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次第 (2)

(三、随念深恩应起敬重)

第三,随念深恩者。

总的引导

修这一分时,我们要做到两点:一、对这一分修心轨理,总的发起定解。也就是确认到,以念师长的恩德为因,就决定能发起对师长的敬重。因为这是我们心上本来的法则。先要这样体会:比如我们一想到某个恩人对自己作过的恩德,或者有过救命之恩,或者曾经照顾过自己,心里就会非常感激;以感激心作为缘起,产生的心态就是敬重。这样因和果对应起来,认识了这一分内心的缘起法则后,我们就应当常忆念善知识的恩德,来培养敬重心。

二、使这一分念恩的修心具体化,要求生具体的心,而不落于抽象的概念。所谓的具体化,是指依照所示范的修心轨道,结合自身作一个个具体的思维和随念,要由触动了自心来发出一念又一念的善心。论里给出了《十法经》和《华严经》中的两段念恩法轨,我们如文作意地随念,就进入了念恩的轨道。

这就像练拳,应当一招一式都按照师父示范的套路来仿照练习,而不是另外搞什么创新。在这上有两个要点:一是悟透法则,二是练习到量,这样就一定能掌握它的精髓。我们走内在的修心之路也是如此。圣教是指示修心的教授,一个个的文句是在一板一眼地教我们怎么修心,出示它的套路。像这一段引的经文都是一项一项说明要缘念哪些方面的恩德,怎么依词句来具体引出内在念恩的心态。这就像老师做板书,示范演算的过程和方法,同样,这里也是先给我们作示范,我们要做的功课就是照着它模仿,从很多个方面来思维师长的恩德,这样就一定修得出敬重心。只要在自身上修出来了,就又取得了一分证德。

本论善巧地运用内心的缘起展开广大道轨,一分一分地指示了修善心的要诀。这是一整套针对自心的实修法,其中一个大的部分是观察修。之前着重破除庸俗的无分别,它的必要性就在这上。

现在的人对修心有很大偏见,片面地执著闭着眼睛打坐才是修心,闻思教法作观察修只是在研究知识。他哪里知道这里只有一点差别,不依照法轨在自心上串习,当然只能是研究知识了,而如果能“听闻随转修心要”,就是说在听闻后能随师长的指示在自心上修习,就能变掉心,当然是实修法门。而且如果能符合到缘起的正轨,努力用功实修,转心的进程就非常快,所谓“少力即脱生死城”。这是我们从始至终要把握的要点。

下面就以经教为例,讲一讲修敬重心的方法。

(一)《十法经》中的教授

《十法经》云:“于长夜中驰骋生死,寻觅我者;于长夜中为愚痴覆而重睡眠,醒觉我者;沉溺有海,拔济我者;我入恶道,示善道者;系缚有狱,解释我者;我于长夜病所逼恼,为作医王;我被贪等猛火烧燃,为作云雨而为息灭。”应如是想。

“如是”就是仿照的意思,“想”是作观察修。要知道,在获得定解后,马上移在自心上按照法轨思维观察就叫做修,不是另外再找一种修。按照经文一句一句的指示,结合在自身上有很多可想的地方(按这样不断地作如理思维就是在修心)。一分一分都想到了量,善心也就修出来了,就是这么妙。

这里应当按照经文一句一句地思维。这是因为在我们从小的教育中,几乎没有学过怎么念恩,这方面的程度相当差,所以要从头开始学,不得不从具体的细节下手,否则完全落空。而且要循着正理来思维,生起真实的定解才有转变的契机。

我们先要这样静下心来想:原先我的处境如何?而善知识在这里面怎么为我作极大的利益?是不是大大地超过了世上对肉身作救死扶伤的利益?这样想了后才知道,善知识的恩德比天地父母还要重。

首先从自己在生死中长夜流转受苦进入思维:我无始劫来的生涯,就是陷在漫漫不见边涯的长夜愚暗当中,以无明的力量一直起惑造业,被业力牵制而不断地驰骋在生死中,就像疯狂者一样。这时是谁以大悲心在生死旷野里寻找我,把迷路的我救出轮回呢?那就是我大恩的善知识。

接着是分条思维善知识救度我的恩德,要这样想到:我在这长夜里,确实一直都被很厚的愚痴覆盖,而陷在很重的痴睡中。我当初以一念迷惑,没觉悟到本有的实相,以此法尔就起了妄念,一错再错,演变成迷梦里无量无数的颠倒错乱。对于只是自心变现的虚假梦相,妄执有真实的法。既有法,就在其中分判了自他的差别。以执著自我,法尔就贪爱顺我心意的境,想以此滋润我;嗔恚违我心意的境,加以排拒;不起贪嗔的时候,也是以愚痴的心作各种计较,对于本来虚妄不实的假相,却执著这上有常乐我净的体性,由此陷在深度错觉中。

顺着这样的理路再往下思维:因为把五蕴的假相妄执为自我,从这里不断地起烦恼、造业,我就不断地被业力牵制而陷在三有的深海中,无力自拔。就是每一次死后都无自在地又要投生,没办法超出。正处在这种艰难的处境中时,是谁为我宣说超出有海的解脱道,教给我怎么发出离意乐和修戒定慧止息惑业苦的方法,从而把我拔出苦海,运到涅槃彼岸呢?唯一是我大恩的善知识。

再进一步这样思维:过去的我中了很深的业果愚和真实义愚的蛊惑,而一直趣入三途和生死的恶道,走的完全是没有义利、徒劳自损的路。在这其间有多少狂乱颠倒啊!那是谁在给我开示因果律,破除我的业果愚,给我指明了善恶苦乐的法则,而导引入于善趣的道路呢?唯一是我大恩的善知识。又是谁在为我解释本来没有我,破除我的真实义愚,又为我解说四谛等,让我辨别清楚往生死走和往涅槃走的两条道路,由此显示了解脱之道呢?唯一是我大恩的善知识。

继续按这样念恩:本来我是一个永久受监禁的轮回囚犯,我的心恒时都被惑业的镣铐铐住,而系缚在三有的铁牢当中。我的命运可想而知,就是要受没完没了的苦役和刑罚,得不到丝毫安乐。这时是谁进到监狱里,为我解开系缚呢?唯一是大恩的善知识。也就是善知识给我这个生死囚徒讲解脱离惑业系缚的方法,特别是说明怎么修无我空性,远离颠倒执著、止息惑业的方法,使我远离三有的受生。

还要按这样思维:在这轮回长夜里,我不断地被烦恼病和业障病逼恼,一次又一次地发病,没办法治好。是谁在这时作为医王给我诊病开方,治疗我的生死大病呢?唯一是大恩的善知识。针对我身上无数的颠倒病,一一给我开示怎么治疗的方法,从标到本、从粗到细一层一层地诊治。也就是从意乐、行为等方面,依照次第一步一步地教我修心,去掉内心颠倒的病,是这样逐渐地把我从颠倒的病态中救出。

最后一句应当这样反思:我的状况一向都很糟糕,自己心里常常被贪欲、嗔恚、骄慢、嫉妒等的烈火焚烧,处在非常热恼的状态。是谁作清凉的云雨熄灭我的热恼呢?是我大恩的善知识。是他以清凉的法雨降在我内心上,熄灭烦恼的毒焰,让我得到寂静安乐。

如果能这样具体地想善知识的恩德,确实会知道这种法上的恩德是最深重的。想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不主动地想,就会一直落在愚昧的状态,根本就起不来知恩念恩的心,反而被很深的愚痴、骄慢、轻视等恶心障蔽住,处在颠倒的心态中,甚至忘恩负义,造很重的罪。

这一点举父母的例子来说明就很清楚。如果我们没有常常想父母的恩德,就会一直陷在特别愚痴的状态中,甚至不认为有什么大的恩德,良心像被狗吃了一样。既然不念恩,那当然没有报恩的心,反而生很多忤逆不孝的心态和行为。但是如果我们非常用心地去想父母对自己的恩德,那就会越想越大,会从过去的愚蒙状态里出来,看到的是点点滴滴极大极重的恩德。这样了解了有大恩后,就一定会起报恩的心,会发出很多孝敬的行为。和这种情况完全一样,我们在依止善知识的时候,如果想恩德这一条能尽量充分地去做,就一定发得起报恩心以及后面以三喜依止善知识的行为。

(二)《华严经》中的教授

《华严经》说:“善财童子如是随念痛哭流涕:‘诸善知识,是于一切恶趣之中救护于我,令善通达法平等性,开示安稳、不安稳道,以普贤行而为教授,指示能往一切智城所有之道,护送往赴一切智处,正令趣入法界大海,开示三世所知法海,显示圣众妙曼陀罗。善知识者,长我一切白净善法。’”

善财童子是依止善知识的典范,我们应当努力随学。虽然我们暂时还达不到他那么圆满的量,但是只要我们肯用心效仿,逐渐地增长内在的善心,最终也一定能达到他那样。我们要为此不断地祈愿。

下面分成两段解释经文:

1、“如是随念,痛哭流涕”的涵义

善财童子在像这样随念诸位善知识的恩德时,以至于心里抑制不住而痛哭流涕,这是由想恩德触动了善根。如果人从没有以念恩哭过,那是天性被障蔽了。我们念恩、念苦时一定会有善心的流露,这是我们的天性,要想方设法把它启发出来,不能长久地被埋没。目前我们走修心的路,出现了很大的转心的机会,而这又是根本的道,所以我们应当把重点放在转变自心上。

我们修道应该每天都有些效验,如果自己在不断地改掉过去颠倒的心态和行为,那就是在不断地前进。只有按这样真实随学圣贤,才会感觉到这是走一条极具大义的修心之路,也就会特别珍惜当前的因缘,每次闻到的法都会很认真地放在自心上多加练习,再没有比这更具实义的事。如果我们把这么好的法只流于空谈,像说食数宝那样,自己没有一点实学的受用,那就完全走错了。到头来一点进步都没有,何必做这种自欺的事呢?所以听了修心的教授后,就要马上移到自心上修,这比表面上看多少本书,听多少种论坛都重要得多。

一定要发起常随佛学的普贤行愿。如果有这个总的愿力,一听到善财童子依师的传记就会一心效仿,听到什么就会开始学什么。我们走菩提路,一分一分地学全是学德行,而不是只学知识。如果我们能很用心地学,把智慧和精进全放在这个重点上,一定会学得很精彩。结果圣贤的各种德行都会在自身上出现,这样有多好啊!所以我再再地劝大家转移重点,从今以后特别用心地学德行。

我们在修善心的时候,一定要发出真情感,而不能心里纹丝不动,好比孝子念母恩自然有真情。能发起一些善心,这是真正有意义的。今天人的善心被更深地埋没,所谓的教育,注重的只是知识技能的培养,严重偏离中心,造成几代人德行严重缺失。鉴于当今时代的因缘,我们要着重弥补德行,才可能在佛道上有所成就。

2、随着经文忆念师恩

边念边这样想:是善知识们在一切恶趣当中救护于我。过去无数的劫数里,我始终在生死的恶趣中迷乱狂奔,反反复复地陷入苦海深渊。现在是善知识们以慈悲的手,把我从恶趣中救出,安置在安乐的大道上,出离了生死的险难。

是善知识的恩德使我通达了诸法平等性,这是极大的恩德。如果不是善知识给我开示实相,我就会一直陷在无数分别中,没办法停歇,总是以偏执的心落在垢净、好坏、是非、高下等的相对二边上。以这样的颠倒分别,会使我一直陷在惑业苦的轮转中,无法脱离。自从得到善知识的指示,善加通达了诸法是无差别的平等性后,我才止息向外取相的分别,而脱出苦厄。这里有导迷归悟的大恩德!

善知识为我详细开示种种安稳道和不安稳道的差别,使我真正辨明了自己心上要走怎样的路。这里也有一层一层的恩德:起先是给我指出求现世的名利造非福业是堕入恶趣的险道,只有放下今生,为来世修善法,才会走到人天的福乐之地;接着是为我显示,如果只求轮回中的圆满,以我执心修善法,终究在享完福乐后堕入恶趣,像这样会变坏的乐是虚假的,因此要发出世心,从根截断苦因,才会到达永久不坏的安乐之地;又需要以菩提心摄持,才能完全开发本性而成佛,到达最圆满的境地。像这样,有开我愚蒙、指我正道的大恩德!

善知识还以普贤行作为教授,指示我能往趣一切种智大城的道路。以善知识的恩德,我才明白要在自心上发起圆满、周遍的普贤行海。以此,我心中的菩提种性被彻底唤醒,发展了尽虚空遍法界的圆满心量,开出了无尽的菩提行海,这是何等不可思议的恩德!想一想,如果没得到善知识的教导,我还会在兆载永劫中,一直陷在极其狭小、偏执的恶劣心态中,再再地跟着我执颠倒而转,处处都是起那么小的心念和行为。是善知识教给我修普贤行的妙法,我才开始走上了往趣一切种智佛地的道路。

善知识还以慈悲心护送我前往一切种智之处,使我无误地趣入法界大海。

善知识为我开示了过、现、未来三世诸法无量的法义,而且为我显示诸佛菩萨圣众微妙的曼陀罗。总之,善知识长养我内心的一切白净善法。

如果我们能按这样思维和忆念,就会知道,善知识的恩德如果有体相的话,尽虚空界也无法容受,其中每一分恩德我们都难以报答。这是施予法乳、养育慧命,永生永世利益到我们的大恩泽。我们真能这样体会到善知识的恩德浩瀚无涯时,就不容我们不生起敬重心,因为法恩实在太深、太重、太大,负恩的担子也实在太沉重!我们一定要这样多在因果上思维,才能建立大的观念。

应如此文而正随念,一切句首悉加“诸善知识是我”之语,于前作意善知识相,口中读诵此诸语句,意应专一念其义理。于前经中,亦可如是而加诸语。

这是交待应当像这段经文讲的这样,如理地随念善知识的恩德。念的时候,每一句开头都加“诸善知识是我”这几个字,比如“诸善知识令我善通达法平等性,诸善知识为我开示安稳不安稳道……”。前头《十法经》里的句子也可以这样加上“诸善知识是我”等的文句。

我们念恩的时候,应当在面前作意善知识的形象,口里读诵念恩的文句,心里要专一地想它的义理。我们要一句一句地多思维,尽量地想出善知识的恩德来,要这样真实地引动念恩的善心,以此为因,就能发起敬重的善心。不从这个根源上起动,敬重心也不会无因而生。

没有建立这个根本的话,只是在表面上做行为,那是很难长久保持敬重善心的。而且以根源上没变动的缘故,往往内心是在反面发展。比如很多人光会做一些恭敬的行为,但只是在做样子,发展到后来,慢心却变得越来越大,问题就出在从来没有在根本上培养过。要使自心产生大的变动,就得有个过程,因为我们的心已经僵硬了,就像水冻成冰那样。现在我们修念恩是开始加进去一分新因素,要等善因缘的力量逐渐积累到很强的程度,发起了猛利、恒常的善心时,才能真正取代顽固的恶心,所以一定要经过一个过程。好比我们要融化掉一块冰,就要先点火在冰块下面加热,起初只是融化一点点,这时要紧的是持续不断地加热而不能中断。这样坚持下去,让它融了再融,才能完全融化。不然融了一点又熄了火,就又很快被冻住了。

懂了这个比喻,我们在修敬重心的时候,就要不断地起念恩心的暖气,才能融化僵硬的心。我们心里有一些变得柔软时,就表示内在已经有了一些变动。但是要常常不断地修,使心的力量逐渐增上去,最后会完全转化颠倒心,而出现念恩心持续的暖流,心里一引动就出现很淳厚的念恩之心。这样因修圆满了,果的敬重心就能任运生起,这就修成了依止师长的意乐。所以我们修心一定要遵循次第,不能躐等而行。

思维心中的法道

依据《十法经》和《华严经》的经文,逐项地思维善知识的恩德,力求发起定解、触动自心。


(三)结合各种譬喻忆念师恩

又如《华严经》云:“我此知识说正法,普示一切法功德,遍示菩萨威仪道,专心思惟而来此。”

这一颂讲到了善财童子去依止善知识时内心的各种想法。他不是什么也不想就去依止,而是想:这位善知识宣说殊胜的正法,普遍地显示一切法的功德,使学人心里信受,顺利地趣入修行的正轨。他能全分地教示菩萨的威仪之道,把学人安立在菩萨万行中。我是专心思维善知识的功德而前来依止的。

接下来,善财童子说了六个比喻,来忆念善知识的恩德。我们在念恩时要运用这些比喻,来引动自己念恩的心。比喻能从各个侧面帮我们看到善知识的恩德之相,因为比喻很形象,容易产生理解,所以我们要善加运用。

“此是能生如我母,与德乳故如乳母,周遍长养菩提分,此诸善识遮无利。”

下面开始结合比喻,从各方面忆念善知识的恩德。

1、以生母喻思维恩德

“此是能生如我母。”

