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修时应如何

(二、总略宣说修持轨理)

略说修习轨理分二:

一、正明修法 

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别

初中分二:

一、正修时应如何 

二、未修中间应如何

初中分三:

一、加行 

二、正行 

三、完结

今初

“轨”指训练心的轨道,沿着这条轨道前进一定能到达目的地。“理”是指心的缘起理则,也就是修行的规则或者说正确的做法。明白了修习的轨理就能明白怎么修心。

所谓“略说”就是先摄略的宣说总的原则,然后按照总的原则逐步细致地讲解,同时配以相应的教理、传记等如法地展开来论述。

这又包括正修时应如何、未修中间应如何,也就是说座上该怎么修,座间该怎么修。

真正的修行人一切时处都在修行,前提是必须通达正修和助修的关要,包括正修的时候应该怎么专注在所缘上修持,座间又怎么辅助。因为不仅上座的时候,座间对正修境界依法保护同样叫修,只有正、助配合得当才能做到时时刻刻都在修行。

心要提示:

正修包括加行、正行和完结三分,具足这三分才是一个圆满的修法。

加行:为进入正行做准备,能直接影响正行的成败。

正行:按照修心轨理如实地做串修。

完结:摄集修法的功德,以大愿印持回向于希愿之处。

初加行法有六。

一、洒扫住处,庄严安布身语意像

乃是金洲大师传记,谓善洒扫所住处所,庄严安布身语意像。

这是金刚洲大师的传记,是说要善加洒扫所住的处所,并且庄严的安放佛陀身语意的所依——佛像、佛经和佛塔。

这个加行非常重要,因为金洲大师在这方面的行持特别殷重,所以说是金洲大师的传记。作为后学理当认真效仿,这都是善心善行,能直接利益自己的修行。

住所,要选择非常寂静、有利于修法的地方。也就是适宜居住、能使人心情愉悦而且很容易生起善心的地方就是好的住处。如果住在那里自己的心境很不好,经常散乱、昏沉,或者贪欲、嗔恚等烦恼纷纷涌现,说明住所不利于修法。所以修行首先要选择良好的住所。

然后要做洒扫,使住所清净、整洁。在《大幻变网根本续》和《般若八千颂》等经续中都再再教诫:修法之人应当洒扫住处、清洁环境,每半个月就应洒扫一次。这样能减少障碍,很快获得悉地。经续中对此都有明确的指示。

缘起非常微妙,在洒扫的时候,心境自然能保持清净、安详,住所洒扫得干净整洁、布置得非常美好庄严,身心也会很清净,因此就能与正法相应。因为魔障喜欢去那些脏乱污秽的地方,这个清净住所它自然不会光临。修行人因此能非常安稳、顺利的修法,自然也会很快得到成就。

修法的所依是佛法僧三宝,如果对归依境以极大的恭敬心承事,就能出生很大的福德。庄严布置了佛陀身语意的所依以后,就要如真佛亲临一般来恭敬承事。其实洒扫住所就是在承事佛,这样就能快速的积累广大的福德。就像要迎请国家元首到家里做客,首先必定是非常郑重的做清洁工作,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再以美好的饰品做庄严。这是在表示对客人的尊重,以此令客人生欢喜心,这样有什么愿望自然能得以实现。

同样,要迎请佛菩萨也必须好好地承事。在缘起上做到位,诸佛菩萨的加持自然就来了。如果缘起上一点恭敬承事的心都没有,又怎么会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呢?承事供养做得很好,对待佛堂里的佛像与对真佛一样,心里丝毫不敢马虎,非常恭敬,时常礼拜,认为佛就安住在这,这就是在承事佛,就会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增上无量的福德。只要有善心和恭敬,自然就跟诸佛的悲愿相应,佛菩萨的加持会立即降临。缘起就是这样,懂了这一点就能触类旁通。所以,大家首先要按照这样脚踏实地的一步步实行,与其谈玄说妙不如真正做一次洒扫。

洒扫时,心里还应当安住观想,不能是无记的状态。依密教金刚乘来说,要观想:通过洒扫遣除依报器世间的所有过失。从所住之处开始,无论是房屋、院落,还是外面的街道、城市,乃至于整个山河大地,所有的器世界全都清净成天尊的无量宫。同时,有情世间的过失也全都遣除,所有的有情都清净为天尊、佛,没有不清净的,心也安住在这样的清净自性中。心一清净,从心显现的这一切有情世间、器世间也全都清净了,没有一样是不清净、不好的。

依显教来说,洒扫的时候可以念一些谛实语所造的仪轨来作加持,还可以按照《阿弥陀经》等观想自己所处的环境就是佛的清净刹土。

通过洒扫,房间里干净整洁,心情也会变得很好,这就叫做缘起。你的心怎么做,它就变成什么样,心怎么想,它就转成什么样。从内到外整个都会转向清净,自己的心当然也会变得清净、安宁、欢喜。心转了就会感觉到整个环境也变了,气氛完全不同。不要以为环境在心以外,其实它完全跟着你的心转。这个环境变了护持的力量就来了,自然就能召感善法天神和诸佛菩萨,他们都心生欢喜前来护持。就像把窗帘拉开阳光马上就能照进来一样。

如果住所脏乱不堪就会招来魔障,使修法很不顺利,而且也不容易引发善心。住在臭秽肮脏的地方,就只会与垃圾一起腐烂、霉变,同时招来苍蝇之类的逐臭的众生,一些邪魔鬼神也喜欢待在这样的地方,召感的都是邪的力量,这都是因为心不清净,感召的当然也都是不清净的。所以,应当改正习气,调整心态和行为。这要通过多次练习养成习惯,再不断的坚持,心态和行为才能依法得以转变。这样就能得到现前和究竟两方面的利益。

懂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意识到,必须在心的缘起上相应。从更深一层来说,通过这样的洒扫,心上已经种下了跟净土相应的因缘,究竟的利益就是成就报身和化身刹土。

安布佛的身语意所依,就像《文殊根本续》里所说的,你应当做大士佛的圣像、佛塔等。原因是这么做能明现观想,融入加持、随念佛等,由此就能遣除违缘。

缘起上很重要,尤其是受了归依戒的人,时时不能离开三宝。三宝中佛是最主要的导师,安布佛的身语意所依,就表示佛已经安住在此处。佛像代表佛的身,一见到佛像就观想这是佛的身;经书法宝一见到就知道这是佛的语;看到佛塔就知道这是佛的意。佛的身语意全都安住在这儿了,就要生起至诚的归依心,要归依佛的身、佛的语、佛的意。这样明观、心里起了信敬,加持也就融入进来。对于初学者来说,这尤为重要,如果没有作为三宝所依的对境,自己的心也就没有办法生起。因此必须要依靠这个境缘使自心时时随念佛、时时缘念法,一直安住在修法的状态里,不落入世间的颠倒想。所以,修行最初就是要通过这些事相上的缘起,巧妙地把心转入法道。这些方面做得越认真越好,借助这些事就能训练你的心,心地就不会一片荒芜。

这样做可以遣除身语意的违缘,心与三宝相应就会受到保护。心时时随念佛,归依佛,处在对佛的信敬中,自然不会感召违缘。相反,如果没有这样做,心就会出现邪念、烦恼,就会招来魔障。比如一个人过去造了杀人的重罪,后来他出家并且精严的守持净戒,魔障就有没办法干扰他。但他一失念,起了名利等染污的心,魔障马上就乘虚而入。就像这样,我们的心一不住在归依当中,就会落在世间邪法里,那就很容易出现魔障。如果心时时处在信敬中,魔障就根本没有办法接近,缘起上不相应的缘故。

二、端正陈设无谄供

由无谄诳求诸供具,端正陈设。

“无谄”是指内心真诚。这是供养的重点。首先要再再地发起真诚的献供之心。也就是说,首先要有一颗虔诚的心,而不是匆匆忙忙的用身、口的造作敷衍了事。要以至诚心尽自己的力量在佛前献上最好的供养,还要把供品摆设得整齐、庄严。一言以概之,要由善心发起善行。

刚刚开始的时候当然不熟练,但是一定要知道,最初的等起善心是最重要的,真诚的心还没调动起来时,不要急着付于实行。而且要检查自己的动机:我这么做是不是想要得到赞叹?如果是这样的心,那这个供养就是在供养自己,而不是供养佛,这也是一种谄曲心。

其次,供品的来源一定要清净,也就是由造杀、盗、淫等恶业赚取钱财所购置的供品,都是不清净的,因为已被罪业染污的缘故。以这样的供物供养三宝,三宝也不愿意接受。因此必须要以非常清净的供品在三宝前献供,只有供养清净的供物才能积累很大的资粮。

“端正陈设”是指香、花、灯烛等供品都要摆设整齐。

三、以如法的威仪安住,并归依发心

次如《声闻地》中所说:“从昏睡盖净治心时,须为经行。除此从余贪欲等盖,净治心时,应于床座或小座等,结跏趺坐。”故于安乐卧具,端正其身,结跏趺坐或半跏趺,随宜威仪。既安住已,归依发心,决定令与相续和合。

如《声闻地》所说:从昏睡盖中净治自心的时候,须要经行。也就是当自己感到非常昏沉、恹恹欲睡时,就要站起来,到室外来回经行。要想从其它的贪欲等盖中净冶自心,就应当在床座或小座等上跏趺而坐。也就是在安乐卧具上,身体端正,双腿结跏趺或者半跏趺,以适合自己的威仪安住以后做归依和发心。

归依和发心的要求:念诵文句的时候,心一定要与它相合。如果口里念诵文句,但心上没有生起相应的内涵,那就是心口分离。所以,口里如何念诵,心里也要如是立誓归依、发起菩提心,口中如何念心中就如是作意,这才叫所念的文句与自心相应合一。

最初口中念诵时心里的作意总是跟不上,这就须要反复多次串习,力求作到心口合一,这样加功用行,达到纯熟以后就能随文入观、与自心相合。

四、明观资粮田

于前虚空,明现观想,广大行派及深见派,传承诸师,复有无量诸佛菩萨、声闻独觉及护法众,为资粮田。

所谓资粮田也就是众生修集资粮的所依之处,或者说能有力地助生资粮的田地。在一片肥沃的良田中播下了种子以后,由于田地的助缘力量,会使种子很快发芽、开花、结果。同样,依靠资粮田的加持很容易积聚资粮。

依本法来说,明观资粮田就是要在自己面前的虚空中,非常明显地观想出广大行派和甚深见派的诸位传承师,还有无量的佛、菩萨、声闻、独觉、护法众等。以这些殊胜的对境作为修集资粮的所依。具体的观修可以参阅以前的讲记。

五、资粮田前修七支

为了能顺利生起证道的功德,必须积资净障,它的行法就是修普贤七支。在修这一项的时候,必须得了解为什么要积资净障,之后才会非常有意乐地精进行持,而不会视之为一种不必要的形式敷衍了事。

其实每个加行都是极其重要的道支。如果在这个缘起上不愚昧,每一项都励力地行持,这就会像一个连锁反应一样,道的功德自然会生起。

那么修习七支的行相和所缘是什么?应该怎样作意、入观?都有什么要求?对这些都了解了以后,一一都如法地去修持就是一种非常认真的修心。一项一项去做,一开始不太熟练就反复练习。纯熟以后,一念文就能随之入观,然后自动按照无上的普贤愿王运转,就可以产生极大的福德,在几分钟里就可以超越数劫的修行。

那么七支是如何归摄在积资净障和使善根增长广大、辗转无尽的内容里的呢?对于这些都要首先通过闻思,取得完全的胜解,之后它就会成为我们尽未来际的修持法则,让我们贯彻一生,不会再天天想要换新花样,所以极为重要。修任何前行法都会涉及到这个地方,所以最好一次性学好。祖师以最大的智慧和慈悲已经确定了,每次只要按照这个方法去做,既省事又省心也最为恰当。

为什么要积资净障,这跟修持正行有什么关系?

这要从正反两方面来观察,正面观察积资净障会如何?反面观察如果没有积资净障又会如何?之后你就会确定,积资净障对修正行有最大的助缘作用。正行之所以修不上去,就是因为没有好好积资净障。前位的事情以加行最为重要,加行做好了,就能顺利进入正行。加行质量不过关,就草率地进入正行,那修多少年也很难生起证德。

为什么要积资净障?为什么要用普贤七支行法来积资净障?如果这两个问题能断除疑惑、彻底明白,那么必定能长期地实行。

又自相续中,若无能生道之顺缘——“积集资粮”及除逆缘——“净治业障”二助缘者,唯励力修所缘行相之正因,亦难生起。是故次应修习七支以治身心,摄尽集净诸扼要处。

积资净障的必要

首先我们的愿望是:无论修什么都能生起相应的道的功德。

如果是修暇满,就希望能真正引生珍惜心,日夜精勤地修法,不浪费一分一秒;修无常,就能真正生起紧迫感,不会再为现世谋利益;修业因果,就能生起对因果的胜解信,而且以这个坚定的信念摄持自己的心,猛利地发愿断恶修善,对恶业产生极大的畏惧,不敢去做,对善业产生非常猛利的欲乐,欢喜趣入。

成办任何一件事,都不是仅凭主观意愿的想像就能完成的,必须要因缘齐备。如果因缘欠缺,不管你怎么努力,花多少时间,都不会有结果。所谓善巧,也就是能很好地积聚因缘缘起。顺缘具足了,违缘遣除了,事情自然就能成办。同样,从最初趣入菩提道、直至圆成佛果,其间须经过的所有道支,我们都希望能如量地生起。但事实上却总是难以如愿,甚至事与愿违,为什么会这样呢?

之所以生不起修证的功德,就是因为因缘上没有具足能生道的顺缘——集积资粮,以及遣除它的逆缘——净治业障。在缺少助缘的情况下,再怎么努力地修持这个所缘行相,也很难生起证相。就好比一个懒人虽然在田里撒了种子,但他既不浇水也不施肥,又不除草,虽然他昼夜不停地盼望能长出茁壮的庄稼,但结果必须事与愿违。由此就会知道,一个果的出生必须要有主因和助缘的配合才行。

所谓正行就是修持能生起果德的正因——无颠倒心。

比如修出离心,出离的意乐就是所要生起的果德。该如何修才能生起呢?就是要修持相应的所缘和行相:所缘是轮回苦,也就是三苦等;行相是心里厌患这样的状况,想尽快摆脱。这是生出离心的正因,按这样修持,又以助缘配合,出离心必然会生起。所以,修行的因和缘一定要汇合,如果没有顺缘的助发力,也没有遣除逆缘障碍,心就会被卡住,不能顺利地缘法运转,因此必须打理好各方面的因缘。

任何事情都是这样。譬如想要考取功名,上名牌大学,很多人会认为努力用功地学习是正因,所以一心想要把板凳坐穿,拼命地看书学习,但最终未能如愿以偿的人比比皆是。原因是什么呢?就是顺缘不具足。学习也需要周围帮助的力量,如果一个学生平时常常做好事,在方方面面都尽心尽力,对老师、对同学、对父母等许多人际关系都处理得很好,周围的环境就会起到很大的助发的力量。一方面大家都会倾尽全力地帮助他,给他提供安心学习的条件,这样就具足了顺缘,避免了违缘,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必然成功就在眼前。

相反,如果根本不注意养德,认为除了学习之外什么也不用做,那就会出很多问题。有问题想请教别人也四处碰壁,家里人也不肯配合,没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总会受到各种干扰。这样即使平时的学习成绩很好,也很难在关键时刻取得成功。

其实,不用说大的生死问题,就连一天心态稍微有点不对,背弃了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生了恶心和烦恼,马上就会感觉自己这一天的修法没有实际效果,完全是装样子,所以这一点非常重要。

这是在正行之前必须要处理好的,否则又怎么能修得好呢?修法肯定要对归依的资粮田恭敬,要在这上面祈愿修福等等。首先把善心发出来,积累广大的资粮,之后心就会受到滋润,然后再进入,这就会很顺利。

逆缘方面业障一定要净除,否则被罪业障蔽住了也不会出现证德。因为心被封住了,以那个状态,再怎么使劲鲁莽地强行去做也不会成功。就好比冬天要想开动发动机,首先就要加热,排出故障。顺缘方面具足了,障碍方面也遣除了,之后再去发动,就能顺利运转。如果既没有加热,也没排除故障,使劲一开,机器就坏了。方方面面都得懂得加行的道理,不懂就是缘起上的愚昧。

