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闻轨理

正闻轨理分二:

一、断器三过 

二、依六种想

听闻的正轨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一、思维闻法的利益,通过慎密的思维获得胜解信,由此引发求法的欲乐。

二、于法和法师发起承事,这是能与正法相应的缘起,通过如理如法的行持使自心上的缘起更为紧密相应。

三、正式听闻,须要依于闻法轨理,做到断除三过、依止六想,这样才能持住法义而不漏失。

闻法是学法的首要关键,在闻法时,能实行这一套听闻轨理,必定能得到最大的收益,如果能终生如一日的坚持,那么所有的听闻都必将极其圆满,从而获得极大的利益。因此引起终生奉行这套法轨的意乐十分关键。怎么才能生起这样的意乐呢?就是要观察正反的两种做法分别会得到什么利益、遭受什么损害,看清了利害关系,自然会生出实行正道的愿望。按这个规则转变自心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认定了这套做法,发起了特别愿意实行的心,才会尽其一生兢兢业业地实行,否则就不会持久。

眼下的难关是心态的转变,能否突破这一道关口就取决于是否触动了善根、真正发起了向上的志愿。要知道,凡夫都有很强的因循守旧的习气,不能发起大善心就不能克服恶习,即使善根偶有萌动,但很快又会被境缘和恶习抹杀。尤其现在这个时代,染缘炽盛,恶习熏染得很深,这样的心遇到了这样染污的境,会难以遏制的生起不可计数的邪心邪行,导致善心难以发起,善行难以贯彻。因此首先要重视转变心态的这个练习,每一个环节都刻苦勤勉的反复串修,这样才会有进益,切记不能轻乎略过。

要引发行持的意乐,必须先要花上一番功夫来深化观念。观念深了,行持的欲乐就强;欲乐强就能摄持住心,每一次都按善妙的法道实行。这都要靠自己切实用功,别人无法代替。

串习的量一定要充足。大家应该都曾有过这样的经验,每次得到了一点见解,自然会有要好好修的想法,会发会说:“我一定要发好心,走好道。”起了这种状态,就是初步发起了善法欲,就有了实行的根源或者动力。可惜的是,很多人只能保持三分钟的热度,很快又随着多生不好的习性走了,重新回到那种老油条的状态。所以说,多生习性如油入面,深不可拔(油一旦渗入面粉里,就很难清除出来)。因此我们要意识到,稍微起一两次心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大量的串习,才能使正面的习性凝结成形,这以后才能真正跟过去分流,不然就不会有彻底的转变。现在最要紧的是注意加强引发和培养,中间不要让它断了热气,要一直引发到猛利恒常才能歇口气,那时算是培养出来了,慧命的机体算是造出了一分。

这就好像烧煤,只要积聚了引火的因缘,就会引出一些火星。这以后就要加紧保护,要努力不断地扇火,让火星越来越扩大,达到了燃烧点就会燃起火来。这样火越烧越大,达到充分燃烧时就不用再管了,它会从始至终持续猛烈地烧下去。就好像这样,我们修行只是起一两次心,然后就放下不做,那点气氛很快就熄灭了,终究得不到任何成就。

修行唯一是塑造自己的心,一定要实实在在地修,不可能凭幻想来实现。这里面也没有便宜可贪,切实地在心上做功夫,把心练成跟法一样,就是得了真便宜。这么做是最直接的,此外都是绕远路。纸上谈兵都是在外面走,那是没有根底的,纵然经过恒沙劫也没办法成就。

在利益别人之前,先要学会怎么利益自己,要思考:学佛法如何能得真实利益呢?只有集聚因缘才会得利益。能得利益的因缘在何处呢?就在自己的意乐和行为上。譬如农民要获得丰收,必定是在自家的田地里辛勤耕耘,耕耘得越好收成就越好。同样,要得到佛法的利益,关键是在当下的心和行为上用功,没有别的方法,这就叫因地。认定了这个缘起就不会一味的空想,而是注重实行。

因地行持的重点是把握质和量,质要真,量要足。因此要分两步趣入:一、调准心和行为;二、不断的串修,由量的积累使它稳固、增长、圆满。这样在因地上行持得越彻底得到的利益就越大。

见到了缘起决定之理就要尽力去做,不要扭扭捏捏的不肯做或者只做一部分。要注意到,这是一笔只赚不亏、投资回报率极高的大生意,要果断的把资金全投进去,将来一定会得到千万倍的回报。只要有了一次这样的经验,以后就能发起更大的心,会更决断、更彻底的投入。这是一切利益的源泉,缘起的修量越大、越圆满,得到的利益就越不可思议。为了赢得无量无边的利益,应该用尽全力依照闻法的轨理实修。

心里有欲乐就会主动地反复练习,力求打造出一个源源不断地涌现善心和善行的相续。比如已经下定决心要建造一座无比庄严的大厦就不会只是空谈,也不是画张工程图就能满足,而是要渐次把每一个细节都按照构想完美地建造出来。同样,真正要学法就一定要依法打造出一个全新的自己,听一分就在自心上真实修出一分。这样实行一定是“士隔三日,刮目相看”,最终会成为一个圆具一切德相的上品法器。

此处要求修出如法的闻法意乐和行为。方法是按这里给出的法谱勤学苦练,一次又一次地引出它,使它越来越稳固、强大。由数数串习塑造自相续,到量时就已经成为自己的本性,这是真正在自心上具足了这套善心。

第三段法轨总的引导

修习第三段法轨——正闻轨理要在自身上实现的断证是远离三过、发起六想。要达到完全转成了自心的品德,才算修好了这一分法。

既然有意愿闻法就要有如理如法的行为。闻法是学法的第一个环节,就像生产线的第一道工序,它关乎后后所有的程序能否开展。因此务必搞清在缘起上要远离哪些过失、具备什么样的意乐才能与法道相应。通过闻思这一段法轨把这一整套的做法确定下来。这里要注意,在修前行的时候不是要求不动心,而是要强有力的变动心意才能奏效。心毫不变动是麻木、僵硬,是死水一潭,保持这个状态不会有任何改进。动了心才有转机,心有改变是进步的标志,改变越大意味着进步越大。

改变自心的重点是反复思惟闻法的胜利、引发胜解。只有生起了胜解才有信心、有干劲、有行动的意愿。接着就要抉择要走的路线,明确心上的缘起规律,再依此把心导入正道。具体的操作是观察心随顺缘起律和不随顺缘起律的发展方向。观察到位会非常清晰地见到心正向运行得利益和反向运行招损害的相。这是百分之百确定的,没有例外,缘起律就是这样井然有序,丝毫不会紊乱。不要想“按规矩做会不会是做无用功,会不会吃亏?投机取巧能不能占到便宜,是不是也能得利益?”天理不是凡夫的妄想,变来变去怎么可能叫法则?怎么能称为不变的定律?哪里值得我们始终奉行呢?这里的确有不变的法则,颠扑不破,一旦引发胜解或深忍信就会勇猛地行持正道,就有一贯坚持的心和行动。

学断器三过要用来反省自身有没有这三种过失,如果有要怎么改正?这关系到整个学法的前途,一定要调整好。要想到:如果不改正这些过失会使闻法不得利益,甚至招来很多损害。这就是自身上的隐患,是失坏闻法利益的最根本的因素。只有彻底改正过来,才能使每次闻法都圆满地受益。这样学道次第将会获得极大的利益,能把每一分法都持在心里、修在心上,出现极多修证的功德。所以每一次闻法能不能得到大利益关键就看断三过方面能不能做彻底。

其次依六种想同样要先在自心上抉择透彻:按缘起律,住在什么想中才能跟法道相应?为什么要这样想?这些想中哪一条是根本?六种想怎么发起?观察之后会明白对自己作病人想是根本,认定自己是病人才会把善知识看成医生,把所传的法视为良药,把殷重修当成治病。这一套观念是心与法相应的缘起,至关重要。只有内心真正建立了这套观念才能摄持住心,接受善知识的教导,诚心诚意地依教奉行。

相反如果内心没有建立这些重要观念,那闻法就一定会变成学知识。缘起上要彻底认清:如果是病人,最关心的就是遵照医嘱服药治病;但如果没把自己看成病人就绝不会把法师当成医生,把所传的法看成良药一般非常珍爱地受持,把殷重修看成治病不折不扣地奉行。这一套行为逻辑非常明显:既然我没有病哪里要守住药方呢?又哪里需要依嘱服药呢?因为所谓的求医、看病、保管药物、服药治疗跟自己毫无关系。这样只是以一种参与活动的心来听法,无论听多少都成了听演讲学知识,跟修心毫不相干,这就完全落空了。

像这样,最初没有把自心纳入正道,缘起上第一步走偏就会一路偏到底。就像学写毛笔字,掌握了基本的方法以后按这样练习就能写得一手好字,如果不按规范做就一辈子都写不好。在修心的最初阶段,每次都要多花点功夫把心调整到位,每次都要把心毫无偏差的纳入正轨。渐渐的习惯成自然,就会步步都踏到实处。否则一开始不依循轨理随便胡来,一路放野马,颠倒的习性越串习越坚固,最后就成了典型的老油条,无论听多少法都是无所谓的态度,都不会用于修心。缘起就是这么重大!开端决定了全局。

因此在开始修心的时候一定要注重相合于缘起。先是慢慢来,第一步就要非常严格地要求自己,有一个好的开端。每一次修心都按照法轨认认真真地修,要多花时间,这样渐入佳境,就能除掉过失引出功德,每修一次都会有进步。

