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力倡修学正法念处经

大家应该还记得,宗喀巴大师在讲完阿难两个外甥的事例后,总结说到:“是故能灭懈怠、能发精进、勤修正道、策发其意、令希解脱及证解脱,其根本因者,谓赞修苦。纵有大师现住世间,于此教授,更无过上而可宣说。”这就说明,要真正灭掉一直沉溺于生死法的懈怠,要发起力求解脱的精勤心,根本因就在修苦上。纵然释迦如来再现于世,也不可能有更超胜的教授可以宣说。

对苦的认识是一个极大的课题,它包括了整个从地狱到天界之间的所有范畴。如果没有对它具体、真切的了解,我们不会感觉到这个世界是一个大苦聚,处处面临着极大的危机。而且这种苦比服食剧毒要强烈无数倍,一不小心就会堕到恶趣深渊,那将是怎样的一种命运遭遇?这些我们懵然不知,反而像那些在火宅中玩耍的小孩一样,以为这里面真的很好耍,由此把人身的闲暇全部浪费在造轮回业上面。

那么怎么才能够策发其心、一心希求解脱呢?唯有向他展示这轮回弥天漫地、无有边际、难忍难堪的苦事,他才会觉醒,才会真正破掉这个乐颠倒。就是这个乐颠倒把我们的心完全粘著在轮回无实义的法上,造一些趣入恶趣和生死的因。如果乐的颠倒执著没有破除,我们心里那种顽固的执著是没有办法化解的,也没有办法劝动自己回头一心求解脱。

所以怎么才能转变我们的心呢?唯有对苦作尽量多、尽量真切、尽量细致、尽量切己的认识,而这必须依赖《正法念处经》。

毕竟这世上的欺诳太大,无始以来的习染太深重,我们总是感觉面前有非常多的乐,它是那么的真实,值得我们心动,值得我们用全付的心血去追求。我们感觉这世上真的有所谓的美满、甜蜜、幸福、享乐等等。

对于这么巨大的欺诳,我们又没有天眼通、宿命通、他心通,因此无法了解这个巨大世间界里的事实。我们所处的这个人间,在整个世间界里处于什么位置?它向上向下的方向如何,以及未来极长远的路线如何,这一切都有赖于世尊的教导。而这项认识又如此地重要,它关系到我们的走向问题。否则我们一个非常顽劣的心、愚昧的见识,加上很多的邪见以及世间媒体信息的熏染,已经使我们搞不清楚苦乐的真相。因此,针对这么复杂的乐颠倒系统,弥漫着这么多的错乱事实的结论、观念如何才能破除?唯有去研习《正法念处经》才有希望。

在这里,世尊将会引着我们去看从恶趣到天界之间一切苦的现实,在这里会赫然地显示出代表着深重苦苦的三恶趣的现象,以及代表深重坏苦的天界的现象,从而明确我们处于人世间这样一个点上该何去何从,这样真实地发起真正的求解脱心。

因为世尊细致入微的将三界六道每一种的情形都说得清清楚楚,佛以亲自现量见的智慧力,丝毫不差地给我们指示了现实。那里有业果的巨大变现力,从地狱一层一层往上看,从这里才会发起畏惧。因为佛一直都把业和果联系起来指示,那么深重的果报就是在当前不断造的业因上感发的。这样才知道不断恶就没有前途。

又那么细致地讲解了三恶趣的现象,接近上百回仔细地解说,这样就使我们不会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上,而是真正养成内在的观念,才会畏惧恶趣、畏惧恶业,从而在自身上谨慎地断恶行善。这一切内心上的发展以及摧毁乐颠倒和业果愚的机制,都必须要通过具体的体认,而这离开佛语别无他途。

所谓上方人界、修罗界、欲界诸天等的命运状况也只有《念处经》里说得最细致入微。经中具体地展示出六道轮回的场景,以及其中的因因果果、命运遭遇。如果对这些都不了解,那么过去口头上的“六道轮回很苦,六道轮回我不要了”等等就是毫无作用的,只不过说多了不觉得可耻而已。

我们应当真实地去了解六道轮回是怎么回事,它的前因后果是如何的,为什么我们要一心求解脱,对这个世间此世乃至来世的一切世间法都视如唾尘,都看成毒药,都视为魔窟,这些必须要通过《念处经》才能真正在心中出现这样的心里话。

没有足够多的了解,是无法发生观念的;没有细细地思惟,是无法深化观念的;没有观念的深化,是无法转动意乐的;没有意乐的转变,是不可能有真实修行的;没有真实的修行,绝对没有果报。因此,我们能否得解脱,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出离行者,能否舍掉这世上的五欲,关键是对《念处经》的学习。因此,它是引发解脱心入道的根本因,成为重中之重,要点中的要点,是迫切中最迫切的问题,我们需要真正地用心来学习释迦佛最大的宣说六道轮回的圣教——《正法念处经》,唯有如此,才能把我们这种鄙劣的常执、乐执等等的颠倒真正替换掉。

尤其生在末世的今天,经过几十年的熏染,我们的心已经变得黑白不分、苦乐不知了。我们常常会被周边各种乐颠倒的舆论所蛊惑,自以为得意地享受着真实的安乐,多少稚气、多少愚昧、多少颠狂?这一切不通过如同暮鼓晨钟般的《念处经》的法音,我们将无法被唤醒。只有在这个《念处经》里,才真正会深切地理解到世间的苦态,而且真正地了解了三恶趣以及天界的坏苦、行苦以后,我们此世的一点安乐就不算什么了。自己马上会感觉,当下处在人道只不过是三界六道的一个很小的范围,而它的寿命竟是如此地短暂,只寻求一个现世的利益以及来世生天做神仙的果报太不值得了,那完全是一种无义的投资。正是由于我们对于六道轮回、对于整个生死苦的现实、轮转的现实、最终趣入苦的这个永不改变的定论无所了知,才使得我们的心断不了对这世上的贪执。一直就像作茧自缚一样的,不断地缠绕在世间法里,就是因为没有对苦取得胜解的缘故,也因此一切的修行都会附着一些好看的外表以及炫人的言词,而活在虚伪当中。

通常的引导中只是引用《念处经》中一个讲六道苦的偈颂,或者会说到恶趣是苦苦、善趣是坏苦、上界是行苦,这样极简短归纳性的话。但是针对当时的众生而言,这些有可能都成了一些口头上重复的话,真正观察内心,他对苦的认识是一片苍白。

或者通常会有很多解释人间的八苦,因为这是在现实生活中能够看得到的,而对于三恶趣的苦和天界的苦一般就很少提及了。譬如对修罗的苦以两句带过,其实大家也不明就里。对于欲界天的苦引一两个案例描述,这些也远远不够量。尤其针对这么深重的乐颠倒,是没有办法摧灭的。也因此心里总是提振不起,像一把胶粘着一样的,深陷在五欲的泥潭、乐的妄想等各种陷阱里面,这样就根本没有心力趣向解脱,哪会有如救头燃的紧迫感?哪里有一心求解脱道的坚贞道念?哪有一星半点的纯粹的出离之心?

所以我们大家多少都是活在自欺当中,正是由于不愿意学习如来的圣教,不愿意数数思惟,不愿意去面对这苦的现实,使得我们的心无法转化。

苦不是轻描淡写的,或者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上。实际上对于我们来说,地狱苦离得最近。因为今天的人烦恼深重,斗争性强,充满了各种的诡计、阴谋、伤害,多少人无有廉耻地满口妄语,又有多少的对圣贤、对佛法的诽谤,多少对各种麻醉品的沉迷,多少迷心逐物、游魂般地迷失在网络中。这些现相已经发出严重的警告,我们离地狱其实就只有悠悠一息。这样看来,充分地了解地狱的状况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

在一切的苦当中,地狱苦是最深沉,也最广大、最繁多。好比一个金字塔,能够得到人天身的犹如塔尖,而陷落到地狱的犹如金字塔的塔底,那是十分巨大的险恶的事实。从这里才会知道这世界的悲哀,从这里才会发起慈悲心,才会发起归依心,才会想到尽未来际的道路。所以最要了解的首先是地狱,它离这个世界实在是太近了。只有懂了《念处经》,才知道那一项一项地狱的因在我们身上就已经是密密麻麻粘满了。

只有这样认识,才会发起忏悔的迫切感,才会发起归依的迫切心。否则没有对三恶趣的认识,接下来的归依部分就只是一种知识上的学习,而没有真正从内心感觉到这个问题的严重,唯一只有向三宝去祈求。我们还自以为得意,仿佛轮回不存在、地狱不存在,只有这个现世美好的生活,仿佛他就是禅的境界,仿佛他已经无念了,这都是颠倒之计,幼稚的人才会这样说的。

所以,要真正地了解到地狱是离我们很近的,尤其要读《念处经》,它说到了非常多种地狱的情况。譬如杀生怎么堕落,妄语怎么堕落,饮酒怎么堕落,邪淫怎么堕落,邪见怎么堕落等等,而这些行为竟然有很多都是我们身上有的。没有《念处经》这样身临其境、极为恐怖地狱情景的描述,没有佛现量金刚语的断定,人们多数会以为地狱或许只是宗教惩治人的手段、教导人的方便。有多少人真正相信地狱是事实呢?