一般人读书就只是读书,读死书,结果心已经被封锁了,一直在很狭小的范围里走不出来,这就会起障碍,时间长了在障碍里越陷越深。出现这种状况时,就不应该再继续扎在书堆里,而是应该先去积德培福、除障,因为心已经很僵、很紧,被很多罪垢染污了,不修善、悔罪想智慧有所增长也是白费劲。敦巴仁波切说:要恒时精勤积福德,没有积德,就不会生善心,积了德就会生善心。

这个菩提道次第就是修善心,从前到后一级一级的就是次第的修善心,使这个善心越来越升华。比较而言,积德是比较容易做到的,所以首先就要做。尤其在三宝门中,更要尽量去争取积资的机会,就像后文中讲到的,因为正修要修得起来更细更难,所以必须要有前面各种积德的力量。一旦有了力量,缘起上就会有发起善心的能力,不做就没有,做了就一定出得来。

很多人一陷入这个误区,心态就变得很荒枯,正是因为资粮不够,所以最后就会修偏,这叫偏枯。如果你善心做得好,整个人就会很滋润,这是必然的道理,从外相都能看得出来。如果封闭在这里,什么也不做,那就偏枯,这个时候善心就不容易出来。

一个擅长积资的人,他处处都会做利他行、对三宝做供养、对他人恭敬等等,你会发现这个人的面貌不同。首先在容易转的地方开始不断地运转,所以他的心就有起色,他一次一次地积资的时候,善心就在不断地开发。这样到了修法的时候,由于资粮很深厚,一修就上去了,领悟力正是资粮深厚的结果。

一个人修法为什么修得好呢?他是宿世积了很深的资粮,或者说他的善根很深厚,所以很快就能出现证德。那我为什么不行呢?正是因为我福德很浅薄,障碍很深重,所以修什么也出不来。既然已经认识到了,就应该在积资净障上下手。只要你非常注重积资,效果就会非常直接,它能直接帮助你发起正行,而不是在耽误你,这是增上效率的最关键因素。善心出来了,不断地起善心,不断地行持善法,再去看书就会发现领悟力很强。

因为法跟心因缘一合的时候,就看心上有没有德,有没有去障。和合的时候只是一瞬间,一瞬间没有把握住,也就过去了。听法也是这样,一相合,一下子就能知道,不需要非常长的时间。修法也是,一下子状态一入的时候就合了,合不上就是有障碍,资粮不够就要赶紧去积累,而且要处在卑下位多做。我慢高山不住德水,越是往下做的话,来得就越快,德就能够很快起来。

周利槃特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他如果不去扫地能证阿罗汉果吗?佛彻知一切,完全知道应该怎样来引导他进入。最初跟着他的兄长学偈颂,由于资质太差、太愚钝,所以念一个短偈都念后忘前,这就是有障碍的表现。如果还是在这个方面使劲,那么最后只能使他彻底丧失信心,但佛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叫他去扫地。僧众是一个大福田,他很诚心地不断地扫,所以天天都在进步,积累到一定的时候他就开悟了。开悟就是一瞬间,很快的。

这就要知道,为什么每次都要注重修持积资净障,就是因为有了深厚的资粮,就容易生起善心,修法也就容易相应。我们要首先从容易的、实际的事情上去做,每天非常注意修善心,多去积德做好事,这些都是能够做得到的。

修正行要比这个困难得多,因为它要求心很细,如果只是责备自己说:“你怎么这么笨?你为什么没有大善根?”这样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要换一下方式,后面讲归依的时候说到,你在三宝福田里多积累资粮,以后智慧就会像夏季的江河一样,不断地增长。如果不能趣入的话,依资粮力来助发是最重要的。

经上说:没有积资想成就,就好比搅水想要得油一样,水很薄,怎么可能得到油呢?人家问你:“你修行的目的是什么?”你回答说:“我想即生成佛!”但你却一件好事也不肯做,一个过失不改改,心田就像沙漠一样,怎么可能得到成就呢?但是如果资粮深厚,想要成就就像搅乳得酥油那样,会越积越多,越有成道的资本。如果一开始就落在庸俗的无分别上,什么也不做,几十年过去也不会有什么进步。不但没有进步,反而还会倒退,这就误入了大歧途。

现在的问题不是往很高的上面去说,而是在起步时就要注意到,凡是有因缘、有机会积资粮都要好好地把握,而且尽量多做、做好、做厚,这才能有本钱。不要说出世的成就,一些世间的感应录都很清楚的讲到,想要得到功名利禄必须有资粮,而不是光靠聪明才智。当然聪慧有才学也是一个条件,所谓的积阴资或者积阴德就是这个意思。不宣传就能把这个资粮保护得很好,也就是默默地积资粮,不求人知。仅仅成就一个人天道,都说要积多少功行才能得到,这也叫外功。外功做得好内功就能修得很好。

乳跟水迥然不同,水很淡、很薄,没有出油的资本。如果你还一味地想通过不断地搅水得到油,只能是徒劳。如果资粮积得很厚,就感觉自己的心已经跟原来不一样了。资粮一多,你各方面的反应都有,因为福很深厚了,心很纯厚了,然后再一搅动,酥油就出来了。也就是说,与法一结合就能出现证德,各种善心都能很顺利地引生。悲心、智慧、定力、精进、正念、信心等等,受用上发心越来越清净,安详度也增上了,这就是出现了证德的表现。

同时,它的反面就是要去掉证道的逆缘,也就是障碍、阻碍的力量。业障很重,就会障得很紧,证德就出不来。这就要看业障的深浅了,有的人可能几个月就发现身心已经清净多了,有的则可能要一年、两年或者更长。我们心中要生起一个道的证相,主要的障碍就是罪障,所以,你要想让自己心的明镜里出现证德的影像,净障就是极重要的一分。这样明了以后,自己就能意识到,每一次修正因之前,都必须要积资净障。

采取普贤七支行法集资净障的原因

普贤七支行法摄尽了一切积资净障的扼要,而且是以普贤愿王的量来修持,所以是无上的观法,是最圆满的修法。

修七支的要点有两个:一、所缘;二、行相。

所缘方面,普贤七支有圆满周遍的特点,从礼拜到回向,都是以十方三世的一切佛、一切供品、一切善根等作为观修之境。其实,只要内心能对普贤果位上的不可思议行境有胜解信,再以普贤行愿力驱动,做七支修行,就会出生极其广大无边的资粮。

思维心中的法道

1、 加行的准备工作都包括哪些,分别应该如何行持?逐一思维每个加行的必要,并且在立誓:每一次修法前我都要修这个加行。

2、 思维积资净障有什么不可取替的必要性。


一、礼敬支

其礼敬支中,三门总礼者,谓所有等一颂。非缘一方世界及一时之佛,应缘十方过去、当来及现在所有一切诸佛,以至诚心,三业敬礼,非随他转。

在礼敬支当中,所谓的三门总礼是指《普贤行愿品》所说“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这个偈颂。

偈颂前两句说到,所礼境不是一方世界和一个时间里的佛,而是要对十方三世的一切佛作顶礼。方所上,周遍十方世界,时间上,周遍过去、现在、未来三时。总而言之,就是横遍竖穷的尽法界量。这里面的一切佛,在一时间以至诚的心、身口意三门恭敬顶礼。这不是随人而转,是自身有一种普贤行愿的力量,要修持礼敬诸佛的大愿。基于这种愿力,从内在至诚的心里发出了身口意三门的敬礼。

这也是敬礼法界。十方三世任何一个点上的十法界有情,都本来是佛。在这一念间,对十方三世的一切佛至诚地以身口意作敬礼,那这个福德就极其广大不可思议了。

这样把礼敬的贤善之行推广到极致,圆遍法界,就叫普贤。“普”是遍一切时处、一切种类,法界有多大的量,它就有多大的量。所谓“圆人修法一天胜过不圆之人苦修一劫”也是这个道理。现在你不一定是个圆人,但能生起胜解信,能有这样的愿力,就已经很不可思议了。

我们知道了这个特点,才知道它就叫做普贤愿王,它是积资净障的一个大总持法。为什么要选定它呢?就是已经在借用普贤菩萨发的无上愿王,一入手的时候就是以这个无上果位的境界作为目标,然后心中就按照这样来模拟,什么都是模仿出来的。

像这样一种行法是无穷的、几何级数倍的增长率,并不是简单的加法或者乘法,所以它叫做王。境界重重无尽、周遍圆满广大,而且后面印持回向的时候又加上一个无尽,所以已经是圆到极点、广到极点、深到极点,无以复加。就好像原子弹在高空爆炸时,它的辐射波一时间就覆盖了整个区域。又好像卫星的数据传输是在一时间传遍每个终端,而不是一级一级的传递。

智军阿阇黎释中云:“此复若仅顶礼一佛,所得福德且无限量,何况缘礼尔许诸佛。”

这里,我们要认识到这种修法的殊胜。就礼佛来讲,佛是不可思议的正等觉,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如果能以一念敬信礼佛一拜,就能出生从膝盖直到金刚地基的微尘数那么多的转轮王位,有这样无法限量的功德,那么顶礼十方三世的一切佛,就要乘以无数倍。

尽管我们还没证得法身,但是对于果位普贤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有一种确然不疑的胜解,确信最终真心现前的时候,圆裹十方三世,一切佛都映现在我的海印三昧里,每一个毛孔里都可以现出十方三世一切佛。因此有猛利的欲乐,非常希望能像善财童子那样行持这个普贤行愿。如果有这样的心,一念这个文句,你的心会猛利的相应上去的。

退一万步讲,假使你不懂这个意思,不能做观,但是诚信此无上愿王的微妙文字,那么即使只是口里念到、心里缘到,都是极大的幸运。有这样至诚的心,也是不可思议的。

之后,就随文作意:我这一念间,已经礼拜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海会,因为它就在我的真心当中。

所以,礼的不是一尊佛。普贤愿王没有局限,不偏在一方一隅,我们的妙明真心本自元成,悟透这个理,礼的就是一切佛。他也不只是礼这个时间段里的佛,是穷尽三际的一切佛。从我们自身上来讲,首先要获得胜解信,有了胜解信再结合普贤行愿力,就会非常至诚地三门敬礼。这样将会产生无限的福德。

知道了这样一个圆顿的要诀以后,无论是修供养、随喜、忏悔、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回向等等都以这种方式进行,这就是憨山大师说的“称法界心,极法界量”。然后发起无边的普贤行海,那确实再没有比这个更圆满、更广大无尽的了。懂了这一点,我们就要坚定的修持七支的行法,把它作为积资净障的要门,而且把《行愿品》后面的偈颂作为印持回向的重要愿文。

接着要了解三门别礼的方法。

前面总的说到身口意都要敬礼十方三世佛,其实分解开来,一身都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就是在自身上要知道,现在我有这个能力,每一个身能够现出佛刹极微尘数的身,而且化出的每一个身又遍礼佛刹极微尘数佛。身要采取这样的方式,如果还只局限在一个肉身上,那我们就还是局限在生灭心妄现的假相上。但真实的情况不是这样,所以就要模拟普贤果位的行法,现前就做修持。

“意”,就是这样的身明现了以后,都入在诸佛的坛城里,然后以胜解信随念佛已经现前的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功德,要至诚地这样随念,这就是意的敬礼。

然后再发于“口”,也就是为了赞叹无穷无尽诸佛的功德,每一身都有无数个头,每一个头有无数个口、舌,每一个舌出无数的音声海来赞叹一切诸佛的功德。

这些都是基于真实的法界缘起力,以事事无碍、重重无尽的方式来敬礼。

三门别礼中,身礼敬者,“普贤行愿”等一颂,谓以方时所摄一切诸佛,以意攀缘,如现前境,变化自身等诸佛刹极微尘数,而申敬礼。此复是于诸境所有普贤妙行,发净信力,由此信力发起礼敬。一身顶礼,其福尚大,况以尔许身业礼敬,其福尤大,智军阿阇黎所释也。

三门别礼中,第一身礼敬包括三个内容:一、能礼的身;二、能礼的心;三、礼敬的佛。颂文是:“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这里的要点是明确这个身怎么变化。以普贤行愿的威神力,身体能够遍现于十方三世任何一尊佛前面。这就好比因陀罗网有一千颗圆明宝珠,我是其中的一颗宝珠,一颗宝珠的影子可以映现在其余九百九十九个宝珠里面。以此表示我的身会映现在十方三世一切佛任何一尊前。又好比电台发射的电波一时间能够遍入到整个空间的任何一点,只要接收就会有。

“刹尘身”就是用佛刹极微尘数来表达,我这一个身已经幻化出了无数个身。而且每一个身又可以现出无数个身,去遍礼刹尘数的佛。如同帝释天的因陀罗网里,一颗珠子的影子映现到其余所有的珠子里面,这是第一重。之后,每一个珠子的影子又现在所有珠子里面。像这样就是重重无尽的法界玄门境界。

首先,你要对这个玄理产生胜解,确信无疑。这个礼敬的修行不是停留在情见的范畴里,如果只以一个肉身在时间、空间的局限之下,只能在这个地方,对着一个对境顶礼,那当然只能一时礼敬一个对境。当然现前的对境也可以有多个,但是没有办法一时间圆礼十方三世一切佛,更不可能一个身就这样重重无尽地出现。

要知道,在西藏佛法的修持里,普贤行愿的偈颂已经被纳入到任何修法的前行和结行当中,因此能够首先通达发愿的原理,十分必要,也是极重要的。

前面说到了能礼的身,就是说以意缘取十方三世一切佛,心里这样想:这十方三世一切的佛,都在我的真心中显现,如同现前境。再想:我这个身化出了佛刹极微尘数那么多身体,敬礼这一切佛。这样就懂得了能礼的身。

然后要知道礼敬的动机,是对十方三世一切佛不可思议的行境,有了清净的信心。就是说,现在所礼的一切诸佛圆满具足不可思议的普贤行海,它绝对不是我们现在这迷梦中的境界。虽然我没有亲证,但我对此毫不怀疑。由于有这个信心,对一切诸佛的普贤妙行做礼敬。

当然,一旦我们相信了众生本来是佛,就会像常不轻菩萨那样尊重一切众生。但是华严号称别教一乘,不只显示了众生具有如来藏,而且进一步说明了本来的法界事事无碍的妙境界相。通过学习这样的别教一乘大法,会更加明确这是不可思议的诸佛行境。

这样才知道,在妄识里,任何一个时空点上的现相,都原本住在实相中,也就是《法华经》所说的“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它本来就是那个法界,只是在凡夫虚妄的心识前变起一个时空点上的假相。因此,你就会至诚地礼敬法界、礼敬本来、礼敬实相,而不再追随虚假的现相,那就是真实的恭敬。这也就是发起礼敬的特别深的原因,它的动力来源于对法界、对心性的信心。

这个大要点,完全要凭信心来趣入。因为根本不是凡夫的情量能思议分别的,所以要是不相信就绝不会往这上走。如果能相信,特别相信佛的圣言量,特别相信自己的本性如此,那这个法激发的善根是极深的。《宝性论》说,只要对如来藏等四金刚处生起了信解,就超过其他人无数劫用充满刹土的七宝来供养,或者累劫以菩提心摄持而布施七宝的功德(《宝性论》云:“若人为求菩提果,珠宝严饰黄金刹,佛刹尘数日日中,供养一切诸法王,余人于此仅闻句,闻已生起胜解信,依此所生之福德,较前布施德更多……”)。什么缘故?因为后者不知道自己本来成佛,自己就是圆满的法界,因此就不如能对不可思议处生信心的人。总之一旦生了胜解信,就每天都会以随顺法界量的方式来作礼敬,这是自己对菩提有一种特别渴仰的心。

如果没有这样在理上先认识透彻,那么走进了佛教这个大自选商场以后就会得选择困难症。今天要修这个法,明天又想要换一个,购物车里一大堆,自己对修法都有了极大的怀疑。最后一天到晚就是疲于完成任务,这就不好了。没有定解的狂热行为总是影像,会陷入杂乱、仿徨、疲累懈怠当中。所以要真正意识到每天必须要修的就是普贤行愿。

这样做身礼敬有多大的福德呢?用一个身体来敬礼诸佛尚且有无量的福德,何况是化现刹尘身,每一身又遍礼刹尘数佛,一定能获得无量倍增长的大福德聚,所以这是一个极快速积集资粮的殊胜方便。

意敬礼者,“于一尘中”等一颂,谓于一一微尘之上,皆有一切尘数诸佛,安住菩萨围绕会中,应发胜解,随念诸佛所有功德。

接着前面的身礼敬再来讲意敬礼,颂文是:“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深信”两字表示信仰的程度非常深,也就是对诸佛具有不可思议的本性妙德有极深的信心,然后心里这样随念,就叫做意敬礼。“意”没有身体的姿态和语言的表达,那它如何敬礼呢?它是缘着功德而起。就是当时心里随念着诸佛一真法界里不可思议的行境,只要对这个能信受自然就处在礼敬的状态,不是别的。如果对这个没有胜解,那就不叫做意敬礼。这都属于事事无碍的实相,是法界事事无碍的玄门境界。

