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念三宝经释•讲记

随念三宝经释——无尽吉祥妙音讲记

全知麦彭仁波切 著

智圆法师 译讲

我们先解释注释的名字,经名后面会详细讲解。

无尽吉祥妙音

“妙音”是从能诠的角度来讲,因为这部殊胜的注释能完全开显佛陀所说《随念三宝经》的密意,所以是妙音。

“无尽吉祥”是妙音的作用,大家来听闻、思维这部注释的含义,会有很大的收获,可以给大家带来无尽的吉祥。“无尽”是指发生作用、发生影响的时间。有些法的作用是有尽的、有限的,到一定时期,这种作用就会消失,而这个妙音的作用是无尽的,也就是尽未来际、尽虚空界也不会穷尽,源源不断,相续不绝。从这里可以看出作用之深远、作用之广大。“吉祥”是圆满、妙好的意思,这里所说的吉祥包括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吉祥。

如果大家的心能契入这个妙音的所诠义,就绝对会日日夜夜、生生世世恒时吉祥。为什么会生起无尽的吉祥呢?因为佛法僧是万千吉祥的殊胜源泉,而通过这部注释的开显作用,又能够让我们的心对三宝的功德获得正确认识,这样真正的信解就可以生长起来,从而趣入一切正道,不断现前从凡夫地乃至佛地之间的无尽吉祥。在每个有情的生命历程中,有这样一道门,进了这道门,就会得到无尽的吉祥,没有进入这道门,就会陷入无尽的衰败当中,这道门,就是皈依。如果我们认真闻思这部注释,对三宝的功德生起真实的信解之后,就决定会立下誓言,尽未来际永远皈依三宝,这样身心随顺导师的言教,和僧伽共同修学,从此就会拥有崭新的人生,就会不断现前无量的吉祥。

对这种作用,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注释的后面这样断定地说:“具慧者们如果忆念三宝功德之后,承诺它是真实、永恒的皈依处,从此便能开始断尽三有,且有了恒时安乐的开端。”他又说:“对此处信解之后,仅仅念诵一遍此经也成为以三宝展开宣说的所有一切善根的源泉,何况演说等的功德,更是无量。应知,谛听一遍此经,仅仅以此也使得人身成为具有大义。”

南无格日曼扎郭喀雅!

(顶礼上师曼殊师利!)

下面是顶礼句、祈愿句以及引文。

首先顶礼文殊菩萨:

解脱三有寂手持慧剑,摧伏轮回欺诳四魔军,

驾驭幻轮文殊勇士者,彼之足莲为我顶庄严。

首先解释“寂手”:是指远离粗重的柔和的手。“四魔”,是指烦恼魔、蕴魔、天魔、死魔。从有漏蕴的角度来讲,成就有漏五蕴的因——诸烦恼是烦恼魔;以烦恼为因而成就的有漏蕴是蕴魔;贪著妙欲是天魔,它是断尽有漏的对治道的障碍;使有漏蕴灭尽是死魔。总之,有漏蕴的因、有漏蕴本身、有漏对治道的障碍以及有漏蕴灭尽,分别是烦恼魔、蕴魔、天魔、死魔。“幻轮”:幻是幻化,轮是指相续不断。

下面回到颂词,前三句是讲所礼境文殊菩萨,第四句是讲顶礼。“解脱三有寂手”是能持,“慧剑”是所持,能持智慧的就是解脱三有的断德,“寂手”表示解脱一切欲有、色有、无色有的执著而寂静的相续。在断的同时,证德智慧会自然现前,所以叫做“持慧剑。”再从能对治、所对治来讲,能对治是智慧,所对治就是轮回欺诳四魔军。这是显示大智慧能断的作用。

从智慧的作用讲,能对治是智慧,所对治是四魔。《大智度论》中说:“除诸法实相,余残一切法,尽名为魔。问曰:何以名为魔?答曰: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魔是迷乱力妄现的相,包括烦恼魔、蕴魔、天魔、死魔,也就是诸法实相之外的一切法,能夺去慧命的缘故,叫做魔。所以魔的对治唯一是智慧。在没有智慧时,就会被欺诳的四魔所支配,以非理作意而流转。在智慧现前时,照见有漏法欺诳的自性,就可以出离轮回,这就是“摧伏轮回欺诳四魔军”。