真正的引导文是给你一个纲领,是对于经教中的一些总结。但是仅仅这么一点是不够的,因为那么一点,大家就感觉地狱念来念去的就是八寒、八热、近边、独一,然后会考试,会记得那几种苦相,但是没有切身感,那就远远不行。

《念处经》它将带着我们像佛当年带着难陀去地狱里那样,有触目惊心之感,会感觉到这真正是现实,还有那么多正受苦的有情,还有那么多由恶劣心识而变现出来的极其巨大、恐怖、难以想象的苦的境界。这样从等活地狱下来,逐个的看下来,就已经加上了几十倍的量。这样才让我们真正感觉到这个世界的底层有一个巨大的地狱,一堕下去受到的是极度的刑罚,比人间的酷刑不知道严重多少倍,无法想象的,无法忍受的。

而且经过的岁月是那么漫长,在地狱里受了不见边际的那么长的苦以后,还是得不到人身,或者即使得到人身也是生于边地,然后又堕落下去。

看到这种现实之后,才真正地会发起人身难得的珍惜心,才知道此生唯一要投入修法,只有这样才会有自救的路。

接着会有饿鬼、畜生各种各样的描述,那些都是真实苦的展示等等。诸如此类,我们了解了《念处经》,才会有龙树菩萨《亲友书》里所说的那些修行的内涵,才会知道为什么日日要思维地狱苦,才知道为什么要思维三恶趣的苦发悲心、发厌患心,这些才有具体的内涵。

总而言之,真正要在修行上入道,《念住经》可谓是首要,无论是要生归依心、生谨慎持戒取舍因果的心、出离心、大悲心、菩提心、无尽的归依、无尽的悲愿、无尽的菩萨行,全部都要基于这个《念处经》。否则我们忘失这个根本,就像在十月怀胎时没有养成,就不可能有后后的少年、成年,所以基础是最重要的,它的养育就像十月怀胎。

而真正地激发出积极行善的心,知道善业的功德能量,也唯有通过《念处经》才会具体地认识。世间虽然儒道二家也是真正地以人天的圣道为根本,但是巨大的因果事实只有在《念处经》里才能看到。譬如布施茶饭、修桥、施药,做一些慈善事业等等,这些善行果报会达到哪里呢?会达到天界。从四天王天一层一层地往上讲,讲到欲界诸天的成百上千种的现象,这就是《念处经》给我们的启发。通过它就看到了一个善心是怎么出现那么长、那么多、那么好的果报,这样才能坚定我们发起行善的意乐,立定志愿一心在善行上走,从而建立起获取人天身的善行基础。

所以人只有断恶才能脱恶趣,这要由《念处经》来启发;人只有行善才能保住人天身,这也要由《念处经》来启发。唯有善行升华才能得到更高的天身,只有在善行纯洁的基础上,再透视到整个轮回全是苦的自性,从而发起普遍厌患的心,从这里才有三乘出世的道。否则凭着简单的空谈、想当然的认为、表里不一的虚假,是是没有用处的。

《念处经》的确会给人以善的鼓舞,因为善的报酬实在太大,而且黑白两界形成非常鲜明的对比,恶趣是苦长、深重,善趣乐长、悦意。这些也不是两三句总结的话就能让你成熟的,所谓要点的指示是教你行进的道路,这已经是为恩甚大了,而我们必须得按照这样的指示去在佛语中寻求了解。这样心会成熟,眼光会高远,志向会纯洁,这一切都要由《念处经》的思维结合在观念的转化,意乐、行为的转变上,才会有上升之路。

就本人的体会而言,修心的引导文要结合具体的经教来融会贯通,得到它的精义。

通常讲修罗苦、天苦都只是在要点上描述,或者截取一两个场面来说。如果没有学《念处经》,缺乏佛现量观照下给我们如是的指示,就领略不到它的背景,那么多战争的苦相、放逸的苦相、衰损堕落的苦相等等,对具体的细节都不了解,我感觉还是难以引发定解。而且“认识”需要由量变累积成质变,数量上只是很轻很薄的那么一点,就不可能得到确认。但是反过来,如果能深入《念处经》,就对修罗苦、天苦增加了几十倍量的了解,认识一定会打开,这就符合认识的缘起。

譬如认识修罗的斗争苦,在《念处经》里非常详尽地描述了世界上最大级别的战争。所谓的天阿之战,牵涉到了四层阿修罗界与四天王天到三十三天之间的战争瓜葛,而且战争的程度、战斗的场面,以及一级一级进行的具体过程都讲述的清清楚楚,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这时会发自内心的感叹,原来世上还有这样大的战争。

修罗为什么说是战争之苦?就是因为活在这样酷烈的战争当中,心识那么不安,结局那么悲惨。这样依靠佛语现量的指示,在非常多的细节、过程上多用了几十倍的量,才真正认识到修罗的苦。

如果不走这条具体的路线,只是依靠相关的引导,就像看地图一样,每一次看到的都是很粗略、缺乏细节的,不能展开大见识。或者依靠一些不可靠的、掺了很多水分的资料,也无法产生真实的认识。还不如直接入到佛语里,一次就开卷有益,然后再多讲几遍,看几遍,思维几遍,那很快就积成了观念,在心中有一个永不磨灭的对于阿修罗苦的认识。

天界的放逸苦、堕落苦、死衰苦等,同样要依于《念处经》得到了解。通常讲到天人五衰之苦,或者天人怎么放逸在欲尘中,或者临死时天女怎么在远处对他祝福,他又如何心怀恐惧,等等,都是截取要点的总结性的说法。对天苦生起信解,必须依靠如血肉般丰富的佛语才能获得。在《念处经》里可以读到、看到、领略到从四天王天往上好多重欲天的境界。例如天人的欲妙是何等的丰富、美满、令人沉醉,天人的一生是怎样在享乐当中虚度。这样就能感受到他苦在哪里,暇满为何珍贵,他后边际的结局如何。有了这些细节上非常具体的认识,再看引导文,只要一句话马上就能理解它的关要。在此基础上思维串习就能形成定解。这是由于亲自以心顺着佛语游历了彼方各种各样的境界,必须要透过观察认识来得到定解,不能忽略它的因,而它的因非常完整、具体地蕴含在《念处经》里。

你与其去看一些残缺不全、模糊不准确的杂书,不如直接深入《念处经》,佛语给予你准确的指示,心上的感受立即就不同,的确是开卷有益。只要看过一回,得到的认识比不看者妄想一百回要高明得多,感受会非常深刻。这都是由于自己随顺教导,的确按照宗喀巴大师所说,要在这里多多地思维,数数地观阅,就会有这个结果。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素材我们的思维也无由运行,因此这是必须要看、要思维的。

可以说我们走佛道最初一步的关键,就是要认识六道、认识轮回、认识整个世间的苦,没有这种认识,就绝对没有真实的佛法。

三主要道以出离为首,没有出离,小乘、大乘、密乘都无法发展。怎么才能出现真正的道心以及修行?根本全在《念处经》上。一切增上生的功德都是从认识恶趣苦开始;一切的决定胜证道的功德,全部要从认识轮回苦开始,否则就没有发起的因缘。因为佛法的心不同于世间的心,首先一定要开拓广大的见识,没有以见识看清楚是引不起意乐和行为的。所以正见作为开首,而正见要通过如量如理地了知,而且要不断地在心中确认、增长力量,才能达成,所以修行不讲次第,随便地逾越是有很多问题的。

闻思《念处经》才能让我们真正出现六道轮回的观念。忽略了恶趣和上面的修罗和天界,就使得这个轮回的圆环只局限在人类的这一个环节上面,这就没办法合成一个如同圆环一般旋转的六道的观念,也不知道上界和下界之间是怎么上升又怎么下降,或者即使上升也还是局限在这个升降的循环里,这些认识是没办法形成的。这是因为心没有得到佛法的指点,它没有能力看到那么广阔的世间界,看不到从前到后的整个过程。

所以,一般的世间人都难以养成完整的轮回观念,而我们虽然说是学了很高深的佛法,但真正检查起来,是不是有了六道轮回的观念呢?恐怕很多人都是没有的,或者只是表面的理解。所以我们所谓的学佛法就只是学学教理,有所了解而已。