应当先了解比喻的涵义,再比类旁通,体会到善知识的恩德。首先不妨在比喻上思维一下:我这个身体怎么来的呢?是石头里出来的吗?天上掉下来的吗?没有依托、孕育就无因而生的吗?当然不是这样。想一想就明白,它来自于母亲,是母亲非常辛苦地十月怀胎,逐渐地孕育才生出这个身体。所以母亲有赐给生命的恩德。

接下来重要的是顺着这个比喻的理路,类推到法的生命上作思维。要这样观察:我的慧命是怎么来的呢?是没有因缘突然而生的吗?没有经过孕育就成形的吗?想一想就明白,我的慧命是仗着善知识孕育的恩德才出生的。我本来是非常愚蒙,完全在邪道上乱走的人,根本就没有一点法的内涵,我是在善知识的培养下,一点一点地孕育着内在的慧命。这个过程就像母亲十月怀胎那样,从一小点开始,逐渐逐渐地凝聚增长,才越来越有了慧命的雏形,开始发展出各个方面完整的支分。这样稍微反省就知道,自己的慧命不管是总体还是支分,全都是由善知识孕育的恩德才得以出生的。

很多人常常会生一种我慢心,认为我是靠自己成就的,不是靠善知识。这就要反问自己:如果单有种子,没有水土等助缘,会开花结果吗?单有宝藏,没有人发掘,会自己出来吗?这样一想就知道,慧命是由善知识资助的恩德才出生的。而且“如我母”三个字就说明这是出生慧命的根源,一切修道功德的根源,还有比出生慧命更大的恩德吗?当然没有!这个道理想明白了,我们就自然会生起大敬重心,在自己所遇到的人中,会对善知识生起最为敬重的心。

2、以乳母喻思维恩德

“与德乳故如乳母。”

首先要在比喻上想充分,再移到善知识上就容易想得具体。比如过去的富贵人家,以乳母来养孩子。乳母有长养和将护的两重恩德。要想到,婴儿没有独立生存能力,完全靠乳母养育才能长大。乳母不用乳汁哺育,他就会饿死;乳母不清理襁褓中排泄的污秽,他也会生病而死去;乳母不经常在旁边照顾,也会遇到很多危险,这样就没办法长成。

“长养”是指用身体最精华的乳汁哺育婴儿,使他弱小的身体得到充分地滋养。还包括洗浴、抚摸、怀抱、慈爱等。“将护”有很多方面,比如刚学会走路时,一刻不离地在旁边照顾,不让他跌倒;孩子生病期间,彻夜不眠地悉心照料。

懂得乳母的比喻,移在善知识上思维就会明白,善知识真的就像乳母那样,多年以来,不断地以功德乳汁哺育我的法身。我是得到师父法乳的滋养,才长成了法的生命。如果没有这么多年来法乳的滋养,绝对没有现在的我。

“周遍长养菩提分”这一句,就是指善知识全面地培养我内心菩提分的善根。比如说,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这三种要道,有主体和支分各个方面的道分,需要长期全面地培养。善知识一次次给予教授、指点,入到我心中作滋养,就是一次次给予法乳的哺育。而入了心之后,就会周遍地长养成就菩提的善根。是由这一分一分的恩泽,才有了自己慧命的成长。这样好好地思维就知道,自己的慧命完全是善知识养出来的。

再看“遮无利”这三个字,说的是将护或者扶持、保护自己的深恩。比方说,善知识常常教诫我们不要动颠倒心,做非法的行为,遮止我们往恶趣和生死的险道里走。当我们走错了路,落在邪道中的时候,善知识及时地把我们拉回来。像这样,在走菩提道时,会遮止我们走歧途。遮止无利,就是在扶持和保护我们的慧命。像这样深入地多思维恩德,就会认识到善知识的恩德实在太深、太大,太难以回报!

有了这个念恩的基础,就会顺利发起敬重之心。

“解脱老死如医王,如天帝释降甘雨,增广白法如满月,犹日光明示静品。”

3、以医王喻思维恩德

“解脱老死如医王。”

这里我们要思维自己是如何患病,又如何得到善知识医治,来体会善知识有医王般的解脱我生死大病的恩德。

首先体会自己是如何沦落在沉疴当中。就像原本诸根具足、强壮多艺的人忽然得了病,病情不断加深,发展到快要气绝身亡的地步,只留有心头一点暖气。这时,忽然来了一位良医,他知道这人还没死,还有热气,就强行给他灌神药。这种资助的力量跟他自身的暖气一合,他很快就苏醒过来。之后开始相信医生的处方,依方服药,出了一身大汗后,身体开始好转。接着在医生的护理下,不断地按照药方调理身心,病症逐渐减退,最后完全脱离了病苦。假如他当初没遇到良医,不知道自身的病情和施治的方法,那他就要无数年陷在昏迷中,在颠倒里受各种苦恼。

这是比喻我们的状况。我们是处在缠缚中的法身,有常住不变的佛性,不被任何虚妄所染,而且有恒沙妙用。但是忽然一念无始无明,得了生死病,不觉知本觉真心的缘故,起了各种念头。就像入了梦,不知本来人,反而有各种梦里的念头。这样以念起的缘故,就有能见的相,认为我见到了什么(实际都是虚妄见,它由念而起,而有所谓的知觉或见),就像起了梦中的心想那样。因为有见的缘故,心就虚妄地现起各种根身器界的假相。这是起了心前的境界相,就像梦里以心念看到自己在异地他乡,有各种苦乐境界那样。

之后就发生了法我执,不知是自心变起的假相,执为实法,就叫法我执。接着在种种的法里分判自他,就有了人我执。就像在梦里认为,我在他乡异地,在人群世界中,我是一个贫苦的人等等。由于执著我,就有适合我、不适合我等的各种判断。遇到顺情境起贪,遇到违情境起嗔,处在中庸状况起痴。这样,逐步发展成严重的病症,以三毒烦恼造各种业。业一形成就难以逃脱,完全被系缚在业惑中,处在昏迷的状况,不晓得本来人。所幸心头还有一口暖气,虽然处在一点不觉悟的状况,但内在还有智慧种性。

要知道,我们如果没遇到善知识,绝对会按这个状况一再地发展下去,处在旷劫难以苏醒的沉疴患苦当中。然而这时,我们忽然遇到了如良医般的善知识,他知道众生虽在大病中,但心头还有暖气,还有命在,颠倒妄想里还有佛性。这时以善缘的力量,善知识对于昏迷不醒的我们,强行、多次地灌注法药。就像人昏迷时,输进去的药在体内还会一点点地发生作用,过不了几天就会醒来。善知识为了唤醒我们,多方面地说法,虽然我们一开始听了不相信、不接受,还处在昏厥的状态,但久而久之,不断地说,不断地启发,我们的心就从昏厥、迷惑、麻木的状态中,逐渐开始苏醒,对于所说的法义开始明白。

像这样,善知识输入各种法药来调理我们的心,使我们内在不断地发起善根,提起正气。之后出了一身汗,病就逐渐好起来,也就是自己的菩提心开始开发。接着教导我们行各种道法,来调理我们的身心,逐渐息掉惑业,就会从生死中醒过来。

这才知道,原来我是这样病入膏肓、不可救药的状况,世上任何医生都治不好我的病,是善知识像医王一样,把我从旷劫极深的病苦中解脱出来,因此有极大的恩德。

4、以天帝喻思维恩德

“如天帝释降甘雨。”

先从比喻上体会天帝降甘雨对大地的恩德。天气干旱,没有一点雨水时,虽然大地里有各种种子,但没有雨水滋润的缘故,种子就无法生长、成熟,更不可能出现茂盛的庄稼。然而天帝一旦降下甘霖,大地就得到滋润。种子和水土等一和合,以甘雨资发的力量,就开始迅速生长,本具的功能就逐渐体现出来,出现繁硕的果实。

像这样,我们在自身上也要通过正反面的对比来体会。如果我没得到善知识法雨的滋润,心地只会越来越干旱、贫脊,像荒漠一样。虽然里面有很多种子,但由于缺少启发的力量,就无法长出功德的庄稼。心中的善种子在漫长的时间里无法萌发,出现的都是荆棘、野草等的恶性生长。但是,我们遇到善知识后,就像久旱逢甘霖,他亲自把法雨降在我们心中,就像饮了甘露一样,使我们死而复生,各种善种子由此得到萌芽,并不断地生长、成熟。

因此,我们相续中出现的任何功德,都要忆念这是善知识以法雨滋润我的恩德所赐。单是听闻就有增长善根界的功德。譬如在善知识前听过很多法,这里有些能启发我的智慧,有些能启发慈悲,有些启发信心,有些启发精进的力量、大悲的愿力等等。总之方方面面的善根,都是由法雨的滋润而产生的。这才知道:哦!原来我的善根都是善知识给予的,我一点一滴的成就都缘于善知识的恩德!

或者说从更广的层面上看,我在热天里得到一丝凉风的快乐,得到的饮食、衣服、卧具的舒适安乐等等,都要想到这是善知识的恩德,并非单由我一个人就能成办。

总之,从因到果所出现的一切功德和受用,全部源于善知识的恩德。

5、以满月喻思维恩德

“增广白法如满月。”

比喻中的满月,是指从初一的新月开始渐渐增长而达到圆满。

我们要由正反面的对比来体会善知识的恩德: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帮助,我单凭自己的力量,在白法上就很难有所进展,会多年处在停步不前的状态,甚至不断倒退。确实一个人修行很难,比如一旦离开善知识,没有时常亲近,缺少启迪、策励和从各方面提携,自己连坚持行善的心都保不住,会不断地退下来。

而在我遇到善知识后,通过善知识作各方面的启发、策励和带动,使我从开启一线善的光明起,逐渐逐渐地增长。无论是信心、恭敬、智慧、悲心等哪方面的善法,都在不断地升华。几年下来就有很大进步,从原来善法非常贫乏的状态,变成了昼夜充满善法。这样就能想到,的确善知识有增广、拓展我内心善法的恩德。

6、以日光喻思维恩德

“犹日光明示静品。”

首先思维比喻,通过正反面对比,来认识日光给予我们什么样的恩德。先想象:自己虽然有眼睛,但如果日光不来照临,自己就陷在漆黑的世界里,看不到任何东西的颜色和形状;如果日光照到眼前,那一时间万物的相状就现得清清楚楚,自己心前一片明朗,做任何事都很便利。这样就知道,日光对我们有显示整个世界的恩德。

结合这个比喻,就很容易想到善知识有这样的恩德:以前没遇到善知识的时候,自己虽有人的俱生慧,但缺乏启蒙的缘故,就像陷在漆黑的世界里一样,完全看不到真谛。不但对涅槃寂静品类的法完全蒙昧,对世俗谛万法的真相也特别愚痴。在这样的愚暗当中,内心处在躁动不宁的状况,没办法得到寂静。

但是,自从遇到善知识,自己就像到了一片光明的世界里,因为善知识常常像日光一样,给自己显明诸法真相,让我认识到本无生灭轮转而住在涅槃寂静的真谛中,而且看到了回归涅槃寂静的道法品类。这样自己就不再困惑,而能歇下妄动的心,回到涅槃寂静的本真状态。这样从正反两面多想想,就能了解到,善知识有破掉我的蒙愚、给予我见到寂静真谛的极大法恩。

“对于怨亲如山王,心无扰乱犹大海,等同船师遍救护,善财是思而来此。”

先要看到比喻里的须弥山王是恒时不动摇的,也就是没有偏左、偏右等的情况。这是表达善知识有平等利他的心,对待任何众生都一视同仁,对待亲怨没有半点差别,所以善知识是以平等心,对我们每一个众生都尽量作帮助。而且就像平静的大海没有扰动那样,善知识的心不会被顺逆境缘的风所扰动。善知识又像船师驾着舟船入在大水中,普遍地救护溺水者那样,他以悲心愿力入在生死界里,救护一切沉溺的众生。所以善知识有平等普利众生的深恩重德,是以平等心饶益我们。

“善财是思而来此。”注意“思”字,这是指思维了以上的恩德而前来依止善知识。我们要学的地方是善财童子的用心,要学怎么以善等起来发动行为。等起指自心最初一念的发动,也就是不应落在无记和恶的状态,应当有真实的善意乐。如果我们也能这样以真实的念恩心策动而做出亲近善知识的行为,这就相应了亲近善知识的缘起。

接下来看经文:

“菩萨启发我觉慧,佛子能生大菩提,我诸知识佛所赞,由是善心而来此。”

善财童子继续说:是我的菩萨善知识启发了我的觉悟智慧,以他的大恩力能显发我的大菩提身,我的诸善知识们为诸佛所赞叹,我是由真切念恩的善心而来这里亲近善知识。

“由是善心而来此”,正是善财童子依止善知识能得以圆满的关键,我们要在这点上尽力效仿。在做每一件事时,都要由很深的善心驱动而做好行为,不要像个没心的人那样,或者变成只是身口的运动。要学到的就是“由是善心”这四个字。在修行的时候,时时处处都要注意修好根源。下至供一支香、磕一个头、做一些善事,或者念一部经、听一次法等等,都应当先有善心的等起,处在善心的状态,然后驱使自心进入佛法的行为,这样做才有大的意义。

所以我们对于每一件事都要注意反省:我发起善心了吗?是由善心驱使而做的吗?这样知道要点后,就要在自己身上随学,而且扩充在一切事情上运用,就会学得很好,每学一点都有很大改变。

“救护世间如勇士,是大商主及怙依,此给我乐如眼目,以此心事善知识。”

这里善财童子说道:我的善知识们如同勇士般救护世间的各类有情,如同大商主以及怙主般成为许许多多众生的依赖之处(作为大商主,毅然担负起运载全船的人去到安乐宝洲的重任,整个航程中的事务总的由他来负责管理,遇到各种险难违缘时都由他来排除。善知识就像大商主,带着众生前往解脱和成佛的宝洲)。善知识们如眼目般给我真实安乐,也就是他使我见到安乐的道路,而开始把握成办安乐的缘起,由此使我恒时都住在内心的喜乐当中。我是以这样的念恩心而来承事善知识的。

这里第三次出现了类似的文句——“以此心事善知识”。我们无论做什么行为都有内心最初的发动,以这发动的状态来决定行为是善是恶还是无记。只有以贤善的心发动,才会使行为变成纯善。如果没有最初善心的发动,无论做多少、怎么做,都算不上善行。依止善知识同样以心为根本,能否修出信心和敬重是它的关键。华智仁波切说:“依止尊重方便为信敬不是礼貌,修持尊重方便为信敬不是祈祷,若有信敬怎么做也加持入,若无信敬怎么做也无义利。”

这一段的修心教导

应咏其颂而忆念之,易其善财而诵自名。

“咏”是吟咏,这里指拉长声音而念诵文句。做的时候要一边吟咏念恩的文句,一边忆念善知识的恩德,把“善财”换成自己的名字来念诵,就是切合在自身上的修持。

思维心中的法道

以《华严经》中的六喻,思维善知识的种种恩德。(先细心体会比喻,再移到善知识上思维。)


(二、加行亲近轨理)

第二,加行亲近轨理者。

总的引导

在生起了亲近师长的意乐之后,要多做能亲近师长的行为,才能在缘起上达到切实地相应。不是说只要有意乐就行,而不必做出任何行动。意乐的体现就是行动,由于行动才使意乐真正落实。因此我们要在亲近的行为上多多地用功来修,这样加功努力地去做,就是在修亲近的加行。

用比喻来引入:好比我们学习孝道,首先要在根本上引出孝顺父母的善心,而且要让它猛利、恒常。这个善心发展出来了,就有了一切孝行的根源。之后我们就要由这个孝心尽量多做孝顺父母的事,以这样的实际行动就会拓展德性的光辉,它会使我们的孝道圆满。这比喻了在亲师的行为上要多加功夫去做的道理。

之后我们要明确加行亲近师长的行为轨道,以及它蕴含的缘起上的理则。这又要在修持上把握三点:一、行为的总原则;二、行为的具体做法;三、亲近的目的和时间。

行为的总原则是,师长喜欢的事就努力去做,不喜欢的就尽量遮止。那么哪些是师长所喜的事呢?就是供献财物、身语承事和如教奉行。

这个轨理是很简要的,我们确认之后,就按这几大要点坚持奉行,就自然进入了行为的正轨。只要实际做出了使师长心生欢喜的事,就必然会心心相应,得到师长的加被。以相应的缘故,就会随着师长的教导而逐渐除过引德。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一切佛道的功德都能产生,一切过患都能遣除,能非常顺利快捷地完成菩提道的修证而成佛。这都是因为修好了意乐后,又能在加行上做到量,从而积聚起了很深的缘起上的力量,出现了菩提道上迅速开展的潜能。因此我们要殷重地实行。

