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修中间应如何

(二、未修中间应如何)

未修中间如何行者,总之虽有礼拜、旋绕及读诵等多可行事,然今此中正主要者,谓于正修时励力修已,未修之间,若于所修行相所缘,不依念知任其逸散,则所生德极其微鲜,故于中间应阅显说此法经论,数数忆持。

未修中间应该怎么做呢?就是这一阶段在修哪一分的法,座间就阅读宣说这个法的经论,使座上修持的热气不散掉。这是最重要的关键。

通过如理精进地正修,会有一种修持的热气,在一座两个小时里不断地观修,会生起较浓的心,那么在座间最主要的就是保护它。虽然也可以做一些礼拜、旋绕、读诵等等,这里的关键是不能让心散到别的地方。就像在封闭的屋子里,烧了几小时的檀香,由于房间是封闭的,所以香气积聚得很浓厚。这种状况就应该保护,如果随便地开窗透气,檀香味很快就消失掉了。

所以我们要护持正修的成果,也就是在座间要有一种保护意识,对得之不易的一点修持的相,要非常细心地保护。这都在于自己的心。如果特别珍惜,就会想:在座下我也要尽可能地护持好它。对这一座所修的所缘和行相,尽量地以正念和正知来维护这个状态。如果不依靠正念和正知,一下了座,马上放野马,心就会缘到别的境界里,甚至做一些染污业,这样所生的德就极其微少,留不下多少。用的词是“极其微鲜”,所以座间的修持十分重要。

但是一般人还没这个观念,认为上座时很重要,下座就可以放松了。想一想:假设一天只能修两座,那么大部分时间就都是座下的事。下座时的境缘非常纷繁,散乱度很大,干扰的因素也是层出不穷。就像一个人早上修了一座,起了一点心,如果不注意保护,很快就会散尽。他一入到红尘里,心不断在杂染缘上攀缘分别,而且接触很多人,说很多话,甚至起烦恼造恶业。这样回到家里,晚上再修的时候,发现早上修的那个气氛一点也没有了。如果像这样断断续续的,那就非常困难。

前面正修时为什么能起心?因为他就像在一个密封的容器里,不被外缘影响,心一直缘着所修不断,相续越来越浓厚,也因此能够引发这样的心。后面在座下的时候,就处在一个干扰非常大的环境里,这个时候尤其要注意保护。就像烧水,如果能一直不断地加温,水很快就被烧开了。如果没有维持热度,它就会冷下来,然后又要重新加热,这样就很难达到沸点。修法也是如此。如果你特别注意座间的保护,它的进展就快。

那么应该怎么保护呢?在座间的时候,要想尽办法不离开修法的所缘。就好比我们修因果,座间看一些讲因果的书,因为它会引出同类的心,这样直接有益于修因果的法。

大家都有这种感觉,如果我们在一个阶段里,非常单纯地守着一个法,一直学,心里浓浓的都是这个法义。但是一换了主题,即使同样是佛法,前面的心也会一下子就消失不见了。这是因为我们的分别心一次不能缘两种法,缘另一个的时候,它就会变成另外一种心,这样就不容易成熟。

所以,如果你能按次第、毫无紊乱地稳扎稳打,那就进展得快。如果不顾次第的随意缘取,那么欲速则不达,根本没办法凝结成修法的证德。所以,当了解了法以后,要通过长期地在静定之中串习,使它能凝结成实际的证量。

比如学《入行论》,全部都是讲菩提心,不会离开这个主题。在学习的阶段,会在菩提心上不断地起心。但是如果所学改变了,心就随着在别的地方发起。比如正在学《正知品》,每天都在强调这个,所以在这一阶段,正知和正念会提得很强。时时会记得正知,走路的时候也开始注意了。但是因为没强化到量,过了这一阶段,到学《安忍品》时,就发现前面的心没有了。等到下次再学的时候,它又会提起来。

这样就可以明白修行就是应当在一个阶段里,努力地强化,使得它凝结到坚固不退的地步,这样最快。

所以,在本论的教授里,特别强调座间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住座上的行相和所缘。修什么就看这方面的书,不要看其他的,要让正修和助修完全相辅相成。因为座上的精修,使得座下看这个经论的时候,更加相应。座下看这些方面很相应的时候,直接就增长座上的功德。再上座的时候,还是在这上面进展,不断地朝一个方向推进。这就是《四十二章经》所说的“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关键问题就是不要换所缘。一阶段修一个,这样就来得快。就好像学数学,每一节课学一个内容,然后通过反复地演算,熟练地掌握它,然后再学下一课。这有一个严密的次第,不容逾越。

菩提道修心的教程非常有序、严密,而且次第相生,非常科学。这里说的科学,主要是在心上,它按照既定的缘起规则,一步一步地进行。这也是由于阿底峡尊者是大善巧师,宗喀巴大师继承他的宗风,以文殊菩萨的拣择智,规划了整个修行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这个过程与现代的学科非常相似,它是一级一级进行的。而且前前是因,后后是果,前一节已经修出来了,然后就转到后一节,后一节里比前一节还要发展得更深,逐步地把这个善心转成佛的智慧。这就是逐层地除过引德。

所以,要知道它是一个完整的轨道,需要按照设定的次第,一步一步地去真正做到。前一步没有完成的时候,不要轻易越到后一步。不然就违犯了规矩,那样只会变得更加杂乱和一事无成。

懂了整个座间修法的原则,我们应当如实地照办。采取的是一阶段一单元的修法,而且非常地有秩序和规律,不能乱。比如学一种拳术,它有多少招,每一招要练多少时间,都是固定的。这是因为它在缘起的组织上,需要通过这样才能够完成。又好像练书法,它有一个训练的课程,就像这样进行。

接着讲座间助修的另外两个方面:

应由多门修集资粮生德顺缘,亦由多门净治所有违缘罪障。一切之根本应如所知,励力守护所受律仪。故亦有于所缘行相净修其心、及律仪戒、积集资粮三法之上,名为三合而引导者。

现在要知道修持的三个重点:一、修心,二、持戒,三、积资。要做到座上修心,座下持戒、积资,这就成了正助兼修了。

座上关键是依着这个所缘和行相修自己的心。在缘起上,只要所缘和行相确定了,如是不断串习,结果就成为这样的心。这叫修心,把各种各样的心修出来。它是可以进行的,只要明白了缘起,就知道该怎么做。经过若干次的积累,它就会发生质变,就会修成这样稳固的心。

然而正修必须要通过助修来辅助。也就是要尽量通过多方面的修集资粮,作为引生证德的顺缘。积得越多,本钱越大,心就越开张,越滋润,修的时候就容易出来。

当然,积资里还包括净障。就是要把反面的违缘、罪障都净除掉,这样就没有阻力。罪障的作用就是障蔽出现这些善心。每当有罪障的时候,它是染污的力量,是封闭性的、萎缩性的、阴暗性的东西,所以它一起来,心就被蒙蔽了,往颠倒的方面转。心不开张的话,就是迟钝、暗钝的,不容易起来。

所以,在座下的时候要注意,尽量要多加一些顺缘,做一些准备,然后我相方面要非常勤奋地把它们消灭掉。就像农民对种田的事很了解,他会先把地平整好,把种子播下去以后,又常常到田地里去照顾。他会想多加一点肥、多灌一点水滋润它,哪儿有杂草等违缘他会很勤奋地去铲除。这样,假以时日,庄稼就能长得很好。

所以,也就有所谓以三合来引导的要诀:座上对于所缘行相修心,座下励力地守护律仪戒以及精勤地积资。积资里也包含了净障。

传承师有这样的说法:如果没有修心,就像酥油灯的影子;没有持戒,就像没有主人的宝藏;没有资粮,就好像种子没有水的滋润。这都是要点。没有修行光是口头上说,好像很接近,但毕竟没有出现真实的证德。就像一盏灯,它有非常鲜活的光发出来。有修心,心中就有法的味道。没有修心,光是口头的讲说,就像酥油灯的影子,非常相似,但是一丝一毫的光亮都是没有的。

以这个譬喻就知道,关键是要修出这样的心来。心里有一种很鲜活的证德,无论哪一分,它有一个实际的德相,这是我们需要的。不然,一辈子都只是在做知识,连一点点的证德都没有出来。人家问起的时候,答得是非常好,但都是影子。例如一说到暇满,心上有没有出现这样一种珍惜的心?如果确实已经有了,那就是有这个德。如果根本没在修心,只是天天口头上说“暇满很好,很难得啊!”那就全是影子。因为一检查就知道,它只有一个声音的影像,深入它的内在、用显微镜去看,一点点都没有,这叫做假影子的法。

所以,一个人最关键的就是要有这个善心,一切世法出世法究竟的心要就是善心,一定要引出这个善心来,那才是一个真正有血有肉的修行人。如果没有这个善心,那就只是一个影子,或者说就像一具尸体和一个大活人,虽然很像,但是尸体是没有活力的。又像纸上画的人跟真正的人相比,就差得太远了。

所以口头的谈论不重要,关键是心上要有这样的佛法,这必须要通过修心才能获得。单只是在文字上作,最多只能做成一个佛学家。前面也多次说过,现在可以把佛法当成一种职业,当成一种宣讲的知识,但就算是讲一辈子的佛法,也可能丝毫证德也没有。因为他即使每天都这样讲,但一次都没修过,怎么会有证德呢?当然这是一种严格的说法,如果真能好好讲法,时时也是会出现一些善心的。

再说没有戒,就没有蓄积的能力。就像一个漏器,装多少东西都会漏掉,无法保持,就像没有主人的宝藏一样。龙树菩萨说:犹如动静之大地,一切功德依于戒。就像有心识活动的有情和无心识活动的器界法,都依止大地那样,一切功德者是依戒而生,戒如良田一般。所以守持戒律是根本。

之后,就要知道,如果没有资粮就像种子没得到水的滋润,它无法发出势力,无法成长、成熟。所以资粮很关键。没有资粮,心就像沙漠一样,拼命想引动也是动不起来的。

所以,很多人急于求成,主要也是不了解缘起律。任何事情要有结果,必须要因和缘会合。即使只是煮个饭,也不是光有米就能做得出来的。虽然米是主因,但还必须要加好水、封好盖,点上火才行。同样的道理,如果认为除了修法以外,其他的积资等都无关紧要,这就是对于缘起的浅见。根本不晓得修法必须要各方面的因缘去辅助,要遣除违品,才能顺利进行。

任何一件事都是这样,懂了以后,才知道,为什么叫三和合来引导。为什么不说一个呢?那是有它必然的道理在的。一旦明白了这个缘起,就知道,三个都必要把握,所谓的加行、正行、结行都必须做,不是只抽其中一分。这样了解以后,我们对于整个修心的原理就会有所认知,然后就能够非常理智地去成办。

复应学习四种资粮,是易引发奢摩他道、毘缽舍那道之正因,所谓密护根门,正知而行,饮食知量,精勤修习悎寤瑜伽、于眠息时应如何行。

座间还应当常时修习四种资粮,是易于引发奢摩他和毘缽舍那止观双运之道的正因。也就是修习密护根门,正知而行,饮食知量,以及睡眠时的行法,会逐渐具有引发止观的资粮或者资本。常时这么串习,就很容易护持清净戒,也易于引发无分别心殊胜三摩地。

这四项里,密护根门、正知而行修好了,就能够周遍增长一切善法。由于这样一种严密的把持,使得心唯一趣向于清净梵行,不入于杂染,能够具有极大的作用。饮食知量和睡眠时的行法,能够很好地调理身心,使得它清净无染,具有增上的作用,能完成一切善法的修习。

首先密护根门要掌握五个方面:一、用什么来防护?二、防护的是什么?三、从哪里防护?四、如何防护?五、什么是防护?这就是有关防护的五个方面:一、防护的器具,二、防护的对象,三、防护的处所,四、防护的方法,五、防护的体性。

对于这五个方面都了解之后,就归在自身上如实地进行。最开始是比较笨拙,不熟悉,但是要通过这样认真精勤地练习,使它成为心上的习惯。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利益一生,甚至从此直到菩提果之间,发生无量的功德利益,都是由于我们随顺法道、归依法得到的结果。

所以,已经立了归依的誓愿,就应当真实地修行。应当以佛法为道,不要再随顺世间的邪道、杂染的道。这是一个有大志愿的人必然会秉持修行的,不只是停留在口头的谈说上。

所谓“听闻随转修心要,早日即脱生死城”,这个“随转”是最重要的。也就是听了以后非常及时地随之在自己心上发动,按照法道来模仿。什么事情都是通过仿效而来的,都有一个从生到熟的过程,必须自己去练,没有人能代替。如果不实际修行,那就只是学个影子。

善学者一学了一句,马上就放在心上开始练习了,也因此,他学一分就有一分的长进。在这上面如果进入得快,转弯得快,那确实是日新月异。但如果只是停留在文字上,那就完全背离了修行的宗旨。所以,我们要做一个修行的好汉。这就像过去说,每天读圣贤书,天天仁义道德,读了《论语》跟没读时相比毫无改变,这就是不会读书,不懂得什么叫学。

首先学就是跟随已经示范的方法,就按那么去做,这个叫学。现在认为是我看了这本书,知道这个东西、那个东西就叫学。一念之差,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现在就要开始学习密护根门。

初中有五:以何防护者,谓遍护正念,及于正念起常委行。其中初者,谓于防护根门诸法,数数修习令不忘失;二者,谓于正念常恒委重而修习之。

这些都是修心课程,一句一句都已经做了非常如量的指示。如果置若罔闻,就毫无意义。现在以什么来防护?心上要有一种很强大的防护的力量,这个出来了就能防护,没出来就没有防护者,那是什么呢?有两个:一、遍护正念,二、于正念起常委行。

遍护正念,就是用一切心来护住这个行持中的正念。正念有很多种,这里结合在护根门上来说,是要明记学处不忘记。防护根门有各种修法,就是要在这上面不忘记才管用,一忘记就颠倒了。所以,对于护根的法通过数数的串习牢记在心里。

就好比一个父亲教导孩子说,你到这个地方时应当怎么做,碰到这个事情应当怎么处理,怎么保护自己。这个孩子得到了指点,就应该数数地修习,反复回想:父亲已经教给我这样的方法,遇到什么人、什么境、什么地点怎么处理。他一直在心里铭记这些话,日后才能够护根门。

用一切心护好正念,不单是对法的记忆,对于这样的记忆还要恒时相当委细殷重地修持串习。也就是说,不只停留在我记得,还要去实行;不单实行,还要常恒委重地修习。在修的时候,不是草率马虎,随便来两下,而是委细殷重地去修。就是心特别仔细,把这件事特别当一件极郑重的事来做。那是相当重视,一贯地坚持按这样来修习。

委细,就不是粗略的做,他会小心细致地完成。那为什么会这样完成?就是因为重视。

譬如一个皇帝的保镖,皇帝叫他在这些场合里应该怎么做,他的心态就有一个常恒委重。他不敢只是随便应付了事,因为皇帝的事情很严厉,不小心是要掉脑袋的。所以那个命令一下来,他会相当地重视,一点不敢马虎。任何细节都相当地小心,用一切心去做,这个就叫做“常恒委重”。如果认为那个东西做也好不做也好,无所谓,或者说做马虎点也没关系,那他的心态就没有这个常恒委重。

《贤愚经》中,沙弥护戒自杀这一则因缘,就是因为师父已经教给他应该怎么护戒,以及相关的教言和做法。他因为生起了委重的心,就细致地琢磨,这些应该怎么具体贯彻。这个心是很仔细的,非常用心,叫“委”。“重”是非常重视,不马虎草率。

譬如今天要给老师敬献一份礼物,那就要看心。如果认为只是在完成任务,那买朵花就可以了事。但如果有委重之心,就会琢磨,这个礼物要买什么样的,要有什么样的作用等等。或者,今天师长要到我家来住,那就跟一般人不一样,他就相当重视。住房应当怎么样,饮食应当如何,怎么让这个环境幽静不受打扰,方方面面都考虑到。这就非常用心,这就是委重。

总的来说,就是要有恒心和很深的心来修习这个正念。每一件事情上都要有正念,心一深了,就控制住了,他就不敢乱来。

这些譬喻要搞懂,然后就知道怎么行持。这就是防护的器具,没有它就像战士没有武器,就没有办法杀敌。又像在毒气室里,如果没戴防毒面具,那怎么防毒?如果身处在高危地带,一定会相当小心,会意识到这件事的严重性。你想他会马虎吗?他会忘记吗?为什么他不敢?因为他确信一旦忘失正念就会死,所以不敢大意。但是很多人根本就没有这个武器,一碰到电视、网络、书籍,就完全沉溺进去了,哪里是修行呢?