如果没有轮回的观念,哪里会有出离呢?所谓出离就是从轮回出离,轮回是什么都不知道,那出离什么呢?而轮回又要首先从宏观的方面,再从中提出它的十二缘起的法则,了解到苦集的运转机制、循环的机制等。没有这样一个大的了解,也很难得到观念的力量。

譬如我们平常看到的六道轮回图、十二缘起图都有两级,一级是往下的,一般画的是人下堕到鬼、畜、地狱当中,以黑的来表示。一端是白的,表示人往上升,升到天界等。这样一个完整的轮回图,不通过《念处经》是无法形成的。在我本人的看来,假使不深入《念处经》,就是十年、二十年也根本不能有一个完整的、深刻的轮回观念,这是事实。

如果一开始就轻视这个部分,只是简单的了解就满足,那提起轮回来,心里就只有祖师大德们总结性的两三句话。说到修罗就是斗争苦,说到天就是放逸散乱苦。再追问天到底怎么散乱的?不知道。又说天界是坏苦的自性,最后五衰现时像堕地狱一样痛苦。但是没有对他在生时享受极乐的描述,又怎么会真正地生出定解呢?没有这种认识,怎么会畏惧生天呢?天界不是蛮好玩的。

再者,没有这种认识,怎么会有一个普厌三界,视天界为地狱,把升天视为堕落,看成是一种缓期执行枪决之前的享乐?这些观念是没办法有的。又怎么会有非常长远的眼光,看到世间的各大宗教或者种种的修天、修仙的法门,他们最终到达之处只是这一点,还是一个苦,毕竟堕落?怎么会有这样长远的眼光,一下子看穿了,不仅超过了一般世间现世主义者的认识,而且超过了所有其它宗教来世升天主义者的认识?甚至一眼就看到了八万劫之后的那种衰变结果,从而心中发起厌舍,一心就是向往解脱。这种认识是不会出来的。

但是经过《念处经》对天界的很多番的认识,就逐渐地在心里得出这个结论。这种结论是由具体的认识而形成的,它是自动自觉地出现的殊胜智慧。这样就非常有希望达成一个彻底地出离心。这都在于以广阔的认识启发出特别大的心量、特别大的欲乐一心要求解脱,才知道所谓解脱道的意义,才知道自己埋没在这种轮回的怪圈里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这轮回从头到尾、从下到上没有一样可乐的,这才会有普厌轮回的心。为什么说到轮回不光是下界恶趣非常地不喜欢,像病痛一样,连上界善趣的欲乐也是非常苦的?这些都要从具体的认识来达到。

所以,总的来说有两个非常大的关键,三恶趣的苦一定要认识清楚,就不会局限在眼前的暂时享乐,而一下子陷入无边无底的苦的深渊。那个时候会想要尽量地防护不要堕到恶趣里去,然后对上界的苦通过《念处经》的教量、比量取得真正的认识,一心寻求永灭轮回的道,而不是在轮回里再寻求什么。

也就是先前已经熏好了这么多的认识,在心中已经有了正确的视界的途径,而且由于它的量多,它的文字好,描写得细腻、真实,一下子就会有感受、就会有触动的。这些基础培养好了以后,之后这种基础成了带动下士、中士、上士一切修行的关要,那的确无论是修闲暇、无常、归依、苦、四谛、十二缘起、悲心、发愿等等都有了坚实的基础,是非常充实的,非常具体的,非常存在心续中有一种力量的,一起来就有这种情怀、有这种意乐的。而不只是留在抽象的上面,时间长了,自己也感觉有口无心,或者单凭那样抽象的概念,是起不了心的,也维持不久的,也不会由衷发出一种力量的。

所以这些都是忽略不得的,是非常重要的基础,非常重要的素材,就是在我们心中蕴育而能够出现正见,蕴育而能够出现修道情怀,各种道心的重要的燃料、重要的营养品、补足品。没有燃料,怎么能起火?没有这些东西,怎么能燃起修道之火呢?没有这些养料,怎么能滋养慧命法身呢?这些大家都要好好想一想。以这些原因,宗喀巴大师的确婆心切切地说“定须观阅”、“数数观阅”、“应当思维”,这些都有很深的修道的道理。

我们修道首先要有一个迫切的愿望,就是我要先了解清楚这个世界的真相。如果真相都没搞清或者搞错了,那一错到底,不知道要吃多少苦头、经历多少曲折,那太不值得。观念一旦错了,苦乐认定错了,有意义无意义认定错了,那这样无论做多少,只有负结果、负能量,没有一点正确的结果。这样就会让我们浪费无数生。所以不要以为“我做的难道还不对”?应该知道我做的全是错的。

我感觉一开始就要知道这个叫做六道轮回,这是个苦地方,完全是纯乎其纯的苦,对这里心存幻想,盲目的追求,只是自找苦吃而已。但是这个认识一下子是没有办法深入人心的,虽然表面在听,也不反对,但内心是根本不接受的。如果心里真接受,绝不可能还在轮回里求什么乐,抱着什么希望,是一心要出离的。

从这个方面去检查,就今天的状况而言,十个人恐怕有五双没有真正地破掉乐颠倒。不要说打破对来世乐的执著,那个还很长远,就连现前的一点点现世末法时期的五欲,都是贪得无厌的在追求,一心想要执取。而且这上面的意乐、行为全部是真的,这是真实回向。做任何事情心里就完全往那儿走的,其它的是口头回向,口里说的,不是由衷的,这就危险了!心里一直是往现世法上回向,一直想再再寻求。这样求来求去,缘起会因为你寻求现世法而得到后世的安乐乃至解脱的安乐吗?最后的结果发现我怎么修佛法反而掉到恶趣里去了?这是因为心的根子上没动过,内心真实的回向是回向现世法,是回向恶趣,就有这么可怕。

所以,不破掉乐颠倒,心是根本转不过来的。而不听闻《念处经》的教理是破不掉乐颠倒的。要知道佛语就是眼睛,让你看到真实的法性,除此之外,再也没有更好的眼睛,没有人能这样告诉你。世间的书里面一个字也说不到,其它怀有不同见解、不同观念的人,是绝对不可能给你指引一个正确的方向,反而会越走越远,越走越邪,越走越颠倒,看不清真相。所以离开了佛语,哪里有眼睛?不顺着佛语去看,哪里知道这个世界、整个六道体系这么多的苦啊?哪里知道目前自己处在这个点上有什么样的危机?看不清这些真相,我们的心非常顽固,就没办法发出纯乎其纯的求解脱心。

我们不要因为《念处经》的篇幅巨大就感觉不妙,要知道量多就是它的优点。能一分一分地学,就在一分一分地积累,心在一分一分地动、在转变。如果量很少,才有一点转变就结束了,心的转变也就停止下来。正因为有这么充分、广大的量,心就开始逐渐地苏醒,慢慢地会害怕,会感觉处境不妙,短视的眼光渐渐的变长远,胸襟会扩大,见识会扩大。经过成百上千次的培养,人会彻底清醒过来,感觉到这个六道轮回整个的从下到上,整个的途径全是苦的,而且非常具体的看透了它的真相。这才给我们修解脱道筑下了坚固的基础,才真正换掉了自己心中的观念系统,在这个上面无论修下士、中士、上士就都有根本了。

为什么这么讲?你要是不害怕那个恶趣的苦,绝对不肯断恶行善的,仍然是造什么样的恶都不害怕。正是因为有一个因果律的惩罚,恶趣苦是那么可怕,他才感觉要赶紧忏悔,要断恶行善,否则这个前途的确非常悲惨,那是比人间的刑罚不知道严酷多少倍。这个时候从《念处经》里你才一步一步道上的观念在成长,一步一步的心态在转变。

所以不要认为有多不好,就是这些可以对于暇满、无常、出离、业果、轮回苦、缘起、善恶、有漏、无漏、大悲等等普遍地成为引生的材料、引生的因缘。这些铺垫好了,要想思维观察是非常具体、丰富的,是有内涵的,有心里触动、转变的。然后积到一定的量,心续中是有力量的,要说害怕是真害怕;要说归依是拼命地归依、一心地归依;要说出离,是完全看透,一点不沾染世间法;要说悲心,确实整个的世间都是可怜的;要说自己的求道愿望,的确是想从这个漫漫无期、整个的欺诳的循环里想尽快地脱出去,不再想在这里留恋什么;说到暇满,也知道目前出现的这么一个像石火电光般短暂的人生的好时光是特别地难得,一定要珍惜,否则是得不到的,上面下面都没有修道的机缘;要说到无常,的确从下到上就看到业在轮转,一下子就没有了,前面的那些东西哪里是真实?要说欺诳,的确可以看到,一轮转就没有了,所谓的乐的假象一下子就没有了,就能够看得穿的。要说是对比到现世的心态中,的确下面看得那么大,上面看得那么大,那么目前在人世间不过几十年的这么一点享受就微不足道了,看到现世的意义的确很小,没有意义的。你要想求这么一点享乐,跟天比的话,那不知道差多少万倍?何必为这个浪费暇满。说到苦,你就看到整个的循环圈,不断地在转苦轮,不是下界的苦苦,就是上界的坏苦、行苦,整个全是苦。

