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一》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甲二、正论分三:一、名义 二、论义 三、末义

乙一、名义分三:一、造论者 二、译者 三、论名之意义

丙一、造论者分三:一、造论者无与伦比 二、造论者名称 三、造论的时处及经过


丁一、造论者无与伦比分十六:一、化界无与伦比 二、授记无与伦比 三、降诞无与伦比 四、修学佛法如实通达无与伦比 五、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无与伦比 六、修法正行无与伦比 七、正见无与伦比 八、修行无与伦比 九、行为无与伦比 十、讲论无与伦比 十一、辩论无与伦比 十二、造论无与伦比 十三、培养弟子无与伦比 十四、佛教事业无与伦比 十五、总集无与伦比 十六、如是宣说之必要

戊一、化界无与伦比

《金刚手续》中云:“宗喀巴大师为一切诸佛的幻化。”《莲师传记》中亦云:“宗喀巴大师为金刚持佛的化身。”尤其诸密续中宣说宗大师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的化身。

《文殊根本续》中授记:“世间我涅槃,地上成虚空,汝现异生相,行诸佛所行。彼时雪山中,有欢喜兰若。”此为释迦牟尼佛告于文殊菩萨:于我涅槃后,此世间成为虚空之际,汝将示现为凡夫身相,行持诸佛所行事业。尔时汝于雪山中,兴建欢喜寺(噶丹寺)。

《空行秘密续》中授记:“文殊师利号贤慧,增广教法极稀有。”文殊菩萨将示现名为贤慧的凡夫身相,彼将增广佛陀教法,极为稀有。宗喀巴大师七岁出家时,顿珠仁钦仁波切为他取名为贤慧,藏语“罗桑”。

至尊弥勒菩萨也亲言:“如诸佛菩萨眼目及心脏般的文殊菩萨化身,将出现于世。”

因此,宗喀巴大师并非普通化身,而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示现于娑婆世界的真实化身,如同《文殊根本续》、宗大师本人著作及五世达赖喇嘛所称赞的那样。

以下宣说无与伦比的道理。

《佛说放钵经》中云:“今我得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威神尊贵,度脱十方一切众生者,皆文殊师利之恩。前过去无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恩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之父母也。”《见一切刹土经》中亦云:“三世诸佛皆因文殊师利菩萨而得成佛,文殊师利乃一切诸佛之父,称诵十方所有诸佛菩萨名号,功德不及称诵一遍文殊师利名号。”《心地观经》中亦云:“三世觉母妙吉祥。”

由于文殊菩萨为三世诸佛之师及父母,宗大师又为文殊菩萨的真实化身,因此在化界方面无与伦比。

戊二、授记无与伦比

释迦牟尼佛在《文殊根本续》中授记:未来行持诸佛事业。

在宗喀巴大师三岁时,第四世噶玛巴若佩多杰(游戏金刚)应元顺帝迎请,从西藏前往汉地,途经西宁。大师的父亲带他去拜见噶玛巴。当时,噶玛巴为大师授居士五戒,并授记道:此子未来将到卫藏住持正法,其事业将如第二佛陀般兴盛。

至尊弥勒菩萨授记:汝将如佛陀般出兴于世,成就宏伟广大事业。

断教派祖师玛吉拉准也授记说:比丘罗桑扎巴建立正法妙轨,与释迦佛转法轮等同。

月称菩萨授记:在边地雪域,名为罗桑者,将弘扬无等佛陀的圣教及我的妙宗。

莲师传记中授记:持显密教罗桑扎巴者,于八世中广弘显密教。

上述授记都一致提及,无等宗喀巴大师将如第二佛陀般广弘佛陀圣教,因此授记方面无与伦比。

戊三、降诞无与伦比

宗喀巴大师诞生时剪截脐带滴血的地方,后来自然长出一棵白色旃檀树。此树叶子十分奇特,每片树叶都现有狮子吼佛的圣像或文殊五字明的字样,因此被称为古本旃檀。后来,在树边建立的寺院也称为古本,即世所共称的青海塔尔寺。

