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敬颂

乙二、论义分二:一、造论支分 二、菩提道次引导

丙一、造论支分分四:一、顶礼 二、立誓造论 三、劝请法器谛听 四、所讲之法及传讲方式

丁一、顶礼分三:一、顶礼本尊 二、顶礼传承上师 三、顶礼之必要

戊一、顶礼本尊

南无姑如曼殊廓喀耶

汉文:

敬礼尊重妙音

宗大师在造论之始,首先敬礼文殊本尊。“南无”,义为敬礼。“姑如”,义为尊重或上师。“曼殊廓喀”,义为妙音。“耶”,义为向或对于。

文殊菩萨是宗大师生生世世形影不离的本尊。《密宗道次第广论》中说:“在显现中,是久远以来持续不断依止的本尊。”宗大师在累世中一直得到文殊菩萨的慈悲摄受。这一生,文殊菩萨同样显现欢颜,慈悲摄受。在一切显密佛法的关要方面,宗大师都是在文殊菩萨前谛听教授而断除增益的。因此,首先敬礼文殊菩萨。

“姑如”有无上和沉重二义,合译为尊重。从功德方面说,成为一切众生中的无与伦比者,或成为众生的怙主,故称为“尊”;具有广大功德,贪嗔等烦恼不可动摇,故称为“重”。或者解释为如同巍然屹立的须弥山王,任何违缘不可动摇,成为众生堪能依止的极稳重所依境,故称为“重”。

“曼殊廓喀”,义为妙音。“妙”指断德自性身,由于除尽了二障习气粗涩,故称为“妙”;由于从智慧法身中流现妙音,故以“音”表示智慧法身。或者解释为,“妙”指断德自性身和智慧法身;“音”指听闻便能开启智慧的悦意之音。

戊二、顶礼传承上师分五:一、顶礼释迦牟尼佛 二、顶礼弥勒、文殊二菩萨 三、顶礼龙猛、无著二菩萨 四、顶礼阿底峡尊者 五、顶礼其他上师

己一、顶礼释迦牟尼佛

俱胝圆满妙善所生身,成满无边众生希愿语,

如实观见无余所知意,于是释迦尊主稽首礼。

前三句分别顶礼释迦牟尼佛的身语意,主要从因方面赞叹佛身,从作用方面赞叹佛语,从体性方面赞叹佛意。

“妙善”,是指以菩提心摄持的善根。菩提心是深广二道的正因,能从中出生大菩提,故称为“妙”;以菩提心摄持的善根,初善、中善、后善。发起菩提心是初善,增长菩提心是中善,圆满菩提心是后善。或解释为,以菩提心摄持的身语意行,前行、正行、后行无不妙善,故称为“善”。

“俱胝圆满妙善所生”,是赞叹成就佛身的因行圆满。佛身是由圆满集聚无量微妙善行而生,故极微妙。《无垢称经》中说:“诸友伴,如来身者,从百福生,从一切善法生,以无量善道生。”

“成满无边众生希愿”,是赞叹佛语作用圆满。“希愿”,指一切现前及究竟的愿求。《维摩诘经》中说:“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以一音说法,众生普能获得与自己根机相应的领解,因此称佛音为“令一切根机满足音”。无边的众生依止佛陀圆音,能现前成就增上生,究竟获得决定胜,因此佛语是“成满无边众生希愿语”。

“观见无余所知意”,是赞叹佛意体性圆满。“无余所知”,即一切如所有义和尽所有义。由于断尽了烦恼障和所知障,佛心无著无碍,普能照见一切所知。因此佛意是无余观见所知的体性。

“于是释迦尊主稽首礼”,意即,在身语意至极圆满的释迦尊主前,稽首恭敬而礼。佛陀是释迦种姓中的尊主,故称“释迦尊主”。“稽首礼”,是以自己最尊贵的头部礼拜对境卑下的双足,表示极虔敬的态度。

释迦牟尼佛从因地发菩提心开始,多生累劫修行佛道,离一切过,证一切德,由此成就了遍智佛果,照见一切所知。所以佛无余了达成就菩提的正道,并能照见一切众生的根机意乐,由此就成立佛具有能满足众生一切希愿的能力。而且佛初发菩提心,中间积资,最终成佛,都是为利众生,因此一定有满足众生希愿的意乐。由于佛具足满足众生希愿的意乐和能力,便成立一切佛语都是成满众生希愿的言教。