在这里对这个不可思议的行境,首先要发起胜解。之后缘着它起信心,当时的心就住在恭敬里,这个就叫做意敬礼。一是胜解,二是信心,三是恭敬。但是如果你没起胜解,你也不晓得这里会有什么礼敬。

有人说,我们都是凡夫,根本没证到这个境界,怎么能做意的敬礼呢?其实凡夫也可以生胜解的,一生了胜解就有了信心,以信心一缘想自然就住在恭敬里了。

上面已经说了,在十方三世的诸佛海会中修礼敬,现在意礼敬就是已经化出无数身,现在无数佛的坛城里,心里想:这个佛是怎样的呢?这里所说的佛,并不是我们看到的安住在一个时空节点上的佛身,那只是在二取心识前幻化的影像。此处是指“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在一个微尘里有一切佛刹极微尘数的佛,每一尊佛都是在无数菩萨海会的围绕中。一一尘是如此,无尽法界里的一切尘也都是如此,相信每一尘中都有诸佛和海会眷属。现在关键的是要对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诸佛解脱境界发起胜解。任何善逝于法界中的佛都是如此,没有一个例外,当他证回去了以后就全部都是这样的,因为它是本性,法尔如此。我们对这个起了胜解信,在胜解中随念佛的功德。所谓意礼敬就是这个样子。

诸佛安住在不可思议的行境里,显现身、口、意、功德、事业无量无边的化现。比如阿弥陀佛,一个莲花里都是出无数光,光里出无数佛,每一尊佛又遍在十方世界里……,像这样不断地说下去,一重一重,无数无量。在这个当中,出现了不可思议的身语意事业等的功德相,一个毛孔的光,一个音声等,一一都是圆明具德的。

懂了这一点,就会深信在一个微尘当中,充满了尽法界虚空界的一切诸佛,每一尊佛都有菩萨海会围绕,转大法轮。像这样一多无碍,重重无尽,不可思议。

对此心想:我要用我的口敬礼一切佛,应怎么礼敬呢?以口去不断地赞叹。怎么赞叹呢?要尽我性中所有的能力,把它发挥到极致,没有任何局限,尽未来际、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地赞叹。这样就是称性而发了,也因此还要继续做下面的语敬礼。

语敬礼者,“各以一切”等一颂,谓于诸佛功德胜誉不可穷尽,化一一身,有无量首,化一一首,有无量舌,以微妙音而称赞之。此中音者,即是赞辞,其支分者,谓因即是舌根,海者是繁多辞。

语敬礼的偈文:“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语敬礼就是敬礼十方三世一切佛无边无量的功德,以及应当有的殊胜美誉或者名称。“胜誉”就是在赞叹时安立的种种赞词、美名,有多少德就可以安立多少种名称、德号等等。

虽然所赞之境是诸佛无边无际的功德大海,这不是分别心所能思维言说的,然而我还是以这样无尽的愿力,去做无穷无尽的赞叹。这是基于自己贤善之心的抒发,而且要无穷无尽地发出来,发展到极致就成了普贤行,它叫做行愿王,也叫做大行,也叫一切善。在这个上面,善根一旦触动起来,它是无穷无尽,做最充分的发挥。当本性善根苏醒的时候,他就开始这样发了,不会局限在一端。所以真正的普贤行愿是一刹那间“一念一切悉皆圆”。只要对此生起渴仰的心,五无间罪当即就会灭除,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善的力量极强。它是以法界心尽法界量无穷无尽的发挥,哪里是一个小善可比的!

像这里,我的赞叹要让它发挥到极致,不要把自己的心量缩小,不要遏制自己善的力量,要让它充分地发出来,不然的话就不尽性了。

要这样观想:在十方三世任何一尊佛前,(这并不是在时空点上,住了一尊有形体的佛,不是的。)都变现了自己的一个身体。“各”是表示在任何一尊佛前面,变出的这个身体。每一个身体如何呢?为了赞叹这尊佛,这个身体必须要有无数个头,每一个头要有无数的舌根,每一舌根要出一切的音声海,每一个音声里又要出无穷无尽的言辞海。这样一直到尽未来一切劫的时间里,赞叹诸佛甚深不可思议的功德海。

“甚深”是说分别心测不到它的量。就像目犍连尊者,他为了测量佛陀声音的边际,越过无数个刹土,却还是测不到。这就是甚深,属于不可思议的境界,唯证方知。

就是要以这无尽的愿力,合到诸佛尽法界量的功德海里。你有多少不可思议的功德,我就如是地赞叹,而且这种赞叹是横遍竖穷,没有边际的。如此一来,自然会出现无有边际、无法测量的大福德海。

我们每一次修持,必须首先出现这样的大善根力,之后心才会随着开发,能够迅速地净障积资。就好像你的心中,封冻的地方已经融化了,拥堵的地方已经疏通了,再去修任何法,都可以很快生起证道的功德。

最后再解释几个词。“音”是指赞辞,“支分”指因的舌根。“海”就是非常繁多的意思。在藏文的译本里有“支分”这个词,但唐译本里没有。

思维心中的法道

1、什么是三门总礼?结合《普贤行愿品》的偈颂,思维我们该如何才能到位地修持三门总礼。

2、归纳“普贤愿王”的不共殊胜之处,思维凡夫人该如何相应“普贤愿王”。

3、结合《普贤行愿品》的偈颂,思维该如何才能到位地依身、口、意三门分别做礼敬。


二、供养支

供养支中有上供者,“以诸最胜”等两颂。

供养支包括有上供和无上供,主要是就供物划分的。有上供指人天各种盛妙的资具,无上供指诸大菩萨以神力变现的各种供具。

有上供依于“以诸最胜妙花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两颂来观修。观修前对愿文中说到的每一个供具的体性都必须了如指掌。

最胜华者,谓人天等处所有众多希有散华。鬘谓配贯种种妙华。此二种中,皆有一切或实或假。

“最胜华”指在人天等处盛开的稀有妙花,如牡丹、芍药、玉兰、百合、昙花等。各种妙花串成花环称为“鬘”。

花又有真花和假花之分。假花是加工制作出的金花、银花、绢花等。总之是以众多稀有的妙花供养一切诸佛。

伎乐者,谓诸乐具,若弦若吹,若打若击。

伎乐供养就是以美妙的音声做供养,包括管弦乐、打击乐,或者古典音乐、交响乐等,所有能使人安乐、能引发善根的音乐。总之,是以各种美妙动听、具有无量功德妙用的音声供养十方三世一切佛,因此是供养愿王。

所谓普贤供养愿王要在境、发心、意乐、愿力、供品各方面都达到极致,这种极致没有任何局限,是尽未来际没有间断、念念相续无有疲厌的供养,是以普贤大愿力使心的妙力广大、无尽地开展。

过去长远的时劫中,由我执心的染污,起心动念最关注的就是自己的得失,缩在只容得下一个我的壳子里。现在要思维:自己本具本性普贤的无边力用和圆满妙德,障碍它发挥的就是这个我爱执,该如何遣除这个障碍呢?唯有发起真正的普贤大愿。

在接触这些字眼的时候,就能触发很大的普贤行愿力,它是一种无法遏制的、迸发性的力量。在这个时候,不要改变自己的心,要让它真正跟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相应。明白了这个大义就要每天不间断的修习普贤行愿。因为它不是某个人一时的突发奇想,这是十方诸佛菩萨共同的大愿王。

单就地球上的情形来看,无论印、藏、汉哪个地区的大德在讲经说法、修持、行善等任何时候,都以普贤行愿作为积资净障的根本和最后的印持回向。再观察十方无边的刹土,一切诸佛菩萨同行的大愿王就是普贤愿海。我们必须对这一点得到定解,让普贤行愿成为永不更改的修行主题,贯彻在一切修行中。一定要让它成为确不可拔的信念,坚持以这样的普贤愿王来深入不可思议的法界。

涂香者,谓妙香泥。胜伞盖者,谓诸伞中诸胜妙者。灯烛者,谓香油等气香光明,及摩尼宝,有光明者。

“涂香”是把香料和水混合以后用来涂抹身体的一种香。还有烧香、末香等在人的境界中能见到的各种妙香都要供养。

“胜伞盖”是指最殊胜、美妙、庄严的伞盖。修普贤愿王要用最善的心,需要尽心、尽性、尽量、尽情。所以供养的时候要用最胜妙的资具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灯烛”表示光明。在这个世间界里,光明是美好的象征。有了光明,就会感觉到敞亮、舒适,所以用光明来作供养。包括了燃烧酥油、蜡烛等出现的具有香气的光明,和像摩尼宝那样自身发光的法。一类是通过燃烧或者电力发出的光明,一类是发光体的物质,都用来供养诸佛。可以想像在十方三世一切佛的海会当中,供养无量的光明,那是光明的海洋,以此做不可限量的供养。

烧香者,谓配众香,或唯一种所烧然香。

“烧香”是用各种香料配制而成,比如用柏枝、檀香等配制而成的熏香,或者是用一种香料制成的,如檀香。

以无量无数的烧香一时间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海会。

整个观行的过程一定要把握住所缘和行相。所缘就是所观境界,行相就是心里运作的状况。把握好了这两点就趣入了正确的轨道,从此会不断地出现无量的功德聚。

胜衣服者,谓一切衣中最胜妙者。

又想:在周遍法界、十方三世的一切诸佛海会中,都兴起无边的衣服供养云。包括天人的妙衣,以及这个世界上从古至今的所有美妙服饰,比如唐装、宋装,印度的沙丽,泰国的服饿,巴黎时装等等。不论东方西方,天上人间,各种殊妙的衣服通通作供养。

最胜香者,谓妙香水供为饮水,以氛馥香遍三千界所熏水等。

“最胜香”就是能供佛菩萨饮用的胜妙香水。不但芳香怡人而且可供饮用,喝下去十分甘甜,妙不可言。它的香气熏散到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整个法界一切诸佛海会,以此普遍的妙香来作供养。不遗漏一丝、一处、一类,是普贤广大圆遍的供养。

末香者,谓妙香末,可撒可烧,或积为堆,或画坛场,支配顔色,形量高广等妙高峰。

“末香”是指妙香做成的香粉,可以抛撒也可以燃烧来供养诸佛。或者积聚成末香的堆聚,或者配上各种颜色绘画坛场。这些末香堆积起来,形量高广,如同须弥山。

总之要尽自己最大的心、以最大量的供物作供养。这么一想,心量就拓展得非常宽广,以尽法界心、尽法界量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因此是极其广大、无有限量的大修法。

聚者,加于前文一切之后,有众多义,及庄饰义,并种种义。

“聚”要加在前文说到的所有供物之后。以“聚”字表示供物的量如海一般无量无数。任何一类供物都不是有限、低劣、单一的,都极其庄严,无论品质、妙力、相状都妙好到极点。种类也极为丰富,具有无量百千的美妙差别相。

明确了的所缘、数量、次第、行相以后,再缘着普贤供养愿王的经文,就能发起这样无上的供养大愿王。按照这样非常如法地观修、串习,逐渐养成习惯,那么在一念所起的善心就超过积聚无数人天善法的功效。离开普贤大愿王就再也没有这样殊胜的修法了。什么原因呢?因为依靠无上的普贤愿能开发出无边广大的心。以心极其宽广、圆遍,所以福德当然无量无边。而且它是总集要法,在一个修法的仪轨里,已经包含了这些量,所以一下子就能开发出极广大的福德聚。如果让我们跟随自己的分别心修善法就只能是发一点小善心,修一些分散的小善根,根本不可能有这样不可思议的观修。所以我们要知道,加行为什么选择普贤七支行法,作为修法的仪轨呢?是因为它摄尽了一切积资净障的扼要,而且是达到了广大、周遍、无尽的最大量的形式来进行的。在世俗的缘起上,你不可能找得到比这更加圆满广大的大愿了。

唐译本最后一句经文是“一一皆如妙高聚”,我们念这一句的时候就要知道,这一切的供物堆聚起来都是像妙高山王那样的形量。

“妙高”说明了两个特点:“高”是指数量极多,堆积起来极其高广;“妙”是说须弥山是由四宝合成,具有十种功德,同样的,每一种供物都是极其美妙的,有很多德相和妙用。譬如一束光,有它美妙的体性、作用,有些光十分温暖,有些光非常明亮,有些光一见就让人心境开朗,或者有些光感觉非常温柔等等,这些就是它具德的相。总而言之,这一切供物都具有各种的妙好德相和力用。

这么一想,由于你的供物十分美妙,高广丰富,极其众多的缘故,得到的福德也就相应非常圆满、丰富、广大。不要把心和物分开来,其实那个物就表示了我们的心,这么一供,我们的心上就已经出现了这个缘起。

无上供者,“我以广大”等一颂。言有上者,谓世间供,此中乃是诸菩萨等神力所变微妙供具。

无上供,就是“我以广大”等一颂。有上供,指世间的供养。由于供物局限在人天的胜妙物品当中,有比这个更殊胜的供品,所以叫做“有上”。而诸大菩萨们已经得到了资具自在,所以能够以神力随意变现出各种微妙供具。因为是智慧力自在变现的缘故,超胜前面的人天供养具,所以称为“无上”。

颂后两句,于前一切不具足此二句义者,悉应加之。是说敬礼及诸供养所有等起及其境界。

“颂后两句”指“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二句。前文中没有这两句的含义的地方都应该加上,也就是说,此供养支从始至终都是以普贤行愿力作为等起,以一切佛作为所缘境来修持的。如果没有这两个内涵就不成为普贤七支行法。

首先要明白“等起”的含义,“等起”是一个思心所,它是发起一切行为的因,也可以称为动机。身和口的行为都是由思心所的役使而发起的,没有思心所这个源动力就不会有行动。思心所有各种差别,与之相应的就会有各种行动。就普贤行法来说,等起思必须要有普贤行愿力,否则就失去了普贤的含义。如果只是有口无心的念念,或者心量很小,譬如礼敬时只缘念一尊佛,或者供养时,只作意供养一盏灯、一支香,而不是以尽法界量的供品作供养等,这都已经失去了普贤行法的神韵。所以,普贤行必定基于内在的普贤行愿力,也就是要对普贤行海发起猛利的欲乐,而且成为心中不变的愿力,成为心中持之以恒的行愿。之后再读到这个经文的时候,马上就出现这个思心所,由它推动,三门就趣入到了普贤行的观修当中。所以等起是首要的关键,最初有了普贤行愿力驱动,马上就会引起身语上的造作,第二刹那以后,这个思心所也伴随着身语意的行动,所以这个最关键。

譬如一个盗贼,他先是生起一个思心所:我要去窃取财物。这念心一动,就使整个的身语意都随着它而转。后面的行为是什么样的性质和状况就由前面这个等起思决定。

所以整个普贤行愿的观行都必须以这样的普贤行愿力来发起、推动。当然,如果已经久久地串习惯了,一作意就是这个心,不必多说也是这个心。但没有调整好的时候,很有可能你修了多年也不是普贤行愿力,也不是普贤七支的修法,最后回向也不是普贤愿王印持的回向,只是有口无心地念念,那当然不可能出现这种功效。

下面我们用类推法来体会观修普贤愿王的极大利益。

在《悲华经》里讲到,将一朵花抛向空中,供养十方佛,以此直到断尽一切苦之间,将产生无穷无尽的福德,因为供养了不可思议的、具有四身体性的诸佛的缘故。可见,只要心跟佛相合,那就是不可思议的无穷无尽的福德。因为那个供养境不是时空点上单个的法,那是圆满的法界。所以下至供养一朵花、一盏灯都有无尽的福德。

佛在世时,曾有一位亿耳阿罗汉,他就是因为在前世用一朵花供养佛塔,结果产生了极其不可思议、连绵不断的福报。这样不可思议的因果律只有以信心趣入。龙树菩萨也说:“空性由理亦能知,因果甚深极难证。”它是妙到毫巅,无法思维和想像的。要知道,我们的眼睛有严重的翳障,已经被业果愚彻底的蒙蔽了,根本见不到深细玄妙的缘起律。所以千万不要相信自己坐井观天的想法,要完全相信佛语。因为佛以一切智眼彻见了因果缘起不可思议的量,完全看到了亿耳阿罗汉供一朵花的无量果报。就是那么一下子,缘起成熟时,就在九十一劫当中连续不断地感受人天各种胜妙的安乐,最后以这个福德亲自见到释迦佛、证得了阿罗汉果。