从古至今,除佛陀之外,所有的智者、成就者都没有出现过长出菩提树的祥瑞,唯独法王宗喀巴大师的降诞具有这种瑞相,因此降诞方面无与伦比。

戊四、修学佛法如实通达无与伦比

克珠杰大师赞叹说:印度世亲菩萨及藏地的布顿大师,虽然广闻博学,但也并未如宗喀巴大师一样全部通达。

章嘉国师在《宗派论》中说:宗喀巴大师的传记,主要是以拣择智通达一切甚深之法,并以事势理通达一切基道果。

文殊菩萨是三世诸佛的智慧总集,无余通达一切尽所有法与如所有法,而宗喀巴大师又是文殊菩萨的真实化身,因此在显现上具有遍通显密诸法的无上智慧。

戊五、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无与伦比

在西藏,噶举派有圣言现为大手印的教授,宁玛派有圣言现为大圆满的教授,萨迦派有圣言现为道果的教授,噶当派有圣言现为无常与菩提心的教授,然而,一切经续论典无余现为教授,唯是宗喀巴大师一代教法的特色,因此具有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方面的无与伦比。

戊六、修法正行无与伦比

宗喀巴大师,外具与声闻等同的功德,具足清净戒和出离心;内具与菩萨等同的功德,具足陀罗尼、三摩地、神通、菩提心和中观正见;密具金刚乘的功德,现前乐空智慧。不但如此,而且在金刚乘的三种成佛——即生成佛、中阴成佛、后世成佛中,获得了中阴成佛。因此,宗大师在修法正行方面无与伦比。

戊七、正见无与伦比

西藏前代的论师,有些自己没有证悟,有些虽然证悟但没有留下著作,有些虽有著作但没有在世间广泛流通,而宗大师既有证悟,又有著述,而且在世间广泛流通,这是他老人家的不共之处。

当年,宗喀巴大师在澳喀地方闭关静修时,曾经亲见许多寂静相和愤怒相的本尊。尤其在澳喀拉当,极力祈祷上师与本尊无二无别之后,观修方面已获成熟。当时现见龙树师徒显现身像,并出现佛护论师手持中观经典赐予加持的吉兆。次日,大师获得一本佛护的《中观论疏》,仔细阅读之后,真实无误地通达了龙树师徒的理论,对于空性之理如实获得见解。

戊八、修行无与伦比

诸论师修行时有些堕于掉举,有些堕于昏沉,宗大师远离昏沉和掉举,相续中早已成就修行,并按无误的修行体验撰造论典。在其相续中已生起了如自己所说般的真实三摩地。

戊九、行为无与伦比

由于时代恶浊,在宗大师出世期间,西藏各寺院中,有些出家人行为不如法,不知钵具为何物,连祖衣、七衣的作法也不了知,戒律已废驰到如此地步。宗大师以大愿力广弘戒律,重整教规,如同结集律藏的优波离尊者一样护持戒律,事业极为广大。因为大师的恩德,清净戒律的教法如旭日东升般,在西藏得以重兴,佛陀的清净仪轨也因此重现于世。

以宗大师清净戒行的感召,西藏大小寺院的出家人无不安住于清净戒行中,三衣常不离身,对漉水、触火等微小过失,偶尔不小心违犯时,也深生惭愧,按出罪仪轨立即还净。

克珠杰尊者在宗大师的传记中写道:“在雪域佛法行将毁灭、名存实亡时,有些僧人竟然连出家所用的衣钵等名称也未曾听过,因尊者发心的威力,极力整顿佛教戒律。后来,一切僧众用具得以恢复,这都是尊者的恩德。”

因此,由自身严持净戒,将其他有情也安置于三乘戒律中,令清净戒广泛弘扬于中土和边地,也是宗大师无与伦比的功德。

戊十、讲论无与伦比

虽然有些前代论师宣讲了《二观察续》等,但宗大师从幼小时起就以自力宣说《二观察续》等,并在其一生当中,对一切显密教法平等讲述、弘扬,树立了显密融合的宗风。

宗大师说法有三种不共之处:

一、曾于一次法会中,每日讲论十五座,历经三月连续不断,其中有两部小论提早讲完,大师立即补充两部,因此此次法会前后共宣讲十七部大论,具体为弥勒五论、中观五论、《集论》、《俱舍论》、《戒律》、《释量论》、《入行论》、《入中论》及《四百论》。印藏两地以前从没有出现如此的讲法情形。