(一)行为的总原则

如《尊重五十颂》云:“此何须繁说,励观彼及彼,应作师所喜,不喜应尽遮。金刚持自说,成就随轨范,知已一切事,悉敬奉尊长。”总之应励力行,修师所喜,断除不喜。

就像《事师五十颂》所说:此何须繁说?亲近师长的要点就是用心观察师长欢喜的事和不欢喜的事,凡是师长欢喜的事就应该去做,不欢喜的事应当尽量遮除。金刚持曾亲口说,一切成就都依赖阿阇黎而生,违背上师的心,绝对不可能成就。认识到这一点后,就要努力地做尊长欢喜的事,断除尊长不欢喜的事。

这样就知道,依止上行为的原则,就是“修师所喜,断除不喜”。接着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具体的做法。

(二)行为的具体做法

1、总说

作所喜者,谓有三门:供献财物,身语承事,如教修行。

做师长所喜的事有三种门径:供献财物、身语承事和如教修行,分别是下、中、上三品行为。按这三点实行,就能使师长生欢喜心,自己会得到殊胜利益。

如是亦如《庄严经论》云:“由诸供事及承事,修行亲近善知识。”

(“供事”是恭敬和利养的意思。)

这里三喜亲近师长也是弥勒菩萨《庄严经论》里的教导。

总的说,要做到四点:一、修持恭敬;二、供献利养;三、修持承事;四、如教修行。这就是我们在值遇善知识后,亲近善知识的做法。

一、修持恭敬,首先应当以恭敬的行为来亲近师长,这包括身语意三个方面。身恭敬是指顶礼、迎送、起立,以及以欢喜的目光注视等(就是要恭敬地顶礼师长;师长来的时候要迎接,走的时候要恭送;见到师父的时候要起立;面对师父时要用欢喜的眼光注视等。像这样,身体做出恭敬的行为就是以身恭敬来亲近师长)。语恭敬是指用语言赞叹师长,依照师长的吩咐来宣说,对师长说恭敬语、柔和语等等,这样做就是以语恭敬来亲近师长。意恭敬是指内心生起清净的信心。要这样以身口意三门恭敬的行为来亲近师长。

二、供献利养,这是指自己发了心后供养师父所需的法衣、敷具等的生活用品,以供献财物来亲近师长。这好比世间的孝子很用心地考虑父母需要什么,比如父母一年四季要穿的衣服,平时的医药保健、住处、饮食等等,都是孝子心里常考虑的内容。跟这一样,弟子应该有孝养师父的心,为了侍奉好师父的身体、照顾好师父的生活,有关法衣、医药、饮食等生活资具方面,都能用心考虑,及时地奉养,这样做就是以财物亲近师长。

三、修持承事,就是用身体为师长做洗浴、按摩、服侍汤药等事,用口代善知识宣说,赞颂善知识的各种功德等,总之一切该做的事都很勤快地做,这就是用自己的身和口为善知识做事来作亲近。以上属于外的亲近,要实际做出来,不能只是空谈。

四、如教修行,内的亲近是以修行来亲近师父,也就是心里尊重奉行师父传授的法,以闻思修的方式随法修行来亲近师长。这也要实际做到才行。这内外两种实行,就是亲近善知识的根本。

又云:“坚固由依教奉行,能令其心正欢喜。”

这两句文讲到,如教修行就能使师长的心真正欢喜,也就达到了亲近的目的。要体会有这样的缘起法则,善知识欢喜了就会为我们传法,使我们的依止有义利,所以这个“欢喜”就是使得依止的过程变得有义利的因。确认了这条理则后,性情稳重(坚固)的弟子就会奉行善知识的教授,用切实地修行来使善知识心生欢喜。

这就看出,依教奉行是让善知识欢喜的做法。我们要在这一点上努力。

2、别说

(1)供献财物

其中初者,如《五十颂》云:“恒以诸难施,妻子自命根,事自三昧师,况诸动资财。”又云:“此供施即成,恒供一切佛,此是福资粮,从粮得成就。”

修师所喜的第一种加行是供献财物,这就像《五十颂》里所说的,就连难舍的妻子、儿女甚至自己的命根都要恒时用来供养自己的三昧师,何况不坚实的资财呢?更不必说了。

这样供养上师就成了恒时供养一切佛,因为上师是一切佛的代表,诚心地供养上师这个总代表,就是在恒时供养一切佛。因此,做这样的供养就得到了殊胜的福德资粮,以这福德资粮的滋生力量就能得到成就。因此,向上师致供养有极大义利。

复如拉梭瓦云:“如有上妙供下恶者,犯三昧耶。若是尊长喜乐于彼,或是唯有下劣供物,则无违犯。”

这里还要注意的是,如同拉梭瓦所说:如果自己拥有上等的资财,却向尊长供养下等的资财,就违犯了三昧耶戒。如果尊长欢喜这样的供物,或自己财力有限,只有很差的供养物,就不违犯誓戒。

有没有违犯就看自己存的是什么心。明明有好的却只供差的,说明心里不敬重,有轻慢心理,就违背了誓戒。所以要用特别敬重的心尽量作上妙的供养,不应当自己享用好的,让尊长受用差的,不然就成了颠倒伦理法则而做,会造很大的罪。

但是,如果是这样的情况就不违背誓戒:虽然是下等的物品,但是尊长喜欢它,或者自己经济条件有限,只供得起下等的供物。只要尽了心就可以,供养的善心是最重要的。所以大家切记要修一颗善心。我们在《贤愚经》里看到,那些贫穷的人特别有一种善心,想对尊贵的三宝作供养,但他拿不出钱来买东西,善心驱使他非常诚敬地跑到野外采一些好看的花,或者专门捡一些既干净又好看的石子来向三宝献供养。可贵的是他们有一颗特别善良、清净的供养之心,所以就成了非常殊胜的供养,出现了九十一劫享之不尽的福报。

此与《五十颂》所说符顺,如云:“欲求无尽性,如如少可意,即应以彼彼,胜妙供尊长。”

这里讲到的行为法则和《事师五十颂》里所说的相符,那里面说:如果你想获得无边无尽体性的本性的法身果,就应当尽自己的心意向尊长献供养。要按照这样来做:我心里最喜欢什么财物,我就舍掉自己的享受欲,而首先供养给我最尊贵的尊长。你能这么想、这么做,当下就处在善心的状态。

就像一个小孩得到他最喜欢吃的东西,他不愿意自己吃,要先供养妈妈那样,这就看出他的心了。如果他自己受用好的,把差的给妈妈,那就违背了良心。我们从这一点就知道行为的法则,所有的做法你都会贯通明白,平时什么好东西都会先观想向上师呈供。这就懂了第一个做法。

此复若就学者方面,以是最胜集资粮故,实应如是。就师方面,则必须一不顾利养。霞惹瓦云:“爱乐修行,于财供养,全无顾著,说为尊重。与此相违,非是修行解脱之师。”

还要了解的一点是,学人和师长都要按自己的本分来修行。学人方面,供养师长是一种最好的积资粮,所以应当按这样去做。或者说,为了报法恩、尊师重道,也应当向法师献供养。但是师长方面,一定要有完全不顾利养,全心全意利益弟子的品德。

霞惹瓦说得好:喜欢修行,丝毫不贪著供养,可以说这是很好的师父。如果与此相违,不讲究修行,只喜欢得到财供养,那就不是能引导学人修行解脱道的善知识。

小结

我们要能达到和善知识的心亲近的目的,最外面的一层做法是随自己的力量来对师长供献财物,以这样实际做供养的行为,就能与善知识的心亲近,从而积聚殊胜资粮,如同在四季都能生长庄稼的良田当中,应当精勤地播种。

再借世间的例子来体会这一点。如果我们能很用心地向自己的老师和父母献供养,一旦做了这个缘起,就会感觉到心和心变得很亲近,不像原来那么疏远。或者你会感觉彼此的心能够互入,这就是以供养的缘故,内在心的门打开了,就有善心的交流。这是能快速生起福德的途径,非常的直接有效。从这里能确认到这是内心本有的法则,这样我们会非常欢喜地去做。

反过来,还要这样想:对于有恩的师长,如果我连外层的供献财物都不能发自善心去做,那我的善根就始终很薄,就缺乏一种受法得大利益的因缘。或者心和心之间缺少了善的缘起,就无法非常近地心和心相通相应,这样就没办法得到加持和迅速地消业积福、成长善根。所以不要堕在恶取空里,好的缘起要多创造,这会使自己格外顺利。如果在缘起上欠缺,就会和善知识很疏远。我们要懂得这个缘起的正道,并且实际去行持。

(2)身语承事

作为弟子,只是向师长供献财物还不够,还要再往里走一步,用身体和语言来承事师长。这是中品的让师长内心欢喜的行为。

第二者,谓为洗浴、按摩、擦拭及侍病等,当如实赞师功德等。

承事师长有身和语两方面。用身体承事的方面,比如为师长洗浴、按摩、擦拭等;师长生病时,在旁边侍奉;外出时,帮忙料理各种事务。用语言承事的方面,包括如实地赞叹师长的功德,为师长传话,代师父宣说等等。总之就是“愿效犬马之劳”,愿意处在低劣位,像良马愿作主人的乘骑、良犬愿帮主人看门那样,心甘情愿地用身和口来为师父效劳。

在知道了这条做法后,时时处处都用一颗善心来做,自然就会和善知识的心越来越亲近。这些都学会做了,生生世世都知道怎么亲近师长、承事诸佛,以等流的法则决定的缘故。

小结

学人需要以身体和语言承事善知识,因为:承事善知识就等于承事一切诸佛,将产生极多的福德。

我们先要确认,在缘起上善知识是殊胜的福田,是能让自己快速生大福德的强有力的境缘。认识到这一点后,我们就有很大的意乐,愿意承事善知识,自己会认为这是难得的机会,做起来会特别欢喜。有这样的心,就能做出供养和承事的行为,而且能长期坚持不断。

(3)如教修行

第三者,谓于教授遵行无违,此是主要。

作为弟子,在做好了前两种加行后,还要做到最主要的加行——如教修行。

如果我们对于师长传的教授特别重视,能非常认真地照着教授实行而不违背,那就算有了这第三条加行的实行,也就是在根本上和善知识的心亲近。如果把教授当成耳边风,没有如教修行,那就没有做到这条加行,是自己身上的大缺陷。

要知道,我们依止师长是为了求法修道,而不是像听世间讲演那样,听完没有要求照着去做。这是成佛之道的传授,事关重大,依教奉行是最主要的。不然在根本上违背了师长的心,就决不可能相应。所以要重视教授,切实地奉行,才有个依师的样子。外表上跟着师父,心里却一点也不跟着走,那心和心之间就相隔有万里之遥。

《本生论》云:“报恩供养者,谓依教奉行。”

我们对师长怎么来做报恩的供养呢?就是依教奉行。善知识传法给我们,如果我们不照着修,那就辜负了法恩,自己就有很大的亏欠。所以听了法要遵照教导去修,这才是真正在报恩,在向师长作最好的供养。

设若须随师教行者,若所依师引入非理及令作违三律仪事,如何行耶?

有人问:如果说必须随师长的教令来做,假如师父要把我引入非理当中,以及让我做违背三乘律仪的事,我该怎么做呢?

这不必遵照去做。如果是引入正道的教授,当然要遵行,但如果是引入错谬的道,那就不要照着做。对此,有以下三个经教的证明:

《毗奈耶经》于此说云:“若说非法,应当遮止。”《宝云》亦云:“于其善法随顺而行,于不善法应不顺行。”故于所教,应不依行。不行非理者,《本生论》第十二品亦有明证。然亦不应以此诸理,遂于师所不敬轻訾而毁谤等。如《尊重五十颂》云:“若以理不能,启白不能理。”应善辞谢而不随转。

《毗奈耶经》中说到:如果师长宣说的是非法的事,就应当遮止不做。《宝云经》也说:我们怎么来奉行师长的教授呢?凡是师长教导我们要做的善法方面,我们都应当随顺着去做(比如教导哪些善法应该行持,就切实地照做;哪些品德要修好,也照着去修;哪些颠倒的心态和行为要断,也随着去断,这叫做随顺而行(也就是听话)。如果对于教导不听、不顺从,那就有违背的过失)。但是如果师长教导的是不善的法,那就应当不照着去做。《本生论》里也有这方面的明证。

但要注意的是,不应当以这些为理由就对师长不敬、轻视进而毁谤等。就像《五十颂》所说的,如果在理上不能依照着去做,就应当说明不能做的理由。应当态度很好地委婉辞谢,不随着非理的指示去做。

拿世间法来说明:如果父亲说的符合正理,是的确能利益到自己的教导,当然要遵循,而不应该有所违背。但如果父亲教导说,在社会上生存,可以做损人利己的事,那就不应当去做,自己应当有判断的能力。但要注意的是,不能因此就对父亲轻慢不敬甚至责骂,大违孝顺之道,正确的做法是应当婉言辞谢。

(三)亲近的目的和时间

无论做什么亲近师长的行为,都一定要动机纯正,因为这是决定行为善恶和果报好坏的根源点。那么怎样的动机才算纯正呢?就是指我们对师长做任何事、任何供养等,心里唯一是想求珍贵的佛法,而不是为了得到财物、名誉、地位。如果是为了得到世间法而做很多亲近的行为,那就成了跟世间溜须拍马等一样,不会得到法的利益。

如是亲近时,亦如《庄严经论》云:“为受法分具功德,亲近知识非为财。”是须受行正法之分。

(“财”要广义地理解,包括名闻、利养、恭敬、地位等等。)

像这样,我们做各种加行来亲近师长的时候,还应当像《庄严经论》所说的,唯一是为了领到一分法的功德而来亲近善知识的,不是为了获取世间的财而做这些行为。总的来说,我们做亲近善知识的行为,必须是出于想受行到一分正法的目的。

我们依师的时候,心要住在什么地方作意,或者该怎样来用心呢?用一个比喻来说明:一个家里的兄弟姊妹要分共有的财物时,每个人会说“我要得到这个那个”,而领到该领的那分量。像这样,我们亲近师长的时候,心里要想:我能不能从师长这里领到一分正法功德?比如,能不能得到一点信心、悲心、出离心、菩提心?能不能发起对因果和空性的胜解?能不能多消点业,多积点资?等等。这样的动机就算纯正。

如果是为了名利而承事善知识,处处讨善知识欢喜,让护法大居士们看到自己的地位和重要性,从而也会供养自己。以后随便去哪里,都会有人接送、服侍,非常便利。自己会因此名声显赫,真是名利双收的美事。这样谄曲地依止善知识,纯粹是搞世间法,这样是没有好下场的。

下面再引祖师的教言说明这一点。如果能从这里得到教训,以阿难尊者为榜样,我们依师的行为一定会非常清净。

博朵瓦云:“差阿难陀为大师侍者时,谓若不持大师不著之衣、不食大师之余食、许一切时至大师前,则当侍奉承事大师。如此慎重,其意是在教诲未来补特伽罗。我等于法全不计较,虽少许茶悉计高低,谓师心中爱不爱念,此是心内腐烂之相。”

博朵瓦尊者说:当年让阿难做佛侍者的时候,阿难提出了三个条件:我不持佛不穿的衣服,不吃佛余下的食物,允许我一切时能到佛前。如果佛答应这三点,我就来侍奉承事佛。这样慎重的用意是在教诲未来的人,要专门为法而不为财。而我们对于法完全不计较,虽少许的茶叶都斤斤计较,认为上师内心爱念其他弟子多一些,爱念自己少一些,这都是内心腐烂的表现。

阿难尊者是怎么想的呢?他想:施主们供养佛的都是价值昂贵的好衣服、具足百味的美食,如果我穿佛的衣服、吃佛的饮食,别人就会认为我是贪著上等资具才来承事佛的。如果起初我就遮止这一点,就能给未来的人树立榜样,让大家看到,侍者承事佛是多么清净,一点贪财的心都没有。而我们在亲近师长时,却不会因为自己没有修到一分法而难过,反而因为一点财物的分配不均就耿耿于怀。分的东西稍微比别人差一些,也会难过半天,埋怨上师对弟子不公,喜欢别的弟子多一点,忽略了自己的感受。这就是内心腐烂之相,心相续被名利的毒腐蚀了。

我们为什么不去计较法上的得失呢?应当想:我怎么这么差!师父传的法我连下品的成就都没有,甚至连最基础的法都没有修。应当像这样,唯一以得法为目的,远离世间名利的计较和争执。

亲近几时者,如博朵瓦云:“有一来者,是加我担,若去一二,是担减少,然住余处亦不能成,是须于一远近适中经久修习。”

亲近师长的时间,就如博朵瓦所说的:来一个人,我就增加了一分负担;如果走了一两个,我的负担就减少一些。但住在别的地方,也不能获得成就,是需要远近适中长期地依止师长,按照教导修习。这里“远”指疏远,“近”指频繁。

依止善知识是为了如教修行,不要沦落为世间的客套应酬。在亲近的时间上要适度适量,远近适中。

求解脱的人在修行未得稳固之前,需要长期亲近善知识,原因是:一旦离开了善知识,就不能遣除违缘和增长修行的智慧,道业难成。就像幼儿在尚未成长到能独立的时候,根本不能离开母亲,时时都需要母亲的照顾和养育,一旦离开母亲的护持,就会面临重重危险,很难平安地长大。

对此应当发起定解,长期不离善知识,过早地离开是不太好的。阿底峡尊者说:在未登地之前不能离开师长。现在人心浅薄,不能持重,所以成就的人如凤毛麟角。如果没有师长的摄持,就无法控制内心的习气力,道业很快就会荒废,重新陷入烦恼和罪业中,导致堕落。所以在这件大事上,一定要有深远的考虑。

思维心中的法道

一、亲近师长行为的总原则为何?