想想看,对三宝做些微的供养,果报都是如此广大,如果我们按照普贤愿王行持,心以普贤行愿力的驱使,在尽十方三世一切佛海前,以人天所有具极妙德相和作用的妙供养具,一一形量堆积起来像须弥山那么高,像这样做供养。如果想要计算它的福德,那确实用多少个计算机都算不到它的一个零头。因为这不是亿耳阿罗汉所得到的那种福德的量,不知道要在九十一劫利益的基础上乘以多少倍了。

另外,在感果的数量上,也是不可思议的。就像来果和尚所说的,你供什么,就会出现相应它的果报相。比如供花,将来就会出现很庄严的相好。供养各种光明,未来就会得到非常明澈的心眼智慧。供养柔软的衣服,将来心地会柔软,福报会绵长。你供养清净的水,就会遣除掉各种的病,以及出现很清洁的心地。供养很多果,将来会尊荣富贵等等。

如果我们真的有智慧,就应当用尽法界量的最极殊胜的普贤行法,一次、一时遍缘十方三世,在任何一处都是以最圆满的供物来做供养,这就是圆教的行法。它就像一颗卫星,一时间能覆盖一切区域。

这样的行法,初学者虽然还不能实证,但这个作意是需要的。因为这是随顺因,也是无上的因王。以这样的方式,有信心、有愿力,而且愿意模仿,它就成为极其随顺的因缘。

这样随顺就能获得无量无数的功德。比如对佛经极其深广的所诠义有很强的信心,以十法行稍做修持,就能得到超过一切世间的善根,原因是所缘境不可思议。因为只有佛法能开示安乐的妙道,而且法越深做十法行利益就越大。那也是基于你的信心和愿力,你愿意在这上面进行供养、礼拜等等,那就有无边的福德。

在我们不了解缘起的时候,会产生一些邪见。譬如说看到别人在拜经的时候,会认为他好像有点愚痴啊,那样一个字一拜有什么意义?殊不知他以非常诚敬的心,缘着无上的经王礼拜就合成了极殊胜的因缘,每一拜都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力。这并不是我们狭隘的愚痴心所能度量的。

这样从缘起上决定后,再修供养支,就会有极其不可思议、广大无尽的福德。因为无论是供养的资具、境缘、等起、时间等,都达到了最极广大、尽法界量的无边行境。这就叫做广修供养,叫做大愿王。

这样了解以后,就会发起很大的欲乐,每次念修,都会非常珍惜。因为无上愿王的微妙文句极难遇到,所以会由衷的感叹:能念上这一句,真是三生有幸!有了这样的真实欲乐,福德就会源源不断地出现。一切善行都是从欲乐里面出来的,所以首先要特别注意把自己行持普贤行愿的欲乐开发出来,之后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欲一起来,精进马上就跟着来了,有了精进福德聚就不断地增广。之后,当然就会产生轻安。

所以我们修心的法则是一直要遵循着信、欲、勤三字诀来开发心地。信的前方便是胜解,因此首先要对经文的所诠义有非常深的认识,产生定解。一旦它成为坚不可守的信念,这个信念就能把持住你的心,随后就能生起信心。之后就会有很强的希求心,这个叫欲。有了它,你就会不断在这上面精进,这就是勤。能这样做,每天都将增上无量的福德聚,就像鹅王趣入莲池那样,是无法阻挡的。

三、忏悔支

悔罪支者,“我昔所作”等一颂。依三毒因身等三事,其罪自性谓我所作,此复具有亲自所作,及教他作,或于他作而发随喜,总摄一切说“诸恶业”。应念此等所有过患,悔先防后,至心忏除,则昔已作断其增长,诸未来者堵其相续。

第三悔罪支是依“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这一颂来观修。

要点有两个:一、明确所缘;二、明确行相。

第一、所缘,指忏悔的对象。包括由贪嗔痴三毒引起的身口意的一切恶行。每一种恶行又包括亲自作、教他作和见到别人作发随喜心三种。总而言之,就是从无始以来,基于三毒,从身口意三门所出生的各种自作、教他作、见作随喜所有的恶业,一次性地全部忏悔,丝毫不留。

因为普贤大愿王的行法要求起心的时候要圆满周遍,所以,这里是在十方三世一切佛海面前,把无始以来,每一生、每一阶段,由贪嗔痴发起的,身体作的、口里说的、心里想的一切恶业,一次性全部忏悔。

忏悔的行相

首先要想:往昔所造的罪业极多,如果有体相,尽虚空界也没办法容受。每一个业都有无欺的力量,一旦感果的时候,必定会发生各种不悦意的果报。譬如杀害一个生命要堕落地狱多少劫,之后即使生到人间还要被杀害五百次来偿还这个杀债,短命、多病等的余报就更是多得无法细说。所以自己造下的恶业才是彻底毁坏自己的毒药,它就象埋在我们心里的核弹,将来一定会摧碎整个身心。这样见到了罪业的严重过患以后,就产生了极大的后悔心,心里想:我过去是多么愚痴啊,像个疯子一样吃下了无量恶业的毒素!然后又发起断相续心:从今往后,我宁愿被砍头也决不再造恶业!以这样猛利的誓愿摄持自己的身心不再造罪,彻底截断恶业的相续,这叫防护力。誓愿力强了,再遇到要造罪的事情,他就会战战兢兢地想:这个罪业我绝对不能做!

这样生起了猛利的追悔心和誓愿才叫做“至心忏除”。这不是飘在嘴上的,而是自己心里有一种至强、至诚的心,从这个心里发出来的忏悔就叫做具有行相。它的效果就是以“悔先”能断除已作业的增长,以“防后”能截断未来的造业相续。

我们的心上必须这样转起来才会有效力,在缘起上才能遮断罪业的相续。如果心还是一如既往,那就只能顺着恶业之流不断地下堕了。所以,所谓的忏悔就是挽救自身,也就是从非常恶劣、毁灭自己的道路中挽回过来,走一条自救的路。

我们要想到,连地上菩萨也在不断地忏悔,我们凡夫无始以来造了多少罪,今天还在继续造,因此要依靠普贤行愿的力量,从今往后,一直到成佛之间,要念念相续不断地行持忏悔愿王。要使愿力强化到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只有自己发出这个愿力来,才能对治罪业,远离各种障缘。只有基于这样的大愿力,我们的障碍才越来越少,颠倒心越来越薄,心上的证德会不断地生起。意识到了它的必要以后,就必须每一次非常殷重励力地去行持。

思维心中的法道

1、 什么样的供养才是相应普贤愿王的供养?大乘行人到底该不该希求供养的福德呢?

2、 结合讲记归纳自己能立下悔前防后的坚固誓愿的方法,试用看看有没有效果。凡夫人无力周全的防护身心,追悔罪业和立誓防护的必要性何在?

3、 思维如何相应普贤愿王忏悔往昔所造的罪业。


四、随喜支

随喜支者,“十方一切”等一颂。随念此五补特伽罗所有善利,修习欢喜,犹如贫者获得宝藏。

随喜支,指“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这一颂。

在所缘方面,要随念五类补特伽罗所有的善根利益。善根是因,利益是果,五类补特伽罗包含了一切凡圣有情。

“所有功德”是指圆遍十方三世的一切善聚海,下至恶趣众生发起的一念善心,上至诸佛因地、果地所有的功德。

这里的随喜心是一个平等周遍的心,不只缘取其中一类,在法界里,十方三世所摄的一切种类的善,包括因的任何一种善心,果的任何一种利益、安乐。总之就是尽法界心、遍法界量的一切善根,通通都作随喜。这是普贤大愿王、是圆教的行法,所以没有局限、偏党、间断,一次全部随喜。

真心本来是横遍十方、不二的体性,一切都是在这样一个性海当中显现的。就像观音菩萨,遍法界任何一处的众生呼唤求救时,都能即时应声做救度。性海就是如此,所有十方三世一切圣凡因行果德的善根,都周遍无余地显现。当它正现前的时候,我们都完全称性地随喜,没有偏袒的心,这就叫做尽法界量、一时普遍随喜。

所谓“五补特伽罗”的善根利益,首先是六道众生心里出现的各种断恶行善的念头,得到的各种善趣、资财、受用、健康等的福德。出世间声闻、缘觉发出离心,受持别解脱戒,修行各种出世间的戒、定、慧三无漏学等等,以及果位上出现四向四果的功德,都通通随喜。菩萨方面,发菩提心、修持六度等无边的菩提行和所得功德利益。一切诸佛在因地如何发愿求法、修证,果地如何实现无边智悲力的事业等等。性海中出现的任何一个福善利益,都在一时之中普作随喜,这就是随喜愿王。这不是用分别心来随喜。因为分别心有生有灭,只能缘一时一点的境。而称合本性是由于这一切都是在本性中现前的,它叫三世智,一刹那间能够普见十方三世一切刹海里的一切有情、一切善根福德,也就是以尽法界心随喜尽法界量的一切善根福德。

尽管现在根本没证达这种境界,但对此要有胜解信,完全相信这一切善聚就在我的性海当中,以一念随喜心确实能随喜得到。然后再由普贤行愿的愿力驱使,如实作意,这就是初业者的行持。以这样的行持必将产生不可思议的福德聚。

如果能生起这样的信念和愿力,就更加会有极强的欲乐和精进来行持它。

随喜的行相也就是心上该如何修行欢喜的标准相,如果能很善巧地把握住,就能像一个技术非常好的司机那样,做一个行持普贤行愿的高手,由于技术非常娴熟,所以一修到的时候,就知道应该怎么圆满的把握。

在修随喜的时候,引心趣向十方三世的一切善根聚海,这就是作意。然后要知道,随喜的一切善根都是源于欢喜。就像一个爱财的人,突然得到了一个广大无边的宝藏,里面充满了金、银、琉璃、珊瑚、玛瑙等等无量无数的妙宝。在我们的性海里显现出的无量无数的善根聚,每一个都是珍宝。这个时候才觉得,现在已经出现了这么多胜妙的宝藏,完全超过了外在的宝藏,这是我最喜欢的。因此就处在深深的随喜态里。这也就是我们发自本性的一种力量,如果见到善不随喜,反而厌弃,就已经扭曲了我们的本性。

这个随喜的心,要不断地增上。最好是用普贤愿王来充分地拓展,一直扩大到最大、尽法界量的地步,这就叫做称性而起。因为本性本是圆遍的,它没有染上我执的偏私,不会说“这个是我喜爱的,所以他得了好处我要随喜;那是我不喜欢的,他起了善根,我不随喜”。如果基于“自我”这种狭隘的心,甚至由于过分的我执,对于别人的圆满,产生一种无法容忍的心态,那就是嫉妒的恶心。这些全部是障碍,这种一己私我的执著必须彻底放下。要知道法界一体,一切众生的善就是我的善。因此,哪怕是一个恶贯满盈的人,他忽然生了一念善心,觉得“我要孝顺父母”,这一念良心发现的善根,都通通要随喜。

这里的原则是:对于善都不能采取排斥、不欢喜的态度,因为它违背本性,因此要普遍地随喜。

认定了这样一个原理后,就知道我们心上的路线一定要按照这样走,它才可能有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时,一个具有理智的人会开始抉择自己心上的路线该是如何的走法。他能衡量得到怎样是在往回归本性的路上走,怎么样是在封闭自性、往堕落的方向走。明白了这条路线,就叫通达了缘起之路。

这样一种本性苏醒的力量,会驱使他不以少为足,会逐渐摸索到:我的本性应该这样圆满周遍地张开,而不能局限在极小的范围中,不必要被虚假的人我执、法我执困住。这就已经开始回归本有的法界了。所以说,修好普贤行愿是直接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最上的因王,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作为有善根的人,应该能明白,生死只是一场大梦,我们暂时迷失了,但终究要回到自己本有的性海里。这样就开始不再甘愿屈服于那种顽劣、愚痴、狭隘、颠倒的心,而是在心中生起了猛利的欲求回归的力量。这就是内在的普贤行愿力已经开始萌动了,因此,你会获得永世不渝的坚强愿力。这时,就不再须要别人的督促、强迫,自己会主动以此作为前导和结行去印持一切善法。这就成为一切修法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其实,中间的行持也只是这条愿力之路上,一段一段的修整,前后二者则需要你从此一直到成佛之间整体路线的规定。

“贫者得宝藏”是极好的比喻。我们所随念的这些因上的善根、果上的利益等等的功德,每一个都是内心的妙宝。心中一旦显现这些的时候,有一种本性发出来的心态,必然是随喜。不要说成佛以后,全部都成了冷冰冰的,或者冥顽不灵的虚空,这是不对的。这时有喜有悲,有各种本性的状态,只是不要掺杂人我、法我执著的颠倒障蔽。不是说成佛以后就没有了孝、悌、忠、信,就没有了慈、悲、喜、舍,见到苦不会流眼泪,见到善不会发欢喜,那成了一个什么东西?是钢筋混凝土,还是归于完全的断灭呢?其实到了这里,一想到善的时候,表现出的心态是喜。就像前面一浮现罪业的时候,表现的是悔。或者十方世界一显现有情成就正等觉,马上表现出劝请说法。这些都是贤善的行为,我们不能遮蔽它。一见到十方三世的佛海,因为他自性本来成佛,他本具含藏不可思议恒沙性德的如来藏,个个都是佛。也因此至心地顶礼,他的敬礼会自然出来。一面对诸佛这样不可思议行境的无边功德海,他的赞叹就会出来。这都是内心本具的贤善之心,要让它发出来,而且要发到最大的量。只有这样,你才能得到充分地开发,最后回归到法界。反过来,如果被狭隘自私的心或者只求一己解脱的小乘作意封闭住了,它就不能开发,也因此不能回复。在世俗的缘起上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它是直接证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最殊胜的因。

懂了这一点以后,我们最初趣入时,就必然会以此作为等起,最后回向印持的时候,必定以此作为心的趣向处。这样在缘起上调整,直接就转到证入法界的最胜妙的道上,而不是只求现世的福报,结果造非福业堕到恶趣里,那是最可怕的险道;也不是只求来世人天福报,那也只是在等待堕落,终究会落到轮回的险道里;也不是只求一己解脱,那会落到二乘的偏道里;也不只是一个权乘菩萨,须历经三阿僧祇劫修行证果的路。而是一时间就要称合本性,修最圆满的、称性的普贤行愿。因此,每一次都要以此摄持,把握住自己回归的方向。

如果没有以此摄持,只是漫不经心,或者根本不以为意,实际上都是基于我们对缘起愚蒙的力量。没有经过一层一层如理如量地修心,就无法振作,始终会觉得没有办法真实趣入。所以,在这个起始的根本上,首先要破掉愚蒙,对于这样不可思议的缘起力生起胜解,就会产生行持的欲乐。有了欲乐,才开始精勤地修作。像这样,就能转入到普贤行愿的妙道里。

这样随喜会获得怎样的福德呢?这是十分巨大的。我们首先要从单个量的随喜福德开始,之后用类推的方式推到横遍竖穷、尽一切种类的善根聚的回向上。最后才发现,这确实是一个极其殊胜的,一时间能够摄集无量资粮的大修法。因此,你才会信解普贤行愿后文所说的五种果。

为什么基于它的助发力,乃至于一念生渴仰心,就能迅速除灭五无间罪,以至于出现异熟、等流等等无边的果报?