在这里能切入的关键就是依六种想,每次听闻都如量地发起六种想,坚持下来一定会有好的效果。所以对此要特别用心地做好。

要这样想:如果是一个患了重病的人遇到一位大医王,而且得到了医王开出的良药,那么他只要遵从医嘱、坚持服药就必定会日益好转,最终彻底康复。同样,如果每次闻法都能依六种想,那么听一次就能对治一分颠倒,有一分好转。长期不懈地坚持,一年下来就发现已经有很大的进步,身心已经纳入法道,真正进入了实修的轨道,踏上了菩提正路。

今初

心要提示:


(一)法器三过

1、譬喻

若器倒覆,及纵向上然不净洁,并虽净洁若底穿漏,天虽于彼降以雨泽,然不入内;及虽入内,或为不净之所染污,不能成办余须用事;或虽不为不净染污,然不住内,当泻漏之。

比喻讲到器皿的三种过失:

一、覆器不入过:如果容器口向下倒扣着,虽然天向它降下雨泽,但一滴也不能注入。

二、毒器不净过:如果容器污秽不堪,雨水注入后会被秽物污染,失坏了清净的品质,不能成办要做的事,比如不能饮用或洗涤等。

三、漏器不持过:虽然雨水能注入器皿,容器也洁净,但因底部破漏,导致雨水漏失,无法存留。

容器有以上任何一种过失都无法取到雨水,只有断掉这三种过失才能有质有量地收集到雨水。

2、意义

如是虽住说法之场,然不属耳,或虽属耳,然有邪执,或等起心有过失等。虽无上说彼等众过,然听闻时,所受文义不能坚持,由忘念等之所失坏,则其闻法全无大益,故须离彼等。

与比喻相同,虽然身处说法的场所但耳识散乱到其他地方,心不在焉,没接收到说法的声音,就是覆器不入的过失。

或者虽然耳识专注听闻到了说法的声音,但内心有邪执或者等起心有过失等,导致传到心里的法被染污而不能成办利益,这是毒器不净的过失。

虽然没有上述过失,但是所领受的文和义不能坚固地持在心里,被忘念、起烦恼、造罪等所失坏,这是漏器不持之过。

如果闻法时有这样的过失,闻法就不会得大利益,因此必须远离。

“邪执”指内心有见解或习性等方面的颠倒执著,以见解的惯性认为法师的解释不合理;以串习的惯性而不愿意接受。或者以骄慢心不承认自己有过失,也不见正法的功德等。

“等起心有过失”:最初发起的心称为“等起”,从这以后的一切心、行都被带入同类的业行之中。如果等起有过失,比如想“我要多听法,将来才能通过传法得到更多的名闻利养”。以等起的这一念心使整个闻法的业行都成了染污业,无论听多少法,都得不到真实利益。

业的性质取决于最初的等起,等起不正则业行也随着入于非法之道,由此唯一出生过患,毫无利益。所谓“一步错则步步错”就是这个道理。

由于对缘起的愚昧,多数人都不注重调整最初的心态,其实所谓的调整自心也就是调正缘起。最初的心如理地转动起来,随后一系列的心态、行为也都会进入正道。如果最初的心态违背了正理,那么后后的一切心行也都将随之趣入邪道。所以“等起”这个词很妙,最初是什么样的态度,后后的心会一直受它影响、被它牵制。这个最初的状态就叫“等起”,它起得好后面就都好,它起得不好后面就都不好。

例如打座,最初身心状态没调整好时,不要草率地上座,宁可多花些时间也一定要把身心调理好,这样打座就会很顺。如果最初的状态过紧,那这一座就都是很紧的,这就是等起的作用。闻法也是如此,要先检查等起心的状态及时做出调整。闻法的效果完全取决于它,这是最关要之处。

“等”字包括了贪、嗔、骄慢等烦恼和妄念纷飞等状态。

“由忘念等之所失坏”:闻法时虽听闻到很多修心的教授,但马上就忘得一干二净。很明显,这样肯定不会依法轨实行,就像学拳记不住拳谱就无法练习一样。

很多人都有忘念的病,基本上是听完就忘,所以要采取措施,有针对性地来弥补。记忆力差就要多做笔记,不能全部记住也要记下关键的要点。如果专注力差,平时就要避免散乱的因缘,比如不说绮语、不看电视、不上网、不看世间书报等等。思维能力差就要多参加讨论,多向他人请教。所谓勤能补拙,只要多去复习、记忆、思维、讨论,肯下死功夫,就一定能够忆持住正法。

学法是极重大的事,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不能马虎、敷衍。要将学到的法都视为至宝,努力地思维和忆念,直到完全刻在心上。如果能这样坚持,法就会在心里起作用,指导你一生的修行。

“等”字包括了其他导致失坏法的因素。比如起了很大的烦恼,无法安下心来受持法义;或者造了罪业,心里动荡不安,一句也听不进去;或者业障很重,心被覆盖住,现不出法义等等。所以学法要尽量保持身心清净,避免染污缘,而且要尽量不造罪业,心态安定了才能持住法。

这里要特别提醒,如果在上网时毫无顾忌地接触各种染污信息,就会严重地失坏正念,直接障碍受持法义。心在染污境上不断地运转,会生起特别粗大的烦恼,心也随之陷入很深的迷乱,这样就根本无法受取法义。

(二)对治之法

此三对治,经说三语,谓善谛听闻,意思念之。

“善听”指专注聆听,“谛”指心意真诚。这又包括两方面:一、动机纯正,一心为了佛法和众生寻求多闻,无名利之心;二、心态纯正,没有偏袒或烦恼的染污。“意思念之”,由内心珍爱正法故努力思维、忆念,将法持在心中。以“善听”对治覆器不入过,以“谛听”对治毒器不净过,以“意思念之”对治漏器不持过。

每次闻法时,都要默默反省:我有没有收摄心?我有没有专心听闻?如果都已具备就是在奉行“善听”。再观察:闻法时心里有没有远离偏执、成见、名利心、烦恼等妄念呢?如果都已断除就是在奉行“谛听”。

听法后还要及时思维、忆念这次学到的所有内容和每个要点,让法义在心中一一的明现出来,通过多次忆念把法刻在心里。又要反复观察抉择,直到思维透彻,认定了它,这样把法牢牢持住刻在心上。这就是在奉行 “意思念之”,有了持法的内涵。如此长期不懈地行持才真是学会了这一句。

每次听到的法都要尽量想透、记牢,这样就能在心中安装上法的操作系统,让法占据主导的地位,唯一遵循法轨运行。再遇到同类所缘境时,法的程序就会自动运行。只有这样学法才能恒时得大利益,如果佛法没成为人格的一部分就始终无法达到知行合一。

很多人容易犯漏器不持过,所以要重点改正。闻法后一定要用思维和忆念来持住法义,做到不须翻书随时可以运用,这样坚定地贯彻就有了“信受奉行”的内涵。

此亦犹如《菩萨地》说:“希于遍知,专注属耳,意善敬住,以一切心思惟听闻。”

“希于遍知”对治覆器之过。指闻法时要有极大的求知欲,想求得对法义的彻底认识。

以苦谛法为例,它的涵义甚深、广大,必须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誓愿通达的决心、全身心地投入才能完全通达。如果求知欲不强,就不会锲而不舍地钻研;没有锲而不舍地钻研,就难以彻底通透;而没有彻底通透,就不会有到量的厌患和出离。因此为达到不惑之地,必须首先发起求知欲。

凡夫人一定要知道,自己一直持着错误的知见,它的势力已经串习得极为强大,现在刚刚开始趣向佛法,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豁然开朗、彻见实相。我们要面对诸多的迷惑和犹豫不决,为了转变观念、心态要经历诸多苦涩和艰辛。有时会觉得进展非常缓慢,很难克服自己的习性,或者用很长时间思维也不开窍,破不开心里的迷团,或者觉得自己的心像石头一样坚硬等等。这都是修心初期的正常现象,这时切记不能急躁。

现在有一种人可以称为“感觉派”,他的取舍逻辑很简单:感到有点滋味就追求,反之就不要;能听出点门道的就要,反之就不要。这都是极狭隘的见识!很多事情必须是亲身经历那个过程,才能有所领悟,那是别人无法直接给予的。就像做妈妈的喜悦和辛苦只有真正养育过孩子才能体会到,仅仅听别人讲是完全不够的。所以,重要的是实际去做,真实地走完这一段历程达到成熟。

说到“开解”就必然有从迷闷到开朗的过程,只有刻苦地研究、思维才可能豁然贯通。没有足够的求知欲和精进,就很难打开见解。所以“欲”是动力源泉,由欲驱使,一定会出现下面的三种行为相。

“专注属耳”,对治覆器之过。由强大的求知欲就会全神贯注地谛听法音,就像戏迷看戏时,最喜爱的名角一出场,立即屏气凝神,乃至一个唱腔、一个眼神都不肯漏过。要做到这样一心专注在法句上,字字句句都听进心里。

“意善敬住”,对治毒器之过。对圣法生起了极大的希求欲和敬重心,听法时就会安住在很深的恭敬中,丝毫不动摇。恭敬是与圣法相应的因,住在恭敬中就有了接纳法的状态,法就能清净地受持在心里,就能成办种种利益。

“以一切心,思维听闻”,对治漏器之过,就是要尽一切心力思维所闻法义。

怎么才能发起最大的心力呢?这个缘起仍然是由高度的胜解引生强烈的欲乐,以此发起最大的心力。

首先思维确认在一切果中,法界是本自元成并且具有极大的义利的;对于现证法界而言,除了闻熏圣法以外没有更殊胜的因。这样确认了世上最具大义的唯一是圣法,它是实现一切利益安乐的源泉,之后就会毫无保留地把心献出来,会发起最大的希求欲,心的闸门会完全打开,精进的力量全分涌出。这以后,不让他全力倾注也不可能。这样的人就叫做道人——法道的行者,他身上发展出来的是法道的信念、热诚和精进力,成了全身心投入法道的人,这才是最高尚的人。

所以,我们对于一切利乐之源的法道,从始至终要有“全心”的内涵,“全心地珍爱”“全心地倾注”“全心地历练”等等。而发起“全心”,是源于对法道完全的皈依,这又源于真实发起胜解和确立志愿。内心起了大欲乐,就会全力倾注,这就好像有了探索科学的热忱,就会废寝忘食地投入那样。

但现在检查下来,我们求法的心还没有世间人求财求色的心真切,这是因为在第一个环节——引发胜解上,还远远没做到量。其实,胜解才是信仰的根源。内心力量的源头没有打开,就发不出全分的心力,因为还有障碍。这样看到了症结所在,就知道必须以发起胜解作为启动心力的前方便。现在很多人在听完法后,大略地想想就放过去了,根本没出现真切求法的心,这样当然得不到大的成就,连心力都没引出来,怎么可能成就呢?《遗教经》上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心是根本,心发不出,连门都没有入,哪里能登堂入室呢?