对于这一甚深意义,凡夫以自力无法通达。因此,宗大师以智慧力将一切佛语现为教授。其中,能成办增上生的佛语归纳在下士道的法类中,能成办决定胜的佛语归纳在中士道和上士道的法类中。

佛之成就菩提,是由离一切过、证一切德。我们欲成就菩提,同样应当离一切过、证一切德。而这又需要依循道次第,渐次修心。首先修习下士道,在具足了下士功德的基础之后,再趣入中士道和上士道的修行。以前前为基础,趣入后后,渐次离过修德,最终修成身口意圆满的佛果。这是本颂给我们的启示。

己二、顶礼弥勒、文殊二菩萨

是无等师最胜子,荷佛一切事业担,

现化游戏无量土,礼阿逸多与妙音。

于无等大师的最胜心子、荷佛一切事业重担、于无量世界中化现游戏的阿逸多与妙音二位大士足前,我至诚恭敬地顶礼!

“无等师”,即本师释迦牟尼佛。世间一切成就的总和,比不上释迦佛的一分,因此是世间无等。释迦佛的悲心无比深广,发了如白莲花般的五百大愿,摄受浊世苦难众生,超胜其他诸佛,因此是发愿无等。释迦佛以自在力宣说缘起性空,世间无人能说,因此是说法无等。

由于佛陀能无误地宣说诸法实相,化导无数众生,使其直接或间接趣入涅槃,因此称佛为大师。《瑜伽师地论》云:“能善教诫声闻弟子,一切应作不应作事,故名大师。又能化导无量众生,令苦寂灭,故名大师。”

“最胜子”:文殊和弥勒两位大士,并非如声闻般的佛之语子,而是现前了世俗、胜义菩提心,居于有学道最高位十地的佛陀最胜意子。

为什么称两位大士为“法王子”呢?因为两位大士荷担了一切佛陀事业的重担。当年,在王舍城南方布玛萨瓦山,百万菩萨云集一处,由弥勒、文殊、金刚手三大菩萨结集大乘经律论三藏。甚深法藏是由文殊菩萨结集,广大法藏是由弥勒菩萨结集,而且弥勒菩萨撰造五部论典,开显了一切大乘法藏的密意。佛陀事业的根本,是转正法轮,接引、成熟、解脱众生。释迦佛一代时教的结集者、继承者和弘扬者,就是弥勒和文殊,因此说荷担了佛陀一切事业担。

两位大士在浩瀚如海的刹土中,或者化现佛身,或者化现菩萨身,或者化现比丘身,或者化现居士身,总之为普度十方世界的无量众生,示现千百亿化身。比如汉地杜顺和尚是文殊化身,布袋和尚是弥勒化身,藏地无垢光尊者、萨迦班智达、宗喀巴大师是文殊化身,印、藏、汉三地的祖师很多都是二大菩萨的化身。

“阿逸多”,即弥勒菩萨,义为无能胜。此菩萨修习慈心三昧,无人能比,故称无能胜。“妙音”,即“文殊师利”之义,又译为“妙吉祥”。

己三、顶礼龙猛、无著二菩萨

如极难量胜者教,造释密意赡部严,

名称遍扬于三地,我礼龙猛无著足。

在对于极难衡量的佛陀《般若经》教义,如实造论阐释其密意,由此成为南赡部洲庄严,名称普扬三地的龙猛和无著二大菩萨足前,我至诚恭敬地顶礼。

佛陀是一切有情中的殊胜,故称“胜者”。“教”,即《般若经》。“极难量”,指《般若经》密意甚深,极难测度。如同佛成道时说:“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吾得犹如甘露之妙法,纵为谁说亦不能了知,故当无言安住于林间。”佛陀现证的大无为法,为谁宣说亦难了知,因此是极难思量的教。

佛涅槃后,大乘甚深、广大的圣教能在南赡部洲兴盛、弘扬,端赖龙猛、无著二位大士撰造诸论,开显大乘教的密意。其中,龙猛菩萨得到文殊菩萨摄受,以智慧力撰造了中观六论及赞聚等,开显了大乘甚深法藏的密意;无著菩萨在兜率天得到弥勒菩萨亲传,将弥勒五论弘扬到人间,又亲自撰写《瑜伽师地论》、《宝性论释》、《阿毗达磨杂集论》、《摄大乘论》等,开显了大乘广大法藏的密意。颂中,“如”,是如实的意思,佛陀圣教的密意如此,二大士也如实地解释,因此是“如教造释”。

