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造论支分

正式宣讲论义

分二:一、造论支分;二、本论的主体——以道次第引导修心的内容。

一、造论支分

分四:一、敬礼根源;二、申明造论的必要;三、劝请法器谛听;四、标明此处所讲之法和传讲方式。

一、敬礼根源

分二:(一)敬礼本尊;(二)敬礼传承师。

(一)敬礼本尊

南无姑如曼殊廓喀耶(梵语)

敬礼尊重妙音(汉译)

心要提示:

敬礼文殊,是为获得开示菩提道修心次第的智慧。

所开示的道次第有二:

1、世俗谛圆满无缺的广大道修心次第方便分福德资粮

2、胜义谛一味无别的甚深道修心次第般若分智慧资粮

度越诸佛菩萨功德大海

“妙音”即文殊菩萨,是宗大师久远以来恒时依止的本尊。既是本尊,也是上师,因此说敬礼上师文殊师利。

文殊菩萨是诸佛智慧的总集,礼敬的目的是祈求大智慧加被,能明见菩提道全程的修心次第。

菩提道摄在甚深和广大两种道次第中。必须明确地见到世俗谛方面圆满无缺的广大道次第,和胜义谛方面一味无别的甚深道次第,并且将这二者交融为一味地摄集在完整的道次第修轨当中。原因是仅以智慧或方便一分不能成就菩提,必须依靠世俗谛广大道次第和胜义谛甚深道次第,圆满的修集方便分福德资粮和般若分智慧资粮,才能度过诸佛菩萨的功德大海。文殊菩萨无碍通达尽所有法和如所有法,由敬礼得到智慧总集尊意的加持,就能圆满、无谬地开示菩提深广二道的修心次第。

(二)敬礼传承师

分五:1、顶礼释迦教主;2、顶礼弥勒、文殊二菩萨;3、顶礼龙猛、无著二菩萨;4、顶礼阿底峡尊者;5、顶礼诸上师

以下依次敬礼圣教的本源——释迦教主,结集深广两大法藏的弥勒和文殊菩萨,开启深见、广行二大道轨的导师——龙猛、无著菩萨,圆摄深广二派法流的大成就者——阿底峡尊者,以及教授作者道次第法门的诸位上师。

心要提示:

“传承诸师”要体会成深广两派法流的传承系统;深广两大道轨交融为一

1、顶礼释迦教主

俱胝圆满妙善所生身,成满无边众生希愿语,

如实观见无余所知意,于是释迦尊主稽首礼。

作者以挚诚地忆念本师身、语、意的功德来顶礼圣教的根源——释迦教主。

(1)圆满的身功德——俱胝圆满妙善所生身

佛身的因是“妙善”,即以菩提心摄持的一切善根。

菩提心是深广二道之因,依它方能出生无上菩提,因此称为“妙”。

为菩提心所摄持的善根具足初善、中善、后善,最初能生起菩提心是初善,中间能增上菩提心是中善,最后能圆满菩提心是后善,因此称为“善”。或者说为菩提心所摄持的身口意行,前行、正行、后行无一不善,因此称为“善”。由圆满修集了无量微妙善行,感得极其微妙的如来色身。也就是说,以菩提心摄持而修集的善根,能出生无量福德。到善根圆满的时候,就以无量的福善感得如来庄严身。如同《无垢称经》里所说:如来身从百福生,从一切善法生,以无量善道生。

(2)圆满的语功德——成满无边众生希愿语

佛语能满足无量众生的一切所愿,有这样圆满的作用。

“希愿”包括希求增上生的善趣安乐和决定胜解脱、成佛的一切愿望。“成满”是说佛语无误地指示了安乐之道,按照佛的法教实行能成办现时、毕竟的一切利乐,而满足内心的所愿。

(3)圆满的意功德——如实观见无余所知意

从体性上,佛的智慧心如实观见一切所知法,佛意是遍知的体性。

“所知”是指如所有性和尽所有性。如所有性是万法平等一如的体性——空性;尽所有性指以空为法性的一切法。“如实观见”是说诸法的真实性如何,就如是现见。佛不是依靠臆测、猜想或从他人处听闻而知万法,佛是如同见到自己的掌纹一样现量见到诸法的真实性。以佛现量见真理之故,能无错谬地开示一切取舍要义,因此佛所说的圣教都是真实的安乐之道,由佛心流出的法藏具有无谬、圆满的特性。

总之,这是作者在心中忆念世尊圆满的身语意功德后,发起了胜解信和皈依心,至心顶礼一切教法的本源——释迦牟尼佛。这也是顶礼此道次第教授的总根源。

这一颂蕴含了重要的皈依修法。现在有一个问题:怎么由认识教主的圆满功德发起皈依圣教的心?大家可以思维。下次我会谈谈自己的看法。这里做了一张“心要提示”表,供大家参考。

心要提示:

2、顶礼弥勒、文殊二菩萨

继承佛法藏的弥勒、文殊两大菩萨,分别代表广行和深观,是佛广大法藏和甚深法藏的结集者。

是无等师最胜子,荷佛一切事业担,

现化游戏无量土,礼阿逸多与妙音。

前三句忆念弥勒和文殊的功德,第四句恭敬顶礼两位大菩萨。

敬礼弥勒和文殊是因为他们是释迦佛教法直接的传承者和结集者。当年,在王舍城南方的布玛萨瓦山,一百万菩萨云集于此,由弥勒、文殊、金刚手三位大菩萨结集大乘三藏。其中,甚深法藏由文殊菩萨结集,广大法藏由弥勒菩萨结集。所以弥勒、文殊是无等本师释迦佛的最胜法子,荷担了佛一代时教的法业重担。他们或者是古佛再来,或者现居补处地位,所以不只住在娑婆世界,乃至在无量的刹土都示现化身,做各种的幻变游戏。敬礼继承深广两大法教的法王子。