何所防护者,谓六种根。

其次,要知道防护的对象就是六个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一般情况下,关系最大的就是眼根、耳根、意根。但在相关的情景里,比如在饮食方面,那就要防鼻根、舌根、意根。到了睡觉、穿衣服或者其他的时候,就是身根等等。这些方面都要防。

为什么在这儿防呢?它是生识的所依,一生了识,后面就有各种分别杂染,会出现各种烦恼,所以护的就是这六个根门。比如说一到电视面前,就得护住眼根、耳根、意根;一进了餐馆,得好好护一下鼻根、舌根等等。这上面不去守护,很多内在的烦恼、习性在根境结合的一刹那间,就会相续不断地发起。这样就知道,要防护的就是眼、耳、鼻等六根,眼睛不乱看,耳朵不乱听,心里不乱想,手不乱摸等。这很重要,不从这里又从哪儿造业呢?如果不护,一天二十四小时不晓得起多少烦恼、杂染的心,心都沉浸在这里,只是座上装模作样来两下,那怎么修得成?哪里会成就止观呢?

从何防护者,谓从可爱及非可爱六种境界。

从什么处所防护呢?就是可爱和非可爱的六种境界里防护。可爱境生贪,不可爱境生嗔,根境一合就出各种识,识一出来,各种相应的心所就在活动。而且凡夫烦恼性强,就初学者来说,大多数都是烦恼。修行好另当别论,他已经能转了,那就随他的道力看看能转到什么程度。有力量的表现,就是能够把境界转为道用。

现在就要知道,刚刚是说防护的对象是根,现在说防护的处所是境。根活动的地方就叫境,包括色、声、香、味、触、法。也就是周遭的这一切都要防,不只是防一点。如果走在繁华的大街上,更是一切处都要防。但这个比较难,清净的山林里就容易得多,一到了都市里,目不暇接,五光十色,各种非常具有引诱力的欲尘都在根门前显现,惹得六根门头不断地起各种情识。所以,只要是上街一趟心就乱七八糟了。它其实已经发生各种杂染活动,只是自己习焉不察。这个时候你再回来打坐,根本就安不下心。那个心的惯性不断地在动,所以一般情况初学者不要去城市。万不得已要去,也要赶紧结束或者采取措施。生活可以简单一点,不一定要去那些餐馆。要注意选择住处、饮食处,或者与什么人来往,这都很重要。这个时候,就不能去街上乱逛,最好也不要去超市。因为一进去,人的脑袋都是胀的,整个心已经变成一种晕眩、不清明的状态。就是因为里面的染污太大,动心太多,散乱太大。

现在还有一个就是网络,因为现在是注意力经济,它就是引诱人的注意力,然后把你吸附在那上面,达到它的目的。这些信息产业的老板们很多都是用心不良,是以盈利为目的,采取的是各种引诱人心贪欲的方法。这些信息十分杂乱,终究就是要引你生贪,你喜欢看什么、听什么、了解什么,就大量地发布这些信息。而且很多都是瞎编杜撰,都是在最大程度的炒作、夸张,不这样的话怎么能吸引人呢?太清淡了大家都不受引诱。所以,这上面连一张小小的图片都能引动人的性欲,他的作法就是这样,它的目的就是达到这样。各种五花八门的新闻就是你喜欢的这些贪嗔的事,像明星绯闻、各种球赛、竞争、战争,都在挑动人的兴奋点。之后可想而知,起的就是贪嗔、散乱、放逸、狂躁等等负面的颠倒心,完全违背了止观之道。所以,要特别提到的就是网络。网络是污染信息的海洋,当然善的信息也有,不过极少。一进去,多数是一些可爱的假相,和被制造出来的欲尘境界,就要在这里防护。不防护,一个小时里不知道产生多少染污。相比而言,如果一个人有好的修行,或许在山林里面,一年当中也起不了网络前一个小时的念头。不要说一年,有些可能一辈子也不可能起这样的念头。这样比较一下,就明显知道,这个上面它有百千万倍的染污率,这是相当吓人的。你会发现,一旦受了染污,它会极大地破坏修行。不要说是得止观,连一个正常人的祥和宁静的心态也没有。

举了几个例子就是要大家晓得,就是得在这些可爱和非可爱的境界里防护。非可爱,就是你不喜欢的人、事、物,小到你不喜欢吃的菜,不喜欢穿的衣服等等,这些方面就要防护嗔心。因为我们的我执习性是很浓厚的,一不注意防护,它就开始当家做主。它的面向是很明确的,反正我喜欢的就要,我不喜欢的就不要。如果硬要加给我,就会生出嗔恚、愤恨。如果是特别喜欢的,他就表现出贪婪、留恋,有了还想再有,得了还想再得。这就是人的劣根性,它是轮回的根子。

如果不防护这些,座上很浅薄地修两下,座下又是那么深重地发动轮回的业力,这样不成比例。所以,忙了两三年好像没有什么成果。不要说两三年,不退失就好了。不要以为座间的修持无关痛痒。这是至关紧要的之处,在这些境界里一定要谨慎防护。

思维心中的法道

1、 思维座间修行能起到的作用。

2、 思维密护根门用什么来防护?防护的是什么?

3、 请以思维决定互联网是极强的染污境。


我们继续学习密护根门,现在讲到第四个问题:如何防护?这是讲到了防护的方法。具体做法就像下面交待的那样。我们学了以后,在心里一定要记得讲了几点,该怎么做?如果听后连讲的是什么都不知道,那根本就没有用。因为这是实修的宝典,而且是以最快速、最要点的方式进行,没有谈其他的东西。所以,如果是喜好实修的人,学这个论是极好的,纯乎其纯,从前到后确实全部是修心的教授,没有任何题外话。

如何防护,其中有二:守护根者,谓根境合起六识后,意识便于六可爱境、六非爱境发生贪嗔,应当励力从彼诸境护令不生。

防护的方式有两个重要部分:一是守护根,二是以六根防护。要注意,守护根是表示已经起了识以后,要遮断;以六根防护,就是在还没有出现的时候,要避免。或者说,这两者一种是事情发生之后怎么处理,一种是事情还没出现以前怎么预先防护。

譬如所谓的防火措施无非是一旦起火怎么熄灭,和没起火之前怎么预防。又或者说养生之道也就是两条:生病了怎么诊治和没生病时怎么预防。

其实佛法不难懂,只要结合在自身上,说的全是自家的事。这都要求逐渐养成一个很细的修行心。现在我们的心很粗旷,经常炫耀的是一些现代知识,所以有些人瞧不起老派的修行人。但是要知道,他们虽然不懂什么分子、原子、方程式,但在修行上已经练得很熟很深很细,方方面面都能做得到,他们是真正的修行。我们在修行方面,却是一片空白,确实是既无知又荒唐。现在就要知道,现在要一再强调、目前最为重要的事,是要逐渐地成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那就是整个修行都要开始逐步地学到,天天在这上面去学,去练习,把这些本事全学到。你有这些本事,才能从轮回中脱出来。没这个本事,光是口头,到时候阎罗王不会白放过你,你也没办法过关。

一、守护根,指根和境一和合就发起六种识,随后,第六意识跟着对六种可爱境和六种非可爱境发生贪嗔,这时应当努力在这个境界里护住心,不让它生烦恼。这就是识发生以后的事。

前五识是离分别的识,就像镜子只是单纯取镜像,有什么就取什么,它不会分别。赤黄青白、长短方圆,取什么就现什么,这表示眼识能明了地识别这些色彩、形状。就像我现在眼睛一看,面前的各种颜色、形状就都出来了,一下子了别了,但它没有分别。耳识,也是有什么声音都能了别,就好比走在街上,男声、女声、车声、人声、风声等各种声音在耳旁响起的时候,也都能识别。

前五识生起以后,第六识就开始工作了,好的、不好的,高的、低的,它一起来,伴随着有很多相应的心所。照凡夫的常情来说,一看到了可爱境,就想霸占、想拥有、想攫取,这个时候就发生贪的作用,他马上就起贪。如果是不可爱的境,第六意识一分别这是不好的,不舒服的,不合我意的,它旁边的帮凶就出来了,那他就表示一种愤恨、藐视、不接受、排斥等等,他的暴力机构就开始实行了。

这样,我们一定要懂得自己这一套凡夫架子,它里面的这个颠倒司令部里是什么样的组织,之后你才能把它一举剿灭,不让它当家做主。不要把那个假人跟真人搞混了,那叫觉识错乱。如果觉识错乱,一下子不觉知,往往就会认它为自己。结果,就会助长它、支持它,它就发展得越来越旺。这个时候必须要学法,之后把新的软件打进去,让它在里面杀毒。这叫以楔(xiē)出楔,如果没有这个楔子坚实地插进去,就不能破坏到里面那个乱臣贼子的系统,结果心的王国全部被它霸占了。

所以我们归依法,就是要重新引进一个法的系统。正见坚固了,就表示我们占领了思想的阵地,就一举把邪见的毒枭给赶出去了,之后整个人才开始恢复正常。所以,毫不夸张地说,修行是一场战争,它是向内征服的战争,不是向外。现在打这场仗的时候,要求每一步都不能让敌人占上风,这个正念时时都必须站在岗位上,而且以它正确的指挥、调遣,发动我们的身心,时时去观察护持。

我们时时都是在面临一场内心的战争。根和境一和合,就开始生识,而且速度极快。前五识一起,无间就起第六识了,就这么快,不密护的话,根本就没有办法修好。所以为什么说“常败将军”?因为你反应太慢了,它已经出来霸占了两个小时,你还不知道。有人说,我有这么迟钝吗?我看一百个里面有五十双都是这样。很明显,一个电视就可以把这些伪修行人一网打尽。那是多狼狈,但是我们不感觉惭愧。自己披着一个所谓修行人的制服,然后眼睛已经趴在屏幕上了,完全被吸住了。那个样子就是生贪的时候是那种贪婪的眼光,愚痴的时候那种愚痴的表情,正是引得魔王波旬哈哈笑,他认为“这全部都是我的子孙”。其实也确实如此。所以,我们现在应当有一种耻辱心,一个修行人竟然沦落到这个地步,这是何等地羞耻!

那怎么护呢?这个时候自己应该特别策励起心力:在一切境当中,识一生起的时候,坚决地、非常励力地护好根,使得这个烦恼不生起。要有这样的心。没有这样一种真实勤苦的修行,哪里能成就止观?只感觉心越来越乱,烦恼的动荡越来越大,那就是往下走的相了。

即以六根而防护者,若于何境由瞻视等能起烦恼,即于此境不纵诸根而正止息。

这就是预先的防护。我们一定要开发出这些心,不然内在就成了一片戈壁滩,这也是我们的一个现状。从小到现在几十年,哪里真正好好用过一分心?完全随着过去的烦恼态、颠倒态不断地转。邪的方面很会用心,他不会粗略,自己的衣食住行、兴趣爱好样样都掌握得很精细,说得头头是道,很怕别人说“你不懂”。但修行上很无知,什么叫委细殷重根本丝毫不去体会,从来没有这样用过心,连一种意识或观念都没有。所以,这种无知根本没内涵,没内涵这种假样子就装不下去了。佛教本身本来是非常高深、有内涵的,但我们平时连基本的内涵都没有,只是把世间那一套演讲、表演等的技巧装饰上佛教的面具,就去表演了,这样多可怕!无非搞一种新潮的佛法,谈一点时髦的东西。除此之外,真正要考察修行,人人都避而远之,最好不要谈这件事。

所以,我们的心要开始变细。你说,为什么要变得细?我是这么殊胜的人!你殊胜,你能超过莲花生大士?莲师说了取舍要比粉都细的。所以,我们现在就要不断地考虑,不是坐在那儿什么都不想,因为心根本不动的状态是一种病,不要与开悟后的境界混为一谈。

那是为什么?是因为我们从小没得过什么教育,全是知识化,无非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个东西不必要去跟修行挂钩,使得我们一点都不会用心。你只要不断地去背单词就可以学外语,你会演算就可以搞数理化,这里面的每一个公式跟你有什么关系呢?结果大量的年轻的时光都荒废在这上面。再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无非就是傲慢、现实、放逸、狂妄等等,发展的就是这些东西。现在想想何其可怜!一点善的内涵都没有,无非是逞能、标新立异,就是敢说、敢表现、敢猖狂,敢把一夸张到一百。现在这个社会就贬低老实人,越不会表现的,就越看不起,越能够表现的,大家越赞叹。所以要知道整个共业的潮流,我们是怎么深陷其中,是怎么被推动、演化成了这样的人?必须明确这一点,才会开始慢慢地逐渐来重新回到正确轨道上来。

现在在佛教里面也是高谈超级跨越,这个也是非常危险,没有基础怎么飞得上去呢?由于没有下面的基础,一下子冒进,最后不出现效果的时候就灰心丧气。米拉日巴尊者说:“缓缓修时快快到,低处修时高处到。”所以,目前最重要的我认为是奠基。

这样的话,我们就要学会什么叫以六根防护呢?就是所谓的凡事三思而后行。不是像现在十分莽撞的事情一来,就马上跳起来、干起来,不是这样的!华智仁波切也说:不要像旁生一样马上就蹦起来。所以,我们要有一种考虑。

所谓的“即以六根而防护”,就是说自己心里有一种观察。如果对于在哪个境界上,用眼睛看了、用耳朵听了等,会使我生烦恼,那我一开始就不能放纵根和这个境界接触。这样,由于因缘不会合,烦恼就不会出生。这就是在发生前的消极的防护。

比如说,能不能唱这个歌?哦,这是一个爱情歌曲,它会挑动人的情欲,所以不能唱。事先已经能决定要把它止住。

或者这种食物能不能吃?这种食物是能引贪欲的,它主要考虑怎么骗舌头。人一尝的时候会起贪欲,而且起得很强,之后会吃个没完,会上瘾,这种东西要拒绝。所以,一般来说不能吃零食。零食的设计基本都是这个套路,它当然是需要你吃了之后口感好,然后生贪,下次还想吃。所以,要护舌根,那就是自己要规定好平常只吃正常的、天然的饮食。

现在一个关键性的原则要知道,现在这样一个非常染污的世界是末法时代,所以这里运营的规则不是以道德为标准的,它是以发展经济为目的的。那这里面有多少道德的成分?制造者不会去考虑能不能利益人心,也不会考虑这是善业还是恶业,来世得到什么果报?他根本不相信三世因果。他的逻辑很简单,怎么样能够引起人的贪欲使得他发生购买欲、享受欲,就以什么方法来做,现在都是商业流氓,在制造的缘起上就是这样。而出现的果相上,确实它有诱惑力。如果这一条你懂了,大多数百分之九十九以上你都可以决定。

眼睛不能看电视,没有一个制片商是纯粹免费义务地来引发人的善心,除非是一些仁人志士,其他的不必要去看。电影尤其不能看,现在的这些电影里面没有不插床上戏的,都是诲淫诲盗,这是很坏的事情。报纸、书刊、小说、影视,网上的这些信息、论坛等等,都不能去看。如果你的心很敏感的话,这些东西只要一触、一入眼帘,马上就发生反应,你马上能够警觉到,这是起了不清净的心。像这样就要知道,原来眼睛一看就会出问题。耳朵最好不要去听世间这些音乐、电台等等。身体也不能进染污环境,什么娱乐场所、酒家、杀生处等各种造业场所,那里面有很大的晦气,一进去就受感染。这样决定以后,现在就不要冒充好汉。就好比一个非典高发地带,首先就要知道我不能进去。

总的来说,首先对于世俗的缘起有非常智慧的了解,能够辨明缘起上的走向。之后就决定自己的行为,是进去还是遮断?智者都明鉴机先,他防在首位,首位一防,后面就不发生结果。差一点的,是已经发生了,但要使过患降低到最小。最差的,就是自己已经在自杀,引火自焚,还浑然不知,这种是太愚笨了。

接着我们再总结一下这两项的差别:

护根,就是六根和六尘结合了,马上要发生或者已经引动了贪嗔的时候,这个时候要非常快,马上以对治力防护,这就是接触以后的防护了。所谓雷厉风行,就是表示它疾速的效果。这上面要采取这样的手段,不能够延缓,越快越好,所以说的是“无间”。刚一起马上就断,立即就断,不要有间隔。在这上面自己应该感觉到惭愧,电视已经开了,明明已经在出现这个乱的心,但是太愚痴,也不知道什么叫散乱,什么是贪等,竟然一直在这上面放荡。两小时之后节目已经完了,还不知道返回,继续搜其他频道,一直看到深更半夜。这是什么表现?法上的要求是一看到了以后,立即就切断,连一分钟都不隔。

以六根而防护,就是说首先就要观察到,这些境界一接触就会生烦恼,所以一开始就不接触,这就是所谓的前面就做好了防护。传统的教诫是,对于初学者而言,首先要重视后者,一开始就要防住根门,不让六根接触染污境界。但现在我认为还是很困难,因为一般因果上根本没生胜解,他不怕,觉得看一下没有什么,不认为这是罪过,你说能有什么办法?他不还是一样地照做不误。

接下来再细致地抉择如何守护诸根:

其守护根者,是于六境,不取行相、不取随好。若由忘念烦恼炽盛起罪恶心,亦由防护而能止息。

所谓的守护根,就是在六境上不取行相和不取随好。如果由于忘念和烦恼炽盛等,起了不好的心或者有罪恶的心,那也应当及时地防护,停止掉这个罪恶。不只是杀人放火叫做罪,随便看电视、唱流行歌曲或者五花八门的全是罪。为什么呢?因为那些全是恶趣的因,连一点人天的种子都没有。想想看,曾经看了多少电视,那是能生人天的因吗?要修持人天的道,《感应篇》里说要做多少功行,要怎样断恶行善,才可能由畜牲性变成人性、天性。我们现在因果上太愚痴,还不断去伪装、掩饰,其实这种叫畜牲性。为什么叫畜牲性?连人性当中的仁义礼智信都还没有升华到,所以就一味地在下堕,这样出来的哪一个心是人天善趣的因呢?你见到哪个佛菩萨的经论里说这是人天的因?最起码都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要求什么?那里面明明说了绮语是什么,贪是什么等等,但是置若罔闻、我行我素,那当然只有在恶趣道上狂奔了,还有什么别的前途?