其实,对比观察就会发现,世人求财是真求,他发的求财之心每一分都是真的,他是真正在用血汗创业,真刀真枪地干。一遇到发财的机会,绝对会发出一切心力来求取。为什么他能全心地真干呢?因为他视财富为第一,爱财超过一切,因此他在这上发的心全是真的,不掺一点假。这完全证明了由胜解发起欲(不过他是邪的胜解),心里的缘起法则一点也不会错。

又好比世间的好色之徒,他是真正的好色,会倾注一切心力来求取。为了追求女色,什么想的、干的,下至点点滴滴全部都能干出来。欲一旦到量,就像堤坝崩决一样,会无法遏止地涌出,不会只发一半心,也不会发一点又缩回来,而是会完全投入,就因为他已经把爱欲视为第一。这也证明有了充分的欲乐,就会全心投入。就像闸门完全打开,水就立即源源不断地涌出那样。所以关键要对法引生胜解,视学法为第一大事。只要在道的源头上全面地拓开,之后就会发出无法遏止的力量,自然会倾注一切心力思维法义。

以上说明了修心的原理。

思维心中的法道

一、如何发起实行本法轨的心?修心时要重点把握哪两分?分别如何落实?

二、观察正反面的缘起,发起决断——“我必须做到断除三过、依止六想”。

三、思维法器三过,反省自己是否有这些过失。

四、思维法器三过的对治,每次闻法要努力做到。

反省心中的法道

每次闻法后,要对照这张表做切实的反省。先要这样努力规范自己,只有做过特别多次以后,才会发展成坚固的性格和念力。没有这样养好规矩,就不会出现串习的力量,不可能塑造成自身的品格。所以在学道次第时,反省要成为每次不离的功课。


(二、依六种想)

心要提示:

病想立根本,依师若求医,

爱法如良药,疗病殷重修,

如来住师身,正法令久住,

六想为缘起,恒依入正闻。

六想是学法必具的观念。具足六种想就已经建立了学法的缘起,能把听闻到的妙法视为治疗心病的良药,一一放在心上殷重修持,由此达成离过证德的功效。

(一)于己作病人想

依六想中,于自安住如病想者。

六想当中,首先住在自己是病人的观念中。

如《入行》云:“若遭常病逼,尚须依医言,况长遭贪等,百过病所逼。”

如同《入行论》中所说,如果被一般的病逼恼,都还必须谨遵医嘱服药,何况无量劫来长期备受贪欲等百种烦恼大病的逼恼,更应一心依止善知识的教导来治疗心病。

要这样想:如果是自己感冒了三天还没好,那必然急着去求医,对医生的吩咐全数奉行,因为有迫切的脱离病苦的欲求。但我对于深远的生死大事目光尚浅,还发不起寻求离苦的恳切心,这都是我内心被蒙蔽的缘故。

这就需要认识到,自己长劫以来连续不断地遭受贪、嗔、痴等无数烦恼病的逼迫,其中任何一个没有根治,都会一直困扰我们,会辗转不断地增长蔓延。这些病已经无数次地陷自己于恶趣深渊,如果还不赶紧治疗,那将来的苦就会更深、更大、更漫长,这是我们内在存在的极大隐患,因此求法治病是刻不容缓的事。

接下来要这样考虑:在哪里能找到治这种病的医生和药物呢?在世间找遍了都没有这个医疗系统,只有佛门里才有。它是从释迦大医王那里传下来的。现在我有幸遇到,实在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因此我要谨遵医生的教导,长期治病。这个治疗的过程会很长,要分很多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关部分的调理。我从始至终都听从医嘱,坚持治下去,按时按量地服药,这样就能逐渐去掉我内在的各种颠倒心病,就会慢慢好起来。

做这样的切身考虑非常关键,大家要尽快学会这个方法。有了切身的反省和观念的建立,才会出现相应的身份的定位、态度的定位和行为的定位,这才有了心理的转变。一旦有了自己是病人的观念,学法就会立即进入正轨,每次学到的法都会主动用来调治内心的颠倒病。如果没有这个关键的想法,那听再多法都难以转换成修行。作为一个修行人,可以说一生得力处就在病人想上,一生自欺处就在不起病人想上,有了这个想会让我们受益终生。

按照心上的缘起律来衡量,这个想是求法的真实起因,有了这个想,每次学法才会进入角色,才会有一系列法道上的运转。它是根本,所以要努力发展出来。

延长难疗,发猛利苦,贪等惑病于长时中而痛恼故,于彼应须了知是病。

这里教导我们,要从烦恼病的症状——延长难疗、发猛利苦以及长期痛恼三方面,来确认自己是病人。

1、延长难疗

我们要观察到,对于烦恼病,如果拖延治疗,它就会发展得越来越深,最后会很难调治。人到了烦恼深重的程度,就会无力自拔,走向毁灭。看到了自身存在的隐患和烦恼病的发展趋势后,就知道对这个颠倒心病不能拖延,必须尽快医治。

如果对此抱持无所谓的态度,那就表明内心极其愚昧,对自己的前途丝毫不加考虑。其实心上的确有缘起律,有因就必有果。烦恼病一旦加深,就会引出无穷无尽的苦。颠倒心串习多了,必定积重难返,业障会像滚雪球一样越增越大。世人造下杀生、偷盗、邪淫等的大罪业,都是因为在最初沾染了恶习后没能及时对治,这样不断地加深,等串习到一定程度时,就陷入了罪业的深渊,难以拔出。

又像一个吸毒的人,如果在最初毒瘾尚浅的时候就采取措施戒除,那就容易戒掉。等到吸过多次,毒瘾已经深入骨髓时再去戒,就十分困难。毒瘾越深,发作时的苦就越大,也就越难忍受。这以后的结局,可想而知是十分悲惨的,他会在这个恶性循环里越陷越深,很快就会死去。

与此类似,我们的心相续好比病菌基地,里面充满了各式各样的烦恼病的病菌,如果一再地放任、加深它,恶性习气的活动力就越来越大,烦恼会越来越多。每一个发动起来,都成了极难治疗的生死重病。

2、发猛利苦

3、长期痛恼

这里要依据作用理来观察。首先这样观察烦恼的体性:每次一发起烦恼,就会使自心出现烦乱、气恼、罪恶、阴暗等的苦相。这说明它是苦因,有发生苦的势力。再从量上抉择:烦恼串习得越强,感苦的势力就越大,发一次就严重一次。由此可以决定:我们如果对自身的嗔恚、贪欲等的烦恼病放任自流,那它的势力就会不断地增长,越来越大。不必说来世的异熟果报,当下一现行就会发生猛利的苦恼,让自心陷在恶劣的心态中。短则几小时,长则几天、几个月都难以拔出,一直陷在苦恼的泥潭里。

接着从时间上观察长期痛恼的结局:像这样,只要病因存在,就会不断地变现出各种身心的苦恼。如果不进行治疗,任由它辗转相续,那就必然会昼夜都在烦恼病的痛恼中,始终无法止息。

由以上这三点就能确认自己得了烦恼病。这样住在自己是病人的想法中,自然就会有学法治病的愿望。

迦摩巴云:“若非实事,作实事修,虽成颠倒,然遭三毒极大乾病之所逼迫,病势极重,我等竟无能知自是病者。”

迦摩巴说:如果并非实事,却当实事来修,这当然是颠倒的,然而实际上一向遭到三毒特大病症的折磨,病情极重,我们却不知道自己是病人。

不说无数生以来,连今生短暂的几十年,我们的心也一直阴晴不定——不在愁中即恼中。这是因为在我们内心有极多的烦恼病毒,一遇境缘,加上非理作意,烦恼就猛利现行,无法自主。每当烦恼病发作,我们的身心就陷入了深度的恼乱逼迫当中。有时是半天、一天、两三天,甚至更长的时间,无法从病态中拔出,整个人心神不宁,吃不香、睡不好,身心完全失调,这不正是病情很重的表现吗?再把眼光拉长,看到长远的发展相,那就是——到了临终,这些烦恼病会猛利地发作,把我们直接抛入恶趣,在极漫长的时间里饱受剧苦的折磨,业报没受尽就无法脱离。照这样算下去,把每一个烦恼导致身心沦落苦海的周期叠加起来,那将是一条见不到边际的苦流,这难道不是世上最重、最漫长的苦患吗?我们知道肝病、胃病是病,为什么不知道烦恼病是病呢?应当知道,这是世上折磨、虐待人最深最长的病。