“赡部严”,即成为南赡部洲的庄严。“严”,有自性庄严、开显庄严、严饰庄严三种。从严饰和开显庄严来说,像日月是天空的庄严,鲜花是大地的庄严,龙猛、无著二大士是南赡部洲的庄严。又如明镜能显示庄严的身像,称为“开显庄严”,佛陀所说的大乘经自性善妙,以龙猛、无著的诸多论典能显示佛陀契经的真实义,因此是开显佛法深广义的庄严。

己四、顶礼阿底峡尊者

摄二大车善传流,深见广行无错谬,

圆满道心教授藏,敬礼持彼然灯智。

前三句要连在一起看。第四句“持彼”的“彼”,就是前三句所说的教授藏。

含摄了从二大车所传来的甚深见派和广大行派无有错谬、具足圆满道之心要的教授宝藏,在其持有者——胜燃灯智足前,我至诚恭敬地顶礼。

“二大车”,指甚深见派与广大行派的开创者——龙猛菩萨和无著菩萨。此二派所传承的教授,都传到阿底峡尊者,因此尊者成为深广法藏的大持藏者。

己五、顶礼其他上师

遍视无央佛语目,贤种趣脱最胜阶,

悲动方便善开显,敬礼此诸善知识。

“贤种”,义为具善缘者。不具善缘就遇不到殊胜具德善知识,不能称为“贤种”。

在具有遍视无边佛语的广阔慧眼,成为诸善缘者趣往解脱的最胜阶梯,由悲心驱使、以诸方便善为开显道次第的诸善知识足前,我至诚恭敬地顶礼。

颂中“目”是能见义,比喻了达无边佛语的智慧。“阶梯”是能通向义,比喻善知识是有缘者趣往解脱的殊胜助缘。“悲动”,显示了说法动机,即善知识唯一由大悲发动,而开显菩提道的修心次第。

戊三、顶礼之必要

在造论的最初,首先礼敬本尊和传承上师,能得到殊胜加持,使造论在初中后三时吉祥顺利,遣除一切违缘。

从自利和利他两方面来说,恭敬顶礼本尊、上师,能集聚广大资粮,使自心与圣者相应;而且,自己以身垂范,敬礼本尊、传承诸师,也能使他人生起信心,效仿随学,因此能起到感化他人的作用。

又从显示法源清净来说,对道次第诸传承上师虔诚礼敬,也表明本法不是自己臆造,具有清净的来源。

丁二、立誓造论

今勤瑜伽多寡闻,广闻不善于修要,

观视佛语多片眼,复乏理辨教义力,

故离智者欢喜道,圆满教要胜教授,

见已释此大车道,故我心意遍勇喜。

如今,勤修瑜伽的人大多缺少听闻;而广闻者又不善巧实修的关要;人们大多以片面的眼光看待佛语;又缺乏以理辨别教义的能力。因此,便远离了具足圆满教法心要的殊胜教授——智者所欢喜的善妙正道。见此情形,我(宗喀巴大师)发心阐释此殊胜大车的道轨——菩提道次第。由此,我的内心充满了欢喜。

颂中前四句列举了宗大师所处时代,修行者中存在的四种过失:一、寡闻盲修;二、多闻不善修要;三、片面了解佛法;四、缺乏以理辨别教义的能力。以下分别解释:

一、“今勤瑜伽多寡闻”,是说寡闻盲修之过。这一类人在没有多闻教法时,就急于念诵、打坐、闭关实修,但是不明教理的盲目修行,有很大的危险性。萨迦班智达曾经说:“无闻之修行,如断臂攀岩。”意即,缺少听闻的修行,就像没有双臂的人妄图攀上山岩,只会毁坏自己。

《扎嘎山法》中说:“能否以三学道解脱自相续而获得涅槃果位,完全依赖于闻法;能否速疾获得佛果,也依赖于广闻与否。”因此,如果不具足对圣教的多闻,就不能由听闻断除增益,而对所修习的道产生定解,由此一切依靠三学之道所获的果位便不可能获得。