“驾驭幻轮”,是指在四魔灭尽获得大自在的同时,从大智慧当中流现无量无边的妙用,相续不断地任运示现。

对于这样的文殊勇士,全知麦彭仁波切以自己最尊贵的头顶礼文殊菩萨的足莲,这是表示恭敬之相。这样顶礼文殊菩萨,也是为了开启自性本具的智慧。同时也是在启发我们:如果没有文殊菩萨的智慧,我们的心识就会被无明障碍,无法认识佛法僧三宝的功德,而有了智慧,就会如理认识三宝无尽的功德之相。这样以智慧了达,就能发起真正的信解,所以首先顶礼文殊菩萨。

第二颂是祈愿句:

智悲满分佛陀皎月轮,圣众星鬘围绕而严饰,

散发能消三有瘟疫恼,圣法甘露妙光愿吉祥。

第一句讲佛,第二句讲僧,第三、第四句半讲法。在前三句当中,满月比喻佛,星鬘比喻僧,月光比喻法。十五的满月没有丝毫欠缺,这是比喻佛陀的智慧和大悲已经究竟圆满。学道菩萨虽然也有智悲,但是还不圆满,还有部分没有证得,智悲满分唯一是佛陀,因为智悲圆满,所以佛陀就成为尽虚空界无量有情的导师。在月轮显现时,有无数星辰围绕,使月轮显得非常庄严,同样,佛陀出现在世间时,有无数大小乘圣者围绕佛陀,成为佛的眷属。比如释迦佛出世,有文殊、普贤、观音、地藏,以及目犍连、舍利子、须菩提等菩萨与声闻围绕而庄严。这体现出佛是诸菩萨父,是众圣者王,也体现出佛陀教化之大。月轮在虚空当中出现时,能给大地众生带来极大的利益,因为她的光明照临世间,可以消除瘟疫的热恼,月光具有这样的妙用。从月轮中散发妙光,是比喻从佛陀圆满的智慧和慈悲当中流现出无量的甘露圣法。因为佛有圆满的智慧和慈悲,所以见到众生备受三有瘟疫的热恼,决定会宣说能对治三有的圣法。佛宣说的圣法能够将众生从一切三有怖畏中救拔出来,所以如同甘露;又能破除众生心中的无明,显示出一切所知法的相,所以是妙光。在这个热恼世间,如果没有如满月般的佛陀出现、没有圣众星鬘的围绕、没有甘露圣法的光明,就不会有任何吉祥,只会充满衰败,众生都将生活在内心黑暗的状态当中,非常痛苦。只有三宝住持在世间,世界才会有光明,人心才会得安乐,所以全知麦彭仁波切祈愿以三宝的加持,令世间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吉祥。

下面是讲经之前的引文,也就是在随念三宝功德之前,在我们心中必须要确立的认识。这个引文可以分成三段来讲,第一是思惟苦而引发寻求依处之心,第二是观察法而认定自己的皈依处,第三是认定皈依处之后应当随念。(注意思惟的次第,是首先以理认定好皈依处之后再作随念。)

我们寻求依处的动机,实际就是内心最基本的想离苦得乐的愿望,所以我们首先要思惟:三有世间的一切唯一是苦,而且这个世间又不能提供一种灭苦的方法,这样就会在心里产生寻求依处的迫切之心,这就是皈依的真实动机。

既然自己想求皈依,所以在确定谁为皈依处时,就应当持一种公正的态度,也就是要观察谁能说出止息痛苦的正法,只要能说出这样的正法,那对这个说法者、所说的教法以及随学者就可以持为皈依处,也就是要从法上来认定自己的皈依处。怎么观察一个法是不是灭苦的正道呢?这就要从缘起上思惟,也就是要了达一切法都是缘起生,苦也不例外,也是由苦因产生,这样以能否对治苦因这一条标准就可以分判出正道和邪道,因为佛说的无我之法直接和苦因相违,而外道所说的法和苦因可以相应,所以,只有佛法才是正道。