此后佛的两大法轨由弥勒、文殊传到深广二轨的导师——龙猛、无著二大车。

3、顶礼龙猛、无著二菩萨

如极难量胜者教,造释密意赡部严,

名称遍扬于三地,我礼龙猛无著足。

“胜者教”指佛的圣教,因极难以衡量,凡夫凭自力难以获得佛法藏的密义。因此,龙猛、无著二菩萨应运而来,撰著《中论》等显示甚深法教的密义,作《瑜伽师地论》等显示广大法教的密义,并以此成为南瞻部洲的庄严,名称普遍传扬在天、人、龙三地。顶礼龙猛、无著二大菩萨。

4、顶礼阿底峡尊者

摄二大车善传流,深见广行无错谬,

圆满道心教授藏,敬礼持彼然灯智。

顶礼深广二轨圆满传持的集大成者——阿底峡尊者。

前三句要连起来看,意思是说,摄集了从二大车传来的深见和广行两派的内涵,没有错谬,而且具足圆满道的心要的教授藏。

深广二大车的法轨都是没有错谬的,内涵、数量、次第等都十分圆满。这两大法轨传到阿底峡尊者处,尊者把它合在一起,造了《道炬论》等,标明以深广所摄的佛的一代时教,如何在一个有情相续上引导,逐渐地拓广、深入,直至成佛的次第。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贡献,他揭示出了佛的一代时教——深广两派道轨里实修的教授。“摄”指有统摄修要的能力。因为尊者已经圆满了一切教证功德,次第经由小大显密一切法的实修,所以能够统摄深广二轨集成一个道次第的修轨。

“善传流”表明这实际是佛传来的,或者说是弥勒、文殊传来的,更近地说,是龙猛、无著二大车传来的。但是到了后世,人们难以领会到它们之间是怎样交融、会通的,或者怎样依次第在一个人身上完整地受持一代法教,但阿底峡尊者就有这种能力,他把一代时教摄在了道次第的法轨里。经由这条法轨修上去,节省了学人多少时间!如果是自己摸索,经过几十年也搞不清楚,但依着道次第的法轨来修,可能一两个月就能大致地明白。就是因为有这位大持承者犹如明灯般的指示菩提道修心全程的《道炬论》引导的缘故,才有了这样悬殊的差距。

“无错谬”就是没有一点错误。要取受一个法轨,就得要求它非常正确、圆满。如果不正确,一修反而入歧途,不可能出现离过证德的相;如果不圆满,那也只能发起一部分的修行,取得一部分的证德,或者会让你耽留在下层的法类里,没办法升进,也就难以圆满成佛。所以要想速疾成佛,就要遇到清净无错谬的(质)、圆具一切分(量)的教授,而且要具有非常便利、速疾、善巧等的特点。

本法的根源是阿底峡尊者,所以敬礼圆满修心教授藏的持有者——燃灯智。

5、顶礼诸上师

遍视无央佛语目,贤种趣脱最胜阶,

悲动方便善开显,敬礼此诸善知识。

前三句是总的就本道次第特别赞叹善知识们的功德和恩德:我的诸位善知识具有能周遍见到无央数圣教修心要义的眼目,已周遍见到了小大显密一切法的修心要义。“遍”是不狭窄,不是只停留在人天乘,或者小乘、显教、密乘等,而是对小大密三乘一贯的完整修心体系有全面、透彻的认识,所以就像具有非常深广的眼睛一样。

在辅助学人方面,是能够辅助具善种性的弟子趣向解脱的最胜阶梯,学人踩在上面,可以逐步地在菩提道上一级一级升进。“阶”比喻学人从下士开始一级一级地往上修,这个过程中必须得到善知识的帮助,由师长的摄持力,一步步地扶着他走、托着他走。所以从念恩的角度来说,就是“贤种趣脱的最胜阶”。

再说授教的方面,“悲动方便善开显”,内是由悲心策动,完全基于想让学人离一切苦、得一切乐的大悲意乐,以它策发起身语意的无量方便。也就是通过讲法对学人一一指明、一一交待圆满的成佛之道。“善开显”就是次第不紊乱,先是很善巧地使学人趣入,之后纠正错误、指明偏差、引导进入正途等。对这些传授道次第修法的诸善知识至心敬礼。

至心地礼敬传承上师,能使造论具足顺缘、避免违缘,得以顺利完成。作者为求得加持,以礼敬传承师的因缘,得到佛和祖师的加被,合到传承法流。因此,造论之前先礼敬这部法的根源。

二、申明造论的必要

今勤瑜伽多寡闻,广闻不善于修要,

观视佛语多片眼,复乏理辨教义力,

故离智者欢喜道,圆满教要胜教授,

见已释此大车道,故我心意遍勇喜。

心要提示:

勤修未多闻

广闻不善修

片眼视佛语

乏辨教义力

(一)大体的认识

为什么要造这部论呢?原因是,当时出现了四种修道的偏差,远离了智者欢喜的妙道——具足圆满教法心要的殊胜教授,为了纠正这些偏差,使一切人都入于圆满的成佛之道,就需要造论显明深广二大车的圆满道轨。为此,作者内心遍满了勇悍欢喜。

(二)细致的观察

四种偏差如下:

第一种偏差——“精勤瑜伽多寡闻”

有一类人修行很精勤,但因缺少听闻,见识狭窄,对菩提道广大的内涵有很大的愚昧,而落在盲修瞎炼的歧途中,陷在固执一端的过失里,偏离了圆满、无谬的正确轨道,因此无法成就断证圆满的佛果。

无谬和圆满,对应质和量,这圣教的特点。佛的一切种智毫无谬误地现见了一切取舍的要义,所以开示的道路具备各种道的内涵,这叫圆满。道的每一分都是成办现时、毕竟利乐的正因,称为无谬。这些道的支分组织成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体系,就是圆满、无谬的菩提道的走法。

只有先多闻,才会了解整个菩提道的走法,了解这条道必须具足哪些支分,以及小大密一贯体系的修心原理和方便等等。没有广博的听闻,就不会出现广大的认识。这样对路径都没看清,就草率地进入实修,可想而知,会有多少危险和曲折!