这些不必找什么窍门,找什么贪便宜的方法,就只要下死功夫,你整个从下到上一路看上去,佛是一口气给你说完的,从下面一道一道说到上面去,你就跟着佛去看就完了。而看了一次,整个的全面都看过了,跟没有看或者是看一部分还得不到定论完全不同的,看完了心事就了了,我们的疑惑、症结或者还不能确定就全部没有了。

再说净土的修行,我们说最基本的关键就在欣厌,先不要谈很高的。下面的没有上面也没有,现在要谈往生的关键就在欣厌,而欣厌的关键就在认识轮回苦和净土乐。那么怎么样发生全分的出离心?为什么那么多所谓修净土的人没有往生呢?就是因为他内心的颠倒回向,或者说他的真实回向处是轮回,他没有真正的求解脱心,没有以净土为归宿。他没有一心地觉得这个轮回太苦了,无一是处,而净土是高居于三界之外的。他不知道净土的层次,也就是没有好好了解这个六道轮回,没有看透,所以心发展不出来,不是那么坚决、彻底、完全,也因此跟阿弥陀佛感通的力量就弱,有很多只是种来世的因缘而已。

那么读了《念处经》对往生净土有什么好处呢?就是全部看透、看破了,一个一个都看过去了,这个时候才知道落在轮回里,只有苦,没有别的结局。升天也不可爱,我不喜欢那种到天上享乐一回,最终一无所有、堕落下来的这个结局。再者,透过对天界的认识,才真知道净土的位置,否则天界和净土分不清。但是天界一层一层看得出,越来越感觉净土的殊胜、美妙、庄严,越来越知道弥陀的本心,越来越知道要把全世间界的所有众生都引到净土去。在这里的确是三界火宅,的确没有安康之处。这个时候人天的道和出世道分得清楚,自利的道和他利的道分得清楚,一心仰赖弥陀,即生要超出三界苦轮的心会非常地坚决,认识上是非常断定的,不会糊里糊涂的。由于认识的坚决,就不会把现前做的功德回到三界里面去求人天的福报,任何一分善全部都摄持,一心回向到极乐世界去。这种断定心就来自于认识的彻底,而透过《念处经》的学习,的确可以发展这个观念,的确会出现这样非常断定的心,这就让我们往生净土有了真正的希望,是因为我们的心有了希望。

在作思维修的时候,有由博返约的原则。本人感觉如果由《念处经》这样广大的铺陈,逐步地看到它,最终结成原则的时候非常容易,而且坚实有力。譬如《念处经》一读了,几个界限分得清清楚楚,上界和下界就是由善恶和苦乐分出来的。上界是怎么样的安宁,下界是怎么样的苦痛,他会知道一心要行善,一心要往上走。而黑的东西、暗的东西、恶的东西是坚决要断掉的,否则一定会沉沦在下界。这个叫轮回圈里的黑白两界,一读了以后,马上就非常鲜明地显出,一定会得到一个粗分的善恶缘起的认识。

再者,圈内圈外的界限也会判然两别,也就是如果对于《念处经》从恶趣苦到修罗到天苦,整个这一个圆圈都看完了以后,马上就会得到轮回或者循环的观念。就知道即使往上界走,也只是犹如仰空射箭,“势力尽,箭还坠,遭到来生不如意”。对这个圈内的一切都会认定为苦。这都是由于拓开全面的认识以后,再提出它的原则,就很容易到达轮回的认识、苦的认识、四谛的认识、缘起的认识上面去,世间和出世间的界限非常清楚。

在缘起的认识上面,因和果各方面很容易得出法则,这个时候无论学三苦、四谛、十二缘起、大悲等等都非常方便。几层归依上的心态也非常清楚。下士的归依是什么?就是厌恶趣苦,然后一心归依三宝。中士的归依是什么?就是厌生死苦,要归依三宝。上士的归依是什么?就是代一切众生厌轮回苦而作归依,这一切都是要在整个的轮回观念上形成。

再者,所谓三苦摄一切苦的大原则,也是一定要通过具体的轮回的认识,然后提出三大苦的法则。要想想它是从具体无量的事相当中提出来的,是由博返约,是由事相总结到它的理则的。如果没有这么一个具体的认识,没有这一道一道的分析、了解,怎么会积成它的法则,这是不可能的。

有的人说:我不是一样的积成了?这个是属于抄袭,或者是属于口头模仿,或者只是理趣上蜻蜓点水般的来一点点。但是由于量不够就发现法则归法则,学了多少法则这个心它也不动,那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在它的因缘上面没有变,不是从心中得到定解。而且定解的力量不深,也因此他不能够完全摄持住心,引导着心趣入明行道,并且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反而发现口是心非,或者此时有彼时无,或者口头敷衍。那就是说在真正的道上由于定解没有形成,所以它就成了影像。只是外在的模仿怎么可能长久?一检查就漏馅了,因为心里根本没转动,不是真正地变动其心,更不会是猛励变动,这样就长期地活在虚假中。这就是由于偷懒,不愿意下功夫,不愿意按照教导来作的结果。所以我们不要听从自己的心,这是非常有问题的,它只想占便宜,它有它的一套想法,但是这不符合正理的轨道。

接着刚才说的,整个的很广博的差别认识开启了以后,要从中提取原则是非常有利的、非常如实的、非常确认的,它会从心里由衷地建立起来,会从心里真正地转变出来。

举例来说,譬如学十二缘起,实际上十二支学完了以后,就要分成两个部类来思维,一是以十二缘起怎么转到下界去:它的无明定义为业果愚,它的行是由业果愚趋使出现的各种非福业,它所熏的识是堕恶趣识,之后就出现恶趣的名色、六入、触等等。那么整个这个大的缘起定律怎么具体地思维呢?就是在《念处经》上面可以看得到。为什么呢?因为佛在说每一个地狱、饿鬼、旁生等的果报的时候,它都说出了业因,这些人就是业果愚,根本不相信因果,然后杀盗淫妄语邪见等等,被非福业的行熏了识,结果变现出这么大一个恶趣。尤其为什么说是识变的?通过地狱等的认识非常清晰地就知道是唯识变现的。那个相现得非常大,就是一个识在那儿不断地变,变得铺天盖地、极其惨烈、似乎逼真,而且受苦的时候虽说是幻,但也是非常地剧烈难忍。一层一层是怎么现出来的,不通过《念处经》怎么知道?那个干巴巴的了解完全不同于有血有肉的认识。通过《念处经》很快地结合在十二缘起的下界的流转规则上一看,马上就会知道的,一层一层下来它才具体了。

像博朵瓦尊者他缘着十二缘起可以相应在三士道上去思维,我们也可以慢慢接近。再说所谓相合中士道的十二缘起,它要把无明定在真实义愚——不通达无我上,再结合到上界的因果运行上,很快就会得出原则来。因为这些人的确是不知道无我,不知道轮回苦,所以两点成一线,也就是他心中认为有个我,天上还有那么高级的享乐,我就要去呀,一定要取到它呀。以这种无明马上就起行,这种叫做福业和不动业的行,它熏在识上成为种子,一旦成熟就出现善果。从这里你可以马上了解到唯心变现的道理,就是由于识上面有白业熏下的习气,所以就出现天界那么广大、漫长的安乐景象,一类一类的,那个时候会诧异于这种变现能力,之后就出现了所谓的名色、六入,这叫做天人的根身。然后触是它的接触,受是它的乐受,之后才知道他的爱在哪里转,取在哪里,有在哪里,他之后又要怎么生死、怎么堕落,就清清楚楚了。

这些《念住经》一读好了,这个原则马上就会出来,而且它是具体的,在心中非常细、非常清楚地呈现,它就会成为不可转移的观念。即使有无数的圣人在你面前说三界不是苦,你也不会转动一根毫毛,即使这世间有再多的邪说蛊惑人的言论,或者示现各种欺诳性的乐的假相,你也决定丝毫不会被欺骗到。这个时候会有一个纯净的出离心,一心求出离的,它就建立在一种观察彻底的结果上。这些就离不开具体的一分一分的认识,它实在是太重要的基础的功夫。

学了《念处经》才知道,自身的状态完全是被颠倒的乐执蒙蔽了,对它的结石症、它的顽固症有多强,才会有所认识,那的确无孔不入、无处不在的。是那么坚强有力、无法脱出,没有一个极强大的观察的力量、破邪的力量,哪里能搬动它呢?就像我们如果没有读过《念处经》,尽管跟你说轮回是苦,不起作用;尽管说这是毒,我仍然要服,特别舒服、好受;说到了这要堕落,不相信;说到这是一种苦性,没办法醒觉,那么顽固!