这样认定皈依处之后,为了发起一切正道,就要着重修习正道根本的信解,也就是要通过随念功德而建立真实的信解。

以上是引文的要点,下面具体解释论文。

1、由思苦而引发寻求依处之心

此处,茫茫三有大海之中,自他一切三有有情的希欲,唯一是希求安乐。

这一句是要我们懂得,每个有情都是唯一希求安乐,不想要痛苦。我们自己是这样希求,其他一切有情也是这样希求。只要是有心识的有情,谁不想要安乐呢?谁生下来只想要痛苦呢?在这个世上,下至蚂蚁蚊虫,上至梵天帝释,都是在追求安乐。现在要问:追求安乐的有情真的得到安乐了吗?如果有情希求安乐又得到了安乐,那确实是很幸福,轮回世间也是很美好的,不必要再去祈求救护。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所以下面语气转了一下,全知麦彭仁波切说:

然而以宿因力所致,从无间地狱乃至有顶之间的苦乐舍受诸显现,犹如多色图画一般,对于彼等善加思惟、斟酌的话,则如一锅沸水中煮着上下翻滚的大米,这尊卑、兴衰、苦乐等一切,必定如瞬间戏剧、闪电一般迁移而不定于一处。

虽然人人都想安乐,但是以宿因力,个个都不快乐。这个道理怎么理解呢?这就要观察“受”,如果“受”上有真安乐,那就可以成立安乐,如果“受”上没有真安乐,那就唯一是痛苦的自性。观察的对象就是我们根识前的一切三有显现,从无间地狱一直到有顶——非想非非想天之间的苦受、乐受、舍受诸显现,重点是观察苦受、乐受、舍受这三种受。尽管三有有情有各种各样的苦乐感受,就像多色的图画一样千差万别,但是我们以智慧观察时,就会发现都是无常坏灭的本性,没有丝毫实质可言。

比如,现代人追求安乐,而且有些也自以为拥有了幸福安乐。他们的安乐概念是什么呢?就是感官享受,也就是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获得很舒适、很丰富、很刺激的一种乐受,他们认为能够拥有这种乐受,就是幸福,如果不具有这种乐受,只是粗茶淡饭,那就是人生的痛苦。其实这是一种很颠倒的认识。假如感官享受具有常恒、坚固的自性,也可以不必要去寻求另外的安乐,但是问题不是这样,这些乐受就像瞬间的闪电一样,很快就会消失,本是幻化、无有实义。假如把希望寄托在这样一种虚妄没有实义的乐受上,最后只能是失望。

以此类推,以生灭心所变现的轮回,本质上注定是一种轮转迁变、循环更替的相。因此说它像是“沸水当中上下翻滚的大米”,尊贵至极就是卑下,兴盛至极就是衰败,欢乐至极就是悲伤,都是物极必反,没有可以信任之处。而且从微细无常的角度来讲,又都是刹那不住的幻化相。注释中“一切”和“必定”四个字是说明这是周遍决定的法印。“一切”是指三有一切显现法,“必定”就是唯一决定,没有任何模棱两可的不定。意思就是,这种行苦的自性是遍及于一切苦乐舍受的显现上,这样就可以一概决定,三有并没有真安乐。

“瞬间戏剧、闪电”是显示刹那无常,也就是幻化客尘,过眼成空。在这个刹那性上面哪里有真正的安乐呢?大家想想:这只是一种虚假的相而已,在这个上面能不能获得真安乐呢?一般人认为的安乐,实际只是眼识和色相接触时所引起的受,或者耳识和音声接触时所引起的受,或者舌识和味接触时所引起的受,人们认为这就是真安乐,但是实际上这只是妄识面前显现的迷乱相而已,不可能停留到第二刹那。所以,人们认为的乐,本质上只是坏苦和行苦。

下面再进一步从“因”的角度作观察:

进而言之,以无明一向欺诳的心识,之所以对福善之业,纵以勉强牵引亦不趣入,不善业却自然随转,正是由于宿世积习之力,势如鸭入池塘,鹰赴尸林。

这一段是从因上观察三有众生得不到安乐。轮回的因是什么呢?就是无明,我们这个虚妄分别心百分之百是以无明所欺诳,我们认为人有自性、法有自性、这个是我喜爱的、那个是我不喜爱的、这个是好、那个是不好,诸如此类的心,都一概是“以无明欺诳的心识”,叫做妄识、邪分别、妄情、非理作意。轮回的作者就是虚妄分别心。这个心识的状态如何呢?就是“对福善之业纵以勉强牵引亦不趣入,不善业却自然随转”。对于能生福德的善妙之业,即使努力引导他趣入,也非常困难。而不善业呢,却不需要教,自然就会随转,这就是凡夫心的不自在相。为什么会这样不自在呢?原因就是因为“宿世积习之力”——过去生生世世串习的习气力,以这样强的习气力,对于以贪嗔痴造恶的方面,不由自主地就会趣入,就会缘着境界起执著,但是对于戒定慧却很难安住。这种情形,以旁生界的现象来比喻说明,就是犹如“鸭入池塘、鹰赴尸林”。生活在藏地的人都知道,老鹰在天空当中飞翔时,只要一见到尸陀林的尸体,就会不自在地立即俯冲下去。这个现象说明什么呢?说明三有众生以习气力,不需要别人推动,自然就会随业流转,但是与习气相违的方面,却难以趣入。比如对于老鹰,你要让它吃草,它绝对不愿意去吃。水鸭也是这样,它的习性决定它不由自主地就会趣入于池塘中,如果把它放到旱地,就会死掉。这样大家就可以了知,三有的一切显现都是受迷乱习气的支配。十二缘起的源头就是无明。

下面是结论,也就是由前面的理由,成立以无明为因,不会出生安乐:

因此,以无明之因非但难获幸福安乐,还将转令痛苦加剧。倘离圣道,轮回漂荡,将无休止而流转三有。

我们需要观察无明是不是安乐的因,如果由无明能够得到一分真安乐,我们也可以一直信任无明、依止无明,但实际上以无明绝对不可能获得安乐,就像以黑暗不可能得到光明的温暖一样。以无明这样的因,不但得不到安乐,而且会使你的痛苦加剧,所以我们不应该信赖无明。《四十二章经》上说:“切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不依止圣道,只是凭自己的颠倒心我行我素,那是绝对没有出路的,因为在根源上已经颠倒,相续而来的决定只有烦恼杂染、业杂染和生杂染。所以注释中说:“倘离圣道,轮回漂荡,将无休止而流转三有。”这就是普天下众生的痛苦状况。

为什么远离圣道会是这样的情形呢?因为无明的对治唯一是圣道,离开圣道就没有对治,而众生在没有对治的情况下,决定只能是随着业风飘荡,以迷乱习气力的推动,无休无止地不断流转。比如一个病人,如果离开能治病的药,他就会永远沉溺在病苦当中,而且是无休无止地痛苦下去。整个轮回的众生都是这样悲惨的状况。

以上的内容,概括起来讲,就是每个有情都希求安乐,而且这些还没有觉悟的有情,他们一直认为三有当中存在安乐。三有当中有没有安乐呢?我们可以观察整个三有的果和因,也就是对受和因作观察。首先,三有当中的一切受——苦受、乐受、舍受,都无有刹那顷的安住,瞬间就会消失,所以受本身并没有实质,实际只是行苦的自性。在这一点上,大家要觉悟,在虚妄的假想上永远不可能具有真正的安乐。然后就是观察因,三有的因就是无明,或者说是邪分别,从这个无明的因能不能出生真安乐呢?决定不可能,因为缘起力是不会错乱的,以无明为因只会出现三种杂染——烦恼杂染、业杂染和生杂染,所以它的果只是以生死苦恼所摄的生杂染。不然以无明为因反而现前大安乐,那就是缘起错乱,这是永远也不会成立的。所以要想在三有当中求到安乐,只是缘木求鱼而已。如果不想改变轮回的无明之因,就绝对不会现前真实安乐。

这样思惟之后,就会在我们的心里产生一个巨大的问题,不是只关系到少数有情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人类,关系到整个有情界的问题,不是轮回中的小问题,而是如何从轮回中解脱出来的大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呢?注释中说道:

对此善思惟后,试问:感受如此广大漫长之苦、曾经为我慈母的遍满虚空界有情,彼等由皈依谁而能从一切衰败之中彻底获救?