在整部道次第修法中,观察修占了很大比例,是极重要的部分,而要开展观察修,前提是必须具足多闻。没有依多闻取得上下各层法义,就没有观察修的素材,就像没有燃料,怎么能引燃观慧之火呢?而没有观慧的指引,怎么能破除颠倒心、引生无颠倒心呢?

再者,孤陋寡闻的人非常愚昧地去修行,就像断了手臂的人攀悬崖一样,极其危险。因为对整个路线不清楚,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圆满地修道,或者只是一知半解,这样很容易误入歧途,导致轻则一生空过,重则堕入恶趣深渊。

无知的人会犯很多错误,假如他还自以为是,那就更糟糕。就像在大城市开车,必须要知道交通规则,要知道怎么避免事故等等。无照行车、胡冲乱撞就会车毁人亡,或者受到很多严厉的处罚。因此必须要了解无知是做错事、入歧途的根源,是它让我们吃尽了苦头。

第二种偏差——“广闻不善于修要”

一类人寻求多闻,各种各样的法都听过,但并没有掌握修心的要诀,不知修心的要害,不知如何把听闻的教法在自心上串修。到了实修的关节眼,听到的法都用不上,和没闻法的人没什么不同,没见到他的优越之处。比如能从方方面面修正自心,主动性和灵活性很强,无论修什么都能抓住要点等好相丝毫也表现不出来,显然是闻和修严重脱节。长此以往,无论闻多少法都只是增长佛学知识,不能用在自心修行,结果就是虚耗人生,根本不入修法轨道。

学佛一二十年,听了很多、看了很多,但还是丝毫不懂修行的方法,那多半是跟现在人学知识一样,学了四年电子学,一个收音机也修不好;已经医学博士毕业了,连小病也不会治,还不如乡村医生。同样,高高低低的法都听过,但人天道最起码的修行都没有掌握,到了该行动的时候,什么也做不来,这不是极大的讽刺吗?

第三种偏差——“观视佛语多片眼”

在学法上犯了知见片面、狭隘的错误。很多人吃亏的地方是学法之初,没有先从总体上竖立正确的观念,没有确切地认识到,菩提行者要圆满受持小大密三乘的佛法。由此导致走入片面修学的歧途。

这个问题很普遍。没有得到正确的教导,就不会懂得要圆满地修学圣教。观念一偏,路就特别狭窄了。

佛的教法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佛作为导师,要引导众生从极颠倒的心开始逐步转化,直到最后发展成菩提心、佛心,因此在施教时有完整的考虑,施设的教法也一定是非常完备的引导体系。学人只有圆满地受持才能圆满断证。就像世间最完善的教育要引导学生完成小学、中学、大学的课程,才能造就出人才那样。

如果这个最重要的学前教育没做好,就会导致学法的人产生偏执之心和各种门户之见。把一个父亲的教法划分成我要的、我不要的,我赞成的、我不赞成的等等,内心对佛法莫名其妙地增益出各种对立面。此后,就只取一部分佛法作为所学,其余全部舍弃。这种片面的眼光,让他落在极大的偏差里,很多人因此造下舍法的大罪业,断送了自己修法的前程。

从修行来说,如果只片面地修一分而未入到圆满的修轨中,就很难修证圆满。因为,果是由因决定的,因上不完整,果的证德就很难圆满。即使能修出一点功德,也没有大的前途。很多人片面地认为只要修高法、不必修基础法,整天妄想修最高的法,对于因果、出离等基础不屑一顾,这样连基本的善心都没发展过,哪里能一步登天呢?或者认为只要修出世法、不必修世间善道,对于为人之规毫不讲求。这样缺乏人天善行的基础,决定修不成出世法。或者自以为在修大乘不必修小乘法。要想想,出离心尚未具足,根本就不曾勤修戒定慧、对治贪嗔痴,又怎么能引导众生出离轮回呢?或者认为学密就不必学显教。但是没有显教的基础,没有大乘行者的真实意乐,终究修不成密法。

对立志成就菩提道的人来说,首先对佛的圣教要有完整的了解,然后发起受学一切法道的心,凡是道上必须具备的小大密三乘的功德,都誓愿在自身上完成。修道以前,先有对道完整的了解和圆满实修的志愿,极为关键。一种片面、有问题的眼光,只会使修道出现各种偏差、障碍,无法进入圆满的佛道。

第四种偏差——“复乏理辨教义力”

一类人缺乏以理辨明教义的能力,对内心要走的法道,不能抉择、认定,因此无法看清圆满的大道,更不可能在这条道上矢志勤修,不能无错谬、次第不乱地坚持进修。这里要看到,不能以理抉择教义,就很难引生定解;而定解不强,行持就不坚固,更凝聚不了。很多人只有一种模糊的认识、相似的理解,因此缺乏修法上坚持的力量。对所修的法义,先要一分分地以理辨明,完全断定好了、确认到了,心就能坚决趣入,不再动摇。但很多人缺乏这个能力,不能引生定解,没办法开出观察慧来明见内心的法道——心上修行的路线、次第、数量等,这样不能决定所走的路,因此无法趣入圆满的法道。

很多人修行都是很随意的凭一时的喜好乱来。今天看这个有感觉就修一修,过两天没什么效果就再换个花样,完全是随心所欲。这样在修法上随便惯了,即使遇到圆满的修轨,也没办法次第不乱地进修,更不可能如理如量地完成。

