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依止善知识 5

己二、特申修信以为根本 分三:一、信心极要之根据;二、认定此处所修之信心;三、如何修信之理。

第二,修信为根本者。

庚一、信心极要之根据

为什么说信心极为重要呢?下面根据经论和语录解释。

《宝炬陀罗尼》云:“信为前行如母生,守护增长一切德。”

《宝炬陀罗尼经》说:信为一切修行的前导,犹如母亲,出生、守护、增长一切功德。

“除疑度脱诸暴流,信能表喻妙乐城。”

有了信心便能断除疑惑,度脱生老病死的瀑流。信心犹如妙乐大城,安住信中犹如居于妙乐大城,身心安乐吉祥。

“信无浊秽令心净。”

何者是“浊秽”?疑为浊秽,怀疑生起时,心即不清净。相反,若生起信心,当下心便清净。

《入阿毗达磨论》中说:“是能除遣心浊秽法,如清水珠置于池内,令浊秽水皆即澄清,如是信珠在心池内,心诸浊秽皆即除遣。”信心是能遣除心垢的妙法,具有净化的功能。清水珠放于池中,能使污水澄清,同样,信珠置于心池,便能遣除内心的污秽。

“能令离慢是敬本。”

信心能令人远离傲慢,是引发恭敬的根本。

恭敬心建立在信心的基础上,对上师三宝生起无伪的信心,同时也会引发恭敬而远离傲慢。

“信是最胜财藏足,摄善之本犹如手。”

信心是最殊胜的宝藏与双足。信心如手,是摄持万善的根本。

《华严经》云:“信藏解脱门。”由于信心含藏一切功德,因此是最殊胜的宝藏。信心又如最殊胜的双足,能让人逐步趣向究竟的涅槃城。

《大智度论》云:“复以经中说信为手,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自在能取,若无手不能有所取,有信人亦如是,入佛法无漏根力觉道禅定宝山中自在所取。”譬如:若人有手,到了宝山就能随意地摄取宝物;如果无手,就只能入宝山而空返。同样,具有信心者进入佛法无漏五根、五力、菩提分、禅定的宝山,便能自在地摄取功德宝藏。

《十法》亦云:“由何出导师,信为最胜乘,是故具慧人,应随依于信。诸不信心人,不生众白法,如种为火焦,岂生青苗芽?”

《十法经》中也说:由何者出生导师佛陀呢?信心是去往佛地的最胜车乘,因此智者应当依随信心而修行。不具信心之人不会出生善法,犹如种子被火烧焦,如何能生出青色的苗芽?

由进退门而说信为一切德本。

以上经典由正反面,宣说了信心是一切功德之本。

以下再以大德教言说明。

敦巴请问大依怙云:“藏地多有修行者,然无获得殊胜德者,何耶?”

一次,种敦巴请问阿底峡尊者说:“藏地有很多修行者,却没有人获得殊胜功德,其中原因何在?”

依怙答云:“大乘功德生多生少,皆依尊重乃能生起。汝藏地人于尊重所仅凡庸想,由何能生?”

尊者答:“大乘的功德不论生起多少,都要依赖上师才能生起。你们西藏人对上师只作凡夫想,怎么能产生功德?”

以上教言开示大乘功德必须依赖信心才能生起,下面说明信心是极重要的教授。

有于依怙发大声白:“阿底峡请教授。”如其答云:“哈哈,我却具有好好耳根。言教授者,谓是信心、信、信!”信为极要。

曾有人很不恭敬地对阿底峡尊者大声说:“阿底峡,请为我传教授。”

尊者回答:“哈哈!我还是有很好的耳根,你不必这么大声。所谓教授,就是信心!信心!信心!”如同尊者所强调的那样,信心极为重要。

以理归纳上述“信心极为重要”的根据,即:

对于所化相续中生起圆满道的证德来说,信心极其重要,因为证德最初生起、中间安住、最后增长,都要依赖信心。

从五根五力的次第观察,也能理解“信心为首”的涵义。信、进、念、定、慧,前前为因,后后为果,即:依赖信心产生精进,依赖精进产生不忘失的正念,依赖正念产生心系一缘的禅定,依赖禅定产生如实了知法性的智慧。因此,五根的根本是信根,五力的根本为信力,一切善行皆以信心为首要。