二、“广闻不善于修要”,是说虽然听闻广博,却没有善巧地掌握修心的关要,仍然偏离了智者所欢喜的妙道。

《扎嘎山法》中说:“有些修行人已经到了白发苍苍、牙齿脱落、满面皱纹的垂暮之年,仍旧一门心思地用在与别人的口头辩论上,虽然被人们美其名曰为智者,实际上他们的修行境界甚至连最起码的对现世的厌离心也没有。”

三、“观视佛语多片眼”,是指片面了解佛法的过失。比如偏于大乘,就认为不必学习小乘;偏于小乘,就不接受大乘;偏于密宗,就舍弃显教的学习。本来,佛所说的每一分教法都是成佛之道的支分,在佛语中包含了从凡夫地直至成佛之间的所有修道次第。但修行者由自身的认识有片面性,而堕入片面修行佛法的过失中。

四、“复乏理辨教义力”,是指修行者缺乏以理辨别教义的能力,比如,不能依靠教理辨别善恶、苦乐、世间与出世间、大乘与小乘、世俗与胜义等等。

由于上述的四种过失,便远离了智者所欢喜的妙道——“圆满教要胜教授”。“圆满”,是指具足道的一切部分;“教要”,是指具足圣教的关要;“胜教授”,是指具足四种殊胜的教授。也就是从阿底峡尊者传来的教授,能使学人通达一切圣教彼此无违,能使一切圣言显现为修心教授,能易于获得佛陀的密意,能自趋息灭谤法罪行。像这样完整无缺、具足关要、具备四种殊胜的教授,就是智者所欢喜受持的妙道。

宗大师看到修行者有这四种过失,而远离了智者所喜的妙道,心中生起了悲愍。由大悲驱使,发心解释菩提道修心次第的内涵,故说“见已释此大车道”。“大车道”,是指阿底峡尊者的《道炬论》,其中完整地含摄了显密教法,是从凡夫地开始趣往佛地的大道,因此是“大车道”。宗大师这部《菩提道次第广论》,就是广释此论的显教部分,而另一部《密宗道次第广论》,则是广释此论的密教部分。

问:为什么宗大师由发心阐释道次第,而心意遍勇喜呢?

答:如《庄严经论》所说:“施与悲共起,能令菩萨乐,三界中乐受,比此无一分。”即一位菩萨没有丝毫希求现世回报和后世异熟的心理,完全是为利他、由大悲摄持而发起布施时,这一善行能令菩萨获得无与伦比的安乐。一切三界中的有漏乐受与大悲布施所生的安乐相比,百千万分不及其一。又如《入中论》所云:“且如佛子闻求施,思惟彼声所生乐,圣者入灭无彼乐,何况菩萨施一切。”即菩萨仅仅听到求乞的声音,心想:“他来向我求乞,我能给他安乐。”以此思惟所引发的欢喜已经胜过小乘圣者入灭尽定的安乐,何况菩萨布施内外财满足乞者,其安乐程度更是无法言喻。以此类推,宗大师撰造本论不夹杂自利心,纯粹是大悲心,而且由撰造本论,能使无数有缘者趣入智者所喜的妙道,能将上、中、下各类根机,暂时安置于增上生善趣、究竟安置于决定胜解脱、成佛之中,这是无数倍胜过布施外财的大法施。因此,此时宗大师的内心充满欢喜。

以上是宗大师自述立誓造论的发心。圣士夫通常不轻易建立誓言,只要是通过正确观察而建立的誓愿,就会像石上刻字一样,永不改变。造论之前首先立誓的必要是:由坚定立誓就不会中途退转,而能圆满完成。至尊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说:“何人事前所承诺,终无变更誓坚定,若坚誓愿获自利,他众亦信此人语。以善观察所承诺,坏劫之际亦不舍。”

