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依止善知识 7

《华严经》说:“善财童子如是随念痛哭流涕:‘诸善知识,是于一切恶趣之中救护于我,令善通达法平等性,开示安稳、不安稳道,以普贤行而为教授,指示能往一切智城所有之道,护送往赴一切智处,正令趣入法界大海,开示三世所知法海,显示圣众妙曼陀罗。善知识者,长我一切白净善法。’”

《华严经》说:善财童子如是随念善知识对自己的恩德,不禁痛哭流涕。(人都会流泪,其中以大悲和感恩的泪极为清净。不忍众生苦,以大悲所引,便会流下眼泪;忆念上师恩德时,以感恩心也会自然流泪。这样的泪水能滋润善根、净化相续,都是真情的流露。)他说:善知识从一切恶趣之中救护了我,让我善巧通达了诸法大平等性,为我开示了解脱的安稳道和轮回的不安稳道。善知识以普贤菩萨的广大愿行教授我,为我指示能前往一切智城的所有正道,护送我往赴一切种智之处,真正令我趣入法界大海。善知识为我开示过去、现在、未来的无量所知法海,为我显示圣众的殊胜坛城。善知识,长养我的一切白净善法。

下面要求我们效仿善财童子。

应如此文而正随念,一切句首悉加“诸善知识是我”之语,于前作意善知识相,口中读诵此诸语句,意应专一念其义理。

应当按照《华严经》的这段经文随念恩德,在每一句的开始都加上“诸善知识是我”,比如“诸善知识是令我善巧通达法平等性”等。

念恩的方法,即:心前作意善知识的形象,口中读诵此等文句,内心应专注地忆念文义,这是修习念恩。不断忆念善知识的恩德,待忆念真切时,自然会如善财童子因感恩而痛哭。

于前经中,亦可如是而加诸语。

在前面《十法经》的经文中,也可依次加上“诸善知识是我”等语句。

以下所引的《华严经》偈颂,描述了善财童子寻求依止弥勒菩萨的心情。善财童子一向感念善知识的恩德,他是以念恩之心前去亲近弥勒菩萨的。

又如《华严经》云:“我此知识说正法,普示一切法功德,遍示菩萨威仪道,专心思惟而来此。”

善财童子心想:我的善知识宣说正法,普遍开示一切佛法的功德和菩萨的威仪行道,我是一心思惟善知识的恩德而来到此地。

“此是能生如我母。”

善知识能生育我的慧命,犹如我的慈母。

我们的慧命从何时开始诞生?从依止善知识开始。大到大小乘的见道乃至无学道,小至相续中生起一刹那的智慧和信心,都是来自于善知识的恩德。因此,善知识如同慈母。

以我们道场来说,我们相续中能生起点滴的功德,都是上师如意宝的加持所致。由于上师慈悲摄受、传授显密妙法,我们才能生起信心、智慧等功德,因此上师是我们的慈母。

“与德乳故如乳母,周遍长养菩提分,此诸善识遮无利。”

颂中从“长养菩提分”和“遮止无利”两方面,把善知识比喻为乳母。

比喻:

婴儿没有生存能力,全赖乳母的长养、将护才能逐渐长大。“长养”就是给婴儿喂奶、喂食、洗澡、抚摸等。乳母的长养之恩极大,她用身体精华的乳汁哺育孩子,费尽心血地养育。由于乳母的恩德,婴儿才能一天天健康成长起来。“将护”,就是孩子学步时,乳母时时在身边保护,不让他摔倒,孩子有病时,乳母也守护不离,这些叫“将护”。

意义:

善知识给予我佛法功德的乳汁,周遍长养我的菩提分,遮止我趣入无意义的邪行,他是长养将护我的乳母。

比如,善知识传法使我们善根增长,这是长养我们的菩提分,而时时遮止我们造恶,让我们免堕恶趣,这是将护我们。

“解脱老死如医王,如天帝释降甘雨,增广白法如满月,犹日光明示静品。”

善财童子又说:善知识犹如医王,让我从老死中获得解脱,又如帝释天普降甘露法雨,滋润我的相续。他让我的善法日益增广,最后如满月般圆满清净。他又如同日光,为我显示寂静涅槃之法。

“对于怨亲如山王,心无扰乱犹大海,等同船师遍救护,善财是思而来此。”

善知识如山王般毫不动摇,没有任何怨亲的偏执;善知识的心如大海般平静,即使困难再大、劳累再多,他的利他之心也从未被扰乱;善知识就像一位船师,以大无畏的精神,在惊涛骇浪之中勇猛地救护众生。善财我是由于感念善知识的恩德,而来到此地。

“菩萨启发我觉慧,佛子能生大菩提,我诸知识佛所赞,由是善心而来此。”

永远难忘,是菩萨启发了我觉悟的智慧,我才能出生大菩提。我的善知识为诸佛所称赞,我是以感恩之心前来此地。

“救护世间如勇士,是大商主及怙依,此给我乐如眼目,以此心事善知识。”