从等流果来说,它也会使得你不久就如同普贤菩萨那样。这不需要太久。只要我们已经开始趣入,缘起上的运转是非常快速的,如是心如是行,将来就获得如此成就。所以,不要把积资净障看得非常困难。虽然一开始的启动是要克服障碍,有些艰难,这个是必须要意识到。但已经趣入以后,它就开始正常运转了,每天都是在高速路上前进。习惯了以后,就必然成普贤菩萨,不会有别的结果。来世依靠这种坚强的愿力摄持,你不会跑到别的道里去,一接触到这个,就能发起圆满的普贤行。像这样逐渐增长,最终自己的本心就是普贤。而愿力又是如此地真诚、猛利,自然就趣入普贤行海了。以这个圆具一切、最广大、圆满、无尽的量,会使得异熟果以不可思议的程度来变现。也就是因果经典里各式各样的善行功德、利益、果报,全部总集在这样一个修法中,以无穷无尽、遍含一切、丰富无比的状况来呈现。

所以,按照这个修持的话,不久就能到菩提道场,而且“一念一切悉皆圆”。就象在染缸里一放,染的时候一染一切染,一起心的时候,一切量全部都染上去了,就是这样圆遍的修法。只要一碰到积资粮上面,肯定要用普贤行愿来进行,因为它是一时间能够遍覆法界量的方式。那当然比单个的进行超过无量无数倍。所以,它是最快的圆遍覆盖的方式来进行,不是地面直线式的一个接一个的方式进行的,它是一种几何级数再乘几何级数倍地进行,不是算术的累加方式。

懂了这一点,深明大义的人就能明白,为什么在普贤行愿里一谈到利益的时候,就会讲到,以其他方式多少劫供多少佛,都还比不上这一念的功德。

再来看随喜的利益,如果你听到别人行善的时候,没有嫉妒心,而是诚心地随喜,就能够得到等量的福德。当然,这根据自己的心还有不同的差别。如果这种随喜的心比做的人来得深、来得广,就会超过实际行持者。但是,如果没有那样的心力,就只能获得少分的福德。

所以,缘起上,随喜能产生的福德量,要观待所随喜的善根、随喜的意乐、随喜的猛利程度、持续程度等等条件,不能一概而论。总的来说,就像《华严经》上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充满海水,取一根头发,把它分成一百份,以一分毛发滴取微量的海水。这样,即使算完了全部海水的滴数,但还是推算不了随喜的福德。

这就告诉我们,达到极限的普贤行愿力,它的境是尽法界的量,包括十方三世一切凡夫到一切佛从因至果的所有善根利益。以这不可思议的广大愿和广大的行境,一次观行就能得到无量无边的福德,这是可以决定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运用普贤七支来积资净障,它能一次性产生极迅猛的力量。

基于我们现在的状况,我们要采纳的方式,就是要一次性就能达到圆满,不要再用下乘的方法,因为那实在是太迂曲缓慢了。即使像各种因果经所说,以随喜供养一次能够得到多劫福报,但还是慢了。因为你必须得迅速进入到菩提道的修心状态中,而且想要以极快速的方式,像日月经行一样,穿行过一切佛道历程的话,那就必须在最开始的时候采取一个最大量的行法,这是它的关键。

我们对这些方面产生胜解以后,这不就有了信心吗!之后就要发猛利的欲,决定自己一定按照这样来行持。这样的心力是非常猛的,再也不是有口无心、散漫无章,随随便便地做了。

五、请转法轮支

劝请转法轮支者,“十方所有”等一颂。谓于十方刹土之中,现证菩提,获得无著、无障碍智,未经久时,变尔许身,劝请说法。智军阿阇黎作“现证菩提”而为解释。

修请转法轮这一支,就是“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法轮”。

在念这一颂的时候,同样要知道它的所缘和行相。

所缘:在念到十方的时候,就要知道是整个性海当中十方三世一切量。因为它全部在性海里面,可以一时遍缘。在这个里面,有无数无量的刹土,有很多的修行者,他在当刻就已经现证了菩提,得到了无著无碍的智慧。

对于这么多个现前成就正觉的佛,没有拖延,当即在每一尊佛的色身前变现出身体来,然后劝请为众生故转正法轮。这就是他的行相。因为要透出这一个最贤善的心。一见到佛成正觉的时候,不可能无动于衷,他必然发起一个劝请的贤善之心。在十方三世周遍的量里,无论何时何处出现何种成正觉的情况,都是立即现身来劝请。自己的心就像是个大圆镜,在这里面有无数佛一出现的时候,马上就应着这种机缘,当即化现无数身,劝请任何一佛转妙法轮。

“无著无碍智”,就是因为成佛的时候已经没有了烦恼障和所知障,所以他处在没有任何取著和遍照无碍的状态里。也因此在成就正等觉的时候,能够彻见一切众生的相续,而且以这种妙力能够应一切众生的心宣说妙法,来引导众生得到解脱和成佛。所以,在这个时候已经具有最彻底、快速、有效的利生能力。也因此应着一切成佛的因缘,变现无数身,在任何一佛前都劝请转法轮,这样成为我们心中的一个决定的愿力。

当你劝请一尊佛转法轮的时候,以劝请的功德,将来自己会得极大的利益。因为他已经成为世间的明灯,意味着可以给予无量众生无边的利益,劝请者当然会得到他应有的功德。劝请者因这样一种极殊胜的事件和极其不可思议的利益,他自身以这样一种劝请的善行因缘,就积聚了极大的福德聚。所以,在掌握因果的规律上,必须要了解到什么样是一个极深重的事件、极大的量,在这上面励力行持。

就像经商要掌握到一个迅速增长的机缘,能把握一次就胜过以前的无数次。同样,在普贤愿王里,它要求你把握最殊胜事件,能产生最大力量的事件,然后自己以贤善的心与之相和合。之后,以最大心最大量的方式来开展,也因此他一次能积极大的功德聚。

六、请佛住世支

请住世支者,“诸佛若欲”等一颂。谓于十方刹土之中,诸欲示现般涅槃者,为令发起一切众生究竟利益、现前安乐,故变无量身,劝住佛刹微尘数劫,不般涅槃。

请住世支也是要把握所缘和行相。在念到“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这一颂的时候,就要想到,在尽法界量的无边世界里,诸佛在度生因缘快穷尽的时候,就要示现入涅槃。在这个时刻,以贤善的心,为有情得到更多的究竟利益和现前安乐,自然由衷的一时普变无数的身,在任何一尊欲入涅槃佛的面前,至诚地劝请。

劝请的心要达到极大的量,不是只劝请一时,是要劝请诸佛为了利益众生的缘故,永住佛刹极微尘数劫不入涅槃,给广大的世间界带来无穷无尽的利益。

这样,所缘是在性海当中无数刹土里、欲涅槃的佛。而行相就是一时周遍应这个机缘,化无数身,至诚地为利益众生的缘故,发起最大劝请的心。

这个量要一直推到为一切众生现前和究竟无数的利益安乐,要请佛尽佛刹极微尘数劫住在世间。以这样一种极大的心量,他就能积聚无量的福德聚。

还要知道,此处只是用诸佛来作代表,在长行文中说到: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的诸佛要示现入涅槃,以及十方三世一切佛刹微尘数的菩萨、声闻、缘觉乃至一切善知识,我都普遍地劝请不要入涅槃,经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为求利益安乐一切众生。因此,读到“佛”字时,要想到,在尽法界量里的这五类补特伽罗,想入涅槃的时候,自己出于贤善之心,自然称性发起周遍请住世的妙行,这就叫普遍、圆满、无尽的普贤劝请愿王。这个心要周遍地发出作用力来,不能只针对某一地区、某些时段、某一类欲入涅槃的人,在这上面没有任何局限、偏执。这样一来,它就是一种一时圆遍的修法,这个就超过数量了。

七、回向支

回向支者,“所有礼赞”等一颂。以上六支善,表举所有一切善根,悉与一切有情共同以猛利欲乐回向,令成大菩提因,永无罄尽。

最后修习回向支,就是缘着“所有礼赞”等一颂来做观行。所回向的善根,是以上从礼敬到劝请之间,所表举的一切善根聚。回向的时候也是住在法界量里,没有自他的差别,包括自己和一切众生一起回向。

这里不是采取个体单元的方式进行,而且本来就是自他不二,所以不要分那么多。回向者,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的自他有情,所回向也是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所摄,从礼敬到劝请所摄的所有一切的善根聚。

以这六支代表你能想到的十方三世一切的善,要知道它都在法界量里,这个时候不要只局限在我当下修的一点善上,是所有法界海里的一切有情所修的一切善,都一时间一起猛利地回向。这都是自己的心透达了缘起以后,在这个圆遍的方式上行持的。一念心一起,缘起就已经在这个方式上走了。它不是直线方式、片段方式。

然后他是有一个猛利欲乐,这其实还是普贤行愿力,它包括最后的回向愿王。为什么称为愿王呢?也要从它的境、意乐等方面来说。所回向的是十方三世一切善,能回向的是自他法界一切有情,回向处是一切善都成为无上菩提的因,让它永远没有穷尽。基于这样回向愿王的猛利欲乐,每一次都这样至心地专注于愿文上,以随文入观的方式,一次性地圆满的修心。

总而言之,在修持普贤七支观法的时候,每一个都要在这个周遍的性海里,以称法界心、尽法界量的方式来观行,这是从始至终的共同的行相。

这样的回向,有什么利益呢?在《慧海请问经》里讲,就像一滴水落入大海,直到海水没有干枯之间不穷尽一般,这个善根在没获得菩提之间,永无穷尽。何况现在是这样的尽一切善,以一切心回向,当然更加是不可思议了!

思维心中的法道

1、 请思维法界是什么?称法界心、尽法界量是什么意思?

2、 思维随喜的所缘和行相。

3、 思维请转法轮的所缘和行相。

4、 思维请住世支的所缘和行相。

5、 思维回向支的所缘和行相。


如是了解此诸文义,意不余散,具如文中所说而行,则能摄持无量德聚。

这是总的教导修持普贤七支的方法。

要求做到两点:一是了解此诸文义。

对普贤无上愿王的愿文,要清楚了解每个字的含义,确切通达它的义理。如果非常娴熟的掌握了愿文每一字、每一句的要点,一念到愿文的时候,心中马上就会出现与普贤行愿同分的正因,就会开展出极广大的善根。我们自己没有这么宽广的境界,但是缘着这个愿文,心就会放开,所以它是一个极其圆满、周遍的总集修法。

愿文本身是金刚句,是普贤大菩萨宣说的,他是果地佛,是愿王的代表,已经完全实证了愿海,每一步都是按照缘起律来设置的,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作,所以没有丝毫错谬。因此我们要以无比尊重的心,首先了解文义。

其次,要做到心不散在别的地方,具体按照愿文所说来起观行。“行”是心行,也就是缘着愿文不断地如实起心。按照仪轨本身的要求,所缘是周遍十方三世一切种类的善,行相就是内心现出普贤行愿力。这就像一条按流程运作的生产流水线,必然能生产出一模一样的产品。你会因此出现普贤菩萨的性格,完全超越凡夫、外道、小乘、权乘的菩萨。我们必须知道,缘起的法则是决定的,只有按这样行持,才能直接最大程度的开发出普贤无量性德。

当然,这都属于初学者份上的观行,不是登地菩萨称性而发的真实行愿,登地以后,每一位菩萨都会自然发起十大愿王无边的愿海。所以,发愿有一个逐渐增上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不一样的境界,随着修证的提升,它也会更加深广。最初,对普贤行海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生起了胜解信,然后心中才会有普贤行愿力,以此作为等起,依着愿文的指示如实地作意观修,这样就能摄集无量的功德聚。

如果根本不了解愿文的意义,念诵的时候,心也不知已经散到哪里去了,那就不能摄集无量功德聚。只是有口无心地念,愿文讲了什么也不清楚,所缘境如何也不清楚,心应该是什么样的行相也不知道,心里根本没有想到要行持普贤行愿,或者就只是随大流,或者只是修普通的礼拜、供养,那怎么是普贤行的修法呢?在心上没有这个内涵,当然也就不会出现这个功德。

此中礼敬、供养、劝请、请白、随喜五者,是为顺缘——积集资粮;悔者,是除违缘——净治罪障。随喜支中一分,于自造善修欢喜者,亦是增长自所作善。其回向者,是使积集、净治长养诸善,虽极微少,令增广多,又使现前诸已感果将罄尽者,终无穷尽。总之摄于积集、净治、增长无尽三事之中。

这里对七支做一个归纳。礼敬、供养、劝请、请白、随喜,这五支是顺缘方面的积集资粮。比如礼敬,一时间圆遍地礼敬十方三世佛,就能积聚无边的资粮。其余供养、请转法轮、请佛住世、随喜善根也是这样。以正面行善的力量,能够辅助和发起善,所以它就叫积资粮。善事做得好,心就是开放的状态,修什么法都容易,这就是顺缘。造恶则会使心闭塞、不灵而成为障碍。

为什么要多行善呢?因为每发一个善心,身心脉气等都会开,心是开放的状态。顺缘方面的善做得越多,心就开得越大,修法的力量就大,马上就能相应。不论是世间读书,还是佛法上的闻思以及更重要的修行,都跟行善积德有直接的关系,上至阿弥陀佛建立国土也须要不断地行善积德,不然没有办法成就。

造恶、做违背良心天理、见不得人的事,马上就使心陷入黑暗、被封闭住了。比如偷个东西,如果不忏悔,就会被这个罪业障蔽,书也看不进去,法义也现不出来。或者今天跟人打了一架,说了妄语、离间语,或者不敬尊长等等,缘起上,心马上就被罪业覆盖。因为不符合天理,违背自己的良心,说得更深一点就是它违背了本性,完全是颠倒而为。这样一定会遭受惩罚不说,它现前就会彻底扭曲我们的心,导致气脉明点、身心状况都不健康,更不用说与法相应了。

积资很重要的原因也在这里。你今天去帮助人,心绝对是开放、明朗的、坦荡的。这种光明的事情,做的越多人就更容易成道。成佛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但是如果人天资粮修得好,就会变得格外的顺利容易。

自己也可以体验一下,起了善心善行的时候,心态是不是安详的、自在的?缘起上就是会出现这个状况,随顺本性的缘故,它自然会发挥作用。反过来,如果起了很多恶的心念和行为,每一个都在障蔽心性,修法必定修不上去。即使暂时修得好一点,造一个大罪马上跌下来,境界就不能保持、不能提高。但如果善行深厚,心门大开,障蔽减少,马上就会出现证相。

所以,在正行以前,关键是以积资净障作为加行,以它助发的力量,在顺缘方面逐渐把心打开,违缘方面消除那些障蔽的因素。有一个罪,就会在心里打结,不破掉它始终会困扰心灵。很多人不懂得这个道理,肆意妄为,就导致修行没有进展。

“悔”,就是对于以往的过失常常忏悔。对过去那些自杀性的行为,发起很大的厌患心、追悔心,要痛改前非,从今以后截断它的相续。要像戒毒那样,发一个很猛利的心,心软弱是敌不过罪行的力量的。只有这样,才能截断罪业之流。

再说随喜支,在积集净治后,就要谈到增长的问题。随喜这一支有两方面的作用,只要随喜他人的善根,心就是开放的状态,不是很小器的只愿自己好,是愿别人能更好的贤善之心,因此当下就能积大福德。事实上,这是别人在帮助你,别人作善,你随喜就得同分的功德,这是随喜支能积集资粮的作用。

还有一方面,对自己做的善发欢喜心,会使善增长。这里要特别注意,随喜跟慢心的区别。慢心是认为我高于别人,认为现在这个“我”已经非常不得了等等,这样一个洋洋自得的状态,这是烦恼态。而对善的欢喜心,是善心态,两个不一样。譬如今天修了礼敬,就对自己的善修个欢喜,“这样很好啊!”而且策励自己能更增上广大的修行。对善生欢喜,就是在修欢喜增长它的势力,这个善行就会越来越大,这就叫“增长”。

如果对恶行修欢喜,它也会增长。譬如看一场球赛时,觉得特别带劲,这样习气就更重了,瘾头也会更大,去观看球赛的心会更快更猛。那么对善修随喜,将来行善的力量也会越来越大。就像俞净意公,他每个月会统计一下自己做了多少善,做了多少恶。如果善增长了,他感觉满欢喜的。这样一欢喜,下个月做得更加带劲。人能把心所用在合乎缘起上面,就使得善蒸蒸日上。

譬如一个做生意的人,每天都要算算帐,如果看到今天收入不错,他就很欢喜,然后明天还继续做这样生意,特别带劲。如果这个生意一直亏本,他就不愿意再干了。他会想:一点赚头都没有,我可不干!这样就遮止了行动。对很有赚头的生意,每一次都会发随喜心,结果下一次做得更有劲,一碰到这样的事,马上说:“这个我干我干!”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随喜增长了他要干的心力。

这个道理明白了,用在善上是一样的。我们要明白这个心该怎么修,只要知道原理就好把握了,不要落在无记空里。也就是要明白心上的缘起,能明白就能成为很善巧的人,他会在关键点上去如理地取舍,这么来一下,马上心就转好了,这就叫善巧。不明白这一点,他就没动力,也不知道怎么能增长,怎么去加油,怎么样除障。尤其现在的人,已经被邪见网给闷死了。所以,现在首要的关键是启开他见到心上的缘起正道的眼睛。这个上面要强化。强化了以后,他才开始脱离过去的断灭见。其实现在人修空,我看有很大问题,因为他会和过去的断灭见合在一起,在缘起理上一点也不通透,甚至根本已经把缘起扔掉了。这样盲目的修是不行的。

所以刚才就讲到,你知不知道缘起上积资有什么作用?刚才只是讲一点,现前比较容易体会的是一提到善心,心头有一股暖气、阳气、善气,马上就出来。从外相上看,你会觉得行善最乐,行善很坦然,昼安夜安、醒安梦安,在任何处都是心安理得。这只是外的状态。内在方面,一起了善,心就在开,脉就在开,马上就会增长修法的势力,法一来的时候很容易相应。

人在造恶的时候,看书都是蒙的,书中的意义在他的意识里不会显。造的恶越多就越迟钝,但是因为对缘起愚昧,他根本不晓得。现在愚昧到什么地步了呢?已经结了如此厚重的染污业,却根本不知道是从那个污染区出来的。尤其是影视、歌舞等各种娱乐,或者网上各种的染污信息,很多人非常反感别人遮止他涉入。这是什么原因?是因为他的业果愚的劣见太大,不知道一缘这些境界,会使身心错乱。在这种时候,能有一种警醒、敏感才好。不要一味地吃毒,别人叫你不要吃毒,还觉得为什么要干涉我的自由?真是愚不可及!对比一下,如果不上网,可能一年到头都不会出现这么颠倒的状态。看电视也一样,里面播放很多乱七八糟的影像,引贪的力量很强。而且制造电视的人也没什么良心,就是为了赚钱,所以这个东西在障碍你的修法,它可以把你的善根全部掠夺光,乃至不剩一点一滴。看完电视之后,人只是傻乎乎地坐在那儿,半天才能缓解这个僵直状态。这样长久下去,以后会不会变老年痴呆症?因为年轻的时候就是这样,心里一点善心都起不来,那不是受麻痹呀?跟吃毒有什么两样?检查一下他的后果如何?就是坐在那里,不会往善的方面想,一点点的善心都起不来。不要说是出世间的善,会想得到现前的责任和义务吗?连这种都没有,那出世间的善在哪儿?还会想一定要从轮回中解脱吗?好一点的还能按照文字念一念,但明显是自欺欺人。说我一定要从轮回中出去,行为却拼命往轮回里跳。这里说了要忏悔一切诸罪业,身口意所作拼命地在增加,哪里有悔改的意思?