这就像做大的工程,先要决定好完整、无误的建造方案,一旦确定了这个方案,就要严格遵照它来实行。其中每个步骤、每个细节都是确定的,有决定的次序和做法,这又要先由理论上的抉择、论证,来全面地设计好。方案确定之后就是实施,严格地按照它执行,很快一层、两层乃至几十层都建得起来。如果没有抉择的力量,不能事先全面定好方案,一下子打地基,一下子支柱子,一下子又砌一面墙等等,这样永远也建不成大厦。所以见解是主脑,要由它来统帅和发起一切行动。见解又要用理来辨明,辨明了就确认了,之后的修行就是照章办事。

“见已释此大车道”

学法上的四种偏差:一、寡闻盲修,二、广闻而没有掌握修要,三、知见片面,导致修法不完整,四、缺乏以理辨定教义的能力。这四种情况都远离了智者所欢喜的妙道——具足圆满教法修证要领的殊胜教授。

智者所欢喜的是圆满的成佛之道,这个道要没有错谬、具足一切道分,而且次第不紊乱。为什么叫做智者呢?他有一种能力,能见到完整菩提道的修心次第,又有大志愿,立志完成小大密三乘一切功德的修证。他一心想遵循圆满的成佛之道的法轨,在自身上逐渐地除过引德,来证到佛位,这就叫智者。

前面这四种人都不叫智者,他们所走的道都不是智者欢喜的道。只不过是错误的道,或者片面的道,或者并没得到修心的要领,学法只是在增长知识,或者没办法确认完整菩提道的走法,就变成自作章程、乱修一气。可怜这么多的人一直在门外乱跑,始终入不了圆满大道的门。宗喀巴大师见到这种情形,就发心要完整地解释这条菩提大道,把这些人全都接引进来,走上顺利、圆满的成佛之路,因此说“见已释此大车道”。

“故我心意遍勇喜”

这里要以正反面的观察,来体会宗大师造论时的心情:如果没有这样来开示含摄二大车轨修要的圆满道轨,凡夫单凭自己的能力,恐怕亿万劫也摸不清路线。而如果自己能明确地解释好这个道轨,那就能接引无数学人进入这条圆满的道轨,避免他们的盲目、曲折和谬误!所以宗大师内心遍满了欢喜。

这是关系法道盛衰的大事,它将直接开启无数修行者见到圆满佛道的眼目,意义极其深远、宏大!对道次第越是有深入的了解,越能体会此中的深义,会知道这部论对护持圣教起到多大的作用!它为后世的菩提行者提供了多大便利!有幸能步入这条大道,将会何等的顺利圆满!由此才明白,宗大师在发心造论时“心意遍勇喜”,他是因为什么而欢喜。

再具体按这样来认识,只要入了圆满的修道正轨,就会展开对完整菩提道一切道分的了解,由此就能对治寡闻盲修的过失。就是得到这部法的引导后,会开始关注各方面的法义,会明白如何归在自身上消除对各层修心要义的无知、邪解和疑惑,这样就除掉了寡闻的过失。

多闻的人得到本论的指点,所闻的法义就一个个都显现成了修心教授,就开始能掌握修心的要领了。而那些片面者经过本论的开导,会见到圣教完整的内涵,的确深广如海、极其完备,道的各项要素都不能缺少。由于开启了全面的认识,他就会把三乘道的关要,都主动地受取在自心上实修,不会再走片面的道了。缺乏理辨教义力的人经过本论指点,会像盲人见到了光明,遵循本论的理路在自心上抉择,很快就能决定一个个修心要义,他的道路将不再紊乱、模糊和犹豫不定。

这部论不谈任何与修心无关的事,任何教义都抉择为修心的要领。不了解的人以为理路跟修心是两回事,了解的人就知道,理是缘起上的理,抉择是安乐之道的抉择,是一步一步怎么修心的抉择。以理作了抉择、辨明、认定,就对整套修心的要道全都能决定好,细至毫厘间的一切全显成了修心之路。在缘起的每一分上,该怎么起心、用心和实行,在缘起之路的全程上,该怎么由前前引生后后,整个菩提路上各段修心的运作方法、次第、数量等,全都能决定好。这么一来,就开始入到具足圆满教法修心要领的殊胜大道中来了。这是智者欢喜的道路。

经过这样有效地救护,各类有偏差的人就都能调正,都一同进入圆满的菩提道。这样把无数人都安立于圆满佛道,有极深广的大义。为此,宗大师要解释完整的菩提道时,心里遍满了欢喜。

思维心中的法道

大家要花两天时间,思维两个问题:

一、怎么由顶礼释迦佛这一颂,发起皈依心?

二、在自心上思维四种学法的偏差,直到看清楚为止。而且要从这里发起修学圆满法道的观念。

在解释“顶礼释迦教主”这一颂时,提出了一个问题:怎么由认识教主的圆满功德,来发起皈依全部圣教的心?不知大家思维得怎样,这里谈一点体会。

这一颂蕴含皈依的修法。我们透过认识世尊身语意的功德就能确认,他是能无误开示安乐之道的无上导师。由这个定解能生起皈依的信念,发誓唯一以佛为导师,以佛传的法为道路,以随法而行的僧伽为助伴。

具体来说,首先,认识了佛的身唯一是由无量不可思议的福慧所成就的色身,是利他最圆满的根源,众生依靠见到这个身的庄严相、听到声音、忆念、观想等,会得到无量不可思议的利益,因此会主动地至心以佛的色身为依止的境。

要注意,佛有法身和色身。法身是一切自利圆满的依处,色身是一切他利圆满的依处。佛显现色身直接与众生接触,以色身现庄严相、放光、微笑、说法等,直接作加持。所以要特别依靠佛的色身,一心想得到佛的加持,这就会皈依佛的色身。