二、依据《庄严经论》,加行亲近的具体做法有哪些?如何才能使师长的心真正欢喜?

三、向师长供献财物有何殊胜利益?应注意什么?这上学人和师长各自应如何做呢?

四、思维身语承事的内涵和利益,并随分去做。

五、最主要的亲近加行为何?如果师长让自己做非法之事,应如何应对?

六、反省自己是为求什么在依止师长。


(四、依止胜利)

第四,亲近胜利者。

总说依止胜利

近诸佛位;诸佛欢喜;终不缺离大善知识;不堕恶趣;恶业烦恼悉不能胜;终不违越菩萨所行,于菩萨行具正念故,功德资粮渐渐增长;悉能成办现前、究竟一切利义;承事师故,意乐、加行悉获善业,作自他利,资粮圆满。

这一段所讲到的亲近善知识的胜利,以理成立如下:

一、近诸佛位

善知识,如理地依止您,将使我趣近佛位,因为:依止您修习佛道极为快速,而且由使您生欢喜心,将产生极多福德。

比如,那洛巴如理地依止帝洛巴,即生便从资粮道疾速趣入佛地。米拉日巴如理地依止玛尔巴,即生也从初学者的地位一跃而获得究竟佛果。

二、诸佛欢喜

善知识,如理地依止您,将使十方诸佛心生欢喜,因为:您是诸佛的化身,如果对您生起信心,十方诸佛现见之后会称赞说:“这是向上仰慕的人。”诸佛会如此赐予加持。

三、终不缺离大善知识

善知识,如理地依止您,生生世世都不缺离大善知识,因为:如理依止师长的善业永无虚耗,以此无论生在何处,都将为善知识欢喜摄受。

四、不堕恶趣

善知识,如理地依止您,将不堕恶趣,因为:通过依止您,一切受生恶趣的恶业都将无余胜伏。

五、恶业烦恼悉不能胜

善知识,如理地依止您,能胜伏一切恶业和烦恼,因为:您在教诫对治烦恼的方便,依靠您的教授,便能截断造集恶业的相续,以及净除往昔所造的恶业。或者,依靠您的教授,即使恶业果报成熟,也能将其转为趣入菩提果的方便。

六、终不违越菩萨所行,于菩萨行具正念故,功德资粮渐渐增长

善知识,如理地依止您,终不违越菩萨所行,而且由对菩萨行具足正念的缘故,功德资粮将逐渐增长,因为:您将弟子安置在闻思修的加行中,而弟子也如教修行,以此必定会增长功德,此为法性规律的缘故。

七、悉能成办现前究竟一切利义

善知识,如理地依止您,能成办现前及究竟的一切义利,因为法性无欺、因果不虚的缘故。

八、承事师长故,意乐、加行悉获善业,作自他利,资粮圆满

善知识,如理地承事您,能获得意乐和加行的善根,能作自他二利而圆满资粮,因为:遵从您的教授而修行,教证诸功德将如同上弦月般辗转地增长,由此将成就一切功德。

《华严经》中的教授

如是亦如《华严经》云:“善男子!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正所摄受,不堕恶趣。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思念者,则不违越菩萨学处。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守护者,胜出世间。若诸菩萨承事供养善知识者,于一切行不忘而行。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摄持者,诸业烦恼难以取胜。”

这也就像《华严经》中所说的:如果菩萨的心为善知识真正摄受,他的心是被善知识摄持而转,不再随过去的习性而转。以舍自自在,随教诫而转的缘故,就能遮止种种身口意的恶行,也就不会再堕落恶趣了。

诸菩萨一旦有善知识思念他,就不会违越菩萨的学处,这也是或显或隐为善知识所摄持的缘故。菩萨如果有对师长的信心和敬重,为求正法故,尽自己的力量用三喜来供养师长,如此自然和师长的心相应,师长就常常关注他的行为,由此就不会违越菩萨学处。就像鱼母以念力摄持鱼子时,鱼子就不会败坏,有了善知识的系念,弟子就终究不违越菩萨的行为。

再者,菩萨如果为善知识所守护,就会逐渐地超出世间的心态和行为。因为他能舍自自在,随善知识的教导而行,这样就逐渐舍开原先的心态和行为,换成了很好的心态和行为。善知识在旁边守护他,有一种加被的力量让他脱开世间法,因此能很快胜出世间。

这里舍掉自己不是说丢掉了尊贵,而是放弃过去的颠倒。以往心里的垃圾舍得越彻底越好,舍得越快就进步越快。有个故事说,一位禅师对弟子说:你这瓶子里是满的,我怎么倒得进去?就是说,他把自己的一套抱持得太紧,不肯放手,那就没办法转换。如果能舍掉自己,不再存一点凡夫的主见,那就是空瓶子,可以很快转换。所以有舍自自在、随师自在的依师之心,那就能完全随着师父教导的轨道来进行,也就换了一个人。以此,所说的依止胜利都决定会在自身上出现。就看你在这上有没有勇气来舍掉自己的过去,能舍就能换,而换的是法的生命。换的关键就是舍弃自己,如教修行。

这里就要紧了,要问自己:我怎么才能做到如教修行呢?这就要基于对善知识完全的信赖和敬重。只有靠这两种心强力地摄持住自己,才会不折不扣地拆解掉内心过去建立的一整套颠倒系统,而且一样一样都会作新的组装。这样一来,每天都有新的一分慧命在成长,这是新的法的生命,不是随颠倒恶见陷于烦恼恶业中的生命,当然就胜出世间了。如理依师后就变得完全不同,就是这个道理。但也要知道,如果心态上没有“信敬”这两个字,只是一种世间的行为,那不会有什么效果。现在很多人只是好虚名,完全是在自我宣传。他会说依止了多少大德、大人物,他是借大德的名誉来炫耀自己,实际连起码的依止善心也没有,他不是以真诚心在依止大德,随着教导修心,而是在搞世间法。这样哪里能换掉他的心呢?又哪里真的超出了世间呢?最后连世间善人的标准也不具足。

“承事供养善知识者,于一切行不忘而行。”

缘起律就是这样决定的,因上的心修得越深厚越好。要先难而后获,要从难中得到,从深厚中得到。太薄了就是因很浅,也就得不到大果。因就在心上,心越重就越得利益,以因深厚的缘故,得果就殊胜,这完全是由心的轻重来决定的。越能真心承事供养,就越会尊重教导,这样哪怕只传一个偈颂都有极大利益。以心敬重师父的缘故,就对师父传的法非常重视;以重法的缘故,做一切行为都不会忘失教言,都会按师父的教诲去做。

比如我们对某件事看得非常重,就不可能忘记。母亲最重视孩子,哪怕岁数大了很糊涂,拿了东就忘西,但对儿子哪天要来,却会记得清清楚楚,就是因为她非常重视。或者皇帝对一位大臣下令,不做到某件事就要砍头,那他绝对会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心里时时都记得这件事,因为他把命看得比什么都重。与此类似,如果我们对善知识有大敬重心,那对他的教导就会铭记不忘。从这里发展到极度时,会达到在一切行为上都不忘记按教导实行。我们做弟子的要往这个目标看齐。但如果我们的心不敬重,就会觉得不做也可以,再轻视的话就会置之不理,那就完全失去了依止的意义。

“为善知识所摄持者,诸业烦恼难以取胜。”

就像被一个很有力量的人管住,心时时不敢随非法而转,业和烦恼就难以取胜。这缘于对善知识敬重,不敢违背他的心。好比一个小学生,如果他非常尊重老师,老师对他作了很好的教育,那他就会安住在教导中,没有人能把他拉到坏行为里。这都是师徒间心心相应的必然结果,不是单方事件。

又云:“善男子,若诸菩萨随善知识所有教诫,诸佛世尊心正欢喜。若诸菩萨于善知识所有言教安住无违,近一切智。于善知识言教无疑,则能近于诸善知识。作意不舍善知识者,一切利义悉能成办。”

这里说到,首先,如果诸菩萨能依随善知识的教诫而实行,诸佛世尊心里就真正欢喜。“随”是指孝子心,不是随自己的轮回习性而转,也不是表面装装样子,而是在听受善知识的教诫后,马上就照着做,遵行而不违背。如此就是恒时随顺正法而行,心心念念都在法上,诸佛自然欢喜。

因此,在随善知识教诫这个根本上能做到家,就什么都会得到。这是一即无量的大方便。要知道,善知识是代表诸佛来传法,佛的心意都是一样的。如果轻视面前的师长,不尊重他所传的法,一切诸佛就不会欢喜,也就得不到佛的加持。

“正欢喜”就是真实欢喜。诸佛的心愿都是让众生依法行正道,所传的都是成佛的法,心意完全相同。如果我们能随顺一切教诫真实奉行,以敬重诸佛教法的缘故,诸佛就真实欢喜。总之要记住一句话:让师父欢喜就让一切佛欢喜,让师父不欢喜也让一切佛不欢喜。

其次,诸菩萨对善知识的一切言教都安住不违,他就靠近了一切种智。“言教”指直接或者间接显发一切种智的方便。如果在对待所有的言教上都能把握住一个原则,就是在听受以后,心安住在言教当中,遵守而不违背,那就是在不断地靠近一切种智,以每一分言教都是开发它的助缘故。这样走下去就会越来越有希望,觉得成佛越来越近,而不会举步不前,甚至倒退。

第三,对善知识的言教心无疑虑,就能亲近善知识。这说的是等流作用。如果我们对一位师父传的纯正言教,心里总是以清净的信心很敬重地受持,这个心理培养好了,以等流的作用,在遇到任何善知识的时候,都会感觉心很容易亲近上去。相反也要认识到,假如对纯正的言教心里狐疑不信,或者被骄慢心挡住,不能谦恭地信受,这样养成的心理就很糟糕,会变得没有受教之地,这样的人很难亲近善知识。因为碰到任何善知识都会起这样的心,出各种内心的障碍而无法贴近,所以没办法成就。

第四,作意不舍善知识,一切义利都能成办。如果我们常常在心里作意:“我终究不舍离善知识”,那么以这种善德摄持,就会走上时时以信敬之心亲近善知识的道路,由此一切义利都能成办。这说的是普贤行愿中“所有益我善知识,常愿与我同集会”等的发愿。在依师的心态上,要感觉自己已经幸遇了如意宝,一切义利都能从中出生,因此再怎么也不肯舍离,要有这样的心,就像子不愿离母那样。以这样的至诚依止心,就能成办义利。

《不可思议秘密经》中的教授

《不可思议秘密经》中亦云:“若善男子或善女人,应极恭敬依止、亲近、承事尊重。若如是者,闻善法故成善意乐,及由彼故成善加行,由是因缘造作善业、转趣善行,能令善友爱乐欢喜。由是不作恶业、作纯善故,能令自他不起忧恼。由能随顺护自他故,能满无上菩提之道,故能利益趣向恶道诸有情类。是故菩萨应依尊重,圆满一切功德资粮。”

这部经说到:具善者应当极其恭敬地依止、亲近、承事善知识。原因是:按这样做会发生一系列钩锁连环般的利益。也就是有这样的心态:一闻善法就转成善意乐,变成善行,造作善业、转趣善行,止息恶业,能随顺护念自他的心,圆满无上菩提道,转而利益一切趣向恶道的各种有情。

这样看到了以此缘起会逐步发生越来越好的结果,最终成满菩提道后,就会认识到:我们应当靠依止尊重这个根本,来圆满一切成佛的功德资粮。

下面逐条分析:

(一)先决条件

对于善知识极恭敬地依止、亲近、承事,是这里的先决条件,也是能速得成就的根本因。

这里关键是“恭敬”二字,印光大师说的“一切佛法从恭敬中求”,正合此处的经义。我们要让恭敬心逐渐增长,发展得越深越好,一直发展到极处为止。心真能到这个点上,就决定能得到完全的利益。“极”字是指内心恭敬状态的深度。这也要由串习而逐渐养成。也就是,前面解释过的身口意三恭敬的做法都要实际去做,要发出主动力来,时时都用三门殷重地修恭敬,这样就会越发展越大。如果你在这上面意乐很大,好善的心很强,终究会发展到极度,犹如往昔的诸佛菩萨那样。

注意不要停在文字上、口头上,而是要用身口意去实做,做一分就会出一分,所谓真做真得。修恭敬是我们修心极关键的课程,这上能得几分全看你做出了多少。如果只是空谈没有实行,那就是零分。因地是零分,果地上也只是零分,也就是以下所说的利益都与你无关,以内心无因的缘故。所以,修恭敬依止这门课是在实行上考,得的分数是在内在的心态和行为上衡量。究竟得了多少利益,是由内心起了多大的恭敬来定。即使不善于谈论和外面做样子、搞活动,只要内在有淳厚的恭敬善心,就决定得利益。我们悟透了这一点,就知道修心的重点所在,不会再落于只学知识和口头空谈上。

(二)钩锁连环般的利益

如果心里有极恭敬的依止、亲近和承事的话,那与师与法的相应力就很大。好比田地已经变得松软,就会充分地吸收雨露阳光,同样,对这样开放的心灵,法流传入的渠道已经完全开通,因此一遇到善知识传授修善心的法教,就会直接转成自己内在的善心和善行,由此后后一系列的结果都会自然产生。恭敬心是这里转化的极关键因素,法能否转成自己的心取决于它。恭敬心就像点金剂,学法时有它的加入,一切过程反应会迥然不同,以敬重、受持师教的善心驱使,会使得学一切法都转成内心的善。而没有了它,就像丢了魂一样,只是个虚假的躯壳,而不发生作用。

下面把这一条缘起律,再仔细地开解一下。

如果心住在信心和敬重心里,那么在闻到善知识教授的善妙之法时,就都能转成自己内在的善意乐。也就是说,非常敬重善知识所传的法,就会把重要的修心教导牢记在心,特别用心地在自心上修这个法,而不愿意辜负这个教导。这样一来,就能依照一分一分的法教,转成自己内心一分一分的善心,以此就造成了善意乐。一旦得了这个根本,行为自然就顺着善意乐而转。也就由一分一分的善意乐的驱使,而出现一分一分的善加行,因此会在自身上成就善加行。这样以善意乐和善加行逐渐地串习成习惯,那就驱使身口意昼夜不断地造作善业,转趣善行。也就是以习惯的力量,善法上越做越熟,恶法上会越来越生,最后会消失,这样一切时处都在行善,当然能使善友爱乐欢喜。

按照这样发展下去,以心不作恶业、作纯善的缘故,无论在哪里都能做到让自己和别人不起忧恼。这样能随顺护持自己和他人的心的缘故,就能逐渐圆满无上菩提之道。也就是心修得好,没有过失,在修佛道上就什么都能完成,任何法都修得上去。这样自己得了大成就,就能利益往恶道上走的各种有情,能以悲心的力量直接利益到他们,或者把他们的心拉回来。所以菩萨应当依止善知识作为助缘,来圆满一切功德资粮。

小结

以上这段经文显示了恭敬依止师长从因到果整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从这里能看出为什么我们起初就要把握住根源。因为从这里能辗转不断地生起善意乐、善加行,行为会变成纯善无恶。这样在任何时候都能护自他的心,也就能圆满一切菩提道业而利乐有情。以依师为根本,一切功德资粮都会圆满。这就是修持佛道的命脉,得此根源再趣入修行,功德就能日益增长,日新又新。这都源于华严九心,孝子心是根本。特别而言,意乐上信心、敬重心是根本,加行上如教奉行是根本。如果这些根本和配合它的眷属都具足,在善知识的摄持下,我们的身心一定会被全面纳入到随法而行的正轨中。

清净罪业、成就善根的殊胜利益

下面再出示经教,说明承事善知识有迅疾清净罪业和成就善根的不可思议胜利。如果想非常直接地在近期内,身心上得到能快速净罪积资的力量,那就要依靠承事善知识这个殊胜方便。以因缘最为切近、直接的缘故,能起到很大的效力。

复次由其承事知识,应于恶趣所受诸业,于现法中身心之上少起病恼,或于梦中而领受者,亦能引彼令尽无余;又能映蔽供事无量诸佛善根。有如是等最大胜利。

而且我们要了解到,以承事善知识为途径,能极大量地迅速消业和积集善根,原本要在恶趣中受报的重业,在现前身心上稍微起些病痛,或在梦中领受一点,就能使得业报彻底消尽(消业的功能不可思议)。而且以承事善知识能胜过供事无量诸佛的善根(积善的功能不可思议)。有如是等的最大殊胜利益。