二、无论在讲解哪部论典时,都树立该论的无垢自宗,不掺杂其他观点而讲述。

三、如是讲说也能利益未来的修行者。

戊十一、辩论无与伦比

宗大师的任何一种善说,都无法以真实理论妨害。这是大师辩论究竟的征象。

大师在求学圆满时期,曾去过萨迦寺、贡塘寺、桑朴寺等著名道场,依论典立宗答辩。当时以大师的能力,同时可立十多部难论之宗,但因当时各道场精通其他难论的人才比较少,故大师只依《集论》、《释量论》、《俱舍论》和戒律立宗。大师智慧高超、辩才无碍,解释各方问难,势如破竹。

大师住世期间,也有人认为他的教法不合理,但与他辩论的人一个也没有,这也是宗大师辩论究竟的一种征象。噶玛贡炯曾说:“我与罗桑扎巴无法辩论。”此即大师辩论之无与伦比。

戊十二、造论无与伦比

宗大师在造论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一、针对于三种士夫,宣说了次第完整的菩提道,如《三主要道论》、《菩提道次第略论》、《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密集金刚广疏》等。

二、一切著作都是在自己通达意义之后再撰写的。

三、所撰论著之义,无法驳斥。

四、具有与其他论典不共的特点。

五、所造论典为诸智者欢喜接受。

戊十三、培养弟子无与伦比

在宗大师的弟子中,通达三藏、行通三学、精修三士道及生圆次第的人,多如繁星,不可计数。其中弘扬佛教事业最为广大的有八大弟子,即:贾曹杰、克珠杰、扎巴坚赞、江扬却结、释迦益西、多敦·江白嘉措、吉尊·喜饶僧格、根敦朱巴。贾曹杰和克珠杰先后住持噶丹寺,继承大师法位,奠定了黄教基础,是宗大师弟子中弘扬大师教法最大的功臣。宗大师、贾曹杰、克珠杰三人,被后人尊称为“师徒三尊”。

戊十四、佛教事业无与伦比

正月初一至十五,是释迦佛在舍卫国现大神变降伏六群外道的吉日。昔日印度诸大法王每逢此时,都广设无量胜妙供品,供养三宝,诵经发愿,将福德施予无量众生。后来佛法传至西藏初期,西藏诸大法王也能遵照印度传统,广兴供养,然而到了末法时期,供养法会也逐渐隐没。

宗喀巴大师为令圣教永住,弘扬于十方世界,也为使有情积福,获得无尽恩泽,因此发广大心,于1409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间,重建大神变祈愿法会。

当年正月初一,大师亲自向拉萨大昭寺的释迦佛像奉献一顶纯金打造的五佛冠,佛冠上镶有许多贵重的珍珠宝石,工艺精巧,形量端严,恰如佛在经中所授记般:未来于西藏雪域,将有名为罗桑扎巴的人,将我的化身佛像庄严为报身形象。

除了重兴祈愿大法会之外,宗大师在显密教法的讲辩著及闻思修等方面,也作了极伟大的事业,这些都是现量可知的事实。

戊十五、总集无与伦比

虽然所有的智者总集起来,可以达到与宗大师平等,但以每位智者各自的方面,则无法相等。纵然是八大菩萨和龙树菩萨等也无法相比,虽然在功德方面可以相比,但此等大菩萨并非示现凡夫相,理应具足功德,而宗大师示现为凡夫相,却能行持诸佛事业。对于有缘所化来说,宗大师的恩德无与伦比,由于是在有缘众生前现凡夫相而行佛陀事业,因此宛如天众中的大梵天王、人众中的转轮圣王、众星中的晈月、群峰中的须弥山王。

戊十六、如是宣说之必要

大凡佛教诸宗的创始者,都内具证悟功德,现见本尊,并且历代祖师传承的加持已融入其内心,能广作弘法利生事业。对于后学者来说,极有必要了解自己所学教派传承上师的传记。

为何这样说呢?因为作为后学者需要获得传承上师的加持,而传承上师的加持融入自相续,又唯一依赖于自己的信心,而生起信心的方便,即是由多方面了解传承上师的稀有功德。(了解得深入,自然生长信心,能与传承上师及其教授获得相应。)其次,修行者要有一个皈依处,恒时以恭敬心和猛利的信心向此殊胜皈依处祈祷而修学。再者,初发菩提心,中间积资粮,最终成就佛果,其间一切缘起都需要依赖上师聚合,因此上师是修行最重要的助缘。因此,首先了解上师的稀有传记,具有极大利益。