取行相者,谓于非应观视色等,正为境界,或现在前,即便作意彼等行相,现前往观。

现在我们要了解,所谓守护根,如果用要点来说,就这一句话:一、不取行相,二、不取随好。要牢牢记住。

什么叫不取行相?什么叫不取随好?了解了以后,就按这个天天对照自己,天天审判自己。取行相,就是指不应当看的色、不应当听的声等,特意想要去看,想要取这样一个行相。或者它已经现在前面了,就立即作意这些行相,然后就往那里去看,这种就叫取行相。这就是在发生问题的最前位的事,在这上面要护住。

这样才知道,经论里面讲的修行人为什么那样谨慎地护根,他一点不敢马虎。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知道轮回很难解决,这个心的势力太强了,不好好去防,马上就出问题。这样的话,他就会一直看着这个心,一有什么不良的引动,马上就要断除。另一种情况是心里的欲望已经贪婪成性了,喜欢的东西一出来,虽然不应该看,但还是要去看,有一股瘾。现在就要对治这个。例如这颗心已经在怦怦怦地狂跳,像个色鬼、酒鬼、贪欲鬼已经出来了,这个时候就要制伏它。一旦有一个非常有引诱力的、特别想要的境界出来的时候,那个欲望就迫不及待地要去抓,这个叫“正为境界”。他非常想要取到那个境界,人生贪欲的时候就是这个相。男女之欲,如果真正已经到了热恋程度,这是非常难遮断的。如果谁要遮挡,甚至杀人他也要求取。可见,内在的心是非常厉害的,所以人心惟危就是这个道理。或者一个球迷,今天正是世界杯足球赛决赛的时候,你想他的心是不是一心要取那个境界?

以这两个譬喻就懂了,我们心上的习气是很重的,每个人的反应不同。总的来说,明知是不应当看的东西,但是非常有瘾,那这个时候就要控制了。所以修行确实是要征服自己,有本事的话就能把它伏住,本事再大一点能把它断掉,就叫做胜利了。相反,它一出来就跟在它后面走,那你完全就是个奴隶,就表现成一个十足的凡夫,将来的后果苦不堪言。

刚才就是瘾劲一起来,要想去的时候截断。就跟抽烟、吸毒的时候,知道不应当再吸了,但瘾劲太大,一到时间他就想要去吸毒或者到处去找,这个时候要有很大的力量截断它,不然就会出问题了。人在淫欲起来的时候,或者求名利的心起来的时候,或者各种嗜好,食欲、影视观赏欲,甚至于一种看书的瘾都包括在这里面。我们好好地观察一下,到底是哪些合理不合理,都得清算一下。这些瘾劲一起来的时候,一定要在这个关头把它切断,这个叫“不取行相”,就是不让它去取了。再取,它就发生得很厉害。就像家长说:你才十五六岁,不能谈恋爱。家长是有经验的,就会把打过来的电话切断,不能再跟这个女同学谈话。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会取行相,所以就助长贪欲。或者说这个球赛不能再看了,为什么呢?因为发展很厉害。

刚才是境界没有现前,由于瘾劲、惯性他要主动去取,要把它切断。他要去看,要去听,要去上网等等,马上切断。其次,境界已经现前了,这个时候自己已经处在这里面了,心里这一大团妄动的习性都蠢蠢欲动。不要认为这是小事,在任何境界里它都有可能再发动,所以时时要关注,正念不可少。正念要很强,要很能够明辨,知道这是不该做的,如果记都记不到,哪还能防呢?这个是不该做的,不能去看,才能够护好根门,不让识溜出去。总而言之,在这些不应当去取行相的地方,全部都要禁止。

取随好者,谓于六识起后,能引贪嗔痴三之境,意识执持,或其境界虽未现前,由从他闻分别彼等。

取随好就是境界已经过了,或者境界还没有出来,但是第六意识在那儿不断地浮想联翩,或者不断地想着可恨的、可爱的东西,主要就是你的心不要去取影像。

这里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六识已经起完了,但他的心还一直在抓着,一直在执持能引贪嗔痴的各种境。譬如说掌声已经过去了,但是他在回家的路上一直想着自己得奖的情景,实际上那是能够引贪的境,所以他就不断地沉浸在所谓美好的回忆里。这是世间的词,其实不是美好,这种东西鼓励人生贪,其实它是落在妄想境里。或者所爱的人已经走了,他仍然坐在那里遐想,一直不断地执持。或者是一个可恨的人,那事情已经过了,但还在不断地想他不好的地方。一想到了以后,心里还是非常气恨,这些都是叫取随好。或者境界还没来,别人在你的耳边说:他怎么对你不好,想迫害你等等。这个时候虽然没有见到境,但是还会一直缘着这个不断地动分别。这叫取随好。就是指一个人坐在那儿的时候,他往往会坐在那儿傻乎乎地想,这种东西就是取随好。

这个的关键是要护住意根的门,不然意识会像潮涌一样,不断地出现。当它一出现的时候,不能让它发展。这个时候直接站起身来,或者干其他的事,或者猛利地持咒、念佛等等,把它截断掉。如果它一来了,你还跟在它后面不断地想,那就会妄想成性,它就会搞坏自己的心。如果还在执持它的话,它会越来越强。以后一动起来,幅度更大。

再说什么是防护的体性?总的一句话归纳:

防护为何者,谓从杂染守护其意,令住善性或无记性。此中所住无覆无记者,谓威仪等时;非是持心住善缘时。

防护,就是在杂染里守护自己的心,使得它住在善性或者无记性当中。换句话说,我们要在杂染中保护自己,不要让心受到污染。或者说,不要让心掉到这些染污里面。

这里说到的“无记性”,指的是无覆无记。比如行走等的时候,只是肢体的运动,既不是善也不是恶,这就叫作无记性。但这里不是指正持心住善所缘的时候。正在修法的时候,心住在善所缘上,那是善性。

总而言之,在威仪等的时候,就要保护,不要缘着境界起各种贪嗔。最起码的状态就是不要去造恶,不要起烦恼,你就单纯地走路。如果本事更大,还可以把它转为道。而在此外的情况里,有可能的话,你应当让它住在善性当中,就是当下的身心状态是善的性质。这样护住心不受染污,这就叫做防护。好比你到了一个地方,正是传染病盛行,马上就会想:我一定要杜绝任何可能传染的途径。所以保护措施马上就来了,比如说戴口罩,或者是吃一些预防的药。目的就是想保护身体的健康。我们现在的重点是守护心,因为它处处都会受感染,所以处处都要有防护措施。有些是在之前的防护,有些是在之后的防护。总而言之,一定要加强防护措施,这样才不受染污。

思维心中的法道

1、 思维守护根的方法,修行人应如何守护根?

2、 思维以六根防护的方法,修行人应如何以六根防护?

3、 思维守护根和以六根防护对修行人的益处。

4、 思维防护的涵义。

5、 思维明确密护根门的具体步骤,并在座间如实行持。


正知而行者有二:何为所行事,于彼行正知。

正知而行包括两点:一、什么是以正知所行的事;二、对于这些所行的事要安住正知。

这里说到正知而行的事有十个方面:五种行动业和五种受用业,其实涵盖了一切日常的行为。首先做这种剖析,是要让它具体化,切合到日常的每一个细节上。之后,自己就开始认识到在每一项里都必须要安住正知。最终要使得正知贯穿在生活的一切时处、一切行为中,使它成为一个稳固的习惯。要知道,所有的法都要完全融会在心里,会归在生活里,这样法和心就成了一个。所以学法都要求消归自身,都要合在心上来修,不能法和心分离开。

初中有二,谓五行动业及五受用业。

正知所行的事就是十种事业,首先五种行动的事业,也就是任何行动都要有一个正知去看着它。要用正知去监察它,不然它就会脱轨,跑到险路上去。就像一辆机车的行驶必须要有驾驶员掌握,不然就会出现危险。从这个比喻就知道,一切行动旁边要有一个监视者,它就是正知。没有监视者,那就会违反规则,就像没有人控制的机器或者车子那样。

五行动业,包括身、眼、支节、衣钵业、乞食业。

其中初五之身事业者,谓若往赴所余聚落、余寺院等,若从彼还。

身事业就是要去其他聚落、寺院等,或者从那里返回,这就是身体的行动业。

眼事业者:一若略睹,谓无意为先,见种种境;二若详瞻,谓动意为先,而有所见。

眼事业包括略睹和详瞻两种。略睹是先没有动心,无意间见到的一些境;详瞻就是先起了心,有意要去看什么境。这已经包含了眼根的一切行为。比如走在街上,无意间见到的各种人、境,从眼前一滑而过,这就叫略睹。或者坐在火车上,无意间眼睛就见到窗外各种的景象,假使忽然注意到什么事物,这个时候心里有意要去看看,他就会仔细地去看,这就叫详瞻。无论是略睹还是详瞻都要安住正知,不然就会失去约束和掌控。

一切支节业者,谓诸支节若屈若伸。

支节业就是身体各个支节的弯曲伸直等等。四肢叫做“支”,支上的分支叫做“节”。这个身体都是通过支节来运转的,对于支节都要有正知安住,这样才不会伤害身体。有的人走路没有正知,走着走着忽然就走到坑里去了。或者跌一跤、拐到脚等等,或者头撞到门上。这都是没有安住正知导致的。

衣缽业者,谓若受用及其受持三衣及缽。

衣钵业就是出家人受用和受持三衣、钵等等。

乞食业者,谓饮食等。

乞食业指喝水、吃饭等。

这五种业主要是去城市里的行为。出现这些行动的时候,都需要用正知来监察自己的状况,以便于及时调整。没有正知,那就会误入歧途,而且经过很长时间也不能发觉,那就损失大了。所以,修行人没有正知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非常危险。而且它很快就会踩坏很多的庄稼。或者会陷入到泥潭、深坑,出现各种的碰撞等的事故。

而有了正知,尤其能够非常细心、谨慎地调控行为,那事故的发生率就少多了。没有正知就象喝醉了开车,因为已经丧失正知了,他不晓得自己什么是状态,狂开一气,那有多危险。

那么去城市里,要在什么上安住正知呢?就是在一切的行动业上,这个分成五类来解释,因为它们非常显著,马上就能体会到。

总的要有去那个城市、那个地方等身体往返的一个行动。在这个过程中,眼上的作业是非常频繁的。有的时候,不经意间偶尔见到的,很快就过去了;有的时候起了心,特意想去看。这样会仔细地盯着那里,看那些细节。在这些上面有生贪的、感兴趣的、幸灾乐祸的、想玩一玩的等等。如果没控制的话,眼睛会乱看一气,这是要管理的。

再说行动主要是身上四肢百骸支节等,这些会不断地运转。假如是开车,更加要手脚准确的运动。走路也是,对自己的手脚等都要坚持管理。你不能走到街上像猴子一样乱蹦,或者站没站相,坐没坐相,或者忽然之间习气来了摇头晃脑,这都违背威仪,所以都要管理。

这里针对出家人有衣钵业和乞食业。在家人也有,虽然不是这里的乞食,但是要到别处去,吃饭的问题是很重要的。上某一个餐馆,或者到某一家去吃饭,吃的时候要安住正知。对自己的威仪和心态等等都是需要用正知来照察。不然,吃个饭呱啦呱啦的,像猪吃饲料一样,声音很大,也是很不雅观的。或者吃的时候,贪心起来了,眼睛盯在那个好吃的菜上,然后手不断地夹那个。这样看一看,一不注意,对境来了,贪得无厌就出来了。他是根本没有理智的,不会“思考”二字,贪欲总是过头。

所以,必须要有正知在那看着。有了正知,就好像有母亲照看的孩子一样。现在我们一个人要分成两个人,要晓得自己是个幼稚的小孩,时时出现正念正知,就好像母亲带孩子那样。法王的教言是“常作自心之善师”,就是要分成小学生和老师两个角色,自心是小孩,善师是好老师。好老师来指导他,来监督他,时时照看他,告诉他应该做哪个。就好比老师教学生,你应该这样做,你应该那样做。状态不对就喊停!状态正确,就让它继续做!确实就像幼儿园的老师带三、四岁的小孩,每一样都得教。但我们何尝不是幼稚的小孩,要是不经过这一番的管理,就没办法时时如法地修行,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纯粹的修道人了。

寺内五种受用业中,身事业者:若行,谓往经行处,或往同法者所,或为法故行经于道;若住,谓住行处,同法亲教、轨范、尊重、似尊等前;若坐,谓于床等上结跏趺坐。

在寺院里的五种受用业,包括了身、语、意、昼夜二业。身事业就是指身体做的行、住、坐等。行,就是要去经行的地方,或者要去同法的道友那里,或者为了法的缘故在道路上行走。比如为了去听法、讲法、修法、讨论法等等,要从这条路上走过。凡是这些行走的行为,都要用正知来监控,使得它完全符合于法道。

住,就是站立。就是在行走的地方,有的时候站着休息,或者站着等待。又有到了同法的亲教师、轨范、尊重,或者与尊重功德相当的尊长等面前站立,这时候也要安住正知。坐就是在床上、坐垫上等结跏趺坐,这时候也要安住正知。

语事业者,谓:若请受曾所未受十二分教,分别了解;诸已受者,或自诵读,或为他说,或为引发正精进故,与他议论。所有言说。

“所有言说”四字要接在前面每一种情况后面。

语事业,就是会有一些语言的作业,包括请法、诵读、说法、议论等等。就是要请受过去没有受过的十二分教法,来做分别了解的话,那就要向师长等请求,这就会说一些话。或者已经请受了的教法,自己读诵,或者给别人演说。还有为了引发如理精进的缘故和法友议论。在做这些语的作业的时候,都要安住正知。不安住正知,就叫心不在焉。