众生从无始以来,无明一直没有破除,一直都是以无明力而流转,所以受苦的时间极为漫长;在这个流转的过程当中,以生老病死所摄的痛苦样样都受过,一生一世当中所受的痛苦,实际只是这无量苦海当中的一滴,所以所受的痛苦极为广大。而且,这些苦难者又不是与自己无亲无故,而都是自己往昔劫的母亲,并且这不是小部分的人,而是遍满虚空界的无量无边的有情。对于他们每个人来讲,只要痛苦根源的无明不破除,就会相续不断地出生种种痛苦,时间上不是短期,而是一直会这样相续下去。在这样用心关注到整个有情界的苦难时,不禁会扪心自问:这么多的苦难有情,究竟皈依谁,才能够从一切轮回的衰败当中彻底获得救度?这样就会由思苦,而发起寻求依处之心。

2、观察法而认定皈依处

我们观察时,首先要观察谁才是能作救护的导师,而认定导师,又要从导师的教法上来判断,也就是应当观察他所说的法是不是真能息灭痛苦,这就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智者们善加观察:于此世间,谁方具有通达灭苦方便之智慧、欲拯群生之慈悲,以及具备救护能力之事业?善加思惟时,对梵天、帝释、淡黄仙人等方,不生嗔恨,对佛薄伽梵亦不起贪执,唯以谁能彻底救拔,即应持彼为皈依处。

这一句给出了判定皈依处的标准——如果谁具有息灭痛苦的智悲力,那他就是真正的导师。这里的智悲力都要落在“灭苦”上来理解。因为全人类、全有情界共同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息灭广大而漫长的痛苦,假如有一个人,他具有智慧,通达如何息灭痛苦;又具有大悲,愿意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又具有威力,具备从苦海当中拔济众生的能力,那他就是所有有情的导师。这样确立好导师的体相之后,我们思惟时,就要想到名称并不重要,实际功德才是重要。如果没有一颗公正之心,不是如理思惟,而只是随着名声、随着形相走,这样就不可能触及到本质。因为心里并没有以智慧决定,尽管在外相上盲目相信,或者人云亦云,但实际上真正的信解还是很难引生。所以以公正的态度来分析相当重要。可以这样讲,假如淡黄仙人讲的是堪能止息痛苦的正道,能够彻底救拔你,那你就应当持他为导师。相反,某个人虽然有佛的名称,但是却不能为你宣说止息痛苦的正道,那就不能对他皈依。所以,不是看名称,而是看内在是不是真正具有智悲力。圣天菩萨在《中观四百论》当中讲法器三相时,第一相就讲到了质直,质直就是公平正直的意思,这种品格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具备质直,才能真正趣入正道。实际上我们观察一切法,与任何人、事、物交流,都要质直公正,不可以带着个人的贪嗔来观察事物,因为一有贪嗔,你的心就不能客观地反映出事物的本相,也就无法远离增益、损减而如实地了知。在这里,全知麦彭仁波切也同样教导我们,事先不要有自方、他方的偏执,对梵天等不要起嗔心,对佛陀也不要起贪执,唯一观察谁能够从根本上息灭痛苦,就把他持为皈依处。而这样公正观察的结果,就是会引生胜解。

如是以事势理衡量,如导师释迦王,我们虽不能现见,然而其所说正道——以三种观察清净之轨,真实见为是堪能止息三有的方便,从此处推证,宣说此方便而自已具有现见之智慧、为他宣说之慈悲,以及以如是方便从三有衰败中彻底救拔之能力者,唯一是佛薄伽梵。由此引生胜解。

