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依止善知识 3

丙三、彼应如何依师之理 分二:一、以宣说具相者须依师之理而连接上下文;二、真实宣说依止轨理。

第三,彼应如何依师轨理者。

丁一、以宣说具相者须依师之理而连接上下文

如是若自具足器相,应善观察尊重具否如前说相,应于具相受取法益。

如果自己具足法器德相,应当善加观察上师是否具足上述德相,应在具相上师座前受取法益。

是复有二传记不同,谓善知识敦巴与桑朴瓦。

这又有两种不同的传记,即善知识种敦巴和桑朴瓦依止上师的传记。

桑朴瓦者,尊重繁多,凡有讲说,即从听闻。自康来时,途中有一隖波索迦说法而住,亦从听闻。徒众白曰:“从彼听闻,退自威仪。”答云:“汝莫作是言,我得二益。”

桑朴瓦有许多上师,凡是遇到有人说法,他便前去听闻。一次,从康区的回来,途中遇到一位居士正在说法,他也去听法。

弟子们说:“依止他听法,有损自己的威仪。”桑朴瓦却回答:“你们不要这样说,这次闻法我得到两种利益。”

善知识敦巴者,尊重鲜少,数未过五。

相比之下,善知识种敦巴依止的上师很少,数量不超过五位,分别是:授居士戒的上师、教他念书的上师、舍准大师、班智达弥底、阿底峡尊者。除了在舍准大师前曾听受有关法相的经论外,在其中三位上师前,他只听受过一两次经教,主要是依止阿底峡尊者。

博朵瓦与公巴仁勤喇嘛共相议论彼二谁善,谓于未修心易见师过起不信时,善知识敦巴轨理善美,应如是行。现见此说极为谛实,应如是学。

有一次,博朵瓦和公巴仁勤一起讨论这两种依师轨理哪一种更为妥善。他们认为:在尚未修心、容易见上师过失而退失信心时,善知识种敦巴的轨理较为善妙,应按那样行持。宗大师评论说:“现量见此说法相当实在,应这样修学。”

归纳:

尚未修好自心时,容易见上师过失而退失信心,因此依止的上师以少为好。

霞惹瓦大师曾说:“现在所有学法者都说,某处有人传法,我们都到他那里去吧!可是种敦巴尊者师徒的宗风不是这样的。种敦巴一生只依止过五位上师……以善知识博朵瓦来说,他也仅依止过四位上师……说到我自己也是依止甘丹三昆仲,而此中主要是依止博朵瓦。”

丁二、真实宣说依止轨理 分二:一、意乐亲近轨理;二、加行亲近轨理。

戊一、意乐亲近轨理 分三:一、总示亲近意乐;二、特申修信以为根本;三、随念深恩应起敬重。

如是应知曾受法恩,特于圆满教授导心知识如何依止,其理分二:一、意乐亲近轨理;二、加行亲近轨理。

如是应当了知,对于曾经受过法恩,特别是对于圆满教授引导过修心的善知识,如何依止的方法,分意乐亲近和加行亲近两方面讲述。

初中分三:一、总示亲近意乐;二、特申修信以为根本;三、随念深恩应起敬重。

第二、第三中的“信心”和“念恩”,是亲近意乐的根本。

己一、总示亲近意乐 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今初。

庚一、略说

《八十华严》中说,一次,文殊菩萨和眷属在福城东部宣说“普照法界修多罗”,当时有无量诸龙和福城人民前来听法。

听众当中有一位名叫善财的童子,往昔已曾供养诸佛而种下了深厚的善根,信心极其广大。他常常喜欢亲近善知识,身语意没有过失,清净菩萨道,求证一切智,堪为法器。他内心清净犹如虚空,回向菩提,无所障碍。

文殊菩萨观察善财童子的来历之后,为他演说一切诸佛的妙法。童子听到诸佛的种种功德之后,一心希求无上菩提,于是请问文殊菩萨:“应当如何学修菩萨行,乃至增广菩萨行,应当如何使普贤行迅速圆满?”