特别从缘于上师的敬信来说,要在相续中产生道的证德,对上师的信心至关重要。因为,一切证德的生起依赖上师加持,而上师加持要融入相续,又须依赖信心。

下面以密宗和净土宗为例,说明大乘法中修习信心的重要性。

密宗尤其强调信心的重要。

如《大威德续》云:“信心佛宝信法宝,信心僧宝信心母,信心上师信心父,信心大道信心舟,信心即是如意宝,信心密咒之悉地,信心福德之圣财,是故修持密咒者,是为自心起信心,应当诚心敬他众。”

莲师云:“具有坚信得加持,若离疑心成所愿。”

帝洛巴说:“自己内心若有恭敬,即使上师住得很远也像很近一样。”

米拉日巴说:“若具信心和恭敬,就会产生加持。”

哲贡炯巴仁波切说:“上师四身雪山上,敬信之日若未升,不降加持之水流,故当勤修敬信心。”

法王蒋扬钦则旺波说:“修密法的上根,是指信根上等,也就是对佛法和上师具有坚定不移信心者。”

在《杰珍大圆满》、《空行心滴引导文》等中也说,对修学密宗而言,信心上等是上等根器,信心中等是中等根器,信心下等是下等根器。因此,信心如同开启成就大门的钥匙。

对净土宗行人来说,信心是往生净土最关键的正因。《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云:“安乐世界,所有佛法不可思议,神通现化种种方便不可思议。若能有信如是之事,当知是人不可思议,所得业报亦不可思议。”

《安乐集》中安立三种心:一者淳心,指信心深厚;二者一心,指信心纯一;三者相续心,指信心相续,不杂余念。该论又说:信心如能相续,则是一心;如能一心,则是淳心。具此三心,如不得往生,无有是处。

《阿弥陀经》云:“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因此,释迦佛着重强调信心。净土行人首先应信受佛语真实不虚、真实有极乐世界的万德庄严、真实有往生净土的不可思议利益,由深信而发愿求生,由发愿而修习净业。所以,信心是往生净土的第一正因。

藕益大师的《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并说:“信力圆时则佛力圆。”

《无死鼓声总持经》云:“具信善男或善女,谁有信心、胜解及恭敬心,将往生净土。”

庚二、认定此处所修之信心

其信总之亦有多种,谓信三宝、业果、四谛,然此中者,谓信尊重。

总之,信心也有很多种,比如,信三宝、信业果、信四谛,然而此处所修的信心,是指对上师的净信。

信心的分类:

《阿毗达磨杂集论》云:“信者于有体、有德、有能,忍可、清净、希望为体。谓于实有体,起忍可行信;于实有德,起清净行信;于实有能,起希望行信,谓我有力能得能成。”

所谓信,就是对于有体、有德、有能,分别以忍可、清净、希望为体,即:一、对“实有体”发起“忍可行信”,即对诸法真实的事理深信而忍可;二、对“实有德”发起“清净行信”,即对三宝真实的功德深深信乐;三、对“实有能”发起“希望行信”,即对一切世出世间的善根,深信自己有力量能获得、成办,而发起希望行信。

庚三、如何修信之理 分四:一、宣说须观师为佛之根据而作佛观;二、思惟分别师过之过患而遮止;三、必须特意执取上师功德而思惟;四、对所有上师皆须无差别行持“观其功德、莫观过失”之理。

辛一、宣说须观师为佛之根据而作佛观

此复弟子于尊重所应如何观?如《金刚手灌顶续》云:“秘密主,弟子于阿阇黎所应如何观,如于佛薄伽梵即应如是。其心若如是,其善常生长,彼当速成佛,利一切世间。”诸大乘经亦说应起大师之想,毗奈耶中亦有是说。

弟子对上师应当如何观想?如《金刚手灌顶续》所说:“秘密主,弟子对阿阇黎应当如何观想呢?对佛如何观想,对阿阇黎就应这样观想。如果有观师为佛的心,他的善根就会常常生长,此人将速疾成佛而利益一切世间。”诸大乘经中也说应对上师生起大师之想,小乘毗奈耶中也有应对亲教师和羯磨阿阇黎作佛想的教诫。

