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坏苦的方法论

学习坏苦的方法论

学习无常、苦、空这一类教法,容易出现下面这些偏差:

第一、简单地记住了一个结论,就以为自己懂了、会了。对于本来要借助道理观察后才证明其成立、才生起认识的这些结论,怎能如此草率?

很多人不理会因或推理,直接说出一个结果。如果记住了结论就等于学会了佛法,那么佛法的结论并不多,比如“万法都是缘起,所以无自性”“轮回周遍是苦”,都很容易记住,但这只是自欺而已。自以为懂,内心并没有发生实际上的转变,拿着佛菩萨的法语认为是自己的智慧,以此将障碍自己的听闻、思维、修习。

第二、观察不能具体落实,离开生活实际谈一种抽象的理论。

这样的理论是失去具体、鲜活体验的理论。虽然理论上头头是道,但一旦落到自己当下的身心境界上,就不知道该怎样观察对应,不知道自己的五蕴是怎样苦、怎样空、怎样无常,这个世界里的众生又是怎样苦、空、无常。

第三、不知道需要反反复复地观察、练习,才能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和心态。由于欠缺基本功,导致对佛法不能以心深深地融会、契入。

第四、观察不能准确定位。

观察本应严密、具体。首先明确观察的对象是什么、在哪一点上观察、按哪几步观察,如果这些没有定好,只是漫无章法、盲目杂乱地观,并不一定成功。

世间的生活现象多如牛毛,每个现象又有方方面面的相状,如果在观察时分别心无规律地随意移动,从东想到西、从南说到北,则不可能由观察推出所求证的结论。

下面再结合坏苦谈谈这些问题。

要由观察引生结论

佛法中的“一切有为法都是刹那性”、“一切有漏法都是苦性”等等,都是通贯一切有为法或有漏法的大公式、大共相,能推证一条,也非常了不起;能在心中明了一条,也高出一切世间智慧。但这需要如理观察才能得出。如理观察是因,佛法上的大结论是果。

一般人容易犯自欺的毛病:自己之前未触及到的深广佛法,仅仅听了几遍,心里记住一些词句,就以为懂了,这就是自欺。

当与人交谈起来,时时会有一些感觉,似乎都懂了,就以一种通达佛法的姿态说话。比如:“这些很简单,诸行无常嘛,就是有为法都刹那无常;轮回嘛,都是苦,我们应当发出离心;空性嘛,就是无自性……”仔细检查起来,其实一个也不懂,因为心态和行为没有任何转变。凭这种心理来学佛,就犯了自欺、不诚实的毛病,难以得到真实的法益。

一个佛法上的结论只有一句话,一种重要原理方法的提示也只有几句话,都很容易记。但记住或背得滚瓜烂熟并不代表内心得到了佛法结论,也不代表掌握了这种原理方法。很多人自以为懂,导致障碍进一步思维,更深入的思路被完全截断,多年之中连最初步的修行也无法如量生起。

法本的语句都是指示,尤其结论,需要自己逐步地思维认定、修行求证。如果只是简单地重复书本上的语句,要数录音机最会重复,但不代表它懂什么道理。直到能破除原有的观念、出现新的行为方向之前,都需要我们通过观察努力地引生定解。生起定解后,还要安住在定解中再再串习,逐渐扭转原有的颠倒心态。

释迦佛的教法经得起任何考验,我们可以不断地去观察。越观察道理越明晰;越观察,越对法生信心。

观察要具体化

观察必须结合生活实际,离开了现实生活,不可能有其他观察方式。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所见所闻的生活现象和历史上的故事,在这些材料上展开观察,看看能否印合于佛法的道理等等,经过审思明辨而生起的智慧,会像眼目一样指导我们的修持和行为。

事与理是不能脱开的。所谓理,原本是在生活现象中存在的原理、法则。所以学习佛理一定要在生活现象上来印证。生活现象是学人最重要的观察之处,佛法如如而存在,就看有没有智慧发现。正确地见,称为正见;颠倒地见,就是邪见。

具体的生活由于是曾经发生的事实,是经验过的现象,因此用以对应衡量前因后果、相状作用,容易得出结论。尤其是亲身经历、见闻的事件,内心有现量感受,一旦再以观察认证,就会生起坚定的信解。

总之,凭空不可能生起佛法的认识。学习坏苦,要用心去观察生活中各类快乐的苦性,要如实地看到:是这样生起乐受,是这样贪著,变坏时又是这样引发痛苦。运用思维印合坏苦的法义时,如果能够一一观察到位,就会信解这是真理,无可否认!一条得到证明,又一条也得到证明,辗转地观察,发现完全与真理吻合,就一点一滴地从心底对法生信,生起不可夺的胜解。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而扫除颠倒的见解、心态和行为。佛法称地前凡夫修学的地位为胜解行地,就是此时一切都由胜解把握自心而修行的缘故。

目前,如果生活在一派享乐的环境里,每天看到鳞次栉比、高耸入云的大厦,大街上跑着一辆比一辆高档的轿车,来来往往的是时髦的俊男美女,超市里商品琳琅满目,各种娱乐层出不穷……一切都似乎以很美好、很温馨的形象呈现在眼前。这时觉得生活很美好的想法就是四颠倒中的乐颠倒。

因为不明事理的我们从没有观察到“乐后是苦”的事实,由此导致行为的逻辑如此简单:既然快乐,就应该享有。因此,身处在天堂般的都市里,全副身心地投入,梦想大干一场、尽情享受一番。是这么颠倒的冲动。

现在要遏制它,就必须生起对治的力量。这又需要在观念上取得完全的转变,要生起非常深刻的坏苦观念。每当快乐的境界现前,如果内心有深刻的坏苦观念,就能立刻起作用,能作意眼前的快乐是坏苦,贪著它只会带来痛苦,由此有效地停止享乐执著,否则会比登天还难。面对层出不穷、一个比一个更具诱惑力的五欲快乐,在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门头,快乐的魔咒不停地鼓动人心,全身陷在快乐假相的包围中,有几人能超越?几乎全军覆没。

但观念要从根本上转变并不容易,必须经过一段艰苦的观察修。因为深刻的观念转变,并非表面、浮浅的一点知道,而是在观念上真正翻身,好比一根毒树,不是只在枝头上摘掉些叶子,而是要连根拔除。每个人都应以自知之明检视自己意识深层里究竟有没有坏苦的观念。

问:怎样才能使观念从根本上转变,而不只是简单地了解呢?