我们应该这样问自己:我能一个月不生烦恼吗?能七天不生烦恼吗?或者能一天不生烦恼吗?很多人说:“一天肯定可以!”他是不认得什么叫病态,对几十种根本烦恼、随烦恼的相一无所知,才说出这种话来,实际时时身在病中不知病。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日常无非是接触顺、逆、中庸三种境,所以不是贪嗔就是痴,内心时时散乱、放逸,心续十分紊乱,全都是病态。这样日积月累,病态的相相当严重。哪一天碰到诱发力强的人事物,必然一触即发,就像烈火盛燃一样无法收拾。即使有时候好像很安宁,风平浪静,但这并非意味着病好了,那些烦恼病因正潜伏在心里,蓄势待发。过不了三五天,又偶遇境缘,还会发起贪欲、嗔恚等。或者一遇到五欲的境,又控制不住地深陷进去,散乱得一塌糊涂。或者有时又陷在执著自我的圈套里出不来,前尘往事接连不断地在心中现起,爱恨交织,心绪难宁。或者有时陷在重病当中,心情相当忧虑,怕自己的病好不了。又有时在竞争中失败,或者自我的尊严受到打击,心态就一落千丈,像瘪了的皮球一样。有时候见到或听到别人的圆满,发起难忍的嫉妒。或者又在哪天碰到了冤家对头,发很大的嗔怒,大动干戈。又或者呆着没事干,独处的时候不断地胡思乱想……诸如此类,要观察到自己是个标准的凡夫,内心里有非常多、非常重的烦恼病,这就是现状。

而且按照缘起规律,只要它遇到境缘,加上非理作意,三个因缘一和合就必定发作,没有一个例外。从这点就能看到未来的命运,会深知这就是苦因。不修道决定好不了,一定是漫无止境的苦。这里务必要有缘起的深观,要引起忧患意识,从而确认自己是生死病人,大患在身,极其可怕。这样才有一种自怜,才会入到佛门里来寻医治病。这个病人的身份一旦确认了,一系列学法的心态和行为就会归于正位,会十分恳切地听法修心,而不是来娱乐消遣或者找感觉。

(二)于法师作良医想

于说法师住如医想者。如遭极重风胆等病,便求善医,若得会遇发大欢喜,随教听受恭敬承事。

有了自己是病人的观念后,接下来心要安住在法师是良医的想法中。法师好比医生的角色,教导如何对治颠倒心病的方法,这又有遮止和修行两方面。比如指出身语意哪些颠倒的行为要遮止,如何来修对治;又如何发起如理的行持,比如多修恭敬心,多修善心,多思维圣法是法界最胜等流的道理,发起依止法的誓愿,多修厌患出离等等。就像医生教导如何积极地锻炼,来焕发身体的活力那样,法师是在治疗内心的病和恢复内心的活力,充当的是内在心理医生的角色。

按这样思维,就会确认法师是最重要的医生,由此会出现深刻的观念。观念一旦改变,态度就截然不同,不再把法师看成一般人,自己也意识到这种关系非常重大,它决定了自己修学的成败。以后每次闻法就会十分殷重,就像病人恭敬地听受医生的嘱咐,会关注每个交待。比如,如理的做法和它的利益如何,不如理的做法和所引生的过患怎样;要分成几个步骤来逐渐转变,每一步要怎么做;要避免哪些禁忌;做到了量有什么效果等等。

观念完全转过来了,听法的心态就完全不同,不再是听听知识、趣闻或者各种论述的心理。但如果没转过来,就不会有大的改变。所以现在不是着急听很多法,而是要建立求法的善心,这是当务之急。不然,没有深刻的观念,就基本不会有殷重的实行,多数就因循苟且了。凡夫有几个愿意这样想、这样做?所谓“学好三年,学坏三天”,不努力在修自心上下一番功夫,就很难克服堕性。

要看到开端很重要,有好的开端就有好结果,它使我们无论听什么法都决定得利益。反面的规则也是决定的,因地没有如法地做,就不会有好结果,这是由缘起法则决定的。因此,每次学法都要有好的缘起,要依六种想来做。

以比喻来说,重病号长年被病苦折磨,就有迫切求医的心。如果遇到了好医生,那自然会欣喜异常,之后会谨遵医嘱信受奉行,会对医生恭敬承事。我们学法应当有对应的心态和行为,也就是要按以下的教导来做:

如是于宣说法善知识所,亦应如是寻求。既会遇已,莫觉如负担,应持为庄严,依教奉行,恭敬承事。

这是指我们确认了自己有烦恼大病,有想求法治好颠倒心病的愿望,之后对于能传法治心病的善知识,也应当像病人迫切求医那样去寻求,以求解决生死苦患。这样发了心,就出现了求法的正因。已经遇到善知识后,对善知识的吩咐,不能觉得是负担,而应持为庄严,要勉励自己尽量按善知识的教导奉行,以恭敬心作承事。

结合本教授来说,如果能遇到传授菩提道整套修行次第的善知识,就应当生欢喜心。对医生给的法药,对于这部教授的各项要求,都要尽量付诸实修,由此会逐渐遣除各种粗细的颠倒病。总的来说,我们应当格外重视求法治生死病的机缘。

该怎么来重视呢?就要按这句关键的教导来做:“既会遇已,莫觉如负担,应持为庄严,依教奉行,恭敬承事。”在依师治病的期间,要想到:能奉行善知识的教导是我的庄严。对各种修心的任务都极其用心地完成它,而且恪尽弟子的本分,尽量恭敬承事。

依师学法是想要治好颠倒病,彻底从生死中解脱。要达成这个最高目的,自然要经过许多治疗,需要克服很多障碍和自身的习性。而且一定要长年不断地依止,不间断治疗的过程。在这期间,善知识会施行各种治疗,需要经过各种磨练,要求是很严格的,该做的就必须做到,该改的也必须改正。对于这些我们不能觉得是负担,认为是限制自由等等。

《摄德宝》中作是说故:“故诸勇求胜菩提,智者定应摧我慢,如诸病人亲医治,亲善知识应无懈。”

论中的“故”字是说,以上的教言出自佛说的《般若摄颂》,因此这是世尊的教诲,我们应当切实奉行。

世尊教导我们:勇求大菩提的智者们,务必要降伏我慢,要像病人依止医生治疗那样,无有懈怠地亲近善知识。

为什么要摧我慢呢?因为内心起了我慢,就直接障碍跟善知识相应。心被骄慢障住,就直接和善知识的心分离了,即使善知识在面前,也只见过失而不见功德。《庄严经论》里开示说,亲近善知识以“下心”为缘起。这里确实有正反面的缘起:能降伏慢心,谦下地侍奉善知识,以此缘起,心就能跟善知识亲近;相反,被慢烦恼控制,丧失了恭敬,那就出了无形的屏障,无缘接近善知识。

因此,世尊教导我们在学法时应当“如诸病人亲医治,亲善知识应无懈”。病人亲近医生的态度就是我们的榜样。很容易发现:病人对医生的嘱咐会完全听从而且实行,再不情愿也会克服困难去做。不管药物有多苦涩,多难下咽,都会全部喝下去;不管锻炼有多辛苦,都会认真地照着做。学法要的就是这样的态度,对于善知识的教导,应当不懈怠地去做,尽力完成。总之,要用坚毅的心,走好依师学法的每一段路。

(三)于教诫作良药想

发起第二个想后,再作第三个想。承认自己是烦恼病人,也把法师视为医生、把求法看成求诊治,接着对于法师所说的教授就应当作良药想,不能视为无关紧要。

应当这样观察病人的状态:一个被病苦折磨得无法休息的人,有没有兴趣听一段跟治病无关的闲谈呢?他找到了医生后,会不会把医生开的药当垃圾随便扔掉呢?当然都不会。他最关心的是治病,对于能治病的良药会看成救护的根本,当然十分珍重。而一个没病的人,求医看病跟他无关,当然对于医生和药方没有兴趣。

从这里我们要体会到,如果认定了自己是病人,那必然会珍爱法师所说的教授教诫,牢牢地记在心里,会特别恳切地求法和殷重地修法。但如果没有生起病人想,就会导致角色错位,一系列的心态、做法全都偏离了轨道,是在正轨外的另一条道上走。这个缘起相当不利,会使人学佛几十年,在修心上毫无进步。长期以来,只充当观众或评论者的角色。每次听法时,认为是在听佛教老师讲一些知识。听完,觉得多懂了一点知识,到此就全部结束。对于所讲的法,连它是修心的教授都不知道,自然记不记得都无所谓。至于“听法后认真修心”,更是连影子都没有。这就导致只会谈论,一点不懂得修行,这就出现了极大的偏差,所以我们一开始就要避免,一定要按下面的教导来修。

于所教诫起药品想者。如诸病者,于其医师所配药品,起大珍爱。于说法师所说教授及其教诫,见重要已,应多励力珍爱执持,莫令由其忘念等门而致损坏。

第三个想是把法师所说的教诫视为良药。由此珍爱执持,不使它失坏。

先要体会病人对药物的态度,反省自己对待法师所说的教诫有没有这样的心,从中找出差距后,就知道怎么改正。病人因为有迫切治病的心,就会对医生所配的药起大珍爱,他知道要靠药来治病,不能丢失,因此他会用心保管妥善。而我们听法没有这样的心,没有想到每一分法都是解脱的良药,也就不在乎是否记住,没有记住也不会着急。这种心态很有问题。现在要按这样想来纠正:我是一个生死病人,要靠法师的教授教诫来对治各种颠倒病,不然就不会好,反而会加重。对于这些最重要的解脱良药,我一定要努力持住,不让它丢失。接下来思维:这是无形的心法,不像物质的药品可以储存在瓶子里,把盖子拧紧来妥善保存,那么该怎么来存好呢?这就要靠思维和忆念来想透、记牢,最后完全刻在了心上,就永远不忘,这样就算持住了,终生可以依靠它修行。