其次,认识到佛心是如实照见一切所知的一切种智,就会依止佛为无上导师。最后发现佛的语言是在现见真理和众生的根机后,从一切种智中流出的教授,就确认佛的每一分教法都是在指示安乐之道,因此都能成满众生的希愿。由此会全心依止佛的圣法为道路,依止随法而行的僧伽为助伴。

要诀指示

如果像刚才这么讲,还是泛泛而谈,因此要作要诀上的指点。要诀是一个切入点,一摸到了就能打开,就像触到了你心里的开关,其他的细节自然会开启。这里要抓住第三句,这是引发皈依心的关键。这个点上一打开,其他就全打开了,就会真正开启你内心的皈依之门。第三句相信了,其他有关佛身上的一切事情都会相信。这第三句说的就是佛圆满的意功德,它就是圣教的根源。

就是说,这里关键要明白第二、第三句的含义,要从中领会圣教的缘起。其中第三句尤其重要,道出了圣教的根源。能相信第三句,就会相信第二句,对佛传的一切法会全分地皈依。原因是一切种智是以不二的方式见到了万法的体性,这叫“如实观见”。因为是现见,没有丝毫的错谬、局限,对一切都了如指掌,所以教法都是从不可思议的心境里流出来的。从这一点就体会到圣教是无上不可思议的境,也明白了它为什么叫做法界清净等流。当时就悟到,没有比这个更圆满的根源了,因此确实心里能奉佛为无上的导师,因为没有比这更圆满的量了。

因为教法是从心这个根源施设出来的,根源上已经到了最极清净、圆满,佛是彻底现见到了万法的真谛,所以说的每一句话根本不杂任何无明,没有什么不确定的,说出来的都是法则。有了这个信仰,紧接着对法道就生信心,对整个佛的法藏全都能深心地信受。

所以,引出皈依的机关就是第三句。这上面一开解,就触到了开关,门马上打开了。好比一面很长的墙,里面只埋伏了一个机关,其他点上怎么碰都无效。一触准了这个点,门就全部打开了,出现了极广阔的天地。这个要点就是窍门。在第三句上看清了根源,发现这里有圆满的意功德,所以就有圆满的语功德,这就摸到脉了,对于圣教的信心一定会起来。光是最初那么谈谈,很多人都摸不到要领,只会说,不知道怎么在自心上开。现在直接教你开门的要诀,你按这么来做,就开得出信念。

就因为这是一切种智,是彻见真理的心,又有圆满的道种智,这就能如响应声般地直接应着众生的心,传授他成办利乐的方便。因为没有了无明,就不会有任何误传、不奏效的地方。从这一点就完全相信,佛的圣法就是自心要走的路,对于整个佛的法藏无谬、圆满的体性能确信无疑,从这里能全面开启皈依法道的心。

(三)深入的关键——认识圣教无谬、圆满的体性

分二:(一)认识圣教无谬的质;(二)认识圣教圆满的量。

(一)认识圣教无谬的质

怎么认定圣教“无谬”呢?

要看到佛没有无明,所传的教完全符合真理、符合缘起律,是无错谬的安乐之道。这种契理契机设立教法的情况是,针对众生心里的某种希求,给他传一个教授,依教奉行就绝对能成办所愿。像这样,每一分教都是无错谬的。这又要看到教的源头,就是它背后的一切种智。它是现见了缘起,所以开示的取舍要义没有丝毫错谬。无论众生有什么希愿,都能给他指一条正道,告诉他怎么成办。这样缘起上修对了,就一定得到所愿的果。

再引导一次。大家注意,关键要从圆满的意看到圆满的语,要看到后面那个根源怎么流出教法。只要看到这一层关系,就会彻底确信教法的体性。后台的那个根源是一切种智,前台流出的一切教法是它的清净等流。根源是清净的,没有无明,流出的法当然是清净的、无错谬的。这不是依靠别人,是如实见到的,这就是最可靠的量了。佛说的一切法都是由一切种智流现的,根源上看到它无比圆满,就完全相信佛设立的圣教是无谬的安乐正道。要这样由胜解来引发信心,以信心来皈依佛的圣法。

(二)认识圣教圆满的量

进一步要从差别上拓开对圣教体性的认识,一直到引发胜解为止。以这个胜解为根源,就会由衷受持佛的一切圣教。

下面注意跟着我的引导来进入。你的心现在要开始关注缘起的差别。在总的缘起律上有无量的差别道路,一条条无形的道路就在你心上,而你可能对此很不了解,经常走错方向,所愿和所行背道而驰。

现在再看到众生的希求有无量的差别,可以归为现前和毕竟两大类。一类是想求现前世间的安乐,比如求现世得到财富、地位、健康、长寿,庄严的相貌、美满的眷属,或者想得道升天,逍遥快乐。整个范畴里有无量差别内容,要想达到它,缘起上必须到位。没有人开示这个层面的缘起,众生都是背道而驰,走的都是无法实现的道路,都是在远离安乐、饮苦食毒。另一类是毕竟的愿望,就是想一了百了地得到解脱和成佛。这个范畴里又有无量的差别,有各种的缘起。没有人开示这上面缘起的差别,也同样会误入歧途,所愿和所行背道而驰。

这里要看到圣教里包涵了成办现时、毕竟一切利乐的方便。由于一切种智现量见到了缘起无量的差别,所以能作无量的指导,能开示一切取舍。从这里能发生决定的认识,佛的圣教具有圆满的量。以这个胜解信,就能皈依一切佛语。