这样以事势理衡量时,导师释迦佛的色身虽然已不在我们这个世间,我们也看不到,无法现量比较释迦佛与外道教主的胜劣差别,但是通过他所说的正道,就能够决定他是具足智悲力的人。因为他宣说的教法还留在人间,对他的三藏十二部经典,字字句句都可以作观察,并且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他所说的道是以现量、比量、教量三种观察都清净的正轨,确实能够止息三有。这样从法上,就可以很明确地断定,说法者佛陀决定具有现见正法的智慧;而且对这样殊胜的法道,他能毫无自私地对一切众生宣说,这就说明他具有为他人宣说的大慈悲;而且通过这样转法轮的方便,确实起到了使有缘众生截断三有衰败的作用,这就说明他具有大威力。

在我们这个世间,除了佛法之外,还有很多书籍,有很多学问,我们可以去观察,这些外道的教主或者世间的学者,有没有说过止息痛苦的正道。实际上,这些世间书籍里面根本没有讲到,这就反映出作者本身并没有现见灭苦正道的智慧,也没有为他人宣说灭苦正道的慈悲,也没有真正对他人作救拔的能力。这样从法上一比较,就能显示出内外导师的胜劣差别,自己也会确定下来,唯一佛陀才是圆满的导师。就像《殊胜赞》中所说的那样:“于余外道教,如如善思惟,如是如是我,心信于依怙。”对于其它的外道教法,如是如是善加思惟的话,如是如是我也对依怙越来越生起信心。所以,不是不允许对内外教作观察比较,而是越观察越比较,就越能体会到只有世尊的教法才是正道,由此也越加信仰世尊。

讲到这里,你们会问:怎么知道佛说的法是能止息三有的方便呢?下面就进一步以缘起的道理来成立。对这个道理注释中分两层来讲:第一层是成立痛苦都是缘起生,不是无因生,也不是非因生,唯一是从我执产生。第二层是成立什么是正道,那么什么是正道呢?就是能够对治苦因的道,也就是直接对治我执的道。这样我们就会发现,佛说的无我之道,直接与我执相违,所以决定是正道,但是其它的道与我执并不相违,而是相应,所以都是邪道或者非道。这样一辨别,我们心里就能断定,唯一佛说的法才是正道。

下面就具体来解释论文。

第一段:苦从缘起生。

并且,如果以循着依怙所说教法光辉的无垢智慧作观察,则茫茫三有轮回诸苦,并非无因自然而生,若无因生则决定有恒有恒无的过失。

“循着依怙所说教法光辉的无垢智慧”,这是讲我们凡夫人,本来没有很大的智慧,是大悲世尊的教法光辉在启发我们的心,我们唯一是依靠佛的教法,才懂得怎样思惟、观察,才有了无垢智慧。

随顺佛陀宣说的缘起正理,我们先观察痛苦不是无因生。

轮回诸苦(有法) 非无因生(所立)

以无因生则痛苦恒有、恒无之故(能立)

为什么以无因生可以推出痛苦恒有或者恒无呢?根据就是:痛苦如果不观待因,那么在苦因不积聚时,也还是需要存在,所以是恒有;或者即使苦因已经积聚,也还是需要像苦因没有积聚那样没有,所以是恒无。但是因为恒有、恒无的常法永远不可能成立,所以痛苦不是无因生。

下面再成立痛苦不是非因生。

同样,也非常法大自在天等非因产生,因为并非因果以彼有则随有、以彼无则随无的缘故。

轮回诸苦(有法) 不是非因生(所立)

并非因果以彼有则随有、以彼无则随无之故(能立)

以大自在天派的观点为例,他们认为痛苦是由常法大自在天所造,大自在天想让人痛苦,人就会痛苦,想让人得到何种痛苦,就会得到何种痛苦。我们这样观察:如果自在天是作者的话,那因果应当随他而转,他不想造,因果就应当不存在,他想造,因果就应当按他的意志来建立,但实际上因果并不是随他而转。比如大自在天不想让稻种长成稻芽,但因缘积聚时,从稻种仍然会出生稻芽,大自在天想让火中出水,但从火出生水这种因果关系,再怎么也不可能成立。这样就知道非因也不成立。