丁二、造论者名称

宗喀巴大师 造

“宗喀”是大师的诞生之地,距离青海西宁五十余里。为示尊重,以地名尊称大师为“宗喀巴”。

“大师”之义:从内在具足教证二法的方面来说,当时至尊宗喀巴大师已成为教法和窍诀的主人,而且在尊者相续中无余集聚了一切证法;从外在显现的事业而言,尊者的家族种姓十分圆满,福德极为广大,而且身为德高望重的法王,成为大众普遍敬仰的怙主,因此尊称为“大师”。

丁三、造论的时处及经过

这部《菩提道次第广论》是于公元1402年,宗喀巴大师46岁时所撰著的。造论地点为拉萨近郊的惹珍寺,该寺由噶当派初祖仲敦巴着手兴建,日后成为噶当派教授的根本道场。

当年,宗喀巴大师在阿底峡尊者圣像前虔诚发愿,祈祷加持能显扬圣教、饶益有情,由此感得释迦佛乃至虚空幢大师在内的一切传承祖师显现身相。一个月间,每天都亲见阿底峡尊者及仲敦巴、博朵瓦、霞惹瓦等,赐予无量教授教诫。

到最后一天,仲敦巴等融入阿底峡尊者的身体中,尊者为大师摩顶加持,并安慰道:“将来汝于圣教行持广大事业,修菩提行,饶益众生,我会帮助你。”说完便消失不见。

由于噶当派诸传承上师的加持,宗喀巴大师此时讲述菩提道次第更加透彻。当时法会中,大众法喜充满,都领会到道次第的教授极其稀有,它将一切经论教授编排为一贯次第,只要修此一法,便等于遍修一切法门。

宗大师因为一心修持菩提道的教授,获得了极大启发。这次修持的结果,使他了达《现观庄严论》中所诠释的内容,实际是任何一位众生从凡夫地直至成佛之间的修行教授。此后再阅因明论典、其余弥勒四论、中观诸论及四部密宗教典等,发现无一不是修行的教授。从此,宗大师对菩提道修行次第生起了不共胜解。

也正是此时,胜依法王、止贡法王,还有前后藏等地的一切善知识,一致殷勤劝请大师撰造一部《菩提道次第广论》。大师当时觉得内有菩萨加持,外有诸大善知识劝请,内外因缘积聚,时机非常相应,便在46岁那年,撰造了此论。

当从道前基础一直写到奢摩他结束时,大师心想:“毗婆舍那甚深,即使写出来,恐怕也难利益他人。”如是欲乐稍有减弱,这时文殊菩萨现身教导说:“无论如何,你应将毗婆舍那部分写完,写完之后,众生会因此获得中等利益。”

于是大师继续撰造毗婆舍那部分,每当他思惟空性时,都会见到虚空中呈现《大般若经》二十种空的银色字句,诸如此类的稀有瑞相不胜枚举。大师造论时,护法神和地方山神都现身祈求道:“我们都是莲花生大士和阿底峡尊者的近事,现在对您的教法也愿成办顺缘,愿大师慈悲摄受我等。”因此,大师造完广论,在回向偈中,也代这些护法神作了回向。

丙二、译者

法尊法师 译

译者法尊法师,河北人,1902年出生,18岁于五台山出家,19岁于北京法源寺受具足戒。1924年,法师于武昌佛学院毕业后,至北京藏文院学习,曾师从太虚大师受学。1925年法师23岁时,随大勇法师入藏学法,在西藏求学先后近十年。1934年返回汉地主持汉藏教理院。1949年后,于北京菩提学会从事藏传佛教的译著工作,曾任中国佛学院院长等职务。1980年,于北京广济寺圆寂。

法师一生致力于藏文经论的翻译,是中国近代杰出的译师,翻译作品主要有:《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入中论》、《入中论善显密意疏》、《现观庄严论》、《辨法法性论》、《释量论》、《集量论》、《辨了不了义论》等。