到这里要再运用上面的方法,大家要从佛圆满的意,看出佛圆满的法教,要由根源来认出教法的体性。注意,后台的根源是一切种智。对于心上缘起的道路,它完全彻见到了,而且看到了各层面正道和邪道的差别。无论众生有什么现前和毕竟的希愿,佛都能立即指出成办它的正确途径,告诉他怎么来走正道,避免走邪道,这样,佛设立的法教确实能成满无边众生的希愿。

这才知道,佛的圣教都是修心的教授,是成办无边众生希愿的圣言,需要遵循这里面的每一分。自己要确信,佛的心现见缘起以后,所指示的道路绝对没有错谬,而且已经指示了从粗到细各层面的道路,这样就无余依止佛的一切法道。之后又要这样想:我皈依佛的法教后,首先是依靠佛的教导,在缘起的每一点上去掉无知、引生正见。这样看清道路之后,就要开始把过去颠倒的走法停止掉,然后按照佛的开示做正面的串习。佛的法就是我的道路,以后再不以其他为道路。

这样就把心全部交出来了,心里会想:从此,我就全心全意地以佛为导师,再不依止别的外道为导师。就是因为已经见到佛有圆满的意功德,因为在量上,佛是最高最圆满了,佛是彻底见到了安乐正道,所以是无上的导师。

心里又会想:以后我唯一以佛的法教为道路,不再依止别的法教,我的人生唯一按照佛开示的法道来走。又会这样想:我唯一以随法而行的僧伽为助伴,不依止其他法道外的人作为助伴。这样在这三个方面得到了决定,就引起了彻底的皈依。

三、劝请法器谛听

诸有偏执暗未覆,具辨善恶妙慧力,

欲令暇身不唐捐,诸具善者专励听。

心要提示:

(一)三德相、三入门

正住离偏执能入正闻之门

具慧无愚痴能入正思之门

希求取心要能入正修之门

(二)三唯一

唯一听取内心的法道

唯一思维内心的法道

唯一修习内心的法道

专心励力勤学修心法

(一)大体的认识

这是劝请具德相法器专心励力地听闻本法。要具足哪些德相呢?包括三种:一、正住,二、具慧,三、希求。要具备德相的原因是,内心正住、具慧和希求,才能趣入这部完整教授的闻思修。具备德相后,应当专心受取修心的法要。

(二)细致的认识

这要在自心上认识到三种德相的内涵,以及对于趣入闻思修各起什么作用。

1、正住——“诸有偏执暗未覆”

这是指自己学法时,心一直要住在很正的心态中。“正”的意思是,心里没有偏执。心很正的话,对师父传的法会如实见到功德。心里有偏执,就像眼睛上带了墨镜,看到的都是墨绿色,而不会见到本来的色。这是指,我们受不正心态的障蔽,由于偏执就会起颠倒的想法,出现的是自己颠倒心反映出的错觉。心没有正直安住,连心都已经偏了、颠倒了,就会见不到功德,生不起信心。学法时,信心最关键了。没信心,就不会把师父的教导听在心里,更不会按教导去做。所以,首先要有正住的德相,跟师父学法时,心里不偏执,能舍掉自己的成见,很敬重地安住在师父教导的法的规范中,这也是指有特别深的尊师重法的心,学法的心很正、很纯真。

学这部完整的修心法要时,心里一直很正地安住,诚心地领受每次所传的法要,特别敬重这里面的每一分教导,这样才会出现闻慧。学法时始终保持很正的心态,这是第一个德相。

2、具慧——“具辨善恶妙慧力”

第二个德相是具慧,应当是一个心里很明白的人,分得清善恶是非,讲什么能辨别,能认清内心的道路。而且能归在自身上检讨,看得清自己的心和行为哪点对、哪点不对,辨得清心上的路线——按这样走有什么利益,按那样走有什么过患,为什么心上的这个点是入门、是关键,或者为什么要按这样的步骤逐渐把心推入法道,或者要怎么打好下层的基础,作为引发上层的前行,或者为什么要修出这样的心态才行。像这样,要有辨别善恶等的智慧力,才能得到定解。

这是一部完备的开示菩提道次第的法门,对于这条完整修心之路,每个部分都要求首先明确地抉择、认定,直到看见心上的道路为止。这都要有辨别的慧力,才打得开内在心路上取舍的眼睛。总的来说,由明辨自心正反面的缘起,来找到内心的道路,决定好心上要走的路,这就是决定所修义的意思。

怎么明辨自心上的道路差别呢?这就要有慧力,能明辨心上正反两方面的走向。按照违背真理的方向走,一定是引生这些过患,没有好结果;按照符合真理的路线走,心里随顺法道来用心,来发起行为,就唯一显现安乐,出现利益,不会有坏的结果。这样一来,对心上的路就有了定解,就愿意随法道走了。这样一次次地打开见到内在道路的法眼,多次以后会出现综合效果,会开始悟到法的涵义,对于一切法道,会有总的定解出来。接着会出现唯一献身法道的信念,会在心里发起永远唯一以法为道路的誓愿,这时就有了归依。这以后就明白,道次第每一段的修学,都是先以慧力认清心上的道路,然后心就依在这个法上,如理地来转心和行为,让心唯一在法道上实行。

再强调一次:转心的前提是有辨别的慧力。首先要能在自身上察觉到缘起,关键是人心上有个想法,要发觉到:噢!这样想是恶的,转到颠倒上去了,这样过患好大啊!然后反过来看:噢!这样想就对了,这是一条好的路,从这里会不断地现起善心、善行,由此就唯一显现安乐利益。有妙慧的人就这样一层一层地见到了心上该走的路。