修行就是需要真实,不真实总归只是愚弄自己而已,无量世一直在愚弄自己。这样愚弄下去,千生万劫也没有办法了脱,只会越陷越深。因为熏染得越多,解毒的时间就越长。现在修道的第一步,暇满的修法,都极难相应,就可以推知已经顽劣到什么程度。这个劣根性,就只喜欢做一些颠倒的事,已经养成了劣性的心理贯性和行为,所以让他改正时,心里很难认同,何况要真正实行呢?从这样杂乱的心地里,能生得出修行的功德吗?

所以在缘起上非常清楚地了解以后,负面的这些障道因缘全部要远离,不要去沾染。正面要尽可能地努力地修善。尤其现在的人,普遍福薄障深,所以先不要忙其他的,应该首先多做好事,多积资粮,打开自己的心,从以往的困境和惯性中走出来,修行才能事半功倍。所以,没有做人的基础是修不成佛的。

现在不要把简单的知识记忆当成佛法,为什么要一再破斥这个观点?因为当代人有这样的习性,在一二十年里一直这样,结果心上全是干的。想一想,二三十年里起过几个善心?做过几件好事?负过多少责任?无非是在耗前世的福报。耗完了,福很薄、善很弱,越是这样他越是避开修心的区域。演变到现在,连一些佛教徒的价值观也变成看谁讲得好,具有辩才,知识很丰富,或者看谁懂得多,看谁有风度等,只是追求外相,反而不重视真修实证。喜欢外面的表演,喜欢知识的积累,只图能驰骋一下舌根和分别妄识。不知这样养成了积习,障道的因缘也越来越深,根本不会老老实实地修行,从上到下都是这个样子。

我们要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闹一场革命,就像戒毒那样。你随顺毒当然不难,因为你已经习惯了,只求能再来一次。但你要戒毒,那完全要跟过去的习气逆着干。它一冲上来的时候,有很大的劲道,你要克服要咬紧牙关逆流而上。

就当代人来说,肯定不喜欢听因果,也不喜欢听苦,最后把高深的佛法和他现世随意享受五欲的心合在一起了。它其实就是一股懒劲,一个自私的心,只想什么都不干,随顺习气自由自在。其实,自由自在叫“放逸”,把自我看得过高那叫过慢。但他不知道,因为他《百法》也没有学好,根本不晓得自己的心理状态如何,以及行为取向如何,会走向如何险恶的路途等都一无所知。所以,修心要实实在在地来,不打好这个基础是非常危险的。

刚才已经讲到了,我们加行上的一大重点就是修普贤七支,它具有三分修心的要点:一是在顺缘上积资粮,善的资本厚了,善做得广大圆满,成道就有本钱,这就叫有了资粮。越是做得多、做得好,它就越开张,修得就越容易、越快,这就是顺缘方面的助力,它的名字叫积集资粮,意思是积资,如果还不太懂,就要记住它是在累积成道的本钱。

其次要知道,它还有消除负面违缘方面的修法。假设罪障很多没有清除,它就会绑住你的心,罪越大困扰就越大。缘起上做颠倒的事情就要受惩罚,就会让你的心波动,让你的心非常不得安宁,而且会压抑、封锁、混乱等等。负面的状态要真正了解清楚,这样才知道,罪过多了不忏悔,而且不断地积,这个心就处在暗钝的状态,修法是不会灵光的,而且修什么都起不来。

这两个处理好了以后,还要知道怎么增长,这就要依靠自随喜和回向。自随喜,就是对于自心的善有一种欢喜,这是自然的流露,只要不染上自我的色彩就好。不可能说我行了善,我很苦恼;我造了恶,我很高兴。那就是人心扭曲。当代的人都受到最大的断见障蔽,人心就变成这样了。你叫他做一点奉献,他就觉得很苦恼,觉得很吃亏。明明那是个造恶的事,他贪污受贿或者邪淫、放荡,就认为自己很快乐。你看这样的人是不是一身黑气?这就是堕恶趣的相,非常可怜。

所以,我们对于自己所行任何一点一滴的善法,都要发随喜心来增长它的势力。就像“五里铜盆”的公案中所说的砍柴人那样,虽然只供养几文钱给比丘,但他在回家的五里路上,步步都发随喜心,使善根增长广大。但这里如果有一念之差,就会跑到慢心里去了。如果认为自己很了不起而洋洋得意,还跟别人宣传自己今天又做了一个什么。那个东西是为了自我,会报销你的善根。就像一般人建了一个塔,当然布施两文钱的话,他不会太表现,做的稍微多一点他就开始表现了。比如宣扬这个塔是我建的,我花了多少钱等等。而且随着做的功德越大,慢相也越来越大,慢心也水涨船高,那完全是缘起上的愚痴。

然后就要想到,回向是一个极善巧的方便,就是前六支里面的积资净障长养的这些善根,即使极微少,如果你能作回向,也能够使它大幅度地扩大、增长。就像一个扩音器,声音通过它,能够响彻很广大的空间,这是声音上的放大器,运用的是物质原理。心上的缘起比这个简单,而且更加微妙。如果你能够娴熟这样的妙道,一下子可以增长无量倍。这是什么原因呢?心一到哪里,缘起就到哪里,所以必须要对心上的缘起生起胜解,这是它的第一要点。一旦你生起胜解的时候,你的心想到哪里,它就到哪里。如果能够更深一点了解法界,这上面会非常地确信。这样的话,你会有意识地去做,而不会落在一种断空见当中。

这个时候,利用的是普贤大愿王的回向,懂得缘起的人,他会一下子在各方面放到无限大。所以有智慧的人跟没智慧的人相比,两者的差距不可以道里计。他是缘起的了达者,以这种智慧,能一下子做无量数的事情。缘起的愚昧者,因为没有张开广目,所以只能局限在很小的范围里,甚至是颠倒地行持。就像现代科学,如果在缘起律上能掌握得更高,那么它发挥出来的能力就大,就会出现普遍作业、高速作业。但是这个还是一种物质上的东西,不像心上来得这么微妙、迅速。

懂了普贤行愿,他完全是以圆教的理趣进行周遍的作业,一念间是几何级数倍地增长。懂了这一点,才知道普贤行愿它是一个大修法文,而且它的操作是非常圆顿高妙的。懂得的人一念上去,就发生无量的效力。但不懂的人认为念一念算什么呢?它就只能出现那么大的力量。真正懂的人,哪怕施一粒米也不是你的境界,任何东西都可以运用的,这就是因为他已经开了智慧,所以表现出来的力用就完全不同。

现在我们要运用回向的缘起,使得你前面的积集、净治、增长的这一切善根,做一个最大量的放大。那怎么操作呢?不是利用外在的扩音器,是利用你心的这种回向的运作。因为他的心一起来的时候,虽然现在还没有证到本性,但现在可以作意、模拟。现在还是分别心上在运作,但已经是增长无量了,你分别心上已经缘念十方三世一切善,一丝不少的。虽然这只是个分别,但实际状况也是这样,所以它随顺的就是这个道理。也因此,他把这一切全部都回向,和一切众生回向到现世、究竟的希愿处,最终都成为大菩提的因。结果,这里面的任何一个善根全部做了无数倍的放大。

更奇妙的是,过去世造的善,现在已经在感果,快要耗尽的善根,都以回向力,使得它终究没有穷尽。在物质上你就见不到这样的情况。一根柴已经快烧完了,你还能让它继续不断地烧吗?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心上没有这个局限,你只要有回向的力量摄持它,还会继续变成无尽的善,只是过去忘记回向了,所以,你要把它全部好好地摄集起来做一个回向。懂了这一点就知道是我们的加法,每一次要具足三殊胜也是这个道理。这样就知道,七支的修法摄在积集、净治、增长无尽三件事上。懂了以后就按照这样来进行,这就是修好了积资净障。

六、供曼陀罗而祈祷

次令所缘明了显现,供曼陀罗,应以猛利欲乐多返祈祷,谓:“唯愿加持,从不恭敬善知识起乃至执著二种我相,所有一切颠倒分别,速当灭除;从敬知识乃至通达无我真实,所有一切无颠倒心,速当发起;及其内外一切障缘,悉当寂灭。”

这就是修法前最近的一个加行了,依靠自他二力和合作为引起正行的助力,修法上应当把握这个规律。当然你过分相信自己,不借助他力,也不是太善巧。因为诸佛本身成就了菩提,他的愿力就是帮助众生,而且他是最直接的、最有效率的,为什么不借用呢?如果说你只凭自力,为什么还要母亲孕育,出生之后还要母亲喂奶?显然你只靠自己是活不了的。再比如,你牙疼还得借用医生来拔牙嘛,头发长了还得理发师来理发,连这样的小都是如此,为什么在佛法的修行上拒绝无比慈悲、智慧的诸佛的帮助呢?这是很愚痴的表现。

但有的人又说:我只要依赖,不要自立。世上也没有这样的事!光靠依赖别人,自己躺在那里不动,就能够成长的人是没有的。就好比一个人能够发挥他自己的力量,又能接受各方面的帮助,会很好地听从父母的教言、师长的教诲,他自己又非常用功努力,信受奉行,这两个和合起来就成庄严了。如果一个人说:我的父亲事业有成,所以我什么都依靠他!你说这样的人能成长吗?他能成材吗?不可能的!因为过分地依赖,其实就是懈怠、苟且、懒惰,这个叫做自暴自弃。自己永远停留在原地,是没有人能够把你背到佛果上去的。不要说背到佛果,连背到一个好人的位置上也不可能。

这样才知道,自他二力必须和合来修才是最高效的方法。懂了这一点以后,我们修法之前要祈祷加被。为了祈祷,你要有所表示,所以要供献曼陀罗,这是表示自己祈请的一分诚意。

不要什么都是伸手派,你给我嘛!你不是慈悲嘛!你为什么不给我?不降罪于你就算不错了!因为你连半点真心也没有。想一想,我们去请一个好医生,是不是要打个的过去,还要说一些感激的话,这样才叫有礼貌,再把医生请来。没有这份心就没缘起,哪里会在轻慢的心里降临加持呢?所以要有请才有来,这是缘起的道理。不是说佛菩萨很庸俗,还希望你给他送红包,他才来帮你。这也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事。

自身上要想到,必须要表达心意。供了以后再请,那就对了。即使你没有资财,至少还有一个请的心。因为供曼陀罗也是随着你的经济条件,关键是在于心。但是有条件的时候却很怠慢,那是不对的,那是心态上有问题。所以,在修法前你要让所缘的资粮田很明了地显现,而且在这之前恭敬地献上曼陀罗,这样作为迎请的心意,它就是缘起。《庄严经论》里面讲:下心为缘起。如果是高心就破了缘起。

这样供了以后,接着就要用猛利的欲乐多番祈祷。不是说修法这个东西修好修不好都无所谓,而是在心里有非常猛利的想要修有所成的欲乐。他很想修道,也很想得到佛菩萨的加被,因此真心反复地祈祷。祈祷一次还是不够,凡夫的心很薄,要多次地来,这表示殷重。这些都是需要的。

思维心中的法道

1、 宗大师在文中要求我们“了解此诸文义”,那么,到什么程度才叫已经透彻理解文义了呢?

2、 什么是积资净障?思维积集净治的必要性,并在心中生起胜解信。

3、 思维随喜会对自心发生什么作用,在日常的四威仪中如何运用这个道理呢?

4、 思维自力和他力在修行时不可或缺的道理。如何才能得到他力的辅助呢?

5、 佛教徒在观念上偏于追求外相,为什么不合理?正确的观念是什么?如果有追求外相的坏习惯,该如何改正呢?


在资粮田前要祈祷什么呢?祈愿的对境是从佛辗转而来的诸传承师。他们是修证成功的人,有最直接的加被力,因此唯愿加持我们成就三件事:

一、从最初的不敬善知识到执著二种我相之间,所有的颠倒分别都快速地灭除。

前文“闻法轨理”部分教导了如理听闻的轨理,是心和行为的前行准备。依止善知识是道之根源,因此道次第的修心课程从“依止善知识”正式开始,这是修心的开端。如理的依止善知识以后,从善知识处得到了从暇满直到现证二无我之间一级一级的修心教授,再依靠这样的教授开始步入修心之路。因为是以渐次的方式修心,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一分一分地除过引德,逐步进行。每一段都要除掉颠倒心,发起无颠倒心,这样心调整了,行为、结果就都调整了。

所以这里的重点是要把佛菩萨的力量引入自心,加持学人从不敬善知识开始,一直到执著人法二我为止,全部的颠倒分别都快速地灭除。

二、祈祷从最初恭敬善知识的心一直到最终通达无我真实性的智慧间,一切无颠倒心都快速发起。

对善知识的信心是依靠忆念功德出生,念一分就生一分,不断地念就不断地起,敬重心也要这样依靠念恩次第修行。这样的心获得到稳固时就实证到了依止法。同样,从最初的依止法开始,每个法都通过修行引发正面的善心,这就叫引德。修了以后,既不除过也没引德,那就是假的修。修相应了应该是针针见血、步步见效,而这部道次第是一个次第除过引德的善妙轨道,每一步都十分善巧、十分有效。只要按照这样如法地在自心上实行,那肯定修一分就出一分效果,与它不相合的那些颠倒分别都会逐渐除掉,与它相合的无颠倒心都会逐渐地发起。

宗大师在前文中曾强调,不要只是口头赞叹勇士德,要在自心上殷重的修持。还讲到,虽然听闻寡少但能善护尸罗就是真正圆满了听闻。所以法贵在实证、重在实行,不能只是口头功夫。

相反,如果只是当成记问之学,凭着第六意识去记忆、编辑、整理等等,那就和背药方一样了。光是背从来不用病哪能见好呢?到了最后,好像什么法义都懂、都能讲,但相续里一丝功德都没有,想一想,不修德从哪里来呢?