丙三、论名之意义分五:一、略说 二、菩提 三、道次第 四、广 五、论

丁一、略说

菩提道次第广论

论名中,能诠为“广论”,所诠为“菩提道次第”。“所诠”当中,所得是无上菩提,能得为道次第,也即是依循道次第渐次修心,便能获得无上菩提。

丁二、菩提分四:一、菩提之体性 二、菩提之分类 三、菩提之喻 四、菩提之释词

戊一、菩提之体性

此处菩提,是指三菩提当中的佛菩提。包含断证二方面,也就是现证如所有与尽所有一切诸法的证菩提,和无余清净烦恼障及所知障垢染的断菩提。

《宝性论》云:“佛性是由无别异,清净妙法所安立,犹如日轮与虚空,智慧离染二体相。”佛之体性是由自心清净中一切无别而住,最终客尘障垢亦无余清净的具足二种清净的妙法而安立的。即具有如同日轮自性光明般的智慧光明,及如虚空本来清净般的二障清净,如是断、证得以圆满的体相。

《大乘庄严经论》云:“一切难已行,一切善已集,一切时已度,一切障已断,成就一切种,此即为佛身。”此论《菩提品》中描述大菩提的体性为:“二障已永除,法如得清净,诸物及缘智,自在亦无尽。”前二句说断菩提,后二句说证菩提。心中已将烦恼障和所知障无余净除,法性真如极为清净的体相,即是大菩提。从证德而言,于证悟法性中毫无动摇的同时,无勤任运遍知一切有法的智慧自在的体性身,即是大菩提的自相。

以上就断证二方面诠释了菩提的体性,具体应参阅《大乘庄严经论·菩提品》中的九种义,《宝性论·菩提品》中的八种义,及《瑜伽师地论·菩萨地》中的六种义。

戊二、菩提之分类

一、菩提可分法、报、化三身。

《宝性论》云:“彼者分类由深广,大自性三功德法,当知如是自性等,安立法报化三身。”于大菩提,从难以测度因而甚深的功德方面,安立为法身;从具足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无量功德故而广大的方面,安立为报身;从普应一切众生根机而行利他,因而是大自性的方面,安立为化身。

二、三身也可摄为二身,即胜义菩提法身、世俗菩提色身。报身是于近清净眷属一至十地菩萨心前显现的真实色身,化身是于远不净眷属凡夫、声闻、缘觉心前显现的色身影像,因此二身摄在世俗菩提色身中。《宝性论》云:“此处初者为法身,其后二者为色身。”又云:“自利圆满功德处,即一切佛胜义身,他利圆满功德处,即一切佛世俗身。”

戊三、菩提之比喻

智慧光明的证德,比喻为日轮;二障清净的断德,比喻为离云虚空。《宝性论》中宣说了九种比喻,即:莲花中显露的佛身、远离蜂群的蜂蜜、脱离皮壳的果实等。

戊四、菩提之释词

梵语菩提,藏语向曲,义为断证。《瑜伽师地论》云:“云何菩提?谓略说,二断二智,是名菩提。二断者,一烦恼障断,二所知障断。二智者,一烦恼障断故,毕竟离垢,一切烦恼不随缚智。二所知障断故,于一切所知无碍无障智。”论中所说断证二种菩提,即是大乘行者所希求的无上佛果。它如同如意宝王,能赐予一切所欲,具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一切究竟果位功德。

问:此最极殊胜的佛菩提,应当由何种途径而证得呢?

答:应当遵循菩提道的次第渐次修道而证得。

丁三、道次第分三:一、道次第之涵义 二、以理安立 三、比喻

戊一、道次第之涵义

按照《现观庄严论》,“道”,指甚深道与广大道;“次第”,指深广二道在资粮、加行、见、修四道中的修行次第。

按照《入行论》,“道”,指菩萨行所依的菩提心,及依于此心所发起的六度万行,也即是愿行二种菩提心;“次第”,指内心安住不放逸之后修习布施、持戒等。

按照《道炬论》及本论观点,“道”,即三士道——共下士道、共中士道和不共上士道;“次第”,是指在具足了共下、共中二道次第的前提之后,修习不共的上士道。

戊二、以理安立

一、以正理安立是道

《道炬论》及《广论》中所说的甚深和广大智慧,乃为正道,因为它是能到达果地菩提的现证。

依于世俗中无误取舍的广大智慧及胜义中现证空性的甚深智慧,决定能现证无上菩提,因此安立是“道”。

二、以理安立次第决定

三士道所摄的一切诸道都需要遵照次第渐次修心而产生,前前为因、后后为果的缘故。

比如,树有根、茎、枝、叶、花、果六位,需要依次而生,以根为因才能生茎,以茎为因才能生枝等。如是,三士道中,以前前修心为因,方能入于后后,由此成立修心次第决定。

戊三、比喻

一、道的比喻

能够到达城市的大路,是道的比喻。《俱舍论》云:“道义云何?谓涅槃之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三士道是从凡夫地出发最终能到达佛地的完整道路,因此称为菩提道。