答:这需要有观察上的练习,对种种快乐现象做扎实到位的具体观察。每一次要衡量到此种乐的后面必定有苦相连,否则就一直不停止、不放弃,好像做几何题,要完全证到了才罢休。能按这样操作,经过多次观察,“快乐是坏苦”的观念即可形成。

开始时,也会东摸西碰,始终定不准它的体相、因果关系、心理状态等等,这也很自然,因为凡夫心处理现象的信息有一个过程,对多方面的信息,一时很难把握准确:到底从哪一点入手,到底在哪个侧面观察。但只要坚持下去,最终会准确地衡量到位,这时会在心中明确呈现缘起上的法则或佛法义理。之后,再扩展开来,往其他现象推究,无不一一如此。

有时候,心里忽然抓到某些线索,得到一些灵感,但不是很明确、很肯定。继而沿着线索,细致地一一对应,就会非常确定地落实下来。此时信心自然加强,一旦量上达到了,理解也更深刻、稳固。最终坏苦观念深深刻在心里,再碰到快乐的现象时,立即就能提得起、用得上。

一般人对佛法的认识不容易从心中自然得到。比如《广论·中士道》引用《瑜伽师地论》,教授怎样不让自心在三种受中成为三毒之因,其中对乐受应观是苦,灭除贪欲。直到经过一定量的思维之后,才懂得这方面的内涵。由于懂得了一点,就对诸佛菩萨的言教生起尊重,最后确实会相信,这是初学者的一条必经之路——一定要生起坏苦的观念,一定要清楚地衡量到“有漏乐的后面有苦相连”。

从观察的过程中产生力量

此处力量有两种,一、心中定解的力量;二、观察自身的力量(多次练习观察,观察的能力就很强,这是由等流作用决定的)。

力量要从实战中练出来。就像打拳,只看拳谱还不足够,必须通过实战、体会才可能学会。只要勤于实践、善于观察,拳谱里的一套拳法自自然然就能打出来,一步步的功夫境界都可以达到。而且,拳的力量是渐渐练出来的,心无旁骛、一门心思地练,力量自然形成。一般人易犯“眼高手低”的毛病,虽然只那么几招,没什么难懂,但不去练习就始终也打不出来。学习佛法也同样需要反反复复地练,不是用手脚、不是用口,而是用心去练。这种练,很大部分属于观察。

观察的力量只在实际观察的过程中产生,按照佛法的理则正确地做观察,观察力就会生起来。一般人不肯低处做死功夫,认为简单、容易,在心理上首先犯了“轻法”的大病,导致练不出观察的力量,引生不出定解的力量。

正确的学习方法,就是扎扎实实地做基本功,好像小学四则运算,学会了是很简单,但没有当时一道题一道题地去演算,能学会吗?每当学习一个新的运算法则时,都要练习几十乃至几百道习题,才能真正掌握。原因很简单,以前我们的心从没有触摸过这些运算法则,它需要自己用心实际地运转几十次,才能记得住,才能按照那套程序去运转。话又说回来,就那么几个法则,练熟了就能运用自如,拿它来解决各种问题。由此看来,通过实际操练才能掌握,老师只能起指导的作用。

有些学生只在上课时听老师讲,下课后书本扔在一边,去玩其他的,一遇到考试,只能打零分。他不按要求去练习,没有动用过那些公式,根本不知道怎么按步骤来运用,所以什么考题也解决不了。老师讲的并没有错误,但这毕竟是老师心里的东西,仅凭耳朵听一听,即使看起来学了很多,却没有成为内心实实在在起效用的知识。

同样,我们听了“有漏乐是坏苦”这条公式和以理证成的方法后,紧接着就要自己独立开动思维,进行大量的观察,以求达到透彻决定。不然在面对实际境界时,就不可能生起敏锐的观察智慧,继而看破、放下,既不知道眼前的乐受是如何生起,也不知道快乐时自己是怎样的心态,更不知道快乐过后将有什么事情发生,一切都糊里糊涂。

全知麦彭仁波切对于坏苦的指点只有几句话,如果考问你:“真的学会了吗?真的学好了吗?”你作何回答?只有那么简单的几点,为什么一到红尘里面,就全都糊涂了?为什么意识不到快乐是苦呢?

问: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状态?

答:因为我们的非理作意已经串习过亿万次,不需勤作都会觉得五欲快乐“那个很好”“这个我要”,这套程序非常任运地在运行。

面对五欲快乐,串习上有两个方向。颠倒的方向:认为是很好的快乐,由此发动自心立即驰求。正确的方向:认为乐后面有苦,由此遮止心的贪求。作用机制一样,方向却一反一正。

如果没有在具体的快乐现象上观察与苦相连,没有通过大量的观察来引生深刻的定解,又没有反复不断地作意“乐是苦”,那么在碰到境界时,自然不能有力地提起“乐是苦”的正念。正念尚且提不起,怎么能遮止贪欲现行呢?总之,没有学好“坏苦”,所以得不到佛法的真实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