我们在认识了自己有很多很重的颠倒心病,对于法师宣说的教授、教诫,见到是对治心病极重要的良药后,自己就应当特别用心地珍爱执持,不要以忘失正念、懈怠、散乱或者逆反心理等而丢失损坏。每一次听法后,都要做到这一句——“对于法师所说的教授及其教诫,多番努力,珍爱执持”。

我们要这样操作:每次听法后,都认真检查:我真的持住法了吗?如果没有持住法,那怎么依法实修呢?当前最要紧的是持住法义。这以后就对自己严格要求,不吃不睡,也要把法持住。以这个持法的誓愿力,每次都尽心尽力地思惟、忆念,最终做到要点全刻在心上。只有这样起极端重视的心,才能持住教授不丢失。

用比喻作启发

下面再做一些观念上的辅导。要知道,我们在面临大事的时候,自然会以重视的心发出潜力和念力,牢记要点和重大事项。比如受命担任奥运会开幕式的总导演,心里立即会提升十倍的重视度。从受委任这一天起,取舍就非常断定干脆,在此期间减掉一切应酬、玩乐和意义不大的琐事。心里会认为:这是世界级的大事,跟平常的事项相比,有极高的要求,每个节目、每个环节都要力求完美。自己已经确认了这一点,就会在几年里废寝忘食地投入,绝不会马虎了事。凡是重要事宜,都会记在心上、写在备忘录里,心心念念全力倾注。他心里只有奥运会开幕式,其他都置之度外。我们如果有这样的心,就能够持住法。所以不是做不到,而是不去做。

为什么不去做呢?因为对“闻法是最大级别的事”这一点没有真正发起胜解,压根没觉得它比导演奥运会开幕式更加重大,认为这事无关紧要,持没持住都无所谓的。被这个错误观念所蒙蔽,心态就极其浅薄,相当轻忽随便,跟殷重的态度相差甚远。这样持不住法的缘故,更谈不上依次第切实修行。看看三地菩萨就很清楚,他对闻法有绝对的胜解,把闻法看成最殊胜的所求。因为这是现证法界最殊胜的因,是意义最大的事,所以为了求得一偈法,可以赴汤蹈火,即使要越过极大的火海也在所不惜。

这样启发以后,大家要重新看待听闻圣法这件事。观念上要做大的调整,要把学成佛的道次第,看得比开奥运会重大无数倍。要这样来加深重视的心,常常勉励自己尽一切力量持住宝贵的妙法,丝毫不丢失。有这份心就决定能做出来。由于对法有很深的敬重,自己没有好好持住的话,就会感到辜负法恩太大,心里会一直忐忑不安,感觉良心上有亏欠,会责备自己:这么做太对不起法了!只要持法的善心强,就绝对能摄持住心,非常努力地持好法。每次都全神贯注地听法,每次听完后都认真地思惟、忆念,直到把法刻在心上为止。心这样入进了正轨,就会使得这次学法在每个环节上都圆满地完成,因此极端重要。

第一次实行

这次要有对本教诲的第一次实行。以上讲了前三种想,照以往多半是听完拉倒,记不住也没关系,问题出在对圣法并没有起敬重心。现在认识到这样不敬法非常不好,因此就立下誓愿:今后我要尽心尽力地持法。立了誓愿就要付诸行动。今天作为一个开端,大家课后就要反思:这次讲了前三种想,有哪些重要的教授、教诫,我都思惟清楚了吗?形成了观念吗?都牢记在心,准备实行了吗?目前要努力的是多多地思惟、忆念。因此就收起心来,静静地把法义想清楚。为了得到它,用心、用笔、用口,很多遍地思惟、记忆、研讨等等,功夫做到了,就会完全想透,化成观念。之后再反省:我已经有了观念,认定了非这样做不可,现在我有实行的志愿吗?能励力奉行教诲吗?是一时兴起,仍在敷衍观望,还是在坚定地贯彻?是轻描淡写地做两下,还是以至诚的心不断地练习,把法道看得最重?要这样依靠反省来完成每一分修心,这才踏到了实处。

比如今天听的这堂课,要用一天、两天甚至三天的时间来思惟、消化,转成观念。有了观念,还要不断修习,养成德性。那么这样做是快还是慢呢?看起来很慢,实际进展是很快的。以往听法是左耳进右耳出,每天在听,速度倒是很快。但按上面那样衡量,就发现根本没结合在心上实修,一路都在表面上溜过。如果能换成现在这样一步一步实行的方式,那听一回法就有一回进步,决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要把完成的时间拉长,尽量做足功夫(当然,一开始要克服堕性,一旦克服了,就完全落在了实处),这样就是“缓缓修时快快到”,一生学法必然会有大利益。

思维心中的法道

一、观察自身的烦恼状况,来确认自己是病人。(这一点至关重要,至少要用两天时间来着重思维。)

二、体会病人求医的心理,对法师生起良医想。

三、体会病人对药物的态度,对法师的教诫生起良药想。


(四)于殷重修起疗病想

在把法师的教诫看成良药后,接着应当像治病那样,依止教诫殷重实修。

“殷重”,指认真完成修法的心。不是做给别人看,不是炫耀自己想博得赞叹,不是装模作样,也不是敷衍了事。比如问病人:“你服药是在表演吗?是为了得到赞叹吗?你治病会敷衍了事吗?”当然回答:“都不是!”他治病的态度是相当认真的,他是真心地依照嘱咐按时按量地服药,从不会空过一次,这种态度就叫做殷重。

我们要懂得修法是自己的事,要深知自己浑身是病。小的症状每天都在逼恼自己,大的症状也随时可能现前,一不小心就失足堕入恶趣深渊,陷入百苦交煎、漫无止境的大苦海中。已经沉沦到这种地步,难道还要硬逼着才肯服用法药,认真修持吗?但是,我们由于根本没认为自己是病人,就会应付法师,稍微修了一点就在法师面前炫耀,认为自己给足了法师面子。或者只是敷衍了事地修一点,凑合着完成任务就拉倒。这样以心地不真的缘故,终究治不好心病。

1、发起治病想的观念

(1)比喻

于殷重修起疗病想者。犹如病者,见若不服医所配药,病则不瘥,即便饮服。

怎么对殷重修起疗病想呢?由于我们从来没这么想过,在这上还很陌生,所以要通过体会病人的想法来引着心进入。

病人会这么想:现在医生给我配好了药,如果我不按时按量地服用,病就不会好,所以为了治病,我应当马上开始治疗。以这个想法就促使他立即服药。

这里要用理智把关,让它驾驭自己的心,来规规矩矩地服药治疗。按人的习性来看,谁也不愿整天吃苦药,也不愿意打针,更不愿意承受手术、化疗、穿刺等更痛苦的治疗。但理智告诉自己必须得克服,现在吃点小苦能换来长久的安乐。这样随理智而转,由理智的大人来做主,不听从像顽劣小孩一样的习性,就会非常决断地克服困难而服下苦药。

(2)喻义

于说法师所垂教授,若不修习,亦见不能摧伏贪等,则应殷重而起修习,不应无修,唯爱多积异类文辞而为究竟。

现在我们要发起跟病人类似的想法。要想到:现在法师给了我治心病的教授,如果我只是听而不修习,那是不可能制伏贪欲等众多烦恼的,所以我应当以殷重心发起实修,不应当不修,只喜欢大量积累不同类的知识作为究竟。这样想了以后,就以理智驱使心立即投入实修。

很多人学知识的习气重,喜欢掌握不同的知识,每次听到新鲜主题时都很感兴趣,喜欢从中积累这个名词、那个法相、这种理论、那种说法等。如果只有这种心,那就会以积累丰富的佛教知识为究竟,跟学习世间学科一样,与修行毫不相干。前面指示了圣法都是实修的教授,唯一指导人离过证德,从而完成佛道,对于其中的任何一分,都要在自心上修证到量,才能治愈生死大病。所以要知道,只积累佛教知识最多成为学者,只有如法行持才能成为行者(真实行菩提道的人)。

2、发起持续治病的观念

这是教导我们,只是大略地修几次还远远不够,应当对完具道分的圆满教授体系相续不断地勤修。这里要由观察自己的现状和希求的目标来发生观念。目前的现状是,由于无量劫来的串习,颠倒的习性极深极重;而我们所求的,是断尽一切过失、证得一切功德的佛果,这是最圆满的目标。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拼尽一生来实修,短期内做一两次的修心根本无法扭转颠倒习性,也就不能有效地根治生死大病,至于成就佛果更是遥遥无期。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起庆幸心,一方面也要作长远想。庆幸的是能进入菩提道完整的治疗体系,其中的每个阶段都会教导我们怎么治疗颠倒心。这里从起步到成佛之间,有一个相当漫长的阶段性的治疗过程,每个阶段都必须由“视殷重修如疗病”的观念驱使,在自心上去除过失、引生功德。

由于要克服顽固的习性,所以对于每阶段的修心教授,都要像瀑流水那样不断地串习,要相当努力勤奋来达成心相续的转换。那么在进入全程治疗之前,就必须首先做好心理准备。只有把观念调整好了,才会一直很顺利地与所传的教授相应,每一次都会主动地来治疗,不断地坚持下去。不会治了几天就放弃不治,也不会蜻蜓点水般浅尝辄止,不会急功近利、越级冒进等等。因为事先已经看清了,那样修不会成为绵密不断的真修实证,不可能有效地推进,以至达成圆满的断证。

一旦建立好了观念,真正有心要做到像病人对待治病那样,把每次听到的教授都尽心尽力地修好,发自真心地一念一念串习。这样下决心以后,你往后的人生历程,就会不空过地依道次第来修心,每天都在这上努力,没有一天一时缺乏修持。这就成了整天在法道上很忙的人,有那么多实修的内容等着自己完成,忙得连剪指甲的工夫都没有,哪里会去闲聊、看电视呢?