《佛说宝云经》云:“于此法师当生殷勤想,善知识想,作示正道想。见是法师应生爱乐信敬欢喜,应起远迎请令就座,应当赞叹:‘善哉!善哉!快说法要。’若一劫若减一劫若过一劫赞叹,如是犹不能尽,何以故?若人好乐法者种种赞叹尊重恭敬,犹不能尽所行之处。假使有人能以血洒地,犹故不名尽心供养,何以故?如此法师则为受持如来一切佛种,如此法师应如狮子无异。”假使有人能以鲜血洒地,还不能称为尽心供养法师。为什么呢?因为法师受持如来的一切佛种,应当如同对人中狮子一般对待法师。

《密集金刚》、《金刚精华庄严续》、《事师五十颂》、《大般若经》、《增上意乐经》、《现在佛陀现证三摩地经》、《十法经》、《地藏十轮经》等显密经续中,都宣说了应当对阿阇黎观想为佛。

有人问:为什么应观善知识为佛?以下说明理由。

此诸义者,谓若知是佛,则于佛不起寻求过心,起思德心。于尊重所,特应弃舍一切寻察过心,修观德心。

观师为佛的意义是:若了知是佛,则对佛不会生起寻求过失之心,而会生起思念功德之心。对于上师,特别应舍弃一切寻察过失之心,而修习观察功德之心。

以上说明:为了避免寻求过失,而引发思念功德之心,应当观师为佛。

下面阐述必须观师为佛的其它理由。

佛为了调伏众生而无勤示现千百亿化身,善知识即是佛的化身,因此须观师为佛。

《华严经》、《宝性论》、《大乘庄严经论》、《中观心论》等中,都说佛陀有种种化身等。《涅槃经》云:“阿难勿痛苦,阿难勿呻吟,我于未来世,幻化善知识,利益汝等众。”《父子相会经》云:“不空成就问佛:‘若佛涅槃,恐无人教化。’佛言:‘不空成就,我涅槃后,当化阿阇黎,而利诸有情’。”《二观察续》等诸多密续中也如是宣说。

《普贤上师言教》说:“上师是三世诸佛之本体。上师的身为僧众、语为妙法、意为佛陀,总集三宝;又身为上师、语为本尊、意为空行,总集三根本;又身为化身、语为报身、意为法身,总集三身;上师是过去诸佛之化身,未来诸佛之源泉,现在诸佛之补处。”

此外,以信心观修上师时,应观上师为佛,并且思惟上师的恩德超胜诸佛,这样念修具有极殊胜的功德。密续中说:“何人俱胝劫,修十万本尊,不如一刹那,忆念上师胜。”《誓言庄严续》云:“十万劫中勤观修,具相随好之本尊,不如刹那念师胜,念咒修法千万遍,不如祈师一遍胜。”

从获得加持的角度,索甲仁波切说:“要想得到上师教法的全部加持转化力量,你就必须尝试开启自己最大的恭敬心。只有当你把上师当作佛时,象佛一般的教法才能够从上师的智慧心来到你身心。如果你不能视上师就是佛,而只是把他看作普通人,那么完美的加持就永远不会出现,即使是最伟大的教法,你也无法接受。”

辛二、思惟分别师过之过患而遮止

思惟分别上师过失的过患之后,应当遮止分别上师过失的邪行。

此复应如彼续所说,依之而行:“应取轨范德,终不应执过,取德得成就,执众过不成。”谓其尊重虽德增上,若仅就其少有过处而观察者,则必障碍自己成就;虽过增上若不观过,由功德处而修信心,于自当为得成就因。

而且,应按《金刚手灌顶续》所说实行,即:“应执取上师的功德,始终不应取上师的过失。取上师功德便能获得成就,执上师过失则不得成就。”虽然上师的功德增上,但如果仅从他稍有过失之处观察,则必定会障碍自己成就;即使上师的过失增上,但如果不观其过失而只对其功德修持信心,则对自己来说,一定会成为获得成就之因。

是故凡是自之尊重,任其过失若大若小,应当思惟寻求师过所有过患,多起断心而灭除之。设由放逸烦恼盛等之势力故,发起寻觅过失之时,亦应励力悔除防护,若如是行,力渐微劣。