文殊菩萨开示说:“善男子,你已发起菩提心而寻求菩萨行。善男子,众生若能发起菩提心,则已极其困难,而发心后能够寻求菩萨行,更是难中之难。善男子,要想成就一切智智,应当决定寻求真正的善知识。善男子,寻求善知识不应生起疲厌懈怠之心,见善知识不应厌足,对善知识的所有教诲都要随顺,对善知识的善巧方便不应见为过失。”

文殊菩萨开示完后,又为他介绍南方胜乐国土的德云比丘,令他前去亲近。

善财童子遵从菩萨的教导,历经百城烟水,遍参了一百一十位大善知识。其间,在妙意华门城参拜德生童子和有德童女时,童子、童女为他开示了以二十一种心依止善知识的方法。

经中这样说:“复次善男子,汝承事一切善知识,应发如大地心,荷负重任无疲倦故;应发如金刚心,志愿坚固,不可坏故;应发如铁围山心,一切诸苦,无能动故;应发如给侍心,所有教令皆随顺故;应发如弟子心,所有训诲无违逆故;应发如僮仆心,不厌一切诸作务故;应发如养母心,受诸勤苦,不告劳故;应发如傭作心,随所受教,无违逆故;应发如除粪人心,离骄慢故;应发如已熟稼心,能低下故;应发如良马心,离恶性故;应发如大车心,能运重故;应发如调顺象心,恒伏从故;应发如须弥山心,不倾动故; 应发如良犬心,不害主故;应发如旃荼罗心,离骄慢故;应发如犗牛心,无威怒故;应发如舟船心,往来不倦故;应发如桥梁心,济渡忘疲故;应发如孝子心,承顺颜色故;应发如王子心,遵行教命故。”

寂天菩萨在《集学论》中将此二十一心归纳为九心,本论按《集学论》以九心开示亲近善知识的意乐。

《华严经》说以九种心亲近承事诸善知识,能摄一切亲近意乐所有扼要。

《华严经》说以九种心亲近承事善知识,能够摄尽所有亲近意乐的关要。

九心,即:如孝子心、如金刚心、如大地心、如铁围山心、如仆使心、如除秽人心、如乘心、如犬心、如舟船心。若能以此九心亲近具相善知识,必能获得成就。

庚二、广说 分五:一、如孝子心;二、如金刚心;三、如大地心;四、荷负担已应如何行;五、摄义并引传记说明。

即彼九心摄之为四。

此九种心又可摄为四者,即如孝子心、如金刚心、如大地心、荷负担已应如何行。

辛一、如孝子心

弃自自在、舍于尊重令自在者,如孝子心。谓如孝子自于所作不自在转,观父容颜、随父自在,依教而行,如是亦应观善知识容颜而行。

舍弃自己的自由、把行为的权力都交给上师、随上师安排的善心,就是如孝子心。

孝子不论做什么,都不是随自己的意愿,唯一是看父亲的脸色、随父亲的意愿而行,这叫“观父容颜、随父自在”。同样,弟子也应观察善知识的容颜行事。

《德育古鉴》记载:

以前有一位杨孝子,父母非常贫苦,终年卧病不起。当时除衣食外,还要支付许多医药费,生活十分窘困。于是,杨孝子不顾羞耻以乞讨维生,将讨来的食物供养父母。如果父母没有吃饱,即便自己再饿也不敢先吃,必待父母饱食后才吃。若得美食,便恭敬地跪着奉养父母。他不但在物质上这样照顾父母,还想方设法让二老愉快。他自编山歌,在父母面前又唱又跳,逗父母开心。这样经过了十几年,当地人们都被他的孝心感动。

后来,父母相继去世,他用讨来的钱买了两具棺材,并且不顾寒苦,脱下自己的衣服做殓衣。

由此可知,所谓孝子心,就是舍弃自己而顺从父母的善心。

《现在佛陀现证三摩地经》中亦云:“彼于一切应舍自意,随善知识意乐而转。”

《现在佛陀现证三摩地经》中也说:“弟子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舍弃自己的想法,唯一随顺善知识的意乐而行。”

以下对此简别。

此亦是说,于具德前乃可施行,任于谁前不能随便授其鼻肉。

这也是说,只有在具相的善知识前才可以这么做,不能随便把鼻肉交给他人。

“授其鼻肉”,即牦牛把自己的鼻肉交给牧民,任其穿孔,比喻完全受人控制。

辛二、如金刚心

谁亦不能离其亲爱能坚固者,如金刚心,谓诸魔罗及恶友等,不能破离,即前经云:“应当远离,亲睦无常、情面无常。”