下面再讲论文:

是亦犹如害重癞疾,手足脱落,若仅习近一二次药,全无所济。我等自从无始而遭烦恼重病之所逼害,若依教授义仅一二次非为完足,故于圆具一切道分,应勤励力如瀑流水,以观察慧而正思惟。

论中说:好比自己得了严重的麻风病,病得手脚都脱落了,如果只吃一两次药,那根本无济于事。病人心里很清楚,得了这么重的病,必须依止医生长期接受治疗。如果医生说为了确保根治,不再复发,需要终生服药,那他心里也会认可。毕竟病得太深太重,不可能很快治愈,所以要有耐心坚持,不能着急。

我们要像这样客观地考量自己的病。这是无始劫来经过无数次的串习、增长,扎根于内心的各种烦恼习性,潜伏在八识田中随时等待爆发。其中任何一个大病发作时,都会让我们陷入苦海深渊,小病发作也会使得身心苦恼不堪。我们正这样遭受着成百上千种烦恼病的严重逼迫,一直没能脱离危险期,又属于难治的慢性病,怎么可能修一两次就痊愈呢?

所以现在要树立起长期修行的观念。要立定志愿:对于圆具菩提道一切支分的教授体系,昼夜勤奋努力,就像河水湍流不息那样,要不断地用观察慧如理地思维。通过大量地串习,实际达成纠正观念、心态和行为,这才能真正治好颠倒病。应当意识到,把凡夫心圆满转成佛心要经过漫长的时间,需要昼夜不懈地努力,因此我要做好准备,从现在起严格地按照菩提道修心教授里的任何一分要求,通过勤奋努力来实际修成它,昼夜如瀑流一般非常绵密地以观察慧作如理思维,以求彻底转化自心。

有了这个观念,就不会把修法的计划只定为一个星期、一个月或一年等,不会有一步登天的妄想,而是一种极长远的心,认定好了今后从生到死之间,每天都坚持勤修,步步踏实地走这条路。至于能走多远,修到什么程度,那是另外一回事,但必须先把观念定下来。

如大德月大阿阇黎赞悔中云:“此中心亦恒愚昧,长时习近重病疴,如具癞者断手足,依少服药有何益?”

如果认为自己没有病,那完全是自欺;如果认为修上一两座法就可以成佛,那也是痴人说梦。我们要客观地评价自己,看自己的心是否一直处在愚昧当中。

大德月在《赞悔偈》里说到,我们在无数生里长期串习养成的烦恼重病,就像得了严重麻风病的人,已经到了手脚脱落的地步,依靠少少地服几帖药有何利益?

要这样痛切地警醒自己。因为我们的心非常狡猾,不喜欢听从命令,它会认为:我已经修了那么多,还要修什么?这是凡夫的懈惰习气在现行,绝对不能听从。应当呵责自己:这么重的生死病,稍微修一点能起多大作用?然后发起长远心,倾尽一生用来修行。

3、于己作病人想至为切要的原因

由是于自作病者想,极为切要。如有此想,余想皆起。此若仅是空言,则亦不为除烦恼故,修教授义,唯乐多闻,犹如病者求医师已而不服药,若唯爱著所配药品,病终无脱。

我们要把宗大师这一段教诲牢记在心,这说得切中要害。很多人学法多年没有多大进展,问题就出在这里。这同时也导致了闻思与实修脱节,是很多人身上存在的问题。

现在有一类人叫做“闻思派”,其实是只喜欢听(但并非是如理地闻法),就连思都谈不上,修就更不必说了。这会出现很大的弊端,会养成个人的狂妄自傲,喜欢拿经典上的话对照别人,谈起别人来头头是道,却从不检查自己。他们把佛法当作知识来学习,只要记忆力好,很快就能记住,对于什么样的高深证德,都可以高谈阔论一番。然而落到实际上看,自己却连基本的改过自新都没有,这就成了严重的脱节。

这里是说,我们只要看清楚了前后的连环关系,就会明白对自己作病人想极为切要。它切中了要害,只要发起了这一想,其他想都会自然发起;而如果缺少它,那后面的一切就都无从谈起。所以,这是根本处、关键处。这第一想会自然引发其他想,会产生一系列的善意乐和善加行。

就像一个人知道自己得了重病后,会非常迫切地到处求医。听说哪里有治这种病的专家,纵然千里迢迢,也会不辞辛苦地上门求治。找到医生后绝对会诚心地依止,所谓的恭敬承事、依嘱奉行等都自然会展开,心态和行为会特别诚敬、顺从。这就讲了怎么由第一想引生其他想,以及引发的相关心态和行为。

所谓“切要”,是说它是发起后后一切意乐和行为的源泉,源头一旦开启,后面自然会源源不断地涌出;源头如果被堵塞了,就不会涌现出溪流。所以,先在切要处开发根源至关重要。譬如,亲子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关键在于孩子要有孝心,这就是切要处。开启了孝心这个根源,自然会发出各种孝行,这样彼此的心是融通的,家庭气氛自然会好。师生关系也一样,关键是学生要有尊师重道的心,有了这个心,自然会出现各种尊敬师长的心态和行为。

像这样,有了观念上的重要基础后,就“得本不愁末”,自己在病人想的驱使下,各方面都会主动地做出,不必要反复交待。就像一个女人,一旦做了母亲,以对孩子的疼爱之心,自然会发起照顾孩子的各种心态和行为,以这一个心就会引发无数的行为。不是说非要文化很高,或者必须得经过育儿培训才能当母亲,根本的德性一旦开发,自然会出现无量的方便之行。

懂了这个道理后,我们首先应当在第一想上着力。就好比练拳,哪一招特别重要,就要多练那一招。我们不要认为这只是在讲解知识,实际从第一句讲下来全都是在指示修心。如果没意识到这一点,对第一想只是口头重复,从来不在自心上建立观念和安住在这个想法里,如此一来,第一个病人想都成了空话,那后面作意法师是医生、所闻的教授是良药、在自心殷重修是疗病等想就全都成了空言。

如果求法治颠倒心病已经成了空话,却还在不断地听闻,那只能表明你喜欢多闻而不实修。就好像一个病人,从来不依药方抓药、吃药,只是像收集邮票和古玩那样收集药方,但是无论他收集了多少名医的药方,他的病也不会有一丁点儿的好转。这个比喻有极大的讽刺意味,即便如此可笑,在学法的队伍里却屡见不鲜。很多人喜欢收集法。首先是收集各宗的典藉、各派的法本,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家里都可以开一个佛教图书馆,也相当有成就感。紧接着又发展成收集光盘和视频,当代各派大德的讲法、灌顶、放生、主持法会等的视频应有尽有。这些法本和光盘都很殊胜,可惜只成了他炫耀的资本。而且收集得越多,看得反而越少,甚至一直忙于收集,从来没有认真看过一本,更不用说修了。这样下去丝毫也不能使烦恼病减轻,想要彻底根治就更是痴人说梦了。

《三摩地王经》云:“诸人病已身遭苦,无数年中未暂离,彼因重病久恼故,为疗病故亦求医。”

《三摩地王经》上说:人们如果得了重病,在无数年月里病痛缠身,没有片刻休歇,那么为了能治好自己的病,彻底恢复健康,他会非常急切地寻找良医。这是病人的心态。

“彼若数数勤访求,获遇黠慧明了医,医亦安住其悲愍,教令服用如是药。受其珍贵众良药,若不服用疗病药,非医致使非药过,唯是病者自过失。”

(这里“访”,是说四处奔走,到处打听。“黠慧”,是指医生对病症和根源诊断得很准确,还懂得善巧疗病的方法。)

如果东奔西走、历尽波折后,终于找到了一位黠慧明了的医生,他能准确地诊断出病症,又能开出有效医治的药方。而且他充满慈悲,对病人细心嘱咐,该怎么服药,要注意哪些禁忌等等。如果病人得到了珍贵的良药,却根本不服用,结果仍然被病痛折磨,痛苦不堪,这不是医生的过失,也不是药物的过失,唯一是病人自己的过失,因为他没有依嘱治疗。

医生有智慧又有慈悲,但他只能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良药,而药物也只有在服用后才起到效果,不可能只凭了解药物的相状、属性等就能治好病。这是很浅显的道理。光是收集和谈论药物,从不服用,就不会治好病。

“如是于此教出家,遍了力根静虑已,若于修行不精进,不勤现证岂涅槃。”

对应譬喻所说,我们已经在佛的圣教下出家,又了解了五根、五力、静虑、般若等各方面的修法,如果自己没有依教法在道上勤修,精勤地现证,那又怎么能无因而得涅槃果呢?涅槃,指息灭一切苦和苦因。不修法来对治颠倒心,怎么可能使苦全部息灭呢?