意事业者,谓诸默然。若于中夜而正眠卧;若赴静处思所闻义;若以九心修三摩地;若正勤修毘缽舍那;或于热季极疲倦时,于非时中起睡眠欲,略为消遣。

意的事业,就是指没有身体的行动和语言的造作,在一种默然当中意的事业。比如到了中夜的时候,要寝眠、休息,这时没有说话,也没有身体的动作。

或者到了一个寂静处坐在那里,思维所闻的法义,这也是意的事业。在这里也没有身体和语言的作业,这时也要安住正知。正在思维的时候,正知要在旁边,很清楚自己在想些什么。一胡思乱想,正知马上就觉察到这是在想别的,马上就拉回来。不然人坐在那里,想起了几十年前的事,然后沉溺在这个妄想里。或者打其他的妄想,这些天到哪里去呀,或者以前我小学读书的时候如何。像这样没正知的话,就开始溜野马了。

还有以九住心修定,还有勤修胜观,或者在热季非常疲倦的时候,在非时的中午等时非常困想睡觉,这时略为消遣。这些都属于意的事业,都要争取时时有正知在旁边照顾。

总而言之,要晓得正知就像母亲,心像是个婴儿,时时都要照顾。母亲的心就在孩子身上,他太小了,危险性太大,无论他在哪里,做什么她都在旁边照顾,一时不离开。

昼夜二业者,谓于永日及初、后夜不应睡眠,此亦显示身语二业。言睡眠者,显示唯是夜间之业,及是意业。

昼夜二业,指白天和初夜、后夜不应当睡眠,这也是显示身语二业。这是从主要上说的。睡眠就是显示唯一是晚上的业,而且是意业。

这是一个总的归纳,前面是分说身语意,有的时候,为了数量上好搭配,前面说了五,后面也说五。这里的昼夜是总说,昼主要指白天和初夜、后夜的身语二业,夜主要是指夜间的意业,就是指睡眠。总而言之,就是从早到晚一切身语意的事业,都必须安住正知来做照顾。

于此十事正知行者,谓随发起若行动业或受用业,即于此业先应住念,不放逸行。

对于这些所行的事正知而行,就是指无论发起行动业或受用业,对于这个业首先要住在正念当中,忆起要遵守的学处,然后要鞭策自己不放逸行。这样提醒好了,心里就意识到我要按这样做,不能越轨。这是要自己做提醒,常作自心之善师。如果不提醒,凡夫小孩是胡乱而为的。

所以,必须首先正面告诉他、教导他要做什么,这就是回忆起所学的学处,好像教导自己一样。其次,要警告他不能做这些,这就是在管束他,不能放逸而为,以后就发动起正知。就像一个母亲常常照看这个小孩正在做什么、做得对不对一样。

由彼二种所摄持故,应以何相而正观察,如何方便而正观察,即以是相、如是方便观察正知。

由正念和不放逸这两者已经摄持了身心的缘故,然后就要正知而行。已经跟你说明了该怎么做,那你就应当老老实实这样正知而行,不应当越轨。也就是应当以什么方式来观察自己,以什么方便来观察,就以那个方式、那个方便来做观察,如此住在正知当中。

这里“观察正知”,这个正知不是所观察的对象。正知和观察是并列的,就是用正知看视、观察自己,时时对自己的状态都有一个了知,不会糊涂、不会忘失这种照顾。

此中复有四种行相。初谓于其身事业等十种依处,应以何相如何观察,即于是处,以是行相如是观察。譬如于其往返事业,如律所说往返行仪,正了知已,即于其时正知现前,行如是事。

正知而行有四种形相:正知依处、正知方所、正知时分、正知事业。就是要无误地了解行为的依处,而且对于这个处所、时间、事业,都要有一种清醒的了知,然后住在正知当中去做。这都是内心秩序的训练。我们要把这个心练得做什么事都非常理智,都能够符合法道,符合缘起律。这要不断地去培训,培训好了就成为品质。一般人行为散漫,跟经过严格培训的人是不同的。不必说佛法中的大修行人,就是世间的军队、体操队等等,他们经过训练就很有纪律,在生活、行为各方面都有很强的把握能力。那是什么?那是他们训练出了一种意志力,一种专注力,一种能够如法如律而行持的行为相。

所以,我们在学习这一部分的时候,完全跟自己过去自由散漫的习惯是相反的,因为一切都必须合乎规矩去做,时时都要提起正念正知,不允许心散逸到非法的地方。正因为如此才能够清净尸罗,也才能够迅速生起定慧。

一般人以为,我只要有慧就好了,戒的约束太多,还是不要了。他以为既可以散漫,又能成佛。这就是散漫、自由的习性太强大,不愿意对自己的烦恼开刀。这叫做放逸、放纵、随心所欲、胡乱而为,叫做任性,一向是习性的奴隶。其实自由跟自在是两回事,我们在这个大观点上要有一种正确的认识,之后才能够扭转这个习性,才能够把心全部调好。最终,这种错乱妄动的习性、这种迷乱、胡乱而为、愚蒙状态的东西,全部都要剔除掉。现在不是谈别的,现在要在这上面励力地对治。

首先,这里正知而行有四种修行的相状。这个行都是我们的心上要去按照这样做的,因为它是心上要走的一条路,所以就叫行。怎么个走法,就叫行的相。如果心上根本不这样走,就没有什么心行之路,也没有什么走菩提路的。这条路全是在心上走,所以它是内明。它不是在外面走,也不是训练身体,或者是口才等等。也不是教你怎么去做土木建筑,或者自动化设计。那些是外器世间的法,这些是心上怎么操之有素,怎么一点点地纠正、一点点地在这样的法道上面行进。如果心丝毫不去串习,那一点修行都没有,完全就在原地踏步。即使著作等身,说法如雨天花,那个心是原封不动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到这是一条内在的心行之路。心要不断地按这样去做,叫做行,这叫内道。了解了这个内在的道以后,心时时就在这个上面不断地运行。

看起来好像都一样,实际上不会修的,一辈子都根本不动。会修的,天天都在这上面不断地运行。所以,为什么说上等人天天都有进步?就这个道理。他转锋很快,而且他在心上马上可以不断地转,这个就叫利。钝是什么呢?他提不起,没办法很快速地运转。

这样就要知道,正知而行也有四个以心去行的地方:一、正知依处。就是以上讲的身事业等的十种依处,这就是行为的依止之处。日常的行为都是依靠这些来运行的,都是在这上运转,所以叫依处。

对这十个依处的任何一个,分别要以什么行相、如何观察?就在这个地方以这样的行相做这样的观察。比方说,对往返的事业,要按律上说的往返的行仪无误了解以后,在做往返行动的时候,让正知现前,一直看着自己,必须按照这样来做。

二谓于其何种方所,应以何相如何观察,即于是方,以是行相如是观察。譬如行时,应先了知沽酒等处五非应行,除此所余是可行处,于彼彼时安住正知。

第二要正知方所,就是我们要考虑,在哪个方所应当以什么行相、怎么来观察,就对那个方所,以这样的行相这样来观察。

比如行走的时候,先要知道有五个地方不应该去。就是唱伶家、妓院、酒肆、王宫和屠宰场,此外的地方都是可以去的。在行走的时候,就以这样的行相来这样观察,安住在正知里。因为现在要到城市里去,在我的行仪当中,它的行相如何呢?就是不能够去五种非应行处,其他的地方可以去。那就要观察自己当下,是不是走在应行处,远离非应行处?心里让这个正知现前,它一直在监控,不能去这里,只能去那里,它一直在看着。

例如监狱里,看守一直在看着,犯人只能在这个大院里面活动,不能出这个范围。一出这个范围,马上就发出警告。我们也把自己分成两个人:一个是警察,一个是犯人。警察要看着这个犯人,必须只能在这个范围里行动,不能到那些处所里去。这样的话,行为就很符合规范。

三谓于其何等时分,应以何相如何观察,即于是时,以如是相如是观察。譬如午前可赴聚落,午后不可,既了知已,即如是行,尔时亦应安住正知。

同样,在时间的方面,哪些时候应当以什么行相、怎么来观察,就在那个时候以这样的行相这样观察。比如,中午以前可以去城市,中午以后就不能去。这样了解以后,就按照这样去做。就是在去城市的时候应当住在正知里,这是时间上的规则。这也是看缘起上,这些时间去了会有什么过患,因此应当避免,在相合的时候才去。有这个纪律,就好像家长看着自己的小孩,只能白天去街上,晚上不能去。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社会很乱。这样有一个正知在那儿看着,就能避免他在这些时间行动,这样就能远离过患。

因为缘起也体现在时间场所上,所以必须在这上面做精严的取舍。这跟过去毫无约束完全任性而为是相反的,现在一切的行为都在理智的控制之下,不能走有过患的路。

四于所有此诸事业,应以何相如何观察,即应于其尔所事业,以如是相如是观察。譬如宣说行时,应当极善防护而入他家,所有此等行走学处,悉当忆念。

第四,对于所有这些事业,应当以什么样的行相、怎么来观察?就应当对于这些事业以这样的行相这样子来观察。

比如讲到行走的时候,要非常好的防护自心到别人家去。这就是在行上先要有一个很细致的了解。应当怎么来防护?怎么来避免过失?所有的这些学处事先都要忆念,忆念好了以后,就按照这个规定去做,这就叫正知事业。譬如你要到俗人家去,这里会碰到很多的因缘:谈话上怎么样子?威仪上如何?什么事情不应该干?什么地方不能去?什么话不要说?等等。这些都是很敏感的问题,因为一到俗人的环境里,很容易起各种的心和分别。所以,缘起上必须要做取舍的。不然的话,就会犯错误,会造很多业,或者带来很多过失,甚至有很多危险的地方。

总之所有若昼若夜一切现行,悉应忆念,了知其中应不应行。于进止时,一切皆应安住正知,谓我现前正行如是,若进若止。

前面说到了五行动业、五受用业以及四种行相,这些都是首先做一个具体的示范,这里总的做个归纳,就是从早到晚的一切行为,都应当忆念这个法的道路,心里非常的清楚,在这期间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

该做的就要发动,不该做的就要停止,这叫进止。在这样的进止当中,一切都要安住正知。心里很明白,我现前应当按这样如法的来做,这样是应当去做的,那样是应当遮止不做的。时时都是很明白的,不能糊涂。这也就是法王所说的:“总之行道随作何,念与正知谨制心,常作自心之善师,一切所作当具义。”

若如是行,则现法中不为罪染,没后亦不堕诸恶趣,诸道证德未获得者,即住能得正因资粮。

如果能按这样实行,在现前位就不会被罪业所染,命终以后不会堕落恶趣。各种道的证德没有获得的,以此就安住在能证得的正因资粮中。

总而言之,这么做,在消极方面会避免一切罪染。由于有这样的正知而行,就不会落到非法的途径里,减少了很多的罪业,每一次都能够保护自心的清净。每一天都这样坚持而行,到临终的时候就不会堕落恶趣。而且由于这样行持,你不是向下走的人,而是励力地修持的人,是非常有希望、有前途的。虽然现在很多道的证德没有获得,但是已经住在能够成办它的正因资粮里。这个修得越好,越有成道的本钱。

所以,瑞岩和尚不是天天说“主人翁,惺惺着”。他天天都在看自己的心在不在,主人在不在。一下子没了正知,人好像没有魂一样,马上就在颠倒迷糊当中,那很难证道的。只有常常保持正知,不偏在别的非法里,他的机会会很多,这就是表示他的资粮厚。

思维心中的法道

1、 辨明五种行动业和五种受用业,每一事业是指什么。

2、 思维此十业应该怎样以正知依处、正知方所、正知时分、正知事业四种行相正知而行。


此与密护根门二者,如圣无著引经解释而正录取。若能励力修此二事,则能增长一切善行,非余能等。特能清净尸罗及能速引止观所摄无分别心胜三摩地,故应勤学。

正知而行和密护根门这两项,是按照无著菩萨在《瑜伽师地论》里引经解释那样,摘录过来的。如果能努力地修这两个方面,就能增长一切善行,根本不是其他能等同的,所以这个法非常殊胜。如果缺少这两样,一切时处都会造业。就像妈妈带孩子,一切时处都得照顾好,才能对孩子的成长起到增上作用,不然就会发生问题。懂得这个道理后,我们应当极小心地照顾自己的心,一切时处都必须要有密护根门和正知而行。如果能天天这么照顾,这个修道的小孩就会成长得很好。而且由于这样细心的照料,使得心不断地在增长善行,这是对自己最大的护持。所谓的取舍之道全在这里了,有了这个,无论做什么,都以正念、正知、不放逸治理自己的心,常常做自己的好老师,引导自己的心,令一切所作都具义。所以,每一个自尊的人,应当在这里努力,真正自尊是向上仰望、处处都要学好的心。而护惜自我情面的烦恼心是傲慢,不要把它们搞混了。

如果能这样照顾自己的心,只允许它在法道上走,就是真正依止法的人。过去那种随着种业果愚、非常狂妄的做法是非常危险的。所谓的文化,从制定“礼”就开始约束人的心往安乐正道上走。最彻底地开显这条路的就是释迦本师。我们接受了佛法的教化以后,应当做一个新人,过去的那些颠倒的心态和行为都是业果愚的产物。所以,一一忏悔以后,重新做一个归依法的人。每天的誓愿是以法为道。所以,自己的心是走在法的道路上,念念都是按照缘起的法则来行进的,这样才是对自己最大的保护,这才是真正的自尊,才是真正向上仰望的人。

我们会发现,修心以后自己确实变得不一样了。有什么好的表相呢?那太多了,下至起一念心、说一句话、身体的一个动作都变得如法如律,这样就看得到修行的效果了。所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两条必须要努力去修持。真正修好了,它能够细致入微地贯彻到一切的心行、言语、活动当中,会使你成为一个彻底的修行之士、高尚之士,跟没有得教化的野蛮人完全不同。这里我们说的是现代野蛮人,是以现代的伪文明包装起来的假人。因为根本不晓得为人之道,无非就是饮食男女、放纵贪嗔,时时处在一种没得教化的境地。因为放纵自己心里的这些野兽,凶残就是虎狼,散乱就猿猴,愚痴就是老猪,狡猾就是狐狸等等,那是真正的野蛮。蛮就是一种刚强、坚固的漏劣习性,那些都是兽性,必须把这些兽性除掉,才能转到人天的道。而且还要进一步升华,使得自己的佛性发挥出光辉。

所以,所谓菩提道的修心之路,就是这样在心上不断地循着法道,日夜不断地修。虽然心里的行相从外面看不到,但是决定会有很不同的表现。所有的成道者都有这样的内涵,无论参禅、念佛,如果没有这两个,就不会成就。所有成就的人,他们都是认真修行的人,在很细小的方面都很认真地遵循法道去做。不要只看到他最后的潇洒自在,那是已经超越了以后的事,你没看到他前面是如何认真的。

这样做特别能清净尸罗,以及能快速地引发止观所摄的无分别心胜三摩地,所以应当勤加修学。这都是宗喀巴大师的慈悲教诫。

就成就三学而言,就是能够清净尸罗。因为这么精严地防护,时时都在做善的引导,时时都是引着自心循法道行进,心不被犯戒垢扰动,当然就清凉了。如果没有这个防护,一碰到电视马上就犯戒了,一下来心非常地杂乱、扰动。其他方面都是如此。只要失去了密护根门和正知而行,那是高速度、大幅度地增长业行。因为连造业的门都没有防住,那一天二六时中,分分秒秒不断地遇境起识,而且随着就起各种烦恼,这样是守不好戒的。而且没有正知去把握的时候,凡夫心非常地刚强,习性非常坚固,马上就到非法的境里去了。

所以,没有母亲细心照料的孩子往往就会很糟糕,无论是身处的环境、结交的人、做出的事,全都一塌糊涂,很小就开始犯罪,锒铛入狱,原因就是没有人照管。自己任性而为,那是一种凡夫性、劣根性,这必须得有自知之明。所以,这样从反面走完全是一种放纵贪嗔痴的情况。

所以,一再强调,根门就是生识的门,一切的惑业都是从这里出来的。如果不能很严密地防护,就会发生很多的事情。正知而行也是这样,一旦记不清法义,不能时时照看自己,就会出现各种颠倒。反过来,如果这两条做到了,就能清净尸罗。每一天都很清净,戒护得很好,没有犯罪的行为,因为在最初的门上就已经防护住了,或者时时都在正知当中,假使有那么一点点的违反,立即就能觉知而停止下来,所以要有非常强的自律性。