丁三、劝请法器谛听

诸有偏执暗未覆,具辨善恶妙慧力,

欲令暇身不唐捐,诸具善者专励听。

此颂前三句列出了本论法器的三种德相。第四句是劝请法器听闻。

本论法器应具的德相,正如《四百论》所说:“质直慧求义,说为闻法器。”即应当具足三相:质直、具慧、希求法义。

一、质直:对应“诸有偏执暗未覆”。“偏执”,是指贪著自宗、憎恶他宗的偏袒分别。学人的内心没有被偏执黑暗覆蔽,正直而住,是“质直”的德相。

二、具慧:对应“具辨善恶妙慧力”。也就是具足辨别善恶、苦乐、真妄、大小等的妙慧力。有妙慧力如理抉择,无误取舍,才能趣入修行。

三、希求法义:对应“欲令暇身不唐捐”。也就是欲使自己的暇满人身实现最大义利,而一心希求法义。有这种对法义的希求心,就能趣入本论所说的修心次第。

具备以上三种德相,就是所谓的具善缘者。宗大师在此处劝请当时及后世的善缘者:“专心地听受能成就无上菩提的支分圆具的道次第。”虽然宗大师撰造本论距今已有六百年之久,但其悲心愿力超越时空,因此此颂也是劝请我们专心谛听此法。我们在听闻本法时,应当生稀有心、殷重心,与宗大师的心相应,与道次第相应。

“专励听”的涵义,在本论“正闻轨理”中将详细解释,此处不赘述。

丁四、所讲之法及传讲方式分二:一、认定所讲之法 二、传讲方式

戊一、认定所讲之法

此中总摄一切佛语扼要,遍摄龙猛无著二大车之道轨,往趣一切种智地位胜士法范,三种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无所缺少,依菩提道次第门中,导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谓此中所诠诸法。

先解释从“此中”至“无所缺少”之间的内容。

在阿底峡尊者撰造的《道炬论》中,完整地含摄了一切佛语的关要,及龙猛、无著二大车所建立的道轨,是趣往一切种智地位之胜士的修法规范,内含上中下三种士夫一切行持的所有次第,无所缺少。

一切佛语为三转法轮,其扼要是三藏的所诠义——戒定慧。《道炬论》中总摄了戒定慧三学。

“大车”,即大乘宗派的开创者或大乘导师。安立大车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佛亲自授记的示现为人身的士夫;二、是圣者菩萨;三、不依其他论师的论典,唯以自力开显佛经密意。

龙猛菩萨就是佛陀亲授记莂、示现为人身的圣者菩萨。佛在《楞伽经》中授记:“南方碑达国,有吉祥比丘,其名呼曰龙,能破有无边,于世弘我教,善说无上乘,证得欢喜地,往生极乐国。”明显授记龙猛是弘扬大乘、能破有无边的初地圣者。在其他佛经中,也有授记龙猛为七地菩萨或者佛陀化身。再者,龙猛菩萨并没有依靠其他论师的教证和见解,完全是凭自力撰造《中论》等中观理聚论,而开显《般若经》的密意,由此建立了甚深见派的道轨。因此,后世尊称龙猛菩萨为大车。

无著菩萨同样是佛所授记的圣者。佛在《文殊根本续》中授记:“无著比丘者,善巧诸论义,了不了义经,分别为多种。”无著菩萨以自力撰造了《瑜伽师地论》等论典,在万法唯识的基础上,安立一切大乘道的广大修行,从而开创了广大行派的道轨。

如是甚深见派与广大行派的二大道轨,都无有剩余地含摄在《道炬论》中。

“往趣佛地的法范”,是指大乘的菩提心与止观法门。“范”,是铸造器物使用的模子,引申为规范、法则之义。《道炬论》中,不仅具足了大乘胜士的法范,还完整具足了三种士夫一切行持的所有次第。

“依菩提道次第门中,导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谓此中所诠诸法”:在依《道炬论》所诠菩提道次第的门径中,引导具善缘者趣入佛地的修行之理,即是此处《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所诠释的法类。

戊二、传讲方式

在佛陀和佛弟子的传法当中,佛陀是以三神变传法,也就是以神通轮、记心轮、教诫轮而说法。具体为:佛以身业显现种种神变,令众生生起信心;佛以意业彻知众生的心行;佛以语业契合众生的根机、意乐,应机施以教授,令其趣入修行。这三者是佛陀身、意、语的作用,首先以神通引导,其次以记心了知所化根机,再次以教诫令所化修行正道。

在佛弟子中,弥勒菩萨是以大海波浪式的传讲方式演说圣法,也就是,首先安立全论的主体,再对主体中的每一支分层层演述,就像海浪从大海的中心展开,层层推演广大。

世亲菩萨的《论议正理释论》是以五窍诀的方式说法。五窍诀为必要、略说、解义、连结和辩答。一、“必要”:在讲法之前,首先总说学习本法的必要性;二、“略说”:概略地总明全论的要义;三、“解义”:逐字逐句地解释论义,使学人准确地把握论文字句的涵义;四、“连结”:在科目和科目之间、段落和段落之间,作意义上的连结,使学人能把握住全论脉络;五、“辩答”:针对学人存在的疑惑或论中的难题,先设疑问,再作解答,由此遣除疑惑,引生信解。宗大师在《现观庄严论·金鬘释》中说,这是世亲菩萨从弥勒菩萨那里得到的传授。此外,很多密法是以六边四理的方式传讲。