所以要明确这里第二个事情,就是要发自深心的祈愿在修行道次第时,从始至终的一切无颠倒心都要尽快地发起。要有愿望才会恳切的祈求。如果只是不明所以的念一遍祈祷文,就像一个人来到面前,问他:你来这儿干什么?他答:我来求你。再问:你求什么呢?答:我不知道啊!又问:你总该有个希求吧!回答:老师啊,我是正好学到这个东西,其实我心里是没有什么想求的。这就是伪祈祷,因为根本没有希求心。

三、祈祷为了灭除颠倒心、发起无颠倒心,必须寂灭内外的一切障缘。

障缘一来,会干扰除过引德的修行。比如正在净除浪费时间的颠倒心,刚刚起了“我要好好珍惜今天”这样一个善念。这时旁边的人说:“我们出去海吃一顿吧!”你要是跟着就去了,哪里还能想得到珍惜人身呢?就像这样,内外各种障缘一来就会让修心的进程彻底停摆。所以要祈祷一切内外的障缘全都远离,不要干扰我,我现在正在修心,所以佛菩萨要给我做坚固的大保护。这样祈祷完就可以顺利进入修心的实证了。

想圆满整个道次第修心的课程,就要从始至终都这样祈祷,只有这样才能时时不忘、天天不忘、持之不忘。一提到这件事就知道自己的目的。如果没有这个心,就只是学了一大堆的知识,在修心上没有任何成就,但还是可以称为学者。因为学者只要善于记忆、会编辑、能找资料、做一点辨别就可以著书立说。就像从不行孔孟之道的人还是可以作国学老师。或者对三宝根本没有丝毫的信仰但还是可以在大学里教佛教史是一个道理。

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到这个地步,但不知不觉的会变成学者的样子。其实很明显,想一想自己学哪一个法不是听一听、记一记就放到一边了?那本来是修心的教授,必须按照那样修整自己的心,心也时时处处都要模仿着去改变。但这种修行从来也没做过,那怎么会是行者?从来没在自己心上用过功,想一想你的修行能得几分?所以想当然的认为学修佛法就是努力的思维、记忆、积累知识,这显然是最大的偏差,已经脱离了修行的轨道。

这样的祈求加被,需要贯彻在从始至终的每一座修法当中。这是一个原则,所祈求的是圆满完成整个修心进程。学人自己也要立下这样的志愿才是真正开始了实修之路。如果心里根本没有这些希愿,只是来观摩一下,就不可能成为其中的一份子,不曾庄严的宣誓也不会有善始克终的行为。因为有过去的一些善根,一接触到的时候,他会表示好感,也想在这个地方偶尔来两下。但是这种东西如水月泡影一样,一下子就没有了,根本靠不住,哪里能长年累月地修持呢?自己认为最好不要受这个纪律的约束,我能够随心所欲多好。这样任性而为,永远也没有办法成就,因为他的心全部是散乱无章的,跟道的秩序完全背道而驰。最终几十年过去了,仍旧一事无成。

其实都知道教养孩子不能乱来,甚至种庄稼也要一板一眼地耕种,按照先后顺序该做什么就必须得做,缺一点都不行。因为这个胜解很深而且关系到切身利益,所以都会把握住身心,完全按要求去做。但是在修心上都认为可以随意,因为没有人监管,而且佛教超市琳琅满目,随便怎么看,这样养成了一种随意的习惯。其实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必须要认识到。

正行

分二:

一、总共修法 

二、此处修法


今初

首先要了解总的贯穿于始终的修心法则,再以亲近善知识为例说明修心的方法和要求。

所言修者,谓其数数于善所缘,令心安住,将护修习所缘行相。

所谓修就是养成一个习惯,也就是让心数数、不间断地住在一个善所缘上,久而久之就串习成这个样子。

要培养的无颠倒心有不共的所缘和行相,不论缘什么,心都要一直住在那个状态里,然后经过反复的串习,由量变到质变,最终成型、稳固。这一切都是可以通过修行得到的。比如念佛,首先有一个念佛的心,然后心一直缘着六字洪名系念于佛,行相是心里历历分明的念佛心。按这样久久地串习,最终达到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心念念都是阿弥陀佛,这就是修。

“将护”就是一直保护这个状态,不让它走掉。最初修习时力量薄弱,尤其要好好保护,就像母鸡孵蛋一样,不要让热气散失。保养得久了坚固成性以后再到各种境界里,都不会跑掉。

最初在心里准确、完整的现出这个善所缘境尚且十分困难,要反反复复、不断地把它引出来,然后再经过千百次的串习,这个叫数数。

我们的善心偶尔出来一点马上就会消失,如果没有很好的将护,以颠倒心的强大惯性,又会回到原点——颠倒心上。除过引德总是见不到明显的效果也是这个原因。我们在修行上就是一个婴儿,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给它筑基,有了牢固的基础才有力量。闻思修行就是要先以闻思去引生定解,得了定解就能确定修心的路线、数量、次第、所缘等,再也没有怀疑。修的时候直接按照这个决定的路线数数串习,不是在这之外再寻找其他的修法。这样的修心路线一定要在心上不断地练习才会出生功德。没经历过的人不晓得这是在干什么,为什么要几十年一直闭着眼睛枯坐在那里。其实他是在坚持不懈地按照法的轨则改正自心,非常殷重、认真、长期地串习,这就是一个向上走的人。所以要乘早转机,一切举措皆看上流。就像噶当大德们说的,我对于真正的尊宿向上仰慕。意思就是一心想要修成这样的善心功德。

以归依为例,过去丝毫没有归依的意愿,连这方面的取向都没有。现在通过闻思破掉邪见开始有了“我要归依”的念头,之后的关键就是不断地练习。修归依最基本的要有三个誓愿,就是立誓以佛为师、以法为道、以僧为伴。在闻思时已经完全决定了自己唯一要这样归依,永世这样归依,再也不要改变主题。这个时候就有“我一定要生起归依心”的愿望。过去从小到大几十年间从没有过归依的誓愿,所以我们对它非常陌生,现在要把它培养起来必须经过千百次的练习。归依里有很多支分的修法,每一分都有不同的所缘,每一个所缘,都要不断地练习。

所缘一定要清清楚楚,心在所缘上不断地运转,就叫行相。行相上一定要出现这样的心,每一次忆念的时候,就出现这样一个坚定的誓愿。这是大原则,宁可砍头都不放弃这个誓愿。有这个心归依的力量就起来了。以这个誓愿能摄持你的心在一切时都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都是在随学三宝,不会跑到外道那里去。一碰到就知道,这不是我的归依境,我要归依的是佛的世界,我不可能归依外道为导师。我是以正法为道的,不可能以一般世间学说来作为我的道。所以一有了归依,他就已经开始跟十方三世的三宝联络了。法界的规则自然运转,而他自然就得内、外的各种保护。

再说说修行暇满,在善所缘方面,有暇满的体相、义大、难得三分,每一分又有若干支分。体相上有八暇十满,难得方面有因、果、喻三分,义大上面有现前、究竟两分。这样决定了善所缘,每一次就住在一个善所缘上。修难得时,心一直都是在暇满因果喻的难得上面去思维,不变主题。依此引起一个珍惜暇满的心,这个心就要保护,不要一下子就跑掉了。不但是心上那么起,口里也这样说,眼睛也要看这方面法义。这个心就像初生的嫩芽,不能任它自生自灭,一定要很好地守护,才能让它逐渐地长大。这都是要自己去努力的。

盖从无始,自为心所自在,心则不为自所自在,心复随向烦恼等障,而为发起一切罪恶。此修即是为令其心随自自在,堪如所欲住善所缘。

这里要明白修心的必要性。无始以来,我们一直是在听命于这个心,它说怎么样就怎么样,我们成了它的奴隶。而心从来不顺从于我,它非常任性,完全随着习气力,跟着那一套颠倒的想法走,顺着烦恼、邪见、执著等发起罪恶。所以,现在就是要修理这个心,要整顿它。如果还像原来那样,那就全部都是颠倒的。而且它能当得了我们的家,做得了我们的主,它往哪儿去我们就跟着到哪儿去,它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它怎么发脾气,要怎么采取行动,我们就按照它那样做。无数劫来,就是被它搞惨了,搞来搞去,也就是个凡夫的身份。因此必须修心。

什么是修心呢?修心说白了就是要整顿自己。有人说,你整顿自己干什么?你整顿别人嘛!他不知道,害自己的就是这个心。所以,要修整的就是它。如果能见到自己一身的过失,看到自己一无是处,就有救了。不然,就已经被那个混乱的角色给搞迷糊了,误以为那个就是我。就这一念之差,它就占了主权,它在里面发号施令,指挥着你身口意的一切行为。要知道这个妄心贼子其实是在无明之后,串习出来的颠倒心,因此必须要征服它,甚至消灭它。这就是一个修心战士在菩提道上,需要一生努力的地方。

比丘成了阿罗汉叫“杀贼”,就是杀它,把它彻底干掉。所以修心的历程就是要很善巧地,一步一步把它干掉,然后发展出无颠倒心来。为此,有一路的事情要做,每天都须要在这上面用功。如果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程度,那根本就已经离题千里了。

怎么才能干掉它呢?就是要转变习惯,要逆着来,不能再顺着过去的邪性发展。这样一讲,我们马上就能意识到,确实是这样啊!过去我让它占了主权,从现在起,一定要让它听我的,让它按照法来走。我要通过长久地练习,使它完全改邪归正,让这个最大的盗匪变为良民,听我的指挥,发起一切如法的心态、行为和事业。这就是我修行上得到了成功。所以修的目的就是要让它听从我们的,能够如我们所愿,住在善所缘里。

就像把一匹烈马驯为良马那样,这个调伏的过程就叫做修心。本论叫做完整的修心教授,就是从依止善知识开始,一层一层地把心转过来。这就意味着告别过去各种颠倒的心态、行为、习性,能天天在这个要点上着力,不断地把这个贤善的心和行为引发出来,我们就已经开始转变了。法王恩师说:世法、佛法的究竟心要就是善心。所以,恒时要执持这个心庄严,恒时要引起这样的善心。

其实颠倒心就像泡沫一样,只是一种迷乱分别。就凡夫而言,无非是很粗的常乐我净的分别,再结合我执,引起五花八门的烦恼和行为。所以,不纠正怎么行呢?这不是搞外面的事,对于自己最切身的就是这件事。我们要很理智地认定,如果不修心就没有前途。不要幻想能从天上掉下祖师、掉下佛菩萨的果位来。这是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是非常现实的事。

一般人认为所谓修行,就应该是两眼一闭、什么也不想。其实这已经舍弃了观察修,严重地破坏了方便分。此处修行有它的方法,也就是按照这个修轨,如法地去修习、去串习,不断不断地这样发心的话,他的心就转过来了,善心就不断地开发。这上面都是要在缘起上走。

所以,阿底峡尊者的修心教授非常善妙。只要按照这样去做,每一次都会引发一个无颠倒心。无颠倒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过去已经脑袋向下、脚朝上地颠倒了,现在把它转过来,恢复正常。比如依止善知识,照理来说有恩要起敬重,有德要起信心。但心和行为已经颠倒了,修心就是让它重新端正回来。

有人会怀疑:我有那么颠倒吗?你就是那么颠倒!尤其现在这个世间受很多染污邪法的影响,全部都是这么颠倒的。所以,看到这里面的问题很严重,就是由于他不了解缘起,非常愚昧,根本不知道应该怎样顺着本性来做,怎么顺着缘起的理则来做,反而朝相反的方向去走、去做,这整个的观念和行为都是邪的。

这样观察,当然就能看到修的必要太大了,而且你自己会发出一个决定的心:我从现在起,要非常注意在这上面开始进行修习,不断地练习。原先对整个修心系统不清楚,现在清楚了,就知道在里面天天都有很多要修的,而且不断地修,天天修,时时修,事事修。所以整个道次第的教授懂了之后,什么地方都是修,不会干巴巴坐在这里,处于无修之地,这是假无修,不是真正瑜伽自在的人。

这就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课程。要夜以继日不断地精进而为。如果能这样做,那一个星期里的进步可能就超过你过去一年的努力。首先,我们在自己的观念上要这样想通。想清楚了以后,就应该比世间人练拳、练剑等更有精进心。因为那些都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根本。我们现在是要抓住这个心,不断地在这个上去修。它叫修心课程,念念都是修心。

这需要如理如法,依照次第数量,一级一级地真实完成。你把它摆开来,它就变成了有若干级的修法了。就好像读书一样,一层一层地读上去,每一层,每一个单元、课程,都有一个要求。经过若干练习,一定能够达到这个标准,这时就表示这个修心的考试已经过关了。然后再按这样的方式进入更深的修行。只要你一级级上路了,就会越学越好。

此复若随任遇所缘即使修者,则于所欲如是次第、修习尔许善所缘境,定不随转,反于如欲善所缘境堪任安住,成大障碍。若从最初令成恶习,则终生善行悉成过失。

一开始就要清楚,修行是非常有规律的。就是要按照次第一板一眼地进行。不能自己去搞什么创新,随意乱修。如果真正了解缘起,明白这都是佛菩萨的教授,就只会非常规矩地,师父教什么就学什么,按照这样很快就能修成。

如果不是这样,一遇到个什么所缘,就胡乱地修两下。那么你对于自己所希愿的、具有这样次第的、应该修行的善所缘境,决定不会很标准、很规矩地来运转,反而成了大障碍。所以,最初如果养成了恶习,那一生的善行都成了过失。

如果教授中已经说明了所缘境的数量、次第,就应该按照那样规规矩矩地修。这样才能一级一级地修成。不能随便碰到什么法都修两下,修不成就换,这样乱来就永远都修不好。而且有很大的副作用,因为已经养成了一种杂乱的习惯。所以,我们常常说“不夹杂”就是这个意思。

比如一个老师教学生,他如果什么也没学过,最好教,就像一张白纸。如果他已经学得乱七八糟了,养成了很坚固的恶劣习性、颠倒习性,你才去扭转,十分地困难。

即便最简单的威仪、姿态都是这样。如果习惯了摇头晃脑,站没站相,坐没坐相的那个样子,要纠正是比什么都难。写字也一样,一笔一笔都是有规矩的。能听从老师的指导,按章法来,就写得好。如果自己今天练楷书,明天是隶书,又是颜体、柳体等的乱搞一气,最后再想好好写字是不可能的了。

同样的道理,很多人很喜欢积累法本,五家八派、各式各样都收集,一拿到什么都要修一下。他不管什么所缘次第,反正自己喜欢怎么修就怎么修。今天是基础法,看看没什么劲,然后跑到最高的法上再来两下。不行就再改。这完全是在胡闹。还有很多人喜欢乱拜师,乱求法,其实什么也没学会,只积下了很重的负担,天天都被迫地在那儿赶任务。

现在不要说修行,连闻思都很难出效果,很难得定解。这是什么原因?因为听课、看书也是胡乱来,高高低低、深深浅浅没有次第,这样怎么可能出效果呢?闻思也必须得按照次第一节一节进行,而且每一节都有要达到的量,这个量在心上一出现,就开始有见解了。在这个上面还要不断坚固,不断地训练。一定要这样护持,违品上尽量避免,顺缘上一定要按照规矩一步一步进行,才可能出现效果。

你想一个凡夫要修成佛,是要把现阶段如此下劣的见解一层层地转变,谈何容易啊!不是规规矩矩按照次第来的话,是一定会出问题的。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佛教比较自由开放,管束也不是太严,这个佛教大超市里,摆了很多的珍品,琳琅满目。而且网络极为方便,很多人的资料库是很庞大的。但是,自己已经被这些信息淹没了,根本不知道哪头才是出路。你让他退回第一步,重新开始,就像让已经35岁的你再去学一年级的知识,肯定是极不乐意的。所以,在什么阶段做什么事,好好地一层层过关,就不会出现这个弊端。不然最后成了一个老油子,低不就高不成,不晓得是什么样子。所以,在习惯上,最开始地一定要非常注意,“教妇初来,教儿婴孩”就这个道理。不然,他已经养成了恶劣的秉性,改起来就非常困难了。

同样,在修法上,杂乱、随意、任性,不讲究次第,会成为真正按照如欲的善所缘随意安住的大障碍,这就是由于乱修而成的病。这样从最初形成了恶习,那一生的善行都将成为过失。那些对因果没有很深的胜解的人,这个问题就更严重。因为他对因果没有定解,但对颠倒的所谓自由有很大的信解和追求。一向是听任自己的习性,殊不知这就是魔!久而久之,你全听它的,修行就很难上进了。

思维心中的法道:

1、 思维在资粮田前祈求成办的三件事,各自都有哪些必要。请以此带动自心在每次串修前都发起猛利的祈祷心。

2、 思维“修”的含义。观察在自心上具足什么条件才堪能修行?