然后能够快速地引生无分别心胜三摩地。古来参禅成就的人,时时都在观心,观照的功夫都很好。如果能时时关注自己的心,看看在不在,以此作为前方便。从业果上来说,每一时都不造恶业,而且励力地积集善资粮,又常常处在这样的正念清明当中,久而久之,没开悟的就容易开悟,开了悟容易保持。所以,能够很快地引生无分别心胜三摩地,因此应当勤学。

勤学是什么?法的规范已经拿出来了,就按照那个模子一板一眼地去学。这个上面怎么说的,先是一条一条地了解它,然后每天都按照这样去模仿,这就叫做勤学。学熟了久习成自然,不用再看每天也都是在这样的心行当中,就把散漫、任性、放逸的习性扭转过来了。原先的这些颠倒心全部淘汰掉,这叫除过。这样的正知而行,成为自己心上的品德,就引出德来了。这一分法证到了,在自心上得到了。

所以,这里的学就是历练,它贵在行履,重在尊德行。在这上面如法地学,学一分表示做了一分作业,练了十分表示做了十分作业。这上面全部练好了,一点都不会走调,那就表示你已经得了一百分,可以交一个满分的答卷。这就叫做证到了佛法。

卷面上的考试只是一种学艺上的考试,行为上的考试是要看有没有做到。学了正知而行就要看你走在街上的反应如何,心是不是还在道上,这才是真正修行的考验。如果时时都没有正知,那就考不及格,或者考十分、二十分。所以,要观察现在什么时辰?该不该行动?是在什么地方?能不能去。自己是在取行相还是取随好?这个心行是不是要停掉?这都是考试,时时都在考试。

所以生活就是修心的考场,每天的行为都是在考试,都在练心。在这里养成一种不变的法的性格,在任何境界里都不变到非法里去,就是真正及格了。你就开始有修道人的骨格了,有僧格、有人格了。

饮食知量者,谓具四法。

“饮食知量”,就是在饮食上要懂得量,量要很合适。包括:不要太少食,不要太多食,相宜消化而食,非染污心中量食。

任何事情,知量很重要,量多、量少、不合适、有染污心,都会对修行造成障碍。饮食和睡眠每天都要经历,对于身心有直接影响。身心没有调好就不能很好地修行,所谓身安道隆。所以一方面要防止贪,另一方面也不要做无意义的苦行。总的原则是中道而行,一切的作为都要有利于修法,所以用理智来判断的时候,就应该首先做出一个非常合理的抉择,之后如理地来调配自己的饮食和睡眠。

什么叫“知量”?无非就是生理上的量、心理上的量。但又要知道身心是分不开的,身体一旦不安稳了,心识也没办法安顿。心里一旦有染污,就会造很多杂染的业。所以必须要注意到,尽可能是一种清净、非常适合修道的饮食。

非太减少,若太减少,饥虚羸劣,无势修善,故所食量,应令未到次日食时无饥损恼。

首先饮食不能太少。如果太少,提供的营养不够,身体就处在一种饥饿、虚弱、羸劣中,没有势力修善,这样会严重影响修行。譬如一天饮食不到量,饥饿难忍,就会坐立不安。身体像个机器,一定要给它注油,然后才开始运作。如果一定要控制在很少的量里,结果油不够就发动不起来。我们闻思修都要用很大的心力,如果气力不够,思维无法运转,就只能坐在那里发呆。修持的时候也要精力充足才能修得好,才见功效。

懂了这一点,就知道饮食的作用是给我们这个修行机器提供能量,因此应当份量充足。那依什么来判断呢?就是直到下一餐期间不发生饥饿的恼乱障碍修行,就以这个量为标准。

非太多食,若食太多,令身沉重,如负重担,息难出入,增长昏睡,无所堪任,故于断惑全无势力。

我们平常都有数到底能吃多少,只要你不以贪欲过分地受用,自己都会知道到哪儿结束了,那是恰好。但是如果过量,就成了过患。这就是第二个。本来只需要加这么多油,结果大量地加进去,多出来的就成为身体的负担。我们的身体是一个软体结构,不像硬件的机器。一旦饮食过量了,就会堆积在肠胃里面,需要大量的心血去处理它。结果人就会非常昏沉,因为你的血全部要下到胃部,这个时候,身心的能量全部转到处理这个事情上,就会导致身体非常不平衡,四大不堪能,昏昏欲睡。要做个什么事情,根本启动不了。

这样就会晓得,连身体的正常运转都不行,何况是很轻盈地住在止当中明观法义,那就更加不可能了。不必说入座修持,就连看书,也是两眼发直,一点也不反应。这是极大的障道违缘。如果一顿多吃了很多,恐怕一个下午全部都荒废了。如果你当时修得很好,一顿贪吃以后,境界就没了,所以在饮食上要有严密的控制。能否控制,也是在于我们有没有力量把握住自己。

相宜而食、消化而食者,依饮食起,诸旧苦受,悉当断除,诸新苦受,皆不生长。

第三,要注意相宜而食、消化而食。就是饮食非常适合自己的体质、身心状况。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不一样,而且得了病以后更要注意饮食,有很多要忌口的地方。如果不相宜而食或者不消化而食,马上就造成病变。过去由饮食起的各种老病又会复发,甚至增长,或者过去没有的病也会新得。

很多的疾病都是从饮食得来的,所以我们必须要照顾好这个身体,不要做无意义的苦行。为什么呢?因为暇满人身具体就是指这个躯体,它有六根,有非常大的修法的能力。把这个身体维护好了,每天都能够保持一个长时间的、高效的修行。所以,我们还是要珍惜人身,在饮食上要很好地调理,不要去损坏它。现在很多人都是未老先衰,年纪轻轻就一大堆病,那全是自己糟蹋身体的结果。一次暴饮暴食胃就报销了,或者成天吃很多垃圾食品,得了很多病。这样把身体给搞坏了,还有什么力量修行呢?整天跟药罐子相随相伴,这就没有很大的意思。

如果我们能够相宜而食、消化而食,就是每一顿吃得非常适合你的身体,不造成障碍,吃的东西都能消化,转成身体的营养。因为饮食上护持得非常好,那么以饮食起的旧有的苦受都会断除,新的苦受也不会生长。

所以这上面要非常有智慧,修行是要有全面的智慧,因为任何方面都涉及到修法的状态,或者资助你或者妨碍你。而我们这里说的座间,不光要有密护根门和正知而行,同时还要很好地调理饮食和睡眠。如果这个调理不好,就会成为障道的因缘。如果处理好了,就成为顺缘的资粮。这些都是修行要照料的地方,不是一个修道人糊里糊涂,连生活都不会处理。

现在尤其要提的是,很多的垃圾食品不是在土地当中天然生长的食物,很多都是经过化学合成的。尤其是很多商人以营利为目的,因此他只需要骗过食用者的舌头就可以了。这些食物会制造一些口感,但是口感不代表有营养,甚至很多都是有毒的。吃了之后,在我们的感受上,无论是舌头、喉部、胃里都会有明显的感觉,会发现它不自然。这是因为食物有毒,我们的身体没办法处理它,所以在体内堆积,很难排出,这样会毒化身体。所以,要尽量避免吃这些零食。修道人应当只吃一些很简单的饮食,又是很天然的,能够资助身心,吃了很清净,不发生妨碍的。

另一方面,修行人是一心在心上修道的,不是去忙吃喝的。但是现在这种潮流,即使修行人的群体也喜欢聚餐,搞吃搞喝,这种地方非常容易发生问题。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种群体贪欲、互相资助的杂染事件。在这种场合里,人会没有理智,基本上都是顺着贪欲放纵胃口,这就相当不合适。吃来吃去就吃出问题来了,有老毛病的因为这一顿就吃坏了,那是没有什么选择的。尤其一个火锅放在那儿,显然就跟知量的学处处处相违。平时自己用碗来吃的话,很有量,知道自己吃多少。火锅一放进去了,不晓得要吃多少。而且摆了那么多显然是过量的,放到锅里拼命吃,没完没了的,这个相当不好。

其实,作为一个修行人,应该远离这些庸俗的贪欲事件。什么聚在一起吃饭,在一起看大片,应该感觉到很羞耻。教法从第一步就说了珍惜人身,这完全是违法而行的,背道而驰的,还能得到什么法的利益?恐怕一万辈子也不可能的。首先在行为上根本就是置法道于不顾,最有热情的就是这些贪欲。懂了以后才知道为什么你修不好,因为连现前一点生活上的事情你都没办法把持,很愧对这样一个修行者的名称。

非染污心中量食者,谓不起众罪安乐而住。

所以,饮食最好独自,不要混在一起。一来增长贪欲,各种浪费时间,聚在一起无非谈论一些世间的新闻、名人、绯闻、政坛人物,除此之外没什么别的。在当今时代,人们聚在一起真正谈论佛法的是很稀少的,庸俗化的倾向是很明显的。

再说,我们要注意饮食的初中后会发生什么。修行人都要明鉴机先,首先就在缘起上把它看得一清二楚,然后就可以理智地决定自己的行为。显然忙吃的就会花很多精力,无非是制造一点味、色丰富的欲尘。我们说的量食不是搞这些名堂。为了做一餐要花好多时间,之前要买很多的食物、配料,然后洗、烧、煮等等。所以在求食的时候,就已经有贪欲的动机,进食的时候也会起贪心、散乱等等。比如说贪心发作得很厉害,什么正知正念都会丧失,完全就迷在这个食物里面,一旦吃下去就比较染污了。

所以在心里要知量。当然欲界凡夫要想一点贪欲没有也是很困难的。不是圣者,碰到好吃的,肯定会起一点贪。但是必须要很快觉察到,然后及时改正在适合的什么度里进行。

又于饮食爱著对治者,谓依修习饮食过患。

就欲界的人来说,一般对于饮食都有很大的爱著,这个非常难。对衣服还容易一些,但是没有不爱吃的,它在生死的增上缘里排名第一。所谓“食色性也。”就是指饮食欲和性欲是人的俱生烦恼,这叫做性。人饿的时候也不考虑性欲,主要是填饱自己,要满足自己。可见,饮食的爱著非常容易发生。在这里把它列为四资粮当中的一个,非常关键。这个没有处理好,就可能发生很多问题。自己一个人独处时还好一点,主要是群居聚餐的时候,很容易发生问题,一般很难把持得住。因为做的菜都很好吃,难道你能在那儿正襟危坐、筷子都不去沾?这样比较困难。有理智能控制的人是很稀少的,他确实是要训练有素才行。没有这份修行,一到了这种场合,很狼狈的相就出来了。

对治饮食上的爱著,要靠修行饮食的过患。什么叫爱著?好吃的一来就想再多吃一点,心也马上就著在这个味感上:吃得好舒服,再来两下!会不断地吃,这个叫爱著,这是没有理智的。照理来说,吃这么多就可以了,但是因为好吃,一直不能满足。所以贪心是很难防的。过去佛世乞食的时候,施主给多少就吃多少,这样就比较好控制。

这里要明确,要对治贪就要修过患。如果总修功德就会更加增长贪。饮食上面也是如此,如果先绘声绘色地介绍一遍这一顿的菜品都有什么特色,人的胃口就开了,口水马上出来,菜一端上来就吃得很好。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你多说它的功德,它怎么怎么好吃,马上就生贪,胃已经进入这个状态了,菜一来了马上吃。但是一说到过患的时候,确实是在遏制这个贪欲,这就是用一种理智的力量压住它。

所以,修行还是很难的。自己的身心系统是无量劫串习的结果。那个习气已经深入骨髓,根本不必特意去想,遇到马上就起。但佛法上很生疏,你不想一想根本起不来。现在要把自己这个凡夫的相续全部换成修道人的相续,然后从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最后完成佛果,实际也是一个长远艰巨的任务。但是,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志气,在这上面打一个翻身仗。

过患有三。

下面按照三个方面专门思维饮食的过患,在这时应该多想它不好的方面。自己懂了方法,可以随时调配。

由受用因所生过患者,谓应思惟任何精妙色香味食,为齿所嚼,为涎所湿,犹如呕吐。

先是思维由受用的因所引起的过患。你要想,任何色香味俱佳的饮食,被牙齿嚼了,紧接着被口水湿润了,再吐出来就跟呕吐物一样。到底受用以后出什么产品呢?不过是几分钟骗一下舌头。之前还是色香味俱美,花了好多的精力调配出的美餐。你看到它外面的这种色泽、形相、香气,再加上味感非常诱人,鼻子一嗅,口水马上就出来了。那个时候非常贪婪,恨不得把这一碗全部吃掉,这就是人的贪欲。下面倒过来想,只是一分钟不到,这些美好的相就已经没有了。可见因缘制造这么一点假相,牙齿嚼一下,口水浸一下,然后一吐出来,那是根本不会吃的,就跟呕吐出来的食物一样。你要明白食物的体性,它竟然如此具有欺诳。其实它是一个假相,所以不要去贪它。

譬如一个非常不好吃的,但是它很有营养,把它当药吃也没什么,只不过是口感不太好。但是非常一般的东西加上一些调料,实际上那是一个缘起的假相,然后你就迷在上面不断地吃,结果吃下去反而不好了。所以,不要被表面现象骗了。

比如说开心果,其实没啥好吃的,但是在加工的时候,加了各种填加剂,然后一吃,就贪它的那个味道,但实际上很不灵光。我每次吃这种东西就感觉不好。因为现在的食物加很多味精或者味素,无非就是骗一下舌头。但是这些东西有毒,稍微吃一点就感觉不舒服。但这个时候如果把持不住,贪欲占了上风,就会支配着不断用手去抓,往嘴巴里送,吃多少都不嫌多,这样就是贪欲泛滥了。吃完了以后,绝对影响修道。

要知道身心是分不开的,身体搞坏了,心上就起不来。如果身体中毒了,心识也会出问题。

这里的“想”就是只想后面不想前面,想到后面就觉得前面没意思,这就是它的要诀。就好比男女刚刚相恋的时候,制造很多浪漫气息的假相,缠绵悱恻、温情脉脉等等,利用的是各种假相手段。这里面有语言、有声光、有暗示,有各种象征等等,它会引起其他的遐想。串习久了就以为这个是好的。但是想一想后面的结局,整个地球上几十亿人都成家,往后面看,浪漫气息到哪里去了?所谓的爱情的甜美又是怎么一回事?两个人当初的海誓山盟又跑到哪里去了?你看看,要么很快就分手了,要么看一眼都难受,或者分开成两家人,过不了多少年就成这样了。

所以,这个世界是一个苦性。任何看着美好的现相,后来全都会衰损,这叫不悦意的相,表明这个是坏苦。所以,在饮食上一定要认识它是坏苦。饮食变坏的更快,只要半分钟,一吐出来色香味就全没了,这种东西谁吃?前面叫大餐,叫中华美食,由高级厨师烹饪出来的。但牙齿一嚼、舌头一舔就破坏了缘起,再吐出来狗都不吃。这样的话,何必为了那一刻的假相而断送自己修行的生命,那是很不值得的。

所以,我们修行所采取的态度,唯一就是让食物给我们提供一点能量,好让身体有精力修道。其他贪染上的事情,那都是杂染的业,应当尽量减少。

由食消化所生过患者,谓思所食至中夜分或后夜分,消化之后,生血肉等,诸余一类变成大小便秽不净,住身下分。此复日日应须除遣,及由依食生多疾病。

由食物消化所生的过患,也还是要想那么一个色香味俱美的饮食,最后变成什么了?要看到后边际的相。有智慧的人都是往长远看。识得坏苦,对这些就会索然无味。这个世间上的一切繁华美好,最终都归于衰残、破灭,最终都变成一种污秽、不净、苦恼的相。结合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观想方法。如果想到爱情的甜美,就要想到最后分手的悲苦。如果观名誉,要知道身败名裂的凄惨状况,这些都要会观。