所以,一定要看到整个的世界,乃至上界高出人间千百万倍的乐的享受,他们那么长的寿命最后还是要堕落,这整个的过程让你真正看清楚。除非是心已经得了顽固症的人,一般还是能够看得到,的确我的乐执太大了,在这人间这么一点点的苍蝇饮尿般的乐,就把它夸张到无穷大,处处都以为有乐。那儿有乐我没有得到不甘心,那里有各种各样的乐我还没有尝够,这样一种从根本的乐颠倒发展出来的无数的乐的观念和逐乐的妄动,以及它的自毁自灭的结果就可以截断了。

所以要知道,四大颠倒:常颠倒、乐颠倒、净颠倒、我颠倒,破除它,要靠《念处经》。尤其乐颠倒,这个时候是由于比照了上下、前后等等的情形,自己的智慧已经一次次地衡量过了以后他能够断定。否则,这么一个广大的认识是没办法开启的,缺少因缘,光是一两句的开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开示完全正确,完全有指导意义,但是缺乏自身的努力,还是奈何不了心中的乐颠倒。它是十分地诡诈,它可以把各种大法的涵义用在世间的五欲上面,或者它偷换面目、概念,就使得自己看不清了。

所以,要破掉这个乐颠倒的密密麻麻交织的邪网,要靠《念处经》,什么缘故?就是由于观念伸展得非常广大、坚实、有力。它就可以从深处、根处、各种枝节处一举地破掉,从而乐颠倒的大山才会崩塌,这个时候心才会真正地看清乐是欺诳,乐是苦这个事实,这样子才保得住,心才稳得住,不会迷失。所以要止息对世间法的贪著需要观察苦,需要学《念处经》。

再说对于整个轮回苦的归纳性、法则性的认识就在三苦上面。苦苦需要由三恶趣苦来认识,那的确十分广大、惨酷、数量繁多,一个接一个,没完没了,才知道那个苦是如何地深重,对于下面这一圈可以感觉是一个苦苦的世界。之后就从四天王天一直到六欲天的范围,会知道它是一个坏苦的世界,没有比这更具体入微了,那个抛物线式的坏苦的描述,怎么会知道呢?

那就是《念处经》告诉我们,开始是人间怎么努力地行善,之后以上升的力量到了天界,而且变现出天宫那么多五欲的景象,那么多的美好享受。然而他到了峰顶之后,很快就面临着死又滑落下来。这样一个抛物线的模式,通过研习《念处经》会在心里很明显地出来。永嘉大师的那句话真正地会受持为至理名言,的确“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世不如意”,它就叫抛物线苦的方式。那个就是整个的要对于坏苦发生一个巨大的认识,采取对待世间法的一种退让的态度,一种不求的态度,就靠《念处经》中这么多的教育来发生。的确从四天王天一级级往上,享受越来越高级,他的品位越来越往上升,但是到了最后全都堕下来。也正是从这里我们一下子会感觉到,世间修仙家、道家、梵天、印度诸教派等等,他们想求一个生天的果报,认为上面真是很好、很长,但是自己通过《念处经》得到一个认识:“我不要走这条路,因为它的享乐是暂时的”。的确就跟《四百论》所说的一样,它是在坠落的半空中得到的一点乐受,但是最后跌到地上时,苦不堪言。智者的认识上就能够超越这种有漏有为的圈圈,自己想到“这个不是我希求的,我一定要求生净土,我要超出世间”,这都是基于对坏苦和行苦的认识。

坏苦有两个要点,一个是无常,凡是世间兴盛的法、美好的法、圆满的法,最终全部坏灭。第二个是坏灭时它会反弹,心中的忧苦非常地炽盛,它是从过去的贪著力发展出来的。只要这两个透了,坏苦的定解一定会出来。这个通过《念处经》这么具体的一个一个去了解的时候,观念会更深,会更坚实。这样一个坏苦的剑一旦非常深、非常坚固地出现了,这个时候的如理作意才可能出来。见到世间这种低级的小乐,他就会感觉这么一点点骗人的乐里面含着剧毒,会想,“我才不要吃这个骗小孩的含毒的巧克力,或者骗小孩的含毒的肯德基、麦当劳,我绝对不要”。

这种观念是首先要一下子打开见识,让你尽量去看,看个够,反正你是有观察思维的能力,你想判别,就让你去判别。所以知识分子最好学这个了,让你判别个够。就像你过去对于世间的法一直都会制造各种概念,赋予美好的定义,比如时尚、前卫、温馨、美妙、高级、幸福等等。这套东西已经编织了那么庞大的一个颠倒系统,现在就尽情地去看。既然觉得这个好,如果比它还要放大一百、一千、一万、一亿倍,那当然是更好了,那么就到天界去看看,跟那个一比,人间就像一个蚂蚁窝的乐受一样,好没劲,看到天上的时候黯然失色。就像那么美的难陀的娘子叫做白莲花,他是爱得不愿意片刻离开的,等到了天上一看,这个母猴子我不要了。那么好嘛你喜欢美色,那天女就是最大的美色了,那的确美女如云。你喜欢享受,喜欢风景、豪宅,那天上的宫殿、欢喜园那是多美好啊!你喜欢遨翔太空,那天上的宫殿全部都是航天飞机,走起来的时候都是宫殿跟着走的。那天界的欢喜园一叶一花一香一色太美好了,就让你去看个够。你看完了以后才知道,一个一个都是有为法、有漏法出现的欺诳相,它只不过是幻现一场,过后就荡然无存了,然后招得死时不如意、招得来生不如意。那个天人临死时的苦相的确是非常惨的,当那个时候他才意识到这是没意义的。然而他的那么长的天上的光景一点点法的内涵没有,何等的可怜!而且多少的天人就堕落到下界,有很多堕落到恶趣里的。这样子看了才知道,所谓的坏苦是什么,竟然比它放大了百千万倍的情况全都是坏苦,那么说到现世人生当中这么一点蚁穴蜂巢般的乐还有什么可臭美的呢?还有什么放不下的?

这种对比就能非常明显地看出这个世界苦的状态,这些都需要充足的材料。就像世间作宣传工作,它需要摆出很多的证据、很多的场面、很多的典型,然后也是有很多决断的语气来引诱你的。如果没有这些,我们心中将会有永不消失的乐颠倒,你会有永不消失的乐的迷梦、乐的妄想。谁来给你解决,除非你自己,连佛来也没有超过这之上的教导的。佛只有教你看到这是苦,教你不要乐著,告诉你这是要吃苦头的,何必吃毒呢?虽然面前有一点假的幻受,但是最终要得到毁坏五脏六腑漫长打滚的后果,智者该取这种东西吗?

就像这样,对《念处经》的天界整个的认识了以后,才知道它的确活在一个最大的放逸苦、坏苦、衰灭苦当中,那种级别太大了,你要想享个够,你将来就苦个够。就像这样,才发现,这个业力法则不好玩的,这个缘起法则是很决定的。

再者《念处经》给你一个能够超越古今的眼光,能够一举看破的眼光,能够再不迷惑的眼光,这样子我们心中才有归依法,才有不变的原则,才能真正持一个出离心,从而才有出离道的真实一步。否则都是一些说着很高很大的法,都是连谈大乘都小了一点,之后心中其实满腹装的都是庸俗的现世法的颠倒乐执。说到真正的心,真正都不堪检查,那心里一念念起的就是男女、饮食、衣服、妆扮、豪宅、小车、名誉、风景、享乐、影视等等,贪得无厌,一个接一个一点都不想减少的。这样的心配着这样外在的虚假表现,会是什么结果呢?心中真实地回向是回向现世法,是回向轮回,回向恶趣,难道凭着口头的虚假就能够晃过阎罗王的铁掌吗?就能够晃过因果定律的审视吗?就能晃过真正内心的法则吗?这是没办法骗过去的。如果没有《念处经》,如果没有这样的详审确定的认识,又怎么能让我们顽固了无数辈子的心回头是岸,怎么会想到,我要真正地彻底地变掉自己呢?怎么会认识到过去全部都是错呢?这是不太可能的。

另外一个就是对于坏苦的原则范围非常地清晰,因为天界里每一幕享乐的境况都叫做坏苦。当时的所缘境,包括色声香味触、园林、天女、妙触、妙饰等等,这些是所缘境的范畴。当时天人的感受心态以及相关的一切心所,属于内心心识方面的范畴,整个的所有的这一套都叫做坏苦,为什么呢?后边际看得非常清楚,最终都是要衰、要死。到了死的一刻这些就什么也没有了。