这里有一个逐渐打开的过程,是从一个瞎子,渐渐地开一线光,再开得更大,最后全部开了。起初一点都见不到法道,就像瞎子,完全是盲目的;然后会开一线光,看到一小分心上的路,但是很狭窄,还以为有很多别的路好走;再不断地抉择下去,眼光开得越来越大,心上呈现的法道也越来越大,从此开始重视起来,认为走这样的路非常重要,但心里还会认为别的路稍微走走也可以;如果继续努力,让心上的法眼不断地开明,最后就全部打开,出现的是周遍的法道,从这里会出现断定的心:从现在起,永远只走法的道路!这才成了法道上的行者,称得上是一心依法的人。

这条修心之路,全要在缘起上认定。有辨别妙慧,才讲听闻的轨理,就开始明白:讲的这个轨理是一个心上的缘起,确实是心里这么想,就会这么出现(唯心自变自现的妙理)。我这么一想,这么一作意,按这种方式来做,就全部都是安乐;一颠倒作意了,那么去想,那么去做,就全都是毁坏自己。这不是别人在制造,而是我自己的心这么做,就这么显现,这是心上本来的规则。

这样一来,自己就开始能见到心上的法道了。再能从一推到全部,就会悟到,这个法则是贯穿始终的,这个缘起律遍在一切行动里。所以,整部道次第一层一层的引导,全是在这上做的,确实都是由缘起上透入。有慧力的话,明见正道(真实道路)的眼睛一定会打开,按照章法如理地抉择,明见正道的眼目很快就启开了。首先总体上的悟性很重要,总的法眼一旦开了,就在总的原理上贯通了,剩下的只是细节上一节一节地落实。这以后,自己趣入时会非常顺利,每一段法稍做抉择就知道,一段一段怎么按缘起的轨理,把自己的心和行为练习成那样子。

比如修依止法,对善知识怎么修信心和恭敬心?自心上的缘起很确定:念功德就起信心,念恩德就起敬重;反过来,观过失就失坏信心,不念恩就不起敬重。然后取舍之处就出来了。缘起的法则非常简明,自己的心就知道:噢!这样观过失,会坏掉我的信心,会出现无量过患;这样不念恩、辜负师恩,肯定天理不容,它会毁掉我,一定会受大的惩罚。按这样观察,一定能认出什么是恶,也就会迅速舍掉这个恶。正面也这样观心:噢!忆念善知识的功德,当下就有善心,就得利益,就和法相应,从这个点上会出现无量的利益安乐。这一认定就会主动地求取,会不断地取这条正路。这就是真正认清了心上的善,就出现了进取的心态。往后一级一级都是按这样来走。

又比如,道前的重要基础是修暇满,这也唯一是以智慧力在心上辨明道路,作为首要的因。也就是要在缘起上辨认到,现在修法的因缘全具备时,好好地利用,就能摄取到现时和毕竟的无量利益。如果不修法,无意义地耗费这段因缘,那一旦沦落下去,无量劫里也难再出现这么好的因缘。我只用它造罪业,把自己快速送进恶趣深渊,长久地沦陷,确实是世上最蠢的人!由这样的妙慧力就能决定今生唯一依法而行,会决定好:这一生唯一用来摄取三士道的利益。所以这个妙慧就像眼睛,它能看清心上该走的路。每一段修心的路,用妙慧决定好了,就是得了定解,定出了所修的义。有这个妙慧的德相,就能发展出修法上的思慧。这个思慧的作用,就是能定出所修的义。

这个法从始至终唯一教导修心,离开修心,再谈什么也不相关。因此都要归在自身上认清心上要走的道。所以,从一开始就要避免只学知识的歧途,起点上就培养心里只有修心这个主题。

三个德相都是指修法的品德。首先一入手就要有正住,这个心态一直要保住,就是一向只看法师和法的功德,只见法的利益和恩德。非常敬重地把一句句法殷重地持在自心中,重要的是这一份真诚求法的心,从始至终都只求修心的教授。心这样很正地安住,就会有闻慧。“闻”不是闻无关之事,而是闻修心的教授,自己也只取修心的教授,要完全取到它。再有智慧抉择的能力,就着重发展对法道的定解,唯一在自心上辨明该走怎样的路,不夹杂其他的思维。心上要走一段一段的路,有智慧就能清楚地见到它的走法。之后要有法道上的希求心,有想实际取到心要的欲。这又是一个“唯一”,即只有修法的欲,不夹杂其他的欲。就是说,心里只有法道上的希求,最想做的是按法道修心,这以外的事毫无兴趣。这样就会由昼夜不断地修心而生起修慧。每得一分法,以取心要欲就立即趣入实修。第三句讲的就是取心要的欲。

3、希求——“欲令暇身不唐捐”

“暇身”指自己现在修法的因缘具备了,想修随时可以修。“欲不唐捐”指有了取心要欲,就不愿意让这么好的人身,未修法而白白耗费。怎么才能不空耗呢?就是要由“欲”抓住心。真正起了取心要欲,就非修不可,不修不行,那必然成为昼夜修法的人。这才有了修心之士的名称,真正进入了圆满佛道的实修,所以这是实修前极重要的心理基础。然后,每传一节修法,就有“听闻随转修心要”的内涵了。人只要有求心要的志愿,就会迅速投入实修。

(三)“诸具善者专励听”

具有正住、具慧、希求三种德相者,就是有善缘的人,那就请专心励力地听取本法,它一定能满足你想修法的愿望。

“专励听”三字也请唯一在修法上体会。“专”,是指心无旁骛地唯一领取修法的教授。“励”,是指特别用心努力。“听”,是指听到心里,每一分修心的教授都刻在了心上,铭记不忘。或者这样体会,我从进入圆满的佛道时起,就要一心专注地修学,这叫做“专”。对于每一分法,都要很用功地修,每天要鞭策自己,努力完成这一分法的闻思修,这样策励起心力来进取就是“励”。而“听”要有像取如意宝那样特别渴望的心情,听这样圆满摄尽了圣教扼要的法、无数珍宝荟萃的法,听这部完整的修心教授,就等于听圣教大总集,有这种认识,就决定是不肯漏掉半句,对这个法不愿失掉一点,这叫做“听”或者取受。“专励听”这三个字的教导,要始终刻在心上,每一次都提起这个内涵。