“最大”,点出没有超出其上的。为什么呢?因为现实因缘的力量极大的缘故,只要一契合上,就有很大的增上力量,迅速出现利益,消业的力量极大,增上善根的速度极快,在因缘上是一种高幅度的运作。比如在依师的过程中,做任何事都是直接消业的手段,自己也会感觉业消得很快。又比如善根能够很快触动起来,会有很深的感觉。这跟人的心态有关,对于现前亲自依止的人,会起很大的心力和作用力。因为诸佛的色身没有现在心前,没有面对面地得摄受,人的心力往往就比较弱,发不起那么切的心,导致速度缓慢。了解这一点后,应当极其珍惜依止善知识的因缘,将它看成修道的命脉,再找不到更直接、切近的助缘了。

《地藏经》中的教授

《地藏经》云:“彼摄受者,应经无量俱胝劫中流转恶趣所有诸业,然于现法因疾疫等或饥馑等损恼身心而能消除,下至呵责或唯梦中亦能清净。”

这里说到被善知识摄受的人,本来在无量俱胝劫中流转恶趣的罪业,只需在现前的人生当中受一些疾病等或饥饿等身心上的损恼,就能消除。下至受一点呵责,或者只是在梦中感受一些苦,也就能够清净。

这里还要附带说一点,如果在依止时受到打骂,或者要受很多辛苦,都应当看成是消业的方便,是一种加持。比如米拉日巴以受一些苦,就净除了杀人的大罪业,而且得到即身成就。他以清净的心来接受苦行,所以消业非常快。在这个问题上要有一种如理的认识,把它看成是特别殊胜的方便,有这种正确的观念,就愿意随顺这样的法轨实行。只要心里坚固了这个认识,每一次受到善知识的呵责、怒骂,或者在承事善知识非常劳累时,就不会生起对立、排斥甚至嗔恨的心,反而会非常欢喜顺受。因为这些是迅速消业的方便,是很难求到的好事,而不是无理的折磨。

所谓“师打是加持,师骂是猛咒”,猛咒就是威力很强的咒,能快速见效。如果现成忿怒相,用金刚怒目的手段,那就能迅速切断学人恶的相续。不然只是柔声细语,可能说一万遍也收不到效果。而作为学人能领受到呵责,应当视为大加持。

所以要由很大的因缘力量来消业。不从实际因缘上下手,就难得多了,因为因缘的契合点很难达到。这就体会到,能承事善知识就出现了特别殊胜的消业因缘。消得有多快呢?本来要无量劫流转恶趣的业力,现在稍微受点苦就能清净。当然,这要具足承事的意乐和加行,以善知识为强力的助缘,因缘一和合,就会在自己心中出现特别大的消业、积善的效果。

“虽于俱胝佛所种诸善根,谓行布施或行供养或受学处所起众善,然彼仅以上半日善即能映蔽。承事尊重成就功德不可思议。”

即使在千万诸佛处种植各种善根,也就是修行布施、供养或者受持学处所发起的众多善根,仅仅以一个上午承事善知识的善根就能超过它。所以说,单单以承事善知识就能成就不可思议的功德。

这仍是由于因缘切近的缘故,就有非常大的发起善根的力量。如果只是心很薄地修善,那就算累积无数次,也比不上心很厚重地以大心力、大因缘力缘善知识半天所积的善根。我们要这样从因缘效力的量级上观察衡量。好比爆竹的引发只是“啪”的一声响,而原子弹的爆炸却有极强的破坏力,这是因为在因缘上达到了一刹那就能释放极大能量的地步,因此效力很大。又好像如果学佛法只是做知识研究,即使经过无数劫也难以见到本性,因为他一直在文字上兜圈子。而另一种人能发起大道心,依止成就的大德切实修证,他只要用几十年就超过了前者无数劫的效果。

总之,因缘切近,契合得深,效力就大;因缘不切近,总是很迂缓、很疏远,效力就很低。这样我们就能认识到,承事师长会成就不可思议的功德,这上积资净障的效力是极大的。要想在菩提道上飞速行进,就要以善知识为助缘,以恭敬依止、承事为途径。遗憾的是,很多人对于这是极殊胜的途径还没认识到。

又云:“诸佛无量功德神变,应观一切悉从此出,是故应如承事诸佛,依止、亲近、供事尊重。”

《地藏经》里又有一段这样的教导:我们要观察到诸佛无量的功德、神变,全部是从承事善知识这个途径而出现的。基于这个原因,就应当像承事诸佛那样,依止、亲近、供事善知识(供事就是常常恭敬地供养和承事,因为这是发生一切功德的根源)。

要知道,这无量的功德不是没有助缘就自动出来的,一定要配合助缘才能产生。比如一堆柴,必须有人来点火才会燃烧;不点火,光摆在这里,经过几千年也只是一堆柴,生不起火。这个帮助引出火来的人就好比是善知识,这是关键的引发因素。又像一辆车没有人发动的话,它始终是静止的,寸步不行;必须有个司机开动它、驱使它、驾驭着它的方向直接前进,才能到达目的地。这个好司机好比是善知识。所以这一切功德的产生,都要依赖承事善知识这个最直接的开发途径。由此,善知识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应当像承事诸佛那样,依止、承事善知识。如果以自尊或我慢,不能谦卑地承事,那就障蔽了自己的成就之路。成佛的路不可能单凭自己就走得通。

依止善知识自然生功德的利益

《本生论》亦云:“悉不应远诸善士,以调伏理修善行,由近彼故其德尘,虽不故染自然熏。”

《本生论》里也教导说:恒时不应远离善知识,身口意要按照调伏的状态遵从善知识的言教修善行。由于与具德善知识心与心贴近的缘故,师长德行的香尘虽然没有特意去染,自然就会熏染上。也就是自己的心和行为会变得像善知识那样。

“调伏理”是指依止时自处低位,非常温顺、调伏的状态。这会使依止进入正轨。“理”是行为的法则。做法上就是舍自自在,随师自在(但这是指具德之师)。“调伏”就是要调伏掉我慢,与所谓的捍卫尊严、张扬自我、随心所欲等恰好相反。过分地强调自我,只会使我执越来越坚固,让修道越来越艰难。善知识稍微呵责两句,就会感觉是在侮辱自己的人格,根本没有把自己当作弟子看待,这完全是我执我慢在作祟。其实这是修道要消灭的对象,不能调伏就根本无法成长。如果我们能努力地修孝子心、犬心、仆使心等华严九心,开始渐渐地学会放掉自己的主权,随着善知识的教诲而转,那就是开始在学“以调伏理修善行”,开始在化掉内在桀骜不驯的刚强个性,心就开始变得柔软。

我们内在有像劣马那样的畜生性,只有化掉这股火气,才能使德性升华,乃至最后转化成圣。逐渐地,我们会像被调伏了的野马,完全顺从主人的心,而不是没调伏的劣马,怎么也不肯如教奉行。调伏以后,做什么行为都随善知识的教导来做,心住在很贤良的状态里,总是特别想按善知识欢喜的方式来做,这就是如孝子心。善知识给的任何教导,会听在心里按那样做,这就是有调伏的德相,由此,有多少次亲近具德的善知识,就有那么多次熏染上善知识功德香尘。这是内具调伏、外以师父摄持,内外一相应,就使自己生起功德的缘故。

这样长期依止善知识,就会自然受到熏陶。就像香厂的工人每天都在制香的车间里,自然会被熏得很香,长期不远离具德之士,耳濡目染,自然就变成也有那样的德行。

博朵瓦云:“我等多有破衣之过,如拖破衣,唯著草秽,不沾金沙。其善知识所有功德不能熏染,略有少过即便染著。故于一切略略亲近,悉无所成。”

博朵瓦说:我等多有破衣的过失,就像拖着破衣服在地上走时,只会染著草上的污秽,而沾不上金沙。这是指我们的心在和善知识接触时,善知识的功德方面不能熏染上,少许有点过失,心就染著在上面,所谓“己过如山全不知,师有少过亦觉察”。以这样的心态,一切处只是表面上稍微亲近一下,不会有任何成就。

就当代的情况而言,要意识到在修依止法上的确有一定难度。难就难在我们内心的违品很强,比如自由主义、自我主张、批判主义、平等主义等都根深蒂固;看过失的心很强,念功德和恩德的心却很弱。这导致只要稍微深入追究,就会暴露出一大堆的问题。

有这种自知之明后,须要长期在自身上切实地改进,不要期望三两天就得成就,应当移在自身最切近的日常心态和行为上改进,一刻不松懈地在低处修、缓缓修,在每一个心态和行为上逐渐地调正,这样才会逐渐地变好。自己的内在像一匹烈马或一头猛兽,轻易是无法调伏的,一定要长期坚持修心,才会逐渐软化。我们眼里见到的也满是不清净,时时修清净观就极为紧要。关键点就是时时思维善知识的功德而发起信心,而且尽可能地做到依教奉行,这样才能避免破衣之过。否则善知识纯金般的品德一点也沾不上,却沾了满心的污秽。

为什么会导致只吸尘不吸金呢?一句话,信心和敬重心的程度不够。所以就成了吸尘器,成了天天染过失的破衣。为什么没有像在香厂工作那样,心中不断地熏染功德香尘呢?也是因为不具信心、恭敬的缘故。这样即使身体靠近善知识,也是貌合神离,内心是封闭的,不接纳的、不顺应的。因此从内层看,心隔了十万八千里。所以就没有处在香厂中,丝毫也不受熏,心中不断起的只是染污念头,成了不断造大过失的情况。这和依止尊长求解脱的初衷就完全相违了。

小结

要想熏染上功德的金沙,就要把握两个要点:一是要多思维善知识的功德,二是要多在如教奉行上努力。后者是指要特别重视善知识的教导,无论教什么善法都放在心上实修,要切切实实地多按教言去做,这是最实在的地方。必须克服惰性,勉力而实行。

要特别有心地关注自己,有意识地去想:这一次善知识教了我什么?我这样去做了吗?如果我不去奉行,我算是弟子吗?要这样每天三番五次地反省,想十遍、二十遍等等。我能不能努力地做到一点点?先不说全部奉行,而是从一点一滴的奉行做起,之后就会越做越多。如果始终一点动作也没有,那就算活八千年也不可能移动一步。因此实际去做是最重要的。

思维心中的法道

一、依止师长总的有哪八种胜利?如何以理成立?

二、依《华严经》的教授,思维依止师长的殊胜利益。

三、学人极恭敬地依止、亲近、承事师长,会产生何种钩锁连环般的利益?

四、由承事师长而清净罪业、成就善根的情形如何?

五、持诵以下一偈,并反复思维其涵义:

悉不应远诸善士,以调伏理修善行,

由近彼故其德尘,虽不故染自然熏。

六、“破衣之过”指什么?检点自己是否有这种过失。


(五、未依过患)

第五,不依过患者。请为知识若不善依,于现世中遭诸疾疫、非人损恼,于未来世当堕恶趣,经无量时受无量苦。

已经请为知识却不如理依止会有极大的过患。因果可畏,要提起正知正念,警惕一切不如理依止的心行。如果能如理依止善知识,就能最直接、高效地积资净障,相反,不如理依止甚至舍弃善知识,引发过患也最为重大,境缘严厉的缘故。

会引起哪些过患呢?如果已经请为知识,却不以善心、善行来依止,在现世中就会出现生重病、受到非人损恼等过患。来世就更加悲惨,即使堕在恶趣里在无量时中感受无量大苦也难以消掉这种业力。

《金刚手灌顶续》云:“‘薄伽梵,若有毁谤阿阇黎者,彼等当感何等异熟?’世尊告曰:‘金刚手,莫作是语,天人世间悉皆恐怖。秘密主,然当略说,勇士应谛听。我说无间等,诸极苦地狱,即是彼生处,住彼无边劫。是故一切种,终不应毁师。’”

《金刚手灌顶续》里有一段对话:

金刚手菩萨请问世尊:如果有人毁谤阿阇黎,将感招什么果报呢?世尊回答说:你不要这样说,太可怕了!天人世间都会对此极为恐怖。秘密主,但还是简略地为你说说,勇士应谛听。我说无间等极苦的诸大地狱就是他的受生之处,而且会住在里面经历无边劫数感受业报大苦。所以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当毁谤阿阇黎。

《五十颂》亦云:“毁谤阿阇黎,是大愚应遭,疾疠及诸病,魔疫诸毒死,王火及毒蛇,水罗叉盗贼,非人碍神等,杀堕有情狱。”

在《五十颂》里也说到:如果有人毁谤阿阇黎,这个极大愚痴者现世就会遭受各种恶报,如得传染病、瘟疫或者其他严重疾病,又会遭受很多魔障或者中毒而死,也会遭遇王难被关押入狱、处以极罚,或者被毒蛇咬噬,被洪水冲走、淹没,被罗刹、盗贼、非人、凶神杀害等。即生死于各种灾横,死后立即堕入地狱。

“终不应恼乱,诸阿阇黎心,设由愚故为,地狱定烧煮。所说无间等,极可畏地狱,诸谤师范者,佛说住其中。”

所以一切时中都不应当恼乱阿阇黎的心。如果由愚痴的缘故颠倒妄为,一定会在地狱里被烈火焚烧。无间地狱等极其可畏的地狱,就是这些毁谤阿阇黎之人的归宿。

善巧成就寂静论师所造《札那释难论》中,亦引经云:“设唯闻一颂,若不执为尊,百世生犬中,后生贱族姓。”

寂静论师在《札那释难论》里也引经说:即使只是听了一颂法义,如果不执法师为尊长,那就是下贱的因,将会在一百生中堕为狗身,果报受尽后即使得生为人,也要投生在下贱的种族。

在因果律上,对有大恩之人如果恭敬承事,就会得尊贵的果报;而轻视、舍弃必将成为极下劣果报之因,会堕落为旁生。由于善知识是极强力的因缘,所以会直接堕落。因此,在这件事上一定要慎重对待,马虎不得。

不如法依止善知识会产生非常难忍的无数苦果,原因是毁谤阿阇黎等于毁谤一切佛。善知识的功德等同诸佛,而恩德超过诸佛,对我们有法恩之故。比如违背了帝王的旨意,一定会遭到极严厉的惩罚,略有微辞或者不敬也会处以重刑。面对善知识这样极尊贵的境,一定要懂得因果的可畏,时时策励自己如理如法地依止。

又诸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

不如理依师不仅会感招各种衰败和过患,而且会使诸功德未生者不生起,已生者退失。

不如法依师就使自心有了很大的亏欠,落在衰败的缘起中。下至一个不如理的心念,就立即封住了自心,难以出现功德。这就是心上普遍的规律。

如果对给自己传法、有法恩的人不生敬重,不作大师想,那就绝不可能在法上得到任何利益。如果还起恶心,更是会强力的摧毁内心的功德。所以缘起律是可畏的,我们切莫愚昧。因果的法则是丝毫不乱的,你想在什么上得利益,就要修集它的正因,以符合缘起律。想在法上得利益,那就尤其要注重尊师敬法,这是决定的理。如果在这上颠倒而行,还能够得到法的利益,那因果律就出错了。以这样一条缘起律就会胜解,如果对于传法的人不生敬重,那么凡是依于法而出生的信心、恭敬、智慧、慈悲、禅定、念力等等,这些功德没有生起的不会生起,已经生起的会导致退失,这是因为在得法的道路上有很深障碍的缘故。

这里还要这样通过类比来生起定解。多看一些历代感应的事迹,就会很清楚地了解到,凡是在伦理上忤逆父母、师长的人都德行有亏,丢了功名,原有的福禄寿也都削减无余,无法增上,没有的也不可能出生,这就是因为自己的心已经颠倒了。如果还不肯改正,那就没有了前途,结果会越走越糟糕,最终落入衰败的境地。

这个道理延伸到佛法上,因果的量会增加很多倍。凡是有关法道上的事,必须以尊师重道为第一要点。同样是学法,有的人能得利益,有的人不能得利益,关键就在有没有尊师重道的心。如果没有,有多少世智辩聪都没有利益,一定要用诚心、恭敬心来符合法道的伦理和得法的缘起,不可能从其他途径得到利益。所以要重视德行的修养。

如果只注重知识的增长、积累,不重视配合修持来增长德行,势必越学越傲慢,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而像周利槃特,虽然天资迟钝,但由于能恭敬地顶戴奉持世尊的教导,很快就证得阿罗汉果。这恰好说明在法的现证上,首要的因素是尊师重道,这个根本绝不能失坏。

如《现在诸佛现证三摩地经》云:“若彼于师住嫌恨心或坚恶心或恚恼心,能得功德,无有是处。若不能作大师想者,亦复如是。若于三乘补特伽罗说法苾刍,不起恭敬及尊长想或大师想者,此等能得未得之法,或已得者令不退失,无有是处。由不恭敬,沉没法故。”