下面是总说痛苦从缘起生。

一切万法唯是因缘积聚的缘起显现而已,倘若不是从因缘缘起而生,则如石女儿般无有显现可见,如是以具足正量的定解坚固的方式了知确有能断尽痛苦的正道。

由上面的无因生、非因生不成立,就可以知道,万法唯一是因缘积聚的缘起显现而已。从反面来讲,假如不是缘起生,那整个世界就是一片虚无,像石女儿一样,眼前没有任何显现法。但这是无法成立的。

这样就以具足正量的定解坚固的方式,知道痛苦不是无因生,不是非因生,唯一是从苦因生,只要将苦因拿掉,苦决定会随之而息灭,这样就可以了知确实存在能灭苦的正道,因为只要道能和苦因相违,就可以把苦灭除。

下面进一步问:哪一种道才是能灭除苦因的正道呢?

第二段:唯有佛法是正道。

复次,譬如将损害有情执为正法的邪道,以及为净除业障依靠五火等的非道,彼等并未与三有之因相违,而宣说能断一切三有轮回之根本——无明种子的无我之理,即是正道。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道,并且这些道的创立者都会说:我这个道能消除你的痛苦,能让你得到安乐。但是口头的鼓吹并不一定是真实,我们要以正理衡量,在这些林林总总的道当中,哪一种道真正能消除痛苦。道可以分成三种,一种是邪道,一种是非道,一种是正道。比如,把损害有情执著是正法,认为杀死异教徒就能够升天,像这一类就是邪道。第二种非道虽然不损害其他有情,但是所行持的并不是解脱的因,比如为了净除自己的业障,而用火焚烧自己的身体,虽然没有伤害到别人,但是这绝对不是解脱的因,不可能消业,像这一类,属于非道。

邪道和非道为什么不是正道呢?因为痛苦的因是集,集的根本就是我执,我们观察,杀一个有情也好,用火净除业障也好,用水来洗也好,这些根本没有与我执相违,所以无论怎么做也无法消除痛苦,只是加深痛苦而已。

为什么又说佛法是正道呢?因为佛法宣说了无我的道理,无我的正见与我执相违,以无我智慧决定能断除轮回根本的无明种子,所以佛法是堪能止息痛苦的正道。

下面再引教证。

经云:“诸遭怖畏人,多皈依山林,及皈诸园囿,皈所供树木。其皈非尊胜,其皈非第一,虽依其依处,不能脱众苦。若时有皈依,佛法及僧伽,由知苦苦集,正超越诸苦。八支圣道乐,当趣般涅槃,以智慧观见,诸四圣谛理。此皈为尊胜,此皈是第一,由皈此皈处,能解脱众苦。”

这五颂的要点,我们要把握住,其中前两颂是讲其他山林等不是皈依处的原因,原因就是“虽依其依处,不能脱众苦”。后面三颂是讲三宝是皈依处的原因,就是“由皈此皈处,能解脱众苦”。

这一段佛语,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上面的解释当中,已经把它的密意完全开显出来,也就是,以所说的道能否灭苦来区别是不是殊胜的皈依处。

经中的意思是这样的:在轮回当中遭到怖畏的人们都想解脱痛苦,他们大多皈依山林、皈依园囿,或者皈依所供的树神、山神等等,这种皈依不是尊胜,不是第一,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这并不是正道,不能灭除苦因的缘故,虽然皈依了这些依处,也不能脱离众苦。如果某时皈依了佛法僧三宝,通过佛法能了知苦和苦的因——集,这样修习无我的道,就能超越诸种痛苦,以安乐的八支圣道趣向苦和苦因寂灭的涅槃,以智慧观见四圣谛的理。这样的皈依就是尊胜,就是第一,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皈依三宝,修习无我的正道,能解脱一切轮回的痛苦。