四、标明此处所讲之法和传讲方式

(一)此处所诠释的法

此中总摄一切佛语扼要,遍摄龙猛无著二大车之道轨,往趣一切种智地位胜士法范,三种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无所缺少,依菩提道次第门中,导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谓此中所诠诸法。

这是总的标明本法的内涵,让我们有个总体的了解。这段话非常重要,是本论的总纲,希望大家把它刻在心上,来增长受持本法的信心和欲乐。

“此中总摄一切佛语扼要”,是说这部法摄尽了一切佛语所教导的修心扼要,所以它是一种总集法门,从下到上,一级一级都学好了,整个佛法就都会贯通。这比自己瞎摸索,不知强多少倍!很多人是有心研究佛法,但没得到这种指导,确实很难开窍,连少许扼要也极难获得。这种统摄一切佛法扼要的修心要诀,单凭自己摸索,什么时候能全部启开呢?恐怕亿万劫也聚不起这样的因缘,基本是没有希望的。懂了这一点就要倍加珍惜目前学习的因缘。

“遍摄龙猛无著二大车之道轨”,这里完整含摄了龙猛、无著两大导师所开演的甚深和广大两种法轨。也就是说,深见和广行两大道轨,已完全摄在这一部法中。我们受持了本法,就是圆满受持了深广两大法轨,不会有所欠缺。

“往趣一切种智地位胜士法范”,“胜士”指真正立了大乘志愿的人。他不求人天或小乘果位,只求做佛,一心要证到跟诸佛同等的果位,达到现证一切种智的地位。怎么能实际完成呢?须依靠此道次第教授。它是一个人修心成佛的轨范,是陶冶真佛的熔炉。有成佛大愿的人,经过这套修法的锻造、冶炼,就个个都能成佛。就像一个做佛像的模子,把熔化的真金浇进去,就会铸造成金佛像。又像一条汽车生产线,把合格的原料放进去就加工出品质卓越的汽车。同样,有大乘志愿的人,按这套成佛的法轨修炼,不断地在心上除过引德,最终就能修成断证圆满的佛。想成佛的人应当按这部法轨实际修炼自心。

“三种士夫一切行持的次第无所缺少”,指这部法里圆满具足了三士道的修法。真正生起了取心要欲,才称为“士”,就是一心为道的人。没有确立修道的志愿(即取心要欲),就称不上 “士”,最多成为学者。因为,没有要修的志愿,就不会有对修法的抉择、断定和实践,这样在修道上一片空白,哪里能无故就称为“士”呢?

“士”按意乐和行持又分为下、中、上三种。下士有希求增上生果位的真意乐,由此发起了真行持,战战兢兢地在断恶修善的法道上行进,所以称得上真正的士。而这部法圆满地诠释了下士行持所需要的修心次第,由修无常和恶趣苦会生起无伪的下士意乐,发生希求后世得安乐的心;而修皈依和业果会依止佛所开示的法道,发起断恶修善的真实加行。下士的行持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因此本论圆满含摄了人天乘的修心次第,完整无缺。

中士有希求解脱果位的真意乐,如救头燃般地修出世间道,在息灭烦恼的法道上实行。意乐和行持比下士高,比上士低,因此称为“中”。这部法圆满诠释了中士行持的修心次第,无所缺少。因为,修苦集二谛和十二缘起,会发生无伪的求解脱心,这就修成了中士意乐;之后修持戒定慧三学,遮止对三有的贪爱,息灭我执烦恼,就有了中士的加行。因此,本法归摄了声缘乘的修心法类,完整无缺。

上士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希求证得无上佛果,以这个菩提心摄持,念念在成佛之道上实行。意乐和行持比下士和中士都高,因此称为“上”。这部法圆满诠释了上士行持的修心次第,无所缺少。因为由修习七种因果和自他相换教授,能发生无伪的菩提心,然后次第受愿心戒和行心戒,就有了上士求果和行道的真实意乐;随后修持六度、生圆次第等,就是上士的真实加行。因此,这部法统摄了波罗蜜多乘和金刚乘的法类,完整无缺。

这才看出宗大师撰造本论的用心所在。这里有极深远的大义,他是要把上、中、下一切士夫,用极其圆满、善巧的方式,直接摄引到自心修证的法道上来,最终全部引入大乘道,圆满断证而成佛。

因此,最后说到:“依菩提道次第门中,导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谓此中所诠诸法。”依循菩提道的修心次第这个门径,引导具德的善缘者往趣佛地的修心轨理,就是这里要诠释的法类。

(二)传讲方式

此中传有二派释仪,胜那兰陀诸智论师,许由三种清净门中,诠释正法。谓轨范语净,学者相续净,所说法清净。后时止迦摩啰室啰,圣教盛行,彼诸智者,则许三种而为初要。谓正法造者殊胜,正法殊胜,如何讲闻彼法规理。今于此中,应如后释。

这里有两派说法的规则。印度前期,那兰陀寺的智者论师,承许由三种清净门来诠释正法,就是师长法语清净、学者相续清净、所说法清净。后期,戒香寺圣教兴盛流布,那里的智者承许三种是最初的关要,也就是正法造者殊胜、正法殊胜和如何讲闻正法的轨理。现在这里传讲道次第,应当遵循戒香寺的讲规。(因为,本论要诠释阿底峡尊者的《道炬论》,而尊者是戒香寺的大班智达,依传承就按戒香寺的轨理来解释。)

思维心中的法道

在自心上思维:我该怎么具备法器的三种德相?确定好自己以后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