这个时候对于整个坏苦会有一种广大具体的认识,在他的现实的世界里一对应就知道,无论你感觉是怎么样的好、怎么样的美、怎么样的陶醉、怎么样的自以为是,获得了成功、荣耀等等,全部都在坏苦里面,只要一相比就很清楚了。而且天人的心不像人的心妄动大,他是非常地享受,但是那全部都是苦。

再者,对于行苦的认识就是一个一直携带苦因的状态,在看似太平无事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其实都是苦因随逐的状况。到最后,他的忧虑、他的烦噪、他的恐惧以及后世的情形就都爆发出来了。只不过先前埋在那里,在因缘还没聚合的时候,是一种苦因携带的状态,这种叫做行苦。尤其天人巨大的时空境界一出来,就非常清晰地认识到他像一支箭一样,靠着最初的推力往前一直射向苦的结局,只不过前面它一直是苦因,一直往那上面去走。所以对于这些认识了以后就知道所谓三苦的内涵,这个一知道了,就真正通达了苦谛。

学《正法念处经》重要,无非是看到业和果的关系,就发生断恶和行善两方面的欲,才会趣入人天的善道,在这之上才会发生三乘圣道。《念处经》就已经确定了它的法则,然后给出了具体的业感缘起的显示。比如十恶业是怎么生到地狱、饿鬼、旁生,十善业又怎么生到上界天当中,这里面的异熟果、等流果、士用果从前到后一路发生的情景描述得很清楚,所以它是真正确立业果正见非常重要的经典。

学了以后会发生真畏惧、真欣乐,这是结合真正的现实来说的,不是停留在口头的空论上,一定要发生心行上的变化。再者,整个世界就是业在支配这一点,透过《念处经》会得到深刻的了解,进一步它唯心变现的法则也容易透入。也就是全部读下来以后,就不会再有无因生、邪因生这类的邪见,不会以为它是某一个造物主或者人格化的神或者无因无缘自由出来的。就看到贯穿轮回的一条线索就是业,由业怎么在支配,怎么在显现,而唯一自救的道路也是净化业。诸佛只能给我们指明真相以及顺合缘起的大道,无法代替我们自身发生心理、行为上的转变,所以一定要去学《念处经》才可能建立起一个极大的世界观,以及由此发生的如理的观念。

对于受熏非常严重,已经有各种错乱知见堆积在心的我们来说,没有《念处经》这样的大部头详详细细、有条不紊、一段一段地开示、展示引领我们去看的话,恐怕要发生观念的转变相当不容易。但是经过这一番以后,心里就已经装下了足够多的真相,会发生足够多的心里的观感和认识。这些集合起来就有希望建立业果正见,而它就成为一切白法的根本,从这以上才有所谓的正道可言,所以它是一个引发业果正见的根本素材。

在已经破掉了以前熏下的常的执著、乐的执著、我的执著以及各种不顺应缘起的那些侥幸、偶然、无因等等的邪见以后,我们见解的天地就打开了,这个时候就真正可以开始在三士道上行进了。由于过去的邪见的大厦已经倾塌了,取而代之的是因果正见、四谛正见,在这之上我们可以顺利地迈入大乘的修行。

大乘的根源是大悲心,它建立在对于苦的认识上,再推己及人就会发生广大的大悲,这种意乐如何达成?必须要对于六道轮回苦有一种特别深、特别广、特别透彻的了解,知道那无非是苦,知道那种苦的轮转无休无止,这样才有了大悲心所缘的对境,从这里会出生真正出世间大乘的大悲。所以它一定要建立在一个真实的对轮回的认识上,因此它成为引发大乘意乐的根本前行。

要用心学天界苦

欲界天的苦处还是要讲一部分,因为这样了解后对轮回就有了完整的认识,将来修苦谛就有具体内涵。譬如要修《净心法要》,观察蕴从无始至无终之间在六道里连绵不断的苦,没有《念处经》的基础就很难有具体内容。学好了《念处经》,想到天人的苦、阿修罗的苦,在蕴相上怎么转,怎么不断地出各种苦、乐、舍受等等,就知道五取蕴全是苦性,可以深入、具量地思维下去。离开这些,修法就很难进行下去,难以引发普厌三有的圆满出离心。

为什么要有人传讲呢?要知道,一般人一开始难以连成片,很难依自力通过文字过程、字面认识过程、思维过程等从头到尾连下来,所以需要有人带。这样讲一遍、听一遍,就有了心理上的过程。由别人带着整个看了一遍,以后自己再看、再学、再思维就容易多了,能很快深入契合到法义上。什么事情都有很多步骤,如果前面的步骤没有纳入,后面就无法进行,会出现中断、切断的情况。传的意思是,传者心中经过了若干过程,已经把它连成片了,有了连绵不断的真实心意,之后给别人讲,听者听到就受了熏,知道前前后后的状况。由别人带着走过这个过程,以后自己就可以上道了,可以反复思维、深化,集成心中的正见,有这个缘起上的可能。或者也可以给别人讲解等等,这些都会很顺利。基于这是修道根本性的基础,所以不可或缺。

在描述天界状况,传达坏苦、行苦方面,没有比《念处经》更细腻、更真实的了。它不是一星半点地讲讲,那没办法集成观念,而是讲了很多例子,只要一路学下去,用不了多长时间,对天界苦就开始有了具体认识。如果不这样进行,即使过了二十年,一说到天人苦,心里还是没东西、很空洞,不会有这种观念;说到六道轮回,也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说到普遍出离三有,也很难由衷地立愿等等。基于这些方面,对于《念处经》里的天界苦需要讲一部分。

而且,在《念处经》里,佛用了极大篇幅讲述天上的欲乐、期间的放逸以及最后堕落的苦,所以,这是非常大的主题,它意味着世界上层看似是乐,实际全是苦。看透了上层以后,会认定整个三有世间完全是苦,不再抱有希望,以为里面有乐可得,因此,学这部分可以全面瓦解掉乐颠倒执著。

我们心中的乐执有它的一套系统,想要乐,不想要苦,而在乐的认定上很有问题,这就是乐执的来源。透过佛语了解了天界的欲乐,看到从前到后的整个过程,之后就开始能真正认定它是苦性。再拿人世间的小欲乐与之相比,那真是不值一提,就像黄金旁边的瓦砾一样,这时,对于人间的风景、物质、权势,爱情,各种美味、妙衣、交通工具、电子网络等的爱著心就会退下来。也就是通过比较,发现天界是那么富丽堂皇,具足五欲妙乐,人间的享受比不上天人的一个指甲,然后会知道,追求世间享乐,只是被乐执诳骗、受了乐颠倒心的诱惑而已,从而放下耽著世间的心,所以十分重要。

再者,不学《念处经》天界方面的内容,很难分清世间善道和出世道的差别。在《念处经》里,佛讲每一层天的状况前,都会告诉我们在人间行持了怎样的善业而上升天界,然而享受天乐时放逸了,不再知道宿命,在这当中耗尽了福报,最终多数要堕落,从这里就发现,有漏善业不究竟,必须寻求出世之道。通过数十数百的例子,一次一次地讲说以后,谁的心里都会产生这个认识。但是,如果抽去对具体事相的揭示,对前因后果的指示,没有一个一个介绍的话,恐怕只停留在几句抽象的原则上。其实,原则是从事相里提出的,如果没有事相,我们很难发自内心地出现唯一求解脱的心,分不清世间和出世间,也不会辨别一般善行和出世善行。学过《念处经》以后,在这上面会有泾渭分明的差别感,心里特别明了,发心特别干脆,方向特别确认。

再者,这对于修净土来说也非常重要,了解了天界的状况后,才知道净土是唯一的归宿。我们都有避苦求乐的倾向,在求乐时为什么唯一要抓住净土呢?这要有多种差别的显示。如果没学《念处经》,只学了净土经教,那就缺乏对比、衬托的因缘;学了《念处经》后再看净土妙乐,虽然都是园林、莲池、妙音等等,但知道二者完全不同,有天壤之别。净土唯一是出世法、无漏界、涅槃果,到了那里唯一住在不退转地,一直趣向佛果而后已,而且是佛心无漏妙智的显现等等。像这样去观察时就会得出结论:净土超出天界百千万亿倍,由此,不会再想求天界的果,唯一把善根回向西方,这个效果很快会出来。再者,通过对比知道天界超过人间百千万亿倍,而净土又超过天界百千万亿倍,这么一比较,心中对净土的向往必然如江赴海般不可逆转,这是另一个作用。