就饮食来说,它给我们呈现的是一种美好物质的状态,我们非常想占有这个物质,想以最快的速度用舌头亲自舔到它。但是饮食最终的变相如何呢?我们要想一想它最终污秽的相。

智者已经明确了缘起,一看这个饮食,马上会想到:等我消化了,到了中夜、后夜的时候,第一个通过我的饮食已经出现了血肉、筋脉、骨髓、皮等等的各种不净物,所以它就是产生不净物的原料。此外不长成血肉等的那一分,就变成了大小便,那是非常污秽的,就住在身体的下部。原来饮食消化以后,它就是生产污秽物,而且每天都要去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一种负担。而且依靠这个饮食还会生很多疾病,跟身体不相合的时候,就会造成四大违合,出现病变。

这样才知道,这个饮食没有什么意思。除了提供一点能量,此外无非是生产一些秽物,厕所里所有的都是它的产品,清理起来也非常臭,要高价雇人去处理。不要只想着眼前的盘中餐是如何色泽精美,香气诱人,口感美妙等等,就是要想后面。想了以后,在饮食上有个节制,就知道在这个量里进行,一过了这个量,就表示已经在放纵了。

思维心中的法道

1、 思维饮食知量应具的四法。

2、 思维饮食知量对修道人有什么作用,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抉择自己饮食的量度。

3、 思维饮食的过患,并以此对治对饮食的爱著。


由求饮食所起过患,此有五种。

这是指追求饮食引生的过患,包括:因为成办饮食所生的过患,亲友失坏的过患,不知满足的过患,无自在的过患,从恶行产生的过患。总之就是各种因为饮食出现的问题。

饮食是欲界的众生赖以养命的根本,但如果对它发展出过多的贪欲,就会出现无量的苦恼、恶行,在追求、维护、竞争的过程中累积很多的罪业,由此死后会堕落恶趣。所以,为了一顿饭何必造这么多罪呢!如果饮食知量,过着知足少欲的生活,完全可以远离这些过患。

这里的“饮食”应从广义来理解,它代表了欲界的一切资具。圣者基本的种性就是少欲知足,佛在经上教导:首先要具有小乘道的功德,应当少衣、少食、少希望住。这样才能脱离一切求取的罪染,保持清净的身心,尽可能地用在修道上,尽可能地住在法上,这才是安乐而住。

我们也要通过了解这些过患,知道一个修行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应该是只摄取能养身的资具。就像蜜蜂采集花粉,但不会损伤花,修道人取得一点点的生活资具,但是不会损伤他的道业。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譬喻。如果懂得这一点,时时都洁身自好,终究会培养出修道人的节操。

由为成办所生过患者,谓为成办食及食因,遭寒热苦,多施劬劳。若不成办,忧憾而苦;设若成办,亦恐劫夺及损失故,发起猛利精勤守护而受诸苦。

首先,由于成办饮食所生的过患,就是为了得到饮食的享用,以及成办饮食的因,当然是要付出很多劳苦。需要在严寒酷暑中付出很多辛苦来求得财富,才能营办这一切。而且,如果对生活的要求很高,但又无力成办时就会处在忧苦当中,内心十分不满足。少欲知足的人无论有什么样的境遇,心态都不会有什么起伏。但好吃好穿享受惯的人,一旦失去了这些就很难适应,会陷在忧苦当中。

再说,即使成办了也恐怕被别人夺走,或者损失掉,所以会发起猛利、精勤守护的心。这样患得患失也是相当辛苦。如果家里没什么东西,睡在地辅上面,他是非常安心的,不怕谁来偷东西,也没有什么要去迎求。

所以修道的人首先要过出离心这一关,放不下功名富贵、衣食享受是不能修道的。释迦佛把王位、享受全部都放弃,入山苦行,日食一麻,这都是为了法的缘故。一心只是为财,那就根本不可能修法,法和财是无法兼得的。所以,一个修道人的生活态度就是只求能穿暖吃饱。

亲友失坏者,谓由此故,虽父子等,互相斗诤。

在这个世间里,就连亲友之间也都是因为贪求饮食,或者广义来说,贪求好生活的原因,父子等亲人之间彼此口角、争斗。尤其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多数是因为财富分配不均匀而产生的。都认为自己吃亏了,他得的更多,为什么要给他那么多?争的就是这么一点小利益。因为财富的缘故,连父子之间都会反目成仇,其他像兄弟间、夫妻间等更是如此。

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都是看重钱财,就连夫妻间,实际上发生的都是经济上的争斗,生怕自己吃亏,要更多的钱,都要掌握财产。世间的事说破了就是这么一点。

不知满足者,由于饮食爱增长故,诸国王等互相阵战,领受非一众多大苦。

不知满足的过患是指,以饮食爱增长的缘故,国王等之间发生了战争,感受非常多的大苦。

从历史上来看,战争的起因无非是想掠夺别国的财富。由于本国经济已经陷入困境,就想掠夺别国的资源来满足自身。也就是说一个国家代表一个整体,成千上万的人口就是它上面的寄生虫。整个群体有一种共同的意志,就是要把那个国家吞掉,通过掠夺的手段把石油、矿产等的资源霸为己有。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要满足贪欲。饮食是贪欲的代表,掠夺到了,整个群体的日子就好过,所以战争是不人道的。很多所谓的正义之师,都是打着救世的幌子行掠夺之实。

今天的商战更是一种没有硝烟的战争,它的动机也很明显,就是用各种手段把对方搞垮,把别人的东西全部拿过来,这样,获得胜利的一方就能得到更好的享受。说到底就是为了满足贪欲,就是这么回事,没有别的。

无自在过失者,诸食他食者,为其主故,与他斗竞,受众多苦。

现在的大多数人,都是靠出卖自己的智力、劳动力,换一口饭吃,所以都是为老板所自在,自己无自在的缘故,生活是相当苦恼的。

一个人如果贪欲很大,想要赚到更多的钱,就要挤到大公司里去,拼命地出卖自己的知识技能、精力体力,追求升职加薪。为什么要这样出卖自己呢?因为这样他能够得到更好的享受,走出去穿得很体面,出入各种高级声色场所,或者为了供房供车,必须这样做。想要得到那么多的钱,享受更高质量的生活,就要替主人卖命。给多少钱就要卖多少命。

其实这些人相当苦恼,大家都是玩虚的,最终不过是自欺欺人。现在的经济社会,就是一个商人们的角斗场,外表都伪装得斯文有礼,其实都是一群在互相嘶咬的猛兽,就是一个猛兽带着一群小猛兽,彼此竞争,这里有仁义道德吗?这是在修布施、慷慨济世?在修自轻他重、爱他胜己吗?那是不可能的呀。

再说,竞争本身就是恶业,挖空心思地想要欺骗对方、战胜对方。为了宣扬自己的产品,达到自身的目的,会做很多假,都是见不得人的事。这中间,贪欲、嗔恚、邪见、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基本上是要作遍的。为了拉拢客户,请客户吃一顿饭也无非是要把他腰包里的钱拿到。吃一顿饭杀多少生,说了多少妄语、绮语,都是昧着良心做这些事。所以,那些商人一走出来,一个个都是黑漆漆的,因为都已经被黑业包裹了,良心都被贪欲给吃掉了。像这样多危险,就是为一顿饭,为了虚假生活上的排场,这些其实都是在包装一个假我。

所以,一定要把这里说的饮食展开来,明白它是整个生活的代表。现在的人都被绑在钱上了,尽其一生天天就是为财富奔忙,哪里有什么自在?所以这是极可怜的。你看,从早到晚,甚至梦里都一直在这上面缠绕不休,他一直陷在这样一种恶性的心理和行为当中,这是多么紊乱、颠倒、背离本性。所以,这样下来人都感觉非常不健康。不但今世没有自在,下一世更加被这样的业锁捆缚,一定要到恶趣里受报的。所以,人活一世就为了这张嘴造下多少的罪,完全把自己大好的人生变成了财富的奴隶。

从恶行生者,谓为饮食、饮食因故,三门造罪,临命终时,忆念其罪追悔而死,没后复当堕诸恶趣。

既然为着饮食,在他的追求、竞争、守护等等上面,无非基于一个贪欲为主,在起因上就是一个不干净的心,等起都坏掉了,没有一点是清净的。你想想看,哪个经商的人是怀着慈悲心?除非是菩萨商人。

所以,“从小微起,成大困剧”。从微小的等起上,已经是不纯良的心态,完全是一种想攫取的心。从这里辗转不断地发生的各种言语、心念、身体的行动,全部都是杂染的。这样尽其一生,就是为了饮食以及获取饮食的因,身口意造了无量的罪业。这里的饮食,还是要广义地理解为欲界的享受。

这么一来,到了临命终时,他就发现:我是真的完了!这一辈子真是很愚痴、糊涂地度过的。回想这一生,没做过什么好事,就在追悔热恼的心态中,非常可怜、非常狂乱的死去。这时后悔已晚,因为业力太沉重,死后可想而知,只有堕到恶趣深渊里。因为在他这一生里没积什么德,没干什么好事,善的力量基本上找不到。

所以,一生一世为了这样的享受,天天都在制造毁灭自己的因。每天都在往自己的识田里安置那些能让人的心识分裂残碎的恶性炸弹,多得不可计数,所以,未来将会产生出无穷无尽的过患。现前可能出现一些身体不太好,或者必须吃安眠药才能睡觉,或者人已经丧失平衡等的相,这都是现前花报,已经很不妙了。

如果一个人行持善德,会看到他有一种向上的气象。善行多了,就保得住人身,他的心态是安详的、平和的。到临死的时候,只有在这种状况下,才可能得到诸佛菩萨的救护。而作恶之人是自作孽不可活,时时都处在恶心里,这是很难拔济的。因为他的心没办法感应到救度的力量。也因此就要知道,这是为了这张口断送了自己。

所以,世上的人凡是被关押入狱,或者出现各种悲惨结局,以至于堕落恶趣等的情况后,他们都会这样追悔说:就是这个贪欲葬送了我。他不就是因为贪欲而造这些罪吗?有的人说:我是被淫欲害了。他因为女色,所以断送了前程等等。这都是因为欲界的五欲使得人堕落。如果我们不能克服这种畜牲性就没办法升华。

当今时代道德沦丧,人都是在放纵贪欲,全部沦为畜牲性。哪里有什么仁义道德?从这里就可以看到,贪欲和德行之间是相克的关系。一旦开始放纵贪欲,就已经没有德行了。所谓欲令智昏,所谓贪欲者必毁灭,都是这个道理。

这样从五个方面观察以后,就该决定自己的生活取向了。这里饮食是一个代表,这么想下来,自己就要决定:这一生必然要少欲知足。当然,这个少欲知足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在自己切身的衣食住行上仔细地取舍。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因为每个人都在生活中,每一天都面临着这个问题。如果听了这些仍然置若罔闻,那诸佛来了也救不了你。如果已经有所触动,那就要想一想:我现在还要不要追求这些?应该把它减少到什么样量?每一天怎么吃?怎么穿?怎么受用?还需不需要看电视、穿名牌?还搞不搞这些浮华无意义的竞争?这么想一想,就知道何去何从了。

虽乃如是,然亦略有少许胜利,谓由饮食安住其身。若唯为此故,依止饮食,不应道理。

虽然以追求饮食或者纵欲,会引起像这样从现前到长远无量无边的过患,但饮食也有少许的利益,就是它能够维持生存,极难得的暇满人身要通过饮食才能够住持下去。如果七天不吃就会饿死,就没办法正常运转。人身是一个有为法的机器,必须得天天加足能量。饮食能使这个暇满的妙宝正常地延续百年的光景,能够在这百年里实现佛法上的大利益。这就是它的好处。

如果没有饮食,身体根本没办法运转。机器要加油,禾苗要加水,而人就得加饮食。饮食一一通过口舌、肠胃等消化以后,可以成为身体的养料,让身体能正常地运行,成为修道的好工具,这是饮食的利益。

但也要想到,如果仅仅是为了养生来依止饮食,那是不合理的。因为我们已经是入了道的人,叫做修行者,不能跟俗人一样。俗人没有修行的愿望和行为,所以,可以为了养生好好吃一顿。如果修行人也这样,那不就堕落到禽兽级别吗?牛羊也知道那里的青草很肥美,它自然就会到那里去吃,因为吃了以后身体舒服,除此以外它不会想到别的。

但是修行人应该有高尚的动机,要成办解脱和成佛,尤其是大乘行人要实现把一切众生都安立在佛果的大愿。所以,饮食不仅仅是养生,更要想到是为了修行。因此作为一个修道人,饮食应当有为了修法的作意。如果这一点没有,那就很羞耻,简直就成了一个冒牌的修行人。因为一点修行的善念都没有,只是为了吃,这个是不合理的。这就会被世人讥笑:素质太差了,就只知道吃,跟我们有什么差别?还说是修行人,天天就喊口号:一定要求解脱,一定要度尽一切众生。你看看他,吃饭就是为了养生,这就很庸俗了。

我们要检讨一下是不是如此?如果我们跟世间人一样专注于养生,就很庸俗,为什么呢?明显地看到这个气氛跟世间人一样的。世间人养生的知识多一点,他在这上面会很精细地经营。但是除了养一个生,其他什么也想不到,根本也不会想到后世、解脱,利益众生就更免谈了。确实很庸俗。

但是也要知道,如果没有进行实际的修行转换,你的软件系统是不会变的,那就是换汤不换药,毕竟不可能凭着嘴巴上薄薄地说两句,就真的转成修行人了。所以,这里面要防止很大的偏差,如果不实际去转换,不实际去修行,有可能这一辈子就毁在喜欢谈论上,最后只剩下嘴巴上的功夫。单凭这一点是不能得到果位的。

所以,听闻随转是非常关键的。现在就要发现这个问题,如果不及时转换,那我的里面确实没有修行内涵,下至一个观念都没养成,那完全成了心法分离了。就像明朝的时候,“圣人”满街走,都是口中的狂言。所以,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这个非常契合时机。现在这个时代,已经成了一个知识化的时代,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了。所以,我们要学一点就修一点,自己的心尽量按照法道来修整。这样一点一点地在心上去调整,最后把内在的软件系统全部更换成法的系统。这样道人的气质就出来了。这是骗不了人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因为心态、行为就摆在那里,连一点如理作意都没有,这算什么归依法?归依了以后,需要依止师长听闻正法,如理作法随法行,这个就非常关键。

但是现在人很多都不知道真正归依的道理。其实,归依就表示全部生命的转换,要完全纳入到新的轨道里。从归依开始,法的生命就开始在生长了。你应当每天都要进行这种转换,每一天都要依止法。三个归依里,关键就是归依到法上。佛是指示法道的导师,对于你自己来说,时时都要依止法为正道,这就把自己尽未来际心上的方向已经全部决定了。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但如果不懂这个内涵,只是嘴巴上喊两句。嘴巴上喊当然容易,但那并不重要,关键是在心上,要有实际的愿力,有誓愿才叫归依。有誓愿以后,要有实行,不能违背誓愿,不然那个誓愿就成了诳语。归依就是从第一刻开始一直到成佛之间,逐渐地去实践你的诺言。它是从始至终都不能离开的,这样才叫做开启一切安乐之源。不是你口头上重复两句,领个证、盖个章就能了事的。

所以,这个道次第就是要把你的心全部都转成法,一直都是缘着法不断地修成这样的心,不断地重新串习这个心,它都是如法的心。如果没有经过法道的修整、练习、转换,那完全是过去的凡夫心,连下士的法道都没入,就称不上是一个修行人。因为内在的心行没顺着法去行持,就没有“士”的名称。古来“士”是很尊贵的名称,它是为道者的意思。下士必须是按照下等的法道实际去行持的人。他是一个真心修行的人,只是见解、意乐、行为还处在最基层的状态,是一个人天的道,但这样修出来也很不容易。如果真正有下士的标准,那就是世间标准的贤人。

所以,必须要使自己的心实际纳入法道里,念念在这上面修心,才能赋予你“士”的名称。尽管在道上决定有大小、暂时究竟、渐顿等等的差别,但是真正的修行必须是一心为道的心。这样才知道:原来修行是这么严肃的事,必须要正因地。因地没有那根本是说食数宝,完全在自欺欺人。如果没有这样的真心念念来修行,那就都是虚假的,只是表面的冠冕堂皇。

再回来,要把握住一个修行人的灵魂所在。没有这个,那就是一个假样子。修行是有血有肉的,它贯彻在一切时处,要确确实实地有那种为道的诚心,有昼夜的精进,有那种对事、对法一丝不苟的认真、严谨,唯有如此才真正能够成就一个人。这不是轻心、慢心、小心、肤浅心、狂躁心能够成办的。