就像《三摩地王经》里所说:如果一个人对他的传法师住在嫌恨的心态,或者坚固的恶心,或者恚恼心当中,这样能得到功德无有是处。因为他的心已经背离了出生功德的缘起,哪里会生起功德呢?这就是指在缘起律上根本不可能。“无有是处”,就是处非处当中的“非处”。如果你透了处非处的道理,就知道这在缘起上绝对没有可能性。过去不可能,现在不可能,未来也不可能,不然缘起律就出差错了。

我们胜解了依师道路上的缘起律后,一定要在自己心上得到一种行为的决断。有了决断以后,就要不断地在自己心上猛利地发愿、立誓。而且对于过去的颠倒行为多做忏悔,从今以后改往修来,多多努力修善心。我们要知道,缘起的律则是非常简要、明白的。在这上一旦透了以后,就知道也没有什么别的法则,不要天天想得一种什么新鲜的感觉,而是要有很深的胜解和实行。

“若不能作大师想者,亦复如是。”这是指有智慧的人要进一步深透这个理,也就是看到自心上有怎样的缘起法则。心想是非常关键的,佛经上说,一切都从心想生,是否得利益,全在你的想法。这里要知道,如果对于说法师不能作大师想,也是不可能得到佛法利益的。这是因为传法师传的正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法,如果你对他不尊重,没有作大师想,还说尊重本师释迦佛,这完全是假的,因此得不到佛所传正法的利益,功德上没生的无法生起,已生的会导致退失。这是缘起上铁的法则。

在这上不能以自己顽劣的心或者过分的骄慢,去跟缘起律对抗,就像世人不能以随意任性,来跟因果律对抗一样,因为这样做最后只会引火自焚。有智慧的人洞明了缘起是铁律后,就会一切都顺着缘起的正道来做,也就自然会畏惧天理。

进一步经中说到:如果对于三乘的说法比丘不起恭敬之心,不作尊长想或者大师想,像这样能得到没得到的法,或者已得的法能够保持不退失,那是无有是处的。原因是:只要心里一起了不恭敬,就是沉没法的因缘。

这里也要跟世间的事例对照来体会。就好比在世间对待父母,一旦起了不孝的心,就已经是沉没福禄寿的因缘,这是相当厉害的。现代人因为从小缺乏因果律的教育、伦理的教育,所以很多行为都是颠倒过来做的,而且做错了还不知道。真正悟明了缘起律就知道,这上的因果非常大,这以后才会开始非常殷重地来对待,不会再以自己的颠倒想法为主。我们先要批判自己,要知道我心里的各种想法,只是无始以来颠倒串习成的以我执为主的心,根本不算什么正确。我们现在不能再把它当一回事了,要重的是天理,是心上的缘起律,这是每一个有理智者都会这样来奉行的。

我们以往的颠倒想法只是落在迷惑里,不认识法界里有一个很公平的因果律,反而以自我为重,结果就造成了各种不顺因果律的行为。像这些以各种颠倒串习而养成的心态、想法、主义都是要消灭的对象。我们不能再孤立于法界之外,来跟法界对抗,其实这只是在跟自己对抗。凡是不重法、不敬师,都不符合回归法界的缘起。如果还不懂这一点,还要一意往颠倒的方向走,那要想从本性中不断地开发功能,就绝对不可能了。

特别要记住这一句“由不恭敬,沉没法故”。它的反面是“由恭敬生长法故”。一旦有了恭敬,内心的法就会不断出现,各种功德都能够无障碍地流出;而一有了不恭敬,心马上就会沉没下去。这上面也是有很具体的量可以体会到。比如说,对于法师起一念嗔恚的话,就顿时摧坏了一大片的功德林,自己的心也很明显地感觉已经陷落了,在很多天里根本出不来,这导致法都已经沉没了。也就是以往心里出现的正法功德,都陷下去了而出不来,表现在心态上也是陷下去了,得不到提升。

这样才知道天理可畏,凡是违逆因果律都会遭到惩罚。我们自己的心就是因果律的体现,只要是对于有法恩者起不恭敬的心,那当然就违背了天理,良心上自然不得安宁,心也无法安稳,而会沉下去,之后功德是起不来的。只有真心地忏悔,才有可能重新恢复。如果先前修了一定的禅定或智慧等的功德,也以生不恭敬的恶心的缘故,就都会没有了,修行的证相也都起不来。是有这么厉害。

总而言之,轻慢善知识不会得到任何成就,这是由缘起律决定的。这种恶心如果肆意而发,那就只是在毁灭自己而已,以恶的力量顿时就会障蔽住自心,致使法的功德沉没。

接下来是显示亲近恶师、恶友的过患,教导我们在一切处都要远离。论中说到:

设若亲近不善知识及罪恶友,亦令诸德渐次损减、一切罪恶渐次增长,能生一切非所爱乐,故一切种悉当远离。

这里我们要通过两步来发生定解而且决定行为。首先,在缘起律上要观照到有正反面截然相反的因果相,就像黑白分明那样,在这上一定要生起定解。正面要认识到,善知识作为有非常大的引发善的力量的境缘,只要如法地亲近,具足善意乐和善加行,就一定会使自己内心的各种功德渐次增长,一切罪恶逐渐消失,能够生起一切所欢喜的果,因此,我们在一切情况下都应当如法地亲近。

反面也要看到,邪师恶友作为一种很大的引发内心邪恶的助缘,只要自己的心亲近他,就会使内心的各种功德逐渐地越来越少,一切罪恶逐渐地越来越多。这就是恶心上的发展相。以因上功德在减少,罪恶在增长的缘故,会生起一切自己不愿接受的不可爱果。因此,了达缘起后,我们在一切处都要远离恶知识。

“一切种”是一切情况下的意思。这是一个决断的语句。因为缘起的理则上已经断定地认识到厉害以后,行为就有了决断,这是一切种,不是说某些情况可以不远离,某些情况要远离。同样地,对待善知识也是一切种要亲近。这也是在缘起上完全透了以后,就有了不变的道德律,它是由对于因果的胜解而启发出来的。

其次进一步引导,这主要是在增上缘的作用力上认识。我们说,这是一个很重、很厉害的境,就是它有滋生我们内心功德或者过患的力量。缘起是互相和合而起作用的,你跟什么样的法配(这属于助缘),就相应地生起同类的你心中的法。就好比一个菜,它跟盐、跟糖,跟各种调味品配合,就会有相应的表现那样。

这样就要知道:哦!这原来是有个缘起律,对方有增上缘的作用,不是在利益我就是在损害我。我和他亲近的时候,不是像唯物论的观点,只是两个物质放在一起,没有心上的反应,而是要体认到,这是有内在唯心变现的无欺的法则。

还要看到,人和人在一起的时候就是心和心在接触,即使不说话,也在心中开始起作用了。譬如说,你在有德之人的旁边就感觉身心安宁,得到加持,即使没说话,他也起作用。你在一个有罪染的人旁边,也感觉心情变得糟糕了,或者受到染污。或者,在某些罪缘很大的情况下,被晦气感染的时候,人都会变糊涂等等。这就是相互作用。

还要进一步看到,心和心合在一起的时候,有无量无数从暂时到长远的各种作用机制,一刹那一刹那都在起作用。在一般浅识者眼里,感觉这里面好像没有任何作用,他认为可以随便接触,盲目地做行为。这就是因为内心的缘起律很深细,不容易清清楚楚地见到它的变化规律、因果上的走向,因此导致我们的行为非常不决定,甚至常常是混杂着很多颠倒做法,这是由于因果上没得胜解的缘故。因此,我们唯一要遵照佛的指示,因为佛作为无上的大师,他彻见了内心的缘起,他的指示绝对没有错误。这样就会在这上有一个决断,才会有一切种都远离的定解。

《念住经》云:“为贪嗔痴一切根本者,谓罪恶友,此如毒树。”

这里无论是意义还是比喻,都要从正反面对比来生起认识。缘起律上是黑白分明的,它叫做“律”,就是一点都不乱,就像太空中的星系,毫不紊乱地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那样。同样地,缘起律大分是黑白两条,这里再细分的话有一条一条的路线,它叫做天律、铁律、定律,丝毫没有改变。这样我们才知道:哦!原来是有这样的规律。

正面要看到,一切功德出生和增长的根源是善知识。他像药王树一样,以境缘增上作用的力量,一接触的时候就生功德、得利益,使自心净化,总之全是正面的加持。在这条缘起律上认定以后,我们就要竭尽自己的诚心和恭敬来依止,做一点就会出生很大的利益。

再体会药王树的譬喻。这是指一个病情深重的人,如果靠近药王树,就立即得到充分的加持。也就是以树是药性的缘故,从眼耳鼻舌身意各方面渗透进去,就使得他的六根清净,病患消除。眼一见到药王树就得到清净,消除了眼障。耳一听到药王树发出的声音,就消除了耳障。乃至舌一尝药王树的味道,就清净了脏腑等等。有这样直接的渗透作用,这就叫做加持。增上缘的力量一加被在心上,顿时就现起同分的功德。意思就是,善知识、善友是善的体性,他处在正见当中,又有善的意乐、善的行为,一接触的时候,自己相应的正见、善心、善行就都被引起,因此他成为一切善行、功德引发的总根源。

这样透彻以后,我们就会对行为的法则产生断定,而不再以为我们学非常深的理,那只是很浅的行为,我们不必要拘泥于事相……这已经出了很重的偏差。其实,一切妙理就在事相上,如果透了缘起的理则,就一定会在行为的法则上得到断定,它会使你一心在正道上好好地做。

反面也要透彻地认识到,一切贪嗔痴等罪恶和过患的总根源就是罪恶友。他像毒树一样,这也是基于他内在邪的增上作用力,就会不断地发起你的罪恶。就像一个健康的人靠着毒树,它上面的各种毒素也会透过色声香味触等渗透到健康者的体内,使他深度中毒。这要知道什么叫恶友?就是他心里有很多邪见,不符合缘起正道,他基于邪见,会发出各种邪的意乐和行为。那么跟他接触就好像靠了一棵毒树一样,会不断地中毒,也就是以他增上缘的作用力,会使你也产生很多邪的心态和行为。这样就知道,在一切处都要尽量远离恶友,不受感染,只要你还没有脱出因果的范畴。

我们要想一想,平常碰到毒都不敢吃,这是什么原因?就是因为我有胜解,知道吃进体内后会发生什么样的腐蚀作用,导致什么后果。当一想到它会使脏腑腐蚀,使我很快中毒死亡,就绝对不敢沾。就像这样,对待物质的时候,我们不会认为这是“他”,不是“我”,所以吃一点没有关系,而是相信,虽然是他法,但一进到体内,就直接发生作用,最后会把全身都腐蚀掉。想一想,这里能完全分开自他吗?只是你执著这个身体是我,才把其他法说成是他,有内是自、外是他的分别。如果你不执为我,那法界里的诸法原本就在交互作用。色法尚且如是,心法更是厉害。

所以要想到:恶友心里有很多“毒素”,一接触的时候,他的颠倒力量就会入在自心上,自己很快就会被毒化,这上有很大的作用力。心是无形的,我们看不到,所以就不胜解,也就导致行为上随便。一旦看到他就像“非典”高发区那样,一旦进入,就会很快丧失生命,那你是绝对不敢进的,只是因为盲目所以大胆。

心上的法则非常微细,没办法像外在的传染病那样,能很明显地给出医学上的数据、报告、各种情况的描述等,因此,这一点一定要相信佛语,相信佛的教导。我们通过缘起的理则去类推就会生起胜解。万法无不是因缘生,如果两个法已经和合在一起,是不会不发生作用的,不是好的作用就是坏的作用,不是在善的方面增上,就是在恶的方面增上。除非你已经超离了因果的系缚,那可以不受任何影响,而且能够转境,但现在还是凡夫,哪里超越了因果呢?

我们要看到,缘起有无欺的规则,不要说真正跟一个恶友结成关系,就连进了染污场所,都会很快在心上发生损减的力量,会使你的状态变得不好。但这只是外层的表现,里面到底怎样损减功德、发生深层的影响力,是我们肉眼凡胎看不到的。其实,那时他的心识已经和你的心识配合起来,使你的心里发生同类反应,这是缘起上极深细的。过去大家都相信佛语,所以不必要说很多。真正要讲清它的话,实在是太深细,没办法用语言说了。

这就知道,罪恶友绝对是内心熏上贪嗔痴等各种毒素的总根源,他对我们修道的破坏力极大。因此,最初的时候绝对要远离恶友、远离染污场所,不能有一点沾染。就像对待一接触就会立即腐蚀身体的剧毒一样,绝对不能沾,或者像在面临“非典”高发区时,要赶快避开。这才是在缘起上发生了理智的表现。

《涅槃经》云:“如诸菩萨怖畏恶友,非醉象等,此唯坏身,前者俱坏善及净心。”又说彼二,一唯坏肉身,一兼坏法身;一者不能掷诸恶趣,一定能掷。

《涅槃经》中说到:菩萨怖畏恶友的心非常强,连怖畏醉象的心都不能等同。这是因为菩萨很深地了达了缘起,对因果的胜解大,导致他的心很强。他知道醉象只能毁坏我的肉身,而恶友会毁坏我内在最宝贵的善心和清净心。

经中还说到这两者的差别:醉象只能毁坏肉身不能毁坏法身,而恶友不但毁坏肉身,还会摧坏法的生命;醉象不能把人扔进恶趣,恶友却一定能把人扔进恶趣。所以菩萨非常害怕跟恶友接触。

对缘起愚昧的人往往认为:这不要紧,随便接触都可以。如果是已经超越了因果的大圣者,那当然不受染污,而我们是有心识的凡夫,一触到境缘就必定起作用,连着身心都会受感染。好比一般人说:我看看电视、上上网没什么关系。但就里面的内容来看,那的确是大恶友,只有得很大成就的人在这前面能不动心,不会受感染。而我们是凡夫,一缘上去没办法不动心,很快就会被染污得一塌糊涂,很可怜。很多人已经上了一百次、一千次、一万次,每一次都有很明显的反应,不但每一次,每一分钟里都有明显的反应。这证明那是很强的染污境,可怜的是很多人还是对此愚昧不知。

有人会说:这上面只是一些符号、信息、文字、图片,有什么关系?他以为不会坏掉心,岂不知凡夫的心完全是在名言上运作的,除了符号文字等以外,也没有很多别的起心的因。信息是世间符号的代表,这上面的各种信息都意味着你会起相应的心,只要你一缘上去,心跟着运转,就已经在起非常多、非常强的心了。

我们在面对网络等媒体时,一上去很快就跟它混合起来了,那时沉浸在里面,不断地起相应的心,这就已经受了深度的染污。这样上网一个小时后,心理状态就变得很糟糕了。比如说善心没了,修定、思维等发生很大障碍,连内心平静下来都很困难,甚至日常行为都没办法很平静地去做。这样,他已经丧失了一个人的正常状态,这就是可以预断,以这种状态是得不到人身的。因为,作为一个人有他的基本状态,如果上了网以后,基本处理事情的状态都失去了,那就表示连人的福德都没有了。因此这是很可怕的恶友。

现在网络信息的染污非常厉害。它的信息量特别大,诱发力特别强,会让人高密度地生起各种烦恼和分别,因此它应当是一个特大的恶友。他不光是毁坏我们的肉身,而且毁掉了我们内在最宝贵的清净心、善心,毁掉了法身慧命。在这里面不知会熏上多少染污种子,会在识田里稠密地播下各种贪嗔痴邪见、杀盗淫等的种子,当它熏得满满的以后,自己这个人也就报废了。

这样就非常明确,对于网络、电视、世间书刊、报纸,声色境缘等所有广义的恶友都应当彻底远离,不然直接就会损坏功德,引生过患。如果我们真正想在菩提道修行成佛,逐步把一切功德都引生出来,把一切过失都消除干净,已经确立了这个大志愿的话,就应当恒时坚决地远离一切恶友。

《谛者品》亦云:“若为恶友蛇执心,弃善知识疗毒药,此等虽闻正法宝,呜呼放逸堕险处。”

《谛者品》里也说:如果被恶友蛇抓住了心,那就会舍弃善知识所给的治疗烦恼病的法药,虽然听了一些正法,但一点也不会修,就这样在放逸中堕入了极危险的境地。

很多人不知道一入了世俗红尘,就已经进入恶友的包围圈了,他不知道自己正在一步步地退化、变质。口口声声地谈世间的享乐、贪欲等各种染污法,实际已经被狭义或广义的恶友毒蛇抓住了心。对于善知识给的疗病的法药,早就抛在脑后了,从此不断地在非法处放逸、沉沦。这样积累到一定程度,最终就很深地堕落了,再也爬不出来。所以,在这上一定要防微杜渐,最初要守得很严,一点也不能接触,因为一旦接触就会不断地增长。

还要强调的是,绝对不能接触世间染污的影视、书籍和网络信息,心一结合上去就会受染污。而且一旦沾染了,就会像染上毒瘾一样,毒瘾发作时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的心,随着就不断地增长贪嗔,使得烦恼的毒深入骨髓。最后整个人完全陷在奔涌不息的邪念之流当中,一点正法的内涵都没有,这就是“呜呼放逸堕险处”,最终会彻底葬送自己。

《亲友集》云:“无信而悭吝,妄语及离间,智者不应亲,勿共恶人住。”

《亲友集》中说到:对于没有信心、悭吝成性、爱说妄语和离间语的人,智者不应当亲近,不要和这样的恶人共住或者交往。一旦结成关系就会受染污而毁坏自己。

同样要强调,在当前信息时代,主要不能跟染污媒体共住。很多人好像已经跟媒体结婚了似的,天天分不开。其实媒体只是外在的表现,内在是幕后操纵者的心,他们的动机、心念很多是很邪的。为了达成他的目的,不惜用各种挑动人内心欲望、贪嗔,吸引感官的手法,使人深深地陷溺其中。

这样就应当觉察到,我们如果亲近了这些染污媒体,就会彻底断送掉自己的暇满人身。即使经过长期的努力,生起了一些善心、清净心,只要接触染污媒体,在几个小时里就会受到大量的摧坏。而装进心里的,是各种各样的烦恼、恶习、邪见,这当然是恶友。只要接触过几次,就发现烦恼在明显地增大、变多,心绪变得紊乱、躁动,人也好像丧失了清明的理智,没有敏锐的反应,而且心也会变得僵化,善心很难出来。这都是深度的中毒,我们不应当再对此愚昧。

要看到这里面所表达的是什么。那无非是各种捏造、妄语,制造毫无意义的引人生醉染心的信息作品。在这里面只会生起更多的是非戏论,会引起很多贪嗔痴、竞争、斗争、散乱等的心态。成天陷在这样迷乱的状态里会好吗?一旦沾染上,什么善心、出离心、办道的心、利益众生的心等等,早就荡然无存了,最后连口里说一个字也不可能。人的正气就这样被彻底夺走了,充满了各种染污、混乱的气。这样被严重地障蔽以后,连少许的为道的心力都发不出来。这就是最大的腐蚀。

思维心中的法道

一、不如理依止善知识,会引生今生来世的何等过患?依经教细致作思维。

二、思维以下的缘起理则,力求发起胜解:

(一)不如理依师(比如对师长生嫌恨心、不恭敬等),会使功德未生者不生、已生者退失;

(二)由不恭敬,沉没法故。

三、在增上缘的作用上反复观察:亲近善知识是发起一切功德的根源(如近药树),亲近恶知识是出生一切过患的根源(如近毒树)。

四、为什么菩萨怖畏恶友胜过怖畏醉象?