还有论师应机施教,对上根者只说论名,对中根者宣说总义,对下根者着重讲解词句。也有论师以问答的方式开演法义。

在汉传佛教诸宗派中,天台宗以五重玄义讲经。五重玄义是:一、释名,解释经名的涵义;二、辨体,辨明全经以何为正体;三、明宗,阐明此经的宗趣;四、力用,阐述此经的作用;五、教相,说明此经属于何教。华严宗则以十门分列讲解佛经。又,永明大师所著的《宗镜录》是以问答方式演说法义。

此中传有二派释仪,胜那兰陀诸智论师,许由三种清净门中,诠释正法。谓轨范语净,学者相续净,所说法清净。后时止迦摩啰室啰,圣教盛行,彼诸智者,则许三种而为初要。谓正法造者殊胜,正法殊胜,如何讲闻彼法规理,今于此中,应如后释。

在印度圣境,有那兰陀寺和戒香寺两种传法方式。那兰陀寺的智者按照五圆满讲经,又按照造论五支讲论,以三清净传法,即轨范语言清净、学者相续清净、所说法清净。

继那兰陀寺之后,戒香寺的佛教极为兴盛。那里的智者认许三种为最初关要,具体是正法造者殊胜、正法殊胜及如何讲闻本法的规理。现在这里传讲道次第,应当按照戒香寺的讲规阐释。

“许三种而为初要”:“初要”,即最初的关要。戒香寺的讲法,是在讲述了造者殊胜、正法殊胜、如何讲闻规理之后,再开讲“如何以教授引导学徒的次第”。前三者就是以教授引导之前的最初关键。为什么说是关键?因为首先开示造论者和论典的殊胜,能使学人生起信心,而具有信心才会引发求法的欲乐;其次,交待传讲和听闻的轨理,法师方面要了解怎样与弟子和法相应,要遵循传讲的规律,弟子方面也要相应法师和法,遵循听闻的规律,双方都如理如法,就能最大程度获得讲闻的功德。因此,这三者是以教授引导之前的最初关要。

问:为什么本论要依后一种讲法而传讲呢?

答:因为阿底峡尊者是戒香寺的大班智达,很多当代噶当派大德都遵循戒香寺的讲轨以四种殊胜传法。宗大师撰造本论是诠释阿底峡尊者的《道炬论》,自然应当遵循戒香寺的讲法。实际上,在此传讲方式中,也包含了那兰陀寺的讲法。也就是,在“正法殊胜”中包含“所说法清净”,在“如何讲闻规理”中有讲、闻两方面,分别包含“轨范语言清净”和“学者相续清净”。


以上宗大师认定了所讲之法及传讲方式。此处含有甚深的教诲,虽然作为大成就者,随心所欲都不违越规律,但宗大师并没有另创讲法。他忠实地遵守了传承上师的传讲规律,教育后人应当尊重传统。

在印、藏、汉三地的佛教中,很多讲闻、念诵、观修、参禅等的规矩,都是成就者以智慧观察因缘而制定的。凡夫不可能超过成就者,因此对于成就者制定的规则,不能随意改变,应当继承并发扬光大。若不遵循先德传统,随欲而为,则容易使正法隐没,邪法增盛,导致一团混乱。

因此,讲闻佛法应当遵循传承规矩,只有秉持各宗传统,才能保证讲闻清净。

在传讲论典时,还应当注意把握规律。以世亲菩萨的传讲方式来说,第一、要说明学习此论的必要性,使学人明确学习的目的,不致于盲目无主;第二、要概略地交待全论的要义,使学人了解本论的主题;第三、要逐字逐句地消文释义,这是因为没有明了文句的涵义,就不能依文句意义思惟观察、归纳要义,而引生定解;第四、要注意前后的连结,显示全论的脉络;第五、要解答疑问,帮助学人产生信解。像这样的传讲规则,都是先德智慧和经验的结晶。我们要遵循这样的规律传讲佛法,不遵循规矩,随心所欲,可能会出现很大的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