故应善思而后受用,谓由身住,我当善修清净梵行。施者施主亦为希求殊胜果故,榨皮血肉而行惠施,亦当成办彼等所愿,令得大果。又应忆念《集学论》说,应当思念饶益施主及身中虫,现以财摄,于当来世,当以法摄。又应思惟当办一切有情义利,而受饮食。

所以,我们要善思维后再受用。

吃个饭,还能想什么?其实,我们不是不想,而是只有贪欲想。现在对这种行为应该感觉惭愧,因为这与禽兽也没什么区别,因为它们碰到食物一样会马上张嘴。一个人与禽兽的区别是人能够依法而行,人有一份善心,这都是比吃饭更重要的。所以,首先需要引起自己的善心,不然吃那个饭就没意思了,要有一种这样的自尊、自庄严。

就像法王说的“恒时执持心庄严”,一切功德的心要就是这个善心,恒时不能离开它。吃饭不能离开善心,睡觉不能离开善心,这就是它的命脉,没有这个就没有修行。

现在初步就要以饮食为道,把饮食转成道。怎么转?就是用善思维引起善的发心或等起,然后再受用。这样,吃饭也有它的加行、正行和结行,这样才是真正归依法的人。不然就完全是在归依贪欲。意识到这一点,就知道现在必须这样做。

然后再考虑具体的做法,应当思维什么呢?这有几项要思维:

首先,我受用这个饮食,是要让这个身体得以安住,我一定要好好地修清净梵行。

这就是修行人的志气!就好像一个穷学生,他知道父母提供饮食不容易,吃饭时就想:我吃饱了马上要去好好学习。这就是善心。没有这个心,见到好东西就拼命吃,想不到要报恩、行善,就跟畜牲一个样,也不能称其为人了。

所以我们要这样想:我现在因为饮食令身体得以安住,我一定要好好修清净的梵行。这样串习成了习惯,以后念头一提,心就受这个等起的支配。心力强了,常常都有这样的志气,不会落到这种庸俗的贪欲里。

然后就要想到报恩。

人不能没有报恩心,尤其修道人是靠着施主的资助。不能认为:我是大福田,他肯定要供养我。人家供养你,是让你好好修,之后他能沾一些福德。但你把自己搞得像资本家一样地压迫他,实际一点点修行也没有,这是还不起债的。就因果来思维,这个业债很重,所谓“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这个时候,一定要做一个明缘起、有智慧的人,要知道在缘起上怎么样处理。一味以贪欲和我慢来对待,只会毁坏自己。

所以要想到:提供饮食的施主其实也是希求一个很好的果报的缘故,榨了自己的皮、肉、血来行布施。

这些饮食如果自己享用,能长养自身的皮血肉,但因施主怀有很大的期待,把这些饮食从口中克俭下来的,供给你受用。自己应该意识到,从因果上观察,一定是别人给你什么,你一定要还个什么,不然就欠债。债欠得越多,就越沉重,就只是一种堕落。所以要想:我一定要好好修行,来满足施主的所愿,要给他回向,给他种福。

现在的人没有因果概念,认为施主是应该养我的,其他人也是要养我的。人家养你干什么?养你在这儿吃喝玩乐吗?要知道在因果上欠债以后,就得做牛做马还的。暂时没出现,只是时候没到。现在很多享受派,随便花个几千几万块根本不在乎,认为那是应当的。越是这样的人,根本不修行的,最后就会陷落。

所以,作为一个修行人,不能过分享受。而且对于任何的信施,一分一厘都要用好,不能随便用在满足贪欲上,这个有很大的危险。要存一个好心,每分钱都把它用好,能够让他们种福。自己也好好修法,给他回向,这才对得起良心。

又要忆念《集学论》所说的:我这样受用饮食,要饶益施主,而且要利益到身体当中的八万四千虫,现在用饮食来摄受他,在未来世用法来摄受。

这就像《贤愚经》里,世尊当年舍身喂养众生的时候,就是这样想:现在我用自身的血肉来满足你,未来我成佛的时候,我还要用法来满足你。

所以,善心不嫌少,越多越好。善心不嫌深,越彻底越好。这上面不必要很小气地执著在一个小事上,对于众生要有一种完全利益的心。要像大悲世尊当年发心那样,现在我们还达不到那么高的境界,不可能以身布施。但是也要想到,身体里有八万四千虫,每次吃饭的时候,用这个食物来供养它、摄受它。它一吃到这些,就跟我结缘了。对这些生命起什么样的好心呢?就想:现前我用财物来摄受你们每一个,将来我成佛的时候,一定用法来摄受你们,使你们得到究竟的利益。每一顿饭的时候都要碰到这件事,每一次都要这样想。

又要想到:我现在是为了成办一切有情义利的缘故,受用饮食。这是要提起大乘的意乐:我就是为着能够有充足的心力来做利益有情的事。自己立一个长久的大愿,时时不忘记。

或者换个角度想:我现在就是要吸取这些能量,这一切能量都发挥在利益有情上面。为什么呢?因为这一切都被利他心摄持了,任何法行都是为了利益有情。好比一个医学院的学生会想到:为了达成将来利益一切病人的志愿,现在我受用这个饮食。这样就能够成为达成广大志愿的正因,它帮助我向前趣进,是以这种心来受用饮食。

或者说一个人去印度金刚座朝拜,他就想:我受用这个饮食,它提供我能量,能够使得我往目标上趣进。这样的话,一切能量就转为实现这样一个无上大愿的因素了。

这就是我们佛教的饮食观。它很善巧地把我们的心全部转入法道里,这样饮食就带着各种的善思维。

《亲友书》亦云:“应知饮食如医药,无贪嗔痴而近习,非为骄故非慢故,非壮唯为住其身。”

《亲友书》里也说了:饮食如同服药,因为我们是患了饥饿病的人,每天都要吃几顿药,这就是饮食。一不吃药,病就马上发作起来,所以,是为了治病的缘故吃几顿,不是天天去贪求饮食。这样住在无贪无嗔的善心当中不断地串习,就会养成良好饮食的心态。不然的话,心马上会堕在贪婪等当中。一再强调这是欲界众生最强的烦恼心,如果没有很好地去修行,每一顿都会处在烦恼当中。

而且要知道这个饮食只是为了安住这个身体,不是为了在别人面前显耀,也不是为高人一等,更不是为使身体非常健壮。不是为着这些目的。

通过这些思维,就能除掉一切非法的贪欲等烦恼心态,以及由贪欲引起的各种饮食的行动。这样在饮食这一项上面,就住在清净的心态和行为里,尽量地随顺法而行,成为一种资粮,成为易于引发止观之道的正因。

思维心中的法道

1、 逐一思维由求饮食引起的五种过患,认识出离心的重要性。

2、 思维修行人与旁生在受用饮食方面的不同之处。

3、 辨别由饮食安住此身与唯以饮食养生在等起、加行、结果上的不同之处。

4、 背诵饮食之前应有的善思维的内容,逐一思维它们的含义。


精勤修习悎寤瑜伽,于眠息时如何行者,《亲友书》云:“种性之主于永昼,夜间亦过初后分,眠时亦莫空无果,具足正念于中眠。”

精进修习觉悟瑜伽,也就是到了眠息的时候应如何行持,如《亲友书》中说:在整个白天和夜间的初、后分,都要投入修行,睡眠的时候也不要空过,没有果利,而是需要在具足正念当中睡眠。

以下具体地解释这一颂。首先交待睡眠是觉悟瑜伽的修后之事,在这时候也应当不空过,要有法的内涵。

此显永日及其夜间初后二分,若正修时,若其中间,如所应行。故行坐时,应从五盖净修其心,令不唐捐,如前已说。此与护根正知三中,皆具修时修后二法,此中所说,是修后者。眠睡现行是修后事,故此莫令空无果。

《亲友书》这一颂,就是显示在整个白天和夜间的初、后两分,或者是在座上正修,或者是座间的行持,都应当按照以上的要点如法地修行。所以在行走和端坐时,应当从五盖净修自己的心,使生命不虚度。修行人一切时都要住在法当中,如果顺着烦恼而转,那完全是唐捐暇满。因为它没有任何正面效果,都是负值、亏损。所以,修道人一直都是要着力在从五盖净修其心。

五盖是烦恼归纳起来的说法,包括贪欲盖、嗔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这些一起来就盖覆心性,不生善法。凡夫都有这种经验,烦恼一起,心就被它盖住,很长时间出不来,那个力量会直接障碍善行。所以,一切时都要净修自心,不要顺着我执而现起烦恼。没有烦恼、心很清净的时候,善法是自然运转的;一起烦恼的时候,连一个善心也发不起,一句好话也说不出。你看障蔽得多深!所以每天去衡量,如果在烦恼的盖覆之下,那完全是浪费生命,应该呵责自己:我是在毁坏自己!

嗔恚和嫉妒比较好认识,贪欲就比较难认识。其实很多人都陷在贪欲里,爱看电视电影、爱听歌、贪著美味等等都是贪烦恼。但是它起来时的形相跟嗔恚不一样,它会使心迷迷糊糊的,完全味著在对境上,完全盖住了心。其他像怀疑、睡眠、掉悔(掉就是心乱动,收摄不起来,“悔”就是产生后悔心)等,就是白天在行走、端坐的时候,都要防护、净修自心的,所谓“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时时都要处在清净心中,不能丧失,这就叫做修持觉悟瑜伽。它和护持根门、正知而行都有修时和修后两种法,这里说的就是觉悟瑜伽修后的事。指的在觉醒位过后,就要进入睡眠,睡眠时五根关闭,只有意识在活动,这就叫做修后事。这也有好几个小时的时间,所以不能让它空无果利。

所以修道是很严格的事。什么叫修行人?就是昼夜二十四小时尽心尽力投入修法的人。因为所谓的修行它是要成办一个伟大的事业,是要把自己的心全部都转成法,最终转成佛。不然就不是在法道上走的人,也不是真正发誓归依法的人。真想从一个凡夫修成佛果,那自然是要全心投入到法业当中,这也是舍弃一切世间的原因。

下面谈睡眠的问题,要有把握的智慧,要晓得三点:一、睡眠的时间;二、要知道须睡眠的道理;三、睡眠的方式。这三项把握好了,就能使睡眠转成道用。

如何眠者,谓于永日及夜三分,于初分中修诸善行,过初分已至中分时,应当眠息。

首先讲到睡眠的时间,就是在整个白天和夜里三分当中的初分中,要修各种善行。过了初夜到中夜时,就应当以睡眠来休息身心。

为什么要睡眠呢?

诸为睡眠所养大种,由须睡眠而增长故。若能如是长养其身,于诸善品修二精进,极有堪能,极为利益。

因为那些依睡眠长养的四大种,需要以睡眠来增长。如果能以睡眠来长养身体,对于诸善品修常恒、委重两种精进就特别有能力,有极大的利益。

从反面观察,如果一天没睡,整个四大就都会出问题。由于没有得到长养,火气就会上来,脸部浮肿,肢节运转不灵,身体气血不足等等,身体没有力量,不能正常运转,就很难保证心力。身心塌陷下来,修行的时候势力很弱或没有势力,而直接损坏了精进力。可见是会发生大问题的。

如果能按时睡眠,在那几个小时里长养四大,地水火风调和得好了,一觉醒来非常有精神,一天能完成很大的法业,会得到无量的利益。相反,如果不注意睡眠,常常不按时作息,或者不睡眠、过度睡眠等等,都会造成身体上的过患。身体不安,修法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这就看到睡眠的重要性,为什么呢?因为身体是个缘起法,它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合成的。按照人类的业习来说,到夜晚必须睡眠。除非修道有成的人,因有禅定力,可以只睡一个小时,甚至不睡。就一般情形而言,都需要通过睡眠来长养、调整四大,或者说与脏腑、气血等等都有密切的关系。这里说的非常要紧。长养好了,身体就会处在高效状态,它非常有力量,上座修法或者下座修善都具有常恒、委重的精进。所以古人有睡得好、一觉醒来豁然开悟的,也是因为精神好,修道有力量。

临睡息时,应出房外,洗足入内,右胁而卧,重叠左足于右足上,犹如狮子而正睡眠。

在临睡眠时,应当在屋子外洗好脚再进来。以右胁靠床寝卧,把左脚叠在右脚上,作狮子卧来睡眠。

这里有两项:一、洗脚,二、狮子卧。这些都是戒律里制定的,就按这样如法而行,会使得睡眠非常清净安宁。

再解释作狮子卧的必要性:

如狮子卧者,犹如一切旁生之中,狮力最大,心高而稳,摧伏于他。如是修习悎寤瑜伽,亦应由其大势力等,伏他而住,故如狮卧。饿鬼、诸天及受欲人所有卧状,则不能尔。彼等一切悉具懈怠,精进微劣,少伏他故。

要从正反面显示卧式的作用。像狮子卧,是因为在一切旁生里,狮子的力量最大,它的心高而稳。高就不会陷落,稳就不会摇动,卧式表现了它的心态。它有非常雄猛的力量,能够摧伏其它猛兽,这都有它的表征意义,其实都不偶然。心和外相是一个东西,表现出什么相就说明有什么心,有什么心就会出现什么相。所以,我们应当学狮子,一切时心都要高而稳。要修习觉悟瑜伽,二六时中心识都会很清明,不会陷在欲望烦恼里,所以必须像狮子一样。否则,在心下陷、动摇的时候,是没有力量战胜烦恼的。所以,修道人二六时中都是惺惺悸悸。这就是要常时持着一种大心力,不要陷在软塌塌的状态中,如果心脆弱动荡,或者贪欲很重,就说明他没有持守的力量,这都很重要。

反观饿鬼、诸天和受欲人的睡姿,饿鬼趴着睡,天人仰面睡,受欲人是左胁睡。这些姿势就显示出心里有懈怠,精进力很微劣,而且很少能够胜伏烦恼。

一个人是不是懒惰、懈怠,贪欲很重,或者成天散乱,一看就能知道。比如宋朝的张九成,年轻时看诗书如对生命,正襟危坐。器不一样,以后能很快就开悟,这都不是偶然的。所以修行是很严肃的事,要一丝不苟,一切都要如法而行,不能由着自己的脾性,按颠倒的习性走。

懂了这一个狮子卧,举一反三,也就知道四威仪的重要。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身心是不二的,有什么身就出什么心,有什么心也肯定有什么相。只要看一下饿鬼、天、受欲人和狮子四者的卧姿,马上就会看出:这个是狮子王。即使非常笨的人也能认出这是大王,就把他威慑住了。这是因为他有一种威德,他的心力不分散。心一陷在懈怠、贪欲、散乱等中,就没有力量。如果自己的心都把握不住,怎能制伏烦恼、转凡成圣?这是绝不可能的。

又有异门,犹如狮子右胁卧者,法尔令身能不缓散,虽睡沉已亦不忘念,睡不浓厚,无诸恶梦。若不如是而睡眠者,违前四种一切过失,悉当生起。

还有其他几个道理。像狮子右胁而卧,法尔就使得身能不缓散、掉动。即使睡得很沉,也还是不忘失正念,而且不会睡得很浓厚,在睡境中没有恶梦,有很大的缘起道理。

实际上,一定要晓得因小果大的道理。不要以为一个姿势没有什么,一个姿势就会发展出无量的状态。也不要以为一句话没什么,一句话也会衍生出无数的业报。更不能认为一念心没有什么,其实,就这一念心会发展出无量。这都是说在缘起上不要愚昧。同样的道理,你做狮子卧,整个身心的状态就一直按狮子卧来运转。如果按照饿鬼卧,那不就全都是饿鬼卧的缘起吗?所以缘起上一定要确认好,修行就是缘起,真正认识了,一下子就能相应,不是那么复杂。但是要知道,从陌生到相应的演变历程确确实实是无量无数。

从这里就要知道,缘起对修行来说是最关紧要的。以往生净土为例,临终的时候也就是一念一个姿势,缘起上相合了,一下就可以生净土,不是很复杂。我们用心的时候,它的走向就是一刹那。理论上有各式各样的讲法,写几本书都没问题,但实际上,就是心行相应了那个缘起,识从哪儿出去,就会跑到哪一道里去了。临终的时候为什么要狮子卧?或者要调整好姿势,都是有极大的道理。我们睡眠前要按狮子卧,它就是法则,缘起力就是如此。

这么做肯定有四项好处:

身体不会松散、掉动,不会翻来覆去。否则没有规矩,睡一个晚上,身体动来动去,不晓得动多少次,可见很不安定。你肯定无法想像一位大德在床榻上翻来翻去的景象。

其次,由于摄好了身体,心识就很稳定,不会受习气的扰动。或者说,在他睡眠很深沉的时候,还是不会忘失正念。可见,这个狮子卧跟正念关系密切,它是保持正念的窍门。

再者,睡眠不会太浓厚。因为它像狮子一样,如果是受欲人等完全松散的状态,彻底被睡眠烦恼所夺,就会睡得很死,什么也不知道,就算用草插他的鼻子,也是不会醒的。

还有就是不会有恶梦。可见身心的关系是如此密切。

相反,不这样睡,那身体就很松散,一睡沉了就忘了正念,自己不晓得在干什么,也记不起法。或者会睡得很死,要么就是做很多恶梦。原因就是身体没保持如法的行相。所以现在人都是在缘起上愚昧得一塌糊涂。所以业果愚就制造了世界的乱相,连一个人的身体都是乱的,还能真正地做正经事吗?还能真正地依法而行吗?