任谁也无法破离弟子对上师亲爱之情而能坚固的善心,即如金刚心。

比喻:金刚宝极为坚固,任何法都无法摧破。

意义:天魔及恶友等任何违缘,都无法破离上师和弟子的亲爱之情。

教证:前经所说“应当远离亲睦无常、情面无常”。

“亲睦无常、情面无常”,是指情意不坚固。比如:初见上师时非常激动,事隔三月便将上师视若常人,这是情面无常。经中说:对上师的情意,应远离无常的心态,须如金刚一般坚固不破,始终如一。

辛三、如大地心

荷负尊重一切事担者,如大地心,谓负一切担,悉无懈怠。

荷负上师一切事业重担的善心,是如大地心。

比喻:大地担起地上一切有情无情,而毫无疲倦。

意义:荷负上师一切事业重担,没有任何懈怠、疲倦之心。

例如:种敦巴格西荷担阿底峡尊者的一切事业,毫无疲厌,即是如大地心。禅门中,杨歧方会禅师是以大地心荷负尊重事业的典范。杨歧的师父慈明禅师,性格率真,作事忽略,无甚忌讳。杨歧忘我地投身于师尊的事业,唯恐有一事不周全、有一法不圆满,即使冒严寒、顶酷暑,他也不曾爱惜自己。整整三十年中,他毫无懈怠、尽心尽力地辅助师父,秉持丛林的纲纪法律。

如博朵瓦教示慬哦瓦诸徒众云:“汝能值遇如此菩萨我之知识,如教奉行,实属大福。今后莫觉如担,当为庄严。”

诚如博朵瓦开示慬哦瓦的弟子们说:“你们能遇到这样的菩萨善知识并且依教奉行,实在是莫大的福报。今后不论为上师做任何事,都不要觉得是负担,应当持为庄严。”

比如:将军虽披戴沉重的铠甲,但并不觉得是负担,反而视为荣耀。若换成其他人视铠甲为负担,就会觉得难以承受。同样,若将上师交付的事视为负担,内心就会无法忍受;相反,若视为庄严,则会觉得因缘殊胜难得,做起事来充满欢喜。

辛四、荷负担已应如何行 分六:一、如轮围山心;二、如仆使心;三、如除秽人心;四、如乘心;五、如犬心;六、如船心

荷负担已应如何行,其中分六。

宗大师把华严九心中的后六心归于一个内容,即荷负上师事业重担之后应如何行的善心。

壬一、如轮围山心

如轮围山心者,任起如何一切苦恼,悉不能动。

“如轮围山心”,就是生起任何苦恼都无法动摇的善心。

比喻:铁围山,以汹涌的海浪也无法动摇。

意义:依止上师时,任何违缘都无法动摇的善心。

再看大德教言。

慬哦住于汝巴时,公巴德炽因太寒故,身体衰退,向依怙童称议其行住。如彼告云:“卧具安乐,虽曾多次住尊胜宫,然能亲近大乘知识听闻正法者,唯今始获,应坚稳住。”

慬哦瓦住在汝巴时,公巴德炽因天气太寒冷,而身体衰弱,他和依怙童商量是离开还是住下。依怙童劝他:“在卧具住所的安乐方面,我们虽曾多次住过帝释天的尊胜宫,但能亲近大乘善知识听闻正法,只是如今才有这种机会,你应当坚持住下来。”

《禅林宝训》中记载:

大愚、慈明、谷泉、琅琊结伴参访汾阳禅师,当时正值寒冬,河东的天气异常寒冷,大家都畏惧寒苦,唯有慈明志在道业,昼夜都不懈怠。

夜晚昏昏欲睡时,他就用锥子刺大腿,难过地说:“古人为了生死大事废寝忘食,我是何等人,竟然这样放逸。生无益于当时,死也无闻于后世,我是自暴自弃呀!”

后来,慈明辞别师父归去时,汾阳禅师感叹地说:“慈明今日走了,我的道法也随之东去。”

壬二、如仆使心

如世间仆使心者,谓虽受行一切秽业,意无惭疑而正行办。

比喻:“仆使心”,即仆人虽然做一切低贱污秽之事,也没有任何犹豫和羞耻,而能以平常心去做的善心。仆人是以平常心打扫厕所,因此没有太多分别。如果让一位大人物去做这种卑贱之事,他往往会表现出两种心态:一是做之前犹豫,以自己的身份该不该做?二是做时会害羞,觉得在别人面前打扫厕所有失颜面。这两种心态就是“疑”和“惭”,然而卑下的仆人就没有这种执著,他做起来和走路吃饭一样平常。