以上这些,就是以智慧认定皈依处的思惟过程,经过这个过程,决定能在相续当中引起胜解。我们对前面讲的内容再作一个回顾:

首先是要思惟到我们每个有情都想求安乐,但是轮回只是一个痛苦的自性,这样就要寻找一个能作救拔的皈依处。在寻求时,首先要认定导师的体相:具有能息灭痛苦的智慧、慈悲和能力。如何成立一个补特伽罗具有智悲力呢?能立就是他能宣说息灭痛苦的正道。接下来,如何成立一个道是正道呢?这就要以缘起理来观察,能对治苦因的道,才是息灭痛苦的正道。其他道不是无我之道,与苦因我执并不相违,而佛陀宣说的无我之理,能断苦因,所以唯有佛说的道才是正道。我们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就能毫无疑惑地断定,一切求解脱者的皈依处,唯一是佛法僧三宝,再不说还有其它的皈依处。所以下面说:

如是唯佛薄伽梵是诸求解脱者的唯一怙主,其教法是唯一途径,其僧伽是无比福田,亦是道伴,以对此确认的胜解信作为因后,应需随念皈依处三宝的功德。

由上面的事势理可以成立,唯一佛陀才是我们求解脱者的唯一怙主,他所说的教法是我们息灭痛苦的唯一途径,他的随学者——僧伽是我们无与伦比的福田,也是我们的道伴。

这样成立,并不是以偏袒心特别执著某一方,而是以正理成立。因为只有佛陀开示了灭苦的正道,所以他是我们唯一的怙主。只有他的教法才是真正能息灭痛苦的道,除了佛的教法之外,再没有第二种灭苦的法,所以是唯一的途径。而且,只有僧伽是如理修行灭苦之道的持法者,所以他们是具有真实功德的大福田,也是我们同见同行的唯一道伴。

我们整个的重点就是放在灭苦上面,而能让我们灭苦的导师、正法和助伴,又唯一是佛、法、僧,所以就确认他们是我们的皈依处,这样就引起了胜解信。

有了胜解信作为因,我们就应当修习随念皈依处三宝的功德,也就是像《赞颂韵文论》所说那样:

如《赞颂韵文论》云:“安住无边底,生死大海中,贪等极暴恶,大鲸嚼其身,今当皈依谁。若谁一切过,毕竟皆永无,若是一切种,一切德依处,设是有心者,即应皈依此,赞此恭敬此,应住其圣教。”

前五句是讲思维痛苦而发起求皈依的心。注释中说:“安住在见不到边际的生死大海当中,被贪嗔痴等极为暴恶的大鲸鱼嚼咬自己的身心,我现在应当皈依谁,才能跳出生死苦海呢?”接下来两颂是讲“确认皈依处之后,应当皈依、赞叹、恭敬,以及安住于导师的圣教”,注释中说:“如果谁从根本上永断一切过失,如果谁在一切时处,都是一切功德的依处,有智慧的人就应当皈依他、赞叹他、恭敬他,以闻思修安住在他的圣教当中。”也就是,既然确认了佛法僧是自己的皈依处,有智慧的人就应当随念皈依处三宝的功德。

因此,一切正道的根本即是随念三宝功德的信解,故在此简释《随念圣三宝经》。

导师佛陀的条件已经圆满具足,他能开示一切灭苦的正道,这是说明外支已成,能不能离苦,唯一就是看内支——自己具不具有信解。有了信解就会听从佛的教导,佛是如何开示的,就会按照佛所开示的法去实行,随顺而趣入;没有信解,就不能趣入正道,所以一切正道的根本就是信解,无论是下士道、中士道,还是上士道,无论是声闻道、缘觉道,还是菩萨道,无论是哪种道,它的根本就是信解。那么信解怎么产生呢?它的因就是随念功德,这样就可以看出:对于一个修行人,随念三宝的功德,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修行。为了让我们能趣入随念三宝功德而增上信解,所以全知麦彭仁波切在这里以简要的方式来解释《随念圣三宝经》。

本经分四:一、名义 二、译礼 三、正文 四、末义

甲一、名义