再者要明白,我们容易了解苦是苦苦,但不太了解乐是坏苦,最难看破的是天界乐,它比人间的乐高级百千万亿倍,只是我们现在没有生天,一旦生天是不愿脱开的。又基于目前是贪欲的时代,是充满欲乐假相的时代,人们的乐颠倒心以所谓“幸福”的虚假说词来表现,实际充满了欺诳。没有对天界坏苦的认识,就很难看破这些。正是由于众生难以看破以欲天为代表的高级快乐,所以佛在《念处经》里用最大篇幅来解释欲天的乐,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引生出离心,否则没办法摧毁人们的乐执。因此,天界这部分内容在《念处经》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再者,没学《念处经》时,我还不是特别清楚坏苦的情况。尽管有推理,有法则上的认定,以及结合人道的一些想法,也得了很大利益,但是,自从进了《念处经》里天界的解说以后,才感觉视野一下子变得非常宽广。像这样,看了非常多的高级世界从头到尾的事,经验老道的人自然就认识了坏苦。这本来蛮抽象的,要有一定的观察力才能摸到坏苦的内涵,行苦就更难了,但是学了《念处经》,详细了解了天界一层一层的状况,经过多次以后,大多数人基本都变得经验老道了,都知道乐是怎么回事。不必学抽象的理论就基本明白坏苦了。再把法则、纲领拿出来,一下子就透了,马上会出现观念,成为终生不变的定解。之后无论这个世界怎么花样翻新,出现多么诱人的欲尘境界,所谓新的概念、理念,幸福感、快乐感等等,面对这些时丝毫不上当,一心想要出离。所以我认为,学习天界的事是了解坏苦的最好材料。如果还能深入下去,对于行苦也能很快了达,乃至全盘通达轮回苦。经过这个过程,基本有了苦谛的定解,解脱道的道基就建立起来了。

再者,通过学《念处经》,才真正认识到人超过天。跟天界乐一比较就知道,人的乐很少,没有那么重的欲乐让人分心、放逸,所以人好修道,叫做“有暇”。或者,学了《念处经》以后,会非常清楚人在六道中的位置和他的境界相。看到下面是黑世界、苦世界,太苦了,上面是乐世界、白世界,太乐了,中间的人道不苦不乐或苦乐夹杂。而且看到,在短暂的一生中,因缘组合得恰好能让心住在法道上,修真实圣法,所以人道最可贵。人的心识状态不是太苦,逼得没办法修,也不是太乐,放逸得没办法修,而是处在不苦不乐的中间状态,这个状态很安闲,恰好能趣入法道。因为法是很深细的,没有福德因缘就契入不了,而这种能契入的状态就叫“闲暇”。这样比较后,马上知道人身在六趣身中最宝贵,会引起这个大观念,从而百倍珍惜这次机会。所以,学了《念处经》,把六道上下状况结合起来观察,就突显出人道的可贵,知道要珍惜暇满,这也是促进暇满观念的极大助缘。

十二字教导的涵义

一般人认为:我们学的是修心引导,须要看这么厚的书吗?

但宗大师说了十二个字“定须观阅,数数观阅,数数思维”,看是绝不可少的;不但要看,还要数数地看;不但要数数看,还要对所看内容数数思维,这些都不可缺少。

还有人认为,这句话跟前面没关系了,不属于本修法的内容。

这纯属误解。本论是摄集佛语的修心法要,指出它的纲宗、要点、诀窍,合在一部论里,不可能把整部《念处经》那么多内容放在里面,但要知道,凡是论中提到的要求都属于修学本法必须做到的。这里说,要对《念处经》再三阅读、思维,这正是本修法极大的重点。在思维恶趣苦中,为了广含深广两轨,引用《瑜伽师地论》《亲友书》等论典的纲要、修心要点,而它的具体内涵、详细生长点就在《念处经》里。如果不学《念处经》,就建立不起这部分修法,不会产生深刻认识,从而内化成心中的观念,而且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归依、业果、出离心、大悲心等的修持。没有这部分基础,就像一座大厦没有地基,也就无法建构了。因此,宗大师说“定须”,意思是阅读、思维《念处经》,在修心的培养上必不可缺。

又有人认为:我们要简单的、速成的。

当然也有特殊人士,能很简要地趋入修行,由于前世有过串习、修持,稍微触到一点就有很大觉受,但这不能期望于普遍大众。尤其现在大多数人,反观自心就知道,是不是光看几页讲恶趣苦的书,就马上引起极大恐惧感,感觉问题严重,要从恶趣脱出呢?如果看几页书就发生了这种觉受,那当然可以往下修,因为前世有过积累,一遇缘就会出来;但如果触到这些内容时内心丝毫不触动,不感觉害怕,也没想到自己会堕恶趣或者须要归依等等,那证明完全不足。

任何修心都要靠因、靠很多前行的缘起、各种闻熏思维才可能发展,如果一开始不注重在这上培养,那毕竟缺乏成长的因素。从缘起上看,《念处经》是引生怖畏恶趣,从而断恶行善、归依、生出离心等最好、最重要的著作。没有因不能成就的缘故,所以宗大师说一定要去看;因不够,决定无法达成修量或发展内心,所以要数数观阅,不是一次两次,次数要非常多;不但要观阅,而且要把看到的内容放在自身上数数思维,这样才有定解,才能跟归依以上的法衔接得上,否则完全脱钩,变成学知识了。

特别需要讲闻

按今天的情况来讲,宗大师的十二字教导还要再加十二字“定须讲闻,数数讲闻,数数思维”。什么原因呢?因为时代不同了,古代译本相当好,能传佛的心意。古人的心是细的,很安静,语言很浓缩;今天的人心是粗的,又很浮躁、散乱,频率搭不上,不讲就有非常大的障碍,几乎读不进去。

这不是空说的,可以做现场试验。比如让一百个人去试验,就会发现的确不差。为什么呢?这里面有很多难度,一是文字上的难度,二是义理上的难度,三是联系到自身上的难度,四是长期坚持的难度,五是专注的难度等等。假使没人帮,就基本完成不了,哪个环节卡住了都无法完成。或者,如果没有一个助力带动的话,即使勉强去看,效果也很差。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人讲,一千个人里面几乎找不到一个能深入看下去。就算比较有意乐的人,如果没人讲,光是自己看,最开始还有善心、有热情,但看下去脑子里一片空白,最后就很闷地退下来了。再者,现在人追求感觉,很难在这么细的地方长期用心,安静下来一点一点去体会。人的心急躁、短视、肤浅,没有当场的感觉或刺激,就不会再看下去了。这是在因缘上没契合所导致的。

相反,如果组织好了讲下去,一千个人里几百人都能看下去、能受益,而且会延伸出往后长期的效果,又有辗转传播的效果。什么原因呢?因为听的时候,随着一句句经文,心就安下来了,能细细地品味经文的涵义。经过一次受熏后,很多难关就打消了,很多文字义理都清晰了、熟悉了,能很快贯通。一开始大概要用一个星期来过渡,快的两三天过渡完,之后就能顺利进入。所以,如果有讲有听的话,一大批人都能带得起来。讲的时候,由一个人先做好这个工作,把难的文句都解决。至于细的义理方面,就像母亲把食物嚼细了喂婴儿一样,让大家一点点接受、持住,这样嚼过以后就容易消化、吸收了,修行的身体会开始逐渐地长好。

这是一个大部头,里面有很多环节,我们现在的因缘这么欠缺,底子这么薄、心力这么弱,如果没有人讲,我感觉基本都停在空话上。再者,今天也不可能找到新的白话译本,假使有人去做也不可能翻得比古文好。什么原因呢?古译师的心很安,他们处在那种频率上,我们只要静下来马上就能接到。只不过由于今古文字的转变,现在人多了一重难关,但只要带进去几次,以后决定没问题,法很容易就能入心,能很快接到经中文字的义理。所以要知道,通过带讲,一次一次地听,不需要多少次,就开始能进入到这部极大的基础佛典当中,由此就奠定了下士以上修持的地基。

讲不讲有什么差别呢?如果不讲,这个项目就基本成了空白,只是口头空话。如果让人自己看下去,像刚才说的,一千个人里很难找到一两个。因为这里有上千个环节,一般人基本无法贯彻下去。而且,自己的心力弱,看到头脑发木后就很难再看第二遍,很难有心力坚持。又没人从旁边去帮,心一下子就散到了别的地方,可能一辈子都无法达成。

有人想:是不是不这样学会更快?我不去学这么大一部经就占便宜、更快速了呢?