意义:“如仆使心”,即无论为上师做任何低贱之事,不但没有羞耻和犹豫,而且真心去做的善心。也就是承事上师时,不管事情是否体面,都不分别而照办的善心。

下面引公案说明。

昔后藏中,一切译师智者集会之处有一泥滩,敦巴尽脱衣服扫除泥秽,不知从何取来干洁白土覆之,于依怙前作一供坛。依怙笑曰:“奇哉!印度亦有类似汝者。”

以前,在后藏所有译师和智者聚会的地方,有一块泥滩。种敦巴当时脱下衣服,扫除地上的污泥,又不知从哪里找来一些干净的白土盖在上面,然后在阿底峡尊者面前做了一个供养上师的坛城。尊者笑着说:“奇哉!印度也有像你这样的人。”

种敦巴心地纯朴,他在遇到阿底峡尊者之前,从十七岁开始,曾经十九年中依止康地的大德菩提童子。最初依止上师时,他如常啼菩萨般依止师长,白天在山上放牧牛羊,晚上还骑着好马,手持弓箭,四处巡逻看顾牲畜。他是真正以奴仆般的善心依止上师。

蒋山元禅师是慈明楚圆禅师的侍者。《景德传灯录》说:“二十年中运水搬柴,不畏寒暑,样样亲作,如此来求道。”

壬三、如除秽人心

如除秽人心者,尽断一切慢及过慢,较于尊重应自低劣。

“慢”,即对下劣者认为自己超胜他,对平等者认为与他平等。虽然符合事实,但因内心高举,故称为慢。

“过慢”,即对平等者认为自己超胜,对超胜者自认为与他平等。

比喻:“除秽人心”,即普通清洁工毫无傲慢的心态。

意义:“如除秽人心”,即断除了一切慢及过慢,在上师面前自处卑下的善心。

例如:未生怨王身为国王,但在迦叶尊者面前听法时,仍是毕恭毕敬。释迦族人种姓高贵,但仍谦虚地在优婆离尊者面前受教。

下面引教言说明。

如善知识敦巴云:“我慢高丘,不出德水。”慬哦亦云:“应当观视春初之时,为山峰顶诸高起处青色遍生,抑于沟坑诸低下处而先发起。”

正如善知识敦巴所说:“我慢高丘,不出功德之水。”

慬哦瓦也说:“应当观察初春时,是在山顶隆起的地方青色遍生,还是在沟坑等低下处最先发起青色?”如同低洼处长满青草,由谦下心方能出生功德。

《大乘庄严经论》云:“下心为缘起。”拜见善知识或为善知识做事,应当以谦下心来做,身心调柔,不应有傲慢的行为。

壬四、如乘心

如乘心者,谓于尊重事,虽诸重担极难行者,亦勇受持。

比喻:“乘心”,即大卡车装载沉重的货物,虽然路途难行,却没有丝毫疲倦之心。

意义:“如乘心”,即上师交付的重任,即便再困难也能欢喜受持的善心。

教证:《功德藏》云:“极具忍耐如柱子。”《普贤上师言教》对此解释为:“或施加难以承受的压力,也应当尽力忍耐,犹如柱子一般。”

例如:智光吩咐菩提光迎请阿底峡尊者,此事非常困难,但菩提光没有违背智光的心愿,勇悍地承担。

壬五、如犬心

如犬心者,谓尊重毁骂,于师无忿。

比喻:“犬心”,即忠实的爱犬被主人打骂时,不仅没有丝毫反感,反而对主人摇尾乞怜。

意义:“如犬心”,即虽受上师毁骂,但对上师没有丝毫忿恨的善心。

下面引公案和教证说明。

如朵垅巴对于善知识画师,每来谒见便降呵责。画师弟子娘摩瓦云:“此阿阇黎于我师徒特为嗔恚。”画师告云:“汝尚听为是呵责耶?我每受师如此赐教一次,如得黑茹迦一次加持。”

善知识画师每次拜谒朵垅巴时,都会遭受一顿呵斥。他的弟子娘摩瓦不满地说:“这位阿阇黎对我们师徒特别嗔恚。”

画师告诉他:“你把它听成是呵责吗?我每次受上师这样赐教一次,就像获得黑茹迦的一次加持。”