又云:“我虽宣说极善法,汝若闻已不实行,如诸病者负药囊,终不能医自体病。”

世尊又教诫说:我虽然宣说了极好的法,完全是离苦得乐的妙道,但你听后却不实行,就像病人背着一个药囊,里面充满了妙药,却从来不吃一粒,终究不可能治好自己的病一样。

《入行论》亦云:“此等应身行,唯言说何益,若唯诵药方,岂益诸病者。”

《入行论》中也说到,这些听到的法应当在自身上实行,只是口里说说有什么利益呢?就像病人只是念诵药方,从来不服用一剂,哪里能得到利益呢?虽然记下药方可以方便随时抓药,但最关键的环节却是服药,这决定了病能否真正得到医治。

总之,这些圣言都是教导我们必须把听到的法移在自身上殷重修持,否则得不到实际利益。

4、教诫于殷重修发起疗病想

故于殷重修,应当发起疗病之想。言殷重者,谓于善知识教授诸取舍处,如实行持。此复行持,须先了知,知则须闻,闻已了知所有须要,即是行持。故于闻义应随力能而起行持,是极扼要。

因此,对殷重修我们要发起这是治疗生死病的想法,要常想自己是病人,法是药品,提醒自己投入实修来治病。“殷重”,是指对善知识教导的取舍处真实地奉行,说了该行持什么就实际行持,该断除什么也真正断除。而且,要行持就必须先了解该怎么行;而想要了解,就必须听闻善知识的教授。透过听闻了解了所要做的事,就是行持的地方,而不是另外寻求所修,因此对于所闻的教授义随能力发起实行,这极其关键。

所以务必要知道,现在所听闻的道次第的每一分教授都要投入实修,这是当前要切实去做的事。而且要一段一段地完成,不能无次序地随意乱修。好比老师今天教加法,你听好了就认真练习做加法,不要稀里糊涂地乱做乘法。老师在教减法时,你又好好地学减法,教乘法时再练习乘法,学除法也是这样。依照老师施设的次第来学习,四则运算就会很快掌握。如果不按程序进行,老师讲一个,你私下里却做另一个,等大家把四则运算学完了,你却什么也没学会,学得一塌糊涂。

道次第属于成佛之道全程的教授,有一步一步的修行课程,善知识教导哪一步,你就应该依教导做好当前这一步。必须严格按次第进行,循序渐进地前进,不然就没办法修上去。这是学道次第的规矩,不能随意紊乱。

如是亦如《听闻集》云:“设虽有多闻,不善护尸罗,由戒故呵彼,其闻非圆满;设虽闻寡少,能善护尸罗,由戒故赞彼,其闻为圆满;若人既少闻,不善护尸罗,由具故呵彼,其禁行非圆;若人闻广博,及善护尸罗,由俱故赞彼,其禁行圆满。”

这里以四种情况区分圆满与非圆满,强调行持的重要。

第一种情况:

如果有人虽然有多闻,却没有好好地护戒,以戒行有亏缺的缘故,应当呵斥他闻法没达到圆满。护戒是实行的代表,指各种应断的恶行或过失都认真遮止,不去造作;各种应做的善行或功德都尽量去做,这就是护戒的实行。只听闻而不好好护戒,所闻的学处并不付诸实行,这样闻法就不圆满,还没有做到家。

第二种情况:

如果有人虽然闻法很少,但他能好好地护戒,以实行护戒的缘故,赞叹他的听闻很圆满。他能把所听的法实行起来,听几句就做几句,对他来说,所听的法都做到家了。前者是听一万句没有修一句,所以他这一万句都没听圆满,全都不及格。

佛法是修心的课程,重点是在修心上,不在巧言善辩、能说会道上。佛法的考试也是从修心的程度来衡量,不是看我们能否像录音机那样非常会记录,这些都可以伪装,但一个人实际的心念和行为却无法伪装。所以务必要知道,我们的课堂在心上,一切功课都是在心上做,考试也是在心上考,圆满也是在心上圆满,一切法道的行持都是在心上完成。道次第称为修心教授,而不是学知识教授,每次闻的教授都要去实修才有考分。

第三种情况:

又有人既缺乏听闻,又不好好护戒,由具足两方面过失的缘故,就呵责他的修行不圆满。他是既无知,又不好好护戒,根本没有止恶修善,这是最差的修行人。

第四种情况:

又有人不但听闻广博,而且能好好护戒,由于他有知行两方面的品德,就赞叹他的修行很圆满。

由这段圣言的教导我们会醒悟过来,知道听任何法都要用在修心上离过证德,这样才会学圆满,学到家。所闻的法到底学到了多少,唯一从自己的实行程度来打分。就像学数学能得几分,不是看你听了多少堂课,而是看你听了讲解后能做出几道题,演算和推证的能力如何。学法的成绩也应当按这样类推。我们要有新的评分标准,然后客观地给自己打分。

又云:“虽闻善说知心藏,修诸三昧知坚实,若行放逸令粗暴,其闻及知无大义。”

这里再由正反面的对照来显示知行合一的重要。我们先要由反省、观察来确立纯正的观念,这是当前要完成的重点。一个纯正的观念会利益我们菩提道的每一步,不要认为现在没讲什么修法,就不去重视,那只是不知轻重的表现。

先看反面的情况:

如果已经闻到了圣言教诲,了知了心要,也知道修持三昧才能得实义,但自己的行为却随便放逸,使身心日益粗暴,这样的闻和知就没有大义,只是增长知识而已。“知”是前位的事,要把“知”转为实行,在自身上实证到佛法,这才是关键。

“若喜圣者所说法,身语如之起正行,是等具忍友伴喜,根护得闻知彼岸。”

正面的情况:如果有人喜好圣者的教诲,而且在听闻后,身语意能如同教导的那样发起实行,这样在法上具有坚忍品性的人为善友所欢喜,他由善护根门而达到了闻和知的彼岸。

“具忍”,指行持法道有坚忍的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动摇。没有这样的心力就无法贯彻修法,往往堕在因循苟且的惰性中,而实行必须要克服惰性。在法道上能坚忍力行的人,他的行为就为正法上的友伴所喜爱,大家都称赞他是个好行者。这样的人学一分法,就会实修一分,恒时谨慎防护根门和心念。

根门是发起生死的因或者所依,之所以被卷入生死,就因为根境接触时起了各种妄识,从而源源不断地造作杂染业。为了解脱生死而办道,就是指恒时守护自己的根门和心念,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由于实践了圣教的宗旨,因此说到达了闻知的彼岸。

闻知是实行的前导,只有所了知的法义已经在自身上实行,才是闻知到了究竟处或者学到家了。“学”的涵义是依圣教指示,学到诸佛菩萨的行为。能把自己的心学成圣贤的心,才叫法学得好,并不重在口头言说。

前面指示了“圣言是教授”,学圣人的言教就是遵循圣人的教诲,把心和行为修成圣贤。能实行就叫做到了闻知彼岸,指从语言的教法变成了心上的证法。“彼岸”就是指到了究竟处,学到家了。经过勤学力行,智慧、慈悲、信心、恭敬等,以及各种身语意的善行,都在自身上出现了,已经实行出来,完全变了一个人,这才是学法学得好,才是学对了。古人说:学《论语》之后如果跟学之前一样,那就白学了。学圣贤之道,应当有气质的转变。佛道的教授都是要人实际去改过自新,顺着法道修习,去掉颠倒的心,修出纯正的心。每次听完了教授后,就马上移在自身上实行,能这样学法,就会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这个问题十分重要,这里引用多处经教反复教导,目的是让我们产生深刻的认识。这是古往今来一切行者们的共同观念,我们也应当步其后尘,踏上实修的道路。

《劝发增上意乐》亦云:“谓我失修今何作,殁时凡愚起忧悔,未获根底极苦恼,此是爱著言说失。”

《劝发增上意乐经》中也说到,不知道修心真义的人到了临死时,会生后悔心,他会想:我在有修法机会的时候没有好好把握,空过了一生,转眼死亡就要到来,我该怎么办呢?因为他没有修过法,心里没有丝毫把握,对前途充满忧虑,因此说“殁时凡愚起忧悔”。这是必然会出现的。曾经拥有那么多的修行良机,想修的话,每天有很多时间都能用于修行,但却一直不懂得珍惜,徒耗了一世人身,在临终时后悔莫及。

我们要引以为诫,不要做这样的愚人,要时刻警醒:如果我现在还是在空谈中度过,并不在自心上修持,这样几十年很快就过去了,到死时一定后悔莫及。如果没有福分遇到佛法还情有可原,但自己有大福报遇到成佛的教法,如果知道好好珍惜用于实修,就能得到极大的功德和受用,积累起超过虚空量的大福德,能够往生净土或者转凡成圣等等,但这些修法机会全都错过了。

这样没有获得根底的缘故,会极端苦恼。这都是一向爱著言说的过失。也就是一向耽著在谈论上,没有切实用功,最终一定会后悔。“未获根底”,是说圣言教授本应当放在心上实修,有实行才有根底,没有实行就流于空谈。即使高谈一千丈,内心也没有一点根底,都成了虚假的功夫。心上的规则是,实行了才能得根底,得了根本就有内涵,就不会后悔;空谈就不得根底,并没有内涵,一到关键时候就无力度过,会极度苦恼。

又云:“如有处居观戏场,谈说其余勇士德,自己失坏殷重修,此是爱著言说失。”

这是再用譬喻来说明什么是爱著言说的过失。好比观众坐在戏园子里看戏,谈论台上的勇士多么了不起,具有哪种功德,他只是谈论别人,自己却一无所有。又好像数他人的宝贝,自己没有半分钱。像这样,自己不作殷重修,没得到修法的功德和受用,就是爱著言说的过失。所以不要只做评论家,而要做佛道的行者。“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要在谈论和实行二者间做一个选择的话,我们要选择说得少、行得多。

又云:“甘蔗之皮全无实,所喜之味处于内,若人嚼皮故非能,获得甘蔗精美味。如其外皮言亦尔,思此中义如其味,故应远离言说著,常不放逸思惟义。”

这里又用比喻作启发。比如甘蔗的表皮没有实义,精美的甜味都在茎秆内部,如果一个人只嚼皮,当然得不到甘蔗的精美味。像这样,语言是表皮,思惟它蕴含的法义才能得到妙味。因此,我们应当远离言说的耽著,身心不放逸,恒时思惟法义。

如果只喜欢表面的谈论,从来不消归在自心上思维涵义,那就根本品尝不到法的妙味。比如做了几十年学者,对各宗各派的佛法都可以高谈阔论一番,但也只能成为一名伪专家,当别人问起,几十年里你都得到了什么佛法的受用时,扪心自问,什么味道也没尝到。这样有何实义呢?

