因为造的业太严重了,这一世就患上各种奇怪的病,精神失常,甚至不治之症等等。

如果是以增上的不顾意乐,不顾身体、不顾财物作各种善法那也是很强大的善业,现法就会受报。就是他发了很大的心,根本就不顾什么身体、财物等等,发很大的心力来日夜地作各种善法,这使得善业力极强,在当生就可以迅速地扭转果报,变得更好。这种善业在即生就会成熟果,譬如很多人作非常大的布施,结果这一生就发现有很多很快的果报就来了,他的福报越来越大。

再者,在有情方面发了增上损恼的心,也会在现世受恶报。比如残害有情,或者杀害等,在现生受报。或者发了增上慈悲的心,也将会在现法感受乐报。

再者,是指在非常重大的境前起了恶心和善心,也就是对于三宝、师长等处起了增上憎恶、损害的心,那在现生就要受报,或者起了增上的净信和胜解的意乐,也是在现前得到成熟。再者,在世间对父母、尊重等有恩的境,由增上的冷酷、残酷、暴劣的背恩意乐所作的不善,也会在现法受报。如果是由增上的报恩意乐所作的善法,也是在现法受报。像这样,现在主要了解到是意乐增上的缘故会导致在现法受报。

顺生受者,谓于二世当受其果。

顺后受者,谓于三世以后成熟。

顺生受业,就是所作的业会在第二世受果报。

顺后受业,就是指在第三世以后成熟果报。

于相续中,现有众多善不善业成熟理者,谓诸重业即先成熟;轻重若等,于临终时何者现前,彼即先熟;若此亦等,则何增上多串习者;若此复等,则先所作,彼即先熟。如《俱舍释》所引颂云:“诸业于生死,随重近串习,随先作其中,即前前成熟。”

在相续里面现在有很多的善和不善业,何者首先成熟呢?这里的理趣是这样的,那些很重的业最先成熟;如果几种业轻重相等,那就看临终的时候什么业先现前,它就先成熟;再者,如果同时现前,那就看哪个业串习的多,就先成熟;如果串习的量也一样,那就看时间上哪个先作,哪个就先成熟。

博朵瓦格西用比喻说明了这种情形,比如在一个码头上面有很多人要渡河,这个时候来了一个大官,他的势力很大,肯定是他先渡河;如果来的人权利相当,那就看谁先接近船,谁就先上船渡他,这就是指临终的业哪个业先现前,就成熟哪个业。如果大家都是同时接近船,那就是熟人先上;如果熟悉程度差不多,那就看谁事先打过招呼,就先渡他。

总而言之,临终业力成熟的规矩,按照《俱舍论》所说:先重,再近,再谁串习,再谁先所作,按这样的次序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