二、次第决定的比喻

《陀罗尼自在王经》中讲述了一个比喻:有一位善巧净治摩尼宝的大师,在得到有垢染的摩尼宝后,首先用灰洗涤,拿黑发织成的布反复擦拭;又用带辛辣味的浆水洗涤;之后用布裹着木棒再作擦拭,擦拭后又浸在药水里洗涤;洗完,再拿细软的布细心擦拭。最后连铜铁等的细小垢染也被净除无余。与此类似,欲证得远离一切垢染的断菩提,应当按照次第首先遣除粗垢,之后消除细垢,最后除尽极细垢。有从粗至细除垢的过程。

结合三士道来说,首先应当遣除耽著现世的颠倒心,才能以后世为重,为求得后世义利,而精勤取舍因果,趣入十善业道;接着,要遣除耽著轮回盛事的乐执,才能发起出离心,趣入解脱道;再接着,要遣除唯求一己解脱的发心,才能发菩提心,趣入菩萨行;最后要遣除人我执和法我执,才能获得大乘解脱。总之,要依次遣除从粗至细的执著垢染,由此成立修行有决定的次第。

其它经论所说的阶梯喻:经过下下阶梯,才能到达上上阶位,下下是趣入上上不可缺少的基础。

以下士道为例,亲近善知识是修学一切佛法的基础,只有如理地依止具德善知识,才能趣入佛法,因此首先宣说。在趣入佛法之后,应当思惟暇满人身难得,以此才能策励自心,发勤精进,修习正法,所修即是三士道。

如果不脱离恶趣,就没有修学佛法的机会,更不能出离生死、成就菩提。因此最初应当修下士道。

在修下士道中,如果贪著现世五欲,就不能对后世安乐生起猛利希求,也不能对恶趣苦生起真实怖畏。因此,首先应当思惟人身无常、恶趣痛苦,才能由此怖畏恶趣。以怖畏恶趣的心推动,才能至心皈依三宝,深信佛所说的因果道理,由此遮止恶业,行持十善,才能远离恶趣。

丁四、广

一、本论由于能诠的教理极为丰富,故所诠义极为广博,从初发心开始终至成佛之间的修行次第无不具备,故称为“广”。

克珠杰大师赞叹说:“从阿底峡尊者传来的菩提道次第教授,如教典派、教授派等,虽有多种《道次第论》,但如宗喀巴大师广略二论中所说的道之总体及一一支分,过去西藏无人道出。因此要明了,这是大师不共的稀有善说。”

二、本论所化根机极为广泛,普被下、中、上三根。

中下根人首先主要修习下士道和中士道,在奠定好了基础后,便能稳健地趣入上士道的修行。上根人欲求趣入上士道,也需要具足下士和中士二道的修心内涵,因此也有必要首先修习共下和共中二道。由于本论的所化范围极为广大,故称为“广论”。

三、相对《略论》而说广。

本论从始至终每一科的法义,都首先以正理证成,再广引经论加以证明;对于有疑惑之处,则运用容易领解的譬喻加以启发,遣除各类邪见;又引述噶当派祖师的语录,显发其中义理;最后总结全科要义。以广博而精细的方式,层层递进,逐步演绎。相对省略了破立及教证等的《略论》,可称本论为“广”。

丁五、论

论有改造和救护二义。修学本论可逐步地改造自心,也就是,由修学下士道,能把耽著现世的心态转变为希求后世的心态;由修学中士道,能把耽著轮回的心态转变为希求解脱的心态;由修学上士道,能把希求一己解脱的心态转变为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而且由遣除妄执人、法二我的分别,而现前胜义菩提心。本论的救护功能为:从恶趣救护到善趣,从善趣救护到解脱,从小乘涅槃救护到无上佛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