所以,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我不能放逸,今天再怎么也要在自心上思维法义。思维的目的是要矫正自己的心和行为,而不是搞研究、做课题,这跟我寻求菩提道没什么关系,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修心。所以一切的思惟都应放在心上,要反复地想:圣言是怎么教导我的?而我的心和行为又是怎样的?哪一点有过失,我是怎么出了错?怎么没合到真理?这样思维看清楚了,就要调正心和行为。一定要常常这样思维真实义。思维就是再三抉择自己的心和行为,做如理的反省,我们应当按这样成为菩提道的行者。

思维心中的法道

一、思维病人的譬喻,发起治病想的观念。

二、观察自己烦恼病的严重度,发起持续治病的观念。

三、为何对自己作病人想极为切要?试着对照自己学法的状况作思维。

四、“学法重在实行”,对此你有何认识?请反复思维《听闻集》等教证,来引发、加深这一观念。


(五)于如来所住善士想

于如来所住善士想者,随念世尊是说法师,发起恭敬。

这一想是指我们闻法时,要想世尊就是这位说法师,现在是佛来给我传法,这么一想就发起了恭敬。

为什么要按这样来观想呢?因为如果想到世尊住在说法师身上,现在是亲自在佛前听法,就会起至诚恭敬的心,一心领受法义。比如我们看到木雕的佛像时,如果只认为是木头,那么佛像也就只是木头,如果生了轻视心,还会得一分亵渎的罪业。我们现在还是有分别心的凡夫,不是已经超越因果、高证果位的大禅师,还受制于因果律,因此我们心里怎么想,就会种相应的种子,这时就要采取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或者最能得到加持的方式。

比如当我们看到经书时,不能视为一般的书,而应当信受为法宝;当看到泥塑木雕的佛像时,也要信受这就是佛宝。内心生起了诚敬,当时就得到大利益。就像西藏的老妇人,把狗牙当作真正的佛舍利,虔心礼拜,由此就得到佛力加持。她一直以极清净的心认为这就是佛舍利,心一直住在清净观当中,这是她得利益的原因所在。如果我们也能观想世尊就是法师,现在是佛亲自传法,这样把心提到最恭敬的状态,那就容易得到利益。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善巧,在修行上务必要通达唯心自现的法则,之后要善巧地把一切都转成妙行,让它唯一显现利益。不懂得万法唯心,就会对佛教的种种做法感到很难认同、很难适应。比如皈依僧的学处,要求对任何僧宝的表象都视为真实僧宝,都作清净观,下至一缕袈裟、法衣上的一块布,全都要视为僧宝。要按这样来发起清净心。这里有一以贯之的道理,到了密乘的修行,一切都观为清净。这么做的好处就是,处在这种观当中,就成了对自己最大的保护,同时也是开显佛性最有利的助缘。因此,我们要善巧地运用心来获取利益。

(六)于正法理起久住想

于正法理起久住想者,作是思惟:何能由其闻如是法,令胜者教久住于世。

我们听闻正法时,还要对能利益一切世间的法宝,生起使它久住世间的想法。如果能每次闻法时都诚心地发愿住持正法,以这个缘起,佛法就会真正受持在自己心中,因为持法的愿力会让自己牢牢地持住每一分法,而不让它失坏。

我们有责任住持佛的圣教,听任何法时心里都要想到:我该怎么来努力受持好这分法,使它长久住在世间呢?比如现在佛法十分衰微,连最基本的因果法都快隐没了。我们要常常考虑:这么宝贵难得的因果法,只有靠佛彻见因果的智慧才能宣说,我们竟然有幸听到了这么深的因果律,当然要持好这分法宝,让因果教法在世间永久安住。

或者当我们听到四谛法时,又要想到:在一切世间法里丝毫也没有揭示这些真理,这都是世尊因地历尽千辛万苦才求来的法宝,现在有幸传到我心里,我不能让它失坏。佛法只要有一个人持住,就表示在世间不灭亡。如果我们都没有持法的心,佛法就会迅速灭亡。所以要常常考虑,怎么努力来使法宝久住世间,而利益到无边众生。

总之,要按这样时时发起住持佛法的心。要一直祈愿:从现在一直到尽未来际,住持如来正法轮。要让持法的愿力念念相续,在听任何法时都要有持法的大愿摄持,要发起一种至诚护教的大心力,这也是随学普贤行的表现。

须对照自心实修

复次于法若讲若听,将自相续若置余处,另说余法,是则任其讲何法事,不关至要,故须正为抉择自身而听闻之。

这一句是在强调:我们讲法或者闻法,如果把心放在其他地方,认为讲闻的法不关乎修心,那么无论讲多少佛法或教授,都觉得无关紧要,也就得不到法上的利益。因此要让心入在正轨中,一心为了抉择自身的状况而听闻正法。

这里一念之差就会造成两种心态:如果把讲闻看成身外之事,听闻也就跟修心毫无关系;而如果能视为切身之事,那就会一心对照自身反省、修正,只有按照这样做才能切中闻法的要害。所以无论我们听什么法,都要用法的明镜来照自己的心,常常这样反省就能得到利益。

闻法就是为了明白道理,认清自己身上有哪些缺点和优点,如理处和不如理处,从而切实地修正。就像一个养猪的妇女,她最关心的就是养猪的效益,所以一遇到人就问:“你看我的猪是不是又肥了两斤?”她是真正的养猪户。而我们要做真正的修心者,就应当重点关注自己是不是在道上每天都有进步,此外的事不值得我们关注。闻了一段法就要在自身上抉择:我的心态和行为有哪些过失和偏差?需要怎么改进?正确的做法是怎样的?而且每天都要检查:今天我的修行有进步吗?要这样一直在心上实修。

那么怎么来抉择自身而修学呢?以下用一个比喻说明:

譬如欲知面上有无黑污等垢,照镜知已即除其垢。若自行为有诸过失,由闻正法现于法镜,尔时意中便生热恼,谓我相续何乃至此,次乃除过,修习功德。是故须应随法修学。

比如我们如果想知道脸上有没有污垢,只要照镜子就能看到,知道哪里有垢,随着就去掉它。就像这样,如果我们听闻正法,自己有很多过失都显现在法镜中,这时候心里就生起热恼:我的身心怎么这么恶劣!这样看清了过失就除掉它,也就是要改掉不好的行为,变成很好的心来修习功德。这样做才切中了要点,所以我们一定要随着法的指示来修学。

圣法都是教导我们怎么修善心,按照教法用心模仿,就叫做学;不断地串习,就叫做修(学是效仿,修指串习)。也就是说,教法指示了该如何做,哪些不良的心态和行为要断除,哪些良善的心态和行为要修习,依照教法的指示切实地奉行,就叫修学。由此就能实证佛法。

《本生论》云:“我鄙恶行影,明见于法镜,意极起痛恼,我当趣正法。”是如苏达萨子请月王子宣说法时,菩萨了知彼之意乐,成闻法器而为说法。

所谓的“教学”,有时是指示一个行为的做法或者准则,然后照着去做;有时则是给出一个榜样,按他的样子来学。这里是给出一个榜样,我们要依此随学。

《本生论》里说到:有一个苏达萨子,请月王子说法时,他表白说:“我鄙劣行为的影像已经现在法镜当中,我心里非常懊恼,以后我一定会趣入正法,重新做一个好人。”他这样请法时,月王子知道他有听法的意乐,是真正想用法来改造自心。这样看出他已经成了法器,就给他讲法。“诚心为了改过而希求教诲”,这是极关键的要素,有了这份心就成了法器。这样的人听法后,一定会用法抉择自己,然后努力地改正,尽量多修功德。

这里要效仿苏达萨子,学到他那样的心。要常常想一想这四句话,提醒自己闻法的目的是用法的明镜照清自己心态和行为的过失,之后洗心革面,努力修证。而闻法的意乐在想听教诲,想多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了解怎么修善心、走正道。能按这样一步步在自心上修好,就会越来越有进步。这和听趣闻、找感觉、学知识等的心态截然不同。

摄义

以上对闻法轨理作了详细的引导。接下来是作一个摄义,点明我们受持的重点。

总之,应作是念发心,谓我为利一切有情,愿当成佛,为成佛故,现见应须修学其因,因须先知,知须听法,是故应当听闻正法,思念闻法胜利,发勇悍心,断器过等而正听闻。

总而言之,应当这样作意来发心:我为利益一切有情,誓愿成佛;为了成佛,就要修学成佛的因;而修因又要先了解因;要了解因,就必须听法。因此,为成佛利他的缘故,我应当听闻正法。而听法时,只有贤善的心和行为才能与法相应,因此我要遵照闻法轨理,认真地实行。首先我要思维和忆念闻法的胜利,来发起勇悍求法的心。接着我要努力断除法器三过和发起六种想等,以求最如法地听闻。“等”字包括对法和法师发起承事等。这样按照正轨运行,就能使每次闻法都得到殊胜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