五、广义的“恶友”包括哪些?为什么?对此抉择认定后,要坚决远离。


“若自不作恶,近诸作恶者,亦疑为作恶,恶名亦增长。人近非应亲,由彼过成过,如毒箭置囊,亦染无毒者。”

《亲友集》中又说:如果自己不作恶,但是亲近了作恶的人,就会被怀疑是作恶者,由此增长很多恶名。如果亲近了不应亲近的人,他的过失就会成自己的过失,就像把毒箭放在一个箭囊里,其他没有毒的箭也会很快被染上毒。

这就是“近墨者黑”,也就是有情彼此之间的影响,亲近了不应亲近的人——内心具有邪见、邪意乐和邪加行的人,心自然就被他的心牵引转动,自己就会熏上恶习,因此应当尽量远离。

下面讲“判别恶知识的标准”这个主题。

恶知识者,谓若近谁能令性罪、遮罪恶行,诸先有者不能损减、诸先非有令新增长。

我们怎么来判别谁是恶知识呢?这里给出了明确的标准。如果我们接近他,能够使心里的性罪、遮罪等恶行,先前有的不能减少,先前没有的会新增长起来,就证明他是增长恶行的根源,称为恶知识。

我们应当有一种敏感,如果发现跟谁接触时不但没有变好,反而恶的心和行为在增长、加重,就说明他是恶友,不应当和他结交。好比吃有毒的食物,舌头一舔到,马上会感觉有一种发干、发涩、被蔽住、被堵住的感觉,或者它是一种不自然的甜、酸等的味道,那马上就应当感觉这是毒素的反应,而不能再傻乎乎地吃下去。跟这类似,我们接触一个人的时候,感觉心态不对头,心不自在地往染污的方面走,他的那种拉力使得自心往邪的方面走,这样,发现心态不正常了,怎么在起贪、嗔等的状态呢?或者心已经不清净了,善心没有了等等,那就要意识到是在接触恶友,应当赶紧远离。

现在还要认识到,有些共业上的问题也很无可奈何。世间的染污缘特别严重。比如生活在城市里,有几百万、几千万人共业的波动,会受到其中恶业的染污,所以我们一到城市里,会感觉心很压抑、空虚、烦躁,心会变得很糊涂,不是处在清明的状态里。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已经被染污了。自己深陷其中,无时无刻不受着共业业波的影响,自然就会同分相应而处在相应的状态里。

举一个例子,比如到菜市场里,一条街都在杀鸡、杀鱼,一到那儿就有一股戾气,心里感觉不舒服,那就证明这上面是有染污的。或者到了歌舞厅、影剧院等的声色场所,你会感觉那里有一种秽气,进去以后就受染污。真正到了业力的中心点,那当然受的染污很深,即使没有处在里面,但整个城市里的染污气氛也会感染到自己。所以普遍的现象是,只要到了城市,那里的各种声音、心波、秽业的染污是非常明显的,人的心一直在浮躁当中,没办法安定。而且处在很混沌、糊涂的状态,智慧一直出不来。或者自己也是坐立不安,没办法静静地看书、思维等等。

反过来,如果你到了静处,有成就者加持的地方,会发现心很清净,信心、禅定、智慧等等都能很顺利地生起,而且长时间处在清净的状态里。这表示环境有加持。

所以,我们要从人、到环境、到事物等,在一切所缘境上都看到善、恶两种知识,也就是正面和负面的增上缘的作用。由此,应当在这些问题上有非常理智的取舍,从而保护自己的修行功德,使慧命能够在善师、善友、善缘、善环境等的护持下顺利地成长。如果在这个缘起上很愚昧,随便地落在染污缘起里,严重的话,也会很快使道业失坏。这根本不像我们认为的好像没有关系,而是有特别直接的关系,有非常大的作用。

在这个大缘起上,首先要认识到总的法则,然后要举一反三、反十、反无量,推到一切大大小小的境缘上,都感悟到这里的确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而且任何时处都不能在取舍上愚昧。这样才是一个顺应缘起正道、有智慧的人。不能说到人就不知道物,不知道信息、环境、声色等等,应当是举了几个例子,在其他方面就都会去类推、去感知,这样会很快开启缘起的正见。

比如说,我们懂了总的原则后,就应该体会看报纸跟看佛书完全不同,在这上就要有选择。比如一份报有二十页,这等于一本小书,里面充满了各种挑起人欲望的信息,一触到那些词的时候,马上就起心,不然的话,它不吸引人就赚不到钱。这里有经济、政治、商务、体育、娱乐、竞争等等,总之,你对这些非常有贪心,一看到就想看下去。结果买一份报纸,几个小时都沉在里面,左翻右翻,眼睛不断地动,心也不断地动,很快心就乱了,很受染污。如果是一本佛书,那是很清净的,你看下去的时候,心也处在相应的状态里。像这样,前者叫恶友,后者叫善友。

以我们的经验来看,就非常容易体会这一点。比如看十年清净的法本,一次都不会产生染污心,根本就没有这个因素。但是你看一次报纸,马上就陷落了,而且从里面会源源不断地起各种染污心。要这样来体会什么是恶友。如果已经懂了,还不知道防微杜渐,在这里面放逸,那只要一个小时,心就已经受了很重的染污,之后就没办法安静地坐下来。心动得多了以后,可能半天都不能平静,失坏修法功德。

像这样,我们要从很细小的缘起的反应,认识到邪和正两种增上缘的力量。这样举一反三,会对整个缘起领域里的事有一种原则上的确定。这样就会知道该怎么走对自己有益的路。

善知识敦巴云:“下者虽与上伴共住,仅成中等;上者若与下者共住,不待劬劳而成下趣。”

善知识敦巴说:下者即使跟上者共住,也只能成为中等;而上者如果跟下者共住,那不必费力就变成下流了。

这也看到,心和心接触的确是互相牵扯的。就好像热气跟冷气接触,冷气得到热气的加被会变得热一点,热气放到冷气里也会变得冷一点。又好比两个人登山,一个攀在上面,一个攀在下面,上面的人要把下面的人拉上来,结果他自身就要下去一点,而下面的人得到上面的拉力,也会提升一点。心和心的关系就像这样。也就是说,人的心在一起有直接的作用,就处在不断地牵扯中。下位的人跟上位的人接触,他得到一把助力,会被往上引,但是他也只能成为中等;而上者跟下者接触的时候,他的心会往下流,会缘在下面,就会有影响。

这样我们就知道,应当一切处都往上走。无论是结交什么人、看什么书、选择什么环境,或者做什么行为,只要有自主,就应当取高尚者,这样自己会有一定的提升。如果结交下等的人、看下流


的书、做下流的行为,那很快就堕下去了。因此,我们应当远离一切恶师、恶友、恶言论、恶环境等,这才是对自己的保护。

(六、摄彼等义)

第六,摄彼等义者。世遍赞说尊长瑜伽教授者,应知即是如前所说。

最后是总摄以上依止法的要义。世间普遍赞叹、宣说的尊长瑜伽的教授,要知道就是前面所说的内容。

总的包括前五科的所有内容,就其中的关要来说,就是要把握以意乐和加行亲近的轨理这两部分。所谓“轨理”就是缘起律,我们对此如何定解呢?与尊长相应无非是心和行为,而缘起的轨道就在于,质上对了、量上对了,就一定能得果。相应的缘起在哪里?就在心和行为上。心上的缘起相应了,就入了意乐亲近的轨道;行上的缘起相应了,就入了加行亲近的轨道。心上相应的缘起就在信敬,行上相应的缘起就在三喜,这一点得到确认后,我们就按这样来修,之后把量补足。这样,缘起上能相应的因缘无谬,就是质上对了;能相应的缘起到了量,就是量上对了,之后就一定达成相应。因此,这决定是与尊长相应的清净教授,要传的就是这个要点。通了这一点后,再看各派尊长瑜伽的教授就一通百通,绝不可能超出这个理则之外。

这样确认了以后,我们就应当以信敬为中心点,之后围绕着和它有关的支分,把尊长瑜伽修成功。也就是前面要了解尊长的德相和自身的德相,之后在依止的时候,就要趣入意乐和加行缘起的顺应上。

意乐上,广的说有华严九心,根本上说有信、敬两心。修信心在于唯一取功德,不取过失,这是它的诀窍。在观想的方面也要透到心上的理,你怎么想就会怎么现,因此要观为佛。以此你不会去寻找过失,样样会显现清净。这又要透“唯心自现”的道理,不然我们会觉得:为什么要那么观?的确就是要这样观,观了以后,你的行为、身心、环境、显现一切都是清净的。这个要点把握了以后,再具体地思维尊长所具有的信心、慈悲、智慧、精进等各方面的功德,这样越想信心会越大,心也会越清净,之后一切道的门都会打开。所以,一定要透入到缘起的要妙,而且是自己承认:我自心上这么现,就自心上这么起,而且唯一得利益。这样你就愿意趣入。接着又要把握到,以念恩成为生敬重的根本。不断地念恩,自然就会起非常敬重的心态。这两个一旦有了,就会发生善意乐,在心上相应的缘起已经有了。

之后以心引发行为,要继续在行为的缘起上达到相应。那怎么做呢?要做师长欢喜的事。也就是从外到中到内,修供献财物、身语承事和如教修行。这些方面做得越多,师长就越欢喜,心和心就越亲近,这样就会达成真实的相应。

最后要发现,如理依止和不如理依止,在因果律上都有极大的量。也就是要知道,因果上有境缘这一分,它扮演的是增上缘力用的角色。在这上也有从浅到深,从小到大的各种量级。因果不愚昧的话就会发现,教授佛法的师长是非常大的能够引发自身利益、过患的境缘。就好比一个磁场,如果场强非常强,那它的磁化力是极大的;场强很弱的话,磁化力也是小的。在物质的境缘上都有这样的量级,这叫做增上缘的力量有大小,在人上面当然更是如此。

这样我们对缘起进一步深入地探求到,由于师长有很大的结成业力的作用,所以如法地依止,一定有极大的灭罪、净障、增福、圆显功德等的效用,这时候就会百倍欢喜地趣入了。因为面对这样一个大场强的境,你只要稍微投入一点,马上就能极大倍数地增上,这样会引起你非常想如理趣入的意乐。

之后要知道,反面的过患也一样,不如法依止所造成的过患、罪业的量非常大,这时候内心应该产生恐惧。在已经受过深度熏陶的藏人心中,对于上师是非常敬畏的,因为他害怕因果,他不敢造罪。但是在汉人的心里却严重缺乏,因为对因果的深信不够,才感觉是不是应该平起平坐,自由、民主一些?是无所谓的态度。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对于刚才说的境缘方面生业的力量,处在非常蒙昧的状态,而这是属于心法,就会跟现代民主、自由等的观念混为一谈,这就导致很大的缺失,实际是很危险的。因果上面就是这样黑白分明,我们说要有理智,就是这个道理。

刚才说的“境”,就是我们研究业的多门的时候,其中第一个会说到境门。我们说这个境非常重大,它增上缘的力量非常强,意思是跟这个境配合的时候,生业的势力非常大。这一点透了以后,你就感觉:哦!这个境很强,这是非常重大的境。之后你在这上面就会小心谨慎,敬畏、殷重等就出来了。总的应当明白这个缘起上的道理。

若一二次修所缘境,全无所至。

这是宗大师交代:如果我们不去实修信心、敬重和三喜依止等的方面,只是一两次修所缘境,比如一两次念一下上师瑜伽的仪轨,或者观想上师降下甘露等,是不会有什么进展的。

我们要依照这个教授,实际修出相应的心和行为来。有了这份真实的心,再去修才能达到量。而且修的时候要知道,它不是一两次就能奏效的。心的发展需要很大的量,不断地去熏习、坚固、成熟,它就会越来越增长,最终的相应度就很大了。但这一定要在自心上做出来,而不是图方便、偷懒,口里随便念两遍、修一两次所缘境就会成功的。

打比方说,譬如有一本《孝经》,里面说的都是原则性的东西,是不是我念了两遍就成了孝子,或者在我自身就成就了大孝的盛德呢?这是不可能的。有多少人念《孝经》,但并没有成孝子,只有那些懂了孝的原则,能在自身上实行的人,他会成为孝子。关键是在自心上发起这样的心,如果自心根本不起这样的心和行为,单是口上念一两次《孝经》,那当然不会有什么进展。

好比现在的青少年学思想品德课,老师说这个道德很重要,或者说这个是知识的重点,你们一定要背熟。学生也只是在书上做个记号,考试前猛背一通,考完了全部忘光。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吗?一点也没有。为什么呢?因为他只是背个知识,在自己心上一点点趋向的心都没有,更不会依照教本在自己身上学这个品德,这样哪里有什么进展?这就是说,我们心上没有去起这样的心,那就什么进展也没有。

同样,佛教里也会演变成这个情况。很多人只是有一本念的东西,然后有口无心地念完就算结束。那上面明明说要修信心、恭敬,要怎么让上师欢喜等等,已经提醒你要这么去做,但每一次都是口里念,心里压根就没想我要按这样去做。这样没有心的人能有什么进展呢?