《八千颂》云:“若说法师于求法者现似毁咨而不思念,然汝于师不应退舍,复应增上希求正法,敬重不厌,随逐师行。”

《般若八千颂》说:如果法师对求法者显现呵斥、毫不重视,即便如此,但是你对法师不应退失信心而舍弃,应较以往更加希求正法,对法师敬重不厌,一切皆随法师的意愿而行。

下面以公案来说明如犬心:

浮山远和天衣怀听说叶县归省禅师的高风,特意前去参拜。时值大雪,气候寒冷,省禅师一见他们就呵骂驱逐,而且往衣服和垫子上泼水。其他僧人都气愤地离开了,只有浮山远和天衣怀整衣敷具,如前安坐。

省禅师又骂道:“你们还不去,是不是等我打你们!”

浮山远上前说:“我们从几千里外特来参和尚的禅,怎么会被一勺水泼走呢?”

禅师笑着说:“二位果然是来参禅的,快去挂单。”

后来,浮山远担任典座,管理大众的饮食。

有一次,省禅师出门时,浮山远私自取了油面为大众作五味粥。粥刚煮熟时,省禅师忽然回来,唤来浮山远说:“你窃取油面,属于盗用常住。”

浮山远说:“我是取了油面,愿和尚责罚。”

省禅师叫他估算衣钵偿还常住,又命人责打三十杖,将他逐出院门。道友们来劝,和尚不答应。道友说:“如不开许回来,只求让他随众听法。”但和尚仍不应允。

一天,省禅师上街,看见浮山远站在旅舍前,便说:“这是院门的走廊,你为何住在这里?”又叫人来追算店钱。至此,浮山远也无难色,反而持钵到城中化缘,付清店钱。

省禅师回来后,对大众说:“法远真是参禅之器。”于是便让浮山远回来,上堂在大众前付法给他。

所以,弟子应如良犬般,无论上师如何打骂也都欢喜承受,视为加持。

壬六、如船心

如船心者,谓于尊重事任载几许,若往若来,悉无厌患。

比喻:“船心”,即摆渡船来来去去,无论往来多少趟也无疲厌之心。

意义:“如船心”,即对上师的事不论承担多少、不论如何来往奔走,都无厌患的善心。

例如:索达吉堪布对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吩咐的大小事务,皆以如船心办理,往来奔走,心无疲厌。

一般修行不好的弟子,见到上师吩咐的事接连不断,便会心生疲厌,这是不具足如船心。

总之,荷负上师事业重担之后,当如是行持:

一、以任何违缘不能动摇;

二、受行秽业心无惭疑;

三、断尽傲慢;

四、欢喜承担;

五、上师毁骂不起忿恨;

六、数数劳作心无疲厌。

辛五、摄义并引传记说明

道的根本是亲近善知识,而亲近善知识的结果,取决于弟子的意乐,因此修习亲近意乐极其重要。

对一切亲近意乐的关要,《华严经》中归摄为二十一心,《集学论》中再摄为九心,本论按《集学论》以九心总摄一切亲近意乐的关要,而且把九心归纳为四点。

一、舍弃自己的自由,随善知识的意愿而行

这是入门的第一步——修如孝子心,要在内心和行为上兼修。如果以前凡事以自己为主,并没有把自己舍于善知识、随善知识的心意而行,现在就应将“不孝之心”转为“如孝子心”,而且行为上也要有所体现,这才是修如孝子心。

二、对善知识的心意如金刚般坚固

学人应对照自心修正。比如:以往高兴时,就说要生生世世依止,不高兴时,就认为善知识不重视我,还是离开更好;或者有时恭敬随顺,有时则违背教言。这些都是心态不稳固的表现,现在必须改变这种如浮云般变化无常的心态,而且行为上要有所体现。

三、如大地般荷负上师的一切事业重担

若对照此项反省自己,或许会发现发心和行为离如大地心的要求相去甚远。比如:上师要你负责任时,便马上回避;或者要稍负责任,就不愿意承受。这是如“草尖心”,即稍稍负荷就无法承受。因此,首先要调整内心,然后改正行为,这样才能逐渐变成贤善弟子。

四、荷负重担后如何修心

对此也应自我反省,若已做到则应修欢喜,策励自己更进一步,若尚未做到就应发愿早日圆满。

因此,总的依师意乐有九种心。对学人来说,先在内心观想,然后付诸实行。如果能切实做到九种观想与加行,就是到达听闻、了知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