3、 思维修心是什么样的概念?观察按次第修心对修行人的重要性。


故于所修诸所缘境数量、次第,先须决定;次应发起猛利誓愿,谓如所定,不令修余;即应具足忆念正知而正修习,如所决定,令无增减。

前面已经说明了前因后果,已经摆好了这个路线的走法,如果违背规则,是要受到惩罚的。我们要非常慎重、认真地护持修行的相。认真是一个好事,表示已经非常严格地遵循这个正道来行。不要一听别人说“你那个样子很刻板、太教条”等就生犹豫心。那是个魔,他豁达空的习气太强了。因为我们已经从缘起上确认了,所以自然开始认真、殷重了,这是好相,一定要保持它。之后,自己就想:确实我要这样做。所以最开始我们不能着急,必须要养成好习惯。

修心的时候,对于所要修的所缘境的数量和次第,首先必须断定。断定好了,就发誓愿:我要按照所决定的来修,绝不换题目。不是今天变到这,明天变到那,而是非常听师父的话。师父说:你这五天必须得练这一招。他就练这一招,不练别的。然后师父说:你练得差不多了,再多练三天,这个基本功就好了。他就又老老实实这样做。第一步做好了以后,师父说:你有基础了,现在我们可以再练这招。他就继续再练。这个人老老实实按照教导来做。师父今天让他站桩,他就不会去练拳。这就是一种品格,一决定好了,就如实地做。在做的时候,应当有正念正知来如法地修行,就按照所决定那样,不要增一分,不要减一分,也没必要增一分或减一分。

要知道,传承祖师们有最大的慈悲心和智慧,已经定好了全盘修行的路,一步一步都非常如理如量,能够开展出符合缘起法则的妙法。只要好好修,就会生起,而且会一步一步地引发,前前是后后的因,一步一步会往上走的。如果错乱了这个轨则,按自己的一套来,那是修不成的。因为连师父规定的事都违背,那怎么可能修成。如果你是师父,应该走过了这条路,还要修什么。所以,必须按照要求修,只要合乎条件决定能修得成。

所以,一旦决定了就不能变动。然后在修每一分的时候,不断按照那个标准来,用正念提起,我现在要修什么,所缘的该是什么?要怎么修?用正知时时看着自己,是不是按照这样在进行?一跑到别的地方就要把它拉回来,不允许它乱来。不必去搞什么创新,也不要凭自己的小聪明减一点或者加一点。像这样,修就是最省事的、最单纯的事情了,按照这样子做就很快。

此处用依止善知识来说明,首先要怎么决定所缘境的数量、次第,然后怎么样按照这个法的标准一招一式地模仿,怎么在心上练习。要知道,我们的修行是内在的修炼,有决定的招数、有所缘、有状态、有成就的量。按这样不断地进行,最终就能修成这样的心。没达到标准之前,一直这样修,修出来了就算证到了一分。再往上走,又修出来了,又证到了一分,这就叫不断地出现证功德。

离开了实修,只是教理上的探索,最多就是成为学者。比如说一个中医学院的教授,他可以把各种医书背得滚瓜烂熟,也可以谈得头头是道,但临床诊病的时候,一个病人都治不好。又或者一个主播,他可以把资料背得很好,并且流畅的演播出去,但是心里确实是一点没有。这样就变成了一种职业,跟修心完全脱节了。在佛教里面,这个问题非常严重,有人可能做一辈佛教学者,但在修心上,连一个婴儿的水平都没有。那是为什么呢?因为从来没修,只是利用这个念心所、思心所等,按照学知识那一套方式进行。

所以必须明白,用闻思得到的定解,就是修心要修的,真正开始修心时,最重要的是按照决定好的标准,一招一式地模仿,而且勤苦、不断地练习。

下面以依止法为例来说明:

二、此处修法

此处修法者,先应思惟依止胜利速成佛等及不亲近所有过患,谓能引发现法后世诸大苦等。次应多起防护之心,谓不容蓄分别尊长过失之心,随自所知,应当思惟戒定智慧闻等诸德,乃至自心未起清净行相信时,应恒修习。次应思惟如前经说,于自已作当作诸恩,乃至未发诚敬而修。

此处亲近师长的修法,在闻思以后,就可以决定它包括三项,这是数量。

一、思维依止的胜利和不如理依止的过患

在这个主题里,依止胜利又有“使自己速成佛”等若干条,一项一项的,都是要按这样切合自身来思维。在不如法依止的过患上,有“能引发现法和后世诸大苦”等很多条,也要按照教典的指示一条一条地思维。

二、思维功德发起信心

这里要思维师长戒定慧、多闻、精进、悲心、信心等等各个方面的功德。缘着这些不断地串习,就按上面交待的那样去模仿,不断地修,这样才能改变颠倒心。同时,要多起防护心,每天检查,不容许有分别尊长过失的心。这些负面的意乐,全部要清理掉,没有丝毫的姑息原谅。这样正面的力量增强了,就出现了清净行相的信心,这就是所谓的无颠倒心。

但是它刚刚发出来的时候,还是很微弱,所以要不断地去引发它,用千百次的引发使它凝结成一个坚固的善的秉性。当它开始不被违品所损害时,就不会再发生信心的障难。这样就是在这个修心上达到了量,就是这样一个心已经修出来了,而且坚固了。

在没起清净行相的信的时候,应该恒常修习,不断地练。练的时候,看看自己心上出没出这样的相,没引出就是没到量,引出来了就是修出实效了。

三、由念恩发起诚敬心

这也是按照前面的经教里所说的,切合在自身上,师长对自己已经做的、将要做的各种恩德,反反复复地在心里想。想了以后,自然就会产生一种敬重的心,就会把过去的那种轻慢给转过来。过去的心不念恩,眼里只有自己,再大的恩也看不到。经过思维才发现:哦,原来我的心这么颠倒,缘起上是这么大的恩德。必须以这种心来对待。

只要念恩,心就开始变得诚敬,但是它一开始是很小的,所以不能停止,要不断地引起来,你不引它马上又歇了。这样千百次的引发,就能引出诚敬的德,修成不颠倒的恭敬善心。这就把心扭转过来了。把过去的轻心、狂心、慢心等,全部扫除,这样,我们修心的初步结果才出来。

有了信心和诚敬心,在依止方面,就绝对是得利益了。有了这样的心,才开始成为受教的法器。然后,传的每一分法,都会非常珍重地受持,会非常顺从教导,之后一分一分地说法才起效果。不然的话,这边说那边照样我行我素,那有什么用呢?

像这样决定好了三分,每一分里又有若干,这叫做数量。在修证上面,首先应当符合修心的法则,以前前为因,后后为果,不断触发转起。

所以,首先要思维依止的胜利和不如法依止的过患,接着就要思维师长的功德,引起信心。信心是根源,有了信心,就很容易出现恭敬。修了信心以后,再修恭敬心,那就是要通过念德来发生,这种叫做次第。决定好了以后,不要更改题目,发猛利的誓愿,我一定按照这个规定来,要修多少次,每一次该怎样。还要发誓,不跑到别的地方去,不再看别的书,或者修其他的法,唯一在这个主题上用功。但不是说不要日常的其他修法,只是说不要乱修。

然后修的时候,一开始要起忆念,心里要想一想,我修的是什么?首先怎么修?必须得知道这个法的规矩。之后,就以正念看自己是不是这样在进行,不允许跑到其他地方去。完全按照教授,如法地修习。这上面不能凭个人的臆想,也不能任性杂乱、不顾章法。这样把心完全把持住,一直缘着这个法,真心地修持。

三、完结

后时如何行者,应将所集众多福善,以猛利欲,由《普贤行愿》及《七十愿》等,回向现时、毕竟诸可愿处。

在一个修法结束后,应当如何行持呢?就是要做结行回向,把一座修法所修集到的福德善根,以猛利的希欲之心,依着《普贤行愿》或《七十愿》等的殊胜愿文,回向在现时和究竟等的各种愿求之处。

这一句要把握四点:所回向,是已经积累好的各种善根,需要通过回向,使它增长广大,无有穷尽。如果不作回向,就好像把面粉放在风口上,一定会被风卷走。所以,需要把每一次的善根摄集起来,用发愿印持回向,这样善根就不会损耗掉。

如何回向?须要注意心上的所缘和行相。

回向是愿的体性,所以内在必须有猛利的希欲之心。如果只是有口无心的念诵,就不会产生回向的效力。所以,在念诵以前,必须要发起这样的欲,这是行相,没有这个就印持不到善根。

再接下来,以猛利的欲如何行呢?那就要借助殊胜的愿文。比如《普贤行愿品》,这是无上的大愿王,念诵的时候,愿文所说的都转化成自己心中的愿,一念到,马上就起相应的愿心。因此,在修以前,对普贤行愿的义理,要以闻思完全学透。并且要娴熟得一念,就能起相应的心,一念就知道重点在哪里,知道心上应该怎样作意希求。就像我们很熟的归依的含义,每当念到“归依佛”时,与它相应的“永世唯一归依佛为导师”的誓愿心就起来了。

如果你不了解意义,那就不可能起来。其他的方方面面也都是如此。譬如念到生生世世“常得出家修净戒”时,你要先对出家有一个胜解,之后一遇到这句话,就真心地从心里发起来。再说“常令善知识生欢喜心”,也是事先经过串习,已经有这种希愿,一念到的时候,就出现了。然后千百次的串习令他纯熟,以后一遇到这个文句,自然就会起愿心。后面念“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时,这也是自己先有往生的愿力,一念到就开始发往生的愿。

总而言之,普贤行愿是无量菩萨行愿的总汇,极其殊胜圆满广大,是一切三世诸佛菩萨同行的道友,它称为大愿海。也因此,这是一个非常弘广不可思议的愿经。对每一句都要力求生起胜解信和希欲之心。这样决定好了以后,它就成为你一生修结行的功课。每一次都有这样猛利的欲心,缘着它来回向,就已经包含了一切的涵义。之后,都以它来作印持,它就成为入不思议解脱境界的殊胜的因,所有的善根都回向往这方面成熟。这个愿就已经决定了自己的方向,到临命终时,没有其他的导引,就是以这个愿王引导其前,一刹那即往生极乐世界,而且一往生后迅速现前圆满此大愿,所以这个极其关键。

这个能做好,那每一次的修法结束后,就都具足结行回向殊胜,也使得善根都扩充到无量大,直至菩提之间,永远不会耗尽。所有的善根都用在这样殊胜的圆成菩提的妙道上。因此,以这样的力量,生生世世必然是趣入普贤行。因为在生的时候每天都这样发愿,已经发过几万次了。这个愿一生起来,其他世间庸俗的愿就全都会消失,以后就成了一个普贤行愿做的人了。

所以,颂文里说“善得此人身”,那就真实地已经在因缘上排布了各种普贤行愿的缘起。过去你内心里各种庸俗的现世后世的邪愿、小愿、偏私的愿、自私的愿等等都会被取代,软件系统已经变成了普贤行愿,它已经强大到不会被违品摧坏的地步,它占据了你内心的中心位置,以后就由它来发生无量的普贤行,义无反顾地入到无量大行的妙道中。由此出现怎样的等流果、异熟果、士用果、增上果、离系果,那就不必多说了。所以,这是一个极其关键的地方,强调的就是普贤愿王,因为它含摄了一切愿。这一个已经包含了现时、究竟的各种希愿处,没有一个不包含在里面。

但是,现在最主要的是要对于愿文有深入的研习,对于愿文的大义要有一个非常透彻的了达,要有很深入的观念。之后就要有一个猛利的行愿力。在已经决定好了这样发愿以后,又需要长期地坚持。这样我们就把结行回向的内容决定好了。

如是应于晨起、午前、午后、初夜四次修习。

修法的时间,应当一天分成四座修持,时间点要选在心容易静下来,没有杂念的时间段修持。

晨起:就是早上天刚亮起床,修第一座;

午前:是指上午十点左右修第二座;

午后:就是下午三、四点左右修第三座;

初夜:就是天刚刚暗的时候,大约晚上八点左右,修最后一座。

其他的时间段里,因为生理上的特点,气脉运行的特点或者刚刚吃完饭需要消化等等,因为那些时间段里干扰比较多,那个时候杂念就很多,就可以用来做一些阅读、诵经等等的事。

在刚才说的这四个时间里,会明显感觉到心很容易安静,所以就选这个时间来修法。

此复初修,若时长久,易随掉沉自在而转。此若串习,极难医改,故应时短,次数增多。如云:“有欲修心,即便截止,则于后次心欲趣入;若不尔者,见座位时,即觉发呕。”

初修的时候,如果时间长了,容易随着昏沉、掉举而转。这个如果成了习惯,那就很难纠正。所以,最初应当时间短、次数多。也就是在你还有想修的心的时候,就立即截断,那么到了下一次,你的心还想趣入。这就是要运用我们心上的规律,不要过度。在还想修,但势力还没尽的前端就要把它截断。也就是它最后位的状态是,心里还想要修的时候,就提前结束。以这个作为等起,下一次一上来的时候它就有趣入的力量。

就像说评书的,就是在讲到关键处,大家正在兴头上的时候,他就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了,那当然下一次你就有很浓厚的兴趣再听。所以,要在心态尚好的时候截止掉,要留一点余味,任何事情不要做满了。所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就是这个道理。满了以后,跟着来的就是一个亏损的相。在修法上就是要运用这个道理。

如果不是这样,每一次都一直修到状态非常不好再停下来,搞久了,你一见到座位就发呕。发心做事也是这样,有些人就拼命做,不知道张弛有度的道理。如果过量了还在勉强自己,时间久了对做事就会发呕,再不愿意去做,这就是最初没处理好。

最初实修的时候,时间要短,效果要好,次数要多。就像屋檐滴水一样,虽然每一次滴得少,但滴的次数很多,每次都是小片段、多数量,效果都很好。时间久了,就一定有利益。

若待稍固,时渐延长。

等到修得稍微稳固的时候,就把时间再逐渐地延长。

于一切中,应离太急太缓加行过失。由此能令障碍减少,疲倦昏沉等亦当消灭。

任何时候都应当远离太急太缓的加行的过失,这样做能够使障碍减少,疲倦、昏沉等都会消灭。心态上,一切时都保持安闲的心态非常重要,这样就很容易相应修法,而且障碍也会少,疲倦、昏沉等都会没有。

就像过去佛以弹琴的譬喻启发弟子,琴弦绷得很紧的时候,能出妙音吗?显然不能。那琴弦很松弛的时候,能不能出妙音?那也根本不行。

这个譬喻相当好。也就是我们调节这个心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太紧,人处在紧绷的状态里,怎么可能相应法呢?做任何事情,一紧张,就已经失去那个状态。太松驰,又过于松懈,陷在里面起不来。我们修法要力求每一次都很精彩,能够非常相应,能够奏出修法的妙音。这就讲了这样一个总的原则。就像玛吉拉准空行母说的:“不紧亦不松,彼具正见要。”心不紧不松,就会具有见的要点。

下面再从道理上讲一下为什么这是关要,再举例说明哪些修行不应当缓慢。

身体紧了,是导致疲倦的主因;心太松了,是导致昏沉的主因。所以,常常要观察,如果心已经紧张,那肯定身体也紧。这样去做的话,就会导致疲累,心没有办法处在修法的状态。心太松了就会懒散,就会导致昏沉。所以,修的时候,身体要放松,心要警醒,这就是除障的关要。

不缓慢的加行包括哪些呢?洒扫、乞食、承事上师、照顾病人等,都要依正念马上干好,不能拖延。一没了正念,就想不起来要干什么。譬如说照顾病人,那马上要干,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不能耽误。或者你有紧急的事情时,常常要正念在心。如果不依止正念,就会拖延、耽误。这都是说,如果是有时间性、很重大,必须要提前或者尽快完成的事,都是心里要有正念要尽快做的。

其次,如果有人来探访,不应因闲聊等耽误,说话要适度,不能过多。这也不能松懈,不然马上就卷入到闲话堆里,几个小时停不下来。

再说,必须做的事情要尽快做好,事情做完了马上收心,专注于修行。不然,如果要做的事情耽误了没完成,它会影响修行。这就是说,自己责任上的事情,就是全部要把它做好,这样才能心安理得。这上面处理不好,该做的没做,那肯定会障碍修行,而且也修得不安心。所以,该处理的要全部处理完,心就全部收起来了,就很专注,要这样精勤地修行善法。

而且修道人要依止寂静的山林,这就是要全力以赴,以求能够早日成办所求的果位。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导致死亡的因素太多,根本没办法确定什么时候会死,所以要争分夺秒地修持,不能拖延。

所以,所谓修暇满就是要珍惜人身,尽量用于修法,摄取到人身的大义。而修无常,就是要意识到这个暇满很快就会失去,所以及时修,当天就修,不要再拖,像这样尽快地进入实修。

思维心中的法道:

1、 请思维老老实实依教奉行的殊胜利益。

2、 思维修行依止善知识的数量和次第决定,并以此修心。

3、 归纳结行回向的要点,思维怎么样才能真正做一个圆满的结行回向。

在修心时,实行“有欲修心,即便截止”这一方便,体会它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