因此,我们要切实地注意到,这是心的塑造,一定要在自己心上把它修出来,修得非常纯、非常圆满,这才会有效果。这样只要念一两次,它的相应度就比只是鹦鹉学舌般念一万次都要强。打个比方,一个人光是口里说“要做好人,要做好人”,这样念一万遍,心里根本没有起心,也是毫无结果的。这一句话要在一生中实际去做才会相应。依此类推,我们应当了解到根本性的要点。法是在自己心上修的,如果你不去修心,光是妄想这么念两次,我就能迅速开悟成就,因为这是一个最快的道。现在人就是这种贪便宜的心态,其实只是自欺,他不晓得在自身上怎么修出来。但那是很不容易的,不是真正很用心,千万次地这么去做,就不会有真实的内涵。

再用一个比喻来说。比如一本拳谱,上面已经点出了练拳的规则、套路和要点,但是它不可能代替你去实练。学了拳谱关键是天天练习,不只是口里说说。如果你只说不练,最多成一个口头上的大师,真正的境界一点也不会到达。更糟糕的是,连比划一下都不会,不用说关键时候派上用场了。这种就落在虚学上,完全是学文字知识。当然他也可以装扮成大师,穿一件大师的衣服,挂一个大师的勋章,在众人面前滔滔不绝地谈论,别人也以为这是非常厉害的大师。但他最怕的就是有人说:“请大师过来较量一下。”这时候他马上就摇头,摆手说:“我只是谈论的大师,我是虚的,比划不来。”就像这样,我们学什么,要真正练出它来,那就是精彩。学拳,真正一摆出来就有拳的境界,这跟口头谈论的大师有天壤之别。

这就要知道,所谓的学是实学。就基本的世间儒道来说,学仁就做出了仁,学义就做出了义,学忠就有忠,学孝就有孝,这就学得精彩了,真正学成了新的自己。一切圣贤之学都是要求在自身上做出来,在自身上学到圣贤的品德,那就真正会成圣成贤。此外,只是口头上谈论一点圣贤书,是不会成圣贤的。

同样,我们要知道上师瑜伽的要点在哪里,而且要懂得,在我自身上必须要起那样的心和行为,一点一滴都是我心上要实际行到的。而且,要贯彻在一生中长期奉行、实修,念念都在心上按照这样来修。像这样,教授里说要修什么心,你就能修出那种心来,这是精彩;说到要有什么样的加行,你也实际做到那样的加行,这就是精彩。自身上完全学到了弟子的心和行,那就真正会了弟子之道了。最终,你身上也有了善财和常啼那样的心和行为,那是非常充实的德性的光辉,这跟只是口头上说两句的人完全不同。后者寸步不前,在自身上一点转换都没有,而前者在自身上有无数的转换。当他修成了上师瑜伽,他就能非常顺利地圆成佛道,有一日千里之势。

我们这才懂得,原来是要这样长期地在心上实修它的要害,在自己心上去修信心和恭敬等等,这才能真正得到依止法的精髓。就好像修孝道,哪里是看两页书,花一个小时,就认为我已经懂了,没什么学的。这是一个原则,要奉行一生的。这上面是从自己刚懂事,一直到这一生结束为止,时时不能丢的。一丢了就丧失道了,这个道是比生命更重要的,无论何时、何处、何种情况都要奉行。这才是刻在自己心版上,深入骨髓而行出来的道。这样的话,你对于它一句话的教授,也会感觉我要一辈子奉行。到临终的时候还感觉自己没有完全做到,而且发愿来世还要奉行。这才是对于道的信念。

像这样,我们学依师法,学一句要奉行一切生,这就是普贤行愿。也就是:“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愿我时时以修信敬和三喜,来让善知识生欢喜心。这就成为你尽未来际奉行不渝的信念。之后,在任何时、任何处、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变自己的操守,这样才会有真实的功效。

总之,我们应当明白,这个法是在自心上修的,它的要点在哪里?心上的缘起点是什么?要达到什么修量?时间是如何?等等。懂了之后,就要真正立起一生一世殷重修习的观念,久久地行持就会出现效验,浅浅地像挠痒一样来两下肯定不行。就像挖井,只是稍微在表面上刨一刨,是根本出不来水的。同样,相应是必须用心去做的,心没达到那种程度,光是口头上念一念,怎么可能相应呢?一定是要一次一次地起心,真实符合了缘起的正道,因上绝对没错,就是在修信敬和三喜,而且在量上面,已经是努力、殷重地修到了,当然他的相应程度是非常强的,一念的时候就非常有感应。就好比一个人切实地去修孝道,他再去念《孝经》的时候,体会是非常深的。如果一个人从来不修孝道,只是口头上念,那他心里对于孝还是没有任何感受。

就好像古人修一个“忠”字,到最后是能够精忠报国,是能够为国捐躯的。但是这样的人很少,大多数人只是口头说说,而这样的人就深入骨髓了。同样,我们修依止法一定要深入骨髓。到了那个时候,经上所说的各种极殊胜的利益一定会在你身上现前。而没有这样实学、实行,光是口头上念念,却妄想一步登天,那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因上根本没有,连信敬的心都没起过一两次,而且是很薄的。这样从缘起衡量,无论质还是量都那么稀薄,违品又那么多,期望的果实却极其大,这可能吗?所以,我们应当切实地在根本上努力。

心要提示:

一、上师瑜伽的体性:以缘上师的信心和恭敬心为心要,而与上师相应的修法。

二、上师瑜伽修习圆满之量:以上品的信心和恭敬心,完全把上师视为真佛,上师的任何言教都持为无误的正量。

这里要了解,学佛法跟学其他技艺不同,它是学心法,师徒间的传授最重视的是心心相应。心和心相应了才能得法,不相应就得不到法。相应的条件,就弟子而言,必须心里有很深的信心和敬重。有了信心和敬重就得到法益,没有信心和敬重就不得法益,这是总的原则。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佛法不是知识,佛法是指示怎么修心,法传了以后,只有尊师敬法,才会在自身上按照教授去修,才能出现真正的佛法。如果仅是学知识,那可以通过记忆,或者只是一些组合知识的思维心所,甚至不必要皈依,都可以做成个学者,但是就佛法的实证来说,不会有丝毫结果。

这样我们才知道:哦!原来现在我是真正来学佛,是要学到佛的地位,那在我的心灵上要一步步地进展,逐步地依照法轨离过证德。这上面不可或缺的,是对于上师和上师所传的法有信心和敬重,没有这个条件,就根本不可能听了以后去修,所以必须与上师相应才能够得利益。

这里要知道,得利益的大小取决于相应上的大小;相应到什么程度,又在于你的信心和敬重的程度。如果内心有最大的信敬,他就有最大的尊师重法的心,这样他就会以最大的心去实修所传的法,因此得益会最大。信心和敬重小了,那不管听什么样的法,也不可能真心去修,因此难以出现利益。

那么,怎样才是上品的信敬呢?就是完全把上师观为真佛,把他所传的言教看成是无误的正量,真实不虚。这样就是以一个最开放的心去领受法教,而且是以最虔敬的心来奉行法教,因此,每一句法都会放在自身上全力奉行。这就出现了最迅速的道上的进展,也会在自己的心灵上有日新月异的改变,就在于他的信敬达到了程度。

因此我们要知道,真正意义上的学法是以信敬为根本,上师瑜伽修圆满的量就是出现上品的信敬。在自己眼里,上师就是真佛,上师传的法就是无误的正量,自己唯一要修的就是上师传的教授,而且对它最重视、最敬重,一心一意地去奉行,这样才能出生法的利益。不然,的确会出现法学得非常多,但只是在累积知识的状况。由于缺少信敬,根本不会把它放在心上修,就是心的重视程度差了。任何一件事都看你的重视程度,一重视了你就肯去做,一不重视那只不过是个闲言语。

要知道,我们是凡夫心,凡夫的心一定要有人管,没有人管是不可能成功的。我们在无数劫里晃来晃去,基本都是以自我意识为主来做事的,不可能标标准准地按照道,一点一点地升进,这是没有一个先例的,只靠自学是不可能成佛的。这个心必须被强有力的助缘摄持,而且要把他看得最敬重,视为是佛,由这样的善知识来一直抓住我们的心,一步步地摄引着我们在道上走,才可能前进。

就像一个小孩的成长,每一步都要靠母亲,自己没办法独立成人。如果婴儿说:我不要母亲,我自己能够独立成人,那就成了笑话了。而上师扮演了道上极重要的角色,是像母亲那样关键性的助缘,从这个意义上说,上师是最重要的,就像对于生命的成长,母亲是最重要的一样。

虽然世上有很多同类的母亲,但是,由于因缘上必须由这位母亲来生你、养你,所以她对你最重要。也因此,你对这一位母亲承事、恭敬,就会出现最大的利益。以此类推就知道,为什么说承事上师映蔽了供事无量诸佛的善根,有最大的胜利等等。这就是由于缘起上最关键、最直接,离开了现前上师的摄持,我们没办法在道上前进。这样才知道,这的确是一切道的根本。

我们要破掉自己内心的邪见。有人说:不必要善知识的摄持,我也能够独立成佛。现在已经到了知识开明的时代,有关成佛的法汗牛充栋,到处都有,什么样的法都在书上记全了。能不能光是看看法本,我就在道上成长,然后迅速成佛呢?

不可能有这样的情况。因为这是凡夫的心,看来看去最终就是懂一点知识理论。什么原因呢?因为你是处于无人摄持的状态,不过是左看看右看看,要真正在道上如理地前进,那的确是非常困难,有史以来没有这样的先例。

这才知道,我们必须在依止法上得到相应,才可能有道上的进展。而要达成相应,又取决于内心的意乐和加行。也就是真正要有这样的善心才会相应,而不只是口上念念,心里简单想想。最根本的检验就在你的心,你有这个心就一定会成功,没这个心或者太薄了就不行,所以要努力地在根本上多修。但也不是说不必要念,不必要观,而是说一定要注重根本,有了根本的内涵,再做什么都是有意义的。

若是至心欲行法者,须恒亲近无错引导最胜知识。尔时亦如伽喀巴云:“依尊重时,恐有所失。”谓若不知依止轨理而依止者,不生利益反致亏损。故此依止知识法类,较余一切极为重要。

这里宗大师教导说:如果你是至诚地想修法的话,就要恒常亲近能够无错乱引导你修菩提道的最殊胜的善知识。那么在依止的时候,应当像伽喀巴所说那样,有一种敬畏的心态。他说:我依止尊重时非常小心,唯恐有什么失误。这是指他非常清楚这上因果的可畏、缘起的重大。也就是说,如果你不了解依止的轨理而错乱地依止,那不但不会生利益,反而会召致很大的亏损。所以,依止善知识的法和其他一切法类相比,是极其重要的。也因此,应当把它视为如同心脏一样重要。就像人全身的机体都要靠心脏这个核心来运行一样,一切道上的运作都必须靠依师这个总根源才能正常运行,因此在这上面要格外地慎重、敬畏。

我们要学的就是伽喀巴的这种心态,不要像现代人,认为要和善知识平起平坐,已经发展到很狂妄的地步,无论善知识多高,都感觉和自己一样,没有什么可敬畏的。这是一种业果愚蒙的表现,也是现代自由派熏出来的非常可怕的习气。这是因为,从小就感觉没有什么可畏惧的,对父母、师长、圣人,有关重大的缘起上都没有畏惧的心。所谓“无知者无畏”,也就是对于因果律完全缺乏了解。但是,我们看看像伽喀巴这样的大德,他在对待依师上是特别有敬畏的心,就是由于他非常清楚这上因果的量实在太大。他在依师的时候唯恐有闪失,对任何事都是以最大的心慎重地对待,不敢掉以轻心。我们要在这上学习。

以下宗大师说明了自己写这段法轨的想法和做法。大师说到:

见是究竟欲乐根本,故特引诸无垢经论,并以易解、能动心意、符合经义诸善士语而为庄严,将粗次第略为建设。广如余处应当了知。

我见到依师的法轨是能究竟圆满学人欲乐的根本,所以特意引了很多无垢的经续,而且以容易发生胜解、能够动心的、符合经义的各善士语录作为庄严,略建了一个粗的次第。详细内容应当按其他教典来了知。

这里“究竟欲乐的根本”就是指依止法。“究竟欲乐”就是彻底地达成学法的愿望。也就是自己学菩提道,是希望通过逐步地除过引德,最终达到断证究竟而成佛。能不能彻底达成愿望,就在于修依止法能否如实相应。也就是说,就道而言,需要是一种圆满、具足次第,一分也不少、一分也不错的道法;就产生道的实效来讲,是必须得到善知识的摄受、加被,由此才能在学法以后,源源不断地出现功德、消除过失。没有得到善知识的摄受、加被,单凭自学是不可能成就的,所以依师法就成了道的根本。

宗大师看到这是修道能否成功的根本,所以特别重视这一段法轨的建立。学人要想如实相应,一定要对于依止的法轨生起定解和真正发起想趣入的欲乐。最好是能达到很猛利的程度,这样一生当中都不会违越这个法轨,而且时时都在这上努力。

由于这是能否入道的关键,首先要把学人的心顺利地引进去,因此,宗大师想对此简略地建立一个规范的次第,这又要保证三点:

第一、可信度要高。所以特别引用无垢的经续,以佛菩萨的圣言为量,使学人深信不疑。看到佛和历代菩萨们都是这样教授的,没有什么例外,自己就会放心。

第二、启发性要强。所以选一些特别精要、有加持的大德的语录。也就是这些语言一听到就容易起胜解,容易动心,又合乎经义,这就能有效地把学人的心引入道轨,他学了以后确实能发生很多变心动心的感受。这样动了很多次,心自然就入进去了。

第三、要建立一个系统,有一定的规模。因此应当是有条不紊地、如理地建立次第和法轨。如果只是稍微说两句,没见到整个体系规模,一般人就不以为这是很重要的法,以为只是附带说说的几句教言。但是,已经见到了规模,每一层的理趣都揭示了以后,学人会对此发起决定的认识,自己的心就开始自觉地把它执为根本,看成重中之重。之后,在这上格外用心地去想、去修、去做,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道的根本,也才能够在往后的依师学法上达成相应。

要知道,没有这个根本,在学法上就什么实效也出不来,可见在一切道中它是最重要的。这样特别重视,并且已经肯努力地在自身上去实行依师的意乐和加行等,这以后再来传法的话,道次第从最初一步一直到最后一步,一层层的功德就会真正从心里出来。

我等烦恼极其粗重,多不了知依师道理,知亦不行。诸闻法者反起无量依师之罪,即于此罪亦难发起悔防等心。故应了知如前所说胜利、过患,数数思惟。

这里宗大师教导我们,要认识到自身的现状以及对治的方法,逐步地提升、改进,最终达到圆满。

现状是,我们凡夫烦恼非常粗重,对于依师的道理处在非常无知的状况。其次是我们的堕性很大,即使知道也不去实行。很多闻法者反而起了无量依师的罪过,而且起了这些罪过后,也很难发起忏悔和防护等的心。这就是目前存在的问题,在个人身上都会有很多表现,真正按正轨来检查的时候,发现心很难起来,行为上做不到,正面不能有力地趣入,反面不能有力地遮止。

这样观察到现状以后,就知道目前不是忙果,而是要在因上特别注重修习。要反反复复地思维如法依止的极殊胜利益,和不如法依止的严重过患。只有思维到了很大的量,心发生了猛利的变动,一想到过患的可怕,才能遮止依师的邪行,以及对罪过发忏悔心和防护心;然后想到依师殊胜的利益,而且是道的命根,就会发起勇猛趣入的心,从而非常努力地修持信敬、三喜等等。

于昔多生未能如法依止诸罪,应由至心而悔,多发防护之心。自应励备法器诸法,数思圆满德相知识,积集资粮、广发大愿,为如是师乃至未证菩提以来摄受之因。

接着的做法是,对于过去多生以来没有如法依止善知识的罪业,至心地忏悔,对于未来方面要多发防护的心。自身方面应当努力地完善法器的德相,也就是前面说到的四种德相——对于法具大希求,听闻时一心专注,对于法和法师起大敬重,舍弃恶说受取善说,诸如此类的相关德相。又要数数思维善知识的圆满德相,特别注重多方面积资粮,而且每一次都发很广大的愿心,譬如《普贤行愿品》中令善知识欢喜的发愿。这样来作为在没有成佛之间能被这样具圆满德相的善知识摄受的因缘。

这一段里的“多”字和“数”字很重要。不要以为这是没有必要的重复,要知道力量就是从重复中来,数量少了,根本不会形成力量。要一次又一次地发起这样的善心和善行,不断地发起就叫做修加行。要由数数地实修来达成内心的质变,也就是转心的效果,这就叫做修。总之,要求每一次都真正发起那个心来,只要你这样数数不断地去修,力量就在逐渐地增长。心一旦变得强大了,就有力量摄住自己,不往邪的方面发展,唯一往正的方面实行。这就是论中一再出现“多”、“数数”等的原因。

若如是者,不久当如志力希有常啼佛子,及求知识不知厌足善财童子。

如果能按照以上教导实行,那用不了太久,你也能做到像志力稀有的常啼菩萨,和寻求善知识不知厌足的善财童子那样,会出现非常圆满的弟子德相和依师的历程,以及最终迅速地圆成佛道。

常啼菩萨有极稀有的求法的志愿,他在任何艰难困苦当中都毫不退怯,甚至可以卖身来求取佛法。善财童子处处寻访善知识来圆成佛道。也就是他对于“依师是成道首要”具有极大的胜解,把这件事看成是极其重大,而且时时都是念恩、念德,他已经成了这样贤善的德性。

我们就是要以常啼和善财两大菩萨为榜样。而本论的依师轨理已经给你开示了方法,在缘起上怎么造就常啼菩萨和善财童子的路全都开示了,就看个人愿不愿意走。如果你能够非常珍惜它,一再地去实行,那用不了多久,你的心必然成了跟善财和常啼一样。所谓“事在人为”“有志者事竟成”,就是这个道理。

思维心中的法道

一、恶知识的判定标准是什么?将这一原则推展开来,抉择日常哪些人、事、物、环境等不能接触,哪些要多接触。

二、以信敬、三喜为心要,总结思维整部依师轨理的内涵。

三、依师轨理重在实行,对此你有何认识和体会?

四、在缘起的理则上数数思维,而发起决定:学法要以对师长的信敬为根本。

五、依宗大师的指示,反省自己在依师法上的病相。对此如何施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