在我的心目中,善知识就像一名勇士,以勇猛的菩提心救护世间的众生;他是伟大的商主,护送无量有情趣向解脱的宝洲;他又像须弥山王,是我们依赖的怙主;善知识给予我安乐,犹如眼目一般(由于他的启发,我远离了愚痴而照见实相)。我以此念恩之心而承事善知识。

以上,善财童子由念恩而生起了对善知识的敬重意乐,经文中多处出现“善财是思而来此”、“以此心事善知识”,此乃关要。我们应随学善财童子,随念深恩而发起敬重。

应咏其颂而忆念之,易其善财而诵自名。

应边念诵《华严经》的颂词,边忆念善知识的恩德,并将其中“善财”二字换成自己的名字而念诵。

戊二、加行亲近轨理 分五:一、总说亲近轨理;二、略说作师所喜之三门;三、广说作师所喜之三门;四、亲近之目的;五、亲近之时间。

第二,加行亲近轨理者。

己一、总说亲近轨理

如《尊重五十颂》云:“此何须繁说,励观彼及彼,应作师所喜,不喜应尽遮。金刚持自说,成就随轨范,知已一切事,悉敬奉尊长。”

总的以加行亲近的轨理,应如《事师五十颂》所说:“对此何必多言,努力观察上师所喜之事和不喜之事,明白之后,应尽力做上师欢喜之事,尽量遮止上师不喜之事。因为金刚持亲口说,一切成就皆须依赖上师。了知此理之后,一切三门的行为都应恭敬奉事上师。”

总之应励力行,修师所喜,断除不喜。

总之,应当努力修持一切上师所欢喜的事,断除一切上师不欢喜的事。

归纳:

寻求解脱的弟子,对于一切上师所喜之事都应行持、一切上师不喜之事都应断除,必须这样依止上师,因为:佛说一切成就皆须依靠上师。

比喻:若要获得所欲,则须依赖如意宝,故应对如意宝作清洁、祈祷等,由此才能获得所欲。

己二、略说作师所喜之三门

作所喜者,谓有三门:供献财物,身语承事,如教修行。

做上师欢喜之事,有三个途径——供献财物、身语承事和依教修行。其中,供献财物是下等所喜,身语承事是中等所喜,依教修行是上等所喜。

如是亦如《庄严经论》云:“由诸供事及承事,修行亲近善知识。”又云:“坚固由依教奉行,能令其心正欢喜。”

这也如《大乘庄严经论》所说:“通过供事、承事、修行三者,亲近善知识。”该论又说:“菩萨由依教奉行,能令善知识的心真正欢喜。”

己三、广说作师所喜之三门 分三:一、供献财物;二、身语承事;三、如教修行。

庚一、供献财物

其中初者,如《五十颂》云:“恒以诸难施,妻子自命根,事自三昧师,况诸动资财。”

如《事师五十颂》所说:“对于常人难以施舍的妻子、儿女和自己的生命等,尚且应恒时供献自己的誓言阿阇黎,何况其余动摇无常而没有实义的资财,更应供献给上师。”

又云:“此供施即成,恒供一切佛,此是福资粮,从粮得成就。”

这样行持有何利益呢?《事师五十颂》又说:如此恒时供养上师,等同恒时供养一切诸佛,这是殊胜的福德资粮,由积聚资粮而获得成就。

复如拉梭瓦云:“如有上妙供下恶者,犯三昧耶,若是尊长喜乐于彼,或是唯有下劣供物,则无违犯。”此与五十颂所说符顺,如云:“欲求无尽性,如如少可意,即应以彼彼,胜妙供尊长。”

又如拉梭瓦所说:“如果自己拥有上妙的供物,却只供养下劣的财物给上师,则犯三昧耶戒。如果是上师喜欢下劣的供物,或是自己只有下劣的财物,则无违犯。”

这种说法与《事师五十颂》所说相符,该论说:“欲求无尽的法身果位,按照自己有少量乃至极多的悦意财物,就应当以这些胜妙财物供养上师。”

此复若就学者方面,以是最胜集资粮故,实应如是。就师方面,则必须一,不顾利养。霞惹瓦云:“爱乐修行,于财供养,全无顾著,说为尊重,与此相违,非是修行解脱之师。”

对于“应不应供养财物”的问题,此处分别就学者和上师的本分来抉择:

对学者来说,供献财物是积累资粮最殊胜的方便,因此实应这样去做;就上师而言,则必须是一种不耽著利养的上师。霞惹瓦说:“喜爱修行,对财物供养毫无执著,这是善知识;反之,不爱修行而耽著财物,则不是修行解脱的上师。”

归纳:

对善知识,必须尽量供献财物,因为:通过供献财物能够与善知识的心亲近,且将积聚众多资粮。

比喻:应尽量在四季都能生长庄稼的良田中播种。

庚二、身语承事

第二者,谓为洗浴、按摩、擦拭及侍病等,当如实赞师功德等。

身语承事之中,身承事是为上师洗浴、擦拭身体、按摩及侍病等(“等”字表示凡是弟子应做之事都勤快地做);语承事,即应如实赞叹上师的功德或为上师传话等,凡是在语言方面应做之事无不勤做。《菩萨藏经》说,对善知识应如对待佛陀一般地承事。

归纳:

必须以身语承事善知识,因为:承事善知识,等于承事一切诸佛而将产生许多福德。

庚三、如教修行

一般情况:

第三者,谓于教授遵行无违,此是主要。《本生论》云:“报恩供养者,谓依教奉行。”

所谓如教修行,就是对善知识的教授遵行不违,这是最主要的。《本生论》说:“所谓报恩供养,就是依教奉行。”

《华严经》二十一心之一的王子心,即是如教奉行之心。经云:“应发如王子心,遵行教命故。”

特殊情况:

设若须随师教行者,若所依师引入非理及令作违三律仪事,如何行耶?