因为“观功德获成就、观过失不成就”,所以凡是自己的上师,不论其过失大小,都应思惟寻求上师过失的过患,多次发起断心而灭除观寻过失的邪心。如果由于放逸和烦恼增盛等势力,而生起寻找过失之心,这时也应努力忏悔防护。若能如是而行,则观过邪心的力量就会逐渐微弱。

理证:不应观察善知识的过失,因为观察善知识过失会障碍自己的成就。

教证:《金刚手庄严续》说:“察过失毁悉地因。”

以下通过问答来遣除邪见。

邪见者说:我的这些善知识并非佛陀。

问:以什么根据断定善知识不是佛陀呢?

答:因为佛陀已断尽一切过失、圆满一切功德,而善知识仍有许多过失。

问:以什么根据断定善知识具有过失呢?

答:因为我心前显现了他的过失。

可见,邪见者是以心前显现过失,而决定善知识实有过失。以下举反例说明其根据不定。

邪见者的根据并不决定,因为:在无著菩萨心前所显现的弥勒菩萨是只可怜的母狗,但弥勒菩萨并非苦难深重的旁生;在麦哲巴心前所显现的大成就者夏瓦日是个杀猪的屠夫,但夏瓦日并非业际颠倒的屠夫;那洛巴心前所显现的帝洛巴,是烧烤活鱼的怪人,但事实上帝洛巴并非如此;惹琼巴心前所显现的米拉日巴是个乞丐,但米拉日巴并非薄福的贱人。

大成就者示现这些形象,其实是观待业力尚未清净的众生,有必要如是幻化,因此,众生心前的显现并不代表真实存在。譬如:在严重胆病患者眼前,白海螺显现为黄色;严重风湿病患者眼前,雪山显现为蓝色;在有眼翳者眼前,虚空中竟然浮现毛发。然而,这些显现皆非真实存在。

因此,若自心前显现了善知识的过失,应知这只是自己迷乱的业力所现。五世达赖喇嘛教诫:当自己偶尔见善知识的过失时,应当想:这是由于我自己的心识颠倒而显现的迷乱。《普贤上师言教》中也说:“若见到圣者上师的行为有过失,则应自相呵责,并且想:这是我自己的心识眼识不清净所致,上师的行为无有丝毫过失或罪业,应对上师更加生起信心和清净心。”

下面以公案证明。

善星比丘是佛的弟弟,他随佛二十四年,作佛侍者,精通三藏十二部,讲经不必看经文,可见其聪颖程度。

然而,他的内心极不清净,在他眼里,世尊一切行为都是欺诳的。他认为:“除了有一寻光之外,佛陀完全和我一样,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而且说:“二十四年中作你的仆人,可是你除了身体具有一寻光之外,连芝麻大的功德我也没见到。在解了法义方面我比你强,我不愿再作你的仆人。”于是他离开了世尊。

当时,佛陀的侍者阿难问世尊:“善星比丘将转生何处?”

佛告诉他:“善星比丘还能活七天,死后将在花园中转为饿鬼。”

七天后,善星比丘果然转生为具有九种丑相的饿鬼,下场非常悲惨。

因此,观察上师的过失,过患极其严重,即使随佛二十四年,也只是毁灭自己而已。

《杂宝藏经》中记载:

从前有位女居士很有智慧,而且诚信三宝。有一次,一位糊涂的老比丘到她家应供,女居士供养饮食之后,诚心诚意地祈请老比丘说法,并为他敷设法座,在座前闭目静坐,恭敬地等待听法。

老比丘对讲经说法一窍不通,他坐在法座上非常着急,看见女居士闭上眼睛,就赶紧起身悄悄溜回寺院。女居士认为老比丘为她示现了无常苦空的道理,因此至心思惟有为法无常、苦、空、无自在,当即证得初果。她非常感激老比丘说法的恩德。

老比丘本无说法的功德,但女人以清净心观想,结果获得大利益。

由以上公案可知:如同一座雪山,南面充满了阳光,北面却冰雪覆盖。同样,若对上师观功德,当下就在加持阳光的照耀下;相反,若观过失,内心当即就被罪业的冰雪覆盖。所以,这一切都是自变自缘,关键在于用心的善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