现在都是依邪法而行。很多人学明星的行为,随身听的耳机一插到耳朵里,就摇头晃脑地全身都开始动。这种行为很邪气,串习久了,整个人的气氛都会很颠倒,他没办法很镇定地去修行,碰到很正的地方,就不相应,会很快避开。这样处处都相合那个邪的节奏,身心也只能是这样。你看那些狂歌劲舞或者靡靡之音的场所,一定是灯光忽明忽暗,必须合着这个气氛制造这样的场景。可见缘起就是这样,这个确实是恶趣的相。

真正来说,流行歌曲是不能唱的,因为它的旋律很邪,唱了以后整个身心都乱了。人不可能正襟危坐、双手合十地去唱流行歌曲,因为身体上,双手一合十、结跏趺坐,气脉就正,气脉正心就正,这样的话,念诵经文、念诵咒语都是很相合的。你不可能结跏趺坐去唱流行歌曲,那是唱不出来的,因为流行歌曲必须是身体散动,拼命宣泄,所以那种东西一定是邪的。

现在不只是谈一个睡眠,实际已经上升到了行为哲学的问题,也是缘起正理的问题。懂了这一点,我们会趣入安乐正道,会一改过去的行为习性。其实,点点滴滴都是缘起,点点滴滴都是修心。

以何意乐睡眠有四。

不但调身,还要调心。需要有光明想、正念、正知和法上的连续性。

光明想者,谓应善取光明之相,以其光心而睡眠之,由是睡时心无黑暗。

这是在眠时先作光明想。心要好好地取光明的相,然后在光心当中睡眠,它会使睡眠时心没有黑暗。这都是缘起,心这么作意,想一想光明,以这种缘起在睡眠里不会有黑暗。

就像我们供灯为什么会得智慧光明?就是这个道理。你供水为什么心地清净?也是这个道理。所以,不要把事和理分开。缘起上你只要这么一想,如是作意如是现,就处在光明当中。当然这不是胜义光明,但是心这么一作意就有它的作用。你作意光明,不可能出现黑暗,你想的是黑暗,也不可能出现光明,不然缘起就不服顺。

一个人如果喜欢黑暗,就表示他的心不是太光明。黑也是有它特别的表示意义。你看吸毒的、嫖娼的、偷盗的,做各种坏事的,种种都是黑业,他喜欢在暗的地方做。光明就表示是一种坦白,所以要想光明。

睡眠前看电视,心里起了很多响应,它都是暗的,就会使你的睡眠乱七糟,这些都不好。现在我们要重新来整理自己的生活,这非常重要。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人们养成了很多不好的习惯。不必说其它,连一个正常的作息都无法维持,可见颠倒堕落到什么地步!这里面有多少错乱的见解、习性!所以业果愚增上无数的惑业,使人处在一种颠倒妄为的状态里,实际是毁灭自身。这是人类不顺缘起,随心所欲而导致的,所以这个心是大家都必须要整理。

念者,谓闻思修诸善法义所成正念,乃至未入熟睡之际,应令随逐。

睡眠还要保护正念。正念的含义很多,总的就是对于所观境铭记不忘。这一个总的体相要配在每一个具体的法义上。对于闻思修各种善法义所成的正念,在还未入睡的时候,要让它跟在心上。

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很重要的缘起上的道理,这叫“意转”。关键就在于缘起上就依着最初点的状态,不断地旋转。就好比车一往西开动,以后就一直往西运行,它的方向盘一转向东,车就开始向东行进。方向盘掌握方向,运转方向盘就好比等起,它决定车的路线。所以,睡眠等起是最关要的。由于睡眠等起的状态,使得睡眠转成各种善、不善和无记。睡眠有这种意转的缘故,如果睡的时候有善法的正念,就使睡眠转成善性。所以,要具足正念来睡眠。

当然,这个正念根据各阶段修学的情况,可以因人、因事、因法配合不同的正念。有些可能是今天出现要珍惜人身的正念,那就想一想怎么珍惜人身。有的是一辈子直到临终时都要起的一个正念等等。所以,要有意地忆起这个法,使得心中存着这个正念入睡。

它的效果就是:

由此能令已睡沉时等同未睡,于彼诸法心多随转,总之,睡时亦能修诸善行。

最开始的启动非常关键,启动后就不用去管它。入睡之后,即使睡得很沉,也等于没睡一样,心会自运转,会在已经作意的各种法上运转。总的来说,就是在睡眠里也能够修法,能够行善。关键点就是最前面要把它发动起来,之后它会自己运行。

有些人问:怎么可能自己运行?其实睡眠时我们也是什么都没管,但身体里的各项活动都是自己在运作的。而且睡眠是修行的好时机,很多人在睡眠中开悟,或者在睡眠中很大进展,或者在睡中见佛、见菩萨,当然密宗更加有梦光明的修法等等,这些全是利用睡眠来修道。缘起上把握了,自然就会进入修法,你不用管它,它自己会修。

以念佛为例,白天念得熟的话,它的串习力会渗透到梦里,在梦里面一样念。那个时候你也没怎么管,但是由于串习的势力强,所以就进入梦里。

总而言之,不要太相信第六意识,它只不过是一个依缘而起的小泡泡,我们还有更强大的组织,缘起配合好了,不可能不相应。

正知者,谓由如是依止念时,随起烦恼即能了知,断除不受。

这里要知道念和正知的关系,念在前位,正知是后位。就是依着念,它起什么状态马上能够觉察。不好的就会停掉,好的就会坚持。这就是以正念来发展正知的道理,这都是缘起,不要搞乱了。

正知,就是由于这样依止正念的缘故,到时随便起什么烦恼,自己就能觉察:噢,又起了贪,或者又在动这个妄念。他自己会觉察,然后管制、停止。我们修心,就一定要把它的系统全部改善,真正修得好,全部都会走向良性循环。所以,修法是一个安乐的事。你全部都整顿好了,那就确实不违缘起,当然时时都会受用法乐,时时都处在一个清明安详的状态。

所以,我们作为一个有志气的人,就应当在这上面不断地立愿,时时都发愿,一辈子好好修行。

起想有三。

“起想”,就是要发起三种想:一、不越过起床时间的想;二、发起悎寤瑜伽欲乐的想;三、不舍善法的想。这都是贯彻修行的关键。

夜晚的睡眠是连接两天的中间环节。这个处理好了,就使得善法紧密衔接,能够日新月异,不断地在善法上运行。中间有一段没有衔接好,第二天就会出现亏损,那样也不叫做珍重了。

初者谓一切种,其心不应为睡所蔽,应以精进所摄之心,惊慑而眠,犹如伤鹿。

不越起时之想怎么做呢?就是在任何情况下,自己的心都不应当被睡眠蒙蔽。睡眠处理得好,当然能修养身心,在发精进上很有势力。但搞不好,它就成了烦恼,就会蒙蔽住你的心。所以自己是一个杀烦恼的战士,就要晓得我任何时候都不能被它给遮蔽。

怎么样才能不被遮蔽呢?首先自己的心要提起,自己的心已经软了,那肯定就被它俘虏了。所以,要用一个精进摄持的心,在一种惊觉当中睡眠,就像受伤的鹿那样。受伤的鹿它不敢丧失警惕,为什么呢?因为它感觉有生命危机。自己稍微睡过去了,就会被猎人捕杀,所以一直保持警醒的状态,稍微有一点动静,马上就跳起来逃跑。这叫做自我防护意识。

现在我们只是一种我执来防护,我们的自我防护意识是一种被业果愚所感染的愚痴动态。其实,真正的自我防护意识是防护慧命,不被烦恼所伤。如果没有这个内涵,所谓的防护就是强调“我的尊严、我的权力、我的个性”等等,这一切全部是愚痴,愚痴的一种保护虚假自我的行动,都是烦恼性的,都是非法的。这里要求全部有法的内涵。之后防护意识就是指时时护住自己的法,不被烦恼伤到,这才叫做自重。

由此睡眠不甚沉重,不越起时而能醒觉。

有什么作用?这样就要发一个愿:我不要睡得很重,到了明天该起床的时候,我就要很快起来。要存这样的心,这些都是要克服自己的惰性。你能这么想,就不会说:“今天终于可以好好睡了!”然后他完全放松,胡乱地随着睡眠去了。如果有一种惊醒,比如有个责任心,明天要干什么,不能误了事,他就会处在惊觉当中,一到那个时候就会马上起来。如果道心重,自然能做得到。如果道心薄,就很困难。

所以这样想了以后,睡眠不会很沉重,而且不会超过起床的时间,一下就能醒来。只要他养成习惯,就会天天在这个时候起来。

二者谓作是念,我今应修佛所开许悎寤瑜伽,为修此故,应大励力引发欲乐。由是能依佛所开许狮子卧式眠无增减。

第二,就是要发起悎寤瑜伽欲乐的善念。就是我现在应当修佛开示的觉悟瑜伽,为了修这个的缘故,要尽力地引发欲乐,然后就安住在这样很强的欲乐当中。

觉悟瑜伽要贯彻在醒觉位的一切时,都不能离开。为了使心上趣入的势力大,所以不断地要这样作意起想。结果只要这个等起转起来了,之后他的方向就会往那上面不断地趣入。一串习坚固了,一启动就是这个点,不会往别的地方走。这就是控制的原理,他的控制就是看心怎么启动。

这里,在心里要做一个预先的设定,要起一个想,它就会一直牵引着你往这条路上走。什么都是在念头上转的,什么都是随着欲乐而行的。所以,晚上也一直护着这个欲乐,每天都按照这样来提持,以后就成了习惯了。这些事情都贵在实行,只要去做很容易做到,却足够受益终生。

这就是想:我要修佛说的觉悟瑜伽。为了这个目的,我现在要励力地引出欲乐,我一定要好好修这个觉悟瑜伽。这个念头一来了就管住了身心,就不可能胡乱来,他就能遵循佛开示的狮子卧,不增不减地实行。

三者谓应作是思,如我今日勤修悎寤及诸善法,明日亦应如是勤修。由是于善欲乐相续,虽忘念中亦能精勤修上上品。

第三,起不舍善法的善念。应当这样想:就像我今天非常勤奋,修了觉悟瑜伽和各种善法,明天我还要这样勤修。以这种心,就使得善的欲乐一直相续不断。

睡眠是两天间的连接部分,而睡眠最关键的又是在它的最前位,那个时候最关键的就在于要处理好等起,要起善意乐。一旦睡进去了,就管不着它了。所以,之前就要把这个等起处理好。这是由外到内、到密一层层地把缘起上调好。外你得先洗脚,把身心整理好;然后内你得观光明,作狮子卧;密就是在自己心里把程序设定好。这就叫睡眠前处理好了,然后就睡吧,不会出问题的,之后这个善念它自己会起作用。

由于在缘起上已经起了这样的等起,自己的心里已经不断地说:“我不能舍弃善法,今天很精进地修了法,明天还要这样。”这样法就不会听不到。你已经很诚恳地这样发了心,还不照办是不可能的。

所以,由于自己的心这样趣入了,就像一辆机器的技术员,已经把程序全调好了、开动了,他就可以睡觉了。这套机器会按设定的程序自动运转,不会在别的程序里运作。这就使得善的欲乐不断地相续。欲乐这样相续,就增长了势力,会增得很强。即使在忘念里,也能够精勤地修上上品,可见有多厉害。照理说忘失了正念还能修善?不但能修善,还能修上上品,还能精勤地修。这就说明,一旦串习成势力的时候,就会进入到一种自动的运行状态。但这个自动不是无因的意思,而是说已经串习成性了以后,它会自行运转。这就要晓得,不只是第六识的问题。如果只是第六识,那我们一忘念,它怎么还能运作呢?很多事情是即使忘失了正念它还会继续,这就说明愿力很重要。其实这个欲乐就是愿的意思,我们每天念《普贤行愿品》发的愿是愿的总纲,分开来有无数细目,其中能将一切善心全部含摄无余。当然,作为次第修行的时候,须要一分一分的在若干阶段里不断地渗透,每一分都是愿的体现,最终完全变成你相续的本身。所以,这里说的欲乐就是愿,也表明愿力不断地加强的时候,它会自行运转,“不久当成普贤菩萨”是决定的。

举个例子,修行好的人,在生病昏迷说胡话的时候,说的也全都是归依、发心或者诵经等等,这就看出有很深的缘起力。又好比一辈子不断发愿往生西方,已经是昏沉得不知所以的时候,他还是合掌望着西方,说:“阿弥陀佛怎么还没来?”这样佛不是照样会来接引?

再举一个世间的比喻,男女间爱得很深,那发高烧说胡话的时候都会念着对方。而且势力还不小,这是世法上的精勤修上上品,对不对?

此食睡行若能无罪具义而行,现见能遮众多无义虚耗寿数故,如圣者无著引经,如所抉择而为解说。

这就说到睡和吃两大事件,跟修行的关系极其紧密。这两项没有处理好,就会大量地浪费暇满人身,而且会增长很多罪业,无意义地虚耗。但是如果能无罪地具义而行,那当下就能看到,会遮止掉很多无意义的虚耗人身。所以,这就是法王说的:“常作自心之善师,一切所作当具义。”

在日常的所作里,吃和睡占很大份量的。如何使得它具义呢?就是要做自己的老师,不要随这个业果愚的小孩,顽劣的习性转。你不做自己的老师,就会跟着他走而失去控制。这个吃和睡的欲,充满了愚蒙、颠倒和迷乱,所以必须得整理。不整理的话,从身到心、由外到里,整个系统就都处在混乱的状态当中。这种东西都是跟生死相应的,就在这里不知道起了多少烦恼、罪染。

原先认为吃饭、睡眠这有什么重要?我每天在那儿一打坐,保证能得道。事实上,如果连睡眠、吃饭都处理不好,又哪里能修得好道呢?

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本论就按照圣者无著在《瑜伽师地论》里引经所抉择的那样做了解说。

如是唯除正修时中所有不共修法之外,加行、正行、完结、中间诸应行者,从此乃至毘缽舍那,所修一切所缘行相,皆如是行。

这是做一个总的交待。除了在正修当中有它不共的修法以外,在加行、正行、完结以及修法中间,所有应当做的,从这里一直到毗钵舍那之间,所修的所缘行相都是要按照同等的方式来做。

这里要知道共和不共。就好像上课,中间讲的课每天不同,这叫“不共”;前后的念诵都是一样,这叫“共”。同样,除了当时座上有不共的修法以外,其他前面加行的修法,中间正行共同的原则上的事,以及最后完结的修持和座间的四种资粮等,全部都是一样的内容,每天都要按照这样来修持。定了以后,就不再更换,主要看你能不能做到,能做得到就是好汉。

已释中间所应行说。

以上解释了修法中间所应当做的行为。

思维心中的法道

1、 思维“精勤修习悎寤瑜伽,于眠息时如何行”这一法行的功德胜利,引发对此修法的欲乐。

思维修行人于眠息时应当如何行持,特别要按实际操作时的次第,明确每一步骤应该如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