有人问:你说凡事必须随顺师教而行,但如果上师将我引入非理,或让我做和三律仪相违的事,这时应该怎么做呢?

下面引教证回答。

《毗奈耶经》于此说云:“若说非法,应当遮止。”《宝云》亦云:“于其善法随顺而行,于不善法应不顺行。”故于所教,应不依行。不行非理者,《本生论》第十二品亦有明证。

《毗奈耶经》对此回答说:“如果上师宣说非法(比如,上师说:可以喝酒,不必诵戒、安居,非时吃饭没有关系等),就应当遮止。”《宝云经》也说:“对于善法应随顺而行,对不善法应不随顺。”因此,对于上师所说非理之事或与三乘戒律相违之事,弟子不应行持。所谓“不行非理”,《本生论·第十二品》中也有明证。

以上所说的不行非理,必须排除一种特殊情况,即不能以此衡量证悟者的上师及弟子的行为。

虽然可以不随顺非理之事,但不能因此对上师产生不清净的想法。

然亦不应以此诸理,遂于师所不敬轻呰而毁谤等。如《尊重五十颂》云:“若以理不能,启白不能理。”应善辞谢而不随转。

虽然对于上师所说的非理之事可以不做,但也不能因为这些道理,就对上师不恭敬、轻视、指责而毁谤等。应如《事师五十颂》所说:“如果依理不能行持,应向上师启白不能做的理由。”即应委婉辞谢,不随顺非理之事。

归纳:

对于上师一切合理的吩咐,都要去做,因为:一切共与不共的成就都是依赖上师的加持而获得,而上师的善说又是弟子融入加持的方便。

己四、亲近之目的

如是亲近时,亦如《庄严经论》云:“为受法分具功德,亲近知识非为财。”是须受行正法之分。

这样亲近时,也如《大乘庄严经论》所说:“为了领受正法功德而亲近善知识,而不是为了获得财物。”以供献财物、身语承事、如教奉行亲近上师,目的必须是为了受行正法。

博朵瓦云:“差阿难陀为大师侍者时,谓若不持大师不著之衣、不食大师之余食、许一切时至大师前,则当侍奉承事大师。如此慎重,其意是在教诲未来补特伽罗。我等于法全不计较,虽少许茶悉计高低,谓师心中爱不爱念,此是心内腐烂之相。”

博朵瓦说:“当年差遣阿难作佛的侍者时,阿难提出:如果可以不拿佛不穿的衣服、不吃佛剩余的食物、开许无论何时都能到佛陀面前,我就答应侍奉承事佛陀。阿难尊者如此慎重,用意是在教诲未来的人们亲近上师时,应当一心求法而不是追求财物。我们在法上完全不计较,但即使对少许茶叶也要计较高下,认为上师心中喜欢他、不喜欢我,这是内心腐烂的征相。”

“于法全不计较”,即内心不计较是否获得佛法,对法毫无希求。“虽少许茶悉计高低”,即对上师赐予的财物非常计较,可见亲近上师的目的是为了财物。

己五、亲近之时间

亲近几时者,如博朵瓦云:“有一来者,是加我担,若去一二,是担减少,然住余处亦不能成,是须于一远近适中经久修习。”

亲近善知识的时间以多久合适呢?按博朵瓦尊者所说:“来一位学人,我的负担就增加一分,走了一两位,我的担子也就减轻一分;但是,如果弟子住在其它地方而不能亲近善知识,也无法获得成就。因此,需要一种远近适中的安排,以便在善知识身边经久修习。”

“远近适中”:“远”是指亲近的时间间隔太长,比如四个月才亲近一次,这样就太疏远了。“近”是指亲近的时间间隔太近,比如一天去三次,这样也会让善知识劳累。因此,亲近的时间需要远近适中。

归纳:

寻求解脱的弟子,在修行尚未稳固之前,必须亲近具相善知识,因为:如果远离善知识,在此期间道业就会荒废,不可能遣除违缘、增长修行智慧。

比喻:幼儿不能独立生存时,必须依赖了知取舍、能作养育的母亲。

阿底峡尊者也说:“在未获得圣者地之前,不能离开上师。”《戒律根本颂》说,一个修行人要自己独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精通经律论三藏,二是受比丘戒十夏以上,若不具备这两个条件,就必须依止上师。因此,依止善知识须发长远心。

应当检查自己:如果自心尚未稳固,遇到违缘还不能转为道用,则说明相续尚未成熟,在此期间就不能远离善知识。如果过早地远离,则难以获得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