要知道,任何修道都要经过培养,要积聚很多因缘才能逐渐达成观念的转变。如果缺少这个基础,那就像建大厦缺地基一样,后面一层一层都建不起来。从最近的来看,趣入圣教之门的是归依,这是最基本的修法,它的动机起码要真正害怕恶趣苦,否则就不会诚心去归依,所谓的归依就成学知识了。一开始的动机、想归依的心没发展出来,那后面全是学知识。譬如只有认为“我有病,我想去看病”,才有契合医生治疗的因缘,否则说多少药方都跟你无关。同样,只有感觉恶趣很苦,害怕了,才有真正想归依的动机,才真正起了归依,这以后才会诚心地祈求三宝,跟三宝学,否则学多少都是学知识,与佛法无关。

如果讲了,大家学后效果会很明显。譬如给不识字的老母亲讲,从三恶趣开始一点一点讲,几百页的东西基本都能懂。懂了以后有什么效果呢?她会害怕,会抓紧念佛,精进力马上就出来了,她知道没有第二条路。或者给老父亲讲,他听后虽然没说什么,但会发现他修行的主动性不一样了,他感觉要赶紧修,否则没办法,唯一要要靠佛、靠往生法。其实这是很朴实的道理,就是懂了恶趣苦而有了归依的动机,想到必须归向佛,否则结局非常危险,一定会堕落,这时精进力就马上出来了。又譬如我是一个法师,没学这部法时,我的心不老实、不害怕,讲法时可能会说得高高大大的,但是,学了《念处经》,真正了解恶趣苦以后,就开始害怕了,想到做错了就要掉下去,就开始不敢乱来。相反,假使不讲,连高级知识分子都看不下去,无法完成那么漫长、具体的过程,从中提取出正见,发生修心上的量。所以,如果讲的话,不识字的老母亲都马上能懂、能受益;不讲的话,连博士也不得利益,他凭自己没办法坚持下去。这个时代的普遍状况就是如此。

我们从现在起开始倡导,从前到后一个轨道讲下去,我想成百上千的人都能很快趋入。这部经里从恶趣到三十三天之间有很多页内容,中间《生死品》里的部分内容,初学者还难以相应。譬如观察五蕴、四大的体性,根尘相对时怎么离贪,以及对生死苦的抉择等等,有一些较细的内容,但也不多。我们处理时,为了弘扬这部经,这部分法是需要的,整个讲下来后,大家会感觉只要有一个人带头,这件事是可以做到的,没什么障碍。但分别处理时,针对智力程度不高,难以体会深细义理的人来说,可以先摆开不去管它,这也无伤大体。有了前面十善业道的内容,之后就进入到三恶趣苦,一直到天界乐之间,我想基本没什么问题,这些是最好讲、最好传播,也是初学者最容易得利益的地方。

再从它的传播来看,譬如这么讲下去后,除了难点外,绝大多数内容决定能够趋入。无非是说造恶有什么果报,在恶趣里有什么遭遇等等,这是谁都能听懂的。而且三根普被,任何人在这个时代都普遍缺乏这个教育,从小熏习邪见,认为没有业果,没有前后世,没有恶趣。学了这个以后,他会开始意识到这极其重要,发现过去认为没有前后世、没有业果等是极恶劣的邪见,竟然一直在否认这么大的事实,他会开始意识到正见在哪里。其次他会害怕,一检查起来,所造的基本都是恶趣的因。之后会策发精进,知道要赶紧修行,忏悔、积资,否则忽然死掉就堕下去了。再者会注重修心,不会浮在知识表面、口头言说上。之后他开始有了基础,恶趣苦的胜解对于建立上上道来说必不可少。而且开始有了归依,会往法道上走等等。

它扩展、蔓延的情形如何呢?譬如,这样讲下去连小学生都能懂,不识字的人也会重复很多,也会向人们宣告这种观念,识字的人在很多地方都可以讲。在家庭里,稍有一点能力的人都可以充当讲师,可以给父母宣讲、给儿女宣讲、给朋友宣讲等等。这是佛法里最基本、最重要的观念,没有这个必定无法发展道心。再往上走,说得不好听,佛法最终都成了口头言说,成了知识的炫耀,像在世间作学问一样,根本没办法入道。

对普通人来说,一个人要解决这些非常困难。譬如没学好古文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查字典也无法领会,而且古文里没标点,可能连句号逗号都分不清,不知道怎么断句;再者佛学水平不够,古文的这句话在讲什么心态、要表达什么都体会不到等等,处处有“拦路虎”,所以这件事就没法解决,前面一挡住,后面就发展不下去。如果有人讲就快得多了。文字关过了,义理关过了,连接关过了,还有大家共同学习的氛围,过不了多久就能过渡过去,之后熟悉了、欢喜了、觉得重要了,心态马上发生转变,这样大多数人都可以进去。所以,这样一种倡导、一个带领非常重要。

再要打消大家的顾虑。学的时候一开始会觉得难、不适应,跟自己的习气不相合,感觉头蒙蒙的,或者以习气不愿看这些、面对这些等等,但这只是暂时现象,经过一周左右就会适应,可以入轨了。可以说,这部经在文字义理上没有大的问题,虽然中间一小部分有点难,但就像走一条很长的路,车子开到中间有点困难,然而前后都可以长驱直入,可以放心地跟着走下去。中间那一部分也不会成为障难,甚至越过去或简单听下去就可以,到后面会逐步发生认识。

还有人想:我们学这么厚的书是不是慢了?

到底是慢还是快,关键看自心是否成长。没学这个的时候,心基本是空的,谈不上快,因为上上的心发展不出,道心起不来,没有出离心,也不畏惧因果,不去断恶行善,那基本上就脱空了;如果能尽力去学它,那心里就有了基础,知道自己现在处在哪里。像我就有这个感受,过去看宗大师这句话视若无睹,看了好像没看一样,只是念宗大师的教诫令,跟自己没什么关系。但实际上,这才真正延缓了速度,使得道上根本建不起来,一路都待在很肤浅的地方。后来发现,上面教导我们干什么,就老老实实地去干,这样脚踏实地,才真正有了发展内心的机会,有了在道上成长的养料,看了以后,感受、心情大不一样。而且,要多次去讲。经过再三地讲闻熏习,会发现原来理解的东西开始熟悉了,之后进一步消化,就会感觉都是在说自己,感觉整个情景非常真实,会越来越加深观念,这就是需要反复讲闻、思维的原因所在。

总之,道的基础在下面,首先要明白苦、害怕苦,知道将来的危险性,知道来世往下堕是什么情况,之后自心才可能转到下士中来。否则,不认识苦就入不了下士道,连想离苦得乐的动机都没有,就不会以这种心而归依,也不会真正断恶行善,一切都只是口头,那的确什么进展也不会有。相反,有了这个基础,往后一级一级都能建得起来,所以不是慢了,反而是快了很多。

我有这个体会,相信大家学了也会有这个体会。讲过听过以后,再看就很熟悉,能够深入理解、受持,心开始跟这个法逐渐相应。我们一辈子不会学很多东西,其中《念处经》是不能不学的大根本,缺了这个就真的缺了地基。宗大师唯一在学《念处经》上再三强调,可见它的重要。其他可以不学,但最根本的东西不能没有。前面说过,有几个要点在我们一生中特别重要:苦谛、因果、出离、菩提心、空性等,没有这些就没办法成长。不是说了吗?修行的生命就像一个身体,上面有头、有内脏、有手脚等,而《念处经》就好比非常重要的内脏,没有这个,修行的躯体怎么运行呢?所以,要尽快把它纳入,不是可学可不学,否则宗大师不会唯一强调这部经,而且,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说“定须”,就是必不可缺,又说“数数”,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稍稍来一下,又说“数数思维”,表示必须纳入内心。

再者要知道,把这部经纳入心中,之后修行的躯体就开始生长了,你跟别人根本不一样,跟自己以前也不一样。这才是真正在修苦上落实了,有了内涵,长成修行躯体的血肉骨骼,之后它会贯穿我们的一生。有了苦的观念,反复熏习过那些具体场景,有了几十倍、上百倍的量,再想到恶趣苦就开始害怕了。碰到什么事自然会想:造恶是有后果的,要堕恶趣,甚至堕入无间地狱。这时才害怕、才不敢,才治得掉任性妄为、自由主义的毛病。像这样,由于很好地学了《念处经》,心中纳入了苦的观念,才开始有所谓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才有谨慎断恶行善,才使自己的一生开始沿因果路线走了,有这么重大的意义。

开讲《念处经》的安排

下面是开讲《念处经》的安排。本来要早一点讲,由于各种原因拖到现在,但现在看来要作一点转变。按照原先的进度,到这个时候,很多苦都应该认识到了,然后接到归依上就很容易上路,归依的真实动机会起,这是最起码的。我们不必奢谈很高,可以说大多数人并没有基本的归依动机,所谓的归依只是念文句,内心真实的动机、真实的归依是没有的。譬如说“我们要回向出世间”,口头说谁都会,但回向心起的时候,实际全是往世间法里走,是这么难,可见心是要培养的。

基于这种原因,我们学《念处经》要立即上路。就我自身来讲,如果没有很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佛语指示,对一个个场面身临其境般地去认定它、相信它、肯定它,那最多只是擅长推理,知道各种理趣,推得也相当好,但实际是抽象的、空洞的。对自身发起道上的情操、出离轮回的意乐,还是缺乏很多资生的土壤、营养素。这也是我开讲《念处经》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